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关于园林监理规划规划中相关哲理的运用与分析相关图片。。。谢谢

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陆九渊园林建设的哲学思考
在中国中部有一座被授予为“中国百家名园”称号的公园,她就是荆门市龙泉公园。陆夫子祠就建在园内。陆九渊以园林建设为载体在诠释哲学思想,并产生了实效。后世将他的这种思想沿着陆夫子祠的兴建发展历史为主线,不断发扬光大,传承至今,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象山文化,带动并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
中国湖北荆门市龙泉公园管理处
年,卷(期):
机标分类号:
在线出版日期: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风水学与园林规划设计
风水学与园林规划设计
1整体系统  风水学充分注意到环境的整体性。《黄帝宅经》主张“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肤,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得如斯,是事严雅,乃为上吉。”清代姚延銮在《阳宅集成》卷《丹经口诀》中强调整体功能性,主张“阴宅须择好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明堂宽大为有福,水口收藏积万金,关煞二方无障碍,光明正大旺门庭》”。整体原则是风水学的总原则,其它原则都从属于整体原则,以整体原则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现代风水学的基本特点。在园林设计中,我们要充分考虑整体的设计与各个园区的功能与整体的关系,还要结合当地地形特点、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等进行设计,以创造出既有很高观赏价值和很强的实用功能,又与周围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相协调的和谐的较完美的环境空间。2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即根据环境的客观性,采取适宜于自然的生活方式。《周易大壮卦》提出:“适形而止”。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差异很大,土质也不一样,建筑形式亦不同,西北干旱少雨,人们就采取穴居式窑洞居住。窑洞位多朝南,施工简易,不占土地,节省材料,防火防寒,冬暖夏凉,人可长寿,鸡多下蛋。西南潮湿多雨,虫兽很多,人们就采取栏式竹楼居住。《旧唐书南蛮传》日:山有毒草,虱腹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号为干栏。“楼下空着或养家畜,楼上住人。竹楼空气流通,凉爽防潮,大多修建在依山傍水之处,此外,草原的牧民采用蒙古包为住宅,便于随水草而迁徙。贵州山区和大理人民用山石砌房,华中平原人民以土建房,这些建筑形式都是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而创立的。  同样,在园林创作中也应该充分融入这样思想进行设计,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生态因素。适当的保留有景观特色的自然地形地貌,如山丘、水体,以及按国家有关法规保护的古树名木、成形大树群等,并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在原来的地形地貌上加以适当的修改,便有利于创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园林作品现状及自然地形,有机组合成统一体,使园林作品既有一个整体的联系,可以充分表现出当地的特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许多工作量。例如:福州的南江滨公园就充分利用了原有的果林来改造,只对原有的地形稍加修改,便成为现在福州乃至整个福建都很有名气的公园了。  因地制宜是务实思想的体现。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使人与建筑适宜于自然,回归自然,反朴归真,天人合一,这正是园林设计的真谛所在。3坐北朝南  中国位于地球北半球,欧亚大陆东部,大部分陆地位于北回归线(北纬23度26度)以北,一年四季的阳光都由南方射入。朝南的房屋便于采取阳光。阳光对人的好处很多:一是可以取暖,冬季时南房比北房的温度高1-2度;二是参与人体维生素D合成;三是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四是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坐北朝南,不仅是为了采光,还为了避北风。中国的地势决定了其气候为季风型。冬天有西伯利亚的寒流,夏天有太平洋的凉风,一年四季风向变换不定。风水学认为,风有阴风与阳风之别,清末何光廷在《地学指正》云:“平阳原不畏风,然有阴阳之别,向东向南所受者温风、暖风,谓之阳风,则无妨。向西向北所受者凉风、寒风,谓之阴风,宜有近案遮拦,否则风吹骨寒,主家道败衰丁稀。”这就是说要避免西北风。  风水学表示方位的方法有:其一,以五行的木为东,火为南,金为西,水为北,土为中。其二、以八卦的离为南,坎为北,震为东,兑为西。其三、以干支的甲乙为东,丙丁为南,庚辛为西;壬癸为北。以地支的子为北,午为南。其四,以东方为苍龙,西方为白虎,南方为朱雀,北方为玄武,或称作:“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概言之,坐北朝南原则是对自然现象的认识,顺应天道,得山川之灵气,受日月之光华,颐养身体,陶冶情操,地灵方出人杰。  因此,在一个园林的南部应多设一些活动场地,如广场、儿童游戏区、老人活动区,充分利用天然的优势。4 顺乘生气  风水理论认为,气是万物的本源,太极即气,一气积而生两仪,一生三而五行具,土得之于气,水得之于气,人得之于气,气感而应,万物莫不得于气。  由于季节变化,太阳出没的变化,风向的变化,使生气与方位发生变化。不同的月份应取其旺相,消纳控制。《管子枢言》云:“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则以其气。”《黄帝宅经》认为,正月的生气在子癸方,二月在丑艮方,三月在寅甲方,四月在卯乙方,五月在辰巽方,六月在乙丙方,七月在午丁方,八月在未坤方,九月在申庚方,十月在酉辛方,十一月在戌乾方,十二月在亥壬方。风水罗盘体就现了生气方位观念,风水理气派很讲究这一套。  我们要掌握气象变更的规律。在园林植物的配置中,要依据四季变化,分别种植适应不同季节的不同园林植物,以适应动态的四季变化,做到以动制动、四时不同,以丰富园林的内涵;在功能区规划中,也要依据风向及朝向进行设计。古代风水学与城市规划  根据已有的考古发掘资料的历史研究成果,可以初步推断出,我国古代的风水勘舆学(以下简称风水学)是从商周时代(公元前16世纪至前7世纪)的占卜发展起来的。  所谓占卜,即是通过火灼龟甲观其裂纹,或是任意抽取一组笠草的数列,查对相应的卜辞,以推测事物发展前途的凶吉。它是我国古代特有的预测学,盛行于商周的帝王和上层社会中。著名的典籍——《周易》,即是周代一部卜笙辞书。  说风水学渊源于古代占卜,其理由,一是商周的占卜巳有相土勘察自然地理环境的内容,例如《史记》、《尚书》记载周代建洛邑,进行了占卜,二是至少到了西汉,占卜已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称之“术数”,术数之中包括了风水分支学科,《史记·日者列传》说,汉武帝时,已有术数“堪舆家”;三是风水学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是建立在周易八卦基础之上的。风水学的理论核心是如何使人的居住地数”,以求避免厄运,保佑家庭人财两旺,子孙长久荣富。风水学家认定的“气数”,不外乎是山、水、土地、林木、气候等自然物质。  东晋郭璞在《葬经》中阐述的风水学定理,就是将土、水与风联系在一起,说:“葬者(人土),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水可以聚气,山可以增势,空气流动就成为风,加上阳光作用可以影响大地气侯和生物生长,皆是组成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城市规划的直接对象。古代风水学从它诞生之日起,即与城市规划结下了难解的姻缘。风水学以其浓郁的文化内涵,受到历史的沉积而渗入到城市规划之中。要了解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内在素质,风水学无疑是一把重要的钥匙。  以下是从一些古籍和史料中整理出来的有关古代风水学的几个发展阶段的情况:1.商代风水学处在朦胧状态。  当时的占卜完全信任苍天的“意志”。已发现的“条商代甲骨卜辞说:“王封建邑,帝若。”这条卜辞只是是与否的答案。《尚书·商书》记载:商代都城迁移过很多次,每次迁都,臣民们都有怨言。《尚书·汤誓》说:“汤即胜夏,欲迁其社,不可。《盘庚上》说:盘庚五迁,将治毫殷,民咨骨怨,作盘庚三篇”。其中记载:“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率吁众感出,矢言。日:我王来,即爱宅于兹,重我民,无尽刘。不能胃匡以生,卜稽,日其如台?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兹犹不常宁。不常厥邑,于今五邦!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断命,…。”意即说,我们的君王迁来这里,是为了我们臣民不受伤害,如果我们不能互助,只有稽考占卜,将会怎样呢?先王尊重天命,尚且不能长久安宁,不能常居住在一个地方,迁了五次,如果现在不承天命,就不知老天断定的命运。从以上这些情况,可看出商代的卜问,尚不知自觉运用相上风水观念,建都活动处于听天由命自发状态。2.西周原始风水学萌芽。  《尚书·吕浩》说:“在王为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光相宅。”相宅即是原始风水学。流传下来的记录周初500多年的民间文学作品《诗经》也有不少类似相土记载。如《绵》诗,记述周人自太王迁岐,文王创业建国历史:“周原脱脱,茧茶如怡。爱始爱谋,爱契爱龟,日上日时,筑室于兹”。“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宜乃亩,自西祖东,周爱执事。”“缩版以载,作庙翼翼。”说经过策划,又占卜问卦,该地适宜居住,于是决策建都,分出了东西、左右,将都城建设得很严整。  在《文王有声》篇中说:“筑城伊域,作丰伊匹。”〔意:筑城要挖河,丰城由大小两邑相配合。)“工公伊湘,维丰之垣”(意:文王建国是一件大事,丰城修建了城墙)。“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正龟之,武王成之,武王悉哉!”(意:文王进行占卜完都在镐,卜辞得到吉兆。武王将都城建筑完成,真是一代君主I)最后说:“丰水有芭,武王岂不仕,治厥孙谋,以燕翼子。”(意说:丰水之旁生长着美丽的芭草,武王的功业岂不在兴盛?他顺民心传后代,造福子孙。)从匕面可以看出,周代文王武王兴建的丰镐两城,是成功的,就中得益于一种“维龟正之”的原始风水理论。  《诗经》_上的这些描写,是出于百姓的思想感情,应当说是很真实的。  《尚书·吕浩》也记载这件事:“维二月既望,越六口乙未,工朝步自周,则至于来。惟太保先周公相宅,越若来三月。惟丙午脑,越三}]戊甲。太保朝至于洛,卜宅,厥既得卜,则经营。”另一篇《太传》也说:“其已得吉卜,则经营规度城郭,郊庙、朝市之位处。”这些说,占卜与经营规度已结合起来,渗入城市规划。3.东周‘春秋风水学呈多样化发展。  当时的东周是一个战争频繁、谋士众多、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思想理论很活跃。在构城方法方面也有不少主张。风水学随着筑城理论的完善而呈多样化发展。  一种是以伍子胃、范播为代表的“象天法地”、“相土尝水”理论。如伍子胃在完成昊王构筑阴间城(今苏州)的任务时,建陆门八座,象天之八风,水门八座以法地之八卦。范旅在规划国都时,其筑城法是“观天文拟法于紫宫,”城墙城门皆象夭门与地户。  另一种是以管子为代表的利用自然条件,依山傍水思想。管子以地理环境和经济实用为出发点,提出选择都城,应当“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山。高勿近早,用水足,...。”指出要处理好山、水与城的关系,成为以后风水学理论的重要核心。  春秋时代各国建的都城,如齐临淄、吴阴间、淹淹城、赵邯郸,大多结合自然,因地构筑,呈不规则布局,这种情况,可能与受当时萌芽状态的风水学影响有很大关系。4.秦.汉风水学大量吸收天文观测和天体探索成果,同时,受天人感应哲理影响,迷信成分大大增加。秦代在宫殿的规划建设中,大量使用模拟天体法。《史记》载始皇童信阳宫,改名为极庙,象征天极,还把很多组宫殿,象征天空中的一些星座,将附近的山巅当作宫城的城网。  汉代,各种文艺作品和史籍,对天体日月星座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大里的墓葬出土的画象石,都有描述天体与动物的图案.另外还有陶制的楼阁,说明天体问题,即周代提倡的“上律天时,下袭水土” 的风水观念,更加影响城市规划。  在汉代,哲学思想继承了周代以易经为代表的阴阳五行思想,拓展为“五德经始”说,按“金、木、水、火、二匕”的顺序运转来表述历史的必然性。其运转,认为是一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即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每一德都有兴有衰,一个朝代的兴盛必得于“上天”赐予的一德。为了适应五行的运转和符应,新的朝代及其统洽者,必须按照所占的德定出一套相应制度。这套制度还包括明堂、郊祭、封禅等庞大内容,美其名日为“附以天意”。这种天人感应理论(即独尊儒术),是西汉哲学思想家董仲舒创造的,受到汉武帝刘彻的赞赏,成为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至高统治思想。可能就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汉之后,以这种思想为基础,风水学蓬勃地发展起来。汉代皇帝,相信在东海之中有仙人在仙岛上活动,能够采集仙药得以长生不死。在已发掘的北京、扬州、徐州等地汉墓中,都可以看到将坟墓筑成与活着的人的住宅一模一样,相信人死后也同样可以享受生前的一切荣华富贵。这些也是促进风水学发展的重要条件。5.三国·晋·南北朝风水学渗进环境形胜观念,宗教意识进一步强化。  三国南北朝时代,社会动荡,黄道思想盛行,佛教影响开始增强。  在三国鼎立时,蜀相诸葛亮善于观察夭文、地理,民间传说他能将夭文与人辜祸福联系起来,可能是形成“形胜”理论的重要基础。他对金陵的地理形势归纳的两句话:“钟阜龙蟠,石头虎踞,”是“帝王之宅,”证明他也是风水始祖之一。因之,后世的“形胜”,常常把龙、虎等动物形象比拟山川,成为风水学的主要内容。清代乾隆年间编写的《四库全书》说:“术数之兴,多在秦汉以后。”这个概括是很有道理的。从理论与实践来看,东晋时代的郭璞最具代表,他所著的《葬书》使他成为风水勘舆的一代宗师。《葬书》是历史上第一本总结墓葬择地学的风水总论,其思想也影响了城市的规划与建设。郭璞曾当过地方官多年,他在温州当地方官时,规划建设了温州城,利用温州的山水地形,将七座小山连成城墙,比拟为北斗,很有特色。温州斗城可能在历史上完全是以风水学理论建设起来的城市。6.隋·唐·宋·元风水学开始向民间广泛发展。  在隋唐,因佛教和道教的相互对峙,风水学在城市中有所淡化。在民间则发展较广,星命学、签书学盛行。  在宋代,佛教又开始兴盛,盛行纤诲学,都在庙里进行。以后发展为测字,多用于测算人的命运。这时期风水学主要用于住宅的相地。宋代建庙宇很多,佛寺、道观中的风水规念很强,发展了一种环境风水观念。特别是南宋都城临安,讲究湖光山色,使风水李中的环境协调观念得到充分的发展与完善,加之文学渲染,对明清时代的城市规划影响很大。7.明·清风水学不断完善、深化、成熟,迷信成分大增。  明清两代是风水学又一个发展高潮。历史资料分析表明,这可能与当时明太祖朱元璋的创导及当时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发展有关系。  朱元璋是安徽人,出身于下层,当过和尚。朱元璋的一些开国功臣也是具有各种社会知识的中下层人士。其中的重要大臣刘伯温精通术数和堪舆。刘伯温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术数理论体系一《黄金策》,将历史上的术数进行了大的归并,加以理论化,变为一种广泛的预测学。  贯穿在刘伯温的《黄金策》的主题思想,是古代的阴阳变化与五行相克理论,在民间有广泛影响。明代的阳宅理论,就是在刘伯温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能在南京的最初建城活动中影响最大。  南京城开始的规划建设,是朱元璋听取朱升、徐达、刘伯温等人的主张建筑的,气势宏大,山、水、城相连,蜿蜒曲折,与历史上中原地区的传统都城大相径庭。另外,明代在昌平建陵墓区,规划建设完全按风水理论,建设很成功,都很值得进一步研究。  清代,康熙、乾隆等一代君主,并不相信风水。康熙亲自选址规划的避暑山庄,是反映他本人的地理环境观。乾隆改造万寿山一昆明湖时,也是有自己的主张,历史记载他还驳斥了一些勘舆家的说法。  但是,综观清史,皇室内相信风水的仍大有其人。清代设立专门勘舆官员,专门从事帝后陵墓的选址和规划。这些官员权力很大,可见风水学在清代仍很发达。  在民间,清代是风水勘舆学说最盛行的时代。“风水先生”在民间走乡串户,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上述历史发展过程着,我国古代风水学的发展,有其特宁的历史、地理、思想和社会文化背景。  古代风水学的形成和发展,哲学思想曾给以主要的推动和帮助,这主要是受《周易》、《老子》、‘庄子》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  风水学与术数学所要解决的问题,与自然界及社会客观存在的不断运动、对立发展现象是有联系的。变化与运动,包括“周而复始”、“静则动、动则变、变则通”,“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等等,都是周易、老庄的主张。因而风水要解决预测人的命运,预测人居住环境与人的命运的关系,也必然会受这种哲理思想的启发。  到底居住(或者埋葬)在什么地方,什么环境下最好,这些问题连现代科学技术也还没有完全解决。有一些问题,如水、阳光、空气对人体的影响,可能已经部分解决。还有一些物质,如放射性土壤、岩体,未发现的能量分布….等,我们还不知道其本质,还没有根本解决,正如我们对人体的特异功能尚需探索一样。除了自然环境尚有未测的内容之外,还有人的社会命运也始终是变化着的,所谓祝你走好运,大概就是说明,人的发展前途是多种多样的,这可能就是现在文明社会中宗教仍存在的社会基础。因之,古代行学思想认为宇宙是阴阳对立、不断变化、五行相克相辅的一些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经常会用来预测人的命运,预测城市规划与建筑,驱使人们去探索风水,这是风水学发展的思想基础。  从狭义讲,风水学是城市规划和建筑的预测学、意象学和环境心理学,也包括极小部分的工程学(如水源涵养、地形选择、某些工程地质学);广义讲,风水学是城市、建筑、园林建筑的理学和美学,它要解决有关社会伦理道德、人的命运等广泛命题。  风水学对古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影响,大体说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使古代“象天法地”规划观念,融进了文化内涵,增强文化气息。  我国古代城镇建了数量非常多的各种各样倡导文化倡盛的文峰塔、文笔峰、文昌阁、魁星楼,都是从风水观而来的,成为城市标志性建筑,受到历史重视。历史上一些名楼的规划建设,如昆明大观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规划布局精美绝伦,与历代提倡风水建筑有直接关系。  水在城市和建筑群中(如皇宫、孔庙、辟雍、寺院等)独特重要地位,也是风水影响所致。  从风水观念讲,水可聚气,“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各种风水塔,与水结下深缘。扬州市近郊的文峰塔位于大运河旁,而运河刚好在塔的附近转了三个湾,船在肮行时,若离若近,一会儿船头对准塔,一会又背离塔,做富文化内涵。  古代描写城市的诗句,大多也离不开水。如李白描写金陵(南京):“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I,分白露洲。”李商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独唱后庭花,”刘鸽描写济南:“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宋代尹廷高描写杭州:“湖上画船归欲尽,孤峰犹待夕阳红。”苏轼:“水光澈艳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可以说,水成为中国古代城市的灵魂。  二、加强了城市整体规划观念。  古代不少城市,山、水、城关系处理得和谐协调,如杭州、济南、温州、南京、苏州、常熟、福州等都是杰出的代表。红楼梦里描写的大观园,建筑都随山水建设,也得益于风水理论,它的建造者山子野实是一名出色风水家。  历代的帝王陵墓,如两汉、唐、宋、明、清,帝陵气势宏阔,布局严谨,整体规划观念很强,是风水规划的代表作。  受历代提倡,在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风水观念的基础上,发展了区域范围的环境理论—“形胜”,实质即是一种整体规划理论。无论大中城市,还是小镇,都极讲究区位中的风水环境。  我的家乡是江南常熟与昆山交界处一个水乡小镇,西面与北面临阳澄湖,湖中倒影常熟虞山,东南方向也有湖泊,可望见昆山的玉峰山,其区位和环境可谓重要。在小镇中间有一条繁忙的通往两个城市的航道。大约在明末清初,在河上建了三座美丽的石拱桥,在南拱桥旁边一个小岛上,建了一座魁星楼,在北拱桥的一侧高地上,建立一座佛寺,香火旺盛。有意义的是,三座桥上刻有不少楹联,称赞本镇地理的优越和环境的稚宜。虽说这个小镇并不是先有完整规划而建设的,但从建桥、建庙位置及桥上楹联来看,它的建设却是受到风水和形胜理论很大影响的。  三、足进熟练运用辩证规划方法,更好利用自然、融合自然。  受风水观念影响,古人常把山、丘、土(陆地、岛)、岗、林、峰,湖、诸、江,滨、湾、塘,风、雷、雨、雾、月、潮,声、色、光、影、味、气等,都作为相互依存又不断对立变化的建筑环境重要因素加以考虑。如张继的《枫桥夜泊》诗,并没有直接写寒山寺是什么样子,只说在夜晚及晨霜中听到了它的钟声,看到了江中的渔火。那末为什么人们会喜爱寒山寺呢?这里就是一个建筑的文化传统观念,对环境的一种以对立辩证的全新的欣赏观念为出发的。  杭州西湖中三潭印月的布局是湖中有岛,岛}中有湖,取名为三潭印月,其实不是潭,而是三座石灯柱上的圆孔,说是潭印月,是为夜晚的景色予以理性化。在月夜,水色形成一种变化的理念,这是风水学中辩证哲理,对立变化动态的观念在城市中的强烈反映。  济南大明湖,形成将近半个城市的水面,而在城的陆域部分,还有小湖名珍珠泉,大明湖里也还有岛,成为水中有岛,陆地有湖,这个湖与岛是一种虚实相对的手法,也是风水哲理。  福州的三山耸立,两塔对峙,苏州的八门八风,常熟的双湖夹山,十里青山半入城,杭州西湖的两峰两塔,颐和园的园中有园等,都是具有风水学理性追求和辩证观念的规划布局。  水表示生命的源泉,五行之始。秦始皇以五行相复,以水德而始,是一种理论学的引伸。  从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名扬天下的曲水流筋这组建筑来看,它把水、筋(酒)人、石(列坐处)、山、竹(山竹映带)、亭、情等组合成和谐的整体。其中的“曲”,即老子所谓的“曲则直”也,比喻人生不是坦途。把水故意弄得非常弯曲,其人工之美在于理性的追求显得更加深邃,它片不损害自然关。  关于自然的美,从来就有现实主义美、自然主义美、古典卞义美、现代主义美的不同欣赏标准。在绘画中,近代印象主义画家们发现了光影的内部组合关,成为划时代的发展,而倍受人们的喜爱。而中国古人发现了自然界中加工成的理性美、变化美、对立美,它既不是自然美,也不完全是人工美,而是宛似天然,但为人作,阴阳互立、不断变化的美,顺应天时地理融导人的感情,可以寄托感思的美,虽说是一种风水观念,却又是一种对自然界理性分析的美,这难道不是中国古文化的伟大之处吗?  四、导致迷信观念广泛传播,产生不少消极影响。  在明清时代,消极影响比较明显。不仅帝王们相信,中下层阶级相信的也居多。  在清代,曾发生很多起皇室内部闹风水的事件。在雍正朝,皇帝下令拆毁了昆明湖南湖凤凰墩小岛上的建筑群,就是因为风水先生预言它影响了皇室只生公主不生太子的凶兆。  明代末年,南京城夫子庙地区有一位富商名叫甘熙,将自己偌大的住宅,大门建设为朝北开,据说是肥水不外流的风水观念决定的。如果不这样,会引起天灾人祸,这些就是纯粹的迷信之谈。  清代的风水官员神秘莫测、故弄玄虚是常见的事,皇帝陵的规划建设常出现水浸和水害,导致迁陵事故,说明风水学曾走人死胡同。  风水学历来都是有争议的,不仅是现代有争议。依我看,对这个问题,要有历史观点。风水学从它的发展过程来看,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具有强烈的传统文化色彩。它应当被看作为一种文化观念来研究和对待,正如饮食文化、茶文化、服饰文化一样,其中有占代的重要文化内涵。就上而提到的风水学对古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几个影响来看,积极成分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处理城市规划中一些与自然环境要素的关系方面,它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方法,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应当重视这份遗产,研究它,剖析它,为今天现代化建设服务。叩便从宗教意识方面看,虽然风水学中迷信色彩浓重,但也应正确对待,去其糟泊,取其精华,与对待我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道教一样。  另外,古代风水学还包含了历代思想家们对宇庙规律和天体构造的探索成果,这种探索在世界上一直是领先的。我们不防做一些横向比较,从天文科学来说,我国古代的天文与天体测量科学,一直是在世界前列,领先西欧1000年,从哲学理论看,黑格尔关于辩证法的研究,是在中世纪。而我国的老子、庄子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已详细阐述宇宙中对立辩证观念。这充分证明,在对天体和宇宙的物质和思维两个方面的研究,我国古代最发达。我国风水学倡导的要把自然界的对立变化运用于城市规划之中,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创造!  解释宇宙,提炼宇宙规律,并将其规律应用于物质环境的规划与建设,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追求的崇高目标之一,也是自立于世界城市规划之林的根本所在。  风水学在现代还有其市场,也不是偶然的,一方面是其宝贵的哲学思想,有着强大的魅力,另一方面包活一些合理工程技术问题。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有一部分人,他们不足以上述结论为出发点,而认为风水学能解决自然界的所有不可知问题,或以仍有尚未发现的自然界组成物质为理由,来解释古代风水学如何高明、奥妙。我认为这是不科学的。因为,它毕竟产生在科学不发达的环境下,那时,人们还不知道天上的雷和雨是如何产生的,不知道地球和太阳系。古代的风水学只能是古人当时的预测学,与今天我们的预测基础大大不同,不能同日而言。尽管我们今天可以仍用风水学的观念去正确处理环境和城市规划问题,但这应当与古代风水学已有本质的r:别,仍原原本本用一些古人的观念去搞风水,实质是一种现代迷信。浅谈理想景观选址与风水学的关系
内容提要:信息时代的景观设计是人类对其整体生态系统中各景观元素的主动设计和谐调过程,在城市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景观设计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追求理想环境成为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而追求理想环境为目标的风水思想有着它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风水景观选址的沿革与意义,揭示了中国传统建筑选址的理想模式,并结合现代生态化设计从科学的角度对风水进行了解释,试图探讨理想景观的选址与风水的关系。关键字:风水 景观设计 生态 选址
(一) 景观设计与风水景观,它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的反映,是人类的爱和恨,欲望与梦想在大地上的投影。而景观设计则是人们实现梦想的途径。农业时代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不敢有违天地之格局与过程,便用心目中的宇宙模式来设计神圣的景观,以祈天赐福;中世纪的欧洲,神权高于一切,万能的上帝成为人类生活和设计的中心,因此有了以教堂为中心的城市和乡村的布局形式;文艺复兴解放了人性和科学,因为有以人为中心和推崇理性分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对古希腊和罗马贵族奢侈与肉欲生活的向往,因此才有了几何对称和图案化的理想城市模式和随后的巴洛克广场及景观设计,甚至于将自然几何化;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的设计美学,因此才有了柯布西耶的快速城市模式。景观设计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综合学科,融合了社会行为学、人类文化学、艺术、建筑学、当代科技、历史学、心理学、地域学、自然、地理等众多学科的理论,并且相互交叉渗透是一个古老而又崭新的学科。广义上讲,从古至今人类所从事的有意识的环境改造都可称之为景观设计。它是一种具有时间和空间双重性质的创造活动。它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景观设计每个时代都赋予它不同的内涵,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它是一个创造和积累的过程。人生活于天地之间,一时一刻也不能脱离周围的环境。地理环境在地表分布是千差万别的,它具有不平衡性。因此,客观上存在着相对较好的、适合于人们生活的、给人们带来方便、幸运和隐藏着吉祥与幸福的环境,也有相对而言比较险恶、危险,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困苦和不吉利的环境。人们本能地要选择、建设、创造自己周围美好的环境。这就包括了建设创造城市、村落和住宿的宅屋,选择和建造适合于人们生活的美丽、舒适、祥和、吉利的生活空间。人们置身于其中,生活、生产、工作均有方便、舒适、安全之感。美丽而富于特色的环境景观,还会使人们的心灵受到感染与鼓舞,使人们充满乐观向上的情绪与崇高的理想。以此为精神向导,促进事业的成功并带来光明的前途。由此可见景观选址的理想模式,显示了多种因素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其中不仅包含传统观念上的要求,而且也包括对于社会,经济,防御,生产及地域环境等多方面的考虑。那么何为美好的环境呢?或者换句话来说,什么才是理想的景观或理想的环境呢?近几十年来科技的高度发达,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导致人口爆炸,人类整体生活水平和物质能量消耗水平成倍增长,环境问题已变得越来越明显。这些症候已使人类认识到其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已经到了威胁自身发展和后代生存的地步。随着新世纪和新时代的来临,人类一方面在深刻的反省中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重新谋求建立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平衡关系,以图重建已遭破坏的家园;另一方面,新时代的来临使人们更加需要建立一个融当下社会形态、文化内涵、生活方式、面向未来的更具人性的、多元综合的理想生存环境空间。当代景观设计与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环保的设计和生态的设计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趋势。清洁、优美、文明、舒适、吉利、生态的环境正是当代人们所追求的理想的生存环境。人生活于天地之间,与天地之关系密不可分,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人与天地共存,达到平衡,只有这样人们置身于其中,生活、生产、工作才会又有方便、舒适、安全之感。这正与古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谋而合!人与天地共生,从而达到理想的生存环境。那么如何来选择人类理想的生存环境空间呢?风水在这方面也许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参考,因为理想环境是风水所追求的目标,建筑的选址与风水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可以从风水的角度来探讨理想景观的选址,来揭示人们内心深处的理想生存模式。(二)风水景观选址的沿革风水是中国古代人环境选择的学问,是择吉避凶的术学,从考古遗址中发现,与远古人择居地形、地貌、方位,有惊人的一致性。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表明,选择在背坡面水、处河流沼泽边缘的聚落遗址最为普遍。无论仰韶时期,还是龙山时期均是如此。从遗址发掘来看,多是重向阳取暖性好,水草茂密高台近水之地,为使隐蔽、安全又便于自下而上猎取食物或便于农耕,总之是以择吉避灾为总则。这些选择至今仍然不失其合理性。在远古时代,人们就依照当时的社会意识,逐渐形成了考察周围的环境,择其吉而避其凶,营筑宅址与村落。从西安半坡遗址和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大墓青龙、白虎贝壳布局来看,中国的风水起源起码有6000多年的历史了。中国古代的风水地理是在当时哲学观念与民俗意识支配之下为了选择与建造生活环境,为使城市、村落、住宅、墓地趋利避害而发展起来的环境评价系统。它包含了对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进行地形分析、区位与方向分析、环境规划布局的学术思想与方法。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发现所选择的地址、所布局的环境,如果得当,那就会给人们带来鸿运;如果地理环境选择、布局不当,就会给人们带来祸殃,于是人们总结其中的经验,并用当时的文化意识观念来解释它。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由于战乱和匪盗的影响,要求城市和村落更趋集中,以便于防守,共同对敌。所以在选择基址时往往争取环境具有良好的防御性,形成天然的屏障。以山东益都城址变迁为例。据《青州府志》记载:“古城在临淄县,汉属齐郡,晋曹嶷其地,以城大地原不可守,移置尧山南三里为广固城,后为南燕都。宋刘裕攻破之,平其城,以羊穆之治青州,及建城于阳水北,名东阳城。北齐费东阳,迁筑于阳水南,为南阳城,即令郡治。所谓青州城四面皆山,中贯洋水,限为二城”。实际上讲的是建城的选址要利于防御。在现代高度发达的时代,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使城市的环境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建筑景观选址时往往基于人类生活的环境而考虑,健康,绿色,环保成为主题。适合于人们生活的、给人们带来方便、幸运和隐藏着吉祥与幸福的环境是现代人的首选。服务于当代的人类,而且是长远的、尊重自然的、维护生态的、切实为人类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空间时我们现在选择建筑环境的出发点,这与古人的“天地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不谋而合都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正如古语有天时地利人和,只有天、地、人者三者达到共生,共同协调发展,才可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生存空间。(三) 风水景观选址的意义由上所诉,我们可知,风水的主要目标是为阴阳宅选一最佳的环境,即所谓的“好风水”。那么什么才算好风水呢?风水中始终强调了一种基本的整体意向模式:“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就山地而言,这一理想模式所对应的理想景观为“穴场座于山脉止落之处,背依绵延山峰,附临平原,穴周清流屈曲有情,两侧护山环抱,眼前朝山,案山拱揖相迎。这种大吉的风水环境,以明陵园最为典型”。整个陵园北以天寿山为屏,两侧山势环抱,并有龙山,虎山左右为护,多条溪流自山间缓缓流出,屈曲蜿蜒于围合的是山间平原之上,沿河流及山间谷地形成多个与外部联系的豁口和走廊,使整个空间闭合而又通气。不但整个陵园具有这种理想的风水模式,各个帝陵的选址也遵循了相似的模式。各种山地寺庙的环境也具有同样的结构,北京西山的卧佛寺、碧云寺、八大处等著名寺庙都是这种大吉的风水环境。风水受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感天地之气”。因此,风水特别看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阳宅十书》在第一部分“论宅外形”中,就专门讨论了住宅的环境问题:“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福最为切要”。风水的灵魂是有关“气”的理论。风水在选择聚居位置时认为蕴藏“气”的地方是最理想的。风水为达到“聚气”的目的,非常注意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山峦要由远及近构成环绕的空间,在规划区域内要有流动的水。“山环水抱必有气”,这是风水实践千百年的经验总结。中国古代建筑受风水的影响很大,追求一个适宜的气场,即对人的生长发育最为有利的外环境。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先民为了与大自然适宜,选择了掘土而居的穴居形式,有人认为中国风水关于“穴”的概念可能与此有关。这种早期的建筑形式具有节约用地、冬暖夏凉、防风、聚气和直接感应“土气”的特点,所以直到今天仍为人们所喜爱。许多人在对黄土高原等地的窑洞建筑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穴居建筑作了大量研究之后,发现了它与大自然相和谐的特性。(四) 风水及生态化设计与景观选址的关系在风水的研究中,当代学者们认为自然界的超微离子和磁场对人体产生明显的正负影响,并认为在自然界中任何物质都会产生作用与人体的超微离子和磁场,这些能量也随着环境不断改变,也随着人体自身的场态信息的改变而改变。这些信息能量可以使我们心情愉悦、思维敏捷、健康长寿,也可以使人思维迟钝、神经恍惚、多病短寿!而风水就是在地基、居所布局基础上增加某种信息符号,以满足人们避凶趋吉的心理要求!在人的一生中,人体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对自然电磁波的变化的反映,必然伴有一些物理和化学现象。人体在外界影响下发生一系列生理、生物化学现象,为风水的作用机能提供了依据。风水的宗旨就是理气,即寻找生气。而有生气的地方应该是:避风向阳,山清水秀,流水潺潺,草木欣欣,莺歌燕舞,鸟语花香之地。这恰恰和生态建筑不谋而合。生态建筑学是研究人类建筑环境与自然生物共生关系的生态学,风水则加进了感官心理因素。当率先研究生态建筑学的西方人,偶尔把目光投向东方文化时惊讶地发现:发展了几千年的风水文化,竟与当代生态建筑学的新思潮理论产生了历史共鸣。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风水文化与当代生态建筑学之间的联系。(五) 科学认知与风水观念印度洋海啸灾难中,科学似乎没有责任,因为科学家已经检测到地震并告诉人们它将伴随着海啸。所以,不是因为科学没有价值,而是科学并没有完整地、全面地进入人们的信仰和伦理体系。在前科学时代,有限的经验知识,通过宗教和伦理的媒介,牢牢寄生于人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中。自然中的所有现象,都被视为“吉”或“凶”的预兆(俞孔坚,1998)。比如,古代“风水”相信曲直蜿蜒和连续的河流才是“吉”的,才可安居。现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表明蜿蜒的自然河流有利于削减洪水能量,避免洪水灾害。在贵州省的都柳江两岸,分布着许多侗族村寨。每个寨子都无一例外地分布在蜿蜒江水的凹岸坡地上,寨后山上是一片比寨子更古老的“风水”林,这是一片禁地,里面停放着祖先的遗体或骨灰,寨规是“伐一棵树,罚一头牛”。每寨必临一片卵石滩地,这里水涨水落,鹅鸭与儿童共欢。而耕种的梯田却在对岸的山坡上,或者在被绿色的“风水林”隔开的同一面山坡。尽管山地的塌方和泥石流时有发生,而寨子却几百年来安然无恙。“风水”林的存在恰恰有力的防止了水土流失,固化了寨子上方的土地,从而避免塌方和泥石流对寨子的危害。——这些都与水文地质相关,风水中的龙脉思想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产生的,趴地听地下水其实就是地质学中关于山脉走向的学问。而风水中保护龙脉的思想,也与现代地质学中的水土保护,环境保护不谋而和。我国的都城和皇宫都是按照风水的要求设计建造的。例如明代修建的紫禁城,清代又重新扩建,皇宫南北对称,大门朝南,之所以这样选择朝南坐北,是因为来自内蒙古的大风常常挟带着漫天的黄尘,并且严寒奇冷的缘故,而利用高高的人造假山做遮帐。整个紫禁城有一条护城河环绕,从西北角往南往东经过太和门前,后到文华殿前(东南)流出,也可以理解流水象征着接纳财富。水的环绕、流动、制造出负氧离子,改变了小气候。皇帝寝室的暖阁的大小与一般房屋没有什么不同,睡床靠北侧,床前有双层幕帐,帝王也非常注意防止气散。人类选址的规律,诸如:“山环水抱必有气”、“河右为吉”、“河左为凶”、“曲则有情”等等居住规律,有易于接受宇宙之气。风水中讲究来龙、大账、左右砂山及前面案山、朝山。三面环山围护,一面朝南正向的开缺。开缺之处又有案山、朝山的低峦之山,以防气场直冲直射,这些都是以“气”为中心展开的工作。通常认为没有任何实体的围蔽时,心理场处于一种自我紧张的状态,如同与陌生人靠近会有不自然的恐惧感。“山环水抱”之势则有一种稳定性、安全感。现代科学已证实水是吸收各种波动能的极性分子。人体含有大量的水,所以,人也吸收宇宙辐射,人与气场有其密切的联系。对于人体来说,天地气场为外气,人体气血场为内气,当天地人三个气场相合一致,对人才能有利。古人早以认知了这些,所以选址河曲的水流,又三面环绕的“金城环抱”之地就不难理解了。(六)总结
对于风水及其实践而言,虽因古代自然科学及物质技术力量的局限,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并有节制的改造和利用自然方面,远不能达到当代生态建筑学所具备的先进技术手段,但在基本追求上却相谐一致。而在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交流中,风水注重于精神方面的两情相洽。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风水作为传统文化的历史回归,并非出自简单的对于旧物的猎奇与展玩,而是当代社会人类理智深沉的辩证归复,即追溯人类历史并展望未来,从中寻觅人类曾一度丧失,却又为人类所必须的和谐追求:“天、地、人”。正是在这一共识的基础上,当代景观建筑学和生态建筑学,成了风水的精神内涵的延展和物质技术手段的充实;而风水在这一意向下,也终将为当代景观学与生态学在中国的移植与发展,增添历史文化的民族精神内核。需要强调的是,与“风水说”的理论思想相比,“风水说”的技术体系显得逊之,难以达到“风水说”的崇高追求,这方面,现代科学技术也许正好可以弥补。风水是初步的唯物论,辩证法。是人们对大自然法则的逐步认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用风水对现代建筑及景观设计进行指导,有利于建筑,景观人性化,自然化,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活和生存环境。理想景观是人类与自然根本性的体现,这一切会使我们生活得更美好更精彩。传统风水中的朴素真理,与现代环境景观学互相嫁接、诠释更好的为人类服务,打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生,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生存环境。本文转自网络。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园林规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