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人为什么信教能通过姚明认识中国、热爱中国?

火箭用鲜血赢尊重 姚明将改变美国对中国人看法――中新网
本页位置:
火箭用鲜血赢尊重 姚明将改变美国对中国人看法
  “过去,联盟并不尊重这支球队(火箭),但是本场比赛之后,姚明和火箭都将得到更多的尊重。姚将再一次改变美国人对他的看法,甚至将改变美国人对中国人的看法。”――乔纳森?费根《休斯敦纪事报》
  面对湖人,火箭能在洛杉矶升空,取得西部半决赛的首场胜利,是不凡的成就。而姚明和巴蒂尔在斯台普斯表现出来的铁血精神,足以让他们名垂青史。当巴蒂尔血流满面,姚明膝盖被撞后重返赛场的时候,不禁让人泪流满面。姚明、巴蒂尔乃至整个火箭,绝对都是“纯爷们”!
  巴蒂尔:用鲜血赢得尊重
  “纯爷们”要威武不能屈,更要有勇有谋,昨天巴蒂尔好好给我们诠释了这一点。他用勇猛限制了科比,用谋略和鲜血赢得了裁判的心……
  当火箭和湖人的西部半决赛盛大开场之后,我们看到的是湖人的傲慢和火箭的谦卑。常规赛湖人4:0横扫火箭,所以他们一上来就打得非常霸道。首节末端,科比右翼拿球推进到三分线准备传球,却被巴蒂尔直接将皮球摁了下来,两人为了抢球都倒在地上,科比把巴蒂尔压在身下。当巴蒂尔想起身时,压在他身上的科比情绪相当激动,险些和巴蒂尔发生冲突,好在被裁判和队友及时拉开,冲突才没有升级……而接下来,局势依旧对火箭不利,裁判开始表演,韦弗连续两次被裁判吹,一次撞人、一次走步;紧接着姚明又是一次莫须有的犯规。火箭,难道就这样忍气吞声,任由湖人和裁判宰割吗?
  显然,作为“纯爷们”的巴蒂尔,要为火箭争口气,而机会转眼就来了。第一节即将结束时,替补上场的武贾西奇和巴蒂尔抢球时对球不对人,照着巴蒂尔的脸就是一肘子,巴蒂尔的脸顿时血流满面。但是,巴蒂尔并没有冲上去找武贾西奇算账,而是大声喊着裁判,把自己的满脸鲜血给他们看,希望他们能公平地对待火箭。他的冷静谦和与满脸鲜血,震撼了裁判的心,在安慰他的同时,火箭也得到了裁判的“公平对待”!这成为火箭本场比赛能在客场取胜的一个转折点,当湖人大将奥多姆的一次快攻,被裁判抓了一个踩线,让洛杉矶球迷嘘声一片时,你就能体会巴蒂尔“血溅五步”的攻心战,对于昨天的火箭有多么重要了。
【编辑:刘通】
----- 体育新闻精选 -----
??????????
湖畔小子的原贴:初中生捡到3700元交警察后2200元蹊跷消失,作为警察,难道真的稀罕那2000块钱么?这里面到底揭露了什么蹊跷?
 |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中国篮球明星姚明正式退役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王琦)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运动员以及最成功的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明星姚明,7月20日在上海面对蜂拥而至的近200家媒体的数百名中外记者宣布“正式退役”。
  “去年底我左脚第三次应力性骨折,不得不离开赛场。半年多来我内心十分纠结,经过反复思考,今天我要宣布一个决定:作为篮球运动员,我将结束我的运动生涯,正式退役。”
  姚明从2005年6月第一次被推上手术台,至2011年1月接受最后一次手术,仅左脚就挨过5刀,至今左脚内还留着一颗被植入的钢钉。尽管姚明退役已不是秘密,但这次新闻发布会仍然吸引了近200家媒体的数百名记者。姚明的父母、妻子叶莉和14个月大的女儿姚沁蕾,以及中国上海体育局、中国篮协负责人、休斯敦火箭俱乐部总经理达瑞尔?莫雷、姚明在上海的教练、朋友等出席了发布会。
  作为中国最伟大的篮球运动员和中美文化交流大师,尤其是作为一个永不言败、永不放弃、永远追求卓越的模范球员,姚明作出这样的选择非常不容易,他是怎么说服自己、又将怎样真正适应退役生活的呢?“应该说从我刚开始接触职业篮球的时候,我父母就一直告诉我努力去做,但是有一天这些东西都会结束,你必须为下一步考虑。我可以说整整14年或者从13、14岁开始算,从17、18年的经历来说,都准备着这一天。当然有些快,但是我感谢我的父母,从我最小的时候就已经给我很好的准备,给我很好的建议。”
  有人把姚明比喻成功夫熊猫,称功夫是中国的,NBA则成就了他。姚明在发布会上表达了一系列感谢,包括篮球、包括家人,而他认为国家的培养至关重要:“首先我想说的是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需要有不同的环境,如果我脱开其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级楼梯直接想蹦到上面的楼梯的话,你会摔下来,你完成头几级楼梯,你可以探索更多的空间。”
  姚明还感谢了这个伟大的时代,认为它使他有机会实现自我价值和梦想:“我要感谢这个伟大进步的时代,使我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我曾经说过有一天我的职业篮球生涯结束了,我希望它只是逗号,不是句号,今天这一天终于到来了,但是我没有离开心爱的篮球,我的生活还在继续,我还是姚明。我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远远没有达到划上句号的那一天,祝朋友们健康快乐,祝福我的家乡上海,第二故乡休斯敦,我们伟大的祖国,让我们热爱的篮球运动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姚明和朋友们永远在一起,谢谢大家!谢谢大家!Thank You!谢谢侬(上海话)。”
  姚明生于日,9岁进入业余体校,16岁代表上海大鲨鱼队参加中国国内联赛(CBA),6年后率队夺得CBA总冠军。2002年10月,身高2米26的姚明作为NBA历史上首位非美国的球员“状元秀”加盟火箭,帮助火箭队5次闯入季后赛,自己也8次入选全明星队。姚明是中国篮球的里程碑,他率领队友曾两次帮助中国队跻身奥运会前八名。姚明的影响超越国界和篮球,是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体育明星之一。发布会上,主持人宣读了NBA总裁斯特恩的电文。“自从2002年以状元秀身份进入NBA以来,姚明一直是一位对联盟起到变革作用的球员,他在赛场内外的卓越表现极大地促进了NBA的全球化发展。他在赛场上的统帅力、谦逊的态度,以及对慈善事业的不懈努力,使他成为在全球范围内备受爱戴的球员。他为中美两国的球迷架起了一座非凡的桥梁。”
  姚明是中国篮球的里程碑,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因为他,中国篮球得到世界上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因为他,中国球员第一次得到美国人英雄般的仰视和敬意;因为他,火箭队成为中国人最喜爱的NBA球队,NBA在中国和亚洲受欢迎的程度才骤然飙升。再见了姚明。运动员迟早都要退役,不管你有多伟大、多重要,有多少人想挽留你。不过,中国人虽然无法再把姚明留在赛场,却可以留住他的精神和信念,以此明志,激励中国体育、乃至所有中国人继续追逐自己的梦想。
?发送CRI到,影视大片、奥运直播、炫酷音乐,CRI手机电视台各频道节目即刻一览无余!
?发送ZZ到,看影视、听音乐、娱乐尽在CRI手机视频杂志!姚明为什么会帮助美国申办世界杯?他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_百度知道
姚明为什么会帮助美国申办世界杯?他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
提问者采纳
美定影响力嘛毕竟美挣钱搞搞宣传更知名度美挣更钱我觉挺告诉现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9条回答
根哪没太关系吧~申办 能帮别申办 强盗理论啊~
他帮美国申办的是2018年的,而中国申办的是2026年的,不冲突。
....南非已经是世界杯历史上最差的东道主了...让中国申请..不是要破那个记录么
姚明挣得都是外汇啊
难道要帮中国申办、你看看国足吧、
他是作为中国的外交形象的,其实他本来就很会说,只是国内舆论环境不太好,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另外1个形象代表刘翔也是如此!
应该站在姚的位置想一想,看什么事情都要全面,没有调查就没发言权!
s是中国人啊
参考资料:
姚明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从大熊猫到姚明:美国视角下的中国形象
从大熊猫到姚明:美国视角下的中国形象
中国网 | 时间:2006
日 | 文章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中国需要构建精致的、个性化的国家形象
不要低估美国人排着长队观看“从中国来的可爱动物”大熊猫对那一代美国人的影响
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不要低估美国人排着长队观看“从中国来的可爱动物”大熊猫对那一代美国人的影响。直至1999年,当中美关系并非那么和谐的时候,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鲁宾还在新闻发布会上特别提及,熊猫“欣欣”去世让全体美国人感到难过。
同样不要小视中国人排着长队等着吃上第一顿麦当劳或肯德基给这一代中国人留下的深深印记:甚至今天,在许多中国小孩的眼里,麦当劳或肯德基还代表着成功后的荣誉。
2002年,姚明来到了美国最高水平的职业篮球联盟NBA。美国人通过他看到了一个来自古老的东方国度的善意、智慧以及在现代工业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生命力。而中国人则通过姚明透视着美国这个崇尚个人奋斗和成功以及自我标榜为“大熔炉”的社会。
这告诉我们,总体性的印象和群体性的观念来自丰富多彩的具体表象。所谓“国家形象”实际上就是有关一国整体面貌的“社会集体想象物”。
在有关国家形象的研究过程中,我发现个人对于某一“形象”的执著和偏爱惊人地存在着。在国家之间处于特定的利益冲突、价值冲突、情感冲突之中时,情绪化的选择更可能淹没理性,使一国做出对他国的片面判断。
“正负对撞”的中国形象
勿庸讳言的事实是,后冷战时代美国主流社会关于中国国家形象的解读对美国的对华政策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迅速起飞在美国产生了中国新的“抢走饭碗”形象。
在美国人看来,首要的问题就是对华贸易赤字水平,据他们认为“这是美国对外贸易中最大的赤字”;第二个问题就是人民币币值,主流的美国舆论要求中国在短期调整汇率,在长期转向浮动汇率制度;第三是在制造业、农业和服务业等领域的市场准入问题;此外,中美在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标准等领域也频频出现争端。
进入21世纪之后,如中海油等中国企业经济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地涉足海外并购引起了美国的警觉和过敏性反弹,造成了“收购美国”的形象。在一些美国人眼里,中国或许已经成为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日本。当时,《买下美国》、《日元:日本的新兴金元帝国及其对美国的威胁》等书耸人听闻地认为或预测:日本将通过经济特别是金融手段控制美国和全世界……。
1994年,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发表长文:《谁将养活中国?》。文章作者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美国前农业部部长顾问莱斯特布朗博士认为,如果中国按照日本、韩国以及台湾地区的模式迅速实现工业化,中国将出现土地供应紧张、粮食无法自给的状况。这篇耸人听闻的文章相继被《华盛顿邮报》、《落杉矶时报》、《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以及美联社等新闻机构全文或摘要刊发,构建了另一种“狼来了”的形象。
事实证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并没有“吃光”世界市场上的粮食。但是,“狼来了”的鼓噪也并没有因此而停止,中国经济迅猛的发展进一步引发了一些美国人对于这一现实在全球资源,特别是能源,如前所述,也包括就业、环保等诸多领域的忧虑。
在美国主流社会关于中国的“负面形象”不断出现的同时,另一些美国人也在检讨美国关于中国的认识以及美国对华政策。
他们认为,今天的中国,不但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状况正逐步好转,对外政策更加“温和”、“克制”,甚至在不少问题上,中国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了美国的“战略协作者”,或者是解决若干涉及美国自身安全的全球性和地区性问题时不能缺少的“伙伴”。
中国在朝核危机解决过程中的建设性作用,被不少美国领导人和战略家在讨论中美合作的地缘战略基础时被引为重要的例证。中国在促成朝鲜核危机六方会谈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也强化了中国作为“战略伙伴”的形象定位。
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中国没有采取以邻为壑的做法,既避免了“搬起石头砸自己脚”,又赢得了国际社会普遍给予的“负责任的大国”的赞誉。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在这场危机中的应对,甚至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后冷战时代美国舆论对中国的负面看法,并直接影响了克林顿总统随后提前访华。在中国加入WTO以后,美国更认识到,离开了中国,很难谈得上什么“全球性”的经济规则和经济秩序。
此外,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美经贸关系持续发展,双方已在经贸领域形成了一个难分你我的相互依赖的整体。中国“巨大市场机遇”形象在美国已经深入人心。
可以说,作为一个传统的大国,美国开始逐步学会和适应了一个新兴大国正在逐步崛起的事实。
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日益进步、政治持续稳定的是事实面前,“中国崩溃论”、“中国垮台论”正不断失去说服力和吸引力,中国“发展不可阻挡”形象则接受度越来越高。国际社会也对现代化进程的“中国模式”以及崛起的中国在世界上的作用投以日益信任的目光。这一信任甚至逐步超越着一些传统的大国。
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博弈
美国《国家利益》季刊主编欧文哈理斯曾经说过:“多少年来,美国人一直很难理性地看待中国。他们总是在要么浪漫化中国,要么妖魔化中国之间剧烈摇摆。对中国的观察思考总是拘泥于某种刻板的模式:中国是一个聚宝盆,拥有广大的市场和投资机会;中国是一个楷模,无论从古代的孔夫子到现代的小红书,都是超凡智慧的源泉……当然还有中国是一个威胁。”
中国还有可能是什么样的形象?中国究竟是什么样的形象?
迄今为止,美国对于中国的定位出现了种种自相矛盾的说法。1992年春末,哈里哈丁率先提出了“非敌非友论”的观点。他在《脆弱的关系:1971以来的美国和中国》一书中说:“中国既不是盟友,也不是敌手,而是美国必须与之对话、在共同关心的问题上用力气与之讨价还价的国家。”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威胁论”在美国开始大行其道。例如,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似乎就十分悲观。他说:“伊斯兰的推动力,是造成许多相对较小的断层线战争的原因;中国的崛起则是核心国家大规模文明间战争的潜在根源。”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哈佛大学肯尼迪管理学院院长约瑟夫奈也认为,中国作为“具有文化优越感和在历史上曾遭受世界上其它国家痛苦对待的国家,是难以安于现状的”。
此外,基辛格、布热津斯基等人则似乎持中国形象“模糊论”的观点:中国究竟是美国的敌人还是朋友,还在变化之中;而“如果把中国视作敌人对待,那么它就会变成敌人”;“如何对待中国很可能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事实上,不同的抽象和认知,决定着对华政策的不同取向。从应对中国的方式来看,美国对华政策始终存在“接触”(engagement)与“遏制”(containment)两种选择的争论。
迄今为止,这样的争论并没有完结。在美国,对中国充满戒心并不断试图遏制中国的政策主张不断出现。但是,同样有许多美国人对中国抱有真诚的好感。在美国关于中国的形象认知上,我们看到的几乎是一个“分裂”的国家。今天,由于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同一个群体甚至同一个人在对华政策上都可能存在分裂。
传统的看法是:在美国,这样那样的美国人是“亲华”的,而与此相反的另一些人则是“反华”的。这样的界限现在越来越模糊了。一个人可能此时是“亲华”的,而彼时是“反华”的;在这个问题上是“亲华”的,在那个问题上又是“反华”的。甚至“亲华”与“反华”的界限都日趋模糊,因为充斥于两国关系中的不过是实实在在的利益上的讨价还价。在美国的朝野上下,对中国客观的共同认识并没有形成,而且恐怕很难再次形成诸如联手抗苏时期那种压倒一切的“共识”。美国至今仍然存在着关于中国问题的辩论。可见,对于新时期中国,美国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着内在认知博弈和价值冲突的而且善变的国家。
精致定位中国形象
相应地,中国在所有各个领域,都既可能展现出“建设性”的“正面形象”,也可能展现出“破坏性”的“负面形象”。而美国关于中国形象的建构实际上是西方主流社会中有关中国形象认知的缩影。
因此,中国应当谨慎地把握自己的“历史方位”,全方位地,同时也是具体地、个性化地、精致地定位自己的“国家形象”: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的中国、一个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综合国力的稳定发展中的中国、一个坚定地走在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上的中国、一个致力于东方文化与人类“普世价值”相互交融的中国、一个独立自主、珍视和平与负责任的中国。
日,欧盟轮值国主席布莱尔与中国记者进行了一段精彩的问答。这段问答对于今天我们思考中国国家形象的精致化建构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布莱尔说:“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时刻解释中国的立场,中国要继续对外开放,同时也要理解别人的担心。对这个问题我和温家宝总理有一次很好的交谈,他说,你要站在中国的角度上去理解这个问题;我说,你也要站在西方的角度上去看这个问题。
人们对他们所不了解的东西都怀有恐惧和怀疑,而对事情越是了解,恐惧感也就越少。中国在政治上享受越多的自由、越是对外开放,别人也就会越了解你。
中国没有任何理由不发展,而中国的发展也是和平的、良性的。但中国也不要觉得别人都应该理解你,中国应该向外界解释自己的立场,给予他们正确的答案。
以‘一个中国’政策为例,从中国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政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台湾有一些噪音,这对‘一个中国’政策是危险的。香港回归中国之前,很多人担心香港会发生改变,但事实说明香港的制度、生活方式都没有变,香港还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
一个国家变得强大了,人们不免就会问很多的问题,中国要做的就是给予一个正确的答案。中国越是给世界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越是在国际上扮演一个负责任的角色,世界对中国的信心就会越来越大。”
此外,我们还要善于运用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在以开放的心态向外部世界学习的同时,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质资产”,以平等交流的姿态和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诠释、体现为人类所共有的“普世价值”。一个尊重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所谓“普世价值”的形象,一个与现代西方文明平等对话、交流融合的形象,它在国际主流社会中无疑更具有可接纳性甚或亲近性。
从这个角度说,相较于宗教色彩甚至极端色彩更为强烈的伊斯兰文明、地域性和封闭特点更为明显的印度文明等其他非西方文明来说,以中国儒学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也进一步应证了所谓中华文明是更为世界性的、现代性的、开放性的文明的结论。
(刘明 中国传媒大学当代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 法律顾问: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webmaster@ 电话: 86-10-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人为什么信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