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权的方式:命令、奖励、惩罚、影响。你会选择哪一种?

[转载]北京市初三语文期末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
学年北京市初三语文期末统一测试
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
(三)阅读下面短文,完成20-22题。(共8分)
应该有个好性格
1性格本没有好坏之分。性格就是个性,每个人都有个性。有人外向些,有人内向些;有人粗犷些,有人细腻些;有人喜欢安静,有人喜欢热闹;有人勤于思考,有人乐于活动,如此等等,难说哪种好,哪种不好。
2那为什么又提出来一个“应该有个好性格”问题呢?这是因为在实际生活中,确实有些人由于性格上的严重缺陷,搞得自己不幸福,也使别人不痛快。所以,性格好坏,不是针对性格类型,而是针对性格缺陷而言的。
3比如,有人性格外向,这本来很好,外向的人容易和人交往,容易和人交朋友。但外向过分,不分场合,不看对象,不讲方式,不分内外,乱说一气,就是缺陷,也会坏事,也会使人感到你浅薄、轻率,对你产生反感。
4比如,有人性格内向,这也不坏,内向给人一种沉稳老练的感觉。但内向过分,喜怒哀乐无从捉摸,也会使人感到你冷漠、孤僻,甚至让人觉得你城府很深,对你敬而远之。
5常见的性格缺陷还有一些:比如心眼太小,见小不见大,无足轻重的小事抓住了不放,倒把大事忽略了。比如,遇到不顺心的事,总是耿耿于怀,过也过不去,一件小事记多少天,乃至多少年。比如,心扉封闭,外界信息进不来,总是在自己固有的信息圈子里转来转去,没有新的思维、新的认识、新的突破。比如,遇事总抱悲观的观点、无所作为的观点,等等。现实告诉我们,性格上的这些缺陷,即折磨自己,又折磨别人;既影响工作,又影响生活。
6“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要一个人改变性格,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要求一个人弥补性格缺陷,限制这些缺陷的程度,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7一个人,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的人,应该使自己的性格更多面些,更乐观些,更开朗些,更豁达些,更能对外界的信息作出恰当的反应,才会更有幸福的感觉。幸福自然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但其本质则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个人感受。“饿了吃糠甜如蜜,饱了吃蜜也不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没有好的性格,是自己破坏自己的幸福,也还会破坏别人的幸福;为了个人幸福和他人幸福,应该有个好性格!
&&&&&&&&&&&&&&&&&&&&&&&&&&&&&&&&&&&&&&&&&&&
(选自艾丰《三做谈》)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1.针对作者的观点,结合自己的实际,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并作简要分析。(3分)
22.简要分析第7段的论证过程。(3分)
(三)(共8分)
20.人应该有个好性格。共2分。
21.答案示例:
&&家里来客人,妈妈做了许多菜。大家高兴吃饭的时候,我突然大声说菜太咸了,还说妈妈经常把菜做咸,老也不改,结果让大家都很扫兴。事后我反思到:说话要讲方式,分场合,才能达到好的效果。共3分。
22.答案示例:
&&首先提出一个现代人应该使自己的性格更多面些,才会更有幸福的感觉;然后阐释了幸福自然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但幸福的本质其实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个人感受;最后指明为了人类幸福,应该有个好性格。共3分。
(三)阅读《谈敬畏》,完成第20-22题。(共8分)
①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德国哲学家康德则称自己“愈思考愈觉神奇,内心也愈充满敬畏”。两位先哲并非先天胆怯,更非后天无知,而恰恰是超越常人的智慧,让他们更多了一份敬畏之心。所谓敬畏,与一般的畏惧不同,它带着几分特别的敬重。人只有心存敬畏,才能感知万物的神圣,才能有内心的庄严与自知。
②我们首先应敬畏自然。试看我们最伟大的发明、最精密的制造,一摆在大自然的创造面前,即显得拙劣。而人类移山填海式的壮举,初看热闹非凡,当越出大自然的容忍限度,必然遭到加倍的惩罚。敬畏自然,就是认清大自然的威力,正视大自然的神圣。
③我们还应敬畏生命。每条生命都是神圣的,每个人之于他们的家庭、友人和团队,都是难以割舍的存在。埃及“二战”盟军阵亡将士墓碑上有一句话:“对于世界,你只是一个士兵;对于家庭,你是整个世界!”&&&&&&&。
④我们同样需敬畏规律,敬畏法则。人力即使再强悍,也无力对抗规律,我们可以高喊“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可现实只给出合乎规律的答案。如果说规律非人力所创,应该敬畏,那么,法则完全由人制定,是否无需敬畏呢?华盛顿作了很好的回答,他将就任美国总统比作“像走向刑场的囚犯”,因为戴上了比普通公民更重的法律枷锁。法律、规则作为人们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一经确立,就具有不被逾越、不被变通、不被潜规则左右的神圣性。
⑤很显然,世间需敬畏的东西还很多。比如,敬畏历史,敬畏先贤,敬畏百姓,敬畏科学,敬畏正义。对它们心存敬畏,不是由于受金刚怒目、铁棒皮鞭的恐吓,更多是发自内心的庄严。
⑥没有敬畏之心,这个社会将变得肆无忌惮,也势必进入为所欲为的恶性循环;只有心存敬畏,人们才能更加充满理性、良知与责任感。呼唤敬畏,其实就是要人们【甲】、【乙】、【丙】。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的?(3分)
21.根据第③段内容,在段末横线处续写一句话。(2分)
22.将下面三句话的序号分别填入第⑥段中的【甲】【乙】【丙】处。(3分)
①懂得人文关怀    ②认识自身渺小    ③体现内心自律
【甲】处应填&&&&&&&&&【乙】处应填&&&&&&&&&【丙】处应填&&&&&
(三)(共8分)
20.文章首先引用孔子和德国哲学家康德有关敬畏的言论,然后分析其敬畏的来由,接着对敬畏的含义作进一步的阐释,从而提出中心论点。(3分。引用,分析,阐释各1分)
21.答案示例一:敬畏生命,就是体现了个人的生命价值,就是对社会家庭的尊重。
答案示例二:敬畏生命,就是认识生命的价值,正视生命的神圣。
答案示例三:这种对个体生命的人文关怀,透出的正是对生命的敬畏。
(2分,总结材料1分,呼应本段观点1分)
22.②&&①&&③&&(3分)
(三)阅读《“黑暗童话”在毁孩子》,完成第20-22题。( 共8分)
“黑暗童话”在毁孩子
&①时下,原本被人在网上恶搞的“黑暗童话”,竟成了风行的儿童读物,并且为便于阅读(可获取更多利益吧),多是注音版的:优美的安徒生童话竟成了某些人恶搞的“砧板”——最后变成白天鹅的丑小鸭,凄惨地被宰杀,成了盘中“烤鸭”;“睡美人”不是被王子唤醒,而是变成了邪恶的复仇女巫;“灰姑娘”最后竟遭遇火刑,成了陪葬者……这种“黑暗”像幽灵似的在孩子们中间游荡,甚至几欲吞噬那一颗颗幼小的心灵。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能不拍案而起:决不能让“黑暗童话”毁了孩子!
②一个人所具有的优良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童年时期所形成的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儿童获得人生滋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读书。像《安徒生童话》这样的童话经典,都是讲良善终归战胜邪恶,似一条条清澈的小溪,泛着仁爱与正义之波,这便成了人们长大的营养。而某些“黑暗童话”像汩汩的黑水,正在污染着一片片葱绿的田野。意在渲染暴力、恐怖等内容的“黑暗童话”,颠倒了正确的荣辱观,放逐了崇高与伟大的情感。面对这种被扭曲的价值观,
儿童会迷失方向,沉溺于庸俗与丑恶的泥沼。
③针对“黑暗童话”的问题,仅仅依靠公众舆论对其批判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拿出问题的解决方案。首先,那些将经典视为“橡皮泥”,肆意切割,用反主流价值来吸引眼球以牟取暴利的人,需要担负起社会的道义与责任。王蒙曾说:“应该扪心自问,你写的作品能不能拿给自己的孩子看?”这不妨可以看作是对某些人的警策之语。其次,儿童书籍究竟是否宜于儿童阅读以及在多大程度上适合儿童接受的判断,还有赖于一个科学、专业、公共的童书评判和儿童阅读的指导体系。当务之急,是在童书出版、儿童教育、儿童公共图书馆服务等领
域,组建起若干支可以有效发挥图书监督和阅读指导作用的专业队伍,指导儿童的读书行为,从而防止“黑暗童话”对孩子的侵蚀。
20.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如何提出的?(3分)
21.请你简要分析第②段的论证过程。(3分)
22.文章第③段作者引用王蒙的话有什么作用?(2分)
(三)(共8分)
20.答案示例:首先列举在风行的儿童读物中所存在的种种“黑暗童话”现象;然后阐明“黑暗童话”的危害,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奠定立论基础;之后提出中心论点:决不能让“黑暗童话”毁了孩子。(共3分。每个要点1分)
21.答题示例:首先提出“优良品性取决童年时期”的观点;接着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强调童年时期培养善良情感的重要性;接着正反对比论证,正面阐述经典童话对人们成长的意义,反面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阐述了“黑暗童话”对儿童的巨大危害。
(共3分。每个要点1分)
22.答案示例:“黑暗童话”的编造者应该肩负起社会的道义与责任。(2分)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24-26题。(共8分)
①一个人能有成就,首先是因为他对那件事有兴趣。兴趣是什么呢?就是人追求完美事物的一种本能。孩子对糖块有兴趣,老人对忆旧有兴趣。人们对休闲、娱乐、美食、华服有兴趣,更对学习、开拓、创造有兴趣。
&&&&②兴趣是人的天性,人要学会发现兴趣,保护兴趣,扩大兴趣。“天生我才必有用”,李白这句话是没有错的。兴趣是寂夜里飘着的萤火虫,常在你不经意时灵光一闪,有人及时捕捉到了自己的兴趣,有人却在兴趣敲门时木然无应,错过了机遇。歌德的父亲安排歌德学法律,他却对文学、科学有兴趣;伽利略的父亲安排伽利略学医学,他却对物理、天文有兴趣。每一届诺贝尔奖公布后,记者总要向得主提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从事这项研究?”大部分人的回答是“不为什么,就是因为对它感兴趣”。
③达尔文小时候对生物有兴趣。一次,他在野外看见一只未见过的甲虫,就用右手捉住;又见一只,即用左手捉住。这时又发现第三只,情急之下他将一只放入口中,腾出手来去捉第三只。不想嘴里那只甲虫放出一种辛辣刺激的液体,他“哇”地一声,三只全跑了。可以看出,这时他的兴趣还是一种孩童式的天性。但是,由此出发,他后来毅然参加了贝格尔舰的环球考察,一走五年。每到一地,就采挖生物标本,托运回国。五年后,他定居伦敦郊外潜心研究这些资料,冷板凳一坐就是20年。1859终于出版了《物种起源》,创立了进化论。对于达尔文而言,是目标和毅力巩固和延伸了他的兴趣。可见,要取得成就,还得将它转化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毅力。
④要想有更大的成就,兴趣还得转化为一种责任,必得担大责,才能有大成。比如许多文学少年,当初只是因语言优美、情节曲折而对文学产生兴趣。但真正要成为大作家,如鲁迅,则非得有为时代、为民众立言的责任心不可。至于说到社会活动家,更是要心忧天下,以身许国。兴趣只有在注入了毅力和责任之后才算成熟,才能抗风雨,破逆境,到达胜利的彼岸。
⑤总之,兴趣是成就人生的一粒种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先得找见自己的兴趣是瓜还是豆。只要我们像达尔文、鲁迅一样,一开始就认定要收获硕果,栉风沐雨几十年,就一定能享受到秋收的喜悦。&&&&&&&&&&&&&&&&&&&&&&&&&&&&&&&&
&&&&&&&&&&&&&&&&&&&&&&&&&&&&&&&&&&&&&&&&&&&&&&&&&&&&&&&&&&&&&&&&&&&&&&&&&&&&
&&&&&&&&&&(有删改)
2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分)
A.&兴趣是人追求完美事物的一种本能。
B. 人要学会发现兴趣、保护兴趣、扩大兴趣。
C.&要取得成就,还得将它转化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毅力。
D.&一个人要有兴趣、有毅力、有责任才能取得成就。
25.&下面这段文字能补充证明文中哪一段的观点?请具体阐明理由。(4分)
托尔斯泰从二十多岁起就开始开始自己喜爱的文学创作。他的创作不仅反映了他个人思想的矛盾,更展现了俄国剧烈的社会变动,揭露了俄国社会的黑暗和政府官吏的腐败。列宁称赞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后人称之为“天才艺术家”。
答:&&&&&&&&&
26.结合达尔文的事例,说说第⑤段加点的短语“种瓜得瓜”具体指什么。(2分)
答:&&&&&&&&&&&&&
(三)(共8分)
24.答案:D
25.示例:第④段。“托尔斯泰将自己的创作兴趣转化为一种社会责任,并终有大成”的事例,补充证明了该段“要想有更大的成就,兴趣还得转化为一种责任”的观点。
26.示例:达尔文从小对生物有兴趣最终出版了《物种起源》,创立了进化论
说明:第24~26题,共8分。第24题2分;第25题共4分,选对位置1分,概括事例2
分,观点1分;第26题2分。
(三)阅读《“书奴”还是“书主”》,完成第21-23题。(共7分)
“书奴”还是“书主”
  ①书,人人皆读,然而未必人人会读。史学家顾颉刚述及自己读书治学的经历时曾有这样的表述:以前他非常喜好读书,但这种喜好只是被动的,只知道局限在书里边。后来他有了这样一个觉悟,书籍里的东西可以由个人的意志主宰,书籍中的材料可以为个人所用,把书籍当作一种参考而不是作为准绳。
  ②这真是智者之见。顾颉刚悟出的这种读书方法,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做“书主”而不能当“书奴”。
  ③中华民族自古尚文,“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籍在人们头脑中被神圣化了。贩夫走卒见字而敬、见文而信、见书而畏;读书人则固守经说,点划句读不敢有丝毫改变,否则便是“非圣无法”。这真是大谬不然!殊不知,在这种不以我为主、被书籍牵着鼻子走的方法指引下,皓首穷经最终只不过成了一只“有脚书橱”。这样读书,读得越多越糊涂。
  ④高明的人是绝不肯被书籍牵着走的。孟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清楚地表明了他对书籍的态度:对书籍要大胆质疑,与其对书籍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则不如束书不观。这就是善读书者,读书时以我为主,而不是本末倒置。
  ⑤读书时以我为主,古今学有所成者几乎莫不如此。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毛泽东对此是终生恪守不易的。我们看他读过的书,无论是“二十四史”还是古典文学作品,都是勾抹点划,不少地方还加上或长或短的旁注眉批。书籍经过这样一番“涂抹”批注,达到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目的,自然为其所用。苏东坡少时读《汉书》,有自己的方法:每读一遍,先立一个主题,如军事、政治、经济、艺文等等,读时关注这方面材料。几遍过后,《汉书》才算彻底读完。&&&&&&&&&&&&&&&&&&
,这真正是以我为主来读书。
⑥由此开来,善读书者都是坚决做“书主”而绝不沦为“书奴”的。
&&&&&&&&&&&&&&&&&&&&&&&&&&&&&&&&&&&&&&&&&&&&&&&&&&&&&&&&&&&&&
&(原文有删改)
21. 从文章转述顾颉刚的话来看,“书奴”是指
&&&&&&&,“书主”是指
&&&&&&&&&。(2分)
22.简要分析文章第③段的论证过程。(3分)
答:&&&&&&&&&&&&&&&&&&&&&&&&&&&&&&&&&&&&&&&&&&&&&&&&&&&&&&&&&&&&&&&&&&&&&&&&&&&&&&&&&
23. 请在第⑤段画线处填写一句话,阐明苏轼的例子与“读书时以我为主”之间的联系。(2分)
(三)(共7分)
21.(2分)答案示例:“书奴”是指局限在书里面,被动读书,把书作为准绳的人。“书主”是指用个人意志主宰书籍,利用书籍,把书籍当作参考的人。(评分说明:每空1分,意思表达准确即可)
22.(3分)答案示例:首先借用古人的话表明书籍在人们头脑中被神圣化了,然后列举贩夫走卒和读书人的例子加以证明,最后指出这样读书的危害。(评分说明:每个要点1分,意思表达准确即可,完全照抄原文不得分)
23.(2分)经过这样一番分类、整合,达到了把书籍读懂、读通的目的,书籍就可以为我所用。(评分说明:“方法”和“目的”各1分,意思表达准确即可)
&&&&&&&&&&&&&&&&&&&&&&&&&&&&&&&&&&&&&&&&&&&&&&&&&&&&&&&
(三)阅读《做人与处世》,完成&20-22小题。(共7分)
做人与处世
①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尤其是家庭关系;第三,内心思想与外在行为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②人本来也是属于大自然范畴的。但是,人自从变成了“万物之灵”以后,就同大自然闹起独立来,有时竟成了大自然的对立面。人类的衣食住行所有的资料都取自大自然,我们向大自然索取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怎样去索取?索取手段不出两途:一用和平手段,一用强制手段。我个人认为,东西文化之分野,就在这里。西方对待大自然的基本态度或指导思想是“征服自然”。结果呢,从表面上看上去,西方人是胜利了,大自然真的被他们征服了。自从西方产业革命以后,西方人屡创奇迹。大至宇宙飞船,小至原子,无一不出自西方“征服者”之手。
③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能报复的,它是能惩罚的。报复或惩罚的结果,人皆见之,比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物种灭绝,人口爆炸,资源匮乏,新疾病产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弊端中哪一项不解决都能影响人类生存的前途。
④东方对待大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宋代张载说得最简明扼要:“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与”的意思是伙伴。我们把大自然看作伙伴。可惜我们的行为没能跟上。在某种程度上,也采取了“征服自然”的办法,结果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
⑤至于人与人的关系,我的想法是: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人,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日子久了,难免有点磕磕碰碰。在这时候,头脑清醒的一方应该能够容忍。如果双方都不冷静,必致因小失大,后果不堪设想。唐朝张公艺①的“百忍”是历史上有名的例子。
⑥至于内心思想与外在行为的关系,则是个人修养与选择的问题。当私心杂念占据心灵,人往往身不由己,说违心的话,做违心的事,表面上得到了利益,内心却矛盾痛苦。解之之方,唯有消灭私心,学习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听从内心的召唤,做本真的人,方能获得内心的平静,俯仰无愧于天地。
(有删改)
&&&&&&&&&&&&&&&&&&&&&&&&&&&&&&&&&&&&&&&&&
①张公艺:生于578年,卒于676年。其家自北齐至唐朝九代人未曾分家,家庭和睦,世人誉称“九世同堂”。唐高宗问他治家要诀,他书写了一百个“忍”字。后人为其修建“百忍堂”,以示纪念。
20.作者认为“一个人活在世上,应该处理好三个关系”,这三个关系应该怎样处理?(3分)
21.作者为何重点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2分)
22.在第⑤段后补写一句话,阐明张公艺的事例与观点之间的联系。(2分)
(三)共7分
20.①把大自然当作伙伴。&②与人真诚相待,互相容忍。&③消灭私心,本真做人。
评分:共3分。每个要点1分。
21.①人与自然如何相处是关乎人类生存的大问题。②在人与自然相处的问题上,东西方观念不同,需要在对比中得出结论。
评分:共2分。每个要点1分。
22.他以“忍”治家,使家庭和睦,证明了容忍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
评分:共2分。事例分析1分,观点1分。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20—22题。(共8分)
①著名作家贾平凹说:“会活的人,或者说取得成功的人,其实懂得了两个字——舍得。”舍得,《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愿意割舍,不吝惜”,实际意思偏向于“舍”。贾平凹的话是在告诉我们:______。
②舍能体现一个人的智慧。
③现实世界纷繁复杂,我们常常面临着舍的考验,需要我们不断地去选择,去割舍。当无法同时完成许多事情时,当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时,我们就一定要舍,该舍就舍,是智慧的体现。2007年,“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面对旗下淘宝网是否收费问题时,他的分析是:“阿里巴巴”的长远目标是成为中国最好的电子商务平台,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做大规模;同一时间既想做大规模,又想赚大钱,现有能力还做不到。因此,马云最终决定不收费。_____如今,“阿里巴巴”已成为中国最好的电子商务平台。
④只有学会舍,我们才能拥有人生的智慧 ,获得成功。
⑤舍能体现一个人的品德。
⑥列夫·托尔斯泰在《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中写了这样一件事:面对“用脚丈量多少土地就可得到多少土地”的诱惑,帕霍姆长时间不停地用脚丈量土地,最终吐血而死。帕霍姆的贪得无厌是造成这一悲剧的真正原因。
⑦美国开国元勋华盛顿连任两届总统后,民众依然希望他担任第三届总统,但为了推动美国的民主进程,无论民众再怎么拥戴,大公无私的他还是毅然做出了谁也无法更改的决定:不参加第三届总统竞选。他舍弃权利的举动是美丽的,他转身离去的背影亦是人间最动人的。
⑧只有学会舍,我们才能不被物欲所迷、名利所惑、世俗所左右,就能活得高尚,活得坦荡。
⑨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里都有一盏明灯,却总是背道而驰;每个人的内心里都有一面明镜,却总在逃避。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的内心矛盾,思绪混乱,难以舍弃自我,难能获得重生。
⑩请记住泰戈尔的名言:“当鸟翼系上了黄金,就再也飞不远了。”
20.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在第①段空白处补写出作者的观点。(2分)
答:_________
21.&请你在第③段横线处填写一句话,阐明马云的例子与“舍能体现一个人的智慧”之间的联系。(2分)
答:_________
22.简要分析文章⑤—⑧段的论证过程。(4分)
答:_________
(三)&(共8分)
20.答案示例:做人要学会舍
21.答案示例:
马云不收费的决定是睿智的,他为了更大的发展舍弃了眼前的利益。
(共2分。睿智1分,舍弃1分)
22.&答案示例:
首先,提出观点“舍能体现一个人的品德”;然后,作者列举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帕霍姆贪得无厌造成悲剧的例子,从反面论证观点;再举华盛顿舍弃权利的事例,从正面论证观点;最后,点明学会舍的意义。
(三)阅读《敬业与乐业》选段,回答下列问题。(7分)
①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②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①。”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②。”我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
【注释】①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大意是做事不分心就能集中精神。&&&②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现在只做分内的事,不要希望做分外的事。
21.作者在第一段中对“要敬业”这一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作者先论述什么是“敬业”,作者认为敬业就是&&&&&&&&&&&&&&&&&&&&&&&&&&&&&&&&&&&&&&&&&&&&&&,然后论述&&&&&&&&&&&&&&&&&&&&,最后指出要根据自己的才能如何来选择一种劳作。(2分)
22.作者在第一段中提到当大总统与拉黄包车两个职业,并反复将两个工作对比,目的是要说明什么?(2分)
&&&答:&&&&&&&&&&&&&&&&&&&&&&&&&&&&&&&&&&&&&&&&&&&&&&&&&&&&&&&&&&&&&&&&&&&&&&&&
23.第二段中的“忠实”包含哪些内容?(3分)
&&&答:&&&&&&&&&&&&&&&&&&&&&&&&&&&&&&&&&&&&&&&&&&&&&&&&&&&&&&&&&&&&&&&&&&&&&&&&
&&&&&&&&&&&&&&&&&&&&&&&&&&&&&&&&&&&&&&&&&&&&&&&&&&&&&&&&&&&&&&&&&&&&&&&&&&&&&&&&&
&&&&&&&&&&&&&&&&&&&&&&&&&&&&&&&&&&&&&&&&&&&&&&&&&&&&&&&&&&&&&&&&&&&&&&&&&&&&&&&&&
(三)阅读《敬业与乐业》选段,回答下列问题。(7分)
21.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业有什么可敬”或“为什么要敬业”&&
&评分:本题共2分,每空1分
22.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或: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或: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
评分:本题共2分
23.把事看作自己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不羡慕别人所做的事;做事时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
评分:本题共3分,每点1分
五、阅读课外选文,回答16—20题(12分)
&&&&&&&&&&&&&&&&&&&&&&&&&&&&&&
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
&&&&&&&&&&&&&&&&&&&&&&&&&&&&&&&&&&&&&&&&&
①“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怀特思德这句名言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它给勇于创新的人们以深刻的启示。
②人们从事各项活动,总是希望获得成功,避免失败,可是实际上往往事与愿违。这原因,从认识论讲,是由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并不是显露在外,是潜藏在内;不但如此,它有时还会以颠倒的形式——“假象”出现,就像达尔文说的那样:“大自然是一有机会就要说谎的。”加上人们认识能力水平,经验的限制,就难免发生错误了。
③用辨证的观点来看,错误同真理,失败同成功,像睡梦同清醒,黑夜同黎明有一样紧密相联,一个人从错误的“梦”中醒来,就会以新的智慧和力量奔向真理。经历着失败的黑夜,正预示着成功的黎明即将来临。黑格尔说过: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的环节”,由于这种错误,真理才会出现。人们的知识,能力以至发明创造,并不单单是在总结成功经验,也是在吸取失败教训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戴维谈到自已获得成功时说过:“我的那些最主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示而作出的。”
④一个人若要有所发现、创造,就不应当畏惧错误。倘若你想把一切错关在门外,你也将永远被关在真理的门外;倘若你想避免任何失败,那你也必定永远得不到成功。有人说若不让错误出生,便于不会有真理降世。奠定电磁学实验基础的法拉第,正是由天不怕地不怕、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经过近十年的艰苦努力,才终于使磁铁产生了电流,开拓了电磁学的新领域。欧立希以惊人的毅力在失败的数百次之后,才成功地制成了药品坤凡的明。难怪歌德说:“人若要有所追求就不能不犯错误。”
⑤当然这不是说不要努力去防止和减少错误,或者说可以对错误持满不在乎的态度,更不应因为有了缺点错误便于工作偃旗息鼓,悲观泄气,或是有了错误就否定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毫不动弹。鲁迅先生指出的:“这毫不动弹,却也就是一个大错。”
⑥对待错误和失败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分析原因,总结教训,得到正确的方法,有了错误不能懈怠、逃避甚至畏惧,因为“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
16.本文作者的观点是&&&&&&&&&&&&&&&&&&&&&&&&&&&&&&&&&(2分)
&&&&&&&&&&&&&&&&&&
17.填表,梳理作者论证自己观点的思路。(2分)&
人们的社会活动难免发生错误
努力减少错误防止不作为
18.下面是文中引用的名家名言,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2分)
A.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的环节”
B.这毫不动弹,却也就是一个大错。
C.人若要有所追求就不能不犯错误。
D.我的那些最主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示而作出的。
19.文中举法拉第的示例是为证明&&&&&&&&&&&&&&&&&&&&&&&&&(2分)
20.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4分)
16.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2分。
17.错误同真理并存&&&人不应当畏惧错误&&&&2分,每空1分
18.B&&2分。
19.一个人若要有所发现、创造,就不应当畏惧错误。&&2分,正反各1分。
20.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拿“睡梦同清醒,黑夜同黎明”来比喻“错误同真理,失败同成功”,形象地阐明了“错误同真理,失败同成功”的内在关系和本质特点。(用比喻论证方法阐明:错误与失败并不可怕,一定能迎来真理与成功)&&4分,作用要具体。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21~23题。(共8&分)
读书与境遇
①读书的境遇是指人读书时所处的境况和遭遇。人们总活在特定的境遇之中,境遇不同,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理解和感悟也会有所区别。读书作为人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常常会与境遇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科学地认识人所处的读书境遇,是不容回避的问题。
  ②顺境中读书,可贵的是精神愉悦。人在此时此刻的心境,既有“水光潋滟晴方好”的明媚,也有那种“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愉悦,身心轻松,兴趣大增,容易打开视野,积极汲取新的知识。正如罗曼&罗兰所言:“当你用神采奕奕的眼神看世界,世界也会用他宽容的怀抱接纳你。”关键是要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确立【甲】的高远目标,广采博纳,深思精进。同时还应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沉下心来读书,正可以帮助一个人消除骄气,清醒认识自己,理性看待世界。
  ③逆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坚持不懈。逆境人人都会遇到,一些人在逆境中消沉,另一些人却以逆境为机遇,砥砺磨练,最终逆境反倒助之“鱼化为龙”。在人生逆境中坚持读书学习而成就伟业的不乏其人。司马迁惨遭宫刑,仍持之以恒地博览群书,从而成就了《史记》这一伟大著作。海伦·凯勒失聪失明,却凭借超乎常人的毅力,坚持读书,学会了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语言,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传奇人物。从这些人身上,我们看到正是“水滴穿石”的韧性,才帮助他们赶走心里积压的阴霾,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使他们的人生熠熠生辉。
  ④闹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心无旁骛。当今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很难静下心读书。在嘈杂的社会中读书,需要我们有【乙】的心态。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求学时,他特意到长沙成章街头的菜市场读书,以培养自己看书的静心、恒心,锻炼自己的意志,使自己在学习时心绪不受外界干扰,养成了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专心读书的习惯。可见,读书可以帮助我们闹中取静,摆脱外界喧嚣,追求内心的充实,守住崇高的灵魂。
⑤“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能用心读书,我们才会收获有价值的人生。只要始终坚守【丙】这一信念,处顺境而不自满,处逆境而不气馁,处闹境而不浮躁,时刻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境界,一种信仰,就一定能不断拓展视野,更新观念,振奋精神,不断进步。
2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
22.阅读文章第③段,分析作者是如何论证本段“逆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坚持不懈”这一观点的。(3分)
答:&&&&&&&&&&&&&&
23.根据文意,将下面三句话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3分)
①“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②&“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③“非宁静无以致远”&&&&&&&&&&&&&&&&&&&&&&&&&
&&【甲】处应填&&&&&&&&【乙】处应填&&&&&&&&&&&&【丙】处应填&&&&&&&&&&&
(三)(8分)
21.&答案示例: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能用心读书,我们才会收获有价值的人生。(共2分)
22.答案示例:首先作者列举了两类人面对逆境的不同表现,(1分)然后举出司马迁、海伦·凯勒的事例论证坚持的重要性,(1分)最后阐明了逆境中坚持读书的重要作用。(1分)
(共3分。每个要点1分)
23.②&③&①(共3分。每空1分)
㈢阅读《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完成第21—23题。(共7分)
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①近年在教育领域对家长误导最严重的一句话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通过各种培训班给孩子超前大满灌与其年龄不同步的知识,揠苗助长。
②若将人生形容为一场竞赛,“起跑线”的比喻是恰当的。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只适合短程竞赛;如果是马拉松那样的长跑,就不必担忧输在起跑线上。人生的跑道都是很长的,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场马拉松赛,而马拉松竞赛的特点是——谁笑到最后谁才笑得最好。
③长跑的要诀是保存实力,这和孩子学习知识的道理一样。当孩子没有一定的阅历时,给其灌输与年龄不符的知识,孩子对知识的感悟不会深刻,不但没有共鸣感,甚至会厌恶。5岁的孩子对于《静夜思》只能是机械背诵,远在异国他乡的20岁青年读到《静夜思》则可能百感交集。
④20多年前,若干善记多少汉字会背多少诗文的神童家喻户晓,如今,这些昔日的神童几乎全军覆没,没有一个成为栋梁之才。将人比喻成汽车,人的磨合期就是童年。在童年,不能满负荷运转,要适度磨合。如此,孩子到了成年,才能快马加鞭,后劲十足。
⑤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有想象力的人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想象力会消失。在学龄前,想象力独占鳌头,脑子被想象力占据;上学后,大多数人的想象力将被知识驱逐出境。在孩子童年时,让其晚接触知识,有利于想象力在孩子的大脑里安营扎寨,将来再学习知识也并不为迟。待孩子成为想象力与知识并存的人,您离成功人士的爹娘也就不远了。
⑥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输在起跑线上,才能赢得人生。欲将取之必先与之,是大智慧。
21.从全文看,作者说“输在起跑线上,才能赢得人生”的理由是&什么?&(2分)
答:_______&&&&&&&&&
2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分)
23.&“金溪平民方仲永,未曾见笔墨纸砚,5岁便能出口成章,人人惊叹称其神童。其父遂带其四处拜访显贵,不让方仲永学习,到成年时,仲永资质平平,和普通人一样了。”此则材料是否适合做本文的论据材料?请简要分析。(3分)
答:&&&&&&&&&&&&&&&
㈢阅读《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完成第21—23题。(共7分)
20.答案:
人生之路漫长,保存实力,成年后才能有后劲;
儿童期晚接触知识有助于贮存想象力,拥有想象力才能进行创造活动。
&&&&评分:本题2分。
21.答案:避免超前学习,让儿童自然成长,这样的孩子才能健康发展,最终成才。
评分:本题2分。意思对即可,答“输在起跑线上,才能赢的人生”给1分。
22.答案示例:①不适合。②作者批判的是对儿童灌输知识过早、过量的行为和观点,③方仲永是神童,而他的天赋异禀和最终不能成才都不是家人灌输知识造成的,不能证明避免超前学习,让孩子自然成长、健康发展的观点。
&&&&评分:本题3分。每个要点1分。
12、门头沟
(三)阅读《为人处世话方圆》,完成第21—23题。(共10分)
&&&&&&&&&&&&&&&&&&&&&&&&&&&&&&&&&&&&&
为人处世话方圆
①怎样处世才好,是“方”还是“圆”?有人说是“方”——方方正正、坚持原则,有人说
是“圆”——圆滑乖巧、八面玲珑。其实,偏重“方”和偏重“圆”都是不恰当的,“方”和“圆”乃是与人交往中不可或缺、不可偏废的两大策略。
②历史上,忠心耿耿的屈原、刚直无私的包拯、清正廉洁的海瑞、正气凛然的文天祥及隐居深山不会周粟的伯夷、叔齐等,都不失为“行方”的典型,他们因此也流芳百世。一个人刚直不阿、坚持原则且恰到好处,就会受到人们的钦佩、信任。有位护士在一家医院实习,实习期间若能得到院方认可,便可获得一份正式工作,否则就得离开。一天,有位因车祸而生命垂危的病人需要手术,这位实习护士被安排做外科手术专家、院长亨利教授的助手。
手术将完,即将缝合患者伤口,这位护士突然严肃地对院长说:“亨利教授,我们用了12块纱布,可是您只取出了11块。”院长不屑一顾地回答道:“我已经全部取出了,不要多说,立即缝合。”“不!”护士高声抗议,“我们确实用了12块纱布。”院长不加理睬,命令道:“听我的,准备缝合。”“不!”这位实习护士几乎大叫起来:“您是医生,您不能这样做!”直到这时,院长冷漠的脸上才浮
出一丝微笑,他举起手心里握着的第12块纱布,高声宣布道“她是我最合格的助手”。
③恰到好处地“行圆”,就是指在重要时候讲究变通灵活。如此,人际交往的回旋余地就大,在各方面成功的可能性就大。火车上,一个小伙子留在座位上。有一位母亲牵着三岁的儿子上车了,儿子对着小伙子说“叔叔,我要坐,我要坐!”小伙子装睡不加理睬。母亲婉转地对儿子说:“别吵叔叔,叔叔累了,他躺一会儿,会让给你坐的。”小伙子听罢,忙起身红着脸说:“你们坐吧!”在这个事例上,“行圆”起着润滑剂和转滑剂的作用。为人处世,如果内外都很方正,俨然一君子,其品德固然可赞,但会多遇坎坷,多遭风霜。后期著名文学家柳宗元,严正刚直,不畏权贵,抨击官场丑恶,锋芒毕露,以致遭到种种打击,最后被逐出京城长安,贬到南方。柳宗元经历了严重挫析后,开始认识到:自己虽然内心方正,但缺少变通。因而,不能进退自如,常使自己陷入被动的境地。
2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2.填空。(4分)
(1)文中第②段用一个&&&&&&&&&&&&&&
&&(概括事件内容),证明了&&&&&&&&&&&&&&&&&&&&
(2)文中第③段用一个&&&&&&&&&&&&&&
(概括事件内容),证明了&&&&&&&&&&&&&&&&&&&&&
23.说说文中所列举屈原等古人事例和柳宗元事例分别是从哪个方面论“方圆”的?(4分)
(三)《为人处世话方圆》(共10分)
21.答案要点:“方”和“圆”是与人交往中不可或缺、不可偏废的两大策略。&
22.答案要点:
(1)用一个实习护土不怕得罪权威,坚持真理,最终赢得院长赞许的事例,证明了一个人刚直不阿、坚持原则且恰到好处,就会受到人们的钦佩、信任。
(2)用一个小孩的母亲善于变通,使多占座位的小伙子惭愧让座的事例,证明了恰到好处地“行圆”,可以在重要时候变通灵活,化解尴尬,扭转事态。&
(共4分。共2点,每点2分)
23.答案要点:列举屈原等古人事例是从“行方”且流芳百世的角度论“方圆”的;举柳宗元事例是从内心方正,但因缺少变通,陷入被动的角度论“方圆”的。(共4分。共2点,每点2分)&
(三)阅读《知入”与“知出”》,完成第19—21题。(共9分)
“知入”与“知出”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
”;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0.&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3分)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21.&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4分)
(三)(共9分)
19.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或:读书的精髓关键
&&&是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或:既能“入”又能“出”,是阅读者必须掌
&&&握的秘诀。)(共2分)
20.答案示例:第②段。因为这段文字引用叶圣陶的话阐述了“通过文字和作者会面,
了解作者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的内容。与第②段所阐述的&“阅读中的‘入’
是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的观点一致。所以,放在第②段最恰当。
(共3分,判断1分,理由2分)
21.答案示例:首先提出文章中心论点;然后阐释什么是“入”,再以朱熹的话和苏轼
读陶渊明《饮酒》的体会论述“入” 在阅读中的意义和运用;接着阐释什么是
“出”,再以哲学家叔本华的主张和鲁迅读进化论书籍的事例论述“出”在阅读中
的意义和运用;最后再一次明确中心论点。(共4分,每个要点1分)
(三)阅读《谦和是一种力量》,完成第20-22题。(共8分)
谦和是一种力量
&&&&①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你总是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当冲突横亘在你的面前时,你会选择哪一种态度来面对呢?是不顾一切地发泄心中的愤恨,还是谦和、冷静地思考?我们的答案是后者。
&&&&②谦者,谦虚,谦让也。它根源于人的辞让之心,体现在人际关系中就是互相尊重。孔子言:“礼之用,和为贵。”“和”历来被认为是君子的重要品质。“谦”“和”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③谦和具有化解矛盾的力量。愤愤不平的廉颇,纵使百般刁难,甚至扬言“我见相如必辱之”,蔺相如却能以大局为重,隐忍退让,“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最终使廉颇负荆请罪,留下“将相和”的千古佳话。试想如果蔺相如不能隐忍退让,与廉颇势不两立,势必会削弱赵国的力量,极有可能导致赵国覆亡。所以说,愤怒看似凶猛,但却在谦和忍让中化为【甲】。
&&&&④谦和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昔日,刘备放下皇叔州牧的身份,顶风冒雪,不顾路途难行,心怀赤诚,三次来到乡野荒村,访贤求才。第三次时,离草庐半里,他便下马步行,听闻孔明午睡未起,便静候在草堂阶下,终于用谦虚的态度、真诚的心意打动了卧龙先生。这才使三顾茅庐成为千秋美谈,三分天下成为【乙】。
&&&&⑤谦和还具有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的力量。谦和的态度使你更容易让人接近,谦和的微笑总是能给你带来好运气。也许一点点的善意、理解、宽容和付出,就会给自己和别人的生活增添一点【丙】。
&&&&⑥然而,谦和并不是毫无原则的退让,也不是有失尊严的顺从,我们必须做到谦和有度。
⑦谦和,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卷;谦和,似一篇清丽的婉约文章。谦和,既美丽了自己,又悦目了他人。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
21.&根据文意,请给文中【甲】【乙】【丙】三处各填写一个词语。(3分)
答:【甲】&&&&&&&&【乙】&&&&&&&&【丙】&&&&&
22.简要分析这篇文章的论证过程。(3分)
&&&答:&&&&&&&&
&(三)(共8分)
20.答案:谦和是一种力量。(共2分)
21.答案:【甲】和谐&【乙】历史功业&【丙】美好和快乐(共3分。共3空,每空1分)
22.答案示例:(共3分。)
(三)阅读《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完成第20-22题。(共8分)
  &&&&&&&&&&&&&&&&
&&&&&&&&&&&&&&&&&&&&&&&
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
①无论在什么场合,只要是面对着中学生,我经常提的一个建议就是: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②日记是岁月的保险柜。每个人都只拥有一次人生,如果你热爱人生,你就一定会无比珍惜自己的经历。珍惜其中的欢乐和痛苦,心情和感受,因为它们是你真正拥有的东西。令人遗憾的是,这一切不可避免地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为了留住它们,人们用摄影和录像保存生活中的若干场景。与图像相比,文字的容量要大得多,所以,我认为写日记是更好地留住自己的经历的办法。通过写日记,我们仿佛把逝去的一个个日子放进了保险柜,有一天打开这个保险柜,这些日子便会重现在眼前。对于一个不写日记的人来说,除了某些印象特别深刻的经历外,多数往事会渐渐模糊,甚至永远沉入遗忘的深渊。相反,如果有日记作为依凭,那么许多年前的细节,也比较容易在记忆中唤醒。在这个意义上,日记使人拥有了一个更丰富的人生.
③日记是灵魂的密室。人活在世上,不但要过外部生活,比如上学,和同学交往,而且要过内心生活。内心生活并不神秘,它实际上就是一个人自己与自己进行交谈。你读到了一本使你感动的书,看到了一片使你陶醉的风景,遇到了一件使你高兴或伤心的事,在这些时候,你心中也许有一些不愿对别人说的感受,你就用笔对自己说。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是在写日记,也就是在过内心生活了。人必须学会倾听自己的心声,自己与自己交流,这样才能逐渐形成一个较有深度的内心世界,而写日记正是帮助我们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
④日记是忠实的朋友。在人世间我们不能没有朋友,真正的友谊能让我们在一切时候得到温暖和鼓舞。不过,请不要忘记,在所有的朋友之外,每个人还可以拥有一个特殊的朋友,那就是日记。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你最忠实的朋友。别的朋友总有忙于自己的事情而不能关心你的时候,而日记却随时听从你的召唤,永远不会拒绝倾听你的诉说。一个人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他便不会无法忍受寂寞的时光,因为有日记陪伴他。日记的忠实还表现在它不会背叛你,无论你对它说了什么,它都只是珍藏在心里,决不违背你的意愿向外张扬。
⑤日记是作家的摇篮。要成为一个够格的作家,基本条件是有真情实感,并且善于用恰当的语言把真情实感表达出来。在这方面,写日记是最好的训练,因为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一个人总不会把空洞虚假的东西献给自己。对于提高写作能力来说,日记有作文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写日记时,你是自由的,可以只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不用为你不感兴趣的题目绞尽脑汁。你还可以只按照自己满意的方式写,不用考虑是否合乎某种要求或某种固定的规范。按照自己满意的方式写自己感兴趣的题材,这正是文学创作的主要特征,所以写日记是比写作文更接近于创作的。事实上,许多优秀作家的创作就是从写日记开始的,而且,如果他们想继续优秀,就必须在创作中始终保持写日记时的那种自由心态。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1分)
答:&&&&&&&&&&&&&&&&&&
21.作者从哪些方面论述了日记的意义?(4分)
&&&&&&&&&&&&&&&&&&&&&&&&&&&&&&&&
22.分析②段的论证过程。(3分)
答:&&&&&&&&&&&&&&&&&&&&&&&&&&&&&
现代文阅读(三)(共8分)
20.(中学生应)养成写日记的习惯。(1分)
(4分)日记是岁月的保险柜;日记是灵魂的密室;日记是忠实的朋友;日记是作家的摇篮。(每点1分)
22.(3分)首先提出日记是岁月的保险柜;(1分)接着指出与图像相比,文字的容量要大得多,因而日记是留住珍贵经历更好的办法;(1分)再与不写日记的人相比,日记可以使人拥有更丰富的人生,(1分)从而证明观点。
(三)阅读《读书与境遇》,完成第20—22题。(共8分)
读书与境遇
①读书的境遇是指人读书时所处的环境、境况和遭遇。人们总活在特定的境遇之中,境遇不同,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理解和感悟也会有所区别。因此,科学地认识人所处的读书境遇,是读书人不容回避的问题。
②顺境中读书,可贵的是状态。人在此时此刻的心境是愉悦的,身心轻松,兴趣大增,容易打开视野,积极汲取新的知识。【甲】关键是要确立时机意识,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确立高远目标,广采博纳,深思精进。同时还应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保持清醒的头脑,沉下心来读书,正可以帮助一个人消除骄气,清醒认识自己,理性看待世界。
③逆境中读书,可贵的是机遇。逆境人人都会遇到,有的人在逆境中消沉,而有的人却以逆境为机遇,砥砺磨练,最终逆境反倒助之“鱼化为龙”。逆境中读书,因为外界的压力,也因为内心的苦闷,常常会获得不一般的感受,甚至得到对人生世理豁然开朗的认识。【乙】很多伟大的发明与发现,恰是当事者于现实中走投无路、转而沉湎于书本与思考时突然发现的。在我国历史上,在人生逆境中坚持读书学习而成就伟业的不乏其人,比如:屈原被放逐而作《离骚》,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长征时中国革命处于逆境时期,每天面临敌人围追堵截,但毛泽东仍坚持在马背上读书学习,并写下不少流传后世的名篇佳作。逆境中读书,可以帮助人赶走心里积压的阴霾,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
④闹境中读书,可贵的是心境。当今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仿佛连同这个社会一起变得躁动不安。社会愈是嘈杂,愈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恰恰书籍具有这种功能。读书可以帮助我们闹中取静,摆脱嘈杂与喧嚣,追求智慧的充实;能帮助我们摆脱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无纤尘地走进书中世界;也能帮助我们守住崇高的灵魂与人格,永远保持学习的兴趣。
⑤【丙】无论客观世界如何发展变化,人的因素始终具有决定性。只要我们始终坚守“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一信念,处顺境而不自满,处逆境而不气馁,处闹境而不浮躁,时刻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境界,一种信仰,就一定能不断拓展视野,更新观念,振奋精神,保持一颗年轻上进的心。
——选自日《人民日报》略有删改
20.阅读文章,根据上下文,将下边三句话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3分)
①“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
②正如罗曼·罗兰所言:“当你用神采奕奕的眼神看世界,世界也会用他宽容的怀抱接纳你。”&&&&&&&&
③爱默生曾认为:“艰难时刻具有科学价值,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是决不会错过这种机会的。”
【甲】处应填:_________&【乙】处应填:_________&【丙】处应填:_________
21.请你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过程。(3分)
&&&&&&&&&&&&&&&&&&&&&&&&&&&&&&&&&&&&&&&&&&&&&&&&&&&&&&&&&&&&&&&&&&&&&&&&&&&&&&&&&&&&&&&&&&&&&&&&&&&&&&&&&&&&&&&&&&&&&&&&&&&&&&&&&&&&&&&&&&&&&&&&&&&&&&
22.如何科学地认识人所处的读书境遇?(2分)
&&&&&&&&&&&&&&&&&&&&&&&&&&&&&&&&&&&&&&&&&&&&&&&&&&&&&&&&&&&&&&&&&&&&&&&&&&&&&&&&&&&&&&&&&&&&&&&&&&&&&&&&&&&&&&&&&&&&&&&&&&&&&&&&&&&&&&&&&&&&&&&&&&&&&&
答案:(三)议论文阅读(共8分)
20.答案要点:
【甲】&②&&【乙】&&③&&【丙】&&①&&&&&&&&&&&
21.答案要点:&首先指出逆境中读书可贵的是机遇,抓住机遇可助之成功的观点,然后分析其中的原因,(1分)接着引用爱默生的话证明善于学习的人会抓住可贵的逆境机遇,并举古今名人的在逆境中抓住学习机遇获得成功的例子进一步证明,(1分)最后总结逆境中读书的意义。(1分)
22.答案示例:&处顺境不自满,处逆境不气馁,处闹境不浮躁,坚持读书,坚信读书的益处。&&&&&&(共2分)
(三)阅读《好文章是“憋”出来的》,完成第20——22题。(8分)
好文章是“憋”出来的
①好文章都是“憋”出来的——可以说是世界上一切好文章创作的共同规律,概莫能外。所谓“憋”字,据笔者管见,至少有熬、悟、磨三层意思。
②先说“熬”,任何文章创作,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要达到一定的度,才能出精品佳作,历史上“熬”出好作品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也就是“二十年媳妇熬成婆”的道理。真正好的文章,还是要靠时间去漫漫“熬”,靠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去努力。相反,那些在文章创作上偷工减料,投机取巧,走捷径,搞瓜菜代的,都只能出次品、赝品、废品,出世快湮没也快。
③“憋”字还有“悟”的意思。文章创作中的“熬”,不是无意义的重复劳动,消耗时光;也不是一味地死熬、傻熬、硬熬;而是“熬”中有“悟”。通常是在经过长时间的苦思冥想后,突然开悟、醒悟、恍然大悟,创作灵感如同春潮滚动,汹涌澎湃,好的作品,传世佳作,往往就会在这时候问世。苏轼因“乌台案”屡被贬谪,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几经磨难。世态炎凉让他满腔郁闷,生活困顿让他倍受煎熬,这一切都让他“憋”得受不了。这时,他来到赤壁古战场凭今吊古,看大江东去,“遥想公瑾当年”,喜怒哀乐顿时忘怀,浩然之气充沛于胸,不由豁然开朗,参透人生真谛。于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喷薄而出,前后《赤壁赋》惊艳问世,他一生最好的作品就在流放地湖北黄州“憋”出来了。
④“憋”字也有“磨”的意思。此处的“磨”,绝非磨磨蹭蹭之意,而是精雕细刻、反复打磨、细心修改。古人说,书读百遍,精义自见。同样道理,好的文章,也需要花时间反复修改,耐心打磨,方可大放异彩。铸剑师说“十年磨一剑”,才能有锐不可当的莫邪干将;戏剧家说“十年磨一戏”,才会有久演不衰的《茶馆》《雷雨》。著书立说也是如此,左思写《三都赋》,“磨”了十年,修改无数,殚精竭虑,苦心孤诣,结果是“文成,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也是在“磨”,“磨”的结果,《红楼梦》成了中国文学史上至今无人逾越的高峰。
⑤“憋”,又好似酿酒厂的原料发酵,拳击手赛前的积蓄力量,军队战前的厉兵秣马,“憋”到火候了,“憋”到时间了,“憋”足气势了,后边的事情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20.请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写文章“熬”“悟”“磨”的具体含义(每处12字以内)。
“熬”指&&&&&&&&&
;“悟”指
&&&&&&&&&&。
“磨”指&&&&&&&&&&&&。(3分)
21.文章②③④段的顺序能做调换吗?为什么?(3分)
答:&&&&&&&&&
22.论述创作好文章要“磨”时,提到了“铸剑师”和“戏剧家”有什么作用?(2分)
答:&&&&&&&&&
(三)议论文阅读8分
20.(3分)投入足够(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冥思苦想后产生灵感。&精雕细刻,反复打磨,细心修改。
21.(3分)不能调换。“熬”“悟”“磨”是写出好文章的三个阶段,有逻辑顺序,调换了就违反了写作规律。
22.(2分)类比法。“铸剑师”铸剑、“戏剧家”排戏和作家写文章一样,都需要精雕细刻、反复打磨。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据库授权命令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