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革与近代史题目中国”的题目可以定为什么比较有吸引力?谢谢哈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2014年高考历史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专题八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分项练习试题
【高考大一轮数学】(09-2014真题复习)第1
【高考大一轮数学】(09-2014真题复习)第1
【高考大一轮数学】(09-2014真题复习)第1
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模拟八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有解析).doc
阅读数:1580
会员专享贴,注册登录,可查看完整无水印版,免费下载本站所有资源!艾迪优教育门户将定期为邮箱注册会员免费发送最新资料!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艾迪优教育门户】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八&&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四川成都一模)英文版《南京条约》第十款的直译为:“中国皇帝陛下同意在所有通商口岸制定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出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该则例将公开颁布。”这一条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
A.使清朝在广州的通商旧制得以延续& &B.为中英平等经济交往奠定基础
& &C.为英国干涉中国关税主权埋下伏笔& &D.使中国完全丧失了海关管理权
【解析】首先依据材料判断“制定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出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对应的是《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一条,接着根据所学,答出这一条的危害是使得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故C项正确;A项、B项未能体现“协定关税”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故A、B项错误;而D项中国完全丧失海关管理权的标志是海关总税务司的设置,故D项错误。
2. (;湖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 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作者强调的是(  )
& &A.要正确认识西方侵略动机& && && &&&B.要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
& & C.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 && && &D.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客观上成为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可知西方侵略对落后国家和地区具有客观进步作用,由此可见作者强调的是对于西方侵略要理性对待,故B项为最佳答案;材料反映的主题不是“西方侵略动机”,故A项不正确;材料中的“侵略”也不止是“鸦片战争”, 故C项不正确; 材料中虽然提到“侵略者”是“进步者”,“反侵略者”是“落后者”,但作者强调的是西方侵略的客观进步作用,而不是分析和比较中西社会差距,故D项不正确。
3.(;广东七校联合体第二次联考)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  )
A.中英战争& && &B.鸦片战争& && & C.通商战争& && & D.夷匪犯境
【解析】所谓“价值判断”,即是对事件中的各方作出一定的褒贬评价;B项“鸦片战争”明显认为中国是正义,英国是非正义的,故排除;C项“通商战争”则认为这是一次促进经济交流的战争,因而对英国是褒扬的,故排除;D项则站在天朝上国的立场来说的,是贬低侵略者的,故排除;而A项“中英战争”只是说出了交战的双方,没有对任一方作评价,因而正确,符合题意。
4.(;山东济宁期末考试)有些史学家认为,“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对民众最具吸引力的是(  )
& &A.平均分配土地&&& & & & B.产品上交国库
C.建立民主政治& && & & & D.兴办学校教育
【解析】“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是指《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产品上交国库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的方案,但是超越了农民小私有者的本性,成为一种空想,故B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没有涉及建立民主政治,故C项错误;兴办学校教育在《资政新篇》中有提到,但是超越了农民阶级的认识,只能说明洪仁玕\等农民领袖愿意向西方学习,故D项错误;当时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的广大农民的最迫切愿望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获得土地,故A项正确。
5..(;山东日照校际联合检测)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作者评价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 & & &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 & & & & & D.国民大革命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以建立平等的人间天国为口号发动贫民起义,但最终无法抵制封建特权思想的影响,实际上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符合题意中对比的反差,故A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与“平等的许诺”无关,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广泛发动民众,与“贫民失望”无关,故C项错误;国民大革命打倒列强除军阀,与“行为的凶暴”“特权的森严”无关,故D项错误。
6. (;湖北荆州一模)据史载,太平军定都南京后,“木匠居然做大人”,“良民不肯为旅帅、为司马、为百长,市井无赖及蛮横仆妇喜充之。”材料表明太平天国(  )
& &A.拜上帝教理沦遭到读书人抵制& &&&& & & & B.小生产者成为太平天国政权的支撑
& &C.绝对平均主义丧失社会吸引力& &&&& & & & D.统治依靠力量和社会秩序实现重建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木匠居然做大人”、“良民不肯为旅帅、为司马、为百长,市井无赖及蛮横仆妇喜充之”可知太平军建立起以贫苦劳动人民为骨干领导的革命政权,政权的依靠力量和社会秩序实现重建,故D项为最佳答案;A项中的“拜上帝教理论”和C项中的“绝对平均主义”材料都没有体现,故排除;B项中小生产者虽然加入到天平军政权中,但农民才是天平天国政权的支撑,故排除。
7.(;河北保定摸底考试)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曾把儒家经书和诸子百家宣布为“妖书邪说”,严禁教习和流传,并且严令申明:“凡一切妖书如有敢念诵教习者,一概皆斩。”这种现象说明(  )
& &A.太平天国已经有科学理论作指导
B.这样做的目的是维护拜上帝会的教义教规
C.太平天国已经完全摆脱儒家经典的影响
D.极大推动了运动向高潮发展
【解析】材料中太平天国把儒家经书斥责为妖书,禁止教习传播,反映出拜上帝会的教义教规与儒家思想的冲突,目的是为了维护前者的权威,故选B项正确;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理论,不能推动了运动向高潮发展,故排除AD项;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领导人的腐败堕落反映出他们没有完全摆脱儒家经典的影响,故排除C项。
8..(;河南开封一模)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
& &A.使中国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 &C.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研究中国前途问题 D.促使中国认清所处的国际地位
【解析】抓住关键句“以前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可见材料并没有说明洋务运动破产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对中国半殖民地地位的加深做一比较说明,故B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研究中国前途的问题,故C项错误;前后认识的反差确实能表明作者已经放弃了原有大国梦的幻想,清醒意识到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当务之急是救亡,故D项正确。
9..(;湖北百校联考)和约批准后,清帝下罪己诏曰,“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战后签订的这一“和约”
A.最早规定了外国军舰可到长江口岸航行&&
B.首开了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
C.使中国独立自主的地位开始遭到破坏
D.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秩序的建立
【解析】由材料中“去岁仓促开衅”,可知和约签署于战争爆发的第二年,由“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可知战争既有陆上又有水上,综合这些信息可知该战争是年的甲午中日战争。A项属于《天津条约》的内容,B项属于《马关条约》的内容,C项属于《南京条约》的内容,D项属于《辛丑条约》的影响。故选B项。
10.(;安徽江淮十校协作体第一次联考)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我也是义和团》一文中提出:“外国人不需要中国人,中国人也不需要外国人,在这一点上,我任何时候都是和义和团站在一起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美国也发生了义和团运动& && && &&&B.西方与中国应彼此隔绝,互不往来
C.中美两国义和团立场一致& && && &&&D.义和团抗击西方侵略是正义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所学,义和团是中国反帝爱国运动,马克吐温“和义和团站在一起”,是因为“中国人也不需要外国人”,即反对外国侵略者对中国的干涉与侵略,故D项为正确答案。
11..(;江西新课程第二次适应性考试)《庚子诗鉴》记载,拳民搜索教堂,“见蜡人不能辫,以为人腊。”“遇粤之荔支干,又以为人眼,相与同詈西人,暴其残酷。”以上材料反映出(  )
A.洋教势力对中国民众的毒害& && && &B.东西文化碰撞中产生的误解
C.义和团拳民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 & D.义和团运动中的盲目排外
【解析】题干中拳民“见……以为”和“遇……以为”事实上是以古老中国传统的封闭的观念去臆想被他们痛恨的外国传教士,这体现的是东西文化碰撞中产生的误解。A不符合题意,CD则只体现了对题干的一部分认识。故选B。
12. (;湖北稳派高三强化训练一)某学者评论义和团运动时写道:“他们站在新旧交替的世纪转折点,对已然逝去的时光作出了深情的回望,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这里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  )
& &A.没有认识到历史发展趋势& && && & & & & & B.起到了促进历史转折的作用
& &C.抗击外米侵略的英雄气概& && && & & & & & D.本质上依然是一场农民运动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不愿意也不屑于看西洋”可知义和团运动对西洋外来事物持排斥态度,盲目的排外反映出他们对近代历史发展趋势的非理性认识,故A项是正确理解。BCD选项是对材料观点的错误理解。
13. (;重庆万州一模)右图是光绪(1875年即位)二十六年九月十五日(这…年旧历闰八月)外国侵略军以“未按职分保护外国人”等罪名在保定处斩三位清政府官员的布告(局部)。由此得出(  )
A.反映了列强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
& &B.表明中国的司法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 &C.说明清政府已失去对地方政府的控制
& &D.这一情形出现在英法联军侵华期间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以‘未按职分保护外国人’等罪名处斩三位清政府官员”可知列强对中国官员进行惩办,这是列强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故A项正确;中国司法主权遭到破坏始于《南京条约》附件,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此时清政府依然保持着对地方政府的有效控制,只不过堕落为“洋人的朝廷”,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光绪(1875年即位)二十六年九月十五日”可知当时应处于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故D项错误。
14. (;四川成都一模)某学者指出,在“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中,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与其说“革命”是下层“激进”的结果,不如说是被上层“顽固”逼迫出来的。好在革命后,在革命党、立宪派、袁世凯与清廷 的四方博弈中,以极少的牺牲达成了和解。可见,该学者认为(  )
A.辛亥革命的爆发纯属偶然& && && &&&B.清廷改革失策加速革命爆发
& &C.革命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出路& && && &D.清末“新政”改革毫无成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和归纳信息的能力。提取信息“改革的路被堵死”后革命爆发,革命是“被上层”顽固”逼迫出来的”,明确得出是清政府改革失败加速了辛亥革命爆发,故B项正确,A、C、D错误。
15. (;江苏期中考试)右图是何剑士在1911年创作的政治讽刺漫画《小磨香油》,作者旨在形象地说明清政府(  )
A.为挽救统治,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B.成为洋人的朝廷,为洋人服务
C.加重税收,大兴土木,穷奢极欲
D.统治已经崩溃,沦为殖民地
【解析】漫画的寓意在于讽刺清政府成为列强搜刮百姓的工具,为列强服务,B项最符合。AC两项没有准确把握漫画的寓意,D项观点错误,1911年旧中国依然为半殖民地。
16. (;江苏期中考试)据统计,年,各地反抗清政府勒索压迫的所谓“民变”多达1300多次,发生地区遍布直隶、东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全国各省份。材料充分说明当时中国(  )
A.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 && && & & & & & B.清王朝灭亡的内在原因
C.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 && && & & & D.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
【解析】从材料“年,各地反抗清政府勒索压迫的所谓“民变”多达1300多次”我们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前阶级矛盾的尖锐,这恰好成为清王朝灭亡的内在原因;“民变”说明非民族矛盾,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湖北武汉,排除C;材料无法表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排除D。
17.(;安徽皖南八校第一次联考)孙中山曾说:“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其中“吾所独见而创获者”指的是(  )
A.民族主义& && &B.民权主义& && & & & & & C.民 生主义& && & D.民主主义
& & 【解析】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指的是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指的是民生主义,故C项排除;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指的是西方的民主政治学说,指的是民权主义,故B项排除;吾所独见而创获者指的是中国民主革命,故选D项正确,而民族主义从材料体现不出来,故A项排除。
18. (;广东六校第一次联考)下图是中华民国初期创作的讽刺漫画《政府人物之真相》:表示政府虽有“共和”之名,实际是猿 (袁)家天下。这幅漫画反映了(  )
A.北洋军阀政府名存实亡& && && && & B.君主立宪得到广泛支持
C.中华民国建国原则名存实亡& && && &D.中华民国政府政治开明
【解析】题目信息“漫画《政府人物之真相》:表示政府虽有“共和”之名,实际是猿 (袁)家天下”表明民主共和名存实亡,C项最符合漫画主旨。
19. (;福建泉州高中毕业班单科质检)20世纪初,到中国访问的英国学者杜威给女儿的信中写道:“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信中的“政治改革运动”(  )
& &A.首先爆发于上海& && && && && && & B.使中国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 &C.完成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 && &D.促进了中国人们的思想解放
【解析】从材料“14岁多的孩子领导”、“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参加的政治改革运动等信息可以判断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首先是学生自发游行示威,后来工人、商人参加的反帝反封爱国运动,它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促进了中国人们的思想解放,故D项正确;五四运动首先爆发北京,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使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故B项错误;完成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故C项错误。
20. (;山东济南部分学校调研)李敖在《纠正人们对“五四”的错误认识》一文中写道:“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以下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  )
A.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特征
C.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D.五四运动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的初衷
【解析】“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突出应从文化方面来看,显然是选C项,因为它使新文化运动从传播资产阶级的文化转向传播无产阶级的文化;A项是政治上的,不符合题意;“岔路”则说的不是继承,故D项不正确;“岔路”说的不是对社会性质的认识,故B项不正确。
21.(;安徽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五四运动被称为创造一种新的现代的文明以挽救中国。“新”的主要表现是(  )
A.知识分子发挥着移风易俗的重要作用 B.激发人们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
C.弘扬科学和民主成为五四的精神核心 D.爱国主义与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步结合
【解析】抓住题干要求“新”的主要表现以及“现代的文明以挽救中国”。移风易俗、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不能体现“新”,A、B不正确。弘扬科学和民主属于资产阶级文化,没能挽救中国,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挽救中国,故C不正确,D正确。
22. (;陕西宝鸡一模)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革命的转变中和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中(  )
A.革命主要对象前者发生了转变,后者没有发生转变
B.革命指导思想前者没有发生转变,后者发生了转变
C.领导力量前者没有发生转变,后者发生了转变
D.革命的动力前者没有发生转变,后者发生了转变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革命的转变中和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中,前者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后者转变为消灭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一切剥削阶级,故A项错误;两者的指导思想都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故B项错误;两者的领导力量都是无产阶级,故C项错误;前者的革命动力仍然是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等,后者的革命动力则是无产阶级、农民阶级等,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则成为革命的对象,故D项正确。
23.(;江苏南京、盐城一模)右图是1927年元旦出版的《农民画报》第一期封面中的两副漫画。左幅漫画印有孙(中山)总理遗像和廖仲恺先生遗像,并题词“农民利益的拥护者”。右幅漫画题词:“农友们!快快组织起来啊!”两幅漫画可以说明当时(  )
A.国民大革命进入高潮
B.农民成为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C.认识到农民运动的重要性
D.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已经开辟
【解析】漫画及题词反映出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对农民利益的关注,希望通过农民运动,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认识到农民运动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大革命陷入低潮,故A项正确;只有中共提出农民成为民主革命 的主力军,故B项错误;秋收起义后,中共才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故D项错误。
24. (;广东汕头期末考试)1925年,《纽约时报》特派记者警告说:“激进党”(指国民党)决心废除“所有外国特殊地位、特权和治外法权。”据此可知当时国民党“激进”的表现是(  )
A.重新解释民族主义& && && && && &&&B.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C.彻底实现民生主义& && && && && &&&D.极力破坏国共合作
【解析】1925年,此时第一次国共合作还是比较好,故D项错误;废除“所有外国特殊地位、特权和治外法权”,可见反帝是明确的,结合时间,新三民主义是1924年提出的,故A项正确;而材料说的是对外的,故B项错误,因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是对内的;也不是要实现民生主义,故C项错误;
25. (;湖北襄阳一模)1924年1月,李大钊发表声明称:“因为第三国际是一个世界的组织,中国共产主义的团体是第三国际在中国的支部,所以我们只可以一个一个的加入本党(指国民党),不能把一个世界的组织纳入一个国民的组织。中国国民党只能容纳我们这一班的个人, 不能容纳我们所曾加入的国际的团体。我们可以加入中国国民党去从事国民革命的运动,但我们不能因为加入中国国民党,便脱离了国际的组织。”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
& &A.中共代表共产国际与国民党合作& && & & & B.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 &C.中共服从共产国际的领导& && && && & & & D.国共合作的方式发生变化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本题考查国共第一次合作,“我们只可以一个一个的加入本党(指国民党),不能把一个世界的组织纳入一个国民的组织”等材料信息说明李大钊强调中共是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而不是代表共产国际融入国民党,故A项错误;新三民主义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基础,但是李大钊这里强调的是国共合作的方式而非新三民主义,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两党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根据所学,到了抗日战争即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领导合作方式变为“党外合作”,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结合材料信息“因为第三国际是一个世界的组织,中国共产主义的团体是第三国际在中国的支部”,故C项正确。
26. (;浙江金丽衢十二校一模)“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有进无退,为国效忠;实行主义,牺牲个人;丹心碧皿,革命精神。”在这一誓词激励下掀起的革命运动(  )
& &A.使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 & & B.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 &C.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 & & D.取得了近代史上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可知是指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运动,进行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故C项正确;使清朝统治土崩瓦解的是辛亥革命,而且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故A项错误;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的是南昌起义,属于国共内战,故B项错误;取得了近代史上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是抗日战争胜利,主要矛头是日本侵略者,故D项错误。
27. (;湖北荆州一模)日,共产国际执委会在关于中国革命的电报中指出:“对手工业者、商人和小地主的土地作出让步是必要的。只应没收大、中地主的土地,不要触及军官和士兵的土地。如果形势需要,暂时可以不没收中地主的土地。”共产国际发出这一指示的目的是希望中国共产党(  )
& &A.积聚城市暴动的武装力量& && && && & & & B.纠正土地革命中的过激行为
& &C.与蒋介石争夺革命领导权& && && && & & & D.维持和武汉国民政府的合作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时间提示“日”,此时武汉国民政府还没有发动反革命政变,共产国际发出这一指示是希望中共对手工业者、商人和小地主的土地作出让步,以此维持和武汉国民政府的合作,故D项为最佳选项;这时中共对国民党右派的叛变革命采取妥协退让的对策,A项和C项不符合“妥协退让”的策略要求,故排除;根据材料信息“对手工业者、商人和小地主的土地作出让步”可知B项观点与材料内容背离,故排除。
28. (;广东惠州二模)建国以前,中国共产党内曾多次出现“右倾”错误,给中国革命造成巨大损失。所谓右倾是指政治思想上,认识落后于实际,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变化、前进,甚至违背客观发展规律的倾向。下列属于“右倾”错误的表现有(  )
A.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
B.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C.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左倾”的含义。关键信息:所谓右倾是指政治思想上,认识落后于实际,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变化、前进,甚至违背客观发展规律的倾向。A项应是认识高于实际,不符合题意;BD项是正确的探索,不符合题意;国民革命时期,共产党低估了自己的实力,放弃了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符合认识落后于实际的特征,C项正确。
29. (;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联考)毛泽东在某次会议后说:“像我这样一个人,从前并不会打仗,甚至连想也没想到过要打仗,可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强迫我拿起武器。”由此可以判断出毛泽东所说的“某次会议”的影响是(  )
& &A.中共有了自己的思想武器
B.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C.中共进入了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新时期
D.中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解析】从材料“从前并不会打仗”可知这是毛泽东第一次领导武装斗争,也就是工农武装割据时期,选择C项。
30. (;湖北百校联考)1927年12月,瞿秋白指出:中国革命在斗争方式与发展形式方面,有极可注意的特点,如“革命不可能有夺取‘首都’一击而中的发展形势”,而是“各省农民此起彼落的武装暴动”。这反映出当时党的部分领导人(  )
A.已意识到要依据国情调整革命路线 & & & & B.盲从共产国际指示,缺乏创新思维
C.在革命受挫后存在严重的悲观情绪 & & & & D.尚未认识到南昌等城市起义的意义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瞿秋白认为,革命不应该进攻敌人的中心城市,而应该在各省农村发动武装斗争。也就是说,过去进攻敌人的中心城市方式不可取,应该将革命中心转移至农村。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故A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
31. (;广东六市六校联考)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解析】材料的大意是让农民游击战争配合城市革命斗争,反映了城市中心论,故B正确,同时表明A、C、D错误。
32. (;安徽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刊载:“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行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这说明当时中共(  )
A.坚持以城市斗争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B.走以农村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失败了
C.还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D.内部仍存在革命道路选择的分歧
&&【解析】材料意思是主张坚持以城市斗争为中心的革命道路,而材料时间是1930年,当时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已开辟,这说明中共内部仍存在革命道路选择的分歧,故D正确。当时中共选择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故A、C不正确;以农村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是正确之路,故B不正确。
33. (;湖北武昌高三调研)1935年,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必须“使我们的政策,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必须使苏维埃本身适应目前策略变动的各种需要。中国共产党人这一认识(  )
& &A.强调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性& && && &&&B.指引红军战略转移的胜利
& &C.为国共双方和解创造条件& && && &&&D.为持久抗战奠定思想基础
【解析】注意题干信息“1935年”“具有明确的人民性质和深刻的民族性质”,结合所学知识,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民族危机加剧,中共也适时调整政策,如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力图推动全民族抗战,故C项正确;中共在1927年八七会议上已经提出土地革命的方针,故A项错误;指引红军战略转移的胜利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后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故B项错误;为持久抗战奠定思想基础的是1938年毛泽东发表的《论持久战》,故D项错误。
【答案 】C
34.(;江苏南京、盐城一模)近年来,有学者通过计量化的统计得出,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正面战场组织了南昌会战等9次大规模战役,占国民党22次会战的41%,甚至有过一些攻势作战,难能可贵。这一时期国民党还有大的战斗496次,占整个抗战时期战斗的44%,共伤亡137.6万人,占整个抗战时期伤亡人数的43%。由此最能说明
A.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全部力量
B.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C.国民党在相持阶段仍然积极抗日
D.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解析】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从题中数据看出,国民党在相持阶段仍然积极抗日,付出重大的牺牲,故C项正确;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也牵制日军一部分,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国共合作抗战、以及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故B、D项错误。
35. (;山东日照校际联合检测)抗日战争爆发后,原先割据一方的地方军阀纷纷请缨杀敌,电报如雪片般的飞向南京。抗战期间,川军、滇军、晋军、桂军等地方杂牌部队奋战在抗日前线,撑起了抗日战争的半边天。这反映了(  )
& &A.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 && &B.全民族抗战局面正式形成
&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 && && &D.中国的民族意识空前加强
【解析】1928年底东北易帜后,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故A项错误;1937年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国共领导的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建立,全民族抗战局面正式形成,而材料反映的是国民党内部矛盾的变化,故B、C项错误;原先割据一方的地方军阀奋勇参加抗战,表明他们以民族利益为重,中国的民族意识空前加强,故D项正确。
36. (;浙江名校新联考•)中共洛川会议提出:“共产党员及其所领导的民众和武装力量,应该最积极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应该使自己成为全国抗战的核心,应该用极大力量发展抗日的群众运动。只要真能组织千百万群众进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无疑义的。”从材料中获得的历史信息是(  )
& &A.中国共产党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 &C.国民政府已正式对日宣战,全民族抗战开始
& &D.中共中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共的抗战方针是最大限度发动人民抗日力量,这正是中共依靠人民群众抗日的全面抗战路线,故正确答案选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蒋介石公布中共递交的国公合作宣言,故排除B项;材料阐述的是中共抗战路线问题,故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与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故排除D项。
37. (;河南豫东、豫北十所名校测试二)1938年底,日军不断降低对华“和解”条件,如“放弃”赔款要求,“撤出”华南等。在此期间,日军颁布“治安肃正”计划,推行“治安强化”运动,使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的手段,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日军主要威胁& &B.日本受国力的影响,调整侵华战略
& &C.敌后战场已经逐步上升为主要战场& &D.日本侵华战略宣告失败,无力进攻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了解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之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相关史实,重点是把握史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即: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所以日本改变原来速战速决的侵华策略,加之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日军主要威胁,所以日军集中兵力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所以敌后战场逐步上升为主要战场。可见,日本主要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原因为受国力影响,调整侵华战略,故选择B项正确,AC项都不是主要原因,D项日本宣告失败与题目时间1938年底不符,故排除。
38. (;江苏扬州期中考试)日由朱德、彭德怀、左权签名发命令说:“我军应积极的行动,在华北战场上开展较大胜利的战斗,破坏敌人进攻西北的计划,创立显著的战绩。……为打破敌之囚笼政策,决定乘目前青纱帐和雨季时节,利于隐蔽及不利日军机械化作战,争取晋察冀、晋西北,及晋东南扫荡较为缓和,正太路较为空虚的有利时机,大举破袭正太路。”按照上述命令要求发动的战役应是(  )
A.太原会战& &&&B.平型关战役& &&&& & & & C.百团大战& && & D.淮海战役
【解析】本题须抓住时空限定 “1940年、华北”,太原会战、平型关战役都发生于1937年,作战地点在太原。淮海战役发生于解放战争时期,ABD都不符合题目要求。
39. (;安徽江南十校高三摸底)毛泽东在1938年9月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说“抗日战争的进行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中,国民党居于领导与基干的地位”“统一战线以国共两党为基础,而两党中又以国民党为主干,我们承认这个事实”。对以上材料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共承认和拥护国民党在抗战中的领导地位
B.中共放弃了在抗战中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作用
C.相持阶段的到来促使中共加紧和国民党全面合作
D.中共这一政策消除了国共两党的矛盾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态度。B选项“放弃”“作用”不符合实际,共产党坚持抗战时抗日战争的胜利的重要条件。C选项相持阶段的时间为1938年10月到1945年春,时间不正确,且1938年9月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D中共单方的态度不能消除国共矛盾。所以选A。
40. (;广东六校第一次联考)1938年,地处长江三峡的湖北宜昌,由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指挥船队,抢运战时物资和人员到四川,亲历了宜昌大撤退的晏阳初说,“这是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在中外战争史上,这样的撤退只此一例。”可见,“宜昌大撤退”的作用在于(  )
A.增强了国民党军队围剿红军的实力& &B.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C.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保存了物质力量& &D.阻滞了日军对沿海地区的侵略
【解析】1938年国共合作已实现,排除A项。民族资本主义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B项,“宜昌大撤退”目标在于保存物质力量,不在于阻滞日军侵略。C为最佳选项。
41. (;江苏盐城期中考试)下表汇总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所发行的邮票。其中,60周年的纪念邮票与之前相比,其主题的最主要变化在于(  )
纪念周年& & & & 枚数和内容
20周年& & & & 4枚:毛主席在著作、八路军东渡黄河、人民战争胜利、光荣参军
40周年& & & & 2枚:卢沟桥抗日、战斗在长城内外
50周年& & & & 8枚: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
60周年& & & & 4枚:全民抗战、中流砥柱、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
1枚小型张:和平与正义
A.突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地位&&& & & & B.肯定了美苏两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C.展示了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伟大力量& & & & D.强调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解析】抓住题干提问“60周年的纪念邮票与之前邮票比较的最主要变化”,从材料表格我们可以看出最明显的变化是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内容(诺曼底登陆、攻克柏林等),可见更注重从全球角度来看待中国的抗日战争,故选D。材料60周年纪念邮票中虽然有中共的中流砥柱的内容,但是前面也有,并不是最大变化, 排除A;材料60周年纪念邮票无法体现美苏对中国抗战的援助,排除B;材料60周年纪念邮票虽然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抗战,但是前面50周年邮票也能体现,排除C。
47. (;安徽江淮十校第一次联考)毛泽东曾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是(  )
A.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 B.日本侵略者发动的“七七事变”
C.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 && &&&D.彭德怀领导的“百团大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民解放战争进程的掌握,被称为“转折”的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三路大军的进攻调动和吸引了蒋军南线大部分兵力,迫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发生在1947年,是解放战争的转折点,故选择C项正确;A项“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B项“七七事变”发生在1937年,D项“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都与“转折”之意不符,故都排除。
48.(;广东肇庆高三期末考试)(24分)辛亥革命已沉埃落定,但人们对它的认识却众说纷芸。阅读材料,结合所 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以后,国共两党都有意识地加强了对辛亥革命的研究。国民党方面,把辛亥革命史纳入党史的编纂和研究,溢美之词居多;共产党方面,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分析了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新中国初建,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都给予充分肯定。随着“文革”的到来,辛亥革命的研究遭到了“文革史学”的摧残。经过拨乱反正,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总体上说,正面肯定辛亥革命历史地位的意见是主流。
材料二&&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 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以上材料均根据杨天树《辛亥革命评价的“百年之争”》整理
(1)材料一反映了人们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10分)
(2)20世纪50年代末,对辛亥革命的研究暂趋沉寂。简要分析原因。(4分)
(3)请你根据材料二的观点,评价辛亥革命。(6分)
(4)根据以上材料,谈谈应如何评价历史?并谈谈你对“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的看法。(4分)
【解析】(1)关键信息:溢美之词居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分析了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新中国初建,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都给予充分肯定。随着‘文革’的到来,辛亥革命的研究遭到了‘文革史学’的摧残。经过拨乱反正,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总体上说,正面肯定辛亥革命历史地位的意见是主流。”从关键信息可知,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至文革后三个阶段的变化,即肯定、否定和肯定;第二小问则依据“国民党”、“共产党”、“唯物史观”、“文革”、“拨乱反正”等信息,从阶级立场、政治和思想等方面分析归纳原因。
(2)关键信息:随着“文革”的到来,辛亥革命的研究遭到了“文革史学”的摧残。抓住问题中的时间信息,结合时代背景,从政治、思想和经济等方面分析归纳。
(3)关键信息: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本问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阐述辛亥革命反封建、政治民主化等意义。
(4)本问考查历史认识论。对历史事物的评价应客观、全面和辩证,因此,应运用唯物史观和发展的观点,因不同时期的政治意识等各方面都会变化,而对历史事物的评价具有主观,为现实服务的。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变化:肯定——否定——肯定;(答出一种变化给1分,满分2分)
原因:国民党出于自身立场,共产党以唯物史观为指导;(4分)“文革”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双百”方针遭到破坏;(2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2分)
(2)原因:反右斗争扩大化,“双百”方针受到损害;(2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干扰。(2分,答到一个史实即可,答经济建设上“左”倾错误的发展也可)
(3)评价: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6分,答对3点即可,其它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备注:要用发展的观点来评价,如笼统答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改易风俗等,则不给分。)
(4)评价:唯物史观;发展的观点(或从当时、当地的特定环境去评价)。 (2分)
看法:评分角度分两点:一是对历史的看法(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二是对历史认识或评价的看法(人们出于各种立场、动机,对历史有不同的认识)。(考生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答对任一点给2分)
49. (;广东肇庆期末考试)辛亥革命已沉埃落定,但人们对它的认识却众说纷芸。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以后,国共两党都有意识地加强了对辛亥革命的研究。国民党方面,把辛亥革命史纳入党史的编纂和研究,溢美之词居多;共产党方面,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分析了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新中国初建,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都给予充分肯定。随着“文革”的到来,辛亥革命的研究遭到了“文革史学”的摧残。经过拨乱反正,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总体上说,正面肯定辛亥革命历史地位的意见是主流。
材料二&&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以上材料均根据杨天树《辛亥革命评价的“百年之争”》整理
(1)材料一反映了人们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10分)
(2)20世纪50年代末,对辛亥革命的研究暂趋沉寂。简要分析原因。(4分)
(3)请你根据材料二的观点,评价辛亥革命。(6分)
(4)根据以上材料,谈谈应如何评价历史?并谈谈你对“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的看法。(4分)
【解析】(1)关键信息:溢美之词居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分析了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新中国初建,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都给予充分肯定。随着‘文革’的到来,辛亥革命的研究遭到了‘文革史学’的摧残。经过拨乱反正,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总体上说,正面肯定辛亥革命历史地位的意见是主流。”从关键信息可知,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至文革后三个阶段的变化,即肯定、否定和肯定;第二小问则依据“国民党”、“共产党”、“唯物史观”、“文革”、“拨乱反正”等信息,从阶级立场、政治和思想等方面分析归纳原因。
(2)关键信息:随着“文革”的到来,辛亥革命的研究遭到了“文革史学”的摧残。抓住问题中的时间信息,结合时代背景,从政治、思想和经济等方面分析归纳。
(3)关键信息: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本问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阐述辛亥革命反封建、政治民主化等意义。
(4)本问考查历史认识论。对历史事物的评价应客观、全面和辩证,因此,应运用唯物史观和发展的观点,因不同时期的政治意识等各方面都会变化,而对历史事物的评价具有主观,为现实服务的。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变化:肯定——否定——肯定;(答出一种变化给1分,满分2分)
原因:国民党出于自身立场,共产党以唯物史观为指导;(4分)“文革”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双百”方针遭到破坏;(2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2分)
(2)原因:反右斗争扩大化,“双百”方针受到损害;(2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干扰。(2分,答到一个史实即可,答经济建设上“左”倾错误的发展也可)
(3)评价: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6分,答对3点即可,其它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备注:要用发展的观点来评价,如笼统答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改易风俗等,则不给分。)
(4)评价:唯物史观;发展的观点(或从当时、当地的特定环境去评价)。(2分)
看法:评分角度分两点:一是对历史的看法(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二是对历史认识或评价的看法(人们出于各种立场、动机,对历史有不同的认识)。
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模拟八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有解析).doc&
22:33 上传
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
173.5 KB, 下载次数: 1867
width:100%">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近代史题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