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铅球浸没在一个圆柱水槽中把铅球拿出水面时水面下降2.5cm是多少像素,接着又把棱长为4cm正方体浸在水中,水面上升

用电子称测出铅球的质量,记为m;②将水槽装满水测出水槽和水的总质量,记为m1;③将铅球放入水槽中,待水溢出后,测出水槽、剩余水和铅球的质量,记为m2;④铅球的密度ρ=1+m-m2ρ水;⑤对照密度表,比较铅球密度和铅、铁的密度可以发现,铅球密度在铅与铁之间.实验结论:体育课用的铅球的外壳是用铁作的,主要是因为这种金属的硬度比较大;铅球里面灌的是铅这种金属,主要是因为铅的密度大.(2)小刚同学要测量一块易溶于水但形状不规则糖块的密度,请你帮他设计一个实验方案.(3)请你和周围的同学一起设计一种方案,测量肥皂的密度.(4)小刚的父亲新开了一家店机维修部,他进了一批原材料.其中有一批细铜丝,由于在搬运过程中工人不小心将商标给撕掉了,这给小刚的父亲带来了不小的麻烦.现在小刚的父亲想知道这批铜丝的直径和长度,他请小刚帮他解决.聪明的小刚经过认真的思考,通过实验真的把问题给解决了,小刚的爸爸非常高兴.和小刚同样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能想到小刚是如何解决的吗?
人教版第十二章 & 运动和力 复习提纲一、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练习:&  ☆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  ☆坐在向东行驶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二、机械运动&  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练习: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是14.2S,13.7S,13.9S,则获得第一名的是&&&&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赛跑快慢最简便的方法是路程相同时间短运动的快。&  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⑵直线运动。&  Ⅰ&&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变形,。& 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单位大。&  换算:1m/s=3.6km/h。人步行速度约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  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  速度图象:&  Ⅱ&&变速运动:&  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  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v2.v&则v2&v&v1。&  常识:人步行速度1.1m/s;自行车速度5m/s;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客运火车速度140km/h;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光速和无线电波3×108m/s。&  Ⅲ&&实验中数据的记录:&  设计数据记录表格是初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设计表格时,要先弄清实验中直接测量的量和计算的量有哪些,然后再弄清需要记录的数据的组数,分别作为表格的行和列。根据需要就可设计出合理的表格。  练习:&  某次中长跑测验中,小明同学跑1000m,小红同学跑800m,测出他两跑完全程所用的时间分别是4分10秒和三分20秒,请设计记录表格,并将他们跑步的路程、时间和平均速度记录在表格中。&&跑步路程时间平均速度小明1000m4分10秒4m/s小红800m3分20秒4m/s&  解:表格设计如下&&  三、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km=103m;1m=10dm;1dm=10cm;1cm=10mm;1mm=103μm;1m=106μm;1m=109nm;1μm=103nm。&  单位换算的过程:口诀:“系数不变,等量代换”。&  4.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1cm;铅笔芯的直径1mm;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手掌宽度1dm;墨水瓶高度6cm。&  5.特殊的测量方法:&  A、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  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n,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厚度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n。&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  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为L/n。&  ☆两卷细铜丝,其中一卷上有直径为0.3mm,而另一卷上标签已脱落,如果只给你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你能较为准确地弄清它的直径吗?写出操作过程及细铜丝直径的数学表达式。&  答:将已知直径和未知直径两卷细铜丝分别紧密排绕在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上,且使线圈长度相等,记下排绕圈数N1和N2,则可计算出未知铜丝的直径D2=0.3N1/N2mm&  B、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圆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  ☆给你一段软铜线和一把刻度尺,你能利用地图册估测出北京到广州的铁路长吗?&  答:用细铜线去重合地图册上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再将细铜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长度L查出比例尺,计算出铁路线的长度。&  C、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  D、测硬币、球、圆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测硬币的直径?(简述)&  ①直尺三角板辅助法;②贴折硬币边缘用笔画一圈剪下后对折量出折痕长;③硬币在纸上滚动一周测周长求直径;④将硬币平放直尺上,读取和硬币左右相切的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6.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练习:有两位同学测同一只钢笔的长度,甲测得结果12.82cm,乙测得结果为12.8cm。如果这两位同学测量时都没有错误,那么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两次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如果这两位同学所用的刻度尺分度值都是mm,则乙同学的结果错误。原因是:没有估读值。&  7.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用更精密的仪器。&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四、时间的测量&  1.单位:秒(S)。&  2.测量工具:古代:日晷、沙漏、滴漏、脉搏等。&  现代: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等。&  五、力的作用效果&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力的测量:&  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⑶弹簧测力计:&  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D、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表示法: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六、惯性和惯性定律&  1.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利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3.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4.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七、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概括:二力平衡条件用四字概括“一、等、反、一”。&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4.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物体受力条件物体运动状态说明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受非平衡力合力不为0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5.应用: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要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  画图时注意:①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那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②画图时还要考虑物体运动状态。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如图所示.体积相等.形状不同的铅球.铁板和铝块浸没在水中不同深度处.则( )A.铁板受到的浮力大B.铝块受到的浮力大C.铅球受到的浮力大D.它们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成绩波动大?难提高?听顶级名师视频辅导,
& 题目详情
如图所示,体积相等,形状不同的铅球、铁板和铝块浸没在水中不同深度处,则( )A.铁板受到的浮力大B.铝块受到的浮力大C.铅球受到的浮力大D.它们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答案】分析: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可知,物体所受浮力大小取决于液体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由题知,体积相等的铅球、铁板和铝块都完全浸入水中,∵物体浸没水中时,排开水的体积v排=v物,∴铅球、铁板和铝块排开水的体积相同,又∵F浮=ρ液gV排,∴铅球、铁板和铝块受浮力一样大.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浮力大小的计算,知道物体浸没时排开液体的体积等于物体的体积是本题的关键.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初中物理
如图所示,体积相等的三个小球静止在水中,关于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正确是(  )A、FA>FB>FCB、FB<FA<FCC、FA>FB>FCD、FB<F&A=FC
科目:初中物理
13、如图所示,体积相等的三个小球静止在水中,关于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正确是(  )A、FA>FB>FcB、FA<FB<FcC、FA>FB=FcD、FA<FB=Fc
科目:初中物理
(2009?闸北区一模)如图所示,体积相等的木球和铁球投入水中后,木球和铁球均处于静止状态,木球和铁球所受浮力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A.木球所受的浮力大于铁球所受的浮力B.木球所受的浮力小于铁球所受的浮力C.木球所受的浮力等于铁球所受的浮力D.无法比较两球所受浮力大小
科目:初中物理
(2005?闸北区一模)如图所示,体积相等的物体A、B、C浸入某种液体中,平衡后如图7所示,它们受到液体的浮力大小分别为FA、FB、FC,则(  )A.FA<FB=FCB.FA=FB>FCC.FA>FB>FCD.FA<FB<FC
科目:初中物理
如图所示,体积相等的铁块甲、乙、丙浸在同一液体里,丙的底部紧贴容器底,则(  )A.甲、乙、丙受到的浮力一样大B.乙受到的浮力最大C.丙受到的浮力最大D.甲、乙受到的浮力一样大,丙不受浮力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什么铅球】实验(1)上体育课时,同学们练习投掷铅球.为铅球到底是用什么做的争论起来.小明说:“铅球就是用铅做的_牛宝宝文章网【什么铅球】实验(1)上体育课时,同学们练习投掷铅球.为铅球到底是用什么做的争论起来.小明说:“铅球就是用铅做的专题:实验(1)上体育课时,同学们练习投掷铅球.为铅球到底是用什么做的争论起来.小明说:“铅球就是用铅做的,要不然为什么叫它铅球而不是别的什么球呢?”小兵说:“不对.我仔细看过我们用的铅球,它的表面很硬,像是铁做的.如果是用铅做得,它应该比较软,并且容易被划伤.”他两个人谁也不服谁,只好找老师解决.老师说:“你们两个人说得都很有道理.但这个问题不需要老师帮你们解决,运用你们所学的物理知识自己就能解决.”小明和小兵等几个同学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实验真的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这位同学,你能想出他们是怎样解决的吗?请把你的做法和想法写下来.研究课题:铅球的构造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所依据的物理学原理:实验步骤: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⑤______.实验结论:体育课用的铅球的外壳是用______作的,主要是因为这种金属的______比较大;铅球里面灌的是铅这种金属,主要是因为铅的______大.(2)小刚同学要测量一块易溶于水但形状不规则糖块的密度,请你帮他设计一个实验方案.(3)请你和周围的同学一起设计一种方案,测量肥皂的密度.(4)小刚的父亲新开了一家店机维修部,他进了一批原材料.其中有一批细铜丝,由于在搬运过程中工人不小心将商标给撕掉了,这给小刚的父亲带来了不小的麻烦.现在小刚的父亲想知道这批铜丝的直径和长度,他请小刚帮他解决.聪明的小刚经过认真的思考,通过实验真的把问题给解决了,小刚的爸爸非常高兴.和小刚同样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能想到小刚是如何解决的吗?题型:问答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1)研究课题:铅球的构造和原理实验器材:电子称、水槽、水实验所依据的物理学原理:ρ=mv实验步骤:①用电子称测出铅球的质量,记为m;②将水槽装满水测出水槽和水的总质量,记为m1;③将铅球放入水槽中,待水溢出后,测出水槽、剩余水和铅球的质量,记为m2④铅球的密度ρ=mm1+m-m2ρ水⑤对照密度表,比较铅球密度和铅、铁的密度可以发现,铅球密度在铅与铁之间.再根据铅球的表面物质的物理性质,如硬度、色泽等分析铅球表面物质为钢铁.铅球之所以称之为铅球是因为里面灌得是铅.铅球的外壳是用钢铁作的,主要是因为这种金属的硬度比较大;铅球里面灌的是铅这种金属,主要是因为铅的密度大.故答案为:铁;硬度;密度.(2)实验方案:①用天平测出多个糖块的质量,记为m;②给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油,测出油的体积,记为V1;③将糖块放入量筒内的油中,测出油和糖块的体积,记为V2;④求出糖块的密度ρ=mV2-V1(3)实验方案:①将肥皂切成一形状规则的长方体,用刻度尺量出其长a,宽b,高h.②再用天平测出其质量记为m③肥皂的密度ρ=mabh(4)实验方案:①将细铜丝密绕在粗细一致的铅笔上n圈,②量出这n圈筒丝的宽度为D,则筒丝的直径为Dn.③测出筒丝质量,查表可知铜的密度,根据V=mρ求出铜丝的体积.④细铜丝的长度L=4Vn2D2考点:考点名称:长度的测量及刻度尺的使用认识刻度尺: 要做到“三看”(如图):(1)看刻度尺的零刻线是否磨损。如已磨损应从其他清晰划线量起(2)看刻度尺的量程(测量范围)。原则上测长度要求一次测量,如果测量范围小于实际长度,势必要移动刻度尺测量若干次,这样会产生较大的误差。(3)看刻度尺的分度值。分度值反映了刻度尺的准确程度和测量结果的有效性。量程和分度值应从实际测量的要求出发进行选择。刻度尺使用方法:(1)会“选”,指刻度尺的选择,不同的刻度尺其精确程度不同,也就是分度值不同。测量对象不同,所需的精确程度也不同。例如:在安装门窗玻璃时进行的测量准确程度要求较高,要选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而测量教室的长和宽时,准确程度要求不高,长度较大,选用分度值是lcm且量程较大的卷尺较合适。(2)会“放”。如图所示.尺要沿着所测的物体,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所谓沿着,一是指放正不歪斜;二是指要尽可能地贴近被测长度。零刻线磨损的应以其他某一刻线为零点,读数时要注意减去“零点”前的数字:(3)会“看”。如图所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不要斜视。(4)会“读”。精确的测量需要估渎,指在读数时,除准确读出分度值的数字(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估计值)。如25.38cm中, 25.3cm是准确值,0.08cm是估计值,虽然估读的并不准确,但它对我们还是有用的,它表示该物体的长度在 25.3~25.4cm之间而更接近于25.4cm。(5)会 “记”。记录测量结果时,除了正确无误地记下所读出的数字外,还要标明单位,只写了数字未标明单位的记录是没有意义的。选用合适刻度尺和正确记录数据的方法: 长度测量的精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分度值决定的。所以,根据所要达到的精确度,要选择分度值和量程都合适的直尺、皮卷尺等刻度尺,如:测量课本的长度,用分度值为1mm、量程为30cm的塑料直尺即可。用精确度很高的刻度尺去测量一个精确度要求不是很高的物体,如用游标卡尺或螺旋测微器去测量课桌的长度,增加了测量的麻烦,也是不可取的。测量时要尽量选择量程大于所测物体长度的刻度尺,这样可避免多次测量的累加,提高测量精确度。 正确读数和记录数据是做好测量的关键。读数时,应弄清各大小刻度值的意义(即标有数字的主刻度的单位及分度值的单位)。如图所示,每一大格为1cm,每一小格为1mm。读数时,还要注意被测物体的始端是否与刻度尺的零刻线对齐,若没有对齐,要将所读数值减去这一刻度的刻度值。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 测物体长度时,测量误差要尽量减小,减小误差的措施有两条:一是采用较准确的刻度尺,采用科学、准确的测量方法测量;二是多次测量求其平均值。在计算平均值时,应先计算列估读值的下一位,然后再对该数进行四舍五入,最后的记录结果一定要和每次测量的记录值的精确度相同。判断刻度尺分度值的方法1.对位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测量值所带的单位,将测量值的每个数位与长度单位一一对应。其步骤是:①先看所给测量结果的“标称单位”;②再从小数点的前一位开始,由标称单位逐级缩小单位,并同时在各个数位上标出对应的单位,直到小数点后的倒数第二位为止;③最后看标出的最后一级的单位(即倒数第二位数字所对应的单位)是什么,此刻度尺的分度值就是什么。2.移位法 这种方法是将测量结果换算成小数点后只有一位数字的形式,此时换算所得的单位就是刻度尺的分度值。如测量值为40mm,移位后为4.0cm,则测量该值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就是1cm。 3.数位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测量时记录测量结果所带的单位与刻度尺的分度值的关系,通过数小数位来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如果测量值的单位是m,小数位只有1 位,测量时刻度尺的分度值就是1m;如小数位有两位,刻度尺的分度值就是1dm;如小数位有3位,刻度尺的分度值就是lcm;如小数位有4位,刻度尺的分度值就是1mm;如小数位有5位,刻度尺的分度值就是 0.1mm。上题中的记录值是以1m为单位,小数位有4 位,测量该值时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就是1mm。如果测量值是以dm、cm、mm为单位记录的,数位方法以此类推。在测量值无小数位的情况下,测量时刻度尺的分度值要比测量值所带的单位大一级。机械运动知识梳理: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长度测量中常常遇到一些不好直接测量的问题。例如:怎样用刻度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细铜丝的直径?乒乓球的直径?圆锥的高?某段曲线的长度?这些就分别用到“累积”、“曲直互化”、“平移”、“公式法” 等特殊办法和技巧.积累法把若于个相同的微小量“累积”起来,变得可直接测量,将测出的总量除以累积的个数,便得到微小量,这种方法叫“累积法”。这种方法用于长度测量就是把多个相同的微小长度的物体叠放在一起,测出叠收后的总长度,用总长度除以叠放物体的个数,得到单个物体的微小长度例如,要测一张纸的厚度,我们可以先用毫米刻度尺测出课本正文(除去封面)的总厚度.利用页数确定纸的张数,用总厚度除以张数算出一张纸的平均厚度。再如,要测细铜丝的直径,可以把细铜丝在圆铅笔上紧密排绕若干圈,测出这线圈的总长度.用线圈的总长度除以线圈的圈数,便可得到铜丝的直径曲直互化法借助于一些辅助器材(例如不易拉长的软线、嘲规、硬币、滚轮)把不能直接测量的曲线变为直线,再用刻度尺测量,这就是“化曲为直法”。譬如:要测某段曲线长,可用不易被拉长的软线,先使它与待测曲线完全重合,并在始末端做上记号,然后把软线拉直,用划度尺测出始末端记号间的长度即为曲线的长度。例如地图上某段公路线的长度用已知周长的滚轮在较长的曲线上滚动,记下滚过的圈数,再用滚过的圈数乘以轮子的周长,就得到曲线的长度汽车、摩托车上的里程表。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作的还可将圆规两脚分开(分开的距离视曲线弯曲程度而定,越弯曲,间距就越小些),再用圆规两脚连续分割曲线,记下分割的总段数,测出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此距离乘以两脚在曲线上连续画出的总段数这便是曲线的大约长度用自行车测一段马路的长时,可先测出车轮的周长,再推出自行车通过这段马路,并数出车轮转的圈数,则圈数乘以周长即得这段马路的长。这就是“化直为曲法”平移法(等量替代法)借助于一些简单的辅助器材(如三角板、直尺)把不可直接测量的长度“平移”到刻度尺上,从而可直接测出该长度,这种方法叫“平移”法。例如借助于三角板、直尺便可测出硬币、乒乓球的直径,圆锥体的高公式法测圆的周长时,可先测出圆的直径,再利用公式求出周长。像这样先测出相关量,再利用公式求出被测量量的方法叫“公式法”再如测长方体体积也用此法化暗为明法有些待测物体,不是明显地露在外面,而是隐含在物体的内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量,如玻璃管的内径、工件的裂缝等,可以选择大小合适的钢针插入孔内,在管口处给钢针做上记号,然后再测钢针记号处的直径即可(常用千分尺测量)。如下图所示考点名称:固体密度的测量测量密度的原理:原理:由密度公式可知,要测量某种物质的密度,需要测量由这种物质构成的物体的质量的体积。测量方法:1. 形状规则的固体:质量可用天平测量,体积可直接用刻度尺测长、宽、高等,并利用体积公式算出,如正方体的体积V=a3,圆柱体的体积V=πr2h,长方体的体积V=abc,根据求得密度。2. 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不溶于水):(1)体积可用“排水法”间接测出(2)质量可用天平测量①先在量筒中倒入适量水,读出水的体积V1(水的多少以刚好淹没固体为宜。水过多,放入固体后液面会超过量程;水过少,不能淹没固体)②将固体用细线拴住慢慢放人量筒内水中,并使其全部淹没,此时读出水与固体的总体积V2 ③由V=V2-V1,得出固体体积。最后根据求得密度。Ⅰ方法一:天平量筒法例:有一块形状不规则的石块,欲测量它的密度,所需哪些器材并写出实验步骤,并表示出测量的结果。分析: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密度大于水的物质的密度,可用排水法测体积。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天平(砝码)、量筒、烧杯、滴管、线、水、石块实验步骤:(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m;(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测出水的体积V1;(3)将石块用细线拴好,放在盛有水的量筒中,(排水法)测出总体积V2;实验结论:ρ==。Ⅱ方法二:助沉法例:有一块形状不规则的蜡块,欲测量它的密度,所需哪些器材并写出实验步骤,并表示出测量的结果。分析: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密度小于水的物质的密度,可用助沉法测体积。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天平(砝码)、量筒、烧杯、滴管、线、水、蜡块、铁块。实验步骤:(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蜡块的质量m;(2)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如图甲将蜡块和铁块用细线拴好,先将测铁块没入水中,测出水和石块的体积V1(3)再将蜡块浸没在水中,如图乙。(助沉法)测出水、石块、蜡块的体积总体积V2; 实验结论:注意:物质的密度比水小,放在量筒的水中漂浮,不能直接用量筒测出体积。例题中采用的方法是助沉法中的沉锤法,还可以用针压法,即用一根很细的针,将物体压入量筒的水中,忽略细针在水中占据的体积,则可用排水法直接测出物体的体积了。Ⅲ方法三:等浮力法例:小明家买的某品牌的牛奶喝着感觉比较稀,因此他想试着用学过的知识测量一个这种牛奶的密度。他先上网查询了牛奶的密度应该为1.03g/cm3,然后他找来一根粗细均匀的细木棒,在木棒的表面均匀地涂上一层蜡,并在木棒的一端绕上一段金属丝(体积不计),做成了一枝“密度计”,小明又找来一个足够深的盛水容器和一把刻度尺,请你帮助小明利用这些器材设计一个测量牛奶密度的方案。要求写出主要的测量步骤并推导出计算牛奶密度的公式(有足量的水和牛奶)。实验原理:漂浮条件、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器材:刻度尺、粗细均匀的细木棒、一段金属丝、烧杯、水、牛奶。实验步骤: (1)将一段金属丝绕在木棒的一端,制成“密度计”,用刻度尺测出其长度L;(2)将“密度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使其漂浮在水中,用刻度尺测出“密度计”露出水面的高度h水;(3)将“密度计”放入盛有牛奶的烧杯中,使其漂浮在牛奶中,用刻度尺测出“密度计”露出牛奶液面的高度h牛。 实验结论:因为“密度计”在水中和在牛奶中,均处于漂浮状态。因此“密度计”在水中和在牛奶中受到的浮力都等于“密度计”的重力。“密度计”的重力不变,所以两次浮力相等。即F牛=F水,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ρ牛gV牛排=ρ水gV水排ρ牛gSh牛排=ρ水gSh水排∵h牛排=L-h牛h水排=L-h水∴ρ牛(L-h牛)=ρ水(L-h水)牛奶的密度:注意:从给定的器材看,即无量筒,也无天平,此时解题的着眼点就不能局限于利用质量、体积测密度。应该展开丰富的联想,而给出“密度计”,是和浮力有关的,就要联想到利用浮力测液体的密度。这种利用两次浮力相等来测密度,我们简称为“等浮力法”。Ⅳ弹簧测力计法(也可称双提法)例:张小清同学捡到一块不知名的金属块,将它放到水中可以沉没,现在,小清同学想测出它的密度,但身边只有一支弹簧秤、一个烧杯及足量的水,请你帮她想一想,替她设计一个测量金属块密度的实验过程,写出实验步骤分析与解: 这是一道典型的利用浮力知识测密度的试题。阿基米德原理的重要应用就是已知浮力求体积。它的基本思路就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浮力,利用水的密度已知,求得物体的体积,即可计算出物体的密度值。实验原理: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器材:一支弹簧秤、一个烧杯及足量的水、金属块、线。实验步骤:(1)用细线系住金属块,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2)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金属块受到的重力G;(3)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金属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拉力F。实验结论:注意:利用弹簧测力计提着金属块测一次重力;再提着金属块测一次金属块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因此简称为双提法。这一实验使用的仪器少,操作简单,是常用的测量物体密度的方法。转载请保留本文连接:分享到:相关文章声明:《【什么铅球】实验(1)上体育课时,同学们练习投掷铅球.为铅球到底是用什么做的争论起来.小明说:“铅球就是用铅做的》由“军中马”分享发布,如因用户分享而无意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TA的分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卡奇水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