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为什么osi7层模型中,当持续接收来自多个端口的数据时,各层是如何处理的?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LOFTER精选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loftPermalink:'',
id:'fks_081',
blogTitle:'【转】OSI七层模型详解',
blogAbstract:'&OSI 七层模型通过七个层次化的结构模型使不同的系统不同的网络之间实现可靠的通讯,因此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帮助不同类型的主机实现数据传输 。',
blogTag:'',
blogUrl:'blog/static/',
isPublished:1,
istop:false,
modifyTime:4,
publishTime:0,
permalink:'blog/static/',
commentCount:0,
mainCommentCount:0,
recommendCount:0,
bsrk:-100,
publisherId:0,
recomBlogHome:false,
currentRecomBlog:false,
attachmentsFileIds:[],
groupInfo:{},
friendstatus:'none',
followstatus:'unFollow',
pubSucc:'',
visitorProvince:'',
visitorCity:'',
visitorNewUser:false,
postAddInfo:{},
mset:'000',
remindgoodnightblog:false,
isBlackVisitor:false,
isShowYodaoAd:false,
hostIntro:'',
hmcon:'0',
selfRecomBlogCount:'0',
lofter_single:''
{list a as x}
{if x.moveFrom=='wap'}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开放式系统互联。
一般都叫OSI参考模型
是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组织在1985年研究的网络互联模型。
最早的时候网络刚刚出现的时候,很多大型的公司都拥有了网络技术,公司内部计算机可以相互连接。可以却不能与其它公司连接。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计算机之间相互传输的信息对方不能理解。所以不能互联。
ISO为了更好的使网络应用更为普及,就推出了OSI参考模型。其含义就是推荐所有公司使用这个规范来控制网络。这样所有公司都有相同的规范,就能互联了。
其内容如下:
第7层应用层—直接对应用程序提供服务,应用程序可以
变化,但要包括电子消息传输
第6层表示层—格式化数据,以便为应用程序提供通用接
口。这可以包括加密服务
第5层会话层—在两个节点之间建立端连接。此服务包括
建立连接是以全双工还是以半双工的方式进行设
置,尽管可以在层4中处理双工方式
第4层传输层—常规数据递送-面向连接或无连接。包括
全双工或半双工、流控制和错误恢复服务
第3层网络层—本层通过寻址来建立两个节点之间的连接,
它包括通过互连网络来路由和中继数据
第2层数据链路层—在此层将数据分帧,并处理流控制。本层
指定拓扑结构并提供硬件寻址
第1层物理层—原始比特流的传输,电子信号传输和硬件接口
数据发送时,从第七层传到第一层,接受方则相反。
上三层总称应用层,用来控制软件方面。
下四层总称数据流层,用来管理硬件。
数据在发至数据流层的时候将被拆分。
在传输层的数据叫段 网络层叫包 数据链路层叫帧
物理层叫比特流这样的叫法叫PDU (协议数据单元)
OSI中每一层都有每一层的作用。比如网络层就要管理本机的IP的目的地的IP。数据链路层就要管理MAC地址(介质访问控制)等等,所以在每层拆分数据后要进行封装,以完成接受方与本机相互联系通信的作用。
如以此规定。
OSI模型用途相当广泛。
比如交换机、集线器、路由器等很多网络设备的设计都是参照OSI模型设计的。
一我们先来说下OSI 7层模式
从上向下分别是:第7层 应用层,第6层 表示层,第5层
会话层,第4层传输层,第3层 网络层,第2层 数据链路层,第一层
上三层: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
主要服务于应用程序
下四层:传输层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
主要服务于传输协议
NA里也主要讨论OSI 7层模式中的下四层
传输层主要提供重传机制解决差错恢复,用流量控制避免拥塞
这一层主要有两个协议:TCP 和 UDP
我们一般称TCP是面向连接的可靠协议,UDP是无连接的不可靠协议
其实说到底TCP也只比UDP多了一个三次握手,例如A和B采用TCP进行数据传输,那么在传输之前的三次握手建立如下:
第一次握手:A向B发送连接请求
第二次握手:B接收到A的连接请求后,向A发回一个连接确认
第三次握手:A接收到B的连接确认后,再向B发送一次确认
当B接收到A的这个确认后,这个三次握手也就成功建立了,不过数据传输完毕后连接自动关闭,不过当A和B还需要再次传输数据的话,须再次建立三次握手
网络层主要提供路由和寻址,这里的寻址只的是逻辑地址(IP地址)
数据链路层也提供了寻址,不过这里的寻址只的是物理地址(MAC地址),另外还提供差错检测
物理层主要定义物理和电气规范。同时物理设备也决定了你网络的拓扑结构
现在网络组建中运用的最多的拓扑结构就是星型总线
还有一个和OSI 7层模式对应的TCP/IP模式
7层模式的上三层通称为应用层,OSI里的传输层对应TCP/IP模式的还是传输层,不过网络层在TCP/IP模式里称为网间网层,OSI的下两层在TCP/IP里通称为访问层
TCP/IP只分为四层,第一层 应用层,第二层
传输层,第三层网间网层,第四层 访问层
下面我们分别来说下集线器(HUB)和交换机(SWITCH)的工作原理
集线器的工作原理是随时随地都采用广播方式进行信息传输
当集线器中任意一台主机发送信息时,全集线器下的主机都会接收到信息,不过因为自身并非目标主机,所以当既丢弃信息
交换机的工作原理是一次广播多次交换
交换机具备地址学习功能,当交换机和主机连接时,交换机可以学习到主机的MAC地址,但是要建立MAC地址和IP地址的对应地址表还是要通过广播方式,比如A要获知B的MAC地址,全交换机下除A外的所有主机都会收到A的广播信息,但是只有B才会应答,其余主机则丢弃信息。同时交换机也建立了相应的对应地址表,当A第二次想获取B的MAC地址就不再进行广播了,因为交换机的地址表中已经有B的IP地址和MAC地址了,不过当B的IP改变时,A还想获知B的MAC地址的话,则又需要再次进行广播,因为这时交换机的地址表中已不具有B的对应地址了,需要重新学习,这也就是说交换机是一次广播多次交换的缘故了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用交换机来连接集线器的话,因为集线器不具备地址学习功能,那么集线器中的主机怎么和交换中的主机来传输信息啊,其实很简单,交换机通过多次地址学习后,会把集线器下主机的MAC地址和IP地址映射到集线器连接交换机的那个端口上,虽然交换机中主机的信息到集线器中还是广播发送,不过在交换机中却能准确知道目标主机是在存在于交换机中还是存在于集线器中
集线器一直采用广播方式进行数据传输,所以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无论多少个集线器相接,它们都处在同个冲突域中,现在组网时基本上都不再考虑集线器了
因为交换机具有地址学习功能,所以可以分割冲突域,甚至我们可以把交换机上的一个端口看成是一个冲突域,交换机上连了多少台机器和设备,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交换机有多少个冲突域
需要注意的是,集线器和交换机都不能隔离广播。
最后我来说下网线的标准
T568A:绿白,绿,橙白,蓝,蓝白,橙,棕白,棕
T568B:橙白,橙,绿白,蓝,蓝白,绿,棕白,棕
有些人喜欢说 橙白 为 白橙,其实都一样,只不过是个人习惯而已
直通线就是两边标准一致
交叉线就是一边是568A的标准,另一边是568B的标准
还有一种千兆线的做法
一边是568B,另一边是:绿白 绿 橙白 棕白 棕 橙 蓝白 蓝
另外记住连接的标准
同类交叉异类直通
路由器连接主机需要用到交叉线,为何?
别忘了路由器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算作是一台主机
同类交叉啊
二(生成树协议)
说到交换机我们就不得不来说下生成树协议,其实生成树协议很简单,不就是交换机的三个功能(地址学习,过滤/转发,循环避免)之一,避免循环的重要机制。使任何局域网之间只有一条活跃路径。在讲解生成树之前我们先来了解生成树的两个状态
转发状态:正常转发帧
阻塞状态:不能转发帧,但可侦听BPDU
1 一个网络只有一个根网桥
不管你网络有多大,你的根网桥也只会有一个。根网桥的产生过程:最开始时每个网桥都声称自己是根网桥,相互发送BPDU数据帧,优先级最低的被选为根网桥,如优先级相同的话则选取MAC地址最低者为根网桥。在交换机上通过show
spanning-tree命令看到root ID和bridge
ID的MAC地址相同的话,那说明该交换机就是根网桥
2 每个非根网桥上有一个根端口
根端口只存在于非根网桥上,因为根网桥上的端口都为指定端口。非根网桥上到根网桥上开销最低的端口称为根端口,10M的开销为100,100M的开销为19,1G的开销为4,10G的开销为2
3 每个网段有一个指定端口
所有网桥到根网桥上开销最底的端口称为指定端口,所有网桥当然也包括了根网桥自身,所以我们说根网桥上的端口都为指定端口,自己到自己的开销不是最低是什么啊
4 非指定端口被阻塞
这就是避免循环的关键,下面我会用两个图来作实际说明
图一中的A为根网桥的话,那么1和2就是指定端口,3和4就是根端口,5和6之间肯定为一个网段,5和6比的是B→C→A和C→B→A谁的开销最低谁就是指定端口,如果开销相同就比优先级,如果优先级还相同的话就比谁的MAC地址最低,如果最终最低的是B的话,那么5就为指定端口,6就成为非指定端口成阻塞状态。但是如果1和3或2和4中任意一条连接断掉的话,6就会从阻塞状态变为转发状态
图二中上面的交换机为根网桥的话,根网桥上F0/1和F0/2为指定端口,状态都为转发状态,非根网桥上F0/4为指定端口,F0/1为阻塞状态,那么F0/1和F0/4这个连接为活跃路径,F0/2和F0/1这个连接要等到F0/1和F0/4连接断掉的时候才会启用。当根网桥到非根网桥上同时存在两条连接时,他们无论优先级还是MAC地址还有开销都是一样的,这个时候比的就是谁的端口ID最低,通过show
spanning-tree命令可以看到F0/1的端口ID为128.1,F0/2的端口ID为128.2,虽然非根网桥上F0/4的端口ID高于F0/1的端口ID,但是最终还是要依赖于根网桥上的端口ID,因为根网桥才是关键,所以最终F0/1和F0/4成为活跃路径
生成树协议还是有一个过程的,非根网桥上的指定端口遇到有端口ID更低的端口启用时,先是20秒时间的阻塞状态,然后是15秒时间的侦听状态,再是15秒时间的学习状态,最后是转发状态(非指定端口成为阻塞状态),这一系列过程后,端口ID更低的那个端口成为指定端口,为转发状态,原先的指定端口变为阻塞状态。其中学习状态和转发状态是可以学习MAC地址的
生成树协议始终坚持的是谁最低谁优先的原则,而且实行的是实时抢占政策,当一个网络中有优先级或MAC地址更低的交换机加入时,该交换机通过一个生成树协议的过程后马上就会成为根网桥,但是要清楚,只有优先级或MAC地址或端口ID更低者加入时才会产生生成树协议的那4个状态,否则不予理会。其实也可以配置根保护来防止根网桥被抢占,不过这是NP中的内容,暂且不谈。
根网桥应设计在网络中心,流量密集处。一定要指定备份根网桥,因为一旦根网桥失效的话,在优先级相同的情况下,默认优先级为32768(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低端交换机马上就会成为升级成根网桥(实时抢占政策),因为低端交换机出来的较早,相应的MAC地址也较低。我们可以通过更改优先级来指定备份根网桥,在NP中有说明利用命令来指定主根网桥和备份根网桥,不过在这里也暂且不谈。
三(子网划分和可变长子掩网码)
前段时间因为一些事情就没什么时间来写学习笔记,现在空了就加紧补上,写得不好还请见谅,呵呵
说得通俗易懂一点就是,我们一般说的子网划分是根据子网个数来决定每个子网的主机数量,而可变长子掩网码(VLSM)则是根据每个子网的主机数量来决定子网个数。下面我就用一些具体实例来进行说明
比如192.168.1.0这个网段划分为5个子网,我们一般都说的是实际可用子网,也就是实际划分的子网为7个(包括全0和全1)
也就是把主机位的取前三位作为网络位置为1,最终的字掩网码为255.255.255.224,子网的IP分布范围为:
第1个子网 192.168.1.0 & --- 192.168.1.31
第2个子网 192.168.1.32 & --- 192.168.1.63
第3个子网 192.168.1.64 & --- 192.168.1.95
第4个子网 192.168.1.96 & --- 192.168.1.127
第5个子网 192.168.1.128 --- 192.168.1.159
第6个子网 192.168.1.160 --- 192.168.1.191
第7个子网 192.168.1.192 --- 192.168.1.223
第8个子网 192.168.1.224 --- 192.168.1.255
去掉第1个和第8个子网的范围,在剩下的6个子网范围里任选5个就可以完成我们的这个子网划分问题,其实这里还有个技巧,就是主机数量(包括全0全1)始终是32,主机位的前3位作为网络位后,那么还剩下5位主机位,也就是2^5
那么每个子网的开始地址就始终是32的倍数
第1个子网的开始地址 & 192.168.1.0
第2个子网的开始地址 & 192.168.1.32
第3个子网的开始地址 & 192.168.1.64
第4个子网的开始地址 & 192.168.1.96
第5个子网的开始地址 & 192.168.1.128
第6个子网的开始地址 & 192.168.1.160
第7个子网的开始地址 & 192.168.1.192
第8个子网的开始地址 & 192.168.1.224
下面我们来说说可变长子掩网码(VLSM),在这里还是用192.168.1.0来进行说明,比如现在要求划分两个子网,其中1个子网要求可容纳10台主机,另外一个子网可容纳20台主机
可容纳10台主机的子网的主机位占4位,2^4 &
10+2,网络位占4位,最终的子网掩码为255.255.255.240
可容纳20台主机的子网的主机位占5位,2^5 &
20+2,网络位占3位,最终的子网掩码为255.255.255.224
因为255.255.255.224的子网分配前面就有,所以这里主要来说下255.255.255.240的子网分配,主机的数量始终是16,2^4
第1个子网 & 192.168.1.0 & ---
192.168.1.15
第2个子网 & 192.168.1.16 --- 192.168.1.31
第3个子网 & 192.168.1.32 --- 192.168.1.47
第4个子网 & 192.168.1.48 --- 192.168.1.63
````````````````````````````````````````
第16个子网 & 192.168.1.240 --- 192.168.1.255
这样,可容纳10台主机的子网地址范围为
192.168.1.16 --- 192.168.1.31 & &
& 子网掩码为 255.255.255.240
可容纳20台主机的子网地址范围为
192.168.1.64 --- 192.168.1.95 & &
& 子网掩码为 255.255.255.224
可变长子掩网码(VLSM)的好处就在于可以使不同长度的子掩网码的子网共存于同一个网络中而去满足用户的不同需要
&&&&&&&&&&&&&&&&&&&&&&&&&&&&&&&&&&&&&&&&&&&&&&&&&&&&&&&&&&&&&
了解route命令
route命令一般用于配置本机静态路由表,可不要小看了本机的静态路由表哦
如果静态路由表配置错误的话,不管你的网卡参数在怎么设置的准确无误也一样无法连接网络
利用命令 netstat -r 或 route print 可以查看本机路由表(图1,2)
Destination & & Netmask
& & Gateway &
& & Interface &
0.0.0.0 & & &
0.0.0.0 & & 192.168.1.1
& 192.168.1.78 &
第一个0.0.0.0表示目标IP
第二个0.0.0.0表示子掩码
192.168.1.1是本机网关
那个20我也不是太清楚,熟悉的朋友请讲下,谢谢~!
这个路由条目就表示本机对所有网段的访问都通过192.168.1.1这个网关
如果我们想定义路由条目的话(同时也想整下别人的话)
route delete 0.0.0.0 & //首先对目标IP
0.0.0.0(也就表示所有网段)访问时指向的网关进行删除
route add 0.0.0.0 mask 0.0.0.0 192.168.1.254
//建立一组新的路由条目,重新建立对目标IP
0.0.0.0(也就表示所有网段)访问时指向的网关,注意这里的网关必须和本机IP同一个网段,比如我的本机IP是192.168.1.78,那么这里的网关就必须是192.168.1.X,不然回提示出错(图3),但是本次建立的路由条目会在下次重起时自动消失还原,如果想永久建立的话需要加上一个
其实 route
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可以跨网段访问,比如你所在在的网络存在两个网络,外网(192.168.1.1)内网(10.0.0.1)
本机IP可以设置很多个,在TCP/IP属性里点高级添加(图4),但是默认的网关只能有一个,所以要想外网内网一起访问我们只能借助于route命令,由于默认的是访问外网的路由条目,所以我们只需要对10.0.0.0网段访问指向的网关进行永久建立
route add 10.0.0.0 mask 255.0.0.0 10.0.0.1 -p
这样就可以了,由于我自身没在多网关的环境下呆过,所以缺乏实际经验,希望有这方面经验的朋友来讲下,另外文中有什么欠妥之处还望大家指出纠正,我们不能让一些初学者一开始就接触错误的理论吧,呵呵~!
网络基础之-OSI七层模型篇
网络基础之-OSI七层模型篇
最近发现很多朋友对网络的基础知识并不是很了解,我就把我所知道的用尽量通俗的文字写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学习,希望大家参与、支持,谢谢。
第一篇,先说最基础的东西,就是OSI七层模型。
最初,各个厂商的设备,系统,个有个的一套,彼此之间很难互相通信,要建立一个网络,就只能选一家厂商的设备,比如说全IBM的,或全DECnet的,用一种系统,那时UNIX大行其道。后来用Windows的网络也慢慢多了起来,基于将不同网络互连的迫切要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上世纪70年代发布了OSI七层网路模型,以规范化网络设计。那为什么要分层呢?是因为出于将数据处理分步的考虑。总结来说,OSI网七层络模型的用处如下:
1.使不同厂商在开发设备的时候有个公共的标准,让不同厂商开发出来的设备能够互相通信。
2.使不同系统之间能够互相通信,如UNIX、Winsows和Mac。
& 3.分层使数据处理分步,互相之间不造成影响。
OSI七层网络模型由下至上为1至7层,分别为物理层(Physical
layer),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网络层(Network
layer),传输层(Transport layer),会话层(Session
layer),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其中上三层称之为高层,定义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和人机界面。什么意思呢,就是上三层负责把电脑能看懂的东西转化为你能看懂的东西,或把你能看懂的东西转化为电脑能看懂的东西。下四层称之为底层,定义的是数据如何端到端的传输(end-to-end),物理规范以及数据与光电信号间的转换。先面一层一层的来说明。从上层说起。
应用层,很简单,就是应用程序。这一层负责确定通信对象,并确保由足够的资源用于通信,这些当然都是想要通信的应用程序干的事情。
表示层,负责数据的编码、转化,确保应用层的正常工作。这一层,是将我们看到的界面与二进制间互相转化的地方,就是我们的语言与机器语言间的转化。数据的压缩、解压,加密、解密都发生在这一层。这一层根据不同的应用目的将数据处理为不同的格式,表现出来就是我们看到的各种各样的文件扩展名。
会话层,负责建立、维护、控制会话,区分不同的会话,以及提供单工(Simplex)、半双工(Half
duplex)、全双工(Full
duplex)三种通信模式的服务。我们平时所知的NFS,RPC,X
Windows等都工作在这一层。
传输层,负责分割、组合数据,实现端到端的逻辑连接。数据在上三层是整体的,到了这一层开始被分割,这一层分割后的数据被称为段(Segment)。三次握手(Three-way
handshake),面向连接(Connection-Oriented)或非面向连接(Connectionless-Oriented)的服务,流控(Flow
control)等都发生在这一层。
网络层,负责管理网络地址,定位设备,决定路由。我们所熟知的IP地址和路由器就是工作在这一层。上层的数据段在这一层被分割,封装后叫做包(Packet),包有两种,一种叫做用户数据包(Data
packets),是上层传下来的用户数据;另一种叫路由更新包(Route update
packets),是直接由路由器发出来的,用来和其他路由器进行路由信息的交换。
数据链路层,负责准备物理传输,CRC校验,错误通知,网络拓扑,流控等。我们所熟知的MAC地址和交换机都工作在这一层。上层传下来的包在这一层被分割封装后叫做帧(Frame)。
物理层,就是实实在在的物理链路,负责将数据以比特流的方式发送,接收,就不多说了。
OSI七层模型就说这么多了,里面设计到的一些术语,协议可能有些朋友不明白,不要紧,我以后会慢慢说到,不可能一次把所有问题讲清楚嘛。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osi七层模型中都有哪些重要协议,端口号是多少?
osi七层模型中都有哪些重要协议,端口号是多少?
osi七层模型中都有哪些重要协议,端口号是多少?
好像物理层是没有协议的吧!
那就说说其他6层都有哪些协议, 还有 端口号是多少
补充:数据链路层:MAC子层协议,有LLC子层协议,HDLC,PPP,SLIP.
网络层:主要是IP协议.
传输层:TCP,UDP
表示层:主要是编码如ASⅡ
应用层,文件传输协议FTP、电子邮件传输协议SMTP、域名系统服务DNS、HTTP协议
目前总结下,大概有这么多,端口号都是多少
我只记得tcp是20和21端口,那个是数据的 哪个是控制的也忘记了!
麻烦 确切说明,追加100
TCP/IP: 数据链路层:ARP,RARP&& 445(一般攻击这个)网络层: IP,ICMP,IGMP&&& 80传输层:TCP ,UDP,UGP&& 80应用层:Telnet,FTP,SMTP,SNMP.& 23& 21/22& 25 161下面基本一样,太多就不一一列,就列代表性的,
DOS命令大全OSI:物理层:EIA/TIA-232, EIA/TIA-499, V.35, V.24, RJ45, Ethernet, 802.3, 802.5, FDDI, NRZI, NRZ, B8ZS数据链路层:Frame Relay, HDLC, PPP, IEEE 802.3/802.2, FDDI, ATM,& IEEE 802.5/802.2网络层:IP,IPX,AppleTalk DDP传输层:TCP,UDP,SPX会话层:RPC,SQL,NFS,NetBIOS,names,AppleTalk,ASP,DECnet,SCP表示层:TIFF,GIF,JPEG,PICT,ASCII,EBCDIC,encryption,MPEG,MIDI,HTML应用层:FTP,WWW,Telnet,NFS,SMTP,Gateway,SNMP
ftp的写错应该是 20/21 两个端口。
加多个dns的53端口~!应该是在。
的感言:老了。不行啊,还是得学习啊!ftp都忘记了,
其他回答 (1)
最下面一层是物理层,关心的是接口,信号,和介质,只是说明标准,如EIA-232接口,以太网,fddi令牌环网
第二层是数据链路层:一类是局域网中数据连路层协议:MAC子层协议,有LLC子层协议.另一类是广域网的协议如:HDLC,PPP,SLIP.
第三层是网络层:主要是IP协议.
第四层是传输层:主要是面向连接的TCP传输控制协议.另一个是不面向连接的UDP用户数据报协议.
第五层是会话层:主要是解决一个会话的开始进行和结束.(真的想不起有什么协议)
第六层是表示层:主要是编码如ASⅡ
第七层是应用层,就是应用程序里面的拉,文件传输协议FTP、电子邮件传输协议SMTP、域名系统服务DNS、网络新闻传输协议NNTP和HTTP协议等。 HTTP协议(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是用于从WWW服务...
数据链路层:MAC子层协议,有LLC子层协议,HDLC,PPP,SLIP.
网络层:主要是IP协议.
传输层:TCP,UDP
表示层:主要是编码如ASⅡ
应用层,文件传输协议FTP、电子邮件传输协议SMTP、域名系统服务DNS、HTTP协议
目前总结下,大概有这么多,端口号都是多少
我只记得tcp是20和21端口,那个是数据的 哪个是控制的也忘记了!
麻烦 确切说明,追加100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通信网络领域专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完成端口模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