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锐角三角形的特征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已知bcosC+ccosB=2/3根号3asinA ,求角A的大小?

数学题!!在锐角三角形ABC中,角ABC所对的边是abc,已知bcosC+ccosB=2/3根号3asinA。求角A_百度知道
数学题!!在锐角三角形ABC中,角ABC所对的边是abc,已知bcosC+ccosB=2/3根号3asinA。求角A
a的取值范围,角ABC所对的边是abc,求(b-c)&#47,3根号3asinA。求角A,已知bcosC+ccosB=2&#47,在锐角三角形ABC中,
提问者采纳
3根号3asinA由正弦定理化为角的形式sinBcosC+sinCcosB=(2&#47,2]sin[(B-C)&#47,2]=(4&#47,3)√3*sin&#178,Asin(B+C)=(2&#47,3)√3*cos(90°-A&#47,60°-1&#47,2&lt,90°则-30°&lt,2)sin[(120°-C-C)&#47,sinA=2cos[(B+C)&#47,AsinA=(2&#47,1,(b-c)&#47,3)√3*sin(60°-C)因C为锐角,2)=(4&#47,3)√3*sin&#178,3)√3*sin&#178,a&lt,A即sinA=√3&#47,3)√3*cos60°sin[(120°-2C)&#47,(√3&#47,60°-C&lt,3&lt,2因是锐角三角形ABC所以A=60°B=180°-A-C=180°-60°-C=120°-C由正弦定理(b-c)&#47,a=(sinB-sinC)&#47,2所以-√3&#47,sin(60°-C)&lt,2]&#47,2]=(2&#47,√3&#47,即0&lt,C&lt,已知bcosC+ccosB=2&#47,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2=sin(B-C)&#47,2,2&lt,B-C,60°0&lt,2因为在锐角三角形ABC中0&lt,2
&#47,2=4sin(B-C)&#47,3根号3asinA∵bcosC+ccosB则a=2&#47,3根号3asinAsinA√3&#47,cosA&#47,=,2∴A=60°(A为锐角)(b-c)&#47,2cos(B+C)&#47,2&lt,B-C,sinA=2sin(B-C)&#47,a=(sinB-sinC)&#47,2
&#47,=,&lt,2sinA&#47,2cosA&#47,4sin(B-C)&#47,&#47,30°∴-2&lt,bcosC+ccosB=2&#47,
若BA向量×BC向量 怎么没有下文了
锐角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在三角形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满足cosB/cosC=b/3a-c (2)若向量_百度知道
在三角形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满足cosB/cosC=b/3a-c (2)若向量
在三角形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3a-c(2)若向量ABx向量BC=-2,且a+c=2√6,cosC=b&#47,满足cosB&#47,求b的值,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得b平方=a平方+c平方-2accosB=12-2*6*1&#47,得a平方+c平方=12由余弦定理,对a+c=2√6,3,3a-c,又向量ABx向量BC=-2(注意向量的夹角是角B的补角)得ac=6,可得cosB=1&#47,代入ac=6,a=bcosC+ccosB(画个图很容易证明)联合cosB&#47,3=8,在三角形中,有这样的边长关系,cosC=b&#47,两边平方,
其他类似问题
向量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在三角形ABC中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admin1@&&&&&&&&&&&&&&&&已知函数f(x)=2coswx(根号3sinwx+coswx),其中w&0,且函数f(x)的图像的相邻两条直线对称轴间距离为π_百度知道
已知函数f(x)=2coswx(根号3sinwx+coswx),其中w&0,且函数f(x)的图像的相邻两条直线对称轴间距离为π
1:若f(x)=2,求cos((2π)/3-x)?
2:在三角形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是a,b,c,且满足(2a-c)cosB=bcosC,求函数f(A)的取值范围?
提问者采纳
1. 函数f(x)=2coswx(根号3sinwx+coswx),其中w&0
=2√3sinwxcoswx+2(coswx)^2
=√3sin2wx+cos2wx+1
=2sin(2wx+π/6)+1由已知,周期T=2π,
所以,w=1/2,
f(x)=2sin(x+π/6)+1=2
sin(x+π/6)=1/2,
cos(x+π/6)=±√3/2, (没有角x的条件)
cos((2π)/3-x)= - cos(π/3+x)
= - cos(π/6)cos(x+π/6)+sin(π/6)sin(x+π/6)
= - (√3/2)(±√3/2)+(1/2)(1/2)
=±3/4+1/4
其值为 1,或 -1/2.2. 由(2a-c)cosB=bcosC, 2acosB=bcosC+ccosB=a(三角形中的射影定理)
B=π/3, A+C=2π/3,
0&A& 2π/3 , π/6&A+ π/6& 5π/6,
f(A)=2sin(A+π/6)+1,
1/2&sin(A+π/6)&=1
2&2sin(A+π/6)+1&=3
函数f(A)的取值范围是(2,3]
额,T=2π,w=1/2?你再想想?
周期是 2π/(2w)=2π, 2w=1,
w=1/2.
求周期,必须把三角函数式化为“一角一函数”的形式,再用公式T=2π/|x的系数。 后面的回答 w=1是错的。
提问者评价
好像是诶!谢咯、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已知函数f(x)=2coswx(根号3sinwx+coswx),其中w&0,且函数f(x)的图像的相邻两条直线对称轴间距离为π1,若f(x)=2,求cos((2π)/3-x)?2,在三角形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是a,b,c,且满足(2a-c)cosB=bcosC,求函数f(A)的取值范围?(1)解析:∵函数f(x)=2coswx(√3sinwx+coswx),其中w&0,且函数f(x)的图像的相邻对称轴间距离为π∴函数f(x),T/2=π==&T=2π==&w=1∴f(x)=2cosx(√3sinx+cosx)=√3sin2x+cos2x+1=2sin(2x+π/6)+1∵f(x)=2sin(2x+π/6)+1=2==& sin(2x+π/6)=1/2==&x1=kπ;x2=kπ+π/3当x=kπ时,cos((2π)/3-x)=cos(x-(2π)/3)=cos(π/3)=1/2;当x=kπ+π/3时,cos((2π)/3-x)=cos(x-(2π)/3)= cos(kπ-(π)/3)=-cos(π/3)=-1/2(2)解析:∵在三角形abc中,满足(2a-c)cosB=bcosC由正弦定理得(2sinA-sinC)cosB=sinBcosC==&2sinAcosB=sin(B+C)==&cosB=1/2==&B=π/3∴A+C=2π/3==&0&A&2π/3∴f(A)=2sin(2A+π/6)+1当A=π/6时,f(A)取极大值3,当A=2π/3时,f(A)取极小值-1∴函数f(A)的取值范围(-1,3]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热门搜索:
&&&&&&&&&&&&&&&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5 第二章《解三角形》全部教案姚连省编制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5 第二章《解三角形》全部教案
              扶风县法门高中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思想能力,通过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二、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三、教学方法:探析归纳,讲练结合
四、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如图1.1-1,固定ABC的边CB及B,使边AC绕着顶点C转动。
思考:C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显然,边AB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的大小的增大而增大。能否
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
Ⅱ.探析新课
[探索研究]
(图1.1-1)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如图1.1-2,在RtABC中,设BC=a,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有,,又,
    则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中,
                             (图1.1-2)
  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由学生讨论、分析)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如图1.1-3,当ABC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上的高是CD,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则,
同理可得,
(图1.1-3)
思考:是否可以用其它方法证明这一等式?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
  (证法二):过点A作,
由向量的加法可得
         ∴
∴,即同理,过点C作,可得
类似可推出,当ABC是钝角三角形时,以上关系式仍然成立。(由学生课后自己推导)
  从上面的研探过程,可得以下定理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
[理解定理]:(1)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同一正数,即存在正数k使,,;(2)等价于,,从而知正弦定理的基本作用为: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如;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如。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他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
[例题分析]
  例1.在中,已知,,cm,解三角形。
  解: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根据正弦定理,;
根据正弦定理,
  评述:对于解三角形中的复杂运算可使用计算器。
  例2.在中,已知cm,cm,,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边长精确到1cm)。
  解:根据正弦定理,
因为<<,所以,或
⑴ 当时,,
⑵ 当时,,
评述:应注意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可能有两解的情形。
Ⅲ.课堂练习:课本本节练习1和练习2。
[补充练习]已知ABC中,,求
(答案:1:2:3)
Ⅳ.课时小结(由学生归纳总结):(1)定理的表示形式:;或,,(2)正弦定理的应用范围:①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它两边及一角;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
Ⅴ.课后作业:课本习题2-1
五、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2.1.2余弦定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示形式及证明余弦定理的向量方法,并会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2、过程与方法:利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出余弦定理及其推论,并通过实践演算掌握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通过三角函数、余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关系,来理解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二、教学重点: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及其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在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探析归纳,讲练结合
四、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C  如图1.1-4,在ABC中,设BC=a,AC=b,AB=c,
已知a,b和C,求边c
                            A
(图1.1-4)
Ⅱ.探析新课
[探索研究]
  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可用什么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
用正弦定理试求,发现因A、B均未知,所以较难求边c。
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
  如图1.1-5,设,,,那么,则
        
(图1.1-5)
于是得到以下定理
  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即 ;;
思考:这个式子中有几个量?从方程的角度看已知其中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量,能否由三边求出一角?
(由学生推出)从余弦定理,又可得到以下推论:;
[理解定理]
从而知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基本作用为: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及它们的夹角就可以求出第三边;②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就可以求出其它角。
思考:勾股定理指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余弦定理则指出了一般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如何看这两个定理之间的关系?(由学生总结)若ABC中,C=,则,这时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例题分析]
例1.在ABC中,已知,,,求b及A
⑴解:∵=cos=
求可以利用余弦定理,也可以利用正弦定理:
⑵解法一:∵cos∴
解法二:∵sin又∵><
∴<,即<<∴
评述:解法二应注意确定A的取值范围。
例2.在ABC中,已知,,,解三角形
  (见课本第8页例4,可由学生通过阅读进行理解)
解:由余弦定理的推论得:cos;cos;Ⅲ.课堂练习:本课本节练习1、2、3
[补充练习]在ABC中,若,求角A(答案:A=120)
Ⅳ.课时小结:(1)余弦定理是任何三角形边角之间存在的共同规律,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2)余弦定理的应用范围:①.已知三边求三角;②.已知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Ⅴ.课后作业:课本习题2-1
五、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2.1.3解三角形的进一步讨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有两解或一解或无解等情形;三角形各种类型的判定方法;三角形面积定理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解答三个典型例子,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正、余弦定理,三角函数公式及三角形有关性质求解三角形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正、余弦定理,在解三角形问题时沟通了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和三角函数的关系,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及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可能,从而从本质上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重点: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有两解或一解或无解等情形;三角形各种类型的判定方法;三角形面积定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正、余弦定理与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的综合运用。
三、教学方法:探析归纳,讲练结合
四、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创设情景]思考:在ABC中,已知,,,解三角形。
(由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解答过程)
  从此题的分析我们发现,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在某些条件下会出现无解的情形。下面进一步来研究这种情形下解三角形的问题。
Ⅱ.探析新课
[探索研究]:例1.在ABC中,已知,讨论三角形解的情况
  分析:先由可进一步求出B;
1.当A为钝角或直角时,必须才能有且只有一解;否则无解。
2.当A为锐角时,
如果≥,那么只有一解;
如果,那么可以分下面三种情况来讨论:
(1)若,则有两解;
(2)若,则只有一解;
(3)若,则无解。
(以上解答过程详见课本第910页)
   评述:注意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只有当A为锐角且
时,有两解;其它情况时则只有一解或无解。
[随堂练习1]
(1)在ABC中,已知,,,试判断此三角形的解的情况。
(2)在ABC中,若,,,则符合题意的b的值有_____个。
(3)在ABC中,,,,如果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有两解,求x的取值范围。
(答案:(1)有两解;(2)0;(3))
例2.在ABC中,已知,,,判断ABC的类型。
分析:由余弦定理可知
           
           (注意:)
解:,即,∴。[随堂练习2]
(1)在ABC中,已知,判断ABC的类型。
(2)已知ABC满足条件,判断ABC的类型。
(答案:(1);(2)ABC是等腰或直角三角形)
例3.在ABC中,,,面积为,求的值
  分析:可利用三角形面积定理以及正弦定理
  解:由得,
则=3,即,从而Ⅲ.课堂练习
(1)在ABC中,若,,且此三角形的面积,求角C
(2)在ABC中,其三边分别为a、b、c,且三角形的面积,求角C
(答案:(1)或;(2))
Ⅳ.课时小结:(1)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有两解或一解或无解等情形;(2)三角形各种类型的判定方法;(3)三角形面积定理的应用。
Ⅴ.课后作业:(1)在ABC中,已知,,,试判断此三角形的解的情况。
(2)设x、x+1、x+2是钝角三角形的三边长,求实数x的取值范围。
(3)在ABC中,,,,判断ABC的形状。
(4)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3cm,5cm,它们所夹的角的余弦为方程的根,
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五、教后反思:
             第四课时
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一)
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悉正、余弦定理内容;2能够应用正、余弦定理进行边角关系的相互转化;3能够利用正、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4能够利用正、余弦定理证明三角形中的三角恒等式
二、教学重点:利用正、余弦定理进行边角互换时的转化方向
  教学难点: 三角函数公式变形与正、余弦定理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式
四、教学过程
1启发学生在证明三角形问题或者三角恒等式时,要注意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适用题型与所证结论的联系,并注意特殊正、余弦关系的应用,比如互补角的正弦值相等,互补角的余弦值互为相反数等;2引导学生总结三角恒等式的证明或者三角形形状的判断,重在发挥正、余弦定理的边角互换作用
(一)、复习引入:
正弦定理:
余弦定理:
     ,(二)、范例探析:
例1、在任一△ABC中求证:
证:左边===0=右边例2 、在△ABC中,已知,,B=45? 求A、C及c
解:由正弦定理得:∵B=45?&90?
∴A=60?或120?当A=60?时C=75?
当A=120?时C=15?
例3、 在△ABC中,BC=a, AC=b,
a, b是方程的两个根,且2cos(A+B)=1
求(1)角C的度数
(2)AB的长度
(3)△ABC的面积
解:(1)cosC=cos[??(A+B)]=?cos(A+B)=?
(2)由题设:
∴AB2=AC2+BC2?2AC?BC?osC
     
(3)S△ABC=
例4 、△ABC中,若已知三边为连续正整数,最大角为钝角,1?求最大角 ; 2?求以此最大角为内角,夹此角两边之和为4的平行四边形的最大面积
解:1?设三边
但时不能构成三角形应舍去当时2?设夹C角的两边为S当时S最大=
例5、 在△ABC中,AB=5,AC=3,D为BC中点,且AD=4,求BC边长
分析:此题所给题设条件只有边长,应考虑在假设BC为x后,建立关于x的方程而正弦定理涉及到两个角,故不可用此时应注意余弦定理在建立方程时所发挥的作用因为D为BC中点,所以BD、DC可表示为,然用利用互补角的余弦互为相反数这一性质建立方程
解:设BC边为x,则由D为BC中点,可得BD=DC=,在△ADB
中,cosADB=
在△ADC中,cosADC=又∠ADB+∠ADC=180°∴cosADB=cos(180°-∠ADC)=-cosADC∴解得,x=2, 所以,BC边长为2
评述:此题要启发学生注意余弦定理建立方程的功能,体会互补角的余弦值互为相反数这一性质的应用,并注意总结这一性质的适用题型
另外,对于本节的例2,也可考虑上述性质的应用来求解sinA,思路如下:
由三角形内角平分线性质可得,设BD=5k,DC=3k,则由互补角∠ADC、∠ADB的余弦值互为相反数建立方程,求出BC后,再结合余弦定理求出cosA,再由同角平方关系求出sinA
三、课堂练习:
1半径为1的圆内接三角形的面积为0.25,求此三角形三边长的乘积
解:设△ABC三边为a,b,c则S△ABC=∴又,其中R为三角形外接圆半径
∴, ∴abc=4RS△ABC=4×1×0.25=1
所以三角形三边长的乘积为1
  评述:由于题设条件有三角形外接圆半径,故联想正弦定理:
,其中R为三角形外接圆半径,与含有正弦的三角形面积公式S△ABC=发生联系,对abc进行整体求解
2在△ABC中,已知cosA=,sinB=,求cosC的值
解:∵cosA=<=cos45°,0<A<π∴45°<A<90°, ∴sinA=
∵sinB=<=sin30°,0<B<π∴0°<B<30°或150°<B<180°
若B>150°,则B+A>180°与题意不符∴0°<B<30°
∴cos(A+B)=cosA·cosB-sinA·sinB=,又C=180°-(A+B)
∴cosC=cos[180°-(A+B)]=-cos(A+B)=-
评述:此题要求学生在利用同角的正、余弦平方关系时,应根据已知的三角函数值具体确定角的范围,以便对正负进行取舍,在确定角的范围时,通常是与已知角接近的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进行比较
四、小结:通过本节学习,我们进一步熟悉了三角函数公式及三角形的有关性质,综合运用了正、余弦定理求解三角形的有关问题,要求大家注意常见解题方法与解题技巧的总结,不断提高三角形问题的求解能力。
五、课后作业:课本本节习题2-2
A组3、4、5、6
八、教后反思:
              第五课时
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二)
一、教学目标:1、会在各种应用问题中,抽象或构造出三角形,标出已知量、未知量,确定解三角形的方法;2、搞清利用解斜三角形可解决的各类应用问题的基本图形和基本等量关系;3、理解各种应用问题中的有关名词、术语,如:坡度、俯角、仰角、方向角、方位角等;4、通过解三角形的应用的学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及解斜三角形的方法
  教学难点: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转化思路的确定
三、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式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正弦定理:
2.余弦定理:
     ,3.解三角形的知识在测量、航海、几何、物理学等方面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如果我们抽去每个应用题中与生产生活实际所联系的外壳,就暴露出解三角形问题的本质,这就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化实际问题为抽象的数学问题的能力下面,我们将举例来说明解斜三角形在实际中的一些应用
(二)、探析范例:
例1:某渔船在航行中不幸遇险,发出求救信号,我海军舰艇在A处获悉后,立即测出该渔船在方位角为45°、距离A为10海里的C处,并测得渔船正沿方位角为105°的方向,以9海里/h的速度向某小岛B靠拢,我海军舰艇立即以21海里/h的速度前去营救,试问舰艇应按照怎样的航向前进?并求出靠近渔船所用的时间
  分析:设舰艇从A处靠近渔船所用的时间为x h,则利用余弦定理建立方程来解决较好,因为如图中的∠1,∠2可以求出,而AC已知,BC、AB均可用x表示,故可看成是一个已知两边夹角求第三边问题
解:设舰艇从A处靠近渔船所用的时间为xh,则AB=21x海里,BC=9x 海里,AC=10 海里,∠ACB=∠1+∠2=45°+(180°-105°)=120°,
根据余弦定理,可得
AB2=AC2+BC2-2AC·BC·cos120°得
(21x)2=102+(9x)2-2×10×9xcos120°,
即36x2-9x2×10=0
解得x1=,x2=- (舍去)
∴AB=21x=14,BC=9x=6
再由余弦定理可得cos∠BAC=
∴∠BAC=21°47′,45°+21°47′=66°47′所以舰艇方位角为66°47′,小时即40分钟答:舰艇应以66°47′的方位角方向航行,靠近渔船则需要40分钟
  评述:解好本题需明确&方位角&这一概念,方位角是指由正北方向顺时针旋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其范围是(0°,360°)在利用余弦定理建立方程求出x后,所求舰艇方位角就转化为一个已知三边求角的问题,故仍然利余弦定理
例2:如图所示,已知半圆的直径AB=2,点C在AB的延长线上,BC=1,点P为半圆上的一个动点,以DC为边作等边△PCD,且点D与圆心O分别在PC的两侧,求四边形OPDC面积的最大值
 分析:要求四边形OPDC面积的最大值,这首先需要建立一个面积函数,问题是选谁作为自变量,注意到动点P在半圆上运动与∠POB大小变化之间的联系,自然引入∠POB=θ作为自变量建立函数关系四边形OPDC可以分成△OPC与等边△PDC,S△OPC可用·OP·OC·sinθ表示,而等边△PDC的面积关键在于边长求解,而边长PC可以在△POC中利用余弦定理表示,至于面积最值的获得,则通过三角函数知识解决
解:设∠POB=θ,四边形面积为y,则在△POC中,由余弦定理得:
 PC2=OP2+OC2-2OP·OCcosθ=5-4cosθ
∴y=S△OPC+S△PCD=+(5-4cosθ)
=2sin(θ-)+
∴当θ-=即θ=时,ymax=2+
  评述:本题中余弦定理为表示△PCD的面积,从而为表示四边形OPDC面积提供了可能,可见正、余弦定理不仅是解三角形的依据,一般地也是分析几何量之间关系的重要公式,要认识到这两个定理的重要性
  另外,在求三角函数最值时,涉及到两角和正弦公式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的构造及逆用,应要求学生予以重视
(三).随堂练习:1.已知两地的距离为两地的距离为,现测得,则两地的距离为 (
2在△ABC中,已知角B=45°,D是BC边上一点,AD=5,AC=7,DC=3,求AB解:在△ADC中,cosC=又0<C<180°,∴sinC=
在△ABC中,∴AB=评述:此题在求解过程中,先用余弦定理求角,再用正弦定理求边,要求学生注意正、余弦定理的综合运用
2、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已知AD?CD, AD=10, AB=14, ?BDA=60?, ?BCD=135? 求BC的长。
解:在△ABD中,设BD=x则
整理得:解之:(舍去)由余弦定理:∴(四).小结: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大家在了解解斜三角形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的同时,掌握由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并提高解三角形问题及实际应用题的能力
(五)、课后作业:课本本节2-1
补充题:在△ABC中已知a=2bcosC,求证:△ABC为等腰三角形
证法一:欲证△ABC为等腰三角形可证明其中有两角相等,因而在已知条件中化去边元素,使只剩含角的三角函数由正弦定理得a=
∴2bcosC=,即2cosC·sinB=sinA=sin(B+C)=sinBcosC+cosBsinC
∴sinBcosC-cosBsinC=0即sin(B-C)=0,∴B-C=nπ(n∈Z)
∵B、C是三角形的内角,∴B=C,即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
证法二:根据射影定理,有a=bcosC+ccosB,又∵a=2bcosC∴2bcosC=bcosC+ccosB∴bcosC=ccosB,即又∵∴即tanB=tanC
∵B、C在△ABC中,∴B=C∴△ABC为等腰三角形
五、教后反思:
第六课时§2.3.1解三角形应用举例(一)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测量距离的实际问题,了解常用的测量相关术语。2、过程与方法:首先通过巧妙的设疑,顺利地引导新课,为以后的几节课做良好铺垫。其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探索猜想--总结规律--反馈训练&的教学过程,根据大纲要求以及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铺开例题,设计变式,同时通过多媒体、图形观察等直观演示,帮助学生掌握解法,能够类比解决实际问题。对于例2这样的开放性题目要鼓励学生讨论,开放多种思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进行适当的指点和矫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数学符号表达题意和应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逐个解决三角形,得到实际问题的解。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建立数学模型,画出示意图
三、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式
四、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1、[复习旧知]复习提问什么是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以及它们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三角形?
2、[设置情境]:请学生回答完后再提问:前面引言第一章&解三角形&中,我们遇到这么一个问题,&遥不可及的月亮离我们地球究竟有多远呢?&在古代,天文学家没有先进的仪器就已经估算出了两者的距离,是什么神奇的方法探索到这个奥秘的呢?我们知道,对于未知的距离、高度等,存在着许多可供选择的测量方案,比如可以应用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方法,或借助解直角三角形等等不同的方法,但由于在实际测量问题的真实背景下,某些方法会不能实施。如因为没有足够的空间,不能用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来测量,所以,有些方法会有局限性。于是上面介绍的问题是用以前的方法所不能解决的。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在科学实践中的重要应用,首先研究如何测量距离。
Ⅱ.探析新课
  (1)解决实际测量问题的过程一般要充分认真理解题意,正确做出图形,把实际问题里的条件和所求转换成三角形中的已知和未知的边、角,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求解
[例题讲解]
(2)例1、如图,设A、B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测量者在A的同侧,在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测出AC的距离是55m,BAC=,ACB=。求A、B两点的距离(精确到0.1m)
         
  启发提问1:ABC中,根据已知的边和对应角,运用哪个定理比较适当?
  启发提问2:运用该定理解题还需要那些边和角呢?请学生回答。
分析:这是一道关于测量从一个可到达的点到一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的问题,题目条件告诉了边AB的对角,AC为已知边,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很容易根据两个已知角算出AC的对角,应用正弦定理算出AB边。
解:根据正弦定理,得
≈ 65.7(m)
答:A、B两点间的距离为65.7米
变式练习:两灯塔A、B与海洋观察站C的距离都等于a km,灯塔A在观察站C的北偏东30,灯塔B在观察站C南偏东60,则A、B之间的距离为多少?
老师指导学生画图,建立数学模型。解略:a km
例2、如图,A、B两点都在河的对岸(不可到达),设计一种测量A、B两点间距离的方法。
分析:这是例1的变式题,研究的是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测量问题。首先需要构造三角形,所以需要确定C、D两点。根据正弦定理中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内角与一边既可求出另两边的方法,分别求出AC和BC,再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计算出AB的距离。
       
解:测量者可以在河岸边选定两点C、D,测得CD=a,并且在C、D两点分别测得BCA=,
ACD=,CDB=,BDA =,在ADC和BDC中,应用正弦定理得
计算出AC和BC后,再在ABC中,应用余弦定理计算出AB两点间的距离AB =分组讨论:还没有其它的方法呢?师生一起对不同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变式训练:若在河岸选取相距40米的C、D两点,测得BCA=60,ACD=30,CDB=45,BDA =60略解:将题中各已知量代入例2推出的公式,得AB=20
评注:可见,在研究三角形时,灵活根据两个定理可以寻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有些过程较繁复,如何找到最优的方法,最主要的还是分析两个定理的特点,结合题目条件来选择最佳的计算方式。
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测量中基线的概念,并找到生活中的相应例子。
Ⅲ.课堂练习:课本本节练习第1、2题
Ⅳ.课时小结:解斜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分析: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未知,画出示意图(2)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量与求解量尽量集中在有关的三角形中,建立一个解斜三角形的数学模型(3)求解: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有序地解出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4)检验: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
Ⅴ.课后作业:课本2-3
A组第2、3、4题
五、教后反思:
第七课时 §2.3.2解三角形应用举例(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底部不可到达的物体高度测量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本节课是解三角形应用举例的延伸。采用启发与尝试的方法,让学生在温故知新中学会正确识图、画图、想图,帮助学生逐步构建知识框架。通过3道例题的安排和练习的训练来巩固深化解三角形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教学形式要坚持引导--讨论--归纳,目的不在于让学生记住结论,更多的要养成良好的研究、探索习惯。作业设计思考题,提供学生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结合实际测量工具,解决生活中的测量高度问题。
教学难点:能观察较复杂的图形,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条件。
三、教学方法:探析归纳,讲练结合
四、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提问:现实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测量底部不可到达的建筑物高度呢?又怎样在水平飞行的飞机上测量飞机下方山顶的海拔高度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方面的问题
Ⅱ.探析新课
[范例讲解]
例1、AB是底部B不可到达的一个建筑物,A为建筑物的最高点,设计一种测量建筑物高度AB的方法。
          
分析:求AB长的关键是先求AE,在ACE中,如能求出C点到建筑物顶部A的距离CA,再测出由C点观察A的仰角,就可以计算出AE的长。
解:选择一条水平基线HG,使H、G、B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由在H、G两点用测角仪器测得A的仰角分别是、,CD = a,测角仪器的高是h,那么,在ACD中,根据正弦定理可得
例2、如图,在山顶铁塔上B处测得地面上一点A的俯角=54,在塔底C处测得A处的俯角=50。已知铁塔BC部分的高为27.3 m,求出山高CD(精确到1 m)
             
师:根据已知条件,大家能设计出解题方案吗?(给时间给学生讨论思考)若在ABD中求CD,则关键需要求出哪条边呢?
生:需求出BD边。
师:那如何求BD边呢?
生:可首先求出AB边,再根据BAD=求得。
解:在ABC中, BCA=90+,ABC =90-,BAC=- ,BAD =.根据正弦定理,
= , 所以 AB ==
解RtABD中,得
BD =ABsinBAD=,将测量数据代入上式,得BD = =≈177 (m),CD =BD -BC≈177-27.3=150(m)
答:山的高度约为150米.
师:有没有别的解法呢?生:若在ACD中求CD,可先求出AC。
师:分析得很好,请大家接着思考如何求出AC?
生:同理,在ABC中,根据正弦定理求得。(解题过程略)
例3、如图,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正东行驶,到A处时测得公路南侧远处一山顶D在东偏南15的方向上,行驶5km后到达B处,测得此山顶在东偏南25的方向上,仰角为8,求此山的高度CD.
        
师:欲求出CD,大家思考在哪个三角形中研究比较适合呢?生:在BCD中
师:在BCD中,已知BD或BC都可求出CD,根据条件,易计算出哪条边的长?
解:在ABC中, A=15,C= 25-15=10,根据正弦定理, =
== ≈ 7.4524(km),CD=BCtanDBC≈BCtan8≈1047(m)
答:山的高度约为1047米
Ⅲ.课堂练习:课本本节练习1、2
Ⅳ.课时小结: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来解题时,要学会审题及根据题意画方位图,要懂得从所给的背景资料中进行加工、抽取主要因素,进行适当的简化。
Ⅴ.课后作业:1、课本本节习题2-3B组1、2题
2、为测某塔AB的高度,在一幢与塔AB相距20m的楼的楼顶处测得塔顶A的仰角为30,测得塔基B的俯角为45,则塔AB的高度为多少m?
答案:20+(m)
五、教后反思:
           第八课时 §2.3.3解三角形应用举例(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计算角度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相关内容后的第三节课,学生已经对解法有了基本的了解,这节课应通过综合训练强化学生的相应能力。除了安排课本上的例1,还针对性地选择了既具典型性有具启发性的2道例题,强调知识的传授更重能力的渗透。课堂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过程,重讨论,教师通过导疑、导思让学生有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来,逐步让学生自主发现规律,举一反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正确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能根据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特点找到已知条件和所求角的关系。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关于角度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探析归纳,讲练结合
四、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创设情境]
提问:前面我们学习了如何测量距离和高度,这些实际上都可转化已知三角形的一些边和角求其余边的问题。然而在实际的航海生活中,人们又会遇到新的问题,在浩瀚无垠的海面上如何确保轮船不迷失方向,保持一定的航速和航向呢?今天我们接着探讨这方面的测量问题。
Ⅱ.探析新课
[范例讲解]
例1、如图,一艘海轮从A出发,沿北偏东75的方向航行67.5 n mile后到达海岛B,然后从B出发,沿北偏东32的方向航行54.0 n mile后达到海岛C.如果下次航行直接从A出发到达C,此船应该沿怎样的方向航行,需要航行多少距离?(角度精确到0.1,距离精确到0.01n mile)
          
学生看图思考并讲述解题思路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分析:首先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AC边所对的角ABC,即可用余弦定理算出AC边,再根据正弦定理算出AC边和AB边的夹角CAB。
解:在ABC中,ABC=180- 75+ 32=137,根据余弦定理,
  根据正弦定理, =
sinCAB = = ≈0.3255,所以 CAB =19.0,75- CAB =56.0
  答:此船应该沿北偏东56.1的方向航行,需要航行113.15n mile
例2、在某点B处测得建筑物AE的顶端A的仰角为,沿BE方向前进30m,至点C处测得顶端A的仰角为2,再继续前进10m至D点,测得顶端A的仰角为4,求的大小和建筑物AE的高。
          
师:请大家根据题意画出方位图。
生:上台板演方位图(上图)
教师先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解题方法,让学生动手练习,请三位同学用三种不同方法板演,然后教师补充讲评。
解法一:(用正弦定理求解)由已知可得在ACD中, AC=BC=30, AD=DC=10,ADC =180-4,
sin4=2sin2cos2 cos2=,得
=15,在RtADE中,AE=ADsin60=15答:所求角为15,建筑物高度为15m
解法二:(设方程来求解)设DE= x,AE=h在 RtACE中,(10+ x) + h=30
在 RtADE中,x+h=(10) 两式相减,得x=5,h=15
在 RtACE中,tan2==2=30,=15
    答:所求角为15,建筑物高度为15m
例3、某巡逻艇在A处发现北偏东45相距9海里的C处有一艘走私船,正沿南偏东75的方向以10海里/小时的速度向我海岸行驶,巡逻艇立即以14海里/小时的速度沿着直线方向追去,问巡逻艇应该沿什么方向去追?需要多少时间才追赶上该走私船?
               
师:你能根据题意画出方位图?教师启发学生做图建立数学模型
分析:这道题的关键是计算出三角形的各边,即需要引入时间这个参变量。
解:如图,设该巡逻艇沿AB方向经过x小时后在B处追上走私船,则CB=10x, AB=14x,AC=9,
ACB=+= (14x) = 9+ (10x)
化简得32x-30x-27=0,即x=,或x=-(舍去)所以BC = 10x =15,AB =14x =21,
又因为sinBAC ===BAC =38,或BAC =141(钝角不合题意,舍去),38+=83
答:巡逻艇应该沿北偏东83方向去追,经过1.4小时才追赶上该走私船.
评注:在求解三角形中,我们可以根据正弦函数的定义得到两个解,但作为有关现实生活的应用题,必须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
Ⅲ.课堂练习:课本本节练习题。
Ⅳ.课时小结:解三角形的应用题时,通常会遇到两种情况:(1)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依次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解之。(2)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两个或几个三角形,这时需要选择条件足够的三角形优先研究,再逐步在其余的三角形中求出问题的解。
Ⅴ.课后作业:1、课本习题2-3
A组第9、10、11题
2、我舰在敌岛A南偏西相距12海里的B处,发现敌舰正由岛沿北偏西的方向以10海里/小时的速度航行.问我舰需以多大速度、沿什么方向航行才能用2小时追上敌舰?
五、教后反思:
            第九课时 §2.3。4解三角形应用举例(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进一步解决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简单推导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本节课补充了三角形新的面积公式,巧妙设疑,引导学生证明,同时总结出该公式的特点,循序渐进地具体运用于相关的题型。另外本节课的证明题体现了前面所学知识的生动运用,教师要放手让学生摸索,使学生在具体的论证中灵活把握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特点,能不拘一格,一题多解。只要学生自行掌握了两定理的特点,就能很快开阔思维,有利地进一步突破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所学定理的理解,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研究和发现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愉悦的成功体验
二、教学重点: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并解决简单的相关题目。
教学难点: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来求证简单的证明题。
三、教学方法:探析归纳,讲练结合
四、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创设情境]
师:以前我们就已经接触过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今天我们来学习它的另一个表达公式。在
ABC中,边BC、CA、AB上的高分别记为h、h、h,那么它们如何用已知边和角表示?
生:h=bsinC=csinB,h=csinA=asinC ,h=asinB=bsinaA
师:根据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面积公式S=ah,应用以上求出的高的公式如h=bsinC代入,可以推导出下面的三角形面积公式,S=absinC,大家能推出其它的几个公式吗?
生:同理可得,S=bcsinA, S=acsinB
师:除了知道某条边和该边上的高可求出三角形的面积外,知道哪些条件也可求出三角形的面积呢?
生:如能知道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以及它们夹角的正弦即可求解
Ⅱ.探析新课
[范例讲解]
例1、在ABC中,根据下列条件,求三角形的面积S(精确到0.1cm)(1)已知a=14.8cm,c=23.5cm,B=148.5;(2)已知B=62.7,C=65.8,b=3.16(3)已知三边的长分别为a=41.4cm,b=27.3cm,c=38.7cm
分析:这是一道在不同已知条件下求三角形的面积的问题,与解三角形问题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应用解三角形面积的知识,观察已知什么,尚缺什么?求出需要的元素,就可以求出三角形的面积。
解:(1)应用S=acsinB,得 S=14.823.5sin148.5≈90.9(cm)
(2)根据正弦定理,
= ,S = bcsinA = b
A = 180-(B + C)= 180-(62.7+ 65.8)=51.5
S = 3.16≈4.0(cm)
(3)根据余弦定理的推论,得cosB = =≈0.7697
sinB = ≈≈0.6384应用S=acsinB,得
S ≈41.438.70.(cm)
例2、如图,在某市进行城市环境建设中,要把一个三角形的区域改造成室内公园,经过测量得到这个三角形区域的三条边长分别为68m,88m,127m,这个区域的面积是多少?(精确到0.1cm)?
师:你能把这一实际问题化归为一道数学题目吗?
生:本题可转化为已知三角形的三边,求角的问题,再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解。
由学生解答,老师巡视并对学生解答进行讲评小结。
解:设a=68m,b=88m,c=127m,根据余弦定理的推论,cosB==≈0.7532,sinB=0.6578应用S=acsinB S ≈8≈2840.38(m)
答:这个区域的面积是2840.38m。
例3、在ABC中,求证:(1)(2)++=2(bccosA+cacosB+abcosC)
分析:这是一道关于三角形边角关系恒等式的证明问题,观察式子左右两边的特点,联想到用正弦定理来证明
证明:(1)根据正弦定理,可设
= k,显然 k0,所以
左边===右边
(2)根据余弦定理的推论,
右边=2(bc+ca+ab)
=(b+c- a)+(c+a-b)+(a+b-c)=a+b+c=左边
变式练习1:已知在ABC中,B=30,b=6,c=6,求a及ABC的面积S
提示:解有关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的问题,注重分情况讨论解的个数。
答案:a=6,S=9;a=12,S=18
Ⅲ.课堂练习:课本练习第1、2题
Ⅳ.课时小结: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将已知条件转化为只含边的式子或只含角的三角函数式,然后化简并考察边或角的关系,从而确定三角形的形状。特别是有些条件既可用正弦定理也可用余弦定理甚至可以两者混用。
Ⅴ.课后作业:课本习题2-3
A组第12、14、15题
五、教后反思:
             第十课时《解三角形》本章小结与复习
一、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掌握边与角的转化方法;掌握三角形的形状判断方法。2、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对全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熟练掌握利用正、余弦定理理解斜三角形的方法,明确解斜三角形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熟练掌握由实际问题向杰斜三角形类型问题的转换,逐步提高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3、注重思维引导及方法提炼,展现学生的主题作用,关注情感的积极体验,加强题后反思环节,提升习题效率,激发学生钻研数学的热情、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正、余弦定理及其推导过程并且能用它们解斜三角形。
难点: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灵活应用,及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能正确地解出这个数学问题。
三、教学方法:探析归纳,讲练结合
四、教学过程
(二)、知识归纳
1.解三角形常见类型及解法
(1)已知一边和两角,利用正弦定理求其它边和角;(2)已知两边和夹角,利用余弦定理求其它边和角;(3)已知三边,利用余弦定理求其它的角;
(4)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利用正弦定理求其它边和角,注意有两解和一解的情形.
2.三角形解的个数的确定: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不能确定唯一的三角形,解这类三角形问题可能出现一解、两解、无解的情况,这时应结合&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及几何图形理解.
3.三角形形状的判定方法: 判定三角形形状通常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化边为角,利用三角变换得出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二是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化角为边,通过恒等变换,求出三条边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
4.解三角形应用题的基本思路: 解三角形应用题的关键使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三角形问题来解决,其基本解题思路是:首先分析此题属于哪种类型的问题,然后依题意画出示意图,把已知量和未知量标在示意图中,最后确定用哪个定理转化,哪个定理求解,并进行作答.
(三)例题探析
例1、在中,,.
(Ⅰ)求角的大小;(Ⅱ)若最大边的边长为,求最小边的边长.
解:(Ⅰ),.又,.(Ⅱ),
边最大,即.
角最小,边为最小边.
由且,得.
 由得:.
所以,最小边.
例2、在中,已知内角,边.设内角,周长为.
(1)求函数的解析式和定义域;
(2)求的最大值.
解:(1)的内角和,由得.
应用正弦定理,知 ,.因为,所以,
(2)因为,
所以,当,即时,取得最大值.
例3、在中,角的对边分别为.
(2)若,且,求.
,是锐角.
例4、已知的周长为,且.
(I)求边的长;(II)若的面积为,求角的度数.
解:(I)由题意及正弦定理,得,
两式相减,得.
(II)由的面积,得,
  由余弦定理,得,所以.例5、某巡逻艇在A处发现北偏东45相距9海里的C处有一艘走私船,正沿南偏东75的方向以10海里/小时的速度向我海岸行驶,巡逻艇立即以14海里/小时的速度沿着直线方向追去,问巡逻艇应该沿什么方向去追?需要多少时间才追赶上该走私船?
               
师:你能根据题意画出方位图?教师启发学生做图建立数学模型
分析:这道题的关键是计算出三角形的各边,即需要引入时间这个参变量。
解:如图,设该巡逻艇沿AB方向经过x小时后在B处追上走私船,则CB=10x, AB=14x,AC=9,
  ACB=+= (14x) = 9+ (10x)
  化简得32x-30x-27=0,即x=,或x=-(舍去)所以BC = 10x =15,AB =14x =21,
  又因为sinBAC ===
  BAC =38,或BAC =141(钝角不合题意,舍去),38+=83
答:巡逻艇应该沿北偏东83方向去追,经过1.4小时才追赶上该走私船.
评注:在求解三角形中,我们可以根据正弦函数的定义得到两个解,但作为有关现实生活的应用题,必须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
(四)、小结: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对全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熟练掌握利用正、余弦定理理解斜三角形的方法,明确解斜三角形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熟练掌握由实际问题向解斜三角形类型问题的转换,逐步提高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课本复习题二A组5、6、7
五、教后反思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三章《不等式》全部教案 扶风县法门高中 姚连省 第一课时§3.1 不等关系(...解三角形 第1课时 三角形中的有关问题 1.正弦定理: 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有关三角形的...第二章 解三角形 课标要求:本章的中心内容是如何解三角形,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的工具,最...高一数学复习巩固题二--- 解三角形 命题人 许平 审题人 郭华连 班级 姓名 座号 得分 一、选择题 1....高考数学基础知识复习:解三角形 知识清单 常用的主要结论有: (1)A+B+C=1800 ⑵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德兴一中学年第一次月考数学(必修5)试卷 命题人:雷大放 审题人:王 春 一、选择题:本...§3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1) 宜黄县安石中学 万 杰 教学目标 1、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第二章 解三角形 1.2余弦定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示形式及证明余弦定理的...《数列的概念》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教材,必修5第二章第一节第...北师大教版数学必修5 第一章 数 列 §1.1 数列 1.1.1 数列的概念 锁定目标 1.数列的概念是什么?数列...
& 2007 - 2012 Dangzhi.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锐角三角形的特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