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目前上大二是学文科的,现在正准备计划美国留学准备

国外办事处
您所在的位置: > >
学文科,去美国读什么?
标签: 美国专业 美国文科 美国专业推荐 济南出国留学
对于申请的留学生来说,选择专业需要考虑因素有很多,比如哪些专业能找到高薪工作以及该专业的前景等。下面就带您来了解一下文科专业的职业生涯。
通过数据表明大学专业在就业、起薪和终身收入方面并不重要。然而事实是不容改变的。去年1月,乔治敦大学教育和劳动力研究中心发布了名为《艰难时代:大学专业、失业率和收入》的报告,在10月中旬,美国人口普查局(U.S. Census Bureau)发布了两份基于美国社区调查数据的简报,这两项研究报告都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他们认为,拥有工程学位的毕业生比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失业率更低,工资收入更高。后面依次是计算机科学、数学、统计学、商学、生命科学和物理科学等本科专业的毕业生。文科专业学生排在这些专业之后。
然而,我们对这个方面还有其他话要说。实际上,文科专业毕业生的待遇不错,他们的收入远远超过美国员工薪酬中位数。就像2009年调查的康奈尔大学毕业生那样,与其他专业的同学相比,许多文科学生对他们的生活感到同样满意,或者更为满意。引用一句英国谚语来说,他们的人生知足常乐。
此外,文科专业也是通往高回报、高收入职业生涯的最佳选择。根据美国医学院协会(AAMC)的统计显示,在2010年申请医学院的学生中,生物科学专业的录取率为43%,物理学专业的录取率为47%,文科专业的录取率为51%,社会科学专业的录取率为45%。美国医学院协会表示,&录取委员会的成员都知道,医学院学生能够通过各种广泛的学科培养他们获取、整合、应用和传达信息的基本技能。&
美国律师协会(ABA)对此表示赞同:&美国律师协会不建议把任何本科专业或系列课程作为法学教育的准备。法学院录取的学生来自各个不同的专业。&芝加哥州立大学(Chicago State University)教授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法学院录取率最高的前十个专业包括哲学、人类学、历史和英语。这两家机构都建议潜在的申请人选择他们感兴趣和具有挑战的专业,努力学习获得优异成绩,培养自己的研究和写作能力,充分把握他们遇到的机会。
这些统计数据提醒我们,让学生们选择他们最喜爱和最擅长的专业是多么重要。如果他们这样做的话,他们很可能会在班上脱颖而出,加强他们的职业选择。那些完成学士学位阶段后研究的学生将提高他们鱼与熊掌兼得的机会,既能获得高收入的体面工作,同样重要的是,从我们的角度来看,他们也能在工作中自我实现,从而取得与众不同的成就。
因此,在学生和家长询问,&攻读文科专业我能做什么工作-&的时候,基于上述证据来看,正确的答案是,&你有很多选择,各种各样的工作等着你去做。&
推荐选择专业:
&&& -公共事务
&&& -心理学
&&& -法律专业
&&& -教育学专业
&&& -环境学专业
以上是文科专业的职业生涯,希望会对留学生们有所帮助。
本月最新优惠活动&&&&
&留学乃人生大事,当然要选择最好的!新通教育集团创办于1996年,与理想同行专注留学18载。作为中国留学服务行业和国际化教育的领航者,已被数万莘莘学子所选择,被国内各大知名媒体所认可,值得您信赖与选择!
即日起或致电<span style="color: #ff8866即可赠送价值688元专业留学规划指导和360元新通自有品牌图书,名额有限,马上联系我们吧!我们将为您的出国留学或英语学习提供最完善的指导和建议。
选择新通济南留学的四大理由!
★ 强大的顾问团队:专业性与从业资历极强,经手的本地化案例众多,可参考资料丰富,学生安心。  
★ 正规的申请操作:新通有着18年的国际教育行业资质背景,严格按教育部执行,家长放心。
★ 雄厚的集团支持:新通在全球有30余家分支机构,集团性支持服务,独家案例库与各类申请攻略。
★ 难改的教师情结:高端名校与奖学金,能为学生申请哪怕只有一丝希望也全力以赴,身为老师的责任!
&&&& &&& &&&
姓名:王珂&&&电话:8
电子邮箱:.cn
所在地点:济南市经四路万达广场A座10楼1008室
咨询国家/地区:美国
【专业资历】
熟悉多个国家教育体质,更熟悉美国大学研究生及本科录取要求、专业设置、就业方向,对奖学金申请及文书制作有非常独到的把握。做了四年,送了400多个学生出国,对学生的需求非常了解。能够为学生设计个性化的留学方案,工作方式灵活,工作态度认真,对待学生耐心负责,时间规划意识较强,对各个阶段申请有精准的把握,是个完美主义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助更多人走上成功之路!
【成功案例】
【密歇根安娜堡机械工程OFFER分享】学生:王同学背景:山大 机械工程专业 GPA:3.7 GRE:1350 托福102 校内实习若干,参加过数学建模竞赛,校学生会干部,去工厂做过实习,国家级奖学金,去UCLA做过交换生。顾问点评:孩子的名校情结比较严重,一开始咨询就要去综排前30的学校,不过孩子本身背景及语言成绩都不错,根据我的经验还是有信心的。在主要挖掘了他的背景之后,在文书写作上下足了功夫,突出了他身上的闪光点,并指导孩子在递交材料之前主动跟教授套磁,经过递交材料后的面试(主要为了申请奖学金),成功夺取了密歇根安娜堡的录取通知书并附带2万刀的奖学金。孩子出乎寻常的高兴,其实,结果跟努力成正比。顾问最喜欢的并不一定是有多优秀的学生,而是配合度高的学生。
【西北大学新闻专业OFFER分享】学生:李同学背景:中国人民大学 新闻专业 GPA:3.55 GRE:320+3.5 托福95报社,电视台均有实习,有一篇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校学生会主席,国家级奖学金,去普渡大学做过交换生。顾问点评:李同学是很文静的一个女孩子,话不多,来咨询的时候因为是我之前送出去的学生口碑推荐,所以对我很是信任。通过沟通发现孩子专业度很强,另外思想比较独立。对学校的期望值也比较高,来的时候语言成绩只有托福,GRE还未考。但是通过对背景的了解我对她的期望还是比较高,选的学校也基本都是在综排前50名的学校。记得在签约的时候我跟她说,如果有任何新的想法或者新的内容都要随时补充给我。孩子记住了这句话,在文书制作过程中,她只要有新的项目或者想法,哪怕3-5句话,也会立即更新了从QQ上发给我,所她的PS内容丰富有看点,最终夺得了梦寐以求的西北大学的通知书。
【俄亥俄州里哥伦布物理专业OFFER分享】学生:邵同学背景:济南大学 物理专业 GPA:3.47 GRE:1300 托福100参加过很多校内活动,并在工厂做过实习,有一篇论文发表。帮助导师做助教,并在实验室担任项目助理。顾问点评:孩子的学校很一般,所以孩子的意识非常好,在大二的时候就已经签约,让我指导他进行早期规划。所以各项语言成绩出的比较早,实习这块内容比较丰富并且有重点。很早的与美国学校的教授建立了联系。通过种种沟通,在材料未递交前,基本已经可以确定哪些学校的录取成功率比较大。早操作对于日后的申请是非常有帮助的。最终申请到了学生梦寐以求的学校。
内蒙古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
(新通专家解答之后,系统会将答案发送到您填写的E-mail里)
您还可能对以下文章感兴趣
版权及免责声明1、如转载本网原创文章,请务必注明出处:新通教育网();2、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3、在本网博客/论坛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学文科的留学生处境是否比较糟糕?升学、就业或其他方面是否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包括学习过程+未来工作。因为题主本人比较喜欢文科,但是家人一直希望我能够学计算机或者其他理工类专业,在知乎上看到的相关问题基本也是说出国学人文社科非常困难,所以想问读文史哲方面的留学生的亲身感受。
按投票排序
谢 邀,首辅大人赛高!背景:大陆本,留美在读政治学(政治理论)Master,Ph.D申请中范畴太大了,难以简单回答。如 的答案所言,Humanities和Social Science的情况不尽相同。另外,职业道路不同,攻读的学位不同,也会导致情况上的不一样。我从我的专业角度来不全面地谈谈Social Science,主要是政治系的情况。我舍友是个学CS的,可以稍微进行一下对比。一、学习过程在学习方法上,硕士及以上阶段,课程形式几乎都是研讨(seminar),一门课经常上课人数不过数人。这学期的Epistemic Democracy这门课,上课人数是开课下限的三人。主要的影响是和教授的交流非常多,因而强度也比较大。口语拙计一点,听力差一点(意思是教授口音重一点),或者课前没有好好读reading,那这节课就比较可能坑掉了。Reading是文科生的太皇太后。总体而言,每周要读的东西量大不大,取决于你选了一个什么程度/倾向的课。一些专为硕士生设计的,尤其是为就业倾向更强的硕士生准备的课程,读的东西相对比学术倾向强的课程要少。我这学期两门课,政治系的Epistemic Democracy和历史系的Topics in History of Political Economy,加起来一周大概读400-500页,也是我三个学期以来强度最大的一次。这是因为这两个课都主要针对的是Ph.D学生,轻松一点的课一门一周几十页差不多。我舍友和我的成绩相当,横向比较工作强度的话感觉差不多。从我的个案上来看,要拿到相当的成绩,辛苦的程度相差无几,因此在这个层面上我不觉得文科生处境比较糟糕。相反,我认为国内的文科本科教育要求太松,导致本科毕业生不具备一些基本常识和基本方法,加上授课方式的差异和语言的差异,导致出国之后适应起来有难度,这才是经常听见「文科生处境比较糟糕」的说法的原因(之一)。在这里确实有差异的可能是语言。相较之下,文科对语言的要求较之理科,从一个很宽泛的程度上来讲还是要高的。文本工作毕竟是文科生的主要工作,而一些在国内使用起来得心应手的东西换了一种语言之后,如果没有充分准备,确实会遇到一时的不适应。(我自己就遇到过几次这样的情况,比如一次听了数遍才听懂了「在雅典阵亡将士公墓前的演讲」一词。)在语言上,文科适应的强度可能是要比理科高一些。但这确实不是一个完全无法解决的问题。此外,最近几个十年以来,Social Science中定量分析的风气日盛,这导致不少理科背景的学生涌入社会科学领域,这点在下面仔细谈。二、就业硕士阶段的毕业生就业主要也就是两个方向:学术路线和职业路线。我所在的Master项目2013年大概录取了七八十人,其中中国大陆的有二十八人左右。这也是我校政治系最后一年与国际关系同项目招生。这个项目的专业方向分为Political Theory(PT,政治理论)、Comparative Politics(CP,比较政治学)、Political Economy(PE,政治经济学)、International Relations(IR,国际关系)。一般情况下,博士项目还有American Politics(美国政治)和Political Methodology(政治方法论),一些学校会有自己特别的子学科(如Rochester的Political Psychology)。在我所在项目中,超过二十个中国人是来自国际关系方向的。这里面的学生就业的意愿会相对更强一些——相对的。他们主要希望去实习的单位,包括联合国、各种NGO,这是相对对口一点的。由于纽约金融的繁盛,去金融机构的也有不少人,但这相对不那么对口,对个人能力的要求就比较高了(毕竟金融就业市场上有大批Columbia专业对口的学生)。从这个方面看来,政治系的学生就业上并没有非常显著对口的行业,去NGO之类的机构可能会碰到学Public Administration的,去金融业有大批本专业的,纯从对口角度来说程度有限。当然对口程度远不是决定一个人就业情况的根本因素,但这个情况确实存在。相较我学CS的舍友和一些学工科的朋友,在找工作这件事上,「可选择的去处」并不是那么多。前面讲到,定量分析的风气起来之后,大部分政治系都开设了Quant的课程。如果学过Quant,在就业上还是有明显帮助的。申请Ph.D,走倾向学术的道路是另一个方面。从我自己的视野来看,大陆本的文科生比工科生直申PhD要难。我有限的交友圈里没有认识到大陆本直申北美Social Science或者Humanities PhD的,但是在化学等几个学科里是有认识的。这也是为什么想搞学术的大陆本寻找Master项目作为跳板的原因。我不太好比较文科和理工科申请PhD的难易程度,主要还是认识的样本并不够多。但眼下,在Social Science领域内,文科生要面对的是理工学生涌入争夺PhD席位的现状。我今年申请放弃了本校,就是因为本校PhD项目基本上以搞定量为核心,而我是个搞纯理论的……理工科学生的竞争力,我想用这样一份简历来说明(来自TAMU Government网页):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进去在右下角找到Download Vitae,可以看到他的背景:华科工科本,UMich和Yale Double Master,Yale PoliSci PhD,2012年Mancur Olson奖,TAMU教职。我并不认识这位教授,不知道他定量做多少,但这样有技术背景的学生现在是比较吃香的。在这一层面上,我们会听见文科生比理工科生难的说法,可能是因为在学术上,Social Science领域里的文科生也要遇到理工科生的冲击。所以,学Social Science的中国学生里,留美寻求教职的难度确实比较大,纯理论的更是如此。因而,不少人的求职方向是国内高校。国内好一点的高校如今招人也比较严格,基本要求海外背景,因此即便是留学生也并不能轻易寻得教职——当然,这是另一回事了。总体而言,我认为确实存在「文科留学生就业升学比理工科难」的说法,这种说法是有缘由的,但未必完全是因为理工科就是容易,文科就是难。在课程上,文理工科学生想拿到优秀的成绩,应该都不能非常轻而易举;在就业上,文理工科存在着现实的差异。但更重要的是,国内文科教育与美国文科教育的不接轨程度大于理工科,且语言转换对文科的杀伤力相对更强,这个原因对「文科留学生就业升学比理工科难」这一论断的贡献,恐怕比单纯的难易度来得更大一点。
A simple answer:For US, the answer is YES. If you define 处境 as the capability/possibility to secure a job (including academic job) in the States after graduation. Other definitions I could think about return the same answer in most situations: for instance, finding a faculty position back in China.Reasons: 1. Visa policies discriminate against humanity/social science students, who only have 12 (could be extended to 17 if you have a good luck) months of OPT, whereas STEM students have 29 months. Given the fierce condition of H1b lottery, this might mean that even if you have secured a job in the States, you will be highly likely to be thrown out of the country due to limited chance to participate in H1b lottery. STEM students are influenced by this too, but they have 1-2 more opportuniti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lottery, and many IT firms send their employees overseas or use L1b visa to keep them on board.To see how bad the situation is, click this:
2. There are only small numbers of positions both in the industry and in the academia for students in humanities/social science, even smaller numbers are open to foreigners (people without US permanent residence status, i.e. green card). For information of H1b by industry, you can refer to this page: By occupations:The latter will give you a direct impression about the possibility to find a job in the States with your major and skills.3. Relatively lower salary. Notice that business and law major are two exceptions of that rule, but the competition amo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or related positions are NIGHTMARE FIERCE. For business major, a MBA is often required for most positions that make sense, but apparently this is not your situation. For law major, a JD is often required for most positions that make sense, but the tuition of JD is very high and only graduates from T14 are likely to secure a normal job (support H1b, reasonable salary given the investment of high tuition) in the industry. It is very hard to break into T14, especially those in which that are in good location and are friendly to international student. In some states, LLM is also possible to secure a lawyer job, but it is extremely hard and takes great risk.On top of that, I should warn you that business and law schools nowadays are inclined to give admission to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students instead of humanity/social science students – they are considered to be “cliché” sometimes. My assertion could be supported through admission statistics of those schools, e.g. law school numbers could be found in . Through these statistics you will see that with the same LSAT score, students in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are more likely to be admitted than student in traditional pre-law majors. As a rough observation, the better the school is, the more obvious this trend is.4. Language barrier could be unexpectedly high if you really want to put what you learn into use. For example, just think about what level of language skills would be required for working in World Bank and UN, or teaching in a respected American university. You need to master English EVEN MORE FLUENTLY AND INTELLECTUALLY than most local Americans.5. As mentioned by many answerers in front of this post, there are rarely any pure 文科 now in the academia of the United States. Especially for social sciences, perhaps the only fields that are not severely influenced by math/computer science methods are history, Archeology and Anthropology. Political Science, Sociology, Social Work, not to mention Economics, are all mainly in the realm of quantitative studies nowadays. Those majors apply quantitative methods because they are USEFUL, though with considerable drawbacks and never ceased to be criticized. If you are an undergraduate student, think about why you need to drop the study of the most important tools in modern academic exploration: math, statist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Is that really necessary, or do you just want to avoid the difficulty of learning them?The fundamental reason of the inferiority and hardship experienced by most humanity/social science students is THEIR LACK OF NECESSARY SKILLS that is demanded in large amount by the market, together with their relative INCOMPETENCE in language skills and relationship building, which is often considered to be the only battlefield where humanities/social science students could turn the game around.Unfortunately, it seems that as a general rule, the thing you have heard is very likely to be true in the United States. As far as I know, other western countries and Japan go a similar way. I would honestly suggest you to take double major or minor in a humanity/social science discipline while majoring in a traditional, international-student-friendly subject, like CS/Math/Statistics/EE.
传说中是啥样的?我觉得中国人自古以来生存艰难,搞得大家对能吃饱饭的太平日子有种近乎痴愚的执念。我的感觉是,很少听说有人带着奖金读文科,相对理工科那种大把带奖读的,可能看起来要有一点经济压力。但是相对的,文科留学生普遍家境也要好些。所以我还真不知道处境有多惨。学业压力比较大,尤其是人文一门语言肯定不够用,面对那些从小就会三四门语言十几岁就八国联军的同门,压力山大。我还没去想就业问题,感觉北美的文科生目标还是主攻国内教职。据说竞争蛮激烈。欧洲人少,很多人都想留下来,至于干点儿什么反倒不重要了。总之,如果物质欲望还行或者有特别的生存技能,不愁生计,为什么不读点自己喜欢的呢?把一生中求知欲最旺盛的时间用在最感兴趣的学问上,没有比这更值当的了。再说年轻时饿几顿又不会死啦!哇噻第一名太认真了对比起来我的态度随意到害臊了要~那么我也针对第一名说的补充补充吧第一是他说的硕士读博,这个跟我的认知刚好反过来的。我中学在北美上的,大一也在美国,基本没见过文科留学生来留学就读个硕士的,也没见过国内硕士来读博士。就两种,念完本科拉倒的和一口气读到博士的。然后就业方向,读到博士那基本就是要走学术了,读到博士研究方向就特别细分了不走学术的话在社会上讨生活哪里可能有对口的啊。我觉得这个跟理科是一个道理的。但是理科还好点,有些尖端科技研发是市场化运营的,可以找到公司就职。但是人文学科,除了学术圈和少部分公职,真心没去处。第三,关于人文学科数学工具的使用导致面临半路出家的理科生的逆袭压力的。完全赞成啊!简直就是恐怖主义!从前政治系和哲学系社会系其乐融融的人文大家庭场景再也回不去了!我老师写信给我说,他原来政治系的好基友现在午餐已经端盘子和一个统计学教授相亲相爱去了!社会学的小伙伴也跟数学老师搅合在一起了!留下一个哲学老师形单影只。我说,要不你就转分析哲学吧~啊哈哈哈哈~要紧抱数学的粗大腿啊!PS:看了楼上的各种高票回答,我很难受,这么说来说去只会让人文学科的好学生一年比一年少啊。虽然我不赞成打鸡血空鼓励,但是现在答题的人其实并没有真正进去社会体验过,这些观点和经验都是偏颇的。早年国弱民穷时候,都有蔡元培钱钟书这样的穷书生渡海学文,而今我们没那么穷了反倒因为怕穷战战兢兢。我有个不算亲近的朋友,他从国内高中考来法国读哲学,一直兼职导游毕业后干脆全职了。风格潇洒各种人文典故信手拈来带旅客去购物还能加点哲理料,想不红都难啊!而艺术史的同门,无论是回国搞策展的,公务员国家机关艺术交流的,艺术品拍卖行的,还有私人买手的,没有人饿到啊!回头我要是能找几个其它学科的栗子一定补上来,就算说服力不足,我也要做这么一点努力。希望对人文学科抱有憧憬的年轻人不要轻易放弃,自己去发现和探索更多的信息,好好的做一个理性而不失理想主义的决定。人在年轻之时就埋葬理想,并视之为明智,这真是最可怕可悲的事情了
我想重点来谈谈就业。现实是: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文科专业都不太受用人市场欢迎。但我举例子的时候却想到……一个学东亚研究的学生,还差一个学期毕业,就已经拿到了一个工作的offer。这是因为留学期间,他总是想赚点钱降低家庭的经济负担,这种“倒逼”的压力让他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并且并投入社会,也让他早早就开始对就业做出规划。我还有个学生在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读LL.M.,一般来讲在美国读LL.M.想留下来找工作太难了,但是她们班的15名中国学生,仍然有三个人留在了美国,其中就有她。再举一个例子是在康奈尔大学读MPA的学生,他毕业后不仅顺利找到了工作,而且在两年内实现了三级跳。一年后转岗,两年之后,他荣升集团的总裁助理,别人努力几十年都难以企及的位置,被他轻而易举地拿下了。这些都是我在这几年咨询工作中遇见的案例,主人公就是我曾经帮助申请过的学生们,绝对真实。我即使在做梦时也不敢说“就业面前人人平等”。因为不同的门第、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经历甚至不同的性别等等“无解”的因素都会让“平等就业”变成一个理想的概念。我的学生中,有些出身名门,也有些来自“土豪”家庭,这些学生在就业方面的“运气”总是比别人好很多,甚至是出奇得好,他们总是能遇上别人可望不可即的好机会。然而对于大多数“没有背景,只有背影”的学生来说,就注定无法在就业场邂逅好运气吗?“上帝给每只笨鸟都准备了一根矮树枝”,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运气。背景差一些,运气肯定会比“高富帅”、“白富美”差一些、少一些,这就需要你去二次开发这些机会,有时甚至需要去创造机会。道理同样适用于专业。就业是一个人在就业,而不是一个专业在就业。在哀鸿遍野的形势下我们总能发现不少文科学子毕业后顺利走上不错的岗位,并且工作起来得心应手,发展前景光明。我通过多年来的跟踪访谈,愈发觉得就业和专业之间并不存在特定的排斥关系。做好相应准备,摆正心态,尤其是找准发力点并肯于努力,一定能找到施展才华的平台。道理说起来很简单,太简单,可有的时候它就是这么简单。只要肯努力,就业情形没有你说的那么糟糕,这是所有找到不错工作的学生告诉我的“秘诀”。=======鸡汤喝得差不多了=======上点干货的分割线=======文科留学生的处境,到底怎样?到底应该怎样?一、文科就业正在走向利好答案一开始,我就给出了一个所谓的“共识”。但文科专业的学子在就业市场上真地就如此前途黯淡吗?首先要承认,文科专业目前的就业率与其他学科相比确实不高,但这种形势正在改变。为什么?尤其在国内,人才市场正逐步理性化,企业价值观的打造正成为规模型企业的重要工作,岗位稳定性正在增强,这对有较长慢热期的文科专业来说是个利好。而且老板们常常发现,时间久了,文科毕业生的很多优势自然显现出来。风起于青萍之末,其实这种倾向已经波及到了留学市场,在本科阶段,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也开始申请美国的各种人文科学类院校。过去很多LAC每年只有几十个甚至更少的中国申请者,而如今都已增至几百人。文科专业的学生在美国研究生申请中占据的比例也越来越高,在申请过程中,教育、传媒、经济学、法律等专业都是比较受欢迎的专业。二、国内就业形势值得重视很多留学归来的学生都说,这几年国外的就业形势比较差,移民政策也越来越严格,相比之下,国内的就业形势更好,发展机会也更多。在国外,拥有技术背景的同学更容易在当地找到工作,而文科专业则由于近年来国外经济形势不佳而就业困难。比如这几年我有几个去美国读公关的学生。公关的就业面虽然很广,比如非营利性交流组织、政府外交事务、顾客公关、媒体关系、娱乐体育公关、危机交流沟通、法律公关、健康咨询等等。但是对于中国学生,我想由于文化等方面的背景和差异,在就业的时候肯定会遇到困难。所以说,如果回国的话,你可能更接地气,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也说不定。我查了下这八年来自己积累的数据统计,我们的文科背景的学生有超过60%都回国了。要知道我们的学生基本都是还比较出色的学生,211或者985居多,可想而知,如果放大到整个留学生人群,绝对不止这个比例。据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预计,今年我国将迎来“史上最大海归潮”。未来5年内,中国将迎来回国人数比出国人数多的历史“拐点”。2013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秋季留学生专场招聘会上,117家知名国企、外企、高校推出800多个岗位,引来2000余名“海归”留学生应聘。据悉,像这样的留学人员专场招聘会,留学服务中心每年会举行春季和秋季两次。所以如果毕业后准备回国工作,在国外学习生活时不要忘了关心国内的就业形势,通过国内的一些关系应该随时注意热身,注意积累。三、把“你”变成“你的资本”为什么同样的学生,读同样的项目,有的在美国找到了好工作,有的就打道回府了?如果把就业比作一个正在孕育的婴儿,个人的积累就是为这个婴儿输送营养的脐带,只要能持续不断输送足够的营养,经过留学这段的孕育期,这个孩子在出生后肯定会聪明伶俐,茁壮成长。所以每次为叮嘱申请成功的学生时,我总是说:在美国时要常常想这两年应该怎么过,千万要记住这两年是厚积薄发过程的“厚积”阶段。无论是读博读硕亦或是读本科,文科专业的海归们学术经验和实践经验在职场中都会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在国外就读期间,文科学子若能在教授的指导下,用一段时间去认真完成一项课题研究,实实在在地做一些事情,个人的科研素质将会得到极大提高,这对未来工作的站位高度大有裨益。与理工、商科、医科等学生相比,文科类的学生很多不是学什么就做什么,这虽然是专业性上的劣势,却也拓宽了就业面,能够在选择过程中找到更适合个人条件的工作。所以对于学习文科的学生来讲,课本上的知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是提升个人的综合能力,比如沟通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等等,在学习期间,要利用学校的环境、氛围、导师和同学们对你的影响,开阔视野,形成成熟的思想。上学期间,课本知识仅仅是一方面,更关键的是你有没有在学习和与人交流过程中,认真思考。所以,我有时候感觉读什么专业真的不是最重要的,而是你是怎么学的,这两年怎么过的。四、你需要自己的就业计划我常常问那些怵头就业的学生:“抱怨之前,先问问自己是否有过就业计划?实习的时候表现的怎么样?人际关系处理的怎么样?”通过我这些年的观察,找到工作的大部分是对职业有计划的学生。比如开头提到的学习东亚研究的那个同学。对于文科生未来就业,我的思路是:主动关注市场,尽量提升自己的能力,在学期间提前关注就业的事情,做好实习。上学时多想一想你这两年所付出的精力和金钱,不要在思想上把自己关进象牙塔里不出来。 德鲁克说过,好企业的每个部门、每名员工都是能对接到市场的。作为一个文科生,在读书时可以把自己的每项学习、工作对接到就业市场上,强化自己的市场敏感度,你的成就可能不仅仅是局限在自己所学领域。这就是为什么俞敏洪做成了新东方,更多的英语专业毕业生是在中小学教书或者在新东方给老俞卖苦力。我在豆瓣上经常遇到关于就业的询问,这些问题的绝大部分都对就业的本质有着误解。我选择一个与大家分享:老师您好,我是人大的法学新闻双学位,GPA目前是3.84 托福103 ,马上进大二,最近却想转学出去。本来是想考LSAT读JD ,但是却有越来越多的人说读JD出来一样找不到工作,转学出去跨专业学金融或者会计的可能性大不大 ?如果不学这两个专业还能学什么?(比较好找工作的)如果本科不出去那么研究生可以转专业出去读会计吗?老师你对JD的形势了解吗?其实我本来很自信满满想去读JD的,但是在别的论坛例如土兔的好多人对JD的就业等等论调都非常的消极,所以觉得很没有希望。老师你认为我到底应该如何选择?……木铎 分析:这个学生把就业问题与专业问题简单地划上了等号。JD找不到工作的话,金融就能找到工作吗?目前转学出去读金融或者会计,我感觉想法太大胆,跨度也太大了,申请的可行性太低了。我个人觉得他应该把法律读完,出去读JD就不错,当然,如果家里不差钱的话,JD投资要大一些。在就业方面,我有一些学习LL..M.和JD的学生,在美国那边过得还不错,也找了工作,对于那些出色的学生,有想法情商高的学生,我从来不担心他们找不到工作。如果美国只有几个工作岗位的话,我相信也会属于这部分学生。因此,我建议大家不要人云亦云,明确自己的目标,努力就行了。不要因为别人的一些未必正确的建议而纠结并且放弃自己的计划,这是非常不理智的,也容易迷失自己。 其实,就业规划还需要和多个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比如时下国内用人趋势的变化。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日益加深,人们的态度正在变化,中国社会也需要发展得更加灵活、更加包容、更加敏锐。政府部门迫切希望结束对于制造业的依赖,建立一个新型知识经济体系,这也逐渐变为中国最为实用的经济逻辑。中国对西方人文教育中普遍的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教育方法日益接纳,这也体现到国内一些企业制度中。一些以人文科学为本的国外大学正与国内高校建设国际联合学院,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也开始进行人文教育的反思并强化,中国教育者正在倾向全面培养一个完整的人,更多课程也倾向让学生从实践经验中学习、建立团队合作意识,并接受情绪及敏感度训练。人们正在认同,人文社科方面的教育能使中国获得更多的有用人才,并为这个多民族社会的合作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工业发展阶段不同,在职业发展成熟度上肯定有很大区别,在国外可能一些比较成熟的专业,在国内刚刚兴起,这可以让你在专业的选择上抓住这个时间差,让自己在未来的职场上占据有利的地位。所以,如果毕业后想回国就业,就更应该主动关注国内市场,了解本专业行业动态,关注本专业的一些衍生岗位,通过和师兄师姐交流做好相应的计划,毕业后的就业也就非常明朗了。“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对没有就业计划的学生来说,就业季总是在最坏的年代,对勤于计划、肯于努力的学生而言,就业季永远都在最好的时代。所以不要抱怨,好火不怕疙瘩柴,就业的关键还是个人的素质。如果你在求学期间一直关注就业这个话题,做过详细的计划,好的岗位肯定会以关注你作为回报。五、慢热的未必烧不起来还有一点就是心态,文科是就业慢热型学科,学习期间不容易出成果,工作期间不能很快地把知识变成美刀。所以,需要清楚这一点,做好心理准备。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就要坚持下去,到最后会有更大的成就等着你。我遇到过一些学生,特别想去读会计,因为毕业之后更容易就能找到工作。的确,会计学有一点好处就是就业门槛低,可能开始找工作的时候没那么难。但是你想过以后吗?你喜欢这样的生活状态吗?如果喜欢,那无可厚非。否则,你可能不会有太好的发展,很多人做了很多年还是会计,因为面临的挑战不够强。反而那些学习市场营销的,能力强、头脑也灵活的,虽然开始步入社会的时候面临的压力大一些,但是随着时间的积累,有魄力、有想法的大多会上升得很快。所以,文科生要常常问问自己是哪一类人,适合做什么,喜欢做什么,是不是一直在努力。六、打好自己手中的牌我还有个学习Marketing的学生,她毕业后就到了一家跨国公司的企划部,从基层到主管再到中国区的副总经理,算是运气非常不错了,但是她从面试开始就差一点被淘汰,一路走过来也是遇到了非常多的坎坷和被淘汰的风险,但是她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化解了。这是一份纯粹靠自己打拼出来的运气。还有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两年三级跳的MPA学生,从某个角度看,好像是他运气好:他求职的国内某个大型企业正在招聘企业慈善基金会的负责人,由于这项工作在国内还不太成熟,他的海外背景让他顺利入围。但他自己知道这里面有多少波折,多少变数。就像他和我说的,慈善基金会的岗位其实是个很平常的机会,但基金会直属董事会管理,这使他能够经常参加一些决策性的会议,有很多机会与高层领导打交道,所以他有了一个别人很难得到的展示平台。他意识到这个机会的重要性,因此,在本职工作外,他也主动要求做一些业务工作,从整理会议纪要、搜集材料开始,什么脏活累活都主动去做。努力终于有了回报,在一次董事会上,领导安排他参与一个新项目的策划投资分析。虽然那时自己分内的工作正忙,但他知道这是个转型的绝好机会,他加班加点,查找材料、思考方案、联系地方政府,经常忙到半夜。精心的准备让他在内部提报时百问不倒,给领导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他说:“咱们起点虽然低一点,但终究会有运气眷顾你。只不过有时不会判断,或者不肯努力去二次开发,才让运气与自己擦肩而过。”看看这两个案例,抱怨运气不够好的同学应该意识到,其实你和好运气是有缘的。还有那些研究型学科的学生,毕业后留在了学校或研究机构做研究,表面上这些学生的运气都不错,但只有和他们交谈,才能了解他们为这份“运气”所付出的努力。最后,用一个俗套的小故事来结束吧。艾森豪威尔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和家人玩纸牌游戏,连续几次他都抓了很坏的牌,于是就变得很不高兴,老是抱怨。他母亲正色对他说:“你要玩,就必须用好你手中的牌,不管那些牌怎样。”他一愣,听见母亲又说:“人生也是如此,无论命运给你发的是什么牌,你都必须拿着,你能做的就是尽你全力,去求得最理想的结果。”
后来,艾森豪威尔一直牢记着母亲的这句话,从未再对生活有过任何抱怨。他总是尽力做好每一件事,一步一步地成为中校、盟军统帅,最终成为美国第34任总统。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人手上拥有各种各样、好坏不一的“牌”(比如:天赋、家庭、环境等),这些条件都各有差别。如果把就业比作打牌的话,我们是否也应该去“打好自己手中的牌”呢?
我会告诉你高盛收的文科生比我大数学收的还多吗?
二零一四年九月十二日,第一次更新,更新条目为第二条下一次拟更新时间,九月十四日----------------------------------------------------------分割线--------------------------------------------------------------------反對樓上 的答案,理由是太簡單粗暴了。。。。樓主想問的問題,大致可以理解為:一,在國外(以美國,英國,日本等為主的主流留學國家)學習文科時的學習體驗,包括學習的內容,難度等等。二,在國外畢業的所謂文科專業的畢業生以後的職業發展前景。在下不才,先來試著回答第一個問題。不知道樓主所指的文科是指包含社會科學在內的文科,還是狹義上的人文學科(humanities)。但從自身的經驗(答主在米帝讀大學)來看,在國外學習文科可以說是一個非常特別又很累人的經歷。答主的專業是歷史學和人類學,可以算是狹義上的人文學科。這類學科在美國大學本科階段的課程裏,主要是以講座\討論(lecture/ seminar)的形式進行教學,課後的作業則是各種形式長短不一的論文。除開生物人類學(biological anthropology),考古人類學(archaeological anthropology),考古學(archaeology)所涉及到的部分實驗室教學與田野研究(field study),大部份的文科主要依仗大量(再說一次,是大量)的閱讀和寫作來完成教學目的。這與工程科學和自然科學以習題作為練習,考試和做項目作為考核方式的教學方法是截然不同的。二,留學生文科學習具體經歷——以美國大學為例
答主最近開學比較忙,所以這一條拖到現在才找到時間更新,請諸位見諒。下面,答主將以自己所上過的一門講座(lecture)形式和一門研討會(seminar)形式的歷史課程為例來簡要闡述在美國讀人文本科的經歷。
講座課:日本前現代社會/文化史(A Cultural History of Early Modern Japan)
James McClain老爷子(剑桥日本史,前现代卷副责编,现为布朗大学教授)
课堂人数:40人 (這個規模已经算是敝校歷史學部相對熱門的課了)
讲课形式: 每周有2次讲座,每次时间为一個半小時,課上老師會選擇一個議題進行介紹。以及每两周有一个讨论的seminar,時間亦為一個半小時。這時課堂分為兩個討論組,分別有教授和學生助理帶領進行討論。
課程作業:每週大概150頁左右的閱讀要求,包括史料(first hand material,如《葉隠》《武家諸法度》等),学术论文及论著(second hand material)。每学期有三篇中篇规模的选题論文(10页纸)和四篇到六篇短論文(三到五页纸)。
研討會課:革命年代,(Age of Revolution, 1760 - 1824)
Jeremy Mumford
課堂人數: 10人
講課形式: 每週一次研討會,時間為兩個半小時。平常被要求與教授定期聯繫,單獨碰面以保證研究論文的進展。
課程作業:每週150至200頁的閱讀,包括史料(first hand material)【重點】,学术论文及论著(second hand material)【相對少一些】。每學期有一篇史料分析(Analysis on First Hand Material, 5页纸),一篇学术论文分析(Analysis on Second Hand Material,5页纸)一篇研究论文提案(Research Proposal/Prospectus), 一篇研究论文概要(Paper Precis, 3-5页纸),一篇研究论文(Research Paper, 20-25页)由上面可以看出,讲座课更加偏向帮助学生建立史观和史论方法,而研讨课则更加注重培养学术写作及研究的能力 。但无论是哪种类型,美国大学的历史学课程都极为注重思辨,写作,独立研究的能力。待更新內容:先答到這裡,待以後有時間再行更新。2,文科學習的經歷(日本大學篇)「來自某日本友人」3,文科畢業生的就業問題綜述(本科畢業生)4,米帝文科畢業生的就業出路其一(本科畢業後工作,本科畢業後進入職業教育「法學院等等」)5,米帝文科畢業生就業出路其二(學術生涯)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供题主参考:众所周知,美国的精英大学,毕业生总是最成功的,否则大学就该重新排名了。你仔细一调查就明白,越是精英的大学,那里的学生就越务虚不务实,人文学科的香火就越盛。  年纪稍大的人,大概还记得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电视连续剧《大饭店》。其中有个漂亮体面的少妇,到大饭店来卖淫。结果被好心的经理发现。经理问她为什么要干这等事。她说自己被丈夫抛弃,带着孩子没有别的活路。经理又问:“你没有什么技能吗?”那女人叹口气:“我大学的专业是英语,甚至还曾写过诗,希望出本诗集。但现在那都是不相干的事了。”经理看不过去,正好他有个朋友在一个做贺卡的公司,就介绍她去给人家写贺卡辞,算是“专业对口”了。这个少妇也立即从原来的肮脏行当中跳出洗手不干了。这个故事听起来有些荒诞不羁,却反映了实际生活中美国大众的心态:百无一用是书生。人还是要趁着年轻学点有用的东西。我过去的一位美国英文老师告诉我,当年她父亲知道她要学英文专业,就以拒绝支付学费来逼她改行。和中国一样,在美国,人们不仅竞争着上大学,而且对专业的选择极其挑剔。许多人都觉得,选专业是找工作的第一步。专业选错了,就会面临毕业就失业的危险。结果,大学的专业越来越实用,传统的人文教育面临严重的挑战。以2005年为例,美国大学最受欢迎的专业竟是会计!这个结果多少让人有些吃惊。因为根据2002年的一项调查,从年度到年度,美国大学会计专业的学生人数,本科生和研究生加起来,从59140跌到46555,下降了21.3%。会计师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枯燥无味、孤独怪僻、没有情调、只知道算账的数字处理机。但是,从2002年到2003年却时来运转,全美会计学位的授予量增加了11%。佛罗里达国际大学(FloridaInternationalUniversity)所开设的全美最大的会计课程,学生人数从2000年到2003年增加了43%。密歇根大学会计专业的硕士课程,过去3年里学生人数上涨了76%。伊利诺斯大学的会计课程也是全美最大的之一,其本科生人数从2001年到2004年增长了66%。会计专业从消沉到流行,最大的原因是2001年安然公司倒闭及其引发的一系列华尔街的金融欺诈丑闻。这些丑闻最大的一个共同点就是犯罪公司做花账、虚报赢利,欺骗投资者。于是政府推出一系列新法规,加强审计、财会上的管理。仅此一举,就创造了许多会计专业的工作。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会计师是这一系列丑闻中“吹哨子”的英雄,形象也顿时高大、“性感”起来,投到这个专业的人数自然也随之猛增。不过,华尔街的金融震荡并不能解释一切。从上面的数字可以看出,会计专业风行似乎在安然丑闻以前就已经开始了。这其实表现了美国人上大学的态度越来越实际:上大学就是为了赚大钱。会计顾名思义就是坐在那里点钱算账,财富看得见摸得着,当然最让人心里踏实。目前大学本科十大最受欢迎的专业,除了会计排第一外,从第二到第十的热门专业依次为:电力工程、机械工程、商务行政与管理、金融经济、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市场推销与经营、化学工程、信息科学与系统。一句话,大家不是急着做生意,就是要当工程师,全都脚踏实地。一个2002年在俄亥俄州和印第安纳州进行的调查表明,22%的学生在上高中前就开始考虑他们的专业。大多数的学生在高中毕业那年开始考虑。70%的学生考虑以后做生意。计划从事医疗和法律工作的紧随其后,各占14%和13%。而“潜在的收入水平”,是这些专业选择背后最大的依据。在考虑读商学的学生中,70%是受这个因素的驱使。即使在考虑非商学专业的学生中,58%也是出于这个因素。而“对社会作出贡献”的因素,只构成40%的非商学专业的学生选择专业的主要动机。在选择商学专业的学生中,只有25%以此为动机。可见,选择商学这个专业的人,大部分是被赤裸裸的金钱所驱动。在1970年,美国大学本科商务类专业仅占学士学位的13.6%。1981年以后,这个比例上升到19.3%到24%之间。比如2002年,是22%。也就是说,20%到25%的大学本科生(一年平均25万人)是在那里念生意经。相比之下,人文学科节节败退。英语专业1971年占学士学位的8%,到2002年跌至4%。历史专业1971年占学士学位的5%,到2005年仅为2%。尽管全球化大潮汹涌,外国语言和文学专业在学士学位中所占的比例,也从1971年的2.4%跌到2005年的1.2%。其实,即使是这些少得可怜的人数,也不全靠学生的兴趣来维持。康州一所大学的一位教授,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他的亲身经历。一个叫罗伯特的新生,由家长带着来找他。家长问:“选什么专业对进法学院最有利?”该教授回答:“任何一个强调读和写的人文学科都可以。”“不对!”,家长急着说,“我们家的罗伯特早已打定主意要当律师,我们不会让他在那些和法学院不相关的东西上浪费时间。是不是读历史有些帮助?”在美国,本科不设法学专业。想当律师,进大学常常不知干什么好。结果,许多像罗伯特这样的孩子,阴差阳错读了历史或其他什么人文专业。上面提到的这位教授是耶鲁大学读美国历史的博士出身,亲历这种人文学科的没落,不禁痛心疾首,回到自己的母校寻求支持力量。他采访了许多成功的耶鲁毕业生。这些人捐的钱常常比这个教授一辈子的累计工资还多。但他们大学本科时,读的不仅是人文学科,而且现在也认为大学的专业奠定了他们日后成功的基础。这并非是我们这些学历史的人不甘心自己的专业不热门而故意制造的宣传攻势。众所周知,美国的精英大学,毕业生总是最成功的,否则大学就该重新排名了。你仔细一调查就明白,越是精英的大学,那里的学生就越务虚不务实,人文学科的香火就越盛。以耶鲁大学为例,在过去25年里,历史一直是头号热门专业。历史专业的学生占本科生的13%到15%。史景迁的中国史课年年几百人上,已经成了传奇。英语专业一直是四大热门专业之一,在90年代前半期还是第二热门的专业,后来才被经济学和政治学超出。而耶鲁的经济学,是高度理论化的人文学科,不是实用学科。耶鲁根本就没有实用的经济(即商务)本科专业。哈佛大学前四大热门专业,第一是社会科学,选该专业的人数占本科生的48%;第二是生物,为10%;第三是英语,为8%;第四是心理学,为7%。普林斯顿的传统五大专业是政治学、经济学、历史、英语和国际关系。最近心理学上升,取代了英语,目前最热门的是政治学。传统上,46%的学生集中在这五大专业。最近学校努力推行专业多元化,已经初见成效。2005年,选择人文学科专业的学生上涨了15%,选择自然科学的学生上涨了7%。学生人数上涨率最快的全是人文学科的小系,依次为:研究古希腊罗马的古典系(100%),音乐系(100%),斯拉夫语言与文学系(60%),比较文学系(57%),宗教系(52%)。同时艺术与考古、法文、意大利文、德文等系,学生人数也明显上涨。总的趋势显然和美国一般的大学正好相反:人文学科越来越热。解释这一现象,还要诉诸我们最基本的常识。这些精英大学,培养的是未来的领袖。当领袖,要把握大方向,其关怀和训练当然必须宏观,不能一天到晚坐在那里数钱算账。从这些精英学校的学生背景看,大部分学生出身于中高产阶层,父母受的教育很高,对大学有充分的理解,鼓励孩子追求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上大学的最基本目标,是发现自己,认识世界,反省人类最基本的价值。大学主要是一种精神经历。度过了这样4年的人生,再想实际问题也不迟。普通大学的大学生,则是另一番光景。他们许多人来自劳动阶层家庭,常常是家里的第一个或者第一代大学生。他们的父母没有受很好的教育,许多人反智主义情结甚重,觉得大学总是教一些读书人才喜欢的没有用的东西。可惜,如今的大潮流是蓝领工作越来越少,连招警察也开始要大学毕业生。不上大学,没有出路。所以他们的子弟勉为其难,进大学就是为了找饭碗。大学不过就是个职业培训班。如果你让他们一年花几万块送自己的孩子读什么柏拉图,他们肯定觉得你有病。其实,劳动阶层的子弟并非一定不喜欢柏拉图。问题是,如今大学越来越市场化。学费涨得奇高,学生和学生家长成了消费者。一年几万块花出去,构成全家最大的开销。这钱花得值不值?于是有了个消费者权利的问题。结果,每年新生一入学,你就会发现家长比学生还多。和教授、校方交涉的,几乎都是家长。他们从选择孩子的宿舍、课外活动的安排到所学的专业,事无巨细,全要和学校讨价还价、给孩子决定好,保证自己花的钱不冤枉。在这样的情况下,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即使有许多梦想,希望利用大学时期探求人生、了解世界,也没有办法。他们的一切选择都由家长代劳了。结果也可想而知。那些务虚的学生几乎肯定会成功,成为自己这一代人的领袖;那些务实的学生,还和父辈差不多,卖力气为生,等着人家给工作。何以如此?当然,精英大学的学生智商高,社会关系也多,学什么都会成功。但为什么在这群人里,彼此竞争时也要争先恐后地务虚不务实呢?可见,人文教育,对人实际的成功还是有关键作用。前述那位耶鲁毕业的教授在自己的校友中进行访谈调查,得出了有实际经验支持的结论。1980年从耶鲁毕业的苏珊·克朗(SusanCrown),读的是文学专业,目前是芝加哥一家投资公司的合伙人,已经当上耶鲁的校董。她的体会是,人文教育教你如何思考、如何分析、如何阅读、如何进行有说服力的论述。这些技巧,在商业活动中每天都要用。另外,如今的社会变化快,信息多,令人目不暇接,人们对任何东西的了解都浮皮潦草。大学的人文学科,则给你提供了一生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机会,去专心致志地读伟大的历史和文学著作。这样,你就学会了专注于大的理念,不被一些琐碎的细节所支配。理查德·弗兰克(RichardFranke)是1953年的耶鲁毕业生,领导一个大投资公司24年之久,如今已经退休。他的体会更为具体:“生意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不管你把公司办得多么成功,你那一套不到5年就得变。也就是说,你每5年要有秩序地重新塑造你的公司。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专业技术人员,但你更需要一些能够综合思考不同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的人。所以我作为公司首脑,就喜欢雇用人文学科出身的人。”他这个意见几乎代表了所有被访者的看法:人文学科培养的分析深度、创造力,比商学院教的东西更可靠。查尔斯·埃利斯(CharlesEllis)于1959年从耶鲁毕业,专业是艺术史。他创建并领导一个国际贸易咨询公司达30年之久。他强调说:“如果你想当企业领袖或经理,本科学商学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重大失误。你所能学到的只不过是一些高级的账目管理技术。”他认为,人文学科给你奠定了管理人才的战略性的基础训练。生意场上,归根结底是跟人打交道。你想成功就得跟成功的人接触。你赢得人家尊重的最好办法,就是和人家有共同的社会理想和人文关怀。你最好是把和你生意有关的人都看作是志愿人员。他们如果不感到和你接触有意义,而只是赚几个钱而已,他们早就干别的事情去了。他的这番高见也同样得到其他耶鲁毕业的大老板们的认同。大家普遍的感受是,当个成功的生意人,就要看你是否有和思想复杂、社会关怀深刻的人打交道的能力,要看你是否能够创造一个文化氛围,让这些心灵复杂的人在这个氛围中感到愉快。其实当今总统布什做生意的经历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有哈佛的MBA文凭,又是贵族中的贵族,但在生意场上就是混不开。他一张嘴就让人看不起,凭老父的关系也不管用。布什家族有个不成文的家规:先赚钱再去碰政治。布什是第一个破这个规矩的人,原因是他没有别的办法。他在耶鲁只是睡过4年,其人格和企业精英格格不入。搞政治,可以绕开这些脑筋复杂、趣味精致的人。也正是因为他在脑筋简单的人看来有魅力,结果在政治上比在生意上顺利得多,成了美国历史上一个最为反智的总统。耶鲁之外,人文教育同样培养了许多名声赫赫的企业总裁。前惠普总裁卡莉·费奥利那(CarlyFiorina),当年在斯坦福学的是中世纪历史和哲学。她号称她对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的转型的兴趣,与她面对信息时代社会转型时的思考非常切近。迪斯尼的总裁迈克尔·埃斯内(MichaelEisner)大学的专业是英语和戏剧,没有上过一堂商学方面的课。他督促自己的三个儿子在大学里都学人文。用他的话来说:“文学对人的帮助是难以置信的。你做生意时总要处理人际关系。文学帮助你理解什么才能打动人。”米拉马尔系统(MiramarSystem)的总裁尼尔·雷宾(NealRabin)是学创作出身。他虽然雇用MBA,但他批评说,那些哈佛的MBA,常常被管理学院的案例研究课程中企业失败的例子给吓得瘫痪,缺乏创业时必要的想象力。康宁(Corning)的总裁约翰·卢斯(JohnLoose)大学学的是东亚研究。他声称自己对中、日、韩和印度的理解,帮助他在光纤市场低迷之时,发现了亚洲市场的亮点。联邦百货商店(FederatedDepartment Stores)集团的总裁休·克罗尼克(SueKronick)同样也是学的亚洲研究,并靠她对印度的理解在亚洲找到廉价的供应商。米夏埃拉·罗德尼奥(MichaelaRodeno)在大学学法国文学时,从来没有想到这个专业使他发现了葡萄酒这宗大买卖,最后成为一个设在加州的法国葡萄酒公司的总裁。学人文的客串高科技公司领导更是一个小潮流。加州的蓝盾(BlueShield)的总裁布鲁斯·博达肯(BruceBodaken)拿了哲学的学士和硕士,还教过伦理课。他认为哲学帮助他思索深刻的问题,是他成功的关键。全景(Uniscape)的总裁斯蒂夫·亚当斯(SteveAdams)是20世纪英国文学的博士,后来辞掉教授的职位进了生意场,大获成功。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曾经大红大紫、在中国广为人知的前福特汽车公司总裁李·艾科卡(LeeIacocca),本科学的是历史。《花花公子》的创建人休·海夫纳(HughHefner),本科学的是哲学。派拉蒙电影公司(Paramount Motion Picture)集团的总裁谢里·兰辛(SherryLansing),大学学的是英语。在美国前1000家大企业中,只有1/3的总裁拥有商学硕士学位。说到底,人文教育是向你展示人类最重要、最伟大的理念的交锋,并让你也被卷入这样的交锋。伟大的理念培养伟大的人,不管是在哪个领域。这也难怪,一些在生意场成功的人,对大学生本科中的商学迷信和人文教育的衰落感到担心,觉得教育已经不成其为教育,而仅仅是训练。前面提到的查尔斯·埃利斯一针见血地指出:“怀疑的自由是创造的第一步。没有人文教育,你很难进行建设性的怀疑。”用美国建国之父杰斐逊的话说:“教育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够自己来判断是什么保证了或者威胁着他的自由。”可惜,在“9·11”后两年多,大部分美国人还认为萨达姆是恐怖袭击的幕后指挥。这说明公众已经失去了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而这正是人文教育要训练的东西。没有这样的思维,不仅做生意时会盲从,跟着人家买股票、炒房地产,美国的民主制度,也会陷入危机。哦对了,我引用这篇文章是想说,这篇文章所说的人文学科的精英属性和对人类社会整体的贡献并不能减少大多数普通留学生的现实压力,这些都是理想主义者的扯谈。
你们这样模棱两可的回答真的好么,我们政治系每年新生十个中国人年末就只剩两个了,艺术史压根没有见过除我以外的大陆居民。读文科之前想想好,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怎么办,家里肯不肯养你,男朋友/老公肯不肯养你,如果注定读一个修身养性而不是赚钱养家的专业会不会后悔,如果注定苦读十年安心做学术会不会喊累。答案“有人养” “不会后悔”的话请读,不然请现实点。我记得我之前写过的一个帖子介绍“我为什么要读政治专业”,就一句话“大概我家有点闲钱吧。”
先占个坑,把博弈论作业和本周要读的剩下三篇paper以及一个reading response写完再来回答。我的回答应该可以给目前排名第一的答案做一个补充,因为我读的正是政治学PhD。-------------------------------------------------------------------------好几天过去了,希望还对题主有帮助。先说一下自己基本情况。本人英语一般,本科硕士都是国内读的,现在在美国读政治学 phd 第二年,来之前没学过政治学,最沾边的就是在国内学过一些经济学。终于把本周的任务完成个大概了,好累好累。目测题主是要读本科的(甚至是高中),才会在这种大方向上犹豫不定。本文很多讨论先按照这个假设走,如果你要读研还不清楚自己要读啥,先找人把自己骂一顿再说哈。话说出国读本科的话大概不会有很多禁忌,反正选专业又很随便。双专业三专业比比皆是,读到后边不喜欢了随时换压力也不是很大。因此本科多读一些基础学科其实非常好,比如数学(包括统计在内)、计算机。这两项好了,转经济转理工科转金融等等简直就是秒杀。哪怕是转一些比较传统的社会科学,找一些偏数量的项目,优势也很大。文科的话本科生上课应该不会有那么多的 seminar,上课起来应该不会很困难吧。关于课程难度,做个分类讨论:1. 题主英语不是很好。因此我们假设题主的英语水平就是东亚国家学生的一般水平。这个时候上很多文科课一开始是很考验英语。每周阅读量奇大无比,很多概念又很抽象,脑袋不够快根本无法一边用英语想(或者翻译过来)一边快速思维其中逻辑在哪。还基本全是讨论课,听力口语很拙计。但是东亚学生基本都差不多吧,写很重要的论文的时候找美国本土的哥们帮着修改一下语法错误什么的。我的经验是经过一年的摸爬滚打还是可以混下来的(要知道我是直接上的 PHD 学生级别的讨论课,每周一百多页的阅读量是最低限,两百多页到三百多页比较常见,我之前还完全没接触过任何本学科的东西,英语还不好)。当然过程极度极度痛苦,不过提高也是飞快的,从英语水平到专业水平。2. 题主英语挺好的。那课程应该不会太影响你,你要你阅读速度不是特别慢,并且还继续提高就行。再做一个分类讨论:1. 题主数学学起来有感觉。数学能学起来有感觉,那么学其他的应该只要肯下功夫,应该也能学好。那么把数学学好会是你学文科的比较优势。哪怕是历史哲学这种很文科的学科,搞搞计量史,社会选择理论的哲学内涵啊一类的东西数学门槛都很高。你数学好就意味着你不太容易被别人替代。当然数学好学理工科也不是障碍。2. 题主数学学起来没感觉。那大文科是你唯一的选择了。又分几种情况:2.1. 题主自身是一流人才,只是学数学没感觉,并且有意愿做学问。那一定要找你感兴趣的做学问。这种事情兴趣永远是第一位的。就业的话,做学问进大学没那么难。当然你非要在好大学找教职就当我没说。哪怕进不了大学,有一个博士学位去业界也是很好的选择。2.2. 题主自身是一流人才,但是没兴趣做学问。那么有一条路是本科读偏文的专业(比如我大政治学),然后申请 law school。就业的话,你都是一流人才了还担心就业?2.3. 题主自身并非一流人才。这个时候学那些没有市场导向的专业就需要慎重。文科专业也有很多有市场导向的专业,比如商学院下头的一些项目,一些教育学项目等等。有这些学位垫底,找工作还是靠谱的。毕竟美国是一个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就业市场对待文科生要比国内强很多。PS:说实话,其实最重要的我觉得是题主你是不是一流人才。是的话那么要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才能比别人做得好,这是你源源不断的前进的动力。浪费你的天赋对你自己你家人都没有任何好处。不是的话,别乱来了,选择一个安全的(安全=容易就业,收入不错)专业过一个不错的生活我觉得更好。最安全的当然是来大美帝读码农啦。PPS: 用英文回答的那个答案挺好的,但是有一段一些跑题。题主是说专业选择,似乎没有说学历史\政治这类的“文科”专业就不要学数学了。题主也没有 imply 自己数学不行(甚至相反,题主既然可以去选择学计算机,那么就说明其实他数学功底不错,学起来应该不太会费劲)。
对我来说,文科是用来拓展事业、帮助顺利转型用的。理科是就业、积累资本用的。都得学。别担心自己承受不了。我推荐的这是一种长期规划,把一辈子当成一盘很大的棋,一旦事业走到了瓶颈,那难受劲我是见过的。
我觉得中国学生最大的问题是在高中之后进入大学的那一刹那,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如果要的是一份实际的工作,那纯文科显然对你不利,因为有许多工作在进入之前是有明确的专业/准入门槛的。如果是致力治学,那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你已经准备为了自己喜欢的学科奋斗终身了。那你如果不知道要干什么,但是又想读文科怎么办? 这好像是楼主最大的问题吧。作为过来人,我个人有那么几个建议:1.如果是前往美国,那可以在前两年选择几个专业试水。一门喜欢的文科专业,一门比较实际的骈文的社会科学或者是数学。2.如果是前往英系国家,那就可以选择偏文的社会科学。3.要想清楚自己的优势,是读书,还是打交道,还是做天马行空的事情。最后,祝好运。
除非你是天生理科天才型的人士,否则有文艺青年气质却强迫自己读理科会很苦逼。要是去美国读本科的话,可以文科理科的课都选,再看自己适合读什么。确实读文科头一两年会有困难,课堂讨论啊写论文啊,但有恒心跟一定资质的话会变好的。我美国本科读的是历史跟文学。大三时候历史教授曾推荐过我一校友提供的兼职,说表现好的以后毕业以后可能提供正职,但签证跟其他原因我没有接受那份offer。现在回国工作,待遇还不错,天天喝咖啡吃有机食品。无论怎么样,我觉得目光放长远,自己对文科又有兴趣的话,读文科是不错的选择。and, let me throw this cliche out, no pain no gain.
一个理科三个文科专业,现投行从业。感受理科肯定会比文科好找工作,像是CS is basically a major in employment但是,如何长期在美国社会中往上走,文科将至关重要。文科将决定你天花板的高度。大致如此。
长答案已经很多了,很感谢大家提供的经验,我来个略微简洁点的。先说一点题外话,小弟目前在美帝读教育类硕士,目前第三年,有转博的想法。其实我们从这个问题的回复量已经能看出一些端倪,排名前几位那么好的长答案加起来也只有100左右的赞,个人认为事实就是,就就业这个问题来讲,文社科学生早已被边缘化了。已经边缘化到其他学科的人不关心也不了解(咦,教育专业出来干嘛的?),而文社科的学生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都该干什么。我在美国一所大学读书,同系没有一个中国人,隔壁计算机专业百分之八十全是中国人和印度人。从供需关系的角度,也可以知道文社科的找工作会不容易,起码对中国人而言是这样。就我们学校来讲,从来没有听说哪个计算机专业的没有找到工作。而文社科专业呢?找到几个在学的人就很难了还提什么就业情况,根本没人关心所以更别提了解了。顺带说一下老美,老美读文社科的研的生源和我们完全不同,我们大部分是职业学生,即小中本研博一口气读下来,中间很少有去做全职工作的。而老美呢?很多都是在职读研读博,所以人家根本没有什么就业的问题。我上课的同学全是30岁左右的美国阿姨...且大部分都是美国学校在职老师。所以就业这个问题上,中国人和美国人没什么可比性。回到正题,对于我们文社科留学生来讲,工作肯定是不好找的,这点大家已经有共识。但这扯出两个问题,一是这种“不好找”的结论是如何被我们总结出来的,二是从所学专业决定就业可能性是否合理。关于一,我想说的是很多人觉得不好找,是因为身边样本实在太少。就想我刚才所说,文社科留学生本身总量少,所以当我们判断的时候缺乏参考素材。而身为文社科生我们本身又比较迷茫。因此这种“找不到工作”的感觉其实可能近似于“不知道该找什么工作”。我觉得鉴于这种情况文社科的同学应该多抱团,多沟通,这样大家才能互相参考,对就业有清晰的认识。关于二,前面已经有同学提过了。其实在国外本科或研究生都是一种自由学习的平台,而非专业的牢笼。 这点对于文社科学生尤其明显。我们拥有的是国外丰富的学习资源,享受的是梦寐以求的学术自由,干嘛非要把自己的思维界定于某个专业之中?利用充沛时间培养自己的兴趣,构建自己的知识架构和技能储备,你在就业的层面上选择的余地就会大,目标可能也会越清晰。所以我觉得本质上不存在“文社科留学生好不好找工作”,而是具体到每个人好不好找工作。 我觉得题主既然喜欢文科,就可以尝试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向自己感兴趣的方向靠拢。刚开始就把“就业”这一座大山扛起来,反而好累(大不了以后再背嘛...)。祝所有文社科留学生能够找到自己的方向,过上即便不富足但满足的生活。
看人!不管学什么!看人!
作为一个从一而终的文科生,有必要说一下我的看法。1.高中开始读文科?其实高考没那么简单。高一开始接触物理,一次考试本来只有59分硬是让老师改成了60分。老师以为挽回了我的颜面,殊不知更加坚定了我读文科的信心。数字数不来,读读背背总行了吧?事实证明我错了。大家以为高考文科比较轻松,因为都是知识性的背诵,考试拿分很容易,可是史地生的文科性质也注定了拿不到高分。靠←_←……你会的大家都会,你不会的别人多看几本课外书也会。所以文科的高考成了谁最会琢磨做题方法,谁的字写得好看,谁的作文够矫情的战场。辛苦背完20+本书,出来成绩分数和模考没太大区别,还是1分差了成千上万名,而且你才意识到你的文科生身份让你不能报数学,医学,计算机,物理,化工等一系列现在社会很吃香的专业。金融?经济?算了吧~就你那点分,能上个好大学就不错了。你说升学压力大不?2. 大学不要你,只能考gmat好了,大学四年都被文科上了,想着毕业能借着留学的机会脱离文科的苦海,重回社会大怀抱中。呵呵……小子你太天真了。去看看那些你梦寐以求的专业,不是要求有background就是要求有work experience。我去-_-|| 我要是有专业背景我就不用挣扎了,我要是有工作我TMD谁还装清高申请?守不住饭碗,没钱买房娶老婆呀!所以,你必须要投入到轰轰烈烈的gmat考试大军中,一搏天下。可是……如果好考的话就不用每个人都要刷几遍啦~而且现在申请人数越来越多,分数也就水涨船高,不是学霸的学渣还是举手投降吧╮(╯_╰)╭~3. 工作不仅看背景,还得靠关系连续几年都说是最难就业季,我靠!真没工作大学生都去捡垃圾了吧。事实上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体面的工作。你说你读了四年大学出来当了个小摊贩人家会说你大材小用白读书了,自己觉得心里不平衡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所以很多人都在找工作的时候一等再等,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文主当年学的是语言文学,语言文学呀!我要给面试的老板讲这种语言是怎样起源的呢?还是讲这个词是怎么构成的呢?我们外国语言文学起码还算有一门外语技能,那哲学的呢?讲尼采弗洛伊德人生大道理么?你说你没有生产力老板为毛要请你?现在又不是靠政治资本吃饭的时候。再说,竞争这么激烈,那些有背景的还得靠关系,小文科生还是靠边站吧……不过……楼主也不用太悲观,文科生学习成绩拔尖还是有前途的,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补软肋还是有出路的,要是多拿几笔奖学金多认识联系几个人未来更是极好的。因为……你总能找到一个不嫌弃专业背景的学校和公司~文科生,努力吧骚年!
看前面的回答似乎题主讲的文科包括社科那么我也算吧,现在美本在读,专业不说了,比较少见一搜索就会知道我的学校。也几乎没有对口的工作的那种专业。正在申博。平常生活:累成狗,但是自己喜欢,也不算太糟。未来就业:总会有工作的吧,无非是收入低的问题。反正我这人生活的也不奢侈,能养活自己就行了啊~
如果题主所说文科生包括我们这些语言类学生,那其实处境还好。。。毕竟只是去学语言的,最后都会回国找工作。
靠谱的答案已经很多了。我就个人经历说两句。我本科在美国读的,很幸运当时得到很多教授的关照,然后直博了。博士读的是文科专业,但是本科主修是理科,国内高中也是理科。当时决定转专业并且申请博士主要是因为兴趣。本科的学校机会很多,有幸做了很多尝试,开始的时候慢慢来,对很多东西都了解一点,最后可以决定自己的今后的方向。所以题主如果是申请本科的话,个人建议不用着急定方向。学校里的很多活动你都可以尝试参加一下。认真花时间了解一下自己,大学期间尽最大的努力搞清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是什么。但是可以考虑主修一个基础科学专业,辅修自己感兴趣的文科专业。因为你学了理科可以很容易转文科,但是一直学文科的话就会很难再进入理科的世界了。。。美国学校对于文科生的背景要求很flexible,我的PhD cohort里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来之前学的同样的专业,其他人都是转来转去的,甚至有人有JD当了几年律师又辞职来读书了。可以说,在专业背景上,文科的对申请者的限制相对较小。就业上来说,名校的文科博士找到教职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是不是自己满意的位置就要看个人努力+机会了。也有很多人去业界,据传闻,去业界的一般都会比留在学界的薪酬高很多。
首先,题主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知,也就是了解自己究竟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不然,就算学了个最吸金最有前途的专业,过程也很痛苦。苏格拉底曾说最大的善就是城邦里每个人各司其职,做最符合自己天性的工作。我是哲学专业的,我一位老师德国留学回来,被学校高薪聘请过来,才三十岁就是系主任了。我班主任辞掉公务员的工作去德国留学回来做了我们系的讲师。哲学应该是大众看来最找不到工作的专业了吧,但是我学的很开心。所以,希望题主不要带着太功利的心去留学,如果学什么都以今后的薪资和前途就是唯一的标准,人生也太无趣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留学准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