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腹痛中医药保健方案科研方案

小木虫 --- 500万硕博科研人员喜爱的学术科研平台
&&查看话题
2014中医药科研设计与 SCI论文写作培训班(上)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于1995年创刊,是我国第一本被SCI收录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期刊,2013年最新影响因子为1.059,在国际CAM领域学科排名上升至12名。以此为契机,为进一步提高我国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科研人员的 SCI论文写作能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本刊于-20日在北京成功举办了“中医药科研设计与 SCI论文写作培训班”,课程设计新颖,专家阵容强大,来自全国各地300余名学员参会,讨论积极踊跃,产生了较大反响。为了更好地做出品牌,本刊计划每年举办两期培训班,拟于-20日在南京举办2014中医药科研设计与 SCI论文写作培训班(上)。
具体安排如下:
一、培训内容
1、会议针对临床研究、基础研究、系统综述等不同类型文章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学者讲述发表经验及写作技巧。
2、主讲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教授、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卞兆祥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季光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史大卓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所长刘成海教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心内科主任吴宗贵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李新立教授、江苏省中医
院呼吸科主任周贤梅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李光熙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徐浩教授、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副编审郭艳编辑等介绍科研设计及论文发表经验。
3、编辑部将会对作者稿件中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及解答。
4、会议设专家点评环节,参会者可结合自身论文写作中遇到的问题针对性提问并得到专家点评。
二、培训对象
1、承担国家级、省部级中医药项目课题的负责人和学术骨干。
2、医疗机构、医药院校、科研机构等有志于撰写和发表 SCI 论文的科技工作者、管理人员等。
3、在校硕士、博士、博士后等。
三、培训时间
日或19日上午8:00之前报到,4月19-20日会议。
四、培训地点
南京九号戴斯半山园酒店
五、会议费用
1600元/人 (含会务费、资料费、餐费),交通、住宿费用自理,会务组可协助安排住宿事宜,提前交费为1400元/人(提前交费截止到4月5日)。
研究生必备与500万研究生在线互动!
扫描下载送金币您所在位置:
&& 文章详情
中医药临床研究现状调查分析
作者:彭利霞1,向 楠2&&&&作者单位:1 430061 湖北武汉,湖北中医学院 2 430061 湖北武汉,湖北省中医院
【关键词】& 中医药;临床研究
中医药学来源于临床,又服务于临床,临床研究是中医药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是创新型项目,已被纳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的目的是提高中医临床研究水平,探寻适合中医临床研究的方法,从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本研究通过对8省13市17家中医医院现场调查,初步理清中医临床研究现状,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规划提供依据。
  1 目的
  调查省级三甲中医院临床研究现状,主要包括临床病证、名老中医传承、中药新药开发等临床研究和统计、文献数据库等工具应用的研究。
  2 方法与对象
  2.1 调查方法 分文献调查和现场调研两种方式。现场调研以开座谈会、专家访谈、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在东部杭州、上海、南京、无锡,南部广州、深圳、南海,北部长春、吉林,中部济南、郑州、合肥的省市级三甲中医院。
  2.2 调查对象 现场调研对象,各医院的科研管理人员、临床研究人员。全国17家中医院:浙江省中医院、杭州市中医院、浙江省同德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无锡市中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安徽省中医院、山东省中医院、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河南中医学院二附院、广东省中医院、南海中医院、深圳市中医院、吉林省中医院、黑龙江省中医院、天津市中医院。总共134位专家,其中信息技术人员25人,科研管理人员53人,临床研究人员47人,专职研究人员3人,统计分析人员6人。正高职称86人,副高职称22人,初级职称26人。
  发放科研管理情况调查表13份,发放医院科研管理人员问卷(A卷)13份,发放临床研究人员问卷(B卷)24份。开座谈会13次,专家现场访谈4次。
  3 临床研究现状
  3.1 临床病证研究 (1)研究方向:临床病证研究中以诊疗研究为主,方法学的研究较少;诊疗研究有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诊疗方案的优化;方法学研究,近年来辨证规范、评价方法研究等方法学和信息学研究渐渐被重视。近五年调研医院临床研究课题,临床病证研究中诊疗研究396项,其中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41项,诊疗方案的优化189项,中医药预防保健和治未病研究59项,余107项;方法学研究259项,其中辨证规范110项,评价方法89项,中医临床标准与技术规范制修订研究60项。信息学研究65项,其中证候信息学研究有29项,临床病证信息研究平台24项,新药开发临床信息研究平台11项,中医综合卫生统计1项。(2)研究病种:常见多发病且西医疗效不明显的病,且基础研究相对较少,现代中医理论发展缓慢。在收到的课题资料中,中风病研究96项,痴呆研究24项,糖尿病75项,高血压病研究25项,高血脂研究13项,骨质疏松研究17项;颈、腰椎病46项,股骨头坏死13项,肩周炎5项。呼吸系统研究90项,其中哮喘22项。肿瘤研究141项,其中肺癌32项,乳腺癌26项,胃癌19项,肝癌12项。肝病研究64项,其中乙肝9项,脂肪肝15项。胃病研究15项,肠炎26项,胰腺炎7项,胆结石、胆囊炎10项。心脏病88项,其中冠心病36项,心衰29项。血液病研究33项,其中白血病16项。妇科病研究72项,其中关卵巢的研究28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研究25项,痛经研究14项。小儿腹泻、肺炎、肾炎研究共19项。肾炎研究26项,肾功能衰竭研究16项,红斑狼疮研究7项,艾滋病研究15项,手术后中医药干预作用研究25项,乳腺增生研究13项,银屑病研究12项。 (3)研究方法:实验研究为主。采用循证医学研究的只有一项。 (4)诊断:以西医病名加中医证型为主,中医诊断少。(5)方案设计不严谨,过程难控制,研究者水平相差大,导致研究质量差异大,多为低水平重复,目的以开发新药为主。
  3.2 中医传承研究 (1)名老中医传承研究:①研究方法:在调研的中医院中都有关于名老中医传承研究的项目,名老中医专家学术传承研究共有84项,都重视名医的临证经验,但在如何分析挖掘名老中医的诊疗规律方面还没有一个可推广的模式。一位名老中医涉及多个病种,安排中青年医生跟师学习和研究生进行名老中医诊疗信息的录入,但目前只是录入信息,还没有进行数据挖掘分析,也不知道该如何分析。②研究方向:研究方向以整理分析名老中医的临证经验和诊疗规律为主,如名老中医工作室模式研究,传承规律与传承方法研究,临床经验(病证结合)应用研究,当代名老中医学术流派研究,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中医医案研究等。(2)名老中药师传承研究:在国家&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计划中都提出,要将名老中药师传统的炮制、制药经验继承研究。在调研的中医院中进行名老中药师传承研究没有立项的研究项目。(3)经方的研究: 经方研究方向,研究其作用机理、配伍的合理性、新的疗效等。
  3.3 中药临床研究
  3.3.1 中药新药开发 调研的17家中医院除无锡市中医院不是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外,其余16家中医院都是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中药临床研究664项,其中新药开发研究211项。临床试验机构大部分信息化程度较低,方案设计无相应的标准,诊断西医病名加中医证型,但中医证型无诊断标准,参照行业标准或教科书自拟。电子CRF表用Excell或Epidate,并且录入只是单机版,而且录入时间没做相应的规定,多数是在临床试验结束时录入,无新药研究专业数据库。临床试验质量、临床试验过程及病例信息未信息化,基本没有动态监测和过程管理,也没有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极大地影响临床试验质量。
  3.3.2 中药临床研究方法学研究 中药临床研究方法学研究,主要包括:中药现代化技术平台研究;中药质量控制、药效评价和安全性评价方法学研究;中药不良反应监测技术与方法研究;中药复杂成分与人体相互作用研究的方法学以及中药信息学方法研究等。
  3.4 临床管理研究 临床管理研究68项,综合卫生统计研究仅5项,中国卫生经济学研究仅3项,中医药创新机制研究33项。
  3.5 工具的应用研究 (1)文献数据库,所有专家都提出目前查询文献不方便,且没有一个中医药权威而且全面的古今文献数据库,要求文献数据库共享。(2)统计方法,在收到的18份问卷中使用SAS的研究人员10位,使用SPSS的研究人员14位,使用Epidate的研究人员2位,使用Excell的研究人员6位,使用DAS的研究人员1位,使用Revman的研究人员1位,使用stata的研究人员1位。(3)标准问题,在收到的24份问卷中,有14位专家及座谈会专家访谈中的大部分专家,提出中医名词术语、诊断标准、疗效评价等规范化标准化是目前中医药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中医名词术语等还应该智能化,还应建立标准知识库。(4)信息化,在收到的24份问卷中及座谈会中,专家一致认为,大量的数据库、分析工具和技术为中医药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可能;信息系统对中医临床研究有功不可没的作用,是临床研究的基础和工具。
  4 问题与对策
  4.1 思路与方法问题 根据对现场调查情况和资料的分析,目前中医临床中主要采用&病证&结合的方式,即以西医学的疾病为研究目标,采用其疾病诊断与疗效评价标准,开展中医临床诊疗工作。这种以西医的病来对应中医的证,参照西医疾病标准进行诊治也成为当前中医临床诊疗的主要研究思路。但从中医学理论与其自身发展规律的视角来审视,中医&辨证论治&沦为了西医&辨病论治&的补充,其结果对中医学的核心要素&辨证论治&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4.2 研究体系问题 由于中医临床研究思路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导致目前中医临床研究体系不适应中医学术创新发展的需要,该研究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其一,组织结构上,中医临床研究机构主要是以实验室为主体,临床作为中医研究的主战场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对临床研究数据进行管理与分析处理以及技术标准与方法学研究等专门机构的建设力度不大,这种结构性问题,导致研究脱离临床,大量的实验结果未得到临床验证,其价值受到质疑。其二,人才结构上,中医临床研究人员的学科构成和知识结构偏颇,基本未形成一个稳定、梯队合理的研究团队。所谓的&专家个体户&方式已不能适应科学研究的需要,建立新型研究团队已经成为实现创新中医临床研究的重要条件之一。团队应包括医药学、计算机、数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专业技术人员,此外团队中还应有具备临床研究统筹规划能力和领导实施能力的领军人物。各中医临床研究单位间缺少合作机制,中医临床研究中多层次多学科的开放式协作不够,各单位都闭门从事自己的研究,信息渠道不畅通,没有统一的研究数据管理技术规范和相互沟通的接口,导致大量低水平的重复研究,造成了资金和人力的巨大浪费。
  4.3 标准化与信息化问题 根据调研资料的分析显示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医院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在应用水平上特别是国家数字化中医院试点单位已处于国内先进水平,但从总体来看,信息化投入规模和信息系统建设程度等诸多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别,发展不均衡。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其一,各中医医院各自为政,各医院之间数据标准和软件系统均各不相同,信息化建设缺乏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标准,系统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不高,现有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低。其二,信息技术人员直接参与中医临床研究的能力和意识急待提高,急需培养既懂中医又懂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中医信息技术人才,以适应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和创新型中医临床研究的需要。其三,在信息系统为中医临床研究提供技术支撑方面,已有个别医院开始结合本医院实际情况在科研工作中采用相应技术,但其体系化水平、应用深度和广度不足,基本处于设想、规划阶段。各医院均未建立中医临床研究信息共享与开发应用系统。同时,在现场调研中了解到,临床科研人员普遍有在临床研究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渴望,迫切要求有统一标准,建立临床研究技术平台,能够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综上,标准化问题是实现创新中医临床研究目标的瓶颈问题,也是实施中医药信息化战略的基础和前提。在中医临床研究中必须高度重视中医药标准体系和信息技术平台的建设。
  (编辑:石 岚)
&&订阅登记:
请您在下面输入常用的Email地址、职业以便我们定期通过邮箱发送给您最新的相关医学信息,感谢您浏览首席医学网!
耳鼻喉头颈外科
胸心血管外科
耳鼻喉头颈外科
胸心血管外科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技师
副主任药师
副主任医师
副主任技师
副主任药师
论文写作技巧中医临床科研人员培训方案以及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
中医临床科研人员培训方案以及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摘要】:2009年初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经过选拔批准成立了16家国家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这些基地的建立是为了促进中医在重点疾病防治领域开展长期稳定的临床研究,培养高水平的研究人才,以产出国际认可的高水平的临床研究成果,为中医药临床疗效提供可靠证据,促进中医药科研成果国际化,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的国际认可度,促进中医临床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
根据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的总体目标,对业务建设的重点病种研究、临床及科研能力、基地运行模式及机制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临床研究人员的科研能力建设与评价是基地业务建设的主要内容,而提高科研能力的首要任务就是科研骨干队伍的培养,对临床研究人员科研能力的评价也至关重要。
目前中医临床研究领域科研能力不足,在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中难以产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鉴于中医药临床研究能力不足的现状以及基地业务建设的需要,本课题针对以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科研人员为主的中医临床科研人员建立适合研究对象主体的培训方案以及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提高中医临床科研水平,适应当前的现实需求。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是以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临床科研人员为研究对象,旨在形成一套健全的中医临床科研人员人才培训方案以及科研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培养高素质中医临床科研人才,提高中医临床研究水平。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
2、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用书面形式间接搜集研究材料的一种调查手段。它是实证研究中用来收集资料的一种常用方法,设计者根据需要,把要调查的内容设计成一张调查表或问卷,写好填表或答卷说明和要求,分别发给有关人员填写,以收集和征求不同人员意见的一种方法。
3、个体访谈法:访谈即研究性交谈,是以口头形式,根据被询问者的答复搜集客观的、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以准确地说明样本所要代表的总体的一种方式。
4、焦点小组访谈法:就是采用小型座谈会的形式,由一个经过训练的主持人以一种无结构、自然的形式与一个小组的具有代表性对象进行交谈,从而获得对某一主题或观念的深入了解。
5、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多用于组织群体决策,要集中有关专家召开专题会议,主持者以明确的方式向所有参与者阐明问题,说明会议的规则,由专家们“自由”提出尽可能多的方案。
6、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确定因子权重的科学方法,是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
四、研究结果
1、中医临床研究人员培训方案研究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临床科研人员的基本情况、科研现状以及对临床科研方法的需求,通过文献研究总结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培训项目,结合两项研究结果以及专家会议形成了一套包括培训目的、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师资团队以及培训考评方式的完整的培训方案。
中医临床科研人员需要具备的科研知识包括: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常用医学统计方法、文献的检索与应用、临床研究中的伦理学问题、项目管理与质控、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的方法、如何选择研究问题、系统综述研究、临床试验注册研究、临床科研资料的收集与管理、临床研究报告规范、临床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新药研发的思路、量表的研制以及临床路径与临床实践指南、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设计。将培训的科研知识形成规范的培训大纲。
中医临床科研人员应当采用的培训方式:根据培训的内容和对象不同,采取系统培训(理论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和专题培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两种形式,以短期进修、学术指导、合作研究、在职研究生、博士后流动站等方式开展,注重互动式教学,启发思路。
2、中医临床科研人员科研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评价指标包括4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知识体系、科研素质、科研实践、科研成果;二级指标包括:专业理论知识、科研方法知识、继续教育与进修、外语掌握情况、团队合作精神、科研态度、科研道德、主持/参与课题、筹措科研经费、研究实施与质量控制、国内外学术交流、各级人才计划、发表文章、出版专著、培养研究生、科研成果奖项/专利、研究成果转化(技术、产品、服务的推广)。
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一级指标信度分析Cronbach's Alpha=0.741,知识体系二级指标信度分析Cronbach's Alpha=0.637,科研素质二级指标信度分析Cronbach's Alpha=0.714,科研实践二级指标Cronbach's Alpha=0.788,科研成果二级指标Cronbach's Alpha=0.769,均通过一致性检验,具有良好的信度。
调查问卷的效度分析:一级指标KMO检验系数为0.738,Bartlett球形检验P=0.000,达到因子分析条件,所有指标的共同性系数均大于0.4,且四个指标可以被两个因素解释总变异的74.688%50%;知识体系、科研素质、科研实践、科研成果二级指标KMO检验系数为分别为0.681、0.747、0.769、0.790,四个指标的Bartlett球形检验P=0.000,达到因子分析条件,所有指标的共同性系数均大于0.4,公因子可解释总变异的68.581%、60.452%、54.338%、51.237%,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
通过对各级指标矩阵的一致性检验116份问卷中有65份问卷通过了所有的一致性检验,通过率为56.03%。
通过对各级指标的权重计算最终得到具有各指标的组合权重的能力评价指标权重体系。一级指标权重:知识体系(0.336)、科研素质(0.267)、科研实践(0.234)、科研成果(0.163);二级指标权重:专业理论知识(0.133)、科研方法知识(0.111)、继续教育与进修(0.049)、外语掌握情况(0.044)、团队合作精神(0.090)、科研态度(0.091)、科研道德(0.086)、主持/参与课题(0.069)、筹措科研经费(0.038)、研究实施与质量控制(0.061)、国内外学术交流(0.033)、各级人才计划(0.032)、发表文章(0.037)、出版专著(0.025)、培养研究生(0.031)、科研成果奖项/专利(0.031)、研究成果转化(技术、产品、服务的推广)(0.039)。
研究结论:通过制定中医临床研究人员培训方案并进行大范围培训,解决科研人员的科研方法知识缺口,指导中医临床科研实践;通过构建中医临床科研人员科研能力指标体系,检验中医临床科研人员的科研水平,为提升中医临床研究水平奠定基础。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4【分类号】:R288【目录】:
中文摘要5-8Abstract8-12縮略词12-13文献综述13-24 1 研究问题的提出13 2 科研与临床科研13-14 3 科研能力与临床科研能力14 4 中医临床科研人员培训与评估的意义14-15 5 中医临床科研人员能力评估的意义15 6 临床科研人员培训的国内外现状15-18
6.1 国内临床科研人员培训15-16
6.2 国外临床科研人员培训16-18 7 临床科研人员能力评价研究的国内外现状18-20
7.1 国内临床科研人员能力评价研究18-19
7.2 国外临床科研人员能力评价研究19-20 8 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本研究的启示20-21 参考文献21-24第一部分 中医临床科研人员培训方案研究24-42 1 前言24
1.1 研究背景24
1.2 研究目的24 2 对象与方法24-25
2.1 研究对象24-25
2.2 研究方法25 3 结果25-39
3.1 问卷调查结果25-27
3.2 文献研究结果—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培训系统研究27-30
3.3 专家会议讨论结果30-31
3.4 中医临床科研人员培训方案31-39 4 讨论与结论39-40 参考文献40-42第二部分 中医临床科研人员科研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研究42-78 1 前言42
1.1 研究背景42
1.2 研究目的42 2 研究对象42 3 研究方法42-52
3.1 评价指标的设计方法42-48
3.2 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48-52 4 结果52-73
4.1 中医临床科研人员科研能力评价指标的确定52-61
4.2 中医临床科研人员科研能力综合评价指标权重体系的构建61-73 5 科研人员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组合权重及排序73-74 6 讨论与结论74-77
6.1 研究方法的讨论74-76
6.2 研究结果的讨论76-77 7 结论77 参考文献77-78本课题的基金资助来源78-80致谢80-82个人简历82-84附件84-91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陶永明;;[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20期
孙瑞华,齐松仁,左焕琮,刘雁飞,王若涛;[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0年01期
于双成;王庭槐;吴运涛;孙亚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年06期
李昕雪;韩梅;王禹毅;刘建平;;[J];中医杂志;2013年1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周贤刚;杨闯;杨丽霞;;[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年02期
王新建;张秋娟;何威;杨淑红;丁鑫;;[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4期
伍庆;王兴宁;夏品华;;[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5期
秦钟;章家恩;骆世明;叶延琼;;[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4期
王明慧;陆广春;陶四海;崔健;李玉英;;[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4期
王勋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8期
周永博;田逢军;林青;;[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5期
高甡;刘建;吴大千;葛秀丽;王仁卿;;[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8期
文卓立;于清;;[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申雷明;徐梅;王福林;张浩;;[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付强;王涛;刘德惠;徐林通;;[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徐林清;许倩;;[A];2011’中国快递论坛论文集[C];2011年
曲振涛;仲深;王春宇;;[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C];2008年
李阳;黄思宁;李珊珊;方秀玉;赖伟臣;王玚;;[A];北京市第十五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获奖论文集[C];2009年
贾春贵;;[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杨虎;党耀国;;[A];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郭俞宏;薛海平;;[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朱新征;陈永胜;钟小明;;[A];第九次全国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高星星;;[A];山东省保险学会2009年“防控风险·化危为机·实现保险强省新跨越”主题征文颁奖仪式暨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9年
薛海波;;[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田莉;[D];南开大学;2010年
谢宣正;[D];暨南大学;2009年
杨菊萍;[D];浙江大学;2010年
孟祥令;[D];东华大学;2010年
陈颖;[D];东华大学;2011年
张艳;[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欧洋;[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姜平;[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成达建;[D];暨南大学;2011年
任艳红;[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秦丽;[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卢菲菲;[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朱冠章;[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杨明林;[D];郑州大学;2010年
宁吉凤;[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陈石;[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王少军;[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苏畅;[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伏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张群;[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彩花,王民学;[J];科研管理;1995年04期
谢强华;[J];科研管理;1998年03期
胡显伟;[J];数理统计与管理;1991年02期
秦毅,马廷玉;[J];中国软科学;1997年11期
戴菲;章俊华;;[J];中国园林;2008年10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年03期
;[J];现代班组;2009年08期
陈玉清;陈昌发;姚志冲;;[J];化工劳动保护(工业卫生与职业病分册);1986年03期
;[J];中成药;1993年03期
;[J];求医问药;2009年04期
田毅华,杨素芬;[J];武警医学;2000年07期
段链;王晶桐;叶丽娜;张春芳;;[J];中国医院管理;2013年02期
尹定华;;[J];重庆中草药研究;2000年02期
王茜;朱培友;陈悦;江华;;[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1年04期
彭勇,蔡文秀,方习国;[J];蚌埠医药;199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曦;李晓轩;谢晓非;;[A];第三届全国科技评价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A];中国花卉科技进展——第二届全国花卉科技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01年
李巨光;;[A];农业农村人才工作的理论与实践[C];2011年
刘东国;;[A];社会科学研究及管理工作经验文集[C];1991年
徐靖;孙传红;张荣旭;王毅;寇景轩;魏继波;赵贤林;文桂香;付兆义;;[A];决策与管理研究()——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上)[C];2009年
;[A];中国营养学会创始人郑集教授110岁华诞暨老年营养与长寿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9年
马立新;;[A];第五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于润升;;[A];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A];2008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三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8年
李兆林;;[A];第12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暨转型中的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毛立师;[N];铁岭日报;2006年
李峰;[N];甘肃日报;2008年
;[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梁晓云;[N];中国石化报;2010年
中航工业动研所;[N];中国航空报;2014年
南琳;[N];光明日报;2003年
徐林林;[N];工人日报;2004年
高原;[N];医药经济报;2007年
刘莉;[N];科技日报;2008年
李旭;[N];医药经济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韩梅;[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汪红兵;[D];重庆大学;2004年
姚建中;[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贺剑锋;[D];山西大学;2007年
熊新正;[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刘莹;[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孙丽;[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李博;[D];天津大学;2010年
侯钰;[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张燕;[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献情报中心);2004年
马昌祺;[D];安徽工业大学;201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腹痛中医药保健方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