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都说美国人没有英国人和美国人区别有教养?

从地铁聊天看英国人到底和美国人的区别是什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42岁的杜恩(dunne)来自美国科罗拉多州,由于工作的原因,他已经在伦敦生活了20年,但依旧延误这里地铁上的氛围。大家不是看书,就是看报,或者戴上耳机两眼放空,绝不轻易和其他人发生眼神交流。每个人的脸上都清楚的写着“别打扰我”。  杜恩希望尝试改变这种冷漠,他自己设计了徽章上面印着“tube chat”,地铁里聊会呗,制作了500个徽章花了100英镑。这位美国人在地铁里免费向大家发放,结果让他沮丧的是,居然没人觉得这很有趣,甚至当他送出徽章的时候,每人伸手接。有年轻人拿了,但并没有开始聊天,而是把它晒在了社交媒体上。    杜恩说,人们往返于公司与住宅,漫漫长路对于通勤族来说枯燥乏味,如果能聊起来的话,不仅能轻松度过地铁时间,还能愉悦身心,伦敦人为什么要像它的天气一样讨人厌。  但是,可是,然而。。。。  英国人的反应。。。。。。。  神一样的存在。。。      然而世界不是你想改变就能改变的,更何况是人!!!  英国人直接怒拒了他的建议,可怜的“地铁聊天”徽章过上了永不能见天日的生活&&英国人说,撩泥煤啊聊!  英国网友纷纷在网上开骂这样一个Stupid的建议:  “这是一个人们宁愿等晚一班车,也要避免和朋友坐同一班车需要交谈的城市”    “我愿意在地铁上开口和人说话的那一天,就是我不得不告诉他们帽子着火了的那天”    “这徽章最傻叉的地方在于,这完全没有考虑过我们余下人的心情诶,我们为什么不得不要去听别人交谈?”    “讲真的,不要看着我。我不想要和人说话,让我一个人待着。总结:滚丫的!!!”    这些“地铁聊天”徽章都是真的吗?“我宁愿铁路取代公共汽车,也不要戴上这个”        “我们是英国人!我们地铁上不聊天!”    “别理我,烦着呢,除非有狗上我的身”    说实话,在英国坐火车,坐地铁,最大的感受就是 - 安静!那是相当的安静!偶尔有大声说话的,一定是顶着旁边大叔大婶鄙弃的眼神在说话。 90%的人要不就是在闭幕眼神,要不就是在看书,听音乐,好像已经形成一种默契就是在地铁或者交通工具上,沉默是一种标准的社会规范。  之所以美国人提出的这一想法不被英国人接受,或者说被英国人鄙弃的原因,大致还是由于文化差异的问题。  美国人奔放,英国人保守,美国人热情,英国人内敛。 或者换个角度说,大部分英国人骨子里是不屑于与其他不熟悉的人沟通,交流的。 不仅仅是针对美国人,骨子里来说,英国人是瞧不起任何国家的人的。 因为很多英国人至今仍然有着深深的“大英帝国”的荣耀的痕迹!  但是,对于在英国居住过一段时间的人而言,特别是身边的中国人,都有一种体会:  来过英国的,不会喜欢美国;  去过美国的,不会喜欢加拿大;  去过加拿大的,不会喜欢澳洲;  去过澳洲的,不会喜欢新西兰;  去过新西兰的,不会喜欢香港;  去过香港的。。。。。  不会。。。。。。  以上数据,根据身边超过20人的“大”数据组成的调查结果,具有绝对的统计权威,仅供参考。。。。。。。请勿对号入座哦。。。。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 平台。
阅读下一篇
网易通行证/邮箱用户可以直接登录:同样的脏话,为什么美国人说的跟英国人不一样 : 经理人分享
同样的脏话,为什么美国人说的跟英国人不一样
Managershare:此文语言风格比较污,小清新的读者不适宜阅读!美国人的脏话没有下限2014年,由马丁·斯科西斯(Martin Scorsese)执导的电影《华尔街之狼》正式上映。当时,片中的被和谐词汇比其他影视作品都要多:每分钟有2.83个,总计506个。这就使得人们将该影片区别开来。电影史上,脏词数量超过《华尔街之狼》的电影仅有一部。那是一部关于词汇本身的纪录片,其中使用了多达857处脏词。但是在污秽词汇多次达到数百字的各类美国电影中,这一现象并不稀奇。电视中对于脏词的数量要求往往更为严格。回到1972年,喜剧演员乔治·卡林(George Carlin)发行了一张新专辑,其中包括一段名为《永远别在电视上说的七个字》(Seven Words You Can Never Say on Television)的独白。如今,你可能会在有线电视上听到这七大脏词,但在网络电视节目中,这些词仍被视为禁忌。这就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美国情景喜剧社区创始人丹·哈萌(Dan Harmon)向《纽约时报》称:“如果你是作家,你总能找到一种比骂某人是混蛋(jerk)语气更强烈的词。例如,近年逐步发展起来的脏词‘douche’(原意为用水冲洗女性下体)——这听起来像是说不出口的一个词汇。”美国电影及电视对英国文化影响巨大。任何一个没去过美国的英国人都可能认为美国就是个大地狱,美国人说脏话就像伊莉莎·杜利特尔(Eliza Doolittle)取下头戴式耳机一样正常。这些想法通通能得到宽恕,但从一开始就不必要存在。英国人可能经常谈论,却很少理解美国人的某些规矩。这些条列在一些不可思议的方式中得以展现,比如他们不愿意使用某些看起来无伤大雅的词汇(像“厕所toilet”这样的词)和辱骂他人时,某种程度上的温文儒雅。比如,美国人认为公众人物被指辱骂他人是很严重的行为。在奥巴马总统宣称要找出英国石油公司漏油事件中“应该打谁的屁股”后,时代周刊就出版了一份政治亵渎简史。文中写到,尽管“评论不是特别粗痞,但从总统口中说出脏话总会令人震惊”。包括历届总统在内的美国人都会使用各种形式的语言。但是,如果你初次接触美国文化是通过美国电影的话,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咒骂带给你更多的是超乎想象的震惊。实际上,在美国,人们不难发现耐德·弗兰德斯学院(the Ned Flanders School)的毕业生在说着‘Gosh darn it!’ ‘What the dickens?’ ‘What the flood?’ ‘Leapin’ Lazarus!’这样的脏话。茱莉亚·格雷(Julie Gray)在她的博客Just Effing中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最近如果有什么事情没有发生时,我会对别人说“吓得我快变成粉色油漆了”(I'd be shocked as pink paint )。我妈妈在形容某个人,或者某种情形变得更糟糕时会说“陷入手提篮的地狱”(going to hell in a hand basket)。过去,我奶奶在受到惊喜或惊吓时会说“晚安”(good NIGHT)……我不知道这起源于何处,但是我有时候会说“两支牙签”(H-E double toothpick)或者“胡说八道”(fudge)。而《洞之屋》(副标题《淫秽之屋》)的作者尼克尔森·贝克(Nicholson Baker)则说:“我会让书中的人物说出些脏话,比如‘for gosh sakes(天哪)’‘golly(上帝啊)’‘damnation(见鬼)’还有一些‘F’开头的词,这只是为了让他们显得更加真实。在美国的部分地区,人们常说“去死吧”(‘Gosh darn it!’ ),“见鬼了”(‘What the flood?’)这样的脏话。移居到洛杉矶的英国人西莉亚·沃尔登(Celia Walden)向《每日电讯报》表示:“美国人所说的脏话还没有我们英国人说的多,我在这里近乎一年都没被别人骂过。”这一现象令她耳目一新。她还告诉报社:“我最近一次察觉到脏话还是升级做母亲后,从自己孩子口中听到的。那次是孩子不小心从折叠椅上摔下来,他一脸责备地看着我,冷冷地说了句:'妈的'(Bloody hell)。我到现在还在怀疑那个小家伙是不是已经说过很多次脏话了。”英国人说起脏话来比美国人要利索得多无论从哪个年龄段开始,英国人说起脏话来比美国人要利索得多。英国人更能把丰富多彩的语言与幽默感而非粗痞下流联系起来。有些人即使说的不是脏词,也让你感觉在骂人。史蒂芬·弗莱(Stephen Fry)和休·劳瑞(Hugh Laurie )曾表演过一出短篇喜剧。他们的设想是,如果英国广播公司(BBC)禁止他们在广播中说骂人的话,那么他们就自己造词,“我们知道这些词不太好…没人能够阻挡我们继续使用这些词汇。”他们的表演文字实录如下:史蒂芬:变态(Prunk)。休:坏骨头(Shote)。史蒂芬:妈蛋(Cucking)。休:贱货(Skank)。史蒂芬:靠(Fusk)。休:生疮的王八蛋(Pempslider)。史蒂芬:不对,我们说过不能用那个词。休:说过吗?史蒂芬:说过,很久以前。休:哪个?“生疮的王八蛋”?史蒂芬:快闭嘴!即使不自己造词,英国人拥有并使用的污秽词汇数量也绝对比美国人的要多得多。美国人在听到英国人爆粗口时会感到很滑稽,仿佛英国人说的是另一门语言。但是鲁斯·马格里斯(Ruth Margolis)在英国广播公司的美国板块中写了一篇名为“注意差别:英国人在美国的生存之道”的博文。作者在文中告诫人们,美国人可能会认为英国人说的某些话是在刻意冒犯。比如:“若想别人对你以礼相待,你就得尽力避免说…善意的--可能得罪人的玩笑话。英国人过于紧绷、拘于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所以他们会讲带脏字的玩笑话。关系越好,谈话中所含脏词可能就越多。但下次见面时,你们还是会热情地打招呼。但美国人就不一样了。如果你对一个美国朋友说他是个傻瓜(moron),他可能连婚礼都不会邀请你去了。”英国人的有些日常词汇在美国人听来确实是含冒犯、辱骂之意。就以马格里斯文中所提及内容为例吧。不管朋友是男是女,英国人都会骂他是个“娘炮”(twat,谐音cat)或者其他四字词,而这些词在美国是万万不能说的。语言学家约翰·麦克沃特(John McWhorter)在原则上不反对咒骂,但他认为这些词和n开头的词(nigger)是美国人的大忌。美国人听到人们随意使用这些词时,都会大吃一惊。在1994年上映的电影《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中,休·格兰特(Hugh Grant)在筋疲力尽时说了一个特别不礼貌的词,因而遭到公众嘲笑。英国人还使用某些美国人并不熟悉的词,而实际上这些词比美国人想象得更加低俗无礼。在影片《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中,休·格兰特无比沮丧,破口大骂“Bugger! Bugger”而招来公众嘲笑。但是,菲利普·索迪(Philip Thody)在禁词字典《千万别这样做!》中称,“bugger”一词一直是被用作脏话,有偏执和辱骂的意味:“它的字面意思在现代英语和美式英语中很罕见。美式英语中与该词对应的是sodomy。“bugger”起源于中世纪,由古法语词“bougre”演变而来。当时,bougre是罗马天主教(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用来评价希腊正教会(the Greek Orthodox Church)的。据说后者的教徒是保加利亚人,因受阿比尔教派(the Albigensian)的异端邪说而开始干一些不正当的勾当。由于纯洁异端派(the Cathars)看重精神纯洁,这一词也带有不公的成分。但是从中世纪开始,“sodomy and buggery”用来指宗教异端和巫术,这也可能只是人们的猜测。““bugger”一词同样有多种用法:“bugger off”表示“走开”;“I'll be buggered”常用于表示惊讶;“bugger me”也用于表示惊讶,但程度更深。类似的还有“sod”的用法。“sod”一词通常用于形容某人愚笨无知,或者说“sod off(迷路了)”,实际上是“sodomite(同性恋)”的缩写。根据《牛津英语大辞典》,“bloody”这一语气词用途甚广,曾经是咒骂语气最强烈的词汇,在除美国之外所用英语国家中都有使用。1914年,萧伯纳的《皮格马利翁》(Bernard Shaw's Pygmalion)中就曾使用'bloody&,引起了巨大争议。(随后,《电讯快报》记者采访了一位伦敦当地的卖花女,她说萧伯纳笔下的对话并不真实:她和她的卖花女同伴们都不曾使用如此污秽的词。)1914年,萧伯纳在《皮格马利翁》一书中就使用'bloody&,引起巨大争议。图为1938年改编的同名电影。1887年,吉尔伯特(Gilbert)和萨利文(Sullivan)联手打造的歌剧《拉迪戈》(Ruddigore,原拼法为Ruddygore)开始公演,该剧标题遭来大量谩骂。伊恩·布拉德利(Ian Bradley)在《吉尔伯特&萨利文全注解》中做出了这样的解释。伦敦俱乐部的一位成员说他认为“ruddygore”(巫婆的诅咒)和“bloodygore”(血淋淋的诅咒)没有什么区别。吉尔伯特反驳说:“这么说来,你应该会同意这一点了。如果我说‘我好爱你那红扑扑的小脸(I admire your ruddy countenance)’,就是说‘我真喜欢你那血淋淋的脸颊(I like your bloody cheek)’。”由于英国人太常使用“bloody”,我们很难让人们严肃看待这个词。使用善意的脏词,必然会带来一定的风险:这些词汇可能会被滥用或失去原有意义。但是,在美国人眼中,“bloody”仍然是典型的英国词汇。有些词汇一直没能被美国人接纳(只有那些自命不凡的人在讽刺他人时会用到),“bloody”就是其中之一。英美两国的污秽词汇都不约而同地提及男性身体部位。两国人都会说“dick, cock, prick”这样的脏话,英国人还说“pillock, knob”,甚至会说“masturbator”及其同义词“tosser, wanker”等等。评论家布莱恩(Brian D)在评论本·亚戈达(Ben Yagoda)的博文《多面英伦》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公司派了一组英国工程师去马萨诸塞州(Massachusetts)的王安实验室(Wang Labs)工作,有一天,他们受邀参加一次颁发“杰出成就员工奖”的会议。当主持人在台上宣布这位员工是公司的“一位英雄(a King)”,授予其“王安英雄奖(Wang King Award,)”时,这几个英国工程师就跟疯了一样,不得不被请出会议室。即使英美两国人骂起脏话来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误会,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如果你要骂脏话,又想让大西洋两岸的人都听得懂,使用像“fuck”这样古老又普遍,堪称脏字经典的词准没错。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曾说:“我所学到的一切皆来源于电影。”文章来源于BBC英国,节选自“这不是英语:英美风俗,英语暴露了我们些什么”(&That's Not English: Britishisms, Americanisms and What Our English Says About Us),作者艾琳·摩尔,Square Peg出版社。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一个只为职业精英人群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分享平台。不做单纯的资讯推送,致力于成为你的私人智库。)
作者:Erin Moore
文章相关知识点
评论&&|&& 条评论英国人骂美国人没文化
&&&&&&&以前英国人总骂美国人是乡巴佬没文化,两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了最强大的国家,英国人嘴上不这么说了,可是心里还是觉得美国人没文化。为什么美国人没文化?因为美国人没历史,还有就是美国人不会吃。英国人和德国人因为在美食上的天真,常常被意法两国人民嘲笑没文化,幸好这两个国家还有历史可言。而既没有历史有没有美食的美利坚合众国只好忍受英国人的嘲笑了。&&&&&&&于是有人问我:&照你这么说既有历史又有美食的中国人最有文化?&我说&是&他说&你看看中国一些游客的行为那也叫有文化?&我不屑地看了一眼骂道&你这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这叫没素质,不是没文化。&他白了我一眼回骂道&狗日的,没文化,不讲理。&说完转身离去,留我在那里苦笑。&&&&&&&至于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明那是大儒们的事,我不同你们谈。我只关心谁有文化谁没文化的事儿。前些年有个人说吃大蒜的没文化,喝咖啡的有文化。原话是什么我记不清楚了,好像是这样说的&吃大蒜的人是把香味儿留给自己臭味留个别人,喝咖啡的人是把清苦自己咽下把方向洒向人间。&此话一出,真是石破天惊,让人拍案叫绝。可是几年之后呢?那个吃大蒜的人坐着飞机,翘着二郎腿,哼着小曲儿,依旧美美地啃着大蒜,喝一口高级咖啡然后呸地一声吐了出来大骂到&这破玩意儿,真难喝,跟马尿似的&。那个喝着咖啡的人依旧喝着咖啡,只不过没人知道现在他是那个喝咖啡却买不起大蒜的人了。你们不要误会,喝咖啡也好吃大蒜也好本身和有没有文化没有关系,我经常一边啃着大蒜一边听着宿舍的哥们儿骂我&狗日的&,可是我还是没文化。&&&&&&&之前我说中国人有历史有美食就是有文化而且是最有文化的。我来说个人,刘邦。这人按照大儒们的标准来说够没文化了吧?爱骂人,什么人都骂,什么话也都骂。如果我没记错,魏王豹就是在彭城之战以后,因为受不了刘邦的侮辱谩骂,跑去投靠项羽了。按我说魏王豹这人也该骂,墙头草向风倒。刘邦还有个毛病就是爱洗脚,经常是一边见大臣一边让两个侍女给他洗脚,后来萧何制定了礼仪规范他才收敛了点,不过我估计他下了朝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洗脚。历史上还有两个人爱洗脚,一个是周公一个是曹操,史家们的意思是说他们礼贤下士,不是说他们有脚气。但我估计有本事的人都有爱洗脚的毛病。你要说文人不骂人,那也不对,这文人笔杆子动起来比刽子手的刀还快。司马迁骂人,他骂谁?刘邦啊,估计中国人骂开国领袖的习惯就从他那里来的,你看看世纪高祖本纪里怎么写的?他家皇上就不干正事,不是骂人就是洗脚,汉武帝看了大怒,气得一身病。曹操看了陈琳的檄文后惊出一身冷汗,骂曹操也就算了,从他祖上三代开始骂起。所以说,骂人这一条不能说是没文化的表现,只不过刘邦话粗理不粗罢了。既然刘邦不是没文化,那也不能说他有文化呀。我说此言差矣,你看看为刘邦著书立传的是什么人?都是文化人,你在看看后世研究他的是什么人?也都是文化人。你说他刘邦要是没文化用得着这么多文化人去研究他?不然就是他们精神不正常,脑子有病。历史就是文化,但文化不仅仅是历史。刘邦是历史人,自然也就是文化人。&&&&&&&说到这里,一定还有许多人说我蛮不讲理。那好我就再讲两个故事,有一个教授和一个农民在火车上,教授看着衣衫褴褛的农民觉得他没文化,于是就想显摆自己就对农民说,我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你回答不出来就得给我五块钱,你问我一个问题如果我回答不出来我就给你五百块,农民想了想说什么东西上山三条腿下山四条腿?教授苦思冥想了半天没有结果,只能不情愿地给了农民五百块。有过了一会,教授小声地问那是什么东西?农民边回答边拿出了五块钱&我也不知道&。还有一个故事,大家都知道,就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还抢了一大批文物古董回国,你说有文化的人回去抢没文化的东西嘛?当然不会。进了圆明园英国人和法国人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没文化,抢来一看这古董的历史比他们国家的历史都长。&&&&&&&文化有很多方面,有智慧是有文化的表现,你看许攸和杨修,都是聪明人,可是没文化,为什么?因为不懂历史啊,看了这么多书还不知道伴君如伴虎,功高震主还自以为是,是要杀头的道理。这就是没文化。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有句话&德者才之帅也&有才无德也是没文化,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什么?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国人这都不懂就是没文化,听再多西洋乐也没用。说句粗俗的话&有狐臭涂香水这不就是掩耳盗铃嘛,这只能证明你有狐臭,不能证明你有文化。&&&&&&&&说了这么多我也累了,总之一句话&嘛叫没文化?就是我骂你,你却听不懂。&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也喜欢
热门日志推荐
人人最热标签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常去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说说美国人英国人中国人都是如何度过一生的
中英网&&&&&&来源: 留英恐&&编辑: Amy
编者按:比较一下英国人、美国人和中国人的一生都是如何度过的,可以这样说,从出生到死亡都充满竞争和压力的就是中国人。
的童鞋们,你们知道英国人眼里中国人是如何度过一生的吗?那么,美国人英国人又是如何度过的呢?可以这样说,最懂得享受的是美国人,最有信仰的是欧洲人,从出生到死亡都充满竞争和压力的是中国人。
大多数美国人的一生:
0—10岁:参加野地考察等各种集体活动
10—20岁:谈恋爱和追梦
20—30岁:找份平凡稳定的工作
30—40岁:终于发现自己的追求,享受有房有车有孩子的生活
40—50岁:常常在工作压力中度长假
50—60岁:享受教会生活,旅游
60—70岁:开始写回忆录,旅游
70—80岁:安度晚年
死后:一般进公墓。
大多数英国人的一生:
0—10岁:参加学校乐队,学习古典音乐等
10—20岁:组自己的乐队,进行各种尝试
20—30岁:严重受哥特死亡文化影响
30—40岁:乐队开始正式走黑色金属路线
40—50岁:回忆童真,开始过回“彩色”的生活
50—60岁:安定下来,寻找温情,过小生活
60—70岁:去教堂总结自己的一生
70—80岁:与子女一起安度晚年
死后:安心躺在一大片属于自己的土地上。
更多英国留学生活信息,请关注;更多英国签证信息,请关注
更多关于说说美国人英国人中国人都是如何度过一生的的文章
上一篇:无下一篇:
关键字:&&&
英国留学必备下载
随时随地掌控英国留学最新资讯!
随时随地随性跟踪你的留学申请状态!
2017版英国留学申请全教程
2017版手把手教你如何拿到英国签证
测测Offer成功率&&&共有人测试过
精准智能匹配,实时学校录取数据反馈
本文关键字相关文章
本周热点学校
Times排名: Times排名: Times排名: Times排名: Times排名: Times排名: Times排名: Times排名: Times排名: Times排名:
本周英国大学热门专业
生活频道近30天最热文章
我们的网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国人和美国人区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