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票房 票房是怎么算的 算出来的????是各大影院,还是 加上 网站下载量???????????

你现在的位置:&&&&&&电影票房是按照影院实际票价还是最低票价统计?
电影票房是按照影院实际票价还是最低票价统计?
&&&&& 最近听到一个说法,片方在与院线与影院签订发行协议时,会协商制定一个最低票价,也就是说影院售票的价格不能低于这个票价,同时片方与影院分成时也是按照这个最低票价来分成的,影院多卖的钱与片方无关,不知这个说法是否准确!
&&&&& 如果大家经常探讨的票房数据是按照影院实际销售票价来计算的话,那么按现在一般院线影院与片方57%和43%的分账比例算的话,片方岂不是连票房的43%都拿不到,听闻一般国产大片的最低票价也就20元—25元,国产中小成本影片也就10元—15元,要是这么计算的话,片方也就能拿到票房的20%就不错了!那如果影片的总投入1000万的话,票房怎么也得到5000万才能回本,这样的话岂不是所有的影片都基本上不可能盈利了!如果现在的票房数据是按照最低票价统计的,那还差不多!但这样岂不是影院拿的分成比例太高了!要真是这样,谁还会投资拍片呀!
&&&&& 望群里的高人、老师们能给一个准确的答复!对此感兴趣的也可发表言论!&&&&&
--------------------性格决定命运、命运改变性格楼主
最低票价最低票价,就是电影院卖票不能低于这个票价。结算,当然是卖多少,就按照多少结算。这是两回事。
--------------------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是有最低限价的
票房是按你实际电脑票价格来算的 不是按最低限价。
--------------------电影懒汉
经常走进影院
过来打酱油,顺便听一下各位的高见!
--------------------带着梦想飞,就让我们去追,不管累不累,会不会,到底做的对不对...
影院每张票的售票价格(团体也好,学生也好)不能低于规定的最低票价。在这之上,影院能卖多少价钱就是多少的票房,卖出的票价格越高影城的票房就越高...
--------------------我努力寻找希望
深怕幸福就在身边
却被我粗心错过~~~
参与话题讨论,请先
8537名成员4325个主题
可用积分:25分中国电影市场票房为何虚高?
“买票房”、“偷票房”、票房造假成业内潜规则。
网易《热观察》 文|田歌 编辑|史毋意截至9月11日,经过整整58天放映后,国产电影《捉妖记》累计票房数额达24.2655亿元人民币,超越《速度与激情7》,成为中国影史票房冠军。然而,这部电影却被网友称为“吃药的冠军”。就在《捉妖记》票房一路上涨同时,网友发出购票网站选座截图显示,有的影院凌晨包场该电影,从1点一直到6点,且全部显示“座位已满”;有的影院每隔15到20分钟在同一影厅重复开场放映此片,且部分场次也是“座位全满”。事实上,近些年来,观众对中国内地电影市场影片票房虚高的质疑声从来不绝于耳,有的影院让观众带一张A电影的票去看B电影;有的影院打着播放公益场的名义,影院却空无一人。票房虚高背后的利益链条:从“买票房”说起日,导演高群书写下一条微博:“现在有首日不买5000万以上票房三天能过亿的电影吗?”事实上,在行业内部,“买票房”已经不是一个秘密。参与“包场”和“刷票房”的,不只是片方。影院、广告合作方和直接卖出电影票的电商,都可能插手其中,分一杯羹。片方用一定的金钱买到相当多场次,首先,能获得很高的票房基数,对外报票房时能拿出优秀成绩,并且凭借宣传来吸引一部分观众。二能抢占排片,这意味着,同档期上映的其他电影,已经被排挤出局。发行方从自己的长远利益出发,为了成为一线的发行公司,也会做高票房,发行公司大多还是上市公司,还能对股价的提升起积极作用。而对于影院,省下放映成本,不用担心没有观众就能直接获得收益。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电影的投资方和发行方是同一家公司(比如创造《捉妖记》票房奇迹的安乐公司),同时还拥有院线资源,相当于做到了制片、发行、放映一体化,本质上则是一种自产自销和行业垄断。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合作方有时候也会主动大量包场,赠送给自己的客户,“比如《富春山居图》的时候是奥迪每天包了300场,然后一天30万到50万,硬是把那片给撑过3亿了。还有XXX(音乐天王)代言的通讯商也给他主演的一部电影包了千万的场子。与电影合作的广告商包场请人看电影,其实也是在为自己与电影有关的产品做广告。在电商兴起后,行业里也出现了电商包场这种新形式,对于市场前景好的大片,电商都希望谈下独家合作,往往会豪掷几千万事先包场,用于保证电影的排片量,然后再以低价卖给观众。“低价策略”能够培养电商的用户习惯,在这个过程中,电商也能扩大自己的渠道、影响力和市场份额。日排片情况表(数据来自猫眼票房分析系统)王小帅的《闯入者》在今年的五一档只有百分之一的排片,大受打击的他去影院了解市场情况,发现同期的一部电影买票房了。票房造假成为业内“潜规则”2009年11月,电影《阿童木》上映后,发行方光线影业宣称该片上映3日票房过4000万元。数天后,《中国电影报》数据就戳破了这一谎言:据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办公室从各大院线的计算机终端获取的实际数据显示,该片上映3日票房为1700万元左右。《武汉晚报》认为,票房“注水”已成为电影宣传惯用伎俩,造假最严重的首日、首周票房数字平均“注水”率达50%以上,目的是“诱骗”观众走进影院。从高报票房到票房升高,被不少发行公司认为是颠扑不破的“公理”。大小影片票房“放卫星”成风,令人难辨真伪。发行方敢于放开胆子鼓吹票房,是因为电影票房的交税、分账并不以此为标准,而是另有一套官方数据。吹牛不交税,也不会遭到任何处罚措施,促使发行方大胆虚报票房。所以,票房虚高唯一影响的只有一部分根据电影热门程度选择观看与否的观众。针对此事,《东方早报》当时评论称,对于虚报的单位,暂时而言,监管机构并无太有效的手段。票房数字“给”多高,只能靠片方自己“自律”,而并没有真正有约束力的管制。时至今日,这一现象并无改观。生存困境促使影院成为“偷票房”的直接操作者“偷票房”,顾名思义,就是把某部影片的票房所得“偷”走,或转移到其他影片上,或揣进影院自己腰包里——前者往往是发行方与放映方相互串通,共同牟利;后者则是放映方私自出售不与发行方进行收益分成的电影票,独享其成。偷票房的直接操作方是影院。对于影院来说,将一场电影偷换成另一场电影的票房,能获得片方给予的承诺利益,但这样违法违规的操作涉及法律风险。事实上,2011年,国家首次拟立法处罚偷票房,当年11月,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就公布了《中国电影产业促进法征求意见稿》,其中针对偷票房现象,就有“加盟电影院线的影院,应当安装符合国家标准的计算机售票系统。对偷漏瞒报票房收入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予以处罚。”影院顶风作案的背后,是影院投资成本、运营成本剧增所带来的生存困境。在地价房租不断上涨,影院间竞争加剧等内外因素夹击下,影院分账比例却在下滑。按照2009年广电总局电影局下发的《关于调整国产影片分账比例的指导性意见》中“制片方原则上不低于43%”的建议,目前业内实行的票房分账方式为:扣除5%的电影发展专项基金,和3.3%的营业税金及附加后,剩余影片票房由制片方(含发行方)与影院(含院线)按照 43︰57 的比例分成,即二者净分账收入分别占总票房的 39.4%和 52.2%。而2011年底出台的《广电总局电影局关于促进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电影院对于影片首轮放映的分账比例原则上不超过50%。新规定出台后,不少影院负责人表示,影院分账比例减少给经营带来了更大压力。拿着A电影票去看B电影,票房也计入了B电影,这样的情况屡屡被网友晒出。对“偷票房”现象缺乏有效监管机制监管不力是偷票房现象屡禁不绝的另一重要原因。偷票房行为在大城市和大院线发生概率较低。但在一些小地方,小影院为了生存不惜冒险。在这些地方,对影院的监管、惩处规则相对缺失,偷票房现象因此一时难以禁绝。不少发行商组建了专业监片团队,会到重点城市的影院现场实际监督。《鸿门宴》片方和发行方也派出了1000名监票员。但中国幅员辽阔,全面监管和彻查基本不可能实现。而实际情况更是错综复杂,有业内人士曾说到这样一个例子:某公司派出100人的监票员,但随后发现这些监票员被影院收买,不得不又雇了100个人来监督监票员。尽管电影业分散的“按次计费”对于监管方是个难题,但由于一票一人一场的设计又非常清晰明了,因此相对于其他“信息不对称”的行业,电影业中每一个的个体消费者都很容易通过票根判断问题。近些年频繁曝光的偷漏瞒报均由观众举证,然而现在大多数观众除了在网络上晒票根,基本不知该如何揭发,这反映出在揭发举报系统还不够完善。有些电影院直接给观众手写电影票,这样的电影票不计入票房,直接纳入影院收入。如何杜绝“偷票房”:借鉴美国电影业阶梯分账制度与中国电影以票房为单一收入项目不同,美国电影能通过其周边产品获得比较好的收入。除此之外,美国电影业的阶梯分账制度有力地避免了偷票房等现象的发生。华纳兄弟影业北美发行公司总裁丹尼尔•弗里曼曾撰文披露过美国电影院线发行的主要流程:在影片试映后,好莱坞各大制片方就会与院线联系,制定这一时期的必要固定开支、分成比例,以及上映的银幕数和时间。好莱坞每一家公司在上片前都会和院线谈判,一般多采取阶梯式分账制度,影片分账比例会随影片上映时间长短变动。片方和院线的分账比例,第一周平均为70%:30%,极个别大片可达80%:20%,甚至90%:10%。但从第二周开始,片方的分账比例将减少,院线的分账比例将提高。所以,美国的影院也一样偏爱大制作,因为放映时间长,所能获得的利益也多,而且对制片方而言也是有益的。但由于一次性的映前沟通方式对影院也极具风险,如果影片上映效果未达预期,影院将会面临极大损失。像迪士尼、20世纪福斯、华纳、哥伦比亚、派拉蒙等大公司会在影片放映完成之后再次与影院沟通,分账比例仍可能有微调。这样较为合理的分账形式,能够保证影院和制片之间较为合理的分成,避免了制片发行商之间的恶性竞争,对我国的影片发行有借鉴意义。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去伪存真,普及常识
读图探真相
作家,媒体人
财经媒体人,著有《递罪》
广东宝慧律师事务所律师
扫一扫关注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票房是怎么算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