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地域分布图

按书名的关键字
&& 文章内容
南江文化的地域分布
  一、西江和南江
  南江流域的丘陵地带,北面是西江,东南西三方处于云开大山及其两条支脉包围之中。东有云雾大山、大绀山,历史上称为东山;西有黄蜂界、甘泉顶、金菊顶、胭脂顶、大力山,历史上称为西山;南有鸡笼山,与鉴江水系分界。南江流域的土地被大山和大江的天险阻隔。
  我们要瞭解南江文化,必须对南江流域的地理环境作点分析。
  先说说西江和南江的关系。西江是中国南方的一条大河。西江古代称为郁水,上游又称豚水,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山海经》已有郁水、豚水之名。《汉书·地理志》说:“郁水首受夜郎、豚水,东至四会入海,过郡四,行四千三十里。”可见今日的西江古代称郁水。
  南北朝梁朝时期,《梁书·地理志》叙述广州(当时广州辖区范围相当于今天的珠三角和肇庆、云浮、阳江、茂名数市和广西的苍梧、玉林两市)时说:“有西南二江,川源深远。”&其所指西江与今天的西江同,这说明西江的名称在梁朝已出现。唐代《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四叙述端州端溪(今德庆)县时说“西江水,经东南”。这可见西江之名在梁代至唐代间已确有无疑。
  西江又名牂牁江,或作牂柯江。汉代《史记·西南夷列传》说:“夜郎者,临牂牁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史记·南越列传》说:元鼎六年(公元前112年)灭南越,“发夜郎兵下牂牁江,咸会番禺”。
  与今郁南县城隔西江有锦石山,当地人称之为华表石,因汉代使臣陆贾经过此山,因而明清时代的诗人以《锦石山怀古》之类为题的诗不少。这些诗把西江指作牂牁江,如梁首龄诗:“云开华表巢归鹤,日落荒祠有暮鸦。终古牂牁西下水,淙淙流泽到天涯。”林之枚诗:“华表千山绕,牂牁一水长。”王国宾诗:“霸气消残石径荒,牂牁山色白苍苍,东风步障空荒草,春日楼船下夕阳。……”
  西江全长2129公里,流域面积约为35万平方公里,流布两广。在广东省境汇入贺江、南江、新兴江,经过肇庆羚羊峡,在三水市思贤滘同北江相通,汇入珠江三角洲,经虎门、蕉门、洪奇门、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及崖门等八大口门汇入南海,构成珠江独特的“三江汇集,八口分流”的水系特征。三水以下水流分散,主流由磨刀门入海。
  西江从广西梧州纳桂江而流入广东,经过封开县纳贺江而进入郁南,在郁南纳南江而东去。流经郁南的西江有60公里。从桂江到南江这一段长约85公里的地方,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曾是重要的战略要地,这一段在郁南占了50多公里。
  从郁南县城到南江口这一段,又名为锦江,因西江岸边有座高耸突兀的锦石山而得名。锦石山的得名与汉代重臣陆贾和南越王赵佗有关。锦石山的对岸为郁南县罗旁,罗旁在明代赫赫有名,《明史》屡屡提到此地。
  南江发源于信宜,流到南江口而注入西江,长201公里,其中在郁南县境内有112公里,在罗定、信宜两县(市)境内共有89公里。
  《梁书》说的“西南二江”之句所指的南江,有三种说法:一是认为指今天的南江,如司徒尚纪在《岭南文化》一书中持此说。一是《方舆纪要》卷一百在《西江》一节中论述,认为“西江实兼南江之名”。该书作者大概对《梁书·地理志》记述无法作出解释,故有此说法。三是《广东少数民族关系史》一书中说是鉴江。
  考查当地的交通历史,直到20世纪中叶,鉴江流域信宜、高州一带的人如果要往广州,必须经过鉴江沿公路到罗定,乘船或乘车到达南江口,再转乘西江的航船。鉴江和南江在历史上是粤西地方南部沟通广州或中原的交通要道。南齐时的南江应是特指今南江较为合理,如是泛指,也应指今南江和鉴江等河流。
  清代学者将南江列为广东“四江”之一。范端昂在《粤中见闻録》中说:“西江水源最长,北江次之,东江又次之,南江独短。”因南江汇入西江、北江有思贤滘同西江相通,因而屈大均在《广东新语·水语》中,也有“西江一道吞南北,南北双江总作西”的说法。他们并不因南江汇入西江而把它排除在“四江”中并列的位置。
  二、南江流域概况
  南江主流发源于信宜鸡笼山。明清的地方志书都把发源地指为西宁县鸡笼山。这并没有错,因为该地在万历年间从信宜划为西宁,康熙年间回归信宜管辖,所以在这段时间的著作都写成发源于西宁。
  南江有许多支流,分布在信宜、罗定、云安、郁南等县市,主要在罗定、郁南境内:
  罗镜河发源于信宜市银岩顶,流经罗定市分界、罗镜,主河长41公里在官渡头流入南江。有小支流分界水,流入罗镜河。
  新榕河发源于信宜市阿婆髻山,从信宜市流入罗定分界镇,主河长36公里,在新东汇入南江。
  连州河发源于罗定市都门茅坪,河长33公里,流经生江镇汇入南江。
  泗纶河发源于罗定市明直坑,主河长60公里,流经扶合、都门、泗纶、黎少、连州后,于榃八汇入南江。小支流都门水发源于扶合镇云盖大山,流经扶合、都门、泗纶,于河口汇入泗纶河。
  榃滨河发源于罗定市大塘凹,流经榃滨、新乐,在附城河口流入南江,河长46公里。小支流新乐水发源于罗定大降尾,长33公里,于黄坑根流入榃滨河。
  围底河发源于信宜市双洞,主河长85公里,流经罗定船步、塱塘、罗平、围底、苹塘、华石、素龙、双东,流入南江。小支流船步水发源于罗定五卦顶,流经苹塘、船步,河长29公里,于船步流入围底河。
  千官河发源于郁南甘泉亭顶,流经大全、千官,河长42公里,在大湾上水口流入南江。小支流大方河发源于大方和历洞交界的磨刀顶,流经大方、千官,长34公里,在双坡村与千官河汇合。两河汇合后的河段,又叫濂清水。
  白石河发源于阳春市峡凹顶,流经阳春、罗定、云安、郁南四个市县,主河长114公里,在郁南河口镇汇入南江。
  宋桂河发源于云安县茶洞上垌,流经云安县宋桂的茆岭、车岗,全长18公里,在宋桂圩注入南江。
  深步河发源于云安县茶洞出水窝顶,流经云安县高村和郁南县东坝思磊、深步,全长44公里,在水口处注入南江。
  连滩河又名历洞河,发源于郁南县历洞牛角尾,流经历洞、磨山、旺冲、连溪,河长28公里,在连滩流入南江。
  逍遥河发源于郁南县历洞坑口,流经历洞内翰、连滩逍遥,全长18公里,在逍遥口注入南江。
  南江流域东南西三面有高山环绕,不少山峰海拔超过1000米。上游地带山峰相夹小溪小河,水流湍急,形成秀丽的山水景观。流域中部为丘陵盆地,雨量较少,十年九旱。每年在阳江或电白登陆的台风,往往使南江上游地区连降暴雨,形成山洪暴发。
  南江流域内河道弯曲,两岸常遭水浸,若遇西江水涨顶托,就形成“西夹涝”,灾害更严重。
  南江流域虽然有水旱灾害,但南江为当地人民带来灌溉和交通的实利。
  南江边有一村庄名望天,可说是旱情的写照。望天附近的村庄名为高枧,因当地把竹筒作为引水槽凌空架设来灌溉而得名,这又说明瞭水之利。
  以水路为主的时代,南江的船只可以上溯到郁南连滩、罗定县城,甚至可以经支流到达罗定的船步、郁南的千官,主流的通航里程150公里。最近几十年,陆路交通发达,公路纵横,车辆快捷,加上水土流失,河床高,沿河道开发,建设水库、水电站,南江水上航运大大萎缩。
  三、南江名称的历史沿革
  南江有泷水(泷江)、晋康水、罗定江等多个名称。试对这些地名的来源作点简要分析。
  泷水或泷江:今罗定市的行政辖区,古代曾以泷水县名之,因境内河流称为泷水。而泷的含义为水湍急,说明该江流的落差大。明代称泷水源自函口诸山而来,会云沙、松抱、新容、云致、次底诸水过罗定城西北而东至,于大湾会东水,北流入西江。
  至今,在罗定境内,泷水之名仍沿称。经过罗定境后,进入郁南,郁南人口头称之为南江。《德庆州志》光绪本说,西江“东流六里过白沙山,南受泷水”,&“水出罗定州西南,东北流入江,一名晋康水,俗呼南江口”。地图标明:“南江口,即泷水也。”泷水,既指江流,也曾以此为县名。明代万历以前,罗定名为泷水县。泷水或泷江,有时泛指,连郁南建城的河流(今称建城河、通门河,古代称为文昌江),也被指为泷水。清雍正时诗人罗清《游文昌江诗》有“九曲泷江拟溯回,连云夹岸野花开”可证,在当地有间泷水庙也可证。
  晋康水:《德庆州志》嘉靖本:“晋康水,一名南江,其源出泷水县大水山。”
  东晋永和七年(351年)析苍梧郡地置晋康郡,郡治在今德庆县,隶属广州。晋康地域,曾跨越西江南北两岸土地。唐代曾在南江建立过晋康县,宋朝降为乡,在今郁南连滩和云安一带。明清两代在连滩设立晋康巡检司驻兵。因为南江流过晋康县、晋康乡土地,南江就名为晋康水。晋康之名至今已隐没几个世纪,今天南江两岸几乎无人知晓南江曾名为晋康水。
  建水: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曾在南江流域设置建州,治所在安遂县,辖境在今郁南县东南部,隋大业年间撤销。存在时间约100年。唐代天宝元年(752)改永宁县为建水县,隶属开阳郡,北宋开宝六年(973年)撤销。《新唐书·地理志》提及建水县名来源时,说:“以建水在西。”因开阳郡在今罗定境,这可证南江曾名建水。晋康郡、晋康县撤销后仍有晋康乡、晋康巡检司的存在,而建水州、建水县撤销后就没有余音,因此,南江曾名建水,当代更少人知道。
  端溪:近世有文章说南江又名端溪,认为端即是南。其实,端溪并非在西江南岸,而在北岸。《德庆州志》嘉靖本说:“端溪水,在城东十里,源出金林乡,经太平桥入于锦水,形势百折,近于端山,故名。”《德庆州志》光绪本引《方舆记要》、《大清一统志》等书,说:“端溪,州东十里,……曲折流经端山下,又西南流入西江。”&
  古代人写诗,也有把南江借指为端溪的。泷江八景中有一景名为“东江远饯”。这东江是指泷江中的一段,因在罗定城区看南江东去,非指粤东的东江。明代德庆州判官庄楷诗有句(见《德庆州志》嘉靖本):“桄榔叶涨端溪雨,踯躅花开瘦岭烟。”
  双床水:《西宁县志》康熙张溶本说到:“双床水即罗定州泷水,源发本县大水云车诸山而流入州,绕州城北由南江口入江。”当时云车诸山属西宁管辖,所以说源发本县。之后,该地划回信宜县管辖。
  黑水河:根据民间相传,南江昔日曾称为黑水河。此说见于近世一些文章记述。考证古籍,未见有此说。
  罗定江:罗定江是当代才出现的称谓。南江两岸的人,无论口头上或书面上都没有用罗定江此名称。
  南江:南江的地名出现很早,《梁书·地理志》所说“西南二江,川流深远”应是历史上最早的记载。《德庆州志》光绪本说:“至正十年夏五月,西贼至南江口,将入寇,闻有备而去。”可见元朝至正十年(公元1351年),有南江口之名,凭此可推知元代沿用南江的称谓。
  明代,有德庆人咏诗《南江渔火》。在郁南县水务局存档的1958年编印的广东航空拍摄地图和1978年广东测绘局编印的地图,都标为南江。广东测绘局1984年测绘、1985年出版的地图,仍然标明为南江。之后出版的地图有标明为“罗定江(南江)”,再后则仅标示为罗定江。从南江主流的长度来说,南江主要属于郁南的地域。
  南江众多支流,古代名称与现在有异。现把明代嘉靖四十年出版的《德庆州志》记载摘其要点分述于后:
  东水,源出云罗诸山,至开阳东流合于泷。
  大埇水,源出大埇山,水小而急,东流六十余里入泷。
  云致水,源出天荒山,西流七十里经云致峒入泷。
  上乌水,源出上乌山,水峻而急,东流有十里,经大湾村入泷。
  开阳水,源出官陂山,东流四十里经开阳乡合上乌水入泷。
  水汶水、双轮水,俱合上乌水入泷。
  上饶水,源出排步山,其流上阔下狭,流二百里入泷。
  新容水,源出芦荻山,西流六十里经新容峒入泷。
  顺仁水,在顺仁乡东流八十里至唐村合袍村入泷。
  深底水,源出深底山,水小而曲,合顺仁水入泷。
  云霁水,源出元济山,委曲西流十余里经新村合袍水入泷。
  云际东水,源出云际山,水浅而平,东流二十里合袍水入泷。
  袍水,源出大水山,其水宽广,西流十余里经袍峒村合顺仁水入泷。
  综上所述,泷水(泷江)所指范围有时较模糊,而且在占了沿江一半地域的郁南并不通行,而晋康水、建水则是当今不为多少人所知的历史地名,对罗定江也很陌生,端溪更是不确切,只有南江是特指,范围明确。1997年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作出《整治南江流域的决议案》,1998年经云浮市委批准建立“南江三高农业示范区”,从党委、政府的行文和群众的称呼,都把这条江称作南江。
  同一条河流,应该有个统一的、规范的名称,对目前一江多名的现象应予规范,对地图上标为罗定江并未为沿江两岸群众所接受,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等专家都建议正名为南江,有利于为了发掘、提升、弘扬南江文化。
  因为地名的决定权归属民政部门,专家建议由政府出面,向上报告,通过法定程序,把罗定江改为南江,正如新兴县为把六祖文化品牌打响,把集成镇改为六祖镇一样。
  四、南江附近的江流
  南江附近的江流可分为注入西江和注入漠阳江两大系。
  注入西江的河流有建城河、黑河、蟠龙河、陵水、新兴江、蓬远河、大涌河、蟠咀河、杨梅水。
  建城河:又名罗旁河、通门河,古代曾称为罗旁水、文昌江,发源于广西岑溪冲汉牛勒顶,主河长64公里,流经郁南通门、建城,注入西江,有支流桂河、宝珠河(古时又名武仓水),集雨面积606平方公里。桂河发源于郁南县与广西交界处的大片塘,长38公里。宝珠河发源于宝珠镇大社三叉顶,长30公里。以前该河通航可达鸡林和桂圩,通航里程约80公里。
  黑河:又称大燕水,发源于广西苍梧县狮子头山,全长26公里,集雨面积98平方公里,流经郁南县桂圩镇和平台镇、都城镇后注入西江
  蟠龙河:发源于郁南县铜镬大山的平台河,长15公里,为蟠龙河的支流。该河在平台镇凤尾村鲤鱼尾山与新河汇合成合水河,再流经封开县平岗镇合成蟠龙河,注入西江。蟠龙河主流长30公里,整个流域集雨面积213平方公里。
  陵水:又名南山河、大绛水,发源于云安县禾枪顶东麓,主河全长46公里,集雨面积255平方公里,有绛坑水、高峰水、云楼水支流汇入,在云城区都骑镇注入西江。
  历史上,根据《德庆州志》嘉靖本记载,陵水又称灵陵水、程溪,其源出新兴县(按:发源地方当时属新兴一、二图,今属云浮市云城区河口)北流百余里,经儒林、富禄二里入于江,水口有石崖高十余丈,水由此下,其势如降,又名降水。
  新兴江:新兴江古称允水,宋朝称新江水,明清时称新江,建国后改称新兴江。发源于新兴县天露山和阳春市竹山顶,从南到北,全长104公里,集雨面积1286平方公里,在高要市区注入西江。新兴江有支流大南河、船岗河、共成河、回龙河、南盛河。大南河有支流集成河。
  蓬远河:发源于云安县大绀山东麓,流经云城区、云安县注入西江,全长23公里,集雨面积127平方公里。
  大涌河:发源于云城区大旗顶东麓,注入西江,全长18公里,集雨面积85平方公里。
  蟠咀河:发源于云城区杨柳大尖顶西麓,中段有小支流东升水、南坑水,主河长11公里,集雨面积28平方公里,在杨柳圩侧注入西江。
  杨梅水:又名冲坑河,有小支流古律水、大逢水、四坑水,主河长11公里,集雨面积51平方公里,在高要市注入西江。
  还有发源于新兴的镇海水、梧桐水、高村水这些小支流,向南流入开平潭江,然后再汇入西江。
  注入漠阳江的河流有马堂河、五四水。
  马堂河:又名富林河,发源于云安县云雾山东麓,长30公里,集雨面积125平方公里,流经富林镇进入阳春流入漠阳江。
  五四水:发源于云安县与阳春市交界的黄茅瓮、石狗岭,经新兴县天堂镇后,流入阳春市春湾,注入漠阳江。
  镇海水:发源云浮市境,注入漠阳江。
  五、南江文化的层次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经济、造就一方社会。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的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一方面为地域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与地域经济社会的相互融合,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在政治经济、社会关系、民众心理、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等等层面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社会影响的波及,在空间上会表现为向四周扩散,在时间上会表现为影响一个时代,甚至长远的历史。&
  在历史上,南江流域这一自然地理环境曾划分为一个行政区域,或与西江北岸的土地同属一个行政区域。或者设为一个县,或者是一个郡(州)下领几个县。随着历史的演变,因为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后来的行政区域打破这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突破东山和西山的阻隔。
  南江流域的行政区域划分,从秦汉开始,直到明代万历四年,屡屡变动。从明代万历四年罗定州和东安、西宁两县的建立奠定今天行政区域的基础,400多年来虽然略有变动,但大体沿袭,这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也使南江文化不但是一种自然地域的文化,也是一种政治地域的文化,使它的内涵更丰富。
  南江文化地域,包括今天郁南全境,在自然环境或历史的政区划分、经济交往,都较为凝成一个地域的单元。如果认为南江文化是郁南县南部几个乡镇的事,与全县大局无关,这样的认识是不够全面的。
  南江流域的文化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但历史上并未有人用南江文化概括这一地域文化。近年,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广东省政府参事室和珠江文化研究会的专家2004年8月初步考察了南江流域的文化现象,提出了南江文化的概念。云浮市委曾组织过南江文化论证会,领导和舆论都对南江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十分重视。
  弘扬南江文化,提升南江文化品位,对繁荣郁南县文化事业、建设文化大县、促进旅游发展,振兴经济,应有重要的作用。广梧高速公路全线开通给南江地域的经济和旅游带来新的商机。为此,适应形势,加速弘扬南江文化的步伐显得更加迫切。
  南江流域所代表的南江文化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多种表现形式。
  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南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受到行政区域和自然区域双重因素的影响。我们试用大历史、大环境、大视野的角度察看,南江文化的表述可以从纵和横两个角度来分析。
  从纵的方面来看,笔者查考各种古籍记载,研究南江自古至今的社会演变,从历史进程来划分,可以把南江文化分为九个时期:秦汉时代,中原文化进入南江初期;两晋南北朝,南江是岭南早期开发区,并形成为粤西南海之滨与中原交往的大动脉时期;隋代到宋代,中原文化和本土文化结合时期;元代至明代中叶,罗旁动乱和文化蜕变时期;明代万历年西宁县建立之初及其文化影响时期;清初的儒佛道文化龢民间文化的相互渗透时期;清代中叶以后,打开传统文化门缝时期;20世纪初,海洋文化和山地文化大融合时期;当代,南江文化升华时期。
  南江的地理环境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起到不同的作用。南江水系的文化是以汉文化为主体,汇合壮、瑶文化。在中原文化对岭南的传播过程中留下的历史文化代代传承,构成南江文化的丰富内涵。
  从横的方面来看,南江文化可有狭义、广义、泛义之分。
  从狭义上说,是指南江流域的文化,它与六祖文化、石材文化各自所分布的地域,可以说是构成云浮市的三大文化圈。
  如果加上行政地域的因素,南江文化的核心地域则在郁南县和罗定市,它是南江文化的主要发源地,这一地域的文化特征也充分体现出南江文化的精粹。
  郁南地域占南江流域的里程最长,而且扼南江的咽喉。它有丰富的古越文化的遗存。在古代,它是南江接受中原文化传播的第一站,在近代也是南江接受海洋文化传播的第一站。
  郁南现在的行政区域有一些地方不在南江岸边,云开大山的支脉从两广交界蜿蜒到西江边的大历山,使郁南西北部的地域属于建城河和黑河、平台河所贯穿的地带。但是,这两部分地域在历史上,尤其是在近几百年的历史上,属于同一政区,因此,我们把整个政区的文化都归属于南江文化来讨论。
  从广义上来说,南江文化概括了今天云浮地域的文化。云浮地域尽管有一些地方不属于南江水系,但这些地方的河流除了几条极为短小的以外,都各自注入南江,从自然环境上、从历史政区上、从经济交往上、从风俗习惯上,都可认同为一个文化地域,它包括六祖文化和石材文化。
  从泛义上说,如果从历史上的南江文化影响和幅射看,地域更广泛,可以把粤西几个市的文化范畴划入南江文化带或称为泛南江文化。
  (张富文,广东省郁南县文联原主席、《南江文化纵横》一书作者。)
最佳浏览模式:0x600分辨率唐代佛教地理研究 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唐代佛教地理研究
本书为国内第一本历史佛教地理学专著。阐述了唐代佛教发展的时空差异,并剖析了自然地理、经济、人口、交通、政治及历史条件等因素对唐代佛教地理分布的影响。作者借助于大量的佛教史籍、金石文字和考古资料,运用历史统计学的方法,对唐代佛教诸要素在各地的分布状况和地域特征,做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并运用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综合考察,对唐代各地区佛教发展的水平层次及其前后变化进了探讨。ISBN页&&&&数334出版社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开&&&&本大32开
一、研究唐代佛教地理的意义
二、唐代佛教地理的研究现状
三、本书的主要内容唐代高僧籍贯分布
一、高僧籍贯分布的轮廓
二、高僧籍贯分布及其变迁
(一)唐前期高僧籍贯分布
(二)唐后期高僧籍贯分布
(三)来华外国高僧的籍贯分布
三、唐代西行求法高僧的籍贯分布唐代高僧驻锡地分布
一、高僧驻锡地分布轮廓
二、高僧驻锡地分布及其变迁
(一)唐前期高僧驻锡地分布
(二)唐后期高僧驻锡地分布
三、唐代高僧游徙的空间分异
(一)唐前期高僧游徙的空间分异
(二)唐后期高僧游徙的空间分异唐代佛教寺院的地理分布
一、佛教史传等文献中所见所见寺院的地理分布
(一)唐前期寺院的分布
(二)唐后期寺院的分布
二、石窟寺的地理分布
(一)唐以前石窟寺的地理分布
(二)唐代石窟寺的地理分布唐代佛教石刻的区域分布
一、佛教石刻及其公布概述
二、唐前期佛教石刻分布
三、唐后期佛教石刻分布唐代佛教石刻的区域分布
一、佛教译撰著作的地理分布
(一)唐前期佛教著作的分布
(二)唐后期佛教著作的分布
二、唐代佛教义学之风尚及其地理分布
(一)唐前期佛教的地区分布
(二)唐后期佛教的地区分布综论唐化佛教地区分布及其变迁
一、综术佛教各要素之分布
二、唐代佛教地区分布及其变迁
(一)唐代前期佛教的地区分布
(二)唐代后期佛教的地区分布影响佛教地理分布的因素
一、自然地理条件
二、经济条件
三、人口条件
四、交通条件
五、政治条件
……东晋至唐代衡山佛教的发展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唐代国家与地域社会研究(中国唐史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
三个月内无售出
*由于资质原因部分商商家无法支持,请以下单页为准。
ISBN编号:5
出版时间:
版次印次:
开本:大32开
装帧:平装
字数:351000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严耀中 主编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保修:无保修
基本信息商品名称:唐代国家与地域社会研究(中国唐史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开本:16开
作者:严耀中页数:454定价:45出版时间:ISBN号:5
印刷时间:出版社:上海古籍版次:1商品类型:图书印次:1 目录:序言唐德宗贞元末皇位之争考辨从皇帝遗诏来看唐代的中央和地方明抄本宋《天圣令?杂令》校录与复原为《唐令》中的几个问题唐人的律法观――以太学生为例略论大理寺在唐代司法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关于唐代钟绍京五通告身的初步研究成都:唐宋城市公共空间的变迁再论长城区域在唐史研究中的位置公元7-8世纪“河曲”地域的民族分布与农牧演替唐代河朔藩镇武职僚佐的迁转流动――以与中央朝官间的流动为中心“河朔故事”再认识:社会流动视野下的考察――以中晚唐五代初期为中心唐后期多元思想融通对传奇小说创作的影响论隋唐道教统一的宗教神学理论基础唐玄宗《禁断妖讹等敕》研究怪异、书写与阐释:唐宋士人对安史之乱的“预见”新罗人在中国南方地区的活动――以中国地方志记载为中心唐代镇墓神煞俑的分区研究《大随求陀罗尼咒经》的流行与图像从“小洪那海突厥石人”探讨泥利、泥撅处罗父子与隋朝关系发展唐大明宫玉晨观考从“剖冰求鲤”到“卧冰鱼跃”――佛教在“二十四孝”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个案中国唐史学会第十届年会暨唐代国家与地域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后记
本对照表依据中国常用衣服尺码对照表为基础
如果您对尺码对照表有更好的建议,。
买家使用财付通购买“”标志的商品,在确认收货后14天内出现质量问题,与卖家协商无果的情况下有权申请先行赔付。
如实填写商品信息,确保商品质量,并按照承诺为买家提供合理的售后服务。
如买卖方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纠纷,沟通无果并发起维权的情况下,平台将在7天内介入处理。
(1) 全部卖家都加入了诚信保证计划
(2) 全站商品都是诚保商品
(3) 质量有问题,平台可先行赔付给买家
维权过程中请注意:
(1) 买家赔付申请在形式上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2) 赔付请求金额仅以买家实际支付的商品价款、邮费(含退货回邮费用)为限;
(3) 提出“先行赔付”申请应在线上确认收货后的14天内。
诚信保证计划
关注拍拍 惊喜多多
Copyright &
广东省通管局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您的位置: &
从宋元五姓番、八番罗甸地域分布演变看元初边疆民族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
摘 要:本文通过对宋代西南蛮五姓诸番地域分布及其与羁縻州对应关系的分析,认为他们与顺化王等三十九部都是唐代西赵蛮诸部的后裔,一直生活在西赵蛮诸部原来的地域范围内,即今贵州黔南、黔西南及安顺地区的大部分区域。南宋时演变为八姓番与罗甸国。元初废除唐宋以来的羁縻州号,对八番罗甸地区实行新型统治方式,在今惠水县一地集中安置八番罗甸九安抚使司,原管一千多个洞寨,除罗甸国旧地改隶云南普安路,程、韦二番旧地改隶广西来安路外,重新归并设置为三十多个蛮夷长官司,交给元朝派驻的"管番民总管府"直接管理,九安抚使亲辖地只限于今惠水县的部分地区,自治权力被收束架空,中央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控制向基层延伸。这是宋元之际边疆民族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之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域分布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