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勒变法推行重农抑商造成抑郁症不治疗后果怎样和影响不包括:

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169-第7页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169-7
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启示: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3、古代史上,我国货币在铸造材料和样式方面变化多;(1)秦朝时期,统一的圆形方孔钱币的出现反映了怎;特征: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形成;(2)明朝时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对封建经;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有利于文化技术的交流和发;三、高考回顾:;1、“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奈在扬州”;荣,扬州的繁荣直接受益
 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启示: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民族的落后;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者存,逆历史发展趋势者亡。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流的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3、古代史上,我国货币在铸造材料和样式方面变化多样,反映出不同时期政治经济的特点。(1)秦朝时期,统一的圆形方孔钱币的出现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对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有何影响?特征: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形成。影响:有利于国家统一;政权的巩固(2)明朝时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对封建经济的发展有何促进作用?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有利于文化技术的交流和发展;为资本主义的萌芽创造条件。三、高考回顾:1、“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奈在扬州”。这首诗突出反映了当时扬州的繁荣,扬州的繁荣直接受益于
)A、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B.位于长江与大运河交汇之处地理位置C隋炀帝曾多次巡游扬州(江都)
D扬州经济富有特色,旅游资源比较丰富2、 明代,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这里的“新”的含义
)A.商业活动不局限在“市”里
B.有了休闲娱乐的场所C.有了通宵达旦的夜市、晓市等 D城市职能由政治中心向经济中心转变3、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主要标志是
)A、出现了不少工商业繁荣的城市
B.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C、制瓷行业中出现很细的技术分工 D.纺织行业中出现了“机房”4、
明朝时期经济政策中,对资本主义萌芽具有明显促进作用的是①奖励垦荒 ②用银两收税 ③加强行会和税收管理 ④废除人头税 (
)A、①③④
D.②④四、高考预测与课堂练习:1.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所造成的后果和影响不包括
)A、巩固了封建小农经济
B.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C.增强了统一战争的物质力量
D.根除了土地兼并现象2.《隋书》记载隋炀帝“徙天下富商大贾数万家于东京(洛阳)”。这种做法(A、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洛阳的繁荣 B.有力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加速了隋朝统治的灭亡
D.有力地促进了民族融合3.617年,一位商人经水路从余杭到长安去经商,他依次要经过的几段人工河应是①广通渠②永济渠③通济渠④江南河⑤邗沟(
)A、②③⑤①
B.④③②①
C.④⑤③①
D.⑤④②①4.明朝时期,出现了许多商业城市,或为繁华的市场,或为对外贸易的港口。这些城市形成的共同原因是 (
)A、都是政治中心
B.交通较为便利 C、手工业很发达
D.农业发展较快5.下列对唐朝长安城商业活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
)①频繁的对外商业活动提高了长安城的国际地位②“市”中的商业活动是长安城商业繁荣的标志③“坊”和“市”的划分限制了长安商业活动的发展④长安的商业代表了古代历史上城市商业的最高水平A、①②③
D、①②③④6.汉武帝以后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抵达(A、南亚次大陆南端B.中南半岛南端 C阿拉伯半岛南端D、马达加斯加岛西岸7.明朝“嘉靖末,隆庆间??末富居多,本富益少。”这反映了明朝中期(A.原来富有的地主被后起的超过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冲击封建经济C.后来富有的地主增多
D.商品经济发展,经商致富者增多8.纵观古代货币发展可以看出货币发展趋势是①品种繁多趋向统一
②由金属货币趋向纸币③由一般金属货币向贵重金属货币发展
④金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A、①②③
D.②③④9、货币发展趋势就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潮流而言,最主要的作用是 (
)A、为政治统一奠定了绝对基础
B.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D、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快速发展10、简要分析唐朝商业市场发展所出现的新情况,并指出当时市场仍受哪些限制?[答案]①城市市场中行业众多,出现了为商贾服务的邸店和早期银行雏形的柜坊;唐朝后期一些大城市出现了夜市;定期举行的草市遍及广大农村;来自波斯、大食等国胡商云集各大都市的市场。②市场仍固定在专门的商业区,与住宅分开,面积也较小;市场里店铺不能任意扩大铺面、摊位;买卖时间有限定,仍有日中为市的古风。11、分别概述春秋战国、隋唐、明清三个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及主要表现。以此谈一谈你对农、工、商发展关系的认识。[答案]春秋战国时期:原因:民族进一步融合;农业、手工业显著进步。表现: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一批繁华的城市作为商业中心崛起。隋唐时期:原因:农业、手工业的进步;大运河等交通发展;柜坊等市场机构出现。表现:著名商业大都市兴起,如扬州、益州等;对外贸易空前发展。明清时期:原因:小农经济与市场结合日益密切;经济繁荣。表现:国内城市扩大;全国性商贸城市兴起;部分地区农村商品经济蓬勃。关
系:无农不稳,农业是经济基础;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二)古代商业与城市的发展`
黄金 为上币, 秦半两钱 ――铜钱为下币即“ 圆形方孔钱 ”货
隋 :仍铸 五铢钱 。唐:唐高祖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 开元通宝 成为唐朝通用货币,唐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明: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交
秦汉:水陆交通形成全国网络。秦统一中国后,颁布“车同轨”的法令,并建成遍及全国的驰道。秦朝挖掘的灵渠,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汉朝开辟了陆上的“丝绸之路”和海上的“丝绸之路”通
隋唐:交通发达,商人的足迹遍及全国。交通要道上还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备有驿驴,供客商骑用。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也很方便,商船往来不绝。以陆上的“丝绸之路”和海上的“丝绸之路”为代表的对外交通发达。运
宋元:宋朝将指南针应用到海船上,航海技术大大提高。输
明清:明代出现造船高峰;郑和七次下西洋把我国的古代航海活动推向顶峰。不久以后明清两朝先后实行了海禁,清朝实行闭关政策,航海事业从此一蹶不振。 主的水运很,市中有
草市 ,商人众
商业都 (三)资本主义萌芽农业
新发展的基础上, 商品经济 空前活跃。江南一些地区 。3、 明朝中后期
等手工业生产部门。手工工场的出现 (略)微弱、稀疏;②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③发展水平低;④最初多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形式。4、萌芽的缓慢发展 (略)(四)闭关政策内容:清朝实行,一方面禁止 国人
出海贸易,另一方面限制 外商来华贸易。实施:清初,朝廷多次颁布 禁海令 ,对外国采取“非系贡献,概不贸易”的态度。中国古代经济总结练习
1、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初期的突出作用是(
)A、促进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民族融合C、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B.有利于封建政权巩固和政府收入增加D.导致了中原市场的形成2.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有新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不包括 (
)A、使资本主义生产萌芽并缓慢发展
C、城市完全成为封建政治中心B.出现了反封建的文字艺术和民主思想 D.封建制度渐趋衰落3.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反映了
)①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③封建专制集权制度的加强④封建统治者需要通过商业获取奢侈品
⑤对传统经济思想提出了批评和挑战A、③④⑤
D.②③④4.隋唐初年与清初在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方面的共同点是
)A、分给一定土地 B、放松人身控制C.调整赋税制度 D.减轻赋税5.遭到官僚、地主反对而走向失败的赋税制度不包括(
)A、租庸调制 B.两税法 C.方田均税法 D.一条鞭法6.下列关于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演变趋势的说明,不正确的是 (A、赋税缴纳方式趋于简化和货币化B.农民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趋于弱化C、人头税逐渐降低但始终没有废除D.客观上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趋势7.下列对我国古代丝织业的发展表述错误的是(
)A、战国时就有养蚕缫丝业
D.生产方式经历了手工作坊到手工工场的演变B.成都在唐朝时是我国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C.郑和下西洋赠送物品主要是棉布8.古代中国被誉为“丝绸之国”,是因为
)①封建政府对丝织业较重视
②丝和丝织品是我国古代传统的出口产品③历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改进丝织技术
④种植范围广,物美价廉A、①②③
D.①②④9.不同时期城市体现出不同时代的特征,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战国时期,城市大多是封建诸侯国的政治中心B.唐都长安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又是商业大都市C、南宋的东京,是全国最大的商业都市 D.明朝的苏州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10.明清城市与战国的相比,出现的新特点有
)①政治、经济职能分离 ②商品化程度高③出现了专业化④资本主义萌芽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D.①②④11、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经济在中国古代日益发展。(1)隋唐时期,商品经济有哪些特征?(商业繁荣,城市兴旺,倾币统一)(2)明清商品经济有何新的发展?(产品种类多,专业城市发展,内部市场扩大,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3)清朝前期,商品经济为什么未能取代自然经济的统治地位?(从思想上,政策上,民穷上,商有买地上)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为国之要,在于得民。民多则田垦而税增,役众而兵强。田垦税增,役众强,则所为而必从,所欲则必随。摘自(宋)《叶适集水心别集》[材料二]
(乾隆帝)“??升平日久,户口日滋,物价腾踊,势所必然。??然天地所之物止有此数,昔有十人食之,今以百千人食之,米安得不贵?米既贵,诸物安得不贵?游手闲僧道之流,且借此以糊口,设尽驱之力田,言之易而行之难,安得许多田与之乎???为今计,补偏救弊之不暇,实无一劳永逸之法也。” ――摘自《国朝官吏续篇?圣制节俭论&&请回答:(1)材料一认为宋初提倡“民多”有哪些好处?作者这样看待问题的出发点是什么?(见材料,封建统治)(2)材料二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什么?乾隆帝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是否正确?为什么?(见材料,错。可以发展工商业)(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口问题的看法(利弊)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汉关中主要水利图材料二“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三
渭水上游的陇山山脉,秦汉时代一片葱茏。秦岭及其北麓在汉代被人称为“陆海”。然而,关中作为许多朝代帝王的京畿重地,建筑宫室,营筑坟墓,所耗树木无法记算。其中主要是就近砍伐,唐代以后,渭水的流量已经明显减少,航运也就不见记载。秦岭北麓的森林至今早没踪影了。――《中国古代史》材料四早在隋时,主要是关中和黄河下游的粮食、布帛供给京师,唐初以来,关中粮食不足供给封建中央政府所需,不过在唐玄宗以前,关中粮食除自给一部分外,其他大部分大多来自陇右、河西及山西汾、晋地区,安史之乱后,关中粮食供应,主要靠江淮及江南地区。――甘霖《变局》请回答:依据上述材料,分析西汉至隋唐时期关中地区经济状况的演变及其原因。这一演变说明了什么问题。2.①西汉时期,关中是全国经济重心。其原因是:关中地区地处渭河平原,森林茂密,水资源充足,自然环境优越;关中地区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自战国以来联中地区逐渐形成较为完备的水利灌溉系统。变化:隋唐以来。关中经济发展逐渐趋于衰退,丧失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原因:自然环境的变化;长期过度的开发,水土流失严重;随着关中经济的,人口急剧增长,形成人口问题,制约了经济发展;自东汉以来,北方长期战乱,尤其是安史之乱,极大地破坏了经济的发展。(2)说明:经济重心逐渐东移、南移;发展经济要与环境保护相结合。14.土地兼并是中国古代非常普遍的现象。它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兼并的加剧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请结合所学知识,把“土地兼并--资本主义萌芽”两个历史名词在逻辑上联结起来。(6分)14.土地兼并造成农民贫困(1分),无力购买手工业品(1分);土地兼并使封建地租收益丰厚(1分),吸引经营工商业致富的人买田置地(1分),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1分)。因此,土地兼并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1分)。包含各类专业文献、高等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外语学习资料、应用写作文书、各类资格考试、文学作品欣赏、行业资料、生活休闲娱乐、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169等内容。 
  【】 
您可在本站搜索以下内容:
200q-12-26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本专题考点范围:第一章第二节,第二 章第一节,第三节,第四章第四节,第 五章第二节第四节五节六节,第六章第 一、三节。 一、专制...
  中国古代史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史学1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中国古代史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史学1中国古代史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史学案【考点落实】第 2 课文献...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专题1_初三政史地_政史地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专题 本专题考点范围:第一章第二节,第二章第一节,第三节,第四章第四节...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史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高三复习专用专题一一、西周的政治制度 1、西周的分封:(封邦建国) 1)目的:巩固统治,拱卫王室 中国古代的...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_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一、 中国古代政治结构概览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分封制、宗法制、...
  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练习(答案)_高二政史地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专题练习 1.(200q 江苏武进)下图是汉代画像石《周公辅佐成王图》 。...
  淮安外国语学校历史专题复习讲义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史)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史)班级一、选择题(答案写在每小题的题号前) 选择题(答案写在每小题的题号前) ...
 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 注: 本专题含古代中央官制、 古代监察制度、 古代选官制度...小专题一: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专题 一.知识归纳(一)大纲版 1.秦朝:中央设三公...
 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专题二古代中国经 济 专题三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四古代中国的 科学技术和文化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单元概述】 从...
赞助商链接
别人正在看什么?
赞助商链接历史同步练习题考试题试卷教案高一历史必修II期中试卷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历史同步练习题考试题试卷教案高一历史必修II期中试卷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湖南省永州一中11-12学年高二历史单元测试题:第2单元&商鞅变法(人教版选修一).rar&&人教版
下载地址::
资料下载说明::
1、本网站完全免费,后即可以下载。每天登陆还送下载点数哦^_^
2、资料一般为压缩文件,请下载后解压使用。建议使用IE浏览器或者搜狗浏览器浏览本站,不建议使用傲游浏览器。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视频及打包资料为收费会员专用(20元包年),因网站大概需要6万/年维护费。
文件简介::
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单元训练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班级____&&姓名_____&&学号_____ 一、选择题部分 1、下列事件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相关的是 ①井田制的确立&②铁农具和牛耕出现③新兴地主的出现④百家争鸣⑤频繁的争霸战争&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 2、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根源是 A.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D.各国君主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 3、以下哪一项最能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A、是奴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形成时期&&&&&B、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 C、是民族融合大发展时期&&&&&&&&&&&&&&&&&D、是文化科学空前繁荣时期& 4、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要 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B、发展封建经济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D、消灭奴隶制残余 5、春秋和战国时期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 A.改革的内容&&B、改革的方式&&&C、改革的性质&&&D、改革的成果 6、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其导致的后果是 ①增加了国家收入②承认了土地私有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7、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王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 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B.想称霸天下的欲望C.阶级斗争非常尖锐&&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 8、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 A、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B、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 9、商勒在秦国变法,后人多以‘商君虽死,秦法未败”加以评论,这主要是因为 A秦孝公大力支持B满足了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C变法措施为各国所沿用D“为秦开帝业”影响深远 10、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战争频繁,但为结束分裂混乱局面,走向统一准备了条件。其条件有:& &①实现了区域性统一&&②促进了民族融合&&③变法中秦国强大&&④人民渴望统一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1、最早动摇井田制,标志土地国有制开始瓦解的措施是& A.“相地而衰征”&&&&B.“废沟洫”&C.“尽地力”&&&&D.“为田开阡陌封疆” 12、对秦国来说,商鞅变法起到的决定性的历史作用是 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B、秦国的军事力量日渐强大&& C、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D、加速了秦国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 13、《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14、商鞅变法中,对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容是& A.“为田开阡陌封疆”&&&&B.奖励军功&&&&&&C.重农抑商&&&&D.推行县制 15、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影响最深的一项是 A.“为田开阡陌封疆”&&B.奖励军功&&&&C.重农抑商&&&&D.推行县制 16、下列改革中,含有土地所有制变革的是 A.周世宗改革&&&&&&B.商鞅变法&&&&&C.管仲改革&&&&&D.王安石改革 17、商鞅变法哪些内容直接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①奖励军功②重农抑商&③为田开阡陌封疆④废分封行县制⑤实行连坐法 A.①③④&&&B.①②⑤&&&&C.②③⑤&&&D.②③④⑤ 18、“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的根本原因是 A.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B.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C.秦孝公的支持D.人民大力拥护 19、秦国之所以已经成为富强之国,主要原因是 A.实行商鞅变法&&B.更多使用铁制农具C.牛耕得到推广&&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20、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21、秦国商鞅变法有其历史局限,下列不是其局限的是 A.轻罪重罚&&&B.户赋、劳役沉重C.国情依旧如旧&&D.旧制度、风俗文化仍然存在 22、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B、各诸侯国为争霸注重生产 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减轻 23、商鞅变法措施激化阶级矛盾的是 ①连坐法的推行②轻罪重罚③户赋劳役沉重④重农抑商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4、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的相同点是 A、都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B、都废除了奴隶制度,确立了封建制度 C、都增强了本国争霸斗争的实力&&&&&&&D、都改变了国家的社会性质 25、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最主要的依据是 A.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26、下列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B、连坐法的推行,加重了人民的痛苦&& 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D、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7、“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战国策•秦策一》)文中“人说惠王”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A、没落贵族  B、立功将士&&&&&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 28、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A.奖励军功&&&&&B.奖励耕种&&&&&C.焚烧诗书&&&&&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29、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的主观目的是&&&&&&&& &&&&A、确立土地私有制度&&&&B、建立地主阶级统治C、发展封建地主经济D、限制旧贵族的权力 30、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相比,主要的不同点是&&& A.改革涉及土地制度B.改革涉及赋税制度&C.改革涉及军事制度D.改革触及上层建筑 31、商鞅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其实质作用是&& A.对地主阶级的批判和否定&&&&&B.为地主阶级专政提供条件 C.肯定了公田私田化的现象&&&&&D.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2、“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人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33、商鞅变法得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是 ①重农抑商②“燔诗书而明法令”③奖励军功④废除井田制⑤实行连坐法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⑤&&C、①②③⑤&&D、②④⑤ 34下列关于商鞅变法错误是 A.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B.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早的改革运动 C.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D.商鞅变法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35、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这 一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B.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 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异常激烈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 36、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 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 37、下列事件,不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的是 A、管仲改革&&&&B、李悝变法&&&C、吴起变法&&&D、商鞅变法 38、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 A、内容相同,性质相反&&&&&&&&&B、都废除了奴隶制度而确立了封建制度&& C、都壮大了本国争霸的实力&&&&&D、都改变了所在国的社会性质 二、非客观性试题 3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 而巡礼者不足多。&&&&&&&&&&&&&&&&&&&&&&&&&&&&&&&&&&&&&&&&&---------商鞅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 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 丧社稷。&&&&&&&&&&&&&&&&&&&&&&&&&&&&&&&&&&&&&&&---------《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 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史记.李斯列传》 请回答: (1)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据材料一、二说明变法法令推行的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文) (3)材料二、三的作者对商鞅变法各持什么态度?材料二中的“务本”、“王制遂灭”各指什么? 4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 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材料二&&&观察下列商鞅变法时期的三幅图: 图一&&铁制农具 &&&&&&&&&&图二&&奖励耕织 &&&&图三&商鞅铜方升 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 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 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①从材料二图一和图二中的牛耕图中你能吸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 么? ⑶据材料二图二中的牛耕图,史学家一般认为这是农民在私田上进行耕作,你认为这种观点是否 正确?为什么? ⑷引用材料三中的一句话,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⑸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试述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41、阅读下列材料:(2009年浙江省高考自选模块历史题) 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食货》 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荀子•议兵》 ①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 鞅之“诱”,结果如何?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的原因。 4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J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三&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史记•商君列传》& 回答:(1)材料一中主要作了哪些规定?试加以概括提炼,逐条列出。 (2)材料二、三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共识?哪一个对商鞅变法完全持肯定态度? (3)你认为材料二中哪句话最不符合当时历史事实?为什么? (4)材料三中“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作者对此态度如何?你如何评价? (5)材料四中作者对商鞅变法的评价错在哪里? & 4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材料二&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原注:开谓刑严峻则政化开,塞谓布恩赏则政化塞,其意本于严刑少恩)。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材料三&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无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材料四&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1)从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带来怎样的社会结果?(不得摘抄原文)为什么会出现“民勇于公 战”的局面?& (2)材料二评论商鞅变法的主要标准是什么?其评价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3)据材料一、二概括商鞅变法能够成功的原因。 (4)材料三对商鞅变法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 (5)材料四评价商鞅变法主要着眼于什么?与材料三的观点有何不同? (6)材料三中庶人是指哪个阶级?你认为评价商鞅变法的主要着眼点应是什么?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一、选择题 1-5DBACC&6-10ABADD&11-15ACDAA&16-20BABAB&21-25CAACA&26-30DADCD&31-35BCBBC&36-38DAC 二、非客观性试题 39、答案:(1)法家&&&秦孝公的支持(2)A、废井田,开阡陌&&B、奖励耕战,重农抑商(3)材料二持否定态度,材料三持肯定态度。“务本”指重视农业生产。“王制遂灭”指奴隶制度被废除 40、答案:⑴说明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并逐步推广,说明了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⑵正确。因为当时通过商鞅“为井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了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或由于当时生产力的提高,在井田以外的私田越来越多。) ⑶倾邻国而雄诸侯。 ⑷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为秦国的富国强兵(1)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 41、①“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2)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专心应敌于外。&& 42、(1)实行什伍连坐制;奖励军功;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制;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 (2)变法使秦国富强;材料二。 (3)“民以殷盛”。变法后,对老百姓来说负担仍比较重。 (4)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否定。作者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是一种进步的社会运动。 (5)认为商鞅为人“刻薄人也”,其“变法”为“挟持浮说,非其质矣”,指责变法。仅从其品德方面评价,没有认识到其历史进步性。 43、(1)结果: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富足,遵纪守法。原因: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w.w.w.k.s.5.u.c.o.m (2)主要着眼于对个人品质的评价。材料二认识到商鞅变法也有消极性,但认为商鞅“天资刻薄”“严刑少恩”是其受恶名,最后被车裂的根源是片面的。商鞅的悲剧结局,是因为变法极大打击了旧贵族势力,遭到了他们的仇视。商鞅作为法家人物,主张以严刑峻法统治人民,保证了改革的进行,也起到积极作用。 (3)因为变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获得人民群众支持。其人个性果断,坚持自己主张,严刑峻法是成功原因。&& (4)肯定了变法富国强兵的实际作用,否定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及变法对奴隶制统治秩序的破坏作用。 (5)着眼于变法取得的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实际效果,看到了变法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与材料二不同的是肯定了变法所建立的新秩序。 (6)新兴地主阶级;最主要的着眼点应是生产力。
亲!请或新用户?
按教材找资料
版权声明:1、本站资料大部分为网络收集整理、购买、会员上传。如有侵权,请本着友好方式发邮件给我们,我们均无条件删除。无共享精神者,也请勿使用本站资料!2、部分资料为收费会员下载,目的促进资源共享,您可以通过提供原创或自编资料获取。如有任何因为资料搞事者或者勒索本站者,本站将坚决奉陪。
CopyRight&书利华教育网
------E-mail:(#改为@即可) QQ:
旺旺:lisi35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抑郁症的后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