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索夫1964年2007诺贝尔物理学奖奖得主,获奖若干年后他大儿子过30岁生日,他发觉自己出生年份 正好是自己年龄的

请在360、Firefox等现代浏览器浏览本站。如需购买本站广告位的请联系唯一客服
加我 QQ 说你的需求。
当地时间10月4日,诺贝尔物理学奖评委会在斯德哥尔摩的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三位美国科学家:戴维·索利斯、邓肯·霍尔丹和迈克尔·科
当地时间10月4日,评委会在斯德哥尔摩的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三位美国科学家:戴维&索利斯、邓肯&霍尔丹和迈克尔&科斯特利茨,以表彰他们在理论上发现了物质的拓扑相变和拓扑相。
1、1901年:威尔姆&康拉德&伦琴(德国)发现X射线
2、1902年:亨德瑞克&安图恩&洛伦兹(荷兰)、塞曼(荷兰)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
3、1903年: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法国)发现天然放射性;皮埃尔&居里(法国)、玛丽&居里(波兰裔法国人)发现并研究放射性元素钋和镭
4、1904年:瑞利(英国)气体密度的研究和发现氩
5、1905年:伦纳德(德国)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
6、1906年:约瑟夫&汤姆生(英国)对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并发现电子
7、1907年:迈克尔逊(美国)发明光学干涉仪并使用其进行光谱学和基本度量学研究
8、1908年:李普曼(法国)发明彩色照相干涉法(即李普曼干涉定律)
9、1909年:伽利尔摩&马克尼(意大利)、布劳恩(德国)发明和改进无线电报;理查森(英国)从事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理查森定律
10、1910年:范德华(荷兰)关于气态和液态方程的研究
11、1911年:维恩(德国)发现热辐射定律
12、1912年:达伦(瑞典)发明可用于同燃点航标、浮标气体蓄电池联合使用的自动调节装置
13、1913年:卡末林-昂内斯(荷兰)关于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和制成液态氦
14、1914年:马克斯&凡&劳厄(德国)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
15、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
16、1916年:未颁奖
17、1917年: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英国)发现元素的次级X辐射特性
18、1918年:马克斯&卡尔&欧内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德国)对确立量子论作出巨大贡献
19、1919年:斯塔克(德国)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光谱线的分裂现象
20、1920年:纪尧姆(瑞士)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及其在精密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21、1921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国)他对数学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
22、1922年:尼尔斯&亨利克&大卫&玻尔(丹麦)关于原子结构以及原子辐射的研究
23、1923年: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美国)关于基本电荷的研究以及验证光电效应
24、1924年:西格巴恩(瑞典)发现X射线中的光谱线
25、1925年:弗兰克&赫兹(德国)发现原子和电子的碰撞规律
26、1926年:佩兰(法国)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
27、1927年:康普顿(美国)发现康普顿效应;威尔逊(英国)发明了云雾室,能显示出电子穿过空气的径迹
28、1928年:理查森(英国)研究热离子现象,并提出理查森定律
29、1929年: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法国)发现电子的波动性
30、1930年:拉曼(印度)研究光散射并发现拉曼效应
31、1931年:未颁奖
32、1932年:维尔纳&海森伯(德国)在量子力学方面的贡献
33、1933年:埃尔温&薛定谔(奥地利)创立波动力学理论;保罗&阿德里&莫里斯&狄拉克(英国)提出狄拉克方程和空穴理论
34、1934年:未颁奖
35、1935年:詹姆斯&查德威克(英国)发现中子
36、1936年:赫斯(奥地利)发现宇宙射线;安德森(美国)发现正电子
37、1937年:戴维森(美国)、乔治&佩杰特&汤姆生(英国)发现晶体对电子的衍射现象
38、1938年:恩利克&费米(意大利)发现由中子照射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并用慢中子实现核反应
39、1939年:欧内斯特&奥兰多&劳伦斯(美国)发明回旋加速器,并获得人工放射性元素
40、年:未颁奖
41、1943年:斯特恩(美国)开发分子束方法和测量质子磁矩
42、1944年:拉比(美国)发明核磁共振法
43、1945年:沃尔夫冈&E&泡利(奥地利)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
44、1946年:布里奇曼(美国)发明获得强高压的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领域作出发现
45、1947年:阿普尔顿(英国)高层大气物理性质的研究,发现阿普顿层(电离层)
46、1948年:布莱克特(英国)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射线领域的发现
47、1949年:汤川秀树(日本)提出核子的介子理论并预言&介子的存在
48、1950年:塞索&法兰克&鲍威尔(英国)发展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并发现&介子
49、1951年:科克罗夫特(英国)、沃尔顿(爱尔兰)用人工加速粒子轰击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
50、1952年:布洛赫、珀塞尔(美国)从事物质核磁共振现象的研究并创立原子核磁力测量法
51、1953年:泽尔尼克(荷兰)发明相衬显微镜
52、1954年:马克斯&玻恩(英国)在量子力学和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及研究方面作出贡献;博特(德国)发明了符合计数法,用以研究原子核反应和&射线
53、1955年:拉姆(美国)发明了微波技术,进而研究氢原子的精细结构;库什(美国)用射频束技术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创新了核理论
54、1956年:布拉顿、巴丁(犹太人)、肖克利(美国)发明晶体管及对晶体管效应的研究
55、1957年:李政道、杨振宁(美籍华人)发现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衡,从而导致有关基本粒子的重大发现
56、1958年:切伦科夫、塔姆、弗兰克(苏联)发现并解释切伦科夫效应
57、1959年:塞格雷、欧文&张伯伦(OwenChamberlain)(美国)发现反质子
58、1960年:格拉塞(美国)发现气泡室,取代了威尔逊的云雾室
59、1961年:霍夫斯塔特(美国)关于电子对原子核散射的先驱性研究,并由此发现原子核的结构;穆斯堡尔(德国)从事&射线的共振吸收现象研究并发现了穆斯堡尔效应
60、1962年:达维多维奇&朗道(苏联)关于凝聚态物质,特别是液氦的开创性理论
61、1963年:维格纳(美国)发现基本粒子的对称性及支配质子与中子相互作用的原理;梅耶夫人(美国人.犹太人)、延森(德国)发现原子核的壳层结构
62、1964年:汤斯(美国)在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为微波激射器、激光器的发明奠定理论基础;巴索夫、普罗霍罗夫(苏联)发明微波激射器
63、1965年:朝永振一郎(日本)、施温格、费因曼(美国)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取得对粒子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的研究成果
64、1966年:卡斯特勒(法国)发明并发展用于研究原子内光、磁共振的双共振方法
65、1967年:贝蒂(美国)核反应理论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关于恒星能源的发现
66、1968年:阿尔瓦雷斯(美国)发展氢气泡室技术和数据分析,发现大量共振态
67、1969年:盖尔曼(美国)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的发现
68、1970年:阿尔文(瑞典)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物理富有成果的应用;内尔(法国)关于反磁铁性和铁磁性的基础研究和发现
69、1971年:加博尔(英国)发明并发展全息照相法
70、1972年:巴丁、库柏、施里弗(美国)创立BCS超导微观理论
71、1973年:江崎玲于奈(日本)发现半导体隧道效应;贾埃弗(美国)发现超导体隧道效应;约瑟夫森(英国)提出并发现通过隧道势垒的超电流的性质,即约瑟夫森效应
72、1974年:马丁&赖尔(英国)发明应用合成孔径射电天文望远镜进行射电天体物理学的开创性研究;赫威斯(英国)发现脉冲星
73、1975年:阿格&N&玻尔、莫特尔森(丹麦)、雷恩沃特(美国)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种联系提出核结构理论
74、1976年:丁肇中、里希特(美国)各自独立发现新的J/&基本粒子
75、1977年:安德森、范弗莱克(美国)、莫特(英国)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研究
76、1978年:卡皮察(苏联)低温物理领域的基本发明和发现;彭齐亚斯、R&W&威尔逊(美国)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77、1979年:谢尔登&李&格拉肖、史蒂文&温伯格(美国)、阿布杜斯&萨拉姆(巴基斯坦)关于基本粒子间弱相互作用和电磁作用的统一理论的贡献,并预言弱中性流的存在
78、1980年:克罗宁、菲奇(美国)发现电荷共轭宇称不守恒
79、1981年:西格巴恩(瑞典)开发高分辨率测量仪器以及对光电子和轻元素的定量分析;布洛姆伯根(美国)非线性光学和激光光谱学的开创性工作;肖洛(美国)发明高分辨率的激光光谱仪
80、1982年:K&G&威尔逊(美国)提出重整群理论,阐明相变临界现象
发表我的评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列表(1961年-1970年)
罗伯特·霍夫施塔特
Robert Hofstadter
“关于对原子核中的电子散射的先驱性研究,并由此得到的关于核子结构的研究发现”
"for his pioneering studies of electron scattering in atomic nuclei
and for his thereby achieved 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nucleons"
鲁道夫·穆斯堡尔
Rudolf Ludwig
“他的有关γ射线共振吸收现象的研究以及与这个以他命名的效应相关的研究发现”
"for his researches concerning the resonance absorption of gamma
radiation and his discovery in this connection of the effect which
bears his name"
列夫·朗道
Lev Davidovich
“关于凝聚态物质的开创性理论,特别是液氦”
"for his pioneering theories for condensed matter, especially
liquid helium"
尤金·维格纳
Eugene Paul Wigner
“他对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对基础的对称性原理的发现和应用”
"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of the atomic nucleus and the
elementary particles, particularly through the discovery and
application of fundamental symmetry principles"
玛丽亚·格佩特-梅耶
Goeppert-Mayer
“发现原子核的壳层结构”
"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nuclear shell structure"
约翰内斯·延森
Johannes Hans Daniel
查尔斯·汤斯
Hard Townes
“在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该成果导致了基于激微波-激光原理建造的振荡器和放大器"for
fundamental work in the field of quantum electronics, which has l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oscillators and amplifiers based on the
maser-laser principle"
尼古拉·巴索夫
Gennadiyevich Basov
亚历山大·普罗霍罗夫
Mikhaylovich Prokhorov
朝永振一郎
“他们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基础性工作,这些工作对粒子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
"for their fundamental work in quantum electrodynamics, with
deep-ploughing consequences for the physics of elementary
particles"
朱利安·施温格
理查德·费曼
Phillips Feynman
阿尔弗雷德·卡斯特勒
“发现和发展了研究原子中赫兹共振的光学方法”
"for the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optical methods for studying
Hertzian resonances in atoms"
汉斯·贝特
Albrecht Bethe
“他对核反应理论的贡献,特别是关于恒星中能源的产生的研究发现”
"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of nuclear reactions,
especially his 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 energy production in
路易斯·阿尔瓦雷茨
“他对粒子物理学的决定性贡献,特别是因他发展了氢气泡室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从而发现了一大批共振态”
"for his decisive contributions to elementary particle physics, in
particular the discovery of a large number of resonance states,
made possible through his development of the technique of using
hydrogen bubble chamber and data analysis"
默里·盖尔曼
“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发现”
"for his contributions and 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
classification of elementary particle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汉尼斯·阿尔文
Hannes Olof
G&sta Alfv&n
“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体物理学富有成果的应用”
"for fundamental work and discoveries in magneto-hydrodynamics with
fruitful applications in different parts of plasma physics"
路易·奈耳
“关于反铁磁性和铁磁性的基础研究和发现以及在固体物理学方面的重要应用”
"for fundamental work and discoveries concerning antiferromagnetism
and ferrimagnetism which have led to important applications in
solid state physics"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问题详情
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成就与整个宇宙相关,3名获奖者依靠观测遥远的超新星,发现宇宙正在加速膨胀。这项
悬赏:0&答案豆
提问人:匿名网友
发布时间:
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成就与整个宇宙相关,3名获奖者依靠观测遥远的超新星,发现宇宙正在加速膨胀。这项成果为人类从整体上研究宇宙提供了新视角,堪称宇宙探索道路上的里程碑。这表明A.实践对人的认识具有决定作用B.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认识是实践不断发展的基础
我有更好的答案
论文写作技巧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
图形验证:
验证码提交中……作者:陆琦 来源: 发布时间: 21:36:33
选择字号:小 中
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霍尔丹:沉浸于自己的物理世界
邓肯&霍尔丹(白板左上角那个图就是Haldane model)
& & 邓肯&霍尔丹(中)与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汪忠、斯坦福大学教授Aharon Kapitulnik在金山岭长城合影。汪忠说,邓肯&霍尔丹初见长城时兴奋得像个孩子。
10月4日,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发布会上,评委现场连线了获奖者之一、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邓肯&霍尔丹。当得知自己获奖时,他表示&非常吃惊&,也感到&非常自豪&。听得出来,这位65岁的科学家声音有些颤抖。
&邓肯&霍尔丹是个很厉害的人物,他的工作很有原创性。&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汪忠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特别提到,&他不走寻常路线,思路非常独特。&
邓肯&霍尔丹的著名工作之一是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一个机制。他指出在某些材料中,如果时间反演和空间反演对称性破缺的话,即使没有外加磁场,这些材料也能有量子霍尔效应。
&上世纪80年代,大家普遍认为实现量子霍尔效应的必要条件之一是朗道能级,他却天真地做出一个像是理论玩具一样的&Haldane model&,简单得不可思议,其中完全没有朗道能级,居然也能实现量子霍尔效应。&汪忠说。
这个模型沉寂多年少人问津,十几年后才终于在拓扑绝缘体的研究中复兴。物理学界普遍认为,拓扑绝缘体的开创性研究将来很可能会给张首晟、查尔斯&凯恩等人带来诺奖,而邓肯&霍尔丹等三位年长的理论凝聚态学者这次获奖也给他们将来的诺奖铺平了道路。
汪忠告诉记者,邓肯&霍尔丹的思路的独特性也表现在另外一个方面。&他不大容易听懂别人讲什么,习惯于沉浸在自己的问题之中;而他本人好像没有察觉到自己的与众不同,作报告时即使听众一片茫然,他依然能笑容满面地愉快讲解,仿佛觉得他的理论特别通俗易懂。&
与邓肯&霍尔丹打过交道的物理学家,都认为他是一个非常专注的理论物理学家,经常潜心在他的物理世界中。他会非常热心地讲他的新理论,一讲就可以讲两三个小时,写满整个黑板。
几年前,邓肯&霍尔丹来清华大学访问,汪忠曾和他在金山岭长城上畅谈过一番。&不过,他也许没有听懂我讲的东西,而他讲的那个正在研究的有趣理论,我也只是勉强听懂了大意。&汪忠回忆说。
有同行开玩笑地称邓肯&霍尔丹与其他所有物理学家之间进行交流的隔阂为&Haldane gap&,而&Haldane gap&正是邓肯&霍尔丹的得奖工作之一。在正式的物理词典里,它指的是一维自旋链里的&Haldane能隙&。
&好在他的文章写得足够清晰,风格质朴,物理思想和数学结构相得益彰。读他的文章收获巨大。&汪忠说。
相关专题: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还没有评论。聂应才高中物理工作室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20世纪的伟大科学家们——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上传: 肖厚发 &&&&更新时间: 15:54:29
年份 获奖者 国籍& 获奖原因
1901 W.K.伦琴 德国 发现X射线
1902 H.A.洛伦兹 荷兰 P.塞曼 荷兰 对辐射的磁效应的研究
&A.H.贝克勒尔
法籍波兰人
&自发放射性的发现
对A.H.贝克勒尔发现的辐射现象的研究
&对一些很重要的气体的研究,并在此项研究中发现了氩气
&德籍匈牙利人
&阴极射线的工作人
&J.J.汤姆逊
&对气体导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A.A.迈克耳孙
&美籍普鲁士人
&光学精密仪器,并利用它们所做的光谱学和和计量学的研究
&创造了在干涉现象期基础上的彩色照相方法
C.F.布劳恩
&对无线电报的研研制
&J.D.范德瓦耳斯
&气体和液体状态方程的工作
&发现有关热辐射的定律
&发明与气体贮存器一起使用的点燃灯塔和浮标的自动调节器
&H.开默林&昂内斯
&对低温下物质性质的研究以及由此制成的液态氦
&M.von劳厄
&发现晶体中伦琴射线衍射
&W.H.布嘞格
W.L.布嘞格&&
&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
&没有发奖&&
&G.G.巴克拉
&对元素标识伦琴射线的发现
&发现能量子(量子理论),并据此对物理学进展所作的贡献
&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光谱线在电场中的劈裂
&C.E.纪尧姆
&发现镍合金钢的反常现象及其在精密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A.爱因斯坦
&瑞士美籍德国人
&数学物理方面的成就,特别是发现光电效应定律
&研究原子结构和原子辐射
&R.A.密立根
&在电的基本电荷和光电效应方面的工作
&K.M.G.西格班
&在X射线谱方面的发现和研究
&发现电子同原子碰撞规律
&物质结构不连续性,特别是发现沉积平衡的工作
&A.H.康普顿
G.T.R.威尔孙
&发现康普顿效应,发明通过蒸汽的凝结使带电粒子的径迹变为可见的方法
&O.W.里查孙
&在热离子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发现里查孙定律
&L.V.德布罗意
&发现电子的波动性
&研究光的散射并发现拉曼效应
&创立量子力学,并导致氢的同素异形的发现
P.A.M.狄立克
&量子力学的广泛发展
量子力学的广泛发展,并预言正电子的存在
&J.查德威克
C.D.安德孙
&发现宇宙射线
发现正电子
&J.P.汤姆孙
C.J.戴维孙
&通过实验发现受电子照射的晶体中的干涉现象
通过实验发现晶体对电子的衍射作用
&美籍意大利人
&用中子辐照的方法产生新放射性元素和在这研究中发现慢中子引起的核反应
&F.O.劳伦斯
&发明和发展了回旋加速器以及利用它所取得的成果,特别是有关人工放射性元素的研究
&美籍德国人
&发展分子射线(分子束)方法的贡献和测定质子磁矩
&美籍奥地利人
&用共振方法记录原子核的磁性
&美籍奥地利人
&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
&P.W.布里奇曼
&发明获得高压的设备及在高压物理领域内的许多发现,并创立了高压物理
&E.V.阿普顿
&对高层大气物理学的研究,特别是发现电离层中反射无线电波的阿普顿层
&P.M.S.布莱克特
&改进威尔孙云雾室及在核物理和宇宙线方面的发现
&在核力理论的基础上用数学方法预见介子的存在
&C.F.鲍威尔
&研制出核乳胶照像法并用它发现介子
&J.D.科克罗夫特
E.T.S.瓦尔顿
&首先利用人工所加速的粒子开展原子核
嬗变的先驱性研究
&E.M.珀塞尔
&核磁精密测量新方法的发展及有关的发现
&F.塞尔尼克
&论证相衬法,特别是研制相衬显微镜
W.W.G.玻特
&英籍德国人
&对量子力学的基础研究,特别是量子力学中波函数的统计解释
符合法的提出及由此导出的发现;分析宇宙辐射
美国德国人
&精密测定电子磁矩
发现氢光谱的精细结构
W.H.布拉顿
&研究半导体并发现晶体管效应
&否定弱相互作用下宇称守恒定律,使基本粒子研究获重大发现
&P.A.切连柯夫
I.M.弗兰克
&发现并解释切连柯夫效应(高速带电粒子在透明物质中传递时放出蓝光的现象)
&美籍意大利人
&发现反质子
&D.A.格拉塞尔
&发明气泡室
&R.霍夫斯塔特
R.L.穆斯堡
&由高能电子散射研究原子核的结构
研究r射线的无反冲共振吸收和发现穆斯堡效应
&研究凝聚态物质的理论,特别是液氦的研究
&E.P.维格纳
J.H.D.詹森
&美籍匈牙利人
美国德国人
&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理论的研究,特别是发现和应用对称性基本原理方面的贡献
发现原子核结构壳层模型理论,成功地解释原子核的长周期和其它幻数性质的问题
N.G.巴索夫
A.M.普洛霍罗夫
&在量子电子学领域中的基础研究导致了根据微波激射器和激光器的原理构成振荡器和放大器
用于产生激光光束的振荡器和放大器的研究工作
在量子电子学中的研究工作导致微波激射器和激光器的制作
J.S.施温格
朝永振一郎
&对基本粒子物理学有深远意义的量子电动力学的研究
&A.卡斯特莱
&发现并发展了研究原子中核磁共振的光学方法
&美籍德国人
&恒星能量的产生方面的理论
&L.W.阿尔瓦雷斯
&对基本粒子物理学的决定性的贡献,特别是通过发展氢气泡室和数据分析技术而发现许多共振态
&关于基本粒子的分类和相互作用的发现,提出&夸克&粒子理论
&H.O.G.阿尔文
L.E.F.尼尔
&磁流体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并在等离子体物理中找到广泛应用
反铁磁性和铁氧体磁性的基本研究和发现,这在固体物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
&英籍匈牙利人
&全息摄影术的发明及发展
J.R.斯莱弗
&提出通称BCS理论的超导微观理论
&B.D.约瑟夫森
江崎岭于奈
美籍挪威人
&关于固体中隧道现象的发现,从理论上预言了超导电流能够通过隧道阻挡层(即约瑟夫森效应)
从实验上发现半导体中的隧道效应
从实验上发现超导体中的隧道效应
&研究射电天文学,尤其是孔径综合技术方面的创造与发展
射电天文学方面的先驱性研究,在发现脉冲星方面起决定性角色
B.R.莫特尔孙
L.J.雷恩瓦特
丹麦籍美国人
&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与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原子核结构理论
原子核内部结构的研究工作
&分别独立地发现了新粒子J/&P,其质量约为质子质量的三倍,寿命比共振态的寿命长上万倍
&P.W.安德孙
J.H.范弗莱克
&对晶态与非晶态固体的电子结构作了基本的理论研究,提出&固态&物理理论
对磁性与不规则系统的电子结构作了基本研究
&A.A.彭齐亚斯
R.W.威尔孙
P.L.卡皮查
&美籍德国人
&3K宇宙微波背景的发现
建成液化氮的新装置,证实氮亚超流低温物理学
&S.L.格拉肖
A.L.萨拉姆
&建立弱电统一理论,特别是预言弱电流的存在
&J.W.克罗宁
&CP不对称性的发现
&N.布洛姆伯根
&美国荷兰人
&激光光谱学与非线性光学的研究
高分辨电子能谱的研究
&关于相变的临界现象理论的贡献
&S.钱德拉塞卡尔
&美籍印度人
&恒星结构和演化方面的理论研究
宇宙间化学元素形成方面的核反应的理论研究和实验
S.范德梅尔
&对导致发现弱相互作用的传递者场粒子W和Z的大型工程的决定性贡献
&K.V.克利青
&发现固体物理中的量子霍耳效应
&电子物理领域的基础研究工作,设计出世界上第1架电子显微镜
设计出扫描式隧道效应显微镜
&J.G.柏诺兹
&发现新的超导材料
&L.M.莱德曼
J.斯坦伯格
&从事中微子波束工作及通过发现&介子中微子从而对轻粒子对称结构进行论证
&N.F.拉姆齐
H.G.德梅尔特
&发明原子铯钟及提出氢微波激射技术
创造捕集原子的方法以达到能极其精确地研究一个电子或离子
&发现夸克存在的第一个实验证明
&P.G.德燃纳
&液晶基础研究
&对粒子探测器特别是多丝正比室的发明和发展
&发现一对脉冲星,质量为两个太阳的质量,而直径仅10-30km,故引力场极强,为引力波的存在提供了间接证据
B.布罗克豪斯
&发展中子散射技术
&珀尔及其合作者发现了&轻子 雷恩斯与C.考温首次成功地观察到电子反中微子他们在轻子研究方面的先驱性工作,为建立轻子 -夸克层次上的物质结构图像作出了重大贡献
R.C.里查森
&发现氦-3中的超流动性
&激光冷却和陷俘原子
&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的发现
M.韦尔特曼
&阐明物理学中电弱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
&泽罗斯&阿尔费罗夫
赫伯特&克勒默
杰克&基尔比
美国德国人
&通过发明快速晶体管、激光二极管和集成电路,为现代信息技术奠定了坚实基础
20世纪的伟大科学家们&&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07诺贝尔物理学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