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志贤翻译成英文名字翻译

下一篇:没有了
时间: 22:52:29 & 发布:马新 & 来源:转载 &
& 浏览: & 评论:&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新加坡MRT名称的意思以及由来…繁华的红线
Marina Bay. Marina Bay 的名字没有什么特别的. 比较特殊的是此地区完完全全是新加坡填海运动的产物.直到1970年这个地区才被&造&出来。。。。而现在俨然是一片生财之地了。Raffles Place and City Hall. (Boring)Dhoby Ghaut. 可能是新加坡最难拼最难记的一个站名吧。。。Dhoby 源于 印地语 (Hindi) 的Dhobi 洗衣工。Ghat则是地方,地点的意思。原来此区域就是专门帮人洗衣服,浆衣服和熨烫的地方。Somerset. 沿用了英国西南部的地名。Orchard. 大家应该都知道Orchard 是果园的意思。19世纪中期这里种满了肉豆蔻,胡椒和水果。也是在同一时期这条路被开辟出来。70年代开始被改成商业区。Newton,不是为了纪念那个牛顿哈. 原称是Syed Ali Road. 1914年为纪念Howard Newton 市政府工程师重新命名。 另一个原因是为了与Syed Alwi Road区分开来。 (我觉得这个是主要原因。大家都分不清楚就想我们随便找个人把名字改了吧. XD)&Novena 因为附近的Novena Church得名。 Novena更接近一种仪式,在天主教中,这个仪式是一种连续九天的祷告,为了显示对天主的忠诚。Toa Payoh,来源于福建和马来语。 Toa在闽南语里是&大&的意思。 Payoh 是当地华人对马来语Paya 沼泽的不准确发音。 Toa Payoh就是大沼泽。 也就是红线上,福建话版的Paya Lebar。Braddell,以Sir Thomas Braddell. 殖民期间某地方检察官命名。Bishan,不多的纯中文呀。碧山命名的原因是因为当时这里的广东墓地-碧山亭,Peck San Theng。(又是墓地,新加坡到底有多少墓地呀)Ang Mo Kio, 名字众说纷纭呀。简单的说法是,福建人把西方人戏称为&红毛 Ang Mo& 当时人们把番茄叫说&红毛茄&。谐音就是Ang Mo Kio. 另外一种说法是 &红毛&其实从红毛丹来的,桥是后来加上让大家更好识别当地地名。比较有意思的说法是,当地有个女子叫Lady Jennifer Windsor. 悲剧发生在1923年,她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Harry, Paul and Angela)在去Upper Thomson Area看亲戚的途中失踪了。两个儿子的尸体在距离一座桥2里的地方被发现。调查结果显示两个孩子因为在河边玩耍被河水卷入河中。 而她女儿的尸体一直没被发现。 事件发生后,当地人经常在桥的附近听到小女儿的哭声。妈妈为了陪伴女儿的灵魂,天天守在桥上。 这位母亲有一头红色的头发,所以这个地方就被称为&红毛桥&。&然后还有最后一种说法是一位土木工程师John Turnbull Thomson在这建了一座桥,所以这座桥就被称作&Caucasian Bridge& or &Red Hair Bridge&。 Thomson这个名字则被用来命名很多附近的地方,像Upper Thomson Area。Yio Chu Kang/Chua Chu Kang. 名字来源于潮州话。 Yio是&杨&姓。 Chua是&蔡&姓。 Chu是&主人,宗长&的意思。 Kang是&港,河&的意思。 由此可推,这两个地方以前是杨,蔡姓氏族聚居的地方,而且附近有小河经过。Khatib 为阿拉伯语kha?īb。一般指伊斯兰教的布道之人。 不过也经常在伊斯兰信徒的名字里出现。Khatib得名是因为附近有一条河叫Sungei Khatib Bongsu. 附近有一个Army Camp以这条河命名,就是Khatib Camp. 后来建成的MRT就以这个camp命名了。
Yishun 是以20世纪初的橡胶和菠萝大王Lim Nee Soon命名的。Sembawang, 和Tampine一样是因植物sembawang tree,&kayae ferruginea而得名。&Admiralty 从中文(海军部地铁站)就可以知道这里以前是英国海军基地来着。Woodland 以前是一片橡胶种植园。 所以被命名为 &wood-lands&
Marsiling的名字是从中文得来的。当时的橡胶和菠萝大王Lim Nee Soon买下了这片土地并以他的家乡马溪村的马溪两字命名。 渐渐演变成了马西岭这个地名。(又有点连续剧的意思了 XD)Kranji 仍然是植物名kranji&or&keranji&(Dialium indicum,&Velvet tamarind)Yew Tee 从福建话的&油池&两字而来。因为这里曾经是日本军队的油仓。Choa Chu Kang 见上Bukit Gombak 很明显是马来语 Bukit是山,Gombak有冠,波峰的意思。 所以可以理解成波峰山或者冠帽山。 另一种说法是Gombak是一簇的意思。 说明这个部分有几个小山连在一起。
Bukit Batok 又是一个乱七八糟的名字。Bukit是山 (要我讲多少遍) 可是Batok又有很多奇怪的意思,简单来讲Batok可以是椰子壳的意思,所以第一个叫法就是椰壳山。第二个说法是原文是batu (石头或者骷髅的意思), 所以又可以是骷髅山。 第三个说法就开始扯了,以前这个地方是个采石场,采石的爆炸声像是&咳嗽&声(很扯有木有, Batok听起来像咳嗽吗),所以第三种翻译就是咳嗽山。第四个说法是Batok是英语buttocks的误译。所以就有了第四种可笑的翻译&屁股山&。 XDJurong East。。。 大家都知道是什么了吧。。XD
「星光计划」及台星军事交流
「星光计划」及台星军事交流
原文刊登于1998年自由时报 记者 罗添斌
新加坡媒体当年在面对来访的李登辉总统时,是以「台湾来的总统」称呼,但国人不知道的是,早在二十年前,台湾来的军人就已经分别当上新加坡的海、空军司令了,新加坡的国防建军成果更有台湾人的血汗参杂在内。
新加坡的军人、民航人员叫台湾技术人员一声「教官好」,根本就是顺理成章、天经地义的事。
曾经担任过新加坡空军作战署长、代理空军司令的傅纯显,这位台湾空军官校毕业,作过联队基层飞行员、中队长的台湾飞行员,道出我国与新加坡之间一段军事交流合作的秘辛。
日时,当时傅纯显还是空军四九九联队的少校中队长,空军官校三十四期毕业的傅纯显,飞的是F-100,当天突然被总部人员叫到台北中华路附近的大同之家去吃饭,他到了一看,都是空军司令、参谋长、副参谋长职务的人。
在这项餐会中有位新加坡人,是位姓叶的新加坡军方官员,跟著星国国防部长吴庆瑞来此,主要的目的是希望我国提供星国一些空军上的帮助。
在这次的餐会中,军方高层同意了新加坡所提出的建议方案。两国这项军事合作计划,被称为「联星计划」,后来更有后续的「星光计划」。
大概过了两个礼拜,包括傅纯显在内,一群来自空军各联队的人就到了新加坡。第一批共有四个人前往,其实等于是被「借去的」。其中,有刘书文(曾任国防部情报次长) ,有傅纯显,有三十七期的蔡发义,有四十期的丁任(现为瑞联航空副总经理) 。
而被选去的条件,第一个是要会飞行,且飞行技术纯熟、英文要能流利。台湾方面后来也派去了第二批飞行人员前来,包括有高必达、尹满荣、张甲等三人,这一批是一月份才去受训,此外,也有一位李学礼是单独前往,并非政府派出的,而且是由金边直接到新加坡。
稍后,台湾方面也有一批飞行员到新加坡担任教官,人数约有十几位,其中包括了现任副参谋总长夏瀛洲,因为新加坡十分缺教官。
新加坡很讲究飞行技术及经验,在向我国提出需求之后,空军当局也没有徵求当事人意见,就通知立即前往新加坡。由于事前均没有组织性的小组、或是领队安排,四人于是共推学长刘书文当此行的领队。
由于是直接通知大家前往,四人均穿著制服,而且这边可以领薪饷,新加坡方面也可以领薪饷,条件待遇还算不错,而且两边均不用交税。1973年左右,我国飞行员的待遇普遍来说是还好,比起社会上的薪资,空军的待遇是很好。傅纯显到了1976年回国退休时,连同战功、奖章全部加起来领了38万元。
到了新加坡,我国飞行员才知道新加坡要换新式的飞机,但飞机还没有到,而且向当地人打听了之后,才瞭解到为什么星国要找台湾空军协助。
星国在此之前,空军叫做DAS,作战部队有两个战斗机中队,是英国的Hunter机,合计有四、五十架,也有一个C-130运输机中队,加上另外两个中队,也就是说新加坡空军就仅有五个中队规模。英国人是在新加坡独立之后,便接手建立新加坡空军,英国提供新加坡空军训练、协助建立空防武力,但是他们始终对英国人不放心。
星国空军是在1969年开始成立,英国人想要主导星国建军,派了不少人,也有一个战斗机中队进驻,也设有训练学校,但总觉得英方的人对新加坡不够尊重。因为英国人当时是殖民地的统治者,新加坡在1965年独立以后,事实上在新加坡的英国空军人员是雇用来的,本地人应该是老板才对,但是他们仍然以一种主宰的姿态出现,而且飞行的高级技巧、空军相关事务都不肯交给本地人,也就如此,星国才会找上台湾。
一行人到了新加坡之后,会见了星国的高级政府官员,也包括了总统、总理李光耀、国防部长等人,知道了英国人在星国的种种情形。四人去了之后先是做了一些地勤业务,过没多久,九月便被派到美国加州一处海军基地去受训,学习美制飞机的训练,并且作接收美国A-4军机的淮备工作。
新加坡向美国购买的A-4飞机,在经过洛克希德公司翻修之后,也就送到加州同一个基地试飞,也同时搭著训练计划实施。从仅有一架翻修A-4开始飞起,飞到圣诞节时训练流程便飞完了,此时洛克希德已送了五、六架翻修过后的A-4到基地,而我方这批从台湾至新加坡再转到美国的飞行员,在美国取经完成后则回到新加坡。
回到新加坡之后,由于飞机已陆续运抵,此时新加坡便成立了A-4的第一个中队,叫142中队,由于四人当中,刘书文期别最高,便由刘书文担任首任中队长。1974年新加坡国庆时,我国飞行员参加了星国国庆大典,以及空军空中校阅。八月九日当天,就由A-4担任空中分列式的领队,整个参加分列式的共有一百多架飞机,其中仅有五架A-4参加,而总领队就是傅纯显,副领队是蔡发义。
傅纯显回忆道:「我觉得很骄傲的一点,就是参加分列式时,为了要掌握飞机编队通过大阅场的时间,以及配合李光耀发表演说的关键时刻,地面校阅指挥官与我打赌,认为我们通过阅兵台的时间,若是在四秒钟内,他就愿意服输。」
「在预演时,双方各赢了一次,到了真正校阅时,空中飞机编队是一秒不差的通过阅兵台,他们此时才开始对台湾空军飞行员的表现,留下深刻印象。」
中队慢慢建立之后,又再做精进训练,此时台湾方面又再派出包括三十位军官、士官长级之人员,前往新加坡作地勤修护能量建立的协助工作,这个小组由金钟范中校领军,金钟范后来在复兴航空退休。
1974年底,星国国防部次长找傅纯显去谈话,同时说:「傅,你看我们何时可以成立第二个中队?」他便说,「太晚了,早就可以成立了」,次长此时就说「那你来负责成立吧」。这是在一个会议中的谈话,也就是这样傅纯显就成为新加坡空军第二中队的中队长。后来次长正式的找了大家,发佈这个人事命令,也就是发佈他担任第二中队(143中队) 中队长。
1975年的2月,新加坡空军正式成立A-4第二中队,当时令台湾飞行员很骄傲的就是说,当年10月还参加了美国和新加坡的共同演习,成果相当令人满意,这次的任务结束后就返回台湾了。总计在这段时间内,傅纯显飞行A-4已超过五百多个小时。
不过在四人回到台湾后,新加坡方面又要求空军再派人去,同时希望这一批人能够待在新加坡长一点时间。政府当初对于星国政府的要求,认为第一:不要让第一批去的人发生任职断层的情形,影响到个人权益;第二,是希望派去的人两年半就要换人,而星国要求的是至少五年。
傅纯显返国之后,对空军总部官员回报说:「不能再送去了。」他认为,要就原先的人延长半年,要就是全部取消,不再派人去。傅纯显向空军分析认为,虽然我军飞行的时间较新加坡空军人员为久,但事实上能够教别人的地方,其实也有限。
傅纯显说,当然我们有些特殊的地方,像是高级技巧、作战经验上,还是星国人员比不上的,但是美国人也教他们,星国飞行人员的训练相当专精,而且训练、与自我要求上,都比我们来的严格,加上他们不用负担其他的任务,久而久之,已慢慢的赶上我们。同时,由于新加坡也有派人同时前往美国受A-4的训练,如果空军再派人去新加坡,岂不是反过来要向新加坡学习?
另外,我方人员在新加坡训练本地飞行员时,一开始是由我方担任长机,他们担任僚机,后来他们技术熟练了,便派本地飞行员从三号机开始,台湾飞行员作僚机,他们作长机,让他们藉带队的机会,逐步交给星国本地飞行员。
而我方人员在返国前,两个A-4中队的中队长职务,均已交给新加坡的飞行人员接替,其中一人年龄仅有25岁。
新加坡国防部长吴庆瑞还曾问傅纯显说:「你觉得现在就交给我们当中队长,时机合不合适?」傅纯显则说「我们能教的都教给你们了,现在是你们本国人自己表现的时候。」吴庆瑞又说,希望你们回去之后,还能够再回来,也要求傅纯显推荐部份人选。
此外,星国是採英国制度,每样事情都用证照制度,例如你是一位飞行员,但不代表你每年都飞的好,飞的令人满意,因此星国人员每年也还要接受考核认证,等到认证合格之后,才能延长下一年飞行任务,这一点与我方是相当大的不同。
16:24 钟瑞仁
有段插曲则可以突显出两国当时的密集、神秘往来的情形。
傅纯显说:「当时派我们去的时候,由于我们是以军职身份过去,命令上写的是家属可以去依亲,但到了我们从美国受完训回到新加坡之后,命令却又改了,政府认为有安全上的考量,所以家属不能够去依亲。」因为家眷没有办法到新加坡,他们也仅能每半年休假返国一次。
傅纯显回忆指出,他在返国前,新加坡国防部长吴庆瑞又找了他一次,除了重申希望他们再回到新加坡服务外,也保证会与我方政府交涉,让家眷一同前往新加坡。
新加坡空军在每年空军节的时候,空军代表都会到总统府吃饭,同时也会与李光耀见面,谈谈国防及空军建军事务。
有一次,台湾去的空军人员就在这个场合中向李光耀表达家眷无法前来的困扰,傅纯显回忆说:「当时李光耀听了是哈哈大笑,并且说我已经跟你们政府表达过了,也尽过力。」「而李光耀夫人在旁边听到这件事,就说他们怎么可以这个样子,来当教官是很辛苦的,家眷若是没有法子一起前来,更是增加飞行员的负担。」
李光耀还跟台湾飞行员、教官们说:「在新加坡所有外聘飞行教官中,只有台湾飞行员最具爱国情操,你们是我的最爱,这些事情,我会与贵国政府协调的。」
傅纯显回国后不久,1976年11月即接到通知要退役了。而在此之前,军方的人就有个观念,认为去新加坡的人是「去赚大钱」的,有没有晋升军阶都没有关系,也因此去新加坡的几位飞行员,晋升都被耽误了。
军方后来接受傅纯显的建议,不再派现职、现役的飞行员前往,但改以飞行员办理退伍后前往的弹性作法代替。
首先,空军有一位刘景泉少将应邀担任新加坡的首任空军司令,刘景泉原先是我方空军四联队联队长,而他又是马来西亚怡保华侨人士,退伍之后到了新加坡担任空军司令。
在此同时,我国国防部也同意由海军上校邱永安,以退伍身份新加坡担任星国首任海军司令,邱永安原为新加坡华侨,年轻时返国参加军事训练,并绩功昇为上校,他在回到新加坡后,即著手建立新加坡海军建设。
而傅纯显则是在1976年11月底办理退伍后,再一次踏上新加坡空军之路,这一次以退伍身份同去的,尚有蔡发义、周述森等人。
周述森曾经担任过赖名汤的侍从官,而在两国刚开放实施合作计划时,赖名汤先是担任空军总司令,然后又昇任参谋总长,也曾到过新加坡访问,并考察两国空军合作的成效,周述森陪同赖名汤去,看到第一批的状况后,也表明有此意愿想要去。
第二次到新加坡服务,傅纯显是从新加坡空军作战署作战组组长干起,没多久到1977年年初就昇为作战署署长,1979年则奉命成立空军计划署,由于刘景泉已经卸职,他也同时兼任代理空军司令职务一段时间,并且参与重新检讨规划新加坡的建军与国防战略,并对于新加坡的假想敌作敌情评估。
这段时间,我国空军官校人员林文礼率团至新加坡访问,后来美军太平洋司令亦来星国访问,新加坡购买空中预警机的提议,便是在此时向美方提出的。
傅纯显在计划署内的主要工作,就是评估新加坡建军需要购买那些武器装备,需要多少数量。另外新加坡获得A-4飞机的时后,机上虽然可以配挂响尾蛇飞弹及各式火箭,但美国方面仅同意在飞机上架设机枪而已,其他的相关先进武器装备一项都没有。全新加坡当时总共仅有两千多枚英国的老式炸弹。
外界曾戏称新加坡的空军仅是一个「飞行俱乐部」而已,事实上也的确是如此。为此,新加坡从1979年的下半年开始全面检讨添购设备,强化国防。
傅纯显也说,他从接任新加坡空军计划署署长开始,便花了「几个Billion」的预算来购买新的机种及武器系统,包括有F-5型军机,后来还买了E-2C空中预警机以及F-16战斗机等等,以增加新加坡的威吓、压制、快速打击力量。
1980年傅纯显离开计划署署长职务,转任新加坡樟宜基地司令,后来也历任其他基地司令官,最后则转任新加坡国防部督察室主任直到退休,总计他在退休回到国内之前,傅纯显担任新加坡军职长达十五年,堪称我国军官「前进新加坡」最久的一位。
傅纯显说:「当时他奉命街掌樟宜基地的主要原因,在于原先樟宜机场是军用基地,但新加坡政府决定要将樟宜机场转化为民航机场,派他去的用意就是要借重他的经验,让樟宜机场顺利转换民航。」
日,樟宜机场最后一架军用飞机落地以后,开始全面管制,星航飞机则是在隔天8点整起飞,傅纯显说:「他们在8点以前,要完全将樟宜机场 clear。」至于还未迁离的军用飞机,以后就慢慢运走。其他的工作像两千位原先基地内的人员,也是要在一个晚上完成管制移交作业。
傅纯显到了1988年卸任,回到台湾。对于在新加坡的服务经验,他曾经有意在台湾兴建飞行训练学校,或者是与新加坡合作在新加坡训练台湾的民航飞行员,但最后都因为各方意见不一而拖延无法落实。
傅纯显笑称,早年他仍在新加坡任职时,若有必要返国探亲,搭的可不是民航机,而是搭星国C-130军用运输机随同「星光部队」一同前来,这种感觉相当的特殊。「其实就像是回娘家一样的自然。」傅纯显说著
林义顺:开拓新加坡功不可没的潮人侨领
来源:《世界潮商》杂志社
林义顺:开拓新加坡功不可没的潮人侨领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志贤
林义顺先生(),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叶新加坡一位成功的华商侨领、潮帮以及华人社会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是新加坡的潮人先贤。他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新加坡人,也是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受尊崇的革命志士和爱国华侨,无论是在民国的开国史料或新加坡早期华人社会的记载文献里,凡提到东南亚华侨对辛亥革命的贡献,都不乏对林义顺的革命事业极力称颂。遗憾的是,林义顺本人没有留下任何著作或回忆录,虽然后人曾为他立传,也有专门介绍他的文章,但因为有关他个人的原始文献资料并不多,这些文章对他的事迹的评述,也多着墨于其革命活动。实际上,他的一生,可谓游走于革命与拓殖间,他对新加坡早期的开拓以及当地华人社会的经济建设和潮人社群的凝聚所作的贡献,并不逊于其对革命事业的功绩。他对于新加坡的三巴旺区的开发,贡献尤大,今天,新加坡的义顺区、义顺新镇、义顺路、义顺环路、蔚华路、顺岜等,都是为了纪念这位先驱而命名的。 本文以现存的零散文献资料,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林义顺的生平事业作一较完整的梳理,并重新评价这位潮人先驱对早期新加坡社会建设的贡献和参与推翻满清帝制政权的的功业,以还原历史的真实。
大时代、中产之家、不平凡的生平
林义顺先生的一生和其祖籍国中国,以及所在国新加坡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他出生与成长于十九世纪下叶,创业于廿世纪上叶,这段时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动荡不安的时刻,在新加坡的华人社会也备受中国政治发展的冲击,出现了激烈的变动。在中国,从洋务运动、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和辛丑和约的签订,到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和日本提出的廿一条款等,都接踵而来地发生在这个时期里。这时的满清王朝,已趋衰亡,中国正处于一个风雨飘摇,国势濒危之秋。大清王朝的积弱无能所带来的内忧外患,使中国人民面对重重的灾难,以致人心思变。故先有以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为主导的维新变法的出现,后又有不少急进分子在西方民主思想影响下倾向于革命的思潮,生活在海外的华侨也被卷入了热烈的&排满兴汉&的民族主义浪潮中。当时,血气方刚,义愤填膺的林义顺,便是在这个大时代的感召下,在青年时期开始投身中国的政治和革命运动。 林义顺出生于一个大时代,却成长于一个中产家庭。他于日(己卯年9月29日)出生于新加坡。他的父亲林炳源在清同治年间从家乡广东省澄海县岐山乡马西村(现属汕头市郊区)南渡新加坡,在美芝路(Beach Road)开设杂货店谋生,并娶殷商张理(Teo Lee)之女为妻。张理是第二代华侨,其父祖籍广东饶平县青岚洞,在十九世纪初(约于清嘉庆、道光年间)新加坡开埠后不久即到此落籍,垦殖甘密、胡椒,后经营布店,算是早期较成功的潮人殷商。张理继承父业,到了十九世纪末,因投资房地产而拥有不少地皮,被称为&土地之子&(Son of the Soil)。在林义顺4岁和8岁时母亲和父亲相继去世后,张理便负起鞠养这个外孙的责任。张理的财力虽然远不如当时的一些富商巨贾如潮侨四大家族的&佘皇帝&佘有进、陈成宝、陈旭年和黄金炎,闽籍的陈金钟(陈笃生长子)、陈若锦(陈金声孙)、邱淑园,林文庆等家族,但也算是富裕的中产阶层,故林义顺的童年,在生活上还是丰衣足食的。由于成长在一个小康&&家庭里,&顺&成了他的别称。 从张理对儿孙的教养与栽培的情况来看,可以推想张家是一户颇有传统文化素养的家庭。林义顺和他的舅父张永福(也即是张理的儿子)的童年启蒙教育,都是聘请私塾老师教授中文,卒读四书,这使十岁时开始在圣约瑟书院和英华学校接受英式教育的林义顺在17岁中学毕业后,不但精通英语和对西文化有很好的认识,也打下了深厚的中文基础和强烈的中华文化与民族意识;而这和他与张永福二人后来一起追随孙中山从事民族革命也有一定的关系。 张永福虽是林义顺的母舅,但两人年龄相近,一起度过少年生活。张永福继承父业,管理父亲新长美号的布业生意,又与其弟合营杂货,业务遍及马来亚各地,和印尼爪哇、厘,以及中国都有生意来往。林义顺离校后的第一份工作便是在张永福的布店协助管理业务,过后再到张永福的童年挚友陈楚楠的合春号&学习商业,司出入银钱&。他也曾任职于陈泰(即陈楚楠的父亲,福建帮富商)的木材公司,一直到20岁时外祖父张理逝世,才以所继承部分遗产自己创业。 林义顺在23岁时与阮居安长女阮碧霞结婚,后置侧室谭氏,共育四男六女。长子忠国娶当时闽帮侨领陈嘉庚之女,次男忠邦娶闽帮富商李浚源的女儿,长女嫁与印尼闽籍糖王黄仲涵为媳。巨富名流,联结姻亲,可见林氏家族门风之显赫。林氏家族利用了&移民&和&土著&(指&&)的混合力量,以发展其经济事业,又在其家族的发展期间依附姻亲关系,作为向上爬升的动力。但这位威望显赫一时的侨领巨贾,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一位&可亲近的长辈&。潘醒农在回顾林义顺的生平时便说&他虽然平时不苟言笑,但对人却无拘束,谈笑风生,如有不明白之处乐于下问。&潘醒农在他的文章中还生动地描述道:&义顺先生面孔团圆,额部丰满,晚年脸色赭褐,几像包公,他因一个大脚趾头破烂,穿着白底黑布鞋,鞋头剪破留空,避免擦着脚趾,行路须借助手杖。&林义顺的老员工蒋壬江在接受访谈时回忆道:&他(林义顺)对员工的生活关怀备至,就算有些事情不能令他感到满意,他也不会大声呵责。义顺时常这么说:&凡事一定要认真去做,做得好,这是工作的职责。做不好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应该从错中吸取经验,以后就不可以再犯上。&&种植家、实业家、富商,只是林义顺人生的一个方面,参与中国革命活动是他人生辉煌的另一面。从青年时代投身革命开始,到壮年以后参加民国的初期建设,一直到晚年仍然时时关切中国的政治发展与国家的命运,林义顺可谓一生未曾忘情中国(有关林义顺的革命事业,下文将会详论)。1935年日本侵华,林义顺忧愤过度,竟伤身成疾。1936年他回中国疗养,但宿疾再发,在3月21日不治而终,享年58岁,葬于南京,当时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特别为他举行追悼会,参加追悼的社团共有四十九个单位,个人还未算在内,可谓极尽哀荣。晚年的林义顺将业务交给儿子忠国、忠邦打理,本打算在建于新加坡实里达区的&青海别墅&养老,并撰写回忆录《三十三年浮云影》一书,将一生多姿多采的经历及南洋革命党人的事迹著述以垂后世,但因病遽逝而未能遂愿。日据时期,由于后人避居印尼,他的别墅和办公室都遭洗劫,他多年参与革命的许多文献和文物佚失皆尽,加以他本身又没有留存任何著作,所以有关他的原始资料,后人所能见到的也就相对较少,(目前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的文史资料室收藏了他所留下来的《廿四史》),只有四男忠宪保存了一些珍贵的历史照片,这不免让治史者感到惋惜。
种植事业、乡区开发、社会公益
林义顺先生的种植事业始于1905年前后,他陆陆续续在实里达河流域一带(今义顺区内)买了不少地皮,也向殖民地政府租地,雇人开垦。林义顺以种植业起家,但并非一蹴而就的,他的成功是建立在不断的研究、实践和经验的积累上。他先在陈楚楠辟于汤申路十二英里处(即今Upper Thomson Road)约三百英亩的成邦园担任经理,负责橡胶的种植。1909年,他应聘出任林文庆、陈齐贤、李浚源、陈若锦等侨领富商联合成立的联合新加坡树胶公司(United Singapore Rubber Estates)的经理,主持占地3,540英亩的胶园业务。1910年4月,林文庆、陈齐贤、殷雪村等人联创的森华园树胶有限公司(Sembawang Rubber Plantations Ltd)承购了联合新加坡树胶公司的部分胶园及陈齐贤个人的大片胶园,也聘请林义顺任首任总经理,继任公司顾问五年。就在这段时期,林义顺与蒋德九、黄光化、黄汉种合资在位于当时的水港成立通益公司,承包园区工人的粮食与日用品,兼栽种橡胶、割胶和打理园丘如施肥、除草等工作。在橡胶成长期间,他利用胶树之间的空隔栽种黄梨。1911年林义顺独资创立通顺公司、通美号,开始经营橡胶和黄梨(菠萝)的生产、加工制造和贸易。在黄梨价格好时,的确给他带来厚利。1913年,他与林文庆、李浚源、叶玉桑等人合资在蔡厝港开辟武林园,占地880英亩。1914年,又与林文庆、蒋德九、黄光化、黄汉种合股在柔佛开发占地1085英亩的汉阳园,并任乌鲁班让树胶有限公司董事。在他的事业达顶峰时,曾开辟了无数胶园。在新加坡除了裕廊的云南园外,还有蔡厝港的武林园、军港的西山园(即今忠邦村地带)、万礼的马西岭、汤申的华山园,在实里达河流域一带还有长安园、锦山园、中山园、柑仔园、颐和园;还有南京园、平山园、武平园等;在马来亚则有云中园、瑞婉园、汉阳园、四季园、荷兰园、江南园、保定园等。 除种植业外,林义顺也进军金融业,从1914年开始先后担任华商银行、联东保险有限公司、新加坡华侨银行董事、新加坡银行、华侨保险有限公司等财团的董事和主席。此外,林义顺也是联合火锯有限公司的主席、庄庆利有限公司的董事。1921年,拥资逾百万的林义顺,已经在当时的商业和金融中心罗敏申路兴建了一栋商业大厦,通美号也从原有的美芝路旧址迁至新大厦营业。 在我国发展史上,林义顺先生在开发乡村方面功劳可不小。今天以他命名的义顺区,便是他一手开拓。这里最先是叫做曾厝港,即今实里达河支流一带。1850年一个名叫曾亚六的潮州人,买下支流以北的44亩土地开辟甘蜜园。林先生自1909年购得北岸一部份地段后,便将这里改名为水港,因为这一段的河水较淡。官方则称之为实里达&十块石&(十公里)。由林先生开发的&义顺庄&,据说是从九块石至十三块石(今三巴旺路13公里至18公里)。为了鼓励人们到来居住,他给予员工贷款建屋,不收利息,由员工量力分摊清还。由于林义顺的鼓励,加以当时殖民地政府对妇女移民政策的放宽,许多员工有些在此建立家庭,开始在这里扎根,有些将中国的家属接过来,有些也介绍同乡搬来居住,使水港的户口日增,逐渐形成一个热闹的社区。 在村民的眼中,林义顺不只是一个&头家&,也是一个极有势力的人,这是因为他在殖民地政府方面颇吃得开。1917年他被委为慈善局委员,翌年受封为太平局绅。乡政局成立以来,不只他本人曾担任多届委员,他的儿子忠邦也出任多届委员。乡政局主要由殖民地官员和侨领组成,从年代,对乡村区有足够了解及影响力,又能和殖民地政府沟通的,非他父子莫属。有了这样的社会地位,在村民眼中,当然是了不得的一个人物,如当地居民常说的:&只要义顺头家一句话,就可以使那些歹人出境。&由于林义顺和中国国民政府关系密切,尽管他通晓英文,事业有成,又备受各界敬重,英殖民地政府对他仍有所保留,始终没有委任他为市政局委员或立法议员。但林义顺在乡间的威信,使他俨然成为地方的长官,法律所不及处,他却有办法维持治安,在他开拓的乡村区内,任何纠纷和争执在他的斡旋和调停下无不圆满解决。 社会事业方面,林义顺于年及年出任中华总商会正会长之职,1919年任同济医院主席。1918年参与创办华侨中学,认捐一万元,并被委为财政,1920年出任总理。年担任由名流富商组成的俱乐部怡和轩的主席。他也捐出十余里地作为华人坟地。林义顺对侨乡的公益事业也贡献不少。1917年天津发生严重水灾,林义顺受黎元洪的委托,向华侨募款救灾。1922年潮汕地区遭受风灾,人命与物质损失惨重,他被推举为新加坡华侨筹赈潮汕风灾会正总理,推动筹款施政。1928年济南惨案发生后,林义顺与陈嘉庚等中华总商会董事们率先慷慨解囊,并组织全南洋联盟筹款活动,成立&山东惨案筹赈会。1929年,中国陕、甘、豫等省旱灾,山东水灾,民国政府聘请他担任赈灾委员会特派委员,直鲁赈灾委员会委员,林义顺在其他潮籍侨领的协助下,向南洋各地华侨募捐灾款,并动员余娱儒剧社义演筹款。1930年,地方政府放任潮汕铁路局不法商人擅自改票款,变相抬高票价,引起新加坡华侨的强烈不满。林义顺与潮州八邑会馆董事联名以会馆名誉函电南京政府及广东省政府,为侨乡民众权益请愿。
接受革命思潮、协助反清起义、参与民国初期建设
林义顺先生在南洋生长,受的虽是英校教育,但和许多侨生大不相同。因为他童年曾在家塾读中文,故中英文兼通。舅父张永福和外祖父张理,虽也是侨生,但受的是中国教育,对中国的文化与政治有较深的认同。这对自幼丧失双亲,在外祖父家成长的林义顺,不无影响。他对满清政府的腐败懦弱,丧权辱国非常不满,时常随舅父在陈楚楠等所设的&小桃源俱乐部&讨论政治,针砭时局,并参与新加坡革命派的活动。 林义顺所参与的革命活动,可归纳为几个时段:
(一)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成立前,他主要是声援营救革命人士、先后创办《图南日报》和《中兴日报》鼓吹革命思想和加强社会舆论、协助孙中山筹建革命组织和引荐革命志士。
(二)1906年,同盟会分会在晚晴园成立后,林义顺在这个反清活动的指挥机关里,负责对外联络和交际事务、联系南洋地区的革命组织与志士。他受孙中山委派,与曾楚楠共同北上槟城设立同盟会支会,同年,又与许子麟赴缅甸仰光,以招《中兴日报》股份为名,鼓吹革命,推翻满清。孙中山前后共到新加坡八次,每次都由林义顺接待。
(三)在若干次起义中,协助筹集军饷与其他革命资源,孙中山的革命文件、款项、以及一些支持反清起义的需要品,全交由林义顺负责运送。
(四)起义失败之后,他协助安顿流亡至新加坡的革命志士,向殖民地政府保释他们,为他们安排膳宿和工作。在推翻满清政权。
(五)建立民国后,林义顺和中国政府始终保持密切的关系,义无反顾地协助筹募政府所需经费和灾难救济金。
无可否认的,林义顺对革命事业满怀热忱,作了许多工作,对这些工作也皆能胜任,颇得孙中山和其他同志的倚重,而这些工作对革命的进行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筹集军饷与革命所需的其他资源,更是起义成败的重要关键。 基于对革命事业和民国政府初期建设的贡献,林义顺前后获中国政府颁给不少勋章:1912年孙中山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名誉特颁予林义顺旌义状;1913年财政部特给四等徽章;1915年获共和一等奖章。他也出任许多部门的职位:1916年孙中山先生聘他为大元帅府参议;1917年被北京农商部委为咨议官;1919年被粤军总司令部聘为顾问,并给一等金奖章,同年由中华民国总统再奖以二等嘉禾章;1920年被聘为广东省公署高等顾问、粤军总司令部顾问、中国银行名誉顾问;1922年被委为北京总统府名誉顾问;1923年被聘为北京农商部顾问,同时也获颁三等文虎章及一等大绶嘉禾章;1928年被聘为国民政府财政部名誉顾问;1929年至1930年,兼聘为赈灾委员会特派委员,直鲁赈灾委员会委员。1931年,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党史编纂委员会聘林先生为名誉采访。1932年任国难会议议员。
余论:林义顺与潮人社团的整合
林义顺是潮州人,他与新加坡潮人社团的关系自然是很密切的,值得一提的是,他对当时潮人社团的整合所做出的贡献。这里所指的是他发起重组义安公司和成立潮州八邑会馆一事。十九世纪上叶末期开始,潮人的帮权便掌控在&佘皇帝&佘有进的家族手中。1845年佘有进联合潮州十二姓人士,捐资发起组织义安公司,并担任总理,十二姓则每姓派出一人为佐理,即俗称的&十三头家&。佘有进去世后,由他的儿子佘连城,孙子佘应忠袭任,其他的十二头家始终由佘氏家族支配。义安公司是新加坡潮人的最高组织,成立的其中一个目的是管理潮籍人士在新加坡的庙宇、坟地、学校等产业。成立后近一百年间累积了不少资产。1927年,林义顺认为义安公司由一家族世袭总理,管理潮人社群的产业有欠妥当,遂联合潮帮其他人士如李伟南、杨缵文等、要求佘家将产业交由潮州同乡公开推选的人士共同管理,结果双方坚持不下。1928年9月,潮州同乡召开潮侨大会,讨论组织潮州会馆。1929年3月,会馆正式成立,因为由潮州八县侨民共同组成,故定名为潮州八邑会馆,公推林义顺为首任总理,与佘家交涉。最后在殖民地政府的调停下,双方达致协议,义安公司订立新章程,组织新董事会,成为潮人产业之信托公司,潮州八邑会馆遂成为新加坡潮帮的最高领导机关。 潮帮当时的权力更迭可以视为潮人社群组织内部的一次整合过程,这个过程最终是在&和谐共识&的前提下完成的,避免了潮州社群的分裂,结束了少数家族多年来垄断帮权的局面,改变了潮帮内部权力的结构。更改章程后的义安公司和新成立的潮州八邑会馆,其宗旨更为明确,运作趋向透明和民主,制度也较完整健全,双方各司其职,相辅相成,在往后的长期发展中对促进潮人社群的福利权益与凝聚力以及参与国家社会的建设方面共同做出许多贡献。从这个角度来看,林义顺先生在潮人社团的一次整合过程中所扮演的领导角色和所发挥的影响力是应该受到肯定的。
李志贤,美国俄亥俄大学高等教育硕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博士(历史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学与社会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新加坡开放大学主讲师和多个文教机构职位:南洋学会副会长兼《南洋学报》主编;新社副会长;马来西亚槟城韩江学院华人文化馆学术顾问;《槟榔屿潮州人史纲》研究咨询顾问;台湾《中国中古史研究》编委会海外编审;国际潮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中国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武则天研究学会理事等职。李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有唐史、唐代赋税、武则天、东南亚潮人社会文化。著有《杨炎及其两税法研究》(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主编《海外潮人的移民经验》(新加坡八方文化企业,2003),荣获&潮学一等奖&,编撰《乘风破浪&&新加坡澄海会馆40周年纪念》,并在国内外各地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与书评30余篇,受邀在中国、港、澳和英美各大学与学术机构担任访问学者。
“菠萝大王”林义顺
&菠萝大王&林义顺 录入时间: 9:49:00 && 点击:2329&& 来源:汕头特区晚报
孙中山在新加坡与同盟会会员合影(前排右一为林义顺)
  一百年前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比较完全的资产阶级革命,它不仅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也结束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有多少革命志士在辛亥革命时期甘当人梯,默默地做出应尽的义务,其中就有这么一位汕头籍的海外侨胞&&
  读过中国历史的人都清楚,&辛亥革命不是一个孤立事件,其蓄势是在广州,其发端则是在海外。海外华侨华人对辛亥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孙中山建立革命组织,无论是创立兴中会还是建立同盟会,都主要在海外华侨中进行,华侨构成了革命组织的基本力量&。在这些&对辛亥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 的海外华侨华人中,就有这么一位汕头籍的海外侨胞,在辛亥革命中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他就是被称为&菠萝大王& 的新加坡侨领林义顺。
  林义顺的祖籍是澄海歧山镇马西村(今属金平区),其祖父与父亲林炳源在1860年漂洋过海到了新加坡。林义顺生于1879年,字发初,号蔚华、其华,根据《澄邑马西乡林氏族谱》记载:&蔚华公生于新加坡美芝路第287号,时清光绪五年九月廿九日丑时岁次己卯,即西历1879年11月12号。&
  志同道合,组建小桃源俱乐部
  中国自经鸦片战争之后,清王朝更加迅速地腐朽没落。因国家积弱无能而早受其害的海外华侨对此深怀不满,人心思变,维新思潮一时颇为流行。而不少激进者在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下已开始倾向革命。年轻的林义顺血气方刚,其爱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尤为强烈。
  1895年,林义顺等人成立了怡和轩俱乐部,让支持中国国内革命活动的华侨商人有个交流的地方。1901年,他又与张永福、陈楚楠、林受之等人,共同组织了一个&小桃源俱乐部&的政治小团体,经常聚会讨论国内的时局。后来,在民主革命家黄乃裳和兴中会元老尤列的影响、参与下,林义顺等人从谈论革命到开始走上革命的实践道路。
  为国吶喊,创办《图南日报》
  1903年,上海《苏报》因发表反清言论而遭查封,陈楚楠&觉悟吾人对于革命事业非先事宣传不可&,在尤列的策动下,由张永福、陈楚楠合资5万元,于1904年初在新加坡福建街21号创办《图南日报》,这是南洋开天辟地第一张公开宣传以革命推翻清朝的报纸。林义顺积极参加了报纸的筹办,并担负联络的工作。
  由于当时的南洋华侨对革命还普遍缺乏认识,不少中上层人物更视革命为大逆不道,深恶痛绝。所以,当编辑尤列以&吴兴季子&笔名写下发刊词,鲜明地揭示了报纸的宗旨时,林义顺他们便遭到群起攻击,被咒为&无父无君、无法无天&。保皇的侨商甚至合谋要挤垮陈楚楠、张永福的商行,英殖民地当局也在清朝总领事的要求下,一再向他们发出警告。在巨大的压力下。报社中的一些人灰心消极了,但林义顺和陈楚楠、张永福依然不为所动,他们考虑的是报纸的销路一直没法打开。为了打开局面,他们趁1905年春节到来之际,设计、印制了一份精美的月份牌。月份牌上印着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写的&忍令上国衣冠沦于涂炭,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20字,两边印着&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潮;图开新世界,书檄布东南&的对联,中间则是自由钟和独立旗。既形式新颖,又宣扬了强烈的爱国革命思想,分送东南亚各地华侨工商界和团体,颇受欢迎。随后,报纸的销量一度递增至2000份。
  不久,孙中山在檀香山《檀山新报》社看到了寄去交换的这种月份牌和《图南日报》,极为兴奋。当时,他正致力于联络海外侨胞,筹集起义资金,对华侨最为集中的南洋地区非常关注。过去一直苦于找不到敢于起来革命的南洋华侨,此时一见《图南日报》,欣喜终于在南洋找到革命的知音。马上汇去20美元给《图南日报》,购买此种月份牌,同时写信给尤列,询问《图南日报》的组织者,表示希望与他们会面。
  1905年6月,孙中山自欧洲取道新加坡赴日本,特先致电尤列,约见《图南日报》的同仁。船至新加坡,林义顺、张永福、陈楚楠会同尤列登船相会。因孙中山1900年到新加坡营救日本志士宫崎寅藏而被当地政府逮捕、限令离境五年的期限未满,他们便与警厅交涉,担保孙中山上岸,欢聚于小桃源俱乐部。林义顺等人向孙中山汇报了在闽粤的革命活动,孙中山认为&单独行动不如将力量集中,他将到日本组建革命党的总部,希望他们在南洋积极准备,以便届时成立分部。&这是孙中山与南洋革命华侨的第一次接触,也是南洋的革命力量汇入孙中山所领导的民主革命洪流的开端。
  从此,林义顺便矢志不移地追随孙中山,为革命事业竭力效劳。孙中山对林义顺也极为倚重,每次莅新,都由林义顺亲自上轮船接取重要文件,在新加坡期间,无论大小事情也都委托他办理。
  矢志不移,拥护孙中山组建同盟会
  1906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翌年2月,林义顺等迎接孙中山到新加坡筹建同盟分会,在张永福&晚晴园&里,陈楚楠、张永福、李竹痴、林义顺、林受之,李晓生、李幼樵、谢心准等一批人相继宣誓加入了中国同盟会。这样,中国同盟会新加坡分会便宣告成立。陈楚楠任会长、张永福任副会长、林义顺则任交际干事。新加坡同盟分会是孙中山在南洋播下的第一颗革命种子,它成立初期,只有一二十人,但在孙中山的关心指导和陈楚楠、张永福、林义顺等中坚的努力下,会员不断增多(以后成为著名的爱国侨领的陈嘉庚,便是由林义顺介绍于1909年认识孙中山,并于翌年加入同盟会的),遂成为南洋英、荷殖民地同盟会的总机关,成为孙中山向南洋华侨宣传革命道理、组织革命党和筹资集款、策划武装起义的重要基地。
  在林义顺等革命者的四出活动下,南洋各埠都成立了同盟分会,成为海外会员最多的一个地区。
  宣传民主革命,创办《中兴日报》
  随着中国同盟会南洋分会成立,林义顺、陈楚楠、张永福等人便共同筹划,向各革命党人募资,于1907年8月20日在新加坡吉宁街18号办起南洋同盟会的机关报《中兴日报》,办报宗旨是宣传&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的政治纲领。林义顺就任第一任总经理。先后担任主编的有何子耀、田桐、居正、陶成章、胡汉民、林时爽、汪精卫、方瑞麟等人。报纸出版前几天,刚好胡汉民随孙中山来到新加坡。便由胡汉民执笔,写下了《中兴日报发刊词》:&吾人之宗旨,在开发民智,而使数百万华侨生其爱种爱国之思想也。&《中兴日报》每日出四张,共八版,在伦敦、巴黎、香港、上海、东京、檀香山和东南亚各埠都设立代销处。
  1909年5月,《中兴日报》社改为&中兴日报有限公司&。经过林义顺的重新整顿,《中兴日报》继续发挥着它的革命号角作用。
  慷慨解囊,参与黄冈起义
  1907年5月22日爆发的广东饶平&丁未黄冈起义&,是同盟会建立后孙中山所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也是第一次海外华侨革命党人主动在国内组织的反清革命行动。
  起义酝酿自1904年,发源于黄乃裳和林义顺回乡宣传革命。他们当时联络了许雪秋、萧竹漪、余既成、陈涌波等人,将潮汕的革命力量汇集在一起。开始设立秘密据点,策划武装起义。林义顺返新加坡后一直与许雪秋等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共同筹划起义的准备工作。林义顺等人还负担了丁未黄冈起义的全部经费。
  黄冈起义失败后,林义顺积极开展营救和安置流亡海外的义军将士工作。起义军首领余既成在香港被捕。林义顺等人聘请新加坡律师代为辩护,并以商人资格联名担保,还一再汇款香港同盟分会,作为营救之资。同时,林义顺与孙中山一同去找《星洲泰晤土报》主编利窦,说服他将余既成领导黄冈起义的事实在报上大力宣传,提醒香港当局尊重保护政治犯的国际条例。香港各报也纷纷转载。为此,余既成终于胜诉获释前往新加坡。与此同时,有100余名黄冈义军战士自香港避往新加坡,林义顺积极帮助安置,其中不少人就安排在他所经营的农场中。
  林义顺因对中国民主革命功勋卓著,中华民国元年,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特授予&旌义状&。推翻帝制后,被授予拥护共和一等奖。总统府分别授予其三级、二级、一级嘉禾章、一等金奖章。1936年3月19日,林义顺在上海逝世,享年57岁。南京政府为林义顺举行国葬并让他长眠于中山陵附近。(陈楚金)
“马西岭”地名原来出自 林义顺祖籍地马西村
【认祖归宗】
&马西岭&地名原来出自 林义顺祖籍地马西村
&马西岭&地名原来出自 林义顺祖籍地马西村
来源:联合早报
林义顺昔日的办公室就设在马西岭大厦,他生前在新加坡的别墅名为&马西庐&,不管是&马西岭&或&马西庐&,显然都取名自他的祖籍地马西村。
新加坡的本地人大概都会以为&马西岭&是从英文地名Marsiling翻译过来的,其实不然,&马西岭&源自本地著名先驱人物林义顺中国祖籍地&&汕头市岐山镇的马西村。
联合早报最近到汕头寻访林义顺的故里和祖厝,赫然发现他的祖籍地就叫马西村。林义顺父辈所留下的祖厝依然在,但已沦为无人居住的破房子,半间房已坍塌,另一间房成了杂物室,隔邻的宗族祖厝则沦为猪圈,养了好几头大肥猪。
本报记者上星期五(4月27日)和孙中山南洋纪念馆(晚晴园)馆长潘宣辉、研究部主任陈丁辉博士,在汕头古建筑专家纪传英的带领下,一同在汕头穿街走巷,寻访林义顺故里,结果来到一个叫&马西&的村子。
接待我们的汕头市金平区马西社区党支部书记林坤辉和前书记林坤鹏,证实我们没找错地方,林义顺的祖厝就在他们村子里。党支部办公室里,还保存一些复制了很多遍的林义顺旧照片,据说是林义顺的儿子林忠宪很多年前送过来的。
林义顺()是新加坡早期殷商,种植家和实业家,曾经追随孙中山搞革命,是中国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成员,又是同盟会会长、晚晴园旧主人张永福的外甥。
他当年开垦的园丘,主要在北部地区如马西岭和义顺。今日的义顺新镇,正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义顺一带的忠邦村、忠邦城则是以他的儿子林忠邦的名字命名,三巴旺路的其中一条支路忠国路,相信是以他的另一名儿子林忠国的名字命名。
▲马西村84岁老人林忠雄说自己是林义顺之子林忠宪的堂弟,林忠宪过去曾寄信给他,但已有很多年没有书信往来了。林义顺昔日的办公室就设在马西岭大厦,他生前在新加坡的别墅名为&马西庐&,不管是&马西岭&或&马西庐&,显然都取名自他的祖籍地马西村。
今天的马西村,是汕头市梅溪桥旁一个住着大约900人、由200多户组成的村子,全村人都姓林,村里的祠堂写着&九牧之家&。
重建祠堂成老人俱乐部
马西村书记林坤辉带领我们走过村委书记办公大厦前的一个池塘,来到村子的菜市场。菜市场一头有条狭窄小巷,走进小巷很快便来到林义顺的祖厝。
林家祖厝分两部分,一边属于&元杰祖&,另一边是&元赞祖&(林义顺父亲林炳源来自这一支系)。林炳源所留下的房子很小,不到30平方米,由一房半厅组成,一部分已坍塌,剩下的一个房间堆积了各种杂物,房间外的小庭院还有一口井。
隔壁&元杰祖&的祖厝门口放了一块墓碑,是林友珙和李荣身的墓碑,至于为何会把墓碑放在门口就不得而知。这部分庭院同样破落,探头往房间内看,才发现原来已改成猪圈,里面养了好多头猪。从庭院望出去,正好能看到村委书记办公大厦顶层所写着的&马西&二字。
据林坤辉说,和林义顺家族关系最亲的族人林清泉,数年前搬到汕头,他在搬离马西村时已把祖厝卖给了村人。
菜市场的另一头是马西村重建不久的&九牧之家&林氏祠堂。这座祠堂已成了马西村老人俱乐部,里头聚集不少正在打牌、看电视或听潮剧的老人。
当中一名84岁老人林忠雄说自己是林忠宪的堂弟,林忠宪过去曾寄信给他,但已有很多年没有书信往来了。
据村民反映,马西村过去以务农为主,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后,村人开始把地租给外人设工厂,村子里目前有整百家工厂,包括机械厂、塑料厂、服装厂等。
?林义顺祖厝的庭院,背后可见村委书记办公大厦顶层的&马西&二字。根据史料记载,林义顺1936年在中国病逝,去世时才58岁。当时的南京政府曾为他举行国葬,下葬地点据说是在南京中山陵附近,林义顺夫人则葬在武吉布朗坟场。
为什么新加坡有个地方叫“义顺”? 英语名yishun/nee soon
【前语】那是因为新加坡有个先驱叫 林义顺(Lim Nee Soon)。现在新加坡的义顺区还分Nee Soon East, Nee Soon North什么的。
林义顺 (Lim Nee Soon,日-日), 又名峇顺,字蔚和,书名其华,别名发初;祖籍歧山镇马西村(今郊区);是早期新加坡华侨领袖。林义顺被视为大亨,并因为是东南亚地区种植业翘楚而被誉为&黄梨大王&。他在1909年出任三巴旺树胶种植有限公司(Sembawang Rubber Estates Limited)首任总经理,并在1911年创立林义顺公司(Lim Nee Soon & Co)。由于四岁丧母,八岁丧父,林义顺是由外祖母张太夫人(陈宝娘)抚养长大;于是林义顺有个具峇峇娘惹色彩的别名,叫峇顺。峇顺芭路(Bah Soon Pah Road)就是以他的别名命名的。林义顺也是当年在新加坡创立新加坡分会会长的外甥、新加坡现任国防部长的表叔公。
[] 早年林义顺的祖父与父亲林炳源(字美背)在1860年代从中国移民定居新加坡,在美芝路经营杂货生意。父亲林炳源娶了著名华商张理之长女(张春莲)为妻。根据《澄邑马西乡林氏族谱》记载:&蔚和公生于新加坡美芝路第287号,时清光绪五年九月廿九日丑时岁次己卯,即西历号。&林义顺曾就读于圣若瑟书院,后转学至。
[] 事业林义顺的第一份工作是受聘于木材商陈泰公司(Messers. Tan Tye & Co)。从1904年起他到的橡胶园担任副经理。之后他在新加坡树胶公司(United Singapore Rubber Estates Limited)担任代经理。三巴旺树胶种植有限公司(Sembawang Rubber Estates Limited)在1909年成立时,他便出任其第一任总经理。 在1911年,他辞去工作,并成立林义顺公司。1918年,林义顺担任多家公司的董事,其中包括(Chinese Commercial Bank)、(Eastern United Assurance Company Limited)、(Ulu Pandan Rubber Estates Limited)、(Hanyang Plantation Limited)等。1930年代遇上,林义顺脱售手上大部分橡胶产业,但仍然活跃于银行与财务公司的董事会。
[] 社会贡献林义顺是新加坡早期一位德高望重的华侨领袖。他关注民生课题,常常出钱也出力。他把的一块地捐出,让新加坡华人用作坟地。他于1913年至1921年间担任新加坡乡务局局员。1919年他担任董事长,1925年被委派成为,1924年出任委员会成员。他曾出任两届会长(即1921年至1922年,和1925年至1926年)。日,林义顺带领了40名乡亲,脱离新加坡第一个潮州人会馆,创立了。1895年,林义顺连同、成立了,让支持中国国内的活动的华侨商人有个交流的地方。
[] 兴办教育林义顺与陈嘉庚创办了新加坡第一所中文中学,即华侨中学,并在董事会里出任财政。他也在莱佛士学院担任董事。
[] 逝世1936年初,由于操劳过度,身体不适,医生建议他给自己放假。于是林义顺去了一趟中国,没想到一去不返。林义顺在日晚上11时10分逝世于上海宝隆医院303号病房,享年57岁。他的遗体原本是要让长子带回新加坡,但表示希望给林义顺举行并让林义顺长眠于其好友孙中山的附近。
[] 投身政治
在南洋的革命基地是由林义顺的舅舅所借出。林义顺与张永福、陈嘉庚等人虽然身在新加坡,却心系中国,积极支持中国国内的革命活动。1904年,在还未认识孙中山之前,林义顺贡献了$50,000与陈楚南、张永福创办了《图南日报》,通过报纸呼吁华侨们一同支持反清革命。孙中山在1905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看见此报,于是促成了他南下新加坡寻找这些支持革命活动的华侨,并在新加坡成立了新加坡分会,由陈楚南任会长,林义顺、张永福、许子麟任理事。1907年秋天,新加坡同盟会分会创办了《中兴日报》,由林义顺出任经理。
成功后,同盟会变身。同盟会新加坡分会也成为国民党的新加坡支部,林文庆与林义顺等出任第一届理事。
[] 家庭林义顺的别墅名为&马西庐&。林义顺在日与阮碧霞结婚,两人育有三男六女。阮碧霞祖籍福建省漳州龙溪县,日生于新加坡厦门街。1919年,林义顺与谭玉珍邂逅并生下庶子林忠宪,但两人在1923年分手。林义顺通过子女与当年的东南亚巨富如、、、互联姻好,财势倾卸一时。林义顺逝世两年后,他的长子林忠国在日于瑞士因肺疾病逝。日,新加坡在沦陷前夕,林义顺的妻子带着幼女林雪玉和儿子林忠邦,林忠民以及其妻儿乘船逃离新加坡,但船只被日军炸沉。除了林忠邦、林忠民,所有人都罹难。日,林义顺仅存的两名男性后裔之一,林杰祥死于,享年37岁。而他的哥哥,也是林忠邦长孙,林杰辉在日因去世,享年45岁,成为新加坡寿命最长的地中海贫血症患者。林义顺的家族血统至此结束。
[] 新加坡地名林义顺是开拓的先驱之一。他在三巴旺有大片橡胶园,这些土地后来以林义顺和其他相关名字命名。&林义顺与新加坡地名
相关名字英文拼法相关地名备注
义顺Yishun 或Nee Soon义顺区、义顺区:Nee Soon Constituency义顺地铁站:Yishun MRT Station
峇顺Bah Soon峇顺芭路林义顺别名。&芭路&在新加坡土语指乡村小路。
马西岭Marsiling马西岭通道、林义顺祖居马西村;别墅名为&马西庐&
忠邦Chong Pang忠邦村、忠邦城林义顺次子
碧霞Peck Hay碧霞路林义顺元配
从资料上无法确定其妻儿是指&林忠民的妻儿&还是&林忠邦的妻儿与林忠民的妻儿&。
[] 参考资料
. The Sunday Times. 新加坡: the Straits Times Press. 日: (第1页) (英文).&
. 光明日报. 马来西亚: 世华多媒体有限公司. 日 (正体中文).&
. 星洲日报. 马来西亚: 世华多媒体有限公司. 日 (正体中文).&
患地中海贫血症:林义顺曾孙新婚一年逝世. 联合晚报. 新加坡: 新加坡报业控股. 2009年11月7日: (第12页) (简体中文).&
. The New Paper. 新加坡: 新加坡报业控股. 日 (英文).&
柯木林. . 25 May 2001 [] (简体中文).&
Cornelius-Takahama, Vernon. . Singapore Infopedia. 新加坡: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 25 May 2001 [] (英文).&
.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新加坡: 晚晴园-孙中山南洋纪念馆 [] (简体中文).&
(英文、简体中文)L Lim, Guan Hocks. 从图片看义顺区发展. 新加坡: 义顺区基层组织, 国家档案馆, 口述历史馆. 1987: &第43页.&
Wakin, Eric. Asian Independence Leaders, Global profiles. 纽约: Facts on file. 1997: &第13-16页. & (英文).&
. The Straits Times. 新加坡: the Straits Times Press. 日: (第2页) (英文).
南洋的词: 峇峇(男)、娘惹(女)
峇峇娘惹(或称土生华人)是指十五世纪初期定居在()、国和国()和()一带的移民后裔。峇峇娘惹也包括少数在时期定居此地的唐人,但目前没有来源证明唐宋已有唐人定居此地,所以一般上峇峇娘惹都是指明朝移民后裔。这些唐宋明后裔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或其他非华人的影响。男性称为峇峇,女性称为娘惹。六十年代以前峇峇娘惹在马来西亚是身份(Bumiputra),但由于某些政党政治因素而被马来西亚政府归类为华人(也就是),从此失去了土著身份。峇峇娘惹今天在马来西亚宪法上的身份和十九世纪后期来的&新客&无分别。
峇峇与娘惹
这些峇峇人,主要是在或以前到,大部分的原籍是中国或地区,小部分是广府和籍,很多都与混血。某些峇峇文化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例如他们的传统婚礼是以中国传统仪式为主,服饰(尤其是女装)则是从明代的演变而来的。峇峇人讲的语言称为,并非单纯的,在使用汉语语法的同时,依地区不同,参杂使用与词汇的比例也随之不同。有些受的华人也称那些从小受英式教育的为&峇峇&,这个用法有藐视的意思,表示此华人已经数典忘祖或者不太像华人了。此外,当地的闽南人亦有句叫作&三代成峇&,根据这句话的定义,所有在马来西亚出生的第三代华人也都成了峇峇,但这句话没有藐视的成份,只是意味到了第三代华人,由于适应当地的环境的原故,其难免带有当地色彩。此外,峇峇亦特指一个自称并被称为&峇峇&的族群,也就是今日在以及前在和的峇峇,峇峇讲,他们也自称为&Peranakan&&&中&土生的人&,故&Cina Peranakan&即土生,这一词本用来识别&峇峇人&与&&&&也就是清末以来从来的。在19世纪的,这样的分别很明显也很重要,&峇峇&是土生的,而&&是,两者的生活习惯和政治意识不太一样。虽然现在的大都是本地出生的,可是&Peranakan&一词已成为&峇峇人&的专用自称。在今天的马来西亚,一位马来西亚华人男子如取一位马来女子为妻,他自己也要皈依,取名字,他们的子女也不是峇峇娘惹,是混血儿。峇峇娘惹可谓当世产生的特殊族群。
[] 英殖民地时代由于英国殖民统治马来亚,故当年大多数土生华人接受英语教育,懂得三种语言能够同时接触中国人,马来人和英国人,也因为他们懂得三种语言的缘故,在英政府统治期间有大部分土生华人从事国家行政和公务员职位。由于长期和英国人交往,有很多土生华人皈依。渐渐地土生华人也就成为了海峡殖民地(,和)有影响力的一个团体,并也被称为&King's Chinese & (国王的华人)同时也效忠英女王。 由于土生华人&土生土长&的身份又受到英政府的重用,生活基本上已经属于富裕,故把后期到来的华人和华工区分为新客。
[] 文化认同
一般具有较强烈的人士经常批评峇峇娘惹&数典忘祖&,然而的创始人本身是诞生于马六甲的土生峇峇华人,但他也曾经有如下想法:
&华人若不爱护华人的文化,英人不会承认他是英人,巫人也不会承认他是巫人,结果,他将成为无祖籍的人,世界上只有猪牛鸡鸭这些畜生禽兽是无所谓祖籍的,所以,华人不爱护华人文化,便是畜生禽兽&。
&失掉自己文化熏陶的华人,绝对不会变得更文明。一个人的母语,就像一个人的影子,不能够和他本身分离。&
逝世后,他的墓碑上刻着&民国四十九/庚子年十月二十五日仙逝&。当时距离英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迁台已经十年之久,加上马来西亚已于1957年独立,马来西亚华人普遍上为了避免其他种族质疑效忠程度已采用西元纪年。陈氏家族采用民国纪年为正朔,也证实峇峇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具有。
墓地达二十五公顷,有一万两千个坟墓,许多墓碑就是明、清、民国三代遗存的。其中一块墓碑以明朝为正朔刻了&皇明显考维弘黄公妣寿姐谢氏墓。壬戌年仲冬谷旦、孝男黄子、辰同立&,这一墓碑受不少学者在研究上引用。对于中国籍先祖留下来的礼仪, 峇峇娘惹社群虽不懂涵义却保留下来,让成为中华风格浓厚的地方。
[] 影视作品
电视剧:《》《小娘惹》故事从30年代展开,横跨70年,直到现代。此剧带出古代足不出户的娘惹们在家庭为了争宠而产生一系列的明争暗斗,并以峇峇娘惹文化精致地带出整部剧的故事。
,他是槟城出生的峇峇,曾经留学英国、德国和法国。后来回到,成为一代大师。
,从事翻译工作,将中国古典小说(如:《》和《》翻译成峇峇文。
[] 文献来源
《马来西亚华人经济地位之演变》,海外华人经济丛书第五种,刘文荣。台北:世华经济出版社。
Victor Purcell. Orang-orang Cina di Tanah Melayu , m.s. 66, 1997. Penterjemah: Nik Hasnaa Nik Mahmood, Penerbit Universiti Teknologi Malaysia. .
“一生四洋”辜鸿铭
辜汤生(日-日),字鸿铭,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又别署为汉滨读易者。英文名众多,初用Koh Hong-beng,回国用Ku Hweng-Ming,另外还有Kaw Hong Beng、Amoy Ku,最为人知的是Tomson。祖籍,生于英属。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他翻译了中国&&中的三部&&《》、《》和《》,创获甚巨;并著有《》(原名《清流传》)和《》(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
[] 生平他自称&一生四洋&,即&生在,学在,婚在,仕在&。日,辜鸿铭出生于当时为占领的威尔斯王子岛(今天叫),祖籍。父亲,母亲为葡萄牙人与马来人混血。1867年,辜鸿铭随其主英国布朗前往。10岁时,义父布朗告诉他:&现在欧洲国家和美国都想侵略中国,所以那些国家的学者都在努力钻研中国文化;希望你日后也能为自己的国家学好中西文化!&。 1870年,14岁的辜鸿铭被送往学习。后回到英国,掌握了、、、、,并于1873年考入文学院攻读西方文学专业,并得到校长、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哲学家的赏识,并1877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该校文学。同年,辜鸿铭入,获得文凭;后又去攻读。1880年,辜鸿铭结束自己14年的求学历程返回故乡槟城。1881年,他遇到并于其倾谈三日,思想发生重大改变,随即辞去政府职务,学习中国文化。1885年,辜鸿铭前往,被委任为&洋文案&(即外文秘书)。张之洞实施、编练,也很重视。在辜鸿铭鼎力谋划下、辜鸿铭拟稿,再呈张之洞审定,于光绪十九年十月二十二日(日)以《设立自强学堂片》上奏,筹建由国人自力建设、自主管理的高等学府&&(前身),得到钦准。正式成立后,蔡锡勇受命担任总办(校长),辜鸿铭任方言教习。辜鸿铭授课非常受学生欢迎,全校师生景仰,成为一代名师。1905年,辜鸿铭任浚治局督办。1908年即位,辜任,1910年,他辞去外交部职务,赴上海任监督。1911年后,辜辞去公职,1915年在任,主讲。其著作《中国的牛津运动》于1909年出版,《中国人的精神》(《春秋大义》)于1915年出版。1924年,辜鸿铭赴讲学三年,其间曾赴讲学,的创始人招待。1927年从日本回。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 观点和著作在其著作《》中,辜鸿铭把中国人的优点概括为&温良&(英文:gentleness),并说道:&中华...民族精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国人心灵与理智的完美谐和。&辜鸿铭是坚决的,即使民国时期在讲课,仍然留着大辫子,带着书童。他喜爱中国姑娘淑姑的小脚,酷嗜嗅女人小脚,讲究瘦、小、尖、弯、香、软、正七字诀。对于清代文化如、、、、娶妾,辜鸿铭坚持终身。辜鸿铭娶了淑姑不到一年,又纳日本大阪心斋桥人吉田贞子为妾。当北京大学校长被免职时,他也愤而辞职,曾说:&现在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先生,一个是我。因为蔡先生点了翰林之后不肯做官就去革命,到现在还是革命。我呢?自从跟做了前清的官以后,到现在还是保皇。&但他反对的恢复帝制。辜鸿铭主张&&,最出名的比喻是认为一夫多妻是一把茶壶配几只茶杯。但当时诗人结婚时,他的妻子曾对他说:&志摩!你不能拿辜先生茶壶的譬喻来作借口,你要知道,你不是我的茶壶,乃是我的牙刷,茶壶可以公开用,牙刷是不能公开用的!&
[] 轶事据说他在英国街头故意倒拿报纸,有英国人看见,大笑着说:&看这个中国人多笨,报纸都拿倒了。&辜汤生就回嘴说:&你们英文太简单,正著读显不出本事。& 然后熟练地倒读报纸,一口地道的伦敦腔,把英国人都惊呆了。
过生日,他当众脱口而出的&贺诗&是&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袁世凯出身行伍,喜欢强调自己没学问但是善于实干。他曾经向德国公使吹嘘说:&张中堂(张之洞,是探花出身) 是讲学问的;我是不讲学问的,我是讲办事的。&袁世凯的幕僚将这件事得意地告诉辜鸿铭。辜鸿铭不假思索地回答:&老妈子倒马桶,固用不着学问;除倒马桶外,我不知天下有何事是无学问的人可以办得好。& 后袁世凯死,全国举哀三天,辜鸿铭却特意请来一个戏班,在家里大开堂会,热闹了三天。辜鸿铭博通西欧诸种语言、言辞敏捷的声名很快在欧美驻华人士中传扬开来。他给祖先叩头,外国人嘲笑说:这样做你的祖先就能吃到供桌上的饭菜了吗?辜鸿铭马上反唇相讥:你们在先人墓地摆上鲜花,他们就能闻到花的香味了吗?英国作家来中国,想见辜。招待毛姆的主人就给辜送去一张便条纸,请他来。可是等了好几天也不见辜来。毛姆后来知道这位主人是以如此不礼貌的方式邀请辜,就自己写了一封非常谦逊的信交送,询问是否可去拜访。两小时后,辜就回信答应。一进屋,辜就强力表达他对之前那张便条纸邀请的不满:
当那哲学家进客厅来时,我即迅速表示我对他容许我拜会他的谢意。他指给我一张椅子,帮我倒茶。 &你想见我对我是一种奉承,&他回答,&你的国人只和苦力及买办交易,他们以为每一个中国人如果不是这一种,就一定是那一种。&我想冒险抗议,但我尚未了解他的真意。他把背倚在椅子上,用一种嘲弄的表情望着我。&他们以为若他们已经点头示意,我们就一定会去。&我知道他仍然对我朋友不合宜的通知感到不满。我不知道应怎样回答,喃喃地说了一些恭维话。
(林语堂,信仰之旅 From Pagan to Christian,第二章 大旅行的开始)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梳着小辫走进课堂,学生们一片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辜鸿铭在北大人称&辜疯子&。
[] 评价&英文文字超越出众,二百年来,未见其右。造词、用字,皆属上乘。总而言之,有辜先生之超越思想,始有其异人之文采。鸿铭亦可谓出类拔萃,人中铮铮之怪杰。&--&一个鼓吹君主主义的造反派,一个以孔教为人生哲学的浪漫派,一个夸耀自己的奴隶标识(辫子)的独裁者;就是这种自相矛盾,使辜鸿铭成了现代中国最有趣的人物之一。&--
[] 参考文献
孔庆茂. 《辜鸿铭评传》, 国学大师丛书. 北京: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6.12: &第23页. &.&
黄兴涛. 《文化怪杰:辜鸿铭评传》. 台北: 知书房出版社. 2001.12: &第24页. &.&
. 连盈慧. 凤凰网 [日] (简体中文).&
《民国名人与日本妻妾》
罗家伦 《回忆辜鸿铭先生》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北京 1998年5月
孔庆茂. 《辜鸿铭评传》, 国学大师丛书. 北京: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6.12: &第20页. &.&
温源宁. 《一知半解及其他》, 《新世纪万有书库》第五辑. 北京: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1.2: &第32页. &.&
[] 外部链接
上的相关摘录:
中该作者的作品:
:中国国际线上网站上的介绍,并附《中国人的精神》的中文翻译节选。
【zz wiki】
黄圣依主演《下南洋》 称女主角很像自己
导演沈好放为黄圣依佟大为讲戏。
黄圣依、佟大为。
黄圣依《下南洋》造型。
  网易娱乐3月9日报道 正在央视八套热播的电视剧《下南洋》展现了大量的客家文化,其中&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独特的建筑风格更是赏心悦目。女主角黄圣依此前向媒体透露,《下南洋》拍戏涉及到的&永定土楼&非常有特点,自己扮演的&陶舒燕&就住一个座名叫&公主楼&的圆形土楼中。
  《下南洋》是央视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近代大迁徙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这部戏以永定客家土楼两个家族为线索,讲述清末民初福建、广东一带人民冒险前往南洋一带谋生的故事。为求环境背景的真实再现,《下南洋》剧组来到永定客家土楼集庆楼、振福楼、衍香楼等进行实地取景拍摄。对自己土楼拍摄的感受,黄圣依调侃道,&一个土楼能住几百人,大家隔壁说话都听得见,我都觉得这能住吗?一点儿隐私都没有了?&。
  黄圣依透露,出演&陶舒燕&是她自己选的。&剧组当时让我在戏里的几个女角色里挑,我挑中了&陶舒燕&,因为她是个大家闺秀,从小就受聊很好的教育,跟我比较像,比较贴近。&黄圣依表示,&陶舒燕&这个人物比较有层次、有张力,她苦等丈夫&简肇庆&却音信全无,最后去南洋寻找,是一个很伟大的女性,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站长在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游戏英文名字带翻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