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与骑象人 ppt》压力的产生示意图原文

《象与骑象人》读书笔记之一:脑波与情感风格
乔纳森·海特著,李静瑶译,象与骑象人:幸福的假设,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我们的行为受两个相反的动机行动控制:一个是趋近系统,这个系统会引发正面的情绪反应,让人想接近特定事物;另一个则是逃避系统,这个系统会引发消极的情绪反应,让人想撤离或避开特定事物。这两个系统随时处于待命状态,不断监控四周环境,而且这两个系统会在同一时间产生相反动机(我们有矛盾的感觉时,便处于这种状态),但最后的平衡点则会决定你接下来的行为。这个平衡点可以瞬间改变:出于好奇,你跑到事故现场一探究竟,但一看到血,马上就怕得转身走开。你想跟陌生人攀谈,但一接近对方,整个人却突然僵住。逃避系统能快速启动,接管速度较慢的趋近系统。
个人的情感风格是指个人的趋近系统和逃避系统两者之间的强弱平衡情况。个人平时心情愉悦的程度是个人情感风格的表现形式。
长期以来有关脑波的研究显示,大部分人的脑波有不对称的现象,不是大脑右半球额叶皮层的脑波活动比较活跃,就是左半球额叶皮层的脑波活动比较活跃。20世纪80年代末期,威斯康星大学的理查德·戴维森发现,脑波不对称现象跟个人积极或消极情绪的倾向有关联。额头左半脑脑波比较活跃者跟额头右半脑脑波比较活跃者相比,自认为心情比较愉快,也不会一天到晚收到害怕、焦虑、羞愧的困扰。后来的研究更发现,这种“皮质左撇子”(cortical
lefties)更不会陷入沮丧情绪,遇到不如意的事也复原得比较快。皮质右撇子跟皮质左撇子不同的情绪反应倾向,从婴儿时期起便已显现:同样是10个月大的婴儿,右半脑脑波较活跃的婴儿跟左半脑脑波较活跃的婴儿相比,前者一离开妈妈便容易哭闹不休。婴儿时期反映出的个性特质,会一路维持到成人。右半脑脑波较活跃的婴儿成长到幼儿阶段,一到陌生的环境就容易焦躁不安;青少年时期,会比较惧怕约会及社交活动;成人之后,很有可能要借助心理治疗才会放松下来。出生时没有拿到“皮质乐透奖”的皮质右撇子(
righties),一辈子都得跟过度活跃的逃避系统苦苦搏斗,以挣脱后者的钳制。
来做做下面的大脑扫描检测联系吧!你属于皮质左撇子还是皮质右撇子?
&下列哪一组叙述内容比较符合你的个性?
只要是新鲜有趣好玩的事情,我就愿意尝试。
如果有机会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我就会马上采取行动。
如果遇到好事,我就会乐不可支。
我会在第一时间采取行动。
我很担心自己会犯错。
我会对别人的批评或责骂耿耿于怀。
一旦在重要的事情上表现不好,我就会忧心忡忡。
跟朋友比起来,我老是怕东怕西。
比较符合第一组描述的人,个性倾向于“趋近导向”的情感风格,平均而言,其左半脑的皮质活动较为活跃;而比较符合第二组描述的人,个性倾向于“逃避导向”的情感风格,平均而言,其右半脑的皮质活动较为活跃。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错误与智慧---------摘自《象与骑象人》
我相信所有的父母都想把孩子额头上所刻的种种创伤、痛苦整个给一笔划掉。就算我确信我女儿24岁所经历的创伤能让她学到重要的人生教训。让她变的更优秀,但我会这么想:我直接教她这些人生道理不就得了?难道没有不需要付出代价就能从人生逆境获益的方法?但是这里有一个世人皆知的道理:人生最重要的道理,是无法直接用“教”就学得会的。普鲁斯特曾这么说:
智慧不是别人给的,一定得靠自己去发现,走过无人的荒野,无人可依靠,无人能卸除我们的责任,只有自己的智慧才是最后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惟一观点。
近来有关智慧的研究证实普鲁斯特的看法正确无误。知识可以分为两种:显性知识及默会知识。“显性知识”是指我们所知道的、有意识说出口的、不受时空条件所限制的事实。不管我身在何处,我都知道保加利亚的首都是索非亚。学校教的知识就是外显知识,骑象人会去搜集知识,然后整理归档,以备来日推理之用。但智慧来自默会知识。默会知识讲的是过程(强调“知其所以然”而不是“知其然”)
,要取得这类知识并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而是跟这个人的价值观有关。默会知识存在于大象之中,它是大象自人生经验中日积月累磨练出来的技巧。而且默会知识会随时空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不管是想结束一段感情,给朋友意见,或解决道德争议,都没有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做法。
斯腾伯格表示,智慧是一种能让我们在两者间取得平衡的默会知识,第一,有智慧的人能在自己及他人的需要,以及非当下人事物(之后可能因而受到负面影响的组织、环境回人)的需要之间找到平衡点。无知的人看事情非黑即白,中间有深浅不一的灰色地带,所以他会选出一个长期而言对每个人最有利的计划。第二,有智慧的人能平衡地采用以下三种回应方式:自我调试(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塑造环境(改变环境)、以及选择(选择新的环境)。第二种平衡基本回应了祷文中的这句话:“主,求你赐给我心境坦然之恩,去接受我所不能改变的,勇敢去改变我所能够的,并赐我智慧去分辨认清”。
从斯腾伯格有关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的说法,我们就可以了解为何父母没办法把智慧直接传授给孩子。父母的最佳因应之道,就是给孩子丰富的生活体验,让孩子可以在不同的生活领域得到默会知识。父母也可以在生活中实践智慧人生,鼓励孩子思考不同的情境,了解别人的观点,在面对人生挑战时,找到生活的平衡点。孩子小的时候,要保护他,但孩子成长到十几、二十多岁时,如果父母仍一味的保护孩子,固然孩子可以不用吃苦受罪,但也因而丧失成长及学习人生智慧的机会。吃苦会让人更有同情心,也可让人在自我及他人之间找到平衡点。吃苦会让人积极面对(“塑造环境”),重新评估(“自我调试”),或改变人生计划及方向(“选择”)。“创伤后的成长”通常也伴随着智慧的成长。
激进的“逆境假设”或许所言为真,但容我们在此先提出警语:要让逆境对人生产生最大益处,逆境发生的时机一定要对(刚成年时),对象也要对(具备足够的社会及心理资源者,才有办法面对挑战,从中获益),程度要恰到好处(不能严重到造成“创伤后应激障碍”)。每个人的人生历程都是无从预知的,我们无法知道哪个挫折长期而言对某人是否有益,但或许我们已经知道可以稍稍改写一下孩子额头的命运:儿童时期的创伤一定要把它划掉,至于其他的创伤,动手之前还是要三思一下,还是看看未来其他研究结果再动手吧。
——摘自《象与骑象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象与骑象人 pdf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