如何解决疑难年检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常见疑难问题

乡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对策探析刘莹莹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听了某乡村小学数学教师的一节课,发现了在这整堂课中,从头到尾始终只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着自编自演的独角戏,而本该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对老师所唱的“戏”则兴趣缺缺,但又迫于学习任务和课堂纪律的压制,个个都老老实实的坐在那里,心不在焉的“听”着。笔者认为,这是一种非常令人担忧的现象。小学数学课堂,应该是教师与学生间不断发生思维碰撞和数学对话的过程。但这名教师显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难道现在的乡村小学数学课堂,仍然存在教师硬性向学生灌输数学知识的现象吗?在作为基础教育改革重点的广大乡村地区,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究竟有没有发生改变?教师在教学中又是否能真正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所要求的教学理念呢?抱着这种疑惑,笔者走进了乡村小学的数学课堂,对乡村小学的数学教学在目标设置、内容处理、评价实施以及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了解,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对乡村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做了具体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针对乡村小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开展一系列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同时,获得一生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并且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的思维方式。但是,在经过调研后,笔者发现乡村小学的数学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并未落实这一点。这些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评价的实施以及方法和手段的选用方面存在着很多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具体阐述如下:乡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一)教学目标的设定存在偏差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乡村小学的数学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片面性,导致其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出现了偏差。具体表现如下:1. 教师目标意识不强,课堂教学随意性大乡村小学数学教师普遍缺少目标意识。这些教师很少在上数学课前仔细规划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也从不写教案。只有在学期末要进行考核时,教师们才会抄上几篇教案来应付检查。数学教师们平时上课所参照的,是乡镇教研室统一编写并修订好的教案。由于在课堂教学前未作任何预设,自然就造成了数学课堂上的随意现象。有很多数学教师往往是想到哪讲到哪,毫无目的性和计划性。例如某位老师上课前,笔者向他询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笔者:“张老师,您这节课打算怎么安排?”张老师:“这节课讲新课,讲《小数除法》。”笔者:“那这节课要打算完成什么教学目标呢?”张老师:“就是让学生学会做小数除法这类数学题。”在该案例中,张老师刚刚在家处理完农忙,回到学校后连教案也没看,只是翻了翻课本,就打算讲新课了。而从对话中也可以看出,张老师对《小数除法》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仅仅定位在使学生会做小数除法这类题。而这仅是知识技能目标中的一部分。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学生对计算过程中要移动小数点的做法不理解的现象。于是张老师用大量的时间带领学生复习了商不变规律这部分知识。整堂课变得毫无秩序可言。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而大部分乡村数学教师在课前根本不做任何预设,面对各种状况突发的课堂,教师要么对学生的提问置之不理,要么花大量的时间对已经学过的旧知识进行复习。这种做法忽视了对重难点部分的教学,会导致课堂教学目标难以实现。2.教学目标设置单一,偏知识技能目标的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是交织在一起的,教学当然包括教授一定的知识,教学生学会某些技能。但是更重要的,是通过我们能看见的,能具体操作的知识,教学生改变其行为,使其形成健康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而对于教案中的很多目标,很多乡村教师并未在其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例如在五年级《小数除法》这堂课中,应落实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是:经历探索小数除法算法的过程,感受转化的思想方法。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并未设计让学生独立探索的教学活动,而是在出现小数除法算式后就直接讲授小数除法的计算步骤。除此之外,教师也没有对小数除法的算理进行任何解释,只是反复强调计算步骤及计算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之后就进行了大量的计算和训练。教师给学生布置的数学作业,都是课堂训练、数学习题集上的各种计算练习题。如果学生完成了,就另外布置几十道测试卷上的题目。在与这些教师交谈的过程中笔者得知,在他们的观念中,计算快,结果准,才算学好数学,而一旦放宽了对完成大量计算题的要求,就会担心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只关注所教授知识的准确性,很少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由此可见,乡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比较单一,缺少对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的培养。3.教学目标以考试为导向,被应试教育所掌控在课堂教学中,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而教学目标归根结底都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因此,教学要培养学生对学科的热爱,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以及相应的探究本领。所以说,教学目标绝不是为了得到一个漂亮的考试分数而设定。但是综合笔者所观察的乡村数学教师的授课状况,很多老师的教学活动都是以考试为指挥棒。教师们认为,完成了考试所要求的知识点的教学,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学生将这些知识都掌握了,在考试中得到了很高的分数,就是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在存有这种观念的教师的课堂上,学生要做的不是积极开展一系列思维活动,不是对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交流,只需要乖乖地配合老师坐在那里,听老师一遍又一遍地讲述那些纯知识性的内容,然后按老师的要求做一道又一道的数学习题。在这个过程中,即使有学生提出了一些颇具思想性的问题,若与考试内容无关,也会被老师的一句:“这种问题不会考,不用考虑这些多余的。”而搪塞过去。学生在整堂数学课中毫无主体地位可言。(二)教材内容的处理照本宣科数学教材,是一系列的事实信息,数学概念和规则。是教学资源的一部分而非教学内容的全部。但是乡村小学的数学教师却把教学内容理解为教科书上的内容,对教学内容的处理非常肤浅。具体表现如下:1.单纯性的教教材,不能把握其内容实质大多数乡村小学数学教师对教材所呈现的内容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而对于很多知识的内在本质还不甚了解。他们往往很依赖教材,教学时也只是就教材而教教材,从不会透过教材的内容,挖掘其内部蕴含的知识本质。例如在关于“直线的认识”的课堂教学中:师:“现在我们知道了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那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再加一个点,经过这两个点再画一画直线。”(学生在练习本上过两点画直线)师:“画完了吗?你们发现了什么?”生:“经过这两个点只能画一条直线。”生1:“我发现了经过两个点也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师:“哦?不可能,经过两个点怎么能画无数条直线呢?你一定是画错了。”生1:“没有,我没画错,真的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师:“那你到黑板前来画一画。”生1:“我可以画的很细,这样就可以画出很多条直线。”(学生一边画一边说)师:“那是因为老师在黑板上画的这两个点比较大的缘故,如果把点画的小一点,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此时教室里无学生回应教师的解释,教师略显尴尬,但仍只是草草收场,继续讲课。在这个片段中,学生很明显仍不明白两点只能确定一条直线,教师并未给出一个让学生完全信服的理由来解释生1的做法为什么是不对的。其实问题的本质在于学生认为点有大有小。但是实际上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点是空间中只有位置,没有大小的图形。乡村数学教师只关注于教书本上的内容,却没有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因而就缺乏对这部分知识的本质性的理解。他们在课堂上面对这种“小插曲”的出现,要么就沿着学生错误的思路走下去,要么就充耳不闻草草收场。由此可见,乡村小学数学教师不能基于对教材内容的本质把握做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理性引领。2.注重数学结论的教学与演练,轻视其形成过程“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而在实际的乡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却将这些过程统统都省去了。原本是学生进行大量数学活动的时间,乡村教师却用来进行大量的习题演练。例如在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课堂教学中,教材65页下半部分和66页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己经过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后,探索出用割补等方法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却是这样处理的:师:“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怎么求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上的小朋友是怎样求的。”师:“他先将平行四边形沿底边的一条高剪下,然后把它平移到右边,这样就转化成了什么图形?”生:“长方形。”师:“那长方形的面积怎么求”生:“长乘以宽。”师:“那求出了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就能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了?”生:“是。”师:“大家再看看,长方形的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生:“相等!”师:“那长方形的宽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吗?”生:“也相等。”师:“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长乘宽,那平行四边形的呢?”生:“底乘高!”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那就一起来做一做课后习题。”在教师的新授过程结束后,学生约用15分钟做完课后练习,在这期间有的学生早做完了,教师就让他们做练习册上的题。等所有学生差不多都做完了,教师就带领学生把比较简单的练习题对完答案,又把几道容易出错的题重点讲了讲,直至下课。在乡村小学中,把数学教材上的内容像以上这位老师这样处理的屡见不鲜。我不禁想要发问,在老师那一句“看看书上是怎么做的”说出后,泯灭了多少孩子本该萌发的数学思维。这节课中最重要的就是学生能自己联想到运用转化思想,可是这位教师却连想也没让孩子想一想,就直接教授结论。对结论解释的再清除又有什么用呢?谁也不能代替这些孩子在遇到问题时所进行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这部分内容只能靠他们自己体悟才是最有意义的啊!但是,有很多的乡村教师却常常因担心课堂秩序混乱或教学任务完不成而因噎废食,不给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甚至独立思考的机会。孰不知,长此以往,学生因此而形成的对结论的依赖和思维上的惰性,才是最令人感到悲哀的恶果!(三)教学方法的选用重教轻学乡村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发挥其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单纯的灌输式教学依然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如下:1.以讲授法为主,引导发现、自主探究很少使用“在课堂上能引起学生动脑思考的,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都是好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最为忌讳的就是单一。即使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果天天使用的话,也会慢慢失去效力。但在乡村小学的数学课堂上,特别是高年级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却在日复一日的用着讲授法。例如在六年级的一堂练习课上: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讲一讲课本上的自主练习,翻到第39页。”师:“先看第四题,我们来看这道题中的数量关系,有六年级三班的植树数量,六年级四班的植树数量,三班的植树数量是四班的3/4,我们知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应该用乘法,那么这道题应该列什么算式?”生:“乘法。”(教师板书:六年级三班×3∕4=六年级四班)师:“同学们只要记住这个规律就行了,以后遇到同样类型的题目,就套用这个数量关系式去求。”师:“后面的第六题、第七题和第四题的道理是一样的,我们就不讲了。看看第十一题,知道今年的产量,需要求出去年的产量应该怎么求?用乘法还是除法?”生:“除法。”师:“对,用今年的产量处以2/3。”(板书:今年÷2/3)师:“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找好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再看看第十四题……”在整堂课上,除了偶尔让学生一起回答几句外,教师一直在不停地讲。此时正值下午第一节课,面对教师如念经般的滔滔不绝,只有极个别学生能配合老师做出回应,大部分学生都沉默不言,甚至有几个同学又开始打起了瞌睡。类似于以上案例的课堂教学在乡村小学中是很常见的现象,教师们不敢贸然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定势,还是沿用老一套。回想笔者的小学时期,那时的数学教师也是用的这种“一言堂”式的教学方法。而到今天,教师仍用同样的方法来教育现在的孩子。像案例中的这节练习课,完全可以将题目归类后启发学生自己探索并归纳出这类题目的做法,可是教师却一味的不肯放手,只用讲授法。该教师一遍又一遍地强调解题重点,也反复提醒学生做这些题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整堂课下来讲的口干舌燥,可谓尽心尽力。但是自始至终,学生都在被迫地听,没有半分积极性可言。笔者很少看到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引导发现、自主探究等方法在课堂上的运用。不禁发问像这种无半分生气的,师生双方互相“折磨”的课堂教学现状到底何时才能得到改善呢?2.很少放手让学生去“做数学”“做数学”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参与各种数学活动,将较为抽象的知识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低段和中段的小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正处于具体形象阶段,“做数学”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也更容易让他们理解知识。但是在乡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很少让学生放手去“做数学”。例如在《米的认识》的课堂教学中:师:“同学们数一数,一个大格里有多少个小格呀?”(多媒体呈现标有精确刻度的1米长的线段)生:“10个。”师:“那一米有10个大格,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呢?”生:“100个。”师:“一个小格是一厘米,那一米等于多少厘米?”生:“100厘米。”(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下课后,笔者向几个学生提问:“你觉得你的身高有多少厘米呢?”学生的回答则不着边际。有的说150厘米(实际90厘米左右),有的居然回答200厘米。“在陆地上,无论如何你也学不会游泳,不管教师讲得如何精彩”。在该案例中,教师只是告诉学生一米等于一百厘米,练习中也只是反复强调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问题,却从未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凳子有多少厘米高,讲桌有几米长,黑板的长是多少米等等。学生没有亲身实践,根本对由100厘米构成的1米有多长毫无实际体验,因此他们的头脑中对一个人的身高有多少厘米,就没有可以作为估测的参照物。所以即使他们学了关于厘米和米这些长度的知识,也不会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一味的“说数学”,就会导致学生只会“纸上谈兵”。而“做数学”就完全不同了,对于学生来说,做了,就有了体验,体验了就难以忘记,就会思考要怎么做才会做得更好。而不做,他们也许永远不能深刻体会所学知识的内涵。(四)教学评价的理念传统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但是乡村小学数学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仍然不能摒弃传统的、以学习任务完成的好坏作为参照的评价理念,更不能体现以学生为本。主要表现如下:1.教师很少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评价不仅应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但在乡村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忽视了对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的情感和态度的评价。例如在六年级《圆的周长》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发给每个学生几个大小不一的圆形,让他们用直尺量出各个圆形的直径,再把圆形纸片沿直尺滚动一周来得到圆的周长,然后计算出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笔者观察,有一些学生早就知道了这个比值是3.14,于是根本没用心做老师布置的这一数学活动。过了十几分钟后,老师向学生提问。一名认真做过这个任务的学生甲回答:“2.98。”而另一位没动手做的学生乙回答:“3.12。”于是教师就评价说后者比前者做得更仔细,更用心。乙听到表扬后洋洋自得,而甲却很伤心。但教师丝毫没理会甲的失落和沮丧,把乙空口说的3.12写在了黑板上。其实学生在这项任务实施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误差,只要不与标准值相差过大,都是可以理解的情况。但仅仅是因为3.12更接近标准答案,教师就对乙做出了肯定和表扬,而对甲在操作过程中的专心与努力,却未给予任何评价。试想在这种评价的影响下,如果甲这类学生渐渐失去了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反而学会了像乙一样的投机取巧,那教育不就起了反作用吗?但乡村数学教师却未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还是一味的实施这种只重视知识的准确性,而忽略学生情感和态度变化的畸形评价。2.评价用词过于单调除了以上两种现象外,乡村小学数学教师在评价时所用的词语也非常单调、含糊。当学生回答对问题时,教师的回答往往是:对,很好,不错,你真棒,你真聪明……这种现象在低年级更是明显。教师经常用的这些词语,虽大多是对学生的积极评价,但未免过于笼统。据笔者观察,当一个小学生回答对一个问题,老师向他竖起拇指并表扬“你真聪明”时,这名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洋洋自得,认为自己真的是班里最聪明的。有些受到这种表扬的学生甚至也不会像一开始那样认真听讲了。这种小学生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掉这种评价,才能平复心情继续认真听课。显然,他们在得到老师的表扬后,将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我真聪明”这句话上,教师的夸奖并没有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相反的,这种过于笼统的评价不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自我认知。而那些相对具体的评价,如:你解释得很清楚,你的计算过程很流畅,你看问题的角度很独特,你的思路逻辑性很强……这些评价在乡村小学数学课堂上几乎听不到。(五)教学手段的选用单一乡村小学数学教师基本上还是凭借着一支粉笔和一张嘴来上课,很少考虑要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直观教具或多媒体等任何教学手段。具体表现如下:1.教师很少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如今的乡镇小学,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的配置情况已得到较大的改善,大部分小学现在已配有电子白板等先进教学设备,但是教师们却很少使用。笔者与教师们交流得知,只有两名语文教师在授课时会偶尔使用多媒体来教学,其他的教师几乎从来不使用。而且,有一部分老教师缺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根本就不会使用多媒体。教师们只有在上级领导来检查,或者是在进行审核评比工作时,才会使用多媒体教学。数学教师们还尚未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在几何直观等方面给学生学习所带来的促进作用,他们始终认为多媒体教学只是花架子。在他们的观念中,运用多媒体教学会减弱学生对书本知识学习的精力,也会给教学秩序的管理增加难度,并且最终会导致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教师们对过媒体的错误认知,也就造成了他们宁愿按老路子上课,也极少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状况。2.多媒体的选用不能与教学过程相适应多媒体是一种教学手段,教学手段就要为教学目的服务。所以,多媒体的选用必须与教学过程相适应。但有很少的乡村小学数学教师能认识到这一点。比如这位教师在《小数除法》的导入环节中是这样运用多媒体的:教师走进教室,打开了多媒体。学生们一看到这节课要用多媒体,个个兴高采烈。但是教师并未打开视频或多媒体课件,而是直接把数学课本放到了投影仪上,然后调整投影仪的位置,将课本25页的情境图呈现在大屏幕上:师:“同学们看,你可以从图片中找到那些数学信息?”学生们看到老师还是让他们观察课本,顿时就兴趣缺缺,继而低下头寻找自己数学课本上的数学信息。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在每节课的导入部分,教师就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以充分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带着饱满的热情对新授部分的知识展开积极的探索。但这位教师在这节课的导入明显未能实现这一要求。笔者始终不明白这位教师用多媒体对导入环节这样处理的意义是什么。如果只是要求学生找书上的数学信息,那还要用多媒体做什么?直接让学生观察他们课本上的情境图就行了。该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对多媒体的选用明显是无效的,甚至可以说是起了反作用。因为当学生看到大屏幕上呈现的还是原原本本的课本时,学习的积极性会骤然下降,原来满满的对学习内容的期待,瞬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会让许多学生顿时觉得很没意思,带着这种消极情绪来学习数学知识,其效果可想而知。提高乡村小学教师教学水平的策略建议(一)落实新课程的整体育人目标针对乡村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存在偏差的现状,笔者认为提高乡村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目标意识,落实新课程的整体育人目标已迫在眉睫。具体建议如下:1.纠正对考试的错误认识,形成正确的目标观念
乡村小学的数学教师必须明确这样一种观念:全面落实三级教学目标和获得一个很漂亮的分数是不矛盾的。大多数教师都认为,要落实过程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势必要浪费很多时间。而考试主要是以对知识技能方面的测验为主,所以他们就将大量时间都用在对知识的讲解和技能的训练上,给学生布置大量的练习题作为家庭作业。事实上,这是对考试的一种错误认识。考试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换言之,考试是一种促进教学的手段,考试的结果是下一步教学的参照,而不是衡量学生学习好坏和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更近一步讲,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拿高分,而是为了帮助学生探索世界,凭借所学的东西更好地适应社会。表面上看来,落实三级教学目标似乎费时又费力,不如把知识直接教授给学生来得快,其实不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等活动中经历知识获得的过程,培养的主要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样虽然需要花一些时间,但在参与的过程中却得到了很多收获。也就是说,虽然学习的内容会少一些,教学进度会慢些,但实际学到的东西却更多。学生在参与中形成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就会变得爱学习,爱思考。这样,学生的考试成绩又怎么会很低呢?所以,笔者认为,乡村小学数学教师应改变这种应试教育思想,在每节课中都要注重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目标的实现。比如在《小数除法》这堂课中,可以在出现小数除法算式后,不直接讲解计算步骤,而是通过引导学生把小数除法算式与以前学过的整数除法算式作比较,让学生独立思考出计算方法。如果学生仍没有思路,可以呈现几组反映商不变规律的练习题作为提示,通过比较,使学生主动想到用转化的方法探索出小数除法的计算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比较、猜测、验证、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学生就能在积极参与中形成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获得成功的体验。所以,要落实三级教学目标,教师要做的不仅仅是讲授,布置作业和练习,更重要的是要设计各种数学活动,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然后,再进一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和启发,在增加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2.增强目标意识,准确制定教学目标这里的目标意识,不仅是指教师要对每节课的每一个知识点和重难点应怎么讲授,怎么突破都了然于胸,还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亲自将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仔仔细细的制定出来。对于一名合格的教师来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制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算是基本功。而在大多数乡村小学中,很多教师却从来不写教学设计。虽然有乡镇教研室统一编写好的教案作为参考,但是笔者认为,这种教案并不一定适用于每个学校、每个班的课堂教学。而且,长此以往,就会使教师形成一种依赖心理及惰性行为。教师们都疲于思考,直接就看着这种统一的教学设计来按部就班的讲课,而不是将其仅仅作为一种参考。这种做法,最终会导致教师完全失去制定教学目标的能力,一味的按别人的设计思路去讲课,彻底变成一个“教书匠”。笔者认为,可以把教研室提供的教案作为参照,但也仅能作为参照而已。教师必须自己对教学的目标及过程进行设计。学校或相关教育部门要先向教师明确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再组织教师共同研读新课程标准,将其中的理念进行剖析、内化,继而向教师提供大量案例,引领教师展开各种讨论,最终将这些理念都转化成为具体的在每节课中的教学活动。然后,让教师依据教材及新课标的要求,编写每册、每单元、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对写得好的数学教师给予表彰和鼓励,增强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最后,组织教师对所指定的教学目标进行修改和讨论。有条件的话,也可以邀请教研员及优秀教师对教师们的这项活动进行评价和指导,让教师们能真正的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二)深入挖掘教材、处理教材针对乡村小学数学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肤浅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应在理解和挖掘教材上下功夫。具体建议如下:1.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教学不应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中心,这样就会把学生变成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乡村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领悟数学知识所蕴含的特定的科学方法和理性观念,把数学教材上的内容看作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行意义建构和获得情感体验的一种课程资源。教师在上每节课前,首先应认真研究教材,深刻理解教材中的内容,并从中抽象出本节课学生所要掌握的数学知识的本质是什么。然后,还要结合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考虑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可能会出现的错误认识。最后基于对数学知识本质的把握来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在以上案例中,教师之所以不能在学生思想上存在模糊认识时给予有效的引领,是因为教师把数学知识的价值窄化为一种信息价值,只看到了数学课本上呈现的显性知识,就教材而教教材,没有对数学知识加以分析和挖掘。所以说这位教师只有具有了一定的数学科学史知识,即知道对于点这个图形,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是只有位置,没有大小的。只有具备这样的数学知识素养,才能在学生提出疑惑时不再纠结于点的大小的问题,才能对学生这种思维上的模糊认识做到理性引导,继而杜绝这种沿学生错误思路走下去的教学现象的出现。至于怎么做才能实现“用教材教”,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使用呢?笔者认为,通读和精读教材,是教师能在个性化理解教材的前提下,创造性地应用教科书的前提。所以,当拿到一本教材时,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读教材,做到对本册内容的全面、系统的了解。其次,明确每个单元的内容以及单元间内容的联系,确定学生对教材的每部分内容应达到课程标准中的什么要求,再对教材中的每部分内容进行细致的钻研和分析,做到彻底把握数学知识的“精髓”。再次,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根据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取舍和调整教材的内容,还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补充一些必要的数学知识。最后,要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时出现的各种偏差。总之,要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需要教师在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深入理解数学教材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的教学。2.挖掘教材,让学生经历数学结论形成的思维过程乡村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只注重对数学结论的教学与演练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把数学思想方法装进大脑,带进课堂。以至于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可谓随心所欲,碰到了就渗透,只要时间稍紧,就将其作为“软任务”挤掉。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新课标特别提出的基本理念。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结论形成的思维过程。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教师应在课前仔细研读教材,探究出要求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必须要经历转化的思想过程。然后要设计各种数学活动作为铺垫,来启发学生想方设法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切实经历转化的数学思想过程。比如在导入的时候,可以呈现七巧板拼成的各种几何图形,或者出示若干个不规则的图形,让学生求出它们的面积。通过这一铺垫,引导学生想到用剪拼的方法,将平行四边形拼成长方形,把新问题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就问题来处理。紧接着,再对等积变形的思想进行渗透,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此环节中,学生自己进行转化、推理等思维的过程是不能省略的。对于如何在课堂中让学生切实经历数学结论形成的思维过程,笔者认为,除了在课前仔细研究教材,挖掘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再设计各种数学活动让学生产生数学思考外,针对乡村小学教师注重使用讲授法和练习法的教学现状,数学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置悬疑,让学生在动脑思考的过程中积累一些思维经验。也可以设计各种应用练习和创新练习,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在个性化的解题过程中,内化和提升数学思想方法。(三)灵活选用教学方法要改变像以上所述的课堂教学现状,乡村小学数学教师就必须摒弃这种“一言堂”式的教学方式,合理选用多种教学方法。具体建议如下:1.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恰当选用多种教法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就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如果要达到这种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的效果,乡村小学数学教师就要在课前仔细研读教材,明确哪部分内容可以由学生去自主探究、讨论。比如在青岛版的教材中,有红点标注的是教师应该主要引导的内容,而有绿点标注的则完全可以由学生们自己独立完成。教师要切忌因害怕浪费上课的时间或怀疑学生的自学能力而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以案例中的这节练习课为例,教师可以先把相同类型的题目归类,然后提出问题和要求,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从而自己归纳总结出应该怎样去分析,要找出什么数量关系,在解答时需注意什么问题等等。采用这种方法,要比直接告诉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命令学生记住解题规律要有效得多。除了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变换教学方法外,教师还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正确、合理的运用教法。以小组讨论法为例,并不是所有年级的学生都适合用讨论法,用了讨论法也不等于保证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不一定就能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运用讨论法或者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要有明确的目的,也就是说都应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首先应根据教学目标明确可以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来解决的内容,然后再针对这部分内容列出必要的问题作指导,使学生明白要通过合作或自主学习掌握哪些知识或者会做什么。在运用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法之前,教师要将学生在探究后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告知给每一位学生。如果是小组合作学习,那就要在学生自主活动前明确每个学生在组中的角色任务;如果是让学生个体进行探究,则要在探究开始前提供必要的学法提示,学生开始探究或讨论后,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交流的时间。最后,还要对活动后的结果进行汇报交流和展示。总之,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想用就随便用的,在实施前后以及实施过程中都要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做好周密的考虑和详实的准备。2.组织各种教学实践活动,增加直接经验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上有句格言所说,“我听过就忘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学生只有亲手实践了,才能经历知识内化的过程。而这样的数学知识,会让他们终生难忘。在乡村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这种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积极参与实践,对数学知识形成充分的感性认识。像这种由学生自己动手获得的感知,肯定要比只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要深刻很多。像案例中《米的认识》这种事实类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在课前发给学生米尺,让学生在课上亲自动手量一量桌子、椅子、黑板等这些身边的物体的高度和长度,让学生有一种测量的体验。又如在《秒的认识》中,可以让学生做一道口算题,记下所用的秒数,也可以让学生做眼保健操时,跟着节拍切实体会一秒是多久。仅仅向学生呈现知识,让学生记住一米等于一百厘米,一分等于六十秒的这种教学方式是不合理的。要通过设计一些简单易行的数学活动,给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时间长短和测量物体长度的机会。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写教育博客,教学日记及课后反思等多种形式,多积累一些能促进乡村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实践活动,借此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也可以通过观摩和讨论优秀数学教师的教学视频等方式来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四)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所有教育教学行为都应围绕着学生的发展来进行。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也要注重其个体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在树立正确评价观念的同时,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对学生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具体建议如下:1.树立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采用多样化的课堂评价课堂评价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正如坎贝尔的名言所说,“一个淑女和卖花女之间的区别,不在于她的举止行为,而在于别人如何看待她。”任何一个人都有缺点也有优点。教师在评价时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像案例中的教师那样只对说出接近正确结果的乙给予肯定评价的做法是不合理的。且不说甲的结果也可以算是正确的,就算是错误的结果,教师也要对他的学习态度进行评价。再退一步讲,对于那些态度不端正的学生,教师也可以采取延缓评价的方式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除此之外,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评价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以学生为本的评价观认为,课堂评价,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接受来自教师和同学的反馈信息的过程。也就是一种师生间分享彼此知识和观点的沟通方式。因此在评价主体上,要打破传统的以教师评价为主的单一评价格局,让学生也参与到评价之中,鼓励学生间进行自评和互评;在评价方法上,教师除了可以对学生进行口头评价,也可以给予眼神鼓励或者用带有肯定色彩的动作来表扬学生;在评价内容上,不仅要评价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也要评价其在课堂中所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另外,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可以关注结果,但更应关注其各方面的变化发展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进行课堂评价时做到以学生为本。2.提高教师课堂评价能力,强化专业素质首先,乡村小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对学生的各方面表现做出及时、有效的反馈。另一方面,要在课下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力求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形成对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如何促进学生学习的准确认识。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够科学地设定评价目标,合理地实施课堂评价。除了教师自身要做出必要的努力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家校合作,比如家长会,学校开放日等各种方式,向家长呈现课程实施与学生评价的过程性信息。以学生、家长、教师三方家长会的形式,对学生在某一阶段所取得的进步进行展示。各教育部门也可以组织小学数学教师们对各个学区的优质课进行现场观摩,体验课堂气氛,并研讨、学习其评价方式。还可以指导教师写课堂教学日记和建立评价档案,借此强化专业素质,达到逐渐提高课堂评价能力的效果。(五)开展现代信息技术培训针对乡村小学对多媒体等教学设备有而不用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对乡村教师开展现代信息技术培训的方式,来实现其对教学手段的有效利用。具体建议是:1.普及教师必备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针对乡村小学的老教师因信息技术素养不够而不使用多媒体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提倡教师间进行互帮互助,让具有一定信息技术素养的教师主动去帮助老教师,使他们掌握必备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能够在课堂上熟练地使用多媒体。学校以及相关的教育部门应利用周末或节假日,对教师进行免费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技能的培训,提高教师对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能力。还要对教师们渗透多媒体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维持学生有意注意,以及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等方面的优势,鼓励教师们把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充分利用起来。2.确保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运用的时效性对于信息技术等教学手段,用了并不意味着就会有好的效果,还要保证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教学环节来用好这一辅助手段。教师一定要使教学手段的运用与教学过程相适应。首先,在导入环节,要确保多媒体的运用能唤起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的积极期待,起到诱发认知冲突、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效果。可以呈现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有意义的,与本节课学习内容相关的数学问题,利用多媒体使其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让他们把由外在刺激引起的兴趣内化为对数学内涵的欣赏和追求。其次,在新授环节,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直观性的了解,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动态图画将部分内容进行形象生动的展示。在此过程中要把握演示的时机,不能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前先演示,否则就会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此外,在这一环节中,切忌喧宾夺主,用各种花样演示代替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和诱导。这样会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再次,在练习反馈环节,为了维持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设计更多的变式练习和创新练习,丰富课堂练习的形式,保持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究欲望。最后,在课堂小结阶段,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把本节课的知识制作成树状图,以便于学生明确新旧知识的联系,梳理本节课的数学知识,并将其融入到已有的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由此可见,教师使用多媒体一定要在合适的时间,用恰当的方式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展示,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辅助手段与教学过程相适应。通过对山东省德州市××乡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从五个方面描述并分析了××乡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第一方面是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乡村小学数学教师的目标意识不强,迫于教学任务和“升学”问题的压力,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存在偏差。第二方面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浮浅,缺少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第三方面是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虽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偶尔使用讨论法和小组合作法,但运用方式并不合理,单纯的灌输式教学依然存在。第四方面是教学评价方面,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有违发展性观念,还不能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第五,在教学手段的运用方面,虽然乡村小学多媒体设备的配置情况已得到很大改善,但很多数学教师仍不能结合实际教学的需要合理的运用多媒体。在对每方面的问题进行描述分析后,笔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建议。诚然,乡村小学数学教育中的诸多问题是长时间形成并积累下的,要彻底解决,需要教育者、学校、各教育相关部门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单靠教师在课堂上加以改变只能算是杯水车薪。但笔者仍然希望,每个乡村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通过了解学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等具体的行动,为改善乡村小学的数学教学现状做出最大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还乡村孩子一个活泼灵动的课堂。 微观教育(wgjy66)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的最新文章
wgjy66微观教育热门文章最新文章wgjy66微观教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常见佛教疑难问题问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