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招聘“可能性”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做中学”理念的实践研究-小学数学,数学课堂,数学教学设计,数学论文,课堂实录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做中学”理念的实践研究
作者:佚名      时间:     【】
  一、困扰  在我们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得头头是道,但有的学生却对此充耳不闻;教师在课堂上详细分析过的数学习题,学生在作业或测验中仍然可能是谬误百出;教师尽管如何地强调数学的意义,学生却仍然认为数学是毫无意义的符号游戏等等。许多儿童并不喜爱数学,甚至于常常害怕学数学。  笔者经常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小学的数学教育,其最基本的价值追求是什么?我想我们并不是追求将所有的儿童都造就为一个个的数学家,而是要培养他们最基本的数学素养。包括:初步懂得数学的价值;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信心;有一定的解决数学课题的能力;学会简单的数学交流;学会初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等等。  而这种数学的基本素养,并不能简单地依靠那些抽象的、割裂儿童生活的、通过演绎而获得的符号、命题与习题来实现的。必须要让儿童体验到,学数学,并不等于记数字、背数学、练数学,更应该是“做数学”因为“听过会忘”,“看能记住”,“做才理解”。  二、理念转型  基于以上认识,教师应该在自己的工作中应用“动手做数学”(下称做中学)理念进行教学,应该让儿童“做数学”。让儿童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去发现数学,了解数学,体验数学,掌握数学;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去认识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的特性,总结数学的规律;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去学会用数学,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发展自己的数学能力。  先让我们来看两个学生提供的研究报告:  [案例1]一盘蚊香究竟能燃多久――沈怡娜  一盘蚊香到底能燃多久:我家买了一盒“李字”牌蚊香,可是一般蚊香到底能燃多久呢?通过思考,我决定用两种方法来进行研究。  第一种方法是通过周长来进行。我们可以把蚊香近似看作四个同心圆。经过测量,这四个同心圆的直径分别是10.5厘米、8.5厘米、5.3厘米、2.8厘米。于是,一盘蚊香的长度可以这样计算:(10.5+8.5+5.3+2.8)×3.14=85.094(厘米)  一盘蚊香竟然这样长!  又通过观察得知,一分钟蚊香要烧去0.15厘米。这样,一盘蚊香烧的时间应是85.054÷0.15≈9.5(小时)。  第二种方法是通过面积来进行。因为两盘蚊香正好合成一个整圆,它的直径是11厘米,于是,一盘蚊香的面积就是:(11÷2)2×3.14÷2=47.4925(平方厘米)  量得蚊香宽度是0.55厘米,这样一分钟蚊香烧去的的面积是0.15×0.55=0.0825(平方厘米),所以,一盘蚊香烧的时间应是:47.5÷60≈9.6(小时)。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两种方法的误差很小。我想,两种方法都可以采用吧。  [案例2]一盒粉笔有多少立方分米――高峰  今天,老师布置一个作业:让我们每周探索一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选择,我想算算普通的白色粉笔的体积大概是多少?(那当然用“立方分米”做单位了)。  粉笔一头大,一头小,但我们可以把它看作近似的圆柱体。通过思考,我想用两种方法来测量和计算它的体积。  一种是通过“平均底面积”来进行计算(“平均底面积”是我创造的一个名词),即量出两头的直径,算出各自的面积再除以2,这样粉笔这个近似圆柱体的“平均底面就”算出来了。我用毫米为单位,量得大头底面直径是10毫米,小头底面直径是8毫米。于是,它的平均底面积是:3.14×(8÷2)2+3.14×(10÷2)2=128.74(平方毫米)每支粉笔的体积是:[3.14×(8÷2)2+3.14×(10÷2)2]÷2×75=128.74×75=4827.75(立方毫米)≈4.83(立方厘米),90支粉笔约是434.5立方厘米,合0.43立方分米。  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通过“平均直径”(这个词也是我创造的)来进行计算。一支粉笔的体积是:3.14×[(10÷2+8÷2)÷2]2×75=63.585×75=(立方毫米)≈4.77(立方厘米),90支粉笔约是429.3立方厘米,合0.43立方分米。  两种算法的误差这么小!我想,两种算法都可以进行。  以上两个案例是笔者在六年级学生学完小学阶段新课之后,我要求学生自己搜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班上发布,然后再自己自由选择一个问题自行进行“自由探究”(当然也可与同伴合作),最后把研究的“成果” 以书面的“数学日记”的形式上交。  由此可见,“做中学”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模式,更不是一种具体的学习方法,而是一种教育思想和一种学习的方法论。这种思想或方法强调的是让儿童能用科学的方法去学习知识,注重对儿童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等的培养。其基本的价值观是:强调从儿童的现实生活中取材,注重儿童主体性地探索与发现过程的经历,使儿童在动手作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懂得交流获得情感体验。  三、教学实践:  简单地说,做数学就是将学习对象当作一个问题解决的对象,通过学生(独立的或是伙伴合作的)探索性的活动,包括操作实验、合作探究、预测假设、共享交流、尝试修正等一系列主体性的活动,来主动构建数学知识。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一)、让学生在生活原型中做数学。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动,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几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理智),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都是胡乱猜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小学数学教育应真正地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中去,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实例,把学习与儿童自己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处处与生活同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生活原型,经过自己的实践与反思上升到数学知识,也就是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亲身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从而让学生真正获得充满生命力的数学知识,体验数学创造的无穷乐趣。  1、捕捉“生活现象”。数学知识来源于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蕴含着数学思想。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如教学“圆的认识”引入新课中,我是这样教学的:请同学们做一回乘客,体验一下坐车的感觉,可以用你的身姿和动作来表示。第一辆车的轮子是正方形的,第二辆车的轮子是椭圆形的,第三辆车的车轮是圆形的。课件跟随学生的动作表演来演示各辆汽车行进的过程,再让学生说说坐车的感觉,他们说:“第三辆车做起来最稳当,最舒服。”然后我抓住这个生活现象:车轮是圆形的,提出了一个数学问题:为什么我们的车轮要设计成圆形呢?接着又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圆形的物体,从大量的生活素材中抽象出几何中的圆,这些圆中有一些什么奥秘呢?我们一起来认识圆的特征。  这样利用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现象,引出“圆”,不但使学生感到自然,亲切,觉得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而且也能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和欲望:平时都看见车轮是圆形的,这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却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车轮要设计成圆形,而不设计成其他形状呢?这其中又有什么奥秘呢?我就能自然而然地利用学生这种心理状态,顺利地进入学习新知的环节。  2、还原“生活画面”。数学来源于生活,更重要的是要将数学应用于生活,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原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增强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创造性地把教材还原与现实生活,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融合,从而找到数学的原型。这样才能避免从概念到概念,从计算到计算,把枯燥的“机械练习”变为有趣的“生活应用”,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助于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当学生感悟出圆的本质属性之后,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吗?”并且安排了一个操作活动:分别将用硬纸板作成的正方形、椭圆形和圆形沿着一条直线滚一滚,想办法描出滚动过程中中心点留下的痕迹,经过操作和交流,学生发现圆形车轮的车轴到地面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同一个圆的半径是相等的,所以圆形车轮的运动是平稳的;而正方形、椭圆边上的点到中心点的距离不相等,因此滚动起来不平稳。  这个环节的教学将“车轮是圆形的”生活现象,找到了它的数学原型,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眼光解释了这个生活现象存在的奥秘,从而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模拟“生活经历”。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学习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教育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是有兴趣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通过让学生模拟“生活经历”,把问题情境模拟出来。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况的实践中去解决数学问题。  如在“认识人民币”这个内容时,学生尽管年龄小,但是在生活中肯定有过“购物”的经历,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模拟这个生活经历,设计一个以小组为单位的购物活动,让一名学生扮演“售货员”的角色,其他学生扮演“顾客”的角色,用人民币按照自己的需要购买相应的学习用品。  学生可以在一个比较真实的环境利用所学知识,在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合理的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从而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  (二)、让学生在参与探索中做数学。  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通过自己的活动,发现某个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联系”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就是学生经历了“做数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去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逐步获得探索与创造的感性经验,理解和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从而逐步培养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的大小”时,设计了一个分小组摸球实验活动,盒子里面有1颗红色的玻璃球,3颗黑色的玻璃球,每次从盒子里摸1颗球,共摸20次,然后统计摸到的红球的次数和黑球的次数,从而用数据来体验说明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小,摸到黑球的可能性大(实验结果A)。可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1个小组的摸球结果却大相径庭,反而是摸到红球的次数多,摸到黑球的次数少(实验结果B)。这个小组的人员怎么也无法接受大部分同学的结论,因此我引导学生探索分析:别的小组有这种情况吗?同学们都摇摇头,我接着提问:你能用可能性来说说这两种实验结果吗?学生马上回答说:“出现实验结果A的可能性大,出现实验结果B的可能性小”。我肯定学生的观点,说:“是的,实验结果B的情况偶尔也会出现,但出现的可能性比较小,十个小组中只有一个小组出现了实验结果B的情况”。紧接着,我又启发学生,你们能算一算全班同学(即十个小组)的数据,看看实验结果如何?通过计算全班的数据发现结论也正好与实验结果B一致。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各抒己见,敢想、敢说、敢问;在遇到意见有分歧的时候,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观点,积极探索、不断进取,从中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在交流和讨论中发生思想的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对“可能性的的大小”理解地更深刻,更透彻!  (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做数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儿童思维的发展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离不开直观形象和动手操作。教学实践也证明,动手操作能促进思维的活动,动作的内化。因此,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做数学,可以有效地促进认知的发展、能力的提高。学生通过不断的“做数学”,就可以不断的获得经验,不断地以己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进行主动建构,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中,如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剪、拼)的活动,自己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活动:同学们,你们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几何图形吗?请你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吧。于是学生通过操作发现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变成学过的长方形,然后观察长方形的长、宽和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之间有什么联系?通过比较发现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而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由于学生知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因此就能自己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长方形的面积&&& =长 ×& 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 ×& 高  (四)、让学生在综合实践中做数学。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又最终服务于生活。可见,数学的生命力就在于能有效地解决现实世界向我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新增了“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个学习领域,并从关注人的发展的高度指出:“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了解数学的价值。”所以,我们应引导学生开展多姿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丰富对数学的认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与作用,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应用数学的信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例如在作业布置中,撰写数学日记是一种新的尝试形式。数学日记是一种较好地表达“ 数学信息 ” 的媒介,可以培养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让他们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他们用 “ 数学眼光 ” 看社会的兴趣,培养他们的 “ 数感 ”, 进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平均数之后,有一位学生写了这样一篇数学日记:  平均数  10月27日&& 晴& 星期五  今天,我们班第1大组和第2大组进行了踢毽子比赛。第1大组有10个同学,分别踢了34、42、82、88、52、62、28、62、72、28个。第2大组有8个同学,分别踢了54、100、92、38、38、56、58、60个。  第1大组的总个数是:34+42+82+88+52+62+28=550(个);第二大组的总个数是:54+100+92+38+38+56+58+60=496(个)。  如果算总个数的话,第一大组就获得了胜利。第一大组欢呼起来,可是第二大组却提出了抗议:“你们人多,我们人少,这样比是不公平的!”我们想了想也觉得有道理。看来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只比总数的话是不能确切地反映两个队的真实水平。那应该以什么标准进行比较呢?对--算平均数。第1组的平均数是这样算的:550÷10=55(个);第2组的平均数是496÷8=62(个)。从平均数来看,显然是第2组的跳绳水平高。  生活中还有许多许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歌手比赛时总是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算出平均数最为歌手的最后得分等等。只要同学们仔细观察就能发现:类似于这样的现象,平均数就可以把看起来不公平的比赛变得更公平。  学生通过撰写数学日记,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中的件件小事,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解决实际问题,将数学与生活融为一体。  (五)、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做数学。  建构主义者强调社会性相互作用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关注社会化的学习,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和文化性。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而学习者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可以为知识建构创设一个广泛的学习共同体,从而为知识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积极的支持。因此,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要学会各抒己见,敢想、敢说、敢问;要学会认真倾听对方的思路和想法;要学会交流与合作。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不断碰撞数学的思想火花,不断的做数学,使得课堂充满了精彩。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充分表现和发挥个性才能的舞台。  例如:教学“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独立猜猜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再通过小组讨论,每个学生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猜想,有的说: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旋转、平移来推导;有的学生说:沿着梯形的高剪开旋转、平移;还有的学生说:把梯形对折剪开,运用旋转来推导……教师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后,就可以要求学生再次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通过动手、动脑等活动得出多种公式: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梯形面积=(上底+下底)÷2×高……这时,课堂教学就必须顺着学生的思路走,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广泛的自主权、选择权,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创新舞台和时空。教师因势利导:同学们得出了多种梯形面积计算公式,都是正确的,那么你认为哪一种更好理解呢?于是,学生们各抒己见,通过讨论交流,得出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这段教学有扶有放,让学生在猜、剪、拼、想、议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中探索发现,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实施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这几个问题:一是根据学习任务组内成员作好责任分工,让每个成员在组内都担当特定的角色。二是具体实施合作探究活动过 程,这一步就是组内各成员根据自己承担的责任,分工合作展开积极的探索,利用大家的智慧寻找问题解决的办法,使问题得到解决。三是集体对合作研讨的过程和 结果进行整理,从而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集体成果。  数学知识与各学科有机联系的过程,也就是学生 “发现数学”“创造数学”的过程,这样,数学就从这些科目中找到了应用的广泛途径,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丰富内涵,也有利于学生从其他学科中吸收丰富的营养,从而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四、效果分析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渗透“做中学”理念,并探索改进,让学生真正地“做数学”。在这一年中,流下了我辛苦的汗水,也品尝到了收获的快乐。  1、在科学课中流行的“做中学”基本流程:提出问题→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解释→得出结论→表达陈述,在数学课中也是能适用的,特别是在空间图形的教学中是行之有效的。  2、在数学课堂上积极应用了“做中学”理念,让学生动手做数学,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各种动手做数学的策略:让学生在生活原型中做数学;让学生在参与探索中做数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做数学;让学生在综合实践中做数学。通过各种形式,极大的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由原来的害怕数学考试,变成了乐于数学学习,并对数学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达到了实践研究的目的。  3、在这个研究过程中不断地鞭策着我去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标准,在学习的过程中转变我的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蹲下来看学生,想办法为学生的学习而服务,使学生喜欢学数学,体验数学所带来的快乐。  五、结束语  在研究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的困惑,有待于下次研究中加以改进和探索:  1、“做中学”基本流程:提出问题→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解释→得出结论→表达陈述,在空间图形的教学中是行之有效的,但是在计算课中效果不是很明显,如何在计算课中有效地采用“做中学”基本流?。  2、为了渗透“做中学”理念,在教学中必须采用适当的策略加以落实,这就需要教师从生活原型中找素材,为学生服务。这就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去寻找,如何解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  3、采用“做中学”基本流程:提出问题→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解释→得出结论→表达陈述,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处理好过程的展开和时间控制的问题?  主要参考书目:  1、刘兼、孙晓天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3、孔企平、胡松林:《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4、《中小学数学》,2006年第1-2期。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热门文章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小学课堂网 站长:七色花 浙ICP备号
网站邮箱:(管理员)
关注  粉丝
总访问量:3254
今日访问:0
最后登录: 20:13:05
广西田阳县
山西繁峙县
河南汝南县
黑龙江富锦市
辽宁庄河市
云南墨江哈尼族自治县
安徽无为县
宁夏青铜峡市
安徽无为县
黑龙江北林区
安徽定远县
(最近更新:2350)
(最近更新:15)
(最近更新:256)
(最近更新:116)
(最近提问:56)
发挥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发挥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内容摘要 :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辅助作用也日益突出。多媒体计算机表达的信息量大,具有图、文、音、像并茂的优点。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使形、声、色浑然一体,创设生动、形象、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从七个方面对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论述:关键词 : 多媒体;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正文:新数学课标提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老师从学科教学的角度出发,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身的教学,把多媒体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去。&2007年起,每个学校都配备了电脑和远程教育接收设备,各学校也建成了多媒体教室,这为教师合理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提供了可能。下面就小学数学教学,谈谈多媒体技术在其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一、 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再现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积极情绪。教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奏好了这堂课的“序曲”。这对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整节课的顺利进行敲响了动人心弦的第一锤。利用信息技术网络的丰富资源和综合效应,创设集声像、音效于一体的适宜情境易如反掌,学生如身临其境,探究的兴趣很快被激起,激活。有了兴趣,学生就能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运用多媒体教学,优化教育情景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可展示优美的图像、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是创设情境的最佳工具。现在我们所使用的数学教材,例题多来源于生活,并以情景模式出现。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生理特点,表现在课堂中就是:教师讲授的前几钟可以比较专注地听,但由于教师讲授时间过长,形式呆板,学生容易出现视觉、听觉疲劳,这校样课堂学习效果就不高了。因此,恰当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而且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 我在教学一年级《认识大面额人民币》时,课件出现一个服装店的动态情景视频,视频中人们正在买衣服,这样让学生从再现的生活情景中直观感知了大名额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更加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学生兴趣十分浓厚,很快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整节课学生都保持愉悦的心情,直观的知识呈现和灵活的练习训练,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浓厚,参与效果好,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由此可见,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情景产生的作用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再如:在教学一年级《提问题》时,我运用三维动画技术,以童话的形式导入新课:“森林里住着许许多多的动物,有一天,许多动物在玩游戏,小朋友们找找看,你能找到哪些数?”,电脑屏幕依次出现3只小鸟、2只鸡、5只鹿、1只象、4只狮、8只鸭等,学生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再乘机提问:“你能提出一些问题来吗?”学生兴趣盎然,纷纷举手,说出可以提出求和的应用题与比多比少的应用题,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导入了新课--提问题,这样教学,不仅强化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要学、乐学,进而主动去学。 二、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乐学,提高课堂效率数学知识抽象性的特点与小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是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一对矛盾。运用CAI,可以通过“变色”、“闪烁”等手段,不仅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是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充分显示出来,而且积极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刺激学生的有意注意,从而找到事物间的联系,突破教学难点。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时,学生往往对运算顺序这一重点掌握不好,利用 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就可以突破这一重点。先出示混合运算试题让学生判断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把学生说的先算部分用红色闪烁的线条标出来且配以声音,再现知识点,以此突出重点,加深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再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有这样一题:许多正方体有序的叠在一起,要求学生数出共有多少个。这样的题也可以用PowerPoint制作的课件来演示每一层正方体重叠的情况,让学生通过演示一层层的数出总个数,清楚明了且效果良好。计算机发展进入到课堂教学中,给教学带来了新的生力,使数学教学有了质的转变,本来枯燥无味的课堂因计算机的作用而使得本身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且易懂明了。特别是在几何图形课、应用题课的表现更加突出。在小学教学中,大量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插图是静止的,插图借助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把活动过程全面展现出来,那么既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又可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清晰。例如:在教学“垂直”一课时,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几何,他们在理解上有很多的困难,特别是很难理解“互相垂直”是什么意思,这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但这个知识点的理解对学生以后给三角形画高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这里就需要借助与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可以在学生认识了相交的基础上,使用课件出示一组相交的直线,然后让学生观察两条直线形成几个角?都是什么角?学生会很快发现是2个锐角,2个钝角。然后课件演示,转动其中的一条直线,使其中的一个角成为直角,可问:当一个角是直角时,其他几个角是什么角?生很自然的推出也都是直角。这时就可以引出互相垂直的概念: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在这个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动态模拟的演示了两条直线由相交关系到垂直关系,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垂直,帮助他们更好地建立深刻的思维过程。 三、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动态模拟演示教学,化抽象为形象,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利用计算机模拟操作比教师用其他手段演示更形象、逼真,把它与学生实际操作相结合,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操作方法,形成操作技能,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米、分米、厘米的认识”时,测量线段的长度,先将尺放大显示在屏幕上,然后用闪亮、移动的方法介绍测量方法,再显示正确与错误的一些测量方法让学生判断,最后指导学生进行测量。这样教学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克服了使用中的难点,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再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的退位减法,23-8,画面上先出现小棒,两捆和三根怎样减去八根,学生可以先自己操作,试一试怎样减,探求方法,然后,按一下正确答案,出现画面:画面上出现两捆零三根小棒和一只小熊,按照学生摆的方法,小熊把一捆小棒拆开,然后和三根小棒和在一起,去掉八根小棒,等于十五根小棒。小熊边做边说,再加上适当音响和音乐。在这个过程,学生可以亲自操作,可以亲眼目睹这个过程,认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关键就是不够减的向前十位借一,在个位上加十再减。在一系列的动态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反复操作,抓住重点,从而得到正确结论,学会知识,完成教学任务。这一环节,借助多媒体的色彩、闪烁、声音、动画演示,不仅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四、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明确主体,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倡导者,起主导作用,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体,但处于被动和受教育的客体的地位。引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之后,教师更多的处于协助者和合作者的地位,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帮助学生行使主人的权力,与学生一起去面对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得到了 充分的确认。对于教师,由于微机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部分功能,教师从课堂的识教中部分的解放出来,这样可以有效地发挥其主导作用,使之在教学中的激发、引导、启迪、组织、交往、评价的作用体现得更为明显,教师“教”的主体地位也得到加强。新课程的改革要求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教师更多的处于协助者和合作者的地位,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帮助学生行使主人的权力,与学生一起去面对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确认。在实际的教学中,电脑能取代老师的许多工作。比如在识记生字时,课文中的字体和生字卡片显得生硬而不起眼。欣赏风景时,没有图片就只能靠老师口述,效果还不理想。这些都可以依靠多媒体教学工具来解决。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且具有动态性,有利于反映概念及过程,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因为它的大信息量、大容量性特点,节约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另外,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引发学生兴趣、活跃气氛、组织课堂,帮助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当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时,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就更灵敏,记忆力会大大增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五、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增加信息量 ,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授给学生,还节约了时间,增加了容量,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由于人的视觉作用胜于听觉作用七倍,因此只有在多种现代教学媒体参与下的课堂教学才充满生命力,增大教学密度、优化教学过程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多媒体电脑辅助教学具有信息容量大、检索快、传播效率高的功能,它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多种感觉(如听觉、视觉)进行学习,加快教学速度,不断巩固、深化新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 例如:在教学十进制计数法一课时,对于数产生的历史,我利用电脑设计,把有关新资料(文字、图形、声音等)制成CAI软件,在课上讲解,填补教学不足;上课时还可自如操作鼠标或键盘,显示丰富多彩、不断变化的画面,并能个别重复,放大或倒置演示;为了因材施教,照顾不同教材或学生的需要,可以配上大量相应有趣的练习,加快节奏,增大容量,提高效率,真正显示辅助教学的优势。发展学生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多媒体辅助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再如,我们可以使用电脑、投影、摄像等现代化教学媒体将练习题目传输给每一位同学,让他们通过电脑自己动手解答,然后,教师将答案用投影仪展示出来,让学生自己对照,发现错误及时改正。也可以将学生中出现的典型错误,通过摄像机显示在电脑上,老师和学生共同分析造成错误的原因,这样,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又节省了时间。另外,复习时也可以将各种类型的习题分门别类地存入电脑,让学生一项一项地复习,便于学生对知识系统地掌握,还可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精心设计练习课件,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就练习而言,单一的依靠小黑板、卷子、书本等传统的呆板的练习形式,时间长了学生会感到乏味,表现出厌倦。数学课程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维目标的培养,需要形式多样的练习。这时交互式的多媒体练习课件就能以其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发挥其作用,它能使练习、复习等环节轻松、愉快,能使学生在练题过程中始终保持兴奋、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使他们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在玩中学的有趣的事。此外,多媒体练习课件还能增大课堂练习的容量,因不抄题,且能及时反馈,可以使学生在同一时间内能接收到更多更有生活情趣的练习题。这样一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不仅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增长了知识,而且使他们的情感与态度得到了良好的熏陶和培养。例如,在进行练习巩固时,利用多媒体教学,事先教师制件了多样的练习,灵活选择题型进行练习,选择、判断题、操作题、计算题一应俱全,及时反馈学生的答题情况。全班同学一起校对时,更能将学生的想法直观地显示出来。由于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省去了板书和擦试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练习容量大大增加。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的学风的养成,必须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实现。所以,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计算机容量大,信息的检索、提供、显示及信息类型的转换方便迅速,信息传播速度快的功能优势,巧妙设计练习,激发学生“乐学乐做”的情感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中,应广泛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素材,更多的练习和表现自己能力与成就的机会。同时,也为教师提供及时获得学生准确、真实的学习成效和学习态度及反馈信息的方法和途径。七、要恰当的使用多媒体。多媒体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和欢迎,它带来了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变革。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上,是极为有效的手段。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能为学生提供第一手感性材料,使学生储备丰富的表象信息,为他们实现信息重组、进行“再发现、再创造”打下基础,但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一定要有“度”,否则将达不到目标,得不到效果。应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启着重要作用。然而,多媒体并不是越多越好,而也要有选择、恰到好处地加以利用。有些老师喜欢应用大量的图片、动画而不考虑实际需要,图片、动画用得过多虽刺激了学生的感观,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让学生忽视了重点内容。有的老师仅仅用多媒体代替版书,而并未发挥其真正价值,还有一些老师干脆将实验搬到电脑中,用电脑模拟的实验来代替学生的动手实验,这只会适得其反,遏止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在实践中探究问题的能力。总之,多媒体教学以它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化抽象为具体,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集中解决了教学重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利用多媒体辅助进行教学是教育改革实践中的一种新探索,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和思维等智力因素也得到发展。我们深信:教学改革伴随着多媒体手段的普遍运用,课堂教学效率将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将得到全面发展。参考文献: [1] 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版.& [2] 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版.&&&&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数学教师招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