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迅雷网盘免费扩容自动扩容有时间限制吗?比如是不是6月3号过了之后就不能自动扩容了呢?

XP系统开机按F8是不是自动系统还原?
XP系统开机按F8是不是自动系统还原?
XP系统开机按F8是不是自动系统还原?
我想要完美点的资料~!
补充:我现在的系统有好大的问题~!就是求修复~!什么都不求~!
不是,是进入,XP的高级启动!
Win XP系统的开机菜单具体含义
Windows XP的开机菜单有什么含义现象: 最近我安装了Windows XP操作系统,我知道在启动时按F8键或当计算机不能正常启动时,就会进入Windows XP启动的高级选项菜单,在这里可以选择除正常启动外的8种不同的模式启动Windows XP.请问这些模式分別代表什么意思?   (1)安全模式:选用安全模式启动Windows XP时,系统只使用一些最基本的文件和驱动程序启动。进入安全模式是诊断故障的一个重要步骤。如果安全模式启动後无法确定问题,或者根本无法启动安全模式,那你就可能需要使用紧急修复磁盘ERD的功能修复系统了。   (2)网络安全模式:和安全模式类似,但是增加了对网络連接的支持。在局域网环境中解决Windows XP的启动故障,此选项很有用。   (3)命令提示符的安全模式:也和安全模式类似,只使用基本的文件和驱动程序启动Windows XP.但登录後屏幕出现命令提示符,而不是Windows桌面。   (4)启用启动日志:启动Windows XP,同时将由系统加载的所有驱动程序和服务记录到文件中。文件名为ntbtlog.txt,位于Windir目录中。该日志对确定系统启动问题的准确原因很有用。   (5)启用VGA模式:使用基本VGA驱动程序启动Windows XP.当安装了使Windows XP不能正常启动的新显卡驱动程序,或由于刷新频率设置不当造成故障时,这种模式十分有用。当在安全模式下启动Windows XP时,只使用最基本的显卡驱动程序。   (6)最近一次的正确配置:选择“使用‘最後一次正确的配置’启动Windows XP”是解决诸如新添加的驱动程序与硬件不相符之类问题的一种方法。用这种方式启动,Windows XP只恢复注册表项HklmSystemCurrentControlSet下的信息。任何在其他注册表项中所做的更改均保持不变。   (7)目录服务恢复模式:不适用于Windows XP Professional.这是针对Windows XP Server操作系统的,并只用于还原域控制器上的Sysvol目录和Active Directory目录服务。   (8)调试模式:启动Windows XP,同时将调试信息通过串行电缆发送到其他计算机。如果正在或已经使用远程安装服务在你的计算机上安装Windows XP,可以看到与使用远程安装服务恢复系统相关的附加选项。
这么进入高级启动?
其他回答 (9)
如果你的系统都 备份就是还原没有就不会
是安全模式.
安全模式是Windows操作系统中的一种特殊模式,经常使用电脑的朋友肯定不会感到陌生,在安全模式下用户可以轻松地修复系统的一些错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安全模式的工作原理是在不加载第三方设备驱动程序的情况下启动电脑,使电脑运行在系统最小模式,这样用户就可以方便地检测与修复计算机系统的错误。
我自己安装的系统也是XP 但是我的还原是 按F11,我朋友的电脑就是按F8的,
在开机之前(刚打开),电脑的屏幕下方会有提示 你仔细看下,就知道自己的电脑是按多少的了(会现实F几)
但是 也有的电脑没有
这个是进入安全模式的按钮。
回车间吗?
是开机的时候按?
你机器上没有安装自动还原那就怎么按也不会进入自动还原的,你右键单击我的电脑,点“系统还原”,如果你原来关闭了此功能,就没法还原,没有关闭的话,就按照提示还原到你认为合适的日期就行了。
唉·都是关闭的~!
那不能还原了,你重做系统吧。
不是,是WINDOWS的高级启动菜单
经常使用电脑的人可能都听说过,当电脑出了故障时,Windows会提供一个名为“安全模式”的平台,在这里用户能解决很多问题--不管是硬件(驱动)还是软件的。然而你会使用这个安全模式么?今天我们就来带您认识一下它的真面目。 初识安全模式 要进入安全模式,只要在启动时不停地按F8,就会出现选项菜单,再用键盘上的上下光标键进行选择即可进入不同的启动模式。选项菜单包括了以下几个: 1.安全模式 只使用基本文件和驱动程序。如鼠标(USB串行鼠标除外)、监视器、键盘、硬盘、基本视频、默认系统服务等,但无网络连接。 如果采用安全模式也不能成功启动计算机,则可能需要使用恢复控制台功能来修复系统。 2.带网络连接的安全模式 在普通安全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网络连接。但有些网络程序可能无法正常运行,如MSN等,还有很多自启动的应用程序不会自动加载,如防火墙、杀毒软件等。所以在这种模式下一定不要忘记手动加载,否则恶意程序等可能会入侵在你修复电脑的过程中。 3.带命令行提示符的安全模式 只使用基本的文件和驱动程序来启动,在登录之后,屏幕上显示命令提示符,而非Windows图形界面。 说明:在这种模式下,如果你不小心关闭了命令提示符窗口,屏幕会全黑。可按下组合键Ctrl+Alt+Del,调出“任务管理器”,单击“新任务”,再在弹出对话框的“运行”后输入“C:WINDOWSexplorer.exe”,可马上启动Windows XP的图形界面,与上述三种安全模式下的界面完全相同。如果输入“c:windowssystem32cmd”也能再次打开命令提示符窗口。事实上,在其它的安全模式甚至正常启动时也可通过这种方法来启动命令提示符窗口。 4.启用启动日志 以普通的安全模式启动,同时将由系统加载(或没有加载)的所有驱动程序和服务记录到一个文本文件中。该文件称为 ntbtlog.txt,它位于 %windir% (默认为c:windows)目录中。启动日志对于确定系统启动问题的准确原因很有用。 5.启用VGA模式 利用基本VGA驱动程序启动。当安装了使Windows不能正常启动的新视频卡驱动程序时,这种模式十分有用。事实上,不管以哪种形式的安全模式启动,它总是使用基本的视频驱动程序。因此,在这些模式下,屏幕的分辨率为640×480且不能改动。但可重新安装驱动程序。 6.最后一次正确的配置 使用Windows上一次关闭时所保存的注册表信息和驱动程序来启动 。最后一次成功启动以来所作的任何更改将丢失。因此一般只在配置不对(主要是软件配置)的情况下,才使用最后一次正确的配置。但是它不能解决由于驱动程序或文件被损坏或丢失所导致的问题。 7.目录服务恢复模式 这是针对服务器操作系统的,并只用于恢复域控制器上的SYSVOL目录和Active Directory目录服务。 8.调试模式 启动时通过串行电缆将调试信息发送到另一台计算机。 如果正在或已经使用远程安装服务在您的计算机上安装 Windows,则您可以看到与使用远程安装服务还原或恢复系统相关的附加选项。 现实应用 1.笔者过去用的是一款旧显示器,又是初学者,初学者最爱干的是什么,换点墙纸,设一下分辨率也觉得很有成就感,没想到误将分辨率和刷新率调得太高,下次启动时屏幕花屏,害得的重新安装了操作系统才算了事。 现在想起来那时也真的傻瓜可爱,只要将其重启到安全模式(前四种模式都行)下,删除显卡驱动程序,再重启电脑即可,重启(正常启动)时,系统会自动扫描显卡并安装驱动程序,屏幕即可恢复正常显示。 还有些问题也可用这种方法来处理,比如Windows XP会自动识别硬件并安装驱动程序,但有时总是老眼昏花,而且在设备管理器下不会显示出错信息。但就是工作不正常,如上不了网(网卡驱动有错)、屏幕显示不对(显卡驱动有错)等,也可在安全模式重新安装驱动程序。 2.揪出恶意的自启动程序或服务 如果电脑出现一些莫明其妙的错误,比如上不了网,按常规思路又查不出问题,可启动到带网络连接的安全模式下看看,如果在这里能上,则说明是某些自启动程序或服务影响了网络的正常连接。 可在带网络连接的安全模式下,用带重定向的命令提示符工具TaskList &d:Anquan.txt将当时的进程记录到D:盘根目录下的文本文件 Anquan.txt中。接着,以正常的方式启动电脑,将Anquan.txt中记录到的进程与此时的进程进行比较,你会发现此时的进程要多得多,请逐个结束多出来的进程,并检查网络连接是否正常。如果结束到某一进程时网络连接正常了,则说明就是刚结束的进程就是罪魁祸首。查出后,可删除与进程相关的可执行文件。但还要注意的是,由于它是自动运行的,强行删除后,可能会引起启动时报“找不到某文件”的错误,还得将其与自启动有关的设置全部清除,包括“系统配置实用程序”的“启动”、“Win.ini”下的内容、注册表下的内容、启动脚本下的内容、“开始”菜单“启动”下的内容等。 3.调整分区 有一次,笔者带着本本儿出差,途中想处理一下下车即用的报表文件,可本本儿偏不争气,启动时报分区错误。天啊,出门在外的,又没带任何工具软件,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还能启动到安全模式下——有法了,命令行工具Diskpart能胜任分区魔术师的一切工作(可能还少有朋友听说吧)。Diskpart功能非常强大,它工作于一个集成的环境,输入Diskpart后,显示图1所示的专用提示符即Diskpart&(注意:这不是一个路径),在这一环境下可输入很多与之相关的同时也是它的专用子命令。下面就来演示分区的扩容功能。 说明在先:以下的操作是在台式机上记录下来的。 ①启动到带命令提示符的安全模式下,输入命令Diskpart。再输入list partition 显示一下分区,显然,其中有两个主分区、两个扩展分区。 ②输入“Select Parttition 3”使第3分区(5004MB的那个),使该分区具有焦点属性。再输入“Delete Partition”即可删除该分区。请将图3第1、2两个“List partition”命令后的值进行比较,不难看出,原分区3确实已被删除了。 ③输入“Select partition 1”使其具有焦点属性,再输入“Extend”,刚才被删除分区所空出来的末分配空间就能自动添加到第1分区中去。 为分区扩容,这可是分区魔术师的专利,“diskpart”也能实现,看来,Windows server 2003不支持分区魔术师是有道理的。再输入“List partition”可观察到第1个分区的容量变化情况。 说明:将带有焦点的分区扩展为最邻近的未分配空间时。对于普通分区,未分配的空间必须在同一磁盘上,并且必须接着带有焦点的分区。 如果要被扩容的分区是NTFS格式,扩容后不会丢失任何数据。如果是非 NTFS 的文件系统格式,此命令就会失败,但不会对分区作任何更改也不会破坏数据。不能扩展当前系统分区或启动分区,也不能对包含页面文件的分区进行扩容。从图中可看出,我的电脑中有两个主分区,分区5才是活动分区。不然,不能对分区1进行扩容操作。 语法:extend [size=n] 参数说明: size=n :添加到当前分区的空间大小 (MB)。如果不指定大小,磁盘就扩展为占用所有最邻近的未分配空间。 ④不管对硬盘分区做了什么样的改动,包括创建、删除、扩容等,都用不着重新启动电脑即可生效(这是分区魔术师不能做到的),但在“我的电脑”却看不到这些分区,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还没为其指定驱动器号(也就是盘符),怎样指定盘符呢?下面以为第一个分区指定盘符为例进行说明。 使第1个分区具有焦点属性,再输入命令“Assign”,Diskpart就会自动为其分配一个。当然也可用命令“Assign Letter=X”来手动指定,手动指定时,不能与已存在的盘符如C等相同。经过这样的处理后,就能在“我的电脑”下查看到这些分区了。 ⑤将分区5设为活动分区,先用Select Parttition 5使其具有焦点属性再用Active激活即可。最后输入Exit,退出Diskpart集成环境,让电脑自动重启。 说明:如果用惯了DiskPart,你就会觉得它的设计很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一般是先指定焦点,再进行操作,操作过程中还可随显示分区状态以便掌握进度。输入Help可查看到所有的子命令,输入有错时,它还会自动列出子命令列表及简要说明,将你引导到正路上来。另外,安装Windows 2003后,大家最熟悉的分区魔术师(非服务器版)不能正常运行,使用Diskpart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如前所述,在Diskpart下进行任何操作前都必须指定焦点,即指明对哪一对象进行操作,这一方面使的我的操作逻辑清楚,但另一方面,如果对误指定了焦点又执行了破坏性的命令,如删除分区等,会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所以,请随时用List命令查看各分区状态,焦点分区前有一个星号(*)标志。 此外,你还可以借助安全模式来完成病毒的清除工作。比如有的杀毒软件能报告病毒但却不能清除甚至隔离、删除,遇到这种情况,可启动到安全模式下尝试删除这些病毒文件。当然,这里我们也只是介绍了一些比较常见的安全模式用途,算是抛砖引玉吧,希望各位能够在实际的电脑使用中,逐步体验其更多的便捷之处。
================================================
那建议你重新安装操作系统
少扯那么多没用的,说的全是废话。。。。系统还原按F11,不过前提是你得做过了系统备份才行,不然你再按死了也没用。。。。F8那是系统菜单
F8 正常是安全用户的选项
根据主板的不懂
设置也不一样
有的主板 开机按 F8的时候是
启动选项 (硬盘,光驱,网卡什么的 )
唉,直接重装系统就好了.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操作系统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收藏,1.7k 浏览
摘要:运维这个话题很痛苦,你做任何的产品都离不开运维。不管你用什么语言、什么平台、什么技术,真正能够决定你产品成熟度的很有可能就是你运维的能力。
CEO 张虎在
大会上的分享。
云时代的运维
以前的运维那么痛苦,大家却并未做多大的努力去改变这个现状,为什么?
因为原来你要自己去建机房、自己去采购、去调研机房、采购服务器、采购带宽,中间出了任何问题很大可能都是机房的问题。
在云时代,尤其是在AWS出现之后,很多美国团队的运维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为什么云时代的运维跟原来的运维不一样?
首先是从云主机。云主机的出现以前跟机房有模糊地带的争议话题全部都抹平了。有了一个供应商专门提供云主机的服务,被上亿的用户验证。提供的服务其实很简单,包括一些基本的监控,一个部署服务的入口。如果说一个云主机的服务商一大半的用户使用情况都是很稳定的,基本上你碰到不稳定的概率是比较低的。其可靠性是比自己建机房、找带宽供应商要高。
一个专业的云主机服务提供商能够更专业的去解决基础设施的问题。你不会再面临那么多很痛苦的问题了。
另一个本质转变就是弹性运算。点击一个按纽就能申请到一台机器,或者是运行API就能拿到一台机器,在两分钟之内就能完成整个申请、测试应用甚至上线的过程。以前需要几个月完成的事情,现在可以在调用一个API的时间内完成。
我个人感觉,是因为基础设施的变化造成了云时代的运维跟原来的运维有本质的区别。
原来你做的其实是很烂的事情,大家也不会太在意,因为就算哪个环节做的不好,你的老板也感觉不到。实际上它带来的变化就是弹性运算。
当基础设施是弹性运算之后,实际上所有的服务都可以变成弹性运算。
初始做产品时你只需要做最小的容量。用户增长后再去扩容。
过去前置条件很长,长达几个月甚至无法做。因为前置条件的成本非常低。我们几乎每做完一个小的特性马上就去做灰度上线,因为灰度上线的时间越早、发现问题的时间点也会越早,这个系统稳定的时间也会越短。
扩容、灰度上线,实际上是一个开发的过程。整个集群的部署我们每天都会做一些微调,比如增加一个新机房,在早期几乎是不敢想象的。但是在现在这个年代,这都会越来越轻量。
新增加机房
现在云主机服务商群雄并起,在增加机房之前,你需要做充分的验证。验证过程包括部署一整套的东西,在上面跑一些测试用户。新增加一个机房的成本其实也是很低的。
扩容的过程包括:
整个过程实际上在自动化运维里面就是一个脚本。通常扩容就是3台到5台,即小粒度的方式扩容。3台到5台耗时20多分钟,实际上你也可以认为这个扩容过程就是一个灰度上线或者是灰度测试。每完成一个特性就去做扩容,先灰度上线,上线成功之后就把它切到生产的流量并扩容,同时把老版本的流量或者是容量下掉,就完成了一次扩容过程。
廉价的分配过程
我理解的弹性运算主要是两点,一是需要的时候才分配。另一个是分配过程很廉价。
这是什么概念呢?过去,分配过程成本高昂,需要有很多的前置条件。现在的分配过程很廉价,运行一个API,调用他们的一个API接口,整个分配过程就完成了,包括主机的分配、流量的分配、IP的绑定、域名解析的配置。或者还包括其他的服务,比如存储服务、load balancer等。
我最早用的服务是AWS,但是现在国内的云主机服务商真的做到那么成体系、配套、完整的应该还是没有的。有一些已经有API了,但是跟周边一些自动部署模块的整合做的不够好。
所谓的分配过程很廉价,弹性、扩容、灰度非常方便,两者结合就形成了弹性预算的重点。
用户随时在线扩容
上文提到一个结论:就没有自动运维就没有弹性运算。
而用户随时在线扩容是另一个概念。不同之处在于,上文是以运维者的角度,或者是以产品服务提供者的角度来讲这个问题。
我们服务的目标用户,早期用户量非常少只是做验证没有付费,用户量越来越多发现延迟变大了,查监控数据发现每天的在线用户很多、每天交互次数很多,现在的通道不足以支撑那么多的用户,你的通道可能需要去扩展。
以前的做法是打电话给商务说“再多交一点钱,你们再给我多开一台服务器”。
我觉得那个还是传统服务,云服务就应该是纯自助的。
发现通道不够用了就去申请,考虑到主要用户是在上海、南京,或者在西藏、西安,就需要去根据具体情况在不同区域扩张通道。这个事情应该是用户自己去做,但是他需要我们去帮助他,那我们帮助他的办法是什么?实际上很简单,我们会看到哪里有资源、哪里缺资源,实际上买资源的过程就是自动扩容的过程。
自动扩容不是由运维来驱动,而是由使用我们服务的开发者来驱动。
每天,我们会通过监控系统查看各个模块、各个组件的情况,一旦到了一定的基准线之后,以前需要人工干预,现在各个环节成熟度足够,实际上不需要人工去干预。例如,做一个配置,每天晚上12点到早上8点,哪一部分东西容量出问题了,就启动自动扩容过程。
相比之下,就算每天有运维人员盯着,后半夜的工作能力是很弱的。其实很多运维做的事情都可以被标准化,尤其是像扩容这种事情,很多事情可以简单的通过扩容让他撑过很长的时间。不管你中间运维程序写的不好、代码不好,甚至因为你选的 Erlang 没有用 Go 的原因,无论什么原因,只要把那条路加宽就可以让车全部通起来。
举云巴自己的例子:有一次,系统突然出现瓶颈,超时、丢包,其中有一个集群的压力很大。我只做了一件事情:把它的容量扩充了一次,从原来是20台机迅速扩成40台机。压力马上就下去了。
我就跟团队说“就是这个模块里面有瓶颈”,我们没有去看日志、也没有去抓包。得出这个结论的原因就是发现入口数据一直在增长、出口的数据没有变,调用依赖模块的请求数量没有增加,入口一直在堆积、出口上不去。很简单,就说明他这个管子太细了。
云计算跟企业服务不同之处
企业服务出现了问题立马停下来,但是云服务是不行的,现在可能有成千上万的用户正在用你的服务,停一分钟就会有人开始骂人了,你的电话、你的QQ群、你的邮箱都会爆满。正确做法是离线的去找问题在哪里。
我们将来想做的事情
把任何模块的出入口都做很详细的监控,每一次请求甚至是每一个协议包都做监控,我们会找出一些范式。应该进去多少、出去多少,出去哪些到模块A、哪些到模块B、哪些到模块C,我们都有预测。一旦发现哪个模块有压力,马上做自动扩容。上文提到,有压力不仅仅是因为容量的问题,也可能是程序有BUG。不管为何,应该先让它通起来,这是我一直在构思的事情。我们后面也会在这方面投入很大的精力,希望尽快和大家分享。
团队分工和运维工程师的角色
我们以前开发团队的分工是什么呢?就是写代码的人写代码、测试的人测试、运维的人去敲各种命令去部署。
有一个很有趣的悖论,其实写代码的人比测试的人更清楚要怎么去测试,写代码的人比运维的人更清楚应该怎么去配置和部署。
实际上我们有过惨痛的教训,以前做的时候,每次做升级,我会在办公室放两个很大的白板,准备出3支笔,黑色、蓝色和红色,把开发人员、运维人员、测试人员全部叫在一起,一起写一个很复杂的作战地图。如果一次迁移涉及到9个模块,就把9个模块全部画出来,那个过程有点像话剧的脚本。我先说A你要先做什么事情,做完之后你要运行什么确认之后通知B同时要告诉我,B要干什么事情,B干完之后也要告诉我通知下一个C,然后你要干什么事情,可能有一个事情需要我们几个人同时做。
相信大家应该明白,A做了之后B应该在几秒钟之内立即完成另外的动作,要不然就会出问题。这样的事情我们每个月会做一次,凌晨2点干到早上5点钟,还要盯到早上8点才能回去睡觉,非常辛苦。每次运维要问,这个东西到底怎么配置、配置文件到底在哪里、每个项目是什么意思,等等。最后发现在强求每一个人写文档。所有的文档写完之后我都要去重写。
写文档的代价很高,所以它的时间成本是很高的,大部分的情况大家未能写出很好的文档。就算写出很好的文档,运维和测试也需要要花很长时间去看。这三个角色之间沟通的成本非常高,沟通的效果也是非常差的。
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
答案:Devops。
让运营来参与开发。
实际上我们的做法是没有测试和运维。所有的事情都是由开发来做。大家的分工会有一点交叉,可能5个人写一个模块,这个模块可能又被分成5个小模块,可能是做特性A的人可能做了特性A的30%测试,测试用例的代码和部署的代码。做特性B的人做70%的特性A测试和一部分特性A的部署,这样大家可以互相交叉。
你在写测试和部署程序的时候,你实际上对那个东西的理解可能比写代码的人更深刻。因为在整个产品开发里面写代码是最简单的事情。一个好的产品,写的东西大概只能占30%,还有其他的因素占到70%。一个好的产品是由你运维水平来决定的,而不是由你写代码的水平来决定的。
实际上部署脚本的代码量有可能是远远超过特性的代码,写一个代码会造成一大片测试脚本/运维脚本和部署脚本的调整。DevOps 并非我们首创,在国外一些团队已经实践了几年。他们没有测试也没有运维,所有的人又是开发、又是运维、又是测试。
我们开发团队每一个成员,除了写好特性以外也会写测试用例、写部署脚本。我们招人的时候会,因为你在写测试脚本和部署脚本的时候会反思你原来写的东西。
过去经常遇到的问题是,运维的人会抱怨“你这个程序怎么写的、这个配置怎么这么复杂,根本就不知道你在搞什么”。测试的人也会说“你的接口怎么定义的?我完全看不懂,我怎么写你的测试用例?”
现在,每一个工程师就会经常反思,原来写是否合理、是否考虑到以后将来的维护,这样反过来又可以提高你编码过程的质量。
理想的部署方式
早期有很多传统部署工具,比如Puppet,有一个很大的悖论。他们是用一套集群或者是用一套已经部署好的东西,在去管理另外一些没有部署好的东西。这就有一个鸡生蛋和蛋生鸡的问题。
Puppet本身的集群你怎么去做?原来的做法是运维把机器弄好了、把所有的机器都装好、配置全都配好,这个过程成本非常高。
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做法是,新机器只需要支持SSH。标准的做法是申请好之后,把key导到部署机器上,调用一个API主机申请,用sudo权限即部署完成。配置新机的方式其实好多都申请好了。这和Puppet一类的部署系统比照,它的成本更低,没有Master,没有Agent,只要在这台机器上可以连上目标机就可以了。
Ansible概述
找到 Ansible 的过程
最早我们用 SSH 写很多脚本,要用 SSH 连过去,也是在某一台机器上执行,不用在目标机上登陆。这种做法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是我们实际使用的手段,它实际上比 Puppet 有效。但是它有一些问题:管理成本高、脚本会越来越多。部署的过程有很多的基础部件需要反复部署,几乎是没法管理。
后来我们用了 RunDeck,它有界面、有一定的管理能力。我们还用过 Fabric,即批量执行命令,能做到类似部署的事情。但是,目标机规模大了之后仅有管理的能力是不够的。后来我们又调研过 Salt,不认为有太大的差别。
选择 Ansible 主要因为丰富的相关支持,包括很多现有的组件和模块和开源的 Ansible 部署和脚本。我们的团队不喜欢纠结。我们发现 Ansible 没有太本质的区别,就开始用起来。如果没有明确理由,我们就凭感觉选一个用。
Ansible 是通过 SSH 连接到目标服务器,上面这两个东西是我想了很久,我希望去拥有的特性。一个是完整的集群,只需要有一个 inventory 去定义,写出清单就可以定义集群。每一个角色的具体功能有若干 playbooks 来定义。
Ansible Inventory
这是一个 Inventory 的虚拟例子。这定义了两个角色,一个是 web-group,一个是 db-group。
Playbook的详细案例。我们用的是 Ubuntu 12.04,所以先用 Nginx 的 PPA。
Ansible 的开发过程是写大量 Playbooks。现在 Ansible 支持的有251个模块,特别是对于云服务的支持。像 AWS、Docker、Rackspace、OpenStack,部署脚本都放在一个子目录下。这就意味着把别人写的脚本拿过来,或者把别人写定义的Playbook拿过来非常容易。现在关于 Ansible 的开源脚本数量庞大,有 3000 多个项目,我相信这数字会越来越大。因为它的分享方式真的很简单,只要把目录拷过去即可。
视频链接见,41分钟开始。
"这是我们其中一个机房部署的机器,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做法是我会给每个机器都Hostname,我们每增加一台机器的时候我们会跑若干的脚本,其中就包括去修改跟他在一个主网内的所谓Hosts文件,这里面没有一个IP。这边我要讲一讲,比较有趣的地方比如说我这边有一个nogic,因为我要考虑到负载均衡的问题,每一台机器上配的配置项不一样,那你后面就可以带一些参数去给他指定不同的配置项,如果没有指定的话可以写一些脚本。"
"我给大家看一下我们几乎每天都要执行的命令,就是所谓的 ansible-playbook,我们可以看一下 playbook 的内容。我定义了一些角色,这边我所有的机器都要去运行 common,我们把一些基础的模块都刷一遍,每次运行的时候都装一遍个,避免造成他的依赖不一致。
这是一个最上层的 playbook,因为我的 Roles 又会引用另外一个 Roles,我们把 playbook 也分了几级这样可以看的很清楚,我装redis的时候他就只去依赖于这个,这边有一个 Emqtt 实际上以来于三个小的 Roles,一个全的 playbook 你可以很清楚看到每一个Roles要做什么事情。
你可以给每一个 Role 命一个别名,我可以把所有有这个 Tags 的Hosts给执行一个 ubuntuprotobuf,你只要用这个 Tags。我们在运行一个命令之前,就确认它会在哪一些机器上执行,然后去确认一下,他会去运行哪一些命令,你可以把这个去掉,就可以开始执行了。我不知道现在能不能执行,我还是最好不要执行,我给大家看一下吧,这就是我们其中的一个生产环境,我给大家执行看一下,应该没什么太大问题。他就开始playemqtt,会收集一些原始数据。他收集的数据非常多,大家看到这个叫 Gathering facts,你系统的版本、各种平台的信息全部收集下来,其实收集这个信息就是要判断你的版本,它会执行不同的分支平台可以帮你做这些事情。还有比如说依赖于你的 IP、依赖于一些其他的信息,比如说你可能有几个网口,可能你的配置需要用到不同的网口配置,在第一步就会把这些信息全部收集起来。这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验证你的目标机器是不是能够连的上,在这个 Protobuf 过程当中。"
(yunba.io) 创始人,yunba.io 云后端服务。 JPush 创始人,原CTO。 Oracle VM 创始团队成员。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1 收藏,977 浏览
11 收藏,1.7k 浏览
6 收藏,983 浏览
本文隶属于专栏
用于张贴云巴技术人员的博客
分享到微博?
与我们一起探索更多的未知
专业的开发者技术社区,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线上知识交流,丰富的线下活动及给力的工作机会
加入只需一步
我要举报该,理由是:
扫扫下载 App
SegmentFault
一起探索更多未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迅雷网盘免费扩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