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到好处的挫折 pdf教育的好处

如何进行孩子的挫折感教育
声明:聋康网教师专栏文章属专家原创内容,代表个人观点,授权于聋康网使用;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意并注明来源:聋康网,作者:聋康网专栏教师 —— 孟威威,请尊重原创!
如何进行孩子的挫折感教育
&& | &&作者:
孩子的挫折感教育,是指在科学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利用创设某些情境和条件,提出某些问题,启发和促进孩子动手来解决问题的教育形式。目的旨在于帮助他们养成乐于尝试,勇于克服困难、敢于经受挫折的习惯,从而引导幼儿逐渐摆脱依赖,形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接受能力。
一般来讲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成人的不断引导与鼓励,成人不仅要善于运用一些合理的、恰当的、便于孩子接受的教育方法进行引导,还必须为孩子树立起学习、模仿的榜样,以下为如何进行孩子的挫折感教育的几点建议与想法。
一、引导孩子正确认识什么是挫折。
挫折感在我们看来是当一个人在面对困难以及问题的同时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具体特征,包括:情绪、状态、精神等等。当我们发现孩子遇到挫折的同时是要告诉他什么是挫折,还是善于运用教育方法帮助他了解呢?我想明智的我们总会选择后者,假使费劲心思为孩子大谈挫折教育,恐怕孩子难以理解,难以从中获得什么吧。这也是由于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接受特点所致,所以本无可厚非。
当孩子面临困难时,家长应直观地让孩子了解事物的发展过程,让其逐渐从反复的体验中认识到挫折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从而真切地感受到做任何事情都会遇到困难,成功的喜悦恰恰来源于问题的解决。孩子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孩子的心理得到不断的强化,他们的心理过程就会从被动转变为主动,从而产生一种稳定的心态。当孩子遇到困难的同时,我们不妨为幼儿创设一系列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因为这是一个帮助孩子应接外界刺激的机会,当幼儿真正经历过了,才能随年龄的增长积淀一定的社会经验,这也将为他逐渐成为社会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所提倡的适当放手绝不是任其发展,而是我们首先要学会观察孩子,了解他们内心的发展需要,从而能更好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教育者将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所以教育的方式、方法就不容我们忽视了。
还记得小外甥过三岁生日,我特意买了一个拼图送给他做为生日礼物,刚开始他非常喜欢地和妈妈在屋子里拼摆着。可过了一会儿他就跑了出来,我问他为什么不玩拼图了,他的回答让我吃惊不已,也为他妈妈的教育行为迸发感慨。他告诉说我妈妈已经帮他拼好了,他已经学会了,便不再喜欢玩了。
由此可见,孩子的挫折感教育首先要破除幼儿学习的依赖性,要让孩子在各种学习中亲自感受困难,并为克服困难作出自己的努力。就像幼儿学走路时在摔倒后会爬起来再走;跑步比赛总是有人快有人慢一样,只有在幼儿克服困难中感受挫折,认识挫折,才能培养出他们不怕挫折,勇于克服困难的能力,产生一种积极主动接受新事物,承认并勇于面对挫折的自信心。
二、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情景磨炼。
我们在生活中应注意为孩子创设考验与磨炼的机会与情景,这些活动包括:孩子独立做事、主动尝试、勇于挑战等等。试想如果我们剥夺了孩子体验与学习的机会,尽管孩子可能会在父母的僻护下无忧无虑地成长,可当他走向集体生活、接触社会又该如何呢?这样的事例简直是举不胜数。某所名牌大学的一名学生,从小他的父母对其百般关爱,除了学习几乎什么事情都不让他去做。长此以往,如何呢?到了上大学以后,无法适应集体生活,妈妈不得不辞了工作,租房子陪读,一切包办代替,最后他竟然由于妈妈没有及时送饭赶到学校而选择跳楼自杀。想一想,这一类的事情的发生将是多么可悲,追究其根源,答案自在我们心中。所以从小对孩子进行相关的挫折教育将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在生活中可以为孩子创设一些体验机会,包括:让孩子帮助成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帮助成人到黑暗的屋子里拿东西、和父母一起做家务等等。生活中可以创设一些情景帮助孩子去学习,例如:将孩子心爱的玩具藏起来,引导他自己去寻找、鼓励幼儿进行一些大胆尝试(包括:身体运动、动手探索等)。生活中我们还可以让孩子接受适当的批评,帮助幼儿更好地体验生活当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
在实施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的是,设置的情景应符合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把握好情景的“难度”和“强度”,避免使孩子产生畏难情绪,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为孩子创设的学习情境应本着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学习过程。还应该考虑到重要的一点就是孩子的年龄特点与发展特点。因为任何一种超越幼儿年龄特点与发展特点的教育都将会成为孩子学习的负担,所以因势力导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此外,当孩子面对难题或遭受失败而出现情绪波动时,家长不必急忙去代替包办,更不能埋怨或奚落孩子,应该留在孩子身边给他们一种安全感;同时,鼓励幼儿积极尝试,寻找战胜困难的途径、方法,必要时给予一些指导。
三、改变孩子的受挫折意识。
孩子只有不断得到鼓励、赏识,才能在困难面前淡化和改变受挫意识,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家长要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如,自己进餐,独自睡觉等。当孩子有进步以后,家长一定要以积极的态度给予赞扬和鼓励,强化幼儿的行为,并随时表现出认可的神态。 因为家长的鼓励和肯定,既能树立起孩子自主自强精神,更能使孩子的受挫意识得到改变,提高他们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改变孩子抗挫折意识,还可以不断地科学调整孩子的追求目标。孩子个体素质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否认这一点,往往会导致挫折的产生。 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他们为孩子制定了许多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个体条件的目标,或者是因为攀比,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学钢琴、绘画、英语等,就要求自己的孩子也要在这方面出类拔萃,结果给孩子人为地设置了挫折陷阱,使孩子在压力面前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要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家长必须在孩子个体的成长过程中,有的放矢,循序渐进,不断地调整孩子成长的目标,帮助孩子设置符合自己特点的目标。如果孩子经常遭受挫折,非常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换句话说,孩子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挫折不行,挫折过多、过大也不行。家长的作用在于引导孩子正视挫折,在遭受挫折时不仅能保持心理平衡,而且能够战胜挫折,使心理得以健康发展。
我们成人绝不能将自己对物质的追求驾御在孩子学习的基础上,这样做的后果只会为孩子带来更多的精神压力与负担,孩子一旦形成不良的学习倾向,将难以塑造健康的人格,对于抗挫折能力的培养也将无从谈起。
帮助孩子改变受挫折的意识,首先要求我们端正态度,调整好自己的育儿观念,从而才能更好地引导与教育孩子。试想我们没有以身作责地要求孩子,孩子怎能信服我们。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幼儿易于形成双重人格,那我们的教育岂不是前功尽弃了吗?
四、增强孩子抗挫折的信心。
在孩子的眼中,父母非常高大,无所不能,家长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父母的言行举止都将成为孩子效仿的对象。当我们在遇到困难与挫折的同时是选择勇敢地面对还是选择逃避,都将成为我们引导孩子学习的途径。所以,我们家长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一定要冷静面对,不能退缩,要以乐观的心态,恰当的方式合理解决问题。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也可以培养幼儿的勇敢精神,如,在家务劳动中,可让孩子一起做;处理某些家庭问题时让孩子一起讨论,通过父母对待挫折的态度、反应行为等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当发现孩子遇到困难的同时,不妨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产生的原因,如何处理更为恰当等等。从这些教育行为当中不仅可以帮助幼儿丰富生活经验,还可以更好地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所以何乐而不为之呢?
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绝对是增强幼儿抗挫折能力的一种好方法。例如:假期旅游时,带孩子去登山,如果孩子怕摔;家长可鼓励他说:“别怕,你能行。再说摔一下有什么,你看别的小朋友,都自己爬上去了。”当孩子有些害怕时,对他说:“你和xxx一样勇敢,甚至比他还强呢!”这样,孩子就会树立自信心,努力去克服困难。当他们一次次战胜困难后,他们就会增添战胜困难的勇气,这时,家长对孩子说:“你真行,你真棒。”孩子就会认为自己真行、真棒。
其实生活当中有很多的教育契机,只要我们身为教育者做为孩子活动的观察者、有心人,我们就一定会在育儿的过程当中与孩子一起收获多多!
五、支持与鼓励的重要性。
我们支持孩子的大胆尝试,为孩子的创造与进步感到惊喜,当他们有进步的同时,及时的鼓励、肯定与表扬是非常必要的。支持与鼓励能够更好地帮助孩子树立起面对挫折的自信心。
一日,在翻斗乐游乐场看到一对父子,刚开始陶醉在海洋球的快乐中,当孩子发现附近的攀登架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打算尝试一下。但当爸爸把他带到攀登架旁边的时候,他却被攀登架的高度“吓”到了,便使劲拉着爸爸的手,让爸爸带他离开。细心的爸爸觉察到了孩子的内心活动。他首先非常肯定地告诉孩子“你一定能爬上去的,爸爸相信你!”孩子抬起头看看爸爸,终于迈出了决定性的第一步。当孩子攀爬到三分之一的同时,便又出现了刚开始的反复情绪,这时候的爸爸依旧鼓励着孩子,并且身体力行地为孩子做示范,一步步地教给幼儿攀登方法。孩子终于被激励了,通过爸爸的鼓励坚定了自己一定行的信念,又是通过爸爸的讲解与自己的摸索掌握了攀爬的要领与方法,最后他终于成功了!看着父子俩脸上洋溢着快乐与自豪,又有谁能不被其感染。接下来孩子又在成功的喜悦中成功挑战了其他的游艺项目。
我们在教育的过程当中不曾忽略支持与鼓励的教育效果, 那么就请我们将其恰到好处地运用到教育的过程当中,你将会体验到无限的惊喜与收获!
六、为孩子创设合作交往的机会,帮助孩子体验到更多的内容。
在与同伴的合作、交往活动中,孩子的社会性交往能力得到增强,他们在与同伴的交往活动中善于发现自己的缺点,从而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克服游戏中、活动中以自己为中心的倾向。在同伴群体中,幼儿往往会经历一些挫折,例如:观点不一致、屈从被领导的地位等等。这就可以促使他们在不断的磨炼中学习如何友好相处、友好合作,提高其耐挫折的能力。另外一方面,同伴之间的互相交流与指导,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孩子只有在群体生活中才能丰富、充实各方面的经验与内容,单一的家庭生活无法为幼儿提供学习与成长的机会,父母及其长辈也无法取代孩子的玩伴角色,所以家长应多鼓励幼儿亲近伙伴群体,帮助幼儿体验到更多的内容。
孩子勇敢地面对生活当中的每一个挫折,这将是他们一次次的学习经历,我们鼓励孩子面对的同时,不能剥夺他们学习与成长的机会。我们还要帮助他们养成乐观的精神,正如成人所谓——风雨过后,必见彩虹!我们内心坚定的同时,请不要忽视教育孩子!
总之,人生恰如一次远征,挫折将永远伴随我们而行。正如古人所说,“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侉少伟男”。磨难和挫折最能锻炼人的品质和意志,这也是孩子成长必不可少的经历。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必然可以促进孩子更好地面对学习和生活当中面临的困难,从而学会自强和自立。我们期待孩子的明天会更美好,那么从现在起与孩子一起收获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就让我们与孩子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吧!
最新被评论的专栏
北京听力协会听力语言康复教研中心
河南郑州康园听力言语康复中心
西安市第二聋哑学校“挫折教育”及其意义
第一章& “挫折教育”及其意义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遭遇阻碍或受到干扰,目的不能实现,需求欲望不能满足时的消极心理状态,被定为挫折;进行克服个体需求未满足时的消极心理教育,被称为挫折教育。“高校挫折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提高大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信心、恒心,增强大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应变力、克服力,培养大学生完善人格的心理素质教育。
第一节挫折教育的背景
1、问题的提出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激烈竞争的国内外环境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承受的压力非常大。同时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挫折承受能力之差也让世人触目惊心。国内有关大学生心理反应异常情况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其中心理异常者竟占18.58%。大量的专业调查结果和媒体报道表明,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问题日益凸出。
抗挫折能力是指人们对思想挫折的控制、调节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培养学生正确控制情绪、适应环境、调节行为、改善自我的过程。大学生抗挫折能力较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生活中表现得过于胆小、自卑而且性格孤僻、敏感;人际交往中不善于与人沟通,惧怕别人不接纳自己,交际范围狭窄;学习中缺乏信心和热情,负担过重,总认为自己智力低下;生活中依赖性较强,办事能力和自理能力较差;情感脆弱,常伴有悲观、无助、空虚等苦闷心理;意志力薄弱,缺乏进取精神,没有明确的目标,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差。
近年来,大学生因缺乏抗挫折能力而导致各种心理疾病,甚至因此被迫休学、退学的事件时有发生。最近,一项对1.4万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显示,有17%的大学生存在负面的心理和情绪,而全国大学生中因心理精神疾病退学的,高达退学总人数的54.4%,其中有21-35%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水平的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偏执等症状,且形成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统计报告显示:1980年代中期,我国大学生中有23.25%的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到1990年代中期则上升到25%。而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低于全国常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已达到30%,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人数正以10%的速度递增,这些数据的呈现,反映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而这些心理问题的出现,往往与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应对挫折有关。
通过调查分析,目前大学生遭受挫折的状况呈现出以下特点:其一、有挫折感的人数增多。据高校体育卫生验收资料统计表明,10年前,大学生中遭受挫折严重的占10%,而这些年已上升为25%。其二、挫折感的来源扩大。10年前,大学生遭受挫折的范围主要集中在校园生活中的学习受挫、恋爱受挫、人际关系受挫等,而现在由于大学生活动的空间和领域的不断拓展,遭受挫折的范围也由校内扩大到校外。其三、遭受挫折的后果逐渐加重。10年前,多数遭受挫折的学生表现为萎靡不振,现在发展到严重违纪或违法,甚至出现轻生或者杀人的恶性事件。因此,重视对大学生的挫折心理进行分析,探讨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对策是改变这种现状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突破口。在高校,开展“挫折教育”已经很有必要了。
2、国内外研究概况
挫折教育是应我国的教育现状出现的一个新兴的领域,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都所论甚少,包括现有的挫折教育定义也众说纷纭。
国内研究概况
在我国,挫折教育可谓源远流长,挫折教育思想自古有之。我国古代文学哲学著作中,都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关于挫折磨练、挫折教育的论述。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这可能是我国最早的挫折教育思想。说的是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要想实现远大的目标,必须先进行挫折的磨练和砥砺,培养坚忍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品格,增强挫折承受能力。
我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贯通行的是
“正向强化引导式”的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式普遍地存在着片面性和单一性的缺点,如:过分重视智力的发展,而忽视了意志力的培养和良好个性的形成;过分重视
“成才” 教育,而忽视 “做人”教育。而挫折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纠正传统教育方式的弊端,矫治大学生心理、意志、情感脆弱的弊病。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世界竞争形势的日趋激烈,当代大学生作为21世纪我国参与世界竞争的主角,他们的心理素质和耐挫能力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呼声日益强烈而且迫切。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和指导,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再次强调:“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了《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2002年又颁布了《实施纲要》。此后,各高校纷纷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机构,开展宣传、服务、培训、研究等一系列工作,形成了一支由心理、教育和医学等工作者组成的队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展开探索和实践。
国外研究概况
近百年来,一些西方学者对挫折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和实践。美国教育家戴尔·卡耐基在他的《吸收挫折》一书中曾写道:没有人能有足够的情感和精力,既抗拒不可避免的事实,又创造一种新的生活。你只能在两者间选择一样,你可以在那不可避免的暴风雨中弯下身子,也可能因抗拒它们而被摧折。卡耐基在他的书中首次提到了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美国人对孩子的教育是值得借鉴的。美国的孩子独立坚强,从小就学会照顾自己,再富裕家庭出来的孩子也会用自己的双手去劳动养活自己;而中国的孩子似乎永远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伞”中,无法独立生活。因此,我国进行挫折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能够独立面对挫折,较好地解决问题。美国教育专家认为,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就是要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美国的孩子从小就单独拥有自己的房间,自己活动,锻炼独立生活能力。很多美国大学生都是自己去挣钱来交学费。孩子成家的时候,父母往往也只是送上一个祝福,而不像中国父母那样要为儿子买房子、为女儿置办嫁妆等。
挫折教育在西方国家和日本起步较早。1910年,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就将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挫折教育列入大学法案。1956年又召开了第一次国际大学生心理卫生会议,使该项工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除了日常的心理咨询和教育工作外,还开展各种形式的关于挫折教育的团体训练,如敏感性训练,心理剧疗法和户外拓展训练等,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日本也十分重视大学生的挫折教育,自20
世纪30年代以来,多次召开全国性的心理保健会议,1950年代以来,各高校就陆续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内容涉及大学生的性格、负面情绪、学习、就业和人际等方面的挫折教育,通过开设心理热线和开展心理讲座等方式来进行疏导,并建立遭受挫折学生的心理档案。加拿大的大学也普遍设立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为学生提供个人情感问题、学习问题、择友择业问题这些方面挫折应对方式的指导,并将挫折教育作为学生工作部门的主要工作之一,经常对学生的挫折心理进行普查。
西方国家还比较注重家庭挫折教育。“挫折教育”不仅在教育界广为关注,而且也普遍渗透于家庭教育之中。他们不是把“挫折”作为一个孤立的问题来对待,而是把家庭挫折教育看作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着重培养子女自信、乐观的心理品质以及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他们的“挫折教育”旨在培养子女的“幸福品质”
。据西方学者研究,要培养出这种品质,父母应重视家庭中宽松的氛围,在父母把握原则的前提下,尽可能的给孩子更多的选择,而不是事事以家长自己的喜恶去强求一致。他们认为孩子经常要到社会上摔打,接受挫折磨练,体会幸福。他们要求孩子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积极应对和战胜挫折。心理专家们都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战胜挫折的基础。他们注重培养孩子遭受挫折以后的恢复力。西方教育界人士说,“挫折教育”说白了就是使孩子不仅能从别人或外界的给予中得到幸福,而且能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激发出一种自己寻找幸福的本能。
挫折教育是许多国家都相当重视的一种教育,我国高校开展挫折教育必须认真研究并有针对性地吸纳国外的先进经验,这样能更好的指导遭受挫折的大学生。应注重对大学生青年时期的挫折意识、挫折磨练和挫折心理的教育与培养;应注重对大学生“幸福品质”的培养;应注重对他们自信、乐观的心理品质和适应未来社会良好能力的培养。而我国目前居然还有人对“挫折教育”这个重要问题存在着诸多的质疑,认为根本没有必要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或者仅仅是简单地将“挫折教育”理解为故意让大学生吃苦,更谈不上对大学生“幸福品质”的培养和着重对他们自信、乐观的心理品质和适应未来社会良好能力的培养。事实上,“高校挫折教育”的目的是让大学生在体验中学会面对困难并战胜挫折,培养耐挫折能力。不仅包括吃苦教育、生存教育、社会教育、心理教育,也包括独立、勇气、意志及心理承受力等方面的培养。挫折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目的不只是让大学生吃点苦、受点挫折,而是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抗挫折和耐挫折的能力。
第二节 高校开展“挫折教育”的意义
1、“高校挫折教育”的含义
“高校挫折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为指导,以心理学、人生学为依托,以教育学为基础,结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与机制,专门研究大学生挫折产生的基本动因,挫折反应、挫折防卫机制、挫折承受能力、挫折心理咨询,以及对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它与相关学科关系如下:
&&&&&&&&&&&&&&&&&&&&&&&
&“高校挫折教育”是当前新时期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以陶冶人生、激励人生、磨练人生、指导人生为目的,教育和引导广大大学生树立挫折意识,自觉挖掘自身潜力,改变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增强心理免疫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性为主。挫折教育的对象是正常的大学生,尤其是成长中的广大大学生。
挫折教育,实际上是挫折心理调整教育和挫折防御教育。心理挫折从客观情境来看,是前进目标受阻;从主体体验上看,是由于需要的满足受到限制或者中断而引起的紧张情绪状态。人们在社会中无论所处的环境如何完备、个人条件如何优越,都不能绝对免除遭受困难和挫折的可能性,尤其对于处于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一方面,大学生生理上的一系列变化使得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了许多矛盾和冲突,如自理与自立、自信与自卑、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需要与满足、闭锁与开放、冲动与压抑等等,造成了他们的情绪跌宕起伏、动荡不定,也影响着他们心理的平衡;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革,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时时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各种压力,如家庭中的过高期望,学习中的紧张焦虑,人际交往中的烦恼冲突,性的困惑与恋爱中的矛盾,以及在步入社会前职业选择的迷惘等等。这些内部和外部的诸多情境,常常会在大学生稚嫩的心理上引起不同程度的挫折感,使他们处于一定的紧张和焦虑之中。有的大学生为外界压力对自我的纠葛而苦恼得难以忍受,认为社会现实与自我期望值之间相差太大;也有的大学生感到自己的认知与行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一致,因而产生心理上的不稳定;更有甚者,面对挫折而轻率的走上了自杀之路。凡此种种,都表明当代大学生缺乏遭遇挫折乃至失败的心理准备,缺乏必要的生存训练和磨难教育,缺乏应有的挫折承受能力。
2、挫折教育必要性
心理素质的提高和耐挫能力的培养对21世纪的大学生尤为重要。因此,重视对大学生的挫折心理进行分析,探讨挫折教育的对策很有必要。
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一,大学生所承受的压力增大。随着转型期的到来,生存竞争不断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精神需求不断提升,人际关系日益复杂,工作转换日益频繁,以及超负荷的就业压力和终身学习的压力,从各个角度充斥着现代大学生的生活,导致他们心理方面的问题日渐增多,凡此种种都成为困扰大学生生活的主要问题。原因大都应归为他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日趋增大,或者说大学生抵抗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日趋下降。第二,大学生所面对的冲击增多。当今社会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生存状态、生存理念等都在不同程度地受到一系列的冲击,原有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也受到冲击,社会上出现了道德信仰丧失、价值坐标偏离、行为选择失调等不良现象,而新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又未完全建立起来,于是形成了群体躁动的现象,一些不正之风,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都对大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大学生产生心理失衡。第三,大学生所担负的任务加重。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经过多年的高等教育,他们必然要走向社会,适应时代潮流,面对人生的成与败,协调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困惑。当代大学生只有具备不畏艰难、勇于面对挫折、敢于挑战一切困难的胆识和能力,才能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
素质教育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实行的是以培养少数人为目标的精英教育。采用应试培养的方式,因而升学率是人们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依据,其教育特点:重视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重视文化科学知识传授,抓过级率、升学率,忽视对学生坚毅、刚强、果断等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培养;重智育,而轻德育。学校品德教育形式化、模式化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学校虽然反复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但在实际工作中对德育重视不够而且内容单一、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忽视对学生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培养;重管理,轻疏导:认为学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管理人、规范人,没有认识到学生工作重在“导”,即辅导、指导、引导、疏导。这种教育方式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狭窄,知识更新能力差,心理素质水平低下,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力不从心。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和普及,一种旨在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力的教育——挫折教育在中国得到了发展。2001年教育部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到要培养大学生坚定的意志品质和较高的挫折承受力。21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综合素质的竞争,人才素质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应付挫折的差异性。挫折教育理应纳入素质教育计划。
大学生成长的要求
高等学校的在校大学生年龄一般集中在19、20—23、24岁之间,处于青年期向成年期的过渡阶段。处于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既有青年的一般性,也有这个阶段的年龄特征所赋予的特殊性。这个阶段大学生所呈现的特点是:生理发育完全成熟,但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大学生的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并不是同步的,在生理上,他们已是成人,但在心理上仍带有许多少年痕迹,如幼稚、脆弱、依赖性强等等,加之,他们的社会阅历太浅,面对各种社会矛盾,幼稚脆弱的心理难以调适,挫折心理也会随之而来。思维活跃,但因意志薄弱而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现实中,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以逻辑思维占优,对新生事物有较强的敏感性,接受能力强,追求个性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喜标新立异,有较强的自我意识,社会参与意识。但是他们过分凭借想象与间接思维,采用自由的方式来看世界,易受各种因素影响,不能辩证地看问题,偏激而且脱离实际,在失败与挫折面前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犯一些认知上的错误。
3、挫折教育的社会效益
当代大学生,作为21世纪的主人,要承担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参与世界竞争的重任。然而,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他们的精神风貌与基本的素质和能力又如何呢?据有关资料显示,从整体来看,我国青少年与美、日、英、德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知识水平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的差距,日本青少年的俭朴和吃苦训练、美国青少年的国家意识和自立精神,以及他们的挫折承受能力,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国当代大学生将要同世界各国的同龄人进行竞争,他们代表的是整个中华民族,肩负着民族的兴旺与发展的重任。针对当代大学生抗挫折能力低、适应能力差等特点,开展挫折教育,对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拓宽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途径,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理论、重说教,往往忽视了从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出发来开展教育活动,从而导致教育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形式陈旧,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而高校挫折教育,是按照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而设计的教育,更贴近大学生实际情况,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挫折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消极的挫折心理对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所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帮助他们了解自己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掌握解决心理冲突和应对心理挫折的科学方法。高校开展挫折教育可以有效地防止大学生的心理挫折发展成为心理疾病,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耐挫折心理,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掌握必要的心理卫生知识,不断增进身心健康。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心理学家把轻度的挫折比做“精神补品”,因为每战胜一次挫折,就会强化自身的力量,就能为下一次应付挫折提供更强大的精神力量。高校挫折教育能训练大学生,“使他们习惯于受到一定程度的痛苦而不畏缩,是一种使他们的精神变得坚强、并为他们今后的生活奠定勇敢与果断的基础的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做事半途而废、缺乏忍耐力的人格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缺乏挫折锻炼。这些大学生长期生活在温室中,从小学到大学,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困难都由父母或老师去解决,自己很少有机会去体验和经历“挫折”,自然也就难以具备克服困难和坚韧不拔的挫折承受力。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辅之以形式多样的挫折教育训练活动,对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促进大学生完成社会化过程,为成才奠定基础
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不断适应社会要求和变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需要、动机和行为,这一调整过程非常需要“挫折”的积极参与。大学生正处在社会化过程的重要阶段,社会化的内容和任务极为广泛,挫折教育可以使他们学会如何在不同环境、不同时间和不同规范条件下调整自己的行为,学会用更好的方法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获得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挫折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提高大学生适应挫折、抵抗挫折和应付挫折的能力,对于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和较高的心理承受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恰到好处的挫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