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数学好,物理不怎么样,大学想从事金融学怎么样,投资类,刚中该学文还是理?

物理和政治不好,数学一般,学文还是学理?_百度知道我是四川的,大学我想学金融,高中学文科还是理科更好?我数学成绩并不是很好_百度知道理论物理是不是天才才能学好?
目前高考北大无压力,想学理论物理,平时看看《科学世界》等杂志,感觉自己理解能力还行,但是随便在知乎一搜理论物理,又感觉前途灰暗了,这到底是需要多强的数学功底,是不是只有天才才能学会? 实在不行就学天体物理好吗
另:是不是北大物系就挺好的了,还有,理论物理有关书籍推荐。大恩不言谢
"实在不行就学天体物理好吗" 哈哈哈哈, 这是什么仇什么怨?
在这里我觉得引用 Einstein 的话非常合适: 当我还是一个相当早熟的少年的时候,我就已经深切地意识到,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都是毫无价值的。而且我不久就发现了这种追逐的残酷,这在当年较之今天是更加精心地用伪善和漂亮的字句掩饰着。每个人只是因为有个胃,就注定要参与这种追逐。而且,由于参与这种追逐,他的胃是有可能得到满足的;但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却不能由此而得到满足。…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它在我们面前就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然而至少部分地是我们的观察和思维所能及的。对这个世界的凝视深思,就想得到解放一样吸引着我们,而且我不久就注意到,许多我所尊敬和钦佩的人,在专心从事这项事业中,找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在向我们提供的一切可能范围里,从思想上掌握这个在个人以外的世界,总是作为一个最高目标而有意无意地浮现在我的心目中。有类似想法的古今人物,以及他们已经达到的真知灼见,都是我的不可失去的朋友。通向这个天堂的道路,并不像通向宗教天堂的道路那样舒坦和诱人;但是,它已经证明是可信赖的,而且我从来也没有为选择了这条道路而后悔过。...像我这种类型的人,其发展的转折点在于,自己的主要兴趣逐渐远远地摆脱了短暂的和仅仅作为个人的方面,而转而力求从思想上去掌握事物。——《自述》首先我同意叔本华所说的,把人们引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是要摆脱人们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的桎梏。一个修养有素的人总是渴望逃避个人生活而进入客观知觉和思维的世界;这种愿望好比城市里的人渴望逃避喧嚣拥挤的环境,而到高山上去享受幽静的生活,在那里透过清寂而纯洁的空气,可以自由地眺望,陶醉于那似乎是为永恒而设计的宁静景色。 除了这种消极的动机以外,还有一种积极的动机。人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于是他就试图用他的这种世界体系来代替经验的世界,并来征服它。这就是画家、诗人、思辨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所做的,他们都按自己的方式去做。各人把世界体系及其构成作为他的感情生活的支点,以便由此找到他在个人经验的狭小范围理所不能找到的宁静和安定。 ——《探索的动机》(爱因斯坦在普朗克生日会上的讲话)我不想讨论智商对科研的影响. 但我想物理学史上但凡做出留下名字的工作的, 他们的原始动机都只是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对美的追求, 而从不考虑自己的能力是否足够, 自己是否一定能做出名留青史的工作. 如果题主的动机是纯粹的, 内心自然也会强大起来, 而不会受上面的问题的困扰. 当然, 做基础科学研究自然是不容易的, 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 每个人的背景都不一样, 追求也不一样. 很多人放弃科研也是迫不得已, 或是失去兴趣, 这都很正常. 无论做什么还是要量力而行. 不过, 当年杨振宁和黄昆等人留学海外, 最初也经历过各种各样的困难. 在中, 黄昆这样写道: 只要人能把雄心放在超出自己以外的Abstraction上,人格的力量立刻就增加,沒有disillusion只有fresh challenge。把interest重心一旦傾於個人身上,幾乎早晚會覺得這目的太trivial,一切的effort都太不值得。这封信很可以引起基础科学研究者的共鸣. 每次生活或是工作上遇到不顺时, 拿出这一封信读一读, 仿佛可以回到那个年代, 力量也就很快恢复了. 这里与题主分享. 希望题主在本科高年级和以后读博士以后常拿出来读一读. 题主"目前高考北大无压力", 我想某种程度上说天赋已经很高了. 现在看不明白知乎上的一些讨论只是知识储备不够. 提升知识储备对于题主肯定是很容易的事情, 这些东西你以后在物理系很快就会学到, 因此不必担心. 我三年之前和你一样也是高三, 那时候我还在搞化学竞赛, 对物理学几乎一无所知. 我当时也有差不多和题主一样的困惑. 但我现在和别人讨论很多前沿的问题也没有任何压力, 自己也在做一些理论物理的科研. 北大物理系自然是很不错的. 只是在大的物理系中容易迷失自我, 希望题主能"不忘初心". 其他的一些问题我在知乎上也说了很多了, 不再多说. 这里只给出链接, 希望对题主能有帮助:
(11.30更新: 其实做弦论也不需要系统学习太多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复变函数和群论足够了)1.从某种(下面将要指出的)意义来说,理论物理确实比生物、化学等实验学科更需要“天赋”。我认为与其实说天赋,不如说是『特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后天训练培养的。我们先看理论物理的学科特点。历史上第一个理论物理学家应该是伽利略,(当然那时候理论和实验还没有分离,所以伽利略应该二者都是),这已经是300多年前的事情了。300多年以来,从最开始的经典力学(第一个完整的物理理论)到最前沿的量子场论、弦理论和凝聚态理论,理论物理已经发展成了一门高度成熟、抽象性程度很高的学科,许多前言的数学概念在理论物理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我举个例子:在很多实验学科里面(比如生物和化学),理论往往是定性的,而不是定量的。化学和生物学的理论可以指导你的实验方向,但绝不会告诉你某个试剂加了多少多少就一定能得到什么结果。理论物理则不同,虽然它仍然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即使是弦理论,也是原则上可以通过实验验证或者证伪的。通常说弦理论不是物理,是因为弦理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能做出实验可验证的预言或被证伪),但理论物理学家(至少大部分)的思维方式却偏数学,和实验科学家完全不同。比如,理论物理学家已经很少通过实验来归纳理论了,而往往是从一些基本的原则出发,通过增加具体的假设,推理演绎出实验室可能看到的现象。当然现在也有很多从实验现象出发,试图归纳理论来解释的,但往往得出的理论也会以基本假设+演绎推理的形式给出,而且依赖的附加假设越少,适用的情况越多,这样的理论就越优越。对一个成熟的理论物理理论的要求是:必须要能定量地预言各个客观测量之间的精确数量关系,也就是我输入什么参数,实验就一定能得到什么结果。所以,从事理论物理研究必须要具有较好的抽象思维能力,至少比生物、化学等实验学科和计算学科要更高。很多时候,这种抽象思维能力是每个人不同的生活习惯、思维习惯养成的。如果把这个叫做“天赋”的话,做出好的理论物理成果是需要一定“天赋”的。2.然而,我反对所谓理论物理所需要的智商比别的自然科学要高。每个学科都有自己不同的思维方式,适合在这个思维方式方面突出的人从事研究工作。理论物理确实是自然科学中最抽象、最严密的科学,但很多时候,在某些技巧上,理论物理工作者是不如计算机程序员的。很多理论物理工作者(比如我),就没有系统性思维,动手能力也很差(再自黑一次),一旦碰到了复杂的实际操作问题(理论物理的模型都是高度抽象化的),就力不从心了。比如我可以很快地做出一道量子力学的习题,我的同学A却连答案都不能完全看懂;然而A搭电路的速度和条理性比我好的多,也更会码代码,他能解决大把我连碰都不敢碰的实际问题。(PS:我的物理实验课基本是靠刷上课课时数拿到高分的)能说我的智商比A高,或者A的智商比我高吗?!即使是在理论物理学家里面,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也可以差很远。我是比较注重数学技巧概念和物理结合的,也有的同学很不喜欢数学,数学也不好,但是却有很强的建模能力,对各种物理量的感觉比我好得多。(我们有一个很厉害的同学每次看到一个公式就要把数量带进字母看看那个量大概是多少,他的物理感觉非常好,而我却完全没有这种能力)。我不认为这里存在谁比谁聪明的问题。3.数学不好能做理论物理吗?能。对于一个扎扎实实掌握了微积分和线性代数的物理系毕业生来说,只要他有比较好的抽象理解能力,就能够从事大部分领域的理论物理研究。举个具体的例子:我大二的时候,Stanford的某个理论物理大牛(得过理论物理最高奖Dirac奖和凝聚态物理最高奖昂尼斯奖)在清华开办了一个系列seminar活动。当时我正在学Galois理论,就把做了个PPT把特征为0的Galois理论的主要内容讲了一下。那个大牛是听众之一,我发现他的代数知识并不显著高于优秀的大学一年级物理系本科生的水平,在许多技巧上甚至不如我们的许多本科生。我们也有的人知道了很多高深的数学概念,就去讲给另一个凝聚态理论大牛文小刚老师听,却发现小刚根本不知道他说的那些概念是在讲什么。当然,也有数学很厉害的理论物理学家,比如Nima Arkani-Hamed、Ed Witten、Shamit Kachru、Davide Gaiotto(IMO/IPhO双medalist)等人。(这些人多多少少都搞一些跟实验关系不大的数学物理)但绝大部分理论物理学家的数学水平远远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从事这些很刺激的研究也不需要那么高的数学技巧。More:关于学理论物理需要多少数学,我的学弟Andrew Shen(做凝聚态理论)给了很好的答案:4.如何判断自己适不适合搞理论物理?我低年级的时候同很多同学一样,担心自己太“蠢”,智商平庸,做不了理论物理(当然现在我也不敢说自己能成为好的理论物理学家)。许多老师(他们的意见我现在是同意的)给出的标准是:看看能否在学完了力学和电磁学以后,在大二上学期学好量子力学?(有一个老师的原话是,是不是对量子力学有feel。)什么叫学好?我想很多数学系和物理系的同学都有这种认识:考好不等于学好,学得好的人一般能考好,但考好的人不一定都学得好。对于量子力学来说,学好的标准不仅仅在于能做多少习题,更重要的是理解有多深?举个具体的例子:a.很多人都知道电子的干涉实验(双缝),可以尝试下通过你对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的理解来严格解释这个干涉现象。注意不要仅仅说什么叠加原理之类的,重要的不是知道叠加原理(每个学过QM的人都知道如何用叠加原理来计算),而是如何用叠加原理来解释双缝干涉。(PS:这个问题其实不是那么好说清楚的,知道路径积分最好。不知道也没关系,可以参考费曼物理学讲义第三本的头两章,里面解释地很好。)b.这个问题是一次听Nima Arkani-Hamed的讲座的时候他提的:为什么量子力学的时间演化算符要求是幺正的?可以从那几条基本假设推出来?c.从量子力学上如何理解磁失势和电磁场的关系?究竟哪个更基本?如果对于类似这些问题,你都有能够说服自己的答案(当然不要骗自己了),那你的量子力学的理解就不错了。如果你觉得量子力学还不够过瘾,可以看广义相对论,量子场论的书,这样你的理论物理生涯就迈出了第一步。我自己的量子力学、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场论都是自学的(身边的一些同学也都自学了量子场论),自认为在我们系算学的不错的(也许不是最好的),所以我最终定下决心进了理论物理的坑。题主的理想很远大,很好。大一的时候不用急,好好学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普通物理(尤其是电磁学,非常重要!!!),大二看看自己是不是能够对量子力学有着比一般同学更深的理解(一定不要攀比各种解题技巧,这个毫无意义的,基本取决于见过的习题的多少,当然了,以拿个好成绩为下限)。如果题主决定了要做理论物理,我就用下面这段费曼物理学讲义结尾的话来勉励题主吧:Perhaps you will not only have some appreciation of this culture (theoretical physics); It is even possible that you may want to join the greatest adventure that the human mind has ever begun.
不是。但等你学好之后,别人可能会把你当成天才的。
昨天我刚跟一位很厉害的教授聊过天。我说我想做学术,以后可能会到国外去做理论物理。接下来他跟我说的第一句是:“去美国的话,你一定要保持你的robustness,因为大环境可能会对许多人影响很大,你要坚持自己的想法。”他举了当年他们那代人的例子,说很多人都转向华尔街之类的地方了,文小刚老师还是坚持做他认为对的事情,他做的工作不随大流,因此一开始很难为人认同,周围的同学都离开了,他还是坚持,他做了五年postdoc才找到教职。还有冯溪乔这样的天才,很年轻就当上教授了,后来却自杀了。老师说:“他是天才,但是他不够喜欢物理。”另外,找对自己的导师、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问题也很重要。他提到杨振宁先生当年就是一直跟他一起推式子,这样来指导学生的。他感到自己和自己的课题是共同成长起来的。此外就是,你在知乎看到的关于理论物理的问题和答案是不同领域的人共同讨论的,并不是每个人对所有领域都十分了解。理论物理也有不同的分支,具体到各自的领域,别的人再聪明也不如这个专家厉害。书的话,也不要贪多、跟风,根据自己到时研究的领域去针对性的看比较好。北大物理不错的,不过你要注意的是:不要为了出国上好学校而过分在意分数。不是说不在意分数,而是不要过分在意。P大的学生从小考试成绩都是一等的,比拼分数的习惯到了大学仍在延续。但是过分在意分数会让人迷失在得到好分数的虚假满足感和得到差分数的沉重打击感中。比如我考过课程的最高分,也考过七十多分低于平均分,当时心情受到这样的分数影响,后来想来是不好的。在意你真正感兴趣的物理问题,在意自己一点点超越以前的自己。所以你看,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呢?
这都是时间问题。题主如果觉得高中内容太浅不妨先学好高数再去看物理,到时候一定会是另一般风景。高中的条条框框比较多,自由时间相比大学较少。上大学之后就会发现,保持兴趣并且主动学习不懂的环节(不要被课业束缚),只会越学越快。只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就会发现,有些时候他们并不是比你聪明多少,只是懂得比你多--------------------Andrew Shen提到的对大自然美的追求才是从事科研的原始动力我完全赞成,不过我认为题主现在遇到的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知识储备的不足在阅读相对深奥的材料的时候的恐惧感,和是否热爱科学其实关系并不是很大。从题主的描述来看应该不是一个竞赛党,因为真正的竞赛党如等或许不会遇到这种困惑,因为他们很清楚要想明白此类文献材料所以需要的知识储备和自己的知识库是否匹配,又有哪些知识点需要巩固提高。
不是。如果只是想理解/学好理论物理,不需要是天才,不傻就行。身边一堆堆做理论物理的,有天才,但大部分不是。理解理论物理,需要多基础,数学的物理的,但基础是一点点打下来的,不坐下来学,当然不懂咯。前面很多答主都讲了,知乎上理论物理的讨论很专业,和《科学世界》这种科普杂志不在一个知识层次上。至于非天才能不能把理论研究做好,这个问题我也很想知道。但大学学理论物理并不代表以后就要做研究,大学完全可以用来学习你最感兴趣的,并不一定就是以后从事的职业。况且,理论物理这行,往行内走路是越来越窄,但走出去路很宽的。 在另一个答案里认为费曼讲义不适合初学者,但我认为入门者其实可以把它当作“消遣”来读。费曼讲义的物理图像漂亮,行文有种独特的物理幽默感,有数学但不玄乎,读来有种”物理小说“的趣味,很适合激起兴趣和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因为很多地方确实不清晰啦)。当然要获得扎实的理论功底不能这样学。另外推荐t'Hooft的这个网站,how to be a good theoretical physicist,分门别类列举基础概念和参考书推荐,当年我相见恨晚:
想学好理论物理,不用天才,努力就行。想做好理论研究,也不用天才,但要有真爱。想做出重要贡献,就是天才也得努力,也要有真爱,而且还要运气好。
这个问题问的我好慌张。我是天才这件事是不是暴露了
高考北大无压力,那干嘛选择北大。 (话说大部分学校,即使年级第一也不能保证百分百,能保证百分百的那一批人,多半有着自己的想法,并且坚定不移,根本不会跑来到处问,你看我无压力北大,你看是不是天才才能学好理论物理,你看我牛不)理论物理学好无需天才,但成为理论物理学家是另一回事。题主给我一种心浮气躁的感觉,建议不要选择理论物理。
谢邀。仔细看了一下题主的描述,我想我等知乎用户给了一个错误的信息:你不懂这或那就不要学理论物理。题主需要知道的是,很多在知乎谈理论物理的很多都是博士生,我们谈一些你在科普杂志不曾见过的东西也很正常,题主看不懂知乎上某些的回答和讨论蛮正常,不是因为题主能力不足。而理论物理范围很大,很多东西我是到了研究院才开始接触的,吾生也有涯啊??理论物理离不开了数学,但这是因为物理脱离不了若干程度的抽象思维。因为是理论,所以无可避免地要让描述更概括,我觉得这是理论物理有挑战性的地方。当然,当人们用到抽象的数学工具,这又加重了学习的障碍。我觉得学习理论物理,情商比天资重要。有某些学校很喜欢录取一些像Sheldon的天才儿童,但那些群体的退学率是十分高的。最后留下来的,大多是智力普通的人。读理论物理需要专心,而且要面对巨大压力,如身边人觉得你唸的东西虚无漂淼、你的同伴在外工作挣钱多、结不了婚、问题太难、你的同僚或导师不同意你的意见(不要看少这个影响!)、无法专心、工作机会有限、社交圈子狭少??你读过白先勇的《芝加哥之死》吗?想一想主人公的遭遇。如果你坚持下去,总有出头天。我毕业后坚持不下去,为了生活,我做了些挣钱的事。我自问无力在追寻,但有时拿起以前的物理书籍和文章,还是有一种想看下去的冲动的。我觉得有些东西确实需要年轻点就去做,如超弦理论之类的东西。我在27岁才看topology(因为液晶体的问题),很吃力。你有天资,会有帮助,但相比情商,天资的作用还是太少了。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现在就要选好文理科,数学不好想学理怎么办,一直数学就是短板,我是学文还是学理好啊??_百度知道数学和物理好大学应该读什么科系我物理和数学好但是化学不好,这样大学应该读什么科系
洁身自爱175
理工科,只要避开化工和化学专业的基本上都是和化学没什么关系了。然后高中和大学的数学物理化学差别也很大的,即使高中的化学不太好,其实以中国大学的模式,学了拿80+也都有可能。我是飞行器设计专业的,lz有这方面的兴趣可以咨询我呀,我很喜欢聪明的孩子的~而且我们专业也不用学化学哦~~~
为您推荐:
能源、动力、电气、数控、光电等等
金融财会方面的,这和物理都没什么关系了土木工程,数学物理的组合
物理系,或者学机械,自动化都行
应用物理系,或者数理相关的专业
理工类的,计算机,通信,机电,软件很多选择也可以专门学数学和物理
理科..........................................................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湖南大学金融学考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