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燃眉之急在急,我是一名昭通的中学生,在校成绩还不错,一心想考个重点中学,可是英语太差了,但是我的...

我在云南,一个小乡读初中,读重点高中没什么希望,但成绩也不差,高中我想考到昭通市去。艺术生。最低要_百度知道
我在云南,一个小乡读初中,读重点高中没什么希望,但成绩也不差,高中我想考到昭通市去。艺术生。最低要
一个小乡读初中,高中我想考到昭通市去。艺术生。最低要多少分才能考上。知道得人告知,谢谢我在云南,读重点高中没什么希望,但成绩也不差
我有更好的答案
总分多少,这么点分数就能考到昭通么
你又不是考重点,如果你成绩还行,考300多足够了
我是想考全市最好的高中,艺术生而已
优录少60多分
不优录课平要在90分以上
不知道,我才暑假决定读艺术生的。
一═┳┻︻▄
平时成绩就中偏上
没有跟老师说过,也不知道有没有优录
加油吧,其实我和你一样。14岁
(ˉ(∞)ˉ)
玩,为了采纳数一
250以上吧!云南分数线比我们山东低不少
我觉得真的好低,不怕考不上,就怕考不了
是高考还是什么
中考,我现在是乡的中学,要跨越县,考市里
中考这个是没有特殊待遇的,到高中才有特长生的,所以你中考还是得和别人一样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2017云南省昭通市中考考试时间及科目_初三网当前位置: > >
> 正文2017云南省昭通市中考考试时间及科目 15:47:28 文/韩竞仪  2017年中考即将到来,相信许多人都好奇中考是什么时候考试以及中考考试的科目有哪些?为此初三网小编整理了2017年昭通市中考考试时间及科目,供考生参考,具体中考考试时间及科目可登陆官方网站查询。  2017昭通市中考考试时间及科目  昭通市2017年中考考试时间为6月28、29、30日。  具体科目如下:  1、统考科目  八年级下学期考试科目为:生物学、地理、信息技术。  九年级下学期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历史、物理、化学。  体育考试安排在九年级下学期4月底前进行。  2、其它科目  音乐和美术为学校考试科目,考试标准和说明由省教育厅制定。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及技术教育)、地方与学校课程、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生物学实验为考查科目,考查标准和办法由各州(市)教育部门制定。  什么是中考  中考,全称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检测初中在校生是否达到初中学业水平的水平性考试和建立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的高中选拔性考试;是初中毕业证发放的必要条件,考试科目将国家课程方案所规定的学科全部列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最新文章精品推荐我是一名高中生,之前成绩还不错,自从我迷恋上了网络游戏之后成绩是一落千丈,每天就想着游戏 我弟刚上高三,以前学习很好,自从迷上游戏成绩一落千丈,...
你正在浏览: & >
我是一名高中生,之前成绩还不错,自从我迷恋上了网络游戏之后成绩是一落千丈,每天就想着游戏
我是一名高中生,之前成绩还不错,自从我迷恋上了网络游戏之后成绩是一落千丈,每天就想着游戏
家长希望我戒除网瘾,我也想戒除网瘾,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我要怎么才能解除网瘾呢
关键原因是网瘾吗?你在现实中能找到存在感和自信吗,不光是学习方面,在其缉碃光度叱道癸权含护他很多方面,我之前迷恋游戏是因为现实缺乏激情,刺激和挑战,在人与人之间找不到互动的乐趣,这跟家庭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当然还有遗传因素,问问你父母,他们有哪些坏的特质,不要总是在意自己不好的方面,要学会接受自己,允许自己不好的方面在一定程度展现出来。因为你的具体情况我不清楚,暂时只能告诉你这些。
我的戒网办法,就是断网。没网络玩啥子网络游戏,单机除外哈,反正我的网瘾就是这么解决掉的。家长很直接,宽带到期不缴费了,看你怎么玩。天天网瘾犯了,只能玩玩纸牌解解闷,玩腻了就跑去看书缉碃光度叱道癸权含护。(PS.断网控制自己别去网吧就行了,去网吧一切都是白瞎)以上纯为自己经历过的,不喜勿喷哈。另外,祝楼主少打点游戏。
把账号买了,把家里网断了,制定学习时间计划,以班里找个学习好的做为目标攻克。
这要靠自己的毅力去完成,相信自己能做到,而且能做的更好,我相信你有能力做到。努力吧,小伙子,以后的路还长,前途一片光明!
删号吧,大学有的是时间玩
剁手。。。。。。。。。。。。
要考清华建议你文化课450以上专业课河南满分是300你大概要考到270左右(美术高三那年会有集训,到...~~~
班级同学多,分到每个同学的几率就是几十分之一,所以,肯定不是班主任忽视你。好好做自己吧,闪光了别人都...~~~
高中生,体育,lol,是课余两大主流。你是否参加其中一项? 即使你参加了,是否给人一种逞强,好斗的印...~~~
我们现在自由恋爱,父母支持恋爱,毕业没对象倒犯愁,因为我大一。到了大学就没人抓早恋了,而且支持呢,你...~~~
我也是一名高中生,也有一群朋友,毕竟在一个圈子里能对你说话直接明了的也只有那么几个,这就是损友,其实...~~~
那高二要准备了,高二申请一般,然后去读本科,会要求出示高中成绩,推荐信和语言水平成绩也就是雅思~~~
看你自己吧,如果你成绩不错,那再选艺体读的话以后选学校会更好选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当前位置: >>
巧学助我上清华
巧学助我上清华
作者:郁琉
简介: 一个平凡高中生如何制定自律缜密的学习计划考上清华、以及考上清华后如何规划自我,从而赢得全额奖学金出国读博的实用指导文本。全书分高中卷和大学卷,非常具有实用性,作者梳理的学习方法简单有效、发人深省,是一部中学生备战高考、大学生出国留学的指导良书。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1 序 1.序(1)
2 楔子 1.楔子(1)
3 高考:初证“功夫不负有心人”
1.我听不懂课
2.别人已经比我强
3.别人效率比我高
4.别人睡觉比我晚
5.老师讲课比我快
6.综合分析--否定延长学习时间方案
7.初步尝试--否定心血来潮速胜方案
8.逆向思维--否定龟兔赛跑长期方案
9.找到突破--放长线,钓大鱼,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1)
10.找到突破--放长线,钓大鱼,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2)
11.找到突破--放长线,钓大鱼,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3)
12.制订计划--先改变“学习关系”,再发展“学习力”
13.开始实施--我没有完成作业就睡觉了()
14.开始实施--我没有完成作业就睡觉了()
4 清华:再证“功夫不负有心人”
1.达到目标后的茫然
2.我为什么缺少动力
3.我为什么没有目标
4.我为什么要考清华(1)
5.我为什么要考清华(2)
6.我为什么考不及格
7.多方咨询--放弃学习第一,恶补人际,高手云集怎么办(1)
8.多方咨询--放弃学习第一,恶补人际,高手云集怎么办(2)
9.自设目标--检验“功夫不负有心人”是否有极限
10.迅速实现--证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清华依然成立 (1)
11.迅速实现--证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清华依然成立 (2)
12.承认失败--人生不能总给自己再来一次的机会
13.放弃应试--找回曾经纯粹的求知欲,我就想知道这是咋回事儿(1)
14.放弃应试--找回曾经纯粹的求知欲,我就想知道这是咋回事儿(2)
15.课堂兴奋--知识即使不考试也很重要,有知识自然考得好
5 反思:再论“功夫不负有心人”
1.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分层(1)
2.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分层(2)
3.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分层(3)
4.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分层(4)
5.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分层(5)
6.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分层(6)
7.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分层(7)
8.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分层(8)
  高考:初证“功夫不负有心人”
  1.1 我听不懂课
  每个班级都有听不懂课和听得懂课的学生。将各班听得懂课程的学生集中到新班级,原先听懂课的人会听不懂。为什么?很简单,任何班级,老师都不会也不能照顾最慢的同学的进度,总要照顾大多数:你名列前茅,听课当然如鱼得水;你在后面,讲课节奏自然比你的接受能力快。集全国各省精英于清华北大,考试也有倒数第一,上课也有人听不懂。听懂和听不懂课是普遍存在的。分层次教学将学得差不多的学生集中上课,却造成了新的分层。中国学生很多,班级人数多,总有后面的同学,总有人听不懂课。
  在小学和初中,我一直是班里佼佼者,从未尝过听不懂课的滋味。那时老师这么表扬我:“你看郁琉,永远那么虚心,无论我讲多么简单的问题都不错眼珠地听,希望没听懂就说话的同学向他学习。”其实听得懂的人不会说话,他会乐在其中,半懂不懂就自我膨胀的人愿意说话炫耀,真正听不懂的人可能开始几节课不说话,但是几年不说不太可能,听不懂的人很难每天傻坐在椅子上。即使在清华,一门很多人听不懂的课,教室里也有嗡嗡声。课堂噪声是教―学关系的反馈,它产生的原因需要关注,解决它要师生双方共同努力。
  我在高一第一次听不懂课,准确说是跟不上。感觉老师的进度、作业的进度比我的接受能力快。我习惯听老师慢条斯理地娓娓道来,前因后果说得非常清楚。入学分到了好学生的班级,讲课速度快,难度深,我一时很不适应。上课时很多题目还没有反应过来,其他同学已经和老师互动了,很快进入了下一个题目。
  我不精通自学,需要老师耐心讲很多遍才能领悟。高中的老师不喜欢重复,也不细致,很多内容需要课后自己做。这对自学能力欠缺的我来说是挑战。
  我第一次感受自己不再是课堂的主人,像看电影一样看着老师和其他同学的精彩互动,第一次体会了局外人看热闹的心理:这个课堂不是我的,我只是旁观者。
  1.1.1 别人已经比我强
  “大家生来一样”即使是真理,经过十几年的学习,打下的基础也有牢疏之分,更何况强中自有强中手。班级中基础比我牢固、思维比我灵敏的人很多,中考让好学生上了重点高中,等于优势力量的集中培养。很快,我在入校的小考明显落后了,和我在初中年级第一的名次有很大差距。不过,平心而论,当竞争的范围扩大,竞争的选手增多,遇到基础比我好的同学很自然,就像我来到清华后发现很多同学比我强。
  中考让我有机会和全市的高材生做同窗,成绩好的学生分到了实验班。第一次的自我介绍就很不一样,有的同学出口成章;有的同学机智幽默;有的同学多才多艺。英语课上,有的同学娴熟地用英语和老师对话;数学课中,有的同学对新讲的定理如数家珍;物理课上,有的同学像是牛顿的老朋友;化学课下,有的同学已经拿着复杂的方程式和老师切磋……我一上课就有几件事想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跟得上老师的思路、做题很快、能到讲台给我们讲?怎么老师话音一落他们就像事先知道答案似的举手回答?一节课我还没听明白,怎么人家已经和老师互动了?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心高气傲的我第一次被挫了锐气,羡慕中略带一丝感伤。同样是中考高分,他怎么读了那么多课外书?她什么时候学的钢琴?他去哪儿悟了那么多理化知识?她如何提高的口语水平?最重要的,我怎么不如他呢?
  井底之蛙在外人来看孤芳自赏,它若跳了出来,还真需要适应一段时间。广阔的天空意味着无限的可能,既可能把握了更大的机会,也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一蹶不振。我初到高中和刚入清华遇到的最大困难都在此:“鸡头”当惯了,突然变成了凤尾,心理有落差。
  1.1.2 别人效率比我高
  家人曾经告诉我,我不聪明,是笨鸟,飞得慢,要先飞才有希望第一个到达目的地。很多年我都相信这句话,不耍小聪明,充分预习,认真听讲,及时复习。
  笨鸟先飞的实质是我比别人先起飞。中考后的暑假,我花了一部分精力预习高一的课程,本以为算笨鸟先飞了,可惜,其他同学在假期也没闲着,都提前进入状态,或是自学,或是报班上课。相比之下,我算预习少的。
  暑假的先飞没有实质的帮助。开学后,所有人都在飞,经过中考筛选的同窗都是飞行健将,我的速度比别人慢。
  我一天每科能做一本练习册,有的同学做两本;小测试卷子我一个小时答完,快的同学半小时就交卷了,成绩还比我高;背古文和英语课文,我要读很多遍才能记住,有的同学读两遍就会背了,我有时怀疑他以前就很熟悉这些课文;课上老师提问,我还没有思路,已经有人举手回答了,我在没有任何独立思考结果的时候听了别人的想法,无法快速判断对错,就进入下一个问题了。
  新班级的课堂进度不会照顾我。我在课堂上专注地听,希望靠全神贯注从老师的口中得到快速的理解,但是我失败了。我眼睛盯着老师,脑子没有跟上。一节课下来,我以前会的还是会,以前不会的,还是没学会。
课堂上的表现深刻地说明我无法短时间内掌握知识,进而导致完成课后作业复习非常困难。试想,在课上老师讲都没有听懂,怎能指望课下一看就独立解决了?预习时的问题课上没解决,回家再看一遍书就会了?这不可能。至少昨晚没懂的东西,不会今天一看就全懂了。我看十几遍也许会懂,即使不懂也照葫芦画瓢知道怎么回事。现实的残酷在于,我疲惫地忙着赶作业,像老牛拉车一样缓慢地前行,连当日事当日毕都实现不了,怎么看额外的十几遍?怎么提前预习明天的内容,做到笨鸟先飞?我今天没有解决的问题是否可以先放下,拿起书本预习明天的,相信明天跟得上老师的思路,开启新的生活。我尝试过课上不错眼珠地盯着老师,强迫自己处于兴奋状态,结果还是越落越多。无论怎么预习,也达不到和其他同学的思路同步。过了很久以后我才知道,所有的情况和那天具体的课上内容没有太大关系。跟不上的根源是我的课堂效率没有别人高。换句话说,我的课堂效率在以前的班级是最高的,在高手如云的高中新班级,我遇到了比我效率高的人,而且很多。
  1.1.3 别人睡觉比我晚
  衡量高中生刻苦程度最常用的方法是看晚上几点睡觉、一天睡几个小时。老师、家长、同学都倾向于认为,睡觉越晚的学生,学得越刻苦。即使你成绩不理想,只要晚睡早起,大家多半会说“这孩子很刻苦,就是没找对方法”,或是说“这孩子用功,就是脑瓜不行”。这些评价都肯定了一个前提:睡得晚表明刻苦。很长时间我也这么认为。一个人晚上不看电视,不玩游戏,只学习,睡得很晚,除了刻苦还能说明什么呢?即使他没看懂知识,却一直试图看懂,不就是刻苦吗?
  于是,班级中悄然有一种风气,相互比谁睡得晚。互相有竞争的同学,特别想知道别人什么时候睡觉,生怕比别人少学了一个小时。大家关注的硬性指标是“你每天晚上学到几点”。回答大概是10点,11点,或者12点。大部分人的回答比实际睡觉时间早一点,同时又会非常巧妙地回问一句“那你呢”。
  用睡觉时间分析用功程度很快就有了相反的效果:既然早睡觉代表不刻苦,早睡觉成绩还优秀,这人一定聪明。脑子不聪明,凭什么少付出却多收获呢?收获和努力不成正比,只好将多收获的部分归结为先天,认为天生聪慧注定今日成果。到了后来,大家不以刻苦为荣,会以成绩好睡觉早为牛。
  我每天22∶30睡觉,第二天6∶10起床,保证7小时40分钟的睡眠。我问同学:你什么时候睡觉?
  回答大多是:“我11点就睡了,太早了吧?郁琉肯定比我睡得晚吧?”
  或者说:“我每天不一定,有时候11点半,有时候12点,看心情。不过我肯定没有你学得刻苦。”
  我就很惭愧,大家认为11点和11点半睡觉也是比较早的,实际的失眠时间会更晚。我说:“我10点半就睡觉了。”大家不屑地说:“谁信呢,别骗人了!”
  这下糟糕了,别人普遍睡得比我晚。睡得晚就能完成更多内容。我很怀疑,那么晚睡第二天不困吗?这样下去身体能行吗?新闻上说,高中生大多不能满足7小时睡眠。既然是中国的普遍情况,应该也没什么。具体到我,我可以将睡眠时间向后推迟一点,但不能推迟很多,不然身体吃不消,第二天上课会犯困,得不偿失。
同学基础比我好,效率比我高,睡得比我晚。效率×时间=工作总量,人家每天工作总量比我大!换句话说,我不仅已经在后面,每天也都落在后面,而且会越落越远。
  1.1.4 老师讲课比我快
  之前那些不是最严重的。最要命的是老师的讲课速度超过我的接受速度,严重影响听课效果。同学的基础好,自学能力强,老师提基本概念问题常常一呼百应,停留很短时间就继续往下讲。结果出现这样的状况:基本概念还没怎么讲就过去了,我的基础没打牢就跟着拔高,就听不懂了。文理科的很多知识具有连贯性,前面的概念定理单词语法掌握得不扎实,很难理解后续内容。英语老师用英语在课堂和大家对话,我忙着想每个单词的意思;数学老师让我去黑板做题,我很为难,连简单的都没弄懂,站了半天,也写不了一个等式。久而久之我就被甩下去了。还不如只听完基础知识,深刻理解,有时间再琢磨拔高内容。
  理解有不同的层次,自学的理解只能算是整体的理解,很多细节说不清楚,背后很多深刻的道理挖掘不出来。上课直接在大部分同学预习的基础上跳过基础概念的讲解不算节省时间。课上最关键的是基本概念的深入理解,深刻记忆,第一遍学习很重要。自己看书和老师讲解的最大区别在于思路是否连贯。老师循循善诱,将零散的知识串线,前因后果说得清楚。自学的效果总没有老师穿的线牢固。何况,高中阶段主要是打基础,不搞奥赛的话,掌握基础最重要。
  本来先讲基础,由基础加深拔高。这也是实验班有时并不适合我的原因,讲课实在太快了。我理解速度很慢,我的朋友教我,教三四遍我才能明白,给我布置任务,我可能重复问你好几遍,
  你有的时候会觉得,清华的学生是这个素质啊?那我也没有办法,我就是这个素质。
  如果老师参照我的理解速度安排课程进度,一节课的内容会减少,很多优秀的同学会不满意,讲的知识却能被我消化。
  可是,班级还有无法快速消化的我,需要从头慢慢理顺,老师快速过去的结果是我的思维体系不连贯,记忆不深刻,理解不透彻。
  这个也是我认为大家慎重选择进实验班的原因,但是一定要给自己一个机会去试一试,能不能适应这个环境,如果不行的话,马上出来也可以,一定不能放弃对自己的希望,还是要进去,然后再说可不可以,
1.2 我的办法
  1.2.1 综合分析――否定延长学习时间方案
  我意识到问题的严峻,不甘落在别人后面,积极寻找对策。要制定符合实际的方案,先要了解自己。
  我聪明吗?没有人测过我的智商,家人说我不聪明,小学老师、初中老师( 以及后来的高中老师 )都认为我不聪明,说我依靠踏踏实实的努力取得的成绩,我就想当然地认为我不聪明。
  很早就流传一种说法“到了高中光靠苦学不行”,智力因素起很大作用。我现在的困境是不是证明了,我一直靠勤学苦练闯关到高中,到了需要智力的时候就顿失光彩?很多人说“高中的数理化不是想学就能学懂的”。别人学得懂,我为什么学不懂?我以前一直学得很懂,没有道理突然学不懂。
  有句谚语叫“勤能补拙”。我若能比以前更勤奋,不就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吗?
  问题是,我已经很认真听课,很认真自习,很认真做作业,课堂效率还是低,导致家庭作业效率也比别人低,我完成正常的作业就花很多时间,哪里来的其他时间补“拙”呢?当然,我可以晚睡,将现在11点睡觉推迟到12点,延长学习时间多完成任务,这也是我分析并否决的第一个方案。
  延长时间未经过实践从逻辑分析就被否决了,根本原因是我的睡眠时间已经达到底线,再缩减就会透支第二天的精力,影响听课,得不偿失。延后的一个小时头脑不清醒,效率也低,对身体和心理都是煎熬。我的困难不是没有时间完成会做的题目,是干脆卡在了基本题目上,再弄多久也不会。我不相信困得头昏眼花会突发灵感,将一直没看明白的例题、定理、语法都看明白;也不认为背诵多遍都默写不下来的古文和单词随着我脑袋一晕,就倒背如流了。
  即使我经过调整,通过延长时间实现成绩的复苏,也是过早将弦绷紧,缺乏后劲。到了高三,所有人都会自动缩减睡眠、增加学习时间,那时我就成挤干的海绵怎么也弄不出水了。我果断否定了该方案。
  1.2.2 初步尝试――否定心血来潮速胜方案
  我是怎么落下的?别人发言说答案,我在思考问题;别人做作业,我在回忆课上的讲解。看来,谁成为班级的领军人物,谁就手握课堂进度权。我能否通过强势复出,重新掌握课堂主动权,进而像他们甩开我一样甩开他们呢?
  追求成功的心如此急迫,我渴望成绩短时间上升到班级前几名。我决定刻意紧张学习,拿出考前突击的状态,集中优势力量寻找突破口。在强势科目上,通过仔细预习,课前充分消化,在课上快速抢答,做课堂的“主宰”;对弱势科目刻意集中注意力听讲,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发言;强化对语文和外语的记忆,处处刻意主动。这就是集中突破方案。
  方案实施头一周,我积极主动在课上发言,努力充当领军人物。我发言时确有一点自鸣得意:我第一个发言,题目在你们反应前就过去了,你们就像我之前的处境,会被甩下去,我就走在前面了。
  几次小考下来,我渐渐发现判断有误:大家的成绩还在我前面,我仍在班级中游,被我抢占发言的人依然高分,成绩没有任何变化。我的成绩也没有根本提升。我意识到,课上发言只表明积极,刻意抢答在形式上走到大家前面,不表明实际跟得上。大家跟得上自然地发言,我刻意发言不代表跟得上。我刻意抢答的内容,都是已经会的,我不会的,没有因发言而弄懂。刻意的紧张让我身心俱疲却无所得。
  我曾经有几次试探大家的接受能力到底怎么样。我特地预习了比较难的题目,课上老师一说就抢答,老师见我都会做,就过去了,大家也没说什么。在我看来,大家没有时间反应。但很快,那节课后半段老师出了类似的题目,仍然有那么多人举手算对了。看来,我和前面同学的差距比想象的大,大家的快速反应超过了我的自然接受速度,我的快速反应却仍在大家的接受速度之内。我低估了大家的实力,大家不依靠上课听讲才弄懂,可能预习就弄明白了。这个差距,是我始料不及的。
1.2.3 逆向思维――否定龟兔赛跑长期方案
  心血来潮速胜方案宣告失败,我深深地陷入了痛苦中,我和别人的差距是绝对的,短期内无法跨越。那么,长期坚持能跨越吗?
  细致的分析再一次让我失望。“龟兔赛跑”的乌龟取得胜利,不仅因为乌龟持之以恒,希望渺茫却坚持到了最后,更重要的前提是有一只“骄傲的傻兔子”。兔子若没有放松,乌龟没有取胜机会。我确实见过一些人,资质聪慧却主动放弃了,比如基础很好的人迷恋游戏不上学了,或者自鸣得意自我放松被超越了。然而,在这所重点高中的实验班,没有一个人这么“傻”,大家都很谦虚,很勤奋,不自傲,不自夸,恨不得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学习,没有人停下来等我。我确实是乌龟,前面的人也确实是兔子,只是乌龟一样地慢,兔子却不是傻兔子。在长跑中兔子不太关注落在后面的乌龟,他们关心跑在更前面的兔子。“龟兔赛跑”式的最终胜利也只是幻想。
  现在似乎到了死胡同,没法继续前进了。试想,别人的学习时间比我长,学习效率比我高,基础比我好,不会犯傻兔子的错误停下来等我,我无法短期集中突破,不敢延长学习时间,连听课都费力,除了一天天被甩下,还有别的结果吗?我有什么机会吗?
  这么多方案行不通,归根结底是这座城市的中考强者实力在我之上,不犯低级错误。他们的梦想是清华北大,有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心态,在学习和娱乐间有平衡点。我尝试的几种方法在一般的班级说不定会奏效。在这个班级,它们行不通。
  行不通说明一点:我还没有找对方法。心血来潮速胜论和“龟兔赛跑”长期论并不构成可行性集合的全部,任何事情总有解决方法,我不相信世界上的事是上天注定的,没有改变的机会。这个世界不会让人用尽全力也枉然,努力应该有回报,况且我和大家的差距不会在智力上,一定有方法迎头赶上。前几个方案仅停在“术”的范畴内,太急功近利,新方案要突破之前的所有想法和认识,在“道”的层面上有所改变。
  表象迷惑双眼,功利阻碍智慧。我还没有认清所处的环境,就乱分析;没有诊断自己的问题,就随意开药方。解决问题先要看清问题。
  我决定从当局者抽身而出,后退一步,从急着竞争的选手退到观众席上,躲在事件后面仔细观察,就像《 尘埃落定 》中超然物外的“我”,既生活其中,又欣赏着自己主演的电影。我躲在大叶子下面,阳光打在生活舞台上,我看别人的一举一动,也感受我的一喜一悲,却不希望他们发现我。我带着轻松的心,看看世界到底怎么回事。
  1.2.4 找到突破――放长线,钓大鱼,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
  我躲在大叶子下面观察生活,静心感受世界,感受身边发生的事情,像看电影般观看眼前的一幕幕,有点置身于事外,也有点冷眼旁观。这种出世的心态是看清眼前难题的唯一办法。
  带着疑惑看生活中最现实的电影,最先看清楚自己的内心。我表面说同学间互相帮助,并身体力行着,其实心底十分渴望超过大家成为年级第一。都说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无论怎么说,彼此都有很强的竞争关系,至少在我心中,竞争是最核心的问题。
一次上课,我听一位同学在讲台上讲题,讲得非常好,大家给予热烈的掌声,我在他讲题的时候,不如听老师讲题时虚心,心里有点不服气,又带着点自卑。听两句就开始低头自己演算,我想:“凭什么每次都是你讲?发言的为什么不是我呢?”第一次感受爱慕虚荣的真实自我,我渴望证实自己、赢得赞赏。别人讲解我不懂的题目本来是好事,是我提升的机会,我不认真听反而生气,限制了我从别人那里得到提升的机会。我要前进,必须克制虚荣心和表现欲。
  那位讲题的同学呢?他回到座位,刚才的激动还没有平静,紧接着的题目就不那么专注,红着脸低头转笔。我反思自身,我上讲台解释清楚一道题心里也会激动,一激动一沉浸就耽误了后续听课。
  下午上课,一部分人昏昏欲睡,甚至趴桌子,好在大家都困,就不认为此时效率低,心想“困是在所难免的”,“困是熬夜下功夫的必然”,都是放松的借口;晚饭前的最后一节课的最后十分钟,能听到收拾文具、收拾书包的杂乱声音,偶尔还有嗡嗡声,是心不在焉的表现;期中期末考试前,大家忙着备考复习,拼命看之前做错的题目,恶补没背的单词和古文。考试当天,大家表面谈笑风生,实际故意转移注意力,放松心情,骨子里却异常在乎。考试结束,耳畔传来最多的话是“终于考完了”,考生们长舒一口气,连日的紧张顿时烟消云散,筹划着回家好饭好菜好觉。回家做什么我无从考证,只感觉状态和考前有变化,主动寻求放松,效率会降低,不会继续拼命复习。讲评试卷,大家关心分数,不希望错很多题。争论最多的声音是为什么某种答法不给分,很少有人说老师出题好,出到了我们薄弱项,检查出了问题,所以很高兴。大家听试卷没有平时听课认真,总好像尘埃落定,成绩已出改之无动力。
  这些日常的图景,经过高中磨炼的同学都不陌生。我置身其中,没感觉这说明什么、蕴含什么;我抽身出来,在一旁观看,猛然发现,世界和我想的不一样,它没有我想的完美,没有我想的纯粹。只不过置身其中,我和别人一样经历着不纯粹,习以为常失去了察觉。习惯的未必是合理的。旁观让我惊讶不少:原来生活有这么多瑕疵,特别是生活于其中的我。
  我看到了巨大的提升空间。生活中很多不合理的东西,因为大家行动一致就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以前,我脑海里对于别人的印象大多出自对好学生的理想的抽象,拿不出具体事例。我说不清楚成绩好的学生为什么好,更看不出他们哪里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我既不知己,也不知彼。在高中阶段,知己就是知彼,看出别人的所思所感,也就看懂了自己的所思所感,高中生的奋斗目标、生活方式、学习方式、考试方式太一致,导致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趋同。“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在高中最适用,大家很像,别人的问题往往也是自己的问题。无论多么好的学生,也只是人,不是神,也会为考试而烦恼。成绩好的人有保持好成绩的压力,成绩不好的人有对考试的畏惧,大家的心情都会随考试的到来和离去而变化,这很正常,就像高考前夜很多人睡不香。大家会在考前突击复习,考后暂时放松,神经绷紧一段时间,就有必要在事情结束后松弛。伴随平时考试而来的时紧时松,从旁观者的角度,实属不必要。
我发言成功也会沾沾自喜,暂时耽误了前进的速度,就像得奖状要兴奋一会儿才能心里平静;原本不会做的题目,别人讲解我又不服气不谦虚地听,肯定进步慢。从长远考虑,发言也好,不发言也好,归根结底是如何更好地学习知识。现在会不会不重要,现在学不学和听不听才重要,展示学会的成就感没有学会新知识的进步感重要。在旁观者的眼里,最关键不是展示了多少,而是学到了多少。我要克服对学习的虚荣浮躁,正视和承认别人做得比我快、学得比我好,虚心向人求教。只要别人讲的题目我听明白了,我就要高兴,就要感谢他。
  细细想来,习以为常的问题才是阻碍发展的绊脚石。在“道”的层面上解决问题需要更大的努力,需要颠覆以往的认知,改变学习态度及习惯,却也蕴藏着更大的希望。
  旁观生活时发现,我将主次角色弄颠倒了。我是高考的主角,老师、学校、书本、练习册都应为我服务,助我考清华。老师的讲解省去了我自学的时间,我不会的问题可以向他们请教;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提供教学设施,为我们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书本和练习册是学习的载体;考试是查缺补漏的工具,一切都在为我考清华服务。可惜,现实中,我往往将学不好看成对不起老师家长,看成自己没有面子,不敢正视查缺补漏的考试工具,常常“讳疾忌医”;更不敢将不会的问题问老师,对老师有点害怕。我缺少在“道”的层面对学习的思考。我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平时学习、小考、高考究竟是怎么一种关系?老师快速的讲解对我到底起什么作用?
  我到底想要什么?很明确:高考得高分,考上清华。我当时的观点是:无论我组织了多少活动,看了多少课外书,学了多少技能,只要考不上清华,就是最大的遗憾,这个遗憾用任何东西都无法补偿。我就是想证实自己,为此,我可以牺牲青少年时代最后的阳光,可以为了应试修炼成变形金刚,可以放弃每晚的电视节目,放弃周末的休息。①
  考清华是目的,高中三年是准备时间。我若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备考同时还可以当学生干部,参加活动;我若能力不够,就集中精力应对考试,备考是最重要且最想做的事。用高中三年来提升战斗力、解决不会的问题。课堂上,听懂同学讲解我不会的问题,比表演我掌握的知识更重要;考试时,查出我知识的盲点以便加强,比出题恰好正中下怀拿第一有意义。对于不懂的问题,要始终高度关注。考试不会的题目和作业不会的题目要同样对待,它们都是我要提升的部分。三年中解决的问题,都是学会的知识、掌握的技能、高考的武器,最关键是学会多少,什么时间学会不重要。
  平时考试和作业中不会的题目,只要老师讲解的时候弄明白了,高考一样拿分。有的同学掌握快,平时考试和作业顺利完成,有人掌握慢一点,老师判了错号,讲解弄会了一样要高兴。
  我知道,不应过分关注考试分数和排名,应直面问题,错的就赶紧弄会。“考试是检验自己掌握情况的。”一位长者经常这样提醒我。我也明白考试是查缺补漏的手段,不是目的。只是一到现实,我往往将考试和排名看成了目的,忽视了查缺补漏的手段作用。结果,我期望考试错得越少越好。以旁观的角度,我考得怎么样在考这门科目前就确定了,学多少自然会答多少,不会的怎么在考场上想也没用。考场中不该对不会做的题目有心理负担。一道题是否会做,考试之前就应心中有数,考场上没有必要紧张,更没有必要因为不会做,或者突然想不清之前怎么做而烦恼,不会做只说明一点,还不熟练,掌握还不到位。在我看来,平时考试就是检查哪里还需要改进,“考题刚好出到了复习得和掌握得熟练的地方,成绩自然会好;恰好出在了不熟悉的地方,分数自然会低”。分数不影响真实水平,我会的还是会,只不过没有考,反倒该感谢考了不会的,查出了问题,给我机会改正,提升战斗力。若没查出来,也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遇到不会做的题目不该眉头不展,要高兴才对,既然关注考试,也一定最关心高考,现在考试查出了问题,改正了就不会在高考中重现。
这些想法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我的成绩在高三突飞猛进,老师让我在班会上总结学习心得,我说:“我觉得这一次题目出得不好,因为我刚刚开始一轮复习,知识网刚开始编织,还没有编织完,这次题目恰好都出到了我以前的知识网就编织得很密的地方,所以我的分数特别高。这次考试没收获太多,反倒是给了我错误的信号,让我感觉现在的水平很高了,其实我刚开始编织,很多地方不会,还要继续编织,我不会轻易相信这次考试。”
  旁观生活启示我,高考是长期准备战,考得更好先要学得更好①,提升学习力要改变不良的心理认知和学习习惯,改变习以为常束缚发展的行为,即改变学习关系。
  我要打破惯有思维,将平时考试和学习融为一体,同等对待考前复习和平时学习,不随期中期末的临近和走远或紧或松,高考是马拉松,偶尔的爆发不会影响排名,时紧时松反而身心俱疲得不偿失,这是心血来潮速胜方案失败的根本原因。漫长的匀速跑过程逐步提速才会超过自己。高考取胜在无数个瞌睡的午后、不经意的放松、习以为常的假期……改变这些,要有长远计划。
  制订长期计划,在实施中不断改进。评价标准是每一天的小进步,今天必须比昨天进步,明天必须比今天进步,关注每一天解决多少问题,注意习惯的培养和改进。大进步不急于在某次考前完成,不能没弄明白就放弃,更不能心生怨言,机会很多,要不断地努力,用一年两年甚至三年实施计划,不到最后一刻决不罢休。
  1.2.5 制订计划――先改变“学习关系”,再发展“学习力”
  用整体的视角审视才不被眼前的表象迷惑,之前的分析尝试停留在表层,未触及内核,必然失败。失败的原因不是智力不如人,不是努力不如人,不是方法不如人,不是时间不如人,而是我的学习关系需要改进。
  改进学习关系,先变其中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心态,以适应新的更高效的学习力的发展。每个人都懂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也能列举一大堆,真正实践的人却不多。
  既然高考是第一目的,就要制定以学习为中心的习惯,按学习要求安排作息、吃饭、上课、作业,达到效率最高、质量最优的目的。计划执行很简单,按计划学习,到什么时间学什么知识,每一天和前一天一样,形成学习规律,达到学习成自然的境界。
  高考是马拉松,计划体现长跑特征:每天不制造紧张,不寻求轻松,保持平常心态,实现匀速学习。不将完成任务寄托于学习状态爆发,将学习行为与心情状态分离。心情好不多做,心情不好也坚持完成。变不可控的日常学习为可控,就实现了自我管理。
  不懂的问题是我关注的重点,有人讲题我就感谢和高兴,不再花心思想人家为何比我强。发现问题才有机会改正,问题弄懂了,高考就会了。只要三年学会了,无论怎么学的、何时学的,都会得满分。我很不适应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心理暗示要高兴,总希望做题时所向披靡,毕竟会做的多代表掌握得牢。在新的学习关系中,弄懂不会做的题目是重中之重,一开始实践着实不适应。一段时间后,我从根本上将备考提升到三年的长期战略,才猛醒:最重要的,真的是不会的题目,不懂的地方才是听课的重点、交学费的理由。
转变上课一定要听懂的心态。初中和小学的很多课我一看就明白,不用讲也会,上课只是将思路穿起来,有整体感。在高中,我放弃一定听懂的心态,允许听不懂,只要认真听,静下心来听,听懂多少算多少,不用有压力更不用担惊受怕。老师会反复讲,只要最后一次讲能听懂,就可以了。
  我要在内心承认成绩不会短期内上升。靠集中死记硬背、题海战术覆盖题目可以短期提升成绩,却是虚假的提高,不能从根本改善学习效果。实现高考成功必须放弃提升眼前成绩的迫切愿望,先花大块时间改善学习关系。改善学习关系的阶段,我愿意退一步,放下架子,抛弃虚荣心,突破习以为常的惯性,培养新习惯,将习惯改善和坚持情况作为标准,放弃单纯用试卷评估的标准。这对我这么争强好胜的人来说不容易。
  我要培养“学习为我”的信念。学习不和任何事情挂钩,学习不为炫耀虚荣,不为家长老师,更不为面子。今后的成绩不和过往的成绩挂钩,别人愿意挂钩是别人的事情,与我无关。小学初中学得好不代表高中大学学得好,学不好不丢人,我绝不背心理包袱。我不怕被误解,不怕被忽视。即使学习方案以失败告终,我也会独自承担。学习进步的标准由我指定,平时成绩仅仅是参考。我要从虚荣的世界里走出,不再做表面谦虚的骄傲者。要活得真实,先要告别“名次第一知识其次”① 的错误逻辑。
  考试和平时学习有机结合。名次是考试的附带结果,考试是阶段学习的终点,却只是高考目的地的小驿站。“名次第一”放大了阶段考试的横向评比功能,忽视了它的查缺补漏作用,从而将考试和日常学习割裂开了。实际上,考试和日常学习一道,组成三年学习的有机体,为高考备考服务。
  将考试纳入整体计划。考试不是目的,是检测的手段。即使最终目的是考试,也不是日常考试,而是高考。日常考试是测验,除了题目精心设计,和普通卷子没区别。真正发挥考试的正面作用,检验学期中学期末的掌握情况,以便总结前一段的学习,找出要发扬、调整和完善的地方,制定下一步的计划。为使检验有效,考试时的我就是平时状态,不靠紧张爆发得高分。我要拥抱考试,视考试答题为普通的事情才真正融考试和日常学习为一体,并纳入到整体计划中。我决心强制拥抱它,让计划的每天都等同,即使考前也不复习,只做整体计划中那一天那段时间该做的事。
  完成计划靠提高效率,延长睡眠时间。在多数人缩短睡眠的时候,我选择了逆向思维。少有人走的路蕴藏着更大的宝藏。延长睡眠时间才是一天效率提高的保证,才能促进第二天课堂效率的提高。在高三前,实现22∶30完成一天任务睡觉,高三再将睡眠推迟到23∶30,就多了一小时来学习和冲刺。现在提前睡觉是为自己“积累潜力”。
  1.2.6 开始实施――我没有完成作业就睡觉了
  执行计划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我没写完作业。22∶30对我太早了,根本完不成作业,相比以往,差得很多。
  闹钟在22∶30响了,我陷入了矛盾:清脆的铃声唤我停笔休息;本子上的空白督促我继续学习,今天写不完明天上课怎么办?影响上课会进一步影响明天作业,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怎么收场?
这是新方案实施的第一天,遭遇了调整学习关系和保持学习力的短期冲突。我已将视野拓宽到三年,制定的计划中,改变学习关系的优先级在发展学习力之前。我必须守信用,坚持走计划好的路。是否出现恶性循环的连锁反应,走下去才知道。要改革就要承担风险,付出转型的代价,随意找理由终止尝试只能一事无成。没做完是小问题,终止计划是大问题。我有信心提高效率,减少明天完不成的内容。
  我放下笔,起身洗漱,准备睡觉。
  我躺在床上,丝毫没有困意,昨晚这时候还在奋笔疾书,今晚早睡也不容易。培养新习惯需要适应,我几次有起身学习的念头,最终都压制下去了。不知何时,我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早起异常清醒,可能是满足了七个半小时睡眠的缘故。哼着小曲骑车上学,庆幸着计划开了个头。唯一惦念的是昨晚的“烂账”,我怕越积越多,思考什么时间补齐。早自习、晚自习、课间都排满了。为了更好的听课效果,今天早自习改成补作业?
  上课老师查练习册怎么办?是不是课前赶紧补一下?
  计划是放眼三年,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就是不能为眼前的好处,丢掉了习惯的培养。在计划中,语文早自习看古文,读《 史记 》;英语早自习背单词,看笔记。没有补作业一项。从旁观者的角度想,一日之计在于晨。早上头脑清醒,是记忆的黄金时间,好的学习习惯是早上背课文背单词。坚持习惯比补作业重要。我拿出英语书,开始背单词,
  当天的课照常进行。我没有在其他课或课间休息时补作业,一切按计划走。待课上讲到未做的题目,我认真地听,在完全没有思路的情况下竟也跟住了老师的步伐,有所收获。我明白了:时间是等值的,差的几道题目固然对这节课重要,若拿其他时间补,看似解了燃眉之急,从三年的角度讲,却失去了更多。放弃自习、休息、听课而补作业,得不偿失。差几道题目本来不是什么大事,只是我习惯苛求尽善尽美,心里就总想着。用平和的心态面对,我坚信一定能解决问题。
  何时补作业呢?完成当天任务之后,22∶30之前。提高学习效率是根本办法。
  实施计划的第一晚没有写完作业,第二晚更糟,作业没做完,预习和复习免谈,更不要说补昨晚的作业了。在我优先级排序中,预习和复习排在补作业之前。
  闹钟又响了,内心斗争比昨晚更激烈。写不完作业的情况会结束吗?何时结束?坚持计划的努力会有成效吗?我不清楚新计划何时带来曙光,却知道按照老路走,一定是死胡同:新计划必须坚持。
  于是,我洗洗睡了。
  随后的几天情况相似。
  事情的变化发生在第六天。课上,老师突然检查练习册。他让没做完的同学站起来。我红着脸站了起来,低着头,不敢正视老师。我是五个不完成作业的学生之一。以前,我未体验过完不成作业的复杂心情,以为不写作业是主观放松。有了切身感受才明白,大部分人第一次完不成作业不是不想完成,而是跟不上了。他们在无奈中挣扎,几次失败后就会主观放弃。我意识到未来的险境,心跳在惶恐中加速了。
老师让我们解释原因。我本想说什么,却不知从何说起。我不想为不完成作业辩护。作为学生,完成作业是最基本的任务,我的理由哪怕正当,也显得苍白无力。小时候看到同学没做作业还找堂而皇之的借口,我总感觉气愤。今天轮到我了,绝不能找理由推托。纵使先改变学习关系再发展学习力,我的最终目标还是完成任务,进而实现预习作业复习一体化的立体式学习习惯。无论从哪个角度,没有完成任务就没有资格解释求情。
  老师说:“有什么特殊情况课后跟我说,没有的话你们几个要注意了,这样学习很危险,下次检查还不写就不用上课了。”
  类似的话听过很多回,却第一次针对我。我非常难过,恨不得找地缝钻进去,当惯了成绩优秀的好孩子,怎么受得了这样的批评。我静静地坐下,思考怎么办。
  我的心很静,在随后的课上和自习,我没说一句话,也没看闲书,脑子里只回响着一句话:“我必须完成作业,必须完成作业。”
  那晚,我第一次完成作业。
  我小时候,家长曾说:“郁琉不用督促就知道写作业。他现在看电视,晚上不睡觉也得写完,要不然第二天当着那么多人的面挨批评多丢人啊。”确实,我坚持写完作业,有一次父亲将我的作业本弄坏了,我熬夜赶出来一份,第二天交了上去。
  那晚,我悟出了家人话的意思,他们知道我自尊心强,害怕批评没面子,一定会督促自己完成。自尊心强的人第一次受批评,效果可想而知,它给了我很大能量,实际上成为完成作业的推动力。以前不能完成,不是没有能力,是没有发挥能力。在小学和初中,我被错误的观点迷绕,认为睡觉晚的学生学习刻苦①。于是,课上昏昏欲睡被认为是熬夜学习的结果,得不到老师家长的支持,却能得到理解。久而久之,学习的兴奋点转移到了晚上。我习惯从21∶00开始神经兴奋,效率提高。有人说:把高考挪到晚上,很多人能多考10分。
  凭什么晚上清醒,早上迷糊呢?这是被加班加点的心态左右的,白天的课程由学校老师安排,喜欢与否都要坐在那儿。晚上学习,放弃了早睡,一定出于自主,看似牺牲很大,造成热爱学习的错觉。晚上像主动的加班,学习有成就感;白天被动听课,像被选择,缺乏动力。
  老师的批评排除了我白天的杂念,心如止水般埋头学习。白天的效率和睡前赶作业的效率一样高,完成作业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一日之计在于晨。白昼露出了巨大的缺口,等待我发掘。调整兴奋点到白天,堆积一日的疲惫于深夜,才符合工作休息的常态。
  我在心底感谢突然查练习册的老师。在我茫然不见道路时,他推了我一把,结束了迷茫,让我领悟提高白天效率的重要意义。
  两年后,好友问我:“郁琉,你怎么有时间做那么多练习册呢?我就没有。”我说:“你怎么没有?”他告诉我他做几本练习册,第一节课干什么,第二节课干什么……把时间说满了。我说:“我没观察你,不知道你每天干什么,但是,你依然可以进步。”他说:“哪还有时间呢?”我说:“一定有,我们每天都说很多废话,想想什么时候说废话,拿来学习就可以了。”
第2章
  清华:再证“功夫不负有心人”
  2.1 达到目标后的茫然
  我进清华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茫然。
  我到清华的第一天就睡得很香。这是我奋斗来的生活,三年不停歇的努力实现的愿望。住进清华,我的生活开始了。
  一位学姐带我转了清华园,为我讲解各处景点的历史。午饭闲聊,她说同学睡觉都很晚,大概要十一二点吧。我就问:“怎么这么晚才睡觉啊?”
  她说:“啊,大学都这么晚。对,你刚来,我刚来也不适应,过一段时间就会适应了。”
  我心里想:我不会将生活弄得这么不规律,我在彻夜奋战高考的日子都没有12点睡觉,来到了清华总没有高三忙吧。我不会轻易改变作息规律的。
  没过多久,我也开始睡觉很晚,更关键的是,我学习没有了动力,眼睛看着书,书上讲的是什么,却不知道。
  2.1.1 我为什么缺少动力
  突然间实现了奋斗许久的愿望,我非常有成就感,非常满足。原以为,到清华后,我会迸发更大的学习热情,生活得更加充实。结果,我没有了学习考试的压力,每天懒洋洋,上课经常犯困。我才明白:我也不能免俗,没有考试的压力,我也一样会放松,而且非常放松。
  我知道去图书馆读书会有更好的学习效果,可我缺少动力。现在不是听不听懂课的问题,是我听课没有激情。更可怕的是,我把听不懂的问题放过去很心安理得,再也没有高中迫切弄懂的愿望了。
  看不懂书上的内容,不是它太难,是我的心静不下来。我在自习室看会儿书,就想发短信,看看高中同学在做什么,看看家人忙什么。时间浪费了不少,没有一丝紧迫感,一天下来,没学到什么,也不觉得对不起自己和别人。
  我给家人打电话,希望他们督促我好好学习。家人就很奇怪,我一直是勤学苦读的孩子,从小都不用大人操心,怎么上了清华反而需要远距离督促了?家人就在电话中告诉我认真学习啊,一定要抓紧时间啊,上清华也要好好学习啊。督促有点效果,却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我要找到动力,先要明白以前为什么有动力。
  以前的动力,来自于证实自己的愿望,证明我依靠努力可以上清华。高中时我的心情处在非常不稳定的状态,接近崩溃的边缘。我没有办法融入正常的生活。可能刚才还和别人说说笑笑,下楼时一转身,就会有莫名的悲凉涌上心头,就好像消失在了茫茫人海。友说,我说话时总会时而抬头时而低头,思路不连贯,需要靠抬头低头景色的转换停下思路,想一想再继续。他说得太对了。
  在这种心情下,我特别希望证明我可以上清华,证实我有实力。这是我努力上清华背后的核心动力。
  我在高中急于摆脱心情不稳定的痛苦,急于证明自己。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过正常的生活。我料定,只要我考上清华,心态就恢复正常了。考清华几乎成为我唯一的救命稻草。我死抓住最后一线希望,挺过那么多困难,始终坚定考清华的信念。坚定除了源于我的性格,还有点被逼无奈。
  我来清华后心情果然好了。平淡的生活,平静的心态。每天不着急,觉得四年毕业的日子还远在天边,不必过分担心。回想起来,我一入高中就制定三年的计划很不容易,奋斗很久入高中的学生大概和我入清华一样,满足在喜悦中,满足在新的开始,满足在一个考试终于过去,而下一个考试还要很久才到来的轻松之中。
现在明白,我和高中同学说“我从高一就备战高考”,他们为何不太相信了。他们觉得我考上了清华才这么说。大家普遍认为,高考对高一的学生不是迫在眉睫的压力。就像倒计时,高考100天倒计时比较有效果,进行1000天的倒计时,恐怕不会产生动力。我为了摆脱不好的心态,在高一就制订了三年的计划,确定每一步做什么,目标很明确,不放松,也不茫然。
  家人说,一进入大学就制定四年的个人成长方案,四年后一定有更大的提升。但是,我四年后要干什么呢?我要跟别人比什么呢?来到清华以后,我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呢?四年以后我到底希望变成什么样子呢?
  2.1.2 我为什么没有目标
  考研是我的目标吗?
  我们从小就习惯于接受别人为我们制定的目标。小学生要好好学习考好初中( 虽然我们家的初中是不需要考试的 ),初中生好好学习考上好高中,高中生几乎都在争取考上好大学、好专业,为未来铺路。有人说这就是应试教育,孩子从小就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不要学什么。要学好考试的科目,不用花精力学习不考试的科目;要学考试的知识点,不用深究不考的内容。孩子很小就知道数学语文必须要学好。初中生知道中考考试的科目必须多练习,高中生知道理科生不用花工夫在文科上,文科生不用花太大的工夫在理科上。考试大纲不要求的知识点可以学,也可以不学。
  我们的目标都是手段。我们混淆了目标和手段。
  考试,归根结底是手段,不是目的或者目标。考试的作用是检验学习的好坏、查缺补漏。我在高中时对这一点深有体会并且做到了。考试的另外一个作用,从更大的角度说,是筛选人。考试仅仅是实现目的的手段。比如说,你参加公务员考试,通过考试是你当公务员的手段,绝对不是你当公务员的目的。你想当公务员可能出于个人职业爱好,可能这个工作的稳定性很吸引你,或者是你希望为国家作贡献,等等。你为了实现当公务员的愿望怎么办呢?有那么多人都希望实现这个愿望怎么办呢?就用一种筛选机制,无论口头书面,反正只要是筛选机制,就叫做考试。考试的内容可能和你最终的目的没有什么关系。比如说现在的考试题,未必能用于日后的工作。考试仅仅是筛选的工具。对于受考者来说,你不用关心这个筛选机制是否合理,你只要知道,你要实现目的,考试就是你的手段,你必须通过考试,就可以了。
  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人,包括我在内,将通过考试当成了目的,指导日常行为。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考试,老师发卷,我就答题。大概就是这么简单的逻辑。
  简单的逻辑之所以有道理,就在于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都必须经过考试,对大部分考生来说,实现升学的备选手段只有一个,最佳选项当然也只有一个,就是通过考试。
  到大学后不一样了。我们不能简简单单地将四年时光变成研究生考试的准备期。不能将大学光阴变成考研补习班。一部分人要找工作,一部分人想创业,一部分人会保研,一部分人会出国。即使说具体的工作吧,做什么工作呢,需要想吧。考研的话,考什么专业的研究生,是不是因为本系的研究生比较好考就考本系的呢?这些问题都需要考虑。
我在很长一段时间不知道下一个目标是什么。我不想将目标定位在又一次的考试成功上,我不想每一步都走得很好,最后的路却走歪了。考试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若始终将目标定在高分上,一定会在努力过程中忽略很多重要但是不考的知识、技能还有风景。最后即使研究生毕业了,依然只会考试,就成了典型的应试教育的高级产物,成了牺牲品。我不将考得好作为衡量大学期间得失的唯一标准,我必须实现多元化评价体系。那么,我到底应该抱着什么样的目标对待清华的四年生活呢?我来到了清华,到底和别的学校的学生有什么不同?清华到底能够在四年中给我什么实惠?
  2.1.3 我为什么要考清华
  之前已经说了,我迫切希望证实自己,考上了清华我的心情就会比较好。那么,现在思考为什么考清华是从哪个角度呢?
  现在,我已经顺利通过高考来到了清华,心情恢复了常态。我就要接着想,来清华到底和去别的学校有什么不同?清华四年能给我什么实惠?什么是只有清华能给我而别的学校不能给我的?如果清华和别的大学没什么不同,我不是白费了那么大劲吗?
  先要弄明白,我依靠什么来到了清华大学。我依靠考得好来了这里,不代表学得好。很多成功人士在考试中都表现平平。除了考得好,我还有别的优势吗?感觉没有。
  比如说人际关系。高中的人际关系很简单,成立学习小组让我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但是我一直不愿和人打交道,喜欢独来独往。
  我有什么爱好?感觉一直在全身心投入高考,我需要集中全副精力才能考上,根本没时间完成课外拓展。不过我根据高考的需要,围绕考题进行课外拓展。比如,我在高中读完了《 史记 》,为了提高作文水平读了大概30多部文学经典,每天坚持记日记,共记了10本。这些算是优势吧,理工科学生的文科基础普遍比较弱。
  我会玩吗?我不会玩,一上体育课就头大,各项体能锻炼都不行。平时的生活基本上两点一线――从家到学校,从学校到家。生活比较简单,情趣不足。
  我比较擅长什么?应试。将来的工作需要什么?综合能力,绝不是应试的能力。应试的能力只有应试教育阶段才有用,真正工作时,除非我办培训班,不然我的应试能力不会在人际交往中起什么作用,不会对解决具体的问题有帮助。
  想到这,我就心慌了。其他学校的同学,分数固然没有我高,也没有来清华,但是人家没有像我一样将注意力都集中到了验证“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真理上。他们的成绩差一点,却有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有与人交往的经验,在平时的玩中培养了兴趣,身体素质也比我好。
  更重要的一点,我可能实现了考清华的理想就满足了,就没有动力了,高考失利的同学还留着梦想,在大学学习中异常刻苦,最后的结果是,人家四年后考研来到了清华,而我则由于迷茫和满足被赶出了清华。那样的话,我真的太悲哀了。
  还有一点,清华有保研名额,达到了年级前百分之多少就可以保研,直接读清华的硕士或者博士。那么,成绩一直保持在保研的范围内,根本就没有考研的压力,第一名和第二十名都同样保送清华研究生,那么我追求卓越的动力在哪里呢?失去了考试压力,我会不会放松,荒废了四年的宝贵时光?
 我常想清华到底能给我什么与众不同的东西。清华的优势不在于它提供了更强的老师,大学主要靠自学,别的学校的老师可能不如清华的牛,同学一样靠自己学好。清华的资源不仅在它教学本身,不仅仅在教学硬件本身,在于它的综合培养。
  到了清华以后,我发现活动特别多:学生会,团委,科协,200多个社团,还有学生艺术团。各种各样的比赛啊,名人讲座啊,一个接着一个。起初,听到哪个名人来了,一定赶过去凑热闹。后来看得多了,就失去了最初的激动。逢年过节还有电影晚会、音乐会、校园歌手大赛,各个院系还要举办学生节。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比赛,比如清风明辨辩论赛、校史知识大赛、求索杯等等。
  活动的多样性是别的学校不能匹敌的。这些活动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机会锻炼能力。清华各种比赛的门票,如电影票、话剧票、舞蹈票、歌手大赛票,要不就是免费赠送的,要不就干脆免票入场,坐满为止。所有的学生组织都不打算从同学们身上赚钱,都努力拉赞助凑齐前期费用。这就是不同吧。在这里可以找到喜欢做的事情,有一个广阔的舞台,供我们发展。
  学生锻炼的机会很多。我们的辅导员就是应届的清华直博生,不是正式的老师。这有一个好处,就是辅导员刚刚完成本科的学业,开始博士生活,他们熟悉清华的事情,知道大事小事怎么处理,思想和我们接近,知道学生们想什么,甚至知道很多学生生活的细节,毕竟我们只差了四届。待到下一届新生来,就是当年的直博生中博一的学生当辅导员了,永远保持辅导员队伍的与时俱进。
  清华各院系的团委书记也是学生,这给我们很大的舞台和空间。一个系的团委书记负责的事情很多,学生当书记可以得到更大的锻炼,也能给团委其他的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
  想来想去,清华能实现我童年一直希望做却没有做的事情。在这里,想学钢琴,有专门的琴房和钢琴课;想学主持,有专门的主持培训课;想锻炼组织能力,有200多个社团和各种学生组织;对艺术感兴趣,有艺术团11个代表队;想创业,就业指导中心组织创业培训,提供实习机会;爱阅读,庞大的图书馆馆藏足够将曾经买不起的书看个够;想成为科学奖,国际一流的实验室会提供各种支持……
  在一个下午,我骑着自行车走在清华的南北主干道上,身边是来来往往的同学。在那午后的阳光下,我忽然明白了为何来清华:我来清华就是为了不再参加研究生考试,学习我真正想学的知识。研究生保送比的是每学期成绩的平均值,只要我每学期成绩都在保研范围,就直接读清华的研究生。保送和研究生考试有很大的不同。保送看平时成绩,每一次的成绩都和研究生录取直接挂钩;研究生考试看一次成绩,平时的优秀不能保证考试成功。我在一次答高中生提问时说:“大家就想,即使是你们在座的年级第一,周六周日也不敢放松,他要争取下一次第一,纵使每一次都第一,也未必高考第一去清华,谁都没有十足的底,第一也不敢绝对放松。寒暑假和周末都不是真正的假期,心里悬着,不学习就很可能被落下。保研就很不一样,成绩始终在保研范围内的人,大可高枕无忧做喜欢的事情:周末聚会,寒暑假各地旅游,假期完全放松,绝不担心研究生的事,比高中的第一名还放心。保研的最大好处是,放心大胆地在成绩达到一定程度时做喜欢的事。”
长期的考试压力无形中教会我们:升学是目标。没有了考试压力,我反而茫然,缺少前进的动力,不知做什么。考试归根结底是手段,没有特别的意义,我们学知识技能,锻炼能力,实现理想。我来清华的意义在于消失了应试的压力,第一次有机会学想学的知识,做喜欢的事情,锻炼试卷不考却真正有用的能力。
  2.1.4 我为什么考不及格
  来清华第一件让我着急的事情是两次期中考试不及格。我连最低的及格都达不到,毕业都成问题,何谈做真正喜欢的事呢?
  我自知缺乏考试压力,来清华后不如高中努力,但我没有疯狂地玩。凭借多年养成的良好习惯,我依然认真听讲、按时作业,花的时间不比别人少,难道还不能及格吗?
  两次小考后,老师将成绩投影到屏幕上总结。老师说:“两次小考,过了90分的用蓝色标记,60分以下是红色,其他成绩都是黑的。有同学两次都是蓝色,提出表扬;有同学第一次红色,第二次黑色,从不及格到及格,也许只提高了几分,却是大跨越。不过我不明白了,为什么有的同学第一次黑色,第二次却变成红色,你得找找原因,有什么困难来找我。嗯――这还有一位同学,两次都是红色,这个同学叫――郁――琉――”读到这里,大家哈哈一笑。老师接着说:“大家不要笑,刚来大学不适应很正常。请这位同学下课来找我。”
  下课后,我走到了老师面前,老师说:“有什么事情?”我说:“老师,我就是那个郁琉,两次都不及格。”老师说:“啊――你学这门课很吃力吗?”我说:“有一点,感觉弄不太明白,但我觉得能及格,不知道为什么错了那么多,没及格。”老师说:“你高中学过类似的知识吗?有一些是高中知识。”我说:“学过一些,高中学得还可以,现在很多内容听不明白。”
  老师说:“这样,我给你两次考试的题目,你重新做,和网络学堂的答案对照,把不会的圈出来,有空去找我。郁琉,你一定要努力及格,你刚进清华,第一学期不及格对心态影响很大,会怀疑自己,受打击一蹶不振。你加把力,有什么困难来找我。”
  直到今天我依然记得老师的话。回去以后,我重做了卷子,然后和网络上的答案进行核对,有很多不懂的问题,我一一圈了出来。在答疑的时间,我去办公室找老师。
  一进办公室的门,老师就认出了我:“啊,郁琉来了。”我心里嘀咕:“大学老师认识同学的不多,老师为了我及格的事情,费心了。”
  我把不懂的问题逐个问老师。问的过程中,有一件对我后来影响很大的事情,我问老师:“老师,这道题为什么不选B,而选A呢?从我以前的知识考虑,这一道题应该选B。”
  老师看了一下,说:“这道题答案给的A吗?”
  我说:“是的。但是我选择B。老师,我不太明白。”
  老师看了一会儿说:“你讲讲为什么选择B。”
  我将想法告诉了老师。“我这道题的答案给错了。”老师说,“你的学习态度很好,重新做了一遍,没有直接将答案抄下来交给我。错误虽然很多,以你的学习态度坚持下去一定没问题。”
  之后,老师在他的笔记上快速记录了些什么。
  我听到鼓励,信心倍增,一连串将问题都问完了。临行时,老师起身送我,我说:“老师,不用了,您快忙吧,耽误了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很多东西还是您课上讲过多次的。谢谢您。”老师执意送我到门口,告诉我不要担心及格的事情,有什么不懂的赶紧问。
  我非常感动。总以为清华的老师科研非常忙碌,没有时间管每一个人怎么样,在大学只能自学。没想到刚上清华就能遇到这么关心我成长的老师,对我的及格很费心,又这么平易近人。那一天,我下决心努力学习,不辜负老师的苦心。
  我将这件事深深地记在心里,老师让我相信了自己,开始了从不及格到及格,再到优秀的历程。但是,及格仅是大学学习的最基本要求,满足及格后的广义学习应该包罗万象,包含人际交往、组织能力、人生思考。我开始尝试真正的大学生活。
2.2 我的尝试
  我一直害怕每一步走得很对,最后却走歪了,害怕成为社会上广泛批评的“高分低能”的典型。
  学习是广义的:掌握不会的知识技能就叫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只是很小一部分,更多的能力从书本中学不到。高考以后,我就多次咨询身边人,思考如何规划大学生活、提升自己。
  2.2.1 多方咨询――放弃学习第一,恶补人际,高手云集怎么办
  高考后的暑假,长辈告诉我:“到了大学千万不能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要恶补人际关系,多参加学生活动,成绩及格就行了。”
  我始终牢记着这句教诲。到了大学,我迅速地参加了学生会,加入了艺术团话剧队。学生会是训练与人打交道的场所;我喜欢表演,加入话剧队能发展一项爱好。
  军训时,我就有意放开自己多表现。联欢晚会上,我和三个好朋友表演了一段木偶剧,大家的反响不错。之后我又很幸运地饰演一个小角色,第一次登上舞台,参加北京大学生戏剧节。
  彩排间歇,我给家人打电话,说我正在中央戏剧学院的舞台上,有著名的话剧导演指导,我开始着全新的生活,过着曾经没时间过,或者不敢过的生活,就是主动地生活,寻找生活的乐趣。家人说,他们小的时候就没有这样的条件,登台演戏的孩子会被大人认为不务正业。我想,时代变了,家长的心态也变了。
  我对学习提不起多大精神,一提到学生会的活动,一提到演话剧,就精神倍增。
  每天晚上,我到清华的东操场练习发声,二十几个人在漆黑的操场上喊着:“花――红――柳――绿――”大家对台词,练习用共鸣发声。队长最有趣的一句话是:“孩子,好好练吧,以后一定会有用的,吃饭敬酒都很有气势。”今天想来,练发声对我后来搞辩论,作即兴演讲,起了很大作用。
  第一次登上舞台就参加北京大学生戏剧节,说不上什么压力,只感觉荣幸。我上场的时间短,台词少。依然体会到了演员的感觉。我从小也有明星梦,希望有一天成为演艺名人,登台也算是满足了小小的愿望吧。
  登上舞台的好处是遇到大型的场合不怯场。台下的观众再多,我也依然演自己的角色,全心投入就忘记了紧张。这些,在我后来的生活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学生会给了我锻炼组织能力的机会,让我从完成小任务学起。我很幸运,加入的部门很有活力,大家有说有笑,没有之前想象的森严等级。一直以为,每一次吃饭部长都在拿部里的赞助,后来才知道,每一次二十多个人的请客钱都是部长或者副主席自己的钱,部门的钱一直都用在搞活动租场地上。每每想起一个部门近20个人年终吃饭,就觉得部长和副主席很不容易。不过他们倒是不太在意,好像大家只要工作用心,支持他,他就很愿意“放血”。
  回忆起来,在学生组织中除了得到具体的能力锻炼,还认识了很多跨院系跨专业跨年级的同学,听到不同人的声音,知道大家在干什么,想什么。当我2003年初中毕业和家人游玩清华园时,印象最深的是花坛边讨论问题的同学。我想:这些人都是偶像啊,即使假期依然在刻苦努力学习。后来,我一直对清华人看待生活学习的态度感兴趣,常常和大家聊天。他们都是我在高中最钦佩的人,跟他们交流是我的荣幸。
  就这样,我第一次重视综合能力的锻炼,在锻炼中逐渐成长。
  我锻炼口才的动力来自于余秋雨先生光明日报社的演讲。我在他演讲后提了一个问题,我想问“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文学素养达到什么地步就可以了”。结果我先说喜欢他的书,读过他的六本著作,又说了文学很重要,还说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他的高度,又说自己喜欢文学……对我要问的问题绕了三分钟也没有讲清楚。不过大师就是大师,余先生竟然在我混乱的表述中听懂了我的意思。他对我说,你刚才的提问没有讲清楚,你自己说着说着就绕进去了,你下一次说之前要先想清楚,语言要简练。余先生用他的经历鼓励我说,他小时候,老师评价他是最会写作文最不会说话的孩子,他每一次作文比赛得奖老师一提问他都恨不得躲起来。不过后来他讲课作讲座也没什么问题。余先生说:“你一定要练,多说。要记住,你的弱势里面蕴藏着奇迹。”
  偶像的力量是无穷的,很多人建议我锻炼口才,我都不放在心上,余先生的话却字字进入我内心,我始终铭记着“你的弱势里面蕴藏着奇迹”。随后的几年大学生活中,我的表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而最初的强劲动力,就是余先生那一席话。
  伴随着每周的活动,一个学期很快就过去了,我的成绩也有了结果,我排在了班级刚好一半的位置。
  2.2.2 自设目标――检验“功夫不负有心人”是否有极限
  看到成绩,我咨询了辅导员,询问这个成绩能否保送直博生,辅导员说还要再努力,这个成绩保送博士生肯定不可以。
  看来,比较放松地学习达不到我的效果。寒假里,高中老师邀请我回母校给新一届的高一学生介绍经验。一踏进母校的校园,看到那一片银装素裹,静谧中回想起了每天早晨骑自行车上学的场景。步入教室,见到老师,见到认真自习的同学们,心里有说不出的亲切。我回忆起当年坚定信念考清华的状态,想起了那时发生的一幕一幕。
  我到了教室,发现同学们关心的问题和我当年关心的一样:怎么学习某些学科,老师上课比我理解能力快怎么办,要不要在高中担任班干部,是不是浪费时间,到底要不要补课,如何利用假期,如何在逆境中坚持,如何对学习有兴趣,别人比自己强怎么才能够赶上等等。
 听到这些问题,我高一生活中的种种困惑好像又回来了,我很快就进入了当年的状态,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
  那天之后,我才明白,我高中时特别急于验证自己,信念异常坚定。
  我想在清华重拾当初的状态。我分析了自己,每当我认为自己是弱者,要验证努力可以成为强者,都会迸发很大的热情。当初上清华,就希望证明努力能够实现当初的“不可能”。高中老师曾经说,某些省的考生如何勤奋,比我们勤奋多了。我当时就想:考入清华的他们还会一如既往地勤奋吗?还是说高中的勤奋是那个省份的考试压力造成的?
  上了清华以后,我忘记了当初的拼搏想法,每天很平常地活着,觉得不如别人也很正常。我很容易给自己找理由:身边的同学是各地的状元,我比不过很正常。
  问题就出在这个理由上,没有特别努力过,我怎么知道一定不如别人呢?“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是不是有极限呢?它在高中助我实现愿望,现在身边都是分数超高的学生,仅仅依靠勤奋能逾越鸿沟吗?
  我想不清楚,却知道我必须行动,凭借多年的学习经验,一个人的成绩往往在前几次考试就会定格,比如说,三年的成绩,往往在大一就容易定格,当然存在特例,但毕竟是少数。我特别害怕在第一年分到了末层,我得为努力找到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要验证“功夫不负有心人”是否有极限。我对自己说:我非常想看一看,在清华,我依靠努力能走到什么位置。
  这有点自设目标、自设检验、自设障碍的意思,这样的想法最能够激发我对学习的热情。我延续高中的学习方法,在假期分开预习。
  我真的在大一寒假分开预习,预习的内容是我喜欢的物理。
  2.2.3 迅速实现――证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清华依然成立
  预习了一个假期,开学以后继续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早起早睡。我依然坚持积极参加学生活动,还做了家教。有的人会觉得家教工作耽误时间,不过家教工作有回报。我读余秋雨先生文章的时候,就萌生过想法,希望到祖国各处去走一走看一看。进入大学,有时间却没有钱,始终没有实现出游的愿望,高中时将每天晚上写日记作为对自己的奖励,到了大学就以写完作业后的周末作为对自己的奖励吧。我告诉自己:只要每天完成了作业,周末就是自己的,我可以在周末用一天做家教,另外一天来玩。
  这么决定以后,生活变得充实。写作业的时候,我都想:只要完成了,周末就是我的了。动力十足。
  第一次周末出游去了故宫,我给家人发短信说我正在实践出游的想法,首先在北京游,用的是我赚的第一笔工资。
  日子过得非常充实。当日事当日毕很好,同样的作业,没有必要拖到周日晚上做,周日去做的效率一定没有当天高。刚刚学习完知识,理解和掌握得比较好,做作业比较容易,梳理当天知识的效果好。周末本身就应放松,非要拿来学习,就会有抵触情绪。这种“推迟奖励”的观点我会在“总结与反思”中论述,简言之:今天的作业今天做比较正常,今天的作业明天做比较枯燥,今天的作业昨天做很有动力,也趣味十足。
给高中生讲解方法和经验,常让我回忆起奋斗热情最高的那段日子。每次做家教讲完课,我都教育了自己。
  很快又到了期中考试,我的物理成绩上了90分。这强烈的肯定信号让我坚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有希望成立。期末考试,我的成绩排在了班级的前五,还是在体育课60分的情况下。我的努力没有白费。
  看到成绩,我心中很是舒畅。我成功实现了层次的跨越,又一次证实了“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是真理。我不是最好的,但我相信,只要努力就可以最好。我忽然觉得世界上没有什么办不了的事情,眼前的路比高中还要宽。我根本没有投入高中的全副精力到学习:我坚持做家教,对学生会的工作尽职尽责,还以主角之一的身份演了一场话剧。归根结底,我这一次还是急于证实自己,借此有了奋斗的动力,做什么都有兴致,狭义学习和广义锻炼良性循环。
  在大学学习好远远要比在高中学习好容易,在清华也是如此。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家的目标一致,评价标准比较单一,竞争会比较激烈。到了大学,同学对人生有不同的规划,成绩排在第一并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人并不想读研究生,更关注综合能力的提高,积极参加学生活动,周末实习。一部分同学和我的想法一样,只要顺利保送研究生,就开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体育锻炼,义务支教,或者环保宣传,这些是感兴趣也很有意义的事情。还有一种觉得高中努力了三年,大学总得放松一下,就懈怠了。我对此持批评态度。不是不能休息,不是不能玩电脑游戏,不是不能过轻松的生活,我只是反对高考成绩不错就自我满足,就懈怠,更反对那种以“清华高手如云,想考好很难”为借口放弃努力。在我看来,大学生学习不仅仅是关乎个人前途命运的事情,也是当前的责任与使命,特别是我们这些国家花了大力气寄予厚望的一代人。
  总之,在大学考好更容易,不是大学生素质不如高中生,而是到了大学,大家对于奋斗和生活的评价标准多元化,很多人并不希望考第一。真正全力以赴竞争大学名次的人很少。而我,则定了下一个目标,希望考到大学的前几名,检验那句一直坚信的真理的极限。
  再次证明“功夫不负有心人”是在大二的上学期,那一学期我的工作很忙,依然考到班级的第一名,而且在体育成绩70分的情况下。
  那个学期,我将高中三年学会的应试技巧都使用上了。有一门考试,我在考前两天开始复习,看了一天的书,第二天一直做题。考前的晚上,我对同学说,我复习没问题了,明天考试肯定过。同学说考考我,问了十个问题,我答对了两个,并说另外八个不考。他们就说,是不是你不会的就不考?我说不管我会不会,那些都不考。大家不太相信。
  考试果然没有考。我很顺利答完卷子。从考场回来,我炫耀了一下,忽然一阵悲哀:会就会,不会就不会,不会的竟然也答了出来。应试能得高分,心里却很虚。
  有人说考试分三种境界:一种学会了也答对了,一种学会了考试没答对,最高的境界什么都不会但是考试答对了。
  这次考试,我基本上不太懂,却体会到了最高境界。看来,考试成绩说明不了什么,应试太悲哀了。如果可能,我一定好好研究教育。
应试的悲哀或许正是考试的合理性。考试和人到底理解得多么深没有太大关系,不能理解爱因斯坦和薛定谔,我们靠应试训练、靠题型总结,依然算得出正确结果。即使没有高智商,勤学苦练依然可以得高分。换句话说,考试选拔的人才都是平等的,不会存在智力的差异,只要努力,总能拿高分。只要不将考试当成目的,就不会高分低能。在本书的最后我会论述,应试教育从来没有筛选最聪明的人,一直筛选勤学苦读的人。
  我证明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清华也成立了。我稍微用了应试方法,就排班级第一名,彻底否定了初来清华时“高手如云,考不好很正常”的逻辑,看到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没有极限。我不想继续争年级第一名和全校最高分。证明到此就可以了。我思考以什么样的心态拥抱考试和学习,怎么做才能学到知识,更关键的,迅速证明了真理,我的下一个动力和目标在哪里?
  2.2.4 承认失败――人生不能总给自己再来一次的机会
  证明了学习实力,下一步的学习动力在哪儿呢?要是成绩逐步提高就好了,大二上升一点,大三上升一点,大四考第一名,这样的话我为了证明真理的可行性就能够“骗”自己努力四年。可惜证明比我想象的快,而且学习效果让我很不满意。
  大二春季学期,分数对我没有任何吸引力,和别人比着学也没有意思。同学们见我社会活动和成绩两不误都很羡慕我,我却异常地空虚,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觉得自己学得太假,总跟别人比着学,和自己较劲,得到了应试的技巧,却没有学会真正的知识。
  我又回到了慵懒的状态,没有动力,起床晚,睡得迟。在图书馆,我喜欢看小说和杂书,希望从立志图书中找到动力,也聊以慰藉自己。看一会儿,就累了,脑子也僵住了,就不看了。
  我对专业课和基础课都没兴趣。即使学得好,成绩高,也不能证明我以后更有发展。从小到大我一直很要强,总要争个第一第二,我是不是错了?我放弃了童年的玩耍乐趣真的值得吗?
  我一直追求的成绩和排名突然变得没意义了。从大学才开始发展人际,拓宽视野,放弃了那么多年提升人际交往的机会值得吗?这么多年来,学习始终是我的最强项。毕业后,如果不拿最强项和人比,从事和专业无关的管理岗位,我比别人有优势吗?
  不将最强项继续学好,之前的努力就白费了,只有从事擅长的技能才能利用这些年努力的成果和优势。
  今天的我已抛弃了这个想法,转而相信:本科学习的内容对择业影响不大,要提升能力,包括学习能力。今后的任何岗位都需要重新学习,即使自己的专业也不例外。最最重要的是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我看来,大学四年能清楚今后做什么,确定奋斗目标和路线图,就可以毕业了。
  那是我人生的低谷期,也是寻寻觅觅的寻找期,寻找下一个目标,却不知它在哪里。茫然中,不及格的危险悄然来临。
  那是门专业课,我学得很吃力,想很久都不知道如何解题,看了参考书也不懂。我已对挑战高难科目得高分失去了兴趣,缺乏奋斗热情,再加上学生活动很多,学习时间少,这门课被搁置了。期中考试那天,有两道大题我不会答,就想退课,这门课占的比重很大,不退课会严重影响平均分。
考完试,我去辅导员的办公室交资料。她问我考得怎么样。我说:“考得不好,准备退课。”辅导员关心地问:“这么快就出成绩了?”我说:“没有,刚考完,不过我的成绩肯定很低,我要把它退掉。”辅导员说:“还没出成绩你怎么就知道不好啊?”我说:“因为我有两道大题没答啊,太影响平均分了,估计刚及格。不行,我还没有这么低的分数呢。”辅导员说:“你可以在期中考试之后努力,期末考好得高分。”我说:“期中成绩往下拽总成绩,我还是得把它退掉。”
  辅导员说:“你明年这个时候再修就一定比这一次考得好吗?”
  我说:“肯定能,都学过一次了,而且前段时间我有活动,太紧张了,把这门课耽误了,明年肯定能学好。”
  辅导员说:“你这种轻易退课的想法不对。明年有明年这时候该做的事情,没准活动更多,今年应该办的为什么要拖到明年做呢?”
  我说:“今年没办好啊,自然明年得再来一次啊。”
  辅导员说:“没办好就轻易给自己机会,就是不承认失败。应该把事情做好的时候没做好就是你的问题。这一次给了自己机会,到了明年,有什么突发事情,还会给自己找理由。郁琉,你必须面对失败,想办法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补救之前的不足,不能没干好就重新开始。”
  她的话给我很大启发。一直以来,我总追求最好的结果,没有达到最好,若将来有希望达到,我会终止当前的事情,重来一次。我在茫然中丧失了斗志,放松了努力,成绩自然不会理想,退课只说明我不敢面对失败,将没做好的事情推到未来。失败就是失败,不能为自己不努力找借口,透支未来的机会。未来本身就不确定,未来有未来要做的事,没准更做不好。
  我决定不退课,承认不努力造成成绩下滑。出乎意料的是,我受了坏分数的刺激,注意力转移到了棘手的考试及格,竟不那么茫然了。在潜在不及格的危险下,我加大了问问题的密度,掌握了很多方法,才发现,听到了后面,前面的就掌握了。如果成绩不重要,对于知识来说,接着听可以跟上,前面不懂的,听到后来就明白了。考得好未必学得好,从学没学懂的角度看,我争到了第一,也未必学会了。我意识到,要想摆脱茫然,要想不心虚,必须学得好。
  2.2.5 放弃应试――找回曾经纯粹的求知欲,我就想知道这是咋回事儿
  除了学不懂的专业课,我还有一门课学得不好,课堂内容根本听不懂。老师无数次鼓励大家找她答疑,在一个周末,我拿着书去了。
  答疑的人不多,我有五个问题,老师边回答边告诉我思路错在哪里。老师不急于说答案,而是告诉我从什么角度考虑问题。老师回答得非常清楚,我一下子理解得深入了。
  我接着问看似钻牛角尖的问题,我确定绝对不会考的问题。出乎意料的是,老师没有批评我思路太偏,反而跟我说:“我当年做学生的时候,问过比你更难回答的问题,我问问你……”她说了她当年问老师的问题,和我的问题本质上差不多,但她问的更难以回答,难以绕过去随便回答。
  我很感动,忘了有多久了,跟考试没关的“钻牛角尖”的问题都被认为无关紧要,没想到老师这么愿意讨论,还反问更难的问题。我自然答不出来,就请教老师,她跟我讲,她的导师怎么回答的。她的导师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回答得浅显易懂。我对老师非常敬佩。那一刻,我回忆起想到什么就去问老师的小学时光。上初中后,我学会了问“有用的”问题,考试考的问题,老师能回答的问题,其他的,就用“考试不考”回答了。
激动中,我对来清华有了新的理解:清华的优势是清华老师总体上是各领域的专家。专家和我们的不同在于,无论什么问题,都难不倒他,如果本科生的问题专家都不会回答,他就不是专家。专家在解答时,往往深入浅出,告诉你哪些可信,哪些还在研究,没有得到公认。专家未必懂所有问题,却能给学生满意的答案。
  我决定抛弃应试的方法,专心致志研究学问,回归最初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像小时候,好奇的我总问为什么。现在,身边终于有了各学科最权威的人,他们不一定最会在课堂上表达,可能内容高深而略显枯燥,但是专家的共同特征是,严谨治学,在你提问题时,他们可以给出满意的答案。我决定利用机会,实现人生又一次转折,从应试中解脱出来,探寻掩藏已久的好奇心,用心灵最深处的声音去问询渴求的答案。
  决定兴趣学习以后,我关注哪里不懂,希望弄清楚什么。我第一次阅读英文版的参考书,外国人和中国人写书习惯不一样,外国人倾向于将问题讲得很细,给一般水平的人自学。中国人写书是讲课的参考,自学好像还不太够用。当然,这也因书而异,不能一概而论。
  图书馆的外文图书阅览室非常好,有非常昂贵的外文图书,经典的外文参考书。我如获至宝,借阅了一些,拿回去慢慢读。读一点就弄清楚一点,什么地方不清楚就去问老师。老师也很愿意解答,还表扬我问的问题和考试无关,却和知识相关。
  还有一门英语授课的基础课。选择它是希望提高英文听课能力,学习这门课很吃力,最后的分数也不高,但这门课却是我学习的转折点,从此,我能够适应外文授课。这种能力比分数更重要。外语授课自然有更多不懂的问题,我在预习和听课时做了标记,一下课就找老师请教。
  每次问问题,都感觉在学知识。老师很厉害,对我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总能从我的叙述中找到哪里用错了概念,理解错了意思,让我恍然大悟。那种感觉非常好,突然间对知识理解深刻了。
  老师真的愿意回答问题。我常常会问40分钟。下课时就已经下班了,要吃午饭了。老师从来没有说他着急,总是耐心地解答,告诉我怎么想,怎么算。每一次我都非常感动。
  那些日子我就想,大家交了一样的学费,得到的帮助不一样吧。我向清华的教授求教,这40分钟的问题,是我偏得吧。我解决了问题,澄清了疑惑,也要感谢现在的氛围。细细想来,一个班级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老师一个星期两个小时的答疑根本不够用,每个学生都问问题,老师就什么都不用干了。实际情况是,很多时候,我一下课就跑到讲台前,而大部分同学不会这样。在每周两个小时的答疑时间,我坐在老师的办公室,有别的同学来我就让他们先问。同学来得很少,我总能问半个小时的问题。大家没有有效利用资源,给我利用资源武装自己的机会,不过这两个小时本身就是教学安排的答疑时间,老师说我有问题就该现在问。我想了想,也是的。
  我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欣喜,头脑中豁然开朗的感觉无法名状。老师们解答问题,给我启发,让我找回了最本真的学习乐趣,让我觉得,清华的老师不高高在上,对于无论多么细小、多么无聊的小问题,都很耐心而认真地解答。这一点,我会一直铭记。
2.2.6 课堂兴奋――知识即使不考试也很重要,有知识自然考得好
  大二下学期我的成绩很一般,前半学期在茫然,后半学期在不停地问问题,问考试不考却想知道的问题,找寻内心的兴趣。
  看到成绩,我想,也没什么,要改革嘛,总要付出代价,过段时间就好了。依靠兴趣弄懂知识是真正的掌握,无论怎么考试都能应付。
  我设定了目标:利用大三完成课堂的兴奋,从应试排名过渡到渴求知识,在掌握知识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燃眉之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