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歌鉴赏练习和阅读技巧

高二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训练题及答案(三)_高中语文_学习方法网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高二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训练题及答案(三)
&&&&&&&&&&★★★
高二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训练题及答案(三)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
更新时间: 15:29:27
高二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及默写训练题3
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滕宗谅字子京,河南人。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其后仲淹称其才,乃以泰州军事推官召试学士院。
会禁中火,诏劾火所从起,宗谅与秘书丞刘越皆上疏谏。宗谅曰:“伏见掖庭遗烬,延炽宫闼,虽沿人事,实系天时。诏书丞下,引咎涤瑕,中外莫不感动。然而诏狱未释,鞫讯尚严,恐违上天垂戒之意,累两宫好生之德。且妇人柔弱,棰楚之下,何求不可,万一怀冤,足累和气。祥符中,宫掖火,先帝尝索其类置之法矣,若防患以刑而止,岂复有今日之虞哉。况变警之来,近在禁掖,诚愿修政以禳之,思患以防之。凡逮系者特从原免,庶灾变可销而福祥来格也。”疏奏,仁宗为罢诏狱。时章献太后犹临朝,宗谅言国家以火德王天下,火失其性由政失其本,因请太后还政,而越亦上疏。太后崩擢尝言还政者越已卒赠右司谏而除宗谅左正言。
宗谅后迁左司谏,坐言宫禁事不实,降尚书祠部员外郎、知信州。与范希文素相善,及希文贬,宗谅降监池州酒。久之,通判江宁府,徙知湖州。元昊反,除刑部员外郎、直集贤院、知泾州。葛怀敏军败于定州,诸郡震恐,宗谅顾城中兵少,乃集农民数千戎服乘城,又募勇敢,谍知寇远近及其形势,檄报旁郡使为备。会范仲淹自环庆引蕃汉兵来援,时天阴晦十余日,人情忧沮,宗谅乃大设牛酒迎犒士卒;又籍定州战没者于佛寺祭酹之,厚扶其孥,使各得所,于是边民稍安。
御史梁坚劾奏宗谅前在泾州费公钱十六万贯,及遣中使检视,乃始至部日,以故事犒赉诸部属羌,又间以馈遗游士故人。宗谅恐连逮者众,因焚其籍以灭姓名。仲淹时参知政事,力救之,止降一官,知虢州。御史中丞王拱辰论奏不已,复徙岳州,稍迁苏州,卒。
宗谅尚气,倜傥自任,好施与,及卒,无余财。所莅州喜建学,而湖州最盛,学者倾江、淮间。有谏疏二十余篇。(节选自《宋史q列传第六十二》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而诏狱未释&&&&&& 狱:案件&&&&&&&&&&
B.而除宗谅左正言&&&& 除:任命……官职
C.坐言宫禁不事不实&& 坐:因为……定罪& &
D.复徙岳州&&&&&&&&&& 徙:迁移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⑴思患以防之&&&&&&&&&&&&&& ⑵木欣欣以向荣
B.⑴况变警之来&&&&&&&&&&&&&& ⑵天之亡我
C.⑴其后仲淹称其才&&&&&&&&&& ⑵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⑴因请太后还政&&&&&&&&&&&& ⑵因击沛公于坐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滕宗谅在宫中失火案中上书进言,劝皇帝罢了诏狱。滕京宗认为宫中屡屡失火的原因是规章制度不严,主张朝廷修改政令来消除灾祸,仁宗为此停止追查此案。
B.滕宗谅上书阻止了仁宗追查宫中失火案,但最终还是被贬职。滕宗谅后来升任左司谏,因为言说宫中失火之事的原因不属实而被定罪,降职担任尚书祠部员外郎,治理信州。
C.滕宗谅任泾州知州时,在保卫泾州的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元昊造反后,滕宗谅集合百姓守城,招募勇士侦察敌情,并檄告邻郡做好防备,还为鼓舞士气设宴犒劳士卒和用重金安抚阵亡将士的家属。
D.滕宗谅一生仕途坎坷,屡贬屡谪,历经磨难。御史梁坚弹劾他,滕宗谅虽然得到范仲淹的全力救援,但由于御史中丞王拱辰的不断上奏弹劾,他最终被贬到了苏州。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⑴恐违上天垂戒之意,累两宫好生之德。(3分)
& ⑵凡逮系者特从原免,庶灾变可销而福祥来格也(4分)
& ⑶宗谅恐连逮者众,因焚其籍以灭姓名。(3分)
(二)文言文断句。(3分)
9、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后崩/擢尝言/还政者越已卒/赠右司谏而除/宗谅左正言
&&&&&& B.太后崩/擢尝言还/政者越已/卒赠右司谏/而除宗谅/左正言&
&&&&&& C.太后崩/擢尝言还政者/越已卒/赠右司谏/而除宗谅左正言
&&&&&& D.太后崩/擢尝言还政者/越已卒赠右司谏/而除宗谅/左正言
&三、古代诗歌鉴赏与古诗文默写(14分)
10、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题目。(8分)
&&&&&&&&&&&&&&&&&& & 度大庾岭①(唐?宋之问)
  &&&&& 度岭方辞国,停轺②一望家。魂随南翥鸟③,泪尽北枝花④。
  &&&&&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⑤。
注释:①宋之问因媚附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而获罪被贬,这首《度大庾岭》诗是他前往贬所途经大庾岭时(公元705年)所作。②轺(yáo姚):只用一马驾辕的轻便马车。 ③翥(zhù著):鸟向上飞举。④北枝花:大庾岭北的梅花。⑤长沙:西汉贾谊年少多才,文帝欲擢拔为公卿。因老臣谗害,谊被授长沙王太傅(汉代长沙国,今湖南长沙市一带)。
& ⑴诗歌的颔联和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有什么不同?(6分)
&⑵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诗歌的主题。(2分)
11、古诗文默写。(6分,每句1分)
& ①&&&&&&&&&&& ,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 ②&&&&&&&&&&&&&&&&&&&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 ③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 &&&&&&&&&。(李密《陈情表》)
& ④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蜀相》)
& ⑤&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 ⑥ 问君能有几多愁?&&&&&&&&&&&&&&&&&&&&&&&&& 。(《虞美人》)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黄州快哉亭记&&&&&&&&&&& 苏轼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10、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即其庐之西南为亭&&& 即:就着,凭着B、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举:全,都C、将何往而非病&&&&&&&& 病:忧愁,怨恨D、涛澜汹涌,风云开阖&& 阖:闭藏,消失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流奔放肆大&&&&&&&&&&&&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B、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C、玉之言盖有讽焉&&&&&&&&&&&&&&& 与向之噌普呦嘤Γ缋肿焉
D、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从江水着笔,写黄州附近长江的浩渺水面和壮阔气势,突出江流之三变:第一变,从西陵至平地,江水奔放迅疾,水面宽阔浩大;第二变,长江南合沅湘,北汇汉水,江面更加浩瀚;第三变,长江至于赤壁,江流之大,如同大海。B、同样是一阵风,吹在楚王身上感到“快哉”,而吹在百姓身上却感到忧伤了。作者认为,这是因为个人的情况不同,与风本身无关。
C、亭以“快哉”命名,其原因是:身于亭中,能目睹江面奇幻、壮观之景,能欣赏江岸明丽清晰的风光,江山形胜,水色山光,让登临者“快哉”于心。D、文章以“快哉”二字贯通全篇,与“自适”的主题相绾结,抒发了身处逆境自宽自勉的感情。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14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4分)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 王维
&&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⑴有人说,首联的“转”和“日”下得极妙。你认为“妙”在何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从诗中,你看到诗人的形象是怎样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填空。(每小题1分,共6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吟赏烟霞。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暮霭沉沉楚天阔。③佳节又重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⑤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字体: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中国教育在线微信公众号
留学微信公众号
本科留学qq群:
            
博客推荐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排名 学校名称      人气   相关推荐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   
&&排名 专业名称    层次  人气  开设院校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  
| 京ICP备号 |
CERNET Corporation当前位置:>> >> >>
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的意象教学探讨
  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鉴赏诗歌有许多途径,意象往往是考生选择分析诗歌的重要角度。意象教学即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将作者所展现的情感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展现出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更快速、更准确地掌握诗词意象,无疑成为高中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下面从意象教学的角度进行切入,依据自身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条较为有效的方法,以供同行商榷。
  一、创设情境,在意境中体会诗词意象&
  高中语文诗词选修课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另一方面更在于让学生感悟诗词中所体现的意象,感受作者的情感,从而准确把握诗词的主题思想。从这个角度而言,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通过必要的手段,了解诗词的内涵。而在教学中最有效的手段,莫过于将学生置身于诗词所营造的意境中,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作为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将情境与诗词所表达的情感相贴近,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一是通过多媒体仪器,为学生营造氛围。如在《虞美人》一课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南唐李煜的电影剪辑《虞美人》,让学生在几分钟的影音播放中,感悟李煜丝毫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体会李煜对故国的无比深切的怀念之情。&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反复吟诵,更让人感受到李煜作为阶下囚,怀念往昔生活,感受现下悲苦的绵绵不绝的愁思。再如《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则可通过多媒体,播放《春江花月夜》的FLASH,让学生在营造的意境中,体会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画卷,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同时通过观看FLASH,感受意境中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多媒体直观形象的展示,让学生在意境中感悟,其教学效果要远远胜于教师按部就班的教学。&
  创设情境也可以是以音乐营造氛围,通过音乐传达的情感,为学生诗词学习营造氛围,让学生进入状态,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诗词意象。如在《春夜别友人》的教学中,可通过音乐播放男生吟唱的《春夜别友人》,感受音乐传达的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感受作者目送友人赴古道,隐隐哀愁胸中涌的离愁。
  二、角色体验,达到情感的共鸣&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时候会用到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情怀,同样的,在诗歌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在理解诗词含义的基础上,置身于诗词描述的环境中,以诗词中人物的身份,感受诗词的意境,进而把握诗词所传送的情感。&
  如在《送友人》的学习中,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进行扩展,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李白的友人,让学生依据诗歌内容,在角色扮演中,感受作者不忍离别,希望远行的人留下来。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北城之外,绕城的河水像一条白练汩汩东流。就在这秀丽的青山秀水之间,友人将要上路远行了。李白与友人策马并辔而行,送了一程又一程,已经到了城外,依然难舍难分。但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就在这时,两匹马仿佛也善解人意,不愿分离,昂首向天,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直到友人走远了,马的悲鸣声,似乎仍在空中回荡,长留在诗人心中,也伴送着友人的万里行程。而诗人自己,仍然立在那里,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他的脑海里,或许在重温刚才与友人依依话别的情景,或许想起了之前和友人交往的点点滴滴。但这一切,都只能是追忆了。 通过这样的场景及学生置身角色之中,感同身受的扮演,加深学生对离别诗的理解,通过角色体验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提高教学的效率。
  三、拓展途径,丰富学生对意象的认识&
  要提高诗词教学的教学效率,教师还应该想办法丰富学生对诗词中意象的认识,只有具备丰富的意象知识,在分析诗词时才可以达到游刃有余。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种渠道来满足学生对意象的认识。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授课的形式,将诗词中的意象加以规整,分析不同意象所代表的含义。如在诗词中,&柳&普遍代表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梅&则代表着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等意象;&西风&普遍认为是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的象征。那么学生在了解了江水代表了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等的意象后,就很容易理解《虞美人》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在掌握了月亮常被诗人借用烘托情思的意象之后,对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作者的望月怀思也很容易把握。&
  再者,教师也可以通过谐音教学,丰富学生的诗词意象。如在有关&柳&在诗词中的含义分析时,教师则可引用&柳&与&留&谐音,故柳的出现,常常代表了挽留之意,也就引申为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了解了这一意象,在分析《折杨柳》和《雨霖铃》的中心思想及意象分析时,学生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依依惜别及离别的伤感。在分析&莲&的意象时,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很多时候&莲&也就代表了&怜爱&,借以表达了爱情。如南朝乐府的《西洲曲》,即通过莲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此外,也可通过事物的特征把握其意象含义。如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在诗词中松树也就成为高洁品质的象征;菊花作为傲霜之花,也被作为人格品质的一个代表,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通过景物的特征来把握诗词的意象,也是在诗词教学中较为有效的方法。
  四、反复阅读,活跃思维,激发想象&
  在诗词的学习中,古人信奉&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现今时代诗词的学习。在高中语文诗词选修课的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诗词,在阅读的过程中,活跃学生的思维,进而激发学生的联想,将诗词中描述的场景连成一个完整的事件,在周围环境及事件的联系之中,学生也逐渐掌握了诗词所表达的意象,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如在《春江花月夜》的学习中,学生反复阅读,将作者描述的景致拓印在脑海,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树这纷繁的形与景,和着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复杂的光与色,并通过与春、夜、花、人的巧妙结合,构成了一幅色美情浓斑斓迷离的春江夜月图。在这美丽的景色之中,孤独的游子在静静思念着故乡,美丽的景色无人共赏,也使得他愈加孤独,愈加思归。这样的反复吟诵,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这首诗的含义,也利于学生把握作者所抒发情感的路线,加深了对本诗的理解。&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手段还有很多种。用意象教学法来进行高中的古典诗词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品味诗词的习惯,由表及里,感受诗歌意境,体悟作者感情。同时,学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赏析所有的古典诗词,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诗词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施春晖,汤苗苗. 论古诗词中的意象教学.&
  [2]林萍. 浅谈诗歌中的意象教学.
------分隔线----------------------------
诗歌鉴赏技巧相关文章
学习和鉴赏古典诗歌,不但要读懂诗歌,还要掌握诗歌的各种表现手法。下面我们就一些比...
鉴赏诗歌语言,可从语言内容、语言风格、表达效果三个方面入手。依照诗词鉴赏家的观点...
学习一些古代诗歌表现手法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欣赏诗歌。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
 Copyright &
习古堂国学网() 版权所有相关热词搜索:
频道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诗歌鉴赏练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