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择校生生离校保留学籍,什么是择校生费用全部交吗?孩子由于参加美术集训,从高三开始离校,考完专业课也不回学校

江门新闻网---高中收了择校费禁收学费 家长忧孩子受区别对待
  为缓解群众反映强烈的“上学贵”矛盾,国家发改委19日下发通知,要求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高校教育收费的管理。其中要求,公办高中在按规定收取择校费后,不得再向择校生收取学费。
  对此规定,广州市教育局一工作人员表示得知消息很意外,但文件还没正式下达到局,详情还不清楚;受访学校则担心办公经费缺口会越来越大;家长在高兴的同时,担心学校会巧立名目把学费“追讨”回来。
  学校担心:或导致办公费不足
  据了解,广州市物价局规定,高中普通学生每人每学期的学杂费为:普通高中940元,省一级高中1175元,市一级高中1081元,区县一级高中1034元。省市一级学校择校费为4万元。
  广州市教育局规定,省一级学校招收的择校生不能超过本校招生计划的25%,市一级学校招收的择校生不能超过本校招生计划的20%,其他学校招收的择校生不能超过本校招生计划的15%。
  广大附中校长邓云洲告诉记者,目前择校生除了择校费外,所交的学费与普通生一样,收取择校费后禁止再收学费将对学校经费产生影响。学生的学费通常是补充学校办公经费的不足,如果一个学校招收的择校生多了,按新规定来看,就会导致收的学费总数减少,那么学校办公经费的缺口就会加大。
  “我们的择校费都是要上缴财政的,如果不收择校生的学费的话,惟一的补救是从择校费中划出一部分用于学校办公经费。这还需要上级部门的批准才行。”邓云洲说。
  家长喜中有忧:怕孩子受区别对待
  “不收学费当然好,尽管除开杂费外,我们所交的学费可能只需要几百元,但是对于普通老百姓,能省下来的就是赚到的。可是,天下真有免费的午餐吗?”一家长听到这一消息后,在高兴的同时还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这位家长表示,以往只要交了择校费后,孩子跟别的学生一样,是混合编班的,并没有分开择校班,免交学费后,学校会否区别对待,把孩子另编一班呢?
  “不交学费事小,但免了这笔费用后,会否以另一种形式把学费钱追讨回来呢?这才是我们所担心的,能省钱不是坏事,但少交钱也未必是好事。”黄先生是一位高二学生的家长,前年曾经花了4万元为孩子择了一所学校。据他表示,学校在收了择校费后,其他一切费用都跟普通学生一样了,这样的明码标价令他心里比较踏实。现在突然享受了如此“优等待遇”,反而有点适应不过来,“到底规定什么时候实施还是个未知数呢。”
  广州市教育局工作人员:很意外但不知详情
  记者昨日(20日)致电广州市教育局,一工作人员表示也看到了网上的消息,很意外,具体的操作文件还没正式下达到局里,也不知道更多的情况。
  这位工作人员说,按照以往规定,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即小学和初中免交学费外,高中属于非义务教育,是要收取学费的。高中择校生和普通生都是拥有正规学籍的在校生,国家财政按照统一的比例,下拨教育经费给每位在校生,择校生和其他学生除了交择校费不同外,其他“待遇”是一样的,都要交学费。对于发改委的这个规定确实难以理解。
  至于国家发改委的这一规定何时实施,这位工作人员表示,广州市教育局会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引执行。根据北京部分学校负责人的分析,这一新规最快会于今年9月份实施。
版权声明:任何本站发表之文章,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任何商业、非商业站点,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Copyright&2003-.cn, JiangMen Dail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门日报社主办 中国江门网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网络新闻编辑部制作及维护 联系电话:86-、3502625
粤ICP备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生活首页推荐]小升初,一个家长的选择
  最近来到“家有学童”,看了一些帖子,很有启发。只有当了家长的人,才能体会个中滋味。酸甜苦辣咸,五味杂呈。  
作为家长,我比较悠闲。打孩子出生起,就按照《万婴跟踪》,照本宣科地养育。可能《万婴跟踪》写得科学吧,由于时不时偷下懒,虽然没有百分这百地执行,孩子还是茁壮成长,感冒发烧一两次,顺利进入幼儿园。孩子不病,家长不累。  
当时已经有择园的风气啦,有部分邻居同事把孩子出钱送到热门幼儿园,我的认识水平比较低,幼儿园嘛,不差就行。那时工作忙,图省事,直接进单位幼儿园。第一好处,接送方便,第二好处,价格便宜。孩子三年半幼儿园生活,我愚钝,看不出来和热门幼儿园的孩子有多大区别。感觉比热门幼儿园的还要伶俐一点。可能是护犊之情吧。  
  孩子要上小学啦,连幼儿园都有人要“择园”,何况比幼儿园级别高的小学啦。  
几十年啦,单位子女都是在最近的小学就读。孩子户口段内对应的就是这所小学,我顺其自然地就给孩子在这所小学报了名。  
我孤陋寡闻,看见有的同事邻居,把孩子花钱择校送到附小等最最热门的学校,还以为就近的段内小学不怎么地,思想曾经有过波动。又想,小学嘛,不差就行。  
春节期间,帮同学的忙,事后同学请吃饭,一桌7、8人,有两女士第一次见面,席间谈起儿女事宜,我说,9月分小孩将到就近的小学就读,一女士曰:报完名后,把孩子系列号姓名抄给她,好选择班主任。此女士为该小学副校长。  
原先,我连学校都不在乎,何况班级。既有仙人指路,我照做就是。  
领孩子去报到时,才知道就近的这所小学也是让众多家庭趋之若鹜型的,也算热门重点。段外的想上,要找关系要出钱还要考试。就这样,孩子轻轻松松地进了重点小学重点班。  
同事邻居,那是本着“永远争第一”的精神,不选择进第一热门,回来睡不着觉。接下来的漫漫6年间,风雨无阻,天天接送。接到发脾气:当时脑袋猪拱着了,要花钱找关系考试送进附小。  
就近入学的孩子,送了一年,二年级开始,自己走路上学。  
  不知是我憨人有憨福,还是孩子本来的福。就这样水不扬波,风不乍起,好像都没做什么,孩子居然就进了重点小学重点班。  
“幼升小”的刀枪剑影,酸甜苦辣,是后知后觉,是听来看来的。我们这儿,可是700万户籍人口的城市。  
“好班”的特征,主要是班主任好。如果碰到一个好的班主任,不仅是孩子的福气,而且是全家人的福气。    一年级,布置家庭作业,别的班级老师把作业写在黑板上,或着写在纸上,然后贴在门上,孩子还不识字,就需要家长帮孩子抄写,家长们挤作一堆。  
一开始学的还是拼音字母,那些没有学过拼音的爷爷奶奶们直接抓瞎。    孩子的班主任是用电脑打印,然后复印,每个学生一份。      每个学生备有家校联系本,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每天都有记录,家长对班级或老师的话都有回复。60个学生,只看这一点,这工作量,就知道这个老师多么地负责任。      “好班”,牛人家的孩子比例自然大一点,班主任一视同仁,并没有厚此薄彼。    主要体现在教学用心,方法得当。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在三年级结束时,班主任升职啦,换了一个师大应届毕业的新老师。家长们不干啦,集体签名,派出代表找校长交涉。学校不让步,又考虑到不能影响人家班主任升职,在校长保证不影响教学质量的情况下,也就这样了。  
新班主任也不差,由于是热门小学,能到这所学校任教,也是优中选优、百里选一的结果。再加上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受到的影响不大。而我家孩子甚至没有受到一丁点影响。
  孩子上小学啦,我也不时地留意报刊网络上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专家甲说,不能给孩子过多的压力,新世纪奉行快乐教育。专家乙、丙、丁还有别的论点。我选择性地听从专家甲的教导。  
每次开家长会,学校门口总是人头攒动、彩旗飞扬,细看,是各式各样的培训机构、培训班在招兵买马,广告海报满天飞,每家派发一张,到了教室已经变成一叠。  
问孩子,你看这个班,张叔叔家的女儿就在这儿培训补习,效果很好,你去不去,上不上?  
孩子说,不去,不想上。  
那么,另一个呢,李叔叔家儿子上的?  
孩子说,还是不想去。  
我遵从孩子的选择。回想,我有一定的偷懒的因素。  
开学后,学习进入正轨。健康快乐地成长。作业啦学习啦,都不需要家长过多地操心。于是有闲心关心一下孩子的发展。  
经过家庭会议讨论后决定,孩子应该学习一门器乐,就去同事钱家儿子学习的文化馆去学吧。当面嘱咐孩子要认真学习,私底下想,能学多少算多少,学到哪算哪。因为从朋友同学同事邻居处,听到看到了太多的半途而废事例。有些孩子几年中学了七八样乐器,没有一样学得精。就像某些人戒烟似的,一年可以戒好几回。  
初级班有两个,每个班有20多名小朋友在学,还有一个也算是初级班吧,只是比这两个班早开了3个多月,也有20多名学生在学。  
一个星期送孩子去学一次,下课时老师会布置一些回家需要练习的曲目,算是家庭作业吧,让家长督促完成。我们家对孩子学习音乐一事,本就是抱着陶冶孩子的情操、使孩子增加一点音乐素养,并不指望孩子能在音乐上有哪样发展。况且孩子小学里的作业和学习我都不督促,也就没有认真督促,全凭孩子的兴趣。  
好在孩子就像对待小学里的作业和学习一样,不需要家长督促,自己就会去练习。  
每一次新的课程开始,音乐班上总会走掉几个人。后来,两个班并为一个班。再后来,三个班合并为一个班。现在,只有4个学生啦,还有一个是别的地方转来的。就是说,培训学校当时60多个学琴的孩子,坚持到8级的只有3个了。  
那些中途放弃的孩子,或许各家有各家的原因。就我所知,有的是今天学着钢琴,明天觉得提琴好,转而去学小提琴,后天又觉得民乐好,又去学民乐。有的是家长觉得学习音乐有可能影响到孩子学校里的课业,从而让孩子放弃掉。有的是孩子根本提不起兴趣。等等。  
我们作为家长的这一潮人,小时候没有这么好的条件和机会,基本上是乐盲。能让孩子学习一定的音乐技能,增加一点音乐素养,应该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前段时间CCTV青歌赛,音乐素质考核,孩子对着屏幕指点,这个默唱错了,那个的音比较准——,比我强多了。  
  其间,孩子短暂的学习过舞蹈,只学习了基本功,培训班关了,也就没有换地方学啦。  
学舞蹈的同时,还给孩子报名参加了三期游泳培训班,蛙泳、仰泳、自由泳都学了,动作标准,比我野路子“自学成才”的,强得不是一点两点儿。  
那时间,早上游泳,下午跳舞,饭量大增。一个假期下来,居然长高了七八厘米。  
学校里,音乐老师把孩子挑去学唱歌,当然要出点钱。外语老师挑去开小灶,没有去。  
同事王找了个老外来给孩子们补习英语,就在我办公室进行。那老外才到中国,汉话还不会讲,她和孩子们互帮互学,她教孩子们说英语,然后从孩子们那里学汉语。  
到她离开中国时,她的汉话讲利索啦,孩子们的英语嘛,应该还是有所提高的,主要要是发音。  
她走了,又找了个新的,才到中国的英国人。英国人教了一段时间,向别人一打听,就提出要涨工资。同事王断然拒绝,抄了英国人的鱿鱼。说是再找,找到现在小升初都完了,还没找到一个。  
奥数啦,作文啦什么的,听从上级和专家甲的意见,孩子不学,我也没坚持要孩子学。  
就这样,孩子没费多大劲儿,我也没操多少心,快快乐乐地到了五年级。  
孩子年年都还是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英语比赛、音乐比赛什么的,还有一堆证书。
  先介绍一下小升初之前的,休息一下,写小升初啦。
  是不是在下文字丑陋,不入列位法眼,要不怎么连个响应都没有?
  天涯牛人多,对不?
  写得不错,等待下文
  等待继续。
  目前全国范围内小升初难度逐渐加大,为了使学生获得公平教育机会和优秀师资,必须妥善安排学生的时间,做好备战战略。学大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学习中心,广泛了解各地小升初信息,为家长和学生提供量身定做的解决方案,帮助学生有效完成小升初的备战。  
  孩子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多数时候在学校就把家庭作业完成了。所花的时间大概2、30分钟。同样的作业量,有的同学要磨蹭到很晚。比我读书的时候明显的好,私底下不禁感到脸红。作业本上需要家长签字,几乎是闭着眼睛签。  
每个学期期末家长会,都会带回一两张奖状,三好生、优秀干部等。都已经习惯了。  
正因为这样,我才能保持悠哉游哉的状态,对待孩子,完全顺其自然。  
升学啦什么的,不是还没到时间吗,到时再说。补课培训啦什么的,次次都拿奖状的孩子还需要补课?教育政策、制度什么的,从来就没有关注过。  
虽然没有刻意关注,但同事同学邻居会讲,我只带着耳朵就知晓了不少信息。  
在这个700多万户籍人口的城市,虽然没有相关机构和专家专门评定,教育机关貌似没有参乎进来。但随着时间、市场等因素的推移和演变,形成了社会公认的几大热门优质初中。A大附中、B大实验、C中民办、D中民办、E中民办,还有F、G、H、I、J等。  
特别热的是前五所,最热的是前三所,第一热门的是A大附中。  
这些热门初中,有一个共同特点,基本都是“民办公助”、“公办民助”或纯民办性质。大面上都要考试择优录取,各家考各家的。都要交纳学费,而且还不少。学费还分三六九等,根据学生的分数、家长关系的硬度而定。  
短短20多年时间,A大附中居然变成了第一热门。20多年前A大要成立附中,还找到单位商量打伙干,A大出地出人出管理,其它家出钱。当时单位领导的脑袋绝对被猪拱了,自己是猪,以为别人也是猪,认为A大是来占便宜,根本没有想到中学一旦办出名堂来,比办大学、办企业赚的钱,海了去了,还是可持续发展型的。  
也不为手下着想,断然拒绝。当年要打伙了,孩子可以直接进入A大附中,还不要出钱。唉,他奶奶的。  
  事已至此,有哪样办法。咱不能改变现状,那只有去适应现状罢了。总不能抱着石头冲天吧。何况当年的领导早就退了,现在是死是活都不知道。  好在现任领导顺应民意,派员去A大协商,得了一个协议单位的名头。好处就是可以比正式录取分低一个分数段录取单位子女,但不能白低,要在正常学费外,多交份银子。  协议不协议,我不太关心。凭孩子的学习成绩,应该可以考到正式取分线上的。  A大附中据说有近2万学生报名,招生人数也很多,多达1千6百多人。考试内容比较难,大概只有一半是小学内容,另一半是奥数、文言,总之是小学以外的内容。不考这么难,无法拉开档次,无法把上万人拒之门外。  要想考进去,不参加培训班补课,看样子不行了。等五年级考完试,找个培训班补去吧。邻居杨、同事黄也是这个意思。  
  参加哪家培训机构,培训哪些内容,从哪儿培训起,我没想,也不急。  同事黄、同学何侦察好敌情,踩好点,一般会邀约我家共同战斗的。他们是热心肠。实践两次证明,他们是幼儿园择园、幼升小择校的排头兵加中坚力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择校运动的优秀运动员,并且是主力队员。  几年来,始终坚持“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不动摇,高举“永远争第一”这杆大旗,成绩关系银子三手抓,三手都海参崴硬(手不够,那脚来凑呗)。几年的锤炼,全家上下造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钢铁意志。  周围家长们,目标直指第一热门A大附中。而且立下雄心壮志,分数够要上,分数不够,调动一切可以调得动的关系,砸出可以砸得出的银子也要上。  群情激奋,我受到了强烈地感染。  
向前进,向前进,  
家长的责任重,孩子的前途要紧;  
古有孟老太,为儿三迁居,  
今有小升初,天下父母心。  
向前进,向前进。  战歌嘹亮,号角声咽。人生难得一回搏。前两次战斗,我家都没参战。没有作战经验,对战争的残酷性,没有切身体会。  既然要参战,必须弄清情况,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现在的情况是,考硕士比考博士难,高考比考研究生难,中考比高考难,小升初最难。  热门初中,招生人数不足报名人数的10%,这只是大面上的。真正凭分数考进去的,比例更低,大约只占招生人数的三分之一。外国人一般不明白,这是中国特色。三分之一低点分招协议单位关系单位子女,或者有强大关系的。最后三分之一就看谁银子多了,你要只拿得出3个5个,树底下凉快去,手拿二三十个的还在门外等着呢。  为了在录取时方便,同时让考生和家长们口服(心不服,没办法),分数必须拉开档次,试题必须难。只考小学内容,同一个分数就可能就有几百人。就必须考小学大纲外的内容。  纵观近年来的考试内容,题目难,而且有梯度,比如总分为200分,大概有一半是小学大纲外的内容。取分线看起来不高,大约130左右,但是近2万考生中,只有600个左右能考得到这个分数线,就知道有多难啦。  就是说,小学内容必须得到90分以上,不能再低了。课外内容还要拿到40分以上。培训班补课,就是补这40多分。千万不要小看这40多分,有的题,大学毕业做不出来,很正常。最难的小升初,原来浓缩于这40多分。  
  等起的。做家长的难呀。
  还别说,这个楼主写得蛮有意思地~~~,快快更新,等着看那!!!
  我会接着写的。
  前文说了,面对小升初,我并不急。之所以不急,是胸中自有乾坤在。  孩子学习成绩好,大纲内容考到90分以上,应该不会有多大问题。  通过补习、冲刺,解决那40多分,我是这么合计的,按照当年和往年所在小学应届生考进去的比例来看,孩子是居于比例范围的。  他们能做到,我们依葫芦画瓢,如法炮制,也应该能做到。对此,我充满信心,只要准备齐银子就行了。  再者说了,即使小有闪失,我们不是还有协议降10分的优惠吗。未料胜,先料败,还是要有思想准备。等等,还要有物质准备,降分不是白降,要用银子兑换。  还有,遭遇滑铁卢,怎么会想得这么惨,实在不吉利。但是,拿破仑都遭遇了,我们难道比他老人家还牛。  遭遇了,也没有关系。为旁人,或许无力,为嫡亲,还有一条不窄的路子。在下早年A大学子,留校同学,位居高位者二三。到时候大不了携妇将雏,厚颜相乞,只要附中还姓A就行了。  
  那天,家长们在厕所旁边的路灯下,达成了共识。定下了作战目标,完成了作战部署,制定了攻坚计划。轰轰烈烈地小升初战役将进入漫长而痛苦的决战阶段,战斗将在孩子们期末考结束时打响。  划时代意义的厕所会议结束,各自回家进行战斗动员,冲锋陷阵的指战员是孩子们。  回家,孩子已复习完,正沉浸五彩缤纷的动漫世界中。近来,孩子迷上了《柯南》等动漫作品,每有心得,都要在网上和天南海北的粉丝们进行学术交流,时不时,还有激烈地学术辩论,俨然一派主将。论文散见各大网站,不抄袭不引用,全部都是原创。  看着孩子天真无邪的面容,11岁,正是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儿呀。  想着,这可能是孩子最后一次上网了。战斗开始后,时间只嫌少,不嫌多。从此以后,将告别柯南,告别粉丝,进行苦难行军。  搜肠刮肚,寻找开口的措词。作战动员不好做啊。联想到那些一番慷慨激昂之后,写血书奋勇直前壮景,真是术业有专攻啊。  还是开不了口。明天吧,躺在床上酝酿酝酿措词,尽量做到平和,深入浅出。不能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更不能有厌战情绪。  唉!真的开始直面小升初啦,突然产生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无赖的心情。  我们不是战争狂人,可我们的表现,和战争狂人比,有过之,无不及。我们不是辣手摧花,可我们的作为,和刽子手有什么区别。  孩子正处花骨朵儿季节,还没得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面对教育投入严重短缺所造成的社会现状,小升初不仅是学生个人的选择问题,更是家长甚至于是整个大家庭多少口人需要操劳的大大的家庭问题。每家都如此,也就形成了普遍地社会问题。  小升初只是过程,不是目的。后面还有中考高考,何时是头。  花骨朵儿有可能在我们手中变成蔫茄子,清澈的眼睛,将暗淡无光。  打住,酝酿作战动员,怎么尽想些不相干的事。  
  看到这,感慨.毛爷爷,邓爷爷时候的教育体系,人民真幸福.现在的全部都是铜臭!!!!失去了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楼主写的很贴切,现实就是这样的,只要家长稍微关注一些孩子的教育,就能发现这个社会现象的。教育部的人出来说一下,这是为什么?
  在下毛时代入学,作文时,闭着眼睛编:学会的第一句话,呼他万岁;学会的第一首歌,颂他万寿无疆。  课程很少,从来没有听说过补课。成天学工学农学军,还要批判资产阶级。  有一个学期,下午基本没课。让现在的孩子羡慕、嫉妒。    同学中,下岗失业的很多。
  说得很好啊 学习
  继续继续,坐等中、
  写的不错,马克慢慢看
  lz写得挺有意思的 继续~~~~
  感觉楼主矫情,家有学童,你能不知道那个学校好那个学校不好?孩子学校的副校长能那么巧的在你需要的时候出现?
  回楼上,还真就这样。映像中当时社会排名,那小学不算第一流,要不怎么还会有同事择校另谋它就。  第二个问题,还真就那么巧。当时是1月份,报名是8月份。
  作战动员的腹稿,打了几遍都不甚满意,暂时实行鸵鸟主义,等孩子从同学老师其它家长那里得到信息,再和孩子交流吧。  5年级即将结束,正准备期未考试。饭桌上,孩子偶然说起班上有个同学下学期要上中学了。下学期明明上6年级嘛,他难道想跳级?跳级这玩意儿,那是极伶俐的孩子才玩得起的,那个同学不属于这个范畴呀。  说者无意,我听者有心。一晚上我都在捉摸这事,问孩子,也问不出个所以然。  10几年前,一所重点小学搞改革,实行“五四学制”,就是小学上5年,初中上4年。需要一所中学来配合,大概联系过的重点中学都不感冒,只有一所二级中学在教育局撮合下响应。  新生事物总会引起争议,一条道走到黑,反而趋之若鹜。  招生时,就有家长择校它就。小学5年毕业时,更有家长挟带孩子另谋高就。仿佛胜利大逃亡。  主要是眼界太高,打心眼里看不上这所二级学校。金枝玉叶,哈口气都当心被烫着,怎么能进二级学校呢!  说起这所二级学校来,从前也是大有来头的。80年前是教会学院的附中,坐落于远郊蜚声中外的名胜风景之旁。背青山,面碧水,一色的欧式建筑。不难想像,能进入这样的学校读书的,其家庭基本都是非富即贵的。  社会上有谚语:公子小姐X中。  那时,有谁敢瞧不起这所学校?  改朝换代后,翻了身做了主的贫下中农,也可以进到里面读书了。渐渐地,几乎成了贫下中农子弟学校了。有一点小遗憾,金无足赤,贫下中农在贯彻伟大领袖的最高指示时,肯定有所遗漏。原则性的当然听进去了,不过漏了小小的一点。就是,没有“好好学习”,也就没有“天天向上”。  校门前原本清澈见底的那一泓碧水,越来越不是味道了。学校声誉,日薄西山。   社会又有谚语:臭水流过X中。  改革开放之初,远郊变成了近郊,学校也算是主城区的学校了。但这声誉下去如跳水,上来如登山。好比门前那条河,污染如跳水,治理如登山。但凡有点能耐的,基本逃离这里。  曾几何时,学校划分轻重,X中自然没有重点的份儿,几经努力,还是二级中学。  有意思的是,那所小学的发展,和X中正相反。历史不长,是成立在建筑公司地界上。自从几个机关事业单位划为它的生源地之后,成为了重点。  世纪末,两校合作实施“五四学制”。X中所在之地,已经变成了市区。  利用这个契机,X中群策群力,当新世纪降临,同时送出了第一批五四制毕业生。中考成绩也不错。  到孩子上小学时,重点小学发起改革的领导退休了,新领导把学制又改为6年制了。没有了生源,我以为X中也相应地改为3年制初中了。  那么孩子同学所说的“下学期要进中学了”,会不会是4年制初中呢?  
  回复31楼:确切说,当时社会上认为不算超一流,应该还算一流。既然算一流,我就没有择校的想法,也就没有花更多心思。偶然中有必然。同学下海前是师范教师,那是他当年的学生,同学迁居,孩子转学,帮了一下忙。
  lz写的很好啊,加油啊
  考试完毕,例行的家长会。特意向那同学的母亲了解情况。果然是去读4年制初中,而且还就是X中。  原来X中经过十多年辛勤耕耘,办4年制初中已经办出心得、办出兴趣了。对应的那所小学改为6年制,没有了直供生源,上级允许它在周边小学5年级的学生中解决。  它的4年制初中一直没有断线。不同处在于,由原来的一所学校定向供给生源,变成向周边学校招录。  当年实施五四制伊始,就有专家大谈五四制的优越性。大概是小学上6年有所浪费,初中上3年太紧张,五四制最好。专家之言,我深感赞同。孩子上小学时,已经没有了5年制,甚至产生了一丝遗憾情绪。  家长会上老师交待了些什么,没有听进去,在思考4年制初中的问题。  作战动员也暂时放到一边,向X中4年制在读的学生和家长了解情况,尤其是毕业班的。  同事刘家的孩子就在X中毕业班,正在准备中考。是两校配合实行五四制的最后一批学生。同事刘夫妇慎重地说,初中4年比3年读得轻松,并且X中相当重视4年制的管理和建设,孩子的成绩与在A、B、C中就读的同学比,毫不逊色。  朋友胡的孩子也在毕业班,和同事刘的所不同的是,她的孩子不是由对应小学直升的,是别的学校5年级时过去的。选择X中,是看中4年制毕业生逐年提升的中考成绩。她强调,由于学习时间充裕,学校重视体育和艺术,这不,都要中考了,学校还让孩子去省外参加足球比赛,让孩子弃权吧,他犟得要命,非去不可,不知会不会影响他中考。  咦,有点意思呀,中考前不在书桌前拼命,还分心去参加这种不相干的比赛。举重若轻,有大将风度呀。  我居然萌生了让孩子去X中就读4年制初中的想法。回家随便一说,一片反对之声。哟,这是没有意料到的。  X中,那是农民学校,怎么一点出息都没有。A大附中,就是去E、F、G中,去H、I、J中,都比X强。  灰溜溜地,只有闭嘴的份儿。  和同事黄同事王同学何同学张邻居杨提了一下X中的事,这回在意料之中,依然一片反对,甚至是猛烈地批判。同学张说我脑袋进水短路啦,马上要过来帮我挤一挤。同学张可是在区教育局供职,是专家呀。他家孩子6年级,正在冲剌A、C二中。  慵懒闲散了几年,局面、形势不甚清楚。这几天,勤奋得很。上网查,遇见相关的人就问。原本学校基本都是公办,上世纪,热门初中也在公办之中。上世纪末,带有民办性质的A附中异军突起,世纪之交,多家名校纷纷办起了“民校”,民办公助,公办民助什么的,一般人根本搞不清。  “民校”收费高,从而硬件好,教师都是各处挖来的有经验的骨干,所以软件也好。家长学生趋之若鹜,生源也好。结果,中考成绩自然就好了。于学校而言,形成了良性循环。  到如今,演变成了名校的“民校”称霸的格局。社会排名前十的,都是这样的学校。老牌公办初中,渐渐冷落,热门“民校”,门庭若市。  
  LZ继续,看得正带劲呢
  虽然被骂得灰溜溜地,却勾起了我的驴脾气。  如果按既定方针,冲剌冲进了热门“民校”又是什么情况呢,原先怎么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同事胡的孩子正在热门“民校”读初二。学校抓得很紧,为了充分地备战中考,学校要在2年半,甚至更短的时间内,上完3年的课程,腾出半年时间进行中考冲剌,学业相当紧,周末、假期经常补课。  相对而言,学生能够支配的时间就少了。为给中考让路,中考不考的科目,课时减少。要不是教育局还有考核,音乐、美术和体育什么的,也许会疯狂的不予开设。体育列为中考科目了,才增加体育课时。  收了那么多的学费,要对得起学生,对得起家长,学校是有压力的。压力同时分散到各个老师身上。付出那么多的学费,学生有和家庭同样有压力。  本来,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在压力面前,学校、班主任及课任老师,几乎都有所收敛,不约而同地采取了相对保守的管理和教学模式。自由发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相对较少。和X中相比,课余活动非常少。  在当今教育的大环境下,形成了标准而完善地应试教育体制。  这样的体制,我感觉不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而X中4年制初中,三年的课程,用四年完成。作业不多,该休息就休息,该放假就放假,从来不补课。有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自由支配。  继续冲剌进热门“民校”,姑且不论中考后的事。意味着从当下起,直到中考为止,4年的时间,孩子恐怕都没有轻松愉快的日子了。  难怪在草长莺飞的二月天,杨柳湖堤,看不见趁着东风放纸鸢的儿童了,原来是散学归来迟呀。  花骨朵儿未及怒放,就要让应试教育的熔炉,锻炼成应试战士和考试选手了。  双眼无神,目光呆滞,苍白的脸庞,瘦弱的身板。除了会考试,其余一窍不通。脑海里,忽然出现这样一幅影像。  如果孩子变成这个模样,岂不是造孽。想着都害怕。  
  X中4年制初中的影像,在脑海中放大,压过了A附中。  这不是小事,是关乎孩子前途的大事。继续深入地调查研究。  在X中读过4年制初中的学生家长,普遍说好。在市教育局为官的同学也说好。说不好的一般都是对X中现状不了解的,还有一个特征,和我之前一样,连4年制初中的存在都不知道。  总之,毁誉参半。  网上查到,上海已经一刀切,全部改成五四学制了。既然是好东西,为什么不推广呢?专家分析,生均用地,中学比小学要多;师生比,中学比小学要大;生均经费,中学也比小学要多;教师的文凭、知识结构等标准,中学比小学要求要高。小学少上一年,中学多上一年,意味着财政要多投入钱财。大概是财政投入制约着的原故。  我看到,如今的X中的生源,由重点小学供给,变为从周边小学中招录。学校还是那个学校,老师还是那些个老师。和几年前比,唯一的变数,就是生源。  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调查研究了,X中招录要结束了。思考到这儿,整理了一下思绪,以平淡的语气把研究成果和想法给家人作了汇报。安静,足足一分钟。然后,对家人提出的一些质疑,进行了答辩。  各有各的优势,也各有各的劣势。家庭会议决定,把情况给孩子讲清楚,让孩子定夺。  孩子游戏归来,一蹦一跳地进门。  嗯,这个,啊,那个,是这样的,我们碰到一个问题,和你有关系……,把A附中和X中的情况给孩子作了解释。  先想想,不忙回答,我先带你去学校看看。  A附中巍峨的大门相当霸气,簇新的校舍,先进漂亮的实验室……,211、985不一定达得到这种水平。学生们,小身板挺得直直的,头昂得高高的,脸上洋溢着得意。上学放学,交通阻塞,影响几条街。  X中门前那条河,依然混浊,年年治理,成效不显。欧式建筑不知什么时候被拆得干干净净,一点儿痕迹都没有留下。教学大楼,毫无特色。欢声笑语,来自运动场。运动场比较漂亮,档次也高,全是塑胶的。  如果上A附中,要在小学接着上6年级。上X中,现在就要报名了。  孩子选择X中。  11岁的年龄,我的说词、想法对孩子会有实质性的引导作用。我至今还在想,究竟是哪句话,哪句话的内容,影响了孩子的选择。大概是学习紧张和放松这点儿吧。  家人虽然还有一些保留起来的意见,在大方向上还是达成了共识。保留意见转化为注意事项,提请孩子注意。  我把我们家的重大决定广而告之厕所会议的全体成员,电话告之同学张、何、李。好东西应该和大家分享。一直以来,战斗在各行各业的同事朋友同学们,为了孩子的大计,经常交流,互通有无。  既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有劝我、骂我、指责我的,没有一个愿意和我共同战斗的。甚至不耐烦听我用第三宇宙速度,辛辛苦苦调查研究的心得、报告。  我是一个人在战斗。  去X中了解情况,才晓得人家在5月份和6月份分别举行了两次招生考试,进行录取,现在已经招够了人数。招生信息学校的网络上有,还张贴到周边小学,孩子就读的小学也张贴了。孩子说,当时看见了,不以为然。  我把孩子的学籍手册和各种获奖证书呈给老师,对接待的教导处的老师说了我的想法,检讨了错过了考试的行为,强调了孩子学习成绩比较好,老师思考后,破格录取了。  
  择校,是09年的事。到现在1年的时间,还有心得可以和各位家长交流,我会接着写。
  写得很好啊!希望楼主继续!弱弱的问楼主哪个城市?在广州还没有听过“五+四”的模式,估计是我太孤陋寡闻了。但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的心和楼主是一样一样滴!
  就这样完成了孩子的小升初,耗时5天半。  安静下来,却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内,做出的这个事关孩子前途命运的重大决策,是否草率!  几天前,还和普天下家有儿女小升初的家长们休戚与共。准备在有中国特色的择校运动中,自加压力,负重前行,过关斩将。  这几天的行动,有一种生怕赶不上车,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挤上去再说的感觉。而没有顾及行驶方向。  从家长对这事的态度,我知道这是逆潮流的行为。  大家择校,择的都是一等一流一级第一名的学校。“永远争第一”的战旗,飘扬在神州大地。“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理念,浸入骨髓。为达目的,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粉身碎骨全不顾,只要能入名校门。  这事儿要弄清楚。不能慵懒,不能闲散。要积极地行动起来。  高考放榜了。裸分状元和加分状元出自同一所高中学校。这所高中社会排名第一。为什么总是说“社会排名”呢,教育局官方不允许排名,排名是社会人士的“地下”活动。  两位状元就读的初中,都不是现在一等一流一级第一名的名校,是公办学校。其中一位还就是X中五四学制毕业。  紧接着中考也放榜了。名校办的“民校”果然流光溢彩,斩获颇丰。  单看A附中,成绩极优者占全市一半还多一小点,优秀者占全市三分之一。80%的学生为良好。咄咄逼人的中考成绩,令其它学校的考生心生恐惧。排名第一,的确不是吹的。趋之若鹜,是有理论依据的。  接着,连续听到某热门学校的考生家长说孩子语文考砸了,语文考砸掉的原因是作文考砸了,作文考砸掉的原因是跑题了。  当我听到第三个家长如是说的时候,我详细问了一下作文题目和作文要求,作文是半命题格式,题目是“我感受到了——”,然后给出A、B、C、D四个选项,选择其中之一填到破折号里先完成题目,然后作文。  复杂吗?试卷上有两处提醒。这所热门名校在“生产线”上对“选手”们进行“深加工”时,押中了这道题,并且训练有素。  对于“选手”们来说,这是大好事,作文占分50之多,完全相当于中奖一样,考试“作坊”的“生产线”确实厉害。  可问题的关键是,即便学校国际一流,“生产线”国内领先,也不可能保证做到100%呀。学校押的题是“我感受到了E”,天地良心,已经很不错了,而且是相当地不错。  看看“选手”们的表现吧,直接就写“生产线”上训练过的“我感受到了E”,这种行为,简单地说是激动得忘记掉审题,严重点说是藐视考官,给零分都可以。  天上本来已经掉下了馅饼,眨眼的功夫,却变成了滑铁卢。  如果仅只是极个别粗心大意马马虎虎的男生出现这种情况,那不奇怪,符合规律,符合逻辑。问题是,一批“选手”出现这种情况,恐怕不是一个简单地问题了,“生产线”模式恐怕有问题了,搞得“选手”们都不会用大脑进行正常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了。  看来,“生产线”上“锻造”出来的好“选手”,考试确实历害,其它方面缺失的也确实太多。  
  写得不错
  大家帮忙!
  大家帮忙!
  对不起,楼主,您继续。
  义无反顾,和普天下的家长们分道扬镳了。孩子不必去经受天下最难的小升初的煎熬了。  没有补课,没有冲刺,没有苦难行军。孩子在本应上6年级的时候,就开始上初一了。否则,就要和大多数家长和孩子一样,在残酷的你死我活的小升初战场上,激烈厮杀。在最难地小升初“运动”中,顽强拼搏当“运动员”了。  各位战友,咱不是临阵脱逃,是另辟蹊径。  再见啦,是真正字义上的再见,不是永别。体制不变,战是打不完的,4年后的中考战场,咱们还会会师的。  二级学校X中,居然不收学费。哦,原来公办义务教育都不收。这个这个,和名校的“民校”比,真真的是天上地下了呀。惊喜!  孩子,银子省下了,还不只省下这一道,冲刺培训补课的也省下了。  这个,啊,咱专款专用,反正花在你头上。说,怎么花,欧洲或是北美游一圈或许还有剩余。在心中窃喜,没说出来。如今银子不好挣,能不得瑟就不得瑟。专用还是必须的,暂且留着。世博会去游一游,是可以的。  按既定方针,战友们义无反顾地亲率各自的儿女,全副武装,气势汹汹地杀向小升初战场。  这彪人马,好生了得。儿是虎犊,女是凤娃。打自娘胎起,饮是琼浆,食为肴馔。赵家小囡,二年级就开始备战;黄家闺女,三年级便留过洋;李家虎子,一对一的家教,已经两年。都是精心准备,均为几经沙场。战斗经验丰富,作战装备精良。  起早贪黑是战场常态,睡眠不足是战士的常相,一切都为“打得赢”。  二级学校X中,三年的内容用四年完成,学校也就没有必要进行大量的补课了,该放假就放假,该休息就休息。  学校还要求学生必须参加一项体育运动,课余进行练习。上学期有个体育节,下学期有艺术节,每次活动持续一个多月。体育节中有艺术内容,艺术节中也有体育比赛。音乐、美术、体育等课时都开得很足。  就这样,当年中考成绩老师私底下说位列公立学校第一名,把所有的热门名校的“民校”算上,也位于全市第五名。X中的生源还不像热门名校的“民校”在入学时就筛选过一番。可见,教学质量并不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很好。  当年毕业中考的学生,生源重点小学直供的。现在孩子班上同学的齐整程度,无法和小学比。成绩领先的,大多是原先就读一流小学的。尤其是英语,有的小学大概没有开设。  孩子轻松地完成了四年制初中的第一个学期,成绩名列前茅。高兴地期盼着寒假的到来。  战友们的孩子起早贪黑,顽强拼搏了一个学期,没有假期。  
  翻过年来,一位长辈来家做客。这位长辈退休前是一所公办名校的特级教师,而且是五一奖章获得者。退休后曾受聘民校当过一任校长。  他的孙子正在备战当年中考,就读的也不是名校的“民校”,是教育局义务教育阶段分配的公办学校,也是去年另一个高考状元的初中母校。  我有兴趣向老人家请教中考政策。这才知道人家教育机关不仅吃粮,也干实事的。  教育机关远在上世纪末,针对愈演愈烈的择校现象,就出台了一项政策。一级重点高中,必须把公费招生名额的30%作为指标,定向分配到初中学校。小升初时服从教育局分配的学生,便可享受定向指标。择过校的,便丧失指标生待遇。  政策同时规定,小学就择过校的,义务教育阶段原则上不分配进入热门初中。  这样,每一所初中学校,都分配有人数不等的一级高中的指标生名额。  指标生中考时,可以填报两个一级高中志愿,其一是人人都可以填报的统一招生志愿,其二便是指标生才可以填报的定向指标志愿。  择校生只有一个统招志愿可以填报。  孙子所在的初中班级,成绩前三名的同学是择校生,中考只能填报统招志愿。现在他们心里在打鼓,不敢填报社会排名前三的一级高中。他们只有一个志愿,届时差个一分两分,便与所有的一级高中无缘。  这种情况一旦出现,他们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去二级高中,二是继续择校。择校的话,又是小升初的重复。分数关系银子三手都不能软。  孙子是服从分配入学的,享受指标生待遇。统招志愿填报心仪的,指标志愿作为保险。也可以两个志愿填报同一所一级高中,是先后录取,统招的录取了,不占指标名额。  指标生也是择优录取,并有一个最低分控制线。这所学校上届中考,对应的两所一级高中,指标生录取分数线分别比统招分数线底了17分和31分。  在一分压倒英雄汉的中考战场,二三十分的分差,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受教了,政策是才出来的吗?  10年前就是这个政策了,每年还在不断完善,总体上就是这样。  可之前怎么没有听人说起过?今天不听您讲,根本不知道还有这么一项政策。  你不知道有什么稀奇的,多数家长不一定知道,不仅家长们不知道,许多课任老师都不知道。到中考报名,进行指标生资格公示时,许多家长学生老师才恍然大悟。  教育局网站上有,招生报上也有相关的内容。细心一点儿,就可以知道了。  上网一查,果然!当真!  老人家是教育界资深人士,孙子又面临中考。对政策有细致深刻地理解,这不奇怪,很正常。  当地媒体在干什么?相关人士、“专家”为什么鸦雀无声!  且看媒体文章,考试三大纪律,复习八项注意。仔细分析,他妈的大多是培训机构的软广告。专题里有广告,广告里有新闻。  “专家”们谆谆教导你如何更好地、精心地择校,量身定制、有备无患地择校。  名校的“民校”和培训机构,他们的教师和领导,作为业内人士,应该和老人家一样,对教育行政机关的这项政策,有深入细致的了解。为什么不向学生家长们解释清楚?  利益共同体呀!  
  类似的政策全国许多地方都有,大同小异。  山东更狠,指标生占80%。择校,赔了夫人又折兵,鸡飞蛋打的情形已经出现。  
  写得真好,看得触目惊心,怎么国家出台的政策这多年,根本一点不知道,  小升初择校全国都相同,真累,刚经历择校的筋疲力尽,累死  怎么武汉这里没听说有5+4模式的初中呢?  这样一个好模式,为什么不早点推广呢?
  期待楼主继续
  受教了,明年孩子就要上小学了,正在为了上师大附小托关系呢,看了楼主的帖子豁然开朗了,谢了,方便的话可以告知在哪个城市吗,以后可以多打听打听5+4  
  年底,教育主管机关有重大举措。对中考进行重大改革。  高中招生,将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加综合评价作为唯一依据。从当年入学的初中学生开始实施。就是说,三年后开始实行新的中考。  要加强指标生制度建设,还要提高指标生比例。  家长战友们昏天黑地、任劳任怨地在小升初战场上厮杀,我在密切关注中考政策。  为孩子选择进入X中,符合义务教育的入学政策,享受指标生待遇。这是过了一段时间才知晓的,真不是矫情,当时确实一窍不通。  后来得知,有部分先知先觉的家长就是冲着X中的指标去的。至今不知道指标名额具体是如何确定的,X中分配到的指标数额相当多,大概位列第二。  当然再多也必须在比例范围内,这或许与X中学生大多不是择校生,而中考成绩不差有关系。  更加意想不到的是,X中指标生所对应的一级重点高中,其中一所,居然是社会排名第一的,最热门的,高考状元摇篮的B大附中。  是否意味着,孩子只要保持现在的学习状况,进B大附中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  目光跨过中考,仿佛已经到了高考那里。  不能得意忘形,满往往会招损的。初中特别关键,水到渠不成,渠成水未到的事,时有发生。  小升初战场,战斗场面一如既往,相比往年,更加猛烈。已经到了总攻阶段了。  报名现场,人山人海,山呼海啸,交通瘫痪。热闹赛过火把节。A附中小升初战场,据说有省内外的2万多指战员参战。  为了打得赢,增加被名校的“民校”录取的机会,每位战士一般还要转战两个以上的战场,去几所学校同时报名参战。听说有一名勇士总共向8所热校发起挑战,准备参加8回合小升初激战。  孩子期末考试结束,准备放暑假了。哼着小曲又带回一张三好生奖状。比较小学而言,我很看中这张奖状,X中直接就上7年级课程,期间随便补了一下6年级的部分内容。课程进度和三年制的一样。  小升初决战如期进行。各个学校陆续放榜了,有连中多元(被几所学校同时录取),手舞足蹈,有如范进的。有名落孙山,出门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的。  同事赵自信满满,艺高人胆大,只为孩子报了A附中一所。孩子胆大艺更高,不负重望,轻斩第一名牌于马下,如探囊取物。高分中的,马到成功。  同事刘家,小心谨慎,有备无患,报了A、B、C三校。小子妙手连环,有惊无险,连中三元。  邻居杨、同事唐家,则进行了坚苦地肉搏战,虽然伤痕累累,总算斩将过关。拖着疲惫的身体,跨进A附中院墙。  其它战友家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同事杨家进行了4回合战斗,只B校有回应。乔家4回合战斗结束,折戟沉沙。同学李、同学何家同样折戟而归。  装备如此精良,准备如此充分,怎么就打不赢呢。没有天理呀!  可恶的小升初,丧尽天良的小升初,怎么没有人来管!嗯!知不知道天下父母的心都在泣血!嗯!  家长孩子自信心跌到冰点以下。为了不使孩子受到影响,家长们必须强作镇静,然后强打精神打扫战场。  分头行动,实施第二步方案。调动可以调得动的关系,砸出可以砸得出的银子,被迫进入第二阶段作战。  这个阶段不适合正规战、阵地战,指战员也由孩子转化为家长。战术用的是麻雀战、运动战和游击战。甚至无法协同作战。不是家长们自私,不愿意并肩战斗,面对无法预知而又变化莫测的游击战场,自身都是泥菩萨过河。  游击战作战细节,一般密不示人。游击战的残酷、激烈不亚于正规战。从战友们疲惫的身驱,苦笑的面部表情,想像得出来。  总之,战斗完毕,都打进了A、B、C、D之一罢了。正如诗云:  
攻城不怕坚,  
升学莫畏难;  
择校有险阻,  
苦战能过关。  尘埃落定,战友们一时还平静不了。脑袋里冲刺、培训、迎考按照惯性还在走着。左也小升初,右也小升初;乐也小升初,苦也小升初。至于教育主管部门作出的中考改革,暂时还没有心思去探究。  也有不参加第二阶段作战,接受教育局分配入学的。原因种种,不一而论。朋友苗家就这样,人家关系银子两手都硬,却不肖于二次作战。进了公办学校,也是那位教育前辈的孙子就读的学校,享受指标生待遇。  
  小升初,惨烈的说。小小的人儿就遭遇这么激烈的战斗,大了往后,还有激情么?
  择校,应该是选择学校的意思,就和调价是调节价格的意思一样。本来是中性词。  不知从何时起,调价成了涨价的代名词。择校也远离了量身选择学校的本意,变成了只就高,不就低,不畏险阻,苦战过关的代名词。  择校产生的原因,肯定有教育体制,财政对教育的投入等方方面面的原因。只要身在中国,高低多少都明白。  择校本来应该是迫不得已、无奈状态下的选择。是分配进入十分不理想的学校的家庭,才需要进行的选择。  现在,明明可以分配到一所老牌公办学校的家庭,这山望着那山高,或故意,或被裹胁,身不由己地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择校运动中去。  年复一年,愈演愈烈,中国奇观。热校、培训机构、家长的虚荣心、家长的盲目、随大流等都是推手。  看到“泣血呼喊”母亲、《可怕的小升初》的“小痴”、《我的择校生涯》的一家,等等。谁说择校没有刀光剑影!谁说择校不会流血!谁说择校不是战场!  和人家相比,我汗颜,我惭愧。那都是英雄父亲、英雄母亲啊。可怜天下父母心。  按照择校逻辑,幼儿园择园是为了进一步地择小学,择小学是为了进一步地择初中,择初中是为了进一步地择高中,择高中是为了进一步地择大学。后面择或不择,主要是家长管不了啦。  面对此情此景,各地教育部门也出台了一些方针政策。透过这些方针政策,隐约感觉到有对择校十分不利的因素在里面。  中考改革,以学业水平考核加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录取依据。有的地方实行了,有的地方正在实行。学业水平考核以等级记录,不以分数体现。热门学校高分云集的优势势必有所弱化。  热门高中招生指标按比例分到相应的初中学校,比例还有逐年提高的趋势。相应地,留给择校生的比例,相应降低。不能享受指标生待遇的择校生们,供他们选择的空间,逐年降低。  指标生们上热门高中,是在校内,甚至是在班内比试一下就行了,只要达到控制线,名次在指标名额内就可以了。  择校进了热门初中的择校生们,是在所有的热门初中同学间互掐,是在和全市所有的考生比拼。  越往后,分子越小,分母越大。择校生的日子不好过,择校,也许变成了不归路。  
  择校还必须四处托人找关系,请客送礼花银子。既是体力劳动,更是脑力劳动。其中的酸甜苦辣咸,不深入其中,无法体味。这还只是软件投入。  还有硬件投入。参加培训班补课啦,热门学校收取的择校费啦。如果学校离家较远,多年如一日的接送成本啦,还得让孩子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  如果从幼儿园开始择起,一直择到高中。比不择校多出来的开销,光是有发票有收据的,够买一辆中上档次的车。“泣血的母亲”所在的地方,或许够买豪车。  还有无发票无收据算都算不清的部分,一般是对开的,甚至超过也是可能的。热校的择校指标受教育机关严控,指标数是一定的,择校需求是无限的。择校指标一票难求。“指标票”看似权证,赛过权证,只涨不跌。  孩子是否需要择校,是否适合择校,许多家长根本就没有认真想过。随大流、被裹胁、盲目跟风,甚至是虚容心在作祟。  就像前文提到的两个高考状元,初中时期就没有择入热校,就读的是分配进去的公办学校,其中一位中考时就是第三名,初中已经奠定了高考中状元的基础。这么看来,这两所学校并不差,应该说是比较好的。  就有这样的家长,孩子明明可以分配进入上述学校,还不收学费,可还嫌学校不够热,名气不够硬。不择校觉得自己没本事,不择校觉得没面子。不争第一,觉得对不住孩子。  热校是优质生源集中地,孩子进去后,稍有闪失便可能垫底,对孩子自信心的打击,有可能遗憾一辈子。初中阶段是孩子成长最关键的时期。  千辛万苦地进了热校,无形之中,压力也随之增大。热校大考小考隔三差五,考后必排名次,不刻苦、不奋发,对得起谁!想有点儿兴趣爱好,那会花时间分心的,趁早打住,中考又不考。    
草长莺飞二月天,  
湖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盲目择进热校的,早晚两头黑,分得清季节吗,放学能那么早吗,还有闲情逸致放风筝吗!  
  关注学习一下,女儿明年也要小升初了!
  开学啦,孩子们又回归到校园中了。
  呵呵,增长了不少见实。  楼主能不能公布一下真实的校名,别“X”“X”,看得很累的。又不是举报帖,不会跨省追捕
  其它同学和小伙伴们,昏天黑地地进行惨烈的小升初战斗,孩子新鲜而又平静地完成了初一课程。  上星期,孩子开学了,进入初二学年。和三年制的有所区别了,为了减轻学习负担,分散课程,没有开设物理课。  孩子回来居然还不知足地说,物理永远不上才好呢。  为什么?  听说物理难学,我不想学。  真是孩子话,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下学期就上。  物理也不难学,和数学差不多,比数学还好学。还有,刚才的话,在家里说可以,不要到外面说。  为什么不要对别人说?  你知道我大学读什么的,物理呀。还没学呢,就嚷着物理难学,到时物理学不好,你好意思吗你?  看来,有必要在闲暇中给孩子灌输一点儿物理知识,提提孩子的兴趣了。    周末,几个同学邀约逛乐器市场,分别购买了电贝司、电吉它什么的,同时在培训班报了名。回来说要组织电声乐队。  事先也没有提起过,听后让我震撼,身为乐盲,实在想象不到。乐队可以这样组织?会不会分心影响学习?我没有表示支持,也没有表示反对。在拭目以待中。  乐队一旦成立,接下来就会有排练,就会有表演,就会有很多事情,就要花时间、花精力。不影响才怪。家人对此表示担心。  我们小时候,从舞台、从小说、从电影里看到类似地事情,不也产生过梦想,有过憧憬吗。受制于条件,没有机会去实现罢了,只空留幻想。  时间的磨炼,幻想只剩下残影了。现实更重要。  当初没有选择热校去凑热闹,不就是看中这儿的宽松环境吗,不就是希望孩子有一个多彩的少年时代吗,不就是希望孩子能够全面、健康地发展吗。  孩子一天天大了,已经会自己决定干想干的事了。又不是失足,怎么又是担心,又想阻挠的。  是不是有点儿莫名其妙,是不是叶公好龙。  ……  不想这么多了,和其它家长沟通一下,和老师沟通一下再说。  
  转载《京华时报》噩耗,不知是不是让“小升初”给逼的。着实令人痛心!!!    暑假开学的前一天,一名11岁的小姑娘选择在海淀区冠城北园小区3号楼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有知情人士透露,女孩在跳楼前曾经留下一封遗书,遗书的大概内容是,她厌倦了上学,厌倦了生活。该小区居民表示,女孩平时学习很用功,学习成绩也十分优秀。    8月31日的清晨,一个突发事件打破了冠城北园小区原本的平静。一名女孩躺在3号楼门口的台阶下,身下有一摊尚未干涸的血。小区居民们在现场围成一圈,纷纷摇头叹息。早上7点,999急救人员赶到了现场,经过确认,女孩失去生命体征,已经死亡。据了解,女孩的家就是这栋楼的3层,凌晨时分女孩悄悄地走上了3号楼的4层,从楼道的窗户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孩子的父亲和母亲听到这噩耗后冲到现场,父亲跪在女儿身边不停地磕头,母亲则泣不成声,几次昏厥过去。目击者在回忆此景时,眼圈发红。      昨天上午,在海淀警方的微博中出现了这样一段文字,“开学前一天,辖区内一名11岁的少女从楼上跳下,花蕾般的生命终止在一瞬间,警方出的现场,很痛心!”在该微博中警方还表示,在全社会高度关注校园安全的同时,警方呼吁有更多的人关心孩子们的心灵安全,让祖国的花朵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当天下午,记者来到事发小区。据该小区一位居民透露,当天早晨6点左右,她和老伴照例在小区里遛弯。行至3号楼北侧时,两人突然发现有一人形物体躺在空地上。老伴凑近一看,是一名10多岁的小女孩躺在血泊中,似乎已没有了知觉。她和老伴赶紧叫来小区保安。保安到场后,迅速打电话报警,并联络女孩的父母。小区内一位中介公司的职员说,该小区业主几乎都是身家过千万的居民。他对孩子坠楼一事深感可惜,“年纪这么小,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呢”。其他居民也纷纷表示惋惜,不少人猜测可能是学习压力过大。一位居民说,那名小女孩和自己外孙是校友,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但两人只是同搭校车,并没有交流过,其他情况均不了解。    虽然几经努力,但记者未找到小女孩的父母。据知情人透露,此前孩子确实留下了一封遗书,遗书的内容大致说自己厌倦了学习。事发后,有一名自称是死者父亲同事的人,在北地论坛上表示了自己的惋惜,“这孩子从小聪明,上幼儿园时给测智商,130。”这名网友透露,女孩在选择结束生命的前一个晚上,曾经对她父亲说,“爸爸,我怕,我不想上学,你抱抱我吧。”这名网友叹息,“这个夜晚永远地改变了这个家庭。”这名网友还表示,他听自己孩子的老师讲,现在有一本书,书中有“小姑娘死后会变成天上的小星星”等等很美的描述,他认为这种书对青春期的孩子毒害很大。记者试图联系这位网友,但最终无果。(记者穆奕 吴旖旎)    
  孩子不会想到,一个对他们来说很不经意的举动,在家长的心里,会引起如此的波动。  回到家里,时而伏案疾书,时而抚弄琴瑟。像模像样地开始为乐队创作曲目了。  初中学校,学生自发组织乐队,在我打听的几个学校中都没有。有人试图干过,但都胎死腹中。压力来自学校和家庭几方面。  一热校的同学,发贴招集志同道合者,引来一阵冷嘲热讽和臭骂。且看其中一贴:小孩子真天真。除非你是个二流子一天没事干的那种或者学习顶尖而且不是书呆子而且不会让自己学习下降,或者你以后准便专攻艺术类。不然在附中你甭想有什么发展。有这种想法的人太多了,我以前就想组。结果学习下降不说还遭反对。附中事情一大堆,你的激情等到大学再去燃烧吧,这里可不是USA!  从回贴看,有动心的,都没有实际行动。压力太大。    当今社会变化太快,大学校门好像都没有门槛了,博士招生已经超英赶美了,毕业即失业已经成了社会现象了。  联系到最近几年新出现的高校和高中的自主招生,以及境外学校的招生等,都越来越多地趋向于“离开教科书”,看重学生课堂知识外的其他能力,看来,一味“死读书”越来越行不通了。  上海全市50所高中陆续举行推优生面试。绝大多数学校在考察学生学科知识之外,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人文修养欠缺、个性思维不多、自我规划不已足成为学生在面试过程中暴露最多的不足之处。最终被学校相中的,往往都是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的学生。  孩子渐渐大了,都会自作主张组织成立乐队了。不管这事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对孩子都是一个锻炼。  至于对学业的影响,设个底限,就像设置个止损价一样。  大胆地干吧,有困难找家长,早一天看到你们的表演。  
  我现在也在为孩子上小学头疼,回国前就听说国内学校竞争激烈,也没想到激烈到这种程度!  我各人的经历:小学上了个所谓重点学校,但在校时成绩&可观&。全班42名学生,我的成绩经常是30多名,最壮观一次,38名。初中考得不好,是一所非重点。我现在,真实的讲,是哈佛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你说说,小学不好又怎么了?小学没学好这孩子就一定没出息吗?看看现在这社会,上个小学赶上考大学了,孩子家长得一起&拼搏&!虽然我各人的经历让我对孩子上什么小学不那么紧张,可是我回国一看,这我对形式估计不足啊,我要是不努力,孩子连一般的学校都上不了啊。
  哈哈,上热门小学不是赶上考大学了,此消彼长,其难度早就超过考大学了。  
  第一次发贴,以前仅只偶尔回贴。  时常看朋友们的帖子,长进不少。继而觉得过意不去,也整理了一下心得贡献给各位家长。作为从事技术工作的,没有想到写这么多。  小升初已经走完了,后知后觉的感悟和之后政策的变化,孩子迄今为止的表现和发展。我对当初的这个虽说匆忙但却不失理智的选择,深感满意,自己都有点佩服自己。  当初如果不是看中4年制初中的特殊学制,不会选择二级学校。放在今天,参透了政策和规章制度,我会选择教育局正常分配,也不会去选择热校。  如果教育机关没有相应地规章制度和政策,家长们也就没有了选择,只有一条道走到底,谁热择谁,谁最热向谁冲。热校有着浓厚的应考氛围,还有软件硬件都很强的基础设施。  一年中,有几个5年级的家长询问我家孩子就读和学习的情况,问答和解释也就和上述前文一样。只有一个的选择和我一样,经过强烈思考,最后一刻才定夺。应者寥寥。  多数家长留下一句话: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师孃学跳神。然后义无反顾地投身轰轰烈烈的小升初战斗。  存在的都有其合理的地方,何况随大流的存在。各地的政策规章有所不同,不想让我的意思影响其它家长,如果误导,罪莫大焉。  部分家长提问,考虑到孩子在校,不适合公开的回答,通过天涯的“消息”发给这些家长了,请注意查收。  希望共同探讨,共同提高,共同肩负起家长责任。  小升初的选择,于我,进行完了。心得体会,也介绍得差不多了。  
  我的楼主在一个城市,呵呵,很兴奋,!真佩服楼主帮孩子选学校这么淡定!
  另外有点小小的疑问,楼主是79年的吗,怎么孩子都上初中了!
  没得那么小。毛时代上的学,79年毛都死了3年了,都上高中了。
  网友照的A大附中报名现场,我好像摄入其中,短发、高个、西服。呵呵!
  当时人山人海,交通瘫痪,几条街变成停车场
  那位退休模范教师的孙子,如愿考进了社会排名第三的重点高中,公费的,学费交得少。这样,小孩小学、初中和高中都没有“择校”,省下了择校费和补课费。
  各家“名”、“热”校以新闻专题的形式在当地报纸上招兵买马了。  新一轮小升初开始了。
  转眼间,中考来了,还有50几天。  抽空把孩子的初中生活随便写一下。
  @壹捌   --------------------------------------------  哦哟,一隔经年哪!  得好好写写你家宝贝的初中学习和生活的事儿,让俺们好歹学上几招。  得加油更哈!
  光阴荏苒,转眼已近毕业。  初中这四年,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四年。  得宜于学校、老师、同学和家庭的关心和教育,以及孩子本人的努力,我们欣喜的看到孩子在这四年中茁壮成长,由儿童成为了少年。  逐渐养成了比较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学习效率较高。初步建立了健康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观。  积极参加学校内外组织的各种活动,当选晚报小记者期间,尝试参加过公益活动。  在今后的学习、活动和生活中,戒骄戒躁,当知天外有天。牢记学如逆水行舟,思如平原跑马。  希望你健康成长,责任感强、心胸开阔、视野广阔。  以上是为“学生手册”中的家长评价部分写的。  不知不觉中,孩子初中就要毕业了,中考过后将迎来人生中的又一个崭新的起点——高中。  四年过程中,孩子在健康、茁壮的成长,看到这些,确实欣慰。  为了写这个评价,从昨晚到今天上午,都在回忆孩子这四年的点滴,归纳闪光点,寻找不足之处。
  @壹捌  我还真是念叨你,想着你孩子该中考了,咋不上来发帖说说?  几年前,学童版尖子生极少,你是有限的几个尖子生家长之一,我孩子进初中前还向你讨教过初中学习的事。再次谢谢。  你多写写,中考前这一年怎么准备好?注意些啥?我好跟着多学学......
  @壹捌 84楼
09:13:00  光阴荏苒,转眼已近毕业。  初中这四年,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四年。  得宜于学校、老师、同学和家庭的关心和教育,以及孩子本人的努力,我们欣喜的看到孩子在这四年中茁壮成长,由儿童成为了少年。  逐渐养成了比较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学习效率较高。初步建立了健康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观。  积极参加学校内外组织的各种活动,当选晚报小记者期间,尝试参加过公益活动。  在今后的学......  -----------------------------  初中四年?我没看错吧?
09:13:00  光阴荏苒,转眼已近毕业。  初中这四年,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四年。  得宜于学校、老师、同学和家庭的关心和教育,以及孩子本人的努力,我们欣喜的看到孩子在这四年中茁壮成长,由儿童成为了少年。  逐渐养成了比较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学习效率较高。初步建立了健康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观。  积极参加学校内外组织的各种活动,当选晚报小记者期间,尝试参加过公益活动。  在今后的学......  -----------------------------  @喜欢那双动人的眼 86楼
11:10:00  初中四年?我没看错吧?  -----------------------------  "初中四年?我没看错吧?"  没看错,小学只上了五年。
  看了部分家长描写孩子中考的帖子,有一种感觉,感觉就是从孩子到家长都累,身心都累。  早上一般都起的很早,晚上睡的都很晚。  很少有周末和节假日,因为要补课。  使用的热词有“冲刺”、“拼搏”、“熬夜”、“补课”、“成绩”、“排名”等等。  好些家庭还有“接送”或“租房”。  小学升初中,我们没有走多数人择“名”和“热”校的路,我们和孩子都是在轻松和快乐度过的。  三年的课程用四年完成,课业很轻,至今没有补过一节课。与“热”校同学相比,负担之轻,让人羡慕。  孩子有大量时间干她想干的事。  电子琴是小学二年级我们让她学的,一直学到去年考过10级。  小提琴是孩子上初中时主动要求学的,学了两年了。  12年5.1,第十四届全国少年儿童电子琴比赛有一个选拔,各省组队参加全国比赛,孩子在选拔赛上得了个全省第二名。  比赛是分年龄组的,两岁一个年龄组。孩子属于14、15岁年龄组。送孩子参加决赛时看到一个现象,这个组的参赛人数最少,决赛的只有20几个。其它组都是上百名选手参加决赛。  按比赛章程,独奏每个组取一名、合奏取一个队进入省队集训。孩子取得独奏第二名,自然落选省队了,入选的是获第一名的。  落选了也好,这样正好集中精力复习,以应对6月份的中考科目。  写到这里需要特别注明一下,本省的中考作了改革,以学业水平考试的方式进行。8年级考生物、地理和信息技术三科。9年级下学期3、4月份考体育,6月份考其余7科。总共考11个科目。  这应该就是参赛人数少的原因了,14、15岁,正好处于8、9年级。  过了一周,省音协的老师来电话,让孩子参加省队集训,希望家长支持。过后知道,第一名的那个,家里不让去,要孩子全身心投入中考复习。  征求孩子意见,孩子无所谓,于是就去了。  集训比平常辛苦,周末不说了,周三还要去一晚上。每天还要完成老师布置下来的练习。  又过了一周,音协老师又一次来电约我面谈,让孩子进入合奏组。原来合奏组的孩子时常缺席,原因嘛是同样的,学校课业,校内外的补课,使得他们不能保证有时间集训和练习。毕竟中考为大。  合奏的曲目要重新学,要讲究配合,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起码加一倍。一个月后的中考科目怎么办?  又一次和孩子商量,要不就算了,拒绝的话我去和老师说。  结果是我和孩子都抹不开面子,答应了。当然也有个前提,孩子觉得影响不十分大。  考前头晚,她母亲随意的问,明天上哪样课,孩子说考试。  测验?  考试。  期末考?咋个考那么早,才6月份。  中考。  这妈当的多幸福,别家的好多那是陪着孩子煎熬,比孩子还急。  孩子在电子琴集训和课业复习中迎来了人生中首次大考。  “热”校的孩子们在早晚两头黑的煎熬中迎来人生中第二次大考,小升初是他们的第一次。
  赶上中考直播了!
  不是今年6月才中考吗?
  @看看晚睡写了啥 90楼
21:58:00  不是今年6月才中考吗?  -----------------------------  特别注明一下,本省的中考作了改革,以学业水平考试的方式进行。8年级考生物、地理和信息技术三科。9年级下学期3、4月份考体育,6月份考其余7科。总共考11个科目。
  哦,去年考三科的时候吧。  期待lz下文!
  楼主,师大附中给昆五中的指标是多少名?
  @善正思 94楼
22:51:00  楼主,师大附中给昆五中的指标是多少名?  -----------------------------  一年2、30个,每年有一定变化或调整
  “热”校的孩子们在早晚两头黑的煎熬中迎来人生中第二次大考,小升初是他们的第一次。  虽说是大考,从孩子的反应来看,就和平时应对期末考差不多,可能稍严肃一点。  家庭氛围也一样,从孩子和妈的上述对话可以看的出。不怎么强调考试的事,孩子想看什么书就看,办两个借书卡,有借有买,借的多买的少。  前面说过,孩子回家来说要组建乐队的事。几个同学说想组建乐队,琴也买了,也找地方学了,由于程度相差比较大,有的已经8级水平,有的才学,鼓捣了几次后不了了之。  乐队成员的兴趣突然转移到动漫(Cosplay)上。  其间,孩子提出还要学一件乐器,原先学的电子琴是键盘乐器,现在想学弦乐。  最想学哪样呢?  二胡。  学小提琴行不行,有一朋友是交响乐团提琴手。  那好吧,就学小提琴吧。  这样又学了第二件乐器。  一年后老师评价说达到了5级水平。  加入了两个动漫社团,是活动积极分子。社团成员有研究生、本科生和高中生。  2011年8月的动漫节,孩子每天都有表演。  一天清晨,孩子的祖母和舅爷相约买菜,舅爷刚拿着一张当天的报纸边看边等候,对孩子奶奶说,动漫节引尖叫了,这些娃娃。  祖母顺眼一看,哟,这不就是咱孙女!  报纸头版头条登出了记者随机拍摄的相片,相片主角就是孩子。
  一年二三十个的的定向名额,非常好,考师附的难度比几个择校的民办学校小得多.
  @看看晚睡写了啥
21:58:00  不是今年6月才中考吗?  -----------------------------  @壹捌 92楼
10:53:00  特别注明一下,本省的中考作了改革,以学业水平考试的方式进行。8年级考生物、地理和信息技术三科。9年级下学期3、4月份考体育,6月份考其余7科。总共考11个科目。  -----------------------------  俺家去年的中考,正是这样的。悲催啊!11科,罗大爹的改革。
  罗崇敏,男,1952年12月生。 罗崇敏“30岁念初中”、38岁当上副科长、年近50成为正厅级的“一方诸侯”。2012年宣布,云南全省取消统一中考。 主政红河时,罗崇敏以发起多项大刀阔斧的改革而闻名——处级干部重新竞聘上岗、机关党委公推直选、因“减负不力”免职十多位校长、大幅度倾斜民办教育、取消中考、率先在全国提出基本普及13年教育甚至将主倡的“三生教育”推向全国。 罗崇敏被媒体誉为“中国改革派官员”、“奇官”、“奇人”[1]。
  在中考改革方案提出两年后,2011年,罗崇敏又开始触及高考改革:新增22分的学业水平考试量化成绩、考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录取参考依据,高校教授参与录取过程。  -------------------------  这个勉强,反正每个考生都拿得到送的22分。但提起罗大爹来,咬牙切齿的不在少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择校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