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图是嫦娥探月三号探月示意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给图片加段解说性文字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嫦娥三号专题
见证探月圆梦 记载时代伟业
发布日期:日
来源 : 中国军工报
&&媒体人谈嫦娥三号任务报道 全社一起&追&嫦娥 《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科技采访室副主编 余建斌 记者 吴月辉   据统计,《人民日报》在11 月25 日至12 月15 日期间先后刊发21 篇通讯,8 篇消息,独家撰写的《探月日记》系列共计11篇。   前期采访大概从2013 年10 月就陆续开始了。安排了大大小小十多场,此外还要奔赴上海、西安和西昌等地采访,访问近百位参研人员。每场采访最短也有半天时间,最长持续一天。   任务发射执行期间,采访地点主要在西昌和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技组第一时间派出记者奔赴两地蹲点实地采访。时间晚、节奏紧,信息量大,人手少,需要沟通和协调的环节众多,参与前方报道的记者尽力克服各种困难,创造一切条件圆满完成报道任务,发回大量新闻报道。   在前期采访的同时,科技组开始着手对嫦三任务新闻报道的部署和策划,定位为:报道结合任务特点和本报优势,着力在权威、高端、独家和影响力上做出水平和特色,并借此进行全民科普,同时谨遵&任务实施前保持低调、任务实施期间控制节奏、任务成功后充分宣传&的报道原则。之后,整个报道也基本按这个计划来展开的。   因为报道的特点,需要沟通协调的环节特别多。采访环节,涉及单位众多,为了保证第一时间采访到人和事,记者积极和主管部门相关负责人进行及时沟通联系,确保了最后呈现在版面上报道的质量。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遇到的难题之一就是信息量太大,专业术语多,理解起来比较费劲。为了使采写的报道既专业、准确又能通俗易懂,科技组的记者们下足了功夫。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加上采访过程中和之后的吸收及融会贯通,最后的报道内容基本做到了在保证专业性的同时形象、生动和有趣。本报撰写推出的《探月日记》系列,是很生动的科普作品,作者以玉兔的身份,以日记的形式展现了整个嫦娥三号探测器探月的过程,原本难懂的专业术语被表达的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深受同行和读者的欢迎和肯定,也是这次报道中最大的创新。 慢慢地陪着你走 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记者 余晓洁   &慢慢地陪着你走/稳稳地着陆月球/分离后对视你我/国旗映红太空/DREAM ISCOMING TRUE&&&   听得见,38 万公里之外寂寥的广寒宫,嫦娥与玉兔儿的深情对唱么?   听得见,嫦娥三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仰望星空时时刻刻的心语么?   2013 年12 月2 日,嫦娥三号探测器挣脱地心引力,飞向月宫新家。   整整4个月过去了,这首嫦娥三号版《慢慢地陪着你走》时常在主唱刘云的心头响起,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角角落落响起,也在为嫦娥赞、为兔子歌的媒体记者笔尖响起。   &1月中旬玉兔生病以来,我们用尽了所有的办法。最后的&电击&疗法是预案之外的,相当于原本独立加电的两块电路板同时加电。他真的挺过来了,在太阳翼无法闭合,几乎丧失热控的情况下,他已经挺过了好几个极寒的月夜。不可思议的&兔坚强&!&参加玉兔抢救的师傅们告诉记者。   谁能说,不是嫦娥三号科研团队千万次的呼唤在这个冬天留住了玉兔远去的步伐?   谁能说,不是玉兔心系嫦娥心系地球拼命挣扎着挣扎着绝处逢生让月宫故事继续?   参与嫦娥三号任务新闻报道的媒体记者有一个共同感受&&因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因为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因为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嫦娥三号任务及其新闻报道从未有过地开放自信,从未有过地激情宽容,我们的报道也和嫦娥、玉兔一起,拥有了生命。   新华社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微博、微信等多媒体集成报道的形式,用8 种语言、上千篇稿件全景化展示了嫦娥三号从预研、初样、正样、发射、落月、互拍、科学探测、抢救兔子、到现在进入长管的全过程;尽管我们努力地用更加生动的语言、更平凡的故事讲述三姑娘和小兔子的精彩和坚强;尽管我们的稿件获得了比新华社稿件平均被其他媒体采用家次高10倍的好成绩&&   我们仍感觉,做得太少太少。&十万人一杆枪&的嫦娥三号大团队,我们有太多太多的嫦娥英雄没有采访到,没有报道好。   好在,月宫的故事在继续;好在,我们还有嫦娥四号、五号&&   慢慢地跟着你走,慢慢地为你守候。 我们写的&玉兔日记& 新华社对外部新媒体室记者 姬少亭   为什么&玉兔&是男孩子呢?很多人都会这样问。   我很难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当初一个闪念想到这个小机器人的时候,我就觉得他是男孩子。一个勇敢、坚强、热爱科学、仰望星空、有点傲娇、非常勤奋、认真踏实、从不认为自己在卖萌的可爱男孩子。   当我想到这个主意的时候,兴奋地找到我的好朋友&&果壳网的宗唯伊,她也特别喜欢这个主意,我们一拍即合,开始为这个男孩子的冒险生涯准备一个讲故事的角度。 男主角的人物设定   玉兔受人喜爱的第一个关键就是,他很有性格。这种人格化的表达方式在新时代的传播体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巧。这一技巧实际上在大多数媒体传播中都被忽视了,很多媒体开设的微博没有任何性格,人们只能看到一个冷冰冰的面孔,而非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很多人看到玉兔,第一印象是&很萌&。其实这个萌并不是他最主要的属性,而他自己还喜欢否认自己卖萌。但为什么大家会觉得他&萌&呢?   真正的&萌&是来自于他勤奋刻苦、坚强勇敢、很懂科学的这一面。透过他,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只身冒险、虽然身体还不够强大但内心足够强大、正在成长中的中国航天的形象。 来自星星的热爱   玉兔微博如果不是一个团队在做,是不会做好的,而&他&如果不是一个人在执笔,也是不会获得这样的喜爱。   这个模式就是1+N的模式,1就是执笔者宗唯伊,N 就是背后的一批新华社记者+以果壳网为代表的航天爱好者+新华社技术实验室团队+兔子平面形象设计团队等等。   曾经运营过果壳网微博的宗唯伊,非常了解微博的属性和语言模式,而科学传播专业毕业的她,更是懂得如何将科学融会贯通于易懂的语言之中。   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抱着对航天事业的极大热忱,将自己当做是兔子的一部分,也将兔子看作是中国航天的一位了不起的先行者。   大家如此热爱这项事业,以至于兔子出现故障的时候,每个人都陷入难以名状的难过之中。后来兔子醒来,大家都像是刚刚活过来一样,兴奋雀跃。   这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兴趣,让读过&他&的话的人,无不感受到一种活泼的生机。 跳过新旧媒体的藩篱   兔子的话,不仅能够在新媒体层面传播,更能够进入传统语境。这只灵巧的兔子,跳过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的藩篱。   我们以邀请兔子来写日记的形式,在新华社通稿中连续播发了&玉兔日记&系列,这些文章都在传统媒体中采用极好。   包括新华社在内的许多主流媒体,都在报道中转引兔子的话和网友们的反馈,这一来一去的对话中,展现出中国人对航天事业的极大关心。   由此可见传统媒体对他的喜爱。这种喜爱,我相信是来自于媒体们一直以来对航天报道&严肃脸&的一种反思,他们通过对玉兔的追捧,帮助中国航天的传播开辟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不能说这种可能性就是最好,但这是中国航天传播的一种尝试。 小兔子做对了什么?   这只兔子及其系列报道,在国际、国内和新媒体等多舆论场引发轰动性的正面效应,甚至在出现故障之后,引发了难得一见的西方主流媒体一边倒的正面态度,《外交政策》称这是中国太空计划公关的一次&意外成功&。   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同志也为玉兔微博点&赞&。他认为,月球车玉兔拟人微博是&运用&微&技术开展宣传的成功案例,值得深入研究&。那么这只兔子,到底做对了哪些事呢?    第二,它创造了新的话语方式。   第三,它具有人格表达,有生命,饱含人情味,让国家叙事直接进入受众的&心灵&。   第四,它打通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界限,既创造了一种日常报道的可行方式,又是危机公关的成功范例。 全程直击解码嫦娥 中央电视台经济新闻部制片人 崔霞   &嫦娥落月工程&特别报道从12 月初开始,贯穿整个月,在&嫦娥&报道团队的齐心协力下,独家新闻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共播发报道近150 条,演播室直播达439 分钟,直播连线共计21 次,时长73 分钟,释放了巨大影响力。   &嫦娥三号&发射前,各类预热报道就一直在滚动更新,采访到一些重量级人物,分析了嫦娥三号技术创新任务的重点和难点。   从倒计时8 小时开始,新闻频道进入全程直播状态。西昌发射现场的记者从12 月1 日晚上《东方时空》栏目开始第一次直播连线,回述了负八小时活动塔打开的关键节点;之后又在《晚间新闻》和《24 小时》分别进行了两次栏目内连线报道。   新闻频道与综合频道并机播出的&嫦娥三号&登月之旅特别节目从12 月2 日凌晨零点正式开始。与此同时,后方在综合组的有效统筹下,前方连夜回传的&记者直击嫦娥探月&新闻特写以及记者提前采制的背景短片和演播室话题配合紧密,增加了信息量和现场感,并持续跟进报道&嫦娥&入轨飞行情况。   12 月14 日晚上9 点11 分,在经历了惊心动魄的11 分钟后,&嫦娥三号&顺利落月,中国成为全球笫三个实现月球软着陆的国家。15日凌晨4 点35,嫦娥三号巡视器与着陆器分离,玉兔号在月球表面印出了深深的痕迹。12 月15 日,&嫦娥三号&在晚上完成了巡视器和着陆器的相互拍照,第一面登上月球的五星红旗通过我们的电视直播&亮相&,标志着&嫦娥三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为了呈现好这些关键的历史时刻,&嫦娥&团队连续70 多小时高强度作战,在14 日晚上至15 日凌晨,以及15 日晚到16 日凌晨,分别完成了《嫦娥三号登月之旅》&两器分离&和&两器互拍&两场特别节目报道。   在400 平米演播室实景搭建的月面场景里,1:1 的月球车模型被搬到现场,主持人张泉灵和嘉宾利用模型对嫦娥三号任务的特点进行了讲解,并采用虚拟植入技术,模拟了两器互拍的重大节点,形象生动。配以一组&嫦娥落月&各节点的精彩回放,以及对&嫦娥&和&玉兔&特点的拟人化介绍,更加清晰梳理了此次嫦娥之旅的行程信息。   直播过程中,记者还分别从航天城、天文台以及五院模拟月壤实验室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发回了最新动态。 嫦娥,2017 年见!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制片人 齐义民   《走近科学》栏目根据嫦娥三号探测器的任务特点,设计了《嫦娥落月》三场直播节目《奔月》《落月》《巡月》,总时长为8 小时45 分。这将近9 个小时的节目如何策划、如何设计、从哪入手,又如何区别于同台新闻频道的直播,这些都是在节目最初要考虑的问题。   在素材短缺的情况下,我们共设计了67 个短片,实际播出时长达200 分钟。这些短片的设计是我们最大的亮点,每一个短片我们都进行了认真的推敲,从内容设计、语言表达到素材使用、镜头设计,都下足了功夫,始终围绕主题做好从外围到核心内容的设计,对节目的质量与内涵起到了坚实的保障作用。   利用先进的电视技术手段进行视觉系统的形象表达。演播室我们大胆采用在线虚拟包装技术,虚拟了大量和主题有关的关键技术与重要事件,比如嫦娥三号在演播室发射、嫦娥三号的奔月路径、日地月三球关系展示、嫦娥三号利用反推力发动机实施软着陆月球的过程、月球车与着陆器互拍、主持人与月球车的互动等等,和演播室嘉宾一起形象生动地解读了整个嫦娥落月的光辉时刻。这种在线虚拟包装技术在节目中的使用不仅仅只是为了某个具体内容的表达,而是为整个节目服务,在短片与演播室中大量使用,形成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视觉表达系统,一会是时间节点提示,一会是短片虚拟呈现、一会是虚拟转场、一会是演播室主持人与嘉宾和虚拟互动,它是一个完整的视觉表达体系,在整个节目中有节奏地交替出现。   借助现代电视技术手段,我们从形式到内容都充分体现了科学节目创新的价值与意义。其实,作为创作者,如果总是重复自己也就失去了创新的乐趣。当每次都有不同的手段或者有不同的视角或形式加入进来时,对创作者也是一个很大的刺激。敢于接受挑战,其实是创新最大的原动力。感谢科工局给了我们这种挑战自我的机会,期待嫦娥五号的成功发射。   嫦娥,我们2017 年见! &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看得深,才能直抵人心& 解放军报社总装分社社长 张晓祺   《解放军报》在嫦娥三号宣传任务中共采写刊发了60 余篇(幅)文字稿件和新闻图片,其中,《航天梦助推中国梦》一文,在刚刚结束的2013年度解放军新闻奖评选中获奖。 厚积薄发让&硬新闻&落地有痕   国防科工局组织的前期采访,使得我们详细了解任务流程,准确把握新闻亮点,提前进入报道状态,为宣传集中&爆发&做足&功课&。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尽管曾经多次参加航天报道,但我们的采访还是在&懵懵懂懂&中开始&&一个个从未听过的专业名词,一个个拗口晦涩的航天术语,逼着我们对技术流程细细&咀嚼&反复&消化&,努力寻找报道的&关节点&和&发力点&&&   2013 年11 月26 日,国防科工局发言人宣布嫦娥三号探测器计划12 月上旬择机发射。这标志着工程正式进入了实施阶段,也意味着此次嫦娥任务的媒体大战开始了。次日,我们先声夺人,推出4 个版的探月专刊。   主稿《月球,我们来了!》,在简单盘点嫦娥三号任务亮点的同时,深入回顾了中国探月工程的艰难历程,从深空探测的角度和飞天梦的角度,解读了嫦娥三号实施的时代意义。   通过这样的大视角,我们第一时间给读者&立体&呈现了嫦娥三号任务。构建大视角,我们不只在策划和立意上用力,在版面的整体设计,在具体稿件行文中,我们都进行了探索。   文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开头和结尾,对于科技新闻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关节点&。以《解放军报》为例,消息&玉兔号月球车机械臂投放测试成功&的导语这样写道:&回望地球,&玉兔&今晨向故乡挥了挥手。&采写稿件时,巧妙运用拟人手法使人浮想联翩,有效激发了阅读兴趣,收到软化&硬新闻&独特作用。 细节制胜让&硬新闻&有血有肉   国外一位科普作家说:&没有枯燥的科学,只有枯燥的叙述。&   没有人愿意看枯燥无味的文章,没有人能拒绝美文佳作的诱惑。写好科技新闻,要善于刻画细节,对报道内容进行&场景化&&视觉化&表述,激发受众联想的空间。文章风格,要像电视专题片,有浓烈的画面感,蒙太奇式地穿插、拼接、组合,同时还要清新、流畅、自然。   从&嫦娥&到&北斗&,从&天宫&到&神舟&,近些年笔者参加过数十次航天发射报道,每一次的发射几乎相近。这一回,如何写出新意?苦苦思索之后,笔者把目光锁定到最后一个告别&嫦娥&的人身上。于是,文章这样开了头&&   &箭已上弦!这一刻,距离中华民族航天史上又一次壮美腾飞,还有15 分钟。这一刻,肩负中国航天器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使命的嫦娥三号,即将踏上38 万公里的奔月征程。&   显而易见,善用细节,让文字有情感、有温度,是提升科技新闻亲和力的关键。   俗话说。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报道中,看得深,才能直抵人心。   航天舞台上,总是有一些核心问题需要我们用深入的视角去聚焦人们心中的问号&&我国为什么要去探月?   这不是一个新命题,但却始终是一个动态的命题。在2013 年11 月27 日推出的探月特刊中,我们以《今天,我们为什么要探月》为题,以一个整版的内容进一步回答此问题。   我们策划的&良苦用心&,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肯定。以点见面,展示了我国航天事业生机勃勃的发展。
版权所有:国防科工局 承办单位: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甲8号 邮编:100048欧阳自远讲解探月知识。
林泉电机技术人员对嫦娥3号配套产品进行性能测试。
& & & &嫦娥三号&探测器12月2日晨发射升空,这是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中的关键一步,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 & &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一直是中国人的两大夙愿,而随着&嫦娥&和&蛟龙&系列工程的实施,千百年来的梦想也逐步变为现实。
& & & &我们的记者分别采访了科学家、企业,探寻&嫦娥三号&上的&贵州元素&,以期呈现贵州与探月工程的情缘。
欧阳自远接受专访 &嫦娥之父&解密&嫦娥三号&
& & & &记者:您曾说此次嫦娥三号的探测任务中,有三项是国际上首次开展的科学探测,&巡天、观地、测月&,具体的探测内容都有哪些呢?
& & & &欧阳自远:&巡天、观地、测月&是嫦娥三号科学探测的亮点。着陆器上安装了两台在月球探测历史上前人没有使用过的科学仪器,一台是近紫外月基天文望远镜,进行巡天天文观测;另外一台是极紫外照相机,探测地球等离子体层的密度与结构变化,了解地球空间环境变化。在月球车的底部还安装有一台国际上首次应用的测月雷达,探测30米深度内月壤层的厚度和结构,以及100米深度内月球次表层的结构,通过探测对研究月壤的成因、分布与演化以及浅层月壳的结构与演化历史具有特别的重大意义。
& & & &月基近紫外光学望远镜开展的观测主要有:活动星系核光变的观测研究,疏散星团中上主序带恒星脉动的近紫外观测研究和低银道面近紫外巡天。活动星系核是宇宙中最亮的且能持续发光的天体。它们在极小的空间内能辐射出巨大的能量,而且几乎涵盖了全电磁波段,并且在各个波段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光变现象,由于活动星系核的这些特殊性质,使得活动星系核成为过去三十年来天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期望月基天文望远镜取得新的观测研究成果。
& & & &极紫外照相机监测地球等离子体层的变化,实现连续记录太阳风和太阳爆发对地球磁层和大气的相互作用过程;可以详细了解等离子体层和太阳活动及地磁活动的对应关系。通过观测这些极紫外辐射,可以得到地球磁场的整体形状。从而为近地空间环境研究和地球环境研究提供重要的观测资料,对于提高空间环境预报能力和自然灾害预报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 & &记者:嫦娥三号开创了双探测器先河,它的意义是什么?
& & & &欧阳自远:嫦娥三号是包括两个探测器的总称,即着陆器与巡视器,巡视器也就是刚刚命名为&玉兔&的月球车。嫦娥三号两个探测器对虹湾着陆区将开展精细的联合探测,着陆器在月面不能移动,开展就位探测,月球车在月面移动进行巡视探测。历史上已有的着陆器或月球车探测月球,都是单独一个探测器开展探测,还没有组织着陆器就位探测与月球车巡视探测的联合探测,这是嫦娥三号的重要特色。
& & & &记者:为什么选择在虹湾区为落月点?
欧阳自远:嫦娥三号预计降落在月球正面雨海西北部的虹湾地区。虹湾地区与预先优选的其他5个着陆区在地形平坦、轨控可靠、通信通畅、太阳能源充足、科学问题比较集中、其他国家没有在这个区域着陆方面进行综合比较、评比,根据综合评分的结果,虹湾成为首选的着陆区。
& & & &记者:您一直很关注月球上有丰富的太阳能和氦-3能源,我们一旦探明它的储量后,通过什么方式能让地球人享用?
& & & &欧阳自远:月球有丰富的能源,主要有两种能源,第一种能源是太阳能,月球上太阳一出来就是半个月,又没有云,又没有天气活动,太阳直射月球表面,所以太阳能的能量密度比地球大得多,而且月球上没有任何建筑物,可以无限制铺设太阳能电池板,利用它发电用激光或微波传输回地球早已解决。
& & & &有位科学家曾提了一个建议,给月球系一根腰带,相当于太阳能发电电池板,腰带长11000公里,宽400公里,月球太阳能传输到地球的什么位置,都有一个设计,假如说这个方案能够实现的话,地球上的全人类子孙万代,什么能源都不要了,足够了,但是这个工程量极其浩大,只是人类一种理想。
& & & &还有一种能源是受启发于太阳,即受控核聚变发电,可能是人类未来的终极能源。全世界有七个国家,包括中国在内要在法国共同建一个国际热核反应堆,大约花费一百亿欧元,推进受控核聚变发电的关键技术的进展。大概30-50年以后,受控核聚变发电商业化也许能逐步实现。
& & & &受控核聚变的原料是氘和氚,有科学家建议能否不用具有放射性的氚,用另外一个稳定的同位素氦-3替代。嫦娥一号已经探明,全月球的月壤层中氦-3含量的分布与资源量,至少有100多万吨氦-3。假如说受控核聚变发电能够商业化,可以满足为全人类至少一万年的能源需求,而且这将是人类社会长期、稳定、安全、清洁、廉价的受控核聚变的能源原料。有关氦-3的提取、分离、富集与运输的制备技术方案有多种,只能是在受控核聚变商业化条件成熟后才有应用价值。
& & & &1978年,贵阳,中科院地化所所长欧阳自远 第一次&零距离&接触月球岩石&&
& & & &探月人生:从梦想到现实
& & & &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让探月梦想在他的心中萌发
& & & &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拉开了人类走向空间时代的帷幕。这给当时还是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矿床学研究生的欧阳自远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他坚信中国总有一天也能够发射自己的人造卫星,可以快速、全面、系统、深入认识地球。当时,我国还没有能力发射卫星,但是欧阳自远已经开始准备为探月进行调查研究,以待条件成熟,立即可以向国家提交合理的科学建议。
& & & &欧阳自远清楚的意识到,研究地球科学,只有跳出地球看地球,同时研究太阳系家族中地球的兄弟姐妹,才能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深刻认识地球。而太阳系的初始物质&&陨石,为他打开了通往地外天体的窗户,1958年,欧阳自远开始收集、研究陨石,开拓了中国的天体化学研究领域。
& & & &这一准备就是35年,欧阳自远带领的研究团队系统分析、总结国外月球、火星和太阳系探测的探测目标、研究成果和发展前景,发表了许多论文和专著。有了这些积累,他对中国开展月球、火星、金星、巨行星、小行星、太阳和太阳系空间的探测与研究,不仅充满信心,也作了充分的准备。
& & & &35年,怀揣着饱满的热情,执着的追求,不懈的努力,坚定的信念,欧阳自远沉醉于他的研究,乐在其中,但偶尔也感到孤独与寂寞,渴望得到更多人的理解。1992年,在35年的探月准备之后,欧阳自远终于迎来了我国载人航天通过国家立项。
& & & &1978年,在贵阳,他第一次&零距离&接触月球,用0.5克月球岩石样本,解析来自月球的信息
& & & &欧阳自远第一次&零距离&接触月球,是在1978年,此时,他正在贵阳,任中科院地球化学所所长。
& & & 当年,美国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访华时,代表卡特总统送给我国领导人两件礼品:一面美国宇航员带到月球上,再带回地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嵌在有机玻璃里的一块美国宇航员从月球上采回来的月球岩石样本。
& & & &欧阳自远接到了国务院办公厅让他研究这块&月亮的石头&的任务,他向当时的贵州省省长王朝文汇报后,得到大力支持。
& & & &利用一套经过严格清洁防尘处理的手套箱,小心翼翼砸开石头外面的有机玻璃,欧阳自远发现&月亮的石头&只有小黄豆大小,仅有1克重。
& & & &欧阳自远随即组织全国相关实验室的科技人员,制定了分析测试方案,决定先进行非破坏性分析测试,最后进行破坏性分析测试,全部分析研究使用的样品量只能是0.5克。
& & & &欧阳自远亲自动手,小心翼翼地取了0.5克作研究,另外一半送到了北京天文馆向公众展出至今,已成为北京天文馆的镇馆之宝。
& & & &在对月球样品开展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包括岩石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结构构造、各种微量与痕量元素、电子显微镜下的结构、电子能谱物理分析、电子探针微区研究、加速器质谱分析、热释光热历史等等之后,仅仅0.5克石头,欧阳自远的团队确认了这块石头是&阿波罗17号&采集的,并确认了采集地点,甚至还确认了石头所在的地区是否有阳光照射等,并发表了14篇相关论文。
& & & &1993年,他带领课题组,开始撰写探月研究报告,1995年,开始撰写长远规划,10年后的2004年,国家批准&嫦娥工程&
& & & &1992年,我国载人航天通过了国家立项。
& & & &1993年,欧阳自远向中国863专家组提交申请书,建议第一步完成中国开展月球探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863专家组经过审查与答辩后,批准了课题申请。欧阳自远随即带领地球化学所的课题组,根据研究类别分散住在北京一些研究所的招待所里,夜以继日研究讨论。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完成了《中国开展月球探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报告,答辩会上获得一致好评,通过验收。
& & & &1995年,根据中科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的要求,课题组继续深化研究中国的月球探测,开始进行《中国月球探测的发展战略与长远规划》课题研究。两年多日夜兼程的紧张工作后,课题组向中国科学院提交了《中国月球探测的发展战略与长远规划》研究报告。在这份报告里,中国的月球探测分为三个阶段,即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逐步建设月球基地,开发利用月球能源、资源与特殊环境。无人月球探测阶段又划分为三期,即绕月探测,落月探测和月球取样返回。
& & & &1998年,课题组进一步具体设计中国首次月球探测的科学目标与载荷配置,历时近3年,先后向国家提交了《中国月球资源探测卫星的科学目标与载荷配置》、《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卫星研制总要求》、《第二、三期月球探测的方案与科学目标》等报告。在此基础上,国防科工委组织全国各领域专家,由孙家栋、欧阳自远负责编写向国家申报我国首次月球探测的立项报告。
& & & &日,47载守候,10年艰难立项,欧阳自远终于等到了国家正式批准&嫦娥一号&计划的实施方案。
& & & &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在圆满完成嫦娥一号、二号研制配套任务后,根据嫦娥三号任务的需要,研发了航天器用宇航级产品,由于探月工程型号的环境要求特殊,公司研发的宇航级产品项目实现了材料有害气体控制、原子氧环境、超低温、超真空环境和严格的密封性。
& & & &此次,公司为嫦娥三号卫星以及运载火箭、测控系统等共配套了数千只继电器和连接器,包括用于信号控制用的磁保持继电器和电磁继电器,用于控温保护的温度继电器和用于主电源控制的大功率磁保持继电器。这些继电器就像是人体的神经系统,控制调节仪器的信号接收反应和功能强弱,而连接器则像是打通人体的血脉经络的管道,保证仪器各部分健康、稳定、协调的工作。
& & & &为保证嫦娥三号成功登月,贵州航天电器自2011年初开始,针对超低温超真空环境适应性、耐恶劣环境高可靠长寿命、超高密封性开展技术攻关。实现了超低温高真空条件下非金属材料的选用,恶劣环境条件下转动部分金属材料的高耐磨性改进,继电器簧片用弹性材料长寿命抗疲劳,并成功改进了金属接触材料超高真空冷焊技术,共获得近30项专利。
& & & &项目研制初期,国内没有空间用继电器产品的研制经验,也没有可以借鉴的标准,科研班组只能从基础研究、标准研究开始开展工作。科研班组克服了语言上的困难,系统地研究和分析了美国宇航局和欧洲空间局的体系标准、材料标准、产品规范、制造工艺,翻译了几百份标准,掌握了产品的技术基线以及质量控制体系要求。同时对耐辐照、耐原子氧、热真空释气等宇航环境对产品的影响进行了专题研究。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项目组对空间用产品的认识也逐渐提高,经历了从产品技术指标满足空间要求就是空间产品,到空间产品更需重视对过程控制的要求,直至对空间用产品要实现&空间可用性、设计成熟性、内涵透明性、批次稳定性、个体一致性、全程追溯性&几大要求的全方位认识的三个阶段。
& & & &目前,连接器项目组全体成员正全身心投入到组建国内第一条宇航级J599电连接器生产线,在产品技术提升、生产计划管理、质量管控等方面统筹策划,全面突破技术上的细节问题。
& & & &日1时30分,我国自行研制的嫦娥三号成功发射,预计本月中旬择机实施月面软着陆,届时释放出的&月球车&将在月球表面&站稳脚跟&,顺利完成避障、越障、爬坡等精彩动作并开展月面探测。&月球车&移动分系统和机械臂分系统配套的两种驱动电机将在深空极端恶劣环境下接受考验。
& & & &&在整个载人航天中,电机的作用主要是环控和声保作用。&林泉电机探月工程二期核心工程师葛工介绍,由于太空中没有重力,空气不对流,这时就需要电机带动风扇进行空气循环,对整个舱内温湿度进行控制。
& & & &&其次就是航天中的对接。&对接结构有五种电机和一种控制模块,整个对接过程全部靠这五种电机,还比如太阳能翻板在上天后需要伸展开来,宇航员在空中的吃喝拉撒等循环处理后再利用都需要电机,&总的来说,我们在载人航天的二期工程上有30多种产品。&
& & & &说起嫦娥三号,&最大的亮点就是月球车,而月球车上最关键的两种电机就是驱动电机和机械臂。&葛工告诉记者,林泉为&月球车&移动分系统配套研制的J35XXX02无刷直流电动机主要用于&月球车&的车轮驱动,包括6个驱动电机和4个转向驱动电机,保障&月球车&在巡视、探测过程中各项移动功能的正常发挥;为&月球车&机械臂分系统配套研制的XX5018无刷直流电动机主要用于&月球车&机械臂的驱动,保障其在工作状态下各个&关节&正常、灵活转动。&这两种驱动电机都是&月球车&在执行巡视、勘察任务时的关键产品,决定着&嫦娥三号&卫星探测和观测试验任务的成败。&
& & & &研制任务下达后,林泉研发团队随即展开了电机本体高效率设计技术、电机耐高变温和超低温设计技术、电机高转矩灵敏度设计技术及电机定子齿块高精度拼装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攻关。
& & & &在满足系统环境和考核的条件下,为确保电机质量万无一失,林泉研发团队对产品又开展了各种严格苛刻的振动、冲击、加速度、高低温老练试验以及寿命增长试验,对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分别进行了细致的摸索和充分的验证,取得了大量的试验数据和成果。两种驱动电机经过&千锤百炼&,技术指标完全达到宇航标准并填补了国内空白,确保了&月球车&各项探测、观测试验任务的顺利开展。
& & & &随着我国&探月&工程不断推进,后续载人&登月&、建立月球基地等即将开展,系统更加庞大复杂、试验项目更多、政治意义更加重大。&我们现在已经开始研发嫦娥五号、嫦娥六号的电机,后续试验任务对所使用的电动机提出了寿命更长、可靠性更高、电磁兼容更好以及长时间极端环境和小型化等更严格的要求。&面对新任务、新挑战,葛工信心满满。
更多精彩资讯,请点击》》》
文明上网,登录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大黔网保持中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嫦娥三号探月工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