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取消画院制的原因以及新文人画画兴起人物画相对减少的原因

  摘要:苏轼作为文人画的开创者,对中国绘画史上的“文人画”运动有着深远的、无法估量的影响。本文对苏轼文人画思想的形成做了"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论文人画的兴起及介入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2013年7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苏轼作为文人画的开创者,对中国绘画史上的“文人画”运动有着深远的、无法估量的影响。本文对苏轼文人画思想的形成做了还原历史性的分析,让艺术接受者能够更深入了解他的文人画思想的形成,同时更深层次地剖析文人画介入带给艺术发展的得与失。 中国论文网 /1/view-5508544.htm  关键词:文人画;苏轼;艺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文人画以老庄哲学为其理论内核,后又与南禅的蔚兴有深刻的关联。魏晋南北朝时顾恺之的“寄情畅神”之说,唐代王维的“雪里芭蕉”说,以及张?的“中得心源”论,都是文人画的理论萌芽。真正奠定文人画理基础的是北宋大诗人苏轼。他和米芾等人在理论上将文人画(以“士人”画的提法)独立提了出来,并在品评上将它的地位提到了画院之上。他们对这一新的价值评判标准的倡导,是元士夫文人画兴盛的直接原因,元四家通过使文人画语言的画学化而将文人画推向了高峰。   文人的理想是“修齐治平”,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暴露了中国文人的软弱,同时也反映了官场的险恶。这些人表面上持一种“穷则独善其身”的豁达态度,实质上不过是一种软弱退避的心态。因此,自文人画兴起,往往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胸怀,但消极、伤感的情调一直渗透文人画的思想内涵里,以此表现出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然而这种情绪必然影响到他们的绘画题材,既然是脱俗超世,必然不能像民间绘画一样描绘市井之象,必然要取材一些能“托物言志”的主题,而这时山水便成为了文人们的首选。首先,山水看似飘渺的物状符合文人们的精神要求。另外,人们对仙境的惯性思维也增强了文人们通过山水表达自己超脱的需要。这时的人物画已经被文人山水画冲击得几乎没有任何生存空间,又渐渐地被挤出画坛主流位置。   元代倪云林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文人画强调“神似”。文人画对这种“不求形似”的狂热追求已然将人物画推到了一个无以进退的地位。在古代的中国画人物以物象为标准,但是又不求外形的表现,所以人物画变得毫无内容可画。另外,一旦画面出现人物形象,必然要有描绘情节之趋,而这样便正中文人反对的具象之列,由此,文人画开始渐渐衰退。   文人画善于描绘 的主要题材就是“梅、兰、竹、菊、高山、渔隐”,在文人画家的眼中,这些描的对象已不是普通的自然景物,而是用来抒发自己豪迈或者抑郁情怀的形象载体。梅、兰、竹、菊、高山、渔隐寄托了这些文人画家孤傲、清高的思想感情。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扬州八怪”。他们是代表扬州画坛新风的一批画家,以描写“梅、兰、竹、菊、高山、渔隐”题材而出名,在诗书画的互相生发中,发泄牢骚,表现品格,寄托“用世之志”。其中以郑燮影响最大,擅三绝,尤长墨竹,他并多得之于“纸窗、粉、日光、月影中”,又经过了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的艺术化发展过程,在诗情画意中歌颂了清风劲节,表达了关心“民间疾苦”的抱负。所以在艺术创作上普遍具有:师造化、抒个性、用我法、专写意、重神似、端人品和博修养的特点,作品尽管没有也不可能消除封建思想的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挣脱了宫廷提倡的正宗保守艺术的羁绊,或多或少地摆脱了贵逸平和的“士气”与“书卷气”,反映了时代变化的新风貌,发展了写意画。他们还有些作品,还通过画与诗、词、题跋相结合的形式,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   文人画对中国绘画的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从文人画单纯地强调“意而淡,疏而简”的造型及创作思想,还是对民间绘画等艺术形式的排斥,都对传统中国画的发展之路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作用。长期以来,多数水墨画习惯于将他们的思想、感觉、技法放在中心地位,因此造成了中国画千人一面,这应该被彻底地打破,好的传统文明应该继续继承和发扬,但是禁锢手脚的绊索,就应该有勇气将之舍弃。   早在徐悲鸿等美术教育家开创中国美术教育之初,就已经看到了这一弊端,所以才大胆地提出了引进西方写实主义以及各种不同的新式教育理念,将传统文人画那种“不求形似,只求逸笔”的审美理念及时改正,到新中国成立,更多的美术家和美术工作者也看到了这一影响的深远,纷纷开始开创新画风,新画派,以求尽快摆脱文人气息千百年来对中国画坛的困扰。从徐悲鸿的《奔马》到方增先的《我和爷爷》,以至今天各种写实主义、大题材的创作纷纷突破了文人画的限制,带领着中国画坛走向了新的局面。一改往日人们对中国画只是“高人逸士”之玩物的心态,而使其走进平常百姓中,更加贴近生活。   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古老文化,中国画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优势,里面蕴涵的文化意味和形式美感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企及的。但是面对新的世界,新的局面,中国画坛必须要以一个孩童般的真诚心态去走好自己每一步前行的路。文明脚下是深厚的历史积淀,文明身后是广博的知识源泉,我们要做的是扎扎实实地把握好历史和现实带来的契机,使中国画向更加纵深、长远和繁荣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安治.中国画研究[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2]杨大年.中国历代画论采英[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84.   [3]沉滞东.中国书画与文人意识[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   [4]杨身源,张弘昕.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00,4.   [5]潘公凯.插图本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林木.论文人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7]洪丕谟.点击中国绘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8.   [8]陈传席.文人画与南北宗[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3.   作者简介:   秦萌萌,辽宁渤海大学。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版画太冷清 当下什么因素制约了它的发展 | 国画家-中国画-王辰光艺术中心-水墨画-山水画-工笔画-花鸟画-人物画-文人画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中国美术史课后习题答案
下载积分:100
内容提示:中国美术史课后习题答案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39|
上传日期: 18:58:41|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中国美术史课后习题答案
官方公共微信浅析元代文人画的发展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浅析元代文人画的发展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5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文人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