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故事二至四节,找一个重点词或标点符号写批注

【语文名师在线】――欢迎您!
&|&&|&&|&&|&&|&&|&&|&&|&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让学生写批注,可圈可点!
&&&热&&&&&★★★
【字体: 】
让学生写批注,可圈可点!
作者:&&&&资料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更新时间:&&&&
让学生写批注,可圈可点!
每学期新书一到学生手中,笔者就会号召进行批注式阅读。要求学生好好趁着新书还散发出一股油墨香的时候多读上几遍,并且在空白处写出一些属于自己的体会或感受。我常常给学生讲,新书不光内容新,有吸引力,而且版面形式也新,方便写出自己的新东西,整本书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这也恰是学生往头脑里根植新东西的最佳时机。趁“新”写批注,既容易营造气氛,也可以收获质量较好的批注。因为如果一旦在学生匆匆读过后的其他某个时间里,再写批注,其热情就已锐减,且少了新鲜感,加上不少学生手头上有各式教辅书籍,他们在预习的时候大多都只会照搬教辅上的解读内容到课本上去,难以静心并完整地去阅读完一课书,这真是贻害无穷。为此,我经常收归学生们的教辅资料,并通过写批注来促进学生们的自主阅读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教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文本。而指导学生做批注便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批注式阅读是指学生在阅读时,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感知,对文章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新词生字等,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记,划出或写出自己见解的个性化内容,是学生在自主状态下用恰当的文字与文本进行的一种创造性对话,也是学生阅读过程与体验的一种呈现,是教学生成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我国古代的学者中不少人的著作就是在对他人文章的批注中形成的。清代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都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毛泽东主席就是不动笔墨不看书的典范。在他读过的书中,都在重要的地方有圈、杠、点等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还写着批语。这种阅读方法不仅简便灵活,易懂易行,而且还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更是培养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为此,笔者在此对它作一梳理,以飨读者。
一、批注的理念
批注是传统读书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直接体现,与古之所谓“评点”一脉相承。落实在阅读教学中,就是在阅读教学之前引导学生通过圈点批注,自学字词,潜心默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解读文本。包括内容理解、情感体悟、表达鉴赏和质疑问难等,来提高学习能力,形成学习习惯。它融感性的体验、感悟和理性的思考、评析于一体,是可受益终生的一种阅读方法。
二、批注的作用
金克木先生说:“不会读,书如干草;会读,书如甘草。”通过批注,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浓厚的阅读兴趣,记录当时的阅读体会,增强自身的阅读能力,提高平时的阅读质量,为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批注的形式
1.符号批注:默读思考,对文本内容中有所感、有所惑、有所疑处,进行圈点勾划。其符号宜统一规范,否则文章中充满五花八门的记号,反而不知哪里是重点了。例如,在多音字、易错字、生僻字上注音,在关键词下面点着重号,在有疑惑处画“?”,在段落中心句下面画“――”用“”画出段落内部层次,用“‖”画出文章结构段落,用1、2、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用以一、二、三……标出结构段序号等等。
2.文字批注:边读边想,在符号批注的基础上,能够围绕重点、难点,与文本进行对话,写出自己的所感、所惑和所疑。其所批内容的位置为:靠近书页的哪边,便在书页的就近空白处写上批注文字。
四、批注的类型
1.课前预习写批注。课前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预习,即用圈点标出文中的生字;用分开号标出文章的段落;在不明白的词、句旁标上问号;用线条标出自己喜欢的词、句;把自己的观点、看法写在句子旁边;等等。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更为课堂学习和讨论作了充分的准备。
2.课堂学习写批注。在教师的适当点拨之后,让学生借助课文情境,基于文字、超越文字,凭借自己的理解给文章写的批注。比如学生独立完成课文后面的练习题,就属于写这一类批注。
3.课后拓展写批注。一篇文章学完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已经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学生深受感染后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或情感。假如教师能适当地加以引导,学生便会文思泉涌,跃跃欲试。每学习一篇课文,都可以让学生在课题旁作批注,批注的形式可以多样,可词语概括,可作对联,可写诗歌…比如在学完《背影》一课后,可作一对子:“老父亲步履蹒跚买朱橘,父爱似海;小儿子泪眼朦胧忆背影,儿思如潮”。
五、批注的方法
1、批注什么:凡有所感处均可批注,具体包括词语、句子、段落、标点、插图;课文题目、课文结尾、主要内容、文章结构、表达顺序、写作特点、作者情感;单元导学、阅读提示、课后习题等。
2、怎样批注:①符号批注与文字批注相结合。要求规范批注符号,对批注的语言要求既简短精炼,又完整通顺。注意保持书面的整洁美观。②三读课文写批注。初读时,批注的重心在于:标注自然段的序号,查阅工具书解决字的音和义,划出文章的中心句或主旨句或者重点语句,其目的是通读文章,粗知大意。再读时,批注的重心在于: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重要的、精彩的佳句以及感受最深的句子,结构段的序号(层次),修辞、表达方式、说明方法、论证类型及方法等,写出对它们的理解与感悟,其目的是促使学生精读课文细部,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三读时,回归文章的整体,批注的重心在于:文章的写作手法,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结构特点,作者的思想情感,学完后的启迪等(或者说文章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其目的是从整体上深度把握课文。这样的“三读”也符合文章的阅读规律,即整体――部分――整体。③师生共同批注。建议教师也写下水批注,与学生一道比一比,赛一赛,一方面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良好的氛围。④多交流批注成果,让学生们在交流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⑤批注实践中要注意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3、批注得怎样
(1)紧扣一个原则:动笔了就得鼓励,就算有收获。
(2)注重两个层次:在评价批注时要分层次进行。基础好的同学,评价时要多关注其深刻性与创造性,多关注其理性的感悟,多关注全篇或者整体;基础差的同学在评价时多关注其基础性(比如字音词义句意等),多关注其感性的认识,多关注局部或者细节。
(3)把握三个特点:①基础性――学生能从基础的知识点做起,使得整个批注活动能脚踏实地地开展,不弄虚不作假。②深刻性――不流于形式,文中自有答案的不写批注。努力读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写出自己的理解;③创造性――通过示范、激励等有效措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批注,充满个性地理解文本。
六、批注的内容
1、划发现:只要自己认为优美的或者有特色的词语、句子都可以划出来,比如成语、景物描写或者外貌描写或者动作描写或者极具个性的语言描写等等,都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或线条或波浪线或圆点或圆圈或三角号等)标示出来。
2、写感受:读到某词语或者某句子有强烈感受的时候,或者是对该词语或句子的理解,或者是由该词语或句子所想到的内容都可以写下来。
3、提疑问:对某词语或句子或者前后文关系及写法等有疑问(包括不明白之外或者感觉矛盾之处)时均可提出来。
4、引联想:主要指学生读到文本中的某一词语、句子或段落时,联系到自己的生活经历或以往的阅读经验,联想到了生活中、书中等其他的词语、名言、故事、文章或诗歌等等,生发出一些类似的感受、表达方式等等。这类批注最难,学生往往要经历比较深层的思维活动,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融会贯通。这类批注也是最具有个性化的,最精彩的,最能给人以启迪的。
5、拟总结:拟写出对全文整体的理解感悟。
这几块的批注,也是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可选取一些课文作具体的示范指导,依据课文内容不同,有时示范文中的一个点,有时示范全篇;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不同,有时示范一种类型,有时是写全部类型。经过一段时间的示范、讲解、指导,再加上一些优秀学生的领路,绝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这几大类型的批注。能静下心面对文本独立思考,有独特而多元的感悟。
七、批注的层次
1、生-本批注。这是第一个层次,学生个体与文本的直接对话。建议用蓝色笔迹批注。
2、生-生批注。这是第二个层次,学生间交换课本,对学生所作的批注内容进行再批注,建议用黑色笔迹批注。
3、师-生批注。这是第三个层次,将学生们对生-本批注的再批注上交,教师对生-本批注和生-生批注进行复批注,建议用红色笔迹批注。
经过这样一个循环后,学生课本上的批注便层次分明,逐层深入,指导性强。
八、批注的角度
1、从内容上:可对文章字词音义、句段理解以及文章主要内容及主旨等方面进行批注。这是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以及相关的联想和体会。
2、从形式上:可对语言修辞手法及文章写作手法、结构安排等方面进行批注。这是侧重于对语言特色的鉴赏与品味。
九、批注的实例
【原文】我看见他带着黑布小帽,穿着黑色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批注】这是对父亲背影的直接描写,“蹒跚”的背影在这里是个触情点,父亲浓缩其间,父亲明知腿脚不灵便,却仍然坚持为儿子做点关照之举。“探”是一种小心翼翼,可以看出父亲在面对艰难时,选择的方式简单却又看着令人心酸,语句看似那么普通,只因细节的刻画使爱越加伟大。
【原文】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批注】其实哪来的轻松,艰难的买橘之路,哪是仅仅“扑扑衣尘”了得。那大概是父亲装出来的吧,就像《台阶》中的父亲一样,要证明的或许并非是自己未老。在自己艰难的完成使命后,第一个想到的却仍是儿子,不希望儿子为自己担心,所以故作“轻松”,他的爱中确乎有种无声的深切。
【原文】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批注】在这满院狼藉的惨淡氛围中,这一句“好在”的安慰是多么的无力。然而,这样的苍白慰语却也是父亲竭尽全力驱赶悲痛而挤出来的。为的大概就是不让“我”担心家事,以好好读书。
【原文】“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
【批注】这里和题目相对应,一语双关。表面指爸爸种的花儿谢了,也指爸爸的生命结束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一句表明作者在这一瞬间长大了。读来感觉到了淡淡的忧伤,但更多的是对于家庭承担的决心。
【原文】我忙去接……我也赶忙解释……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
【批注】这三个“忙”说明“我”当时的确是“害怕得糊涂了”。然而,这也是一个借口。面对这样一个“直僵僵”的人,“我”只是“担心”、“害怕”。却没有去送他,没有去扶他,“我”只是看着。“我”对老王仅是施舍。
【原文】念无与为乐者。
【批注】苏轼被贬后,许多朋友都离开了他,家人也不在身边。暗示了苏轼此时正处于凄凉、落寞的境地。
【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批注】这一句为景物描写,写了月光和竹柏,表现月光如水一样澄澈的特点。并且虚实结合,其中运用了两个比喻句,月光如积水,竹影如藻荇,明暗相衬,形成强烈对比。体现出作者心性也如月光、竹柏一样清高。
【原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批注】对作者来说身份不重要。一般自传开头都会介绍作者本人姓名、家世、事迹,但本文的作者却隐去了这些,只是写他的性情,这种写法别具一格。&&&
【原文】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批注】这句话与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有相似之处,两人同为大文学家,也是在官场失意的人,都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孤独。
【原文】一年,二年,至少有三四年;一滴汗,两滴汗,不知道多少万滴汗,才挣出那辆车。从风里雨里的咬牙,从饭里茶里的自苦,才赚出那辆车。
【批注】用量词表现出祥子买到属于自己车的辛苦和车的来之不易,侧面看出祥子的吃苦耐劳、勤奋的特点。
【原文】“要幸福就得有钱,没有钱,就什么都完了。”
【批注】在葛朗台的眼里,钱便是幸福,钱是生命的支点。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其实已经不能用“爱钱如命”来形容了,因为他爱钱远远胜过了生命。
由上可见,运用批注式来进行文章的深入解读,学生的理解是多层次及多角度的。既有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对文中人物个性及情感的理解,也有对写作手法的分析,对字词的品味,还有对相关知识的联系,对相关主题的比较,凡此种种,不一而同。这些批注不是标准答案但胜似标准答案,不是老师所言但胜过老师的讲解。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阅读的理解达到了一定的深度,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何愁不能提升,将批注进行到底,让批注成为阅读的一种常态。
十、批注的延伸
1、课内与课外相结合。①将课内批注与课外读书笔记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会读书。②将课内文章与课外同类文章从选材立意、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
3、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与习作教学的互批互改相结合,教会学生以欣赏的眼光批注同学的习作,以修改补充的方式帮助同学,以达到共同进步。
金克木先生说:“不会读,书如干草;会读,书如甘草”,通过“批注式阅读教学”,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了阅读质量,为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附学生对《信客》一文的批注选登:
我家邻村,有一个信客,年纪不小了,已经长途跋涉了二三十年。
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愁潦倒,无以为生,回来做了信客。他做信客还有一段来由。
本来村里还有一个老信客。一次,村里一户人家的姑娘要出嫁,姑娘的父亲在上海谋生,托老信客带来两匹红绸。老信客正好要给远亲送一份礼,就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捆扎礼品,图个好看。没想到上海那位又托另一个人给家里带来口信,说收到红绸后看看两头有没有画着小圆圈,以防信客做手脚。这一下老信客就栽了跟头,四乡立即传开他的丑闻,以前叫他带过东西的各家都在回忆疑点,好像他家的一切都来自克扣。但他的家,破烂灰黯,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
老信客声辩不清,满脸凄伤,拿起那把剪红绸的剪刀直扎自己的手。第二天,他掂着那只伤痕累累的手找到了同村刚从上海落魄回来的年轻人,进门便说:“我名誉糟蹋了,可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
整整两天,老信客细声慢气地告诉他附近四乡有哪些人在外面,乡下各家的门怎么找,城里各人的谋生处该怎么走。说到城里几条路线时十分艰难,不断在纸上画出图样。这位年轻人连外出谋生的人也大半不认识,老信客说了又说,比了又比,连他们各人的脾气习惯也作了介绍。
把这一切都说完了,老信客又告诉他沿途可住哪几家小旅馆,旅馆里哪个茶房可以信托。还有各处吃食,哪一个摊子的大饼最厚实,哪一家小店可以光买米饭不买菜。
从头至尾,年轻人都没有答应过接班。可是听老人讲了这么多,讲得这么细,他也不再回绝。老人最后的嘱咐是扬了扬这只扎伤了的手,说“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千万别学我”。年轻人想到老人今后的生活,说自己赚了钱要接济他。老人说:“不。我去看坟场,能糊口。我臭了,你挨着我也会把你惹臭。”
老信客本来就单人一身,从此再也没有回村。
年轻信客上路后,一路上都遇到对老信客的询问。大半辈子的风尘苦旅,整整一条路都认识他。流落在外的游子,年年月月都等着他的脚步声。现在,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
刮风下雨时,他会起身,手扶门框站一会,暗暗嘱咐年轻的信客一路小心。
年轻的信客也渐渐变老。他老犯胃病和风湿病,一犯就想到老信客,老人什么都说了,怎么没提起这两宗病?顺便,关照家人抽空带点吃食到坟场去。他自己也去过几次,老人逼着他讲各个码头的变化和新闻。历来是坏事多于好事,他们便一起感叹唏嘘。他们的谈话,若能记录下来,一定是历史学家极感兴趣的中国近代城乡的变迁史料,可惜这儿是山间,就他们两人,刚刚说出就立即飘散,茅屋外只有劲厉的山风。
信客不能常去看老人。他实在太忙,路上花费的时间太多,一回家就忙着发散信、物,还要接收下次带出的东西。这一切都要他亲自在场,亲手查点,一去看老人,会叫别人苦等。
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里总是人头济济。多数都不是来收发信、物的,只是来看个热闹,看看各家的出门人出息如何,带来了什么稀罕物品。农民的眼光里,有羡慕,有嫉妒;比较得多了,也有轻蔑,有嘲笑。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终于有妇女来给信客说悄悄话:“关照他,往后带东西几次并一次,不要鸡零狗碎的。”“你给他说说,那些货色不能在上海存存?我一个女人家,来强盗来贼怎么办……”信客沉稳地点点头,他看得太多,对这一切全能理解。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闯荡都市的某个谋生者突然得了一场急病死了,这样的事在那样的年月经常发生。信客在都市同乡那里听到这个消息,就会匆匆赶去,代表家属乡亲料理后事、收拾遗物。回到乡间,他就夹上一把黑伞,伞柄朝前,朝死者家里走去。乡间报死讯的人都以倒夹黑伞为标记,乡人一看就知道,又有一个人客死他乡。来到死者家里,信客满脸戚容,用一路上想了很久的委婉语气把噩耗通报。可怜的家属会号啕大哭,会猝然昏厥,他都不能离开,帮着安慰张罗。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连声诺诺。
下午,他又要把死者遗物送去,这件事情更有危难。农村妇女会把这堆简陋的遗物当做丈夫生命的代价,几乎没有一个相信只有这一点点。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信客浑身不自在,真像做错了什么事一般。他只好柔声地汇报在上海处置后事的情况,农村妇女完全不知道上海社会,提出的诘问每每使他无从回答。
直到他流了几身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老信客说过,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信客识文断字,还要经常代读、代写书信。没有要紧事带个口信就是了,要写信总是有了不祥的事。妇女们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在信客家里诉说,信客铺纸磨墨,琢磨着句子。他总是把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调理成文绉绉的语句,郑重地装进信封,然后,把一颗颗破碎和焦灼的心亲自带向远方。
一次,他带着一封满纸幽怨的信走进了都市的一间房子,看见发了财的收信人已与另一个女人同居。他进退两度,犹豫再三,看要不要把那封书信拿出来。发了财的同乡知道他一来就会坏事,故意装做不认识,厉声质问他是什么人。这一下把他惹火了,立即举信大叫:“这是你老婆的信!”
信是那位时髦女郎拆看的,看罢便大哭大嚷。那位同乡下不了台,便说他是私闯民宅的小偷,拿出一封假信来只是脱身伎俩。为了平息那个女人的哭闹,同乡狠狠打了他两个耳光,并将他扭送到了巡捕房。
他向警官解释了自己的身份,还拿出其他许多同乡的地址作为证明。传唤来的同乡集资把他保了出来,问他事由,他只说自己一时糊涂,走错了人家。他不想让颠沛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
这次回到家,他当即到老信客的坟头烧了香,这位老人已死去多年。他跪在坟头请老人原谅:从此不再做信客。他说:“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撑持不了。”
他向乡亲们推说自己腿脚有病,不能再出远门。有人在外的家属一时陷入恐慌,四处物色新信客,怎么也找不到。
只有这时,人们才想起他的全部好处,常常给失去了生活来源的他端来几碗食物点心,再请他费心想想通信的办法。
也算这些乡村运气还好,那位在都市里打了信客耳光的同乡突然发了善心。此公后来更发了一笔大财,那位时髦女郎读信后已立即离他而去,他又在其他同乡处得知信客没有说他任何坏话,还听说从此信客已赋闲在家,如此种种,使他深受感动。他回乡来了一次,先到县城邮局塞钱说情,请他们在此乡小南货店里附设一个代办处,并提议由信客承担此事。
&办妥了这一切,他回到家里慰问邻里,还亲自到信客家里悄悄道歉,请他接受代办邮政的事务。信客对他非常恭敬,请他不必把过去了的事情记在心上。至于代办邮政,小南货店有人可干,自己身体不济,恕难从命。同乡送给他的钱,他也没拿,只把一些礼物收下。
此后,小南货店门口挂出了一只绿色的邮箱,也办包裹邮寄,这些乡村又与城市接通了血脉。
信客开始以代写书信为生,央他写信的实在不少,他的生活在乡村属于中等。
两年后,几家私塾合并成一所小学,采用新式教材。正缺一位地理教师,大家都想到了信客。
信客教地理绘声绘色,效果奇佳。他本来识字不多,但几十年游历各处,又代写了无数封书信,实际文化程度在几位教师中显得拔尖,教起国文来也从容不迫。他眼界开阔,对各种新知识都能容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深察世故人情,很能体谅人,很快成了这所小学的主心骨。不久,他担任了小学校长。
在他当校长期间,这所小学的教学质量,在全县属于上乘。毕业生考上城市中学的比例,也很高。
他死时,前来吊唁的人非常多,有不少还是从外地特地赶来的。根据他的遗愿,他的墓就筑在老信客的墓旁。此时的乡人已大多不知老信客是何人,与这位校长有什么关系。为了看着顺心,也把那个不成样子的坟修了一修。
学生批注选登
“有人在外的家属一时陷入恐慌,四处物色新信客,怎么也找不到。”这里间接或侧面写出了信客的重要性。(如此点评的还有肖征远)
“根据他的遗愿,他的墓就筑在老信客的墓旁。”间接写出了信客不忘老信客对他的教诲,是尊敬老信客的一种表现,暗含老信客对他一生的影响,照应前文的“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
“不。我去看坟场,能糊口。我臭了,你挨着我也会把你惹臭。”写出了老信客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格,为下文信客尊敬他埋下了伏笔。
“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这里运用排比,体现出老信客对路途上人们的思念、对信客这一职业的不舍以及对年轻信客走上这条路的关心叮嘱。(点评此处的还有谢逸)
“老人逼着他讲各个码头的变化和新闻。”这里一个“逼”字充分体现了老信客对外界的惦记与关心。(如此点评的还有尹美娟)
“此后,小南货店门口挂出了一只绿色的邮箱,也办包裹邮寄,这些乡村又与城市接通了血脉。”其实,信客也是乡村与城市接通血脉的血管。
文末说明信客一直记得并尊敬老信客,通过写信客的受人尊重与老信客的被人遗忘之对比,突出一个“信”字的重要。
“年轻信客上路后,一路上都遇到对老信客的询问。”侧面老信客给人们留下的声誉很好。(点评此处的还有罗俏)
“根据他的遗愿,他的墓就筑在老信客的墓旁。”写出了信客对老信客的思念与感激。
“信客对他非常恭敬,请他不必把过去了的事情记在心上。”信客曾遭到那个同乡人的污辱,但他不仅不计前嫌,而且还叫对方别记在心上,足见他的宽容与大度,可见信客心地之善良。 (点评此处的还有杨娟、罗俏)
“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里总是人头济济。”说明信客这个人物很重要,大事小事全靠他,可见其作用之大。
文章第三自然段写出了老信客因一时的贪念而毁了自己二三十年在乡里的名誉。尤其是第七段中的“千万别学我”更写出了他对此行为的无限懊悔。
“老信客正好要给远亲送一份礼,就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捆扎礼品,图个好看。”说明老信客并不是不诚实,只是感觉扎上好看些,并无他意。
同乡诬陷信客,说明信客这个职业很危险,也直接导致后面信客不再从事这个职业。
“手扶门框站一会”暗示老信客身体不行了。其实,这里的“站一会”实际上是老信客站着往外望去,那是他对年轻信客的一路牵挂。
“茅屋外只有劲厉的山风”这里,简陋的茅屋在劲厉的山风中摇摇欲坠,写出了老信客生活的潦倒,也暗含老信客的生命也不能长久了,已是风烛残年了。
10、李文斌
“不。我去看坟场,能糊口。我臭了,你挨着我也会把你惹臭。”老信客不愿意让年轻信客接济他,是怕别人知道年轻信客和一个有过错的人在一起而导致失去别人的信任。
“暗暗嘱咐年轻的信客一路小心”,因为在老信客看来,年轻信客一旦出啥事,乡里人是会坐立不安的,因为“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
“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这里把年轻信客比作神经末梢,充分说明信客这一差使对乡里的人重要。
“他又在其他同乡处得知信客没有说他任何坏话”这句话与上文的“他只说自己一时糊涂,走错了人家。他不想让颠沛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相照应。
还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①为啥老信客就认定年轻人会答应接他的班做信客呢?
②老信客真的臭了吗?
③为什么一路上都有人询问老信客?
④“郑重地装进信封”,这里的“郑重”说明了什么?
⑤为什么他以前的坎坷艰辛的经历没能放下信客这一职业,而如今遭到同乡人的诬陷就执意要放下了呢?
⑥信客的遗愿(“他的墓就筑在老信客的墓旁”)与前面的“我臭了,你挨着我也会把你惹臭。”相矛盾吗?
⑦“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里的“射”可否换成“发”?
文章第3自然段写老信客做了不该做的事,待传开之后,老信客便失去了村里人对他的信任。这也说明了对于信客这一职业来说,“信”字是根本,是基石,是前提。也是为后面写年轻信客的恪尽职守、任劳任怨的经历作铺垫。
13、尹淑群
用了两句俗语点评:“这一下老信客就栽了跟头”,对于老信客来说,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只有这时,人们才想起他的全部好处,常常给失去了生活来源的他端来几碗食物点心,再请他费心想想通信的办法。”可谓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如此点评的还有彭兆越)
“他读过私塾”,表明他有做信客的条件,几十年信客的职业生涯(游历各处,见多识广,代写书信等),又为他后来当老师与校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老人什么都说了,怎么没提起这两宗病?”“没提起”的原因就是怕说出来后,年轻人听了不会去做信客了,也足见老信客的良苦用心。
14、司马洋
“从头至尾,年轻人都没有答应过接班。可是听老人讲了这么多,讲得这么细,他也不再回绝。”可见,年轻人是因同情老信客而接过班来。
“立即举信大叫:‘这是你老婆的信!’”这里,信客在“进退两度,犹豫再三”的情况下,还是“举信大叫”,可见他也并不软弱。
15、周明芳
文章第4自然段写了老信客用行动证明自己的清白,在蒙受村里人误解的情况下,仍然为村里人着想,物色来接替他的新信客。(如此点评的还有谭选景,肖雯婕的是:也说明他心胸开阔,不计个人恩怨)
16、肖雯婕
“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用设问句写出了信客恪尽职守的坚定态度,也折射出了他良好的职业道德。
“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这里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农村妇女产对信客表现出的一种逼人的猜疑。
17、肖征远
“他总是把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调理成文绉绉的语句,郑重地装进信封,然后,把一颗颗破碎和焦灼的心亲自带向远方。”这里,把信比作“一颗颗破碎和焦灼的心”,十分形象贴切。
18、尹美娟
“为了看着顺心,也把那个不成样子的坟修了一修。”表面上是看在信客的面子上才把老信客的墓修了修,实际上说明那些人还是对老信客有几分崇拜。(作者写给老信客修墓是“为了看着顺心”,其实暗含了给人奉献者总能得到回报。)
19、匡燕芳
“他做信客还有一段来由”,此处是倒叙开头。(老师修改为:此处插入对“来由”的叙述。注:此处虽然批注有误,但学生能发现此处可以圈点,就值得鼓励,所以还是列出来。)
后记:整理完这个资料后,在“好词好句好段摘抄网”上看到了一篇教育随笔,专门以拙稿为例所,谈了一点感想,在这感想中对本拙稿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因其认可而倍感欣慰,也因其认可而更获得前行的动力。特在此贴出该短文地址:及原文:
)关键性的字、词;(2)重点句、中心句、妙言警句;(3)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等。比如在阅读课文时,引导学生作批注,如在句子下用横线标出重点句,用波浪线标出精彩句,用问号标出不明白处或异议处。也可在书页的空白处随手写上阅读心得、联想、见解、疑惑等;还可以归纳写出段落章节的要点及夹上纸条作上记号等;通过作批注,我们可以使学生手脑并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索、边勾画的好习惯,将阅读引向深入。”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圈点勾画批注法因课文的不同而不同,方法也不尽相同。如划线的使用,记叙文可划总起句或议论性句子,写景的句子可划使用修辞的句子,说明文可划文段的中心句,议论文可划中心论点或分论点等内容。形式上的适当统一有利于讨论与交流,这种基本的方法坚持运用,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对于精读课文,收效是显著的。
如在讲授写人记事的文章,教师要指导学生勾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文字,批注主人公是怎样的人,从而把握人物性格。《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我要求学生画出人物语言、动作、外貌、神态的词句,根据圈点勾画批注人物的性格。让学生体会到小女孩是多么的可爱,她的命运是多么的悲惨。
根据上述例子和上边论述,再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这里把可勾画的关键句分为几类:1、揭示全文中心的语句。 2、 揭示段落中心的语句。3、集中表明作者态度或议论抒情抒发作者感受的语句。4、揭示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逻辑联系的语句或词。(如过渡句、设问句、统领下文的句子等等)5、体现语言信息含量高的句、短语或词。通过学习时间,自主阅读就显得更加简单明了。
资料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资料: 下一篇资料: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卖火柴的小女孩故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