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挑选砍柴刀用的刀

刀友-刀剑文化赏玩论坛-刀友赏玩论坛|上海剑士会
- 【量产靓刀】 - 类似雷胖子那种Bushcraft刀的新选择 - powered by Discuz!
阅读权限 12
类似雷胖子那种Bushcraft刀的新选择
类似雷胖子那种Bushcraft形制的刀量产的不多。专门生产便宜刀的Condor有几款,再就是Spyderco FB26。不过Condor的东西实在比较糙,完全就是木工工具。Spyderco FB26那个孔又实在恶心。
而以Mora为代表的或传统、或改良的北欧刀,虽然也不能说不是Bushcraft,但和雷胖子那个不太一样。并不是说Mora那类刀不好,只不过这里说的不是那一类。区别就是传统北欧刀一般是穿芯柄,相对来说刀片薄点。雷胖子的刀是全龙骨贴片,刀片比较厚。
11月Tops出了把新刀,叫“B.O.B KNIFE”。设计我觉得相当不错。价钱居然定的也不像Tops产品一贯的那样高,比Spyderco FB26还便宜。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阅读权限 12
注册 来自 湖南长沙
我觉得这刀要是刀身色调统一的话会好看很多的~
UID 159233
阅读权限 10
注册 来自 起点
要是没那个涂层就更好了。
阅读权限 12
看上去不错,不知具体参数和手感如何,还有国内渠道
[ 本帖最后由 lmh8192 于
07:35 编辑 ]
阅读权限 12
感觉刀柄颜色有点怪
阅读权限 12
不要涂层、刀柄换成黑色,这样的话应该更好看。
UID 145771
阅读权限 11
这刀看着就心里踏实,估计野外操可以胜任,图片再拍几张啊
UID 121136
阅读权限 12
外形很阳江,呵呵。
UID 100990
阅读权限 12
注册 来自 据说叫:魔都!晕……
作把 生存刀 还是很不错滴!
UID 160510
阅读权限 12
注册 来自 北京
这个必须关注一下 还带一个钻木取火的槽
阅读权限 12
这刀刚出来不到一个月,还没看到评测。不过在我看了国外首批原型测试者前几个月写的试用感受,评价很高。这刀的原型最初没有尾铁,也没有拇指槽,这些都是后加的。大家可以琢磨琢磨为什么要设计这些。
UID 157858
阅读权限 12
挺朴实的一把刀!
UID 124863
阅读权限 13
手柄握着应该会舒服,很符合我YY风格的手柄。手柄颜色眼前一亮,看多了黑G10,早就不感冒了。
斯堪的维纳亚打磨的刀刀尖强度略不够,详情可见砍柴版测试,ABS锻造的高碳钢bush凿方木也断了刀尖,不过在这种角度略小的近似半圆的刨削尖上,这种问题得到了充分的缓解。
有个问题想请问楼主,此刀厚度几何?我心目中的bush厚度小于等于3MM,因为厚了深度切割能力太弱太弱,有一把四毫米仿雷,深受其害啊,不过有一点,这种打磨线较高的斯堪的打磨,在切削能力上不打折扣,但是在深度切割的表现上会优异得多,这么高的打磨线估计这刀要个5MM也没问题。
很符合我的审美啊,中毒了,方便的话求楼主站短个官方价
UID 124863
阅读权限 13
又注意到了刀柄靠近清根处打磨的小凹槽,个人在使用中发现那个地方打磨个槽很微妙,可以在做精细的撬的时候用食指把持,唉,这把刀真是深得我心啊,深得我心,奈何人在南方,这么多大片的钢本色,估计会可劲锈,悲剧啊
UID 124863
阅读权限 13
话说手柄颜色反正都这样了,还不如更鲜艳点,橙色很适合求生呢
UID 132421
阅读权限 1
比Spyderco FB26还便宜, fb26不便宜啊
UID 123301
阅读权限 13
注册 来自 黑龙江
简洁的外形,透露出强烈的使用效果,是一款不错的刀,估计便宜不了
阅读权限 12
QUOTE:原帖由 狗腿大人 于
18:04 发表
手柄握着应该会舒服,很符合我YY风格的手柄。手柄颜色眼前一亮,看多了黑G10,早就不感冒了。
斯堪的维纳亚打磨的刀刀尖强度略不够,详情可见砍柴版测试,ABS锻造的高碳钢bush凿方木也断了刀尖,不过在这种角度略小的近似半圆的刨削尖上,这种问题得到了充分的缓解。
有个问题想请问楼主,此刀厚度几何?我心目中的bush厚度小于等于3MM,因为厚了深度切割能力太弱太弱,有一把四毫米仿雷,深受其害啊,不过有一点,这种打磨线较高的斯堪的打磨,在切削能力上不打折扣,但是在深度切割的表现上会优异得多,这么高的打磨线估计这刀要个5MM也没问题。
很符合我的审美啊,中毒了,方便的话求楼主站短个官方价 这把刀厚度是3/16英寸,和ESEE 4一样。
这刀的打磨方式是在斯堪的维纳亚的基础上,刃部再做做成微凸磨,增加了保持度。不像斯堪的维纳亚打磨那么容易卷刃。
这个官网定购价是$158。现在因为刚推出,促销打8折。
UID 124863
阅读权限 13
QUOTE:原帖由 妇科圣手 于
20:29 发表
这把刀厚度是3/16英寸,和ESEE 4一样。
这刀的打磨方式是在斯堪的维纳亚的基础上,刃部再做做成微凸磨,增加了保持度。不像斯堪的维纳亚打磨那么容易卷刃。
这个官网定购价是$158。现在因为刚推出,促销 ... 完美啊,可惜没米,没路子!!!
阅读权限 11
隐约看到有二次开锋,难道偶眼花了.....
Powered by
<b style="color:#FF.0&
Processed in 0.016134 second(s), 5 queries
, Gzip enabled
所有时间为 GMT+8, 现在时间是
----------“砍柴”是一项繁重的体力劳动。“砍柴”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对于“火”的利用。在人类发展史上,“劳动”与“火”永远是两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一文中说:“劳动和自然界……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而一部“原始社会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人类创造“火文化”的历史。火是“一切发现中的最伟大的发现,它使人类能够生存于不同的气候中,选出众多的食物并迫使自然力为人们工作”(《世界史》[美等著)。考古人员从我国云南元谋直立猿人的生活遗迹中发现,人类用火行为早在200万年前的“更新世”就已经出现。而社会组织的建构都应该是在“火的使用”中才逐步形成的,火的使用促使了生产方式的发展,人类的精神文化也正是在跳动的火焰中诞生的,而“火焰的诞生”又离不开“砍柴”作为“载体”和“先导”。
在古越历史人物中,不少都与“樵薪”有关。“樵薪”就是“砍柴”,只是把“砍柴”一词说得更通俗直白一些而已。如西施为“诸暨苎萝山卖薪女”,勾践(前520?—前465)曾“臥薪尝胆,生聚教训,沼吴兴越”。朱买臣(?—前115)“卖薪自给,终居显宦”“杨老相公卖柴跨湖桥,后封为紫藢侯”等都是诸暨民间津津乐道、长传不衰的“与砍柴有关”的民间故事。而历代史籍亦对此载之甚明。如唐《十道志》云:“句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夫差,?—前473),得之诸暨苎萝山卖薪女,曰西施”。骆问礼()《苎萝山诗》:“共怜此地山如画,不见当年貌似花;战败力求倾国色,功成谁问卖薪家?”(卷8第2页)。许瑶光()《西子祠诗》:“呖呖东风叫鹧鸪,越台何处认平芜?如花春殿当年满,曾记卧薪尝胆无?”(卷8第6页)。张世昌《谒(诸暨)松山庙诗》:“会稽太守吴门客,昔年负薪人不识;衮龙天近日初明,金乌门深露犹滴”(卷11第18页),“朱买巨者,亦尝退隐会稽山中,卖薪以自给,后竟历居显宦,时人谓之衣锦昼行”(戴良[]《九灵山房集》)。均为史籍对曾与“樵薪”相关的历史人物的载录。诸暨先贤的诗篇美文中,亦多有“荷薪诵书,束薪换黍”的篇章。元璟有《过杨铁崖()故居绝句》曰:“玉削群峰抱一村,甘泉如乳出云根;负薪伐木扶犁叟,多是杨家十叶孙”。元璟,平湖人。木陈和尚再传弟子也。住邑“东化城寺”(卷40第10页)。王冕()《耕读轩诗》:“买臣负薪歌,倪宽(?—前103)带经读;寄语少年徒,行当踵前躅”(卷42第18页)。《过山家》诗:“句鎌插腰背负薪,白头半岸乌葛巾;喜渠胸次无经纶,白石烂煮空山春”。寿梅坡《山庄杂兴》:“村居一带绿生寒,小市喧阗向晚看;樵客得钱沽酒去,卖薪舟过钓鱼滩”(卷53第36页)。这仅仅是《县志》中与“柴薪”有关的部分记载而已。《光绪诸暨县志·风俗志》载:“除夕。自过午即洒扫堂室,悬祖先像。向暮,聚杂柴爇于庭,古谓之‘火山’,竟日籸盆,光焰烛天。燃纸炮以代爆竹,远近‘腷膊’之声,相闻不绝。设祀曰‘送神’,已乃阖门集长少欢饮,曰‘分岁’。有终夜围炉坐者,曰‘守岁’”(卷17第22页)。我们从《志》中对“除夕”的记载可以看出,无论是“聚‘杂柴’爇于庭”的“火山”,“竟日光焰烛天”的“籸盆”,“相闻不绝”的“爆竹”,终夜围炉的“守岁”。其实都投射着“火崇拜”的影子,而在这民间风俗之中,“杂柴”依然是不可或缺的“角色”。有关“砍柴”的事,有时还会出现在地名之中。如诸暨地名中就有以“柴”名坞,以“茨(刺)”名地,以“柴缚”名桥,以“柴爬”(实亦“柴缚”)名岭者。据《光绪诸暨县志》载:“混水港……西流经柴坞,又西流经陈氏萃涣堂家祠前,受毛家畈水”(卷9第28页)。“福庆岭溪,……东流至柴缚桥,入香橼岭溪”(卷8第16页)。“朱塘水,绕柴爬岭荷花心(山名),注于枫桥江”(卷9第7页)。荆棘也是一种很好的柴料,诸暨地名“茨坞”(今雅化作“次坞”)就是以“茨”名地的。茨者,刺也,俗称“刺棚窝”,即“荆棘丛”。江西井冈山北麓的茨坪,亦源之于荆棘“茨”。民间流传的“采樵遇虎”的惊险故事,也会出现在《县志》之中:“胡宏法,上金人。年十六随父樵,虎扑父,宏法劈以柴斧,虎负痛释父,宏法负以奔,虎追及,宏法持斧面虎,虎却,又奔,追及,又如之,至山麓,宏法力疲,虎亦倦舍去”(卷32第17页)。总之,史籍志乘,不乏对“砍柴(采樵)”“卖柴(鬻薪)”的记载,这从一个角度说明了“火的使用”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基本要素。
1925年《诸暨民报五周纪念册》中,同样载录了不少与柴有关的资料。其《风俗志》云“近城镇居民,率束柴入市售之,即以其值市物归,或以时艺树,获利甚厚”(《风俗志》11页)。又载:“九月十五日。枫桥赛柴、杨、潘三老相公,迎台阁。……三老相公,杨(杨俨,诸暨枫桥冷水里人)最有名,相传贫时,常卖柴跨湖桥,所樵山麓有王彦章(863—923)弃舟,乡人莫敢近……杨相公独取以作炊,便得升仙,因奉祀为土地。四乡社庙均奉其像”(《风俗》第26页)。其中有首《长工歌》,记录了旧时长工的苦难生活:“正月节子正月中,挽亲托眷做长工,吃了一杯上工酒,好比深山坞底画眉落鸟笼。正月过了二月中,新打钩刀快如风,上山斫起斫到下山空,缚起柴把轻松松,一担担到道地中,大小姑娘骂其‘没干侬’(没有用的人),长工想想眼泪汪汪落肚中”(《歌谣》第2页)。还有不少与“柴”有关的民间谚语,如“八月雾露水,有米无柴煨”“十月十五阴,柴炭贵似金”“破柴要看缕,讨亲要看舅”“留得青山在,不患无柴烧”等等,都饱含着劳动人民的生活哲理和经验总结。
“柴米夫妻,酒肉朋友”和“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两语,均见于清乾隆甲戌(1694)进士翟灝《通俗编》。看来“柴米夫妻”和“开门七件事”中,“柴、米”总是放在最前面的。“渔樵耕读”可以说是前人生活的基本内容。据清范寅《越谚》载:“‘渔’谓之‘落港’,‘樵’谓之‘柞柴’,‘耕’谓之‘种田’,‘士’谓‘读书人’,又曰‘斯文人’”(《名物》第65页)。诸暨向有“耕读传家”之传统。其实也是包含“樵”的内容的。绍兴有“塘柴”一词,诸暨比较少用。《越谚》云:“越……呼薪为‘柴’。柴柸备‘筑塘’者为上,故呼‘塘柴’”。这里所说的“塘”是指“捍海堤坊”,“筑塘”(相当于诸暨的“担埂”)所用的柴就是“塘柴”。在诸暨,“砍柴”多称“砟柴”。本人认为应是“折柴”。从大篆看“折”字,它由“木”和“斤”组成,“斤”就是斧头,“木”字中间加了二横(“二”),表示是已经被砍断了的木头。所以说“折”字是指“拿着斧头把树木砍断”,但以后“折”字多用于“曲折”义,隐去了“断开”的意思,于是就渐渐地被“砟”字替代了,而且还把“‘木’加‘二’”误书为“扌”了。《越谚》对不同写法的“砟”字作有辨析:“斫柞斮斲。皆音‘作’。越言伐木曰‘斮树’,采樵曰‘柞柴’。窃按:顺拾利石除荆棘为柴,宜从‘砟’。枚乘《七发》:‘使琴挚斫斩以为琴’,《海篇》有‘硺’,亦击也。俗误书‘砟’。‘砟’,碑石也,并无‘击’义。拱把之木,椹为薪者,宜从‘柞’。《诗》:‘载芟载柞’。《周礼·夏官》:‘柞氏’是也。不材之木,直斩其根,宜从‘斮’。《书·秦誓》:‘斮朝涉之胫’,疏:‘斮,斫也’。巨室大材往伐,宜从‘斲’。《孟子》‘斲而小之’是也。然不如用‘斲’字为概括浑脱”。当然,大家还是喜欢“从俗”而写作“砟柴”,而“砍柴”似乎有点书面语的意思了。
五六十年前,山区农户家里的主要能源就是“柴”。没有“柴”,人们就无法生存。因此,砍柴是农家人的基本生活技能。那时候,看一户人家的主人是不是勤快,就看这个人家门前堆放的“柴把”多不多。我的家乡四面环山,山上大树到处都是。除了松树、杉树等用材林不能随便砍砟外,其他的灌木、杂木都是当“柴料”用的。当然,“砍柴”和“砟树”是两码事。前者指的是以“灌木”为主的柴蓬,多用“钩刀”;后者则是较为高大的材用“树木”,用的多为“斧头”。而毛竹也是钩刀为主。“树木”的砍伐大多为“材用”,只有少量才是“薪用”。“薪用”的木材往往要剖成“柴爿”,堆成“方堆”备用。“松树柴爿”应最受欢迎的柴料了。
如果计划好要近期要上山砍柴了,就会预先做好准备工作,要作好“全副武装”。首先要有一把好的柴刀,我们叫“直嘴(音‘子’)钩刀”,钢口要好,也就是要锋利刚硬。它与“草刀”不同,“草刀”弯头较长,刀身较短,而“钩刀”刀身较长,“弯头”较短。
家里常自备“磨刀石”。“磨刀石”多以棕榈树段为底座。“刀石”要求保持平整。常常见到有些人家的“磨刀石”因为中间段常被磨砺而下凹,而“训练有素”之家,却是十分平整的,因为他会经常“操平”,“平坦如砥”就是这个意思。刀磨快了砍起柴来自然就省力,“磨刀不误砍柴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钩刀”磨好后,插进“钩刀落(匣)”中。“钩刀落”长约四五寸,宽约两寸,厚约一寸,从“厚”中开长方形孔,“钩刀落”两端系以“苎麻绳”,以便捆扎于腰上,“钩刀”即插于置于腰后的“钩刀落”中,取出、放回均十分方便。王冕《过山家》诗中所说的“句鎌插腰”就是对“钩刀插于钩刀落”这一情节的细致描述。脚上穿的是草鞋和草鞋袜。“草鞋”大多自己编制,分为“稻草草鞋”“箬壳草鞋”“破布头草鞋”“车胎皮草鞋”等。从名称就可以看出它们的材料内容,只是“车胎皮草鞋”虽然牢固,却不会用于上山砍柴的,因为它容易打滑。对“草鞋绳”要求不必太牢固,这是因为挑柴中万一被柴根绊住草鞋绳时,可以因草鞋绳的“及时断裂”而不致被“死死挂住”。“草鞋袜”样子像“长统靴”,由多层破布密密缝成,不易被柴根、竹刺等划伤,属于对脚的“防护用具”。“大脚布”也是必备之物。上山时,将“大脚布”紧系腰间,人便显得更为精神,更有力量。“大脚布”是“万能之物”,流汗了可以擦汗,流血了可以止血,休息了可作坐垫,洗澡了可以遮羞,盖于上身即是衣服,披于下身乃为围裙,驱蚊驱蠓可代扇子,若有山果野桃,可包妥后如“双码”状背于肩上。“充杠”和“稻绳”也是上山必备。挑柴一般都用“铁头充杠”,只有挑两把的,才用“毛笔充杠”(尖头充杠),还常常被人讥笑为“两枚灯笼,担得佝拢”。是说两盏重量很轻的“灯笼”,就压弯了腰,这人太缺少力量了。“铁头充杠”由木头做成,要求木质坚韧,就是既要牢固,又要“软翻”(有一定“弹性”)。挑着时,“柴担”会随着脚步频率上下晃动。“铁头充杠”的两头均包裹着“铁头”,
据说由来是,古时山上多野兽,“铁头充杠”也可作为对付野兽的一种武器。从实用意义上来说,则是防止充杠尖头的磨损。又利于充杠穿入“柴把”。捆扎“柴把”的绳子称“稻绳”,也可用于捆扎担挑稻草,长约六七尺,由棕丝搓绞而成,极为牢固,又不大会被雨水浸烂。绳的一头,联着一个“木钩”,“稻绳结”易打易解,实在是老百姓聪明才智的体现。
等到上山砍柴那天,吃了早饭就从家里出发,走上半来个把小时山路,才到长满灌木的山腰或山顶。这时,一群砍柴的村民便像潜入水中的鱼儿,分散钻到灌木丛中,长得高高的灌木将他们遮掩了起来。远远近近只听见砍柴的噼啪声,间或听到人们互相询问“砍了多少啦”之类的呼喊和吆喝。砟柴时,右手执“钩刀”,左手执柴薪,“虎口”朝下。这与割稻不同,割稻是“虎口”朝上的。有经验的山民,很注意“作场”,我们这里叫“柴岸”或“岸荡”,其实就是“工作环境”或“作业场地”的意思,他会关注环境的整洁美观,有时边上的柴比较短小,中间却比较茂盛,他也是从边上比较矮小的柴蓬砟起,逐渐砟向茂盛的地方,而不是只将好柴砟了。这些人常常会被赞誉为“柴岸砟得蛮清爽”。当然也有只顾自己的人,将好柴“揣揣得”,“揣柴”就是“只挑好的砍”的意思,这样的人,每每会遭到旁人的白眼。“柴岸蛮清爽”并不是一扫而光,也是有砍有留的。在砍的同时,往往要注意留出“小样”,就是预留出让它们继续成长的树苗。特别像小松树、小杉树之类的“用材树种”,都需要人们的“有意培养”,不会轻易砍去。有时遇到“小松树”之类,还会将多余枝条清去,一方面有利于小松树的成长,另一方面,“松桠”可是最好的柴料呢,但在松树特别茂密的地方,也是可以将小松树砟掉的,实是起到了“间苗”的作用。有时甚至会预留起明年的“柴婆(柴缚)”。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柴样”不是很好的“柴山”上,这些柴山离家不是很远,山上的柴经常被砟,所以不容易长出较长的柴来,甚至做“柴
婆”的柴都不太有,所以在今年砍柴时就开始“注意培养”了。有时在光山上留有几根小竹筱,就是这个意思。在砍柴时经常遇到的虫害多是“九里达”和“洋剌刺”。“九里达”是一种“野蜂子”,往往筑巢在柴枝上,遇到它们,就会“一窝蜂”地飞来,被螫是常有的事,但它们也往往能被最终战胜,于是直捣老巢,把“蜂窩”也作为战利品带回家中,或者卖给药店,因为它也是一味药材呢。“洋剌刺”是一种青色的毒虫,老了则变成灰褐色,身上长满了毛刺,一碰到皮肤,就会火辣辣的痛,但主要是有毛孔的地方,如果放在手心,就不会有多少问题,或许是这里皮肤较厚的缘故,毒刺进不去?至于平常所说的野兽之类,其实见到的机会不多,这是因为,砍柴往往有几个人,声响动作都比较大,野兽也是怕人的,它们宁愿避而远之,总不想与我们亲密往来。但“抓到一窠小兔”之类的事,还是偶有发生。去年被砍光的柴,今年又长出来了,它们仅经过一个“春天”的洗礼,它们被称作“一春毛”,经过两春的,被称作“两春毛”,一般地说,“三春毛”以上,枝杆才“硬直老结”,更利于发火燃烧,当地称为“特别‘经烧’”。诸暨有句土话,叫作“骨头里廂格肉,石&#16622;缝嘞格柴”,是说连着骨头的肉特别好吃,味道格外鲜美,石头缝里的柴,木质特别细密,因此格外“经烧”。“&#142514;松桠”是砍柴中的一个内容,但只是好几年才“&#142514;”一次,就是对已经长高了的松树树枝进行修整,即“整枝”。《越谚》云:“干歧曰‘桠’,枝歧曰‘杈’……枝头曰‘梢’,条末曰‘杪’”。山民事先将口比较宽的刀捆扎在一根长长的竹竿上,做成一把“&#142514;刀”,举着“&#142514;刀”才可能将高处的松枝“&#142514;”下来。然后捆扎成一把把的“松桠(柴)”。“松桠柴”被作为“柴中上品”,它被珍藏起来,“要紧要蛮”时才拿出来烧。例如什么人家新打“灶头”。你需要挑担“松桠柴”前去祝贺,柴上还要披上“红绵子”,即染红了的“丝帛”。另外或者再抓上一只鸡等,也要披上“红绵子”,那可是十分体面的贺礼了。
当柴砍到一定数量之后,就要开始将柴用“柴婆(柴缚)”捆扎起来,“柴缚”是一上山就开始着手准备的,有的则在上山前经过的路边,砍上几根“桑条”(桑树的枝条),因为砍柴多在秋天万物成熟之际,此时桑树开始落叶,砍掉一点也没有多大关系,而且桑树条是最好的“柴缚料”,大小粗细合适,非常柔韧,不易折断。大多时候则是上山后,挑选几手指粗细的“直柴(檡柴)”或竹筱甚至黄藤作为“打柴缚”的材料。然后“头对头”交叉缠绕几遍,一个“柴缚”就算打好了。柴的长度大多与自己的个子一样高,在1米到1.5左右。把砍好柴整理后放在“柴缚”上,把“柴缚”的一端扭上几转后形成一个“扣子”,再把“柴缚”的另一端穿到这个“扣子”里,用一只脚踩在柴堆上的“扣子”,使劲抽“柴缚”的另一端,让“柴把”的每根柴紧紧集拢在一起,直到“柴把”被捆得非常紧时,再把“柴缚”的另一端也扭上好几转,在刚才那个“扣子”的地方形成一个结,再把“柴缚”扭曲缠在“扣子”上,把“柴缚头”插入柴缝间,不让它松动或滑脱,这样“柴把”就算捆扎好了。在捆扎“柴把”时,用力要适当,有时由于用于过猛,“柴缚”会突然间“卜”地一声闷响而被抽断。这就不得不重新来过了。缚柴有“硬柴软夹边,软柴硬夹边”之说,其实充满了“以柔克刚,以刚克柔”的哲学道理在其中。如果硬柴较多,就在柴外面加些柔软的“狼鸡毛毛”(蕨类植物)。如果软柴较多,就在外面用些“青柴梗子”(较硬的柴),这样才不会使软柴捆扎困难,甚至从“柴缚”中漏出。《越谚》有“老山人柞柴。实登登”句,这是说老山民捆柴都比较紧凑,每把柴都是“实登登”的,同时也是对老山人“真诚老实,不会调皮做假”的一种热情赞扬。诸暨山乡的“柴把”,一般在“穿心”(直径)一尺二三寸左右,一挑都是四把或六把,只有年轻体弱者才挑两把的。“柴担”挑回家后,安放在房边屋后的空地上,或堆放在“晒场(晒谷场)”上,堆放时头朝下,六七把堆成一堆。而柴堆又往往是儿童们玩耍“捉猫猫”的好地方。等干燥后,亦有放于家中空屋的,以便随时取用。“砟柴”要化费较大的劳力,是繁重的体力劳动,这是男人们的事,妇女儿童不大参与其中(“生产队”时,则不分男女,集体上山),但有时在比较远的地方,常常需妇女送饭送茶,当然也有不少自带“冷饭蒲包”和“排竹桶”的。“蒲包”由“蒲草”编织而成,极&#63968;通风透气,时间稍长也不会使饭变馊变味。“排竹桶”是由一段毛竹,打通竹节后制成,可装较多的茶水。妇女们送饭送茶上山时,也是小孩们乘机跟着上山的“有利时机”。小孩们不但会在山上捉到&#17910;蜢(蚱蜢)、结幏娘(纺织娘)等小动物,也会摘到红蒲、谷牛(复盆子,初夏时才有)和其他不少野山果,而更主要的是,他们会在大人的指点下,认识了这是什么树,那是什么草,这座是什么山,那条是什么溪等等。这可是小孩融入大自然的最好学习时机。一些民谚俗语,也会在无意之中流露出来。“青竹马力筱,砟来以好烧”,说明这种柴很容易着火,刚砍来的青竹或马力筱,就可以直接生火做饭了。“天公青皎皎,晒煞深山老竹筱”。在久旱不雨的夏天,山民们会望着山上被晒得卷起了叶子的竹木,抱怨起久晴的老天。或者会一面捡着落在地上的苦槠(一种橡子),一边说起“九月九,苦子炒豆过老酒”的谚语。
有时会说“茅草山岗”(山名)的“铜丝茅草”丛中藏有老虎的故事。有时也会说起“皇帝砟柴金钩刀”的笑话来。说是一个小孩问他的父亲:“皇帝有的是金银财宝,他砍柴一定是用金钩刀的吧”。他父亲回答说:“那当然,皇帝么,整天热头晡晡,火鏓烘烘,苦子炒豆不离身的呢”。意思是说,皇帝最幸福了,一天到晚晒晒太阳,烤烤火炉,口袋里还装着好吃的苦槠、炒豆之类呢。虽然是个故事笑话,却也反映了老百姓对生活的要求其实是很低很低的。当然小孩进山,令大人们担心的一件事就是“爬树”,弄不好人从树上掉下来,断胳膊断腿也在所难免。所以大人们都要千叮咛万嘱咐:爬树要小心,不要爬得太高。还有,小孩们往往会在路上做出一些调皮捣蛋之类的事情,譬如路边谁家的番薯常常被挖了,路边的谁家的萝卜常常被拔了等等。
山民们在砍柴的时候,总会特别关注起身边的一些树的长相来,譬如一棵弯曲的树,他会说,这倒是一根很好的“犁枪料作”(“枪”应读“仓”音。“曲辕犁”主体)。或说,这倒是一付“钩杠扁担”的“钩子料作”。或者说,这可是一根极好的“充杠料作”呢。看到一棵“坚槭”(檵木),他马上就想到了“车水”时需要的“车销”。有时还会偶然地带回一点药材。譬如用于医治咳嗽的“茅草麻只雕”就是一种很好的药材。“麻只雕”是“麻雀”的方言说法,“茅草麻只雕”直径约两三厘米,外形颇似“麻雀”,其实是一种从茅草根部长出来的由于“虫瘿”等原因而变了形的低矮茅草植株,据说治疗咳嗽颇为灵验。当然也忘不了给家中小孩带点礼物,那就是山中野果子如红蒲(山楂)、老鸦米饭(树莓)、乌紫雕梅(雀梅),有时还会带来几根“硬鞭笋(行鞭笋)”,那已经算是高档礼物了呢。偶然甚至会带回一些如紫藤根、回头鞭(韦驮鞭)之类补气补血的“高档药材”。有时“柴把”较多,无法一次全部挑回,则将“柴把”堆放在山上,待过几天“柴把”干燥、份量变轻后再去挑回。在山上砍柴时手脚难免被刀划伤,我们便以“红蒲(山楂)叶”用嘴嚼碎,敷在伤口上,或从“大脚布”上撕一块布条把伤口包起来,再想法找根细线牢牢扎住。砍柴时不小心被刀划伤大多是皮外伤,很多时候是划破了一道口子,包扎起来就无大碍,山里人通常都不会把划破点儿皮当成一回事的。
&旧时也不是随便什么地方都有柴可以砟的。有的是长在田边的几丛灌木,被称为“田坎柴”,有的是长在溪边的几丛灌木,都称为“溪边柴”。这些一般都是“无主”的,不大会有人来过问。从人家这里买来整块的柴山来砟柴,那被称为“判柴山”,譬如这座山上的柴估算要多少钱,谈妥后,把柴砟落运回,这常是几户人家的联合行动。有时判到好的柴山,也会使砍柴人兴奋异常,口夸不绝:“这山上的‘永山永花’,有‘屋栋头’介高来”。是说这山上的“映山红花(杜鹃花)呀,长得屋顶一样高呢”。可见该山上草木之茂盛了。“掏柴子蔀头”和“捡燥柴”可以看作是“砟柴”的延伸。柴子,《越谚》作“柴玍。山间有一种盘错老根,适春生稊,名此‘玍’,音‘滋’”。但民间还是多作“子”的。“掏柴子蔀头”是用“锄头”掘起树根或柴根,用“柴根或树蔀头”来作为“生火”的材料。这可以是开荒时的“副产品”。但如果是掘“活柴根”,那可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事情。可这类事还是“偶有发生”的。而“捡燥柴”却是一件好事,他捡的是山林中自然枯黄的树枝,对其他树木生长不会造成影响。
说到“柴山”,旧时多为私家所有,当然也是有“堂众山”的。“堂众山”就是房族集体所有的山。各户柴山一般都以“自然实体”划分,譬如“以山岗为界”“以小溪为界”“以石&#16622;为界”等,有时没有显著“地物标志”,则需人工立界。诸暨旧时的做法是,在“山界”的关键地段,挖沟深两三尺,投入“石灰”加“木炭”,然后把沟填平复原。“石灰”和“木炭”是“永不霉烂”“永不变色”之物。以后一旦发生争执,即可掘沟查验,简直是“万无一失”的。也正是有“以山岗为界”的划界方法,诸暨就产生“偷柴过垅”的俗语了。一旦偷柴时被户主发现,就立即挑着柴担,逃过山岗。这有点像“越过国境,不再追究”的样子,因为过岗后已经不大搞得清到底是谁家山上的柴了,因此大多不了了之。“堂众山”的山界,不少都载之族谱,并立有规矩,不是随便可以砍砟的。尤其不可随便砍砟的,是那些与“祖坟风水”相关的“坟山”或“风水埂”上的树木柴草。谁要是砍伐了,轻则放鞭炮、备薄酌谢罪,重则家法从事,甚至“报官究治”。这在家谱上都是有“明文规定”的。现在不少地方邻近的小山上树木蓊郁,或者风水埂上的大树合抱,或许正是与此有关呢,这可以说是从另一角度保护了这些树木。
尽管砟柴劳动极为繁重,甚是辛苦,但人们往往还会“苦中作乐”地在笑声度过,他们的身影有时甚至依然还会出现在当天的“乘凉晚会”上,依然还能听到他们“胡琴笛子”的声音呢,而白天还在用的“钩刀络”正替代着“木鱼”,响出清脆的节奏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电和煤气等新能源相继进了山村。“柴”便开始慢慢地退出历史舞台,“砍柴”也成了我们艰苦生涯中难以磨灭的记忆。尽管时间过去多年,这些山间砍柴的往事,仍然会像“花开花落”中的时光浮云,不时在我们眼前“云卷云舒”。在这些飘浮的记忆云朵里,我们总能一次次清晰地看到自己年轻时的矫健身影和快乐笑容。
&&&&&&&&&&&&&&&&&&&&&&&&&&&&&&&&&&&&
&&&&&&&&&&&&&&&&&&&&&&&&&&&&&&&&&&&&&&&&&&&&&&&&&&&&&&&&&&&&&&&&&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挑选剃须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