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共多少字,北京故宫历时多少年年完成,涉及哪些方面?

【图文】工具书概说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工具书概说
上传于||文档简介
&&工​具​书​概​说
大小:240.0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_
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举世闻名的《永乐大典》,是明朝永乐年间修纂的一部大型图书,全书22877卷,目录60卷,分装11095册,约3亿7千万多字。辑录的图书包括经、史、子、集、释藏、道经、北剧、南戏、评话、工技、农艺、医学等七八千种。上起先秦,下达明初,是我国文化遗产的珍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 &&& 编辑《永乐大典》前后足足花了6年时间。起事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命翰林学士谢瑾等纂修一部大型类书。于是谢瑾召集了147人,第二年便纂集成书,题名为《文献大成》。&&&
相关资料:
《永乐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明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王景、邹辑等人纂修大型类书,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编成《文献大成》。   《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   《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全书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字。书中保存了我国上自先秦,宋元以后的佚文秘典,下迄明初的各种典籍资料达8000余种,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解缙(年),字大绅,江西吉水人。明著名作家。   姚广孝(),法名道衍,字斯道,自号逃虚子。苏州人。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 王景(约公元30年-85年左右),字仲通,乐浪郡诌邯(今朝鲜平壤西北)人。东汉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
收藏单位  《永乐大典》残本星散于世界各地公私藏家之手,目前散落在8个国家的30多个单位和个人手中,大约400册,800余卷。单位有: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台湾中央图书馆、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日本国会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日本三理图书馆、日本静培堂文库、日本斯道文训、日本大阪府立图书馆、日本武田长兵卫、日本石黑传六、日本小川广己、英国图书馆、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英国伦敦大学东方语言学校、英国剑桥大学、英国马登、德国汉堡大学图书馆、德国科隆大学图书馆、德国柏林人种博物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美国康奈大学、美国波士顿图书馆、越南河内法国远东学院、韩国旧京李王职文库等。中国国家图书馆拥有221册(包括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60册),居世界各处收藏之首。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永乐大典》加起来,不到原书的百分之四!
收集典籍种类  《永乐大典》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全书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录六十卷,共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三亿七千万字。该书编成后,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渊阁。永乐迁都后,又移至北京,深藏在故宫内的文楼(即文昭阁)里。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誊写副本一部,从此《永乐大典》才具有正副两部,分别珍藏在文渊阁和皇史k两处。全书举凡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闻异见以及日、月、星、雨、风、云、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随字收载。全书分门别类,辑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资料,大凡经史子集与道释、医卜杂家之书均予收辑,并加以汇聚群分,甚为详备。它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方面丰富而可贵的资料。  《永乐大典》汇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典籍,除了著名的经史子集,还有哲学、文学、历史、地理、宗教、医卜等各类著作,包罗万象,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它比著名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成书年代早了300多年。  《永乐大典》内容包括诗文、戏曲、僧、道、医药、工艺等方方面面,其中,《永乐大典》还收录了许多后世已经残缺或佚失的珍贵书籍,如《薛仁贵征辽事略》、宋本《水经注》等,其所征引的材料,都是完整地抄录原文,因而许多宝贵的文献能保存其原貌,人们称《永乐大典》为“辑佚明初以前珍本秘籍的宝库”。  《永乐大典》的编排方式非常科学,有点类似于今天字典的拼音检字法,只是当时依据的是明朝的《洪武正韵》。其体例是“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也就是说,每个韵目下有很多单字,每个单字下分列与之相关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及诗文词曲等各方面的内容。  在书的前面,用不同的字体演绎一个“门”字,端庄的楷书、狂放的草书、秀美的隶书,尽显汉字的魅力。这册书引用古书66种,插图46幅,它记载了中国古代不同等级的门,如白虎门、玄武门等,以及门的结构、类别、式样和奇闻逸事,丰富多彩。   《永乐大典》于永乐六年编修完成,被收藏于南京的文渊阁。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也将《永乐大典》带到了京城,收藏在皇宫内的文渊阁。  《永乐大典》不仅篇幅巨大,收集广泛,而且缮写工整,书中的文字全部用毛笔以楷书写成,每半页八行,大字占一行,小字抄成双行,每行28个字;《永乐大典》中还有许多精致的插图,山川地形都以白描手法绘制图形,形态逼真,书为硬裱书面,由粗黄布包着,典雅庄重,被中外专家学者誉为有史以来世界上罕见的珍品。
成书经过  1403年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借“靖难”之名,赶走建文帝,夺取政权,年号“永乐”。为了炫耀文治,朱棣命翰林院学士解缙、太子少保姚广孝为监修,编纂一部大型类书,用以系统地收集天下古今书籍,以便于查考。  解缙等奉谕,组织一百四十七人,按照《洪武正韵》的韵目,将各种资料抄入书中。次年十一月,全书编纂完成,赐名《文献大成》。史书中说,朱棣"览所进书,尚多未备",于是再命重修。解缙领命,重组编撰力量,开馆文渊阁。参加者计正总裁三人,副总裁二十五人,纂修三百四十七人,催纂五人,编写三百三十二人,看样五十七人,誊写一千三百八十一人,续送教授十人,办事官吏二十人,共二千一百八十人。而先后"供事编辑者三千余人"。   永乐五年(1407),全书大体定稿,姚广孝领衔进呈,朱棣阅后表示满意,亲自撰写了《序言》,正式定名为《永乐大典》,并聘请抄书者誊抄全书。至1408年冬,《永乐大典》全书抄写完毕。  永乐十九年北京紫禁城建成,朱棣迁都北京,《永乐大典》随之运到了北京,长期贮藏于宫城内的文楼。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宫中火灾,火势危及文楼。火灾之后,嘉靖皇帝萌生了将《永乐大典》再抄一部副本另外保存的念头。重录副本直到隆庆元年(1567年)方告完成,与永乐正本的格式、装帧完全一致。永乐正本移放到文渊阁,明亡之后下落不明。
流失经过  现在《永乐大典》存世仅百之三四,经过情况如下:  学术界一般认为,大批书毁于明清之际的战火,也有人提出可能作为嘉靖皇帝殉葬品埋入永陵,有些学者称之为未解之谜。  比较可靠的情况是:  一、嘉靖副本先是存放在故宫东南的皇家档案库皇史k,到清朝雍正年间,又移贮到天安门以南的翰林院敬一亭。  二、因为官吏的窃取,英法联军的盗购,八国联军的焚掠。这些书屡遭厄运,最后散佚甚巨。  三、康熙年间,在皇史k发现了嘉靖副本,已佚不少。乾隆三十七年修篡《四库全书》时,曾清查嘉靖抄本,发现已缺失2422卷,1000余册。  四、嘉庆、道光年间修《全唐文》和《大清统一志》时,被翰林院官员又偷盗出100余册。  五、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翰林院遭到破坏和抢劫,丢失《大典》不计其数。尤以英军抢掠最多,作为战利品运回本国。此后一些利欲熏心的官吏偷盗《大典》后,“密迩各使馆”,以10两银子1册售与洋人。  六、光绪元年(1875年)清理《大典》时,仅存5000余册。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仅仅20年就只剩下800余册。  七、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东交民巷成为战场,藏书四散。侵略者对《大典》肆意抢掠,甚至用它们代替砖块,构筑工事,《大典》几乎全部遭到焚毁,幸存的或被侵略者作为战利品劫掠而走,或被国内一些懂得此书价值的翻检拾走。  八、宣统元年(1908年)筹建京师图书馆时,只剩下64册了。  到1959年为止,收集到《永乐大典》原本两百一十五册,加上复制副本等,共得七百三十卷,今天国内所幸存者有1960年中华书局影印的《永乐大典》730卷,加上后来从世界各地征集的65卷,共计795卷。
正本之谜  几百年来,人们为寻找这部珍籍,动用了不少人力财力,在明末清初之前就已成为中国文化史、书籍史上最不可解的,也是最大的谜团。11095册正本至今一卷也没有发现,并且其下落也一直不见准确的记载。码放约有40多立方米的这么大一部书,怎么会无声无息的消失了呢?  1.版本  《永乐大典》有两个版本。人们习惯于把永乐年间的第一个版本称为正本,把嘉靖年间的重录本称为副本。目前全世界所能见到的《永乐大典》都有一些共同特征:每本书的书后都注明了当时的重录官员,而这些官员全都是明朝嘉靖皇帝时期的官员,即目前所能见到的都是明嘉靖副本。  2. 嘉靖与《永乐大典》的关系  &明世宗实录&中,有这样一段关于《永乐大典》的记载:上(按:嘉靖)初年,好古礼文之事,时取探讨,殊宝爱之。  《明实录》等大量文献记载的确切史实指出,《永乐大典》是嘉靖帝"殊宝"爱之的珍品。他登基以来,更将其作为必备的参考经典,并时常在朝廷上引用。嘉靖三十六年宫中意外失火,嘉靖立即命左右登上文楼,抢运出《大典》,一夜中竟下谕三四次,焦急失态,足见《大典》在他心中的分量。  3. 正本最后出现的时间  《永乐大典》正本最后的出现时间正是在嘉靖的丧葬期间,  在《明实录》中有关嘉靖丧葬和《永乐大典》重录两件事的大量记载中:  “嘉靖45年(1567年)十二月十四日(庚子),嘉靖帝崩,年60,在位45年。”   “三月十七日(壬申),嘉靖帝入葬永陵。”  “四月十五日(戊戌),隆庆帝赏赐重录《永乐大典》成者。”  表明嘉靖皇帝是在死后三个月才下葬,此时已经到了隆庆元年三月。而新皇帝表彰抄写人员的日期是在隆庆元年四月,但这是表彰日期,抄录完成日期应该更早。这样看来,嘉靖皇帝下葬和副本重录完成在时间上基本一致。  而从此时起,《永乐大典》正本的去处就音信渺然。  4. “两处收藏”是什么意思?  当年徐阶向嘉靖奏明,重录不可能很快完成,只能“对本抄写”。嘉靖则明确强调,“重录”是为“两处收藏”。  “两处收藏”是否暗示着什么呢? 嘉靖的丧葬与正本的失踪如此巧合,这难道真的是某种巧合吗?中国古代皇朝修典既成,在大肆张扬进呈褒奖的同时,必然会记载该书典藏于何处,并在官修书目中着录,以彪炳皇恩浩荡。这已是历代皇帝修典的定式。《永乐大典》的重录却没有这样做,成为仅有的特例。这是为什么?  《明实录》,记载《永乐大典》的部分,是《明实录》中少有的长篇大论,可偏偏没有提及《永乐大典》正、副二本分藏在什么地方。  5.永陵  历时12年建成的永陵是十三陵中仅次于长陵的一座,建于明代国力最强盛的时期。建永陵时,嘉靖还大规模地修葺了前7陵。嘉靖皇帝修建如此大规模的永陵,是否在环境上对珍藏《大典》正本作了充分的考虑呢?  按照《永乐大典》总体积达40立方米这样巨大的物体来说,运用遥感技术结合磁力探测等物理勘探方式可以勘查出其空间位置,但要确定是不是图书典籍,目前还难以做到,因为纸制品目前还未发现其形成了一种专门信号。如果将其装入金属或木质器物中加以外保护,则也可勘测。目前从记载来看,《永乐大典》收录的书籍中采用了朱砂等矿物质作书写原料,由于朱砂具有放射性,就可以勘测出来,问题是《大典》究竟采用了多少朱砂?  如果勘测准确的话,则可以采用密闭式法,使用个人供氧方法,在不透风的情况下进入地宫,采用扫描方式,将《大典》数字化后,仍将《大典》放在永陵地宫内保存,保持原状不变。  当然,《永乐大典》正本是否做了嘉靖皇帝的陪葬物,在打开永陵地宫之前,只能是一个合理的推想。
收藏故事  一、田中庆太郎(年,书肆文求堂主人)在20世纪20年代回忆说:“这《永乐大典》是义和团事变后才从皇宫流出于外的。猜想,在事变中,住附近的人看到书阁罹火将烧失,很可能把其书册带到自家而藏起来。经过几年,这些书册慢慢面世。辛亥革命以后,罗叔言(罗振玉)来京都,通过董绶经(董康)输入10册左右。届时每个图书馆作为样板各种购买1册。当时其价格是每册150日元左右。我也每到北京时,时常购买,到1923年前后,一共买到大约20册。其中5、6册,卖给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洋文库也买莫利孙所藏的,可能总共有20几册。近来,不多见,但是价格大大提高,目前每册大约5、6000日元。这书也流出外国,比如英美法各国。我国所藏最多的是东洋文训,其他图书馆藏有的至多只1、2册而已。”  二、日本东洋文库很早就开始收藏《永乐大典》。1920年以前从田中太郎手中购买了10册。1920年莫利孙逝世,变卖所藏《永乐大典》,1922年东洋文库购买了7册。陆续购买,东洋文库目前共收藏34册63卷。  三、1940年左右,东洋文库曾想购买吴兴嘉业堂所藏《永乐大典》49册,二战后,苏联归还至北京图书馆。  四、近年来上海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国图于1983年也陆续征集到1册。散落民间的可能性还有。
前景  上世纪60年代以后,海峡两岸的中华书局和世界书局几度影印出版《大典》,几乎囊括了当时能够搜集到的世界各地的全部卷页。  今年4月中国国图“《永乐大典》编纂600周年国际研讨会”召开。任继愈馆长呼吁,国图首先将馆藏的161册依照原书的版式规格、纸张装帧仿真出版,希望世界各地藏书机构、收藏家群策群力,共襄盛举,拿出《永乐大典》原书,提供拍照、再版之用,使这一文化遗产重现于世,垂之永久。  春秋讲义   四卷(永乐大典本)   宋戴溪撰。溪有《续吕氏家塾读诗记》,已著录。开禧中,溪为资善堂说书,累转太子詹事。时景献太子命类《易》、《诗》、《书》、《春秋》、《论语》、《孟子》、《通鉴》,各为说以进。此即其《春秋》说也。书中如以齐襄迫纪侯去国为复雠以欺诸侯,以秦与楚灭庸为由巴、蜀通道,以屡书“公如晋至河乃复”为晋人启季氏出君之渐,以定公戊辰即位为季氏有不立定公之心,皆具有理解。而时当韩腚斜狈グ荇鸵樵俪桑视谀谛尥馊痢⒔涣诰渲溃逞伞V磷湓嶂啵诙皇汀?妓未谏シ疲芗善纳睢H纭昂尉印薄熬幼帧庇锍觥短垂罚独癫吭下浴芳床辉兀渌芍O皇痛死啵堑笔苯册⒅逡病<味ü镂次逶拢ぷ予鲲繁窘鹆暄幔蚬庑蛑1η毂纾4竽旮纯逃谔┲荨F洹缎颉烦剖鞘槠谟谄粑志拢煜卵坎豢傻枚拧8欠蔷第已裕柿鞔垂恪3率稀妒槁冀馓狻凡恢诼迹允庆#俊端问贰ひ瘴闹尽纷魇怼M蹊丁段轮葜尽纷魅怼V煲妥稹毒蹇肌纷⒃弧耙沿薄=裢饧渚薮荆队览执蟮洹匪桑猩⒓毒肺母魈踔隆=窠魑黾U再夜哪昵镏寥辏骞耆轮寥荒辏队览执蟮洹匪冢蛉』普稹度粘匪怪H源印端问贰防逦木恚烤怼S指鞣稚稀⑾隆F渌汀毒肺模啻印蹲笫稀罚势浼浯印豆贰豆取氛卟⒏桨赣镉谙路窖伞   数字化现状  《永乐大典》电子版现已由日本凯希株式会社出品,北京创新力博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为中国大陆总代理,在计算机上能进行全文检索,以便文史工作者的阅读和研究。  《永乐大典》
  明代官修的大型综合性类书。始纂于永乐元年(1403),永乐五年完成。初名《文献大成》,后经增订重修,命名为《永乐大典》。计两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三亿七千万字。主编为解缙、姚广孝等。
  编纂始末 建文四年(1402)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之后,深感臣民对其夺位有不平之气,难以力服,故欲修典笼络朝野儒士,使之乐为其用,以巩固和加强自己的统治。
  永乐元年七月,朱椽以天下古今事物,浩如湮海,散载诸书籍,查找不易,命翰林学士解缙等将“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解缙等奉诏编纂,依韵编次,于次年十一月,奏上成书送呈朱棣。朱棣赐书名为《文献大成》,此即《永乐大典》的前身。但朱棣不满于该书的急就速成,认为采摘不广,记载太略,又于三年正月,敕谕解缙等在原书的基础上重修。并增派太子少师姚广孝和礼部尚书郑赐为监修,刑部左侍郎刘季篪为副监修,又增设正、副总裁;命礼部简派官员以及四方宿儒文学之士充纂修,开馆于文渊阁,命光禄寺给以朝暮膳。参加编纂的官员前后多达三千余人。永乐五年十一月,全书编成,朱棣更赐书名为《永乐大典》,并亲撰序言以纪其事。
  规模与体例《永乐大典》正文为两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凡例目录六十卷,装订为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书面硬裱,以黄绢连脑包过。封面左上首签题《永乐大典》四字。其篇幅之大,搜罗之广,缮写之工整,装潢之精湛,为当时世界上罕见的珍品。
  《永乐大典》编纂之初,定有凡例二十一项,对材料的取舍、分类、排比等都有明确规定。全书按《洪武正韵》的韵目编排,以韵统字,以字系事。举凡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闻异见以及日、月、星、雨、风、云、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随字收载。全书分门别类,辑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资料,大凡经史子集与道释、医卜杂家之书均予收辑,并加以汇聚群分,甚为详备。凡入辑之书,不许任意删节涂改,必须按原书一字不差地整部、整编、整段分类编入。这种编辑方法虽有“依韵缀字、w杂不伦”、“差错无序”等缺点,但宋元以前之佚文释典,赖其多得而传世。保存了明代以前的大量的哲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方面丰富而可贵的资料。
  《永乐大典》(明写本)
  收藏与版本 该书编成后,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渊阁,永乐迁都后,又移至北京,深藏在故宫内的文楼(即文昭阁)里,很少利用。据《明实录》载,直到弘治时,孝宗朱虚滩挪樵模⒃私兴鸭囊┪铩⒔匠龈揭┓浚仪鬃允樾词橹械囊恍┙鹭衙胤酱透皆河τ谩C魇雷谥旌腥爰袒饰缓螅诖罄褚橹腥∈ぃ啻畏墓爬褚逯椋宰魑约骸凹掏场钡囊谰荩黄浜笫雷诔缧耪矗坑幸上叮丛纤骼馈<尉溉辏1557)四月,皇宫大火,三殿和文、武两楼等主要建筑物全部焚毁,《永乐大典》由于朱厚械谋Π乇鸲酱偾谰炔判颐庥谠帧K氖荒臧嗽拢旌忻脑ǜ蟪夹旖住⒗癫渴汤筛吖暗日偌宄颊赵咎苄锤北疽徊浚∏煸辏1567)完成。从此《永乐大典》才具有正副两部,分别珍藏在文渊阁和皇史k两处。
  崇祯二年(1629)五月,因为初一日的日蚀时刻不验,侍郎徐光启奏准选刻《永乐大典》中日蚀一类。这是该书在明代唯一的刊刻记载。明末文渊阁被焚,《永乐大典》正本可能在这时毁于大火。清雍正时,副本由皇史k移藏于翰林院,翰林学士得以借阅。乾隆元年(1736),该年进士全祖望被分至庶常馆进习,他从中抄出《宋元图经》等海内孤本若干种,并撰《钞永乐大典记》以纪述其事。乾隆三十八年,清政府纂修《四库全书》时,《永乐大典》已散佚两千余卷,但仍然从中辑出佚书五百余种。此后该书又陆续散佚,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和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永乐大典》遭浩劫,部分被烧毁,部分被抢走,余者寥寥无几。(参见彩图插页第102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该书加以多方搜集整理。到1959年为止已收集到《永乐大典》原本两百一十五册,加上复制副本等,共得七百三十卷。1960年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共装订成两百二十册,书前有郭沫若序。1977年台北世界书局又加印行。后又在国内外征集到六十三卷。1986年中华书局将已征集到的现存的《永乐大典》近八百卷,缩印精装出版。
  (王其榘)永乐大典成书是日 。
《永乐大典》开始编纂是在明永乐元年(1403年)。那时,明成祖朱棣刚刚从他侄子建文帝手里夺来政权,为了表示讲修文治以笼络人心,遂命解缙等人编辑这部书。1404年编完,命名为《文献大成》。不久明成祖朱棣认为该书内容不够详备,不符修此书的原意,故而又增派太子少师姚广孝等参与,重新编修。这次参加编校、抄写的达2100多人,历时5年,于永乐六年即日完工,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录60卷,总计近22900卷以上,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3亿7千万字,赐名《永乐大典》。
该书为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宏大的类书。采录曲集七、八千种,经、史、子、集、释、道、戏曲、平话、医卜、工技、农艺等各类著作无所不录,搜罗甚广,资料颇丰。
该书的体例是以明初官修的《洪武正韵》的韵部,依韵次编排辑录的资料。即:以单字为目,以韵系字,每单字下详注音、义,并录该字篆、隶、楷、草各种字体,然后分类辑入与该字有关即以该字起名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诗人词曲典故等各项内容。如《四库全书总目》所云:“或以一字一句分韵。或析取一篇,以篇名分韵。”“或”全录一书,以书名分韵。“大体符合凡例所说的”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但《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它时以字句、时以篇名、时以书名分韵,“割裂庞杂、漫无条理”、“参差无绪”。
但是,该书采录古籍资料,书名、作者,都以红字写出,颇为醒目;成段成篇乃至全书引录文献,一字不易。尤其是元代以前的佚文秘典,世所不传的,全赖其全篇全书收入,甚为完整,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古代文献资料,且出处明晰。清代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时,从中辑出的佚书甚多,已收入《四库全书》的就有:经部66种,史部41种,子部103种,集部175种,总计385种,4926卷。列入“存目”的还有100多部书。后来,还有人不断地从《永乐大典》这一古籍的“宝库”中辑录佚书佚文。足见《永乐大典》在保存古代文献资料方面的重大价值与贡献。
《永乐大典》只有抄本而无刻本。原本只抄一部,明世宗嘉靖年间又抄录正副两本,原本移回南京,正本存放于文渊阁,副本存放于皇史宬。明朝末年,原本、副本俱毁,仅存正本一部抄本。乾隆年间,已残缺不全,后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两次入侵北京,两次对此书抢劫、焚毁,光绪年间仅剩64册。后经多方搜求、各方捐赠、归还,再加上复制本,共得730余卷,1959年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所印仅为原书的3%强。之后,中华书局又陆续收到60多卷,相继影印出版。
相关文章:【后三篇】
【后二篇】
【后一篇】
【前一篇】
【前二篇】
【前三篇】
导语:高考,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简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港、澳、台除外) …导语:高考,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简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港、澳、台除外) …导语:高考,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简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港、澳、台除外) …导语:高考,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简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港、澳、台除外) …
[][][][][][][][][][]&&永乐大典&&是什么时期编篡的?_百度知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故宫历时多少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