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空间登录逻辑推理问题

求解一道逻辑推理题_百度知道您好, []|
QQ空间技术架构之深刻揭秘
但同时,空间第一版的独立客户端也带来了各种问题和烦恼:第一:非常不利于定位问题。一旦页面元素填写失败,定位问题将是一件麻烦的事情。因为它不是Web页面,所以只能用其他抓包软件,比如Ethereal(Wireshark的前身)来抓取网络包做分析。但那个时候网络抓包工具的能力还比较弱,没有高亮和HTML语法检测等功能,所以整体环境比较受限。第二:服务接入层压力大。由于不仅要接受用户的请求,还要向后访问不同的数据。当后端某一个接口超时严重的情况下,很多用户的请求都会被挂起。这样就会消耗更多的连接资源,对Web服务器CPU的消耗很大。第三:服务集群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服务能力当时共用30-40台服务器,也只能支持50万左右的用户。无奈之下,团队想了一个没办法的办法:有意限制超过五十万用户,提出了一个排队等待机制,学习海底捞模式,当在线人数达到50w的时候,QQ空间会给用户展示一个Flash小游戏,让用户在等待的时候玩小游戏。针对当时存在的种种问题,团队做了以下改进来解决:第一:采用Web RIA。当时大量使用了Ajax技术来减轻服务器的负载。其中一个极端的例子是:整个空间首页都是采用JS绘制,这样能够将用户访问的CGI足够轻量化。尽量简化了CGI逻辑,让CGI程序运行更加强壮、效率更高。同时,当服务异常时,还可以通过JS脚本绘制一个错误信息给予用户提示。而且,采用JS开发效率更高,调试更方便。Web RIA化后,降低了服务器CPU消耗的40%,节约了DC的输出带宽约30%(部分JS脚本都可以被浏览器Cache住)。第二:采用动静分离策略。静态资源都放在自研的Web服务器qhttpd上,它具备当时ApacheSelect模型的两个数量级以上的接入能力。第三:采用自研的Web Server:Qzhttp,主要用于动态分离的动态服务的需要。由于Qzhttp是腾讯自研的、轻量的、更适合业务自己逻辑的Web Server,从而保证了它的高性能,它的接入能力比Apache (非FastCGI模式)提高了3倍。石器时代做的最大的优化:当用户申请QQ空间多个服务时,每个服务都有独立的存储和处理逻辑。只有当所有的服务处理完成,才会由QQ空间框架服务器返回给用户。这样对于同时依赖日志、相册、音乐、留言的服务就会产生两大问题:1) 短板效应一损俱损;2) 具体业务容量无法差异化。针对这两个问题,做了首页载入性能优化及首页内容静态化系统两方面的优化:研究用户访问模型。拉取展现与UGC内容的变更比例是7:1。用户之间互访频繁,看他人与看自己的比例是5:1.。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用户的UGC更新很少,但是用户之间互相访问很频繁。根据用户的这种访问模型,空间团队研发了一套静态化系统(图3)。这套系统会将用户首页的内容全部Cache,然后根据用户的访问,以及用户自己UGC内容的更改,采用一定策略更新静态化系统的Cache数据。通过增加首页内容静态化系统,首页展现速度从5s提升到3s,用户也不用再玩小游戏进行等待。同时在设备没有扩容的前提下,同时在线用户访问数突破100w。图3—首页内容静态化系统通过不断的改进和优化,QQ空间3.0于2006年中稳健上线。冷兵器时代——功能的磨砺冷兵器时代是在线人数从百万阵营向千万阵营过渡的过程。这个阶段做的更多的是功能的磨砺,提高可用性的过程。但与此同时,QQ空间团队又面临了新的问题:1、网通,教育网用户体验很差;2、版本迭代快速,导致外网bug不断;版本发布之后,所有开发必须留守2个小时;3、后端服务质量不稳定,导致服务经常宕机。之前有谈到,空间的用户数据是分布在电信与网通两套体系中的。但由于公司在网通的服务设备有限,随着用户量的不断增加,很快就达到了网通设备服务的上限。网通不能扩容设备,但用户量还在不断增加。面对这种情况,只好将网通和电信的数据合并为一套。当网通用户访问服务的时候,会通过一个代理将用户的请求转发到内网电信服务上。采用这种方式,提供了一套通用的解决方案,可以解决海外,网通,教育网,铁通等运营商的问题。但这种跨网访问的静态资源下载量非常大,静态资源请求次数 : CGI请求数接近10:1,所以采用CDN提供静态资源,来提高用户访问速度。具体逻辑是:根据用户客户端IP判断用户属于哪一个ISP服务商,通过URL方式将用户的静态资源访问定向到该ISP的服务设备上。这样,跳出CDN系统的拘束、优化思路,解决了大部分教育网用户问题,同时多级支持的思路成为公共方案。但同时还是有很多的故障:1) 低ARPU、低成本、低价机器、大集群2) 版本迭代快每周发布版本3) 用户对故障和低效的容忍度非常低
[责任编辑:jamesdu]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
如果你对科技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新闻排行财经科普数码科技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管理类联考逻辑问题_百度知道物理在逻辑上严格吗? | 问答 | 问答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物理在逻辑上严格吗?
借助数学,物理学可以正确的确定量与量的关系,但是在我们对这些量使用各种数学运算时却从未证明过某一物理量是否是满足使该运算成立的条件,比如对于电荷守恒,我们并未证明过电荷量是数量就使用了数量的运算。最近对此很困惑,望高人解答
+ 加入我的果篮
超声波无损检测员
物理学,本质上是遵循实证主义的,具有可证伪性,人们提出一个假设,然后做实验观察,验证假设,如果观察到的事实与假设相反,则推翻假设。物理学是一种“经验科学”,而不是逻辑学。许多结论基本是“暂时”接受,但也只能是一种假设,随时都可能被下次实验推翻。自然科学都有这种情况,例如:生物学、化学等等。而数学一类的学科,它是一种逻辑学分支,不可证伪,不需要用实验去证明。经济学派有一个“奥地利经济学派”,他们是一种经济学的逻辑,本质上和数学一类接近。物理学一类自然学科,包括任何认同实证主义的科学都有两大弱点,第一它不具有逻辑上的自明性;第二是事实与事实之间缺乏坚实可靠的逻辑上的蕴涵性。所以为了推理出的结论严谨性,物理学是在观察到的事实(经验)基础上,必须讲究逻辑上的严密性,即所谓的“逻辑实证主义”。物理学的逻辑没有自明性,他们必须用事实去检验假设;数学不具有可证伪性,例如勾股定理,事实只是用来说明结论,而不是检验结论。题外话,在我看来,果壳网有一种宗旨:逻辑实证主义,优秀答案的标准就是有理有据,可证伪,不愧是自然学科的阵地。其实我想说,对于经济学领域问答,我不想用逻辑实证主义去解读。物理在逻辑上严格吗?或者问物理是逻辑,还是经验?物理当然是经验,但是它也讲究逻辑上的严密性,因为它的逻辑不具有自明性,物理本身具有可证伪性,观察到的事实与事实之间缺乏坚实可靠的逻辑上的蕴涵性。现在有一个理论:你喜欢香蕉大于苹果,喜欢苹果大于胡萝卜,然后得出你喜欢香蕉大于胡萝卜。这里就不具有自明性,观察到的事实与事实之间缺乏坚实可靠的逻辑上的蕴涵性。结论:你喜欢香蕉大于胡萝卜,是不可靠的。PS:这只是举个例子说明,不一定准确。再举个例子:如果10>9>8,则得出10>8,这是一种数学的传递性,具有自明性,而且有逻辑上的蕴涵性。总体来看,物理是逻辑归纳体系,数学是逻辑演绎体系,前者受经验和逻辑的检验,后者只受逻辑的检验。所谓的“民科”,就是不讲逻辑和经验的学说。参考资料:【1】Walter Block:《奥地利经济学派对主流经济学派的批评》【2】《人的驯化、逃避与反抗》——事实的暧昧
一只呆萌的吃货
物理量分强度量和广延量,广延量可以做加减,量纲有物理意义的可以做乘除指数对数的部分(化简后)必然量纲为1题主居然还问到了交换律的问题,这个讲起来就深了群运算满足交换律的群叫作阿贝尔群,带电粒子的场函数和电磁势有下面这个规范不变性q 是电荷量子数,斜体 e 是元电荷量,此变换群的群元是互相对易的,因此是阿贝尔规范变换群这个群数学上叫做1阶幺正群,局域U(1)的生成元θ就是电荷,,因此有交换律那么有木有非阿贝尔的情况丫?有啊~ 自旋算符不对易就是一个 SU(2) 下的例子~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都是用非阿贝尔规范群来描述的,弱荷、色荷的状态要用 SU(2)、SU(3) 群来计算,生成元在矩阵表象下表示为2阶、3阶矩阵,而 矩阵乘法我们知道是不对易的~
非专业死理性派
物理在逻辑上严格吗?这个问题本身就不严谨啊,各位真的搞懂题旨了吗 = =
化学本科,物理学博士,业余电子工程师
希尔伯特第六问题嘛,希尔伯特本人就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后来也一直有人在做。ps. 怎么这个问题里有这么多投反对票的?
我印象中那个毕奥-萨法尔定律一开始提出的时候是从实验得出的,是由特殊到一般,并不严谨,是后来电磁学发展了才有它的现代微分形式和相对严谨的证明。表示物理门外汉弱弱补上一个例子。。
自然科学是研究或然性的,逻辑是研究正确思维的方法,显然前者逻辑上的严密性远不如后者。
理论物理及高数数论爱好者
物理是经验科学,所有的定理等都是从实验结果“总结”得出,所以有可能被推翻。数学是形式科学,从一定的较少数的公设出发推导,由于没有一定必要与实际联系,所以全部都是逻辑内容,在逻辑上所有数学定理等构成的数学体系都必须严格自洽。从以上可以看出,物理并不能说在逻辑上不严格,只能说在没有反例实验结果出现的前提下才在逻辑上严格。
物理化学在读博士
如果世界上只有文科生的话,物理学(如果还有这么个学科的话)是有非常严密的逻辑的。只不过没有电罢了。
现在的物理学已经被玄学攻占了,根据相对论对“同时”的定义,就已经否定相对论了,详情请看——,另请参考科学网老师们对此类问题的讨论——
1.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哲学,其本身是从自然科学中归纳出来的,它是自然科学的一般形式。比如面积、体积,这本来是物理中的概念(你能不带单位运算面积么?)。2.电荷的定义就是电子的数量,具体为某一人为规定数量的电子为一库伦,当然可以参与数学运算。
化工技术员
逻辑来自于物理,同时根据逻辑可以推导出一定的物理现象。但优先级别是物理事实更高,这就是事实是决定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意思。比如你数学逻辑推导出光是一种粒子,但物理事实支持光具有对偶性,此时要采信物理事实。
后回答问题,你也可以用以下帐号直接登录
(C)2016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您的位置: >>
  QQ 空间作为腾讯海量互联网服务产品,经过近七年的发展,实现了从十万级到亿级同时在线的飞跃。在这个过程中,QQ 空间团队遇到了哪些技术挑战?其站点前后台架构随着业务规模的变化又进行了怎样的演进与变迁?成长背后有过怎样的心酸和快乐&&
  4. 26 日晚间,腾讯大讲堂&深圳首站《QQ 空间技术架构之峥嵘岁月》活动在腾讯总部腾讯大厦多功能厅举办,腾讯 Web 前端研发领域专家、腾讯最早的专职 Web 开发团队核心成员、Qzone 核心架构研发总监徐晓在两小时的演讲中揭开了 QQ 空间技术架构背后的秘密。
  正式分享之前,徐晓介绍了 QQ 空间目前的海量服务数据规模(图1):
  1) 拥有5.5亿的活跃用户
  2) 过万台的设备
  3) 数千万级别的同时在线
  4) 数十亿级别的全站 PV
  5) P 级的 UGC 存储量
  6) 每天千亿级别的服务请求
  图1&&QQ 空间海量服务数据规模
  接下来,徐晓把 QQ 空间成长和发展的历程分成三个阶段:石器时代、冷兵器时代和现代战争时代,分享了 QQ 空间从开始甚至难以生存,到逐步发展成国内最大的 SNS 社区产品背后的酸甜苦辣。
  石器时代&从十万在线到百万在线
  石器时代是 QQ 空间1.0到3.0稳健上线的过程。
  徐晓说:"QQ 空间在石器时代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生存?如何让这个襁褓中的产品活下来?如何积累第一批宝贵的用户资源?", 2005 年 QQ 空间首发,最初是采用传统的发放邀请码的方式征集第一批用户。第一款 QQ 空间是嵌在独立的客户端软件中,看似是个客户端,其实是一个浏览器内核,里面都是 HTML 页面,以网站的方式存在。
  当初的架构非常简单,采用了 Apache 搭建 Web Server,MySQL 保存最终数据。用户通过{uin}. (uin 就是用户的 QQ 号码)这样的方式访问自己的空间。最开始上线时,仅邀请了电信用户。但上线之后才发现很多北方网通用户也非常希望来体验。但如果让北方网通用户跨网来访问电信的服务,那将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体验。因为当时的跨网之间的带宽是非常有限的。
  为了满足网通用户的需求,QQ 空间团队在网通搭建了一套与电信一模一样的服务,电信的用户数据只存在电信的服务器上,网通用户数据只存在网通服务器上。看似异地分布,其实两部分数据是互相独立、不能冗余的。在用户注册开通空间时,就确定了他的数据存在于哪个服务器上。
  用户访问空间的逻辑抽象来说是这样的(如图2):用户通过浏览器发起请求访问我们的第一个 CGI,这个 CGI 再串行的获取用户数据,比如:装扮数据,日志数据等。等获取到全部数据之后,这个 CGI 再将所有的数据拼装成一个完整的 HTML 页面输出给用户。
  图2&&Qzone2.0典型载入逻辑
  但同时,空间第一版的独立客户端也带来了各种问题和烦恼:
  第一:非常不利于定位问题。
  一旦页面元素填写失败,定位问题将是一件麻烦的事情。因为它不是 Web 页面,所以只能用其他抓包软件,比如 Ethereal (Wireshark 的前身)来抓取网络包做分析。但那个时候网络抓包工具的能力还比较弱,没有高亮和 HTML 语法检测等功能,所以整体环境比较受限。
  第二:服务接入层压力大。
  由于不仅要接受用户的请求,还要向后访问不同的数据。当后端某一个接口超时严重的情况下,很多用户的请求都会被挂起。这样就会消耗更多的连接资源,对 Web 服务器 CPU 的消耗很大。
  第三:服务集群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服务能力
  当时共用30~40台服务器,也只能支持 50 万左右的用户。无奈之下,团队想了一个没办法的办法:有意限制超过五十万用户,提出了一个排队等待机制,学习海底捞模式,当在线人数达到 50w 的时候,QQ 空间会给用户展示一个 Flash 小游戏,让用户在等待的时候玩小游戏。
  针对当时存在的种种问题,团队做了以下改进来解决:
  第一:采用 Web RIA。
  当时大量使用了 Ajax 技术来减轻服务器的负载。其中一个极端的例子是:整个空间首页都是采用 JS 绘制,这样能够将用户访问的 CGI 足够轻量化。尽量简化了 CGI 逻辑,让 CGI 程序运行更加强壮、效率更高。同时,当服务异常时,还可以通过 JS 脚本绘制一个错误信息给予用户提示。而且,采用 JS 开发效率更高,调试更方便。
  Web RIA 化后,降低了服务器 CPU 消耗的 40%,节约了 DC 的输出带宽约 30%(部分 JS 脚本都可以被浏览器 Cache 住)。
  第二:采用动静分离策略。静态资源都放在自研的 Web 服务器 qhttpd 上,它具备当时 ApacheSelect 模型的两个数量级以上的接入能力。
  第三:采用自研的 Web Server:Qzhttp,主要用于动态分离的动态服务的需要。由于 Qzhttp 是腾讯自研的、轻量的、更适合业务自己逻辑的 Web Server,从而保证了它的高性能,它的接入能力比 Apache (非 FastCGI 模式)提高了 3 倍。
  石器时代做的最大的优化:
  当用户申请 QQ 空间多个服务时,每个服务都有独立的存储和处理逻辑。只有当所有的服务处理完成,才会由 QQ 空间框架服务器返回给用户。这样对于同时依赖日志、相册、音乐、留言的服务就会产生两大问题:
  1) 短板效应一损俱损;
  2) 具体业务容量无法差异化。
  针对这两个问题,做了首页载入性能优化及首页内容静态化系统两方面的优化:
  研究用户访问模型。拉取展现与 UGC 内容的变更比例是7:1。用户之间互访频繁,看他人与看自己的比例是5:1.。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用户的 UGC 更新很少,但是用户之间互相访问很频繁。根据用户的这种访问模型,空间团队研发了一套静态化系统(图3)。这套系统会将用户首页的内容全部 Cache,然后根据用户的访问,以及用户自己 UGC 内容的更改,采用一定策略更新静态化系统的 Cache 数据。
  通过增加首页内容静态化系统,首页展现速度从 5s 提升到 3s,用户也不用再玩小游戏进行等待。同时在设备没有扩容的前提下,同时在线用户访问数突破 100w。
  图3&首页内容静态化系统
  通过不断的改进和优化,QQ 空间3.0于 2006 年中稳健上线。
  冷兵器时代&&功能的磨砺
  冷兵器时代是在线人数从百万阵营向千万阵营过渡的过程。这个阶段做的更多的是功能的磨砺,提高可用性的过程。
  但与此同时,QQ 空间团队又面临了新的问题:
  1、网通,教育网用户体验很差;
  2、版本迭代快速,导致外网 bug 不断;版本发布之后,所有开发必须留守 2 个小时;
  3、后端服务质量不稳定,导致服务经常宕机。
  之前有谈到,空间的用户数据是分布在电信与网通两套体系中的。但由于公司在网通的服务设备有限,随着用户量的不断增加,很快就达到了网通设备服务的上限。网通不能扩容设备,但用户量还在不断增加。面对这种情况,只好将网通和电信的数据合并为一套。当网通用户访问服务的时候,会通过一个代理将用户的请求转发到内网电信服务上。采用这种方式,提供了一套通用的解决方案,可以解决海外,网通,教育网,铁通等运营商的问题。
  但这种跨网访问的静态资源下载量非常大,静态资源请求次数 : CGI 请求数接近 10:1,所以采用 CDN 提供静态资源下载,来提高用户访问速度。具体逻辑是:根据用户客户端 IP 判断用户属于哪一个 ISP 服务商,通过 URL 方式将用户的静态资源访问定向到该 ISP 的服务设备上。
  这样,跳出 CDN 系统的拘束、优化思路,解决了大部分教育网用户问题,同时多级支持的思路成为公共方案。
  但同时还是有很多的故障:
  1) 低 ARPU、低成本、低价机器、大集群
  2) 版本迭代快每周发布版本
  3) 用户对故障和低效的容忍度非常低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用户对 Web 的容忍度是很低的(如图4):
  图4&&用户容忍度曲线
  一般页面在 1s 内打开,用户会感觉体验非常流畅。所以我们通过以下策略来保证服务质量:
  1) 区分关键路径,对关键路径的服务质量我们要求 4 个 9 以上,非关键路径的服务失败之后做有损体验;
  2) 采用动态超时时间控制算法,保证整个程序在可控的时间内做出响应;
  3) 多级容错机制,从后端服务到 CGI,到前台 JS 脚本都对错误做了容错处理;
  4) 采用柔性可用策略,失败接口采用默认数据。
  为了保证版本的服务质量,空间采用了灰度发布策略。新特性可能按照用户尾号发布,每次新特性只对一小部分人可见。一段时间内的用户反馈后,不断修复和改进问题,再逐步扩大用户群对新特性的可见性,最后新特性才对全量用户可见。同时,也通过控制 JS 版本号来达到了灰度发布的目的。
  通过这些优化,QQ 空间成功踏入千万级在线的阵营,QQ 空间5.0正式上线。其中主要变化:后端服务进行了重构,前端页面也进行了优化。
  现代战争时代&数千万在线向亿级在线
  经过反复的改进和优化,QQ 空间服务质量大幅提高,但是,新的问题还是随之而来:
  不满足于发日志、传照片的用户,想要玩游戏、使用某些 web 工具。同时,公司其它团队要在 QQ 空间上开发应用,但 QQ 空间的应用配置都写死在 QQ 空间平台逻辑里面。为配合其他团队上线,发版本需要一周,工作不可并行,非常耗时,受到了很大挑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了两大措施:平台和应用架构分离(如图5)、简单配置后上线(如图6)。
  图5&&平台和应用架构分离
  图6&&简单配置后上线
  如果某天深圳的 IDC 不可用了怎么办?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空间团队做了全国 IDC 的异地部署,采用"一点写,多点读"模式的架构模型,将服务部署到深圳、上海、天津和西安。深圳是一个写入点,通过 QQ 空间自己的一套同步系统同步到全国各个 IDC (如图7)。同时 QQ 空间提供了全方位的立体监控,7*24小时对服务做监控。
  图7&&IDC 分布
  如何快速发现和解决用户的问题?
  定位用户问题需要花很大的时间成本,这就要求团队做很多的监控工作:服务器流量监控、接口调用监控、前端测速监控、前端调用错误监控。
  同时,在千万级到亿级在线的过程中,团队要有全国甚至全球的分布和匹配分布的运营能力;出问题可以快速切割,全方位的立体化监控能力;各个逻辑层持续优化能力。只有持续优化,用户才能感知到性能的增加,用户才会增加。
  经过无数次的推敲和不断优化,QQ 空间的服务能力已经能够支持千万级别的用户在线请求,并且能够给用户提供7*24小时的不间断服务。向亿级在线阵营冲刺也将指日可待!
  总结:
  百万在线:
  当时如何撑住服务,让用户进来,从而积累 QQ 空间第一批用户,根据用户模型进行优化,让 QQ 空间架构有更好的接入能力,做到高性能。
  千万在线:
  通过各层的柔性服务和灰度发布的策略,让服务更加稳定,让用户数量级再上一个新台阶。
  亿级在线:
  服务要有更灵活、更敏捷的变更手段。同时有更好的监控和可运营的能力。
  接下来是半个小时的Q&A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徐晓做出了详细专业的解答。最后,徐晓和大家分享了"腾讯《海量服务之道》系列的优质课程和秉承的原则":
  Qzone 是全球第二大 SNS 社区,仅次于 Facebook。徐晓说:"海量服务的价值观和用户对我们的厚爱造就了现在的 QQ 空间。我们会持续的发展,攻克各种难题,不断前进。"
  4月 26 日 21:00,两个小时的 QQ 空间技术架构分享圆满结束!
  欢迎大家继续期待 5 月 16 日晚举办的腾讯大讲堂对外讲座&第八期《云网络能带给我们什么》 。更多精彩,尽在腾讯大讲堂:。
互联网热门文章
互联网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逻辑推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