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高山地区虽然那里空气很稀薄会比较稀薄?

为什么越是高山、高地,越是寒冷?相关资讯提供:一般地说,地势越高,气温越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就要降低约0.6℃.所以,即使是在赤道地区,在几千米的高山上,也会形成高山积雪.你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高山离太阳近,反而倒冷呢?这是因为空气不能直接吸收太阳的热,而主要吸收从地面辐射出来的热.太阳把地面晒热以后,地面再把热量辐射到空气中,空气中的水气、二氧化碳和尘埃等吸收了地面辐射出的热量,使气温升高.高山上空气稀薄,吸热的能力差,再加上地面辐射到了高空,热量散失较多,所以,越是高空,气温越低.如果你攀登赤道地区的高山,就好象是从赤道向极地旅行,沿路可以看到热带、温带、寒带的风光,到了白雪皑皑的山顶,就好象到了冰天雪地的极地一样.
陪你看海732
高山与平地的冷热差距,与太阳距离无关.因为太阳距地球为1亿5千万公里,而高山与平地只差几百米或几千米.由于地面吸收太阳光再辐射到空气后,才使空气增温.在低层大气中,越靠近地面处,白天气温升的越高,离地面越远,气温就越低.一般,平均海拔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摄氏度.由于高山高,空气较稀薄,增热少,风又比地面大,热量容易散失.所以高山冷,平地热.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您现在查看的是
该商品在日 17点22分22秒已被修改
页 数:280
印刷时间: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包 装:平装
& &杰出探险类作家扛鼎之作。作者乔恩?克拉考尔是美国畅销书作家、《户外》杂志专栏作家,著有《进入空气稀薄地带》《荒野生存》等多部畅销书,被誉为杰出的探险类作家,曾获得美国艺术与文学院学院奖、普利策非小说类奖项、美国国家杂志奖。
  “登山者的圣经”。1997年《进入空气稀薄地带》出版后迅速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名,长踞排行榜52周,荣膺《时代周刊》“年度图书”,英文版销量过百万,并被翻译成25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被誉为“登山者的圣经”。
  众多媒体、名人感动推荐。《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万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石、**位征服“7+2”的华人女性王雷、著名探险家金飞豹、《魅力先生》杂志主编樊露薇联袂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
内容推荐  这是珠峰登山史上最惨痛的一场山难,12名登山者罹难,是自人类首次登上珠峰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个登山季。
  1996年,乔恩?克拉考尔作为《户外》杂志特派记者跟随一支商业登山队攀登珠峰。5月10日,克拉考尔及其他几名队友成功登顶并安全下山。然而数小时后他才获悉,其余的19名登山者在下山途中遭遇暴风雪,被困在海拔8000多米的地方。最终12人葬身风雪中,克拉考尔一个人坐在雪地上,想厘清过去72小时里发生的一切,事情为何会发展到如此地步?
  如果一切可以重来,事情是否会是另外一种结局?
作者简介  乔恩?克拉考尔Jon Krakauer
  美国畅销书作家、《户外》杂志专栏作家,美国国家杂志奖、美国艺术与文学院学院奖获得者,被誉为“最杰出的探险类作家”。
出版多部畅销书,其中,《荒野生存》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长达两年,《进入空气稀薄地带》英文版销量过百万,译成25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被誉为“登山者的圣经”。
  从1998年开始,克拉考尔陆续将著作所得捐赠给Educate the
Children等公益机构,截止到2012年,克拉考尔捐款总额超过170万美元。
目录推荐序一 登山,仅凭勇气远远不够/王石
推荐序二 我用珠峰丈量人生/金飞豹
序言 生命中无法释怀之重
前言 漫长的一天
Part 1 重拾珠峰梦
01因为山就在那里
1921年以来,珠峰共夺去了130人的生命,有些人比我更强壮,有些人比我拥有更丰富的经验,但我最终发现,儿时的梦想难以磨灭,理智也无济于事。
02至关重要的信任
我渐感不安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从未与这样一大群陌生人共同攀登。我猜想,我的队友都和我一样真心希望霍尔已经谨慎地将能力不足的顾客淘汰出局。
03 神秘的夏尔巴村庄
地平线上耸立着我儿时就耳熟能详的山峰,轻装前进的悠然步伐使我享受到行走在异国他乡的乐趣,如坠梦境。
04生命中从未企及的高度
我在高海拔停留的时间实际上是这群顾客中最少的,可以说,大本营――珠穆朗玛峰的脚趾,已是我一生中曾到过的最高的地方了。
Part 2 海拔8848米的考验
05 最初的考验
在我的生命中,我从没有像渴望攀登珠峰一样渴望做一件事。从同意前往尼泊尔的那一刻起,我的目标就是攀登到我健全的腿和肺能够支撑我到达的地方。
06 不合格的攀登者
大本营里有一半的人似乎都会持有一种病态的、不切实际的想法,我非常清楚,没有霍尔的向导和夏尔巴人的帮助,我们当中没人能够登上珠峰。
07 第二具尸体
第一具尸体让我几个小时都惊魂未定,但遇到第二具尸体的时候那种恐惧感转瞬即逝。人们仿佛有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假装这些干枯的遗骸不是真实的。
08每座山都是一个神灵
夏尔巴人对阿旺的病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他们相信费希尔队里的某个登山者得罪了珠峰,即“天空女神”,这是神在阿旺身上施行报复。
09 加尔文式的艰难之旅
在一周又一周地经受艰辛、乏味和痛苦之后,我意识到,我们中的多数人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东西可能其实就是一种感恩的心境。
Part 3 狂热登顶路
10 突如其来的死讯
死讯从一个帐篷传到另一个帐篷,阴暗逐渐笼罩在山峰上。大多数人完全被冲顶的狂热冲昏了头,以至于无法对我们当中一员的死亡进行彻底的反思。
11名义上的队伍
我悲哀地意识到,我们只是名义上的队伍,在攀登的过程中是作为个体去行动的,既不通过登山绳也不依靠忠诚度与他人联系在一起。
12 与时间赛跑
在南坳以上的死亡地带,生存无异于与时间赛跑。每瓶氧气只能维持五六个小时,我们极易受到高山脑水肿、体温过低、判断力下降和冻伤的袭击。死亡的危险骤增。
13 一个人的胜利
我第一次感觉到自己是如此疲惫,生命中从未有过的疲惫。我终于成功了,虽然坎坷,但最终一切都那么壮美。
Part4 真相72小时
14决定生死的15分钟
我刚刚到达营地,大约比贝德曼那队人中的第一个早了不到15分钟,然而就在这短短的一点时间里,暴风雪突然演变成强飓风,使得能见度不足6米。
15 致命错误
想到我在导致他死亡的事件中扮演的角色,我跪倒在地,一口接一口地呕吐起来,任凭冰冷的寒风吹打着我的后背。
16 执着的代价
汉森用完了氧气,一头栽倒在地。他是耗尽了最后一点力气才登上峰顶的,然而现在,他已经再没有力气下山了。
17 8000米级的道德
“我们不认识他们,也就没有给他们水,也没有跟他们说话。在8000米级的山峰上,人是无法顾及道德的。”
18难以直面的死亡数字
面对这些伤亡数字,我的大脑突然停滞了,但意识还很清醒,仿佛自己逃进大脑深处的空洞中,正透过一条狭窄而坚硬的裂缝窥视身边发生的悲剧。
19 无论如何都要活下去
救援队伍散去,我独自一人久久地坐在雪地上,努力想理清过去72小时里发生的一切。这起山难的严重程度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事情为何会发展到如此田地?
20 幸存者的内疚
康子躺在南坳垂死之际,我却躺在距她320米之遥的帐篷里,无视她的苦苦挣扎。留在我心灵上的这个污点,并非经过几个月的悲伤和内疚的自责就可以被冲洗干净的。
跋 山的阴影
附录A 关于与布克瑞夫及德瓦尔特争论事件的说明
附录B 1996年春季珠峰攀登者名单
前言  世界探险类作家第一人 乔恩?克拉考尔
  美国畅销书作家、《户外》杂志专栏作家,多部作品荣登《纽约时报》书榜,畅销全球,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探险类作家第一人。美国艺术与文学院曾称赞他“集职业记者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优良调查传统与天才作家敏锐的洞察力于一身”。 
  享誉世界的探险类作家
  克拉考尔根据葬身阿拉斯加荒野的美国少年麦坎德利斯的故事著成《荒野生存》一书,出版后在美国主流社会刮起阅读旋风,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长达两年,克拉考尔也因此被誉为最杰出的探险类作家。
  与肖恩?潘共导经典大片
  1996年的一天,著名导演肖恩?潘走进洛杉矶的一家书店,立刻被《荒野生存》深深吸引了。当晚,潘一口气将这本书看了两遍。他找到克拉考尔,决定将《荒野生存》搬上电影银幕。肖恩?潘和克拉考尔一起重走麦坎德利斯的阿拉斯加之旅,拜访麦坎德利斯生前居住的142路巴士,走访他的亲友,并聘请他在南达科他州认识的好朋友韦恩?韦斯特伯格担任影片顾问。经过长达10年的执着努力,该片在2007年罗马电影节上映,并获得奥斯卡、金球奖多项提名。
  死里逃生著就“登山者的圣经”
  1996年,克拉考尔作为《户外》杂志特派记者跟随一支商业登山队攀登珠峰,不料下山途中遭遇暴风雪,4支探险队共有12人死亡。作为幸存者,克拉考尔对此次山难事件做了认真的回顾、调查和分析,著成《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一书,1997年出版后迅速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第一名,长踞排行榜52周,荣膺《时代》周刊“年度图书”、1997年美国国家书评奖、1998年普利策奖非小说类奖项,英文版销量过百万,  并被翻译成25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被誉为“登山者的圣经”。 
  命中注定要登山
  克拉考尔的父亲路易斯是一名医生,打从儿子生下来就为他设计好了将来进军医学界的成功之路。每到圣诞节和生日,克拉考尔收到的礼物都是显微镜、化学仪器和大英百科全书,父亲要求他门门功课都要优秀,还要成为学生社团的领袖。8岁时,爱好登山的父亲送给他人生中第一把冰镐和第一捆绳子,带他到喀斯特山脉攀登南姐妹峰。当时父子俩都没有想到,有一天克拉考尔会以登山为志。大学毕业后,登山成为了他生命中的主题,不顾父亲的意愿,流连于科罗拉多、阿拉斯加和美国西海岸,以做木匠和捕鲑鱼为生。
  执着于真相的慈善家
  1998年,为纪念在珠峰上遇难的队友,克拉考尔筹建了“1996珠峰纪念基金”,将《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一书所得捐献给Educate
Children等慈善机构,此后,克拉考尔又陆续出版了多部作品。从2011年开始,他的全部著作所得都捐献给了美国喜马拉雅基金会的Stop
Girl Trafficking项目。截止到2012年,克拉考尔捐赠总额超过170万美元。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一书给我们回放了发生于1996年5月攀登珠峰过程中的一次山难,4支登山队中共有12人罹难,触目惊心。尽管这是发生在十多年前的事故,但是它对于今天中国喜好户外运动的人们,尤其是喜好登山的人们,无疑是一面不可多得的镜子。
  ――万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石
  刚开始登山的时候,我常常在踏上旅程之前温习这本书,警戒自己,无论前面的路看起来多么容易,都不可放松警惕;无论自己多么渴望登顶,也一定要记住,比登顶更重要的是安全下山。《进入空气稀薄地带》是每个热衷登山的人必读的书。对于登山者,比身体素质、攀登技术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不论你的角色是专业向导、领队、经验丰富的登山高手,还是初入门的新手,都能从这本书中学到应当以怎样的态度对待登山。
  ――第一位征服“7+2”的华人女性 王雷
  珠峰实现了无数人的梦想,也埋葬了无数人的生命。对于曾经成功登上珠峰的人来说,这本书中惊心动魄、生死离别的情节和场面一点都没有夸张的成分。《进入空气稀薄地带》对任何一位喜爱户外登山运动的人来说都是一本经典读物,登山之前读过这本书也许能挽救您的一条命,它会让您懂得如何来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认识到人在大山面前是渺小的,生命在大山中是脆弱的,认识到探险不等于冒险。
  ――著名探险家 金飞豹
  珠峰与很多人的距离,可能是永远的遥不可及,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因为乔恩?克拉考尔的记述,一切被无限拉近,似乎可以触摸到“希拉里台阶”的山石,可以闻得见风雪的味道,可以看到肩头簪着死神微笑的攀登队伍义无反顾地坚毅前行……感谢乔恩?
克拉考尔以媒体人的客观与冷静作此报道,让我们有机会穿越生死,穿越时空,细读每一个人,细读极端环境下的人性魅力与生命的盛放。
  ――《魅力先生》杂志主编 樊露薇
  一部经过认真调查和精心打造的叙事作品,一气呵成,文思泉涌,作者通过文字透彻而细致地重现了致命的暴风雪。
  ――《纽约时报》
  一部伟大的作品,最好的登山类书籍。
  ――《华盛顿邮报》
  把这本书称为冒险传奇似乎无法表现出它深邃的思想,以及它对自我的精细的哲学拷问。”
  《世界时装之苑》(Elle)
  “时间一分钟一分钟地崩塌,这部动人的编年史逐渐展现在我们眼前,其中很多内容会让读者感到锥心之痛……一个精彩的故事。”
  《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你的书架上一定要收藏这本登山者的圣经……克拉考尔的作品牵动着你的情绪,让你忘记了呼吸。”
  《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
  “本书强烈的悲剧感令人久久不能忘怀。克拉考尔生动形象的描写将它体现地淋漓尽致。”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克拉考尔将调查性报道最优良的传统与具有现代风格的洞见结合在一起,他的作品既表现出了坚韧与勇气,也具有敏锐、深邃的思考。他对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描述引发了对登山运动以及商业化的重新评价。登山曾一度被认为是一种独自进行的浪漫运动。”
  美国文学艺术学院学院奖颁奖词(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永远是探险类著作中的经典……这样一部极其罕见的、兼具优美和力量的作品必将流芳百世。
  ――国际知名户外摄影师盖伦?罗威尔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04 生命中从未企及的高度
  4月8 日,天色刚暗下来,哈里斯的对讲机就在罗布杰的旅馆外吱吱咯咯地响起来。是霍尔,他从大本营发来了好消息,35
名来自几支探险队的夏尔巴人花了一天时间将丹增送下山了。他们把丹增绑在一个铝制的梯子上,通过放、拖和传的方式将丹增送下冰瀑,现在他正在大本营里休息。如果天气允许,会有一架直升机在日出时分将他送到加德满都的医院。听得出来霍尔如释重负,他指示我们天亮后离开罗布杰赶往大本营。
  听到丹增平安的消息,我们这些顾客也感到十分欣慰。更让人感到解脱的是,我们要离开罗布杰了。塔斯克和卡西希克由于环境不洁患上了某种急性肠道疾病;我们的大本营总管威尔顿也患上了一种因高海拔引起的顽固性头痛;我的干咳症则因在浓烟弥漫的旅馆度过了两个晚上而变得愈发严重。
  在第三个夜晚来临前,我决定逃离那烟熏火燎的木屋,搬到露天搭建的帐篷里,这个帐篷是霍尔和格鲁姆匆忙赶往大本营空出来的。哈里斯选择与我同住。半夜两点我被吵醒,睡在我旁边的哈里斯突然坐起来,发出阵阵呻吟。“嗨,哈里斯,”我躺在睡袋里问,“你怎么了?”
  “我也不知道,晚饭吃的什么东西有些不对劲儿。”过了一会儿,哈里斯拼命拉开帐篷,费力地将头和身体伸到门外,然后呕吐起来。吐完之后,他一动不动地蹲了几分钟,半个身子露在外面。而后又突然跳起来,急速跑出几米远,猛地拉下裤子,发出一阵响亮的腹泻声。接下来的整个晚上他都待在天寒地冻的露天里,尽情地倾泻着肠胃里的杂质。
  清晨,虚弱的哈里斯处于脱水状态,身体剧烈地颤抖。威尔顿建议哈里斯留在罗布杰恢复体力,但哈里斯对此不予考虑。“说什么我也不要待在这个粪堆里过夜了,”他将头放在两腿之间,一脸的苦相,“我今天要和你们一起去大本营,爬也要爬过去。”
点,我们收拾好行装准备上路。其他队员轻快地走在前面,我和威尔顿陪着哈里斯跟在后面,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迈开步子,一次次地停下来,弓着背,将整个身体撑在雪杖上喘气,然后又鼓足劲儿挣扎着向前走。
  去往大本营的路沿着孔布冰川侧碛松动的石头跌宕好几公里后,最后又落在冰川上。大部分冰面被灰烬、粗糙的砾石和花岗石覆盖着,偶尔有一两块半透明、泛着缟玛瑙光泽的冰面裸露出来。融化的雪水沿着无数条地面上的和地底下的河道奔流而下,发出可怕的隆隆回响。
  下午3 点左右,我们来到一排奇形怪状的冰塔面前,最高的差不多有30
米,那就是著名的幻影谷。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这些冰塔向四周散发着幽幽的青绿色光芒,目光所及,犹如从碎石中伸出来的巨大的鲨鱼牙齿。曾多次到过这里的威尔顿告诉我们,离目的地不远了。
  又走了3
公里,冰川突然向东拐了。我们迈着沉重而缓慢的步伐走上一个长长的斜坡顶,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由尼龙圆顶组成的五颜六色的城市。300
多个容纳了来自14 支探险队的登山者和夏尔巴人的帐篷点缀在乱石丛生的冰面上。我们花了20
分钟才在杂乱的宿营区找到我们的营地。当我们爬上最后一段起伏的小路时,霍尔大步流星地向我们走来。“欢迎来到珠峰大本营。”他咧嘴笑着。此时,我手表的高度计显示的是5
  07 第二具尸体
日星期二,黎明前。在大本营调整两天后,我们再次向孔布冰瀑前进,进行第二次适应性短程攀登。我小心翼翼、紧张兮兮地沿着咆哮的冰道蜿蜒前行,我注意到自己的呼吸已不像第一次冰川之旅时那样粗重了,说明身体开始适应这里的海拔高度了。但我对摇摇欲坠的冰塔的恐惧却丝毫未减。
  我曾希望海拔5 790
米处那个被费希尔队的一个家伙称为“捕鼠器”的巨大冰塔已经崩塌,可它仍晃晃悠悠地立在那儿,甚至比以前倾斜得更厉害了。我又一次在血流加速中和冰塔的恐怖阴影笼罩下急速攀登。到达冰塔顶部时,我双膝跪地,大口大口地喘着气,并因血管中产生的大量肾上腺素而哆嗦不止。
  第一次适应性短程攀登时,我们只在1 号营地逗留了不到一个小时就返回了大本营。这一次,霍尔计划让我们在1
号营地里度过周二、周三两个晚上,接着继续向2 号营地前进,并在那里再过三个晚上,然后返回。
  上午9 点,我到达1 号营地的时候,我们的夏尔巴领队昂多杰正在冻得坚硬的雪坡上挖掘搭帐篷用的平台。他29
岁,身材消瘦、五官清秀、性格腼腆、情绪忧郁,并且体力惊人。等待队友们上来之际,我抡起一把空出来的铁铲跟他一起挖。不到几分钟,我就呼哧带喘地没了力气,不得不坐下来休息,引得夏尔巴人一阵大笑。“感觉不行了吗,乔恩?”他嘲笑道,“这只是1
号营地,才6 000 米。这里的空气还稠密得很。”
  昂多杰来自潘波切,那儿沿着崎岖的山坡聚集着座座石壁房子和种土豆的梯田,海拔3 960
米。他的父亲是位受人尊敬的夏尔巴登山好手。为了让他拥有卓越的攀登技巧,父亲在他年幼时就向他传授登山的基本知识。但在昂多杰十几岁的时候,父亲因白内障失明,小昂多杰被迫辍学,开始挣钱养家。
  1984 年,在为一群西方徒步者做厨师时,昂多杰引起了一对加拿大夫妇马里恩? 博伊德和格雷姆?
纳尔逊的注意。博伊德说:“我想念我的孩子们。当我逐渐与昂多杰熟悉以后,他让我想起了我的长子。昂多杰非常聪明,好奇心强,有求知欲,善良得近乎天真。他每天在高海拔地区背着巨大的行李,还流着鼻血。”
  在征得昂多杰母亲的同意后,博伊德和纳尔逊开始在经济上资助这位年轻的夏尔巴人,这样他就可以重返学校完成学业了。“我永远都忘不了他的入学考试(为进入希拉里爵士在孔布创办的地方小学)。他比同龄的孩子显得矮小。我们和校长还有另外四名教师挤在一间小屋里,昂多杰站在中间,双膝不住地颤抖,他搜肠刮肚地想回忆原来学过的东西以应付这次考试。我们都汗流浃背……他被录取了,但是得跟小孩子们一起上一年级。”
  昂多杰成为了一名能干的学生。在接受了相当于八年级的教育后,他重返登山和徒步旅游业。博伊德和纳尔逊曾数次回到孔布,见证了昂多杰的成长。“因为获得充足的营养,他长得又高又壮,”博伊德回忆道,“他兴奋地告诉我们他在加德满都的游泳池里学会了游泳。25
岁左右的时候他学会了骑自行车,并迷上了麦当娜的音乐。当他第一次将礼物――一条精心挑选的西藏地毯送给我们的时候,我们知道他真的长大了。他希望成为施予者,而不是获取者。”
  昂多杰作为一名身强体壮、足智多谋的登山好手在西方登山界中声誉四起,被提拔到了夏尔巴领队的职位,并于1992
年在珠峰上为霍尔工作。霍尔1996
年的探险活动开始之前,昂多杰已经登顶珠峰三次了。带着无限的敬意和明显的好感,霍尔称他为“我的左膀右臂”,并多次表示昂多杰对我们成功登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的最后一名队友疲惫不堪地走进1 号营地的时候,阳光依旧灿烂。但到了中午,从南面吹来了一团高卷云。下午3
点,浓云在冰川上空翻滚,呼啸的狂风夹着雪片不停地砸在帐篷上。暴风雪肆虐了一整夜。清晨,当我爬出与汉森共住的帐篷时,30
多厘米厚的新雪覆盖了冰川。雪崩在十几处地方顺着陡峭的冰壁隆隆而下,我们的帐篷安然无恙。
  4 月18 日星期四的黎明,天空放晴了。我们收拾好行装前往2 号营地,踏上一段6 公里或者说垂直距离520
米的路程。路线将我们带到西库姆冰斗的缓坡之上。这里是地球上最高的峡谷,是孔布冰瀑在珠峰山峦腹地挖出的一个马蹄形的峡谷。努子峰海拔7
米的山体形成了西库姆冰斗右侧的冰壁,而珠峰巨大的西南壁则构成其左侧的冰壁。洛子壁那宽阔而高耸的冰峰在它的头顶隐约可见。
  我们从1
号营地出发时,天气异常寒冷,我的手都被冻僵了。但当太阳的第一缕光芒照在冰川上时,西库姆冰斗那铺满冰的冰壁就像一个巨大的太阳能炉子,吸收并向外散发着热量。突然间我又热得难受,担心在大本营袭击过我的偏头痛要再次发作。我脱掉衣服,只穿一条长内裤,并在棒球帽里塞了一把雪。接下来的三个小时里,我沿着冰川艰难地稳步上行,偶尔停下来喝口水,或者当雪在我乱蓬蓬的头发上融化时,往帽子里再塞一把雪。
  到达海拔6 400
米的时候,我已经酷热难耐、头晕目眩。偶然间我发现小路旁有一个裹在蓝色塑料布里的庞然大物。我那因高海拔而变得迟钝的大脑用了一两分钟才判断出这是一具尸体。我被吓呆了,足足盯了它好几分钟。晚上,我向霍尔问及此事时,他也不敢肯定,他认为遇难者是一名死于三年前的夏尔巴人。
  位于海拔6 490 米的2 号营地由120
个帐篷组成,它们散落在冰川侧碛边缘光秃秃的岩石上。在这里,高海拔显现出了它那可怕力量,使我感觉犹如受到烈性红酒的折磨一般,吃饭乃至看书都让人痛苦不堪。随后的两天里,我几乎是用手捂住脑袋躺在帐篷里,尽量将身体蜷成一团。到星期六感觉稍好一些的时候,为了加强练习尽快适应环境,我顺着营地向上攀登了300
多米。然而就在距离主路46
米的西库姆冰斗顶部,我在积雪中撞见了另一具尸体,更确切地说,是尸体的下半身。从衣服款式和老式皮靴来看,遇难者应该是个欧洲人。他的尸体至少在山上躺了10
~ 15 年。
  第一具尸体让我几个小时都惊魂未定,但遇到第二具尸体时那种恐惧感转瞬即逝。没有几个蹒跚而过的登山者会多看这些尸体几眼。山上仿佛有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人们假装这些干枯的遗骸不是真实的,仿佛我们无人敢承认山上险象环生。
书摘与插画看了三遍《荒野生存》,仍然无法释然,怎么办?找书看。当当网上显示缺货,心有不甘,于是买了乔恩的另一本《走进空气稀薄地带》。(于封二上惊喜地发现,《荒野生存》的男猪,是比照着乔恩的样子找的,真象)毫无疑问,这里的空气稀薄地带,是指珠峰。 这是一本自传体小说。里头没有跌宕情节,没有华丽辞藻,体裁近乎报告文学。但是它讲的是珠峰。里头有赤裸裸的利益、人性和情怀,直咄咄剥给你看。在地狱与天堂相接的地带,它考验着所有走到它面前的人。它是那样令人沉醉、伤缅、自省。 自从被测定出世界第一峰的高度后,珠峰就成了冒险家们的乐园。那些登山爱好者们,以常人难以想象的热情与魄力,为她做着夜复一夜的相思梦。无论是为了征服自然,还是为了征服自我。他们一次次地来,又一次次,留下遗憾,留下泪水,甚至生命。 乔恩当年为《户外》杂志撰稿,同时自己也是一个登山爱好者。一九九六年,他受杂志派遣跟随一支商业探险队登顶珠峰,但他攀登那一季,是珠峰有史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季。他幸免于难,但他所在的探险队里有五名队员丧生,同批次攀登的探险队里有四名队员丧生。 我看到后来真的很心痛。我为霍尔心痛。这位世界上最优秀的高山向导,一家登山公司的经营者。他曾四次登顶珠峰,却在最后一次攀登时,把躯体留在了雪山之上。这位理智而冷静的向导,本该有着绝佳的判断力,但应该是在最后一刻,理智被情感动摇了。他带的队员里有一名叫汉森的男子,数年来已有过三次攀登珠峰的经历,但每一次,都是在接近峰顶时,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为了性命故,理智地回撤了。这一次,他是受了霍尔的电话引诱,再度前来。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霍尔觉得有责任把汉森带到珠峰的峰顶。所以,在眼看天气情况不妙的情况下,在撤退时间已经超过了他预定时间的情况下,他选择了带着汉森走完最后这几步。结果双双命丧雪山。 看到这里,忍不住要扪心自问。若是在那种时刻,假设你是这两个人里任何一个,你会不会在成功近在眼前时放弃那最后一步?我的答案是:不会。我会冒这个险的。暴风雪会不会来仍是未知,而银光闪烁的峰顶近在眼前。多年的夙愿,一夕可偿,我不会放弃这一搏。那个时候,有关后果,已经不会去设想了。所谓探险的魅力,就在于此吧。 另一处让我觉得难过的地方,是难波康子的死。难波康子是日本UPS的高层,做为一个女人前来攀登珠峰成了当时日本社会的轰动事件。她确实登顶了。可她死了,死在回撤的路上。因为氧气用完,体力透支,她和同伴贝克走不回相隔仅数百米的营地(在雪山上,数百米的垂直距离可以走上几个小时),被困在山口。 当搜救队员发现他们时,还以为他们已经死了。可当他们从康子脸上敲下3 英寸厚一块冰壳后,却发现她还有呼吸。她的同伴贝克头上也包着厚厚的冰,可他也活着。可是这两名搜救队员并没有伸出援手。其中一名经验丰富的队员觉得,把康子和贝克留在原地才是正确选择。他们虽然还活着,但肌体基本已废,即便救回营地,也将马上面临死亡。所以,他们要保存实力,以供真正能被救的人所需。再者,若把这两位重病患带走,那一队人能否平安下撤还是个问题。于是他们就这样离开了,自己回了营地。 难波康子就这样死了,可是谁能想到,她的同伴,同样被认为没救了的贝克,居然奇迹般地在数小时后自己走回了营地。在紧急救助下,虽然他失去了一只手和鼻子,但他活了下来,靠着自己的力量走出了死神的虎口。如果说,我说如果,那两名搜救队员能够将他及早带回,是否他还能更好地活着?又如果,把难波康子也一起带回,是否她也能活下来? 这个问题已无法解答。因为我们不在山上,不在雪中。人在面临危险的时候,第一反应是自救。只有血肉至亲才会不顾生死拿生命保护自己的孩子。某些登山队员在看到别人遇险的时候甚至假装不知。因为行业内有条潜规则,一旦发生山难,所有的探险队都要停止登顶,参加营救。那么,那些人花费数万甚至数十万美元的攀登计划就要流产。自己的梦想与他人的性命面前,孰轻孰重? 最让我感到难过的是“疯狂山峰探险公司”的领队费希尔的死。他是一名真正的登山爱好者,是与霍尔齐名的高山向导。一生里抛妻别女,狂热地攀爬着世界各处的高地。他为人纵然狂妄自负、放浪不羁,但别具人格魅力。他与霍尔是死对头,关键时刻却能搭手援救。可是这一对冤家,却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陷入同一绝境。危险来临的当口,他象头不知疲倦的鹰,来回奔波于雪山上营救自己的队员,却终究无力回天。在失去三名队员之后,他自己也葬身雪山中。 为什么一定要去攀登雪山?因为山在那里。 乌有乡(qiancao_77)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的最新文章
qiancao_77读书、观影、旅行、摄影,闲来无事也会编故事给你听。大部分时间自己玩儿,如果你喜欢,也欢迎你来玩儿。热门文章最新文章qiancao_77读书、观影、旅行、摄影,闲来无事也会编故事给你听。大部分时间自己玩儿,如果你喜欢,也欢迎你来玩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虽然那里空气很稀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