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历史高考主要会用到哪些教材?必修选修一、二、三?选修用哪些?

【高考山东】2013年高考岳麓版历史二轮阶段检测示范卷(必修三)专题训练: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内附详细解析)_学科网
资源篮中还没有资源,赶紧挑选吧!
【高考山东】2013年高考岳麓版历史二轮阶段检测示范卷(必修三)专题训练: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内附详细解析)
扫一扫手机阅读更方便
预览已结束,查看全部内容需要下载哦~
2013年《山东高考》岳麓版历史必修三二轮阶段检测示范卷(含解析):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2012年11月山东潍坊市四县)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 小说等主流文学表现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来源:ZxxkCom]
A.逐渐平民化
B.逐渐贵族化
C.逐渐神秘化
D.逐渐宗教化
2.这是发源于中国古代,流行于东亚一些国家、地区的民间习俗。在每年的端午节,人们都要隆重地举行如图所示的活动。传说这一习俗是为了纪念古代伟大的诗人(
试题,历史,高三,岳麓版,全国,2012,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审核人:lee1234567
扫一扫手机阅读更方便
Copyright & Phoenix E-Learni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2015年高考历史复习时间轴[必修一二三]_学科网
资源篮中还没有资源,赶紧挑选吧!
2015年高考历史复习时间轴[必修一二三]
扫一扫手机阅读更方便
预览已结束,查看全部内容需要下载哦~
古代的政治
近代政治制度
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
时间 27~45
关系 合作革命 对峙战争 合作抗日 分裂敌对
原因 共同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 国民党叛变革命 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阶级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素材,历史,高考,三轮冲刺,高三,全国,2015
审核人:历史林金水
扫一扫手机阅读更方便
Copyright & Phoenix E-Learni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2013年《山东高考》岳麓版历史必修一二轮阶段检测示范卷(含解析):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专题训练_学科网
资源篮中还没有资源,赶紧挑选吧!
2013年《山东高考》岳麓版历史必修一二轮阶段检测示范卷(含解析):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专题训练
扫一扫手机阅读更方便
预览已结束,查看全部内容需要下载哦~
wangzhen1984
1.(2012年1月新疆)日,北京大学等校三千多名学生到天安门前集会,举行游行示威。他们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要求惩办卖国贼。这场运动的性质是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C.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D.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2.(2011年12月安徽省城名校联考6题)某网站为纪念建党90周年准备推出了一个名为《激荡90年之光辉历程》的栏目。该栏目下边设计了如下子栏目:①《被迫长征》②《探索的三十年》③《内战建国》④《乱世建党》⑤《改革开放》⑥《敌后抗日》。如果按照子栏目所涉及事件的时间来排序,正确的排序应该是( )
A. ④①③⑤②⑥
B. ④①⑥②③⑤
C. ④①⑥③②⑤
D. ①④⑥②③⑤
3. 日,驻华北l3军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日本在华北地区驻军始于(
A.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C.辛亥革命失败之后
D. 九一八事变之后
4.(2011年10月诸城市
单元,中华民族,示范,岳麓版,训练
审核人:chenguoling
扫一扫手机阅读更方便
Copyright & Phoenix E-Learni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高考历史必修一专题复习大纲
我的图书馆
高考历史必修一专题复习大纲
必修一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西周的政治制度(考试说明:西周的政治制度)
1、“家天下”制度的开始:在夏禹之前,政治权力的交接通常以禅让方式实现。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地位。政治权力由
“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国家成为帝王的私产,王权在一姓中世袭,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西周的政治制度: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⑴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⑵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⑶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考试说明: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决策方式而言,表现为皇权至上、独裁专断;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
中央集权:是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中央统帅地方,地方听命于中央;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经济基础:自然经济
思想来源:法家思想
3、基本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其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4、发展过程:萌芽于战国,
确立于秦朝,
巩固于西汉,
完善于隋唐,
加强于宋元,
强化于明清。
5、具体表现:
▲中央权力机构:
①秦:皇帝制度: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
中央制度:1、三公:丞相有左右二员,是皇帝助手;
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特点:三公互不统属,都对皇帝负责
&&&&&&&&&&&&&&& 2、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
典客、宗正、少府、治粟内史
②汉:内外朝制度:1、内朝:皇帝破格选用身份低微的士人;
皇帝亲自任命和指挥的高级将领。
&&&&&&&&&&&&&&&&&& 2、外朝: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
③唐:三省六部制:1、三省: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 2、六部: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探究:三省六部制是怎样完善中央集权制的?
1、三省之间互相牵制,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
2、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分割了,有利于加强皇权;
3、在门下省设政事堂,凡有资格参加会议者,身份也等同于宰相。
④宋:1、设中书门下,其长官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简称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
2、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散相权;
3、宋代也曾实行过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的制度。
⑤元: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
⑥明:明太祖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
明太祖废行省,设承宣布政使司(俗称“省”)、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明成祖(即永乐帝)设殿阁大学士。
△探究:明朝内阁制与西方内阁制的差异:
⑥清:雍正帝设军机处
&&&& 职能:军机大臣钧由钦定,只能跪受笔录皇帝旨意,无决策权
评价:1、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政治决策封闭性的特征也更为明显。
2、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办事效率较高。
▲地方行政制度
①历代行政区划的演变
秦朝:郡县制(少数民族地区设同级的“道”)
西汉:郡国并行制
东汉:州、郡(王国)、县(侯国)
唐朝:道、州、县
宋朝:路、州、县
元朝:省、路、府、州、县;
中书省直辖的“腹里”;
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四川、青海。
明朝:承宣布政使司(省)、府、县
清朝:省、道、府、县
② 古代三大地方制度
▲监察制度:
①秦: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地方:设监御史监察郡守。
②汉: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地方: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官
③唐:中央设御史台,监察刑狱
④北宋:中央设提点刑狱司;地方由中央派遣文臣担任地方官,并在各州设通判,监察知州
⑤元:中央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
⑥明: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负责地方监察事务;设厂卫特务机构监视、侦察官民不法行为
⑦清:中央设都察院,是集行政监察、司法监察和财政审计为一体的国家最高监察机关
&&&& 积极:加强了政府对官员的监督,调整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 局限: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是有限的
▲选官制度:
①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袭继承祖上的权位。
②察举制:有官吏查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举荐予以任用;
③科举制:考试选官的制度(隋朝开创,唐朝完善,宋代发展,明清陷入困境)
△探究:如何评价科举制?
实质:是一种将人才诱入最高权力者可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加强君主专制);
& 进步: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
&&&&&&& 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
&&&&&&& 促成了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 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有一定的合理性;
& 局限:明清八股取士,阻碍了思想文化的进步,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积极作用:
&&&&&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②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有利于加强民族融合,促进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消极作用:
①政治上,易形成暴政统治和腐败现象,阻碍历史发展;
②思想上,钳制了人民的思想,阻碍思想文化进步;
③经济上,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总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自始至终相伴而存在;明清以前以积极作用为主,明清时期消极作用占上风。
必修一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考试说明: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性与侵华的阶段性
二、不平等条约及其危害
1、中英《南京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中美《望厦条约》
2、中日《马关条约》
3、《辛丑条约》
三、瓜分狂潮(甲午战后)
特别关注: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课本P29)(背景、目的、内容、实质、影响)
四、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五、抗日战争(& 广义)
▲探究一、日本侵华原因
&&&&&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政发展的不平衡。
直接原因:经济危机。
蓄谋已久:1868明治维新“大陆政策”;
1927东方会议“征服满蒙”。
有利条件:欧美“绥靖政策”;
中国内战。
历史传统: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
▲探究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初步形成:“西安事变”
原因:①中共抗日活动的感召: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立即发表抗日宣言;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领导一二九运动、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6年成立东北抗日联军。
②人民爱国运动的推动:关内外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
&&&&&&& &&&③国民党爱国军队的榜样:蔡廷锴、蒋光鼐、安德馨、宋哲元、冯玉祥
④张、杨的爱国思想。
西安事变:时间、经过、结果、意义(课本P42)
正式形成: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8日中共提交《合作宣言》;
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变,直逼宁沪;
1937年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1937年9月改编工农红军;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意义:从此,抗日战争发展为全民族抗战。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探究三、抗日战争的特点和胜利原因(参阅优化设计P12)
▲探究四、两个统一战线的比较
▲探究五、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
①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收回了宝岛台湾、消灭了三个伪政权,维护了国家统一。
②抗战的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③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以提高并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必修一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考试说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共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辛亥革命(三段十二事)
▲探究一、全面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目的:直接目的:为了防止袁世凯独裁统治。
根本目的:确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内容:主权在民: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自由、平等、权利);
三权分立:民国实行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分立政治体制;
五院制度: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考试(创新)
责任内阁:为防止总统独裁,约法还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中多数党产生。
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进步性: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局限性:没有反帝;没有涉及“民生”。
▲探究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
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功绩:政治: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最大功绩),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
经济: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促成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第二高潮。
&&&&& 思想:使人民参政议政意识提高,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历史: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20世纪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巨变。
&&&&& 国际:对亚洲近代各国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局限:辛亥革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性,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
任务,没有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二、五四运动:
&三、中国共产党成立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包括抗日战争)(一)、1924—1927国民大革命
1、第一次国共合作
背景:⑴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失败,使中共认识到要战胜强大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⑵屡战屡败的孙中山也希望与中共合作;
⑶共产国际帮助中共与国民党合作。
过程:⑴中共三大:1923年中共三大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通过了中共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决定(合作;政治、思想、组织上的独立性)。
⑵国民党一大:1924年初,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同意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党内合作)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形成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也标志着国民大革命兴起。
2、北伐战争
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时间:1926年7月—1927年7月
领导:广州国民政府
军队:国民革命军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过程:珠江—长江—黄河。
(粤、赣、湘、鄂、闽、浙、苏、皖、豫)
失败: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7月15日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七一五政变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全面破裂,国民大革命失败。3、国民大革命评价(课本P64)&(二)、1927—1937国共十年对峙
1、南昌起义:
原因:大革命失败的教训(统一战线和军队的领导权)
时间:1927年8月1日&
领导: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陈毅
军队:国民革命军(为了团结国民党左派)
意义:打响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即“国共十年对峙”的开始)。
2、八七会议
时间:1927年8月7日&
地点:汉口(今武汉的一部分)
领导:瞿秋白
内容:①纠正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②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
&&&&&&&&&&& ③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
④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标志着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初步形成。
意义:中共历史上第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为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共指明了前进方向。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江西)
时间:1927.10
领导:毛泽东
过程:1927.9& 秋收起义& &&&&&&工农革命军
1927.10 上井冈山&&&&& 第一块根据地
1928.4& 井冈会师&&&&& 中国工农红军
意义:①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星星之火,也标志着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②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也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4、红军长征
原因:根本原因是党内王明“左”倾错误的发展;
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过程:1934.10 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开始长征
1935.10中央红军和刘志丹领导的红军陕北会师;
1936.10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意义:中国革命的中心从南方转移到北方。中国革命的重心从民主革命转移为民族革命。
(长征是宣传队、播种机、宣言书。--毛泽东)
5、遵义会议
时间:1935年1月15日—17日
地点:贵州遵义
内容:①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到1942年整风运动,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思想上的错误才得到彻底纠正);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意义:①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②是党的历史上又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三)、年& 抗日战争(略)
(四)、年& 解放战争1、1945年重庆谈判和重庆政协(略)
2、解放战争
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结束了数千年来中国社会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人民的历史。
结束了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是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是20世纪中国社会的第二次巨变。
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它也是马克思主义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必修一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国家统一
(考试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一、新中国成立
二、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1、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
2、文革对民主和法制的破坏
①造反派夺取各级领导权,全国大动乱,并且建立了革命委员会,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
②人大制度和政协制度被严重破坏。
3、新时期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
①改革国家领导体制:1980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提出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初步构想;
②修改宪法: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修改宪法,成为我国在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③制定依法治国发展方略:
1、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2、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三、“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二)、“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必修一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考试说明: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基本方针: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3、外交成就:
&& 建国第一年: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
&& 1950年初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 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政策逐渐成熟;
&& 1954年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 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 ①提出: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一致同意将其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 ②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 ③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1、重返联合国:
1、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美国的霸权地位衰落;
2、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日益成为国际事务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3、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逐步提高;(根本)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1、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发挥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
2、有利于我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3、大大增强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
4、有利于打破超级大国操纵国际事务的局面;
2、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关键)
美:美国长期推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
中:中苏关系不断恶化;
解决台湾问题需要改善中美关系;
⑵过程:1971.4 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
1971. 7 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2.2 尼克松总统访华,并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1978.12 双方签署《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1979,1.1 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关系正常化;
⑶对中国的影响:是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给新中国带来第三次建交高潮;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3、中日邦交正常化
⑴直接原因:中美关系的缓和;
⑵过程: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双方签署建交的联合声明;
⑶意义: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揭开了中日两国关系新的一页,对于两国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有重要意义;
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1、外交政策: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
⑴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积极参与联合国的活动,如维和、裁军,以及促成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首脑首次会晤等;
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合理、公正地解决;
作为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⑵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2001年上海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领导成立了上海合作组织:
& ——1996,上海五国机制;2001,上海合作组织;
& ——开创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必修一专题六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考试说明: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
一、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①地缘因素:三洲要冲,山多地少,港湾众多。
②经济因素: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繁荣;
③政治因素:小国寡民和独立自治的城邦政体;
④思想因素:平等互利的观念;
⑤教育因素:重视对公民参政素质的培养;
2、实质:奴隶主的民主;
3、突出特征:主权在民、抽签选举、轮番而治、法律至上。
二、雅典民主政治
& 1、背景:平民和贵族反复斗争的结果;
& 2、发展历程:
&&&& ①奠基:梭伦改革(BC594年)
&&&&&&&&&&& 经济上:颁布解负令,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内容&&&&&&&&& 实行一系列措施促进工商业发展;
&&&&&&& 政治上:按财产多少将自由民分成4个等级;
&&&&&&&&&&&&&&&&&&& 设立新的国家机构: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
&&&&&&&&&&
&&&&&&&&&&&&&&&&&&& 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贵族专权的局面;
&&&&&&&&&&&& &进步& 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 梭伦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 评价
&&&&&&&&&&&&& 局限:梭伦改革的中立政策(既不迁就贵族,也不偏袒平民)未能彻底化解社会矛盾;
&&&& ②确立:克里斯提尼改革(BC506年)
&&&& ③顶峰(黄金时代):伯里克利改革(BC443年~BC429年)
&&&&&&&&&&&&&& 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
抽签方式产生;
&&&&&& 内容&&& 主要机构有: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
&&&&&&&&&&&&&& 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 国家为参政的公民发放津贴;
&&&& 局限:
①范围:建立在对奴隶专政的基础上,并将妇女和外邦人排除
②性质:雅典的民主政治是一种奴隶社会的原始的直接民主;
③参政方式: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很可能导致
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造成国家混乱和内耗;
&&&& 进步:
①雅典民主政治开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使国家公职人员由
选举产生,并受群众监督,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
②雅典民主政治有力促进了雅典经济文化繁荣和国家的强盛;
③雅典民主政治开民主政治之先河,为后世提供了值得参照的政治体制,包括在法制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
三、罗马法
1、罗马历史基本脉络:
&&& 罗马城邦时期:BC753年~BC509年;
罗马共和国时期:BC509年~BC27年;
&&& 罗马帝国时期:BC27年~AD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AD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存在至AD1453年)
2、发展历程:
&& ⑴罗马成文法的开端:《十二铜表法》(BC449年)
&&&& 背景:习惯法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
贵族垄断立法权并随意曲解以欺压平民;
广大平民的不断斗争;
&&&& 内容:涉及法律诉讼、债务、家庭关系、财产继承、宗教、
犯罪、刑罚等
&&&&&&&&& 局限:是以往习惯法的汇编,掺杂部分落后习俗;
实质上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法规;
进步: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专权,维护了平民利益;
&& ⑵罗马法的发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从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的原因:
罗马不断扩张,统治范围不断扩大;
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 ⑶罗马法学的成熟:自然法
&&&&& 含义: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法律观念;
(自然法是具体法规的思想基础和指导原则)
&&&&& 代表:(自然法之父);
&&&&& 核心观点:人类自然平等;
&&&&& 影响:自然法中蕴含的人类自然平等的思想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概括和升华;
标志着罗马法学的成熟;
3、实质:维护奴隶主统治的工具;
&& 对罗马:
①公民法调动了公民的爱国热情和参政的积极性;
②万民法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③总之,罗马法有利于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和繁荣进步;
&& 对世界:
①它是近现代法制的先声,如陪审制度、律师制度、诉讼原则等均源于罗马法;
②罗马法直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
③其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空和民族的永恒价值;
必修一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德、美、法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考试说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二、全面认识美国1787年宪法
1、内容:美国实行联邦体制;中央政府三权分立
2、体现的原则&&
&联邦制原则: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拥有部分自主权
&& 分权制衡原则: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民主原则:总统和议员均有选举产生
①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②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③联邦制的实施,使美国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既有利于全国性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也有利于资产阶级政权的巩固。
总之,有利于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局限:种族歧视问题仍然存在,黑人奴隶制度未废除,未真正解决人权问题。
三、全面认识资产阶级代议制
①概念:资产阶级代议制又称议会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主权的制度。代议制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最早产生于英国(“议会之母”),后被许多国家效仿。
②特点:选举和议会立法
③影响:体现了资产阶级意志,从法律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成果;是人类文明成果,有力地推动了世界民主化进程;既体现了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又有无法实现真正普遍人权的局限。
四、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不同
必修一专题八&&& 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考试说明:《共产党宣言》)
三、巴黎公社(考试说明:巴黎公社)
三、俄国十月革命(考试说明:俄国十月革命)
▲探究一:俄国十月革命的特点
1、它首先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际单独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2、它走的是中心城市发动起义,再扩大到小城镇和广大农村的革命道路,这是由俄国的国情决定的;
3、在革命过程中,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紧密相连的,形成了急剧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的革命;
▲探究二: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的异同
必修一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考试说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①二战后期形成雅尔塔体系(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制),
奠定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
②二战后,美苏在社会制度、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冲突加剧,昔日盟友反目成仇;
③美苏形成了实力均势:
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力量膨胀,要求称霸世界;
战后苏联成为惟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成为美国称霸的障碍;
2、美苏冷战
①概念: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战争以外一切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②实质: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消极: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引发美苏之间螺旋式上升的军备竞赛。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造成国际局势一次次紧张。
在欧洲,导致1949年德国分裂;
在亚洲:导致50年代的朝鲜战争和60年代的越南战争;
在美洲:60年代古巴导弹危机一度将人类拖入核战争的边缘
①美苏两国势均力敌,在半个多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不同的社会制度的国家都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用于内部的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兴起不结盟运动,努力使自身发展壮大,
第三世界崛起。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两极中孕育着多极)
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两极格局结束后的一超多强)
1、两极格局的瓦解:
标志: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
& 原因:苏联和东欧自身政治、经济体制弊端,积重难返,改革失败;
&&&&&&& 西方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
2、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⑴表现:当今世界的格局是一超多强
①美国:在两极格局结束后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力图建立单极世界
②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加快:
1993年,马约(即《欧洲联盟条约》)生效 ,欧盟正式建立;
1999年,欧洲统一货币欧元正式启动;
③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
④俄罗斯走出低谷(叶利钦的全方位外交和普京的务实政策)仍是与美国相抗衡的军事大国;
⑤中国的经济迅速增长,国际地位与影响日益俱增。
⑥第三世界国家成为国际社会重要的一支力量
⑵影响:有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作用,有利于建立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3、说明: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是必然的历史趋势;世界多极化格局至今尚未形成;世界政治多极化的根源是经济力量多元化。
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个体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手工业和商业始终是农业的补充,其发展方向与规模一直被历代王朝控制着。
一、经济结构:(考试说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
(一)古代农业
1、耕作技术:
原始社会到西汉时期的南方:刀耕火种
&& 春秋战国:铁农具、牛耕出现;
&& 西汉:牛耕普及全国,铁农具数量增加;曲柄锄、大镰出现;
&& 东汉:耦犁(二牛抬杠)回转不便,在某些地方出现一牛挽犁;
&& 唐朝:出现了较轻便的曲辕犁。
&& 原因:小农户个体经营(生产关系),使耕作技术(生产力)难以实现革命性的发展。
2、水利工程:
&& 战国:秦国李冰父子主持的都江堰;郑国主持的郑国渠。
&& 汉代:关中农民创造了井渠,至今还流行于新疆;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除水患。
3、主要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全面认识小农经济
1、形成时期:春秋战国
2、形成原因:
&&&&&&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突出表现:铁犁牛耕的出现);
直接原因:井田制(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的瓦解;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典型:秦国商鞅变法)
3、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 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己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
实际上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①分散性:属于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②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相互间缺乏交往与合作;
③落后性: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生产资料有限,生产工具相对简单,生产技术长期不变,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 ①在封建社会前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②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逐步阻碍经济的发展。
&&&&&& 时间:1842年后(鸦片战争后)
标志: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原因:列强入侵,外国廉价商品大量涌入,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
(二)手工业
1、纺织业:
①新石器时代:工具:陶纺轮、骨梭、骨针、骨锥
原料:麻、葛、丝
&&&&&& ②商代:祭祀蚕神;玉蚕;专职官员;
③西周: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作“妇功”。
从业者是“国有六职”之一;
④汉代: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褝衣;
丝绸之路;中国被称作“丝国”;
⑤唐代:官营纺织作坊规模大,私营纺织作坊兴起;
⑥宋代: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地区
⑦明代:纺织手工业作坊或工场中集中了数量众多的雇工,而且在一些发达地区还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
2、冶铸业:
&&&&&& ①冶铜业:
出现:新石器时代晚期(小件铜器;不是主要生产工具)
&&&&&&&&&& 高潮:商周时期,代表作有司母戊鼎。
&&&& ②冶铁业:
&&&&&&&& 春秋战国:出现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
&&&&&&&& 战国: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
&&& &&&&&西汉:制度:铁业官营制度;
燃料:用煤作冶铁的燃料;
鼓风:自然通风→人力皮囊鼓风→畜力鼓风→
东汉南阳太守杜诗水排鼓风
&&&&&&&&&& 南北朝:灌钢法
3、陶瓷业:
①陶:原始社会:陕西半坡氏族的彩陶;
山东龙山文化的黑陶
&&&&&&&&&&& 唐:唐三彩
&&&&&& 从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 东汉:青瓷;
&&&&&&&& 唐代:行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名窑: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
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
&&&&&&&&& &&&&&技艺:唐代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
&&&&&&&& 宋代: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
&&&&&&&& 清代:康熙年间发明粉彩瓷器工艺
▲全面认识手工业:
1、历史悠久、技艺高超、工艺精湛,长期居于世界前列;
2、与农业紧密结合,并受其制约;
3、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官营手工业,规模大、分工细,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明代前期以前一直占据手工业的主导地位;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某些部门在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期以后占据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剩余部分拿到市场上销售。
&&&&&& 时间:1842年后(鸦片战争后)
标志: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原因:列强入侵,外国廉价商品大量涌入,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
(三)古代商业
1、商业活动:
&&&&&& 远古: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商朝:甲骨文资料表明,商业已经有了初步发展
西周:货币需求增加,骨贝和铜贝流通
春秋战国: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汉代:商运活跃,史书中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的记载;
&&& &&商人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
&&&&&& 唐代:水陆商运十分发达,柜坊(银行)、客舍、邸店、车坊等服务于商运的辅助性经营场所生意兴隆。
&&&&&& 宋元:海外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欧亚非。
&&&&&& 明代:会馆、商帮出现。势力最大的商帮是晋商、徽商。
2、“市”的发展:
&&&&&& 秦朝:管理“市”的法律规定,明码标价、当众投钱。
&&&&&& 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 魏晋: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
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进行管理。
&&&&&& 唐代:草市作用显著;夜市出现且比较繁荣。原有“市”的
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
&&&&&& 宋代:“市”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草市有较完善的饮食服务设施;
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 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3、商业都会:
&&&&&& 战国:有的城市已经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 王莽时期: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唐代:长安、洛阳、扬州为全国商业中心;
杭州、湖州为地区经济中心;
宋代:都市商业繁荣,汴京有夜市、晓市和定时一聚的庙会
&& 清代:苏州、盛泽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
▲全面认识古代商业:
①商业起源早,并且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②古代中国的市场交换比中世纪的西欧发达;
③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④政府逐渐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但长期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长足发展;
⑤商业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二、经济政策:(考试说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一)重农抑商政策:
1、地位:中国封建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
2、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 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 确立及发展: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后为历代王朝执行;
&&&&&&&&&&&&& 《吕氏春秋》提出了后世长期遵循重农原则,特别强调其作用不仅局限在经济方面,还可以安定民心。
&&&& 主要措施:①贬低商人地位(汉代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②限制经营范围(汉代盐铁官营制度);
③限制对外贸易(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
④重租税(汉代“重租税以困辱之”);
&& 积极:封建社会前期,保护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 消极: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违背
经济发展规律;是中国在近代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
导致中国经济结构过于单一。
(二)“海禁”政策
&&&& ①由封建经济的封闭性决定(根本原因)
②封建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明朝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
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清朝统治者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③统治者盲目自大观念的影响;
2、内容: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 &&&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阻碍了中外文化交流,使中国与世隔绝并逐渐落后于世界。
三、资本主义萌芽(考试说明:资本主义萌芽)
①时间:明朝中后期
②地点:江南(苏州)
③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此基
础上,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 ④标志:手工工场的出现(即“机房”的出现);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①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的经济形态,代表了社会发展进步的总趋势;
②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
③由于受封建制度的束缚,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5、发展缓慢的原因:
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国内市场);
直接原因:封建制度及其经济政策的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
封建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资金流向买房置地);
必修二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考试说明: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 时间及标志: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 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外国商品倾销;
&& 影响:①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 ②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输出和劳动力市场,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兴起。
2、洋务运动:
含义:地主阶级洋务派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创办近代工业,以维护清朝统治;
影响: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即经济工业化;也可以理解为中国的工业革命。)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
(考试说明:民族工业的兴起;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探究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了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具体表现:
1、从地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内地较少;
2、从部门分布看: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
完整的工业体系。
3、从实力看: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在一些主要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4、总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是在中国自身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是在列强侵略下的“早产儿”;
▲探究二: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1、不利因素:
①先天的不利条件:不是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缺乏必要的资本、技术、市场、人才和思想观念的准备
②面临三大政治障碍:即外国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③缺乏安定的环境: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民族工业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2、有利因素:
①列强侵华客观上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
②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的历届政府大都鼓励兴办实业;
③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使实业救国思潮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的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 3、启示:
①要实现近代化,必须首先实现民族独立;
②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要坚持改革开放,更新观念,重视科教兴国;
必修二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考试说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过渡时期
二、全面建设
三、 文革时期(略)
四、1976—今&&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探究:中共的土地(农村)政策
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试说明: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发展)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二、交通工具的进步
三、通信工具的进步
四、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特征及影响:
①随着中国近现代经济、民主和思想文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演变而进行的。
②趋势是由闭关自守变为面向世界;由封建传统变为向现代化迈进。
③既存在着新旧冲突,又存在着东西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但始终保持着本民族的特色。
④地域之间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特点,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人们的社会生活近代化进程明显,但在偏远农村和内地却变化不大。
⑤受西方外来文明影响深刻,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
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②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③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必修二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一、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
(考试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二、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扩大(考试说明:英国的殖民扩张)
(一)英国的殖民扩张及世界殖民霸权的确立
&& 1、有利条件:
地理:地处大西洋航路的中心,地理位置优越
经济:实行重商主义政策,开展圈地运动,经济实力雄厚
政治: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使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军事:建立起一支具有强大实力的海军
殖民掠夺:1607年,在北美洲获得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
&&&&&&&&& 1613年,在印度建立商站。
2、扩张方向
&&&&& 17世纪上半叶,英国主要向三个方向发展:地中海和东印度的商业贸易开发;纽芬兰渔湾的渔业开发和北美殖民地的农业拓殖;
在北爱尔兰进行拓殖活动。
3、争霸经过
①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②1651年,英国颁布《航海条例》,由此引发了三次英荷战争,英国打败荷兰。
③1756—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法国战败。英国不仅获得法属北美殖民地,还确立了在印度的优势,并成为海上霸主,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二)殖民扩张的影响
①对殖民国家而言,加快了原始积累,扩大了海外市场,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对殖民地而言,一是灾难,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贫困落后;
二是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③对全世界而言,打破了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促进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三)全面认识殖民扩张:
列强的殖民扩张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以积累原始资本为主要目标,以掠夺金银等贵重金属为主要手段的早期阶段。二是以争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为主要目标的中期阶段。三是以寻求投资市场为目的,以积极展开对外资本输出为目标的帝国主义后期阶段。至此,世界几乎被瓜分完毕。每一阶段呈现的特点是由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同而导致的。
四、三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和最终形成和经济全球化
(考试说明:工业革命)
▲探究: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欧美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1840——1842;1856——1860),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中国近代工业产生。
&&&&& 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的发展;中国的救亡图存运动出现了新高潮。
&&&&& 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时,中国处于内战中,没有发展科技革命的和平环境。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外有帝国主义的长期封锁、内有接连不断的左倾错误,失去了发展科技的大好时机。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必修二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一、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
(考试说明: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爆发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②具体原因:盲目生产、无序竞争、自由放任主义盛行、财富分配严重不均、胡佛政府的不干预
& ③直接原因:股价暴跌
2、特点: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破坏性强
①破坏生产力和浪费社会资源。&&
②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面临挑战;
③使世界局势紧张;(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激化)
4、应对措施:
①改革:罗斯福新政
②战争:德、日法西斯上台,侵略扩张。
二、罗斯福新政(考试说明:罗斯福新政)
三、战后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
(考试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四、战后德国和日本的运行机制(考试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探究:资本主义经济理论
必修二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考试说明: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一、列宁的探索
二、“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三、苏联的经济改革
&&&&&&&&&&&&&
必修二专题八&&&&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考试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一、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以美国为中心)
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三、世贸组织与中国入世
1、世贸组织:
①前身:关贸总协定
②建立:1986年乌拉圭谈判启动;
1994年达成《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
1995年协定生效,世贸组织正式成立。
③原则:通过市场开放、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等原则,达到推动
世界贸易自由化目标
④影响: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组织。
它的成立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
它的成立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已经开始。
它的成立标志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又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2、中国入世
原因: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需要中国,中国需要世界;
入世:2001年多哈会议上中国正式入世
影响:①中国入世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有利于中国利用有利国际条件发展经济;
&&&&&&&& ②中国入世是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求,也必将有力推动世界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 ③作为发展中国家,入世对中国而言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探究一:全面认识经济全球化:
1、进程:新航路开辟→两次工业革命→20世纪90年代以来(真正全球化)
2、概况:主要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 主体:跨国公司
3、实质: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利:①从长远来看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
②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地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为各国提供了更多发展机会;
③经济全球化也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弊:①经济全球化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造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②使世界经济相互依赖加深,易导致全球性的经济、金融、生态危机,威胁全人类生存;
③发展中国家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挑战
▲探究二:怎样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之间的关系?
①在发展中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形成对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影响。
②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集团化的最后归宿。
①经济全球化在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而产生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②经济区域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
▲探究三: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1、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同时存在,但总的来说是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
2、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3、发展中国家的正确态度:
①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的必然结果,是无法改变的历史趋势,因此,反对全球化是不正确的,也是无济于事的。
② 发展中国家要抓住全球化这一机遇,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孤立于全球化之外是没有出路的。
③ 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和安全问题要有充分的认识,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趋利避害,要努力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争取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向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调整。
&&&&&&&&&&&&&
必修三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考试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二、儒家思想的演变(考试说明: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探究一:为什么汉武帝以来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一直处于正统地位?
①儒家思想自身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趋时更新;
②中国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和小农经济与儒家思想与具有一致性;
③统治阶级为巩固统治的需要而大力扶植和倡导;
△探究二: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新增内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三纲五常
特点:以儒学为基础,融合道家、法家、神仙方术的思想
目的: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思想上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政治上×的封建专制。
影响:对当时:有利于巩固西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防止分裂,适应了西汉社会发展的需要;
&&&&& 对后世:使儒学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为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
△探究三:宋明理学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点
△探究四:对宋明理学的评价
& 消极影响: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来维系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民的自然欲求;
& 积极影响: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崇尚气节,讲求自我节制,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探究五:明清之际民主思想活跃的原因?该如何看待?
& 原因:见前面《儒家思想发展演变表》
①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使我国的传统文化焕发了新生
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②本质上仍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与西方国家的早期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有本质区别;
③它并不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思想,这决定了其在社会变革方面的作用有限;
④这种民主思想的出现根源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而其未能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亦根源于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发展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经济。
△探究六: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 ①是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是人类文明宝贵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对中国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探究七: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 ①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②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团结
③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有利于现代民主政治建设
④以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⑤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⑥“先义后利”的观念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课外补充:中外思想活跃期
必修三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考试说明:科技成就)
△探究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没有转化为近代科学的原因
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自身的缺陷:重视总结经验和实际应用,轻视理论概括;
②中国学者“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妨碍对自然的研究;
③封建小农经济的束缚;(根本原因)
④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制约。
△探究二: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原因
①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是科技高度发达的根本原因;
②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使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广泛而频繁;
③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不但巩固国家统一,而且促进科学技术的交流和传播;
④明清之前,历代统治者对外政策开明,对外交流广泛,使中国吸收了外来文化;
⑤古代科学家的刻苦奉献精神
五、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考试说明: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文学成就;京剧的产生和发展)
1、汉字的演变:
&& ①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较成熟的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以及一些器物上的铭文(金文);
&& ②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金文,经过小篆发展出隶、楷、草、行。
2、书法艺术:
&& ①含义:以中国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的
独特艺术。
&& ②字体:小篆:创始于秦代,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 隶书:始于秦朝,通行于汉魏,结构对称,整齐安定;
&&&&&&&&&& 楷书:成于汉末,字形方正,规矩严整;
行书:盛行于晋,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
草书: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奔放跃动;
③著名书法家:
3、中国画:
&& 分类:按题材分: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 按表现技法分:工笔、写意、
&&&&&&&& 按作者分:文人画、民间工匠、宫廷画师。
评价:中国画的精粹是山水画(山水画的灵魂是意境);
&&&&& 唐代诗人王维以诗入画,被后人奉为文人画的鼻祖。
&& 艺术渊源:京剧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地方戏的优点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发展历程:萌芽于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
正式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40年)以后;
&& 艺术特色:二黄、西皮两大唱腔系统;
生、旦、净、丑四大角色行当;
&& 评价:京剧的艺术成就比较全面和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
5、文学成就:
▲提示:学习古代文化相关内容要注意两点: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文化是由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的,同时又反映时代发展状况。(文学体裁的演变就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
②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书法、国画、京剧等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不但镌刻着中华民族的烙印,也是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要注意继承和发扬。
必修三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考试说明: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新思想的萌发:鸦片战争后
1、代表人物及主张:
&& ①林则徐:编译《四洲志》、《华事夷言》;
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 ②魏源:《海国图志》,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2、核心主张: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即“师夷长技以制夷”)
&& 进步:启迪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救亡图存”由此成为近代中国社会思想主流;
&& 局限:林、魏均是地主阶级的代表,最终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早期维新思想:第二次鸦片战争
& ①洋务运动的开展;②民族工业的兴起;
2、代表人物及主张:
&& 王韬、郑观应;
&& 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发展工商业等;
&& 进步:为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奠定基础;
&& 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付诸实践;
▲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探究: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三大特征::
1、近代思想解放的主题是向西方学习,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且学习西方与抵御侵略、启蒙与救亡相联系,体现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2、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入的历程。
3、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共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必修三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考试说明:孙中山和三民主义、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
总论高考资源网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的三次伟大巨变:
第一次巨变是在三民主义指导下,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它推翻了中国两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使中国人民醒了过来;
第二次巨变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于1956年通过三大改造在中国确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人民站了起来;
第三次巨变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实现了拨乱反正,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解放了生产,使中国人民富了起来。w.w.w.k.s.5.u.c.o.m
一、孙中山三民主义
二、邓小平理论
三、毛泽东思想
特别补充:邓小平理论主要内容:
①发展道路:走自己的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②发展阶段: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③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④发展动力:改革开放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⑤外部条件:和平与发展。
⑥政治保证: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⑦战略步骤:分三步走战略。
⑧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⑨祖国统一:“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必修三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教育与科技
(考试说明: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时间:1956年& 毛泽东&
目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内容: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三、教育事业的发展
必修三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西方人文精神发展历程(西方历史上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运动
(考试说明: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二、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考试说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探究: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与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的异同:
必修三专题七&&&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考试说明:牛顿和经典力学、进化论、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爱因斯坦和相对论、量子论、现代信息技术;)
一、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二、生物学的革命性变化——进化论的提出
诞生标志:1859年达尔文(英)发表《物种起源》;
&& 传播者:赫胥黎(《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用比较解剖学论证人猿同祖论)
&& 主要观点:①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 ②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意义:①挑战神学,开创生物学发展的新时代;
②传入中国,震动中国思想界,对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三、科技革命(第三、第四课合并)(重复:必修二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必修三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考试说明:文学的主要成就、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影视艺术的产生于发展;)
一、文学成就
二、艺术成就
发表评论:
馆藏&82616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必修选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