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濮阳中华第一龙龙是河南哪个城市的

打开微信扫一扫
孔网客户端
安卓版苹果版扫描下载
手机浏览本店
店铺名称:
店主昵称:
店铺等级:
拍卖等级:
卖家信誉:
卖家好评率:
实名认证:
担&保&&金:428元
地&&&&&&址: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
电&&&&&&话:
网&&&&&&址:
开通时间:
各位书友您好!本店以诚信为本,先款后书,款到发货。每本邮费2元,挂号费3元。需要快递的请留言。订单保留7天。中国建设银行账号:60
如果下订单,请短信()告知选择邮递方式:挂号印刷品邮递还是快递。
当前位置: > 中华第一龙旧书坊
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中华第一龙指的是哪一条龙?它有哪些特点?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把龙作为图腾?你从这一艺术形象中体会到了什么?
中华第一龙指的是哪一条龙?它有哪些特点?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把龙作为图腾?你从这一艺术形象中体会到了什么?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俗话说中国文化有“上下五千年”,但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文化,却不仅仅只有五千年。“中华第一龙”就有着6000年的历史,见证了中华民族为龙的子孙的事实。话说中华第一龙的出土,要追溯到1987年濮阳市为解决工业和城市居民用水,在濮阳县城西南处修建了一座引黄供水调节池,施工中发现一处早期仰韶文化遗址。遗址南边,是五代后梁修筑的濮阳古城墙。经国家文物考古工作者进行科学发掘,在仰韶文化第四层下出土了四组用蚌壳摆彻的龙虎等动物图案。  龙乡濮阳相关介绍  1987年在位于河南省濮阳县城西水坡仰韶文化址发现”中华第一龙”。在一个墓室中部的壮年男性骨架的左右两侧,有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案,龙图案身长1.78米,高0.67米,昂首、弓身、长尾,前爪扒、后爪蹬,状腾飞。虎图案身长1.39米,高0.63米。虎头微低,圜目圆睁,张口露齿,虎尾下摆,四肢交替,如行走状,形下山之锰虎。墓主人的两侧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案,被考古学者验定为“中华第一龙”。重大发现  1988年正值农历龙年,这一重大考古发现立即轰动了学术界和新闻界,并引起海外的广泛关注。1998年是农历“虎年”,画家李燕在首都报纸著文指出“中国的龙文化是相当丰沛的,‘中华第一龙’就出自我们的老祖宗黄帝之孙——颛顼的老家濮阳。乘龙升天  “中华第一龙”是仰韶时期(中国传说时代,该时期的代表人物是“三皇五帝”)墓葬的随葬品,与之同时出土的,还有虎。龙和虎都是用蚌壳摆塑而成的,其墓的主人则是一具1.79米的、躺在龙虎之间的森森白骨。更扑朔迷离的是黄帝“乘龙升天”这一中国最古老的传说,被在该墓葬所出土的“乘龙升天”蚌壳摆塑所证实———“乘龙升天”是传说,却系历史的真实反映。第一凤出土时隔“中华第一龙”33年后,2004年5月,“中华第一凤”又现身玉龙之乡赤峰。   获悉:内蒙古考古专家在赤峰市出土的一个属于新石器时期的陶杯上发现凤造型,其头、冠、翅和尾的造型与中华传统的凤极为相近,从外部特征看,与现在的“鸟”颇为相象,这只陶凤杯上的凤造型头、冠、翅、尾等造型,与中华传统的“凤”的特征完全接近,且文物完整,系史前文物首次发现。该凤长17.6厘米,宽9.6厘米,高8.8厘米。。考古专家断定,这个距今6800多年的陶凤杯上的凤造型,堪称“中华第一凤”。   中华第一龙和中华第一凤同出一地,真可谓龙飞凤舞、龙凤吉祥啊!西水坡遗址  西水坡遗址,位于濮阳老城西南隅。1987年5月,在开挖引黄供水调节地工程中发现,遗址的西、南两面是始建于五代后梁时的雄伟古城墙。依法报经文化部批准后,于同年6 月开始科学发掘。该遗址的文化层,自上而下是宋、五代、唐、晋、汉以及黄河淤积层,东 周、商文化层、龙山文化层和仰韶文化层。仰韶文化层又可分为上、中、下三层。西水坡遗 址发掘清理了众多遗迹,像灰坑、窖穴、房基、窑址、沟、成人墓葬、儿童瓮棺葬、东周阵 亡士卒排葬坑,以及大量的陶、骨、石、蚌器等遗物,还有丰富的动物遗骸。更重要的是发 现了四组蚌图和成批的蚌壳、螺壳堆积。   中国是龙的故乡, 在龙的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统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中国最早的龙形象是在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发现过程  1987年为解决化工工业和城市居民用水,濮阳市在老城西南隅的西水坡修一座引黄供水调节池,在配合施工的考古调查中,于调节池的西南部发现一处内涵非常丰富的仰韶文化聚落遗址。经申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后,从当年6月起,濮阳市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对该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收获很大。最重要、最有意义的是在仰韶文化第四层下清理出四组用蚌壳摆砌的龙虎等图案,简称蚌图,以B1、B2、B3、B4表示之。B1为墓葬,编号M45。8月17日在137号探方中发现(以下探方用T表示),墓主人为一老年男性,头南足北,身长1.84米。在其两侧分别为蚌壳龙虎图案。龙虎相背,龙在东侧,长1.78米;虎在西侧, 长1.39米, 皆头北尾南,墓主人、中足北还有一蚌壳堆;B2在B1南20米处,9月10日在T176中发现,其内容有龙、虎、鹿、石斧等,虎在西,鹿在东,头皆向北,相向而立。龙在虎南,张嘴伸舌,可见上下牙齿,嘴南有近圆形蚌堆。龙身迭压在虎身之下。龙头之东有像蜘蛛的图案,再向东放置一石斧。B2南北通长2.1米,东西通宽1.33米;B3在B2南边25米处,11月23日在T215中发现。内容为一只奔虎,头西尾东,背南足北作跷尾奔跑状。与虎背对背为一龙,头东尾西,昂首作腾飞状, 龙背骑一人;B4在B3西南,因被两个晚期灰坑打破已辨不清形象。   三组蚌图,造形独特、规模宏大、内涵丰富,在仰韵文化考古史上是首次发现,专家们一致认为,蚌龙在考古断代上属仰韵文化早期的遗迹无误,在形态上是北京故宫里各种龙的正宗祖先。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验室对该遗迹的蚌壳标本作碳十四测定,年代为距今6600年,误差不超过135年(经树轮校正),专家们遂誉称蚌龙为“中华第一龙”。“中华第一龙”轰动了海内外。国内外许多学科的专家学者对它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西水坡蚌龙作为龙文化的源头,其深刻的内涵正在被揭示,而蚌龙本身的现实意义已超出了学术研究本身。龙乡  1995年10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濮阳市人民政府联合在濮阳召开了“龙文化与中华民族”学术讨论会,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参加盛会,会议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闭幕式上,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正式命名濮阳为“龙乡”,并由常务副会长冯征将镌刻有“龙乡”二字的铜牌颁发给濮阳市。   1987年5月至1988年9月,文物部门配合引黄调节池工程队,在濮阳县城西南隅西水坡,发掘出仰韶文化时期三组蚌砌龙虎图案。第一组45号墓穴中有一男性骨架,身长1.84米 ,仰卧,头南足北。其右由蚌壳摆塑一龙,头北面东,昂首弓背,前爪扒,后腿蹬,尾作摆动状,似遨游苍海。其左由蚌壳摆塑一虎,头北面西,二目圆睁,张口龇牙,如猛虎下山。此图案与古天文学四象中东宫苍龙、西宫白虎相符。在此墓东、西、北三小龛内各葬一少年,其西龛人骨长1.15米,似女性,年约十二岁,头有刃伤,系非常死亡,像殉葬者。   距45号墓南20米外第二组地穴中,有用蚌壳砌成龙、虎、鹿和蜘蛛图案,龙虎呈首尾南北相反的蝉联体,鹿则卧于虎背上,蜘蛛位于虎头部,在鹿与蜘蛛之间有一精制石斧。再南25米处第三组是一条灰坑,呈东北至西南方向,内有人骑龙、人骑虎图案。这与传说“黄帝骑龙而升天”、“颛顼乘龙而至四海”相符。另外,飞禽、蚌堆和零星蚌壳散布其间,似日月银河繁星。其人乘龙虎腾空奔驰,非常形象生动,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另外,在三组蚌砌图案周围,还发掘出仰韶时期房基和大量墓葬、器皿及圆雕石刻人像残块,内含十分丰富。   龙的传说很久,是古代人崇拜的由多种动物特征组成的图腾,几千年来,人们把它视为权势与威严的象征,雕于梁柱,塑于墙壁,绣成龙袍,成了真善美的统一体,故有“真龙天子”、“乘龙快婿”、“望子成龙”诸多称谓,体现了中国人的理想、愿望和追求。1987年,濮阳县西水坡出土的龙虎图案,目前在全国考古发现的龙图案中年代最早,据科学测定在距今年前,故被专家誉为“中华第一龙”。此次重大发现,轰动了全国新闻界和史学界。1988年《人民画报》曾用19种文版发行120个国家。国内主要报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物报》、《文物》、《华夏考古》等都先后作了报道。历史意义  濮阳西水坡遗址的发现,对探索中国文明起源、龙的起源与研究中国古代史、美学史、宗教史、天文历法等都有重要意义。考古学家邹衡题词:“华夏文明,渊源有自,龙虎俱在,铁证如山”,对此作了高度评价。1995年10月中旬,“龙文化与中华民族”学术研讨会在濮举办,在这次会议上,濮阳市被命名为“龙乡”,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把刻有“龙乡”二字的铜匾赠送给濮阳市。从此,“龙乡”就成了濮阳的代称。红山玉龙  红山文化玉龙的制造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材料为玉,高26厘米,现收藏于内蒙古翁牛特旗博物馆。   此件玉龙的具体用途尚有待进一步探讨,不过龙体背正中有一小穿孔,经试验,若穿绳悬起,龙骨尾恰在同一水平线上,显然,孔的位置是经过精密计算的。考虑到玉龙形体硕大,且造型特殊,因而它不只是一般的饰件,而很可能是同我国原始宗教崇拜密切相关的礼制用具。   红山文化玉龙曾有“中华第一龙”的称誉,虽然此后我们又发现了更早的龙形的踪迹,但红山玉龙的典型意义仍不容置疑。中华民族向以“龙的传人”自居,龙的起源同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形成和文明时代的肇始紧密相关。红山玉龙对于研究我国远古的原始宗教,总结龙形发展的序列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从这一点上来看,怎样估价红山玉龙的文化价值均不为过。   玉龙墨绿色,体卷曲,平面形状如一“C”字,龙体横截面为椭圆形,直径2.3~2.9厘米。龙首较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紧闭,鼻端截平,端面近椭圆形,以对称的两个圆洞作为鼻孔。龙眼突起呈棱形,前面圆而起棱,眼尾细长上翘。颈背有一长鬣,弯曲上卷,长21厘米,占龙体三分之一以上。鬣扁薄,并磨出不显著的浅凹槽,边缘打磨锐利。龙身大部光素无纹,只在额及鄂底刻以细密的方格网状纹,网格突起作规整的小菱形。值得注意的是,玉龙形象带有浓重的幻想色彩,已经显示出成熟龙形的诸多因素。   玉龙以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细部还运用了浮雕、浅浮雕等手法,通体琢磨,较为光洁,这都表明了当时琢玉工艺的发展水平。   红山玉龙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圆润流利,生气勃勃。玉龙身上负载的神秘意味,更为它平添一层美感。赤峰玉龙  1971年,被考古界誉为红山文化象征的“中华第一龙”——红山碧玉龙在赤峰市红山文化遗址出土,赤峰市也因此被誉为“中华玉龙之乡”。   红山碧玉龙的发现,不仅让中国人找到了龙的源头,也充分印证了中国玉文化的源远流长。在红山碧玉龙出土的前后,红山文化遗址还有大量的玉器出土,玉器群中有龙、鱼、龟、蝉的形象,有取自然现象融入艺术构思的璧、环、勾云纹佩饰等,意象兼备,精致脱俗。   自红山碧玉龙被考古界公认为“中华第一龙”后,以蚌壳精心摆塑的龙形图案在河南省濮阳县城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山西省吉县狮子滩也发现了鱼尾龙形岩画;用石块堆塑而成的巨龙图案在辽宁省阜新查海遗址出土。此三地均将各自发现的龙形图案称为“中华第一龙”。顾名思义,所谓第一,自然就应该只有一个,突然冒出这么多“中华第一龙”来,争论自然在所难免。   不过,尽管近年来全国各地在考古中都发现   了不少龙的图案,可是在今年5月下旬召开的中国玉文化玉学第四届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们认为,在辽河流域出土的红山碧玉龙堪称“中华第一龙”。   专家们指出,红山碧玉龙呈勾曲形,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两个鼻孔,颈上有长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队长、副研究员刘国祥认为,红山碧玉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具龙形的龙。中华龙文化龙的传说  龙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传说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后成为皇权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龙”。另有书记“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代表内涵  对现代中国人来说,龙的形象更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人们激动、奋发、自豪。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而,“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龙是中国人的独特文化创造、观念创造、符号创造。 “龙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国五千年伟大历史的象征,是崛起的伟大中国人们勤劳、勇敢、不屈不挠、大胆创造、诚信和谐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其它相关  龙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龙与凤凰、麒麟、龟一起并称“四瑞兽”。(也有许多典籍和史书著作中提到“四瑞兽”分别为:猰貐、居、貔、狻猊。)青龙与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国天文的四象。   
&&&&&&&&&&&&&&&&&&&&&&&&&&&&&&&&& 红山玉龙。特别其它地方有。
&&&&&&&&&&&&&&&&&&&&&&&&&&&&&&&&&3.因为龙在我们民族的心目中,代表着吉祥,象征着神圣,而且龙还是力量的化身。
特点:样子像蜥蜴没有艳丽的色彩。
传说是一个部落以蛇还是其他一种动物做图腾 然后每打败一个部落就把他们信仰的动物的一部分加到自己身上 就有了马脸鹿角蛇身鱼鳞鹰爪的龙主要出于原始的自然崇拜,艺术上体现了中原民族自古就有多文化融合的特质,体现了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之辉煌云云
&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把龙作为图腾?你从这一艺术形象中体会到了什么?
中华第一龙——红山玉龙
可长只为又打超子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美术设计领域专家十天内免登录
濮阳中华第一龙
这条由蚌壳摆塑而成的“中华第一龙”,将中国天文学中的“四象”传统又往前提了3700年。
历史其实并没有成为历史,它的气息会沿着岁月的长河飘落到我们身边,成为永不褪色的新闻,这就是常说的历久弥新吧!
历久弥新的最好注脚,当是1987年在濮阳破土而出的“中华第一龙”——6500年暗无天日的陪葬生活不但没有淹埋掉它的光华,反而添加了它的神秘与璀璨——如今,连全国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都把《中华第一龙》一文收入其中。
濮阳不过是个建市只有20年的新城,但这儿,却是“活”了6500岁的“中华第一龙”诞生的地方。
濮阳市戚城公园“中华第一龙”展厅前帝颛顼乘龙而至四海的塑像。
第一龙,挖土机下幸逃生
“中华第一龙”是仰韶时期(中国传说时代,该时期的代表人物是“三皇五帝”)墓葬的随葬品,与之同时出土的,还有虎。龙和虎都是用蚌壳摆塑而成的,其墓的主人则是一具1.79米的、躺在龙虎之间的森森白骨。更扑朔迷离的是黄帝“乘龙升天”这一中国最古老的传说,被在该墓葬所出土的“乘龙升天”蚌壳摆塑所证实———“乘龙升天”是传说,却系历史的真实反映。
专家认为,濮阳发掘的这一仰韶时期的墓葬,则堪称考古学意义上的“中华第一帝陵”,但它是伏羲的,还是黄帝的?是颛顼的,还是蚩尤的呢?
在“中华第一龙”之前,中国天文学中传统的“四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只被著名考古学家夏鼐推到公元前八世纪,也就是说它只有2800年的历史。“中国是一个农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没有天文学的强大支撑是不可想像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冯时说,“濮阳仰韶时期墓葬的龙虎蚌塑图被证实为天文图后,不仅把中国天文学的‘四象’传统在夏鼐的基础上又前推了3700年,让历史翻了一个跟头,而且还让那些坚持中国‘四象’西来的人哑口无言。濮阳天文图不但是中国最早的天文图,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图。我们不说埃及、巴比伦、印度的天文学是从我们这儿学去的,但至少别人不能再对我们说三道四,如果他们想再说,那就必须拿出比濮阳天文图更早的证据来!”
“中华第一龙”中隐藏着太多太多的秘密,但它究竟还有多少未解之谜在等待我们破解呢?“研究刚拉开序幕,我作为其考古发掘人,正在夜以继日地整理资料,光贝壳的资料,我已整理出8万多字,其他的就更多了……”孙德萱虽然从濮阳市文化局副局长的位子上退下来了,却“骑龙难下”,他谈起“中华第一龙”就成了“话痨”,和记者“喷”了整整两天后,还想接着再“喷”下去。
●天佑吾华“第一龙”
成群的野鸭游来荡去,点缀在西水坡1800多亩波澜不惊的水面上,黑色的野鸭与倒映在水中的蓝天白云、绿树古墙相映成趣。
西水坡水库是濮阳的水源地,李文颖和马学泽蹲在水边,眨眼间站起来,手上就多了数枚3类不同的鲜蚌。“‘中华第一龙’就是用这3类蚌壳摆塑的。这河蚌繁殖得很快,就是怕污染,水一旦被污染,这河蚌很快就会死去。从我们这儿向正北看,约200米处的水面就是1987年出土‘中华第一龙’的地方。”他们两人是当年西水坡考古工地的带方者(就是带着民工发掘一个个5米见方的大坑,这坑在考古学上被称为探方),目前都在濮阳戚城景区管理处工作,李文颖是该处主任、副研究员。
西水坡位于濮阳县城老城墙的北侧,这儿原是濮阳老城内的一块低洼地带,在这样的地方建水库,文物部门自然是要“跟进”的。日水库工程动土后,挖土机在前面轰鸣,文物部门的人员就紧跟在后面寻找“宝贝”。“那情景惨极了,尘土满天飞,我们只好用毛巾把头包起来,露着眼睛满地找文物,看到什么砖头瓦块碎瓶烂罐的,就叫挖土机停下,然后在这儿插个我们从附近柳树上砍下来的小棍儿,把其列为挖土机的禁区。后来,整个工地都插满了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柳棍,一算有5万多平方米,挖土机简直就寸土难挖了。”李文颖说,“然后我们进行抢救性发掘,在清理出30多个普通墓葬后,并没有发现特别重要的文物,这时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就不期而至了。无奈之下,领导决定集中发掘一下,就此准备草草收场。当时考古工地上有100多号人,再说考古发掘也是个很细致的活儿,不是赶大集,那么多人挤在一块儿,从探方里撂出来的土都没地方搁,还咋干活?尽管有人吆喝,我就是不想和大家挤在一起干,偏在我原先开挖的探方附近开了新方。大约挖了1米多深的时候,濮阳市文化局的人事科长来到工地,通知我离开工地,第二天到局里上班,这一天我记得很清楚,是号。”
日一早,在李文颖搭乘市文化局副局长、西水坡考古工地总指挥孙德萱的便车去局里上班时,孙德萱对李文颖说:“听说工地上挖出来个蚌壳摆塑的东西,有人说是狗,有人说是虎,有人说是龙,争论不休,要不,咱们去看看?”到工地后,李文颖看到东西就说:“这是龙,不是别的!”看看探方,正是自己坚持要开挖的那个。
据在该探方挖土的民工舒金梅回忆,当时他们4人在清理中发现有蚌壳后,就马上叫来了李金堂师傅。“李师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的技工,解放前曾跟李济、董作宾在小屯搞殷墟发掘,很有经验。”孙德萱对记者说。李师傅首先清出来了个尾巴,然后顺着尾巴继续向北清理,“越看越像个蛤蚌(河蚌)壳摆的东西,用了几个小时,整个东西才弄出来!”另一个在此挖土的民工张二旗说。
孙德萱当即决定自龙向西继续清理,之后发现人的骨架,再向西清理,又挖出一条虎来。“虎出来后,前面的那个东西就肯定是龙了!”李文颖说,“多亏坚持开了这个探方,不然我们收兵后,挖土机轰隆而过,还不知道会把它糟蹋成什么样子,搞不好整体一掀,七零八散,什么都没有了!不就是蚌壳和人骨头,也没有棺材,更没有盆盆罐罐,开挖土机的师傅是不会把这些东西放在眼里的。在当时的情况下,水库工程施工单位正嫌我们碍手碍脚,他们发现这些东西后,能向我们文物部门报告吗?很难说呀!”
该墓葬是西水坡考古工地发现的第45个古墓,所以它被命名为西水坡45号墓。
责任编辑:HN017
关键词阅读: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郑州一座写车库屋顶,有一处约900平方米的“空中足球场”,LED灯、防护铁网等设施一应俱全。河南各地市汇总_新闻中心_新浪网
不支持Flash
 电话:010-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南濮阳中华第一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