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完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833遍胸闷

传统陈氏太极拳发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几百年来广为流传,不但在中国,就是在国外也为人们所喜爱,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有3亿5千万人在修炼太极。
传统陈氏太极拳不分年龄,不分性别,男女老少皆宜,陈氏太极拳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内涵,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既可以锻炼人的四肢百骸,五脏六腑,也可以调整人的心态,从而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健体作用。
为了满足广大武术爱好者的习拳需要,横梁陈氏太极拳研究会决定3月28号起再招收一批传统陈氏太极拳学员,开办培训班,培训时统一着装。
如欲习拳者请携带身份证,通讯号码,自身的身高体重、鞋码等信息,前往横梁街道天石路127号詹教练处报名,并交培训服装费。
主教练:王言才,中国武术陆段,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一级裁判员,陈氏太极拳高级拳师,陈正雷大师再传弟子,第十三代传承人。南京市气功活动站横梁站点负责人、六合区武协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横梁陈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自1963年习武,52年来先后练过少林拳、形意拳、陈氏太极拳老架、炮捶、新架、二路、刀剑、气功,1973年从事教学活动。2005年全国第十届运动会气功展演者、2009年中国武术名家交流赛,中国电视艺术人才武术选拔活动中荣获“武林百杰”称号。参加全国各地武术比赛中获15金、3银、3铜,另获9次第一名。
教练:詹大庆,六合区武协太极拳研究会副秘书长,横梁陈氏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二级社会指导员,陈玉勇大师入门弟子,并参加全国各地比赛获多枚金牌。2010年在江苏省徐州市举行的武术对抗赛中获同级别的第一名。
联系电话&&
王教练:&&&
横梁陈氏太极拳研究会
发表于:15-03-02 07:01
王教练习武图:
发表于:15-03-02 07:01
发表于:15-03-02 07:02
发表于:15-03-02 07:03
发表于:15-03-02 08:26
上不了擂台啦
发表于:15-03-02 11:29
回复 第6楼 的 @你讲什么啊:
习武目的:养为一、健为二、演为三、用为四!
发表于:15-03-02 12:03
横梁太极拳协会参加群众文艺演出活动!
发表于:15-03-02 16:32
被系统删除于: 21:48:11
发表于:15-03-02 16:39
欢迎爱习武的到横梁报名
发表于:15-03-02 17:11
王教练武功高强!詹教练技艺超群!赞一个!!
发表于:15-03-02 19:16
发表于:15-03-02 20:03
詹教练太极拳打的不错。而且很年轻又帅。呵呵。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发表于:15-03-03 07:00
回复 第13楼 的 @美女与世无争:
美女所言极是!
发表于:15-03-03 07:01
发表于:15-03-03 08:24
支持楼主,推广太极拳。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发表于:15-03-03 10:39
发表于:15-03-03 12:15
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是综合了历代各家拳法,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拳术。
1949年后,被国家体委统一改编作为强身健体之体操运动、表演、体育比赛用途。中国改革开放后,部分还原本来面貌;从而再分为比武用的太极拳、体操运动用的太极操和太极推手。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由于太极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种,流派众多,群众基础广泛,因此是中国武术拳种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发表于:15-03-03 17:06
回复 第16楼 的 @美女与世无争:
感谢与世无争对六合太极拳事业的关心和厚爱!
发表于:15-03-03 17:11
横梁太极拳爱好者晨练图:
发表于:15-03-03 19:11
推广太极,送健康。楼主的精神让人敬佩。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发表于:15-03-04 07:14
修炼太极的好处多多:
太极拳能使呼吸自然、细长、慢均。由于速度缓慢,动作柔和,从而使人体的微循环得以扩张。微循环的特点是剧烈运动会使血液运行走捷径,得不到充分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太极拳缓柔的特点则使血液能够流向各处,从而得到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改善身体内部的循环。俗话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使一些不通之处畅通,这样慢性病症状就得到缓解或消除。同时太极拳运动能强身健体,能预防一些疾病,因此,太极拳运动有治病的效果。
太极拳是在传统养生法“导引术”和“吐纳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运动。主张“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又具有气功内行功调心的锻炼方法。从而也就形成了太极拳要意识、呼吸和动作密切结合,“练意、练气、练身”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始而意动,继而内动,再之外动”;并形成刚柔相济,快慢有节、蓄发互变,以内劲为统驭的独特拳法。
太极拳作为一项体育运动,之所以具有养生保健功能,其奥秘在于“一动无不动”的身体活动,能给各组织器官一定强度和量的刺激,激发和促进身体在生理、生化和形态结构上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使体质朝着增强的方向上转化和发展。对于中老年人及慢性病病人来说,能推迟身体各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上的退行性变化,能有效地起到健身、疗疾、延缓衰老的作用。
发表于:15-03-04 12:09
横梁太极协会外出表演:
发表于:15-03-04 16:03
活动挺好的。好像地点是太平禅寺吧?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发表于:15-03-04 18:50
发表于:15-03-04 22:36
有给柏勇药店做广告的嫌疑啊!
发表于:15-03-05 07:17
回复 第24楼 的 @美女与世无争:
太平禅寺!六合武林盛会!
发表于:15-03-05 07:19
回复 第26楼 的 @沐夕微暖:
呵呵!附带产品!
发表于:15-03-05 12:06
“太极拳注意十则”:
1.立身中正&姿势自然,重心放稳,呼吸自然,血循通畅。
2.神舒心定&精神安定,心情舒坦,排除杂念,大脑安静。
3.用意忌力&用意识引导动作,“意到身随”,动作不僵不拘。
4.气沉丹田&吸气时横膈下降,可以增加通气量,并增加内脏活动。
5.运行和缓&动作缓慢但不消极随便,能使呼吸深长,更好地用意识引导动作。
6.举动轻灵&“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
7.内外相合&心神意识活动与躯体动作紧密结合,使意识和躯体动作及呼吸相融合。
8.上下相随&要求全身动作全面协调,以腰为轴心,做到身法不乱,进退适宜。
9.相随不断&要求动作连贯,自始至终一气呵成。
10.呼吸自然&初学时要保持自然呼吸,以后逐渐有意识而又不勉强地使呼吸与动作配合,做到深、长、匀、静。
发表于:15-03-05 12:07
初学太极拳注意事项
  心态:首先练者要了解太极拳的含义和形成,不可急功近利,要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学习,从记得架势、熟悉架势到明白拳理开始.
 &呼吸:初学者大可不必刻意呼吸,自然呼吸就好。切不可刻意呼吸导致横气填胸,产生胸闷头晕症状。
  架势:初学太极拳,架势不要过于低下。因为初练者各个关节和经络没有打开,容易损伤,容易发生关节和经络疼痛(初学者大多数会感到膝盖痛或大腿疼,那是正常现象,不必担心,一般一个星期左右就会好转,要是疼痛时间过长,那就要看看自己的动作哪里不正确),要配合外三合的理论要求去练习(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以腰为轴心),熟悉招式以后才可慢慢降低身法。
  僵力:初练太极拳者自身带有僵力(劲),不要刻意下沉祛除僵力(劲),保持架势中正,僵力出于自身动作不协调,过于拿捏动作所致(要做到自然放松.虚灵顶劲.松肩坠肘.含胸塌腰.虚实分明.五趾微微抓地),等到招式娴熟后经老师指导可去僵力。
  速度:因人而异,根据初练者领悟能力的大小来练习。我本人建议先快后慢,由快至慢是因为初练者对招式的熟悉程度不够,先快动作练习记熟招式,再转慢动作练习合劲,达到周身相随,上下相合,连绵贯穿。
  桩功:初练太极拳者可配合练习太极桩功的浑圆桩,站桩时做到立身中正.自然呼吸.松肩.坠肘.含胸.塌腰.松垮.双臂平抬至胸部,双臂打开与肩同宽,两掌心相对,五指相对,呈抱球式。两腿平开与肩同宽,膝盖微微弯曲,两脚趾微微抓地.站此桩可协调自身呼吸去除僵劲,锻炼毅力,静心神养元气。
发表于:15-03-05 19:17
为避免伤到膝盖,练拳中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莫弓过
  主要是指屈膝程度不要太过。膝关节本来是做屈伸运动的关节,但在太极拳这种特殊运动形式中,若屈的太过,必遭伤害。
  做弓步时,前弓步的膝尖应落在脚面以内,小腿最好不要越过与地面的垂直线。许多老一辈拳家都十分强调这一点。
  太极拳运动时,过度运作一般是一腿承担体重一腿运动,若膝关节屈曲太过,形成死角,加之强压,长期如此必城病变。学者不可不慎。如何才能屈曲不过,关键是松腰减臀,尾闾中正,上体竖直,既所谓立身中正。
  二.莫扭拧
  主要是在转身时负重扭转不要过度,脚尖与膝尖不要形成夹角,要始终保持在一个方向上。
  三.莫滞劲
  行架过程中多是一腿负重,膝关节既要承受自身体重的压力,还得承受运使劲力的冲击。所以在主观上减轻膝关节的“压力”是十分必要的
  四.莫叉劲
  凡向前走劲时,劲向必须与脚尖、膝尖平行,三者不可出现夹角。劲力分叉,不但形成劲力的自耗,而且伤神。
  五.不激烈
  人们在行架之前都有个热身的过程。有的人采取硬抻、猛压、快转、强下等方式是很容易致伤的,特别是中老年人。在膝关节疼痛期间,不但热身时按摩,练完拳按摩,有`要多按摩。
  初练拳时多由于大小腿运动机能差,劲力充足,膝关节就首当其冲随受各种打击,待练习时日一长,腿上的肌肉的收缩张持能力增强,自然就能起到替代和保护膝关节的能力,这时的膝关节就不那么“骄气”了。
发表于:15-03-05 19:31
楼主研究的挺深。在理。
发表于:15-03-05 20:30
全民健身,传播太极文化,赞一个!
发表于:15-03-06 07:10
回复 第32楼 的 @因为不懂:
不敢谈研究!只能说引用!
发表于:15-03-06 07:11
以下是引用 第33楼 @半醉半醒之间 的话:
全民健身,传播太极文化,赞一个!...
发表于:15-03-06 11:41
听说打太极运动量大。
发表于:15-03-06 12:10
回复 第36楼 的 @只借东风:
太极拳运动虽然不如体操运动和其他长拳运动剧烈,但是由于它要求在上下肢呈一定的弯曲情况下做慢动作,加之要求全身内外上下高度集中统一,所以,还是有一定运动量的。特别是下肢的运动量比较大。
因为打这种拳,一方面要求两腿分清虚实,体重经常由一条腿来负担,而这条腿又是在膝关节弯曲情况下来支撑体重的。另一方面,由一个姿势转到另一个姿势、重心由一腿过渡到另一腿上时要求缓慢,用的时间较长,这就大大增加了下肢的负荷量。所以,初学的人练完一两趟拳,往往会感到两腿酸痛,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坚持练下去,这种腿部酸痛现象,就会消失。&
每次锻炼的时间长短、趟数多少、运动量大小,应根据工作和学习情况及自己的体质而定。一般健康无病的人,运动量可以略大一些,可以连续打一趟或两趟。老年人和体弱者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适当调节运动量,可以单练一组或几组;’也可以专练一两个式子如“云手'、“起势”等;也可以架势稍高一些,如“弓步”的前腿应垂直,膝盖与脚尖在一条垂直线上,送时,膝关节弯曲度可略小一些。&
患有腰间伤病的人,每次的运动量不宜太大,要注意循序渐进,逐步加大运动量,必要时应征求医生的意见。总之,在初练太极拳时,运动量的掌握务要因人制宜,因病制宜,不应贪多求快,急于求成。&
发表于:15-03-06 19:44
好帖子,顶上去。
发表于:15-03-06 20:38
学打太极!参与全民健身!
发表于:15-03-07 07:32
(小常识)什么是太极拳?
何为,这个问题恐怕是众多的太极拳演练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一个太极拳爱好者迷上了太极拳,又十分下功夫地学习,但若弄不清什么是太极拳,处于茫然之中,自然拳术再练也无所长进,甚至敢于背本逐末,走上邪路。
若要弄清什么是太极拳,首先必须弄清楚太与极这两个字的来源。
太字原为大。易乾上讲,大哉乾元,万物资始,意思就是说大字是世上万物形成之前的乾元之境,无边无际。后来,当人们想表示比大字含义更广、更深、更远、更高之境时,就在大字的底下又加上了一点,成之为太,含义为无比、无际、无止、无沿、无上,比大字之义更上一层,直至虚灵。这即为太字之源。
极字原意为房屋中间顶端顺房之木,即屋脊之栋,含义也为最高、最巅、最上。
但是,要讲太极之义,还必须先弄清无极之义,因为太极之本为无极。中国古代哲学中派生宇宙万物的本源,原始混沌之气境即为无极。而总括天地万物之理,便成为太极。无极之境是静止的,意理行而生太极。太极动便产生阳,动极便静,静而后生阴,于是,两仪便产生,接着由两仪而生出四象,四象再生出八卦,从而产生了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进而推衍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所以说,太极本无极。
知道了太极与无极这两个词的原意,再来看太极图,领会太极拳之由来。
古代的把太极形象为,意为太极是一气循环,运动开始,即界分阴阳,但是只是一个圆圈的图案,如同表示无极之景,很难以与太极区别开来,更难以表示因太极所动而产生的阴阳两仪之变化。于是,道家们便又制出了阳动阴静图,并且以阴阳图的左部白色图案为动阳,以右部黑色图案部分为静阴。白色图案中有黑色图案来表示动阳之根,在黑色图案中有白色图案来表示静阴之根,最终于动阳的白色图案中以一个小圆圈的方式,将两种颜色的图案连接在一起。称这个小圆圈为太极。但是,阴阳图当中的小圆圈子并不是小圆圈,而是与最外边的大圆圈是一体,也即是同一个圆圈,意在表明阴静与阳动的变化皆在太极之中,是太极的原有之物,然而人们用画笔却难以仅用一个圆圈既能表示太极,又能显示出阴静与阳动的变化关系,所以才于太极大圆圈当中阴阳变化显示之后再画出一个小圆圈,这也又是书不能尽言,画不能尽意的一种衔生表现手法。这也就是太极阴阳图的产生根源,它的产生根本上就是要向人们展示一个古老的、科学的哲理;阳生于阴,阴产于阳;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太极拳正是由根据太极阴阳图中的阴与阳,动与静的变化而创造的。
首先,陈王廷创造太极拳时根据太极图中阴阳之变,将招招势势的动作都分出了虚实变化。强调演练者在演练太极拳时,做到放松全身、虚灵顶劲、含胸塌腰、松腰养气、沉肩坠肘、气沉丹田、上下相随、内外相合、上下承接、连绵不断、动中求静、上虚下实、上身灵活、下盘稳固,从而形成顺应自然变化的太极拳。
其次,陈王廷又根于太极阴阳图中的“动生于静,动极又静,静极复动”的静动之变原理,要求演练者必须于拳路变化中动中求静,放慢运动,以自己静中所生之动来克制对方的莽动,从而取胜。
再者,陈王廷又根据太极阴阳图为圆形,而将自己所创拳路动作尽量多呈弧形,作圆周或半圆周的运动。
正是因为陈王廷所创拳路是以太极阴阳图为本,并在多方面具备太极阴阳图之性与形,所以才取拳名为太极拳。
发表于:15-03-07 12:43
理论水平高,其实万物万事都是差不多。
发表于:15-03-07 19:10
回复 第41楼 的 @因为不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其实太极的个中滋味,很多还需要我们自己去体味!
发表于:15-03-08 07:20
很想学太极!可有时加班,不能每天都来,纠结中!
发表于:15-03-08 10:53
回复 第42楼 的 @自然道法:
大师所言既是。
发表于:15-03-08 12:00
回复 第43楼 的 @软弱的小草:
一次报名!长期学习!
发表于:15-03-08 17:25
被系统删除于: 18:29:11
发表于:15-03-08 18:12
发表于:15-03-08 20:43
请问楼主教学地点是在哪儿啊?谢谢!
发表于:15-03-09 07:19
回复 第48楼 的 @软弱的小草:
教学地点横梁东骏华府前面的大广场!遇雨天在横梁老菜场大棚内!
发表于:15-03-09 10:08
好活动,请问能否发个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完整视频上来看看,教练自己打的。
共2页 到第页
你尚未登录或可能已退出账号:(请先或者【第657期】太极拳之太极运气法的具体功法_养生_微头条
&&【第657期】太极拳之太极运气法的具体功法
太极“运气法”属动功,是以运气为基础,把太极拳的意识、动作、呼吸三者融为一体,以内外统一为其指导思想,以“动静相兼,阴阳开合、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为基本要领。 太极运气法练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站...
太极“运气法”属动功,是以运气为基础,把太极拳的意识、动作、呼吸三者融为一体,以内外统一为其指导思想,以“动静相兼,阴阳开合、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为基本要领。 太极运气法练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站桩功为主,以松静为基础。第二阶段以调节呼吸为主,掌握腹式呼吸,配合意识守三线,做到气沉丹田。第三阶段为意识、呼吸、动作三者相互协调,做到“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内外合一,完整一气”。太极运气法的锻炼要领 1、入静。练功时,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都要求在入静的状态下进行,动作包括外形动作的“外功”和意识引导的“内功”。动静相兼的入静,指的是摒除杂念,处于无思无虑而又觉醒的一种特殊安静的状态,从而专心一致地贯彻练功的全部内容,而决不是迷迷糊糊、闭眼欲睡的状态,也不是万念俱息、寂然无物的境界。   2、放松。松和静是相互协调的,先松而后静,入静又是放松的必要条件,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练功所要求的放松,首先是在意识指导下,四肢肌肉要放松,更主要的是思想精神上放松。只有经过长期认真的锻炼,才有可能做到真正的身心全面放松。通过全身肌肉放松,可以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扩张,肌肉电位活动明显降低,可以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减低,从中枢走向周围的张力性冲动减少,副交感神经活动相对增强,因此对许多慢性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3、下沉。下沉一定要在松、静的基础上进行,这样意识才能引导气血下降,达到上虚下实。上虚是指上体(脐以上)虚灵;下实是指下体(脐以下)充实。并要注意气沉丹田,再进一步从丹田沉到涌泉。气沉丹田是在松静的基础上,通过沉肩、含胸、敛腹、松腰、收胯等动作在意识的引导下,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引导气息下降为实现的,在意守丹田或涌泉时,会感到头脑清醒;相反,意守上半身则有时会感到气上冲,出现头脑昏胀或胸闷等现象。患有慢性病,平时又缺乏锻炼的病人,往往会出现头重脚轻,步履不稳,或上盛下虚、心情容易冲动等情况。通过练功,即可获得改善。  4、调息。古今的气功都很重视内气的锻炼,调息是在意识引导下的一种呼吸方法,结合练功的升、降、开、合,达到匀、细、深、长的呼吸,而吸短呼长更有利于治病。太极运气法的呼吸强调不声不滞,出入绵绵,若存右止、神气相依。初始练功则先以自然呼吸为宜,随着功夫的逐步深入,达到结合动作的逆腹式呼吸,并且强调意守“吸气由丹田,呼气归涌泉”,这样不但容易与入静相配合,而且还可避免练功者腹围增粗的弊病。  5、运气。“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是太极运气法锻炼的一个特点,以心行气是心为发令者,气是奉命而行的“传旗”;先意动而后形动,主要是将内存意识贯注于外部动作之中。练功时要把意念注于动作之中,而不要存想气在体内如何运行,即是“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显于外部动作的神态是内气活动显露于外的表现,所以内意和外神是一定要紧密配合,紧密配合以后就会有得气感,只有经过实践获得“气感”后,才会理解气的存在。得气感不可强求,如果强求则会使意气两者俱蒙其害。  6、协调。太极运气法最终的目的,要求做到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紧密结合,达到练意、练气、练身的目的。首先是呼吸与动作协调,然后在意识指导下,三者融为一体。初学时先注重姿势,锻炼一个时期然后注意意识引导,这样可以做到先由外带内,然后再由内带外。太极运气法动作比较简单,容易在短时期内做到协调。太极运气法的具体功法 1、无极式:身桩端正,无所偏倚,虚灵内含,一气贯通。两足站立与肩同宽,脚跟微向外撇,略成内八字形。身体端正,自头顶、躯干至会阴始终要成一条直线,两眼平视前方,头顶要虚虚领起。要含胸拔背,小腹部要微向里收,叫做敛腹。尾闾要收起使会阴穴紧闭,命门穴要饱满,从涌泉到百会穴上下一气贯通。全身要放松,摒除杂念,意守丹田。站立时,应使脚掌脚趾贴地,脚趾无离地或抓地感觉,这样全脚受力均衡,气机也就自然地随之发动。  2.纯阴式:两手并举,升气开脉,收胯曳肘,意达命门。迎身平肩,虚领顶劲,旋落丹田,归于涌泉。由无极式站桩进入纯阴式,身稍前倾,重心落于涌泉,劲起于足跟,带动两臂向前并举,小臂不能有力,意识注于肘部的阴面上(屈肘)举至肩平。然后沉肘坐腕舒指,把意识送至指尖。然后再收胯曳肘,身体前迎,意识由神阙透向命门,循督脉上行至肩,经肘腕合向丹田,停留片刻,然后由两腿侧落归涌泉穴。  3.纯阳式:两手并举,升气开脉,沉肘收胯,上下相随。气贴脊背,神领百会,起沉开合,细细推求。承前式至坐腕舒指,将意识送至指尖,收胯,坠肘,将两手曳回至胸前划圆弧向前插出,插出时手背相对,至前方弧形向下抽回。再由怀中升起至胸前,向左右分开,两肘下沉,手掌立起,掌心向外。此时气由督脉下落至足底,然后再由足跟向上,气沿督脉上行至肩、肘,经双手向前按出。此时要拔背顶劲,气贴背脊,使督脉气机饱满,少停片刻,然后再向两侧落归涌泉穴。  4. 推云捧沙式:两手前起半阴阳,翻腕即成推云式。开胸蹲腿捧河沙,徐徐立正至玉堂。起半阴半阳掌,由大拇指领先,举至齐鼻尖高度,翻腕自怀里向外推出成推云式;然后开胸使两手分开,抱圈下蹲作捧河沙状,虚领顶劲,缓缓起立,两手棒至齐玉堂穴高度,再翻腕成推云式,如此重复数遍。缓缓上升时关键在虚领顶劲,这样不但能感到整个身躯有一股力量轻轻地往上提,而且是导引任脉和冲脉气机上升的诀法。  5.大鹏展翅式:起势承前式,挥圆落腰间,两掌如飞瀑,展翅成大鹏。起半阴半阳掌至胸前,挥圆向双耳边下落,同时蹲腿,双掌朝身后下插,如飞瀑入池之势,身要正直,不可前俯,意入地后,双足向上缓缓立起,双手向两侧展开,成大鹏展翅式,合至胸前复原,动作要身、手、腿、意、气协调,忌参差。本式主要发动少阳脉的气机和带脉的气机,少阳脉主要练胆脏,带脉总束诸脉,能调节正经的气血。  6.云手式:两手挥圆,连环纠行,一上一下,阴阳互用。转身荡臂,劲在腰间,圈小极圆,合归丹田。身体右转,左臂亦随之转动,手心朝里,自左向右划圈上移至额前,右手掌心向下,随腰自右向左转去,至左前侧时,左掌心向外翻转,掌心向前往下落去,同时右掌掌心向里,由下向上划圈移至额前,再向右转腰,至右前侧(此时左手掌心向下),右掌心向外翻转,向前往下落去,如此重复三、四次后,将圈以丹田为中心逐渐收小,为下一式的动作,作为准备。云手式的动作,充分表现出腰脊合一的运动特点,把腰练成球形车轴的作用。拳论说:“命意源头在腰隙”,腰隙指的是两肾,古人认为肾是体内阳气的源头,是先天之本,肾壮则精足、充气、身强。  7.合太极:太极分阴阳,神龙变无方,生生原不已,奇正不寻常,至终复自始,一气运驰张,有形归无迹,物我两相忘。合太极的架式,先是运动横隔膜呼吸,也称丹田滚翻,由外形的动作带动丹田,作左右旋转和前后滚翻,运动横膈膜使内脏获得按摩的作用,运动由大逐渐收小,然后把真气合归丹田,即由动到静,归至无极的境界,守功10至20分钟。守功时要做到“有形归无迹,物我两相忘”的虚无阶段,这是太极运气法的精华所在,必须持之以恒,才能获得祛病延年的功效。   丹田的概念:  1、认为丹田为内功修炼产生内丹的部位;  2、认为丹田为意念注处;  3、认为丹田为内气转换的核心处等。                          丹田的部位:对于丹田的位置有不同层次的几种说法,  1、定位说法:即认为丹田处于小腹部位,有的指其为脐下一寸三分,有的指其为脐下三寸。(丹田正常的位置是: 位于脐下1.5寸。)  2、三丹田说法:认为丹田有三,上丹田位于脑部,乃藏气之府;中丹田位于胸部,为藏神之府;下丹田位于腹部,为藏精之府。  3、多部位说法:认为处处皆丹田,只要是人练意所在,无论体内体外,均为丹田,此为天人合一的具体体现之  丹田的功用:  1、精、气、神的汇聚之所,为人生之本。  2、气机升降之枢纽,即气上升起于丹田,下降归于丹田。  3、男子生精、女子养胎之处,为生命的动力源。  4、为呼吸之根,太极拳中通过丹田内转来调整呼吸即根于此。  丹田的练法:  1、意守:意守丹田是最为常用的练习方法,将意念缓缓存入丹田处。 2、温养:通过细均的呼吸调节或针对性的形体运动来逐渐积蓄丹田能量。  3、开合:以意念引导及肢体旋转带动丹田的开合,来启发生机。  4、内固:通过站桩或其他静态练习来固神、固精、平衡内气,“实其腹”,“明其心”。  5、循转:把丹田作为一个重要枢纽,引导内气在体内循环旋动,如一些丹田练习法等。  百汇穴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廓之间连线交会处。  人体经络穴位:  印堂穴,又称上丹田:位于两眉之间,主元神。  劳宫穴:在两手掌心。  中丹田,通称丹田,即气海穴:位于脐下一寸半体表内,主元气。  会阴穴,又称下丹田:位于外生殖器与肛门中间点体表内,主元精。 命门穴,也称后丹田:位于第二腰椎,是炼精化气之所。  涌泉穴:位于两脚心。  足三阳:行走于腿部外侧。  足三阴:行走于腿部内侧。  任脉:起于会阴,止于唇下,居胸腹中央。通过”舌贴上腭”和会阴穴与督脉上下相连。  督脉:起于会阴,止于银交,居脊中央。通过”舌贴上腭”和会阴穴与任脉上下相连。  鹊桥:鹊桥是一种形容,是指舌贴上腭的动作,从而在顶部接通任督两脉。猜你还喜欢以下内容:【双十一特惠惊爆价99元】买!买!买!真皮软牛皮太极鞋。你应该有一双!【不传之秘】从《打手歌》看你太极拳功夫的高低问答 | 太极实战中为什么做不好引进落空?得势争来脉,出奇在转关——略说推手中的接劲【第278期】引进落空,借力打人——太极大师郝少如【第477期】干货 | 名师对话太极系列之三“虚是松到一定程度时的结果”【第65期】太极拳引进落空,借力打人【第480期】视频教程 | 陈式太极拳-陈小旺大师讲站桩(下)练 | 太极拳 百“练”不如一“站”站桩 | 讲点连师父都不一定会随便传的东西【第62期】站桩很重要的筋骨之功【第四十三期】千金难买真太极(收藏版)【第431期】内家功夫站桩解秘 (下篇 )关于气沉丹田的心法口诀持续站一个小时以上,来看看太极拳桩功如何进阶初学站桩者第一个遇到的就是筋骨关【第430期】内家功夫站桩解秘 (上篇 )【第403期】站桩松腰系列:命意源头在腰隙【第291期】修练内家功夫必读/桩功的千古不传之秘得势争来脉,出奇在转关——略说推手中的接劲【第三十三期】太极拳之云手的奥秘太极拳横跨步,只有“云手”一式太极高手苏学文太极功夫的五大特点【练】太极拳实战核心练习:推手八法向恺然:我研究太极推手的经过练 | 浅谈作为太极拳功夫的中间锻炼方式——推手学 |杨健候太极推手精论两篇太极名家 | 李雅轩论太极推手太极拳揉手秘验100句(实用)专题 | 太极推手二十五问,不会推来也会化!!!【第362期】推手是修炼太极拳大道过程中的一种手段实战 | 太极拳推手精义十九劲及古钟五个点的发法杨氏太极拳真传断手【第292期】推手是练习太极拳的检验和提高 掌握正确训练法出真功夫实战 | 太极推手中败中求胜秘诀——横轴技法 | 太极拳推手秘技 “接定彼劲,彼自跌出”【第467期】我说太极拳 | 何谓空?【第400期】杨式太极拳单练式的优点和功效(下)视频讲解 | 洪传陈式太极拳中“云手"实战用法 精彩!【第227期】何轶群《太极求真录》之太极拳的横跨步法(共十八篇 )完结篇太极功夫手上始【学习篇】观点 | 太极拳错误的云手练法学 | 武派太极拳“敷盖对吞”四点认识 解析技击之理【第426期】太极拳的最难学是什么?【第449期】关于太极拳的十大解密【第86期】太极拳解密之十一:中正安舒【第77期】太极拳解密之二:松肩坠肘及其练法【第283期】解密太极拳十大系列核心内容,可以好好练拳了!【第269期】破解太极密码——得此文尽解太极精髓【第90期】太极拳解密之十五:力发于脊【第83期】太极拳解密之八:太极气功【第93期】太极拳解密之十八:力发于跟【第313期】杨露蝉『圈內打人,圈外推人』解密【第401期】太极拳解密:教你精髓练习方法【第422期】太极拳解密之松腰松胯【第二十五期】解密“练太极拳者不动手”【第76期】太极拳解密之一:太极拳的本质【第81期】太极拳解密之六:劲道【第87期】极拳解密之十二:动作到位【第63期】太极拳解密系列十八篇(下)太极拳“引进落空合即出”之探密解析【第78期】太极拳解密之三:虚领顶劲【第79期】太极拳解密之四:意念【第63期】太极拳解密系列十八篇(上)太极养生堂&为了更好的传播太极文化,2016年全力打造,精致推出视频太极教学、实战,揭密系列篇。关注太极养生堂微信号&taichitang&,回复“视频”可以观看学习更多太极视频讲座。 太极养生堂 &公众号:TaiChiTang & 每天更新和分享太极养生知识、理论、练功心得体会、太极名家讲解以及健康生活理念。关注太极养生堂微信公众号!免费学习太极拳!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投 稿:欢迎您将身边练习太极或养生的故事、心得 、感悟及方法投稿给太极养生堂。投稿方式:关注太极养生堂给我们留言或直接发送内容。版 权: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网络内容为主,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赠 送:关注后在公众号内回复可获得海量免费太极养生资料。回复&101010&可获得曲黎敏讲《黄帝内经》智慧养生(全集)视频回复1001可以获得太极拳教程8套DVD视频教材+图书大礼包回复10099可以获得《太极内功的奥妙》电子 图书回复太极拳正宗可以获得《太极拳正宗》电子 图书回复1003可以获得《逝去的武林》电子 图书回复陈小旺可以获得陈小旺的中华武藏 陈式太极拳系列:《拳学阐微》 3DVD回复张志俊可以获得太极拳实战大师张志俊《陈式太极拳32擒拿》《陈式太极拳32摔法》回复陈氏太极拳可获得沈家桢,顾留馨著《陈式太极拳》电子 图书回复陈瑜可获得陈瑜家传陈式太极拳170擒拿法DVD上、下回复冯志强可获得冯志强心意混元内功(全集)DVD回复陈正雷&可获得陈式老架一路太极拳(陈正雷版)DVD回复傅清泉可获得杨式太极推手DVD回复黄康辉可获得陈式太极拳传统套路一路光盘版回复“视频” 可获得海量太极讲座、实战视频资料(定期更新上传)。回复“音乐” 可获得修身养性道家、佛家的音乐以及运动健身、练习太极拳的音乐(定期更新上传)。给我们留言&:读者可以在文章底部留言,把您阅读的建议和想法告诉我们,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互相学习。点击“阅读原文”加入太极养生堂微信群
你已经点过赞了!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氏老架74式太极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