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有个木头人的木头电线杆有声音

高压电线杆的响声特别大_百度知道
提问者采纳
这个大概是110kV的高压线,空气潮湿时,电线会对空气放电,电离空气,产生臭氧。电压越高,放电越严重,会消耗大量电能。500kV以上时,用4线支撑代替一根线,以减小放电。那种圆环串,自然是绝缘用的,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当前位置: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C、CO和CO2都具有还原性B.木头电线杆在..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C、CO和CO2都具有还原性B.木头电线杆在埋入地下之前,常要把埋入地下的一部分木头烤焦是利用的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C.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化学性质相同D.二氧化碳没有毒性,所以它含量超过正常含量时也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天河区模拟
A、C、CO具有还原性,但CO2不具有还原性,故选项说法错误.B、木头电线杆在埋入地下之前,把埋入地下的一部分木头烤焦能形成化学性质稳定的炭层,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不容易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C、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C60是由C60分子构成的,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故选项说法错误.D、二氧化碳没有毒性,但不能供给呼吸,含量超过正常含量时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C、CO和CO2都具有还原性B.木头电线杆在..”主要考查你对&&二氧化碳的性质,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碳的性质&&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二氧化碳的性质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碳的性质
概述:&&& 二氧化碳是空气中常见的化合物,其分子式为CO?,由两个氧原子与一个碳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能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固态二氧化碳俗称干冰。二氧化碳被认为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来源。物理性质:常温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固态的二氧化碳叫做干冰。 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因此当我们进入干枯的深井,深洞或久未开启的菜窖时,应先做一个灯火实验,以防止二氧化碳浓度过高而造成危险 (2)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CO2 + H2O===H2CO3,碳酸不稳定,很容易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所以红色石蕊试液又变回紫色:H2CO3===H2O + CO2↑ (3)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Ca(OH)2 + CO2====CaCO3↓+ H2O (4)二氧化碳可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6CO2+6H2OC6H12O6+6O2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性质的比较:
干冰: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气体会变成固体,固体二氧化碳叫“干冰”。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因此可作制冷剂。如果用飞机向云层中撤干冰,由于干冰升华吸热,空气中的水蒸气迅速冷凝变成水滴,就可以形成降雨。& 二氧化碳不一定能灭火:二氧化碳一般不支持燃烧,但在一定条件下,某些物质也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如将点燃的镁条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镁条能继续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g+CO22MgO+C,所以活泼金属着火不能用二氧化碳来灭火 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鉴别方法: (1)澄清石灰水: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无明显现象的是一氧化碳。 (2)燃着的木条:将气体分别在空气中点燃,能燃烧的是一氧化碳,不能燃烧的是二氧化碳。 (3)紫色石蕊试液:将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的是二氧化碳,无明显现象的是一氧化碳。 (4)还原金属氧化物:将气体分别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出现黑色粉末变红这一现象的是一氧化碳,没有明显现象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除杂方法: 1.CO(CO2)(括号内的物质为杂质):通常将气体通人过量的碱溶液(一般用氢氧化钠溶液而不用澄清石灰水)中,二氧化碳与碱溶液反应,从而达到除杂的目的。 2.CO2(CO)(括号内的物质为杂质):通常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从而达到除杂的目的。不能用点燃的方法,因为CO2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 二氧化碳与石灰石的应用: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出现白色沉淀,反应的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该反应及现象有以下儿方面的应用:(1)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2)鉴别NaOH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将CO2气体通入待测溶液中,生成白色沉淀的溶液为澄清石灰水,无明显现象的为NaOH溶液;(3)除去某些气体中的杂质:如除去CO中的CO2 气体,可将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 (4)解释澄清石灰水为什么要密封保存:敞口放置的澄清石灰水会吸收空气中的CO2而使澄清石灰水表面生成一层白膜或变浑浊,其成分是CaCO3; (5)用石灰砂浆砌砖抹墙不久后变白变硬:石灰砂浆的主要成分是Ca(OH)2,吸收空气中的CO2发生反应Ca(OH)2声称白色固体CaCO3固体。 (6)保存鸡蛋:将鸡蛋浸泡在澄清石灰水中,取出来后CO2与石灰水反应封闭鸡蛋壳上的小孔,可以延长鸡蛋的保存时间。二氧化碳肥料: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因而现在在温室大棚内种植蔬菜水果时,经常人为提高温室内CO2 浓度,以增加农作物产员,增大CO2浓度的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1)在温室内放置干冰,干冰升华增大CO2浓度。 (2)在温室内放置通过化学反应产生CO2气体的物质,如在塑料大棚顶部的容器内放置石灰石和稀盐酸。灯火实验: (1)二氧化碳本身无毒,但它不供给呼吸,当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超过常量时,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因而在低洼的地方浓度会增大。在进人久未开启的菜窖或干涸的深井前,应先点燃一支蜡烛用绳放到下面,观察蜡烛能否正常燃烧,若不能正常燃烧,应开启菜窖或深井一段时间后再检验,直到蜡烛能正常燃烧时,才能下去。 概述:&&&& 一氧化碳(CO)纯品为无色、无臭、无刺激性的气体。分子量28.01,密度1.250g/l,冰点为-207℃,沸点-190℃。在水中的溶解度甚低。空气混合爆炸极限为12.5%~74%。一氧化碳进入人体之后会和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进而使血红蛋白不能与氧气结合,从而引起机体组织出现缺氧,导致人体窒息死亡。因此一氧化碳具有毒性。一氧化碳是无色、无臭、无味的气体,故易于忽略而致中毒。常见于家庭居室通风差的情况下,煤炉产生的煤气或液化气管道漏气或工业生产煤气以及矿井中的一氧化碳吸入而致中毒。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没有颜色,气味的气体,比空气略轻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1)可燃性:2CO + O22CO2 (2)还原性: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 CuOCu + CO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 Fe2O32Fe + 3CO2 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4CO+ Fe3O43Fe + 4CO2& (3)毒性:CO极易和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严重时危及生命。CO有剧毒,人在CO的体积分数达到 0.02%的空气中持续停留2—3h即出现中毒症状,因此我们使用煤、燃气热水器时要装烟囱,注意室内通风。 用途: 用作燃料,冶炼金属。 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比较
&H2、CO、C的比较
注意:(1)三种物质燃烧的现象有所不同,但不能根据火焰去鉴别CO和H2 (2)在还原CuO的实验中,必须对多余的CO进行处理 概述:&&&& 碳是一种非金属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IVA族。拉丁语为Carbonium,意为“煤,木炭”。汉字“碳”字由木炭的“炭”字加石字旁构成,从“炭”字音。碳是一种很常见的元素,它以多种形式广泛存在于大气和地壳之中。碳单质很早就被人认识和利用,碳的一系列化合物——有机物更是生命的根本。碳是生铁、熟铁和钢的成分之一。碳能在化学上自我结合而形成大量化合物,在生物上和商业上是重要的分子。生物体内大多数分子都含有碳元素。碳的存在形式:&&&& 碳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晶态单质碳如金刚石、石墨;有无定形碳如煤;有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如动植物等;碳酸盐如大理石等。单质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取决于它的晶体结构。高硬度的金刚石和柔软滑腻的石墨晶体结构不同,各有各的外观、密度、熔点等。碳的化学性质:1.稳定性: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点燃或高温的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2.可燃性:氧气充足的条件下:C+O2CO2 氧气不充分的条件下:2C+O22CO 3.还原性:木炭还原氧化铜:C+2CuO2Cu+CO2↑ 焦炭还原氧化铁:3C+2Fe2O34Fe+3CO2↑ 焦炭还原四氧化三铁:2C+Fe3O43Fe+2CO2↑ 木炭与二氧化碳的反应:C+CO2CO 碳”与“炭”的区别:“碳”是一种核电荷数为6的非金属元素,而“炭” 一般是指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组成的混合物,如木炭、焦炭、活性炭、炭黑等。在说明碳元素时,用“碳”表示,如碳单质、二氧化碳、碳酸等;在说明含石墨的无定形碳时,用“炭”表示,如木炭、焦炭等。 碳燃烧生成物的判断:氧气量充足时,碳充分燃烧:C+O2CO2 氧气量不充足时,碳不充分燃烧:2C+O22CO mg碳与ng氧气反应:① 时,生成物只有CO,且O2有剩余;②时,恰好完全反应生成CO2; ③时,生成物既有CO2,也有CO;④ 时,恰好完全反应生成CO; ⑤时,生成物只有CO,且C有剩余。 碳单质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1)C+2CuO2Cu+CO2↑ (2)C+O2CO2(3)3C+2Fe2O34Fe+3CO2↑ (4)2C+O22CO (5)CO2 + H2O===H2CO3(6)H2CO3==CO2 + H2O(7)2CO + O22CO2 (8)C+CO22CO(9)3CO + Fe2O32Fe + 3CO2 (10)CO+ 2CuO2Cu + CO2 (11)Ca(OH)2 + CO2====CaCO3↓+ H2O (12)CaCO3+2HCl==CaCl2+CO2↑+H2O(13)CaCO3CaO+CO2 (14)CaO+H2O==Ca(OH)2(15)C2H5OH+3O22CO2+3H2O(16)CH4+O2CO2+2H2O
发现相似题
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C、CO和CO2都具有还原性B.木头电线杆在..”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74089151189147889117422156849190923寒冷的冬天,两个电线杆间的电线被风吹的响,但是在夏天,即便是同样大小的风也不会听到呜呜的声音为什么_百度知道
寒冷的冬天,两个电线杆间的电线被风吹的响,但是在夏天,即便是同样大小的风也不会听到呜呜的声音为什么
主要是这个原因:
冬天电线冻硬了,绷得比较紧,振动得比夏天快,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人就听见了;夏天绷得松,振动太慢,频率在20hz以下,属次声波,就算有声音,人也听不见。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上海故事——我们真实的讲述上海
《家有琴童》上集
《家有琴童》
【内容简介】
上个世纪80年代,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学琴热”,当时据统计上海将近有“十万琴童”,许多经济并不富裕的普通百姓家庭或倾其所有,或向亲戚朋友拆借集资去给孩子买钢琴、买小提琴等乐器。范珊是位钢琴老师,她教过的学生无数,也见证了孩子们学琴中的甜酸苦辣,潘玉、段皑皑、唐哲是当年三个不同年龄的琴童,他们中有的人如今成了音乐家,还在继续弹钢琴,但有的人则早早放弃了,如今干着与音乐毫无关系的工作,不过,当年那一场场的钢琴考级还时常会在他们的眼前浮现。
这是一个特殊年代和特殊背景下产生的故事。这里有孩子们的酸甜苦辣,也有父母的心血和期望。
【同期声】要成名成家了嘛。
【同期声】一边弹一边哭。
【同期声】妈妈叫我来弹的。
【同期声】这也是我亲身碰到的。
时光飞逝,当你从这里看到他们当年的梦想,这就是我们对于一个时代的记忆。
《家有琴童》上集
【同期声】2010《心弦情韵》演出影像
2010年新年的第一天,《心弦情韵》段皑皑二胡专场音乐会在上海音乐厅隆重献演。段皑皑的演奏细腻传神,自然流畅,娴熟的演奏技巧和敏锐的音乐感觉,已经使她成为一位著名的青年演奏家.然而当时光闪回到1987年留下的纪录片,镜头中的段皑皑那时候却是一名从琴童成长起来的上海音乐学院附小的学生。
【同期声】段皑皑 会长 ﹙当年琴童﹚
上海音乐家协会二胡专业委员会
我是因为很喜欢音乐,喜欢唱歌、跳舞。很多孩子,特别是女孩子,在她还没有进学校之前,肯定都有这方面的爱好。少年宫的刘老师就发现了我,他觉得,这样你来跟我学二胡吧,就是这样。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上海兴起了一股学琴热,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对音乐情有独钟。当时号称有十万琴童。这琴,仅仅是指钢琴,十万,也并非精确统计的数字,但当时学习音乐的风气之盛由此可见一斑。如今在小学教语文的潘珏老师当年就是一名琴童。
【同期声】潘珏 ﹙当年琴童﹚
小学语文老师
那个时候大家都学的,我记得那时候我们整个一条巨鹿路上学的人很多很多,我们对面有拉小提琴的,弹钢琴的,吹黑管的,包括我自己同学拉大提琴的,我们小时候都学的,等于都要有一技之长嘛。
那个年代兴起的“学琴热”,使许多普通百姓家庭涉足到音乐的领域。许多经济并不富裕、几乎没有什么积蓄的普通家庭,为了孩子的前途,或倾其所有,或向亲戚朋友借钱,把买钢琴、买小提琴都当成一项很重要的、寄予极大希望的投资行为。
【同期声】段皑皑
会长 ﹙当年琴童﹚
上海音乐家协会二胡专业委员会
在当时的这个经济条件来说,拥有一架钢琴是非常奢侈的一个事情。尽管在学校我是住校,有琴房可以练习,但是如果自己家里拥有一架这样的钢琴,可以随时地,我自己可以去弹奏的话,那是多么开心的事情,后来爸爸妈妈就终于决定说,我们给你买架钢琴,应该说当时是最便宜的一种钢琴。
【同期声】范珊 钢琴老师
80年代,就是钢琴凭票子买,那时候工资只有36元,后来再45元,36元工资的时候你要一千元买一台琴已经很厉害了,看着它一千元、一千二、一千三、一千四,涨到四、五千元的时候还是要凭票的,那时候票子还要卖到几百元一张,都觉得家里有个钢琴就是很上档次的事情,哪怕地方再小,就要弄个钢琴。
当时,范珊老师是上海歌剧院的一名专业演奏员,家里有一架钢琴,因此周围亲戚朋友的孩子都到她家来学琴,此后她成了一名钢琴教师。
【同期声】范珊 钢琴老师
从学生家长来说,我就花一、两千元钱先买架琴,我再要花一、两千元培养他学会,到你老师这儿来,他就觉得我尽我的能力,我培养小孩,将来小孩大了不后悔。
 上世纪8 0年代初,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百废俱兴的年代。高考已经恢复 ,尊重知识,尊崇文化的春风吹拂大地,刚刚从对文化的压制中解脱出来的人们有各种追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当时的家长们追求的梦想。
【同期声】潘珏 ﹙当年琴童﹚
小学语文老师
那个时候刚刚打开国门的时候。一下子,好像是,因为那时候就整个一个社会就是说大家都宣传要成名成家了嘛,社会氛围是这样的。那么大家都学音乐,都是奔着一个成名成家的方向去,目的性都很强的。
【同期声】蔡金元
原上海音乐厅业务部主任
实际上大部分家长,我感觉到也挺精明的,挺精明的。一个是顺大流,大潮把我推到这个样子,我咬紧牙关,不讲勒紧裤腰带,把小孩培养成才。
改革开放的中国,也吸引了许多国际友人接踵而至,他们要来看看被封闭了多年的中国,来看看中国的春天。在这批国际友人当中,有一个不该被人们忘记的名字,他就是小提琴巨匠斯特恩先生。
【同期声】《从毛泽东到莫扎特》
这段视频出自一部名叫《从毛泽东到莫扎特》的纪录片。它是斯特恩先生亲自组织,并参与拍摄制作的。在北京、上海演出、讲学期间,斯特恩先生惊异地发现了一批颇有潜质与才华、童子功很棒的“小演奏家”。他拍摄的这部纪录片播出后全世界为之震动。王健、潘淳、唐韵以及吕思清、胡坤等一批音乐“神童”也因此受到许多国际演奏大师和著名音乐院校的垂青。而这批幸运的“神童”所走的道路也为许许多多望子成龙的家长所效仿,许多人就是从这时起不惜血本地陪着孩子悄然走上了学琴之路的。当年的琴童,潘珏老师记得父母为她找了一位小提琴老师,每星期她都要去老师家学琴。
【同期声】潘珏﹙当年琴童﹚
小学语文老师
开始的时候很开心的,每天读好书回来,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会去拉。拉着拉着时间越拉越少了。一个星期要回一堂课的,老师会跟你讲,就是说什么地方拉得不对,什么地方拉得不对,那个时候,有一次我记得,就是说我拉得不好,心里很不舒服。
【同期声】范珊 钢琴老师
在初学的时候,你至少还是要引导她,她当然玩开心啦。
【同期声】段皑皑
会长 ﹙当年琴童﹚
上海音乐家协会二胡专业委员会
经常在对她表示演奏得不好的地方的一些指点的话,她可能会对自己演奏也丧失一些信心,然后这个就是恶性循环了。
学琴需要信心和持之以恒。很多孩子在经过最初的兴奋期后,被枯燥的技术练习所累,原先对音乐的热爱也会渐渐冷却,然后便可能放弃。
【同期声】潘珏﹙当年琴童﹚
小学语文老师
小提琴一个音按下去,不一定准的,不像钢琴我一个音下去就是一个音。有时候,你这个位置按得不一定对的话,还不一定准呢。所以是蛮苦的。再说小提琴这个左手不是按着那个弦嘛,很痛的,所以是打退堂鼓的。
【同期声】王玺 琴童 在校大学生
那个时候一天练习要两个小时以上,坐不住的话,那我就找各种借口,说妈妈我要喝水,妈妈我要上厕所,然后就各种,那个偷懒。然后就逼着我弹。
那时,许多著名演奏家,如顾圣婴、鲍蕙荞、盛中国、俞丽拿、殷承宗等一批大家,成为许多青年学生崇拜的偶像,他们都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五、六十年代成长起来的“琴童”。不过,那时不叫“琴童”。有人考证,“琴童”这个词,最早出现在8 0年代,这个特殊历史时期涌现出来的“新词”一直沿用至今。
【同期声】唐哲
教授﹙当年琴童﹚上海音乐学院
十万琴童的概念,就是因为当时估算出来,有那么多的学生在学习钢琴,然后,由于钢琴考级的蓬勃发展,所以说后来才有了其它的这些考级,因为其它的琴童也要兼顾到嘛。对吧?我们不能光是钢琴在考级,那么比如说后来的小提琴啊,包括声乐啊,包括民乐什么,管乐什么,都是后来九十年代的时候再衍生出来的。
学琴热潮催生了各种音乐会此起彼伏,蔡金元当年在上海音乐厅工作。每场音乐会总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前来,交流多了,家长们和他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同期声】蔡金元
上海音乐厅业务部
有些人为了买台钢琴,东凑西凑借钞票,子女逼着他要这样子的,人家家里有钢琴,我怎么家里没有钢琴,我们钢琴班里面,几个学生人家有了,我们没有,我怎么没有呢?那么爸爸妈妈,只好给他买。买呢有的时候要挑好的买,不挑好的,面子又没有了。你家里是什么?聂耳。你家里是什么?海曼。这一个比较档次就又不一样了。
唐哲当年也是一名琴童,后来美国报界赞誉他说:"这是一位在炫目技巧的背后创造出色彩和深度的中国钢琴家"。然而能从琴童成长为音乐家的毕竟少之又少,许多琴童缺乏音乐天赋、经济条件也并不富裕,或者没有遇到好的老师。不过,出生在一个音乐之家的唐哲,显然是幸运的。
【同期声】唐哲
教授﹙当年琴童﹚上海音乐学院
因为我父亲是从事音乐方面的。当时上海的马路上电线杆都是木头的,旁边还是那个金属包着的,这个金属呢有点锈,但是这个质量好像是非常好,那个“嘣”一下,弹一下它有声音的,而且每一个电线杆的声音还不一样,音律还不一样,它是有音律的,它不是发出一个破铜烂铁的声音,所以说,我父亲小时候带我出去散步晚上,吃完晚饭出去散步,转一圈,“噔”一下,回去我“梆”一个琴一敲,结果敲的音是对的。他发现我的耳朵比较好。所以说呢,开始学钢琴了。
从少年儿童时期就专业学习器乐演奏的事例,古今中外并不少见。而从小训练,似乎也是古今中外培养专业音乐家的必经之路。
【同期声】唐哲
教授﹙当年琴童﹚上海音乐学院
小朋友嘛,当然肯定总是想玩的了,我父亲,因为认为我还是有一点才能的,所以说他一定要我练。那你说小朋友谁愿意看着,我自己的小学同学在外面玩。我嘛,自己一个人在家里面狂练,所以说,肯定心里面不舒服,一种呢,要么要偷偷地出去玩了,要么自己练的时候又不是很专心。这个当然对于懂音乐的家长呢,肯定是听得出来的。所以说,肯定是每个人,包括贝多芬,他都是要靠父亲逼的,所以说更何况普罗大众,是吧?
学琴之梦让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演奏家都牺牲了童年自由玩耍的乐趣,而代之以艰辛的训练,正所谓“搞音乐的没童年”。
【同期声】唐哲
教授﹙当年琴童﹚上海音乐学院
上海话叫吃生活﹙打﹚,这在小时候,没有一个琴童是可以说是没有被吃生活﹙打﹚,所以说呢,我也是难以幸免。但是回想起来呢,现在的所谓的这些成果,如果没有家长的坚持,应该说小朋友很难再坚持下来。
唐哲后来曾师从洪腾、尤大淳等教授,赴美后又随沃克、施奈德、科煦等大师深造,他获得了美国罗切斯特大学伊斯曼音乐学院“钢琴演奏与文学”博士学位,并成为伊斯曼音乐学院历史上第一位担任钢琴教学工作的中国人。
【同期声】唐哲音乐演奏
“琴童”这个特殊年代形成的群体,成为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希望和寄托。每个乐音的响起都不轻松,那一个个音符所承载的东西也已远远超出了器乐演奏学习的本身!孩子们在接受严格的音乐演奏训练的同时,还背负着来自父母等各方的期望与压力。
【同期声】段皑皑
会长 ﹙当年琴童﹚
上海音乐家协会二胡专业委员会
所以经常看到有的孩子因为练琴要挨爸爸妈妈的打,然后泪水涟涟,一边弹一边哭,滴得琴上全是泪水。
曾经有人做过调查,琴童的出现绝大多数都不是孩子的意愿,而是家长们为了实现自己心中对孩子理想化的设计。
【同期声】蔡金元 原主任
上海音乐厅业务部
小孩还小呢,总归十来岁到十一、二岁的小孩,还不懂呢。家庭做出来的规矩,必修课,家里的必修课,这个是爸爸妈妈把他硬是这样推着。我们问问他,你喜欢吗?喜欢的。是不是内心发出的也不晓得。那个时候束缚了,没有自由了。你学校里回来,几点钟到几点钟,星期六星期天,几点钟到几点钟,这是你的音乐必修课,那么他总要待在钢琴边这样弹,父母给我的任务要完成它。
事实上,大多数“琴童”是不可能进入专业音乐院校的,而像唐哲那样能成为音乐家的“琴童”毕竟是极少数。于是 “考级”这样一种激励机制就应运而生了。从1988年起,上海率先在全国举办业余钢琴考级活动。之后考级很快涵盖了大部分乐器。有些“重点”学校为网罗人才,往往还会对有音乐特长的学生在考分上给予一定的优待,于是更多孩子加入到琴童的行列中。
【同期声】庞秀珍
进好的学校能够有这个敲门砖,我小孩这方面有特长,很多学校可以优先考虑你进去。
在许多家长眼里,走艺术考级这条路,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方便升学。
【同期声】蔡金元 原主任
上海音乐厅业务部
一传传起来,有家长就灵感来了,成绩还没有我女儿好,但是她学过音乐的,有一技之长,学校优先解决你了。这样一来以后,促使这个家长也想到,我也学,学钢琴,学啊,学好以后有好处。
考级在某种意义上给家长和琴童带来了一定的满足,但同时又给家长和他们的孩子带来新的压力。“别人的孩子‘考’过了,我的孩子就不能不考”。“考级”很快成为许多琴童和家长们追求的现实目标。
【同期声】姚宜吟上课
好,两个地方错了,看到吗,这个还是忘记了。
【同期声】姚宜吟
妈妈叫我来弹。
【同期声】郑惠娣
姚宜吟外婆
我们考进一中心的时候呢,主要我们有这个特长,因为我们四岁就开始学钢琴了,四岁就开始学钢琴了,结果我们考进去以后想不到,现在一中心的班级里的同学有80%的小孩都会弹钢琴的,而且考级的程度都很高。
【同期声】新闻
钢琴考级牵动万千琴童家长心
一个孩子学琴,牵动着全家老少的心。在人头攒动的考级现场,陪考的家长远远超过了考生。钢琴考级成了申城一道醒目的文化景观。
【同期声】日电视新闻
在十二间琴房内,三十位钢琴专家仔细地倾听着每一个孩子的弹奏,他们明白,他们手中的笔,正牵动着万千琴童家长的心。
钢琴考级推出的第二年,报考人数就飙升到2000多人,此后每年报考的人数都以20%左右的速度递增。到了2001年,参加上海音协钢琴考级的考生人数首次突破每年2万人,以后这一数字长期稳定在两万以上。
【同期声】
今天一整天,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小剧场内挤满了候考的大人和小孩,有的孩子甚至是抱病前来。
【同期声】
高烧发到几度啊?
40度啊,那你今天还来考试啊
那今天考试你觉得发挥怎么样
嗯,蛮好,没有影响啊
作为上海从海外引进的第一位钢琴博士,唐哲后来但任了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专业教研室主任,和上海音乐家协会钢琴专业委员会主任。
【同期声】唐哲
教授﹙当年琴童﹚上海音乐学院
我也是这个考级的这个考官。八十年代当时的时候就制订了一个钢琴考级的大纲。这个东西呢有一点像所谓的宪法一样,这个定下来以后我们,而且是定得非常科学的,我们之后就一直沿照这样的一个大纲进行考级的乐谱的审定、编订。我们有非常专业的教授,我们都有一个编审委员会。每年我们有新的曲谱出来。
业余音乐等级考试已经走过了二十多个年头。在这期间,有些人坚持了下来,有些人则放弃了,但无论如何,考级的经历都让人难以忘怀。
【同期声】范珊 钢琴老师
以前有个学生,他就是第一个考好,第二个一下子忘记了,他倒挺隐蔽的,他说老师我先弹第三个好吗,那老师说ok你弹第三个,第三个弹完第二个想起来了,他也通过了。
【同期声】唐哲
教授﹙当年琴童﹚上海音乐学院
我亲身碰到的,那个父亲呢,情绪比较激动,因为他的女儿好像有一点点弱智,弹得也不太行,所以说没有通过,那这个父亲就来申诉了,好像说,我这个女儿,怎么没通过呢?她的同学都通过了,他说我是肝癌三期了,我的遗愿就是要我的女儿要通过考级。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宣泄了很多他对于自己生活的不满。所以我们也非常理解他。最终他哪怕是申诉,我们还是没有通过,因为他的女儿,实际上还是弹得不好。
考官们最后秉持着人性和专业两方面的结合,对考生家长做了工作,还为考生指明了学艺的方向。
【同期声】唐哲
教授﹙当年琴童﹚上海音乐学院
我们当时呢,就跟他这么说,说你的女儿呢,这个地方弹得怎么样,那个地方弹得怎么样,我们都对她进行了一些专业的告知。那么同时也跟他说,如果他的女儿,需要任何的这方面帮助,我们会非常乐意地去帮助她。
上世纪8 0年代末到9 0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和精神需求不断提高,全国“琴童”群体也迅速超过百万。那个年代的“琴童”胡坤、孔祥东、许忠等一批优秀的少年音乐人才脱颖而出,亮相于世界乐坛。之后上海的“琴童”热持续升温。
【同期声】段皑皑
会长 ﹙当年琴童﹚
上海音乐家协会二胡专业委员会
我觉得音乐的作用其实,用实用来讲,它是最不实用的,因为它不能当衣穿,不能当饭吃,但是我觉得它给予的精神层面的这种补充是最最重要的。从家长的角度来说,他们有的是希望孩子掌握一门技能,有的也是希望有一些实用的价值,但是如果孩子不配合的话,他们之间就会产生一种很大的矛盾,
从学琴热到"考级热",这是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催生出的好现象,它让艺术教育被逐步重视,为一大批青少年打下了扎实的音乐基础。然而在这样的热潮中,倾注着多少家长们的梦想和期望,同时,又有多少孩子能真正在学琴中找到快乐,在音乐中获得享受呢?
【歌 曲】罗大佑《闪亮的日子》
永远地记着,我们曾经拥有,闪亮的日子。
友情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斧头砍木头的声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