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来可谓之千里 千里走单骑是什么意思思

试析千里挺进大别山的真相和利弊作者:太空醉归人首先申明:我站在国、共中间,不会偏向那方。国民党政府军队一律简称:国军;共产党解放军一律简称:共军。用“”取代共军的“”,除了引用,文章中一律不用“我军”、“解放”、“人民”等共军的专用词汇。一、引言在国共内战中获胜的共军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评价十分之高,共军说:“千里跃进大别山”军事行动是共军的开始,迫使敌人的主力从山东、陕北回援,从根本上改变战局。被称之为“伟大的战略转移”共军党史对千里跃进大别山作出如下的评价: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粟裕领导下的华东野战军挺进豫皖苏,陈赓、谢富治兵团挺进豫西。三路大军互相策应,在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广大地区形成了一个品字形的战略态势,这就牵制了南线国民党军一半以上的兵力,使中原地区由国民党军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后方变成了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基地。这是一个对战争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胜利。它带动了全国各个战场的战略进攻。整个战争格局从此发生根本的转变。共军幻军史评价也很高,主要有几方面:一是解放战争转守为攻的起点;二是将战火烧到了国统区;三是挺进大别山等于把刺刀插进了敌人的心脏,可直接威慑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和长江重镇武汉,牵制了国民党的大量军队。毛的孙子在他博士论文中对“二野挺进大别山”的评价:“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总兵力上还处于劣势,然而我军却能抓住有利时机,发起并发展进攻,这在军事史上是一个奇迹。如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上述是胜利者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这类评价自恋情结十分浓厚,明显带有自吹自雷的风范。自从网络通讯的发展,陆续看了几篇军迷对“千里跃进大别山”评论文章,如《评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跃进大别山真相揭秘》、《解放军真正的最大失误——挺进大别山》。几篇文章都提及到刘邓大军为之付出的巨大损失,这样的损失换来什么?一句话,都不认可共军的说法。我想,如果我们军迷硬是要与共军吹牛理论家作对,非要说“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战略是弊大于利,非要冲淡胜利者的自恋浓度。共军吹牛理论家得知军迷的想法后,一定会得意说:给我证据。关于证据,军迷也知道,正方和反方证据都在共军手中,他们又不会主动解密,所以他们才有持无恐等看军迷出丑。殊不知,他们内部人整天几几喳喳说东道西,反而泄露出秘密,总会自觉和不自觉的透出一些弊端证据,况且国军还在台湾,也会说点什么。下面我就从中肯立场来试着探讨“千里跃大别山”的真相,究竟是利大还是弊大的问题。二、“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战争背景2.1 卫国战争结束时国、共两党总军力对比2.11 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第2卷第1—2页对国军的总军力统计如下:国民党军总兵力约为430万人。其中陆军200万人,特种兵36万人,非正规部队74万人,空军16万人,海军3万人,后勤、机关和院校101万人。合计大约500万,具体配备如下:2.111 陆军偏制:步兵36个军、150个师(内54个整编师)、3个独立旅。骑兵10个旅、3个独立团。炮兵12个团(内美式榴弹炮5个团)。工兵18个团。辎汽兵24个团、11个营。通信兵8个团、11个营。战车兵3个团。铁道兵3个团。2.112 海军编制:设海防(青岛)、江防(江阴)、运输(上海)舰队及8个炮艇队,共有舰艇129艘。2.113 空军编制:设沈阳、北平、西安、汉口、重庆五个军区,有飞机443架。2.12 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第1卷第323—338页共军对抗日战争结束后的军力统计如下:中共部队总数约为127万人(实为107万人*),其中野战部队61万人(计有24个纵队、11个旅),地方部队66万人。各根据地的配备如下:2.121 陕甘宁晋绥联防军3万人,代司令员:王世泰。2.122 晋绥军区5万人,司令员:贺龙。2.123 晋冀鲁豫军区27万人,司令员:刘伯承。2.124 新四军兼山东军区42万人,军长兼司令员:陈毅。2.125 东北民主联军30万人,司令员:林彪2.126 晋察冀军区20万人,司令员:聂荣臻。2.127 中原军区5万人,司令员:李先念。2.128 另有炮兵1个旅,14个团,17个营,38个连。2.129 没有海、空军。{*注明:统计的是卫国战争结束时,故不应将东北民主联军30万人计入内,正确计法是127万-30万 +10(这是共军从关内抽走的部队)=107万人。}一提到国共内战共军就说,打败了国军800万部队,当然我不知共军是怎么算的,但国军有500万军队是确定的。那么共军在抗战结束后究竟有多少部队,从上述共军军史记录的数额与共军文献多次提及抗日结束后他们有100万部队只相差7万,故将共军军力确定为100万,这恐怕不亏共军吧。以上告诉我们:从军力和火力方面讲,国军占有绝对的优势,国共处于劣势;但从政治主张方面讲,共军主张分土地(事实是假主张),得到90的中国农民支持,共军占优势;因国军不分土地处于劣势。2.2 国共内战爆发2.21 爆发原因:中国人常说,一山不容二虎。卫国战争结束后,中国确实有二虎,一只是领导中国抗战的国民政府,另一只是在野党——共产党的根据地政府。别小看这个在野党,它虽说属于国民政府领导,但它却有自己的政治主张,有自己的地盘,还有100万的军队。卫国战争胜利后,执政党理所当然要求在野党交出地盘和军队,共产党口号喊的什么?“枪杆子里出政权”,你想共产党能交吗?当然不会。加之国共两党在卫国战争爆发之前反复你死我活的厮杀,激烈的厮杀是为什么?当然是为了争夺中国的领导权。权在中国人眼中比命不知珍贵几万倍,谁愿让权?谁就是傻子的儿子,在这问题上,国共之间的矛盾是个无法调解的矛盾,所以国共内战必打。打,当然双方都有各自的打方法,不同的打法又有适合时意的叫法,正统的国军收拾共军叫“剿匪”,共军抵抗期称为“保卫胜利果实”,形势稍有利时改口称“解放”,称国军为“将匪”。梳理这些叫法,真叫人赏心悦目,又是一项很有意思的事。另外,共军战史将抵抗国军进攻时期分为: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什么叫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请往下看。2.22 国军的“全面进攻”共军把国军1947年3月前,即发动重点进攻前的所有战争定义为:“全面进攻”我认为极不准确。因为,在卫国中真正与日军血拼是国军,抗日前线是清一色的国军,而共军在敌后打的游击。日本吃了美国原子弹后,骤然投降,而代表政府的国军无法快速地接收日军的投降,更不说收回日军占领的城市。共军呢?就算有日军只能向政府军投降的限制,但共军在敌后,接收和占领城池可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在这种情况下,国军只有采取向日占区全面进军,才能接受日军受降。这是每个正统政府的一贯做法,所以不能称为国军“全面进攻”的战略,应称“全面接收” 进军。进是为接收,即收回被日军占领城池,国军全面进军是有道理的。如果共军硬是要把日军占领区算作他的根据地,那么国军确实是在“全面进攻”共军的根据地,这肯定是国军的不对。一个领导卫国战争胜利的执政党,理直气壮、单方面接收日军投降的做法是正常之行为。当然,国军这种做法在野党眼中特别不合理,也不会同意,共军不同意也有道理,都是中国军队,凭什么不让我接收?这下可噎住了国民政府,无言应对。无言就不说,国民政府仗着炮大枪多才不理会你野政府的道理。所以,国共两党在受降接收问题上肯定要起冲突,这造成两党军队不断的群殴。战火当然会殃及无辜百姓,进而让中华民族蒙受近一个世纪的灾害。在不断的小殴中双方还是要和谈一下的,靠近就打,毕竟不是文明人干的事。谈不拢就殴一阵,再谈不拢就抛开膀子大打一场……,如此谈和,和平一词不就成了双方磨刀时间的代名词了吗。不是只有你共军狡猾,国军也聪明,利用和平谈判间隙,采取全面进军来接收中国的主要城市,收了个大概之后,国军马上翻脸,叫共军和谈代表周恩来回去告诉老毛,让他无事多练练枪法,准备决斗;别一天只看今朝,还是看看你的明朝吧。结果,四万万同胞傻呼呼跷首等待近一年,和平的期望被国军“重点进重”的号角声给震飞了。双方撕破脸皮干了起来,和平的影子彻底消失。也就是这个“重点进重”才引出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事端。2.23 国军“重点进重”1946年国军在接收城池时被共军百般阻挠,吃了点小亏,心里闷闷不乐。于是便集中大兵团对山东和陕北这两个共军根据地实行了重点进攻,想一举灭之而后快。(我认为:国军不该进攻陕北,应进攻太行山根据地)2.231 国军胡宗南军团负责对陕北根据地发动重点进攻1947年3月国军胡宗南集团军对共军老巢陕北展开的重点进攻。共军于3月9日主动放弃老巢——延安,临危请战的彭德怀率2万余人,用“蘑菇”战术与国军23万人周旋,不时咬胡军一口。3月下旬,共军在青化砭地区咬掉国军三十一旅旅部及1个团共3000余人;4月12日,共军又将单独行动的国军整编一三五旅4700余人咬掉;4月下旬,共军主力进攻敌补给基地——蟠龙,咬掉国军6700余人,缴获大量弹药和粮食。共军可谓处处胜利,处处占便宜,好象很喜欢胡宗南大军送枪送粮。2.232 国军60个旅、45万人马对共军山东根据地发动了重点进攻。国军在陕北战了一个月,除了占延安外其它无什么战果。但国军又另集60个旅、45万人马对共军山东根据地发动了重点进攻。共军还是用“蘑菇”战术到处运动作战,4月上旬至5月初,进行了新蒙战役,迎击国军第一次进攻,歼2万余人;5月中旬又发动孟良崮战役,全歼国军五大主力之一整编七十四师3.2万余人。这下国军感觉受伤不轻,故暂停进攻。看上述共军的战报就知,共军在月中,不管是陕北,还是山东均处处获胜,处处占便宜。如此大好形势,共军为什么还要让12万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去冒险呢?12万大军,既无后方支援,又无粮弹补充,而且是长途奔袭,这算不算涉险?当然是,况且是在反重点进攻胜利的局面下去冒险,这让稍有点军事知识的人,百思不得其解。喜欢围棋的朋友知道,形势好的一方是不会下出胜负手,千里跃进大别山就是共军抛出的胜负手,这让下围棋的朋友真的想不通,难道我们是俗手,不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法?我说都不是俗手,这中间藏着一个共军不愿公开的大秘密,即共军根据地根本养不活共军百多万军队的问题。2.3 共军根据地的经济状况抗战结束时,共军有大小根据地七块,其中太行山根据地和山东根据地为最大的两块。太行山根据地面积为18万平方公里,统治人口2040万人;山东根据地有面积3600万平方公里,加上其它五个小根据地,总面积大约在20万平方公里左右,人口近3500万左右。这点面积要养150万人的军队(军队加组织机构)和3500万百姓,确定有难度。就拿粮食来说,共军就存在问题。共军虽占领近20万平方公里,可都是些贫瘠山区,根据少产量又低。按山区平均根地占有率15%和平均亩产240斤来算,20万平方公里有4500万亩,可产各种粮食108亿斤。这还是将所有的根地用于粮食生产,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事,共军还有个大缺口——棉布。如果共军每人每天平均1.3斤粮食,百姓每人每天平均1斤粮食来概算,军队每年需7.12亿斤,老百姓每年需127.75亿斤粮,缺口达26.87亿斤,缺口率19.92%。国军不收拾共军时,共军还可到产粮区购粮来补缺,如此,也还要东一把杂食西一把草来填肚子。可国军偏偏要收拾共军,一围剿根据地粮食产量就会大幅减少,一封锁会抢 银 元的
共军,拿钱也无处买粮。就算国军在根据地吃亏,但只要国军不怕吃这点小亏,抱着团在根据地游行,扭着共军根据地死缠烂打,只要游行上一年,让共军在这一年中不能产粮。我想,次年国军不需打共军了,共军自己就会因缺粮而活活饿死。这种局面,狡猾的共军首领心知杜明,但又敢公开,如果老百姓知道后会举家逃离根据地,到时不想败也不行。虽然共军反国军的“重点进攻”有成果,但如此打下去,还是个死跷跷。想到此,共军心急如焚,那里还顾什么危险不危险,必需派部队打出去。部队打出去,一来可减轻根据地的负担,二来还可牵走一部位围攻根据地的国军。一举两得,多划算。与其如饿死,还不如派出去闯一闯,万一闯出点名堂来,不就活过来吗?定了,就这样定了。但究竟派多少部队出去闯?又派谁去闯?闯荡的目标地?这些问题共军也不得不考容周全。试想,如派少了,起不了减轻根据地负担的作用,而且国军还可以不理,如果国军一理,那不是成了肉包子打狗吗?聪明的共军首领们再一合计,都认为要搞就搞大点,所以才决定派一支大的出去闯,闯荡目标地就是老区大别山,那里的群众基础好。确定后,回头一盘家底,符合上述要求的部队只有刘邓大军了。刘邓大军就这样成行大别山。当然刘邓也知道不出去闯,部队迟早有饿死可能。故而,有儒将之称的刘伯承也不再讲儒了,什么安卵子的俗话也敢脱口秀,可见“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想出的办法。只要有办法,共军怎么舍得12万野战部队,这可是共军的精品部队啊!至于要付代价的问题共军早已想到,没想到的却是大别山的贫困,穷得无法形容,以至于饿死和病死的军人比战斗而亡的还多。以上就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真相和战略目的。本文内容于
11:03:23 被huazhiqiao编辑
你也别揭这个密和那个真相了,干脆自杀以谢花生米先生之恩吧!
后来,进军大别山演变成了解放军反攻的序幕,那是总结时的发现。
楼主将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简而言之为“分土地”,还给说成了是“假主张”,这从一方面表现了楼主的“假中立”态度,也从侧面表现出楼主对相应因素的了解与思考的肤浅。而对国民党政治困局的说明也只是相对性的提了个“不分土地”,对于其政治经济状态丝毫不谈,更是肤浅。试问如此肤浅的了解下,又如何做出准确的思考与判断呢?试问对影响整场战争结局的重要因素理解如此肤浅的本文,又如何能有足够的可参考价值呢?楼主称国民党为执政党,共产党为在野党,这倒可谓中立。楼主如此阐述,可见楼主欲表示其在两党关系中是套用的“两党制”的相关思想的,通过表示采用这样的思想从而表现其所谓的中立。但文中竟有“正统的国军收拾共军叫“剿匪””这一句的出现,而两党制中只有执政党和在野党之分,却绝无所谓“正统”。所谓“正统”只出现在君主制之中,哪怕在国民党执政时期的“一党制”中使用“正统”一词都是有失偏颇的。楼主直接将国军划归正统,还大言不惭的自称中立?这不仅是不中立的体现,更是将国民党执政默认为了与君主制等同而非一党制,更不是国民党所宣扬的多党制。这是在对类似君主制的独裁统治的认同与维护时才会使用的词语。至于说将内战爆发的责任全部推给共产党,这就更谈不上是中立的态度了吧?事实上楼主这些主观色彩严重的文字还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是楼主文章题目立意在讨论“挺进大别山”这一单纯的战略部署,却通篇大论的讨论内战爆发的责任在谁这样的问题,还有其后的诸如“全面进攻”的称法是否准确这样的问题(PS:既然你中立,那你大可除了引用共产党文献之外不要用这些单方面的名词就是了,又何必来讨论呢?),不觉得跑题了吗?当然,如此程度,说成是“题目跑了”比说成“跑题”更合适。本来楼主关于所谓“全面进攻”、“重点进攻”的讨论实属跑题,我也就不想多说了。可是楼主居然说出“进而让中华民族蒙受近一个世纪的灾害”这样一句话来。请问?楼主的一个世纪是从哪年开始算的?是将战争视为灾难?那将1949年内战结束算做结束,那么得从1849年开始,正好跟中国屈辱的灾难近代史吻合,可问题是1849年别说共产党了,连国民党都还没有呢,跟本文所述立意完全不符,即便延后到抗美援朝结束的1950算做结束,这样计算也不可取。那换个计算方式,将内战的爆发视为灾难的开始,从1945年算起了,或者在向前推,将跟双方皆有关系的第一场战争的爆发作为计算的开始,就从北伐开始的1926年开始算,差不多也得算到2000年以后了。也就是说在楼主眼里整个中国现代史就是“进而让中华民族蒙受近一个世纪的灾害”。还是那句话,楼主你的中立在哪?你的文章立意又到底是何?难道楼主以为“也就是这个“重点进重”才引出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事端。”这么一句简单的话就能显得你是在单纯的做军事分析吗?其后楼主大谈特谈“共军”经济,从战略角度讨论“挺进大别山”,谈到经济问题到也不为过。只是楼主又夸大了粮食布料的困难程度。没错,如果按楼主给出的数据确实经济问题十分严重,可是这些数据只是计算的“粮食”产量,而没有计算在必要时期,“食物”这个词可不仅仅是指地里长出来的“粮食”。同时楼主似乎忘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以及从国军手里成编制的战略物资的缴获。事实上物资问题,虽然严重,短时期内却不至于发展到生死攸关的程度。当然,放任国军“游行”(这是楼主用的词)不管,也是万万不可的,毕竟高压状态可以坚持一时却无法坚持一世。事实上一个战略部署当然是为了解决某方面的战略不足而进行的,这样说来用“挺近大别山”来缓解所面临的军事和经济的高压状态正是其战略意义之所在,又如何得来楼主所说的那么不堪?(当然,以楼主通篇文字的伪中立姿态,能有如此行文也可以理解了)。“至于要付代价的问题共军早已想到,没想到的却是大别山的贫困,穷得无法形容,以至于饿死和病死的军人比战斗而亡的还多。”这最后的一句,更是不知楼主所云。恐怕也是楼主成文后发现题目跑得太远已经被人遗忘了,可是又无法对这个战略部署提出什么指责,只好将战略角度讨论问题的立意直接降低到了战术层面,如此一句全无论据的甚至没有论点的文字,只怕仅能供楼主聊以自慰罢了。综上所述既然楼主号称是从战略层面上讨论“挺进大别山”这一战略部署,那我也就先跟楼主正经谈谈。懒得罗列数据长篇大论了,直奔主题足以。“挺近大别山”的战略意图一方面在于缓解根据地的各方面压力,另一方面也是在试图寻找新的战略机遇。那么从其战略出发点来看,其提出与实施完全正确。从其结果来看,对压力的缓解虽有一定作用却并不理想,但是随后又有了“挺进豫皖苏”、“挺进豫西”加以补充,最终实现了对压力的缓解的战略意图;而对于新的战略机遇的寻找却可谓格外的成功——一举为改变整个战略态势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总而言之,其结果也符合之前欲达到的战略目的。那么对于一个完全正确的战略目的指导下的,成功达成战略目的的战略部署,无论怎么讨论,其战略层面都是完全成功的。至于战后对这一战略部署的评价,那是对结果的总结,并没有妄言在其发动之前就预见到了如此结果,当然,当初的目的自然是如此结果的,只是谁也无法事先预料是否能成功、能多大程度的成功罢了。所以说战后如何评价,只要不偏离既成的事实,便均没有错误,更不能通过对一个对结果的总结的讨论来针砭一个战略部署的对错。好了,正经话说完了。现在来说说楼主吧。楼主上来就说自己保持中立,但是却通篇带有明确的主观色彩,不论在用词选择还是行文叙述上亦或主旨基调上皆是如此。楼主文章题目立意从战略角度讨论“千里挺进大别山”这一战略部署,结果通篇大部分几乎与这一战略部署毫无联系,而是用来从各个角度对双方中的一方大放针砭。一句两句,还可以理解为“跑题”,但如此大的段落,只能视之为“题跑”了。也就是题目跑了,不是文章离开了题目的立意而主旨混乱,而是文章主旨十分清晰而题目立意却跑到千里之外了。楼主如此文采也算是汉语言文学的一朵奇葩了。对于文章的实际主旨,我也就不指明了,对于楼主的定性,我也就不做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当然,对于这似曾相识的文字是否可称之为原创,也就没有追究的必要了。此回帖转了主题帖--- huazhiqiao本文内容于
10:39:00 被huazhiqiao编辑
您可能对这些帖子感兴趣
楼主将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简而言之为“分土地”,还给说成了是“假主张”,这从一方面表现了楼主的“假中立”态度,也从侧面表现出楼主对相应因素的了解与思考的肤浅。而对国民党政治困局的说明也只是相对性的提了个“不分土地”,对于其政治经济状态丝毫不谈,更是肤浅。试问如此肤浅的了解下,又如何做出准确的思考与判断呢?试问对影响整场战争结局的重要因素理解如此肤浅的本文,又如何能有足够的可参考价值呢?楼主称国民党为执政党,共产党为在野党,这倒可谓中立。楼主如此阐述,可见楼主欲表示其在两党关系中是套用的“两党制”的相关思想的,通过表示采用这样的思想从而表现其所谓的中立。但文中竟有“正统的国军收拾共军叫“剿匪””这一句的出现,而两党制中只有执政党和在野党之分,却绝无所谓“正统”。所谓“正统”只出现在君主制之中,哪怕在国民党执政时期的“一党制”中使用“正统”一词都是有失偏颇的。楼主直接将国军划归正统,还大言不惭的自称中立?这不仅是不中立的体现,更是将国民党执政默认为了与君主制等同而非一党制,更不是国民党所宣扬的多党制。这是在对类似君主制的独裁统治的认同与维护时才会使用的词语。至于说将内战爆发的责任全部推给共产党,这就更谈不上是中立的态度了吧?事实上楼主这些主观色彩严重的文字还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是楼主文章题目立意在讨论“挺进大别山”这一单纯的战略部署,却通篇大论的讨论内战爆发的责任在谁这样的问题,还有其后的诸如“全面进攻”的称法是否准确这样的问题(PS:既然你中立,那你大可除了引用共产党文献之外不要用这些单方面的名词就是了,又何必来讨论呢?),不觉得跑题了吗?当然,如此程度,说成是“题目跑了”比说成“跑题”更合适。本来楼主关于所谓“全面进攻”、“重点进攻”的讨论实属跑题,我也就不想多说了。可是楼主居然说出“进而让中华民族蒙受近一个世纪的灾害”这样一句话来。请问?楼主的一个世纪是从哪年开始算的?是将战争视为灾难?那将1949年内战结束算做结束,那么得从1849年开始,正好跟中国屈辱的灾难近代史吻合,可问题是1849年别说共产党了,连国民党都还没有呢,跟本文所述立意完全不符,即便延后到抗美援朝结束的1950算做结束,这样计算也不可取。那换个计算方式,将内战的爆发视为灾难的开始,从1945年算起了,或者在向前推,将跟双方皆有关系的第一场战争的爆发作为计算的开始,就从北伐开始的1926年开始算,差不多也得算到2000年以后了。也就是说在楼主眼里整个中国现代史就是“进而让中华民族蒙受近一个世纪的灾害”。还是那句话,楼主你的中立在哪?你的文章立意又到底是何?难道楼主以为“也就是这个“重点进重”才引出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事端。”这么一句简单的话就能显得你是在单纯的做军事分析吗?其后楼主大谈特谈“共军”经济,从战略角度讨论“挺进大别山”,谈到经济问题到也不为过。只是楼主又夸大了粮食布料的困难程度。没错,如果按楼主给出的数据确实经济问题十分严重,可是这些数据只是计算的“粮食”产量,而没有计算在必要时期,“食物”这个词可不仅仅是指地里长出来的“粮食”。同时楼主似乎忘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以及从国军手里成编制的战略物资的缴获。事实上物资问题,虽然严重,短时期内却不至于发展到生死攸关的程度。当然,放任国军“游行”(这是楼主用的词)不管,也是万万不可的,毕竟高压状态可以坚持一时却无法坚持一世。事实上一个战略部署当然是为了解决某方面的战略不足而进行的,这样说来用“挺近大别山”来缓解所面临的军事和经济的高压状态正是其战略意义之所在,又如何得来楼主所说的那么不堪?(当然,以楼主通篇文字的伪中立姿态,能有如此行文也可以理解了)。“至于要付代价的问题共军早已想到,没想到的却是大别山的贫困,穷得无法形容,以至于饿死和病死的军人比战斗而亡的还多。”这最后的一句,更是不知楼主所云。恐怕也是楼主成文后发现题目跑得太远已经被人遗忘了,可是又无法对这个战略部署提出什么指责,只好将战略角度讨论问题的立意直接降低到了战术层面,如此一句全无论据的甚至没有论点的文字,只怕仅能供楼主聊以自慰罢了。综上所述既然楼主号称是从战略层面上讨论“挺进大别山”这一战略部署,那我也就先跟楼主正经谈谈。懒得罗列数据长篇大论了,直奔主题足以。“挺近大别山”的战略意图一方面在于缓解根据地的各方面压力,另一方面也是在试图寻找新的战略机遇。那么从其战略出发点来看,其提出与实施完全正确。从其结果来看,对压力的缓解虽有一定作用却并不理想,但是随后又有了“挺进豫皖苏”、“挺进豫西”加以补充,最终实现了对压力的缓解的战略意图;而对于新的战略机遇的寻找却可谓格外的成功——一举为改变整个战略态势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总而言之,其结果也符合之前欲达到的战略目的。那么对于一个完全正确的战略目的指导下的,成功达成战略目的的战略部署,无论怎么讨论,其战略层面都是完全成功的。至于战后对这一战略部署的评价,那是对结果的总结,并没有妄言在其发动之前就预见到了如此结果,当然,当初的目的自然是如此结果的,只是谁也无法事先预料是否能成功、能多大程度的成功罢了。所以说战后如何评价,只要不偏离既成的事实,便均没有错误,更不能通过对一个对结果的总结的讨论来针砭一个战略部署的对错。好了,正经话说完了。现在来说说楼主吧。楼主上来就说自己保持中立,但是却通篇带有明确的主观色彩,不论在用词选择还是行文叙述上亦或主旨基调上皆是如此。楼主文章题目立意从战略角度讨论“千里挺进大别山”这一战略部署,结果通篇大部分几乎与这一战略部署毫无联系,而是用来从各个角度对双方中的一方大放针砭。一句两句,还可以理解为“跑题”,但如此大的段落,只能视之为“题跑”了。也就是题目跑了,不是文章离开了题目的立意而主旨混乱,而是文章主旨十分清晰而题目立意却跑到千里之外了。楼主如此文采也算是汉语言文学的一朵奇葩了。对于文章的实际主旨,我也就不指明了,对于楼主的定性,我也就不做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当然,对于这似曾相识的文字是否可称之为原创,也就没有追究的必要了。此回帖转了主题帖--- huazhiqiao本文内容于
10:39:00 被huazhiqiao编辑 反驳得非常到位!从二野付出的代价来说,GCD的胜利并非是所谓摧枯拉朽式的。是共产党人凭坚定的信仰、艰苦的奋斗、高超的军事斗争艺术才取得的胜利。另外,我承认国军血拼了,但共产党人不是在血拼中发展起来的吗?其实每次看国军血拼,我都想说两句,本来国军应该能打得更好的。因为我是四川人,血拼中有三百万川人用血肉筑成中华民族的长城,但如果蒋某人
楼主将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简而言之为“分土地”,还给说成了是“假主张”,这从一方面表现了楼主的“假中立”态度,也从侧面表现出楼主对相应因素的了解与思考的肤浅。而对国民党政治困局的说明也只是相对性的提了个“不分土地”,对于其政治经济状态丝毫不谈,更是肤浅。试问如此肤浅的了解下,又如何做出准确的思考与判断呢?试问对影响整场战争结局的重要因素理解如此肤浅的本文,又如何能有足够的可参考价值呢?楼主称国民党为执政党,共产党为在野党,这倒可谓中立。楼主如此阐述,可见楼主欲表示其在两党关系中是套用的“两党制”的相关思想的,通过表示采用这样的思想从而表现其所谓的中立。但文中竟有“正统的国军收拾共军叫“剿匪””这一句的出现,而两党制中只有执政党和在野党之分,却绝无所谓“正统”。所谓“正统”只出现在君主制之中,哪怕在国民党执政时期的“一党制”中使用“正统”一词都是有失偏颇的。楼主直接将国军划归正统,还大言不惭的自称中立?这不仅是不中立的体现,更是将国民党执政默认为了与君主制等同而非一党制,更不是国民党所宣扬的多党制。这是在对类似君主制的独裁统治的认同与维护时才会使用的词语。至于说将内战爆发的责任全部推给共产党,这就更谈不上是中立的态度了吧?事实上楼主这些主观色彩严重的文字还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是楼主文章题目立意在讨论“挺进大别山”这一单纯的战略部署,却通篇大论的讨论内战爆发的责任在谁这样的问题,还有其后的诸如“全面进攻”的称法是否准确这样的问题(PS:既然你中立,那你大可除了引用共产党文献之外不要用这些单方面的名词就是了,又何必来讨论呢?),不觉得跑题了吗?当然,如此程度,说成是“题目跑了”比说成“跑题”更合适。本来楼主关于所谓“全面进攻”、“重点进攻”的讨论实属跑题,我也就不想多说了。可是楼主居然说出“进而让中华民族蒙受近一个世纪的灾害”这样一句话来。请问?楼主的一个世纪是从哪年开始算的?是将战争视为灾难?那将1949年内战结束算做结束,那么得从1849年开始,正好跟中国屈辱的灾难近代史吻合,可问题是1849年别说共产党了,连国民党都还没有呢,跟本文所述立意完全不符,即便延后到抗美援朝结束的1950算做结束,这样计算也不可取。那换个计算方式,将内战的爆发视为灾难的开始,从1945年算起了,或者在向前推,将跟双方皆有关系的第一场战争的爆发作为计算的开始,就从北伐开始的1926年开始算,差不多也得算到2000年以后了。也就是说在楼主眼里整个中国现代史就是“进而让中华民族蒙受近一个世纪的灾害”。还是那句话,楼主你的中立在哪?你的文章立意又到底是何?难道楼主以为“也就是这个“重点进重”才引出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事端。”这么一句简单的话就能显得你是在单纯的做军事分析吗?其后楼主大谈特谈“共军”经济,从战略角度讨论“挺进大别山”,谈到经济问题到也不为过。只是楼主又夸大了粮食布料的困难程度。没错,如果按楼主给出的数据确实经济问题十分严重,可是这些数据只是计算的“粮食”产量,而没有计算在必要时期,“食物”这个词可不仅仅是指地里长出来的“粮食”。同时楼主似乎忘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以及从国军手里成编制的战略物资的缴获。事实上物资问题,虽然严重,短时期内却不至于发展到生死攸关的程度。当然,放任国军“游行”(这是楼主用的词)不管,也是万万不可的,毕竟高压状态可以坚持一时却无法坚持一世。事实上一个战略部署当然是为了解决某方面的战略不足而进行的,这样说来用“挺近大别山”来缓解所面临的军事和经济的高压状态正是其战略意义之所在,又如何得来楼主所说的那么不堪?(当然,以楼主通篇文字的伪中立姿态,能有如此行文也可以理解了)。“至于要付代价的问题共军早已想到,没想到的却是大别山的贫困,穷得无法形容,以至于饿死和病死的军人比战斗而亡的还多。”这最后的一句,更是不知楼主所云。恐怕也是楼主成文后发现题目跑得太远已经被人遗忘了,可是又无法对这个战略部署提出什么指责,只好将战略角度讨论问题的立意直接降低到了战术层面,如此一句全无论据的甚至没有论点的文字,只怕仅能供楼主聊以自慰罢了。综上所述既然楼主号称是从战略层面上讨论“挺进大别山”这一战略部署,那我也就先跟楼主正经谈谈。懒得罗列数据长篇大论了,直奔主题足以。“挺近大别山”的战略意图一方面在于缓解根据地的各方面压力,另一方面也是在试图寻找新的战略机遇。那么从其战略出发点来看,其提出与实施完全正确。从其结果来看,对压力的缓解虽有一定作用却并不理想,但是随后又有了“挺进豫皖苏”、“挺进豫西”加以补充,最终实现了对压力的缓解的战略意图;而对于新的战略机遇的寻找却可谓格外的成功——一举为改变整个战略态势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总而言之,其结果也符合之前欲达到的战略目的。那么对于一个完全正确的战略目的指导下的,成功达成战略目的的战略部署,无论怎么讨论,其战略层面都是完全成功的。至于战后对这一战略部署的评价,那是对结果的总结,并没有妄言在其发动之前就预见到了如此结果,当然,当初的目的自然是如此结果的,只是谁也无法事先预料是否能成功、能多大程度的成功罢了。所以说战后如何评价,只要不偏离既成的事实,便均没有错误,更不能通过对一个对结果的总结的讨论来针砭一个战略部署的对错。好了,正经话说完了。现在来说说楼主吧。楼主上来就说自己保持中立,但是却通篇带有明确的主观色彩,不论在用词选择还是行文叙述上亦或主旨基调上皆是如此。楼主文章题目立意从战略角度讨论“千里挺进大别山”这一战略部署,结果通篇大部分几乎与这一战略部署毫无联系,而是用来从各个角度对双方中的一方大放针砭。一句两句,还可以理解为“跑题”,但如此大的段落,只能视之为“题跑”了。也就是题目跑了,不是文章离开了题目的立意而主旨混乱,而是文章主旨十分清晰而题目立意却跑到千里之外了。楼主如此文采也算是汉语言文学的一朵奇葩了。对于文章的实际主旨,我也就不指明了,对于楼主的定性,我也就不做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当然,对于这似曾相识的文字是否可称之为原创,也就没有追究的必要了。此回帖转了主题帖--- huazhiqiao本文内容于
10:39:00 被huazhiqiao编辑 21楼 天……你从哪把这帖子挖出来的?两年多前了,我重新读了一遍都有点不敢确定这是我写的东西了,嘿嘿总之呢,还是要谢谢你的认可昂
楼主将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简而言之为“分土地”,还给说成了是“假主张”,这从一方面表现了楼主的“假中立”态度,也从侧面表现出楼主对相应因素的了解与思考的肤浅。而对国民党政治困局的说明也只是相对性的提了个“不分土地”,对于其政治经济状态丝毫不谈,更是肤浅。试问如此肤浅的了解下,又如何做出准确的思考与判断呢?试问对影响整场战争结局的重要因素理解如此肤浅的本文,又如何能有足够的可参考价值呢?楼主称国民党为执政党,共产党为在野党,这倒可谓中立。楼主如此阐述,可见楼主欲表示其在两党关系中是套用的“两党制”的相关思想的,通过表示采用这样的思想从而表现其所谓的中立。但文中竟有“正统的国军收拾共军叫“剿匪””这一句的出现,而两党制中只有执政党和在野党之分,却绝无所谓“正统”。所谓“正统”只出现在君主制之中,哪怕在国民党执政时期的“一党制”中使用“正统”一词都是有失偏颇的。楼主直接将国军划归正统,还大言不惭的自称中立?这不仅是不中立的体现,更是将国民党执政默认为了与君主制等同而非一党制,更不是国民党所宣扬的多党制。这是在对类似君主制的独裁统治的认同与维护时才会使用的词语。至于说将内战爆发的责任全部推给共产党,这就更谈不上是中立的态度了吧?事实上楼主这些主观色彩严重的文字还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是楼主文章题目立意在讨论“挺进大别山”这一单纯的战略部署,却通篇大论的讨论内战爆发的责任在谁这样的问题,还有其后的诸如“全面进攻”的称法是否准确这样的问题(PS:既然你中立,那你大可除了引用共产党文献之外不要用这些单方面的名词就是了,又何必来讨论呢?),不觉得跑题了吗?当然,如此程度,说成是“题目跑了”比说成“跑题”更合适。本来楼主关于所谓“全面进攻”、“重点进攻”的讨论实属跑题,我也就不想多说了。可是楼主居然说出“进而让中华民族蒙受近一个世纪的灾害”这样一句话来。请问?楼主的一个世纪是从哪年开始算的?是将战争视为灾难?那将1949年内战结束算做结束,那么得从1849年开始,正好跟中国屈辱的灾难近代史吻合,可问题是1849年别说共产党了,连国民党都还没有呢,跟本文所述立意完全不符,即便延后到抗美援朝结束的1950算做结束,这样计算也不可取。那换个计算方式,将内战的爆发视为灾难的开始,从1945年算起了,或者在向前推,将跟双方皆有关系的第一场战争的爆发作为计算的开始,就从北伐开始的1926年开始算,差不多也得算到2000年以后了。也就是说在楼主眼里整个中国现代史就是“进而让中华民族蒙受近一个世纪的灾害”。还是那句话,楼主你的中立在哪?你的文章立意又到底是何?难道楼主以为“也就是这个“重点进重”才引出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事端。”这么一句简单的话就能显得你是在单纯的做军事分析吗?其后楼主大谈特谈“共军”经济,从战略角度讨论“挺进大别山”,谈到经济问题到也不为过。只是楼主又夸大了粮食布料的困难程度。没错,如果按楼主给出的数据确实经济问题十分严重,可是这些数据只是计算的“粮食”产量,而没有计算在必要时期,“食物”这个词可不仅仅是指地里长出来的“粮食”。同时楼主似乎忘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以及从国军手里成编制的战略物资的缴获。事实上物资问题,虽然严重,短时期内却不至于发展到生死攸关的程度。当然,放任国军“游行”(这是楼主用的词)不管,也是万万不可的,毕竟高压状态可以坚持一时却无法坚持一世。事实上一个战略部署当然是为了解决某方面的战略不足而进行的,这样说来用“挺近大别山”来缓解所面临的军事和经济的高压状态正是其战略意义之所在,又如何得来楼主所说的那么不堪?(当然,以楼主通篇文字的伪中立姿态,能有如此行文也可以理解了)。“至于要付代价的问题共军早已想到,没想到的却是大别山的贫困,穷得无法形容,以至于饿死和病死的军人比战斗而亡的还多。”这最后的一句,更是不知楼主所云。恐怕也是楼主成文后发现题目跑得太远已经被人遗忘了,可是又无法对这个战略部署提出什么指责,只好将战略角度讨论问题的立意直接降低到了战术层面,如此一句全无论据的甚至没有论点的文字,只怕仅能供楼主聊以自慰罢了。综上所述既然楼主号称是从战略层面上讨论“挺进大别山”这一战略部署,那我也就先跟楼主正经谈谈。懒得罗列数据长篇大论了,直奔主题足以。“挺近大别山”的战略意图一方面在于缓解根据地的各方面压力,另一方面也是在试图寻找新的战略机遇。那么从其战略出发点来看,其提出与实施完全正确。从其结果来看,对压力的缓解虽有一定作用却并不理想,但是随后又有了“挺进豫皖苏”、“挺进豫西”加以补充,最终实现了对压力的缓解的战略意图;而对于新的战略机遇的寻找却可谓格外的成功——一举为改变整个战略态势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总而言之,其结果也符合之前欲达到的战略目的。那么对于一个完全正确的战略目的指导下的,成功达成战略目的的战略部署,无论怎么讨论,其战略层面都是完全成功的。至于战后对这一战略部署的评价,那是对结果的总结,并没有妄言在其发动之前就预见到了如此结果,当然,当初的目的自然是如此结果的,只是谁也无法事先预料是否能成功、能多大程度的成功罢了。所以说战后如何评价,只要不偏离既成的事实,便均没有错误,更不能通过对一个对结果的总结的讨论来针砭一个战略部署的对错。好了,正经话说完了。现在来说说楼主吧。楼主上来就说自己保持中立,但是却通篇带有明确的主观色彩,不论在用词选择还是行文叙述上亦或主旨基调上皆是如此。楼主文章题目立意从战略角度讨论“千里挺进大别山”这一战略部署,结果通篇大部分几乎与这一战略部署毫无联系,而是用来从各个角度对双方中的一方大放针砭。一句两句,还可以理解为“跑题”,但如此大的段落,只能视之为“题跑”了。也就是题目跑了,不是文章离开了题目的立意而主旨混乱,而是文章主旨十分清晰而题目立意却跑到千里之外了。楼主如此文采也算是汉语言文学的一朵奇葩了。对于文章的实际主旨,我也就不指明了,对于楼主的定性,我也就不做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当然,对于这似曾相识的文字是否可称之为原创,也就没有追究的必要了。此回帖转了主题帖--- huazhiqiao本文内容于
10:39:00 被huazhiqiao编辑
解剖的极好,刀刀见血
楼主说的不错,家父曾经参加千里跃进大别山,他说那时候,真苦,没吃没穿,好多战士都冻死、饿死了。
本文内容于
13:26:21 被寂翔编辑
楼主将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简而言之为“分土地”,还给说成了是“假主张”,这从一方面表现了楼主的“假中立”态度,也从侧面表现出楼主对相应因素的了解与思考的肤浅。而对国民党政治困局的说明也只是相对性的提了个“不分土地”,对于其政治经济状态丝毫不谈,更是肤浅。试问如此肤浅的了解下,又如何做出准确的思考与判断呢?试问对影响整场战争结局的重要因素理解如此肤浅的本文,又如何能有足够的可参考价值呢?楼主称国民党为执政党,共产党为在野党,这倒可谓中立。楼主如此阐述,可见楼主欲表示其在两党关系中是套用的“两党制”的相关思想的,通过表示采用这样的思想从而表现其所谓的中立。但文中竟有“正统的国军收拾共军叫“剿匪””这一句的出现,而两党制中只有执政党和在野党之分,却绝无所谓“正统”。所谓“正统”只出现在君主制之中,哪怕在国民党执政时期的“一党制”中使用“正统”一词都是有失偏颇的。楼主直接将国军划归正统,还大言不惭的自称中立?这不仅是不中立的体现,更是将国民党执政默认为了与君主制等同而非一党制,更不是国民党所宣扬的多党制。这是在对类似君主制的独裁统治的认同与维护时才会使用的词语。至于说将内战爆发的责任全部推给共产党,这就更谈不上是中立的态度了吧?事实上楼主这些主观色彩严重的文字还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是楼主文章题目立意在讨论“挺进大别山”这一单纯的战略部署,却通篇大论的讨论内战爆发的责任在谁这样的问题,还有其后的诸如“全面进攻”的称法是否准确这样的问题(PS:既然你中立,那你大可除了引用共产党文献之外不要用这些单方面的名词就是了,又何必来讨论呢?),不觉得跑题了吗?当然,如此程度,说成是“题目跑了”比说成“跑题”更合适。本来楼主关于所谓“全面进攻”、“重点进攻”的讨论实属跑题,我也就不想多说了。可是楼主居然说出“进而让中华民族蒙受近一个世纪的灾害”这样一句话来。请问?楼主的一个世纪是从哪年开始算的?是将战争视为灾难?那将1949年内战结束算做结束,那么得从1849年开始,正好跟中国屈辱的灾难近代史吻合,可问题是1849年别说共产党了,连国民党都还没有呢,跟本文所述立意完全不符,即便延后到抗美援朝结束的1950算做结束,这样计算也不可取。那换个计算方式,将内战的爆发视为灾难的开始,从1945年算起了,或者在向前推,将跟双方皆有关系的第一场战争的爆发作为计算的开始,就从北伐开始的1926年开始算,差不多也得算到2000年以后了。也就是说在楼主眼里整个中国现代史就是“进而让中华民族蒙受近一个世纪的灾害”。还是那句话,楼主你的中立在哪?你的文章立意又到底是何?难道楼主以为“也就是这个“重点进重”才引出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事端。”这么一句简单的话就能显得你是在单纯的做军事分析吗?其后楼主大谈特谈“共军”经济,从战略角度讨论“挺进大别山”,谈到经济问题到也不为过。只是楼主又夸大了粮食布料的困难程度。没错,如果按楼主给出的数据确实经济问题十分严重,可是这些数据只是计算的“粮食”产量,而没有计算在必要时期,“食物”这个词可不仅仅是指地里长出来的“粮食”。同时楼主似乎忘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以及从国军手里成编制的战略物资的缴获。事实上物资问题,虽然严重,短时期内却不至于发展到生死攸关的程度。当然,放任国军“游行”(这是楼主用的词)不管,也是万万不可的,毕竟高压状态可以坚持一时却无法坚持一世。事实上一个战略部署当然是为了解决某方面的战略不足而进行的,这样说来用“挺近大别山”来缓解所面临的军事和经济的高压状态正是其战略意义之所在,又如何得来楼主所说的那么不堪?(当然,以楼主通篇文字的伪中立姿态,能有如此行文也可以理解了)。“至于要付代价的问题共军早已想到,没想到的却是大别山的贫困,穷得无法形容,以至于饿死和病死的军人比战斗而亡的还多。”这最后的一句,更是不知楼主所云。恐怕也是楼主成文后发现题目跑得太远已经被人遗忘了,可是又无法对这个战略部署提出什么指责,只好将战略角度讨论问题的立意直接降低到了战术层面,如此一句全无论据的甚至没有论点的文字,只怕仅能供楼主聊以自慰罢了。综上所述既然楼主号称是从战略层面上讨论“挺进大别山”这一战略部署,那我也就先跟楼主正经谈谈。懒得罗列数据长篇大论了,直奔主题足以。“挺近大别山”的战略意图一方面在于缓解根据地的各方面压力,另一方面也是在试图寻找新的战略机遇。那么从其战略出发点来看,其提出与实施完全正确。从其结果来看,对压力的缓解虽有一定作用却并不理想,但是随后又有了“挺进豫皖苏”、“挺进豫西”加以补充,最终实现了对压力的缓解的战略意图;而对于新的战略机遇的寻找却可谓格外的成功——一举为改变整个战略态势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总而言之,其结果也符合之前欲达到的战略目的。那么对于一个完全正确的战略目的指导下的,成功达成战略目的的战略部署,无论怎么讨论,其战略层面都是完全成功的。至于战后对这一战略部署的评价,那是对结果的总结,并没有妄言在其发动之前就预见到了如此结果,当然,当初的目的自然是如此结果的,只是谁也无法事先预料是否能成功、能多大程度的成功罢了。所以说战后如何评价,只要不偏离既成的事实,便均没有错误,更不能通过对一个对结果的总结的讨论来针砭一个战略部署的对错。好了,正经话说完了。现在来说说楼主吧。楼主上来就说自己保持中立,但是却通篇带有明确的主观色彩,不论在用词选择还是行文叙述上亦或主旨基调上皆是如此。楼主文章题目立意从战略角度讨论“千里挺进大别山”这一战略部署,结果通篇大部分几乎与这一战略部署毫无联系,而是用来从各个角度对双方中的一方大放针砭。一句两句,还可以理解为“跑题”,但如此大的段落,只能视之为“题跑”了。也就是题目跑了,不是文章离开了题目的立意而主旨混乱,而是文章主旨十分清晰而题目立意却跑到千里之外了。楼主如此文采也算是汉语言文学的一朵奇葩了。对于文章的实际主旨,我也就不指明了,对于楼主的定性,我也就不做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当然,对于这似曾相识的文字是否可称之为原创,也就没有追究的必要了。此回帖转了主题帖--- huazhiqiao本文内容于
10:39:00 被huazhiqiao编辑
后来,进军大别山演变成了解放军反攻的序幕,那是总结时的发现。
你也别揭这个密和那个真相了,干脆自杀以谢花生米先生之恩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硅步千里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