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不知蹊跷造句... 后面怎么说的绝句

宋人绝句鉴赏之一
宋人绝句鉴赏之一
宋人绝句鉴赏之一
奉召作 花蕊夫人
君王城头树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
  花蕊夫人,五代时后蜀国主孟昶的宠妃,徐姓(宋代陈师道《后山诗话》和清代吴之振、吕留良《宋诗钞》均说姓费),青城(故治在今四川省灌县东南)。因姿色娇柔,状如花蕊而得此雅号:“意花不足以拟其色,似花蕊翾(xuan)轻也”(吴曾《能改斋漫录》)。后蜀亡,花蕊夫人随孟昶降宋。为了占有她,赵匡胤毒死孟昶。但不到几年,又因新欢将她遗忘。但据《宋诗钞》,说她是因过失“以罪赐死”的,看来与怀念孟昶或上述诗作皆不无关系。
  这位“亡国夫人”不仅有姿色,而且重感情;不但重感情,而且有诗才;不但有诗才,而且有识见。据宋人笔记:孟昶降宋后被封为秦国公,封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孟昶携眷属入宫谢恩。赵匡胤见花蕊夫人艳绝尘寰,遂起觊觎之心。七天后孟昶暴疾而终,年四十七岁,史家多认为是太祖毒死的。太祖闻孟昶死讯,辍朝五日,素服发表,赙赠布帛千匹,葬费尽由官给,并追封孟昶为楚王。暗中却将花蕊夫人纳入后宫,宠冠六院。但花蕊夫人心里总抛不下孟昶,亲手画孟昶肖像,私自祭拜,有次被太祖撞见,谎称是送子张仙像,因此埋下杀身之祸。后人曾有诗咏歌此事:“供灵诡说是神灵,一点痴情总不泯。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另外,花蕊夫人也很有才华,在后蜀宫中曾写下宫词一百首(《全唐诗》中从第六十首“梨园子弟”以下四十首作王珪诗),又写有《采桑子》词和这首七绝《奉召作》正因为如此,历史上一些最喜欢把亡国罪责归到女人头上的士大夫,也似乎没有人指责她是“红颜祸水”,倒是很钦佩她对后蜀君臣的指责和面对宋太祖询问时的胆识!
  乾德三年(964)冬,宋太祖赵匡胤命大将王全斌、刘光义统兵六万分两路伐蜀。此时,后蜀有兵十多万,加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蜀道天险,如果孟昶能励精图治,奋勇抗击,赵宋也未必能很快将他攻破。遗憾的是这位后主同当年的后主刘禅一样,是位只知吃喝玩乐的亡国之君,所重用的大臣不是大言欺世的纨绔子弟,就是嫉贤妒能的宵小之辈。都统王昭远在宋兵大军压境,自己并无有效防备的情况下,居然大言不惭,自比当年的诸葛亮,扬言要趁势荡平中原。结果落得个丢盔卸甲、被宋军俘虏的下场。太子玄喆更出奇,他奉命前往剑门关接应前军,居然带上一大队美女伶人,笙箫管笛,吹吹打打,一路欢歌醉舞。一听到剑门关失守的消息,便一逃了之。等到宋兵逼近成都时,孟昶身边除了一个“世修降表李家”的宰相李昊外,再无一个可用之人。从乾德二年冬王全斌出兵到乾德三年元宵刚过,孟昶自缚出城请降,总共才六十六天,比起前蜀王衍被后唐所灭还快。而两次草拟降表的都是李昊,于是有心怀忠愤的人晚上在李昊的家门上写道:“世修降表李家”。所以,花蕊夫人所云“更无一人是男儿”实在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首诗正是对后蜀灭亡的真实写照。因为此诗是为了回答宋太祖“蜀何以而亡”的垂询所作,所以题名为《奉召作》。
  诗的首联用“君”和“妾的行为作对比。君和妾,不独是性别上男女之别,婚姻上夫妇之别,更是政治地位上的差别。君王在朝廷作出决策——“城头树降旗”,后宫中“妾”却毫不知晓也根本不屑于让其知晓。短短十四个字,不仅写出君主的昏庸和怯懦,“妾”的不平和怨恨,其中还夹杂着后宫嫔妃任人摆布命运的嗟叹!当然还表现出花蕊夫人的识见:孟昶之所以交出江山,是为了保住性命和美人,但这却不是她的选择或者说是不愿看到的,因为“城头树降旗”就饱含着不满和揶揄,“那得知”更是明白表露出自己的态度!
  花蕊夫人这两句诗所表明的政治态度,也是她平素性格和情感的再现,并非是她在太祖赵匡胤面前的自我开脱或粉饰之词。因为据宋人笔记,在写这首《奉召作》之前,面对赵匡胤,还写了首《采桑子》:
  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  三千宫女皆花貌,妾最婵娟。此去朝天,只恐君王宠爱偏。
  据花蕊夫人在太祖面前称述,这首词写于随孟昶降宋由蜀赴汴京途中,题在葭萌驿的墙壁上。上阕抒写家国之恨,前两句是直抒,后两句则是用杜鹃啼血来表达远离故乡诗的心境。下阕写自己的担忧,表面上是担忧君王北上后会移情别恋,自己失宠,实际上别有怀抱。因为前两句是是写在蜀情形:在如花似玉的三千宫女中,自己都最受宠。到了汴京,孟昶已是亡国俘虏,三千宫女能剩几何?自己还会失宠吗?真正让花蕊夫人担心的可能是国亡之后孟昶心情的改变,眷恋的不再是女色,而是国亡之后无穷的悔恨:就像南唐李后主:“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破阵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这就让词中在离乡之怨外又加上亡国之恨。花蕊夫人居然当宋太祖面吟诵这首昔日告别后蜀之词,尽管亡国之恨较为隐晦,也还是难能可贵的。这首词载于南宋吴曾的《能改斋漫录》录入,明代万历本《花草粹编》也与此相同,因此此词为花蕊夫人所作,历史上也没有几人怀疑其真实性。
  后两句由事实叙述改为现实批判,情感也更为激愤:“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短短两句之中用了多个对比:一是男儿与女流的对比。在封建社会,男主外,女主内,被认为是乾坤法则,当兵打仗、保家卫国被认为是男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高适《燕歌行》)。但后蜀的男儿不是男儿,他们没有尽到保家卫国的责任,相反宋朝大军一到,便在“城头树降旗”,反倒不如我等“女流”的刚烈慷慨。据史载,孟昶降宋暴卒后,他的母亲并不哭泣,反举酒酹地,说道:“你不能以一死殉社稷,贪生至此,我也因你而苟活在人间,不忍就。,现在你死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于是绝食数天而死。可见后蜀的女流有胆有识者也不止一个花蕊夫人;第二,“十四万”与“一人”的对比,以前者数量之巨来反衬后者数量之寡,以此来表达诗人对后蜀朝廷上上下下全是苟且偷生之辈的激愤,这也是全是最感动读者的一句,诗眼之所在;第三,两句中还有个暗比:后蜀的十四万大军与宋军数万人之对比。前面已经提到,赵匡胤命大将王全斌、刘光义统兵六万分两路伐蜀。那么,率先攻入成都的王全斌部队也不过三万多人,而且跋山涉水,万里奔袭;蜀军则有“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阁天险,却结果却是“十四万人齐解甲“,全部当了三万多宋军的俘虏,则更加反衬出“更无一人是男儿”!
  花蕊夫人当然算不上是一位巾帼英雄。但在这首诗中,表达的何尝不是一位女中丈夫的气概和胸襟!她是位如花似玉的美人,但诗中却透射出一股英风豪气。这很容易使我们想起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讽刺的是在江东苟安的南宋小朝廷,但其激愤之情则是两者所共同的。尤其是花蕊夫人这首绝句是当着宋太祖的面,直率地表达对孟昶降宋苟活的不满和自己屈身仕宋的不甘,身份又是被俘的亡国之君的嫔妃,这就更加难能可贵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灭掉后蜀的赵宋,到了李清照所处的时代,又走上当年孟昶醉生梦死、偷生苟安的老路。“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花蕊夫人(明代万历本《花草粹编》)塞上 柳开鸣髇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柳开(946—999),原名肩愈,字绍先(一作绍元);后改名开,字仲涂,号东郊野夫、补亡先生。大名(今属河北)人。开宝六年(973)进士。初为宋州司寇参军。太平兴国中擢右赞善大夫,知常州、润州,拜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为人秉性刚直,雍熙二年(985),因与监军争斗,被贬为上蔡县令,后复原职。又知全州、桂州等地,徙沧州道病死。柳开是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者。他提倡复古,反对五代宋初华靡的文风,他十几岁时便开始学习韩愈文章,后来又以六经为榜样,提倡古文。提倡韩愈、柳宗元的散文,以复兴古道、述作经典自命。自称“师孔子而友孟轲,齐扬雄而肩韩愈”(《上符兴州书》有《河东先生集》)。但他在散文创作上成就不高,除《上窦僖察判书》写得平易且有文采外,大都不免辞涩言苦之弊因此影响不大。相比之下,诗作成就要好一些。从现存的八首诗作来看,诗风刚健、质朴、清新,很能体现他的文学革新主张。这首《塞上》则显得更为出色:诗人通过飞鸣直上的响箭,一抹蓝天下无风的草原,提鞍列队的胡骑,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天高地阔、气势雄浑的塞外风光图,也为我们勾勒出剽悍、骁勇、矫健、尚武的少数民族骑手群像。  中国古典诗歌中有种表现手法叫“逆起法”,即首先描绘动作或渲染气氛,给人一种“直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方东树《昭昧詹言》)的突兀感。然后再交代人物或事件,这叫做“逆起得势”(高步瀛《唐宋诗举要》)。王维《观猎》开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卢纶《塞下曲》的开头:“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皆是这种“逆起法”的成功运用。柳开的这首《塞上》也是如此。诗人一开篇就首先描绘动作和渲染气氛:“鸣髇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鸣髇(xiao,效)”,是一种响箭,西北少数民族常用它作为集合或出发信号。诗歌一开头,不去交代开弓“鸣髇”的射手,也不去描绘开弓的动作,劈头就是开弓的结果:响箭呼啸着直上云霄。箭“直上”而不偏斜,这是在暗示射手的弓硬和臂力强健,也是在暗写周围环境是“天静无风”,没有外力的干扰。“一千尺”当然是个夸张,但就像李白笔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瀑布一样,并不给人虚张夸饰之感,相反却给人一种力和速度的强烈感受!此句是从视觉上描绘脱弦之箭,下句则从听觉上作进一步渲染:“干”是写声达于天空;“声更干”是形容响箭飞鸣声由于“天静无风”显得更加清越响亮。诗人着意点出“天静无风”,既是交代“声更干”的原因,也意在营造一种凝重苍莽的氛围:用天地的静止来反衬响箭的飞鸣,既显得场景壮阔,又暗寓骑手的剽悍。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将其改为“风紧秋高雪正干”,以为这样用气候的严酷更能衬托出射者的剽悍。他就没有想到风声一紧,鸣髇声就会被淹没;雪干,就会使天地混沌一片,胡骑就失去驰骋的开阔背景。这样,诗的上述主题就无法得以更好地体现,所以,袁枚的改动看似更合乎常理,实际上是败笔。  柳开的《塞上》与王维《观猎》和卢纶《塞下曲》虽然都是“逆起得势”,但手法又有所不同:王维《观猎》和卢纶《塞下曲》在“逆起得势”后紧接着就安排人物出场。《观猎》中“风劲角弓鸣”之后即交代“将军猎渭城”,《塞下曲》“林暗草惊风”之后随即是“将军夜引弓”。柳开的《塞上》却有所不同:诗中这位开弓鸣髇的健儿始终没有露面,因为作者着意要表现的不是这位信号发出者,而是要塑造闻信号后迅速集结的英雄群像:“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这是一支声势雄壮、布列严整的少数民族队伍。人为“碧眼”,着意点明咏歌的是支少数民族队伍,又切合此时抬头望箭的规定场景,还因为眼睛作为心灵的窗户,“胡儿”的内在气质与外在风采皆从“碧眼”“向云看”中得以显露;“胡儿”,唐宋人对少数民族年轻人的俗称,如唐人李颀:“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古从军行》);王安石的“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明妃曲》)。柳开诗中的“胡儿”更有突出其年轻、刚健的意味。  这首诗的后两句“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写这支少数民族骑兵在听到鸣髇后的反应,在选材和结构安排上也颇具匠心:在选材上,诗人没有选取这支少数民族队伍出征和作战时的情形,像高适《燕歌行》那样去做“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的大量铺叙,那是七言绝句所无法完成的。诗人捕捉他们出击前鸣髇集合时的动作和表情,构成精彩动人的意象,将北方少数民族的剽悍性格与尚武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这两句之中,上一句“碧眼胡儿三百骑”是个叙述句,是在以静写动、静中蕴动;下句“尽提金勒向云着”则是以动写静:“三百骑”深深被“直上一千尺”的“鸣骹”所吸引,拉紧了马缰,抬起了望眼,全神贯注、目不转睛,“向云看”去,宛如戏曲舞台上的角色亮相,具有一种雕塑型的美。马佩“金勒”,则暗示这不是一支普通的少数民族队伍;“尽提金勒向云看”这个整齐划一的动作,不仅暗示这是支剽悍、矫健、能征惯战的队伍,也写出了少数民族骁勇、尚武的民族精神。唐代的李益《从军北征》中的名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柳开作为倡导复古的宋代诗文革新运动先驱者,其诗歌创作也在实践着他的文学主张。  我们知道,边患是宋代最大的痼疾,宋代国力孱弱,乃至两宋的灭亡,都在边患上。因此宋代诗人多去咏歌守边的将士或民族的英雄,或表现一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的豪情,写到少数民族时总带有高位文化对落后民族或天朝大国对蕞尔小国的的轻蔑,前面提到的王安石的《明妃曲》是如此,欧阳修的《明妃曲和王介甫作》也是如此:“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苏辙出使辽国时,他眼中的胡虏也是落后不开化在:“舂粮煮雪安得饱,击兔射鹿夸强雄”,“钓鱼射鹅沧海东”,“弯弓射猎本天性”(《虏帐》)。而柳开却咏歌这群少数民族骑手的剽悍、矫健,表现他们的骁勇和集结的迅速,这在宋代边塞诗中确是很独特的。这种别具的眼光,是否在告诉我们:要靖边患,要抵御外敌入侵,边境上的少数民族骑手是一支值得重视的力量。如果真如推测的这样,柳开不仅是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者,在政治眼光和用兵方略上也有其独到之处。柳开一生的经历与边塞多有关:曾“使河北”,“知代州”,又“徙忻州刺史”,多属与西北少数民族交锋的前沿,又曾“部送军粮至涿州”,并且“善射”、“倜傥重义”(《宋史·柳开传》),《塞上》诗写得如此成功,可能与诗人的边塞经历和为人性格皆不无关系。畲田调 王禹偁鼓声猎猎酒醺醺,斫上高山入乱云。自种自收还自足,不知尧舜是吾君。  熟悉唐诗的读者大概都知道王驾的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它描绘的是一幅安定、富庶的江南春社图。表现了农民之间的友谊互助和丰收后的喜悦,当然也表现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宋代诗人王禹偁的这首《畲田调》所表现的基调与此相类,只不过不是富庶的江南水乡而是贫瘠的商州山区,不是庆祝丰收而是艰难开荒,不是春社图而是助耕图。但其中表现出农民之间的互助和友谊,劳动的欢乐和诗人的艳羡则是共通的,尤其是诗人为他们能自食其力,尚未受地租地税的侵扰,不像山中寡妇那样“任是深山更深处,亦应无计避征傜”所表现出的庆幸,更是唐人王驾《社日》中所没有的,大概这也是宋诗“主理”而唐诗“主情”之区别所在。  王禹偁(954—1001),宋初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晚贬知黄州,世称王黄州。王禹偁出身贫寒。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登进士第,授成武县(今属山东)主簿,迁大理评事,次年,改任长洲(今江苏苏州)知县。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召试,擢右拾遗并直史馆。后拜左司谏、知制诰。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庐州尼姑道安诬告著名文字学家徐铉。当时禹偁任大理评事,执法为徐铉雪诬,又抗疏论道安诬告之罪,触怒太宗,被贬为商州(今陕西商县)团练副使。淳化四年移官解州(今属山西)。同年秋召回京城,不久又外放,随即召回。任礼部员外郎,再知制诰。太宗至道元年(公元995年),任翰林学士,后以谤讪朝廷的罪名,以工部郎中贬知滁州(今安徽滁县),次年改知扬州。真宗即位(公元997年),再召入都,复知制诰,上书提出“谨边防”,“减冗兵,并冗吏”等事。与撰修《太祖实录》,因直书史事,引起宰相的不满,又遭谗谤,于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再次被贬出京城,知黄州(今湖北黄冈),咸平四年冬改知蕲州(今湖北蕲春)。咸平四年在蕲州卒,年四十八。《宋史》与《东都事略》有传。王禹偁自编《小畜集》30卷,今有《四部丛刊》本。另有其曾孙王汾裒辑《小畜外集》,有清光绪年间孙星华刻本。近人徐规所著《王禹偁事迹著作编年》,收集佚诗佚文多篇。  王禹偁为官清廉,关心民间疾苦;秉性刚直,遇事直言敢谏,不畏权势,以直躬行道为己任。一生中三次受到贬官的打击,乃作《三黜赋》,申明“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谪而何亏;吾当守正直兮佩仁义,期终身以行之”,表现了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王禹偁在政治上主张改革,曾向朝廷提出许多建议,在《端拱箴》、《三谏书序》、《御戎十策》以及知扬州时作的《应诏言事疏》等著作中,他提出了重农耕、节财用、任贤能、抑豪强、谨边防、减冗兵冗吏、淘汰僧尼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主张,虽大多数未被太宗、真宗采纳,却为宋仁宗时范仲淹等人的”庆历变法”开了先声。大诗人苏东坡对王禹偁非常敬佩,他曾对着王禹偁的画像而感叹道:“见公之画像,想其遗风余烈,原为执鞭而不可”。  文学上,王禹偁反对宋初所沿袭的唐末五代颓靡纤丽文风,以宗经复古为旗帜,提倡继承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的精神,主张“远师六经”,“近师吏部(韩愈)”,写“传道而明心”的古文。他特别强调“不得已而言”,文章要“句易道”、“义易晓”,发挥了韩愈古文理论与实践中“文从字顺”的一面。他的散文作品如《待漏院记》和《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等代表作,内容充实,感情充沛,语言晓畅。  诗歌方面也同散文一样,语言平易流畅,风格简雅古淡。关心现实政治和民生,推崇杜甫和白居易。他说过:“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他在创作中努力实践白居易“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对雪》、《感流亡》、《竹□》、《对雪示嘉祐》等诗,以深厚的同情描写了当时农民、士兵的苦难境况,揭露了现实的黑暗,而且严于针砭自身,继承和发扬了杜甫“三吏”、“三别”与白居易《秦中吟》的风格。《畲田词》五首生动地记录了山区刀耕火种的情景,赞扬了普通人民勤劳刻苦和团结互助的美德他的诗,其所选的这首《畲田调》正是体现了这方面特色!  《畲田调》是王禹偁贬为商州团练副使第二年,根据在山区见到的真实的垦荒场面所写的一首诗。诗中描写山区农民相互帮助、自耕自足的生活。并第一人称畲田劳动者的口吻,表现了农民的真实心声。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畲田”是当时很原始的一种耕作方式:先用刀看去地面上的灌木杂草,然后放火烧荒,然后上面耕种,即所谓“刀耕火种”。由于耕作技术落后,单凭个体劳力就很难胜任。因此畲田是往往多人合伙、临时互助,诗人所描绘的正是这种紧张又友好的劳动互助场面。这在以个体劳动为主的中国封建社会中颇为罕见和新鲜,因而引起诗人的关注很咏歌。  诗人首先描写的就是这种新奇的劳动场面。据作者在诗序中介绍:畲田前主家先发出邀请:“某家某日有事于畲田,虽数十里如期而集,锄斧随焉。至则行酒啖炙。鼓噪而作,盖劚而掩其土也。大抵先斫山田,虽悬崖绝岭,树木尽仆,俟其干且燥,乃行火焉;火尚炽,即以种播之。”这就是诗中所描绘的:“鼓声猎猎酒醺醺,斫上高山入乱云。”畲田的主家发出邀请,互助者应约而至。斫荒前先以酒肉。帮忙者在酒足饭饱之后来到地头,伴着鼓声,喊着号子,也带着醉意斫荒。诗人写这个新奇的劳动场面并不仅仅是为了猎奇,更在于营造一种脱离现世的古朴之风,好与下面要写的“野老击壤”的唐尧之世在思想上合拍,从而表达诗人否定现实、追慕往古,“革弊复古”的政治主张。在这两句中,如果说首句重在表现劳动场面的奇特,那么,第二句则重在斫荒者的勤勉和卖力,这个劳动场面不但很热闹、欢快,而且亦如诗序中所云“人人自勉”,否则就不会很快斫到乱云深处。这表面上是在咏歌互助者的劳动热情,实际上同上句一样,是在赞扬人与人之间推诚相待,不会藏奸偷懒的古朴民风!亦如诗人在诗序中所坦陈:“仆爱其有义,作畲田词五首,以侑其气”,以推展其古朴之风。  如果再深入讨论下去:难道仅仅是因为民有古朴之风,存心忠厚,勉励劳作以报答主人家的盛情款待吗?诗人咏歌的目的也仅仅是推展其古朴之风吗?不!通过左后两句“自种自收还自足,不知尧舜是吾君”,诗人告诉我们,主要原因并不在于此,而是由于这商山身处是当时统治者鞭力未及之处,还没有受到地租和苛税的侵扰,类似“自种自收还自足”的唐尧之民,这才是劳动场面能如此热闹,耕者的热情能如此高涨,斫荒的进度又能如此之快的真正原因之所在,也是诗人发诸吟咏的主要目的之所在!从绝句的格律来看,由于形式短小,是很忌讳一句之中字面相同的,而诗人却在一句之中连用三个“自”字,这固然与他有意向民歌学习有关,但也是刻意通过这个“自”字,极力强调创作题旨:批判封建地租剥削,向往劳动者能自食其力。这也不仅是王禹偁,也是中国古代一些进步的政治家和诗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社会。晋代的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就梦想过一个“春蚕收长丝,春秋靡王税”的理想国。王禹偁在此诗中所咏歌的“不知尧舜是吾君”也是化用了我国最古老的一首歌谣,唐尧时代的《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不知尧舜是吾君”表面上是在称赞宋太宗是尧舜之君,落脚点则是在商州深山之民不知今日朝廷情况,实际上庆幸宋庭鞭力还未及此“山高皇帝远”之处。山民不知也不愿知今日帝王是谁?说穿了,也就是“帝力于我何有哉”?诗人着意赞颂畲田者这种生活环境和思想状况,不但表现了他对地租剥削残酷性的认识和农民生产生活的关心,体现着一个开明政治家思想的进步性,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五代大动乱后,宋初统治者还无力顾及深山边远地区,也不敢过重的进行地租剥削,从而使那里的百姓暂时获得了喘息的机会。这也从方面证明了:任何一个时代民众的苦难,生产力的破坏,都是统治者的过度剥削和干预造成的!关于这点,我们只要与不同时代却同题材的诗作做一比较就可清楚地看出。  唐末的杜荀鹤有首《山中寡妇》,写的也是深山中民众的生产生活情形,但情形与王禹偁笔下却大不相同:“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这里的赋税:“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而且边远莫废:“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正是这种深及深山的异常苛重的赋税,让百姓无计可活,无路可逃:“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南宋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中也反映了类似情形:“采菱辛苦废犁锄,十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由于苛重的地租,农民已无力靠种地为生:“无力买田聊种水”,在水面中一些菱藕,尽管采摘时很辛苦,会“十指流丹鬼质枯”,但赖以为生啊。就连这点生存机会官府也不给:“近来湖面亦收租”。封建地租剥削可谓无时不有,无处不到!。从这点来说,王禹偁的这首《畲田调》为我们认识封建地租的残酷,如何抑制了生产力的发展,破坏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提供的另一种对比资料。王禹偁与《黄冈竹楼记》
发表评论:
馆藏&50770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宋诗韵读绝句第十二部&“ou”声韵
宋诗韵读绝句第十二部 “ou”声韵
郑文宝 绝句(三首选一裘、州)
一夜西风旅雁秋(1), 背身调镞索征裘(2)。
关山落尽黄榆叶,    驻马谁家唱石州(3)。
【注释】(1)旅雁:又称征雁,指秋天南飞的大雁。(2)调镞:射箭。簇:箭头。(3)石州:商调曲名。其词多述离别,颇凄婉。
杨备 长桥(1)(浮、头)
渔市花村假酒楼,   山光沉碧水光浮(2)。
松陵雨过船中望(3), 一道青虹两岸头(4)。
【注释】(1)长桥:又名荆溪桥,在今江苏宜兴城南,相传为晋代周处斩蛟处。(2)沉碧:青绿色。浮:闪烁。(3)松陵:古地名,今江苏吴江。(4)青虹:比喻长桥像一道长虹。
钱惟演 对竹思鹤(秋、流)
瘦玉萧萧伊水头(1),
 风宜清夜露宜秋。
更教仙骥旁边立(2),
 尽是人间第一流。
【注释】(1)瘦玉:喻指竹。竹细长,青翠如碧玉,故云。萧萧:耸立。伊水头:伊水边。伊水:源出河南卢氏县东南,入洛河。(2)仙骥:仙人的坐骑,指鹤。传说仙人常骑鹤,故云。
司马池 行色(头、愁)
冷于陂水淡于秋, 远陌初穷到渡头。
赖是丹青不能画, 画成应遣一生愁。
【注释】(1)行色:奔走在外的神态。(2)陂:池塘。远陌:长路,长途。(3)“赖是”二句:幸亏画家还没有本领把这样的行色描绘下来,否则,我这一辈子就不会有高兴的日子了。赖是:幸亏。应遣:会使。
程琳  和答刘夔咏茱萸(二首选一愁、流)
霜枝凋翠雁横秋(1), 莫倚危楼动旅愁(2)。
菊有清香樽有酒,   茱萸不插也风流。
【注释】(1)雁横秋:秋天大雁南飞过冬。(2)危楼:高楼。旅愁:客居他乡的愁苦。
宋庠 咏竹(秋、侯)
嵇阮生平忆共游, 此君高节最凌秋(1)。
儿童少作并门骑, 千亩留封渭水侯(2)。
【注释】(1)“嵇阮”二句:嵇康和阮籍,这两位古代的高士曾经游历过竹林,竹子是最具风骨的植物。(2)儿童少砍竹竿当作马匹一样骑着,让它们长到一千亩,就如同封为渭水侯了。汉代一种说法,认为拥有渭川千亩竹,就和千户侯一样富有。
欧阳修 晚过水北(流、舟)
寒川消积雪, 冻浦渐通流(1)。
日暮人归尽, 沙禽上钓舟。
【注释】(1)浦:河流汇入江海之处。
苏舜欣 和《淮上遇便风(1)(舟、由)
浩荡清淮天共流,  &
长风万里送归舟。
应愁晚泊喧卑地(2), 吹入沧溟始自由(3)。
【注释】(1)便风:顺风。(2)喧卑地:喧嚣卑湿之地。(3)沧溟:大海。
赵抃 出雁荡(1)回望常云峰(眸、头)
游遍名山未肯休, 征车已发尚回眸(2)。
峰亭亦似多情思, 百里依然亦探头。
【注释】(1)雁荡:山名,在今浙江东南部,有南北之分。(2)征车:远行之车。
王安石 午枕(钩、愁)
午枕花前簟欲流(1), 日催红影上帘钩。
窥人鸟唤悠扬梦,   隔水山供宛转愁(2)。
【注释】(1)簟(di&n):竹蓆。(2)宛转愁:形容愁思隐约,难以名状。
王安石 楚天(1)(收、洲)
楚天如梦水悠悠, 花底残红漫不收(2)。
独绕去年挥泪处, 还将牢落对沧洲(3)。
【注释】(1)楚天:楚地的天空,江宁古代为楚国之地,故云。(2)残红漫不收:落花无人扫。(3)牢落:孤寂,无所寄托。沧洲:水滨,亦指隐居之处。
王令 春游(1)(楼、愁)
春城儿女纵春游(2), 醉倚层台笑上楼(3)。
满眼落花多少意,   若何无个解春愁?
【注释】(1)纵:尽情。(2)层台:高台。(3)无个:没有一个。
苏轼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三头、流)
江边身世两悠悠, 久与沧波共白头(1)。
造物亦知人易老, 故叫江水向西流(2)。
【注释】(1)“久与”句:本出白居易“白头浪里白头翁”。(2)江水向西流:自海水上潮。
苏轼 书双竹湛师(1)房二首(其一飕、留)
我本江湖一钓舟(2),意嫌高屋冷飕飕。
羡师此室才方丈,  一炷清香尽日留。
【注释】(1)双竹:广严寺竹林的竹所生皆成双成对,故又名双竹寺。湛师:杭州广严石住持。湛师:杭州广严石住持。(2)钓舟:意为浪迹江湖。
苏轼 吉祥寺赏牡丹(头、钩)
人老簪花不自羞, 花应羞上老人头(1)。
醉扶归路人应笑, 十里珠帘半上钩(2)。
【注释】(1)老人:作者自指,他当时不满四十岁,有愤激之意。(2)“十里”句:是说满街之人挂帘观看他的醉状。
苏轼 六和寺冲师闸山溪为水轩(1)(洲、留)
欲放清溪自在流,   忍教冰雪落沙洲?
出山定被江潮涴(2), 能为山僧更少留?
【注释】(1)六和寺:又名开化寺,在杭州南高峰下,临钱塘江。冲:和尚名。闸山溪:拦截溪水。水轩:水榭。积水为池,上建亭台。(2)涴(w&):犹言污染。
苏轼 梅花二首(其二愁、州)
何人把酒慰深幽(1), 开自无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2), 不辞相送到黄州。
【注释】(1)深幽:指梅花生长在幽僻之处。(2)三百曲:言河流弯曲之极。
苏轼 自题金山画象(舟、儋)
心似已灰之木, 身若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注释】(1)黄州惠州儋 州:一生中被贬谪的几个地方。
方惟深 谒荆公不遇(1)(愁、头)
春江渺渺抱墙流(2), 烟草茸茸一片愁(3)。
吹尽柳花人不见,   青旗催日下城头。
【注释】(1)荆公:即王安石。(2)渺渺:空阔旷远。(3)墙:一作“樯”。(3)茸茸:柔软茂盛。
道潜 临平道中(1)(由、洲)
风蒲猎猎弄轻柔(2),欲立蜻蜓不自由(3)。
五月临平山下路,  藕花无数满汀洲(4)。
【注释】(1)临平:即临平山,在今浙江省杭州市东北。(2)风蒲:风中的蒲草。蒲为草木之名,有香蒲、菖蒲或蒲柳。猎猎:象风声。也指风吹动旌旗所发出的声音。弄:显示,显得。(3)“欲立”句:谓在猎猎风中,蜻蜓想停立在蒲草上很不容易,很不稳定。(4)藕花:荷花。
黄庭坚 秋思寄子由(1)(裘、牛)
黄落山川知晚秋,   小虫催女献功裘(2)。
老松阅世卧云壑(3), 挽著沧江无万牛(4)。
【注释】(1)子由:即苏辙。(2)“小虫”句:秋天促织的叫声催促妇女织布,赶制裘衣。(3)阅世:把人间的炎凉世态看透了。(4)“挽著”句:意为只有沧江挽纤的万牛才能把老松拖走。表示意志坚定。这里化用了杜甫“云壑布衣鲐背死”、“万牛回首丘山重”两句诗意。
黄庭坚 夜发分宁寄杜涧叟(1)(舟、愁)
阳关一曲水东流(2), 灯火旌阳一钓舟(3)。
我自只如常日醉,   满川风月替人愁。
【注释】(1)分宁:作者的家乡。杜涧叟:名槃。(2)阳关一曲:奏一曲送别的《阳关曲》。(3)旌阳:地名,在分宁县东。
黄庭坚 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选一游、州)
闭门觅句陈无己(1), 对客挥毫秦少游(2)。
正字不知温饱未(3), 西风吹泪古藤州。(4)
【注释】(1)陈无几:著名诗人陈师道。《王直方诗话》:陈无几有“闭门十日雨,吟作饥鸢声”之句,大为山谷所爱。“闭门”句指此。(2)秦少游:秦观。高邮人,善词能诗,和山谷等合列“苏门四学士”。(3)正字:官名,掌校雠典籍,陈师道曾担任此官。温饱未:陈师道一生耿介自守,专意读书写作,生活贫穷,《宋史·本传》说他:“家素贫,或经日不炊。”故山谷问曰。(4)藤州:今广西藤州,秦观去世的地方。
黄庭坚 北窗(秋、榴)
生物趋功日夜流(1), 园林才夏麦先秋(2)。
绿阴黄鸟北窗簟,  &
付与来禽安石榴(3)。
【注释】(1)趋功:顺应自然规律成长而达到目地。(2)秋:指成熟收割。(3)来禽:即林檎,俗称花红。安石榴:即石榴。因张骞从西域安息带回,故称。
秦观 秋日(三首选一休、头)
连蜷雌蜺挂西楼(1), 逐雨追晴意未休。
安得万妆相向舞(2), 酒酣聊把作缠头(3)。
【注释】(1)连蜷(qu&n):形容长而弯曲。雌蜺(ni):副虹,即虹的外环。(2)逐雨追晴:犹言把雨赶走,迎来晴天。虹在雨后初晴时出现,故云。(3)万妆:成千上万的盛装美女。(4)缠头:古代舞女在舞蹈时常用锦缎缠头,舞终时常能得到一些锦缎的赏品,习惯上称为缠头。
晁补之 贵溪在信州城南,其水西流七百里入江(游、流)
玉山东去不通州(1), 万壑千岩隘上游(2)。
应会逐臣西望意(3), 故教溪水只西流。
【注释】(1)玉山:即怀玉山,在今江西玉山县,为信江的发源地。不通州:因东部有山阻隔,与邻州隔断。(2)隘:阻挡。(3)逐臣:贬逐之臣,作者自称。西望:西北方向眺望都城汴京。
方泽 武昌阻风(流、愁)
  江上春风留客舟, 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尽日闲临水, 贪看飞花忘却愁。
韩驹 九绝为亚卿作(其五头、流)
君住江滨起画楼(1), 妾居海角送潮头(2)。
潮中有妾相思泪,   流到楼前更不流(3)。
【注释】(1)画楼:华丽的住宅。(2)海角:江河入海处。送潮头;将海潮送入江中。海水涨潮,潮头逆江而上,故云。(3)更:再。
周邦彦 春雨(鸥、舟)
耕人扶来语林丘(1),
 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    野塘漫水可回舟。
【注释】(1)语林丘:站在小树林的土堆旁说话。
寇国宝 题阊门外小寺壁(舟、丘)
黄叶西陂水漫流, 蘧篨风急送扁舟(1)。
夕阳暝色来千里, 人语鸡声共一丘。
【注释】(1)蘧篨(q&
ch&):粗竹蓆。
汪藻 宿酂侯镇(1)(流、、头)
微凉初破候虫秋(2), 露草萤光已不流。
搔首与谁论往事,   星河无语下城头(3)。
【注释】(1)酂(zuǎn)侯镇:在今湖北光化西北,宋代属襄阳府。(2)候虫:蟋蟀和纺织娘之类的秋虫。(3)“星河”句:天空中星河渐低,仿佛垂向城头。
董颖 江上(鸥、舟)
万顷沧江万顷秋(1), 镜天飞雪一霜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2): 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释】(1)沧江:江水呈青苍色,故称沧江。(2)摩挲:用手抚摸。
刘子翚 汴京记事二十首(其五休、流))
连翩漕舸入神州(1), 梁主经营授宋休(2)。
一自胡儿来饮马(3), 春波唯见断冰流。
【注释】(1)连翩:连接不断。漕舸:官家转运钱粮物资的船只。(2)梁主:指梁太祖朱温。朱温定都汴京后,大兴土木,苦心经营,汴京日趋繁华。授宋休:流传到宋朝之后就一切“休”矣。(3)胡儿:指金兵。
刘子翚 汴京记事二十首(其十七愁、楼)
梁园歌舞足风流, 美酒如刀解断愁。
忆得少年多乐事, 夜深灯火上樊楼。
【注释】(1)梁园:一名兔园,位于汴京东南,汉梁孝王刘武所建,为游赏与宴宾之所。此处代指作者少年时所游历的某一宴乐场所。(2)“美酒”句:反用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句意。(3)樊楼:又名丰乐楼。用“樊楼灯火”对应“梁园歌舞”。
岳飞 题诗青泥市壁(1)(仇、侯)
雄气堂堂贯斗牛(2), 誓将直节报君仇。
斩除顽恶还车驾,   不问登坛万户侯(3)。
【注释】(1)青泥市:地名,在今江西新干县境内。(2)斗牛:斗星和牛星,代指天空。(3)君仇:指北宋灭亡二帝被掳等的耻辱。(3)“斩除”二句:展示岳飞的思想境界:不追求封侯拜相,只是为了报君仇,雪国耻。
陆游 二月四日作(沟、愁)
早春风力已轻柔,   瓦雪消残玉满沟(1)。
飞蝶鸣鸠俱得意(2),
东风应笑我闲愁。
【注释】(1)玉满沟:沟中积雪尚在,晶莹如玉。(2)鸠;斑鸠。
陆游 估客有自蔡州来者,感怅弥日(1)(二首选一流、忧)
百战元和取蔡州(2), 如今胡马饮淮流。
和亲自古非长策(3), 谁与朝家共此忧(4)?
【注释】(1)估客:即贾客,商人。蔡州:治所在今河南汝南。南宋与金朝以淮河为界,蔡州在北岸,属金人占领。弥日:整天,终日。(2)“百战”句:经过无数次战斗,唐朝元和年间,才终于收复了蔡州。(3)长策:上策,善策。(4)朝家:朝家:朝廷,皇家。
陆游 舍北晚眺(二首选一游、秋)
日日津头系小舟(1), 老人自懒出门游。
一枝筇杖疏篱外(2), 占断千岩万壑秋(3)。
【注释】(1)津头:渡口。(2)筇(qi&ng)杖:竹杖。(3)“占断”句:千岩万壑的秋色尽收眼底。占断:占尽。
杨万里 感秋(楼、由)
旧不愁秋只爱秋(1),风中吹笛月中楼(2)。 
如今秋色浑如旧,&
 欲不悲秋不自由(3)。
【注释】(1)旧:从前。(2)“风中”句:写清秋的情趣,唐代赵嘏有“长笛一声人倚楼”之句。(3)不自由:不由自主。
杨万里 小池(柔、头)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注释】(1)晴柔:晴日的温柔。
杨万里 过百家渡四绝句(其一舟、头)
出得城来事事幽, 涉湘半济值渔舟。
也知渔父趁鱼急, 翻着春衫不裹头。
【注释】(1)趁:追赶捕捉。(2)“翻着”句:翻穿着衣裳,头发也不包裹的自由疏放之态。
杨万里 暮热游湖上五首(四、五收、休;收、毬)
也不多时便立秋, &
 寄声残暑速拘收(1)。
瘦蝉有得许多气, &
 吟落斜阳未肯休。
空中斗起夺云头(2), 旋旋开来旋旋收。
初作靀鬆松树子(3), 忽成髣髴柳花毬。
【注释】(1)速拘收:赶快收起。(2)斗起:陡然而起。(3)靀鬆:蓬松稀疏。
杨万里 下横山滩望金华山(谋、头)
篙师只管信船流, 不作前滩水面谋(1)。
却被惊涛旋三转, 倒把船尾作船头。
【注释】(1)谋――考虑;谋划。
武衍 柳枝词(楼、钩)
灵和殿里最风流(1), 三月飞花满御楼。
换得玉人眉样巧,   一春浑不下帘钩。
【注释】(1)最风流:指蜀柳“枝条甚长,状如丝缕”,齐武帝称赞说:“此扬柳风流可爱,似张绪当年时。”
姜夔 过德清(1)二首(选一悠、愁)
溪上佳人看客舟, 舟中行客思悠悠(2)。
烟波渐远桥东去, 犹见阑干一点愁(3)。
【注释】(1)德清:县名今属浙江。(2)行客:作者自指。(3)“犹见”句:依然看见佳人站在阑干旁边舍不得离去。
姜夔 湖上寓居杂咏十四首(其三流、悠)
秋云低结乱山愁, 千顷银波凝不流。
堤畔画船堤上马, 绿杨风里两悠悠。
【注释】(1)结:聚集。(2)千顷银波:指西湖水面。
汪莘 湖上早秋偶兴(1)(浮、秋)
坐卧芙蓉花上头,   青香长绕饮中浮。
金风玉露玻璃月(2), 并作诗人富贵秋。
【注释】(1)湖:指杭州西湖。(2)玻璃月:状月亮之皎洁。
葛天民 绝句(游、愁)
二十四友金谷宴(1), 千三百里锦帆游(2)。
人间无此春风乐,   乐极人间无此愁。
【注释】(1)二十四友:西晋权贵贾谧势盛时,石崇、欧阳建、潘岳、陆机、陆云等二十四人皆相依附,号称二十四友。金谷宴(2)千三百里:约数,非实指。锦帆游:隋炀帝出游,俱都是乘龙舟,走运河,船帆都是锦制的。
李壁 使北(1)作(收、头)
天连海岱压中州(2), 暖翠浮岚夜不收(3)。
如此山河落人手,   西风残照懒回头!
【注释】(1)使北:出使北国。(2)岱:岱宗,泰山的别称。中州:中原地区。(3)暖翠:指阳光映照下的山峰。岚:山间的雾气。
翁卷 西风(洲、头)
一处西风一处愁(1), 又逢鸣雁在沧洲(2)。
芙蓉不分秋萧索(3), 斗折繁红满树头(4)。
【注释】(1)西风:秋风。(2)沧洲:江湖边的沙地。(3)芙蓉:荷花。不分(f&n);不服,不甘心。(4)斗:逞心,赌气。
戴复古 江阴浮远堂(1)(愁、州)
横冈下瞰大江流(2), 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   淮南极目尽神州(3)。
【注释】(1)江阴:今为江阴市,属江苏。(2)瞰:俯视。(3)“最苦”二句:最令人悲伤的是没有山峰遮挡,目力所及尽是中原失地。神州:中国,。此指失陷的中原地区。
陈均 九江闻雁(1)(头、秋)
烟波渺渺梦悠悠(1), 家在江南海尽头。
音信稀疏兄弟隔,   一声新雁九江秋。
【注释】(1)九江:地名,今属江西。(2)渺渺:无边无际。
陈起 夜过西湖(鸥、头)
鹊巢犹挂三更月(1), 渔板惊回一片鸥(2)。
吟得诗成无笔写,   蘸他春水画船头。
【注释】(1)三更:半夜时分。(2)渔板:即鸣桹(l&ng),装在船舷上敲击以驱鱼入网的长木棒。
刘克庄 赠防江卒六首(其五头、愁))
战地春来血尚流,   残烽缺堠满淮头(1)。
明时颇牧居深禁(2), 若见关山也自愁(3)!
【注释】(1)残烽缺堠:用来报警的烽火台和用来报警的土堡,都已经破败残缺。烽:烽火台。堠(h&u):土堡。淮头:指淮河防线。(2)明时:太平时期,或政治清明时期。颇牧:廉颇和李牧,战国时赵国的良将。深禁:禁戒森严的深宅大院。(3)关山:这里指边疆。
戴昺 严子陵(1)(裘、钩)
赤伏君王访旧游(2), 富春男子只羊裘(3)。
一竿本为逃名去,   何意虚名上钓钩。
【注释】(1)严子陵:即严光。(2)赤伏君王:指汉光武帝刘秀。赤伏:即赤伏符,汉代流行的一种谶语,宣扬刘秀可以称王。旧游:老朋友。刘秀和严光曾是同学。(3)“富春”句:严光隐居“披羊皮钓泽中。”
戴昺 有感(谋、舟)
著身平地更多忧(1), 一棹思为泛宅谋(2)。
昨夜西风边报急(3), 防江也要钓鱼舟。
【注释】(1)著身:立身。此指住家。(2)“一棹”句:是说想以船为家,隐居沧浪间。泛宅谋:以船为家的打算。(3)边报:边境传来的军情。
冯去非 所思(钩、愁)
雁自飞飞水自流,  西风不寄小银钩(1)。
斜阳何处横孤簟? 十二阑干一样愁(2)。
【注释】(1)小银钩:本指书法笔势,这里借指书信。(2)横:陈列,放置。(3)“十二阑干”句:想像妻子也同样倚靠阑干忧愁。十二阑干:借用南朝民歌《西洲曲》“阑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诗意。
许棐 枯荷(鸥、秋)
万柄绿荷衰飒尽(1), 雨中无可盖眠鸥。
当时乍叠青钱满(2), 肯信池塘有暮秋(3)?
【注释】(1)衰飒:衰败,凋残。(2)叠青钱:指重重叠叠的荷叶。(3)肯信:谁能够相信。
严羽 送友人(愁、州)
黯黯离筵夕照收, 江城羌笛起边愁(1)。
念君此去三千里, 何处关山是楚州(2)?
【注释】(1)羌笛:即笛,原产羌地,因名。(2)楚州:治所在今江苏淮安。时为南宋与金国的交界处。
严羽 临池(秋、鸥)
乍凉池馆雨初收(1), 菱角莲房共趁秋。
独恨碧浪浑占却(2), 更无賸水浴沙鸥(3)。
【注释】(1)乍凉:初凉。(2)浑:全。(3)賸(sh&ng):多余。同“剩”。
郑震 荆南别贾制书东归(1)(舟、州)
来时秋雨满江楼, 归日春风度客舟。
回首荆南天一角, 月明吹笛下扬州。
【注释】(1)荆南:今湖北江陵。(2)制书:皇帝命令的一种。计有四种:策书、制书、诏书、戒书。制书由中书舍人起草,此代指中书舍人。
林升 题临安邸(1)(休、州)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2)!
【注释】(1)临安邸: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都城。邸:客店。(2)汴州:即汴京(今河南开封),北宋都城。此时已沦为金人地盘。
何应龙 客怀(1)(愁、楼)
客怀处处不宜秋,  &
秋到梧桐动客愁。
想得故人无字到(2), 雁声远过夕阳楼。
【注释】(1)客怀羁旅之心。(2)字:书信。
林景熙 梦回(1)(愁、鸥)
梦回荒馆月笼秋(2), 何处砧声唤客愁(3)。
深夜无风莲叶响(4), 水寒更有未眠鸥。
【注释】(1)梦回:梦醒。(2)荒馆:荒凉的旅馆。(3)砧:捣衣时的垫石。(4)莲叶:荷叶。
汪元量 潮州歌(1)九十八首(其六、二十八、四十五悠、州;休、头;流、楼)
北望燕云不尽头(2), 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   目断东西四百州(3)。
官军两岸护龙舟(4), 麦饭鱼羹进不休。
宫女垂头空作恶(5), 暗抛珠泪落船头。
丞相催人急放舟(6), 舟中儿女泪交流。
淮南渐远波声小,   犹见扬州望火楼(7)。
【注释】(1)潮州歌:写南宋君臣被元兵押送燕京事。(2)燕云:宋代曾设置燕山府路及云中府路,包括今河北、山西二省北部的地区,简称燕云。(3)四百州:长江以南南宋的疆土。(4)官军:指元兵。龙舟:宋太后和赵显的座船。(5)作恶:恶心作呕。(6)丞相句:宋太后和赵显被押解北上时,扬州守将李庭芝和姜才拒绝投降,准备劫走太后和幼君,元帅伯颜因而催促俘虏船队急速离开扬州,以免意外。(7)扬州望火楼:李庭芝、姜才的军事设施。
詹本 闲中(酒、袖)
万事问不知(1),山中一樽酒。
扫石坐松风,  绿阴满巾袖。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此事必有蹊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