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1至图4中,两平行线AB、CD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均为6,点M为AB上一定点.

如图1至图4中,两平行线AB、CD间的距离均为6,点M为AB上一定点,思考如图1,圆心为O的半圆形纸片在AB,CD之间(包括AB,CD),其直径MN在AB上,MN=8,点P为半圆上一点,设∠MOP=α。当α=______度时,点P到CD的距离最小,最小值为______。探究一在图1的基础上,以点M为旋转中心,在AB,CD 之间顺时针旋转该半圆形纸片,直到不能再转动为止,如图2,得到最大旋转角∠BMO=_______度,此时点N到CD的距离是_____。探究二将如图1中的扇形纸片NOP按下面对α的要求剪掉,使扇形纸片MOP绕点M在AB,CD之间顺时针旋转。(1)如图3,当α=60°时,求在旋转过程中,点P到CD的最小距离,并请指出旋转角∠BMO的最大值;(2)如图4,在扇形纸片MOP旋转过程中,要保证点P能落在直线CD上,请确定α的取值范围。(参考数椐:sin49°=,cos41°=,tan37°=)
解:思考:根据两平行线之间垂线段最短,直接得出答案,当α=90度时,点P到CD的距离最小, ∵MN=8, ∴OP=4, ∴点P到CD的距离最小值为:6-4=2,故答案为:90,2;
探究一:∵以点M为旋转中心,在AB,CD 之间顺时针旋转该半圆形纸片,直到不能再转动为止,如图2, ∵MN=8,MO=4,OY=4, ∴UO=2, ∴得到最大旋转角∠BMO=30度,此时点N到CD的距离是2;
探究二(1)由已知得出M与P的距离为4, ∴PM⊥AB时,点MP到AB的最大距离是4,从而点P到CD的最小距离为6-4=2,当扇形MOP在AB,CD之间旋转到不能再转时,弧MP与AB相切,此时旋转角最大,∠BMO的最大值为90°; (2)如图3,由探究一可知,点P是弧MP与CD的切线时,α大到最大,即OP⊥CD,此时延长PO交AB于点H,α最大值为∠OMH+∠OHM=30°+90°=120°,如图4,当点P在CD上且与AB距离最小时,MP⊥CD,α达到最小,连接MP,作HO⊥MP于点H,由垂径定理,得出MH=3,在Rt△MOH中,MO=4, ∴sin∠MOH=, ∴∠MOH=49°, ∵α=2∠MOH, ∴α最小为98°, ∴α的取值范围为:98°≤α≤120°。
试题“如图1至图4中,两平行线AB、CD间的距离均为6...”;主要考察你对
等知识点的理解。
某校学生会准备调查2011级初三同学每天(除课间操外)的课外锻炼时间.小题1: 确定调查方式时,甲同学说:“我到(1)班去调查全体同学”;乙同学说:“我到体育场上去询问参加锻炼的同学”;丙同学说:“我到2011级初三每个班去随机调查一定数量的同学”.请你指出哪位同学的调查方式最为合理;小题2: 他们采用了最为合理的调查方法收集数据,并绘制出如图1所示的条形统计图和如图2所示的扇形统计图,请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并在扇形统计图中涂出一块表示“基本不参加”的部分;小题3: 若该校2011级初三共有420名同学,请你估计其中每天(除课间操外)课外锻炼时间不超过20分钟的人数.(注:图2中相邻两虚线形成的圆心角均为30°)
苏州市某校对九年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评价的结果为A(优)、B(良好)、C(合格)、D(不合格)四个等级,现从中抽测了若干名学生的“综合素质”等级作为样本进行数据处理,并作出如图所示的统计图,已知图中从左到右的四个长方形的高的比为:14:9:6:1,评价结果为D等级的有2人,请你回答以下问题:小题1:共抽测了多少人?小题2:样本中B等级的频率是多少?C等级的频率是多少?小题3:如果要绘制扇形统计图,A、D两个等级在扇形统计图中所占的圆心角分别是多少度?小题4:该校九年级的毕业生共300人,假如“综合素质”等级为A或B的学生才能报考示范性高中,请你计算该校大约有多少名学生可以报考示范性高中?
(本小题满分5分)某校对九年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评价的结果为A(优)、B(良好)、C(合格)、D(不合格)四个等级,现从中抽测了若干名学生的“综合素质”等级作为样本进行数据处理,并作出如图所示的统计图,已知图中从左到右的四个长方形的高的比为:14:9:6:1,评价结果为D等级的有2人,请你回答以下问题:小题1: (1)共抽测了多少人?小题2: (2)样本中B等级的频率是多少?小题3:(3)如果要绘制扇形统计图,A等级在扇形统计图中所占的圆心角是多少度?小题4:(4)该校九年级的毕业生共300人,假如“综合素质”等级为A或B的学生才能报考示范性高中,请你计算该校大约有多少名学生可以报考示范性高中?
高考全年学习规划
该知识易错题
该知识点相似题
高考英语全年学习规划讲师:李辉
更多高考学习规划:
客服电话:400-676-2300
京ICP证050421号&京ICP备号 &京公安备110-1081940&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0531号
旗下成员公司(2011o河北)如图1至图4中,两平行线AB、CD间的距离均为6,点M为AB上一定点.
如图1,圆心为0的半圆形纸片在AB,CD之间(包括AB,CD),其直径MN在AB上,MN=8,点P为半圆上一点,设∠MOP=α.
当α=90度时,点P到CD的距离最小,最小值为2.
在图1的基础上,以点M为旋转中心,在AB,CD&之间顺时针旋转该半圆形纸片,直到不能再转动为止,如图2,得到最大旋转角∠BMO=30度,此时点N到CD的距离是2.
将如图1中的扇形纸片NOP按下面对α的要求剪掉,使扇形纸片MOP绕点M在AB,CD之间顺时针旋转.
(1)如图3,当α=60°时,求在旋转过程中,点P到CD的最小距离,并请指出旋转角∠BMO的最大值;
(2)如图4,在扇形纸片MOP旋转过程中,要保证点P能落在直线CD上,请确定α的取值范围.
(参考数椐:sin49°=,cos41°=,tan37°=.)
解:思考:根据两平行线之间垂线段最短,直接得出答案,当α=90度时,点P到CD的距离最小,
∴点P到CD的距离最小值为:6-4=2.
故答案为:90,2;
探究一:∵以点M为旋转中心,在AB,CD 之间顺时针旋转该半圆形纸片,直到不能再转动为止,如图2
∵MN=8,MO=4,OY=4,
∴得到最大旋转角∠BMO=30度,此时点N到CD的距离是 2;
(1)∵α=60°,
∴△MOP是等边三角形,
∴MO=MP=4,
∴PM⊥AB时,点P到AB的最大距离是4,
由已知得出M与P的距离为4,
从而点P到CD的最小距离为6-4=2,
当扇形MOP在AB,CD之间旋转到不能再转时,弧MP与AB相切,
此时旋转角最大,∠BMO的最大值为90°;
(2)如图3,由探究一可知,点P是弧MP与CD的切点时,α最大,即OP⊥CD,此时延长PO交AB于点H,α最大值为∠OMH+∠OHM=30°+90°=120°,
如图4,当点P在CD上且与AB距离最小时,MP⊥CD,α达到最小,
连接MP,作HO⊥MP于点H,由垂径定理,得出MH=3,在Rt△MOH中,MO=4
∴sin∠MOH==,
∴∠MOH=49°,
∵α=2∠MOH,
∴α最小为98°,
∴α的取值范围为:98°≤α≤120°.
思考:根据两平行线之间垂线段最短,以及切线的性质定理,直接得出答案;
探究一:根据由MN=8,MO=4,OY=4,得出UO=2,即可得出得到最大旋转角∠BMO=30度,此时点N到CD的距离是 2;
探究二:(1)由已知得出M与P的距离为4,PM⊥AB时,点MP到AB的最大距离是4,从而点P到CD的最小距离为6-4=2,即可得出∠BMO的最大值;
(2)分别求出α最大值为∠OMH+∠OHM=30°+90°以及最小值α=2∠MOH,即可得出α的取值范围.> 【答案带解析】如图1至图4中,两平行线AB、CD间的距离均为6,点M为AB上一定点. 思考 如...
如图1至图4中,两平行线AB、CD间的距离均为6,点M为AB上一定点.思考如图1,圆心为0的半圆形纸片在AB,CD之间(包括AB,CD),其直径MN在AB上,MN=8,点P为半圆上一点,设∠MOP=α.当α=______度时,点P到CD的距离最小,最小值为______.探究一在图1的基础上,以点M为旋转中心,在AB,CD&之间顺时针旋转该半圆形纸片,直到不能再转动为止,如图2,得到最大旋转角∠BMO=______度,此时点N到CD的距离是______.探究二将如图1中的扇形纸片NOP按下面对α的要求剪掉,使扇形纸片MOP绕点M在AB,CD之间顺时针旋转.(1)如图3,当α=60&时,求在旋转过程中,点P到CD的最小距离,并请指出旋转角∠BMO的最大值;(2)如图4,在扇形纸片MOP旋转过程中,要保证点P能落在直线CD上,请确定α的取值范围.(参考数椐:sin49&=,cos41&=,tan37&=.)
思考:根据两平行线之间垂线段最短,以及切线的性质定理,直接得出答案;
探究一:根据由MN=8,MO=4,OY=4,得出UO=2,即可得出得到最大旋转角∠BMO=30度,此时点N到CD的距离是 2;
探究二:(1)由已知得出M与P的距离为4,PM⊥AB时,点MP到AB的最大距离是4,从而点P到CD的最小距离为6-4=2,即可得出∠BMO的最大值;
(2)分别求出α最大值为∠OMH+∠OHM=3...
考点分析:
考点1:解直角三角形
(1)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 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元素求未知元素的过程就是解直角三角形.(2)解直角三角形要用到的关系&&&& ①锐角直角的关系:∠A+∠B=90°;&&&& ②三边之间的关系:a2+b2=c2;&&&& ③边角之间的关系:sinA=∠A的对边斜边=ac,cosA=∠A的邻边斜边=bc,tanA=∠A的对边∠A的邻边=ab.(a,b,c分别是∠A、∠B、∠C的对边)
考点2:点到直线的距离
(1)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2)点到直线的距离是一个长度,而不是一个图形,也就是垂线段的长度,而不是垂线段.它只能量出或求出,而不能说画出,画出的是垂线段这个图形.
考点3: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1)平行线之间的距离从一条平行线上的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作垂线,垂线段的长度叫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2)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考点4: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①相离:一条直线和圆没有公共点.②相切:一条直线和圆只有一个公共点,叫做这条直线和圆相切,这条直线叫圆的切线,唯一的公共点叫切点.③相交:一条直线和圆有两个公共点,此时叫做这条直线和圆相交,这条直线叫圆的割线.(2)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设⊙O的半径为r,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为d.①直线l和⊙O相交?d<r②直线l和⊙O相切?d=r③直线l和⊙O相离?d>r.
考点5:旋转的性质
(1)旋转的性质:  ①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②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  ③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2)旋转三要素:①旋转中心; ②旋转方向; ③旋转角度.  注意:三要素中只要任意改变一个,图形就会不一样.
相关试题推荐
已知二次函数y1=x2-2x-3.(1)结合函数y1的图象,确定当x取什么值时,y1>0,y1=0,y1<0;(2)根据(1)的结论,确定函数y2=(|y1|-y1)关于x的解析式;(3)若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与函数y2的图象交于三个不同的点,试确定实数k与b应满足的条件?
如图,O为正方形ABCD对角线AC上一点,以O为圆心,OA长为半径的⊙O与BC相切于点M.(1)求证:CD与⊙O相切;(2)若⊙O的半径为1,求正方形ABCD的边长.
一自动喷灌设备的喷流情况如图所示,设水管AB在高出地面1.5米的B处有一自动旋转的喷水头,一瞬间流出的水流是抛物线状,喷头B与水流最高点C连线成45&角,水流最高点C比喷头高2米,求水流落点D到A点的距离.
如图,某同学在测量建筑物AB的高度时,在地面的C处测得点A的仰角为30&,向前走60米到达D处,在D处测得点A的仰角为45&,求建筑物AB的高度.
已知关于x的方程kx2-x+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1)求k的取值范围;(2)设x1、x2是此方程的两个实数根,且满足,求k的值.
题型:解答题
难度:中等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正确教育旗下网站
题号:2835794试题类型:解答题 知识点:尺规作图,平移,用坐标表示平移,轴对称&&更新日期:
如图1至图4中,两平行线AB、CD间的距离均为6,点M为AB上一定点.思考:如图1,圆心为0的半圆形纸片在AB,CD之间(包括AB,CD),其直径MN在AB上,MN=8,点P为半圆上一点,设∠MOP=α。当α= && 度时,点P到CD的距离最小,最小值为 && 。探究一:在图1的基础上,以点M为旋转中心,在AB,CD 之间顺时针旋转该半圆形纸片,直到不能再转动为止,如图2,得到最大旋转角∠BMO= && 度,此时点N到CD的距离是 && 。探究二:将如图1中的扇形纸片NOP按下面对α的要求剪掉,使扇形纸片MOP绕点M在AB,CD之间顺时针旋转。(1)如图3,当α=60°时,求在旋转过程中,点P到CD的最小距离,并请指出旋转角∠BMO的最大值;(2)如图4,在扇形纸片MOP旋转过程中,要保证点P能落在直线CD上,请确定α的最大值。
难易度:中等
必须在注册登录后,才可以查看解析!
橡皮网学生APP下载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名校试题,天天更新,免费查看!
尺规作图:是指限定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来完成的画图。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看似不能做什么,画一个圆又不知道它的半径,画线段又没有精确的长度。其实尺规作图的用处很大,比如单用圆规找出一个圆的圆心,量度一个角的角度,等等。运用尺规作图可以画出与某个角相等的角,十分方便。
尺规作图的中基本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作已知角的角平分线;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还有:已知一角、一边做等腰三角形已知两角、一边做三角形已知一角、两边做三角形依据公理:还可以根据已知条件作三角形,一般分为已知三边作三角形,已知两边及夹角作三角形,已知两角及夹边作三角形等,作图的依据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SS,SAS,ASA等。 注意:保留全部的作图痕迹,包括基本作图的操作程序,只有保留作图痕迹,才能反映出作图的操作是否合理。
尺规作图方法:任何尺规作图的步骤均可分解为以下五种方法:·通过两个已知点可作一直线。·已知圆心和半径可作一个圆。·若两已知直线相交,可求其交点。·若已知直线和一已知圆相交,可求其交点。·若两已知圆相交,可求其交点。
尺规作图简史:“规”就是圆规,是用来画圆的工具,在我国古代甲骨文中就有“规”这个字.“矩”就像现在木工使用的角尺,由长短两尺相交成直角而成,两者间用木杠连接以使其牢固,其中短尺叫勾,长尺叫股.矩的使用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发明,山东历城武梁祠石室造像中就有“伏羲氏手执矩,女娲氏手执规”之图形.矩不仅可以画直线、直角,加上刻度可以测量,还可以代替圆规.甲骨文中也有矩字,这可追溯到大禹治水(公元前2000年)前.《史记》卷二记载大禹治水时“左准绳,右规矩”.赵爽注《周髀算经》中有“禹治洪水,……望山川之形,定高下之势,……乃勾股之所由生也.”意即禹治洪水,要先测量地势的高低,就必定要用勾股的道理.这也说明矩起源于很远的中国古代.春秋时代也有不少著作涉及规矩的论述,《墨子》卷七中说“轮匠(制造车子的工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圆.”《孟子》卷四中说“离娄(传说中目力非常强的人)之明,公输子(即鲁班,传说木匠的祖师)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规矩已被广泛地用于作图、制作器具了.由于我国古代的矩上已有刻度,因此使用范围较广,具有较大的实用性.古代希腊人较重视规、矩在数学中训练思维和智力的作用,而忽视规矩的实用价值.因此,在作图中对规、矩的使用方法加以很多限制,提出了尺规作图问题.所谓尺规作图,就是只有限次地使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进行作图.古希腊的安那萨哥拉斯首先提出作图要有尺寸限制.他因政治上的纠葛,被关进监狱,并被判处死刑.在监狱里,他思考改圆成方以及其他有关问题,用来打发令人苦恼的无所事事的生活.他不可能有规范的作图工具,只能用一根绳子画圆,用随便找来的破木棍作直尺,当然这些尺子上不可能有刻度.另外,对他来说,时间是不多了,因此他很自然地想到要有限次地使用尺规解决问题.后来以理论形式具体明确这个规定的是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由于《几何原本》的巨大影响,希腊人所崇尚的尺规作图也一直被遵守并流传下来.由于对尺规作图的限制,使得一些貌似简单的几何作图问题无法解决.最著名的是被称为几何三大问题的三个古希腊古典作图难题:立方倍积问题、三等分任意角问题和化圆为方问题.当时很多有名的希腊数学家,都曾着力于研究这三大问题,虽然借助于其他工具或曲线,这三大难题都可以解决,但由于尺规作图的限制,却一直未能如愿以偿.以后两千年来,无数数学家为之绞尽脑汁,都以失败而告终.直到1637年笛卡尔创立了解析几何,关于尺规作图的可能性问题才有了准则.到了1837年万芝尔首先证明立方倍积问题和三等分任意角问题都属于尺规作图不可能问题.1882年林德曼证明了π是无理数,化圆为方问题不可能用尺规作图解决,这才结束了历时两千年的数学难题公案.
定义: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平移是图形变换的一种基本形式。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平移可以不是水平的。
平移基本性质:经过平移,对应线段平行(或共线)且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点所连接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平移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和方向(平移前后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1)图形平移前后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变化,只是位置发生变化;(2)图形平移后,对应点连成的线段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3)多次连续平移相当于一次平移。(4)偶数次对称后的图形等于平移后的图形。(5)平移是由方向和距离决定的。这种将图形上的所有点都按照某个方向作相同距离的位置移动,叫做图形的平移运动,简称为平移平移的条件:确定一个平移运动的条件是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平移的三个要点1 原来的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和平移后的图形是全等的。2 平移的方向。(东南西北,上下左右,东偏南n度,东偏北n度,西偏南n度,西偏北n度)3 平移的距离。(长度,如7厘米,8毫米等)
平移作用:1.通过简单的平移可以构造精美的图形。也就是花边,通常用于装饰,过程就是复制-平移-粘贴。2.平移长于平行线有关,平移可以将一个角,一条线段,一个图形平移到另一个位置,是分散的条件集中到一个图形上,使问题得到解决。
平移作图的步骤:(1)找出能表示图形的关键点;(2)确定平移的方向和距离;(3)按平移的方向和距离确定关键点平移后的对应点;(4)按原图的顺序,连结各对应点。
平移: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 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平移后图形的位置改变,形状、大小不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如果把一个图形各个点的横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右(或向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如果把它各个点的纵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上(或向下)平移a个单位长度。
图形平移与点的坐标变化之间的关系:(1)左右平移:原图形上的点(x、y),向右平移a个单位(x+a,y);原图形上的点(x、y),向左平移a个单位(x-a,y);(2)上、下平移:原图形上的点(x、y),向上平移a个单位(x,y+b);原图形上的点(x、y),向下平移a个单位(x,y-b)。
轴对称的定义: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 ,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特性是相同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轴对称的性质:(1)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2)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3)关于某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
轴对称的判定: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样就得到了以下性质: 1.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类似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对称轴是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轴对称作用:可以通过对称轴的一边从而画出另一边。 可以通过画对称轴得出的两个图形全等。 扩展到轴对称的应用以及函数图像的意义。
轴对称的应用:关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X,Y对称意义如果在坐标系中,点A与点B关于直线X对称,那么点A的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为相反数。 相反的,如果有两点关于直线Y对称,那么点A的横坐标为相反数,纵坐标不变。
关于二次函数图像的对称轴公式(也叫做轴对称公式 )设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是 y=ax2+bx+c 则二次函数的对称轴为直线 x=-b/2a,顶点横坐标为 -b/2a,顶点纵坐标为 (4ac-b2)/4a
在几何证题、解题时,如果是轴对称图形,则经常要添设对称轴以便充分利用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譬如,等腰三角形经常添设顶角平分线;矩形和等腰梯形问题经常添设对边中点连线和两底中点连线;正方形,菱形问题经常添设对角线等等。另外,如果遇到的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则常选择某直线为对称轴,补添为轴对称图形,或将轴一侧的图形通过翻折反射到另一侧,以实现条件的相对集中。
相关试题推荐
扫描二维码马上下载橡皮网APP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名校试题,天天更新,免费查看!
接收老师发送的作业,在线答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