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四边形abcd中 ab cd相似四边形A'B'C'D',AB=4,A'B'=2,BC=6,

知识点梳理
1.圆内接的定义:如果一个的所有定点都在同一个圆上,这个多边形叫做圆内接多边形,这个圆叫做这个多边形的外接圆。
2.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
1.的定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叫做梯形。2.梯形的底:梯形中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较短的底叫做上底,较长的底叫做下底。3.梯形的腰:梯形中不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腰。4.梯形的高:梯形两底间的距离叫做梯形的高。
整理教师:&&
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知识点分析,
试题“如图,已知梯形ABCD中,AB∥CD,AD=BC,AB=48...”,相似的试题还有:
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CD.AD=2,BC=6,以A为圆心,AD为半径的圆与BC边相切于点M,与AB交于点E,将扇形A-DME剪下围成一个圆锥,则圆锥的底面半径为_____.
已知如图所示,梯形ABCD中AB∥CD,AD=BC,AC⊥BD,AB=3,CD=5,则梯形的面积是_____.
如图:在梯形ABCD中,AB∥CD,AD=BC=2,AB=5,∠B=60°,则梯形ABCD的面积为_____.当前位置:
>>>已知直四棱柱ABCD-A′B′C′D′,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AA′=2AB=2,E为..
已知直四棱柱ABCD-A′B′C′D′,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AA′=2AB=2,E为棱CC′的中点.(Ⅰ)求证:A′E⊥平面BDE;(Ⅱ)设F为AD中点,G为棱BB′上一点,且BG=14BB′,求证:FG∥平面BDE;(Ⅲ)在(Ⅱ)的条件下求二面角G-DE-B的余弦值.
题型:解答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证明:(Ⅰ)∵四棱柱为直四棱柱,∴BD⊥AC,BD⊥AA′,AC∩AA′=A,∴BD⊥面ACEA′.∵A′E?面ACEA′,∴BD⊥A′E.∵A′B=22+12=5,BE=12+12=2,A′E=12+12+12=3,∴A′B2=BE2+A′E2.∴A′E⊥BE.又∵BD∩BE=B,∴A′E⊥面BDE.(4分) (Ⅱ)以D为原点,DA为x 轴,DC为y 轴,DD′为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A′(1,0,2),E(0,1,1),F(12,0,0),G(1,1,12).∵由(Ⅰ)知:A′E=(-1,1,-1) 为面BDE的法向量,FG=(12,1,12),(6分)∵FGoA′E=-1×12+1×1+(-1)×12=0.∴FG⊥A′E.又∵FG?面BDE,∴FG∥面BDE.(8分)(Ⅲ)设二面角G-DE-B的大小为θ,平面DEG 的法向量为n=(x,y,z),则 DE=(0,1,1),DG=(1,1,12).∵noDE=0×x+1×y+1×z=0,即y+z=0,noDG=1×x+1×y+12×z=0,即x+y+z2=0.令x=1,解得:y=-2,z=2,∴n=(1,-2,2).(12分)∴cosθ=noA′E|n|o|A′E|=(-1)×1+1×(-2)+(-1)×23o3=-539.∴二面角G-DE-B的余弦值为539.(14分)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已知直四棱柱ABCD-A′B′C′D′,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AA′=2AB=2,E为..”主要考查你对&&二面角&&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半平面的定义:
一条直线把平面分成两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叫做半平面.
二面角的定义:
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这两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
二面角的平面角:
以二面角的棱上任意一点为顶点,在两个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二面角的平面角。 一个平面角的大小可用它的平面的大小来衡量,二面角的平面角是多少度,就说这个二面角是多少度。二面角大小的取值范围是[0,180°]。
&直二面角:
平面角是直角的二面角叫直二面角。两相交平面如果所组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那么这两个平面垂直;反过来,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所成的二面角为直二面角。 二面角的平面角具有下列性质:
a.二面角的棱垂直于它的平面角所在的平面,即l⊥平面AOB.b.从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一边上任意一点(异于角的顶点)作另一面的垂线,垂足必在平面角的另一边(或其反向延长线)上.c.二面角的平面角所在的平面与二面角的两个面都垂直,即平面AOB⊥α,平面AOB⊥α.求二面角的方法:
(1)定义法:通过二面角的平面角来求;找出或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证明其符合定义;通过解三角形,计算出二面角的平面角.上述过程可概括为一作(找)、二证、三计算”.(2)三垂线法:已知二面角其中一个面内一点到另一个面的垂线,用三垂线定理或其逆定理作出平面角.(3)垂面法:已知二面角内一点到两个面的垂线时,过两垂线作平面与两个半平面的交线所成的角即为平面角,由此可知,二面角的平面角所在的平面与棱垂直.(4)射影法:利用面积射影定理求二面角的大小;其中S为二面角一个面内平面图形的面积,S′是这个平面图形在另一个面上的射影图形的面积,α为二面角的大小.(5)向量法:设二面角的平面角为θ.①如果那么②设向量m、n分别为平面α和平面β的法向量是相等还是互补,根据具体图形判断。
对二面角定义的理解:
根据这个定义,两个平面相交成4个二面角,其中相对的两个二面角的大小相等,如果这4个二面角中有1个是直二面角,则这4个二面角都是直二面角,这时两个平面互相垂直.按照定义,欲证两个平面互相垂直,或者欲证某个二面角是直二面角,只需证明它的平面角是直角,两个平面相交,如果交成的二面角不是直二面角,那么必有一对锐二面角和一对钝二面角,今后,两个平面所成的角是指其中的一对锐二面角.并注意两个平面所成的角与二面角的区别.&
发现相似题
与“已知直四棱柱ABCD-A′B′C′D′,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AA′=2AB=2,E为..”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66850335836249643337234286417402683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B&BC,AD=1,BC=3,CD=4,EF为梯形的中位线,DH为梯形的高,则下列结论:①&BCD=60;②四边形EHCF为菱形;③S
△BEH=$\frac{1}{2}$S
△CEH;④以AB为直径的圆与CD相切于点F,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为(  )
试题及解析
学段:初中
学科:数学
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B⊥BC,AD=1,BC=3,CD=4,EF为梯形的中位线,DH为梯形的高,则下列结论:①∠BCD=60&;②四边形EHCF为菱形;③S
△BEH=$\frac{1}{2}$S
△CEH;④以AB为直径的圆与CD相切于点F,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为(  )
点击隐藏试题答案:
点击隐藏答案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梯形的性质、勾股定理、菱形的判定、三角形面积及圆的切线的判定.
该试题的相关试卷
找老师要答案
考拉网语文答疑群
考拉网数学答疑群
考拉网英语答疑群
大家都在看
热门知识点 & & &&
请选择你的理由
答案不给力正确教育旗下网站
题号:2471740试题类型:解答题 知识点: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更新日期: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四边形ABCD是菱形,顶点A.C.D均在坐标轴上,且AB=5,sinB=.(1)求过A.C. D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2)记直线AB的解析式为y1=mx+n,(1)中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2=ax2+bx+c,求当y12时,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3)设直线AB与(1)中抛物线的另一个交点为E,P点为抛物线上A.E两点之间的一个动点,当P点在何处时,△PAE的面积最大?并求出面积的最大值.
难易度:较难
必须在注册登录后,才可以查看解析!
二元一次方程:如果一个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项都为1次方,那么这个整式方程就叫做二元一次方程,有无穷个解,若加条件限定有有限个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则一般有一个解,有时没有解,有时有无数个解。二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by+c=0其中a、b不为零。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使二元一次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
二元一次方程的特点:1.在方程中“元”是指未知数,“二元”是指方程中有且只有两个未知数。2.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1,指的是含有未知数的项(单项式)的次数是1,如3xy的次数是2,所以方程3xy-2=0不是二元一次方程。3.二元一次方程的左边和右边都必须是整式,例如方程1/x-y=1的左边不是整式,所以她不是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特点:1.二元一次方程的每个解都包括两个未知数的值,是一对数值,而不是一个数值,如x=7不是方程x+y=18的一个解,而才是方程x+y=18的一个解。2.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是具有相关性的一对未知数的值,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对应,不独立存在,当其中一个未知数的值确定以后,另一个未知数的值也确定了。3.一般情况下,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有无数个解,如方程x+y=18的解还可以是等等。
二元一次方程的判定标准:1.二元:有两个未知数 2.一次:未知数的系数为13.整式方程:分母不含未知数
二元一次方程组: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把两个含有相同未知数的一次方程联合在一起,那么这两个方程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一般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一般形式为:(其中a1,a2,b1,b2不同时为零).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特点:1.组成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一次方程不一定都是二元一次方程,但这两个方程必须一共含有两个未知数,如也是二元一次方程组。2.在方程组的每个方程中,相同字母必须代表同一未知量,否则不能将两个方程合在一起。3.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的各个方程应是整式方程。4.二元一次方程组有时也由两个以上的方程组成。
二元一次方程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区别: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判定:①方程组各方程中,相同的字母必须代表同一数量,否则不能将两个方程合在一起.②怎样检验一组数值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常用的方法如下:将这组数值分别代入方程组中的每个方程,只有当这组数值满足其中的所有方程时,才能说这组数值是此方程组的解,否则,如果这组数值不满足其中任一个方程,那么它就不是此方程组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都成立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组的解,即其解是一对数。
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情况: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的值都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求方程组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组。一般来说,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有无数个解,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有以下三种情况:1、有一组解。如方程组:x+y=5①6x+13y=89②x=-24/7y=59/7 为方程组的解2、有无数组解。如方程组:x+y=6①2x+2y=12②因为这两个方程实际上是一个方程(亦称作“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所以此类方程组有无数组解。3、无解。如方程组:x+y=4①2x+2y=10②,因为方程②化简后为x+y=5这与方程①相矛盾,所以此类方程组无解。可以通过系数之比来判断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情况,如下列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ax+by=cdx+ey=f当a/d≠b/e 时,该方程组有一组解。当a/d=b/e=c/f 时,该方程组有无数组解。当a/d=b/e≠c/f 时,该方程组无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解方程的依据—等式性质1.a=b←→a+c=b+c2.a=b←→ac=bc (c&0)一、消元法1)代入消元法用代入消元法的一般步骤是:①选一个系数比较简单的方程进行变形,变成 y = ax +b 或 x = ay + b的形式;②将y = ax + b 或 x = ay + b代入另一个方程,消去一个未知数,从而将另一个方程变成一元一次方程;③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出 x 或 y 值;④将已求出的 x 或 y 值代入方程组中的任意一个方程(y = ax +b 或 x = ay + b),求出另一个未知数;⑤把求得的两个未知数的值用大括号联立起来,这就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例:解方程组 :&&&& x+y=5①{&&&& 6x+13y=89②解:由①得x=5-y③把③代入②,得6(5-y)+13y=89即 y=59/7把y=59/7代入③,得x=5-59/7即 x=-24/7∴ x=-24/7y=59/7 为方程组的解我们把这种通过“代入”消去一个未知数,从而求出方程组的解的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2)加减消元法用加减法消元的一般步骤为:①在二元一次方程组中,若有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相同(或互为相反数),则可直接相减(或相加),消去一个未知数;②在二元一次方程组中,若不存在①中的情况,可选择一个适当的数去乘方程的两边,使其中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相同(或互为相反数),再把方程两边分别相减(或相加),消去一个未知数,得到一元一次方程;③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④将求出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组系数比较简单的方程,求另一个未知数的值;⑤把求得的两个未知数的值用大括号联立起来,这就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例:解方程组:&&&& x+y=9①{&&&& x-y=5②解:①+②2x=14即 x=7把x=7代入①,得7+y=9解,得:y=2∴ x=7y=2 为方程组的解利用等式的性质使方程组中两个方程中的某一个未知数前的系数的绝对值相等,然后把两个方程相加(或相减),以消去这个未知数,使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而得以求解。像这种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3)加减-代入混合使用的方法例:解方程组:&&& &13x+14y=41①{&&&& 14x+13y=40 ②解:②-①得x-y=-1x=y-1 ③把③ 代入①得13(y-1)+14y=4113y-13+14y=4127y=54y=2把y=2代入③得x=1所以:x=1,y=2特点:两方程相加减,单个x或单个y,这样就适用接下来的代入消元。二、换元法例:解方程组:&& (x+5)+(y-4)=8{&& (x+5)-(y-4)=4令x+5=m,y-4=n原方程可写为m+n=8m-n=4解得m=6,n=2所以x+5=6,y-4=2所以x=1,y=6特点:两方程中都含有相同的代数式,如题中的x+5,y-4之类,换元后可简化方程也是主要原因。三、设参数法例:解方程组:&&&&& x:y=1:4{&&&& 5x+6y=29令x=t,y=4t方程2可写为:5t+6×4t=2929t=29t=1所以x=1,y=4四、图像法二元一次方程组还可以用做图像的方法,即将相应二元一次方程改写成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在同坐标系内画出图像,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即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应用中常见的相等关系:1. 行程问题(匀速运动)基本关系:s=vt①相遇问题(同时出发):确定行程过程中的位置路程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速度和相遇问题(直线)& 甲的路程+乙的路程=总路程相遇问题(环形)& 甲的路程 +乙的路程=环形周长②追及问题(同时出发):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 速度差=路程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速度差=路程差追及问题(直线)距离差=追者路程-被追者路程=速度差X追及时间追及问题(环形)快的路程-慢的路程=曲线的周长③水中航行顺水行程=(船速+水速)×顺水时间&& 逆水行程=(船速-水速)×逆水时间&&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静水速度=(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水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2.配料问题:溶质=溶液×浓度溶液=溶质+溶剂3.增长率问题4.工程问题基本关系: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常把工作量看成单位“1”)。5.几何问题①常用勾股定理,几何体的面积、体积公式,相似形及有关比例性质等。②注意语言与解析式的互化:如,“多”、“少”、“增加了”、“增加为(到)”、“同时”、“扩大为(到)”、“扩大了”、……又如,一个三位数,百位数字为a,十位数字为b,个位数字为c,则这个三位数为:100a+10b+c,而不是abc。③注意从语言叙述中写出相等关系:如,x比y大3,则x-y=3或x=y+3或x-3=y。又如,x与y的差为3,则x-y=3。④注意单位换算:如,“小时”“分钟”的换算;s、v、t单位的一致等。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列方程(组)解应用题是中学数学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具体步骤是:⑴审题。理解题意。弄清问题中已知量是什么,未知量是什么,问题给出和涉及的相等关系是什么。⑵设元(未知数)。①直接未知数②间接未知数(往往二者兼用)。一般来说,未知数越多,方程越易列,但越难解。⑶用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相关的量。⑷寻找相等关系(有的由题目给出,有的由该问题所涉及的等量关系给出),列方程。一般地,未知数个数与方程个数是相同的。⑸解方程及检验。⑹答案。综上所述,列方程(组)解应用题实质是先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设元、列方程),在由数学问题的解决而导致实际问题的解决(列方程、写出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列方程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列方程是解应用题的关键。
相关试题推荐
1、 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mx2-(3m-1)x + 2m-1=0的根的判别式的值为1,求m的值及该方程的根。
2、 如果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Kx2-6x+9=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那么K的取值范围是[ ]A. KB. K≠0 C. KD. K>1
3、 先阅读,再填空解答:方程x2-3x-4=0的根是:x1= -1,x2= 4,则x1+x2=3,x1x2= -4。方程3x2+10x+8=0的根是:x1= -2,x2= -,则x1+x2= -,x1x2=(1)方程2x2+x-3=0的根是:x1= ,x2= ,则x1+x2= ,x1x2= ;(2)若x1x2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且a、b、c为常数)的两个实数根,那么x1+x2,x1x2与系数a、b、c的关系是:x1+x2= ,x1x2= ;(3)如果x1,x2 是方程x2+x-3=0 的两个根,根据(2)所得结论,求x12+x22 的值。
4、 若方程2x2-kx+x+8=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则k值为[ ]A. 9或7 B. -7 C. 9或-7 D. -9或-7
5、 关于x的方程ax2+2(a-3)x+(a-2)=0至少有一个整数解,且a是整数,求a的值。
6、 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3x+m=0有实数根,则m的取值范围是( )。
7、 不解方程,判断方程5x2-7x+5=0的根的情况是[ ]A.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B.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C.只有一个实数根 D.没有实数根
8、 一个凸多边形共有35条对角线,它是几边形?
9、 如图,某科技小组制作了一个机器人,它能根据指令要求进行行走和旋转。某一指令规定:机器人先向正前方行走3米,然后左转45°,若机器人反复执行这一指令,则从出发到第一次回到原处,机器人共走了( )米。
10、 如图,DE是△ABC的中位线,S△ADE = 3,则S△ABC = ( )。
11、 如图,AB是⊙O的直径,C是⊙O上一点,若AC:BC=4:3,AB=10cm,OD⊥BC于点D,则BD的长为( )。
12、 如图,点E是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BD上一点,且∠BAC=∠BDC=∠DAE 。(1)试说明BE·AD=CD·AE (2)根据图形特点,猜想可能等于哪两条线段的比?并证明你的猜想(只须写出有线段的一组即可)。
13、 如图1,△ABC中,AI、BI分别平分∠BAC、∠ABC。CE是△ABC的外角∠ACD的平分线,交BI延长线于E,联结CI。(1)△ABC变化时,设∠BAC=2α 。若用α表示∠BIC和∠E,那么∠BIC=_______,∠E =_______;(2)若AB=1,且△ABC与△ICE相似,求相应AC长;(3)如图2,延长AI交EC延长线于F。当△ABC形状、大小变化时,图中有哪些三角形始终与△ABI相似?写出这些三角形,并选其中之一证明。
14、 已知△ABC∽△A'B'C ,顶点A 、B 、C分别与A' 、B' 、C'对应,△ABC的周长为48,△A'B'C 的周长为60,且AB=12 ,则A'B'=( )。
15、 如图,B、D分别是AC、CE上的点,BE交AD于点F,AB·AC=AF·AD,∠A=20°,∠C=50°,求∠E的度数。
16、 把两块全等的直角三角形ABC和DEF 叠放在一起,使三角板DEF的锐角顶点D与三角板ABC的斜边中点O 重合,其中∠ABC=∠DEF=90。,∠C=∠F=45。,AB=DE=4把三角板ABC固定不动,让三角板DEF绕点O旋转,设射线DE与射线AB相交于点P,射线DF与线段BC相交于点Q。(1)如图1,当射线DF经过点B,即点Q与点B重合时,易证△APD∽△CDQ,此时AP﹒CQ的值为( )。将三角板DEF由图1所示的位置绕点O沿逆时针方向旋转,设旋转角为α。 其中0。&α&90。 ,则 AP﹒CQ的值是否会改变?答:( )(填“会”或“不会”)此时AP﹒CQ的值为( )(不必说明理由) (2)在(1)的条件下,设CQ=x,两块三角板重叠面积为y,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图2、图3供解题用)(3)在(1)的条件下,PQ能否与AC平行?若能,求出y的值;若不能,试说明理由。已知抛物线y=a(x-m)2+n与y轴交于点A,它的顶点为点B,点A、B关于原点O的对称点分别为C、D.若A、B、C、D中任何三点都不在一直线上,则称四边形ABCD为抛物线的伴随四边形,直线AB为抛物线的伴随直线. - 同桌100学习网
您好,欢迎您来到![]或[]
在线解答时间:早上8:00-晚上22:30周六、日照常
已知抛物线y=a(x-m)2+n与y轴交于点A,它的顶点为点B,点A、B关于原点O的对称点分别为C、D.若A、B、C、D中任何三点都不在一直线上,则称四边形ABCD为抛物线的伴随四边形,直线AB为抛物线的伴随直线.
已知抛物线y=a(x-m)2+n与y轴交于点A,它的顶点为点B,点A、B关于原点O的对称点分别为C、D.若A、B、C、D中任何三点都不在一直线上,则称四边形ABCD为抛物线的伴随四边形,直线AB为抛物线的伴随直线.
(1)如图1,求抛物线y=(x-2)2+1的伴随直线的解析式.
(2)如图2,若抛物线y=a(x-m)2+n(m>0)的伴随直线是y=x-3,伴随四边形的面积为12,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
(3)如图3,若抛物线y=a(x-m)2+n的伴随直线是y=-2x+b(b>0),且伴随四边形ABCD是矩形.
①用含b的代数式表示m、n的值;
提问者:syx102
追问:不要和百度一样的,百度不清楚,有其他方法吗?
补充:这个是最好懂最普遍的方法了,可以解同类的所有问题,也就是所谓的通法
上传:[注意:图片必须为JPG,GIF格式,大小不得超过100KB]
您好,欢迎来到同桌100!您想继续回答问题?您是新用户?
1)由抛物线y=a(x﹣m)2+n与y轴交于点A,它的顶点为点B,
∴抛物线y=(x﹣2)2+1的与y轴交于点A(0,5),它的顶点为点B(2,1),
设所求直线解析式为y=kx+b,
∴1=2K+b,5=b ,
k=-2,b=5,
∴y=﹣2x+5;
(2)作BE⊥AC于点E,由题意得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0,﹣3),C(0,3),
∵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12,
∴S△ABC=6即S△ABC= 1/2ACoBE=6,
∵m>0,即顶点B在y轴的右侧,且在直线y=x﹣3上
∴顶点B的坐标为(2,﹣1),
又抛物线经过点A(0,﹣3),
∴a=﹣1/2 ,
∴y=﹣1/2 (x﹣2﹚?﹣1;
(3)①作BF⊥x轴于点F,
由已知可得A(0,b),C(0,﹣b),
∵顶点B(m,n)在直线y=﹣2x+b(b>0)上,
∴n=﹣2m+b,即B(m,﹣2m+b),
在矩形ABCD中,CO=BO.
∴﹣b= √FO?+FB?,
∴b?=m?+4m?﹣4mb+b?,
∴m= 4/5b,
回答者:teacher023
1)由抛物线y=a(x﹣m)2+n与y轴交于点A,它的顶点为点B,
∴抛物线y=(x﹣2)2+1的与y轴交于点A(0,5),它的顶点为点B(2,1),
设所求直线解析式为y=kx+b,
∴1=2K+b,5=b ,
k=-2,b=5,
∴y=﹣2x+5;
(2)作BE⊥AC于点E,由题意得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0,﹣3),C(0,3),
∵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12,
∴S△ABC=6即S△ABC= 1/2ACoBE=6,
∵m>0,即顶点B在y轴的右侧,且在直线y=x﹣3上
∴顶点B的坐标为(2,﹣1),
又抛物线经过点A(0,﹣3),
∴a=﹣1/2 ,
∴y=﹣1/2 (x﹣2﹚?﹣1;
(3)①作BF⊥x轴于点F,
由已知可得A(0,b),C(0,﹣b),
∵顶点B(m,n)在直线y=﹣2x+b(b>0)上,
∴n=﹣2m+b,即B(m,﹣2m+b),
在矩形ABCD中,CO=BO.
∴﹣b= √FO?+FB?,
∴b?=m?+4m?﹣4mb+b?,
∴m= 4/5b,
n=﹣2×4/5 b+b=﹣3/5 b,
②∵B点坐标为(m,n),即( b,﹣ b),
∴BO=√﹙4/5b﹚?+﹙-3/5b﹚? =b,
∴PF=b﹣3/5 b=2/5 b,
∴P( 4/5b,2/5 b).
回答者:teacher01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边形abcd中 ab cd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