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二中全会会 纲领是什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为新中国而奋斗
&&&&&&&&&&&&&&&&
本章重点问题:
&1、正确理解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及国民党统治崩溃的原因。
&&&&&2、如何理解在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3、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和基本经验是什么?
本章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由于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和统治的腐败而彻底失去民心,最终丧失执政地位;了解在中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明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
在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即1947年7月的中央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提出计划用五年时间解决同蒋介石斗争的问题,同时指出:
现在不公开讲出来,还是要准备长期斗争,五年到十年甚至十五年。
然而,从1946年7月算起,仅用三年时间,人民军队就战胜了国民党军队,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为什么人民解放战争能如此迅速地取得胜利?这需要我们全面地学习了解解放战争的历史。
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妄想通过发动大规模的内战来消灭人民革命力量。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内战暂时打不起来,他就玩弄起反革命的两手:一手“和平”谈判,一手武装进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中国人民为了保卫抗战胜利果实,为了建立和平、民主、富强的新中国,针对蒋介石的反革命两手采取了针
锋相对和寸土必争的革命两手。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战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
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8年浴血奋战,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取得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神州大地,举国欢腾,普天同庆。喜悦之余,一种忧虑的感情弥漫在4亿人民心中:那就是抗战胜利后的中国局势将如何发展?
对中国有利的方面
战后的政治形势,总体上来看,对中国是有利的。在国际上,帝国主义遭到
削弱,社会主义运动有了新的发展。在国内,革命力量有了很大的发展:已拥有120万红军和220民兵,解放区19块,解放区人口1.36亿。
的是1945年北平人民庆祝抗战胜利的热烈场面。
中国人民热切盼望建立一个和平民主的新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渴望消弥内战,修养生息,满目疮痍的国家需要一个有利于人民的和平建设时期。为此,中国共产党主张团结一切爱国民主力量,把中国建设成为独立、民主、富强的国家;主张通过民主的联合政府的途径,实现建立新中国的目标。
(2)对中国不利的方面
&&&&当时,影响中国政局发展的主要国际因素是美国和苏联的对华政策,而影响中国走向和平民主的最大障碍是蒋介石政府的独裁政策。
美国对华政策:
是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向记者阐述他的对华政策。
抗战胜利后,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长期和基本的目标是:推动建立一个统一的亲美政府;短期目标是:避免共产党完全控制中国。
如果这些目标一旦实现,美国既能使中国成为远东抗衡苏联的前哨阵地,又能使中国成为它倾销商品,获取廉价原料和进行自由投资的理想场所。
杜鲁门与宋美龄在谈话。&
美国政府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面临三种选择:第一、全面干涉中国内政,甚至介入中国内战——它不敢,因为怕遭到舆论谴责;第二、撒手不管中国的事情——它舍不得,因为它已经在蒋介石身上投了很多钱;第三、调停国共关系,遏制中国内战,以保住蒋介石的执政地位。美国政府权衡再三,最终选择了第三种方式。
是美国五星上将马歇尔。1945年12月,美国五星上将马歇尔被任为总统特使,前往中国调停国共关系。&
苏联对华政策:
抗战胜利后,苏联政府对华政策的长期目标是:帮助共产党发展并最终夺取政权;短期目标是:拉住蒋介石政府,不让它成为美国对付苏联的工具。
1945年8月,苏联政府与国民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协定》。
蒋介石的方针
抗战胜利时,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已定,但是他要发动全面内战还有许多困难。首先,国际国内舆论均反对内战;其次,蒋介石的军队都在西南、西北地区,运送这些部队到内战前线也需要时间。当时蒋介石的权力只及于西南一隅,华南和华东仍被日军占领着,长江以北则连任何一种中央政府的影子也没有。事实上,蒋介石甚至连任何再占领华南都有极大的困难。要拿到华北,他就必须同共产党人达成协议,如果他不同共产党人及俄国人达成协议,他就休想进入东北。(《杜鲁门回忆录》第2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年版)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摇起了橄榄枝,分别与8月14日、20日和23日,连续向延安发了3封电报,邀请毛泽东去重庆“共同商讨”“目前各种问题”。深谙反革命之道的蒋介石,算盘打得十分精明:若毛泽东不来,就可以宣传是共产党拒绝和平谈判,把内战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万一毛泽东来了,就可以利用“和平谈判”来诱迫共产党交出军队和政权,或者利用谈判麻痹共产党,争取时间部署内战,达到消灭革命力量的目的。正如国民党《中央日报》总主笔陶希圣所说:“现在动大手术也不是时候,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作。”
2、中共中央审时度势,决定北上和谈
(1)毛泽东北上和谈
1945年的中国共产党已不是1927年那时年幼的共产党了。于横逆之来,无还手之力。
现在它足以驾御时代的风云,稳健地担负起历史和民族的责任。中国共产党对争取和平有着真诚的愿望,对局势也有清醒的认识。
中共中央认为,无论如何,在当时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是必要的。由于和平、民主、团结是战后人民的强烈愿望,只要有可能,党就应当争取通过和平的途径来实现中国的进步和发展。由于蒋介石的内战部署一时难以完成,党和全国人民是有可能争取实现国内和平局面,即使是暂时的和平,也应该积极争取,这对于需要作应变准备的革命力量来说,也是有利的。通过和平谈判,可以使全国人民看清楚国民党反动派究竟是真要和平民主,还是在这个幌子下实行独裁内战,对于提高人民的革命觉悟有很大作用。基于以上认识,中国共产党决定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并确定了谈判方针依靠人民的力量,同蒋介石的反动方针作针锋相对,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迫使国民党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人民的意愿,实行一定的政治改革,以维护国内和平,逐步实现政治民主化。
8月25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再次研究毛泽东去重庆的问题,经过反复权衡利弊后,决定同意毛泽东去重庆。行前,党中央向党内发出《中共中央关于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通知》。《通知》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对当前时局的态度和立场。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然后,毛泽东又向党中央作了交待:“到重庆后,如果蒋介石把我关了或者杀掉,那就由刘少奇同志来代替我。”
根据地人民苦苦挽留自己的领袖。历史学家范文澜的爱人在机场拉着毛泽东的胳膊哭着说:主席你不能去呀!蒋介石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但是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和国民党政府代表张治中、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的陪同下,毅然地登上了专机。28日上午,飞机从延安东门外机场起飞,下午3时在陪都的九龙坡机场徐徐降落。当毛泽东走下飞机时,多少人为他、为中国的命运悬着一颗心。但是,毛泽东的脸上却洋溢着坦然而自信的笑容。这笑容无论是对朋友还是对敌人都是一种心照不宣的昭示、一种叩击心扉的力量。
毛泽东到了重庆,整个山城都沸腾了,整个中国都沸腾了。人们奔走相告,欣喜若狂。成千上万的重庆市工人、学生和市民自动走上街头,热烈欢迎毛泽东等人的到来。舆论界认为“这是一个比日本突然宣布无条件投降更使人欢喜的消息”,称颂毛泽东“一身系天下之安危”。著名诗人柳亚子心情十分激动,赋诗曰:
“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乱倘休。霖雨苍生新建国,云雷青史旧同舟。中山卡尔双源合,一笑昆仑顶上头。”
毛泽东在机场向记者发表书面谈话:“现在抗日战争已经胜利结束,中国即将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当前时机极为重要。目前最迫切者,为保证国内和平,实施民主政治,巩固国内团结。”
《大公报》记者子冈作了这样的报道:“昨天去九龙坡机场迎接毛泽东是一种新的体验,没有口号,没有鲜花,没有仪仗队,几百个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却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
蒋介石无诚意
重庆谈判的中共方面代表是周恩来和王若飞,国民党方面是王世杰、张群、张治中和邵力子。由于国民党对这次谈判并没有诚意,也没有估计到毛泽东真会这样快应邀到重庆,所以根本没有准备好谈判的方案。张群坦率承认:我方目前党内并没有任何讨论,也未准备任何方案与中共谈判。只有中共提出。
9月3日,中共代表提出关于两党商谈的主要问题11项提要交国民党政府代表,主要内容包括:确定和平建国方针,承认各党各派的合法平等地位,承认解放区政权及抗日部队,结束国民党的党治等,并表示拥护蒋介石的领导地位。
9月4日开始,国共两党谈判进入实质性阶段
谈判的焦点是军队和根据地。
在军队问题上,国民党处心积虑地要取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共产党表示可以大量
减人民军队
,但决不可能交出军权。在
解放区问题
共产党提出
“承认解放区及一切收复区的民选政府”,但国民党方面则表示“承认解放区绝对行不通”。
军队和解放区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中国共产党
面对蒋介石企图收编人民军队的阴谋,
提出公平合理地整编全国军队,表示中共领导的军队可以大量
减。当时人民军队人数已超过一百万,共产党方面提出改编为48个师,而当时国民党的军队为263个师。但国民党方面断然否定中共的提议,苛刻地要求“中共军队之组编,以12个师为最高限度”,甚至要求共产党“交出军队”。其后共产党又进一步作出让步,同意国民党263个师,共产党43个师,比例接近1/7。
国民党方面提出
军队编至140个师,中共方面
相应改编为20个师,双方军队比例仍为1/7。经过共产党多次让步与力争,国民党方面才表示“可以考虑”。
(3)重庆谈判谈谈打打
蒋介石表面上似乎对谈判颇有诚意,暗地里却企图以武力来压服毛泽东。
,国民党军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秉承蒋介石旨意,
入侵晋西南
上党地区企图控制华北
毛泽东在离开延安前就对刘少奇说:“我在重庆期间对蒋介石的一切挑衅行动都要予以迎头痛击。我军胜利越大,我的出境就越有保障,越安全。须知蒋委员长只认得拳头,不认识礼让。”为了保卫抗战胜利果实,为了推动重庆谈判的进行,我们一定要彻底消灭进犯之敌。
战前,晋冀鲁豫军区在潞城召开旅以上干部会议。刘伯承司令员说:当前我们面临的形势,是两个命运、两种前途的新的生死搏斗。现在阎锡山一刀子已插上了上党,企图分割我太行、太岳两区;企图控制华北,消灭解放区。因此,上党战役关系到全国的战局,关系着毛泽东在重庆的谈判。我们必须坚决打好这一仗,给敌人当头一棒,让他尝尝人民的铁拳头。邓小平政委接着说;根本问题是抗战胜利果实落在谁手里的问题。蒋介石、阎锡山伸手来抢,决不能让他们抢走。
太行、太岳、冀南三个解放区的主力及地方武装共3.1万人,
于9月10日发起上党战役。
10月12日取得完全胜利,共歼国民党军3.5万人,其中生俘3.1万人,缴获山炮24门,机枪2000余挺,各种枪1.6万余支,击毙国民党第7集团军副总司令彭毓斌,俘第19军军长史泽波。&
上党战役的胜利,遏制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进攻,挫败了蒋介石的阴谋。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在重庆谈判中的地位,对“双十”协定的达成起了重要作用。
毛泽东一再强调“和为贵”,即用和平方式解决两党的争端。我党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出发,主动让出了南方的八块根据地,既表示了我们对谈判的诚意,又赢得了民心。
由于中国共产党谋求和平的真诚愿望和耐心,并一再作出巨大让步,经过43天的谈判,终于在日,双方正式签署由周恩来起草(采纳国民党方面一件略有修改)的《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并予以发表。
《纪要》就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政治民主化、国民大会、党派合作、军队国家化、解放区地方政府等12个问题阐明了国共双方的见解。其中有的达成了协议,有的未取得一致意见。国民党方面接受了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承认要坚决避免内战。
《纪要》签订的第二天,毛泽东回到延安。他在政治局会议上说:“这个东西(指《纪要》),第一个好处是采取平等的方式,双方正式签订协定,这是历史上未有过的。第二,有成议的6条,都是有益于人民的。”经过谈判,国民党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尽管这种承认是口头上的,但这样一来它再要发动内战,就在全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在政治上陷入被动地位,我们就更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粉碎他们的进攻。
(4)政协会议
(旧政协)&&&&
日,国共双方下达停战令。同一天,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出席会议的有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的代表共38人。经过各方的反复讨论和协商,
1月31日,政治协商会议闭幕。会议通过了五项议案,分别为《政府组织案》、《国民大会案》、《和平建国纲领》、《军事问题案》和《宪法草案》。
&&&&&政协会议所通过的这些协议,虽然还不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但却有利于冲破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和实行民主政治,有利于和平建国,因而在相当程度上是有利于人民的。中国共产党是决心严格履行政协协议的。政协闭会的第一天,中共中央就发出党内指示,指出“从此中国即走上了和平民主建设的新阶段”,全党要“准备为坚决实现(政协的)这些决议而奋斗”。但是,中国民主化的道路依然充满艰难险阻,因此我们必须做好自卫战争的准备。
《双十协定》和政协协议没能阻止蒋介石政府的内战准备,它仍一意孤行地向各个解放区周围增兵,内战一触即发。
二、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1、解放战争全面爆发
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并没有驱散笼罩在中国大地上的内战阴云。1946年6月底,国民党军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关闭了和平谈判的大门。
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
全面内战爆发时的形势
全面内战爆发时,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形势是极为严峻的。当时人民解放军的
总兵力为127万人,装备基本上是缴自日军的步兵武器,解放区人口1.36亿,解放区面积约230万平方公里,而且是被分割和包围的,在物质上也得不到任何外援。而国民党的总兵力为430万人,它不仅接收了100余万日军和数十万伪军的装备,而且美国还为它训练和装备了50万军队。国统区拥有3.39亿以上人口,面积达730万平方公里,并且控制着几乎所有的大城市和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
1946年6月下旬,国民党借助其军事的优势,对解放区发起了全面进攻。声称“也许三个月,至多五个月,便能整个解决”中共军队,达到“速战速决”。
共产党的对策方针
中国共产党清醒地分析了形势,指出:我们必须打败蒋介石,因为这是一场危及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反革命战争,如果我们表示软弱和退让,中华民族的前途就会被断送。我们能够打败蒋介石,因为蒋介石军事力量的优势和美国的援助,只是临时起作用的因素,而蒋介石发动战争的反人民性质,人心的向背,则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在这方面,我们占着优势。另外,人民解放军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的正义性质,必将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这就是我们战胜蒋介石的政治优势。
具体的方针是,为了打退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军事进攻,在政治上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在军事上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这时我军仍处于战略防御阶段,战争主要在解放区进行,即内线作战。
从1946年6月到1947年2月,国民党军共侵占解放区城市240座,背上一个个沉重的包袱。解放军放弃了许多城市的同时又收复城市127座,歼敌70.8万人。蒋介石所谓“速战速决”的全面进攻,被解放区军民的铁拳击得粉碎。1947年3月,国民党军被迫放弃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改为对陕北、山东两个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2)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国民党军进攻陕甘宁边区的总兵力有25万人,而在陕北的人民解放军只有3万人,兵力上装备上都居绝对劣势。3月11日,美军驻延安观察组撤离后7小时,国民党飞机就开始大规模轰炸延安。
3月17日清晨,国民党军的45架飞机分别从西安、郑州、太原机场起飞,对延安地区投下59吨炸弹,延安顿时成为一片火海。有一颗重磅炸弹在毛泽东所住的窑洞前面爆炸了,气浪冲进居室,冲倒了桌上的热水瓶,毛泽东仍然若无其事地在批阅文件。第二天,毛泽东才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居住十年的延安,指挥西北解放军转战陕北,与国民党军打起了“蘑菇战”,取得了七战七捷的战果。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集中了约45万人,
进犯我山东解放区
。华东野战军
难以对其实施歼灭,即
于5月上旬把主力后撤至莱芜&、新泰以东地区隐蔽待机&。蒋介石、顾祝同得悉华东野战军主力撤退,即以
整编第74师为骨干,
以其他几个师为策应,向我军扑来
。华东野战军
、粟裕的指挥下,
决心集中主力5个纵队东移&,歼灭整编第&74师于坦埠以南、孟良崮以北山区。经过
16日上午,全歼整编第74师,师长张灵甫被击毙
有力地配合了陕北和其他战场的作战。
1947年3月至6月,人民解放军打退了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并在东北、热河、冀东、豫南等地开始局部反攻,先后收复和解放了153座城市,歼敌40余万人。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凭借美国为后盾,以430万人的装备精良的军队作资本,无视中国多年战乱之苦,不顾百姓渴望和平之愿望,对解放区大举进攻,并扬言3个月内荡平解放区,消灭共产党,然而,事与愿违,打了8个月,非但没有占得先机,反而损失了71万人。全面进攻失败后,不得不改为重点进攻,岂料再次落败。战局越来越朝着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的方向发展,蒋介石政府已经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等待它们的必将是灭亡!
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1、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挺进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
1955年春,北京中南海丰泽园的书房里,飘散着浓烈的烟草味。毛泽东端坐在宽大的写字台前,正聚精会神地审阅首次即将被授予将军军衔的名单。当毛泽东的目光从这1042人的名单中看到“皮定均”3个字时,不禁放下手中的卷宗,站起身来,在屋中缓缓地踱了几步。透过袅袅升起的厌恶,他那深邃的目光仿佛又看到了9年前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少顷,他转过身来,快步走到写字台前,拿过一枝狼毫,蘸墨挥笔,龙蛇飞动,“定均有功,由少晋中”8个醒目大字跃然纸上。定均有功,功在中原。
挺进中原。为什么挺进中原?中国古代有一句名言:得中原者得天下。
经过人民解放军一年的作战,到
月,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敌我兵力对比:国民党总兵力由
万人(总兵力),正规军
万;共产党的总兵力由
万,正规军为
万人。中共中央及时实行战略转变,作出了组织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决策,蒋介石做梦也没有想到,中国共产党军事力量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就决定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并将战略进攻的方向确定为地处中原的大别山地区,据此做出“三军配合、两翼牵制、内外线密切配合”&的战略部署。
三军配合两翼牵制
挺进中原有否把握?当然,毛泽东早就看到了刘邓眼前的困难。他估计到刘邓大军南下后可能会有3种前途,一是付了代价站不住脚,转回来;二是付了代价站不稳脚,在周围打游击;三是付了代价站稳了脚。为了能够成功,毛泽东决定除刘邓主力直取大别山之外,另以陈毅、粟裕率华东野战军主力为左后一军,挺进苏鲁豫皖地区;由陈赓、谢富治率京冀鲁豫野战军的两个纵队另一个军为右后一军,自晋南强渡黄河,挺进豫西。3军在江、淮、河、汉之间布成“品”字形阵势,互相支持,逐鹿中原。
从1947年2月开始,强渡黄河的准备工作就秘密展开。只是因为刘邓事前考虑周到、细致,没有让敌人闻到一点风声。进入6月以后,国民党河防主力刘汝明判断刘邓主力正在豫北作战,河防没有战事,也没有真正放在心上。当刘邓渡河之时,他正在床上抽鸦片,他的部下虽然颇有河防经验,和他一样,觉得正值汛期,共军决不会此时渡河作战,早把战事放在一边,都在尽情地享受,故此,让刘邓打个措手不及。
刘邓渡河后,马不停蹄发起鲁西南战役。28天的时间里,刘邓大军连续作战,横扫鲁西南,一举歼灭国民党军5.6万人,收复了鲁西南大片地区,同时也打开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大门。
毛泽东对刘邓大军的前进方向早就明确了—以刘邓主力,南进大别山,把尖刀插入敌心脏。所以未等战役结束,毛泽东就下达了破釜沉舟,不要后方、直取大别山的命令。
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约
万人发起鲁西南战役,一举突破黄河天险,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然后分左中右越过陇海路,于
月末进入大别山地区,到
月,在大别山“站稳了脚”。&&
为了配合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由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主力,由陈赓、谢富治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分别从东西两路进入大别山,到
月下旬,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都达到外线,布成“品”字形阵势,创建新的中原解放区,调动敌人主力回援,以策应内线作战。
同时,以华东野战军四个纵队组成东线兵团,由许世友、谭震林指挥,西北野战军由彭德怀指挥,分别在两翼,即山东和陕北战场钳制敌人,以策应三支南进大军中央突破的行动。这样,在南线逐渐形成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内外线密切配合”的战略进攻态势。挺进中原,实现了我军由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转变。与此同时,各地仍在内线作战的人民解放军,也在同时加紧发起攻击,渐次转入反攻。各个战场的共同作战,构成了人民解放军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的总形势。
战略转变的意义?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2、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如何实现这个伟大的历史转折呢?
&&&&首先发表一个鼓舞全国军民斗志的口号——“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提出了这一口号。
“十二会议”制定了夺取全国胜利的行动纲领
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扩大会议,即十二月会议。毛泽东在报告中分析了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后的国内形势,并以此制定了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的军事、政治、经济纲领和各项具体政策,主
内容是:军事上,坚持以“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核心的十大军事原则;政治上,联合工农商学兵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它爱国分子,组成民主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等。为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在思想上、政治上和政策上作了充分的准备。
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我们的解放战争,主要就是靠这
千万人民打胜的。有了土地改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人民解放战争之所以能够节节胜利,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得到了解放区军民的全力支持。而农民能被发动起来的关键,又在于党坚决地领导农民进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
1、五四指示
在全面内战爆发前夕,为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中国共产党及时调整土地政策。
希腊神话传说中有一位巨人安泰,因为他双脚牢牢地站在大地母亲的怀中,所以力大无穷,不可战胜。如果说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也如同安泰,那么它克敌制胜的力量源泉在哪里呢?就在亿万劳苦的人民大众,这亿万劳苦大众主要是农民阶级。他们占全国总人口的80%;他们不仅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而且也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他们身受三座大山的沉重剥削和压迫,有强烈的革命要求。旧中国是地主阶级的天堂,劳动人民的地狱,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农村人口的10%的地主、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而占农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有20%~30%的土地,尤其是占人口70%的贫雇农,只有很少的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
“谁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为此,毛泽东指出:“全党必须明白,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现阶段中国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
日,党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五四指示)决定,其精神实质将党的土地政策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改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土地改革的转变和民主革命的深入。到
年下半年,解放区三分之二的地区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由于当时国内形势正处在过渡时期,因此,在“五四指示”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问题。这是一个具有“过渡性”的土地政策。
2、《土地法大纲》
《土地法大纲》是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实现了一场摧毁封建制度的社会大变革,充分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当国民党军队气势汹汹地对各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时,能不能满足广大贫苦农民的土地要求,把占人口最大多数的农民充分发动起来,已成为决定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成败的最基本条件。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新形势,也要求解放区更加普遍深入地开展土地制度改革的运动,以便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使正在胜利发展的解放战争获得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的支持。
怎样进一步推进土地改革运动?能否采取更好的办法彻底解决土地问题?中共中央曾认真考虑采取对社会较小的方法(发行土地公债)来完成土地改革。但是全国各地越来越紧张的战争局势,要求必须在短时间内果断有力地解决土地问题。为了推动解放区土改运动的进一步发展,1947年7月至9月,在刘少奇的主持下,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经中共中央批准后,10月10日颁布实行。
月,中共在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这是一个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战斗纲领,是土地政策的法律化。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制度;乡村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连同乡村中其它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平均分配,在土地数量上抽多补少,质量上抽肥补瘦。&
3、土地改革的热潮
“前方打老蒋,后方分天忙”。全国土地会议后,在新老解放区迅速掀起土地改革的热潮,各地土改以迅猛之势得以展开,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欣欣向荣的景象。在领导土地改革的运动中,中国共产党及时纠正了土改初期发生的侵犯中农利益和某些民族工商业的“左”倾错误,保证了土地改革健康顺利地发展。到1948年秋,一亿人口的解放区消灭了封建生产关系,实现了深刻的社会变革。使解放战争“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他们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回报革命对他们的关怀,高唱着表达自己心声的歌:“千年铁树开了花,千年土地还了家……而今翻身得解放,打倒汉奸和恶霸!”
美国友人韩丁在评论这场土地革命运动时说:“新发布的《土地法大纲》在1946年至1950年中国内战期间,恰如林肯的《黑奴解放宣言》在1861年至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作用。”但是,中国的土地制度改革要比美国的黑奴解放规模大得多、彻底得多。
&&&&解放区土地改革的胜利进行,第一,巩固了工农联盟。土地改革使农民对土地的渴求得到满足,因而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国共产党、同解放战争的胜负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工农联盟更加巩固,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第二,农村生产力得到了发展。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普遍高涨,农村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三、提高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农民参军参战、支持前线成为热潮。例如,据统计,在解放战争
年内,东北解放区共有
万人参军,出动支前民工
万人;华北解放区有近百万人参军;山东解放区
万,出动支前民工
万人;东北解放区共缴纳公粮
万吨,华北解放区缴纳公粮
万吨,陕甘宁、晋绥、晋南解放区缴纳
万吨,这有力地支持了解放战争。可以说,赢得亿万中国农民的支持,是中国共产党赢得中国革命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
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什么是第二条战线?
第一条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反对国民党军队的军事斗争战线;第二条战线是
月间,在国民党统治区形成的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学生运动、工农运动和各阶层人民的斗争汇合在一起的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人民民主运动。
为什么会形成第二条战线?客观上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制定和实施的正确的方针、政策,以及在军事上不断战胜国民党所取得的胜利。主观上是国民党的危机,使之
处于两条战线的包围之中。
1、国民党统治的危机
国民党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危机导致第二条战线的出现
(1)&国民党在政治上的危机
国民党独裁、内战、卖国三位一体的反动政策,使蒋介石“在政治上变得毫
无威信,毫无力量”。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违背了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1946年6月发动内战,
日下令通缉毛泽东。
月发表“戡乱总动员令”后将中共参政员除员,取消中共国大代表及国民政府委员保留名额。至此,国共
年的合作关系从内容到形式完全破裂;为了筹措战争经费,蒋介石不惜出卖国家主权,以换取美援。
月起,又与美国签订了一系列有损中国权益的条约,其中《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中美商约》),被时人斥为“新二十一条”,它几乎出卖了中国的所有主权,使战后的国民党统治区已形同美国的殖民地。激起了一切有爱国心的中国人的公愤。《中美商约》
条约签订后不久,美国记者伊斯雷尔
爱泼斯坦评论说:“一个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国同中国这样一个不发达国家之间的这样一个条约当然是完全不平等的。”(伊斯雷尔
爱泼斯坦著,陈遥华、谢念非、于尔辰、陈亮译:《中国未完成的革命》,新华出版社
蒋介石政权的卖国政策和独裁行径,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对于国统区人民的和平民主运动,反动政权进行了血腥镇压,先后制造了“李、闻惨案”。
李公仆是著名社会教育家,抗日战争时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是著名的“爱国七君子”之一,抗战胜利后,先在重庆为争取和平而奔走呼号,在“较场口事件”中被打成重伤,后到昆明积极成立昆明各界争取和平、反对内战委员会。日晚10时半他在回家的路上被国民党特务用美制无声手枪枪杀。
闻一多是著名的诗人、民主战士,《民主周刊》社社长。他与李公仆一起积极筹备成立昆明各界争取和平、反对内战委员会,并发起万人签名运动。李公仆被暗杀后,闻一多不断接到恐吓信。亲友们都劝他避一避,但他已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全身心投入宣传和抗议工作,更激起了特务暗杀他的祸心。15日下午5时,闻一多在离开《民主周刊》社返家的路上惨遭特务暴徒的暗杀。
一周之内,两位著名人士先后被杀,赤裸裸地暴露了国民党特务残暴的法西斯本质,令国人震怒,举世瞩目。噩耗传遍全国,有正义感的人们,无不谴责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罪行。国民党蒋介石在人民心目中越来越孤立了。
(2)国民党在经济上的危机
国统区经济危机的加深,使人民对国民党彻底失望。由于战争的巨大消耗、
国民党的野蛮掠夺及官员们的贪污腐败。使国统区的经济危机日益加深:通贷急剧膨胀,物价飞涨;工商业倒闭,生产下降;土地荒芜,农村经济日趋恶化。
日,来自上海的一则电讯说:“法币100元,在1937年尚可买两头牛,1941年为一口猪,1943年为一只鸡,1945年为一条鱼,1946年为一个鸡蛋,1947年已经只能买1
3盒火柴了。”&以抗战前夕的物价为标准,到
万倍。这是国民党统治区的真实写照。国统区严重的经济危机,把许多穷苦人推向饥饿和死亡的边缘,迫使他们不得不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斗争。
对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危机,时人惊呼:“中国不亡于日本,如今却要亡于经济总崩溃!”(《商务日报》,
日)。连蒋介石本人也不得不承认“经济境况已届日见严重之时”,声称必须“解救国民经济危机”。(蒋介石关于经济紧急措施的谈话,
日,时任美国驻华大使的司徒雷登在给美国国务卿的报告中曾这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过去的一个月里,中央政府的威信和权力低落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经济上的情况更为糟糕,“物价已经到了天文数字,其上涨之快,使政府来不及印出每天所需钞票”,蒋介石的个人威信更是一落千丈,“人们普遍地谴责他无能,诅咒、责备他顽固地拖延内战直至自取灭亡”。
由于国民党政府的内战军费剧增、官僚资本集团的巧取豪夺,导致国统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通货膨胀,物价飞涨;财政金融极端混乱;工商企业大量倒闭,民族工商业日益破产,大量工人失业;农业生产力急剧下降,农村经济日益破产。严重的经济危机,把各阶级人民腿上了饥饿和死亡的绝路,迫使国统区各阶层人民不得不为生存而斗争。国民党的高压政策,激起了国统区人民的强烈不满,也使自己犹如坐在了火山口上。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1)学生运动高涨
抗战胜利后,人民前门驱虎,蒋介石后门迎狼。战后的国统区,美军在中国到处横行不法。据不完全统计,从1945年8月至1946年11月,在上海、南京、北平、天津、青岛5市发生的美军暴行至少有3800起,中国人民被害死伤者在3300以上。这些暴行激起了长期以来保守帝国主义气压的中国人民的极大民族义愤。特别是发生在日美国军人在北平东单操场强奸了一名中国女大学生事件,成为导火线,触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议驻华美军暴行的群众运动。
美军暴行发生后,国民党当局不是要求美方惩办罪犯,而是通知各报,禁止刊登,妄图封锁消息。但纸里包不住火,待此事曝光后,他们就秘密逮捕了发稿的新闻记者。美军的暴行和国民党当局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北平市人民的怒吼。30日下午,由北大、清华、燕京、辅仁、中法、朝阳、师院、铁院等院校组成的万余人的队伍,走上街头,以“抗议美军大游行”的声威,打破了已经沉寂了10年的古城的平静。
发展到12个省26个城市的抗议美军暴行运动,预示着美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失败和国民党统治中国的垮台。由此引发抗暴运动席卷全国,许多文化界名士和一些党派和社会团体也发表声明,声援学生的爱国运动,要求美军撤出中国,形成了统一战线性质的广泛的人民运动。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也说,美军在上海的种种行为,“其情景远非通商口岸时代所能比拟。这同中国新的大国地位是很不相称的”。
月,国民党统治区以学生运动为先锋的爱国民主运动达到全国规模,
月中旬,南京、北京、上海、北平等大中城市的学生反饥饿、反内战的示威游行活动趋于会合,
日,在国民党准备召开国民参政会时,
余名学生在南京举行了大游行,由于国民党政府在出动军警镇压时,逮捕打伤学生
余人,立刻激起各阶层对学生的声援,以“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为口号的学生运动遍及国民党统治区的
多个大中城市。表明国民党统治区各个阶层人民的斗争正在汇合在一起,国民党集团更加孤立。
(2)人民民主运动的高涨
学生运动是人民运动的一部分,学生运动促进了人民运动的高涨。台湾二
二八运动,暴露了国民党的腐败已经达到无法克服的程度。
台湾光复后,全岛人民欢欣鼓舞。可是“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光复后的台湾人民又重蹈苦海。人民从欢迎到失望,继而转化为愤怒。1946年12月,台湾人民为抗议北平美军暴行,举行示威游行。1947年2月,台北市民为抗议粮价暴涨而游行请愿。25日,花莲县一位司机为抗议强行驱赶乘客并行凶的一排蒋军,将车开进大海与之同归于尽。28日9时,台北市民为控诉查缉员傅学通当众开枪杀死陈文溪的罪行,分头沿街敲锣通告全城商店罢市并游行。数十人被蒋军枪杀。这一桩桩新仇,诱发了一年多来积压在民众胸中的旧恨。一场声势浩大的武装起义终于爆发。起义席卷全岛,就连台东、花莲、屏东、台中、嘉义等地的三四万名高山族人亦纷纷下山参加起义。3月4日,武装起义的烈火已燃遍台湾全省。尽管台湾二二八运动被国民政府从大陆调来的军队在半个月内镇压下去,但它严重打击了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对国民党军队起到了一定的牵制作用。
上海人民联合会请愿团的请愿活动、城市工人罢工和“抢米风潮”,表明人民民主运动空前发展。
总之,这些事实表明,国民党政府不仅在军事上,而且在政治上、经济上都打了败仗。这个政府已经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第三节&&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1、什么是民主党派?
长期参加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党派;长期从事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民主运动的党派;与中共有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响应中共五一号召,参与筹建新中国和参加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党派。
中国现有的八个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
中国的民主党派是怎样产生的?
中国各民主党派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在反蒋抗日的救亡运动中逐渐形成,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发展壮大的。
民主党派的思想基础
——
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民主党派的政治力量基础
——
国民党左派为中心的民主力量;民主党派的阶级基础
——
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其他爱国民主力量;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
——
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现实基础
——
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反蒋抗日斗争逐渐发展。民主党派的特点是阶级联盟性
——
政治联盟性、进步性和广泛性,是中共的政治同盟者。
现有的八个民主党派大多数成立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们所联系和代表的不是单一的阶级,也就是说,各民主党派不是单一阶级的政党,而是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从民主党派的组建、发展可以清楚看到,在他们的主要成员和领导骨干中,存在不同的政治倾向。
2、不同时期民主党派
(1)大革命时期主要的政治组织
中国青年党
(2)土地革命时期的主要政治组织
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托派、生产人民党、
中华民族革命同盟
国家社会党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3)抗战时期的主要政治组织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小民革)
3、解放战争时期的民主党派
(1)&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
日成立的民联、1946年成立的民促的基础上,1947年12月,民联、民促的主要负责人和其他国民党民主人士在香港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推李济深为主席,何香凝、冯玉祥、谭平山等16人为中央委员会常委。
——
何鲁丽。发展对象
——
同原国民党有关系的人士;同民革有历史联系和社会联系的人士;同台湾各界有联系的人士和其他中上层人士
(2)中国民主同盟(民盟)
抗战爆发后,
国民参政会中的各中间党派感到势单力孤,无力促使国民党实施宪政,也无力调解国共两党矛盾。于是,黄炎培、梁漱溟、章伯钧、沈钧儒、张澜等于10月间在重庆连续集会,商讨发起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问题。11月23日,统一建国同志会召开成立大会,与会者有第三党的章伯钧,救国会派的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职教社派的黄炎培、江恒源、冷通,乡建派的梁漱溟,青年党的左舜生、李璜、曾琦,国社党的罗隆基、胡石青,无党派的张澜、光升等。会议讨论通过了《统一建国同志会信约》和《统一建国同志会简章》。该会宗旨为“集合各方热心国事之上层人士,共就事实,探讨国事政策,以求意见之一致,促成行动之团结”。《信约》提出实施宪政、党派平等、学术思想自由、计划建设、军队属于国家、反对内战等12条主张。统一建国同志会的成立是
各中间党派的初步结合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建立提供了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1941年3月,由三党(第三党、国家社会党、中国青年党)三派(救国会、中华职业教育社、乡村建设派)和少数无党派民主人士组成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正式成立,推选黄炎培为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左舜生为总书记,章伯钧为组织部长,罗隆基为宣传部长,不久,黄炎培辞职,改由张澜任主席。1944年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名为中国民主同盟,把原来主要为三党三派的联盟改为有党派与无党派关系的广大爱国人士的联盟,扩大了自身的社会基础。
——
丁石孙。发展对象
——
教育、科技、文化界的中高级知识分子
(3)民主建国会:(民建)
1945年12月在重庆成立,主要发起人黄炎培、胡厥文、杨卫玉、章乃器、施复亮等。机关刊物《平民》周刊。
——
成思危。发展对象
——
经济界人士以及有关专家学者
(4)中国民主促进会:(民促)
1945年12月在上海成立,主要创始人有马叙伦、王绍鏊、周建人、林汉达等。
——
许嘉璐。发展对象
——
文化教育界中高级知识分子
(5)中国农工民主党(农工党)
1928年春,谭平山、章伯钧等在上海成立中华革命党。1930年8月,邓演达在上海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通过了政治纲领《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政治主张》,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又称第三党)正式成立,日,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改党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
月,改为中国农工民主党。章伯均任主席。
——
蒋正华。发展对象
——
医药卫生界人士
(6)中国致公党
由洪门致公堂改组而来。1925年10月,中国致公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旧金山召开,大会推举陈炯明、唐继尧为正副总理。
洪门致公堂以“忠诚爱国,义气团结,侠义除奸”为信条。
——
罗豪才。发展对象
——
归侨、侨眷中的中上层人士;与海外有联系的代表人士;海归派
(7)九三学社:
1944年底,许德珩等在一部分大学教授在重庆发起“民主科学座谈会”,日,民主科学座谈会为了纪念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决定改名为九三学社,日,九三学社在重庆召开成立大会。
——
韩启德。发展对象
——
科技界高中级知识分子
(8)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
1947年台湾人民"二·二八"起义失败后,一部分从事爱国民主运动的台湾省人士于1947年11月在香港成立的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成立后,高举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旗帜,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主张在台湾实现民主政治和地方自治。
——
张克辉。发展对象
——
居住在大陆的台湾省籍人士
民主党派是中国社会阶级力量的中间势力:中国社会两头小,中间大,中间势力主要代表中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以及华侨等爱国力量,他们不满意于中国的现实,向往一个独立、民主、自由、和谐、平等的社会,但又不完全赞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特别是暴力革命的手段,中国的中间势力的成分、主张虽然是复杂的,但从总体上看,是一股要求进步的势力。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是一支重要力量。
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1、团结合作的历程
中共与民主党派团结合作的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代表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而以民主党派为代表的广大中间势力主张爱国、反对卖国,主张民主、反对独裁,主张进步、反对倒退,这就使双方有了团结合作的可能。而中国共产党在与广大中间人士的交往中,以民族利益为重,以大局为重,求大同,存小异,不记前嫌,不妄自尊大的政治风范,又使这种合作从可能走向了现实。
(1)大革命时期
1922年6月,中共发表《对于时局的主张》,向以胡适为代表的“好政府主义”者和以孙中山为领袖的国民党发出呼吁,主张“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7月,中共二大通过《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
大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团结宋庆龄、何香凝等国民党左派,揭露国民党右派的阴谋,维护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致力于推进国民革命运动。
(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日,在日本武装侵略华北、国难日深的情况下,毛泽东和朱德分别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和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名义联合发表宣言,表示红军愿意在对方停止进攻苏区、保障民众的民主权利、武装民众保卫中国三个条件下,与中国的任何部队订立作战协定,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和蒋光鼐、蔡廷锴领导的19路军建立反日反蒋初步协定。1935年8月,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无论各党派间在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政见和利害的不同,无论各界同胞间有任何意见上或利益上的差异,无论各军队间过去和现在有任何敌对行动,大家都应当有‘兄弟阋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首先大家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宣言还郑重宣布:“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不管他们与红军之间有任何旧仇宿怨,不管他们与红军之间在对内问题上有任何分歧,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动,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
抗日战争时期
中共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的统一战线策
略总方针,并利用国民参政会,团结广大爱国民主人士,同国民党进行了有礼、有利、有节的斗争,推动了国统区民主宪政运动的发展。1944年9月,林伯渠代表中共中央在第三界三次国民参政会上,提出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召集各党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召开国事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的联合政府”的主张,得到了中间党派和广大民主人士的积极响应。
(4)解放战争时期
抗战胜利后,在国际上美苏冷战,国内国共两大集团力量暂时平衡的情况下,以民盟为代表的中间势力适应广大民众迫切要求和平的愿望,积极发展起来。为了争取人民的和平,为了揭穿国民党蒋介石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为了孤立蒋介石集团,尽快取得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对广大中间力量和爱国民主人士进行了一系列的争取和团结工作。主要有:
第一、在国共和谈阶段,对中间人士的误会,一般不作直接的反驳,主要通过正面的客观介绍,使其了解真相,耐心地等待其转变。
第二、团结民主党派,以最大的诚意和国民党达成《双十协定》、政协五项决议,竭力维护政治协商会议达成的严肃性、神圣性。
第三、利用政治和谈的有利时机,在国统区广交朋友,揭露蒋介石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
第四、尊重和维护民盟第三大党的地位,帮助民盟解决实际困难。如当国民党拉拢青年党单独参加政协会议,引起民盟代表名额减少时,周恩来代表中共真诚地对民盟负责人张澜说:在共产党和民盟的十四个名额中,民盟要6个,中共就8个,民盟要7个,双方就对半,民盟要8个,中共就6个,希望民盟不要客气,大胆提出来,民盟的团结要紧。
第五、关心和保护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安全。如,下关惨案发生后,周恩来、董必武等到医院看望马叙伦等人。1947年3月,周恩来致电董必武,要他通知章伯钧、罗隆基、史良“速布置香港退路”。
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为什么民主党派走上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为什么民主党派主张的第三条道路破灭?
1、第三条道路的主张:
所谓第三条道路是一个综合或笼统的说法,这个笼统的说法可以概括为:“在英美资本主义同苏联社会主义两者之间寻找一条新的路线”,“走国共两党以外的道路”。抗战胜利后,第三条道路甚嚣尘上,党派、人物、杂志很多,主张也不尽相同,兹举其要:
在党派中,以民盟的势力为最大,最具代表性。民盟的基本主张是:“拿苏联的经济民主来充实英美的政治民主,拿各种民主生活中最优良的传统及其可能发展的趋势,来创造一种中国型的民主,这就是中国目前需要的一种民主制度。”
在人物中,以施复亮和张东荪为代表。
新民主主义政治——“在形式上是英美式的民主政治,但决不许它成为少数特权阶级所独占的民主政治,必须把它变成多数平民所共治的民主政治,进一步,且须变成为全体人民所共治的民主政治”。它“反对任何形式的一党独裁或阶级独裁”,主张建立平民政权;主张政治公开化,反对秘密政治;主张“各党共存,都能发展”,允许一切党派“平等合法的存在和发展”,允许一切党派“有参与政治和争取政权的同等机会”,反对任何党派享有政治的、法律的、军事的、经济的和文化的特权;主张军队国家化,反对用武力干涉政治,反对用武力来维持或争取政权。
新资本主义经济——它“在发展生产力方面,主张尽量利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各种优点,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工业化;在调整生产关系方面,主张尽量革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各种弊端,采用进步的社会政策,以保障劳动大众的职业和生活。”新资本主义,“在本质上还是资本主义的经济,不过是一种改良的资本主义经济”。它“不但不否定资本主义,而且还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折衷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建立一种“中间性的政制”。这种中间性的政制“采取民主主义而不要资本主义,同时采取社会主义而不要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要自由而不要放任,要合作而不要斗争”。
各党协商,建立联合政府,对国共两党实行“平衡与钳制”,迫使国共两党都能改变性质,“使国民党改去其法西斯的独霸质,使共产党改去其过激党的革命性”。
在国际上调和美苏,以谋世界的安定与中国的和平。“以整个儿的中国作为美苏的桥梁,在亚东方面把美苏冲突调和下来,藉以谋世界的安定。”
代表性刊物:《观察》、《时与文》、《大公报》、《新路》等
2、第三条道路的失败
国民党统治集团坚持内战独裁以及对民主党派的政治迫害,使民主党派走上新民主主义道路的客观原因。
年6月,制造“下关惨案”,打伤上海人民和平请愿团团长马叙伦和代表雷洁琼、阎宝航等人。
1946年7月,暗杀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闻一多。
1947年10月,枪杀民盟中央常委兼西北总支部主任杜斌丞。
1947年10月,国民党当局以“勾结共匪,参加叛乱”为名,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11月6日,民盟总部不得不发表解散公告,通告盟员“自即日起一律停止政治活动,本盟总部同人即日起总辞职,总部亦即日解散。”民盟的被迫解散说明“在蒋介石统治下进行任何和平运动、合法运动、改良运动的最后幻想归于破灭。”&自从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铁别是宣布实行“戡乱总动员”和《戒严法》并强行解散中国民主同盟后,很大一部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认识辗转来到香港隐蔽。但是香港也并非安全之地,他们时时处于国民党特务、英国警察、美国势力的包围监视之中。尤其是国民党特务,他们在蒋介石的亲自授意下,对民主人士进行残酷的迫害。蒋介石说过,他恨背叛他的人甚至超过了共产党,决不允许党内党外有异己存在,如有要不惜一切手段断然除之。民主同盟的老前辈张澜曾公开反对蒋介石发动内战。蒋介石逃台前,亲下密令杀张。特务几次包围了张的住处。只是在正义之士的保护之下,张才免遭杀害。
日,《观察》
被迫停刊。
3、民主党派历史上的转折点
1947年12月,国民党民主派联合代表大会在香港召开,正式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并宣布民革当前的任务是“推翻蒋介石卖国独裁政权,实现中国之独立、自由、和平。”
1948年1月,在中共的帮助下,民盟在香港召开一届三中全会,宣布恢复民盟总部,并表示要与今后要与共产党“携手合作”。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在缺乏民主传统的中国,一批学者坐而论道,其对社会的直接影响是有限的。如果说在国共两党尖锐对峙、实力相对平衡的情况下,这些书生之见还可能有一定的市场的话,那么随着内战枪声的响起,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就必然再次成了真理,它不仅标志着短暂的国内和平的结束,也预示了中间道路的命运。在国共两党的生死搏斗中,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注定无法摆脱不归于杨即归于墨的命运,而不可能有第三条道路可走。这就是战后中国自由主义从涌动渐归于沉寂的主要缘由。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在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口号中,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日,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著名无党派爱国人士55人,发表《对时局的宣言》,表示“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共策进行,以期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之迅速成功。”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宋庆龄、张澜、李济深等民主人士当选为副主席。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初,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6名副主席中有3名是非中共人士;政务院4名副总理有2名是非中共人士;21名政务委员中,非中共人士有11人;在政务院所属的30个部门93名负责人中,非中共人士为42人。这种安排,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处处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谋一党的利益,受到了民主人士的衷心欢迎和赞扬,这也为逐步形成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奠定了基础。
第四节&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经过两年战争,到1948年秋,国共双方力量对比及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
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1、三大战役
1948年9月,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的那间土坯大屋里,中共中央正举行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会上,毛泽东挥舞着他那扭转乾坤的巨手,生动地阐述了要同国民党展开战略决战的设想。与此同时,南京城里那座繁华的总统府内,国民党也在召开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会上,蒋介石声色俱厉地要求与会人员要对过去战争的失利作全面的检讨,对今后战局提出相对应的方案。两个同时召开却性质截然不同的会议,摆开了国共两党战略大决战的架势。不久,济南战役打响,战略大决战的帷幕便正式拉开了。
为什么这时党中央决定与国民党展开决战?具备了什么有利条件?
决战前的形势
国共两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共产党蒸蒸日上;国民党四面楚歌。
政治经济的对比:
人民解放军的后方进一步巩固。1948年后,解放区的面积扩展到235.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4;人口达1.68亿,占全国人口的1/3以上,各主要解放区基本上连成一片,可以互相支援,而且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广大翻身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全力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这就使我军后方更加巩固,为大规模作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国民党后方空虚,人心不稳,危机四伏。国民党统治区内的爱国民主运动继续发展;民主党派与蒋决裂;国民党内部派系矛盾重重,特别是蒋介石与李宗仁为首的桂系矛盾在1948年进一步激化,而此时,美国政府也准备中途换马,暗中采取了“抑蒋扶李”的方针。在经济上,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处于崩溃状态。
军事力量的对比:
人民解放军兵力增加、素质提高、武器得到改善。此时,总兵力已由战争开始时的127万人发展到280万人,其中正规军达到149万人。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总兵力,已由战争初期的1:3.4上升为1:1.3,正规军由1:3.3上升为1:1.32。除了兵力增加,全军开展了新式整军运动,解放军的军政素质和技术水平也有极大提高,武器装备大为改善,建立了35个炮兵团,拥有重型火炮1100余门。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不断扩大攻势规模,组成了西北、华北、中原、华东、东北5支强大的野战军。
国民党军队则由430万人下降到365万人,其中可用于第一线的兵力仅174万人。到1948年6月底,国民党军队已经由“全面防御”转入“重点防御”。
(2)世界战争史上罕见的伟大决战
为什么首战东北?
当时,东北是全国范围内唯一的人民解放军战局优势的战场。国民党部署在东北的主要兵力是卫立煌集团,共有14个军,55万余人,而东北野战军已拥有12个步兵纵队、一个炮兵纵队和17个独立师,共计70多万人。如果加上部队机关和地方部队,解放军的总兵力超过100万人。国民党军盘踞在长春、沈阳、锦州等几个孤立的地区,兵力分散,补给困难,士气低落。人民解放军已解放了东北90%以上的土地、80%以上的人口,控制了96%以上的铁路运输线。而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已经结束,不仅军队士气高昂,群众支前的热情也空前高涨。从战场形势来看,把战略大决战的起点选在东北是完全正确的。
面对有利的战争形势,中共中央果断地决定将人民解放军的攻势转向同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决战上。从日到日,发起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华北及长江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共歼灭敌人173个师,达154万人,国民党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3)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
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
第一、是人民群众全力支持,这是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在“一切为了战争,一切为了前线”的号召下,解放区的翻身农民,节衣缩食,倾全力支援解放军,保证了前方的需要。
战略决战阶段的战役规模空前巨大,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是空前浩繁的。获得了土地的广大人民充分认识到战争的最高目标与自身的最大利益紧密相连,共产党和人民群众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只有打败蒋介石,才能彻底翻身得解放。“要人出人、要钱出钱,要粮出粮”,“解放军达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是翻身农民一致的行动口号。
淮海战役时,前线吃粮人数多达150万人,每天即需粮食1500多吨,整个战役调运粮食达48万吨。淮海战区是敌人长期掠夺和连年遭受水害的灾区,群众生活极为困苦,粮食负担能力极弱,不对用粮有相当大一部分需要靠沂蒙山区供给。而运输线延长,火车只能从济南开到兖州,离前方尚有100余公里。从接近战区的沂蒙后方到前线,道路崎岖,又无现代化的运输工具,主要靠543万名民工肩挑畜驮和小车堆。
例如,山东省莒沂县小车运输队,运送11万斤面粉上前线,途经山东、江苏、安徽3省,长途跋涉1000余里,吃完了为他们随身带的干粮,最后一天一夜只吃了一顿饭,忍饥不吃车上粮,将11万斤面粉全部送到部队。支前民工,一边爬山涉水,一边吟诗编快板,他们唱到:一条扁担两头弯,千里遥远来支前,一头挑的是白面,一头挑的是炮弹,白面送给同志吃,送上炮弹打坏蛋。
陈毅元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据统计,仅为支援淮海战役,动员起来的民工累计即达543万人,向前线运送了1460多万斤弹药,9.6亿斤粮食等军需物资。(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第260页,1991年版)。
第二、毛泽东军事思想在实践中的进一步发展。三大战役中,针对东北、华东、华北三个战场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作战方针,全面运用“十大军事原则”,把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和夺取城市及地方紧密地结合起来,把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和全部消灭敌军的强大兵团密切地结合起来,把军事打击与政治争取结合起来。
3、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
蒋介石再耍和谈阴谋
这次最先公开吹起和谈风的又是蒋介石。按照惯例,素以中国领袖自诩的蒋介石每逢元旦都要发布一个公告,向全国炫耀过去的政绩,卖弄新一年的规划。可是,1949年元旦发布的文告却不同,蒋介石既无心谈过去的政绩,也无意讲未来的规划,而是大唱特唱和平谈判的高调。他在1949年元旦发表要求和谈的《新年文告》,提出以保存伪宪法、伪法统及反动军队等作为谈判的条件。
为什么蒋介石再次提出耍和谈?
国共两党经过几番较量,到1949年处全国形势已经十分明朗,共产党在大陆的胜利和国民党的失败已称为定局。国内各阶级的政治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不仅国民党统治区的广大人民抗拒国民党的压迫,坚定地站到革命方面来,而且民族资产阶级也开始脱离国民党的统治,各民主党派的代表人物纷纷来到解放区。在这内外夹击的情况下,蒋介石不得不在1949年的元旦文告中大发特发和谈的论调。
中国共产党一贯主张用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国共两党间存在的问题,&人民解放军虽然有力量、有理由、有把握在不需要很长的时间内消灭国民党反动派,但是为了迅速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的痛苦,&1月14日,毛泽东以中共中央主席的名义发表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在惩办战争罪犯、废除伪宪法和伪法统、改变一切反动军队等8项条件的基础上,与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1月21日,蒋介石宣告引退,总统职务由副总统李宗仁代理,在下野前,蒋介石任命他的亲信执掌尚在国民党控制下的东南和西南各省的军政大权,将国库价值5亿美元的黄金、白银、外汇移存台湾,并规定和谈的限度是划江而治。
从4月1日起,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和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中共代表团在4月15日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送交国民党政府代表团,黄绍竑和屈武带着《国内和平协定》回到南京,李宗仁马上召开紧急会议进行研究。白崇禧看完《协定》,怒冲冲地对黄绍竑吼道:“亏难你,像这样的条件也带得回来!”吼完,会也不开,扬长而去。张群当日带《协定》去溪口。蒋介石拍案大骂张治中:“文白无能,丧权辱国!”这些消息同国民党拒绝签字一起传到北平,国民党代表团成员个个忧心忡忡。最终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至此,蒋介石的和谈阴谋彻底破产,
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令》
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由总前委书记邓小平指挥的第二、第三野战军发起渡江战役,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顷刻瓦解。这时,党中央已由西柏坡迁到了北平。
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宣告了国民党统治的覆灭。
毛主席在闻知南京解放后,极为喜悦,诗兴大发,写下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随后人民解放军继续向中南、西北、西南各省胜利进军,分别以武力方式或和平方式解放国土,国民党集团的残余势力被赶出中国大陆后,遁居台湾。
二、人民政协与临时宪法----《共同纲领》
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着伟大的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已成定局。
建立建设新中国的任务提到日程上来,中国共产党开始绘制新中国的蓝图。
1、七届二中全会
日至13日,中国共产党在河北平山县举行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提出“两个务必”,强调“我们绝不当李自成”。
日—22日的重庆《新华日报》上
郭沫若同志撰写了著名的史论文章《甲申三百年祭》,
分析了明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重点叙述分析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推翻明王朝后,由盛到衰到彻底失败的过程。
正是基于对李自成农民起义失败的总结,毛泽东在全国胜利前夕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这就是:“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年3月23日,
在离开西柏坡向北京进发时,又说
我们是进京赶考,我们绝不当李自成,李自成进京后就变了,我们一定要考个好成绩。
“两个务必”的思想具有现实意义,湖锦涛在西柏坡重申“两个务必”。
2、《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
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回答了
革命胜利后,中国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纪念日
《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全面阐述了新中国国家政权问题。论证了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有中国特色的新国家。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政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和
七届二中全会报告,构成了《共同纲领》的政策基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3、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共同纲领》
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完成创建新中国的任务。
日,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联名发表《对时局意见》后,筹备政治协商会议工作就在这一格局基础上有序进行。6月15日到19日,毛泽东在北平主持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会议。9月21日到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会议一致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为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会议决定了国旗、国歌,确定了北平为首都,复名为北京,还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会议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共同纲领》——是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共同纲领》规定的国家性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政权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共同纲领》规定还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各项方针政策;规定了新中国经济建设、外交等各项方针和原则。
《共同纲领》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理论和纲领的体现,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成果。
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1、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不是偶然的。中国共产党发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经过28年时间,推翻了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掌握政权和现代化武装的国民党,建立了新中国,根本原因有:
人民广泛而有力的支持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实现国
家独立和富强,最终福利于人民,所以,中国革命的胜利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各少数民族、爱国的知识分子和华侨等,都在这场斗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伟大的爱国者宋庆龄、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国民党左派何香凝等,即使在最艰苦的年代,也始终坚持革命的立场,与共产党站在一起。邓演达、李公朴、闻一多等,还在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民主党派的领导人李济深、张澜、沈钧儒、黄炎培等,爱国侨领陈嘉庚、司徒美堂等,也都先后成了共产党的亲密朋友。傅斯年一九四七年二月十五日在《世纪评论》发表的文章《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不可》中,把资产阶级逐步向共产党靠拢这种现象说成是“开万国未有之奇”。&&&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历史何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了中国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作指导,并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出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中国人民的斗争指明正确的方向;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站在运动的最前列,表现了一个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最有领导能力、最能反映民众利益的党,从而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2、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是坚持和发展革命的政治基础。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
小中间大的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使中国建立发展革命统一战线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统一战线贯穿于中国革命的各个阶段。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统一战线,并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的关系:坚持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对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反对“左”和右的错误,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中国是一个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外部没有民族独立的
半殖民地半封建
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大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势力之间的争夺造成
反动统治集团之间的分裂和战争。
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中国共产党开辟了武装斗争的正确途径;建立一支新型人民军队;实行一系列具有中国特点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从而取得了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
(3)必须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是夺取革命胜利的关键。“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而党则是掌握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的政党,就要有一个用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具有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党。否则,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完成了在工人阶级人数很少,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中国,建设
全国范围的、具有广泛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党
这样一个“
伟大的工程
形成了丰富独创性的建党思想。从而才保证了对革命的正确的领导。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十七届二中全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