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自来水温度多少的温度比室温低多少?

当前位置:
>>>农业上常用饱和的食盐水选种.在室温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饱和食盐水..
农业上常用饱和的食盐水选种.在室温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饱和食盐水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有少量固体析出.对此过程的描述,下列图象正确的是(  )A.B.C.D.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镇江
A、溶解度只与温度有关,故A选项错误.B、在相同温度下,饱和食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故B选项正确.C、水分蒸发导致饱和食盐水中析出食盐,由于溶剂与溶质都减少导致溶液的质量减小,故C选项错误.D、水分蒸发导致饱和食盐水中析出食盐,溶液中溶质质量减小,故D选项错误.故选B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农业上常用饱和的食盐水选种.在室温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饱和食盐水..”主要考查你对&&结晶,关于溶液的计算,固体溶解度,溶液的定义、组成及特征&&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结晶关于溶液的计算固体溶解度溶液的定义、组成及特征
结晶定义:&&&&&&&&&&&& &&&&&&&&&&&&&&&&&&&&&&&&& 水的结晶1、物质从液态(溶液或溶融状态)或气态形成晶体的过程。2、晶体,即原子、离子或分子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而形成的固体。也叫结晶体。&结晶方法:一般为两种,一种是蒸发结晶,一种是降温结晶。 1、蒸发结晶(1)原理 蒸发结晶:蒸发溶剂,使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继续蒸发,过剩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叫蒸发结晶。例如:当NaCl和KNO3的混合物中NaCl多而KNO3少时,即可采用此法,先分离出NaCl,再分离出KNO3。 可以观察溶解度曲线,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得很明显时,这个溶质叫陡升型,反之叫缓升型。 当陡升型溶液中混有缓升型时,若要分离出陡升型,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分离,若要分离出缓升型的溶质,可以用蒸发结晶的方法,也就是说,蒸发结晶适合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 如硝酸钾就属于陡升型,氯化钠属于缓升型,所以可以用蒸发结晶来分离出氯化钠,也可以用降温结晶分离出硝酸钾。(2)实验过程 在蒸发皿中进行,蒸发皿放于铁架台的铁圈上,倒入液体不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蒸发过程中不断用玻璃棒搅拌液体,防止受热不均,液体飞溅。看到有大量固体析出,或者仅余少量液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液体蒸干2、降温结晶先加热溶液,蒸发溶剂成饱和溶液,此时降低热饱和溶液的温度,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叫降温结晶。例如:当NaCl和KNO3的混合物中KNO3多而NaCl少时,即可采用此法,先分离出KNO3,再分离出NaCl。 降温结晶后,溶质的质量变小;溶剂的质量不变;溶液的质量变小;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溶液的状态是饱和状态。(1)原理&&&&& ①降温结晶的原理是温度降低,物质的溶解度减小,溶液达到饱和了,多余的即不能溶解的溶质就会析出。蒸发结晶的原理是恒温情况下或蒸发前后的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水分减少,溶液达到饱和了即多余的溶质就会析出。例如盐碱湖夏天晒盐,冬天捞碱,就是这个道理。 &&&&& ②如果两种可溶物质混合后的分离或提纯,谁多容易达到饱和,就用谁的结晶方法,如氯化钠中含有少量的碳酸钠杂质,就要用到氯化钠的结晶方法即蒸发结晶,反之则用降温结晶。&&&&& ③当然有关了。溶解度曲线呈明显上升趋势的物质,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一般用降温结晶,溶解度曲线略平的物质,其溶解随温度变化不大,一般用蒸发结晶。 &&& & ④补充说明:“谁容易达到饱和”就是说两种可溶物质中的哪一种物质的含量较大,那么它就先达到饱和。这时它就容易析出,我们就采用它的结晶方法。 && && ⑤氢氧化钙和气体除外,因为其溶解度曲线为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所以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时,应降温,其余方法相同。&结晶法分离混合物:对于几种可溶性固态物质的混合物可根据它们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小的不同,采用结晶法分离。如分离KNO3和少量NaCl的混合物,可先将它们配制成热饱和溶液,然后再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进行分离。溶质质量分数:1.& 概念: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2. 表达式:溶质质量分数==3. 含义: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是指每100份质量的溶液中含有溶质的质份为多少。如100g10%的NaCl溶液中含有10gNaCl.。不要误认为是100g水中含有10gNaCl。应用溶质质量分数公式的注意事项: ①溶质的质量是指形成溶液的那部分溶质,没有进入溶液的溶质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如在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gNaCl,则20gNaCl放入50g 水中溶解后,溶质的质量只能是18g。②溶液的质量是该溶液中溶解的全部溶质的质量与溶剂的质量之和(可以是一种或几种溶质)。 ③计算时质量单位应统一。 ④由于溶液的组成是指溶液中各成分在质量方面的关系,因此,对溶液组成的变化来说,某物质的质量分数只有在不超过其最大溶解范围时才有意义。例如在20℃时,NaCl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为26.5%,此时为该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再向溶液中加入溶质也不会再溶解,浓度也不会再增大。因此离开实际去讨论溶质质量分数更大的NaCl溶液是没有意义的。 ⑤运用溶质质量分数表示溶液时,必须分清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和溶液的质量。 a.结晶水合物溶于水时,其溶质指不含结晶水的化合物。如CuSO4·5H2O溶于水时,溶质是CuSO4。溶质质量分数= ×100%b.当某些化合物溶于水时与水发生了反应,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如Na2O溶于水时发生如下反应:Na2O+H2O==2NaOH。反应后的溶质是NaOH,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c.若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有沉淀或气体生成,此时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影响溶质质量分数的因素:(1)影响溶质质量分数的因素是溶质、溶剂的质录,与温度、是否饱和无关。在改变温度的过程中若引起溶液中溶质、溶剂质量改变,溶质的质量分数也会改变,但归根结底,变温时必须考虑溶质、溶剂的质量是否改变。因而,影响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因素还是溶质、溶剂的质量。例如:①将饱和的NaNO3溶液降低温度,由于析出品体,溶液中溶质的质缺减少,溶剂的质量不变,所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②将饱和的NaNO3溶液升高温度,只是溶液变成了不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不变,因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2)不要认为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就变小;也不要认为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就变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关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类型(1)利用公式的基本计算 ①已知溶质、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直接利用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②已知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求溶质、溶剂的质量。利用公式: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一溶质的质量 ③已知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求溶液的质量。利用公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④质量、体积、密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当溶液的量用体积表示时,计算时应首先将溶液的体积换算成质量后再进行相关计算。因为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公式中各种量都是以质量来表示的,不能以体积的数据来代替。利用公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 (2)溶液的稀释与浓缩
注意:a.几种溶液混合,溶液的体积不能简单相加,即V总≠VA+VBb.混合后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可以相加,即m总=mA+mBc. 要求混合后溶液的总体积,必须依据公式V=m/ρ,所以要知道混合溶液的密度才能求出总体积。(3)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a. 固体溶解度的计算公式根据固体溶解度的计算公式[溶解度(S)=×100g]可推导出:,b. 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
特殊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1)结晶水合物溶于水时,其溶质指不含结晶水的化合物。如CuSO4·5H2O溶于水时,溶质是CuSO4。溶质质量分数= ×100%(2)溶质只能是已溶解的那一部分,没有溶解的不能做溶质计算如20℃时,20gNaCl投入到50g中水中(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20℃时50g水最多只能溶解18gNaCl,如溶质的质量为18g,而不是20g,所以该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18g/(50g+18g)×100%=26.5%。(3)当某些化合物溶于水时与水发生了反应,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如Na2O溶于水时发生如下反应:Na2O+H2O==2NaOH。反应后的溶质是NaOH,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4)某混合物溶于水,要计算某一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的质量包括混合物与水的质量如5gNaCl和1gKNO3的混合物溶于100g水,计算NaCl的溶质质量分数:ω(NaCl)=5g/(5g+1g+100g)×100%=4.7%。(5)利用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之间有着联系。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溶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溶液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分数的不变规律:(1)从一瓶溶液中不论取出多少溶液,取出溶液及剩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原来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同。(2)溶质、溶质质量分数均相同的两种溶液混合,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3)一定温度时,向某饱和溶液中加入该溶质,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4)一定温度时,对某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溶剂,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5)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来说,将其饱和溶液(底部没有固体时)升高温度,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而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熟石灰)来说,降低温度,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正确理解溶解度概念的要素: ①条件:在一定温度下,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内因是溶质和溶剂的性质,而外因就是温度。如果温度改变,则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也会改变,因此只有指明温度时,溶解度才有意义。 ②标准:“在100g溶剂里”,需强调和注意的是:此处100g是溶剂的质量,而不是溶液的质量。 ③状态:“达到饱和状态”,溶解度是衡址同一条件下某种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标准,只有达到该条件下溶解的最大值,才可知其溶解度,因此必须要求“达到饱和状态”。 ④单位:溶解度是所溶解的质量,常用单位为克(g)。概念的理解:①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②溶解度概念中的四个关键点:“一定温度,100g 溶剂、饱和状态、溶解的质量”是同时存在的,只有四个关键点都体现出来了,溶解度的概念和应用才是有意义的,否则没有意义,说法也是不正确的。溶解度曲线:在平面直角坐标系里用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画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这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①表示意义 a.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和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b.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该溶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 c.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这两种物质在某一相同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d.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e.在溶解度曲线上方靠近曲线的点表示过饱和溶液(一般物质在较高温度下制成饱和溶液,快速地降到室温,溶液中溶解的溶质的质量超过室温的溶解度,但尚未析出晶体时的溶液叫过饱和溶液)。 ②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 a.有些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如KNO3; b.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平”,如NaCl 。c.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坡度”下降,如Ca(OH)2 ③应用 a.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 b.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c.可以知道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d.可以选择对混合物进行分离或提纯的方法;e.确定如何制得某温度时某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方法等。运用溶解度曲线判断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 根据溶解度曲线受温度变化的影响,通过改变温度或蒸发溶剂,使溶质结晶折出,从而达到混合物分离、提纯的目的。如KNO3和NaCl的混合物的分离。 (KNO3,NaCl溶解度曲线如图)&(1)温度变化对物质溶解度影响较大,要提纯这类物质。可采用降温结晶法。具体的步骤为:①配制高温时的饱和溶液,②降温,③过滤,④干燥。如KNO3中混有少量的NaCl,提纯KNO3可用此法。 (2)温度变化对物质溶解度影响较小,要提纯这类物质,可用蒸发溶剂法。具体步骤为:①溶解,②蒸发溶剂,③趁热过滤,④干燥。如NaCl中混有少量KNO3,要提纯NaCl,可配制溶液,然后蒸发溶剂,NaCl结晶析出,而KNO3在较高温度下,还没有达到饱和,不会结晶,趁热过滤,可得到较纯净的NaCl。 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溶液的组成:(1)溶液由溶剂和溶质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溶液质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2)溶质可以是固体(氯化钠、硝酸钾等)、液体(酒精、硫酸等)或气体(氯化氢、二氧化碳等),一种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物质。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汽油、洒精等也可以作为溶剂,如汽油能够溶解油脂,洒精能够溶解碘等。溶液的特征: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都一样;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溶质对溶液概念的理解:溶液是一种或儿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溶液属于混合物;(2)溶液的特征是均一、稳定;(3)溶液中的溶质可以同时有多种;(4)溶液并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如CuSO4溶液为蓝色;(5)均一、稳定的液体并不一定郡是溶液,如水;(6)溶液不一定都是液态的,如空气。溶液与液体 (1)溶液并不仅局限于液态,只要是分散质高度分散(以单个分子、原子或离子状态存在)的体系均称为溶液。如锡、铅的合金焊锡,有色玻璃等称为固态溶液。气态的混合物可称为气态溶液,如空气。我们通常指的溶液是最熟悉的液态溶液,如糖水、盐水等。 (2)液体是指物质的形态之一。如通常状况下水是液体,液体不一定是溶液。3. 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 (1)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名称后加溶剂,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如食盐水中食盐是溶质,水是溶剂,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2)若是固体或气体与液体相互溶解成为溶液。一般习惯将固体或气体看作溶质,液体看作溶剂。 (3)若是由两种液体组成的溶液,一般习惯上把量最多的看作溶剂,量少的看作溶质。 (4)其他物质溶解于水形成溶液时。无论,水量的多少,水都是溶剂。 (5)一般水溶液中不指明溶剂,如硫酸铜溶液,就是硫酸铜的水溶液,蔗糖溶液就是蔗糖的水溶液,所以未指明溶剂的一般为水。 (6)物质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分散在溶液中的生成物。如 Na2O,SO3分别溶于水后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物是 NaOH和H2SO4,因此溶质是NaOH和H2SO4,而不是 Na2O和SO3;将足量锌粒溶于稀硫酸中所得到的溶液中,溶质是硫酸锌(ZnSO4),若将蓝矾(CuSO4·5H2O) 溶于水,溶质是硫酸铜(CuSO4),而不是蓝矾。溶液的导电性:探究溶液导电性的实验: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试验一些物质的导电性。可以养到蒸馏水、乙醉不导电,而盆酸、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氯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均能导电。 酸、碱、盐溶液导电的原因:酸、碱、盐溶于水,在水分子作用下,电离成自由移动的带正(或负)电的阳(或阴)离子(如下图所示)。因此酸、碱、盐的水溶液都能导电,导电的原因是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而蒸馏水和乙醇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发现相似题
与“农业上常用饱和的食盐水选种.在室温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饱和食盐水..”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44546241714146617219840179533169812小李家新安装了一台电热水器,电热水器的铭牌如图甲所示,若自来水的温度是20℃,充满水后,小明将温度调到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接通电源,加热指示灯亮;达到设定温度时,加热指示灯熄灭.(1)该热水器正常工作是,通过的电流是多少?(2)热水器正常工作时,若不考虑热量损失,从接通电源到指示灯熄灭需要多少时间?
(1)已知电热水器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根据P=UI可求电流.(2)先根据吸热公式求出水吸收的热量,就等于消耗的电能,再根据W=Pt计算通电时间.
(1)通过的电流是$I=\frac{P}{U}=\frac{2000W}{220V}≈9.1A$.答:通过的电流是9.1A.(2)水吸收的热量Q=cm(t-t0)=cρV(t-t0)=4.2×103J/kg?℃×1×103kg/m3×40×10-3m3×(70℃-20℃)=8.4×106J.所以t=$\frac{W}{P}=\frac{8.4×{10}^{6}J}{2000W}=4200s$.答:从接通电源到指示灯熄灭需要4200s.庆东锅炉的采暖水温度设置多少合适??_百度知道
庆东锅炉的采暖水温度设置多少合适??
今年用的庆东锅炉,自己烧气取暖。昨天下午4点开的,室内温度设置18度。今早8点室内温度15度,采暖水温度50度。16个小时走了17个字。如果降低采暖水温度是不是会省点气,采暖水设置多少比较合适,用过的朋友说说。
我家用的是地暖。温度控制器就调节采暖水的温度控制按钮就1个。不知道是控制出水还是回水。昨天看了一天,把采暖水温度控制在50度左右,室温已经达到16度了。我想把室温控制在16度左右,越省气越好。
提问者采纳
不知道你的供暖方式是暖气片还是地暖?如果是暖气片出水温度应在60-85度,回水温度控制在40-50度;地暖的话出水温度在50-60度之间,回水温度在35-45度。地暖供暖的温差在10-15度,考虑到地暖管寿命问题,出水温度不能超过60度!锅炉所能控制的只是出水跟回水温度,增大供回水的温差可以起到省气的作用!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3条回答
我家用的也是“庆东锅炉”,但不知是否一个型号?我家的控制开关是一个白色面板,下面有三个控制按钮,从左向右说,第一个“采暖水温度”它是用来像洗澡呀!刷碗洗菜用的定到中就可以了,第二个最大的按钮“室内温度”它是决定室内温度的一般定在23°左右就可以了,第三个是“反复时间”故名思意就是“定时器“了,同样是定多长时间停止多长时间啦!注意喽!要选择相应的按钮,看指示灯亮那个那个就是您选的。一般情况下刚开的第一天肯定消耗天然气多一点啦!我的第一天走了20多个字呢!我的140平米室内恒温23°,平均一天11个字一冬天连做饭也就2600元,算了算比集体供暖还上算呢!最起码我屋内的温度不低于22°,这种设计最是合理,想要温度就要多付钞票!
好像没太大区别,
你要的是什么方面的温度。应按实际来说。
锅炉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热水器常温25度下热水器注满水可装100Kg的水如果这些水吸收了4.2x10^7焦的太阳能它的温度会很到多少度_百度知道
热水器常温25度下热水器注满水可装100Kg的水如果这些水吸收了4.2x10^7焦的太阳能它的温度会很到多少度
提问者采纳
解:Q=cm(t-t0)
4.2x10^7=4.2x10^3
t=125摄氏度
但在标准大气压下,水温最高只能是100摄氏度,所以最后水会升到100摄氏度答:最后水会升到100摄氏度
提问者评价
聪明O(∩_∩)O哈哈~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甲图是用来焊接自来水管的塑料热熔器.通电后,加热头发热,使需接上的塑料水管的两头熔化,将它们对接、紧压在一起,冷却后,就可以拼成一根水管了.其电路部分如乙图所示,S2为温控开关,S1是手控开关.&ND为指示灯,R1是限流电阻.R2和R3均为加热电阻.表是它的技术参数.
便携自动控温式PPR/PP-R塑料管材
20-32MM(配Ф20、Ф25、Ф32模头)
-20℃~50℃
加热头温度
加热:1000W,保温:250W
绝缘电阻不小于1ΜΩ
(1)请说出加热和保温状态下,开关S1和S2所处的状态;
(2)求出R2的电阻值;
(3)若熔化1kgPVC塑料需要吸收106J热量,某次熔接时要需熔化80gPVC,则正常情况下至少要加热多长时间?
(4)在设计时,若指示灯dD可在“3V&0.3A”普通灯泡和“3V&10fA”的发光二极管中任选项一种,你认为先哪一种比较合适,请说明理由.
(1)根据公式P=2
可知,电阻越小,电功率越大;当开S1闭合、S2断开时,两电阻串联,当开关S2闭合时,只有R1工作.
(2)由铭牌可知保温功率和加热功率,分别根据R=2
求出加热和保温时电路中的总电阻,再根据电阻的串联求出R2的电阻值.
(3)已知熔化1kgPVC塑料需要吸收的热量,据此求出熔化80gPVC需要的热量,再根据Q=W=Pt求出正常情况下的加热时间.
(4)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流和额定电流相等,根据P=UI求出两种指示灯所在支路消耗的电功率,即可从节约能源的角度选取哪一种比较合适.
解:(1)当开S1闭合、S2断开时,两电阻串联,电路中电阻最大;当开关S2闭合时,只有R1工作此时电路中电阻最小;
可知,开S1闭合、S2断开时处于保温状态,开关S1、S2闭合时处于加热状态.
(2)加热时,电路为R1的简单电路,则
保温时,R1和R2串联,则
=193.6Ω,
R2=R总-R1=193.6Ω-48.4Ω=115.2Ω.
(3)熔化80gPVC需要的热量:
×80g=8×104J,
需要的加热时间:
(4)若指示灯为“3V&0.3A”普通灯泡时,
当其指示时,该支路消耗的电能P=UI=220V×0.3A=66W,
若指示灯为“3V&10mA”的发光二极管时,
当起指示时,该支路消耗的电能P′=UI′=220V×10×10-3A=2.2W,
从节约能源的角度可知应选“3V&10mA”的发光二极管.
答:(1)开S1闭合、S2断开时处于保温状态,开关S1、S2闭合时处于加热状态;
(2)R2的电阻值为145.2Ω;
(3)某次熔接时要需熔化80gPVC,则正常情况下至少要加热80s;
(4)指示灯ND应选“3V&10mA”的发光二极管,原因:指示灯正常工作时,消耗的电能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夏天自来水温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