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政府应对雾霾的措施天气的长效机制

当前位置: >>>
雾霾天气成因分析及应对思考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
发布时间:日分享到:
  摘要:2013年我国中东部地区先后遭遇多次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给人们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详细分析了雾霾天气产生的原因及特点,列举了国外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雾霾影响和治理过程,以及我国近期为防止大气污染已经采取的多项措施,提出从根本治理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需要在制度上实现保障,从源头上进行防治,建立长效的协同治理的联动机制。
  关键词:雾霾;大气污染;静稳天气;大气气溶胶
  雾霾是秋冬季常见的天气现象。雾和霾虽同为视程障碍物,但二者之间却有很大差别。雾是空气中的水汽凝结现象,是自然的天气现象,和人为污染没有必然联系;霾是排放到空气中的尘粒、烟粒或盐粒等气溶胶的集合体,是大气污染所导致。两者可从空气湿度上作出大致判断,通常在相对湿度大于90%时称之为雾,小于80%时称之为霾,80%~90%之间则为雾霾混合物[1]。雾和霾在一天之中可以变换角色,也可能在同一区域内有些地方是霾有些地方为雾。当雾和霾同时存在,且区域性能见度低于10公里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被称为“雾霾”天气。由于能见度的降低不仅有“积极”参与的云雾滴的作用,还有气溶胶粒子的贡献,且其中的细粒子排放主要来自人类活动,因此雾霾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雾霾天气的出现是气象问题,更是环境问题。月,我国中东部地区先后遭遇多次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其影响范围、持续时间、雾霾强度历史少见。雾霾天气导致空气质量和能见度下降,造成呼吸系统和过敏等疾病的发病率增加,高速公路封闭,航班延误或取消,给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本文就2013年雾霾天气的特点、出现原因、目前对大气污染已经采取的措施,以及未来如何应对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2013年雾霾天气特点及成因分析
  (一)雾霾天气特点
  1.雾霾日数多
  雾霾是气象部门的常规观测项目,根据历年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显示,2013年我国雾霾日数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其中1月和10月的月平均雾霾日数均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1月,全国平均雾霾日数为4.4天,较常年同期偏多1.4天;10月达4.7天,偏多2.3天(图1A、1B)。雾霾日数偏多在我国东北、华北、黄淮、江淮等中东部地区最为显著。以省会城市为例,1月合肥雾霾日数达30天、南京和杭州均为29天,几乎整月都被雾霾笼罩;北京雾霾日数有25天,较常年同期偏多13.6天,为1954年以来同期最多。&
图1A& 年1月全国月平均雾霾日数变化
  图1B& 年10月全国月平均雾霾日数变化
  与往年比,在雾霾日数中霾的增加尤为明显。我国年均霾日数为9天,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尤其是2004年以来增长迅速较快,年均值在12~20天,明显超过常年平均(图2);而月全国平均霾日数已达26天。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能见度逐年下降,从上世纪60年代为近26公里,下降至近十年为平均22公里左右。
图2& 年全国年均霾日数变化
  2.覆盖范围广
  据风云二号气象卫星遥感监测显示,月,全国有20个省(区、市)出现持续性雾霾。1月份平均每天雾霾覆盖范围有71.6万平方公里,其中1月22日达222万平方公里,几乎覆盖了整个中东部地区;10月20-22日,北方地区出现严重雾霾天气过程,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影响范围约40.8万平方公里,大部地区都为雾霾所覆盖(图3A、3B)。
图3A& FY-2E气象卫星日大雾监测图
 &图3B& FY-2E气象卫星日大雾监测图
  3.强度大
  2013年1月,在全国2400余个气象观测站中,能见度小于等于1000米、500米、200米的站次数分别达到8233站次、5218站次和3374站次,分别为近7年平均值的2.7倍、2.6倍和2.5倍。环保部门数据显示[2],对第一批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的74个城市监测结果表明,1月份总体超标天数达68.4%,其中严重污染占10.0%,重度污染20.2%,中度污染13.5%,轻度污染24.7%;PM2.5的平均超标率为68.9%,月均浓度为130微克/立方米(表示每立方米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含量,值越高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最大日均值达766微克/立方米。10月份,总体超标天数为47.8%,超标天数中以PM2.5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占到61.7%;哈尔滨10月19日至23日连续5天空气质量为严重污染,21日PM2.5小时浓度一度达到1000微克/立方米。
  4.影响程度重
  雾霾天气导致的空气质量和能见度下降给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交通出行和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1月份,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医院就诊人数明显增加,其中呼吸道感染的病人偏多,且表现出明显的过敏症状,比如流鼻涕、打喷嚏、眼睛痒、干咳、痰多、憋气、气短等。雾霾天气还给航空、道路交通带来严重影响,1月17日济南机场因雾霾取消航班近70架次,1月29日北京首都机场因雾霾取消航班49架次;1月13日雾霾天气造成沪昆高速16辆车连环相撞,2人死亡。10月20―22日东北地区出现严重雾霾天气时,哈尔滨宣布全市中小学停课两天,这是国内城市首次因雾霾天气发布停课的强制性行政命令;哈尔滨机场400余架次航班取消,近5万人出行受影响;吉林长春部分中小学、职业学校取消课间操;辽宁省内京哈、丹阜、沈海等多条高速部分路段封闭。
  (二)雾霾天气成因分析
  2013年我国出现多次大范围的雾霾天气过程,是有利于雾霾产生的气象条件和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不断增加的污染物排放共同作用的结果。
  1.大气环流异常导致静稳天气多,有利于形成雾霾
  静稳天气是指当大范围近地面大气层持续或超过24小时出现气压场较均匀、静风或风速较小的天气。在静稳天气条件下,湍流受到抑制,特别是当逆温层出现时,低空中的水汽和颗粒物不易扩散,极易形成雾霾天气。
  静稳天气在秋冬季更易出现。2013年1月大气环流异常而导致静稳天气偏多,为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1月份,西北利亚地区冷高压异常偏弱,北半球西风指数较常年明显偏大,表明高空西风分量较强,环流比较平直,纬向型环流较弱,不利于引导极地冷空气进入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值较常年偏小1~5hpa(百帕),处于弱气压梯度区,地面风速不大,垂直和水平方向扰动小,静风和小风天气多,形成持续静稳天气。气象资料分析表明,2013年1月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稳定类天气出现的频率较常年明显偏多,其中华东地区为56.5%、华南57.3%、西南63.7%,而华北地区高达64.5%,与2006年并列为近10年最高。加之南方暖湿气流相对较强,上述地区近地面空气湿度大,因此出现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
  2.我国大气气溶胶浓度高有利于形成雾霾
  我国大气气溶胶浓度在世界范围来说处于较高水平,有利于催生雾霾天气的形成。大气气溶胶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的总称,主要包括沙尘、碳(有机碳和黑碳)、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和海盐等六大类[3]。我国各地大气气溶胶有不同的时空分布特点。冬季北方地区燃煤采暖、春秋季农村地区秸秆焚烧都会造成碳气溶胶的浓度明显增加;春季,西部地区受沙尘天气影响,以沙尘气溶胶为主。我国华北地区工业相对比较发达,排放的二氧化硫较多,由于气温高可加速二氧化硫转化为硫酸盐,所以夏季华北地区硫酸盐气溶胶浓度较其他季节和地区都高。因城市汽车使用量大大高于农村,所以城市中硝酸盐和硫酸盐气溶胶浓度大大高于农村[3]。气溶胶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称为PM10,2.5微米以下的称为PM2.5. Aaron利用Terra卫星遥感数据反演得到全球PM2.5浓度分布[4],结果表明全球大部分地区年均PM2.5浓度 &10微克/立方米,而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则达到60-90微克/立方米,部分地区甚至 &100微克/立方米,明显处于较高水平;我国PM10的浓度也远高于欧美地区[5]。近年来,由于煤炭消耗量和机动车数量增长等因素,我国气溶胶浓度不断上升,1995年到2012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已由1.89×107t(吨)增加到2.12×107t[6]。
  大量研究表明,气溶胶中PM10和PM2.5的浓度与能见度密切相关。有研究证明,济南能见度与PM10、PM2.5 浓度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622、-0.694[7],当PM10、PM2.5浓度上升时,能见度将明显下降。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颗粒物对光的散射和吸收效应,并由于散射作用减小了目标物与天空背景之间的对比度而造成。大气气溶胶中,起散射作用的主要是粒径为0.1-1微米的细粒子,对光的吸收效应几乎全部是由黑碳和含有黑碳的颗粒所引起[8]。由此可见,气溶胶浓度对能见度的影响非常大,我国气溶胶浓度高是雾霾天气多发的主要原因,而冬季北方地区采暖燃煤释放的大量黑碳则加剧了雾霾的形成。
  3.雾霾天气使近地层大气更加稳定,加剧雾霾发展
  大气中污染物和雾霾相互影响和作用,其主要媒介是气溶胶[9]。雾霾中污染物的加入显著改变了气溶胶浓度,可促进水汽凝结,形成更多的云雾滴,水汽凝结时释放的潜热又有利于雾区的抬升和扩展;另一方面,云雾滴和气溶胶的增加将更多的太阳辐射反射、散射回大气中,使到达地面的辐射减少,地面气温下降,大气层结稳定度增加,造成每日正常排放和转化的气溶胶粒子更易在近地层大气中集聚,能见度进一步降低。由此可见,气溶胶的增多通过影响近地面层动力和热力场,对雾霾的发展起正反馈作用[10]。
  4.气溶胶二次反应导致污染物浓度增高
  气溶胶按照形成过程可分为一次气溶胶和二次气溶胶。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源排入大气中,其中二氧化硫、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一次气溶胶通过化学反应和气粒转化过程,形成硫酸盐、硝酸盐和氯化物等新的比较稳定的颗粒,即二次气溶胶。大量观测数据表明,大气中二次气溶胶对PM2.5浓度的贡献很大,大气污染物中有近5成的颗粒物来自于二次反应[11]。二次气溶胶参与形成更多的云(雾)滴,使本已严重的大气污染状况变得更为复杂,雾霾天气更严重。
  二、雾霾是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的常见现象,发达国家通过立法防治大气污染取得较好效果
  雾霾天气在西方工业化的进程中曾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发达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采取各种措施防治大气污染,陆续消除雾霾危害,他们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
  在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排放到空气中的大量工业废气、燃煤烟尘以及逐渐增加的汽车尾气都是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当近地面大气层出现逆温时会导致污染物无法扩散,如果逆温层维持较长时期,污染物出现长时间堆积,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毒性更大的物质,就有可能导致恶性大气污染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1930年,比利时发生马斯河谷烟雾事件。马斯河谷是比利时重要的工业区,该地处于狭窄的盆地中。当年的12月1日至15日,马斯河谷上空出现了很强的逆温层,在其持续作用下,马斯河谷工业区排放的大量烟雾弥漫在河谷上空无法扩散,越积越厚。第3天开始,河谷工业区有上千人发生呼吸道疾病,一周内就有60多人死亡。1948年,美国的多诺拉出现类似事件。多诺拉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山谷中的一个小镇,是硫酸厂、钢铁厂、炼锌厂的集中地。&&
日至31日,该镇持续出现大雾和逆温层现象,工厂排出的大量烟雾被封闭在山谷中,小镇中6000人突然发病,其中有20人很快死亡。1952年,英国出现骇人听闻的“伦敦烟雾事件”。12月5日至8日,伦敦上空维持逆温层,高压中心控制下一连数日无风,大雾笼罩城市,燃煤排放的煤烟粉尘等污染物在无风状态下蓄积不散,呼吸道疾病患者剧增。仅4天时间死亡人数就达4000多人,之后的两个多月又有8000多人陆续丧生。
  饱受雾霾危害之后,发达国家陆续开始治理雾霾的探索,通过各种立法和行政手段,严格整治污染源头。伦敦烟雾事件直接推动了英国治理空气污染法案的出台。1956年,英国议会正式通过了《空气清净法案》,并大力推行。法案规定伦敦城内的电厂全部关闭,城镇使用无烟燃料,推广电和天然气,冬季采取集中供暖,重工业设施被迁至郊外,提高烟囱高度疏散大气污染物等。1974年通过的《控制公害法》囊括了从空气到土地和水域的保护条款。80年代后,交通污染取代工业污染成为伦敦空气质量的首要威胁,为此政府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抑制私车发展,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扩建绿地也是伦敦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在一系列法案和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伦敦大气污染程度大幅下降,逐步摘掉了“雾都”的帽子。
  美国1955年、1963年和1967年分别通过了《空气污染控制法》、《清洁空气法》和《空气质量法》,之后又三次对《清洁空气法》进行了补充和修订,构筑起保证清洁空气的长效机制。
  德国在环保方面重在通过减少污染物排放来防治雾霾天气。在40个城市中设立了“环保区域”,只允许符合环保标准的车辆驶入,规定了大型锅炉和工业设施排放标准严格加以监管。
  三、我国已采取多项措施治理雾霾天气,防治大气污染
  当前,我国区域性大气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损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能源资源消耗持续增加,大气污染防治压力将会继续加大。党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治理雾霾天气和防治大气污染的工作,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应对。
  2012年,环境保护部对空气质量标准进行修订[12],将PM2.5纳入其中,迈出PM2.5监测和发布的第一步。PM2.5主要来源于人为污染,易附带有毒、有害物质(例如重金属、微生物等),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传输距离远;进入人体后主要沉积在气管、支气管,甚至进入肺泡中,对人体健康影响很大。雾霾作为有害物质的载体,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成分就是PM2.5。我国新颁布的空气质量标准能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环境空气质量。&&&&&& 中国气象局加强了雾霾天气的监测预警工作。2013年1月,中央气象台对霾预警信号标准进行修订,将反映空气质量的PM2.5浓度列为预警的重要指标,使霾预警不仅仅反映大气视程条件变化,更体现了空气污染程度和大气成分的状态。9月2日起,中央气象台每日发布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图4)。
图4& 全国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
  日,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13],这是继环保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等三部委于日联合发布《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之后,中国出台的第二个大气污染防治规划,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行动指南。《行动计划》提出,经过五年努力,使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大幅度减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力争再用五年或更长时间,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实现以上目标,《行动计划》确定了十项具体措施。10月16日,中国气象局京津冀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区域性环境气象中心,主要负责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环境气象的规划,区域重污染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和服务工作的组织、信息共享和业务指导;部署、指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环境气象重大应急联动联防等工作。
  10月22日,《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试行)》正式发布。为保障《应急预案》的实施,北京市成立空气重污染应急指挥部,将空气重污染应急纳入全市应急体系统一管理。《应急预案》将空气重污染预警分为蓝、黄、橙、红四级。根据预警级别,分级采取相应的重污染应急措施,旨在进一步减少污染排放,减缓污染程度,保护公众健康。
  近日,中国气象局和环境保护部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以具体行动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此次合作旨在以重污染天气预警预报为重点,建立健全气象部门和环保部门的合作与会商机制,发挥各自优势提高应急联动响应能力。
  四、思考与建议
  大气污染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治理污染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从根本上消除重污染天气,改善空气质量,需要在制度上实现保障,从源头上进行防治,并制定长效的协同联动机制。
  (一)加快《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三次修订进程,明确法律责任,加强有效执行
  目前,我国已出台《行动计划》和《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这两个大气污染防治规划,虽然与单个部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相比更具权威性、适用普遍性和连贯政策性,但仍不属于专门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行政法规,其效力等级充其量仅属于行政规章,无法保障司法机关的责任追究作用。加强环保立法、完善法律制度是解决包括雾霾天气在内的大气污染的根本途径。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自1987年制定以来,分别在1995年和2000年作出两次修订,时至今日已过去十余年,制度方面的不完善和新问题的不断涌现导致在解决大气污染方面已难有大作为。因此,针对日益严重的污染,加快该法的第三次修订进程迫在眉睫,从而能够在法律层面上严格控制工业、机动车、燃煤等污染源的排放,明确和细化政府、企业在大气污染防治中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在新法出台之前,应贯彻落实现有法律制度,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大环保执法力度。部分地区片面的发展思路和畸形的发展模式,使得相关法律法规缺乏充分有效的执行,环境保护让位于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环境保护执法撑腰,各级政府责无旁贷。推进联合执法、区域执法、交叉执法等执法机制创新,明确重点,加大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落实执法责任,对监督缺位、执法不力、徇私枉法等行为,监察机关要依法追究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
  (二)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
  雾霾天气中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燃煤、燃油以及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各种排放。对于燃煤源消减的关键是加强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全面整治燃煤小锅炉,逐步用高效节能环保型锅炉淘汰中小型燃煤锅炉。加快推进城市集中供热,扩大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范围,逐步推行“煤改气”工程建设;鼓励北方农村地区推广使用洁净煤。加快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的工程建设。减少燃油导致的污染物同时需要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大城市严格限制机动车保有量,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提高公交出行比例,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提升燃油品质,加快石油炼制企业的升级改造,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不合格油品的行为。除燃煤燃油外,污染物源还有油烟污染、秸秆燃烧等,应开展餐饮油烟污染治理,餐饮服务经营场所安装高效油烟净化设施,强化无油烟净化设施及露天烧烤的环境监管;全面推广秸秆还田、秸秆能源化利用等综合措施,加强秸秆燃烧监管。但对各种污染源做到有效控制是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对能源结构进行科学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大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增加清洁能源供应。
  (三)加强跨区域应急联防联控机制
  我国区域性雾霾问题凸显,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区域内城市连片发展,受大气环流作用,城市间大气污染相互影响明显,相邻城市间污染传输影响极为突出。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部分城市,二氧化硫浓度受外来源的贡献率达30~40%,氮氧化物为12~20%,可吸入颗粒物为16~26%。大气无边界,对于雾霾天气背后的大气污染防控问题,区域联防联控是成本相对低、环境收益大的重要举措。因此,应当建立长期稳定的区域协作机制,统筹区域环境治理,尤其是大城市应与周边地区及上游省区实行联动减排、联合执法、信息共享、预警应急等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建立污染天气的监测预警体系,及时发布监测预警信息;同时制定完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区域联动的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体系。一旦出现严重雾霾并伴有静稳天气时,依据重污染天气的预警等级,立即启动区域联动的应急预案,防范和减少重污染天气的出现,引导公众做好卫生防护,切实降低空气污染的危害。
  (四)加强科普宣传工作,提高民众减排意识
  大气污染不仅仅来源于工业、汽车尾气、建筑工地等,也来自于日常生活。驱散雾霾,离不开每个人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动。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普及大气污染防治的科学知识,倡导文明、节约、绿色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引导公众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全社会树立起“同呼吸、共奋斗”的行为准则,共同改善空气质量。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大气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积极宣传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重要性、紧迫性,宣传国家采取的政策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加强舆论监督,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营造良好的氛围。
  (五)加强对雾霾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和危害性研究,提高科学有效防控能力
  在国家、地方相关科技计划中,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强化气溶胶和雾霾监测分析技术研发和系统建设,完善大气成分监测体系,改进雾霾数值预报模式,有效提升雾霾天气和大气污染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大力开展雾霾天气形成的机理研究,及城市对边界层动力热力结构的作用和对雾霾形成发展消散的影响研究。加快推进大气污染综合防治重大科技专项,开展光化学烟雾的危害性、污染机理与控制对策研究;开展区域大气复合污染控制对策体系研究。加快工业污染防治技术、工业脱硫脱硝除尘技术等的研发与示范,积极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以科学研究为依据提高大气污染的防控能力和效益。
参考文献:[1]中国气象局.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QX/T113-2010).2010[2]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空气质量状况月报(2013年1月、2013年10月)[3]张小曳.中国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12-16[4]Van Donkelaar A,Martin,RV,Brauer M,et al.Global estimates of ambient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concentrations from satellite―based aerosol optical depth: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J].Environ Health Perspect,[5]张小曳,张养梅,曹国良.北京PM1中的化学组成及其控制对策思考[J].应用气象学报,):257-264[6]环境保护部.全国环境统计公报(1995年、2012年).[7]周学华,王哲,郝明途等.济南市春季大气颗粒物污染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755-763[8]董雪玲.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J].资源产业,):50-53[9]Gultepe I,Tardif R,Michaelides S C,et al.Fog research:A review of past achievement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J].Pure Appl Geophys,-7):[10]贾星灿,郭学良.人为大气污染物对一次冬季浓雾形成发展的影响研究[J].大气科学,):995-1008[11]刘煜,李维亮,周秀骥.夏季华北地区二次气溶胶的模拟研究[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5,35(增刊I):156-166[12]环境保护部.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2012[13]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3]37号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2014年第一期 作者:孙瑾& 缪宇鹏& 张建忠)
气象服务热线:400- 中国气象局总机:
网站值班电话:010-:00-17:00)
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号经济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
第10版:区域经济
京沪广着手构建空气治理长效机制
从今年年初开始,全国中东部地区连续遭遇雾霾天气侵扰,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雾霾成因究竟如何,怎样有效控制空气污染成为各级政府、相关专业机构和全国人民共同关注的话题。正是基于这一现状,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纷纷采取措施,根据自身区域特点,积极开展空气质量检测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关于治理雾霾等严重空气污染的建议
  理由:
  雾霾的形成是长期粗放式发展的结果,雾霾的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需要综合发挥经济、法律、管理等手段的作用。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积极应对雾霾等严重污染空气。
  (一)完善空气质量监测,建立空气质量发布体系和重污染天气预警机制。结合我市实际,设置小型地面空气质量检测点,同时装备流动监测设备,全面反映空气质量真实情况,为空气污染治理做好准备。借鉴天气预报信息发布的成熟经验,建立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纸、网络等多种形式媒体参与的空气质量高效发布体系和预警机制,向市民提供空气质量信息和雾霾等重污染天气预警信息,根据空气质量情况给市民提供出行、锻炼方面的行为建议。
  (二)出台应急措施,建立应对雾霾等重度空气污染的长效机制。制订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如在雾霾重度污染天气发生时,实施限制公车出行、污染企业停工、大型堆场洒水抑尘、建筑工地停工、学生停止户外活动等应急措施。
  (三)加强对扬尘的治理。科研结果表明,扬尘占许多城市环境空气中颗粒物的比率达25%以上。目前,各镇(街道)在建工地较多,围挡防尘、车辆冲砂消尘、洒水防尘等措施落实不到位。建议加大对建筑工地、粉料堆场等场所及运输过程的检查、监督和违规处罚力度,减少扬尘的危害。
  (四)深入推进废塑料行业整治。在去年废塑料行业综合整治的基础上,继续对废塑料加工行业保持高压态势,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强化日常监管,防止非法废塑料加工反弹。
  (五)严控重污染行业。加大对重污染行业的整治力度,建议使用远程监控系统等设施实施监管,加大检查、监督和违规处罚力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
  (六)加强公共交通建设,降低汽车尾气排放。进一步加强公交系统建设,公交车和出租车试用混合动力,且优化路线设计、延长通行时间,以此减少私家车出行。同时,加强车辆尾气环保检测,提高车辆尾气检测合格率。
(七)健全考核监管体系。建立空气污染治理考核体系,健全监督监管体系,确认责任主体,制定责任目标;建立主管部门、监督机构、新闻媒体、市民多方参与的监督监管体系,形成全社会参与空气污染治理的局面。
杜立东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治理雾霾等严重空气污染的建议》收悉,经我局研究,现将办理意见答复如下: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机动车保有量高速增长,雾霾等空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的工作力度,着力改善我市大气环境质量。主要从以下八方面开展工作:
  (一)积极推进大气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深入开展污染成因研究。2004年,我市投资200万元设立了大气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共有二个省控空气质量监测点,分别为市环保大楼和实验小学。2012年又投资100万元对大气自动监测站进行改造升级,增加了PM2.5、O3等监测设备。在完善硬件设备的同时,我市建立了空气质量发布体系,分别与浙江省和宁波市的空气质量信息发布平台联网,发布空气质量指数(AQI)日报,市民可通过电脑或手机客户端上网实时查询我市空气质量情况。除此之外,在慈溪电视台慈溪气象栏目新增对环境空气质量播报,城区电子屏幕滚动显示API日报数据。目前,我市的监测点位布设和监测项目均符合2013年10月实施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HJ664-2013)相关标准,能较好的代表我市城区的空气质量,慈溪市环境保护监测站也被评为2013年度浙江省环境自动监测技术网络运行先进单位。为进一步解析我市大气污染源成因,从2013年开始市环保局与浙江工商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展合作,深入研究我市大气细颗粒物及二噁英的浓度特征,并对其来源进行解析,辨识规律,为政府合理制定大气污染控制战略、促进城市和区域空气质量的改善提供理论依据,预计2014年8月将完成研究报告的编制。下半年,我市将结合实际,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努力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能力,致力大气环境质量预测,不断完善空气质量发布体系,为科学防治大气污染打好扎实基础。
  (二)及时出台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建立重污染天气预警机制。为应对去年年底持续雾霾的特殊天气现象,市政府组织各相关职能部门研究筹划应急措施,于日制定出台了《慈溪市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试行)》,用以提高我市大气重污染天气的应急处置能力。预案根据空气污染程度、大气重污染持续时间和影响范围,将大气污染分成三个级别,并针对不同污染级别提出了相应的应急措施。同时,各镇(街道)和相关职能部门各自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行动方案,以减少大气重污染天气期间污染物的排放,缩短大气重污染的时间,减少大气重污染对公众身体健康的危害。根据预案要求,雾霾等空气重污染天气状况发生时,市大气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将通过户外大屏幕、手机、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站、官方微博等媒体,以及现有气象信息发布渠道等系统向社会发布预警信息(预警信息内容包括空气质量指数(AQI),大气污染首要污染物、可能持续的时间、潜在危险、需采取措施等),提醒广大市民提前采取健康防护措施,做好各项防范工作。同时根据污染级别采取相应的污染减排措施。如在大气重污染Ⅰ级预警(红色)时,我市将实施以下强制性污染减排措施:1.市区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交通、电力、水利等建设工地,新建、改建、扩建及拆除等室外施工作业活动一律停止施工(特殊工艺要求、应急抢险工程或不产生扬尘除外);2.特种车除外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停驶公务用车50%;3.除公交车、大中型客车、出租车、特种车辆外,全市实行机动车限行;4.视天气情况,对道路、煤堆场、砂石堆场和施工工地等在日常洒水频次的基础上,每天增加洒水作业2次以上;5.启动高耗能企业限产限电方案等。同时,继续深化环保、气象等部门之间的合作,提高预警能力,提高雾霾等空气重污染天气状况预报准确率,更好地及时有效实行应急措施,以防重污染天气的加剧。
  (三)切实加强城市综合管理,减轻城市扬尘污染。加强扬尘治理的分类管理,开展对建设工程、矿山等扬尘专项整治行动,加强日常管理力度,以规范施工单位对建筑工地、矿山施工和渣土运输过程中的扬尘控制行为。一是控制施工扬尘。市政府出台了《慈溪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扬尘控制管理(暂行)规定》,由市住建局牵头会同各有关部门开展了建设工程扬尘综合整治工作,要求全市各建设工程主体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做好扬尘控制工作。二是控制矿山扬尘。由市国土局牵头对全市废弃矿山分布和数量进行了全面排摸,结合前期治理情况,出台了《慈溪市废弃矿山治理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和《慈溪市矿山扬尘整治专项行动方案》,开展专项整治工作。积极开展绿色矿山创建工作,引导矿山企业采取综合措施,控制扬尘、污水、噪音污染。截止2013年底,我市已有4家持证经营性矿山企业成功创建为绿色矿山。三是控制城市道路扬尘。由市城管局牵头实施了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运输车辆企业资质和清运卡管理,要求运输车辆配备密闭化运输装置,减少对路面的污染。扬尘控制是预防重污染天气的主要手段之一,相关职能部门在不断完善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通过不定期巡查抽查,开展扬尘控制先进工地评选,对未按要求控制扬尘或治理不力的施工现场,责令停工整改;整改后仍治理不力的建设工程,实施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暂停招投标资格。通过把建筑工程扬尘控制工作和企业建筑市场信用、市场准入等相结合,促进建筑工地扬尘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创新建设工程扬尘管理方法,通过工艺改进、措施强化,尽可能减少施工现场扬尘污染;加快施工现场在线监控系统建设,通过视频远程监控,切实提高扬尘防治的管理水平。将绿色矿山创建作为采矿权出让的准入条件,通过开展矿区道路硬化、轧石机组封闭或安装喷淋装置、矿山分台阶开采、闭坑矿区绿化等一系列工作,彻底改善我市的矿山面貌。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道路保洁机制,着力提高城镇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规范城乡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的运作,加大对城郊、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垃圾露天焚烧行为的打击力度,做到&发现一起,处罚一起&,彻底杜绝垃圾露天焚烧行为。
  (四)严格控制建设项目准入,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一是严格源头控制。一直以来我市严把项目审批关,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准入,严格控制重污染行业SO2、NOX、烟尘、挥发性有机物项目,禁止新建石化、化工等高能耗、高污染项目,禁止审批新(扩)建燃煤发电项目和燃煤锅炉。对产生大气污染物的新建项目实行区域内现役源2倍削减量替代,确保实现增产减污;对改(扩)建项目,须进行清洁生产和污染防治提升改造,并淘汰燃煤锅炉。二是淘汰提升落后产能。制定了落后产能淘汰三年行动计划,以&七小行业&和&七低产能&为抓手,淘汰关闭了慈溪市金轮能源发展有限公司2.4万千瓦发电机组,慈溪造纸厂10万吨造纸落后产能,慈溪市经纬化纤有限公司1万吨化纤落后产能,淘汰了宁波华夏包装材料有限公司1.5万吨造纸落后设备,并通过了省、宁波市级验收。腾出用能空间逾7万吨标煤,完成年度目标的109.4%。减排二氧化硫逾576吨,氮氧化物逾165吨,超额完成上级指标。三是全面完成禁燃区建设。按照《关于划定禁止销售使用高污染燃料区域的实施方案》要求,我市分三年实施并分步推进禁燃区建设,在划定的区域范围内全面淘汰煤炭、重油、直接燃烧的生物质等高污染燃料,改用天然气、电等清洁能源,或采用集中供热,2011年以来共淘汰0.5蒸吨以上燃煤锅炉49台计324.9蒸吨。目前我市已深入开展能源结构调整,编制专项规划,积极推行工业园区集中供热模式,建设和完善热网工程。建立健全清洁、高效、稳定的现代能源保障体系,加快保障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供应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率,计划2年内淘汰10蒸吨/小时以下的燃煤锅炉,2017年底前淘汰20蒸吨/小时以下的燃煤锅炉和工业窑炉,完成慈溪市热电厂的搬迁改造。2014年,市财政安排1000万元作为淘汰落后产能专项资金和500万元减排奖励专项资金,鼓励企业主动更新抵消设备,推进落后产能淘汰提升。按照依法淘汰、就地转型和梯度转移相结合的工作原则,推动产业集聚、转型发展,调整能源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发展绿色模式。
  (五)深入推进污染整治工作,逐步解决行业性环境问题。深入开展行业污染整治,规范提升生产工艺、污染防治和清洁生产水平,降低水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水平,促进行业经济健康、规范和可持续发展态势。特别是2013年废塑料行业专项整治工作,显示了市政府对污染行业的零容忍。按照《关于开展废塑料违法加工经营专项整治的通告》要求,全面开展废塑料整治&清零&攻坚战,对各类废塑料违法加工经营活动进行彻底整治。至8月底,全市所有无证加工户全部关闭,拆除了废塑料生产相关的所有供电设施和生产设备,清运所有生产原料,实现非法废塑料加工经营单位彻底&清零&。至9月底持证加工企业违法行为全面&清零&,实现废塑料加工经营的双&清零&目标。关闭了观海卫镇施叶、五里和王叶三个市场,停止了桥头烟墩市场的交易活动。同时根据《慈溪市化工、造纸、化纤、金属表面酸洗、再生金属熔炼、废塑料再生利用等重污染行业污染整治提升方案》和《慈溪市印染行业污染整治提升方案》,有效推进六大行业整治并取得了良好进展。各企业按年初计划完成&一厂一策&整治方案的编制并经环保局批复后开展整治,全市完成4家造纸企业、1家化工企业、1家印染企业的整治任务;完成10家金属表面酸洗企业、11家化纤企业和基地外26家铜熔炼企业的年度整治任务。针对行业整治易反弹的特点,不断探索管理模式。以常规监管和第三方监管相结合的方式,保持对废塑料行业的高压态势,防止反弹,巩固专项打击整治成果。目前我市正积极开展废塑料再生利用企业规范提升工作。今年开展了铝浇铸行业、低档拖鞋和小喷漆喷涂等行业的整治工作。下一步将对水泥、商品混凝土、有色金属冶炼等重点行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有效降低以上重点行业的排污强度。
(六)持续加大环保监管力度,做到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我市积极推进环境监管网格化、精细化试点,逐步开展重点行业的精细化、网格化管理。对国控、省控以及宁波市控排污企业和危化企业进行分类管理,主动增加检查频次。严格执行&重污染企业一月一查、一般污染企业一季一查&制度,规范完善日常监管制度。建立重点污染企业动态档案,查漏补缺,及时将遗漏企业纳入监管。2013年两高司法解释出台后,已向公安部门成功移交10件环境违法刑事案件,拘留11人次, 7人被判刑;移交了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案件6件,行政拘留6人次。在不断完善在线监控监测系统的基础上,自2013年开始我市着手建设重点污染企业刷卡排污系统,至2015年底全面覆盖A类排污许可证企业。全面核定排污总量,实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切实做到环境执法监管到位,确保污染处理设施高效运转,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对重点大气环境问题,通过政府督办、约谈、媒体曝光和司法移送等措施,加大环境违法行为打击力度,切实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七)不断完善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构建绿色交通。优先发展公共交通。2013年3月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慈政发〔2013〕33号),按照&先试点、再推广、后完善&的工作要求,精心组织,稳步实施,于2013年年底全面完成我市境内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工作和城市公交转变经营模式工作。城乡公交一体化率达到100%。今后,我市将加快实施公共交通系统建设,力争到2017年底,慈溪市主城区公共交通非步行出行分担率分别达到16 %以上。积极引进清洁能源车辆,大力发展清洁交通。自去年以来,我市加快了清洁能源公交车辆引进应用的步伐,截止今年3月底,已累计更新LNG双燃料公交车72辆、油电混合动力公交车43辆、CNG双燃料出租车69辆,今年计划再更新200辆以上的CNG双燃料出租车,届时,双燃料出租车的比例将接近50%。鼓励企业应用新能源交通工具。我市民营物流企业累计新增更新LNG集卡车32辆。市财税局按照《车船税法》相关规定,对使用新能源的车船免征车船税,对节约能源的车船减半征收车船税。大力推进黄标车淘汰,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2013年机动车排气检测站建成投运,开始实行机动车排气和机动车技术安全同步检测工作,共完成48000辆机动车检测工作,同步检测率实现100%。通过大规模发放和常态化发放相结合的方式,去年共计发放环保标志16.5万余张,机动车环保标志发放率达到82%。同时我市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慈溪市加快黄标车淘汰工作实施方案》,在去年年底市区实施一期黄标车限行,累计淘汰黄标车1000多辆。在建成投运机动车排气检测和监控网络的基础上,将开展机动车排气监督抽测,并计划于2015年建设路检系统,强化排气超标车辆的执法监管。2014年底&黄标车及无标车&限行区域将覆盖整个建成区,在限行区域内严格实行限行执法并逐年扩大范围。加速黄标车淘汰工作,市财政将安排1亿元资金用于我市的黄标车淘汰,通过实行分阶段差别化的补贴政策,鼓励市民提前淘汰黄标车,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公车带头淘汰,计划两年内达到黄标车淘汰的基本要求。
  (八)严格实施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考核,构建媒体等多方监督机制。一是建立完善考核机制。把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任务通过生态任务书、减排任务书下达到各镇(街道)和有关部门,切实落实责任。同时,制定大气污染实施细则,严格执行慈溪市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制定的工作保障机制,建立联动机制,实施部门联动,区域联动,上下联动,强化监督考核、强化综合执法监管、健全投入机制,保障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成效。对未完成年度市政府减排目标和年度内因环境违法行为受处罚的企业,市财政在每年的产业扶持兑现中实施&一票否决&,取消当年所有奖励和补助。二是构建纪委、社会、新闻媒体等多方监督机制,加强监督力度。通过日常检查和明察暗访相结合,对各成员单位、各镇(街道)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未按照有关规定落实相关措施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严重者依据有关规定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责任。综合运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媒体阵地,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加强信息公开、畅通举报渠道,创设有利于公众参与监督的各种载体。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普及大气污染防治的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引导市民自觉践行符合低碳经济和生态文明要求的生活方式,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清洁空气行动。
  最后,十分感谢您对我市环保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慈溪市环境保护局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政府应对雾霾的措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