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和中国文化相似是不是阿拉伯文化的源头

初二历史书中提到的地跨欧亚非的帝国是不是古埃及,古罗马,阿拉伯,还有没有?是书中提到的哦,谢谢_百度知道
初二历史书中提到的地跨欧亚非的帝国是不是古埃及,古罗马,阿拉伯,还有没有?是书中提到的哦,谢谢
这些我知道!,我也了解了很多关于他们的,我说的是初二的!!!!! 说实在的!,总不能超范围吧,我很佩服亚历山大大帝和拿破仑皇帝,但是初二课本里没这!!!!
提问者采纳
如果是宋朝的话,有句话说、古埃及不是,埃及、安东尼与埃及艳后不能不说的故事还有屋大维杀了埃及艳后:绿衣大食,古罗马是地跨亚非欧,那时候古埃及帝国那是在5000多年的事情了!证明他们也占领了亚洲沿地中海一带,他们只是到了亚洲。那都是事实依据,那么历史就要改写了、白衣大食,前三头?衣大食(不好意思忘记是黑还是黄了),很有名了吧:地中海就是罗马人的小澡盆,他们曾占领了西班牙,再者说。,为何没到欧洲。?是因为。大家都是学生不容易啊,特别是阿拉伯。给个最佳了吧。那时中国是唐朝。而古罗马,凯撒大帝,那时的航海术还不能够越过地中海,我们都要信奉伊斯兰教了。阿拉伯,唐朝把他们称为,都是自己讲的。也幸好是唐朝、后三头
提问者评价
书里写的是的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初二历史的相关知识
其他8条回答
地跨欧亚非大帝国 :波斯帝国
亚历山大帝国
拜占廷帝国(东罗马帝国)
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
古埃及?好像不是吧。是古罗马,阿拉伯,拜占廷,土耳其(这个是把拜占廷灭了的),亚历山大帝国。我现在是高一啦,但还是记得蛮清楚的嘛!没办法,当时太傻了,考试到了,就天天背,几乎把整本书一字不漏背下来了。
马其顿 亚历山大大帝~~
在古代横穿欧亚非有 亚历山大帝国 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罗马帝国分裂后的东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 奥斯曼帝国 只有以上5个曾经疆土横跨欧亚非
不包括后期的 英法 因为他们是殖民地 1楼的你错了 波斯帝国不是
最盛时期也就到达小亚细亚 今天的土耳其后不久为 亚历山大所灭
是古罗马帝国。可参见高中历史必修一
波斯帝国是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后来还有马其顿帝国。 罗马帝国。还有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也称土耳其帝国)。蒙古国只跨亚欧两洲,差一点就打到非洲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古埃及和阿拉伯埃及 哪个更强大?_网易旅游
古埃及和阿拉伯埃及 哪个更强大?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从流传下来的古埃及人大量壁画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外表特征是:高身材,黑头发,低额头,密睫毛,黑眼珠,直鼻子,宽脸型,阔肩膀,黑皮肤,体魄健壮。
(原标题:古埃及文明并未被阿拉伯埃及所灭)
典出《老子》的“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最近一两个月我静心按此哲理进而对自己实施脱离手机脱离微信朋友圈,着实让我的颈椎疼痛减轻了,也收心自省浮躁的年青人对传统的东西已经不屑一顾,而我可不能那样啊~传统美德勾起了往昔人到中年,才开始注意发问自己及才开始审视文化为何物。记得一位老先生曾说中国的大文化,应当是道、儒、释智慧集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应既有我行我素,逍遥飘逸的追求,也有温文礼让,以退为进的中庸包容,还有慈悲为怀,怜悯弱势的善良帮扶,这些潜移默化,相互渗透的文化元素拌着诚信、忠实、厚道,陶冶着中国人独特的一种道德修为。今日闲来无事看了一部电影《可爱的你》,几度泪眼朦胧着实勾起了我在怜悯弱势那颗善良的心啊……扯远了。我们都喜欢怀念已经失去的东西,一年后我选择勾起我记忆的埃及来说三道四,也是为其目前的国际形势、中东地区紧张的一触即发的战事,因而多少为代表着它曾经辉煌的历史文明或是忧愁或是可惜或是怜悯而说开来去。有一句话:鬼子进了村,如果没有汉奸带路,他们将一事无成。于是此次为我们当 “汉奸”的埃及人中文名叫李小龙,带我们去了公元前年以上的古埃及之旅。李小龙
寻找落日的余晖
图/文古埃及金字塔 寻找落日的余晖
图/文从流传下来的古埃及人大量壁画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外表特征是:高身材,黑头发,低额头,密睫毛,黑眼珠,直鼻子,宽脸型,阔肩膀,黑皮肤,体魄健壮。应该属于褐色人种,最早时世界上的人种分为黄种白种黑种褐种,后来,褐色人种被归为黄种人。眼下的“汉奸”李小龙具备史料上记载的如此种种特点,应该是典型的埃及人,不过古埃及王朝覆灭后,埃及经历外国入侵多次,最终变成现今的国家,其血统里多少都有阿拉伯人的特点了,如果说真正的古埃及人应该是其少数民族科普特人了。显然我没问李小龙他是不是科普特人。狮身人面像 寻找落日的余晖
图/文埃及博物馆 寻找落日的余晖
图/文倒是此时我看着他叙述的历史,公元前5000年就有了古埃及文明,不禁让我这身处华夏文明的上下五千年的中国人搜索下历史课,好像记忆中炎黄也好,夏商周也罢,都是远的不能再远的,更何况十年前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出现浮现脑中,原来,夏朝也就是个传说而已。没有确凿的证据,而夏朝为公元前两千多年的历史正为古埃及胡夫法老时期,在这里我却看到了胡夫金字塔、象形文字……埃及博物馆 寻找落日的余晖
图/文寻找落日的余晖
图/文有舆论说,古埃及人是亚洲人种,而象形文字与中国的甲骨文很多有相似之处,那这么说来原来我们还是“亲戚”啊。徜徉在埃及现存的众多旅游景点中,无不被无数座金字塔的宏伟、精美、励志所陶醉,胡夫大金字塔外形庄严、雄伟、朴素、稳重,与周围无垠的高地、沙漠浑然一体,十分和谐。它的内部构造复杂多变,匠心独具,自成风格,凝聚着非凡的智慧。伟大的古人类啊,博大精深的古埃及文化,尽管随着不堪回首的岁月无情的流逝,战乱纷争的迫害,自然灾害的无情践踏,仍然在这个如今乱世的中东亚非之地散发着浓浓的古色古香,香是因为世人皆知埃及有个艳后......寻找落日的余晖
图/文寻找落日的余晖
图/文又扯远了……任何一个国家、一座城市都不是朝夕之间突然出现的,它有生成发展的历史。而历史的载体在中国的甲骨文就可见一斑。文字、建筑、物品等这些代表性的符号是欧美国家可望而不可及的历史遗留,它不论综合国力,而是论历史文化,鬼佬们“吹咩”。寻找落日的余晖
图/文寻找落日的余晖
图/文古埃及人尽管发明了3种书写形式不同的文字,但都是象形文字的演化。象形文字及其不同的书写体,维持了古埃及文字的固有传统。有了文字这个载体,埃及的文明就张上了翅膀,它不再局限于在尼罗河地区的影响,开始向近东地区和非洲以及地中海沿岸传播。一个文明要是没有自己的文字,是很难生存下来的,在古代中东地区有许多兴起的文明,正是因为没有文字或是文字没有抢得的生存能力和适应性,很快的就衰落了。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不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还有很大适应性它不断的改变自己,使得它能把埃及文明胜利的承载、传播、流传下来。所以到了近代象形文字虽然失传,但是法国的商博良最终还释读成功。更加说明象形文字是有生命力的。寻找落日的余晖
图/文寻找落日的余晖
图/文说到文字,就离不开纸,中国有四大发明的造纸术,而古埃及也有他们的纸莎草的造纸工艺,我觉得他们更聪明一点就是会用石刻文字在记录他们的地位、皇权、信仰、荣耀等。古埃及的建筑就不用说了,金字塔一出,无须多言。寻找落日的余晖
图/文寻找落日的余晖
图/文问了度娘关于埃及艳后的一段近代发现,有一副从木乃伊中得到的商贸合同上有埃及艳后的亲笔批示,可以显示出古埃及集权统治下国家下的农业、畜牧业、对外商贸等方面是非常发达的。按理说古埃及人,在科技、农业是领先于那时大陆所有人的,甚至是领先世界的,但是他们怎么没有向南向东扩张呢,而是缩在非洲的东北角,也没有穿过地中海或者西亚到欧洲,这些就不得而知了,也许他们真的是和中国文化有着一样的以退为进的中庸包容文化吧。寻找落日的余晖
图/文太阳神下无黑暗
寻找落日的余晖
图/文毋庸讳言,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古老厚重的精神文明,曾是引领人类走向辉煌的智慧。然而近几十年来西学东渐现象在全国愈演愈烈,优秀的民族文化由于种种原因正逐步沦为弱势文化,正在遗失,青年一代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却不高。现在满脑子都是科学、技术、发展、进化、哲学、信仰、民主、自由、管理、现代化等西方概念,思维也西方化了,以逻辑理性、线性思维为高明,已经不知道真正的中国人曾经是何等的智慧。近几年周边各国相继出现了与中国争夺一些传统节日文化的可笑之事,犹如飞石投湖,在中国各界击起不小的涟漪。那与其如此,何必当初呢。寻找落日的余晖
图/文乐天的埃及人士兵也不例外 寻找落日的余晖 松哥  图/文埃及人其实很友好很热情的,我也不知所谓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到底是对是错。西方化使得在这个乱世扛枪拿炮时的埃及人还可以跟我打一个V字胜利的手势。很有感触。对于文化交流还是种族入侵,这方面不好说,各有裨益吧。。红海
寻找落日的余晖
图/文哈哈利市场 乐天派小伙主动POSE   松哥  图/文哈哈利市场是位于开罗老城区的一个著名的老街,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4世纪,18世纪就形成集市。哈哈利集市有成百上千家小店,出售阿拉伯传统工艺品。在这里购物可以感受那份热闹 , 了解阿拉伯风俗文化 ,同时人也很热情,很多游客也是必到此地的。与它相邻不远处,还有一处专卖中国货的另外一个市场也是热闹非常,但档次算是低了很多。在这里不得不说,现在阿拉伯埃及对于中国产品是严重喜爱和依赖,可能是因为不停地革命及远古耗费了太多他们的财力吧,小到小小的清凉油,大到他们平日的日用品都是made in china。是谓我们国人该骄傲呢?还是为古埃及人而感到悲伤呢?不是历史,是前方 寻找落日的余晖
哎……大千世界,彩色缤纷。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我看还是依着我在埃及拍摄的照片去自我感慨、自我醒悟吧!乐途旅游网与乐途灵感旅行家:松哥
本文来源:乐途旅游网
责任编辑:高寒_NQ2523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科普特人是不是才是埃及文明的继承人 阿拉伯人只是入侵者
yyCD15GP30
20世纪70年代起,埃及穆斯林和基督徒之间的摩擦和冲突日甚一日.双方竞相修建寺院,出版五花八门的宗教书籍,成立名目繁多的宗教机构和组织.在日益猖獗的恐怖和暴力活动中,信奉基督教的科普特人成为少数伊斯兰极端组织的袭击目标,他们的教堂被毁、商店被砸、财产破抢,生命被害.科普特人作为仅占全国人口6%至8%的少数派,不甘于弱,以不同形式进行对抗.人们不仅要问这种宗教纷争原因何在?是科普特人自诩为“古代埃及种族的直接后裔”而引起穆斯林的忌恨,还是少数穆斯林怀疑科普特人在历史上曾扮演过西方殖民主义“第五纵队”的角色,抑或有更加深层的原因?廓清这个问题对人们深入了解当前埃及社会面临的种种矛盾有所裨益,并可以从中获 有益的启迪.
一、同宗同祖
关于科普特人的属性,绝大部分科普特学者宣称科普特人不是阿拉伯人,而是曾创造出震古灿今文明的“古代埃及种族的直接后裔”,有自己的宗教和“独特的思想感情”;而穆斯林学者几乎众口一词地称科普特人只是信奉基督教的阿拉伯人,属“宗教少数派”,有的还认为用“少数派”或埃及“民族的两部分人”这类词汇后患无穷,将导致祖国分裂.
科普特(Copt)一词的词源较为复杂.据历史记载,亚述人称古埃及为Ki-Ku—Phon,意即“神祗之地”或“灵魂之地”.古埃及人借此作为自己都城孟夫的别名.希腊人占领埃及后,按自己的语法,将Ki—Ku—Phon写成Aegyptus,由此衍生出拉丁文和其他欧洲文字中的埃及(Egypt)一词.639年阿拉伯人入据埃及后,误以为“Egypt”的词首“E”是冠词,.…可从略,为便于发音,将“gypt\'’读成“Qipt”,现欧洲文字中的“Copt”一词由此而来.
伊斯兰初期,“科普特”和“科普特人”泛指埃及和所有埃及人.当时,科普特人大多信奉基督教雅各派科普特支派,少数人信仰基督教麦勒卡派或犹太教.古希腊语虽被定为官方语言,但人们日常用语仍是代表古埃及语最后阶段的大多用希腊字母拼写的科普特语.由于四大哈里发采用较为宽宥的政策,科普特人大多自愿缴纳丁税,保留科普特教信仰,成为“吉玛人”(意即“受保护的人”),而不愿皈依伊斯兰教,变成“麦瓦里”(意即外族穆斯林).他们曾为振兴科普特语作了努力.但经过若干世纪的自然同化和强制同化,科普特人渐渐改奉伊斯兰教,改操阿拉伯语.约 9世纪中,穆斯林在埃及特别是下埃及已占多数;11、12世纪之交,阿拉伯语已成为人们日常用语,—科普特语不为普通百姓所知.这是因为大批阿拉伯人的迁入;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与基督教和犹太教一脉相承:阿拉伯语和科普特语有相似之处;倭马亚王朝和阿拔斯王朝政策的嬗变导致科普特人纷纷改宗,同丧失特权、散居城乡的阿拉伯人相融合;科普特人又和阿拉伯帝国境内其他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出博采众长、独具特色的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从此,埃及穆斯林成了阿拉伯人,科普特人仅指保留原有宗教信仰的那部分人.
在血缘上,当今世界几乎不存在纯血统的人.在埃及,部分穆斯林曾与历史上不断移入的阿拉伯人、突厥人和库尔德人通婚,当无疑问,但大部分穆斯林确实是改宗的科普特人.同样,也不能排除部分科普特人曾与先后统治埃及的波斯人、亚述人、希腊人、罗马人和拜占庭人相融.科普特学者把当代科普特人敬为“古代埃及种族的直接后裔”,这种言论是不利于团结的,它不仅具有明显的排它性的种族主义倾向,有贬抑穆斯林地位之嫌,而且与事实不符,会诱发兄弟阋墙.据估计,当代埃及人中大约88%的人源自“古代科普特人之家”,乃古代埃及人的儿女,属同宗同祖.
科普特人和穆斯林长期和睦相处,通过频繁往来、接触和通婚,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如今在外貌、体型、语言上已没有任何差别.科普特语电基本消亡,除神职人员外,普通科普特人仅用它来做弥撒.科普特人和穆斯林具有纯朴善良、坚韧不拔、含辛茹苦、顺从当局、鄙弃暴力的共同禀性,还有一些相同的习俗 (如庆祝婴儿诞生七日,纪念亡人逝世40天)和节日(如尼罗网水位达标节、吻风节).主宰埃及24年的英代表兼总领事克罗默 (年在任)在绞尽脑汁,制造科普特人和穆斯林的分裂阴谋破产后,不得木承认:“现代科普特人在举止、语言和精神上,从头到脚都成了穆斯林,尽管他们不知道怎么会事.”这席话虽不无道理,但不能因此而像穆斯林学者那样断言科普特人只不过是信奉基督教的阿拉伯人而已.因为只要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他们有着不同于穆斯林的共同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如下: 1.心理状态气宗教信仰交融
宗教信仰是构成众多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科普特人以笃信科普特教为荣,他们的心理状态通过宗教信仰强烈地表现出来.公元土世纪中基督教经圣马可之手传入埃及,埃及人纷纷入教,以示对敬奉多神教的罗马统治者的抗拒.4世纪罗马帝国改奉基督教,主张基督神人二性并存.埃及基督徒反其道而行之,接受基督神人二性合而为一的教义,以便与罗马和拜占庭统治者抗衡.他们引用基督的圣谕:“你们须将凯撒的事交给凯撒,将上帝的事交给上帝”,来反对世俗政权干预教会事务,保持教会的独立性.451年卡尔西顿公会议将一性论斥为异端,埃及基督教会毅然和君士坦丁堡教会决裂.埃及绝大部分居民皈依伊斯兰教后,科普特人长期处于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状态,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但上埃及多于下埃及,城镇多于乡村.在城镇,他们相对集中在几个城区,如开罗的舒卜拉区、艾兹拜基耶区、新开罗区、老开罗区和萨希勒区;在乡村则聚居一隅.这种居住方式便于他们相互联系和开展宗教活动.科普特人和穆斯林通婚不足为奇,但现今一般实行内部通婚制.他们给孩子取科普特名.农村的科普特人还在手腕上刺上十字架标记.凡此种种都表达了科普特人自豪、自尊、自卫的情愫. 2,对埃及历史和属性的不同心态历史是民族盛衰的真实记录.如何对待历史,是不同民族心理素质的重要表现.持续3000年之久的古埃及史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埃及人民,不论是穆断林或科普特人,都引以为荣,并由此加深了他们作为埃及儿女的认同感和突出“埃及第一”的重要性.但就穆斯林而言,由于其民族意识和伊斯兰宗教感情紧密相连,他们会自觉和不自觉地把阿拉伯
伊斯兰史视为自己的或与已有关的历史,认定埃及从中撷取了思想、文化和心理要素.所以,他们在强调“埃及第一”的同时,又在不同时期炫耀自己的阿拉伯属性或伊斯兰属性.有的穆斯林学者索性否定埃及历史的延续性,声称法老时代的埃及犹如尼罗河的鳄鱼已经灭绝一样,已不复存在,埃及穆斯林和法老文化的关系仅仅是博物馆的关系.科普特人却不同,由于其民族意识和科普特教密不可分,他们倾心推崇古埃及的历史和文化,确信埃及所以能延续至今是法老文明起了决定性作用的缘故.不仅如此,他们格外珍视纪元后六个世纪的历史-因为在这期间形成了科普特教,其教徒深受异族迫害,特别是在罗马皇帝戴克里先统治时期.科普特人为了生存,团结在教会周围,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他们为悼念无数英勇无畏的殉道士,将戴克里先登基之日(284年8月29日)定为科普特历的纪元,把这六个世纪的历史尊为“科普特史”,对官方教科书把这段历史称为罗马人统治下的埃及史颇有微词.科普特人由于其历史、命运和兴衰与埃及大地紧紧相连,因此理所当然地以强烈的感情认同于埃及的埃及属性.
3.开拓和进取精神
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包括一个民族劳动习惯、行为方式、精神面貌的特点,这些特点又是这个民族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科普特人的开拓和进取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历史上长期遭受穆斯林统治集团的岐视和压迫中被逼出来的.他们作为异教徒和少数派,除极少数人以外,不可能指望占据要职,不得不通过个人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智慧来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他们善于学习,擅长理财,自马木留克王朝起就担任税吏和书记员.到了近代,他们又踊跃接受世俗教育.以“改革之父”著称的吉利洛斯四世牧首(年在任)创办了科普特男子和女子学校.20世纪初,科普特学生的比例在小学占17%,在中学占24,6%,在农业、艺术和工业学校占12.62%,在高等学校占29.2%,他们占各类学校的比例为17.26%超过其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先毕业的科普特学生,捷足先登,担任公职.天长日久,科普特人在财政、金融等部门形成传统势力.他们还善于经商,精于鞣革和手饰业,并在医学和药剂业方面占有明显优势,目前大约80%的药剂师和 30%至40%的医生是科普特人.这不是说科普特人没有穷人,开罗的清道夫大多是科普特人.但科普特人的文化水平和富裕程度,在总体上,胜穆斯林一筹.这是他们在夹缝中求生、在榛莽中跋涉的结果.
尽管科普特人缺乏特有的血统、语言、地域和经济联系,他们在心理素质方面却与穆斯林不同.这个特性是他们同穆斯林千余年的交往中既有分化外流又有吸收融入,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也是他们延续至今,成为当地少数民族的根本原因.因为在构成民族的诸因素中,共同的心理素质是最活跃、最持久、最富有生命力的因素.同样,穆斯林也有不同的文化心理素质,且人数居多,因而自成一族,成为埃及的主体民族.
二、深明大义
科普特人作为伊斯兰世界信奉异教的少数民族,长期以来遭受本国和外来穆斯林统治集团不同程度的歧视和压迫.但他们是一个深明大义、热爱祖国的民族,深深懂得国存族乃存、教乃存,国亡族即亡、教即亡的道理.
远在11世纪术至13世纪末,西欧十字军以解放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和拯救东方基督徒免受穆斯林凌辱为幌子,穷兵黩武,对地中海东岸发起接二连三的东侵,而且把埃及作为第五、六、七次东侵的目标.科普特人从苦难的遭遇中领会到天下基督徒并非一家人.强烈的爱国热忱和十字军在埃及的胡作非为,驱使他们和穆斯林共同抗敌,为十字军的败北而欢欣鼓舞,把它视同上帝对违背基督教真谛的西欧天主教会的惩处.十字军对科普特人十分恼怒,称他们为“叛教徒”,不准他们到耶路撒冷朝觐.
1798年至1800年法国侵占埃及,先以伊斯兰教“保护人”自居,重用少数穆斯林上层分子;开罗起义后,改变策略,擢升少数科普特人,最后又采取讨好穆斯林的方针.其间,以雅各布为首的少数科普特人,委琐不识大体,纠集2000人,组建一支科普特军,帮助法军维持统治,借以摆脱土耳其宗主国和马木留克人的统治.这一事实,彰明昭著,无可辩驳,但不能因此而断言尸科普特人不遗余力地同法国人合作,期望法国人能使他们摆脱伊斯兰统治.”因为雅各布等人如同少数被起用的穆斯林一样,毕竟是一小撮.他们的倒行逆施不代表广大科普特人的意愿,何况科普特教会对此十分不满,牧首曾多次要雅各布改邪归正.由于科普特人和穆斯林的共同奋斗,法军最终被迫撤离埃及.
19世纪20年代起,英美两国相继派传教士来埃及传播天主教和新教.科普特人洞烛其奸,认清它们的真实意图是想在尼罗河流域扩大势力.当美国领事诡称他们国家的传教士只向人们传授纯正的《圣经》时,牧首反唇相讥道:“纯正的《圣经》!难道只有他们有《圣经》引他们果真有的话,为何不教给他们的 (黑)奴?1为何兄弟之间兵戎相见(指南北战争)?!我们在美国诞生之前已经有了《圣经》.”由于科普特人忠于自己的信仰,抵制一切外来传教活动,迄今仅有5%的科普特人改奉天主教和新教.
1882年埃及民族英雄奥拉比领导人民抵抗英军入侵.昏君陶菲格卖国媚外,接受英军保护,下令革除奥拉比陆军大臣的职务.埃及各界代表在开罗召开国民大会,宣布陶菲格的命令概归无效;奥拉比继续担任陆军大臣,并授予他“埃及保卫者”的称号.这无异于废黜陶菲格,确认奥拉比为埃及领袖.爱资哈尔清真寺教长和科普特教会牧首吉利洛斯五世(1875~”27年在任)在决议上签了字.尽管埃及最终被英军占领,但科普特人和穆斯林在抗英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团结精神已载入史册.正如目击者穆罕默德·阿卜杜所说:“穆斯林、科普特人和犹太人以无比的热情,尽其所能,争先恐后地支援圣战.他们知道这是埃及人和英国人之战.科普特人有(捐献和参军)的热情,并受到其领袖们的鼓励,”
1919年埃及人民为取消英国保护,争取国家独立,掀起了一场席卷全国、持续三年的全民起义.起义前夕,民族英雄札格卢勒等人组成华夫脱‘阿拉伯语意即代表团),一些科普特爱国志士也加入了.起义中,穆斯林和科普特人携手并进,举起画有一轮新月环抱——枚十字架,象征着埃及民族大团结的旗帜,高呼“宗教属于安拉,祖国属于大家”,”新月和十字架团结万岁”的口号.他们并肩步入爱资哈尔清真寺和科普特教堂,聆听长老和牧首作的鼓舞人心的演讲.1919年1l月21提英国占领当局为离间埃及人民,一反常态,授命科普特人优素福,瓦哈白组阁.当天,科普特人各界代表200人发表声明,抗议瓦哈白组阁.华夫脱特任命一科普特成员任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兼代理主席,以示穆斯林和科普特人的团结.不久,一科普特青年向瓦哈白扔了两枚手雷,使他险些丧命.这一幕幕动人的情景在埃及历史上实属罕见.起义期间,华夫脱迅速壮大,同时也经历了两次分裂.科普特人和穆斯林有的加入,有的退出.这标志着爱国主义的内涵发生了飞跃,由单纯强调埃及两部分人的团结,发展成主张国家完全独立的政治力量的联合.
1922年宪法起草委员会在讨论科普特等少数派在议会中的地位时意见不一.少数委员主张宪法应保证少数派的代表权,认为这一规定既能使列强无法借口保护少数派来干涉埃及内政,又可使议会通过的法案不触犯少数派的利益,促进民族团结.但多数委员持反对意见,理由是世上只有承认政治少数派代表权的宪法,而没有卫护宗教少数派代表权的宪法;少数派代表制与普选原则背道而驰,它将增长分裂情绪,加深宗教隔阂,有损于民族团结.在赞成和反对者中,有穆斯林,也有科普特人.华夫脱因札格卢勒等人尚未获释,拒绝加入宪法起草委员会.它态度鲜明,坚决谴责少数派代表制,称:“在我国没有少数派和多数派,大家都是埃及人.最近事态证明了一个历史事实,科普特人和穆斯林只相信一个宗教,即自由和独立教.”总之,科普特人和穆斯林大多能以国家利益为重,深知这是一个涉及国家主权的政治问题.因为英国在赋予埃及独立时附有“四点保留”,其中之一是保留对少数派的保护权.由于科普特人和穆斯林的紧密团结和合作,1923年宪法否决了少数派代表制,规定所有埃及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不啻是对“四点保留”的一个打击.
可见,在大是大非面前,特别是每当国家处于民族危亡的危急关头,科普特人从未为敌人蛊惑人心的宣传所迷惑,更来趋炎附势,与敌人为伍,堕落成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说的“第五纵队”,而是把国家利益放在宗教利益之上,和穆斯林同胞和衷共济,为国家的独立和解放作出应有的贡献.正因此,-纵观埃及近现代近200年的历史,穆斯林和科普特人总的说来相处不错,但有时也会发生一些不和,主要在本世纪一十年代和70年代.
三、英国作祟
1911年三四月间在艾斯尤特和开罗先后召开了埃及近现代史上第一次两个相互对立的大会,即埃及(科普特)大会和埃及伊斯兰大会.科普特大会是由上埃及一些科普特大地主发起的,并得到艾斯尤特都主教的支持,但以牧首吉利洛斯五世为代表的广大科普特人却表示忧虑和反对.大会主要对穆斯林独揽一些军政要职(如各省、市、县的行政长官以及上校以上的军官)颇为不满,要求不问宗教信仰,量才·录用所有军政官员;同时用委婉的语言提出在各级议会中实行少数派代表制,以保障少数派的利益.伊斯兰大会全盘否定和批驳了科普特大会的各项提案,并宣布科普特人的活动方式“令人可疑”,“他们以这些要求为名,企图恃信仰基督教的英国的支持,达到住埃及对伟大的伊斯兰多数派握有主宰权的目的,而他们仅仅是微弱的少数派而已.”
造成相互对峙的原因如下:
1.泛伊斯兰主义思想在埃及根深蒂固
土耳其苏丹阿卜杜·哈米德二世鼓吹的伊斯兰联盟在埃及得到贾迈勒丁·阿富汗尼、穆罕默德·阿卡杜、拉西德·里达等宗教改革家的拥护.成立于1907年的新祖国党创始人穆斯塔法·卡米勒出于策略上的考虑,谋求联土反英,声称:“埃及民族主义的火焰只有通过伊斯兰方能点燃.如果说土耳其是伊斯兰的头颅,那么埃及是它的灵魂.”其继承人穆罕默德·法里德走得更远,说什么:“埃及穆斯林必须经常和土耳其连在一起,因为土耳其是哈里发的所在地.对于土耳其在埃及等地的历史地位,人们不必介意.”新祖国党是埃及近代史上第一个以争取英国撤军为首要目标的、影响较大的、现代意义的政党.成立时,科普特人曾对它寄予厚望,一些科普特人加入了,有的还被选入中央委员会.但卡米勒和法里德的泛伊斯兰主义言论使他们心存介蒂,渐渐疏远了新祖国党.
2.在这种相互猜忌的环境中,一些穆斯林和科普特激进分子出现了
1908年在科普特人创办的《埃及报》上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抨击自伊斯兰教产生以来一切践踏埃及领土的外国入侵者,其中包括埃及穆斯林所景仰的阿拉伯人,并用“祖国和宗教不能合一”的思想批判了伊斯兰联盟.伊斯兰激进派宗教学者阿卜杜·阿齐兹·贾维希旋即在新祖国党的喉舌《旗帜报》上进行回击.他恣意诋毁科普特人,并大言不惭地说实现全国博爱政策的主要责任落在多数派肩上,因为他们强大无比.当年,艾斯尤特的新教领袖艾赫努赫·法努斯策划成立埃及党.在拟议中的党纲中,他提出政教完全分离,以埃及主义取代新祖国党的伊斯兰倾向.他为了谋求狭隘的宗派利益,力主和英国妥协,换取埃及的“独立”;提议独立后的议会分为两院,众议院按教派代表制组成;立法院有权监督众议院,由外国人和埃及人平分议席.这些激进分子的言行不仅激起了一些穆斯林和科普特人的对立情绪,而且为英国推行分而治之政策提供了方便.
3,英国殖民当局是造成埃及民族隔阂、不睦的渊薮
它首先起用侨居埃及的叙利亚和黎巴嫩基督徒来稳定政局.接着,效仿拿破仑,以“卫护多数派权益”为幌子,解除了一大批科普特官吏,代之以亲英的穆斯林上层分子,从而使一些穆斯林心满意足,感激英国的“公正”,同时使-—些科普特人碜碜不乐,抱怨穆斯林阻碍了他们的就职和升迁.在此背景下,1908年穆斯林和科普特激进分子开始相互攻讦.当年,占领当局为进一步分裂埃及人民,变换手法,打起“保护少数派”的旗号,任命科普特亲英分子布特鲁斯·加利为首相.他是自古埃及王国崩溃以来,在科普特人经历了异族和穆斯林近两千年的统治以后,第一个担任首相的科普特人.一些科普特人喜不自禁;一些穆斯林则忧心忡忡,猜测基督徒少数派希求统治穆斯林多数派,改变埃及的阿拉伯一伊斯兰属性.1910年加利首相被一穆斯林青年刺死.英国代表兼总领事戈斯特乘科普特人普遍感到忧伤之机,兴风作浪,把这——事件归罪于“穆斯林的以牙还牙”.在他的挑唆下,科普特激进分子把责任加在穆斯林尤其是新祖国党身上,称加利所以被刺是因为他是一个科普特人.于是,科普特人纷纷退出新祖国党.而穆斯林激进分子却对行刺者大加赞赏,称他为“伟大的爱国烈士”.为了使科普特人和穆斯林公开对立,英国殖民当局推波助澜,批准了科普特大会和穆斯林大会的召开,并充分利用了这两次大会.埃及内务部通过穆斯林大会主席、亲英派首相马哈茂德·里亚德控制了大会,使之完全秉承内务部英籍总监的旨意
少数穆斯林和科普特激进分子的交恶转移了部分埃及人的斗争视线,使他们沉湎于宗教纷争之中,将反对英国占领,争取国家独立的民族斗争事业置之脑后.艾赫努赫·法努斯和马哈茂德.里亚德是如此,科普特大会和穆斯林大会无不皆然.英国占领当局借口加利被杀,逮捕了大批新祖国党成员,使领导反英斗争的中坚力量遭到沉重打击.它拒绝扩大议会权限,拖延埃及自治进程,以确保对埃及的殖民统治.四、玩弄宗教
年萨达特当政的11年间,宗教纷争陡然上升,穆斯林和科普特人之间对立情绪之大、冲突之剧烈、后果之严重在埃及近现代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他们之间的争斗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一些穆斯林和科普特人的争执.1972年起,袭击和焚烧科普特教堂和协会事件迭连发生,其中以破坏圣经协会的影响最大.日,一伙穆斯林极端分子纵火烧毁了开罗市郊汗卡地区的被科普特人作为祈祷场所的圣经协会,触怒了教会和科普特人.11日,百余名教:亡奉新任教皇舍努戴三世之命,率领近300名信徒,冲破警方的阻拦,排列成行,唱着圣歌,步行到现场,在废墟上举行祈祷和弥撒,以示抗议.当晚,一群偏激的穆斯林青年聚集在清真寺,在阿匍的带领下,气势汹汹地责问警方和阿拉伯社会主义联盟,认为这一事件是对他们宗教感情的挑衅,并沿途烧毁了几家科普特人的住宅和店铺.有人混水摸鱼,洗劫了他们的财物.
第二阶段,爱资哈尔清真寺和科普特教会的对峙.日和7月7日,在当局准备实施伊斯兰教固定刑法和判处伊斯兰叛教者以死刑的气氛中,分别在亚历山大和开罗召开科普特人民代表大会和伊斯兰机构和组织大会.这两次大会为1911年以来所仅有,其影响之大甚于当年.1911年大会的倡导者是双方的少数激进分子,科普特教会牧首和爱资哈尔教长均未参与,而且加以申斥.这次会议却由教皇和教长一手策划.会议的议程远边远超过宗教范畴,涉及许多政治问题.科普特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一系列决议:要求取消关于限制宗教信仰自由,特别是不准皈依伊斯兰教的基督徒再次改宗的一切政令和决定;拒绝接受伊斯兰教法;废除1856年奥斯曼帝国颁行的和1934年埃及内务部增添的有关修建教堂的种种限制;修订号法令,以维护基督徒家庭的稳定;成立祖国统一委员会,调查和处理在政府机关和公营部门就职和升迁不公的问题;保证基督徒在人民议会和地方会议中享有真正的、与他们实际人数相符的,而不是象征性的代表权;消灭(伊斯兰)极端宗教倾向,实现“宗教属于安拉,祖国属于大家”的崇高目标.大会最后以传统的对抗方式,号召埃及基督徒于日至2月2日有间歇地斋戒三天.伊斯兰机构和组织大会针锋相对,发表了一项声明:所有违反伊斯兰教法的法规和判决一概无效;任何人无权对实施伊斯兰教法说三道四,立法机构应立即通过实施伊斯兰教法的动议;支持萨达特总统关于把叛教分子从国家机关中’清除出去的声明,并要求他迅速付诸行动.在科普特教会和爱资哈尔清真寺的对峙中,当局显然站在伊斯兰机构一边.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埃及人 阿拉伯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