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知乎网无法登陆是怎么回事?而且打开与知乎相关的网页,都看不到图片(如下图)

&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dfac540b5fa536a412f9fd_b.jpg& data-rawwidth=&798& data-rawheight=&45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98&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dfac540b5fa536a412f9fd_r.jpg&&&/figure&&p&&b&本文作者:最后的防线&/b&&/p&&p&  附近的街机厅老板虽然已退休多年,仍对我当年玩《彩京1945》和《合金弹头》的情景津津乐道。当时,我甚至会反复通关一部作品,甚至在许多场景中故意死去。“你究竟是怎么想的?”老板如此问我,而我只是笑而不语。&/p&&p&  其实,在根本不知道“设定集”为何物的年代,我只想仔细注视一下在这些游戏关底出场的庞然大物,它们的造型是如此激动人心,在被主角终结前仿佛将摧毁一切——这些都满足了一个男孩对武器的所有期待。&/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def34f4f466dac39a6f37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3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def34f4f466dac39a6f37_r.jpg&&&figcaption&《合金弹头2》第四关的Boss——它的官方全名叫“水陆两用杀戮蹂躏车辆‘Big Shiee’”,是整个系列给人印象最深的Boss之一,其原型是高达中的陆地战舰、“宇宙战舰大和号”以及二战日本的“长门”号战列舰&/figcaption&&/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97a416ca31dd27baa94e2d3848f44efd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49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97a416ca31dd27baa94e2d3848f44efd_r.jpg&&&figcaption&在《打击者1945》系列中也有许多类似的陆地巨舰,这里就是第二代的一个Boss——“Galiath”——一座巨大的轨道要塞。另外,该系列的boss都具有第二形态,在本体被击破后,其核心会变成一部巨大的机甲,继续同玩家作战&/figcaption&&/figure&&p&本文所讲述的,就是这些从未离开绘图板的、庞然大物的故事。事实上,对这些巨大机器心驰神往的不只有笔者一人,自工业革命开始、轰鸣的机器改造了整个世界时,人们便下意识产生了一种敬畏感。&/p&&p&&b&堑壕终结者&/b&&/p&&p&  1874年,俄国科学家布连纳曾绘制出了一张惊人的蓝图——巨大的“履带式防弹车”,这种车辆由9节车厢组成,彼此就像列车一样用铰链连接起来,它就像蜈蚣一样,可以在崎岖的战场上行驶。同时,该车辆的侧面还安装了装甲,火炮则从前方和两侧的炮位中伸出。在说明书中,布连纳这样写道:“本设计有战舰般强大的防护和火力,必定能在战场上发挥重大作用。”&/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de5fdcdf414f386c601a558e74767b6c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27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de5fdcdf414f386c601a558e74767b6c_r.jpg&&&figcaption&布连纳的“履带式防弹车”,后来诸多“陆上战舰”设计的雏形&/figcaption&&/figure&&p&  事实上,布连纳的设想并不是一个孤例。当时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高潮,技术进步也把人类的想象力推上了新台阶。但和如今追求简约的风格不同,当时的人们强调“大就是美”,公众普遍相信:机器越大,释放的能量也越大,不仅如此,这些机器本身还是一座纪念碑,是人类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象征。&/p&&p&  在进入20世纪后,由于复杂的国际局势,这些设想付诸落实的速度明显加快了。在军事和科幻期刊上,类似的设计已不再令读者陌生。其中一个例子被被刊登在了美国的《河滨杂志》上,其中构想了一场未来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一个国家只用了13部“陆上铁甲舰(The Land Ironclads)”就迫使敌人放下了武器,文章的结尾则提到:“体面的文明击败了优秀的战士。”&/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caea6b1c9e5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71& data-rawheight=&3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1&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caea6b1c9e5_r.jpg&&&figcaption&《河滨杂志》中绘制的“陆上铁甲舰”插画,在作者的笔下,一个国家只用少数车辆便赢得了一场战争&/figcaption&&/figure&&p&  撰写这篇文章的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科幻作家H.G.威尔斯,虽然不是一位职业军人,但他仍富有前瞻性地看到了重型机器的作战价值。在20世纪初,以机枪、重炮和铁丝网为主导的战争形态已经成型,许多战例向世人表明,在枪林弹雨中,前线将变成普通士兵的绞肉机。为减少伤亡,军队迫切需要一种新武器,而兼具厚重装甲和强大火力的“陆上战列舰”,就很可能是它们的表现形式。&/p&&p&  走在最前列的是英国,他们的研究成果最终催生出“坦克”这个发明。但在立项阶段,他们曾考虑过众多的方案,其中一些俨然科幻插画的翻版:这些庞然大物重量达到了数百吨,在侧面布置了大量的机枪和重炮。&/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cc5e47767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44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cc5e47767_r.jpg&&&figcaption&由英国航空部队军官托马斯·赫辛顿(Thomas Hetherington)提交的战车设计,它重达数百吨,试图通过其沉重的装甲和体格翻越堑壕,摧毁敌军防御&/figcaption&&/figure&&p&  然而,这些设计超出了当时的技术水平,最终被性价比更高的产品取代。但即便如此,在早期的坦克身上,人们仍然能看到“陆上战列舰”的影子——它们安装了大量的炮廓炮和机枪,用侧面对敌作战,同时,它们的名字也是耐人寻味的——“Landship(陆上战船)”。&/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0f817d4af3d4b7d50d7d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29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0f817d4af3d4b7d50d7d_r.jpg&&&figcaption&坦克最初问世时的样子,它们身上仍有不少军舰的影子&/figcaption&&/figure&&p&  诞生之初,坦克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比如防护薄弱、火力不足、还经常陷入堑壕:为克服这些缺陷,一些工程师始终保持着简单粗暴的思路——这就是把坦克造得更大。他们计划用质量换数量,哪怕这些坦克数量不多,也可以凭借火力和装甲优势主宰战场。&/p&&p&&b&爱德华·格罗特:战车界的奇爱博士&/b&&/p&&p&  正是因此,在一战结束后,“陆地战列舰”逐渐从科幻杂志上的插画变成了严肃研究。而在由此诞生的众多项目中,有一个人始终扮演着“教父”般的角色,这个人就是德国工程师爱德华·格罗特。&/p&&p&  事实上,格罗特本人的工作经历,甚至比他设计的“陆上战列舰”更为传奇。对格罗特的早期生涯和教育背景,历史学家们几乎一无所知,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他在1920年代取得了工程学博士学位,同时还加入了德国社会民主党——一个亲共产主义的左翼党派。&/p&&p&  正是这一点,让他很快被苏联政府看中,在1920年代末,他登上了东行的列车,前去为红军设计新式坦克。&/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b7e82c6bd7938dbfdc9661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51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b7e82c6bd7938dbfdc9661_r.jpg&&&figcaption&1931年、在列宁格勒的AVO-5设计局,爱德华·格罗特博士(前排正中)与同僚们的合影,其中前排右起第二人是设计局的局长尼古拉·巴里科夫(Nikolai Barykov),他后来一手主导了T-28、T-35和T-100等几个多炮塔坦克设计项目&/figcaption&&/figure&&p&  在接手工作之初,格罗特便毫不掩饰他对“陆地战列舰”的热情,他的设计无一例外,都拥有强大的武器、厚重的装甲,并采用了多炮塔设计。和许多工程师们一样,格罗特认为单炮塔坦克存在缺陷,它们只能对付一个目标——鉴于复杂的战场环境,他们相信,更好的设计是为坦克安装多个炮塔,这样它们就可以与四面八方的敌人同时作战。&/p&&p&  另外这种思路也迎合了苏联领导人的审美趣味:他们需要的不只有武器,还有红色政权的力量象征,正是因此,尽管格罗特的设想完全超出了苏联的工业水平,但他始终得到了上级的大力支持。&/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e1cb46df723c51a89c3f17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393& data-rawheight=&60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93&&&figcaption&规模宏大的苏联工厂:在经济建设取得成就之后,苏联急于向世界证明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说,各种大型坦克的诞生也是出于这种动机&/figcaption&&/figure&&p&  格罗特的第一个项目便不同凡响,这种坦克被称为TG,即“格罗特坦克(Tank Grotte)”,它的官方编号是T-22,全重达到了25吨,44毫米的装甲可以抵御当时大部分的野战炮和反坦克武器。同时,它还安装了一门76.2毫米主炮和一门37毫米副炮,在当时是破天荒的火力。&/p&&p&  但细节上,格罗特坦克却问题丛生,由于亲自设计的电动机功率有限,T-22的炮塔经常无法正常转动,其炮塔内的空间也相当局促,导致许多武器无法正常开火。&/p&&p&&br&&/p&&u&&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ee93c24d37db9362ffcded3d6346a5ef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3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ee93c24d37db9362ffcded3d6346a5ef_r.jpg&&&/figure&&/u&&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a94fc11fcdd75c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33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a94fc11fcdd75c_r.jpg&&&figcaption&“格罗特坦克”的照片和侧视图&/figcaption&&/figure&&p&&br&&/p&&p&  1931年,作为一个缺乏前途的项目,T-22戛然而止。但格罗特的团队却没有受到牵连,在他们的影响下,建造“陆上战列舰”的狂热有增无减。其中最著名的衍生品是T-28和T-35多炮塔坦克,战前,它们曾在莫斯科的阅兵式上频繁亮相。&/p&&u&&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f3a4e8ea7f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4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f3a4e8ea7f_r.jpg&&&/figure&&/u&&u&&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e959ed9fecc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46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e959ed9fecc_r.jpg&&&figcaption&苏联装备的T-28(上)和T-35多炮塔坦克,它们充当了战前苏联军事实力的象征,虽然原始设计模仿自英国的同类产品,但格罗特团队的人员在其设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另外,在工程师们眼中,它们还远远不是坦克最理想的形式&/figcaption&&/figure&&/u&&p&  这两种坦克我们不多做赘述,因为它们的故事本身都可以独立成篇。其中前者拥有三座炮塔,后者的炮塔则达到了五座——它们共同构成了战前苏联陆军力量的象征,另外,在工作期间,格罗特还和当时苏联红军的灵魂人物——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这也催生了另一些更为前卫和激进的项目。&/p&&p&  在他们的影响下,工程师推出了大量的超重型、多炮塔坦克设计,这些设计都源自之前的“陆地战列舰”概念。其中有代表性的是90吨的T-39和100吨的T-42,它们的重量是普通坦克的10倍,火力也相当可观,比如T-39,它的一个分支方案曾计划安装四门107毫米主炮——只要一发这种炮弹,就足以令当时大部分的坦克化为齑粉。&/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caae1ecf824de3c1e3155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57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caae1ecf824de3c1e3155_r.jpg&&&figcaption&T-39坦克几个分支方案的模型,其中左下方就是前文提到的、装备4门107毫米炮的方案,该车全重90吨,乘员12人,另外还有装备152毫米炮的方案&/figcaption&&/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35a2f2a4c138cde86bed56d04b8bcfaa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26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35a2f2a4c138cde86bed56d04b8bcfaa_r.jpg&&&figcaption&T-42坦克的3D复原效果图&/figcaption&&/figure&&p&  尽管T-39和T-42都没有变成现实,但“陆地战列舰”的设计却越来越激进。1933年,这一系列计划随着“岸防坦克”项目的启动达到了高潮。在红军技术部门的要求下,格罗特于同年完成了草案,这种坦克的重量在500吨以上,一旦爆发战争,它们可以迅速利用内线优势,从一个战略要地前往另一个,抵御敌军舰队的进攻。&/p&&p&  然而,“岸防坦克”项目的寿命却非常短暂。因为这类车辆的开销已经超出了苏联经济的承受能力——即使是90吨的T-39坦克计划,每辆坦克也将花费300万卢布,而“岸防坦克”的造价更将10倍于此,至于这笔钱完全可以被用于生产数百架飞机,从而更好地保卫苏联的领土和领空。&/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ade6be8c5dfcc7c51440eb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43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ade6be8c5dfcc7c51440eb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4bbcfa883b0f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48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4bbcfa883b0f_r.jpg&&&figcaption&格罗特为苏联设计的“岸防坦克”效果图,这些钢铁巨兽的假想敌是敌军舰队,最大装甲厚度为300毫米,主炮是两门305毫米大口径舰炮&/figcaption&&/figure&&p&  希特勒上台后,德国专家开始离开苏联,格罗特也不例外。但他的思路却在影响着苏联人,尤其那些看到T-28和T-35后、心潮澎湃的业余设计师们。在爱国情怀的驱动下,一些“陆地战列舰”的设计再次浮现。&/p&&p&  另外,这些项目的出现还有两个诱因:首先是1940年的苏芬战争,在这次战争中,苏联人第一次意识到了早期坦克和步兵在混凝土工事面前有多么脆弱;其次是1941年的前线惨败——在刺激之下,业余设计师们渴望发明一种超级武器,用它们一举扭转战场颓势。&/p&&u&&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3bbca38ffc3ac4af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50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3bbca38ffc3ac4af_r.jpg&&&figcaption&1940年4月,一个不知名设计师提交的“陆上战列舰”方案,它很有蒸汽朋克的感觉&/figcaption&&/figure&&/u&&p&&b&苏联人的创意&/b&&/p&&p&  1941年秋天,苏联国防委员会收到了一封来自斯大林格勒的信,信件的起草人是亚速-黑海机械工程研究院的学生达夫列托夫(Davletov)。在信件中,他详细分析了从一战到苏芬战争的历史,并附带了一张坦克设计图,按照他的描述,这种坦克“能毫发无损地突破一切工事”。&/p&&p&  这种坦克的重量极为夸张,达到了2500吨,长度约为40米,宽度则是这一数字的一半。尽管它的主要战场是陆地,但达夫列托夫还在车体后方安装了两个螺旋桨,令其足以在水面上行驶。另外,这头钢铁巨兽还安装了一台15000马力的发动机,据信,它能推动整个坦克达到40公里/小时的速度。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坦克还打算以原油作为燃料,这样可以直接从油田获得补给。&/p&&p&  不仅如此,作为这艘“陆地战列舰”的武器,设计者计划在5米高的炮塔中安装三门500毫米火炮,其射程能达到30公里。除此以外,该坦克还计划装两门150毫米炮和10门75毫米炮,外加4门高射炮和20挺重型机枪。此外,由于有巨大的甲板空间,“陆地巡洋舰”还可以携带18辆坦克。&/p&&u&&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4d1ca40ff5dcb5eb2e1aa2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39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4d1ca40ff5dcb5eb2e1aa2_r.jpg&&&figcaption&达夫列托夫“陆上战舰”的设计草图&/figcaption&&/figure&&/u&&p&  在附带的文件中,达夫列托夫提出了本武器的使用构想,这就是将“100台‘陆上战舰’部署到离前线250-300公里的地方——这100台‘陆上战舰’还会额外携带1800辆坦克(其中200辆为两栖坦克),另外,这些‘陆上战舰’最多还可以运送4个师的武装步兵。”&/p&&p&  按照设想,一旦夜幕降临,这支陆上舰队将开始向前线移动,并在黎明时分抵达。在此之前几个小时,敌军的防御工事将被空军削弱,尔后,这些“陆上战舰”和它们卸下的1800辆坦克将立刻投入战斗,打对手一个出其不意。&/p&&p&  达夫列托夫认为,只要两个小时,这种战术就足以摧毁敌军一切防御工事:“随着坦克突破,‘陆上战舰’将直奔对手的抵抗中心而去,用压倒性的火力摧毁之……至于下一个任务是联系空军,用伞兵夺取敌人的首都。”&/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b1b5eef37b19a048bcf9f7f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4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b1b5eef37b19a048bcf9f7f_r.jpg&&&figcaption&达夫列托夫“陆上战舰”的俯视图,整个图纸实际十分粗陋&/figcaption&&/figure&&p&  根据设计者的说法,这些“陆上战舰”几乎无坚不摧,唯一能构成威胁的是大口径火炮或轰炸机,但和多兵种的密切配合会将危险降到最低。不过,更为理想的情况是这些‘陆上战舰’独立行动,比如奇袭防备严密的岛屿和沿海要塞。届时,它会用重炮将目标夷为平地,然后派出携带的坦克和步兵。另外,设计者还认为它可以对付敌军舰队,只不过此时其携带的将不是坦克,而是鱼雷快艇。&/p&&p&  当然,在计划书中,达夫列托夫不认为自己的设想会得到专业人士认可,但他认为,苏联政府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一点可以将有潜力的幻想迅速变成现实,在文件的最后,他写道:“车身的构造可以交给造船厂,所有武器交给火炮工厂,传动系统和履带可以交给坦克工业和发动机工业建造。”但问题在于,即使苏联愿意如此,战局也已经岌岌可危,1941年冬天,德国人已经兵临莫斯科城下,前线需要的是更多的T-34,而不是这种夸张的设计。&/p&&p&  即使如此,随后几年里,类似设计还是纷至沓来,1942年,另一个方案被提交给了红军装甲与机械化部队总局(GABTU)。其作者——技术中校奥索金(Osokin)写道:“为了帮助祖国打击法西斯分子,我特地设计了一种特殊的武器——‘坦克巡洋舰’,并希望能引起您们的兴趣。”&/p&&p&  与达夫列托夫的设计相比,奥索金的方案更为专业,对性能指标的估计也更为谨慎,同时还考虑了批量生产的可能性,其中许多部件——如部分车体和副炮炮塔,都是从T-34坦克上直接移植的。&/p&&u&&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56ba866ddc6ed40c7c8ce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3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56ba866ddc6ed40c7c8ce_r.jpg&&&figcaption&奥索金“坦克巡洋舰”项目的3D复原图&/figcaption&&/figure&&/u&&p&  正是因此,奥索金的提案走得很远:在转交红军装甲与机械化部队总局之前,整个项目已经得到了乌拉尔军区一些将军们的推荐。在给上级的信中,奥索金对他的项目深信不疑,其中特别强调,任何犹豫不决,都将给国家带来巨大损失。&/p&&p&  奥索金的设计如何?平心而论,其中确实有可取之处,建造也是完全可行的。整个“坦克巡洋舰”具体包括五个部分:中央是一座巨大的双管炮塔,左右两侧则各有两个履带式驱动单元,同时,每个驱动单元还都安装了自己的武器,动力装置是相互连通的,不过,与达夫列托夫的设计相比,奥索金的“坦克巡洋舰”却不是两栖的,它需要在车体外加挂浮舟才能跨越河流。&/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8f5b1ea69ad4feb3bedd6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42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8f5b1ea69ad4feb3bedd6_r.jpg&&&figcaption&奥索金“坦克巡洋舰”的设计图&/figcaption&&/figure&&p&  “坦克巡洋舰”的各个单元将通过焊接组合起来,内容则划分为不同的舱室,其中前半段是整个车辆驾驶舱,其中容纳了指挥员和驾驶员,在后方则是机械师和无线电操作人员的工作空间。&/p&&p&  至于最有趣的环节则是武器装备,其中,主武器是中央炮塔中的双管152毫米炮,在两侧的每个动力单元上还都安装了一座T-34坦克的炮塔。同时,奥索金还考虑了防空问题,为此,他在车体后方安装了一门高射炮、一座自动炮塔和4挺高射机枪。这样一台坦克的全重将达到270吨,并由1500马力的M40航空柴油发动机驱动,其正面装甲有125毫米——足以抵挡大部分德国火炮的轰击。&/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0ab6cb5a21d62ea47cf0c59f329eceb9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4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0ab6cb5a21d62ea47cf0c59f329eceb9_r.jpg&&&figcaption&奥索金“陆地巡洋舰”的武器布置和射界示意图&/figcaption&&/figure&&p&  按照奥索金的设想,“坦克巡洋舰”的战术用途极为广泛,它既可以充当机动炮兵,也可以作为攻坚力量和其它部队并肩作战,突破敌人的防线、摧毁挡在路上的装甲部队。在文件的最后,奥索金为这种车辆想象了灿烂的结局:“它们将支援红军攻向敌人的首都:柏林、维也纳、罗马、布加勒斯特……沿途解放一切被法西斯压迫的人民。”&/p&&p&  事实上,这两个两个方案只是冰山一角,按照两位俄罗斯历史学者、同时也是《坦克世界》顾问尤里·帕舍洛克(Yuri Pasholok)和尤里·巴忽林(Yuri Bakhurin)的发现。类似的“陆地战舰”设计有10个以上,以下就是其中一部分:&/p&&u&&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6e2b775c5c224b85036c1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2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6e2b775c5c224b85036c1_r.jpg&&&figcaption&三级军事工程师A.巴甫洛夫于1943年提交的一个方案。在开头,巴甫洛夫写道:“形式、品质和功能性上,最完美的产品通常不是由发明者创造。”也正是因此,他提交了这种与传统设计截然迥异的、阶梯式的陆上要塞,其长度为25米、高度和宽度分别为3米,重量超过100吨,公路最高时速为100公里。&/figcaption&&/figure&&/u&&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92b2adfae1ca019dfdc9a7b489b92a59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6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92b2adfae1ca019dfdc9a7b489b92a59_r.jpg&&&figcaption&巴甫洛夫设计的前视图。按照设想,上述要塞可以替代大部分地面军事装备,它们每天能前进1000公里,只要有100辆,它们就可以直捣敌人的心脏——柏林。不仅如此,“在击败法西斯之后,这种机器还能迅速冲向英吉利海峡,并摧毁任何霸权政府……”&/figcaption&&/figure&&p&  下图中的方案被称为“移动要塞”。设计者是近卫军空军少校德尔卡赫(Derkach),他在1943年秋天将这一设计提交给了红军空军军事委员会,后者很快又将其转交给了陆军。&/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9d7f9f90f5ba68b00fe81b30634dbd65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38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9d7f9f90f5ba68b00fe81b30634dbd65_r.jpg&&&/figure&&u&&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ece1fc544a358af3c70be27f74c7952b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44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ece1fc544a358af3c70be27f74c7952b_r.jpg&&&figcaption&“移动要塞”全重达到了600吨,人员和装备都被安置在了一个卵型的外壳以内,外表这安装了16门中口径火炮和35-40挺机枪,外部则有总厚度达到220毫米的三层装甲。在文件中,德尔卡赫少校颇为自信地写道:“其火力相当于一个步兵团和一个炮兵团的总和……&/figcaption&&/figure&&/u&&p&  以下这个方案的背后有一个极为悲情的故事,其设计者米哈伊尔·伯伊科(Michail Bojko)原本是一名修理工,他的父母、姐妹和孩子都在德军占领区不幸身亡,而他本人也因为心脏病在位于索契的一家疏散医院接受疗养。在当地,他开始了创作工作:“我努力为红军制造强大的武器,用最有力的办法去摧毁一切法西斯匪徒。”&/p&&p&&br&&/p&&u&&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ea03cccd62e0eef33d8054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35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ea03cccd62e0eef33d8054_r.jpg&&&figcaption&和其它几个设计不同,该方案的主要武器不是火炮和机枪,而是车身上搭载的大量炸药抛射装置和火焰喷射器,它们可以制造一大片高温火场,进而吞噬掉沿途的一切敌军。另外,伯伊科还准备为其安装4个高音警报器,让该设计“同时成为一种心理战武器,它将给敌军带来极大的震惊,并彻底挫伤他们的士气。”&/figcaption&&/figure&&/u&&u&&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75a5be3670cbf482bff8ee7bf73d74c1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2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75a5be3670cbf482bff8ee7bf73d74c1_r.jpg&&&figcaption&按照伯伊科提供的设计草图,整个坦克的外部有超过400毫米厚的防火装甲,总重量大约为30000吨,速度为120千米/小时,推动它的是四台发动机,每台6600马力。当然,在信中,伯伊科也坦诚地指出,这些设计仍然十分粗陋,“在许多地方都需要改正”。&/figcaption&&/figure&&/u&&p&  令人遗憾或庆幸的是,这些“陆地战列舰”项目都最终遭到了拒绝,它们的设计蓝图在档案馆尘封了许多年,直到近年来才被陆续发现。不过,耐人寻味的是,在设计书中,许多设计者都阴差阳错地预言对了一件事,这就是德国人同样正在开发类似的项目。比如达夫列托夫就在设计书中提到:“有一件事可以确定,那就是敌人也会建造类似的‘陆上战舰’……因此,随着战争进行,谁有更多‘陆上战舰’,谁就将成为大地的统治者。”&/p&&p&&b&P1000和P1500:二战德国的移动要塞狂想&/b&&/p&&p&  情况的确如此,在回到德国之后,那个曾启迪了无数苏联“陆地战列舰”设计的德国工程师——爱德华·格罗特,从来没有放弃过类似的项目。不过,由于失去了官方支持,他在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的工作,历史学家们已经所知甚少,只知道他申请了一些与电传动相关的专利——这些文件表明,他仍在进行研究,不过,方向已经不再单纯是超级坦克。&/p&&p&  但另一方面,格罗特并没有忘记兜售之前的创意,其中一个例子是他于1937年9月在德国军事杂志《机械化作战部队(Kraftfahrkampftruppe)》上发表的文章。其中,他详细介绍了自己在苏联的活动,尤其是为苏军设计的1000吨级超级坦克项目。由于描述颇为夸张,当时很多人相信,格罗特不过是个夸夸其谈的科学怪人。&/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69eaf162d83257bae42c80dd389cd625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9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69eaf162d83257bae42c80dd389cd625_r.jpg&&&figcaption&格罗特在《机械化作战部队》上发表的论文页面节选,其中附带有三种型号的“岸防坦克”设计&/figcaption&&/figure&&p&  在回国后很长时间,格罗特一直都默默无闻,但随着战争爆发,他的命运开始改变,应德国军备和建筑工程主管阿尔伯特·施佩尔(Albert Speer)的邀请,格罗特加入了一个工业专家团队,由于职责是推动潜艇的批量建造,其职务在当时称得上是举足轻重。&/p&&p&  为何一名参加过左翼政党、和苏联过从甚密的工程师,会突然赢得纳粹当局的信任?答案也许和格罗特的政治选择有关,和许多工程师一样,他加入了纳粹党,以求在仕途上更进一步。正是因此,当时纳粹党的缩写(NSDAP)经常被戏称为:“啊,你也想找份工作(Na,suchst du auch P?stchen)?”&/p&&p&  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后来代号P.1000的超级坦克,正是格罗特在此期间主动提出的,但事实上,情况也许并非如此:从保存至今的文件上看,是希特勒亲自启动了这项工程,而格罗特只是一个接手者。在日,施佩尔安排元首与格罗特进行了会面,项目正式启动,但由于档案遗失,对该项目的描述大多只存在于第三帝国高层官员的回忆中。毫不奇怪,他们的态度大多是否定和批评的。&/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2296cde37ad2cbca84b45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39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2296cde37ad2cbca84b45_r.jpg&&&figcaption&P.1000项目的推定3D还原图,该方案最终的图纸实际没有保存下来&/figcaption&&/figure&&p&  德军装甲兵总监海因茨·古德里安后来回忆道:&/p&&p&  “此外,希特勒还继续讨论了至关重要的问题——这就是坦克生产……然而,有个观点却在他脑海中根深蒂固——他认为只有厚重的装甲才是绝对必要的。很快,他的幻想变成了对庞大的病态崇拜,工程师格罗特接到了建造一个重达1000吨的、巨型坦克的任务。”&/p&&p&  作为潜艇建造工程的顾问,格罗特非常清楚德国海军的军备项目。1942年7月,超级坦克项目进入了设计阶段,在当月17日,格罗特给“大炮穆勒”——即克虏伯的首席火炮工程师埃里希·穆勒博士写了一封信:&/p&&p&  “通过施佩尔部长,我从元首那里得到了开发一种重达数百吨的、超级履带战车的任务。可能您已经知道,我是军事装备生产方面的专家。我的计划是为该战车安装鱼雷艇发动机,其功率将达到16000马力……&/p&&p&  但另一方面,对连接发动机与履带的传动装置,我仍然需要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并克服生产方面的难题。由于克虏伯拥有大型齿轮箱的生产能力,因此,我希望能向您的专家提出咨询。”&/p&&u&&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aea43f5dc3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97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aea43f5dc3_r.jpg&&&figcaption&埃里希·穆勒——二战德国的许多巨炮便是出自他的手笔,正是因此,他得到了“大炮穆勒”的绰号&/figcaption&&/figure&&/u&&p&  格罗特与克虏伯工厂高层开始了密切合作,正是因此,许多关于P1000工程的通信被保存了下来。而穆勒这种高层人物的参与则表明,德国军工业显然认真考虑了格罗特的设想。&/p&&p&  8月13日,在克虏伯公司的总部埃森(Essen),高层召开了一次特别会议,中心议题就是开发格罗特的超级坦克。会上,格罗特阐释了这种该武器的总体概念:战斗全重800吨,长35米,宽14米。其行走系统每侧都有3条宽1.2米的履带,它们接地面的长度为21米,压强为0.54千克/平方厘米。至于悬挂系统和底盘结构格罗特没有给出详细的设计方案,但根据他的推算,其驱动轮的直径会达到3米,大致与一层楼的高度相等。&/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83e4f20f17db67c2d10a6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7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83e4f20f17db67c2d10a6_r.jpg&&&/figure&&u&&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883d21f768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5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883d21f768_r.jpg&&&figcaption&格罗特超重型坦克计划安装两种动力系统,上图为MAN公司生产的舰用柴油机,下图为戴姆勒-奔驰公司生产的鱼雷艇柴油机&/figcaption&&/figure&&/u&&p&  至于动力系统有两个方案,方案一计划采用大型舰用柴油机,这种柴油机曾准备安装在一种驱逐舰上,最大功率为8500马力。方案2则计划安装8台戴姆勒-奔驰公司生产的2000马力柴油机,这种柴油机有20个气缸,是一种鱼雷快艇引擎,与前者相比,它在重量上有着显著优势——重量只有不到6吨,而8500马力引擎的重量则是它的10倍。&/p&&p&  从某种意义上说,该方案的源泉其实来自给苏联人的设计,但这一设计的实现,又有赖于技术上的支援。在会上,他要求穆勒拨出一个20人的工程师团队,协助他推进整个项目。对此,穆勒虽然“原则上同意”,但也提出了质疑:因为格罗特甚至还没有拿出初步的图纸,一些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p&&u&&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088a5b36bc525eb02e3e1a416f03343e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42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088a5b36bc525eb02e3e1a416f03343e_r.jpg&&&figcaption&按照最初的设想,格罗特实际打算为这种坦克安装一战德国海军使用的305毫米舰炮——这是该炮在地面炮台中的照片&/figcaption&&/figure&&/u&&p&  其中一个瓶颈在于武器系统。今天,网上99%的文章,都宣称它将安装从德国战列舰“格奈森瑙”号(Gneisenau)上拆下的283毫米三管炮塔,但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从当年的会议记录中可以看出,对如何武装自己的“陆上战列舰”,格罗特最初根本没有明确的想法:他唯一能从德国海军获得的,只有一战时期生产的305毫米舰炮的相关图纸。&/p&&p&  随着时间流逝,格罗特制成了“陆上战列舰”的演示模型。该模型的第一个版本是一辆三炮塔坦克,该版本的行走装置和后来的P1000很接近,主炮塔位于车体中央靠后的位置,其中安装了两门305毫米舰炮。另外,在前方,还有两座双管128毫米炮塔,这种火炮和一种德军的高平两用舰炮非常相似。&/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ab3f334d99bd33ba070cf2fd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41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ab3f334d99bd33ba070cf2fd_r.jpg&&&/figure&&u&&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afdd31a51af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4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afdd31a51af_r.jpg&&&figcaption&格罗特第一方案的模型,其使用的是305毫米舰炮,同时车身上没有任何高射炮&/figcaption&&/figure&&/u&&u&&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f3cacced9c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48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f3cacced9c_r.jpg&&&figcaption&完成后的超重型坦克有多庞大?以下是同比例的一个兵人模型&/figcaption&&/figure&&/u&&p&  总体上说,这个版本的坦克和格罗特1933年给苏联红军的项目很像,但也不乏一些新特征,其中包括了倾斜的侧面装甲,这提高了超级坦克的防护性能。&/p&&p&  在后续研究中,格罗特又对坦克的布局进行了完善,虽然128毫米双联装炮塔能履行高射炮的职责,但它们却无法对付轻快的单引擎战机——这就需要为“陆上战列舰”安装一些轻型高炮。&/p&&u&&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46b4bd3fd4cd6d0204ea3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5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46b4bd3fd4cd6d0204ea3_r.jpg&&&figcaption&HD 151型液压炮塔,格罗特试图用这种装置充当超重型坦克的近距离防空武器&/figcaption&&/figure&&/u&&p&  在这方面,格罗特选择了HD 151型液压炮塔——一种用在轰炸机上的近防武器。在最终的布局中,“陆上战列舰”计划安装8座该型号的炮塔,其中左右两侧各有三座,尾部还有两座,但这种设计却算不上特别成功,其中有许多死角,在车体前方尤其如此。&/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80f6bdb097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37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80f6bdb097_r.jpg&&&figcaption&加装了高射炮塔的格罗特第一方案&/figcaption&&/figure&&p&  1942年9月底,格罗特对“陆上战列舰”进行了重新设计,其中的改变主要是在武器系统的方面,因为此时,技术人员相信,他们可以用一艘受损战舰的炮塔充当该移动要塞的武器。这艘战舰是“格奈森瑙”号,1942年2月,盟军的重磅炸弹击中了该舰的舰首炮塔,造成112人阵亡,令该舰需要数年修理才能重新入役。&/p&&p&  在此期间,德国海军提出了一个全面的改造计划:其中包括了拆除该舰的三管283毫米炮塔,换装381毫米主炮,拆下的炮塔则可以用在格罗特的超级坦克上,不过由此带来的问题是:283毫米炮塔的全重达到了750吨,即使精简掉一些设备,重量也会超出原底盘的承载能力。格罗特于是修改了炮塔的设计,将安装的三门炮减少到两门。&/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56d9ba8ded67308efb579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41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56d9ba8ded67308efb579_r.jpg&&&figcaption&德国海军的战舰“格奈森瑙”号,格罗特的坦克设计便计划利用该舰的三联装炮塔&/figcaption&&/figure&&p&  通过吸取前一设计的教训,格罗特完成了一个全新的“陆上要塞”模型,这次它安装了五座炮塔,另外,由于从德国海军得到了全套的舰炮图纸和数据,因此,这个设计安装的不是假想中的武器,而现实存在的火炮。这不仅适用于主炮和车体边缘的HD 151高射炮塔,主炮周围的128毫米双联装炮塔也有现实原型——这些炮塔来自德国海军的36C型驱逐舰,这些军舰预定于1942-43年开工,但没有一艘竣工服役。&/p&&u&&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748eca308dfee8468ccfe31e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29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748eca308dfee8468ccfe31e_r.jpg&&&figcaption&德国海军36C型驱逐舰的3D还原图,格罗特的设计计划利用该型号战舰的炮塔充当副炮塔,在《战舰世界》中,该型号以Z-46的身份登场&/figcaption&&/figure&&/u&&p&  底盘的设计也进行了微调。由于武器配置不同于以往,格罗特决定将主炮塔前移,同时将发动机舱后移,负重轮的直径明显增加,但数量减少到6组,另外,HD 151型防空炮塔的布局也更加合理了。&/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f15bdc2275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45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f15bdc2275_r.jpg&&&figcaption&格罗特的五炮塔超重型坦克方案&/figcaption&&/figure&&p&  不过这个五炮塔方案只是昙花一现——尽管移除了一门主炮,但超重的问题依旧存在。格罗特的计算表明,这一设计如果完成,将会突破1000吨的门槛,进而带来巨大的机动性问题。&/p&&p&  在此基础上,格罗特推出了第三套方案,该方案一般被认为是“决定版”:其中抛弃了128毫米高平两用炮塔,对车体也进行了重大改动。在日,格罗特向施佩尔进行了项目展示。&/p&&p&  10月后,格罗特和穆勒之间的通信愈发频繁,其内容显示,对是否保留128毫米高平两用炮,格罗特还是有些举棋不定:&/p&&p&  “我试图在车体后方安装一门128毫米高射炮,来替代潜艇使用的88毫米甲板炮。它的重量当然更大,但这种安排只是一项个人建议,另外,相信您的专家们会找到更轻、结构更简单的火炮作为替代品。”&/p&&p&  其中提到了在车体后部安装一门舰炮,而该特征并未出现在第三个方案中。毫无疑问,在此之后,格罗特依旧在对设计进行改进和调整。但遗憾的是,无论是格罗特的图纸,还是提供给施佩尔的报告,都没有在战火中保存下来。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些图纸在10月31日被送往了克虏伯工厂,很可能在轰炸中被摧毁——在战争末期,当地一直是盟国空军的关照目标。&/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d431bbc66ced1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73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d431bbc66ced1_r.jpg&&&figcaption&根据现有资料推测的、二战德国P-1000超重型坦克的四视图,由于原始资料被毁,我们可能永远无法得知这种武器的最终面目&/figcaption&&/figure&&p&  尽管如此,从幸存的文件中仍能推断出P.1000项目最终的性能指标,顾名思义,数字“1000”代表了整个坦克的全重——1000吨,另外,该项目还应具有如下特征:&/p&&p&  总长度:39米&/p&&p&  最大宽度:14米&/p&&p&  最大高度:11米&/p&&p&  最高时速:40千米&/p&&p&  重量分配:武器300吨;装甲200吨;车体结构200吨;底盘100吨;发动机和变速箱100吨&/p&&p&  尽管听起来出乎意料,事实上,当时德国不仅有生产P.1000的意愿,而且确实具备一定的生产能力。虽然建造一种重达1000吨的“陆地战列舰”是一种疯狂的想法,但和两辆长47米、重量1350吨的超级列车炮“多拉”相比,这一设想反而显得相当理智。“多拉”只能在四排铁轨上运行,仅准备战斗阵地就需要3-6周。它唯一一次派上用场是1942年的苏联,取得的战绩和高昂的成本完全不成正比。&/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c0abc5eca07a35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5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c0abc5eca07a35_r.jpg&&&figcaption&二战德国制造的超重型铁道炮“多拉”,其体格直到今天都无火炮能及&/figcaption&&/figure&&p&  正是因此,P.1000项目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尽管它始终遭到了军备部长施佩尔等人的抵制,但研究工作一直持续到了1944年5月。期间,有文件显示,穆勒等克虏伯的厂方人员越过了格罗特,并接过了整个项目的主导权。&/p&&p&  但此时,P.1000建成的希望已经极为渺茫——德国海军已经为283毫米炮塔分配了新的用途。1943年,炮塔被运往挪威的一处海岸炮台,以保护周围的水域。期间,这些炮塔都被拆除了测距仪和部分装甲——就像是预定安装在P.1000上时那样。&/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e5efe49dc630c1c13fd87fc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50& data-rawheight=&4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e5efe49dc630c1c13fd87fc_r.jpg&&&figcaption&最终,“格奈森瑙”号的炮塔被安置在了挪威的岸防要塞中&/figcaption&&/figure&&p&  虽然P.1000项目已被打入冷宫,但在1943年后,克虏伯工厂依旧在设计更强悍的产品,这个项目有时被称为P.1500,暗示其重量达到了1500吨。但在文件中,这一名称实际几乎很少被使用,因为它的全重实际上要比1500吨高得多。&/p&&p&  在相关著作中,其性能始终存在争论。有时,P.1500经常被描述为“多拉”铁道炮的履带版,装甲厚度达到250毫米,并安装了两座双联装150毫米炮塔,同时以四台潜艇用柴油机作为动力。但事实上,根据近来发现的新档案,该项目在1943年2月时实际有两个版本。&/p&&p&  根据描述,第一个版本全重为800吨,安装了一门600毫米重型臼炮;而另一个版本重量为1800吨,安装的是一种800毫米臼炮。其中后者的长度为25米,宽度为12.8米,正面装甲厚度为250毫米,其动力由4台8000马力的MB.501发动机提供。最大时速则只有7千米。&/p&&p&  与P.1000不同的是,P.1500项目甚至进入了合同阶段,但即使如此,它的生命依然非常短暂。取而代之的是所谓的“Panzerm?rser Urling”——即“乌尔灵”自行装甲臼炮项目,它衍生自P.1500项目的800吨版本,战斗全重达到了1049吨,至于动力则由两台MB.507型大型柴油机提供。&/p&&u&&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944adef4be1c12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55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944adef4be1c12_r.jpg&&&figcaption&MB.507型柴油机——“乌尔灵”的动力系统,该引擎曾经计划安装到几个未实现的坦克项目上,比如WOT中著名的金币车——“狮”式坦克&/figcaption&&/figure&&/u&&p&  同时,“乌尔灵”还安装了厚重的装甲:正面装甲150-200毫米,侧面100毫米,武器是一门600毫米臼炮。最高速度预计为10千米/时。该自行火炮的样车原定在日交付,计划建造5辆,最后一辆计划在日完工。&/p&&p&  现存最后一份“乌尔灵”的档案落款是1944年6月,当时工程师们正在考虑为其安装燃气轮机——一种在当时很前卫的动力设备。后续的档案没有保存下来,它们绝大部分都在战争末期遗失。&/p&&p&  建造“陆地战列舰”的严肃设想便划上了句号,但问题在于,现实中的发明不仅来源于灵感,有时,几经演变,甚至会较其更胜一筹——无论在现实和虚幻世界中,在陆上喷吐出浓烟、碾压一切的机器一直让设计者们倍感兴趣。在战后,德国人仍在致力于建造这些怪物,与它们相比,P.1000和P.1500简直就像儿童玩具。&/p&&p&&b&现实与游戏&/b&&/p&&p&  当然,这些机器完全是用于和平目的,其使命是开采露天矿山。在1978年,克虏伯制造了当时最大的地面机械——Bagger 288式旋转挖掘机。这台机器最大长度达到了240米,重量有13500吨,可以短时间内挖开数千立方米的土地,另一种并驾齐驱的产品来自德国的MAN公司,称为TAKRAF RB293,它虽然比克虏伯的产品略短,但重量却达到了14200吨。&/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0dfcdeef10c3d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48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0dfcdeef10c3d_r.jpg&&&figcaption&战后德国企业制造的巨型旋转挖掘机,它们的重量和尺寸都超过了大部分二战中的“陆上战舰”设计&/figcaption&&/figure&&p&  不过,这些机器也代表了工程技术的上限,因为如果超过这一尺寸,它们不仅要面临运输问题,成本也将超过许多企业的预算,另外,全世界能供这些怪物派上用场的矿山只有少数几个,简而言之,这些巨兽注定稀有且罕见。&/p&&p&  不过,在游戏(当然还有动画)中,这些庞然大物却重新找到了登场的机会,毕竟,虚构比现实的束缚更少,另外从画面设计的角度,这些庞大的怪物也有助于增强作品的视觉表现力。另一个因素也许在于游戏本身:打赢了侏儒,或者打赢了巨人,哪种情况更让你有成就感?这也可以解释为何有一段时间,开发者们会将boss设定成极为庞大的机械。&/p&&p&  “陆地战列舰”何时出现在游戏中已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红白机的时代,它们已相当常见,比如《赤色要塞(Jackal)》和《中东战争(Ailkworm)》,在流程的最后,都有一部巨大得屏息的战车作为最终挑战。这种风格和设计后来被街机继承,比如《合金弹头》和《彩京1945》,其中的“陆地战舰”甚至超越了射击体验本身,成了整个作品最大的亮点。&/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a5d518d430eb3fbd69eb28cfea0927dd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80& data-rawheight=&3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a5d518d430eb3fbd69eb28cfea0927dd_r.jpg&&&figcaption&《赤色要塞》的关底最终boss:在一座放大版的苏制坦克,在官邸爆炸后出现,为找到解决这个boss的办法,笔者小时候曾耗费了至少7个周末的时间&/figcaption&&/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eb9ad6aa34e93d48bf4dec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40& data-rawheight=&3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eb9ad6aa34e93d48bf4dec_r.jpg&&&figcaption&在《打击者:1945》系列中,类似的陆地战舰不止一个,这个名为“Doramarscher”的怪物就曾在其中的德国关卡出现&/figcaption&&/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96ed9cac53b12cbfdcacc16314a60cfe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320& data-rawheight=&32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20&&&figcaption&在红白机游戏《空牙》中,几乎每关都会出现一部巨大的地面战车,作为最终boss&/figcaption&&/figure&&p&  甚至到了3D时代,军事/科幻向的游戏中依然能看到“陆地战舰”的影子。《合金装备:和平行者》中就虚构了一种由美国CIA开发的尖端武器,即“和平行者”,每个“和平行者”包括了三种不同的、由AI控制的载具,其中最引人注意的就是核弹坦克Cocoon,这种坦克可以携带一枚大威力核弹头,平时部署在人迹罕至的地区,一旦核危机到来,它们将立刻自动对敌国实施核反击。&/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7afad9c110957cae5c385e662f730236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4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7afad9c110957cae5c385e662f730236_r.jpg&&&figcaption&“Cocoon”的字面意思实际是“茧”&/figcaption&&/figure&&p&&br&&/p&&u&&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36b9eb4bd1cb040dfcf602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5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36b9eb4bd1cb040dfcf602_r.jpg&&&figcaption&另一个不得不提的是《战场女武神》系列中的“陆地无畏舰”Marmota,它在流程第16和第18章登场&/figcaption&&/figure&&/u&&p&&br&&/p&&u&&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0a255cc5888f7abc70b1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5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0a255cc5888f7abc70b1_r.jpg&&&figcaption&这份设定图出自《在C&C:将军》,开发者最初计划在游戏中加入俄国阵营,该阵型的其中一种武器就是这种被称为“沙皇战车”的陆上战舰&/figcaption&&/figure&&/u&&u&&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449e4c20fda8dd61609fbe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449e4c20fda8dd61609fbe_r.jpg&&&figcaption&光荣的《钢铁的咆哮》系列虽然小众,但如果你喜欢玩海战类游戏,就一定对它的名字有所耳闻,这一Boss在PS2《钢铁的咆哮2:战舰炮手》中登场,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大桥上阻挡玩家前进&/figcaption&&/figure&&/u&&p&&b&结语&/b&&/p&&p&  但随着时间流逝,在近年来的作品中,类似的“陆地战列舰”已愈发罕见,因为这一切都要服从于一个尴尬的现实:精密的大型3D模型往往由数百万个多边形组成,由此带来了居高不下的成本;同时,大型boss的设计也极为考验创意,这就缔造了另一个极高的门槛。&/p&&p&  虽然这些“陆地战列舰”曾经、并注定继续会让人心潮澎湃,但它们的理念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战争从来不是由一件武器决定的,打赢战争的是那些不起眼、但高效率的兵器——就像是游戏主角的座驾,它们辗转腾挪,最终打败了硕大的钢铁怪物,并在后者残骸的映衬下证明了曾经卑微的自己。&/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de577d6ede69e0eaab9bfce941cfa309_b.gif&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271& data-rawheight=&208& data-thumbnail=&https://pic4.zhimg.com/v2-de577d6ede69e0eaab9bfce941cfa309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71&&&figcaption&说来讽刺,无论这些陆上战舰被塑造得多么强大,其命运只有一个:被玩家摧毁&/figcaption&&/figure&&p&&/p&
本文作者:最后的防线 附近的街机厅老板虽然已退休多年,仍对我当年玩《彩京1945》和《合金弹头》的情景津津乐道。当时,我甚至会反复通关一部作品,甚至在许多场景中故意死去。“你究竟是怎么想的?”老板如此问我,而我只是笑而不语。 其实,在根本不知道…
&p&最近几个月公司在进行针对美国贸易壁垒的对应,出于好奇心,我顺手看了一些北欧过去政策和发展的相关研究,结果发现他们的人口发展很有意思。从北欧的经验来看,即使不考虑移民,经济发达之后的出生率下降也并非不可逆转。相反,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生育率反而会随之提高。&/p&&p&当然,出于各种原因,这些经验可能对中国没有太大实际意义,所以此文旨在让大家多了解世界,多一个谈资罢。&/p&&p&&br&&/p&&p&看一看北欧的生育曲线就会发现,他们在二战后的生育率就非常与众不同,婴儿潮强度很低,结束得也特别早。四个主要国家分别在年间总和生育率(每个育龄妇女生孩子的个数)跌破2.1更替线,同期整个欧洲的总和生育率则还维持在2.5左右。&/p&&p&这里面有气候和文化原因(丹麦研究指出,相比炎热气候,寒冷气候会让造人活动频度下降45%),但更大的原因也许是北欧的地缘:由于夹在冷战双方之间,北欧不得不偏向中立,瑞典芬兰一直都没有加入北约,丹麦挪威冰岛也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并因此受到北约内部制裁。五国的外交如履薄冰,作为中轴的瑞典更是不得不维持着一只庞大的“中立军队”:三十万陆军,五十万预备役和世界第四的空军,甚至还在五十年代开始建造核反应堆。可以想象,如果你活在这种可能明早就被原子弹或者钢铁洪流删除的环境下,养育下一代的意义就非常可疑。1973年,北欧最低的芬兰总和生育率已经达到1.49,六年后丹麦更是跌至1.39,成为全世界的生育洼地,眼看要到亡国灭种的关头了。&/p&&p&然而神奇的是,在最低点徘徊了将近十年后,1980年开始,北欧的出生率出现显著回升,从1.39一路上扬,而全世界其他地区的生育率则开始了无止境的下跌。1993年,北欧最低的丹麦总和生育率突破1.75,第一次超过了同期欧洲平均值(当时已经跌至1.71)。一年后的1994年,北欧最低总和生育率继续突破1.8,而当时中国已经飞速跌至1.74,七年间每个妇女平均少生了整整一个娃。这也是有数据记录以来北欧这个极寒之地第一次在总和生育率上超过中国。&/p&&p&在人口研究领域,一般认为当总和生育率低于1.6以后,文化就会出现根本性变化,之后生育率将无法出现持续上涨。然而北欧四国却是例外,在总和生育率下跌到极低1.4并无战争天灾作用下,生育率却出现了二十年的反弹和稳定,挪威更是在2008年突破了2点大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北欧四国中起码有三国的出生率增长和外来人口基本无关,因为丹麦挪威和芬兰在移民政策上都是偏右的,收留的难民数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有不少专家都对这个现象进行了研究,并最终发现,也许过去的“经济越发达生育率越低”是个错误的结论,两者的关系比想象中更加复杂。&/p&&p&&br&&/p&&p&如果说发达的经济如何对生育率起正面作用,我相信很多人第一反应都会是“福利”,比如北欧平均生一个娃夫妻双方加起来有最少六个月假期,小孩每月有一千五人民币补贴,除了幼托,其他教育包括大学统统不要钱等等。然而在很多专家看来,这些其实不是刺激生育上涨的主要原因,因为上述的所有政策北欧在六十年代就开始实行,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十多年的人口大衰退。事实上大家也可以自问,如果政府接下来准备延长产假至六个月,为每个小孩提供当地平均收入7%的补贴(在上海大约是每月400多块钱),并且把高中大学每年七千左右的学费减免,你就一定会生孩子了么?未必吧?&/p&&p&那么到底是什么驱动了北欧的生育率上涨呢?其实是一些我们挺难想象的原因。&/p&&p&第一个因素,就是民众尤其是中产阶级在社会发达后离开城市中心,重返郊县和乡镇的趋势。研究表明,住房活动面积和周围人口密度其实对生育率有极大影响。想象一下如果你住在深山老林,房屋一千多平,树林三千多亩,四近十公里没活人只有狐狸野兔傻狍子。这种环境,不生四五个看家护院估计晚上都会瘆得慌。生活在乡野之中,舒适感和孤独感都会加强生育的需求。相反,如果在逼仄的环境里,比如小房子、挤地铁、一个红绿灯下站着两百号人,造人的欲望就会大大下降。&/p&&p&欧洲的中产在上世纪末城镇化结束之后就开始了漫长的向郊县迁徙的历程。在丹麦,除了哥本哈根,第二大城市奥胡斯仅有二十六万人口,其他城市则都不超过二十万,并且即使是这些统计中的“城市居民”,超过一半也居住在距离核心城区三十公里的下属郊县当中。在这些家庭中有超过两个孩子的占大多数。极低的实际人口密度,成了生育率触底反弹的重要保障。&/p&&p&当然,这种“反城镇化”其实是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出现的现象,因为低人口密度意味着高额的基建和服务成本。我老板就住在瑞典的深山,院子里有个上千平米的湖,可以在里边泛舟,一切看起来诗意极了,直到有一年瑞典大风暴刮断了电线,他靠柴油发电机坚持了一个多月才等到政府修好。其间因为要给自己和养的牛马供暖,烧了三百多升四千多块的油。而就算是在非紧急情况下,他家的垃圾车来一趟都要收费一百多块。简而言之,如果整个社会创造的价值没法养活那些驱车上百公里就为了送一个包裹的快递小哥,那所有人就只会在丛林深处回归原始社会。所以对中国而言,这一条可能言之尚早,但控制大都会区的人口总量,强化三四线城市的服务功能吸引人口,对生育率应该还是有正面影响的。&/p&&p&&br&&/p&&p&欧美专家总结的第二个原因其实是最让我意外的,那就是女性的地位和保障提升。一般认为,随着妇女地位的提升,对待婚姻和生育的态度会越来越消极,然而在北欧这个女权世界第一的地区却出现了相反的趋势。其中到底是什么出现了变化?这就要分析北欧当前婚姻和家庭的观念了。&/p&&p&在北欧,最近二十年来非婚生子的比例高得吓人。丹麦一项统计表明,2010年后出生的婴儿中,有超过35%都是非婚生子,虽然这其中绝大部分其实是稳定的非婚同居关系(我的同事里就有不少同居二十年生了三四个娃还没领证的),但依然得承认,这个事实反映出民众尤其是女性对婚姻的依赖很低,所以在做出同居决定时非常轻松。&/p&&p&事实上,有很多专家认为正是女性对婚姻态度的转变真正导致了北欧生育率的大幅增长。因为瑞典和丹麦的同居法都刚好出台在1980年,其中规定了对同居女性的一系列保护政策,包括社会和男方的责任义务。这部法令再加上十多年来女权运动造成的价值观变化,彻底打消了许多女性在性和生育上的顾虑。既然我生了娃照样会有男人追,就算没人追我也能找到好工作自己养活自己,顶不济还可以起诉那丫的顺便问政府要钱,那还有什么好害怕的?&/p&&p&这种转变,最终导致在北欧“事实婚姻”的门槛非常之低。这和中国结婚必须车房,一边是大龄魔法师一边是大龄剩女的情况非常不同。&/p&&p&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女性对婚育的恐惧心理与其社会地位的关系,其实可以发现中间存在三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的女性社会地位极低,生存权几乎和男性与家庭绑定,这种情况下她们只能退而求其次用生育来保障生存,这就导致旧社会和穆斯林地区生育率一般非常高;第二个阶段中女性得到了通过劳动提升地位的机会,由于依赖自己总比依赖她人要安全的多,这种情况下很多都会选择降低家庭和生育的比重来提升自己,这也是大部分妇女刚刚进入社会的国家生育率下降的根源;但到了第三个阶段,由于保障和法规的完善,女性发现已经没有什么事情会真正影响自己的生存和社会地位了,这种安全感让她们在对待结婚和生育时更多的遵从本心,而非参杂利益思考。这种情况下,生育率虽不像第一阶段那么高(在第一阶段,生育其实是女性保护自己的惟一武器,所以会有额外动力),但会比第二阶段高出不少,更重要的是,本质上这是一种安全环境下的自由选择。&/p&&p&&br&&/p&&p&然而如果我们继续深挖这个观念,就会发现这种安全感不仅仅影响着女性在生育中的决断,还牵动着社会的每个性别与阶层。这一点在北欧历史上就有很好的体现,除开冷战时间的低生育,2008年金融危机后,北欧四国的生育率又开始出现下跌,直到今天都没有回到2008年前的高点。这个过程中不论是社会福利,社会居住方式还是女性权益其实都没有变化,而最主要的变化就在于社会整体安全感下降了。&/p&&p&在2008年前的北欧乃至整个西方社会,其实所有人都认为自己的地位是十分稳固的。即使流动性不高,但起码每个阶层的生活质量都还不错,尤其是在北欧阶级间的差距本身也已经很小了。但在危机之后,这种想法已经悄然改变,一个身边的例子就是学校选取方面。丹麦择校完全看注册先后,很多家长依然懒得为了本地几个学校间的些微差距去提前跑注册手续,有些甚至等入学前几个月才开始操作。而现在,我所在的地区有一家教育水平据说略好一些的小学(同时教授丹麦语英语和德语),基本上家长在小孩三岁时就开始排号,有些甚至刚出生不久还没有选择幼儿园就已经开始选择小学。我的一个丹麦同事老头抱怨现在人心不古,而站在旁边的我,却感到一丝丝熟悉的凉意。&/p&&p&丹麦近期的调查中,富裕家庭的生育率并没有变化,整体出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社会中较低层出生率下降,尤其是选择不婚和丁克的人数正在快速增加。在我看来,这就是部分资源不足以抵消下一代发展风险的家庭正在选择放弃。尽管北欧四国近三年来经济已经开始恢复,但恶化的周边形势依然如同漫过堤坝的洪水,淹没了一批能力和信心相对不足的个体,让他们最终在时间的长河里,彻底消失了痕迹。&/p&&p&在安全感低下的社会里,民众会自发形成一种竞争氛围,导致家长必须用资源和投入来确保下一代能维持现有阶级。具体到操作上就是补习班学区房家教费以及对小孩学习活动的持续关注,这一切消耗的物力和人力难以计量,最终导致大部分家庭只能选择控制生育数量。但大家又不得不这么做,因为都很清楚,如果你不投入,下一代必然会遭遇阶级跌落,最后的结果就是不仅为自己也为孩子带来巨大的痛苦。而且这种行为的本质是“竞争”,而非一个有确定的目标的“任务”。即使国家再怎么降低读书的成本,增强基础教育的质量,竞争的本质依然会逼迫家长们不断对标同阶级的其他人,自发的投入更多资源。除非整个社会的阶级差距足够小,保障足够高,最终能提高社会的安全感,降低竞争的动力,否则仅仅靠提高教育的性价比是无法消弭这种沉重的负担的。&/p&&p&&br&&/p&&p&所以总结北欧生育率回升的原因,福利可能只是一小部分,去城镇化,极度发达的男女平等关系,以及整体低风险性的社会才是确保生育率的根本原因。而这一切对中国来说也许太难学习了,只不过,我们或许能从这些事实里,窥见导致中国生育率低下的真正原因的冰山一角。&/p&
最近几个月公司在进行针对美国贸易壁垒的对应,出于好奇心,我顺手看了一些北欧过去政策和发展的相关研究,结果发现他们的人口发展很有意思。从北欧的经验来看,即使不考虑移民,经济发达之后的出生率下降也并非不可逆转。相反,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生…
&p&嗯,我院的成果就让我们来说明一下吧。觉得文字介绍太复杂的可以直接看文字下方的“通俗版”。&/p&&p&&br&&/p&&p&1937年,物理学家埃托雷·马约拉纳(Ettore Majorana)把描写费米子的基本运动方程(狄拉克方程)分解成电荷共轭不变的两部分(即马约拉纳方程),得到了“自己是自己的反粒子”的马约拉纳费米子。81年来,马约拉纳费米子的相关研究一直是物理学最前沿的问题之一。&/p&&p&近年来,理论研究表明在凝聚态物质中也可能存在遵守马约拉纳性质的准粒子,被称为“固体宇宙”中的马约拉纳费米子。更神奇的是,当一个马约拉纳费米子被束缚在一“点”上时,变成两个马约拉纳任意子,具有奇特的非阿贝尔统计,可以用来构造拓扑量子比特,应用于自容错的量子计算机。&/p&&p&近期,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高鸿钧和丁洪领导的联合研究团队利用极低温-强磁场-扫描探针显微系统首次在铁基超导体中观察到了马约拉纳零能模,即为马约拉纳任意子。该马约拉纳零能模纯净度高,能在相对更高的温度下得以实现,且材料体系简单。该成果对构建稳定的、高容错、可拓展的未来量子计算机的应用具有极其重要意义。该项研究于日在线发表在《科学》(&i&Science&/i&)杂志上。&/p&&p&&br&&/p&&p&上面说的,看不懂?&/p&&p&来,我们一起看下通俗版。&/p&&p&↓↓&/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f2b7f2452a8cae1d0de7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33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f2b7f2452a8cae1d0de7_r.jpg&&&/figure&&p&&br&&/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54d26a3e261c908cdfcd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282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54d26a3e261c908cdfcd_r.jpg&&&/figure&&p&&br&&/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8d14b37ec07ea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335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8d14b37ec07ea_r.jpg&&&/figure&&p&&br&&/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367b806d6f43bf7c7ac6b9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30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367b806d6f43bf7c7ac6b9_r.jpg&&&/figure&&p&&br&&/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b66a74ca994d3b2c9748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00& data-rawheight=&289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b66a74ca994d3b2c9748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e31a2f14f9cea45c45bb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95& data-rawheight=&49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5&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e31a2f14f9cea45c45bb_r.jpg&&&/figure&
嗯,我院的成果就让我们来说明一下吧。觉得文字介绍太复杂的可以直接看文字下方的“通俗版”。 1937年,物理学家埃托雷·马约拉纳(Ettore Majorana)把描写费米子的基本运动方程(狄拉克方程)分解成电荷共轭不变的两部分(即马约拉纳方程),得到了“自己…
&p&因为芳芳人气太高了大黑要打压他啊!!&/p&&p&&br&&/p&&p&来上实锤&/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4ce76adccbccac7ca18cc56_b.jp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1080& data-size=&normal& data-default-watermark-src=&https://pic3.zhimg.com/50/v2-2fab9dcb9df5008aaa3cfddd214f109a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4ce76adccbccac7ca18cc56_r.jpg&&&/figure&&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9f50c1bd13a34fe9ebfc5fd9_b.jp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1080& data-size=&normal& data-default-watermark-src=&https://pic2.zhimg.com/50/v2-2cbffb4e7b422bfe33dc113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9f50c1bd13a34fe9ebfc5fd9_r.jpg&&&/figure&&p&超级大势的防弹少年团成员们亲自认证的超高人气以及国民度&/p&&p&在大黑如此不捧的情况下都能有超越闵(wo)玧(lao)其(gong)的人气,如果大黑捧芳芳的话像宋浩范那样的洗脚婢岂不是要凉透了?&/p&&p&没办法啊我们芳芳就是圈粉能力强啊,宋浩范和孙承德的粉丝就不要来碰瓷了好吧,谁在蹭热度一目了然呢&/p&&p&&br&&/p&&p&&br&&/p&&p&不过没关系,咱们凭实力说话&/p&&p&是金子总会发光的&/p&&p&&br&&/p&&p&首尔歌谣大赏上最强ACE方时赫获得最佳制作人你哥哥有么?&/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fdc3630d05d_b.jp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1080& data-size=&normal& data-default-watermark-src=&https://pic3.zhimg.com/50/v2-d3dc34abef6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fdc3630d05d_r.jpg&&&/figure&&p&能让闵大佬亲自调话筒的还!有!谁!&/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6f60f3ce431ac1c2ff6302a8_b.jpg& data-rawwidth=&1920& data-rawheight=&1080& data-size=&normal& data-default-watermark-src=&https://pic4.zhimg.com/50/v2-3de2fba7c1cacde0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2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6f60f3ce431ac1c2ff6302a8_r.jpg&&&/figure&&p&fdsnt那么红又怎么样?还不是照样得围着我们人气top方时赫站!&/p&&p&&br&&/p&&p&公司骑看清楚了&/p&&p&时赫根本不用你大黑捧!&/p&&p&&br&&/p&&p&&br&&/p&&p&还有&/p&&p&某些黑粉能不能不要老拿芳芳胖来黑啊!?&/p&&p&胖一点怎么了!&/p&&p&我们芳芳虽然胖&/p&&p&但是他可爱呀~&/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310c1c121dbbd_b.jpg& data-rawwidth=&984& data-rawheight=&748& data-size=&normal& data-default-watermark-src=&https://pic1.zhimg.com/50/v2-5c1fa3b44c954da52af51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84&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310c1c121dbbd_r.jpg&&&/figure&&p&你的笑容我来守护?&/p&&p&&br&&/p&&p&&br&&/p&&p&&br&&/p&&p&路人朋友们快来吃下这颗安利吧!&/p&&p&&br&&/p&&p&方时赫??1972年生??首尔大学毕业??韩国金牌作曲家??Big Hit Entertainment社长??Hitman Bang??防弹少年团之父??其实还没结婚??传说中的黄金单身汉??无所不能??连翻墙都会??北京老炸酱面??怪盗时赫偷走你的钱包??人气top方时赫??绝对ACE方时赫??越吃越胖方时赫??减不了肥方时赫??牛奶皮肤方时赫??&br&&/p&&p&牛奶皮肤方时赫?牛奶皮肤方时赫?牛奶皮肤方时赫?牛奶皮肤方时赫?牛奶皮肤方时赫?牛奶皮肤方时赫?牛奶皮肤方时赫?牛奶皮肤方时赫?牛奶皮肤方时赫?牛奶皮肤方时赫?&/p&&p&&br&&/p&&p&绝对ACE方时赫?绝对ACE方时赫?绝对ACE方时赫?绝对ACE方时赫?绝对ACE方时赫?绝对ACE方时赫?绝对ACE方时赫?绝对ACE方时赫?&/p&
因为芳芳人气太高了大黑要打压他啊!! 来上实锤超级大势的防弹少年团成员们亲自认证的超高人气以及国民度在大黑如此不捧的情况下都能有超越闵(wo)玧(lao)其(gong)的人气,如果大黑捧芳芳的话像宋浩范那样的洗脚婢岂不是要凉透了?没办法啊我们芳芳就…
&p&&/p&&p&瞬间?中国动画不是一直在完蛋吗?整整二十年的可持续性完蛋。&/p&&p&09年的时候,我们的一部低幼动画即将制作完毕,邀请了中央电视台的大佬把关,看看有什么还需要改进的地方。结果人家来看了一集后告诉我们这片子审查通不过。当时所有的人都惊呆了,连忙请大佬赐教,究竟是什么地方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佬说,你们这动画的小镇上有个钟楼,太基督了……&/p&&p&10年的时候和一个无锡的动画公司大老板聊国产动画,他表示魁拔那啥破玩意,潜艇总动员这种才叫好动画……&/p&&p&11年的时候,我负责一个西藏文化推广的动画电影,剧本是跟西藏文联里一大堆叫不出名字的藏族大佬们定下来的。但之后一年多都没有任何进展,后来听说是负责对接的汉族干部受不了高原气候回老家休养了,一休就是半年……&/p&&p&13年的时候参与了二胡卵子的个人动画剧集,结果直到14年6月份组委会都没打定主意做还是不做,我们整个制作组就那么一直被吊着,靠做广告宣传片续命……&/p&&p&15年的时候到了上海,入职了个私企,心想个体的大老板至少办事应该靠谱点了吧?没曾想这位游戏公司出身的大老板做动画也用的是游戏运营的思路——我当年一次上线四部游戏,一部盈利就能赚的盆满钵满。那如今我也一次开始四部动画电影,如果赚了的话……结果人事部成了这个公司里最忙碌的部门——两个月之内一口气雇了300号动画师,然后在接下来的2个月内又把这些人挨个开掉……&/p&&p&16年到了一个创业公司,老板很年轻,很有互联网思维,精英范十足……总觉得这次应该靠谱一点了吧?但最后证明我还是想的太多了——在他们看来,互联网文化的最终用户是所谓的小镇青年,尤其是小镇女青年,我那位老板觉得这帮贱人就像是饿了三天的鸡,一把稻糠就能喂得服服帖帖,乖乖让你拔毛,你要是想好好做点东西给他们,他们都会跟你急……&/p&&p&说实话,他们的观点、做法,我全都不赞同。&/p&&p&但我也不敢他们一定错的,如果他们是错的而我是对的,那为什么有钱的不是我而是他们哩?&/p&
瞬间?中国动画不是一直在完蛋吗?整整二十年的可持续性完蛋。09年的时候,我们的一部低幼动画即将制作完毕,邀请了中央电视台的大佬把关,看看有什么还需要改进的地方。结果人家来看了一集后告诉我们这片子审查通不过。当时所有的人都惊呆了,连忙请大佬赐…
&p&&b&从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话,一个原因就是知识体系。&/b&&/p&&p&我们生活中的谣言实在是不要太多了。大致起来有两类,第一类就是有明确目的,专人撰写的谣言(比如保健品/药品领域,甚至一些黑公关);第二类,就是作者本身能力不足,扭曲了科学现象造成的谣言(比如误解科学发现,或者是单纯通过生活过程总结)。但是,虽然是谣言,深信不疑的太多了。&b&其实归根到底,就是谣言符合了受众的知识体系。&/b&&/p&&p&受众的知识体系,正如一些答主所说,是基于公众的教育水平的。哪怕有些人有着很高学历,但是如果学习质量或者说特定领域科学素养不够高的话,依然有&b&知识体系的漏洞&/b&。因此,在有漏洞的区域就会遇到谣言的侵袭。比如钱学森在航空航天方向是泰斗,但并不妨碍他会被“人体科学”的谣言所欺骗。更不要说,很多人的数学和语文能力不佳,没有推断和寻求准确咨询的能力,亦没有足够的表达和言语能力,漏洞明显。&/p&&p&相反,谣言由于专人编写,其实是专门针对知识漏洞。也就是能够随着受众本身的知识体系,形成一个&b&信息闭环&/b&。比如,对于不理解相关性和因果性的读者,谣言可以轻松的玩弄两个概念差距,把毫无因果的内容,用相关事件联系起来。&b&这时候,谣言在受众耳中是逻辑自洽的&/b&。&/p&&p&&br&&/p&&p&有人会说,那可以科普啊。&/p&&p&其实科普本身就很难。科普需要极大的制作成本。教科书都没看进去的人,不可能通过科普本身理解知识。也就是无法搭建起有效的知识体系。因此,他们只会把科普视为有趣的内容。这样的需求供给环路,造成了受欢迎的科普内容仅限于:1. 辟谣类(明显有用),2. 娱乐类,也就是各种表情包,特别浅显且猎奇的内容(比如所谓“男女差异“)。这样长久以往,一些有真的知识的人,或许因为竞争力,或许因为表达能力被挤出“市场”,那么余下的内容,本身知识性有限。还怎么战胜谣言?更不要说那些“太长不看”得了。&/p&&p&回到之前话题,对于科普内容,就两个可能性。第一,受众看进去了。第二,受众没看进去。&/p&&p&先看第一个情况,受众排除千辛万苦看进去了科普内容。但是,哪怕看进去一个知识点,他们也没办法躲开第二个。好比说,他们不见得真的了解一个疾病的复杂性,只是了解了“那个广告是假药”;躲得开初一躲不开十五啊。因此说来,没有彻底辟谣,只是打了出头鸟。&/p&&p&第二个情况,那就是受众可能甚至反感科普。没办法,知识体系缺陷,让他们无法理解科普内容,也无法相信。甚至觉得是打压和不怀好意。&/p&&p&因此,科普的意义虽然有,但是比不过本身的科学素养和教育的作用啊。&/p&&p&&/p&&p&&/p&
从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话,一个原因就是知识体系。我们生活中的谣言实在是不要太多了。大致起来有两类,第一类就是有明确目的,专人撰写的谣言(比如保健品/药品领域,甚至一些黑公关);第二类,就是作者本身能力不足,扭曲了科学现象造成的谣言(比如…
&p&“我最爱的偶像 对不起 我不能跟你一起远行”&/p&&p&“风筝为何飞得高 因为地上有人蹒跚奔跑”&/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v2-29ad72d674b03b0ec84ea80cad559f9d_b.jpg& data-rawwidth=&1202& data-rawheight=&490& data-size=&normal& data-default-watermark-src=&https://pic2.zhimg.com/50/v2-2299acdc6272fdda8b73493efc1cc94d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02&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v2-29ad72d674b03b0ec84ea80cad559f9d_r.jpg&&&/figure&&p&两句话――&b&感谢演员易烊千玺的精彩表演&/b&&/p&&p&&b&
喜欢易烊千玺没有错&/b&&/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f87adada_b.jpg& data-rawwidth=&1018& data-rawheight=&518& data-size=&normal& data-default-watermark-src=&https://pic1.zhimg.com/50/v2-86d81dd4a9f81c40f78bc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18&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f87adada_r.jpg&&&/figure&&p&
先谈谈节目吧,一镜到底。所有灯光特效音乐(现场乐队这一点我真的很服)统统现场与演员配合导出。阵容?都可以算老师级的吧,有资历多年的老演员,有常年从事戏剧表演的专业演员,有著名音乐家。我说――&b&易烊千玺在其中毫不突兀,好像是与生俱来就属于那个位置。他紧张却不怯场。紧张,是他对作品与观众的一种责任感。&/b&&/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v2-adf90d9c59de74d372dc38a_b.jpg& data-rawwidth=&1334& data-rawheight=&750& data-size=&normal& data-default-watermark-src=&https://pic1.zhimg.com/50/v2-d89ccbc3fe5ca137e1b6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34&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v2-adf90d9c59de74d372dc38a_r.jpg&&&/figure&&p&
很多人看他紧张的那副小模样都很担心,我可能是对他放心惯了,习惯了他的优秀(我要承认我的错误),我丝毫不担心。这种一个镜头拉到地底的表演形式,对任何演员都是具有挑战性的。我个人认为,&b&易烊千玺的这次演出更需要的是惊喜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打开心扉,接纳他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