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意识的作用的知识 如何看待台风凤凰的袭击

《意识的作用》课堂实录(原创)
《意识的作用》课堂实录(原创)
省沭中政治组& 周永清
黑板左边展示教学目标:
1.记住意识的能动作用
2.在选择题中识别意识能动作用的不同层次
3.运用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分析问题
课件呈现:自主探究一:为什么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也要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38阅读材料,思考、讨论问题。
师:请小组派代表汇报思考、讨论的成果。
生一:建筑师在建筑之前,就已经在头脑中把房子建成了。
生二:建筑师有思想观念,蜜蜂没有
生三:建筑师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好,第三位同学ΧΧΧ回答得更为深刻。蜜蜂虽然建筑蜂房看起很灵巧,但只是本能活动,是蜜蜂千千万万代积累下来的本能。最蹩脚的建筑师在建筑前就有了目的和计划,在建筑中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课件呈现: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师:请同学们用1分钟时间速记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的两个道理。
学生迅速展开课堂背诵——1分钟后展示背诵成果。老师给予表扬、促进。
课件呈现:自主探究二:阅读课本P38、29两段话,体会课本是怎样理解“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的?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
师:请同学们看课件:“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体现了什么道理?
生: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师:请同学们再看课件:“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体现了什么道理?
生: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师:很好,请同学们在课本相应位置标明这两句话所体现的道理。
课件: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这一论断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学生思考、讨论——小组抢答
生一:表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可以认识的,坚持了可知论。
生二: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生三:体现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师:同学们的回答真好!请同学们把三个同学的精辟回答都记录在课本相应位置。另外,第六课我们还要学习到认识论的知识,这一论述还体现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的道理。
学生认真在课本上“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的旁边作记录。
课堂即练——课件呈现选择题:
(1)“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发射之前,科学家就发射时间、设备装置、运行轨迹等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与论证,为其成功发射奠定了基础。这表明
A.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有规律的&&
B.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C.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
D.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
(2)右边的“白鹭立雪”,你看到了什么?一学生说:两只白鹭在鸣叫。一学生说:两只白鹭在打架。一学生说:两只白鹭在交流。从哲学上看,三个学生的不同回答体现了: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B.意识活动具有计划性
C.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D.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3)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这说明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C.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D.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学生小组代表汇报:
生一:第1题选B
生二:第2题选D
生三:第3题选B
生四:第4题选C
师生:四个小组的代表选择正确!
生:老师,第1题为什么不能选C项“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
师:这个同学提出的疑问很好!有没有哪个同学能够帮助解释一下?
生一:意识不一定都是正确反映,有正确意识还有错误意识。
生二:即使把C项改成“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也不能选,因为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在发射之前,科学家就发射时间、设备装置、运行轨迹等进行精心设计与论证,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具体来说,体现的是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学生热烈鼓掌,表示赞成与欣赏。
生:老师,第4题中的A项“艺术创作来源于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为什么不能选?
师:好,老师把回答这个问题的机会留给自己。(学生欢快地笑起来)
师:艺术创作当然需要创作者发挥主观能动性,但艺术的内容只能来自客观事物,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创作者根据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与认识,在创作时发挥了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和自觉选择性。离开了客观事物,创作者的创作就失去了来源。在后面的第六课,我们将会学习认识论的有关知识,其中有一个重要的道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艺术创作者只有深入实践,才能接触到客观事物,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艺术创作。同们学,由此可见,艺术创作的内容来自什么?艺术创作来源于什么?
生:艺术创作的内容来自客观事物!艺术创作来源于实践!
师:同学们的感悟能力真是高!高!实在是高啊!
课件呈现:自主探究三:先有石头,还是先有人们对于石头的认识?先有电脑,还是先有人们关于电脑的设计?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39阅读材料。
师:同学们,“先有石头,还是先有人们对于石头的认识?”
学生集体回答:先有石头!
师再问:为什么呢?
大多数学生:因为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师:少数没有回答的同学,是否同意大多数同学的认识?
少数学生:同意!
师:那么,是先有电脑,还是先有人们关于电脑的设计?
学生犹豫,不知道回答“先有电脑”正确还是回答“先有关于电脑的设计”正确。
师:同学们的犹豫是有道理的,不管回答“先有电脑”还是回答“先有关于电脑的设计”都不准确。
学生露出疑问神态,渴望老师进一步作出解释。
师:自然界本来没有电脑,但人类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且人类在发展过程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一直在不断提高着。由最初利用石头的旧石器时代,到打磨石器工具的新石器时代,再后来制造出铁制工具,由手工工具到机械化工具,再到自动化工具的制造,都体现了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具有极大的能动性。人类制造出电脑,既是认类认识世界能力提高的结果,也是人类改造世界能力提高的结果。归总到一句话,就是课本P39页阅读材料中所说的:“人能制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东西,这说明人的意识具有极大的能动作用。”
一部分学生听懂了,还有一部分学生仍然困惑着。
师:人类发挥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作用,不断改进工具,从而有了电脑。某一个电脑制造者关于电脑的设计,属于意识活动,既是对于过去电脑和其他机械的反映,更是主动创造性的创新性反映,在这样的设计指导下,可以制造出更新更好的电脑,从而使电脑得以更新换代。同学们,这是不是体现了人类在认识世界中发挥了意识的能动作用,人类在改造世界中也发挥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学生恍然大悟,会心微笑。
课件呈现: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意识阻事物发展。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精神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精神使人悲观、消沉。
师:请同学们用2分钟时间速记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两个道理。
学生迅速展开课堂背诵——2分钟后展示背诵成果。老师给予表扬、鼓励。
课件呈现:思考:“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为什么
待学生作了思考,提问。
生:“精神不是万能的”,是因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是因为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师:回答很好!要是作为问答题,回答注意层次性,做到要点化:
课件呈现:
(1)“精神不是万能的”,因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作用再大,也要受到物质决定作用制约。
(2)“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是因为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④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课堂即练——课件呈现选择题:
C.&&&&&&&&&&&&&&&
&&&&&&&&&&&&
B&&&&&&&&&
C&&&&&&&&&&&
(4)席勒说:“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实现”。因此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这说明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B.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小组抢答:
生一:第1题选B
生二:第2题选C
生三:第3题选D
生四:第4题选C
师:同学们对四个小组代表的抢答是否同意?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老师,第2题为什么不能选
课件呈现:
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在“海葵”带来的大风大雨中,各级党委、政府领导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愈发凸显,广大人民群众响应政府号召灾后重建的热情空前高涨。
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
师:请同学们拿出作业本,积极尝试作出回答,五分钟后汇报展示。
五分钟后,利用视频展台,对小组代表所写的答案进行展示、点评。
师:综合同学们刚才的答案展示,这一主观题的参考答案可以整理如下:
课件呈现: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及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对防御台风“海葵”进行了全面部署,并启动防台风一级应急响应。
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按照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防台抗台,做到不死人、少伤人的“两坚持一目标”的原则,必将更好指导抢险救灾工作。
③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状态催人奋进,景德镇各级党委、政府领导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愈发凸显,广大人民群众响应政府号召灾后重建的热情空前高涨。
请同学们再对自己的答案进行修改补充。
师生共同回顾、总结本课所学的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体会运用意识能动作用分析解决问题的要求。
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首诗,课后可以读一读,看看能够体现哪些哲学道。
课件呈现: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烦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台风灾区居民台风风险认知与应对行为的调查研究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台风灾区居民台风风险认知与应对行为的调查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当前位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下图为我国台风灾害强度分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下图为我国台风灾害强度分布图。
材料二:福建是台风登陆的前沿地区之一,2010 年福建相继遭受特大暴雨洪水袭击和5次台风正面袭击。气象部门准确预测、及时预警,政府及相关部门超前防御,逾110万人次安全转移,19多万艘次渔船回港避险,使得多个台风正面登陆均未造成重大损失,3个台风造成了零伤亡,政府对气象服务的满意度达100%。(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台风灾害空间分布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2)为了实时监测台风灾害的形成、发展过程,应该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___________________。(3)2010年福建遭受多次台风袭击但灾害损失较小,其原因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台风能带来哪些灾害?怎样辩证地看待台风灾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材料分析题难度:偏难来源:模拟题
(1)沿海地区、南方地区强度大(2)RS(遥感技术)(3)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防灾、抗灾能力不断提高;科技水平不断提高,防灾减灾技术不断进步;人们的防、抗灾意识不断加强。(4)台风造成的灾害主要有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任答两项即可)台风是一种典型的灾害性天气,它会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破坏性的影响,但台风带来的强降雨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华南和华东等地的伏旱,暂时消除酷暑。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下图为我国台风灾害强度分布..”主要考查你对&&中国的气象灾害,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中国的气象灾害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中国的气象灾害——寒潮:
&寒潮的“功”与“过”:寒潮产生时给人类带来很大的危害,但并不是“百害而无一利”,具体如下所示:
预防措施:气象部门:发布准确的信息和警报。个人:做好防寒准备。其他气象灾害: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国家,其中气象灾害的发生比较频繁,危害比较严重,除寒潮外主要还有以下几种:
寒潮的产生原理: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及作用:自然灾害监测系统:
概念: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作用: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世界和我国灾害监测系统的发展情况①已经形成了遍布世界各地、相互交织的灾害监测和预警网络。②我国已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各种自然灾害监测系统。1、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①遥感(RS)技术的特点: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等。从空间尺度看,遥感具有全球观测能力,可从多波段、多时相和全天候角度获得全球自然灾害的观测数据;从时间尺度看,在遥感平台上能够对地球进行同步观测,可获得地球表层及其瞬间变化的灾害信息。②应用范围: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等各个方面,重点用于水灾、火灾及台风灾害等监测。2、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①信息集成与分析:主要是对各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②灾害评估与预报: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3、RS与GIS结合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RS是数据获取手段(搜集、获取原材料——海量信息),GIS是数据分析手段(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并得出结论,指导防灾减灾工作),这两个工具有机结合,可实施动态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强大功能,从而为减灾救灾提供可靠、高效的服务。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1、非工程性防御:(1)概念:是通过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以及公众减灾教育等途径,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2)“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 (3)我国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发展及成就2、工程性防御措施(1)概念:工程性防御措施是通过修建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2)工程性措施的三种方式:
3、“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区别与联系:区别:“硬件”和“软件”的差别联系:二者在防灾减灾中的地位同等重要,只有相辅相成,才能起到最好的防灾效果。主要自然灾害和部分自然灾害的具体防御: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下图为我国台风灾害强度分布..”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0375910026190470906718524210351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台风凤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