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英尺是多少米,15英尺等于多少米是多少米,22盎司是多重?

目击未知的世界——被掩藏的人类历史_全文阅读_4-米花在线书库
目击未知的世界——被掩藏的人类历史_4
了大话一捅即破一样。第六章 史前文明展辉煌 读到这里,我们讨论的部分证据给读者的印象可能是:在遥远的年代,即使有人类存在,也保持着原始的石器时代。你也许会问:如果人类经过一段时间能进入先进文明的话,为什么我们没发现高级的史前文明呢?……事实上,发达的史前文明遗迹已经发现了许多,其年代之久远大大超出我们的想象。这些反常事实的涌现,有一部分不是出处科研文献,这些艺术品有的也没有在博物馆展出,但我们为了不漏掉可能的重要信息,为了鼓励进一步的探索,也把它们收入本书。这一章中,我们只归纳了所搜集到的已发表的资料,如果这类高度反常的例证没被系统保存过,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本书挖掘的这些,应该只是一小部分。第一节 法国——岩层里的文明遗迹展现波农(C. Bournon)的《矿物学》一书记载了一个很诱人的发现:“年期间,在爱克森省附近,正义宫(Palace of Justice)的大规模重建,动用了一个采石场的石料。那种石头是深灰色的石灰石,刚采出来时有点软,晾在空气中会慢慢变硬。采石场的地层屋理清晰,每层岩石由沙子和粘土隔开,多少有些石灰质成分。”“第1层岩石挖出后没见异常,但工人们移到第11层,异常的发现震惊了所有的人:在第11层与12层之间的粘沙土中,露出了残断的石柱,以及半加工装饰过的石头,这些石艺就是该地的那种。还有不少硬币,几个木把铁锤,及一些木制工具和工具碎片。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块一英寸厚,七、八英尺长的宽木板,碎成几块,但一块也没丢,对起来的原始形状,正是泥瓦匠和石匠用的那种,边已磨圆了,还有波纹。”“雕饰完和半雕饰的石艺,样子一点也没变,但木板和木制工具,已经石化,变成玛瑙样品化石了,颜色很漂亮。”“在距地表50英尺(15.2米)的深处,在11层复合石灰岩下面。发现的远古人类的工艺文化和文明竟达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上文也在1820年的《美国科学杂志》上刊登了。现在,这样的反常事实,已很难被科学刊物看上了。科学家们用最简单的对策处理它们——不予考虑。这就是无处不还的知识过滤机制。第二节 费城——大理石内的浮雕1831年的《美国科学杂志》有这样一篇报道:“1830年,费城西北12英里的一个采石场中,在一块大理石内部,发现了浮雕的字母(图6.1)石头出自地表以下60~70英尺(18.3~21.3米)”深的地层。采石场的工人挖出层层的片麻岩云母层,角闪石层、滑石层以及原始粘土,露出了一块大理石,一个工人偶然瞥见了石面上有直角凹痕,去掉浮土后,显露出1.5英寸宽(3.8厘米),0.625英寸(1.6厘米)高的两个浮雕字母。于是请来了几个有名望的绅士,到现场来鉴查。这不会是自然地质作用的产物。它展示给我们一幅远古史前文明的画卷。第三节 苏格兰——泥盆纪的铁钉1844年,布鲁斯特爵士(D. Brewster)报道说:在苏格兰金谷地(Kingoodies)采石场一块完整的沙岩中,发现了一个紧紧包埋着的铁钉。1985年,英国地质局的麦德(A. W. Medd)博士写信告诉我们:那块石头是泥盆纪的,距今3.6~4.08亿年。布鲁斯特是苏格兰著名物理学家,是“英国前沿科学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在光学领域作出过重要贡献。他给该学会的报告中说:“金谷采石场的石头层理分明,由硬层和冰碛物层交替组成,厚从6英寸和6英尺不等,那块嵌有钉子的石头有9英寸厚,钉尖嵌入石头的冰碛物层约半英寸,与石头紧密咬合,钉子中间部分平卧嵌到在石头表面,尾部又弯嵌进石头中一英寸。”钉尾嵌入石头的状态足以证明钉子是随地层原位沉积埋入土中的,沉积层经过漫长的岁月在地质压力下,土壤石化为沉积岩,钉尖,钉尾就嵌入石中了。这不可能是石头开采后钉进去的,那样钉尾嵌不进去。第四节 苏格兰——石炭纪的金线日,伦敦时报报道了一件奇事:“几天前,在特威德附近卢瑟福面粉厂(Rutherford-mill)下游1/4英里处,工人采石头时,发现8英尺深处,一块石头里包埋着一根金线。”1985年,英国地质局的麦德(A. W. Medd)博士写信告诉我们:“那块石头是石炭纪形成的,距今3.2~3.6亿年。”第五节 麻省——6亿年的金属瓶日出版的《科学美国人》杂志中,有一篇名为《远古岁月的遗迹》的论文上面写道:“几天前,在道切斯特(Dorchester)的‘会厅山’(Meeting house Hill)豪尔先生的会议室几竿远的地方,进行了一次大的岩石爆破,岩石被炸成大大小小的石块,四散纷飞,有的重达几吨。在一块石头内部,人们发现了一个金属瓶,被爆炸震成两半,两半对起来是一个金属花瓶,4.5英寸(11.4厘米)高,下部直径6.5英寸(16.5厘米),上部开口处直径2.5英寸(6.4厘米),约1/8 英寸(0.3厘米)厚。花瓶颜色象锌、象合金的颜色,含银量很高,面上有纯银镶嵌的6支花组成的一个花束图案,镂刻、雕琢和镶嵌等技艺显然出自技艺娴熟的匠人之手,这个神奇的花瓶是从地下15英尺(4.6米)的岩石层中炸出来的。”“现在这个花瓶被柯特尔(J. Kettell)先生收藏了,史密斯(J. V. C. Smith)博士最近在东部旅行时,研究了那里数百件珍稀的家用饰品,都画了图,他从未见过那样的花瓶。他画下了那个花瓶并精确标注了尺寸,交给了学术界。”“无疑,那个花瓶是从岩石坯里炸出来的。请阿格吉斯教授或其他科学家告诉我们:花瓶是如何包埋进岩石内部的?这个实例值得研究,其中没有欺骗的成分。”《科学美国人》的编辑有一段讽刺性的评说:“上文出自波士顿的刊物《文摘》(Transcript)。我们想知道:《文摘》为何能认为阿革吉斯教授比铁匠多利(J. Doyle)更能解释这个问题呢?这不是一个动物学、植物学或地质学的问题,那个金属瓶可能是多切斯特的第一个定居者凯恩(T. Cain)做的。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用“无根据置疑”的战术。虽然人们常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但这种凭着想象而置疑的战术,百多年来却运转自如,把学术界不希望见到的“反常证据”置疑掉了。根据最近美国波士顿——多切斯特地区的地质勘测图判断,那块包埋花瓶的岩石叫做“罗克巴利砾岩”(Roxbury Conglomerate)形成于6亿年前的“前寒武纪”。据现行的学说,6亿年前,地球只有最原始的原核菌类,生命刚开始形成,但这个金属花瓶,却告诉我们:6亿年前的北美洲就已经有金属雕刻工艺了。第六节 法国——第三纪的白垩球1862年4月的《地质学家》杂志中,刊登了法国赖昂(Laon)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米利维尔(M. Melleville)的论文。文中报道了一个白垩球(图6.2),是在赖昂附近距地面75米(246英尺)深处第三纪早期褐炭层界面下发现的。褐炭,是一种松软的煤炭。赖昂附近蒙太谷(Montaigu )的褐炭层,在一部小山的基部,上下都是水平的矿质沉积层带。主矿带纵横600米(约1969英尺),伸入褐炭层。1861年8月,工人们挖到主矿带末端,距山基部225英尺处,看到一个圆球从坑道上部滚落下来,该球直径6厘米(2.36英寸),重310约克(约11盎司)。米利维尔说:“他们查看清楚了石球的原位埋存点:石球不是埋在褐炭层内部,而是向上项着岩石层,岩石还有石球原位埋存的凹痕。”工人们把石球交给了列尤恩(Lejeune)博士,他通知了米利维尔。米利维尔声明:“早在这个石球发现前,采石场的工人就告诉过他:他们多次挖出木片化石……上面有明显的人类加工痕迹,我现在很后悔,当时没有相信,所以没能去看一下。”按米利维尔的论文介绍,那个石球不可能是伪造的:“石球由下往上有超过五分之四的部分呈现沥青色,与上部交界处呈现一个黄圈,这显然是下部埋存在褐炭层造成的。而上部,因为埋存贝壳层,颜色正相反,而呈现白垩的天然色……至于那儿的岩层,没有任何开裂过的痕迹,也没有洞,所以我敢肯定那是完好的原位埋存,不是从上面的年轻地层掉进去的。”对该白垩球呈现的人类加工特征,米利维尔很谨慎。他说:“一方面讲,即使结论显而易见,我也不愿意自下断言——在褐炭层展现的那个年代人类就已经存在了。我只是把这个奇异的东西当作一个发现报道出来……”把它交给科学界,等待学者们的评判,以及近一步的发掘工作,以使我们能知道蒙太谷遗址的真实价值。《地质学》杂志的编辑写道:“我们认为,在没有进一步证据之前,他不把那个石球定位于早第三纪是明智的”1883年,德莫提理提出:一块白垩在新生的第三纪海洋中,被波涛磨圆了,留在了今天的位置。但这种解释难以成立。首先,球表面的待征与波涛打蚀的痕迹完全是两回事。米利维尔说:“那块石头埋存的土方,还同时发现了有利角的三个大石刀,如果白垩磨成圆球,同埋的石刀为什么还保持利角呢?再者,如果被波浪磨圆,石球必须持续悬浮在波涛之间——白垩球怎能漂浮在海面呢?进一步讲,就算白垩能悬浮在海面,也早降解成碎片了。德莫提理说:石球发现于早第三纪地层,如果是人工磨制的,那是法国这一地万年前的文化,这么超出进化论的考古发现,在其实为数众多。第七节 伊州——20万年前的铜币1871年,史密森学会的W?杜布瓦报道了在较深的地层下,发现了不少人造物品。第一个物品是图6.3所示的准铜币。出自伊利诺伊斯州将军县的劳恩山脊(Lawn Ridge),莫菲特(J. W. Moffit)在1870年8月给史密森学会的信中说:他正用一个普通地钻钻井时,打到125英尺(38.1米)深处取出了钻头,发现钻头上粘着一个铜币状物。打穿125英尺的地层,钻头穿过了:3英尺的土壤;10英尺的黄粘土,44英尺的兰粘土,4英尺的粘土沙砾,19英尺的黄粘土。10英尺的黄硬土。20.5英尺的泥合土。1881年,温吉尔(A. Winchell)也记述了这个硬币,他还引述了威尔蒙特(W. H. Wdnot)的一封信,上面记述的深度是地下114英尺,与上述原始记录略有差异。温吉尔的分析表明:伊州地质局鉴定地下114英尺处的年龄在20~40万年之间。W?杜布瓦说:“这个准铜币是多边形,接近圆形,两面都有原始图案和文字说明,文字看不懂,和任何已知硬币都不同。”W?杜布瓦说:该币一定是机器压制的,它有一致的厚度,如果古印第安人有这个东西,一定也是史前的……硬币一定用利器切削过。这铜币告诉我们,北美洲至少在20万年前曾有一个先进的文明——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按标准的历史,人类最早制造金属钱币的是小亚细亚人——公元前800年。莫菲特还报道了伊州白塞(Whiteside)县附近发现的其它史前文化遗物。如在120英尺深的地下,发现一个从铜箍,和现在船上用的很象,还有象船钩一样的东西。他说:“上面地层还有大量人类遗物,一个有矛夹的钢盔埋在40英尺深的粘土里。在地下10~15米的范围内,发现不少石制的管子和罐子。1894年9月,伊州地质局指出:白塞县地下120英尺处的沉积层年龄差异甚大;一些地方只有5万年,另一些地方竟是志留地层距今4.1亿年。第七节 伊州——20万年前的铜币1871年,史密森学会的W?杜布瓦报道了在较深的地层下,发现了不少人造物品。第一个物品是图6.3所示的准铜币。出自伊利诺伊斯州将军县的劳恩山脊(Lawn Ridge),莫菲特(J. W. Moffit)在1870年8月给史密森学会的信中说:他正用一个普通地钻钻井时,打到125英尺(38.1米)深处取出了钻头,发现钻头上粘着一个铜币状物。打穿125英尺的地层,钻头穿过了:3英尺的土壤;10英尺的黄粘土,44英尺的兰粘土,4英尺的粘土沙砾,19英尺的黄粘土。10英尺的黄硬土。20.5英尺的泥合土。1881年,温吉尔(A. Winchell)也记述了这个硬币,他还引述了威尔蒙特(W. H. Wdnot)的一封信,上面记述的深度是地下114英尺,与上述原始记录略有差异。温吉尔的分析表明:伊州地质局鉴定地下114英尺处的年龄在20~40万年之间。W?杜布瓦说:“这个准铜币是多边形,接近圆形,两面都有原始图案和文字说明,文字看不懂,和任何已知硬币都不同。”W?杜布瓦说:该币一定是机器压制的,它有一致的厚度,如果古印第安人有这个东西,一定也是史前的……硬币一定用利器切削过。这铜币告诉我们,北美洲至少在20万年前曾有一个先进的文明——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按标准的历史,人类最早制造金属钱币的是小亚细亚人——公元前800年。莫菲特还报道了伊州白塞(Whiteside)县附近发现的其它史前文化遗物。如在120英尺深的地下,发现一个从铜箍,和现在船上用的很象,还有象船钩一样的东西。他说:“上面地层还有大量人类遗物,一个有矛夹的钢盔埋在40英尺深的粘土里。在地下10~15米的范围内,发现不少石制的管子和罐子。1894年9月,伊州地质局指出:白塞县地下120英尺处的沉积层年龄差异甚大;一些地方只有5万年,另一些地方竟是志留地层距今4.1亿年。第八节 爱德华州——200万年的泥塑1889,在爱德华州的纳帕(Numpa)钻井时在距地面300英尺(91. 4米)以下挖出3个用粘土精心塑成的人像(图6.4)。1912年,莱特(G. F. Wright)对此写道:“钻井记录显示,钻到泥像埋存的深度,要穿过50英尺的土壤,15英尺的玄武岩,再经过交替出现的岩床和粘土碎石……一直到300英尺深处时,沙泵往上带出的是各种粘土球,一些直径在2英寸(5厘米)周身包着厚厚的氧化铁。这一层的下部显示了一个未翻动过的陆地界面,这个界面以上有一些植物的印迹,就在这一位置——距地表320英尺,挖出了泥人,再往下一层,就是沙岩了。”莱特对这个人像记录道:“该泥人1.5英寸长,是用同层粘土捏塑的,具有典型的现代人体型。……这是个妇女像,线条分明,栩栩如生,堪称艺术精品。”“这个泥人,一拿给普特曼(F. W. Putman)教授,他一看到表面的铁质沉积壳,就意识到这是一个远古艺术品——这显然排除了伪造的可能。1890年我考察这处遗址时,费尽了心思研究它。比较泥人上的氧化铁和粘土球上的氧化铁时,发现它们与从井最深处挖出的砾石上的锈色几乎完全一致,这样就完全肯定了泥人是原位出土的。这些确实的证据,与发现者提出的一致,并已被波士顿的卡明(G. M. Cumming)先生确证了。那时卡明先生正在欧瑞根短线铁路(Oregon short Line Railrood)上,泥人发现后的一两天正在当地,他了解全部过程,他也为此排除了任何理性置疑的可能……”这个人像不禁使我们想起法国,比利时和摩拉维亚(Moravia)山洞里发现的史前奥瑞纳文化的人像,它们的相似令人震惊……也很象著名的维兰多福——维纳斯像(图6.5)。莱特还检查了钻孔,看有没有泥像从高处落下去的可能,他说:“对反对意见的回答要面面俱到才行。这个钻井孔直径6英寸,是节节拧在一起的重钢管从上到下钻出来的。钻井柱紧贴钻孔,根本掉不下去任何东西。钻头不是用来打穿地表的熔岩层的,而是钻泥沙用的,一边钻一边把下面的泥沙泵出来。”美国地质局在信中回答了我们的垂询:“那里300英尺深的地层可能是格凌渡(Glenns Ferry)地层,属于上新世——更新世(至少200万年前)。”除了现代智人,别的生命都不可能塑出那样的泥人。因此,它告诉我们:美洲早在200万年前,就已经有现代智人的文化了。纳帕的人像有力地挑战了进化信条。1919年,福尔摩斯在《美洲古人遗迹手册》中写道:“按埃门斯(Emmons)所说:钻井钻到了晚第三纪或早第四纪界面,在那里发现了泥人——显然不可能,那么精致的模制泥塑出现在那么早的地层,已经在置疑它的真实性了,就算它是那样,与那个文化同时代的就是杜布瓦的爪哇猿人了。”这是我们看到了——“爪哇猿人”这个本身就有争议的化石—— 又一次用来作为反击考古事例的武器,进化论这个假说竟有如此的特权,以致任何反对它的事实证据都可以被学术界自动拒之门外。为什么没可能现代人和“爪哇猿人”代表的生命同时生活过呢?我们现代各种技术水平的人也和非洲的大猩猩同时生存在地球上啊?福尔摩斯继续说:“象加州金矿砂石中发现的文明遗迹一样,如果从样品的表面值得来证明北美那么古老年代已经建立了新石器文化,如果没有进一步证据,对此我还是犹豫不决。尽管它以确证的学术论文发表了,还是有它们不是原位埋存的可能,比如从裂缝掉进去,水流穿透了溶岩层并过流沙层,带进山底中间。”这里展现了福尔摩斯这类学者如何吹毛求疵,对他们不喜欢的考古发现可以无中生有地挑剔。要知道,鸡蛋挑骨头,任何证据,包括支撑进化论的证据,都得被击沉。但福尔摩斯说漏了一句,尽管他猜测纳帕的泥人像是近期印第安人的手工制品,他却说:“应该注意到,与纳帕泥塑相近的艺术形式,今天还没找到,在环太平洋地区和南部印第安地区都没有。第九节 伊州石炭纪的金链据日的《莫瑞森城时报》登载:“上周二早上,卡普(S. W. Culp)夫人发现了一个异常的东西。她在砸开一大块煤准备填入煤箱时,她发现在煤块劈开处——包埋着一条环状小金链,十英寸长,古朴精巧,开始她以为是偶然掉入煤中的,但当她捡起金链时,忽然意识到不是那么回事,因为大煤块是从中间裂开的,金链中间部分松落了,两端还紧紧包埋在煤块里。对于爱探究地质结构的考古专业生,可得好好搅搅脑汁了。煤块应该出自泰勒城(Taylorville)或者巴拿(Pana )煤矿。想到一层层土石压埋使金链外周的植物形成煤的悠长岁月。人们会惊得不敢出声了。这个金链是8克拉的金子打制的,重英钱[2]”最近《莫里森时报》的发行商劳厄(V. W. Lauer)夫人在给卡莱斯(R. Calais)的信中说:“卡普先生是《时报》的编辑和出版商,发现金链的是卡普夫人,她在卡普先生去世后,搬到泰勒城的,又结了婚,日去逝。”卡莱斯告诉我们的助手博纳斯:卡普夫人死后金链到了她一个亲戚手中,但没进一步查导。伊州地质局说:那块包埋金链的煤的年龄是2.6~3.2亿年。这提出了这样一个可能:在2.6亿年前的北美洲,曾存在过一个先进的人类文明。第十节 依州——煤层中的石刻日,内布拉斯加洲欧马(Omaha)的《每日新闻》,刊登了一篇名为《煤层中的石刻》的文章,讲述了依阿华州韦伯斯特(Webster)附近一个煤矿中发现的一件奇物。文中说:“今天在丽海(Lehigh)煤矿采煤时在130英尺(39. 6米)的地下,一个矿工挖到一块奇特的石刻,他搞不清楚这样的石刻如何会里在这么深的煤层里。石头呈灰黑色,2英尺长,1英尺高,4英寸厚,表面十分坚硬,上面刻画的线条清晰地组成了几个完美的钻石图案。每个钻石的中部,是一个清晰的老人头像,头像前额还有皱纹。几个人像很相似,只有两个头像朝右看。谁也搞不清这样的石刻是怎么埋在130英尺的煤层中的。现场的工人,都说那儿的煤层以前没人开采过。依阿华州历史文物局和依州大学考古学办公室说:丽海煤矿的煤可能是石炭纪开始沉积的,距今2.7~3.5亿年。”第十一节 俄克拉州——煤心里的铁杯日,诺丁(R. Noudling)给马什(F. L. Marsh)寄了一张铁杯的照片,马什在密立根州波润(Berrien)泉的安德鲁大学任教。诺丁在信中写道:我参观了南密西西比州一个朋友的博物馆,在那些古董中,他叫人来给这个铁杯拍了照片。在那个私人博物馆里,这个铁杯旁边放着一个证明书——是阿拉斯加州硫磺泉的肯伍德(F. J. Kenwood),日写的:“1912年,我在俄克拉荷马州托马斯的市电厂工作时,我用煤时碰到了一个特大的煤块,大得没法用,我用一个长把大锤把它砸开,这个铁杯从煤块中间震了出来,而煤块中显出了镶嵌的‘印模’。另一位职员斯道(J. Stall)目睹了这一切,看到了铁杯应声震出。我追查了一下,知道煤块出自俄克拉荷马州韦伯顿的煤矿。”据该州地质局的费(R. O. Fay)说:韦伯顿矿的煤有3.12亿岁。1966年,马什把杯子的照片和相关证明送给了拉什教授,拉什执教于密立根州安阿博肯迪亚大学物系。马什说:“17年前,诺丁在信中寄给我这张照片,可是它一两年后才引起我的兴趣。诺丁那个朋友——私人博物馆的主人已经谢世了,博物馆被拆分,铁杯不知去向了……如果杯子真是长在煤块中的,那可真是个重要发现了。”这么一个珍贵的杯子在不识货的人们手中传丢了,真太不幸了。第十二节 内华达州——三迭纪鞋印化石日,《美国周报》的“纽约星期天版面,登出了一篇醒目的特写文章:500万年前的鞋印化石,作者是巴娄博士,著名地质学家。”文中写道:“不久前,著名地质学家、矿业工程师瑞德(J. T. Reid)在内华达州寻找化石时,突然停在一块奇怪的石头面前,石头上有个人的脚印(图6.6)。”“走近仔细一看,不是光脚踩上去的,是穿鞋踏出来的。鞋印前部缺失了,至少剩下了三分之二的轮廓。鞋印外缘有一条缜密的缝合线,显然是缝合鞋底和鞋帮间的贴边的。再往前还有一道缝合线,中部显示出脚踏的地方,还有鞋跟磨光鞋底磨损的痕迹。”“这个化石对今天的科学来说太神秘了,它的年龄至少有500万年。”瑞德把该样品带到了纽约,尽力引起其它科学家的注意。他说:“一到纽约,我把化石交给哥伦比亚大学的地质学家肯普(J. F. Kemp)博士,以及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教授奥斯本(H. F. Osborn)、马休(W. D. Mathew)、侯韦(E. O. Hovey)。这些学者都给出了这个结论:‘这是他们所看到的最象人类手工艺品的自然印迹。’但教授们也都承认,石头出自三迭纪岩层。但是手工鞋匠看后都说——这是个手缝的鞋踩出来的。马休博士写了一个简短的声明:‘这个印迹呈现了一只鞋的所有特征包括缝制的线,但它只是自然形成的而已。’这太奇怪了。当我们向马休的单位——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询问这种事时,他们的答复是:档案中没有马休的报告。”尽管马休没把它当回事,瑞德坚持自己的观点。他说:“ 我下一步找到了洛克菲勒研究所的显微照相专家和分析化学家,他们没把该化石立题研究,而是业余做了显微射影和成分分析,结果尽释疑团,证明——它显然是三迭纪的化石……”,“显微摄影分析,照片放大20倍,显示出缝线缜密的麻花拧缠结构,结论性地证明了——它就是一只精细手缝的鞋的印迹化石,而不是什么天然仿真品。”“缝合线很清晰,肉眼可见,鞋底轮廓匀称分明。在边和沿之间,还有一冬与外缘下平行的针孔,很匀实,就象是穿过线的孔。”“补充一点,至少有两位不久将吐露姓名的地质学家,也承认这是真正三迭纪的岩石,远比曾认为的500万年古老,目前认定三迭纪距今2.13~2.48亿年。”第十三节 俄亥俄州——煤层里的石墙德州阿比里尼地区的迈考米克(W. W. Mcormick)报道了他外祖父记录的一个发现——“在煤矿深处有一处石墙”。斯戴格(B. Steiger)的一本书中也记载了这个报道:“1928年,我,马西斯(A. A. Mathis)在5号煤区作业,那里位于俄亥俄州海文纳北2英里处,这是个风井矿,有2英里深。这么深只有坐电梯下去,从上边往下泵空气……”一天晚上,马西斯记道:“第二天一早,煤室地上发现了几块水泥砖,每块有12立方英尺(约200cm3),表面异常平滑,六个面打磨得甚至可以当镜子照。这些水泥砖在炸碎的煤块里到处都是。我用镐劈开了一块,里边是平整的水泥,当我想用柱子和板子撑起煤室时,地坍塌了,我差点没逃出去。当我又回到塌陷地,那显露出一面由那些水泥砖砌成的石墙。在通风道内口100~150码以下,另一个矿工震露出了另一面石墙,二者极为相似。”煤矿中的煤可能是石炭纪的(),距今2.86亿年。根据马西斯的记录:采矿公司的官员立即把他们叫了出去,禁止他们说出看到的东西,同年秋天矿区关闭,员工去了俄克拉荷马州靠近韦伯顿的24矿区。马西斯记录:“韦伯顿的矿工告诉他们在煤层里发现了一个银桶,外面对面有明显的箍桶板留下的印迹。”韦伯顿煤层的年龄在2.8~3.2亿年。诚然,这段史料中太出乎意料,也很难考证。但我们想知道的是到底有多少这类故事,难道其中没有真实的吗?在杰萨普(M. K. Jessup)的一本书中,我们近来邂逅了一个同样的记录,书中记载:“据报道,1886年帕森斯和他的两个儿子在俄亥俄州哈门德城(Hammondville)的一个煤矿里,挖出一面石板墙,墙上刻有粗重的浮雕,还有几列象形文字。”当然,这也许是个传奇故事,但也许是真实的,将导致很有意义的发现。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对这样的遗迹和古物报道的很多,都显示出在遥远的中古时期,曾经出现高级的文明,当然,这类报道近代也有,下面就是几例。第十四节 法国——6500万年的金属管柯丽斯(W. R. Corliss)的《古人神秘的工艺品》一书,记载了这样一个发现:1968年,朱伊特(Y. Druet)报道在白垩石中发现了一些半卵形的金属管(图6.7),尺寸不尽相同。那些裸露的白垩石,出自法国圣贞尼(Saint-Jean de Livet)的一个采石场,石头的年龄至少6500万年。慎重考虑,排除了所有可能的假设,朱伊特和邵法蒂得出了这个惊人的结论——6500万年前,地球上已经有智慧的生命了。为了得到更多的信息,我们写信给卡昂大学的地貌学实验室,朱伊特和邵法蒂曾报道把样品转交给了他们,但没有回音。这里我们邀请对此知情的读者,能给我们提供点信息,我们将收入本书的第二版中。第十五节 犹他州——5亿年的鞋印1968年,一个叫梅斯特(W. J. Meister)的匠人,业余的三叶虫化石收集者,报道了他在犹他州冷羊泉附近的维勒页岩(Wheeler shale)中发现了一个鞋印化石(图6.8)这块鞋印化石,是梅斯特扒开一层页岩时发现的。鞋印中有一个清晰可见的三叶虫的化石,三叶虫早已灭绝的海洋生物。这块鞋印和三叶虫的化石始于寒武纪,距今5.05~5.9亿年。在1968年第三期的《创生研究会季刊》(Creation Reseirch Society Quarterly)上,梅斯特发表了一篇论文,其中说:“鞋跟的印痕比其他部位深约八分之一英寸,这是一只右脚的鞋印,因为鞋跟右有磨损程度大。”他还补充了一个重要细节:“7月4日,马里兰州塔科马(Tacoma)的哥伦比亚联合大学寇姆斯(C. Coombs)博士,博尔德(Boulder)市科罗多大学的地质学者卡里索(M. Carlisle)在我的陪同下考察了那处遗址。经过两个来小时的挖掘,卡里索发现了一个泥片,这使它确信鞋印化石非常可能是原位埋存的,因为这个泥片可以证明这一沉积层一度曾暴露于地表。”有的科学家对梅斯特的发现极为轻蔑,洛杉矶白蒂思(Baptist)大学的豪(G. F. Howe)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例子,他请我们不要提这个地质学家的名子,这个人说他对冷羊泉很熟,那个印迹“代表了一个特殊的侵蚀遗迹被误以为是化石了。”问起这个问题时,密立根州立大学的一个进化集结教授说:“我不了解‘鞋印’、‘三叶虫化石’……如果那不是虚构惑解,我就太诧异了。这样事例都没被证实。所以该化石是对进化论最好的考验,我把特创论者和认为地球是平的人归为一类,他们简单到不想相信事实和铁证。对这类人真没办法……不管自称‘科学’的特创者怎么说,近年来都没出现否定进化论的证据。在媒体大量宣传和引导中,我们这个社会的人都被有意无意地洗脑了,变得容易上当,它们也一直在迷惑我”。这位进化论学者承认自己并不了解梅斯特的化石,那么在他说“事实”和“铁证”时,就没分析化石样品。这样他的话就砸了自己的舌头。我们也许不能结论性地证明梅斯特的发现就是鞋印化石,但我们相信这个考古学发现是有价值的,不能用固执的偏见随意曲解。1974年,犹他州立大学的生物学家、地质学家斯多克(W. L. Stlkes)在化石发现不久就检查了它。说:“为什么我和地质学家不能接受这是个真正的鞋印呢?至少,我希望一个真正的鞋印是一个左右交替出现,脚印尺寸一致,指向一个方向……这才是最重要的,我知道,一个孤立的真实足迹,不管论文准备得多么好,在学术杂志上也无发表的任何先例。”斯多克打自己的嘴了——1969年的《科学美国人》杂志,德鲁雷(H. de Lumley)的论文就报道:单一足印化石,出自法国南部阿马塔(Terra Amata)一处中更新世遗址。斯多克还说:一个真正的足印应该显示把软泥从足下踩压出来的遗像,这个样品我没发现这个迹象。”如此的挑剔却暴露了他是外行。1984年,本书作者,汤姆森在犹他州拜访了梅斯特,仔细检查了足印之后,真不明白——为什么这么明显的脚印不敢正视呢?至于鞋踩压出的基质,主要取决于泥质的成分,和踩压物的特性,脚的外缘是圆形,而且脚底不平,着力点突出,这么光脚的足印比平底鞋硬踩出的泥质多。在比较实成,湿润的沙滩,我们能看到鞋和便鞋踩出的沙土少。页岩,梅斯特的鞋印化石是粘土、泥或淤泥形成的。只要用显微镜观察鞋印边缘的粒状结构,你就能看出它是压挤形成的印迹。至于斯多克把鞋印说成是岩石自然裂开的结果,还说犹他州大学有几个岩石开裂的样品,其中一些也像足印。这确实应该看一下,是否真象足印化石。梅斯特化石的鞋印形态,我们除了视觉判断还做了计算机分析,结果都表明它和现代的鞋印很吻合。进一步分析,岩石的开裂是经常发生的,梅斯特的化石就是揭开一块页岩时发现的。其中有个重要的线索:页岩在鞋印区域结合的纹理较其他表面粗,这表明页岩在此处不是偶然开裂的,而是在此处两面结合较弱。因此,可以认为是在一些粘土踩下去,使两界面的接合比一般界面较为弱。因此可以判断出是古生代的鞋踩出来的。如果说是另外一种未知机制留下了这样的压痕,又恰好与鞋印完全一致,不太一厢情愿了吗?这么的幻想在自然界存在吗?印痕可与踩出的鞋印没有任何差别。这个5亿年的鞋印化石,就作为古生代的人类文明遗迹,也许为时尚早。一些科学家简单检查了一下,就下了否定的结论,另一些科学家连看也不看就枪毙了它,就是因为它远远超出了进化论预期的界线。我们认为,研究调查才刚刚开始,正面论据更深入更有说服力,所以值得深入研究。第十六节 南非——28亿年的金属球过去的几十年间,南非的一个矿井深处挖出了几百个金属球,至少一个球赤道处有三条平行的槽(图6.9)。根据吉米森(J. Jimison)的论文,金属球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发蓝色的金属实心球,有白斑;另一种中空,中心象海绵状。”南非克勒克斯多普(Klerksdorp)的博物馆收藏了一些,馆长马其斯(R. Marx)说:“这些球绝对是个迷,看起来像人造的,但它们所处的地层展现的地质年代太久远了,别说没有智慧的生命,而是据今所知任何生命都看不到。”我们向马克斯进一步咨询了金属球的问题。日,他回信说:“还没有正式文献报道它们。事实是:它们是在德兰士瓦(Transvaal)西部奥托斯道(Ottosdal)镇附近的矿井下,在叶蜡石内发现的。叶蜡石是一种很软的次生矿,莫氏硬度只有3,是28亿年前沉积形成的。另一方面有的球内部是纤维状结构,外壳相当硬,连钢都划不出刀痕来。”莫氏硬度是以物理学家莫斯(F. Mohs)的名字命名的,用不同矿物做参照,把物质的硬度分为10级,滑石最软(硬度1),金刚石最硬(硬度10)。他的信中还说波切斯柱(Potchefstrovm)大学告诉他,那些金属球是“褐铁矿沉积物”,褐铁矿是一种矿苗,质地坚硬,在核上形成圆团块状沉积。这个假说从硬度上说就有问题。上面说过,球壳硬得连钢刀都划不出印来,而褐铁矿的硬度只有1~5.5根本经不起钢刀的刻划。再者,褐铁矿经常成群沉积,象肥皂泡一样彼此粘连,而且也不是球状,更不可能在球体赤道处形成三条标准的平行槽来。最令人感兴趣的还是那三条槽,就算球体是天然形成的,槽也是人工削刻出来的。这些无法用天然形成来解释的事实,太神秘了。南非矿井深层的金属球揭开了一桩神秘的史实——28亿年前,那里存在过高级智慧的生命。第七章 异常古老的人类化石19世纪和20世纪初,科学家们在异常古老的地层中,不只是发现了石器和其他文明遗迹,还有人类——具有现代体型特征的新人[1]化石。尽管这些化石开始很受重视,后来都销声匿迹了。不是因为它们不科学,而是因为这些实例太影响主流思想了。所以现在给人的印象是,19世纪50年代发现尼人后,在90年代爪哇猿人出土之前,什么人类化石也没找到。第一节 特伦顿——10.7万年的新人日,沃克(E. Volk)在新泽西州特伦顿(Trenton)市挖出一根人类大腿骨化石,地点在市区横穿汉考克(Hancock)大街南部的一段新修的铁路旁边。沃克在皮博迪(Peabody)市“美国考古与人种学博物馆”工作,该馆属于哈佛大学。该化石埋在地面以下91英寸(2.3米),位于一条小矿脉上。沃克说:“化石上方4英寸的地方明显是股骨滑落前的位置。”他给化石做了原位照相后,说化石上方两侧的地层都没有翻动过,股骨已经完全石化了。日,沃克故址重回,在股骨化石出土点西24英尺外,挖同一地层时,又挖出了两块颅骨,其地层也未翻动过。日,新泽西州地质局的维特(R. Witte)的信中告诉我们:那件遗址的地层是桑格门(Sangamon)间冰期的,距今10.7万年,而进化论标定现代人出现的非洲的时间是距今10万年,迁移至北美是1.2万年前,最多能接受距今3万年。难道化石是从上层掉下去的吗?沃克指出上层是红色和黄色土,但化石是白垩色的,与下层砂土色泽一致,所以就是下层原位埋存的。因为特伦顿的化石是新人类型的,史密森学会的赫立西克(A. Hrdkicka)就认为一定是近代的东西,因为他希望真正的10.7万年的股骨应该显示与原始特征。他凭此猜测:“那个样品的年龄只能用地质学证据推算。”但他没能指出人家的地质学鉴定有任何毛病。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几个更新世纪中期地层发现了人类化石。这些地点包括佳丽山(Galley Hill)、木林奎农(Moulin Quignon)、克利希(Clichy)、拉丹尼斯(La Denise)和伊普斯威奇(Ipswich),虽然有人对此展开猜疑战术,无根据地说成:上层侵入、误报、行骗。为了全面取证我们也收录了上述意见。从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更有理由相信这些新人型的人类化石是中更新世的。距今100~150万年。[1]新人:指Sapiens,也译作现代智人,以区分于古代智人(Homo Sapiens)。第二节 佳丽山——33万年前的新人1888年,伦敦佳丽山(Galley Hill)附近,挖出了人骨架化石。从地表往下是10~11英尺厚的沙层、肥土层、砾石层,再下面是白垩沉积岩。工人奥索普(J. Allsop)告诉外交部的化石收集员埃勒特(R. Elliott):他挖到的化石紧紧埋在地下8英尺(2.43米)处,在白垩层以上2英尺。奥索普只取出了颅骨,其余的骨架留在原位没有动。埃勒特说:他看见骨架紧紧埋在地层中,“仔细检查地层,没有发现以前有搅动过的痕迹。”埃利特挖出了骨架后来交给了牛顿(E. T. Newton)。牛顿发表了论文,给化石鉴定了一个相当古老的年龄。一个叫黑斯(M. H. Heys)的中学校长,在骨架化石挖出之前看过地层,也看到过挖出的颅骨。他证明说:“任何有头脑的人,看了现场的情况都不会有怀疑。地层以前没有翻动过,工人一挖即知。化石也不可能是埋进去的。”佳丽山遗址还出过了大量的石器。现在认为:佳丽山的遗址是侯斯坦(Holstein)间冰期的,距今33万年。解剖学判断,骨架是新人类型,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现代人10万年前刚在非洲进化上来,最终迁入欧洲是距今3万年的事。佳丽山的化石,现代古人类学者何以为对?尽管埃勒特和黑斯的垂直地层分析和原位埋存证据确凿,奥克雷(K. P. Oakley)和蒙太谷(M. F. A. Montagu)1949年还下结论说:骨架只有几千年,因为没有完全石化,这几乎符合今天所有古人类学家的进化观念。不过,他们犯了三个错误:第1个错误,是他们凭骨骼没完全石化,来断定它是近代的。石化的快慢与埋存环境有关,这样的例子很多,所以,不同地点骨骼的石化程度不能作为粗略定代的依据。第2个错误,是以化石含N(氮)量与其他遗址的近代化石的一致来断定化石出自近代。蛋白质中的N会随着时间而散失,但散失速度,也因掩埋环境而异,尤其是佳丽山遗址的肥土,那是,已知的一种可以长期保存骨N量的粘土。另外有许多实例,表明化石中的蛋白质保存了上百万年。所以N含量不能作依据。第3个错误,是用F(氟)含量与异地晚更新和全新世的F值相近,来判定该化石年纪不大。骨从地下水中吸收F,但地下水的含F量因地而异,因时而异,所以,异地的化石F值不能横向比较。所以,奥克雷和蒙太谷的证明不能成立。80多年后,大英博物馆研究室用碳-14给佳丽山化石定为3310年,他们的方法如今已被开除了。因为空气中的CO2(二氧化碳)会对样品造成污染,在博物馆陈列了80年,碳-14的结果只能是假年幼。为了击沉埃利特和黑斯的原位埋存证据,奥克雷和蒙太谷还用了其他猜疑手段,比如:化石太完整了,显然是近代有意埋进去的。该说法没有事实根据,猜忌的本身也不合理。前文已给出了充分的地层未翻动过的证据,而且,化石的肋骨脊柱,前臂、手、脚全部缺失,埋这样不完整的东西干什么?应该知道,著名的南猿露茜,骨架更完整,没人怀疑它是人埋进去的;个别完整的直立人、能人化石,谁也不说人埋的可能。因此,他们的猜疑本身也难成立。……可见,佳丽山的新人化石,展示了一个遥不可及的史实。对它的争议必然会出现,但反对者没有事实根据,理论依据也错误重重,凭猜疑来攻击,本身已捉襟见肘。第三节 木林奎农——33万年的新人1863年,在法国的阿布维尔(Abbeville),德珀泽斯(J. B. de Perthes)在木林奎农(Moulin Quignon)的坑里挖出了一个新人下颌化石。化石出自黑砂层和砾石层,同层还挖出了阿舍利型的石器。该层位于地下16.5英尺(3.8米),年代与侯斯坦间冰期一致,距今33万年。消息一出,英国的杰出地质学家闻风而至,开始还很有兴趣,可后来当有人指出德珀泽斯收藏的石器中有工人蒙他的假货时,科学家开始怀疑下颌的真实性,他们把一枚和下颌一起挖出来的牙齿带回英国,切开后发现保存得太好了,这更加重了他们的疑惑。不过,许多人类学家说过:年代特别老的牙齿常会保存得很好。下颌的颜色也在表面,容易刮下来,一些人把这看作是假货的证据。但英国人类学家凯斯爵士说这些“如玉之暇,暇不掩瑜,不能掩盖化石真实性。”1863年5月,英国地质学家与法国同事们在巴黎开会,讨论该化石的地位问题,联席会议上,大多数人认定化石是真品,只有两个英国学者反对,但这两位持续的反驳,把大多数学者拉到了他们一边。凯斯说:“年间,法国人类学家一直认为化石是真品,后来才不再把它列入古人档案,现在的人已经认为该化石—钱不值了,我们看到它被贬逐遗忘的时间,正是尼人被树立进化论的更新世标杆的时候。那个化石就没人理会了。”也就是说,科学界尊尼人为祖,而木林奎农的化石大唱反调,意味着尼人之前已有现代型的人类存在了,怎能为主流理念所容的?但今天,认尼人为祖的观点已不时髦了,但这并没有给木林奎农的化石平反。上述信息确实难以断言该化石的真伪。如说它是真的,那相伴的石器中的假货如何解释呢?可是下面的事实会印证化石的真实性,而几件假石器不过是以假乱真的东西,不能因之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德珀泽斯遭受抨击之后,依然坚持已见。为了证实自己的发现,除了在那处遗址继续挖掘外,他又开辟了几个挖掘点,以提供更多的佐证。在几位训练有素的科学观察员在场、严格控制的情况下,在同一层又挖出了更多的骨骼和牙齿化石,都是现代人类型的。这些有力证明了30万年前的欧洲已经出现了现代体型的人类。也有力地印证了前者的下颌是真品。这些重要的发现这里就恕不详述了,克莱默将出书专门讨论。第四节 克利莱——33万年的新人1868年,伯传德(E. Bertrand)向巴黎的古人类学会报告了他发现的人类化石:颅骨,一根大腿骨,一根胫骨和一些足骨,出自克利希大街(Avenue de Clichy)的采石场地下5.25米深处,这样的深度也排除了近代埋入的可能,凯斯爵士认为那一地层的年龄和佳丽山的新人化石年代一致,距今约33万年。但德莫提理说:当地一个工人告诉他,他曾在坑里藏了副骨架,但这含糊其词的说法查无实证[1]。即便听了德莫提理的故事后,仍有许多科学家认为那些化石是真实的。比如,海米(E. T. Hamy)教授说:“我看伯传德的新人化石没问题,那不是那处遗址第一回挖出人类化石,我们的同事——令人尊敬瑞博克斯(Reboux)在该遗址几乎同一深度(4.2m)也挖出了一组人类化石,已经带给我做研究了。”凯斯报道说:开始几乎所有法国的权威人士都认同伯传德的发现。后来,尼人被认做人类的更新世祖先,他们生存于距今3~15万年间,而克利希的化石不但早于尼人,还是现代人类型——成了进化论的死敌,所以就被法国学者开除了。伯传德给人类学会的介绍中,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他说他在发掘那副骨架时,在骨架中有一根尺骨,他取出尺骨时化石碎了。这么脆的化石,不可能是从上边埋下去的。那样早就碎了。这也印证了克利希的现代人化石是真实的考古证据。注:[1] 后埋的骨架很容易看出,地层翻动的痕迹普通人都能看得出来。第五节 伊普斯威奇——33万年前的新人1911年,莫尔(J. R. Moir)在英格兰东部靠近伊普斯威奇镇附近,在一层冰川石砾层的粘土层以下,挖出了一个新人化石。我们从不少二手资料中了解到莫尔后来变了主意,认为化石是近期的,但我们深入研究之后,发现莫尔后来的推断很难成立,而且有充分的证据表明该化石可能十分古老。化石在地下1.38米,介于一个巨砾沉积层与冰川砂土层之间,年龄在40万年。莫尔考虑到了近代埋存的可能,他仔细检查之后,确证地层没有翻动的痕迹。凯斯爵士说,骨骼的状况与其他冰川砂土中的更新世动物化石一致。这个反常的发现激起了广泛的反对,凯斯写道:如果骨这个化石人有些原始,象尼人一样,谁也不会怀疑它,在这样一个假设下——新人应该是近代起源的,所以太古老的新人化石就都容不下了。莫尔并不屈从于反对的压力,依然认为化石是40万年前的。怎么后来变了呢?因为他在附近同样深度的地层挖出了先进的石器,很像3万年前的奥瑞纳文化的工具。莫尔的陈述中,我们没找到什么理由能让我们接受骨人化石也是3万岁的结论。那种先进的石器,世界各地都有发现,有的年代远远超过3万年,第6章中,我们介绍过墨西哥霍亚莱克的石器至少20万岁,加州金矿的石器有的年龄竟在万年,因此,莫尔凭形态来定化的方法是错误的[1]。莫尔也没有给出地质学证据证明化石上面的巨砾层是近代沉积的淤泥。因此,只有相信莫尔的原始报告和英国地质局的勘察结果。冰川砂石中的人化石年龄,应该在上层——33万年的豪克斯年(Hoxnian)间冰期形成前,在下层——10万年的安格鲁(Anglien)冰期之后。也有学者认为民德冰期(即安格鲁冰期)应始于60万年前……因此,那个化石代表的现代人至少生活在33万年前,而目前进化论断言人类出现在欧洲只有3万年。注:[1] 关于形态学定代的错误,我们将在第10章详细讨论。第六节 拉丹尼斯——反常的新人化石19世纪40年代,法国拉丹尼斯(La Dedise)的火山岩层中部出土了一些人类化石,其中尤为引人关注的是一块前额骨。凯斯爵士说:“这和现代人的前额骨一致。”化石出自两层火山溶岩层之间,上层是晚更新世的,下层是上更新世的,这样颅骨的年龄在10~20万年之间。我们无法知道它更确切的年龄,因为它不仅打破了主流理论的信条——距今3万年的欧洲才有现代人,还有更古老——上百万年的可能,所以,也收录到了本书中。第七节 阿马塔——40万年前的场景阿马塔(Terra Amata)遗址位于法国的地中海南岸。20世纪60年代晚期,法国古人类学家德鲁雷(H. de Lumley),在那里发现埋柱子的坑和卵圆形石头地基,还有用火的遗迹,显然是古代的临时住所。用火遗物经鉴定,得出的年代是40万年前。遗物中有骨器,其中有一把骨锥,显然是用来缝兽皮的遗址地面上一些凹痕,显示出当年坐卧的兽皮上的情形。还发现了石器,其中一个飞枪头,是30英里以外伊斯特尔(Esterel)地区的火山岩做的。不过当时没发现古人化石[2] 。1969年,德鲁雷在《科学美国人》上发表论文介绍了阿马塔的考古发现,他报道了一个右脚印化石,9.5英寸长,保存于砂岩中。从可找到的资料来判断,脚印与现代人的一致。它有力地加重了中更新世(40万年前)人类证据的分量。第八节 阿根廷——百万年的新人颅骨最能证明百万年以前人类已经存在的证据出自阿根廷。1896年,布宜诺斯爱丽斯的工人,挖到了一个人类颅骨化石(图7.1)。这是工人们打穿了一层坚硬的石灰岩,挖到井的底部才发掘出来的,出土位点比拉普拉特(La Plata)河床低11米。工人把颅骨交给了监工朱诺(Junor)先生,他是布宜诺斯爱丽斯港分部的一位资深白领。在港口工作的工程师辛普森(E. M. Simpson),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阿根廷古生物学家F?阿米吉诺。阿吉米诺认为化石是上新世的,应是智人的祖先。史密森学会的赫立希克鉴定后说颅骨和现代人的一致。赫立希克说:颅骨埋存于“前恩西纳丁地层(Pre-Ensenadean),现在地质学家认为这一层的年龄至少在100~150万年,即使是100万年前,出现了现代型的人类,即使不在南美洲,也太反常了。挖掘化石的工人组长克拉克(J. E. Clark)也证实:“那化石就是原位埋存的。”陪同赫立希克去阿根廷考察过的维利斯(B. Wollis)见了朱诺后说:“颅骨化石出自那个井底。监工说这是工人告诉他的。但年代太早了,所以必须公开、严肃地质疑。”接着,他提出几个无根据的猜测,来解释化石如何跑到井底,埋了起来。他的同伴赫立希克认为:颅骨的现代形状,足以说明是近代的,这种偏见在他1912年的书中直言不讳:“那些和现代人没有区别的古人化石,只能从形态学判断年代,它的地质学埋存位置和年代如果早于近代地层,很可能不是原位沉积的,所以没有价值。”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形态学定代”,这个错误的方法,成了一些人的公式。他们不去研究真实原位埋存的真实地层,而是用观念来修改事实。第九节 南美直立人化石——消失在博物馆中在继续挖掘人类证据之前,我们来看一个进化论无以面对的考古发现——南美直立人。1970年,加拿大考古学家布莱恩(A. L. Bryan)在巴西博物馆里发现了一个类人生物的颅盖骨化石,特别厚,眉脊很高,很像直立人的头骨,颅盖骨出自巴西圣拉革(Lagoa Santa)地区一个山洞里,当布莱恩把照片交给几位美国体形人类学家时,他们不相信它出自美洲,凭空猜测它是赝品,一个石膏像,或者从旧大陆混入巴西博物馆的。但布莱恩反驳说:他和妻子都会是研究人类化石的行家,都研究过那块化石——那就是个真实的、高度化石的颅盖骨,而且不可能是旧大陆的博物馆转来的,因为它与旧大陆重要博物馆记录的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5英尺等于多少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