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知道道哪个网站专门有为高级人才所设计

【实录】著名台湾设计师史迪威:室内设计的时尚趋势
  4月26日,哈佛大学建筑硕士、台湾著名设计师史迪威先生受邀在深圳举办个人主题讲座。两个小时的演讲时间里,史迪威以《室内设计的时尚趋势》为主题,为观众带了一场有关设计的饕餮大餐,参会人员纷纷表示“功力大增”。此次活动由深圳市室内设计师协会、中华室内设计网、深圳市新领域培训中心、深圳高训中心联合主办,来自深圳设计公司的一线设计师、深圳大学、新领域培训中心的在校学子们参加了讲座。
  主办单位:深圳市室内设计师协会
  &&&&&&&&&& 中华室内设计网
  &&&&&&&&& &深圳市新领域培训中心
  &&&&&&&&&& 深圳高训中心
  主讲嘉宾:史迪威(台湾著名设计师,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硕士)
  演讲主题:室内设计的时尚趋势
  讲座时间:日 16:00—18:00
  讲座地点:深圳高训大厦19楼
  媒体支持:中华室内设计网()
著名台湾设计师史迪威
  嘉宾简介:史迪威,台湾著名设计师,现任上海元柏建筑设计事务所总经理。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硕士,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建筑学学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助理讲师,东海大学建筑系讲师、中原大学建筑系讲师、华梵学院建筑系讲师、中国文化大学景观系讲师、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曾在美知名的建筑师事务所(Jung/BrannenAssoc.Inc.)工作七年之久,长年在美国与台湾著名建筑设计公司主持建筑与室内的设计规划业务。曾代表参与香港九龙角填海计划投标得到首奖。
  【主持人】各位来宾、各位听众,大家下午好!今天非常高兴邀请到台湾著名设计师史迪威先生,为大家作主题讲座。史老师是下了飞机直接从机场赶过来的,首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对远道而来的嘉宾表示欢迎!(掌声)
  我为大家介绍一下今天的主讲嘉宾,史迪威先生毕业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建筑学专业,后赴美国就读于哈佛大学,并取得设计硕士学位,他还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助理讲师,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曾在美国的知名建筑师事务所工作七年之久,现任上海元柏建筑设计事务所总经理。从业二十多年来,他的作品跨越建筑及室内领域。
  今天史迪威先生的讲座主题是《室内设计的时尚趋势》,下面就让我们掌声欢迎他带来精彩的演讲,有请!
  【史迪威】大家下午好!今天飞机遇到故障,很久才修理好,所以现在才赶到现场,非常抱歉!(掌声)
  今天讲座的主题是“室内设计的时尚趋势”,我大概分了两个部分:第一个是世界的趋势,第二是中国的趋势。我在国内工作了很多年,会把我在国内的观察和经验结合在第二部分的内容中讲。我在美国工作了八年,在哈佛念了设计学的硕士,在麻省理工学院当讲师。之后我在MIT的研究所里面上了半年的课后回到台湾,2003年到了上海工作,这些是我的大致经历。
  我从95年开始就常常来中国大陆,但真正从台湾搬到上海是03年,所以我对台湾文化有一些保留,我也经常在世界各地跑,对于美欧文化有一些了解,加之我在国外生活中的一些观察,和这些年对中国大陆的生活了解,积累了很多的经验,所以我对西方国家,对之前的中国,对当今中国大环境的一些变化,都有一定的了解。
分页&   
著名台湾设计师史迪威讲座现场
  世界设计的趋势
  接下来开始讲今天第一个阶段的内容,第一阶段叫做“世界设计的趋势”。这个趋势来自几个地方。欧美国家在十八世纪末的时候,开始发展蒸汽机,蒸汽机借着机械的力量,取代了动物:如马、牛,或者人的力量,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通过机械生产线,改变了人类的运输方式,从汽车、轮船,到现在的飞机,改变了二十世纪整个科技的文明的进步,这个进步最根本来自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在整个欧美起了关键而绝对性的影响。中国近代两百年的历史,是非常惨痛的历史阶段,在清朝初年的时候,乾隆对整个国外的事物做了“海禁”,不让外国知识及任何新的东西进来,这样闭关自守之后的中国与跟工业革命完全脱节,这个脱节造成中国历史的落后。
  工业革命是技术和科技的大的改变,这个改变使得任何参与的人都得到好处。火车、蒸汽机这样的设备使得工业革命做了一个很大的跃进。在这个时期欧美国家出现了一批有为的建筑师。可能在座很多人是学室内设计的,但室内设计与建筑是息息相关的,其实早期非常多的建筑师也做室内。早期的建筑师设计完了建筑,还要设计建筑里面的家具、灯具等,比如美国的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在现代主义与工业革命结合的进程中,他是一个开路先锋。
  我们刚才看到的流水山庄,整个建筑就是来自于混凝土这种结构工程的改进。在过去,石材、木造结构在水面还很难施盖,这样一个小的别墅,坐落在熊溪河畔。这个建筑不大,却成为当时一个很重要的地标性的建筑。所以,一个时代的改变不一定来自于大型的建筑商,可能是来自于突破旧观念的建筑。就赖特本身来讲,从传统手工艺进入到工业革命中间,他刚好扮演了桥梁的角色。他一边延续了建筑室内这种设计行业的传统手工艺的精神,一边延续了新的材料和新的技术。在欧洲,如德国的包豪斯学院(Bauhaus),就是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下,怎样把工业的产品与人的需求结合?包豪斯当时的校长叫Gropius,后来他也到了美国。二次大战以后,很多好的或有理想的建筑师都跑到美国发展,所以欧洲包豪斯学院的精神也到了美国去生根。
  现代主义出现之前,欧洲的建筑跟中国的宫殿一样,要有基座、身体,还有屋顶,我们叫做古代建筑。它是来自于“三段论”的设计原理,要求基座扎实、空间协调,重视屋顶的遮蔽功能。以包豪斯里的一位老师、德国建筑师Mies van der Rohe 开始,打破了这种概念,在现代主义里面,他的建筑像一个玻璃的盒子,悬浮在草地上面。他不再用大的重的结构作为基座来撑起房子,房子本身这种钢构甚至用混凝土,都很轻巧。他用一个大的玻璃盒子把人遮风挡雨的“容器”塑造出来了。在一九三几年的西班牙巴塞罗那设计博览会上,他提出了现代主义的建筑的观念。
巴塞罗那经典沙发椅
  (幻灯片)左上角的这张沙发椅,在今天很多的家具店里还出现,包括现代的这些豪宅里面都会有这样的单椅。这就是当时他设计的椅子,非常经典。所以一个有时代意义的设计作品,不会因为时代的演变被淘汰,反而历久弥新。法国有一个建筑师叫柯布西耶(Le Corbusier),他也是朗香教堂的主建筑师,也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推手。他提出了建筑的五个原则。一个房子,它底下可能掏空,它屋顶有一个空中花园,窗子是水平窗。今天很多的业主让你设计一个现代的房子,常常是走水平线条,走水平的开口。它跟传统的建筑不同是,传统是走垂直开口。这个是为什么?因为传统的建筑以石材为主,用石头一个一个堆砌起来的,当你窗子开得很大的时候,这个窗子上面的那段石头就撑不住了,所以它变成用拱形的结构才能把这个跨距用石材支撑起来。
  我们常常用水平窗来区分古典建筑和现代传统。从我们的设计来看,水平的窗子代表一种现代的观念,垂直代表古典的观念,这个可以用建筑发展的结构的力学来看。朗香教堂是标准的混凝土结构,赖特把房子架在这个水面上。
  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得知,很多现代的建筑师们,都在寻求工业语言与建筑的结合。工业革命,包括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的兴起,也来自于当时的生产线。很多的实业家剥削工人,他们要求工人每天在生产线上面制造东西,无日无夜的生活非常悲惨,所以那个时候出现了一种新的反思,工业革命的生产线让都市人聚集,但并没有把人的幸福感带回来。人的价值好象因为工业革命而被越踩越低,这时候不止是实业家,还有很多的哲学家也做了一个反思,叫做现象学的观念。现象学的观念认为,空间都是为了人来设计的,空间是抽象的、纯粹的、客观的,但这样还不够,还必须要有人进到这个空间里来,空间和人发生互动,发生感情以后,这个空间才有效果。所以在他所有的设计里面,把空间改成“场所”,场所的英文叫做place,我到一个place去,而不是我到一个space,大家知道英文space是空间,place是一个地点,这个地点是和人有关系的。
  在这种情况下开始把人和建筑,人和室内结合在一起。一段历史,也是在起起伏伏,反反复复的设计的过程之下出现的。这时候美国的第二代的建筑师——Louis Kahn,他把一个人内在本质的需求跟设计结合,所以一个好的建筑作品,好的室内空间,很重视空间要传达给人怎么样的一个本质。他要设计一个学校,学校早先的时候是一个书院的形式,它可能不是在教室里上课,而是在一个大树底下,一个老师坐在中间,学生围绕在树荫下,谈一些老师的想法。这是最早形成的一个书院的观念,甚至叫做学校的观念,那么一个图书馆应该是人到图书馆里面找寻,与书本知识的互动。所以在缅因州的一个私立高中的图书馆,进去以后,会看到四个大圆洞,圆洞后面是充满着书籍的一个设计,看到四个圆洞里的书,有非常大的震撼的效果。对于他来说,找寻设计和人的关系,这之间的结果称为本质的设计,就是他称为natural,本质的意思。这个本质对我们今天很多设计师来讲,同样是非常重要的设计目标,就是怎样寻找设计的本质、设计的精神,也称为“场所精神”,你要设计一个地点,或做室内设计的时候,这个空间要与人的强烈的精神层次相呼应。这种呼应在安藤的很多设计作品里可以看到,他用很多清水混凝土,在单纯的没有材料个性和变化的情况下,寻求的是一种空间的本质。安藤的光的教堂、水的教堂,都表现了虚和实,以建筑的很单纯的量体和周围发生呼应的关系。
  对于一个建筑师或室内设计师来讲,其实他找寻的是设计最根本而精神的层面,超越他对物质、对造型、对材料的堆砌。所以要评价一个设计师,最高的境界是在没有物质堆砌的前提下,给人以更深刻而强烈的精神层面的效果。欧洲瑞士的一位建筑师,后来也是哈佛的教授Peter Zumthor,其实他是一个水泥匠而已。但是瑞士整个国家的水准非常的高,他从一个石匠,成为当今被称为世界最出名的建筑师之一,他的东西一点都不复杂,干净的不得了。他在瑞士山上的一个温泉汤屋做了一个概念的建筑,让水和人产生一个互动,并与当地的石材结合。同时灯光的处理又非常低调,我们称为简约主义。他非常重视雕塑感,人在泡温泉的过程中,更享受一种宁静的感觉。
  这里强调的是,今天我们很多的建筑师,太追求表面的物质的和非空间的一种结果。历史上几个最有代表性的设计师和建筑师,他们超越了这些物质。世界上非常多的宗教,很多宗教是不拜偶像的。佛教有各式各样的神,基督教也有它的神,就是上帝或耶稣,天主教有圣母玛丽亚,但是在犹太教的教堂里面,你看不到任何神,都是空的台子。建筑师也有他的追求,就是在这种物质和空间之间找寻它的本质。
著名台湾设计师史迪威讲座现场
  数位革命
  现在进到我们的三个主题,第一个是“数位革命”,数位革命源自于一九年。西方国家在科学上面开始寻求电子科技的发展,1953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设计出了可以帮助人来计算的机器。它非常大,可能比我们今天用的桌子还要大,还要耗很大的电量,但是它计算的非常有限。经过一段时间不断的改变,真正的革命来自于1991年,美国的电子计算公司,让IBM个人电脑进入到每一个人桌子前面,它改变了我们所有工作的环境,所有人和人的联系,这都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这种突破中也包括对于设计的美感的要求。
  这两个建筑师叫Herzog and De Meuron,是瑞士建筑师,早先他们做了一些德国的项目,其中一个项目是火车的调运站,看似一个个方形的房子,今天看来会觉得很丑,但当时来看,建筑师能设计出这样的房子其实是很难的。当时来讲的话,1992年刚好也是IBM电脑来到每个人桌面上的时候,在这个过程里,他慢慢扫描,一个方盒子的概念慢慢出现,看起来它整个房子非常呆板,但这两个建筑师已经号称当时的前卫建筑师,他们开始找寻在数位革命下的一些新的设计原则和原理。
  包括他帮慕尼黑设计一个戈梅兹/ Goetz Collection美术图书馆和媒体实验图书馆,后来在日本的青山附近设计的PRADA一个企业总部,这个企业总部跟我们传统的建筑不太一样。包括日本的伊东丰雄,也是非常懂得掌握时代精神的建筑师,他在东京市区设计的一个小型的百货公司,表面上像CHESS的一种风格,还有他为迪奥设计的一个旗舰店及安藤忠雄设计的表参道的一个购物中心,在当时来讲,都是非常好的一个调整,这个调整就是我们称之为数位革命的,视觉的,投影的,透明的扫描现代观念放进视觉设计的领域里面。在过去,根本不认为这是一种设计的美的条件,其实在数位革命里面,以我们的设计理论来看,它慢慢出现了一种新的对于美的需求。
  这个需求早先出现在法国的两个年轻人的家里面,这两个年轻人事Christo和Jeanne Claude。他们在家里面说“我们到底能在这个数位革命里面做些什么事情呢?”后来他们想“好吧,那我们就来做无聊的事情吧。”他们开始把家里的电话包起来,拍个照,把他们的家具、椅子、化妆台包起来,用个玻璃的透明罩包起来拍个照,他们也不知道在做什么,但是大家觉得这是新的感觉。这两个年轻人不止是拍家里的东西,甚至跑到巴黎的街头,把很多户外的雕塑包起来拍个照,每次拍完照片,就开始办展览。把巴黎香榭大道上的大树包扎起来,打上灯光然后拍照,每次的展览都非常的轰动。
  因为在这之前没有一种透明的美感,以前的人喜欢雕塑感,喜欢那种很扎实的东西,但数位革命、电脑是什么?你把电脑的荧幕电源一拔掉就什么都没有了。它其实就是个投影,是个虚的东西。所以从来没有一个时代那么重视“虚”的结果,我们讲的以前的建筑,以前的艺术重视“实”的。数位革命找寻一种“虚”的美,它其实是新的美感的开始,开始了一种新的历程。对于设计来说,什么是时代精神?来自于它背后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结果。
  他们后来到了德国的国会大厦底下,国会大厦那时候刚好要做改建,他又去把这个大楼包起来,整个做了一个“虚”的建筑,你看这个德国的国会大厦非常实在,雕塑感非常强,像巴洛克那种线条。他把它整个包起来,是新的国会大厦,跟原来大厦完全不一样,但它却代表今天我们称之为数位革命的一种新的精神。这两个年轻人包的不止是建筑,还包括地景,他们把美国大峡谷也包扎起来,到今天来看,他们是全世界最出名的两位艺术家,没有人不知道他们。他们后来去佛罗里达,又把整个佛罗里达外海的一些小岛包起来,他们每包一次,就有一个新的主题,新的画集出现,这种以“虚”,以包裹的概念呈现的一种美,是一种轻薄的美。其实我们喜欢看到一些东西是有根的,是长出来的,但是投影这种概念,它是可以从无中生有的,它可以来自于没有根的部分。
  好,第一个阶段就讲完了,我们称之为数位革命,就是计算机的革命。
著名台湾设计师史迪威讲座现场
  生物革命
  其实从我们的角度来看,生物革命是对生命重新的认识,这也和计算机革命有关系。我在读哈佛时顺便还修了麻省理工学院的两堂课,在它的媒体实验室里面有一堂课叫做人工智慧。如果今天IBM要跟世界上最有名的西洋棋选手下棋,要赢他,这是人的智慧和计算机的智慧的对抗。当时来讲,所有的计算机,包括美国国防这种科技的计算机,它们有着高超的运算能力。但是“人工智能”开始做一些视觉的、听觉的变化的时候,它就知道原来人类有些最基本的能力,是这些超级电脑比不上的。举例来讲“视觉”,小孩子在六至八个月以后,可以在一群人中认出他的妈妈,虽然他那么小,什么能力都不行,但是他可以找到他的妈妈已经很厉害。而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在计算机中投入了很多资金,它可以从遮住的半张脸,或只是通过一个嘴巴辨别出这个人是谁,但它无法在一堆人中辨别出某一个人。
  小孩子跟大人学话的时候,你讲一句话,他学你讲一句,那你说“你是笨蛋”,他说“你是笨蛋”,那你故意逗他玩“我是笨蛋”的时候,小孩子说“你是笨蛋”,他也懂得语言有一些关键性。所以语言有很多多样性,很多的双关语,很多的复杂性,这些来自于对于语言的一种长期适应,一种多方面的连接。所以我们国内很多人会觉得奇怪,为什么欧洲很多小孩子可以讲或听九国语言,看到西班牙人讲西班牙语,看到德国人讲德语,看到意大利人讲意大利语,他可以立即反应。这表明人脑的复杂性,还有生物的能力超越了很多我们平常的理解,生物是一个非常丰富而复杂的现象和结果。经过几亿年的物竞天择的演变,成为今天我们在座的各位,甚至很多小昆虫也有非常独特的生存能力。它又来自于一个DNA的演化,每一个物种的演化,都是从小的DNA演化而来的。DNA像一组生物的密码,它把你生命成长的过程,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慢慢的推演。
  你什么时候能牙牙学语,什么时间能够站起来走路?什么时间能够跑步?什么时间开始长出喉结,长出头发?女人的胸部开始变得比较丰满?在这样的运作里面,那组密码到了时间就让你改变,年龄到了一定阶段要衰老,都是这个密码控制的阶段。通过这些我们才知道生物里面有很多细节,为什么我们这么的复杂,一个人体里有几百亿,甚至几兆的小细胞在身体里面组合,为什么我们每次繁衍下一代的时候,又是用单细胞繁衍,你会奇怪这是为什么?人类这么复杂而聪明的物种,为了下一代的繁殖,又回到父亲的精子和母亲的卵子各自分解成一半的DNA,再结合成的单细胞的受精卵中。一颗细胞再繁衍成人类的下一代。为什么这样的复杂动物,需要这样的一个过程?原来在繁衍的过程里,一个很奇特的事必须从一个单一的起点开始,它才能成为一个新的物种,物种在物尽天择的过程里,很多都是通过多细胞的分裂繁殖,像很多植物这样。
  但是你要成为一个智慧型的物种,就需不断改进,不断的调整你的适应性,你必须经历DNA的一个单细胞再生长的过程。过程里面保证了你的成长的是没有瑕疵,不会被破坏,当然很多人生出来是有瑕疵的。所谓物种,两个物种近亲繁殖,会产生很多家族的遗传疾病。因为每个DNA都有它破坏的地方,所以借着两组DNA结合以后,越远距离的基金结合,某个基因有破坏的地方,会被另外一半的基因弥补掉,所以基因能保持一个完整和正常的生命的成长过程。在这个生物革命的过程中,我们开始对生命重新认识。所以在1996年英国实验室里出现了一只“多利羊”。 多利羊是通过母羊身体中的一个单细胞繁衍,人们在母羊身体中取出了一个单细胞,细胞有细胞核和细胞膜,人们把细胞核单独抓出来,把细胞膜拿走,然后放入到另外一个去除了细胞核的细胞中。经过几个月,这个细胞在母羊的子宫内进一步分化和发育,最后生出了这只小样,并取名为“多利”。
  多利羊的出生不是用传统的生殖细胞的方式。这个复制的生物,DNA是一模一样的并且是完整的,就叫做生物密码。我们号称独一无二的东西,某一天出来了一个同它一模一样的,生物遗传这种复制的观念出现的时候,就是生物密码出现了问题。通过生物这种DNA的观念趋势,我们认为一个生物细胞是很单纯的一个细胞膜配一个细胞核,其实并非如此。从生物演化里,光是小的单细胞的水生植物,如水藻,它虽然很小,也是单细胞,但是非常丰富。比如昆虫,上亿种的昆虫,每一种都有不同的生存的法宝生存能力。它之所以长成今天的样子,是经历了几万年的挑战和淘汰之后的结果,它非常不容易才出现这样的结果。这个结果告诉我们,每一种物种的能力,都来自于它适应的能力,是它跟周围的谋职、生存、饮食、觅食的一个方法,或逃避追杀的一个过程结果。
  再举例,混血儿,不同人种的女性与不同人种的男性结合之后,它会演变为不同的混血,但具备了某种人种的某一种特性,这种特性交织在一个人的脸上。所以我们常常可以一眼就能辨别出对方是不是混血儿,因为他不像我们东方人,他有欧美或者有拉丁美洲的感觉。生物革命的有趣之处是在于这种混接之后,找不到接头的观念。这种观念与工业革命的区别是,工业革命的设计概念中做一尊雕塑,是由一块一块组合而成的,而生物革命则是一个整体。
  想要破坏一个生物体,跟拆卸一个汽车不太一样。拆卸汽车的时候,如果你不想伤害一个引擎,你可以卸螺丝把引擎搬下来,但如果你不想伤害一个心脏,没法单独把心脏从人体里拆出来,因为心脏每一个细部跟人体都有关系。由此想到中国的针灸,中国针灸有七经八脉,有十二穴道。如果你有偏头痛,针灸师傅会在你的腿上或脚上哪里扎一扎,会让头痛缓解。所以说,工业革命的机械观念到人体就不适用了,从人体的观念来看,它每样东西是相连的,你头痛的部分和身体的其他部分连在一起。而在机械观念中,去修理汽车,如果汽车的前保险杆坏掉了,修车师傅却去猛敲后车盖,你会觉得这个师傅是不是出了毛病。但是人如果头痛,却可以扎针扎脚去治疗,这就是人体的连接的观念和工业个性的机械观念的区别。它来自一颗单细胞的成长,成长之后不断的分化,所以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你要切割它来,切不出来,这就是内与外的关系。
著名台湾设计师史迪威讲座现场
  从这个观念中可以看出,在生物革命里面重视的是一种内和外的关系。这个阶段以Morphosis :Thom Mayne的作品为代表。他是加州很有名的建筑师,在中国也盖了很多的建筑,包括上海都有他的作品。他在纽约设计的Cooper Union,是美国最重要的设计学院之一,这个建筑像是个人体,一块肉被切开,露出伤口。过去人们强调雕塑,现在喜欢强调一种身体里的伤痕,包括像LIBERSKIN在德国柏林的这个犹太纪念馆也一样,像人体被切割了非常多的伤痕。另外一个是纽约的建筑师Steven Holl,他很重视一种连接的观念,一个“长”的观念,好象竹子的地下茎,在自家的竹子会长到隔壁家的院子里去。
  Steven Holl常常在一种“长”的观念下寻求“连接”的观念。他在北京的一个项目中,在十层楼上做了一个街道,把所有的大楼从天空中串联在一起。他认为这也是一种生命成长的观念。荷兰建筑师也重视这种生物体包括细胞核、细胞膜的观念,他的建筑像心脏形成的一种表面的结合体。他一再寻找一种生物,给它一种新的出发点。
  生物经过了几亿年的演变,如果你想去创造一种生物的结构,不如先学习生物里面很多已经延伸出来的新的结果,如海中生物。比如PETER COOK在奥地利艺术中心,配合建筑体里的灯光,它看上去很像水母。还有一位英国建筑师FUTURE SYSTEMS做了一个伯明翰的百货公司。以鱼的观念来设计,建筑体像一条热带鱼,通过建筑设计可以看出鱼鳞、鱼的嘴巴和鱼的眼睛,有异曲同工的效果。动物是参考的一部分,植物也不少见,伊东丰雄在东京的六本木表参道上,设计了The TOD’s,一个以植物的结构为主的建筑。西班牙建筑师常常找寻骨头为概念,如果去海边,看到有很多鲸鱼的骨头露在海滩,是死去的鲸鱼剩下的残骸。他设计的建筑与我们传统的建筑结构是不一样的。他做过的电视天线塔、机场,或近期有名的一些建筑,像人类腹部的肋骨这样的结构。他非常了解生物里面的一些结构带来的启示。
  另外一个很有名的,扎哈·哈迪德,我在哈佛念书的时候她也是我们指导老师之一,当时我们号称她是“纸上的建筑师”,就是盖不出房子的建筑师。但是今天她已经引领着整个设计的前沿。她出道二十年只能在纸上做出很漂亮的建筑效果图,但未能真正盖出建筑。但到如今,全世界各地都在盖建她设计的作品,到现在才跟上她的步伐,她的作品包括广州歌剧院,基本属于三度曲面的无接缝的处理。她的这个项目做得非常痛苦,几乎是先在工厂盖一个一比一的房子,盖完再把它切割开来,到了现场再安装起来。在生物的革命里面,最大问题就是“长”的概念,不是施工,必须有个东西是长出来的。这个观念里面很多结构做不出来,比如她在阿布扎比做的歌剧院,就像一个心脏,其实就是这样的结构,有几个主要的支撑,整体是薄膜的,支撑着这个玻璃。
  我们讲Frank O. Gehry ,也是以鱼为观念,他的建筑像一条鱼在水盆里面翻打,这源于他小的时候跟祖母去市场买菜的经历,他蹲在一个鱼缸旁边摸里面的鱼,一堆鱼在里面跳来跳去,让他非常兴奋,他长大成为建筑师后,刚开始他盖了很多像DECONSTRUCTION的这种小的结构主义的建筑。有一次他在做西班牙巴塞罗那奥运的纪念碑时,做出了一个像鱼一样的吉祥物,从这之后他开始全部以鱼为观念来做设计。在当时的科技资源下做出这样的结果,是因为他把数位革命和生物革命相结合了,在那个时间下成为非常有名的建筑师。
Frank O. Gehry 以鱼为主题的建筑
著名台湾设计师史迪威讲座现场
  绿色革命
  今天要讲的第三部分就是绿色革命。绿色革命是最近开始的,因为美欧国家觉得中国的发展太快了,它希望某些国家制衡中国,另外从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金砖四国的潮流来看的话,这些国家都有非常庞大的人口,美国才不过三亿多人口,但在美国生活的话就知道,他们是非常耗费而浪费资源的。因为他们有全世界最好的采购能力,用最便宜的价格买回世界各地的东西。今天中国人工厂生产的东西,可能只赚了3%利润的东西,到了美国卖到十倍的价格,可以赚90%,中国只赚了它里面的3%,这非常不合理。
  我们以为地球很大,其实从宇宙来看它非常的小,我们以为地球有很多的资源可以让我们开采,其实来讲不过上下一公里是有价值的,可以让人开采,有氧气、水,能够生存而已。中国的十四亿人口这个数字是非常可怕的,所以中国自己要永续生存,要为了子孙,绿色革命比前面提到的任何一个革命都重要。中国必须重点来思考这个绿色革命的观念,不浪费资源,节省能源,然后让我们的生活更低调,否则中国经济再发展二十年将非常可怕。
  以台湾为例,去过的很多人都会喜欢台湾,台湾的物质环境跟大陆相比较其实差很多。大陆很多机场的公共建筑做得非常好,但台湾老百姓非常爱惜物质,对食物的不浪费,那是文化的另外一种提升,珍惜你现在拥有的,懂得珍惜资源。以传统的建筑来看,泰国的like you 中心,就是被动视线,它的建筑本身达到了最能适应当地的环境,包括深圳的气侯是比较接近热带或亚热带的气侯,它很重视遮荫、通风,那温度怎么调控?以这种传统观念的建筑来说,家里开了冷气就好了,为了聚集冷气非常耗费能源,而那种大屋顶遮阳,屋顶中间还有通风,附带双层的遮阳结构,造成建筑本身非常低的能耗,而且在里面住得很舒服。以我们今天来看的话,某些传统的田园式的建筑,它的能耗很低,这是很重要的观念。
  另外是以这个建筑结构本身的经济性来看,因为我跟国内很多设计院合作,很多的时候它们为了求建筑的安全性,用了一大堆的钢筋,一大堆的混凝土,非常耗资源。中国每年把铁运到国内做成铁砂,烧成钢筋,然后盖中国建筑,耗费了非常昂贵的资源,每个建筑过重、过笨,过昂贵。像伊东丰雄就在一个大学的图书馆里面,用了非常轻巧的结构,不管跨距多远,甚至有个五、六米,它只用一个二十公分的薄薄的墙,就把这个建筑支撑起来了。某种程度看,他是用最低消耗的结构的观念,把房子设计起来。室内设计也要重视怎么样以最低的消耗达到最大的效果?这也是一种设计的挑战。
  中国抛弃了非常多的传统,却保留了西方很多的东西,我觉得这是很大的问题。比如泰国,我们认为自己的经济比泰国人好,我们就比泰国人骄傲。其实泰国的文化的高度比现在的中国很多方面还高很多。文化的学习,文化的开放,以及虚心好学和不断追求更好的心态,这些是非常重要的。
  泰国是一个佛教社会,是一个追求“善”的意念的国家。“善”来自于素旺,他毕业于泰国的曼谷大学建筑系,之后到英国学习。他曾尝试留在英国发展,但他觉得英国的文化背景与泰国人不太一样,最后还是选择回到泰国曼谷发展。他以北方的清迈为出发点,清迈是一个原始林,有着非常丰富的绿色植物,包括大的红木、柚木、水中睡莲、布袋莲、山上的黄麻、大麻、雨林树上里面的藤条,他看到了非常多的自然元素后开始思考自己可不可以帮助清迈的人做一些事情。于是他邀当地村民来收集这些东西,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后经过干燥处理。他们还在山上找到一些果壳摆饰品或做成家具。
  这时候他又开始教当地的居民采摘布袋莲。布袋莲是一种繁衍非常快的植物,尤其在热带阳光和水同时具备时它长得更快,常常在热雷暴雨过后堵住地下水道,造成暴雨成灾。他让当地人把布袋莲干燥处理后进行编织,做成他设计的家具。
  他后来参加了欧洲的几个家具大展的竞赛,获得最优奖,就像奥斯卡的最佳影片奖一样。他运用的材料和设计,如今已世界各地人熟知。他设计中的那种质感,及那种编织的方法,都使得他的家具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今天很多五星级酒店、餐厅,大堂吧都有这样的东西。
  我又回头问了,难道我们认为文化低的国家,就不能做出好的设计吗?前提是在于,你是不是对自己的文化,对自己周遭的环境,对自己的材料有足够的信心,做出你认为是最好的部分。那我认为在一个这种所谓的原生态的国家——泰国,其实他们文化是非常高明的。
  另外对于日本,大家都知道无印良品,在世界各国很多地方已经有它的连锁。他们认为,低调生活里面怎么样做“够”就好,称为“够就好”,就是不要浪费,还有具备设计感,把设计里最原始的本质的特性表现出来就够了。
  日本也是一个以唐朝文化为基础的国家,它们经过两个文化的革新,一个是大化革新,以唐文化为主的改进,另一个是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之前,它基本上保留了非常有中国文化的一种传承。重视礼仪,重视进退,重视尊卑长幼,但到了明治维新,以工业革命为出发点,开始全盘的学习西方的精神。所以日本除了非常具备了东方的精神之外,它也有西方的精神。
  他们对于西方文化不会全盘照收,他们对东方文化里对于美的要求,设计的要求进行了很多改进。所以对于日本,有些东西是中国人可以学习的,但在对日抗战过程里,这个岛国显露出了它的弱点。所以中国的文化领域进步了以后,更要以一个虚心的态度找寻别国的文化的优点,然后把它融入在我们中国的文化里面,才会延续更长久。
  政府和社会环境提供好的土壤,让设计行业能够成长,让设计师有机会表现自己,这也很重要。从无印良品可以看出,他们做出的东西,除了有你想要的之外,还有你没想到的,它都帮你考虑进来,有非常多的设计理念。
  以绿化来讲,它是跟大地结合的,一些由土壤盖建的房子,或者北方的窑洞,它们非常节能省碳。这种以土壤、土地与建筑融合的形式其实也非常具有创意。
  台湾的日月潭是旅客必去的地方,以土壤原生态为概念。当然,欧美国家这种高科技也是一种节约能源的概念。包括它用自然采光的挑空大堂,把光线引导到室内,安装反射器,通过日光的反射让屋顶达到最大的室内的采光效应,哪怕不用很多灯具,也能够让室内得到一个很好的照明。香港的汇丰银行的设计,也是来自于以科技解决能源的一个耗能的方式。
  中国室内设计的时尚趋势
著名台湾设计师史迪威讲座现场
  刚刚讲完了这三个大趋势,全世界都会受这个趋势的影响。中国是否与这三个阶段有直接关系?其实中国是非常独特的,因为中国基本五十年没有发展,在后三十年中又发展很快,甚至赶过欧美国家,所以这个变化不一样。
  很多国家经过富裕的过程,会有返璞归真的要求。它能享受低调里的奢华,“够”就好的观念。中国人觉得自己穷了上半辈子,有钱后如要回到那个返璞归真,家里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的感觉会不接受。很多人觉得赚了钱后要好好享受一下,需要一种富丽堂皇的效果。所以中国的文化里,讲求那种虚华的、贵气的、金碧辉煌的感觉,讲求开宝马、开宾士才能够衬托自己的地位。我认为这个也无可厚非吧。先过过瘾,等觉得很腻了之后,他就会想吃水饺,吃稀饭了。
  中国的趋势,必须要走完过去人家走完的那个五十年,从贫穷慢慢到小康,小康到富裕,慢慢体验这个过程,有很多人很快跳到富裕,这是暴发户。如果你不走完,就不可能过那个瘾,那些人也不可能返璞归真。就算中国富有了,中国也要重新寻找中国的根。在我们的成长里面,我们不是欧美人,不是白皮肤金头发的人,我们是黄种人。所以这种对自己的认同,反而会在富裕以后,培养出一种自信,这种自信和信心会回来寻找自己的根。中国人接下来要解决对于文化的认同,对文化符号的追求?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我觉得可以参考东方人,包括日本、台湾、香港甚至于新加坡它们面对的一些情况。
  再谈形式潮流的问题,很直接的问题是,我们走奢华的、低调的还是进行转换?中国人未来要从15%的都市人口发展到70%的都市人口。国家的政策还是希望把人口最后都聚集在都市里,因为都市可以满足人们更多的教育或福利等需求,国家才有个整体的提升。但在今天都市的每一个公寓里,小孩子们从学校回到家里后,有八到十个小时呆在房间里面,每天对着相同的墙壁,这有意思吗?所以还是要解决一个空间的动态的观念。
  中国的建筑常常是一个开放性的平面,开放的隔间,弹性的隔间。日本的房子多为榻榻米,每个房间的门可以随意开关。日本现在是全世界生活收入最高的国家,但是他住的房子都很小,房子虽小却有很多弹性的设计,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能这有一部分来自于我们东方人或者中国人对于开放平面的要求。
  文化符号
  接下来讲文化符号,早在清朝末年的时候,在现在广东、福建这一带,最早接触西方文化的人家里面,为了把中国沿街的街屋,跟欧式建筑结合,他们做了一些尝试,把中国的凉亭、街屋跟欧洲的柱式、巴洛克、西班牙这种doriK(音)粗岩的方式结合在一种,形成清末的混搭型的建筑,也具备了当时的工艺水准和当时的文化。这种混搭是一种折衷主义的混搭方式。我觉得有它具有时代的意义,至少它比今天中国很多的房地产公司老板更具有挑战意识。今天的很多房产商总是照搬西班牙或是欧式小区的形式。
  贝聿铭在法国卢浮宫盖过金字塔之后,又设计了苏州博物馆,以他的名气,不可能去抄袭白墙黑瓦的苏派建筑。他以现代主义简洁精练的概念结合了白墙黑瓦的概念,与现代中式建筑融合在一起。我们看到一个设计师在文化过程里,有着怎样的主导性,看到他在一个专业的环境里面怎么样扮演他的责任。比如六角窗设计,有中国味道但是它一点都不传统,包括自然采光的方式,节能、保温、遮蔽热等等方面。
  我们也可以从中国的文化里面看到一些元素,比如鹤山的一个样板房有着青花瓷的风格。如果要成为一名好的设计师,必须对中国的历史和西方的历史都深入了解,历史是很重要的,而不只是乱搬乱抄。
  在我们一些青花瓷风格的设计中,也可以加入现代感的味道。为什么中国的太师椅总是用在中国的四合院建筑里,还长远的流传?因为太师椅被摆放在四合院的正堂内,中国文化里的“正堂”代表端端正正,当人坐到太师椅上,会发觉它的设计就是让人腰杆打直、坐正,想要歪着或躺着根本不可能。中国文化里的正道精神,来自很多方面。但是现代生活里你不可能让人每天正而八经的坐着,如果每天一回到家里面,在客厅里面挺直腰杆看电视,好象也不太对,现代人要可以在沙发上舒舒服服的歪坐着或者躺着。所以文化要把新旧元素融合到一起。
  我们在香港最顶级的一个mall里面做过一个展厅,展厅设计用了中国的灯笼的概念和竹子的贯穿,并运用了“红”这种中国元素及像如意扣环的圆形。将中国元素,中国文化和一点现代精神概念的东西融合在一起。
   对于文化的这种符号,我们认为它只是一个符号的观念,其实也未必那么狭隘,一些欧美国家怎么做?对于符号、文化还有当代的背景来做协调。这是意大利的设计师Fabio Novembre在意大利做的一个餐厅。前段时间欧美非常流行佛,这是对东方文化的一种期待。宗教和科学常常是两个对立的东西。而在这个设计中(如图),他用两个佛手支撑着地面,吊顶上采用了主基板。主基板代表一种科技,而佛手代表一种宗教,佛教跟科技的结合,一个东方一个西方,完美的将两种基本对立的东西结合在了一起。
意大利设计师Fabio Novembre的餐厅
  所以文化的符号不都是单一的,例如我们刚才讲到青花瓷,为什么必须要学艺术史,不仅要学习中国的,还要学西方的。在历史上,青花瓷是在哪一个时代?跟欧美哪一个时代刚好有个对应?所以必须了解历史才能了解这些文化。两种文化趋势其实有很多共通性,共通性里又有对比,这是很丰富的内涵的融合的过程,也叫做混搭的过程。比如北京的兰会所,Philippe Starck设计的东西,他就在一个文化的多元性下找寻文化的对立,也是一种混搭。
  接下来看Philippe Starck的作品,同样有着浓厚的文化的背景。如果你去过欧洲旅行,会发觉意大利大街小巷都是教堂,教堂的屋顶上有着丰富的雕塑和壁画,让你叹为观止。雕塑上的每一个小人物,都代表着一段典故。所谓博物馆的来源,其实就是欧美的教堂,欧美教堂把很多事情陈列出来了。在中国很多寺庙的屋顶或墙壁上,也会有一些四郎探母、精忠报国等故事的图片或文字,传达一些历史上的文化事件。
  我去参观太原的常家大院时就深刻体验到这种感觉。清末时的晋商文化在当时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他们的宗教,他们的家庭教育方式。从晋商的族谱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富裕经济是代代相传,并不是当今所谓的“富不过三代”。因为晋商非常重视家庭的教育,他们重视书法,对小孩教育严格,要求他们背书识字,晋商的好几代都在那个时代或朝廷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这就需要着优良文化的家庭作为重要的推手,没有这样优良的文化和教育的背景,一个家族的富有也不过是昙花一现,同样,一个国家的富有也可能是昙花一现。
  欧洲的设计师们追求的是一种不同的东西。中国的教育很多时候要求大家一样,比如考试的时候有着标准答案作为参考。而在欧美国家,一个人的价值来自于他与别人的不同。欧美的教育与今天中国内陆的教育差别很大,中国想把每个人训练成一样,学校里希望每个学生都考一百分,其实后来有很多的证明,很多在学校里考试一百分的人踏入社会后,却没有那些考六七十分的人有出息。中国的考试是以标准答案为目标的,但社会上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在社会上越不按规矩出牌的、越特别的人,常常越有出息。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要大家以后不要去念书了。我是从大环境上分析,认清欧美的价值观,像Philippe Starck这些人都是非常另类、非常有个性的,相比中国的设计师,他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来自于非常丰富的欧洲文化资产的大环境。他能准确抓住物体的美感,比如要他随便在街上挑一样东西,他选的颜色或样式一定会比别的人选得好看。可能普通人能认出十二种颜色,而他可以认识一千种,他生长的欧洲环境中有很多机会让他有这样的锻炼。而中国人太重视数理化,忽视对艺术的教育,如果中国人到美国读计算机之类的,一定非常厉害,但是对于艺术,对于美感的认知就比不过人家。比如欧美的小孩子小就开始认识颜色,知道单单红色就有十几种,他都可以分辨出,而中国的教育,可能只教会小孩认识一种红色。
  所以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读过欧洲的艺术史,你能知道Philippe Starck这个人懂得非常运用所学的艺术知识。拿他做的北京兰会所来举例,北京的兰会所是大官或富豪们光顾的地方,所以他把它定位为首都最贵的会所,但如何来表现这种“贵气”呢?在Philippe Starck看来,欧洲一些贵族居住过的城堡,它墙上有很多壁画,而不是贴满了所谓的金箔,在城堡里,艺术是最贵的东西。所以他设计北京的兰会所时,就想到用艺术的文化符号来表现这种“贵气”。在Philippe Starck的设计中有很多隐喻,他会从当地文化中捕捉一些文化元素,然后运用到他设计的壁画、水晶灯、家具等作品中。
  “尊贵”还可以怎么体验?我再来举例说明。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贵族们开始相互攀比,比到最后,物质和经济上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攀比了,就开始比各自的经历,比家里的摆设。某位英国绅士家里面放了一个狮子或犀牛的标本,这可以代表他去过非洲打猎,躲过疟疾的肆虐,还徒步穿越了撒哈拉沙漠,捕猎到了一种动物回来。所以那时候的贵族,比的是各自家里的墙面上挂的是什么动物,谁的比较高级。这种文化里蕴含的是,尊贵不完全来自于物质的多少,还来自于各自的经历。那时的英国贵族们开始游历世界,正好也对于拓展世界关系起到了推动作用。
  所以在Philippe Starck的某些作品中也可以看到动物的元素。他在一张椅子的设计中加入了一只老鹰站立在椅背上,老鹰是威严、高贵、强大的象征。他把很多文化符号与他的设计、与隐喻结合,进一步证实了设计不是那么表面的,设计对文化、对历史,对于设计师的捕捉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所以欣赏Philippe Starck的作品时,你自己要有一点内涵和深度才能读懂他的作品表达的意思。
  形式潮流
  迪拜是一个富足的国家,建筑都很豪华,它的豪华来自于回教文化,回教文化有马赛克的传统,富丽堂皇。迪拜那个国家以前是一片沙漠,二十几年前成为一个小渔村,而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迪拜的很多设计中色彩非常鲜艳、丰富。以前他们在白茫茫的沙漠里生活时,他们居住的账篷里的颜色却是非常丰富,他们在视觉上可以接受这种鲜明的对比和变化,如果从外界到居室里全是白茫茫的一片,这反而让人受不了。这样的设计特点与当地的文化和环境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然也可以看到的是,中国现在有一些取自于纽约30年代ART deco风格的,非常重雕琢而细腻的设计,那种精致的细部,包括地毯、铁艺用刻花的概念来做,还有一些材质的概念。这种做法我觉得在国内目前来看,还会是很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能持续多久?看中国社会文化的承受度到多少,以及那些年轻的、有钱的人群,他们多久能跳过这个阶段,如果没有的话,还会持续很久。
  在这个阶段下,我们也做了一些回应这个市场上的设计。我们帮北京的中央帝景,在天津和北京中间的做了一些别墅。我们刚刚讲一种高调的豪华,在欧美国家其实它们经过这个阶段,有一些文化的沉淀和累计之后,他觉得那样的东西有点腻,我们讲吃大鱼大肉吃久了,青菜豆腐汤还觉得蛮好的。当然我们以欧洲的贵族看,也不可能是青菜豆腐汤了,你看起来是青菜豆腐汤,但实际上每个东西都是价值不菲,它的目的是不让你看出我到底多有钱,但只要懂的行家的一看,就知道你的东西都用的最好的。
Boutique Van Cleef & Arpels首饰店
  这张图是巴黎最顶级的珠宝店,欧洲包括今天英国皇室的订婚戒指及首饰都是专门由这家Boutique Van Cleef & Arpels首饰店订制。这个店在某种程度上反映欧洲贵族的倾向,不是来自于浮华,而来自于精致的手工及符号的象征。首先来看店内的装修,不仅店内的所有商品都非常昂贵,而且装修也同样如此。墙壁上用皮的概念雕出刻花,细细收边,是非常高明的工艺才做得到的。包括店内的椅子,水晶灯及墙壁上的小仙女logo装饰,都很昂贵。店内的椅子被设计为马鞍的感觉,是因为欧洲的贵族都喜欢骑马,对于马具也非常重视,椅子有马鞍的质感,会让贵族感到亲切。这个店呈现了一种低调的奢华,不懂门道的人完全看不出这些东西有多贵,而对于懂门道能知道这里的每一件东西都价值非凡。这样的贵族,他不愿意炫耀他的财富,让别人虽看不出这些物品的价值,却能明白这些物质比显露在外面的东西贵上好几倍。这就是Philippe Starck一种低调感觉的设计。
Philippe Starck趣味餐椅
  而Philippe Starck还有一些很具有趣味性的设计,如这个最有名的餐椅,这些餐椅的椅背上都有着不同人的笑脸。如果进到一个没有人的餐厅,看到了这些椅子,似乎有很多人在看着自己,这样也不会觉得餐厅的人气不旺,一个人吃饭也不会觉得孤单了,好像有很多人在陪着你,看着你。这种风趣的设计,在于他对文化和人性上的掌握。Philippe Starck他为什么能成为世界有名的设计师?他很懂得掌握人性中微妙的部分。他找到了生活中一些微妙的隐喻,加入设计之中还会让人会心的微笑。低调而奢华的设计,让专业的人才能读懂它。
  台湾有位设计师叫谭精忠,我觉得他做得也不错。他很重视把一些艺术品与设计相结合,如小舞女的雕塑。这张图中可以看出,他对生活的品味,对茶文化、雕塑、艺术及灯光进行处理后的效果。目前来讲这是最时尚的一些艺术,放在他这个房间里面,那你只有对艺术界很了解的人才知道,原来他的每一个陈设都是价值不菲。
  我们也做过一个旗舰店的设计,在上海淮海路,也是一个概念店,因为他们是广东东莞的鞋店,是在国内做顶级鞋子最成功的几个厂商之一。我们希望创造一个soho工厂的概念。因为制造业要推一个自己的品牌,其实就像法拉利,它的生产线非常专业,绝对不是弄个造型而已。它的性能和它的车速,和整个设计风格结合在一起。同样一个一流品牌鞋子的制造商,它当然是以工厂为基础,所以他不希望他店里是浮华的感觉,反而希望是一个设计工厂。所以我们以soho区工厂的厂房为概念,斑驳的木板,斑驳的这种布衣,工厂的那种概念。但是用最贵的水晶灯,然后最好的刻花的不锈钢来强调一种对比。包括上海人喜欢用的鸟笼,现代的水晶灯等等,来营造一种低调奢华的感觉。
著名台湾设计师史迪威与现场听众合影
&& 空间流转
  另外讲到都市化过程里的空间流转。做室内设计的时候,设计师的重点是设计造型还是设计空间?我们这个行业最基础的竞争其实是来自于空间。这位室内设计师,他很重视空间上“形”的一个处理。一个空间的流动是不是靠墙面上的绕来绕去就能满足?其实不是。我们设计一个酒店的客房,它原来可能是很单调的一个平面,空间基本上是很通透的,一个暗门打开来,让你空间感觉是流通的,这个流动使得空间可以有开有合,甚至有些屏风是穿透的,形成空间的延续,包括客厅与卧房中间有一种穿透的感觉。
  一个好的空间扮演的很重要的角色是,让人在空间里面能够活得很愉快。为什么今天很多年轻人,特别是一些是独子独女想不开,喜欢把自己关在一个房间里,那个房间会更让他透不过气来,叫都市的丛林。从大环境来看,在某些情况下,当你居住在某一个环境里,每天只有单一出入,这样的空间很可怕,久而久之你头脑里的思考模式就是单进单出。不是成功就是失败,没有第三种可能性。
  美国芝加哥儿童心理学做过一个实验,把两组年龄相同的白鼠分别放在两个笼子里,第一个笼子里面什么都没有,空空的只有四面,而另一个笼子里有几个小隔间及可以转动的滑梯。通过观察,第一个笼子里的老鼠活动很少,每天呆呆的坐在笼子里,而另一个笼子里的老鼠很活泼,每天都玩得很开心。等到它们都长大后,取出两只老鼠的脑部,你会发现到,第一个笼子里的老鼠的脑部皱褶很平,另一组老鼠的脑部皱褶很丰富。通过对脑部的研究可以得知,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脑部的皱褶越丰富的人越聪明,他的经验和智慧都比较丰富。
  一个空间对一个人的脑部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它会影响这个人的思考模式和变化。如果你能够在房间里跟自己的小孩们玩捉迷藏,这个房间会变得有趣很多。这种互动和空间的流动有助于人类脑部的发育。所以一个好的空间,应该具备空间的流动性。人的脑筋有时候会被空间制约。我认为在一个好的平面设计概念里,应该创造一个可让头脑思考的弹性的部分。所以我在设计里面,常常把一个空间打开让它内部的空间相互流通,通过活动门的开关、家具的摆设,让空间里存在一种可以内部玩耍的空间动线,我们称之为空间的“回路”,回路越多,空间的变化性越大,越有意思。
  我们为万科做的一些空间里面,增加了空间的很多弹性变化,让空间穿透和流动,那种开放感和流动感成为设计很重要的原则。房子里的空间将是每个人长期生活的,这样的空间里需要多一些可弹性,这比空间造型还重要。对于空间平面的弹性变化,我们做了一些有趣的设计,我们用曲线空间让视觉穿透。
  这是我们在台湾的几个发廊的图片,包括曲线和直线的,老屋顶和新屋顶。这就是曲面之间的变化,空间视觉上的交错,层楼之间的穿梭。
  我今天为大家举了很多例子,例子中包含几个大趋势,第一个是全世界的大趋势,这个趋势未必能适用于中国的土壤,因为中国有另外一种历史背景,但是最终的发展,它会回到大趋势里,短时期内,中国会有自己的路。
  第二个讲的是中国的趋势。目的是让大家看清自己应该在设计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其实有很多的机会提升自己,成为一个好设计师,我今天举了这么多的例子,并不是要大家抄袭,而是要大家了解设计趋势背后的连贯性。
  好,我今天的演讲就到这里了。谢谢在座的各位坚持这么长的时间听我讲完。我希望今天在座的每一个人听完我的演讲后“功力大增”。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史老师的精彩演讲,史老师基于自己对于中西方文化的深刻了解,对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非常系统的解析,深入浅出,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确实让人觉得受益匪浅。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谢谢!(完)
新闻线索提供请联系QQ:
免责声明:中华室内设计网作品由网站注册会员发表,本网站对其作品的版权未作证实,对作品的原创性、真实性不作保证,也不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未经本网站及作者授权,请勿转载。如对作品版权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电话联系:1 QQ:
设计名人圈
装饰设计公司推荐
设计师作品展厅
设计博文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他不知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