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此有机化合物命名法的中文系统命名,详见图

有机化合物系统命名若干问题的讨论
Discussion on Systematic Nomenclature of Organic Compounds
在一些高校教材及相关出版物中,关于有机化合物系统命名规则仍存在若干问题,笔者对系统命名法进行了研究,并对多烯烃的Z/E命名、烯炔的命名、卤代烷的命名、R/S命名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SUN Li-qun
大庆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黑龙江,大庆,163712
年,卷(期)
机标分类号
本文读者也读过
互动百科相关词
加载中,请稍候
.客服电话
&&8:00-11:30,13:00-17:00(工作日)有机化合物系统命名法的几个教学问题--《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有机化合物系统命名法的几个教学问题
【摘要】:结合有机化合物系统命名法教学实际,针对命名时容易出现错误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产生错误的原因和命名时要注意的关键问题.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O6-01【正文快照】:
目前,在一些有机化学文献中,对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还不是很规范,学生在命名时,也时常出现一些错误,如开链烷烃主链的编号方向、卤代烃主链的选择、烃及其衍生物名称的书写、IUPAC命名法中英文命名的区别等,这也是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1 开链烷烃编号方向的选定开链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翟兴礼;王启明;王立娟;;[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9期
李永新,朱昌青,王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姚福琪,康永胜,王亚茹;[J];保定师专学报;1999年04期
凌爱莲,王树森,王志忠,胡蓉蓉;[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93年01期
杨道红,徐晨,董典红,李兰,吴畯苗,张剑铭,阳启明,金文贤,邹德恕,沈光地;[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徐宝财,周智明,俞海;[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孙婷;[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杨志成,胡继峰;[J];日用化学工业;1996年06期
高俊杰,姚洁,梅花,王公应;[J];催化学报;2001年04期
王殿中,舒兴田,何鸣元;[J];催化学报;2002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格慧;[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0年
王建华;[D];重庆大学;2002年
周立山;[D];天津大学;2003年
徐永进;[D];浙江大学;2004年
王大文;[D];天津大学;2004年
彭密军;[D];中南大学;2004年
詹天荣;[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4年
单玉华;[D];浙江大学;2004年
林富荣;[D];浙江大学;2004年
谢家庆;[D];四川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小航;[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田建华;[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耿晓光;[D];黑龙江大学;2001年
陈梅;[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刘华姬;[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李满成;[D];北京工业大学;2002年
李建芬;[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吴春山;[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董旭俊;[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王国伟;[D];四川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贺宁娥;;[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8期
黎志梅;;[J];教师;2011年18期
许文林;王雅琼;崔耀星;;[J];化工进展;2011年08期
董顺;;[J];青苹果;2009年12期
马秀华;阿金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22期
肖中玉;马晓国;;[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1年05期
袁履冰,高占先,陈宏博,姜文凤;[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9年03期
苏秋果;;[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16期
孙泓恺;;[J];数学通报;2011年02期
曹延华;;[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沙沂;司端运;李文;钟大放;;[A];第十一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0年
戴俪婧;张剑锋;高敏;王约伯;;[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赵丕裕;孙尧俊;吴泰琉;王力平;;[A];第五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1988年
曹艳平;;[A];2005年全国有机质谱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黄国兰;李树峰;岳爱民;;[A];天津市色谱研究会第二届学术报告会论文、报告(摘要)汇集[C];1982年
寇登民;王长凤;吕宪禹;云希勤;;[A];天津市第五次色谱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87年
杨学谨;李松兰;孙月稳;;[A];天津市第四次色谱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集[C];1985年
杨振云;王世华;潘洪澄;;[A];第五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1988年
张月平;;[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郭庆祥;;[A];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图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通讯员  黄剑华 本报记者  郭姜宁;[N];科技日报;2007年
邱美辉;[N];中国化工报;2007年
本报记者  朱广菁;[N];大众科技报;2006年
钱铮;[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0年
实习记者 王青云;[N];江苏科技报;2009年
李大庆 通讯员
贾宝余;[N];科技日报;2011年
山东省莱芜市凤城高中
刘爱玉;[N];学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茂田;[D];西北大学;2004年
陈健;[D];浙江大学;2000年
姜晓;[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宋华;[D];大庆石油学院;2005年
申进朝;[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赵景红;[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6年
周学铁;[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胡宗敏;[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王永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马卫平;[D];兰州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学兵;[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陈云霞;[D];吉林大学;2009年
杨双花;[D];青岛科技大学;2006年
冯晓瑜;[D];四川大学;2007年
李春丽;[D];青岛科技大学;2006年
吴雪;[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解建仁;[D];山西大学;2006年
王桂秀;[D];山东大学;2007年
管玲玲;[D];山西大学;2008年
李金星;[D];东华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2013人教选修5课件:1.3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2013人教选修5课件:1.3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虞和钦的有机化学名词:中文有机化学名词系统命名的开始
1概述1857年出版的《西医略论》介绍了一些与医药有关的有机化学物质名词,例如,氯仿的化学性质的描述[1]。1868年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在他的《格物入门》中阐述了一些西方有机化学的观念和理论。与此同时,更多的中文有机化学名词也被翻译过来[2]。几年之后出版的《化学初阶》(1870年)、《化学指南》(1873年)介绍了更多的现代西方有机化学,1875年出版的《化学鉴原续编》让西方的有机化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达到一个巅峰,更多的中文有机化学名词也随之产生,这些有机化学名词基本上都收集在1885年出版的《化学材料中西名目表》中。但自此之后,这方面的发展陷入停滞状态,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前,几乎没有更新的现代西方有机化学知识传入中国[3],中文有机化学名词的翻译工作也进入低潮,几乎没有新的中文有机化学名词出现。甲午战争之后,虽然日本无机化学名词对于中文无机化学名词产生...&
(本文共9页)
权威出处:
化学史上,第一个成功的化学物质命名法是1787年Lavoisier等人的《化学命名法(Methode deNomenclature chimique)》,这种方法仅适用于无机化合物。至于有机化合物,直到1830年才出现了相关的命名,如Berelins、Liebig和Wohler等人提出的苯甲酰氯和碘乙烷等化合物的名称[1]。国际有机化学系统命名工作始于1892年的日内瓦国际化学命名法会议,当时欧洲34位著名的化学家出席了本次会议,该会议用法语制定了命名法60条。日内瓦国际化学命名法会议被认为是首次系统地为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奠定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基础,是有机化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2]。日内瓦的国际化学命名法会议开创了国际有机化学系统命名之先河。随着西方近代化学在我国的传播,19世纪70年代,我国无机物质的中文命名已初具规模并趋于统一。相比之下,有机物种类繁多,构造复杂,其命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总体而言,我国的有机化学命名经...&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在20世纪初以来,中文化学名词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紧锣密鼓百家争鸣的时代。1918年从日本留学回国的郑贞文(),知名的商务书局[1],给了他传播化学知识及命名的舞台,因此不论是在化学名词命名上[2],还是统一化学名词上[3],郑贞文贡献良多[4]。在化学命名上,郑贞文在1919年发表了《化学定说名略》,次年,他又完成了《无机化学命名草案》(上海:商务印书馆,1920),这本书在无机化学命名上影响深远,被誉“对于化合物之命名,特能推陈出新,诚为命名之圭臬矣”[5]。至于在有机化学名词上,从1919年开始,郑贞文便提出了一些有机命名原则,次年,他参加了科学名词审查会有机化学普通名词会议,并且提出一些批评与建议。可惜,他的有机名词几经修订,在1932年1月脱稿时,“适值上海抗日之役,竟遭一炬,并多年搜集之参考资料,亦荡然无存。”[6]不过,至今依然能在《化学定说名略》及他与杜亚泉合著的《有机化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
(本文共4页)
权威出处:
《化学入门》是我国近代第一部较系统介绍西方化学的中文译著,在我国近代化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该书是由西方传教士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 Martin,)编译的理科系列教材《格物入门》中的第六卷,于1868年由同文馆首次出版发行。从结构、内容来看,《化学入门》为西方近代化学知识在晚清中国的传播、应用与普及奠定了基础。基于前人已有研究和相关文献,本文以《化学入门》作为主题,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工作要点如下:1.对《化学入门》之前西方化学传入情况作综述,重点介绍了晚清传入的大量化学书籍及《化学入门》传入的背景。2.从化学基本理论、元素及化合物知识、有机化学知识等方面对《化学入门》的内容进行了分析,指出《化学入门》具有内容灵活、图文并茂、理论联系实践、结构体系较完整等显著特点。通过《化学入门》的明亲版与增订版之间比较,归纳了两者之间的异同。3.对《化学入门》与同时期几部化学译著的名...&
(本文共62页)
权威出处:
0介绍苯与其芳香族化合物名词在近现代中国化学史上扮演一个特殊的角色。一来,在当时以意译为主的潮流中,如此的音译名词算是异军突起。再者,这一音译名词的方法,影响了往后具有复杂化学结构的有机物命名。苯和它的芳香族衍生物,如萘(naphthalene)、茚(indene)、蒎(pinane)等中文有机名词,一直到1933年才出现在《化学命名原则》中。这些现在已经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中文有机名词,其实在那个时候是一种崭新的方法。首先,在20世纪初之后,中文有机名词翻译是以意译为主流,例如,一炭矫质(甲烷)、二炭羸质(乙烯)、三炭亚羸质(丙炔)[1]、五炭烷(戊烷)、六炭烯(己烯)[2]、乙完质(乙烷)、丙欠质(丙烯)、丁缺质(丁炔)等名词[3]。另外在这意译的风气中,苯大部分的译名都是按它的化学结构来命名,如轮质、六炭环、困、菕、轮体、环炭化轻。除此之外,在其他芳香族名词上,也类似苯名词的发展,绝大部分的名词,也是以意译为主,如在fluor...&
(本文共15页)
权威出处:
C .E.飞1;lit川)er月l王。11 吸”(江,eTI‘icolE,,girleer· 落ng飞计litoP护1一ati(〕n、C .P.R.尸rlgin户=C一‘番Fer‘ ati军el入』el狄esejreh rt,gj一t。、毛.1.5.二C},勺,ese In- dlzs廿i习‘、lord、)心ab化工翠位虑理震性测定引擎犯中国工案镖堆(ab tire心ahit一eteabinet driere认b掩eable eonnee扬reab拒wayeaeao一shell but切rcaeod、10石deeadaveri”ee暇dlli,x:n‘adtnium eell吧admiumst,,一dal·d cell心adrni、、zn yellow心aesitlm(二cesi、:m、七affe加e心age七age。主1 Pre‘scage tyPe心比uecit。k吨七akirtgco以心aking of ery.回...&
(本文共31页)
权威出处:
不川巧梅1期’‘化晕石言可辱蜕’‘披表I钱扁阴淤化进笋石副的文草以及化攀石副赛查委几酗勺名刹草案。我想提供一些意昆,希望化攀界同志仍多多批翻钻 (甲)到浦霎同志:“根摄前榻脊铭印行的化率命名原则提贡规黔建蔽、在道篇文章裹倒同志批静了‘·化拳命名原则”第三,四雨篇,龙作建藩石我封朴他的建藕想提出一些不同的昆解,今分六黔靛明如下: (一)二硫酸的舞名 根式s:o矿‘s:Oel,s。04,‘ “原nlJ”名稀高硫酸根低硫酸权低亚硫酸根 刽脊高二硫酸根低二硫酸根低亚二硫酸樱一1 59-英文名鹅,Peroxydistllfate肠公,ionaten比iooite hro幻卜字首是指一0--O一越的,寡以“通”字来泽它最妥,即表示含了遇分的氧,例如遇氧化氢H:仇。希望不耍把“遇”字作名祠方面其他用赢其次,“高,低”雨字最好拿来指某元素最高最低正厦的酸,例如Hclo‘高氧酸,H。飞低氛魏因此,S:仇”裹面硫的正化值是5,舞成“低”不好。又在s...&
(本文共6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6613
订购咨询:800-810-6613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高二化学学案 选修5 第1章 第3节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新人教选修5)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8页4下载券6页1下载券4页免费6页免费67页2下载券 14页免费24页1下载券8页免费15页1下载券5页1下载券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7页1下载券6页1下载券8页免费9页免费7页2下载券
高二化学学案 选修5 第1章 第3节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新人教选修5)|学​生​用​了​ ​效​果​好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机化合物命名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