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校的新英语专业考研学校可以考研吗

2014考研如何正确选择院校
&&欢迎来到医学全在线网站!
2014年考研如何正确择校择专业
2013年考研暂告一段落,接下来迎接的是2014年新的挑战。对于众多准备2014考研同学来说应该怎样规划自己的考研之路呢?是继续本校本专业还是跨校跨专业披荆斩棘?如果跨专业考研,又该如何选择?医学全在线认为,正确的择校、明智合理的选专业,对考研的成功有着直接影响。为此,结合多年考研辅导经验,为在择校择专业路上迷茫的考生,指明方向。
一、留守本专业还是跨专业?
继续留守本专业还是跨专业呢?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因为有的学生在本科所学的专业并不一定是自己喜欢的,想趁考研换一个自己有兴趣而且更有竞争力的专业,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困惑。毫无疑问,如果继续选择本专业,则考研的把握性要大得多,也容易很多;而对于跨专业的考生来说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考研的成功的比例相对小一些。
在这个问题上,杨老师表示,除非你是特别想换专业,并且对你所感兴趣的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和功底,否则跨专业报考并非一种非常明智的选择。毕竟放弃就意味着一切重新开始,新的学科知识、新的学习方法,不是你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就能掌握并运用自如的医学全在线。因为面临种种这样的情况,跨专业考生也会处于劣势。因此,如果非要跨考,那么杨老师建议你所选择的新专业最好是曾经修过的第二学位,或是你平时关注较多,与本专业关联性很大且有非常感兴趣的专业,这样复习起来会比较轻松容易,跨考的难度也不会很大。
二、以兴趣点为导向:精确定位
由于本科院校不够理想,专业不是自己感兴趣的,所以想借考研之际为名校或好专业博一下,这种想法没有错。但是我们要静下来客观理性地分析一下,我们欲选择的专业和学校是不是适合自己?要付出的精力和过程是否能达成预期的目标?定专业和定学校是考研最关键的一步,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实力考虑,不要目的追求热门专业或知名院校。
建议考生,在报考专业及院校的时候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兴趣点为导向,准确为自己定位,要遵从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所在,挖掘自身的潜力,这样读研才会快乐,找对专业方向考研才有意义!
三、专业选择需考虑:发展前景及自身能力
说起考研专业,就不免要提到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近年来,报考人数较多的热门专业,比如金融学、国际贸易学、会计学、企业管理、计算机等,这些专业竞争比较激烈,考取的难度较大;而冷门专业,是指就业前景较差,报考人数较少的专业医学全在线,比如哲学、历史学门类下面的大部分专业,及工学门类下面的地质工程、采矿工程等,这些专业报考的人数较少,录取的门坎较低,考取比较容易。跨考教育考研辅导杨老师提示,要报考一个专业,无论是冷门还是热门,都要搞清楚这个专业是干什么的,发展前景如何,千万不能望文生义。
另外,专业选择还要求对自己有明确的认识:一是在选择专业时要考虑能力,比如金融学,这个专业很有诱惑性,但这个专业对数学要求很高,要选这个专业就得有很好的数学基础;另外,选择专业还要考虑自己喜欢做什么,比如计算机专业,这个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很容易找工作,收入也很高,但这个专业要求整天要和枯燥的代码打交道,选不选这个专业就看个人兴趣了。
综上所述,专业的选择要考虑两个问题:一要弄明白这个专业是干什么的,就业前景如何?二要客观的认识自己,搞清楚自己的能力如何、兴趣何在?
四、关于院校选择:考虑周全 避免得不偿失
现在考研人数逐年增加,考研市场的竞争也愈来愈激烈,虽然不是所有的院校都这样,但考生还是要以大局为重,全面的分析,在选择院校的时候,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考虑问题:比如考研成功的概率是多少、考取的难易程度、需要经历哪些阶段、付出多少精力;再者了解学校的专业信息,如欲报考院系的名气、专业背景、学术氛围、历年分数线、报录比、就业方向、导师情况、综合实力等,这些信息希望大家在报考前能够想清楚。
另外,还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学校公费和自费的比例,这关系到你现实的经济利益,因为有的学校可能公费的比例比较小,如果说你的经济实力有限,你恰好考上自费,对于你来说生活压力就比较大了。就个人兴趣,还是学校的名气,可以参考以上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就可以了。因此在选择专业和院校的时候要尊重内心的选择,多从自己的兴趣出发,结合自己的综合实力,从理性的角度分析然后再决定报考,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温馨提示:在决定考研之后,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要重视导师的选择,找对导师求学才更省力。或许因为某个知名导师跟自己所想研究的方向或兴趣是一致的,所以要报考其他院校和专业,这也是可能的。导师的重要性不在于学术本身,而在于他能为考生自己的学术之路提供大量的帮助。
总而言之,对于考研择校择专业是一项复杂而且重要的内容,必须有个合理的规划。在选择之前不仅要了解自己的基础和优势,还要更多的了解院校和专业的信息,做到知己知彼,不求最好,但求适合就好。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 All Rights Reserved您当前的位置:&&&&&正文
我是一个专科生 学的是麻醉 想考研 想问一下有招收专科生 麻醉专业的学校么
一、基本规定  1、国家承认学历的大专毕业生,毕业后2年(从大专毕业到录取为硕士生当年的9月1日,下同)或者2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含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且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要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2、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成人教育学历是国家承认的。成人教育本科往届生可以直接以本科生的资格报考。而成人教育应届本科生由于报考时(每年的11月中旬)并没有取得本科学历,所以只能以同等学力的资格报考,不同于全日制的普通高校应届本科生。普通高校的应届本科生是可以以本科生的资格报考的。  3、从2002年起,高校结业生(没有毕业证,但没有完成所有的指定学业科目,有普通高校结业证书)可以按同等学力身份报考。肆业生(在普通高校学习一段时间,完成部分的指定学业科目学习有普通高校肆业证书)根据不同学校要求执行。--博才网
猜你还喜欢的文章
热点文章排行榜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您还有150字可以输入
更多资讯请点击
热门关键字:,,,
【打印文章】
军艺19岁校花黄筱婷清纯照曝光 舞姿柔软似水
俄罗斯军官舞会照曝光 帅哥美女如云(组图)
600余名考生泳装亮相高校表演专业招生会
美摄影网站评选出年度令人叹为观止的照片
最“凶”台球美女裁判写真
最青春!杭州武汉艺考现场美女如云(组图)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查看: 1696|回复: 6
【请教】请教一个关于新媒体专业的问题
K币2887 元
在线时间70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K币2887 元
本帖最后由 王小挺 于
11:03 编辑
我对网络新闻和新媒体专业很感兴趣,我发现中传的新闻学有“网络新闻及新媒体方向”,广播电视新闻学也有“新媒体策划与制做”方向,广告学中还有“新媒体产业”方向,这三个有什么区别啊?各自的侧重点和优势是什么?恳请考上这三个专业的学长学姐指导一下!
K币39277 元
在线时间1009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K币39277 元
希望有相关专业童鞋做出解答~偶才疏学浅
&-sina_sign,,9c2d28b9,7-&
十里平湖漫不流,晚风吹浪打行舟。定知归得侵灯火,家在菰蒲最尽头。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
中级战友, 积分 900,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00 积分
在线时间269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战友, 积分 900,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00 积分
中级战友, 积分 900,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00 积分
广告学新媒体飘过~看在哪个院系就知道是神马了。
K币2887 元
在线时间70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K币2887 元
广告学院的侧重广告是吧?可是新闻学和广播电视新闻学有什么差别呢?都是新闻,并且不能说网络侧重新闻或者电视吧?
中级战友, 积分 884,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16 积分
在线时间486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中级战友, 积分 884,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16 积分
中级战友, 积分 884, 距离下一级还需 2116 积分
其实新闻学和广电新区别不是太大,主要可能新闻学更倾向于平面媒体,广电新主要是电视方面,至于新媒体方向其实没有必要去比较那么多,都是电视与新闻学院的,当然我觉得广电新更好
一般战友, 积分 38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8 积分
在线时间173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一般战友, 积分 38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8 积分
一般战友, 积分 382,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8 积分
主要看跟的导师
K币2887 元
在线时间70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K币2887 元
哦~那哪几个新媒体的导师好呢?
考研论坛2010年下半年优秀版主
考研论坛2010年下半年优秀版主
站长通知 /2
考研题库手机估分对答案专题上线!客观题:系统已给出参考答案,你只需选“对”或“错”;主观题:根据解析,手动输入自评得分!
帮帮诚挚邀请15考研er参与调查,我们会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让15考研er更加了解分数水平,为16考研er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Powered by Discuz!考研常识:研究生考试专业院校的选择
专业选择 专业的选择至关重要,它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方向,很多考生重视的往往只是基础课的复习,认为考研仍为应试,是高考的延续。而实际上最初的选择在一定意义上也已经决定了这场战斗的最终结果。 每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有为数不少的考生由于最初专业选择
&&& 专业的选择至关重要,它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方向,很多考生重视的往往只是基础课的复习,认为仍为应试,是高考的延续。而实际上最初的选择在一定意义上也已经决定了这场战斗的最终结果。
  每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有为数不少的考生由于最初专业选择的不当,致使中途转换专业或是感到能力有限,不堪压力,半途放弃。怎样选择一个符合自己兴趣,并具有长远发展前景的专业,是考生日后复习的目标与方向,也是关系到结果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专业分类
  在报考阶段,应该按照社会上的一些评价以及招考人数、录取难度等标准,理性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专业。这里,我们将研究生专业分为热门专业、传统专业和特殊专业硕士加以分析。
  1.热门专业:主要指那些切合时代热点,社会需求性大,未来就业前景看好的专业。这些专业因为其在社会的需求量很大、求职的机会多、未来的发展也比较光明,为大多数考生所看好。例如建筑、土木工程、计算机、金融经济类学科、法学学科、新闻类学科等等。但是这类热门专业最大特点就是报考人数爆满、竞争激烈,录取比例较低。报考此类专业的学生最好评估一下自己的兴趣和潜力,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量力而行,选择好自己的专业。
  2.传统专业:主要是指那些社会总体需求量有限的基础学科类专业。这类专业常见的有文史类、哲学类、冶金类、地质类,数、理、化基础学科等等。与热门专业相比,这类专业就显得比较冷落。但是由于其多年积累的严谨的治学体系,传统类学科专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其他专业所无法替代的。这类专业在研究生招生培养名额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且竞争也不太激烈。
  3.特殊专业硕士:主要指工商管理硕士(MBA)、法律硕士(JM)和软件工程硕士(MSE)以及公共管理硕士(MPA)等等。和多倾向于&研究&的传统意义上的硕士研究生相比,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方面更注重的是实践与应用,培养的时间也较短(一般为2年)。工商管理硕士(MBA)招生考试相对独立,因为培养方向主要是在应用方面。因此,特殊专业硕士的专业课水平要求较浅,更多的是考一些主要课程的基础知识。虽然特殊专业硕士招生学校数目少,但一般招生量较大,对于一些跨专业考试的考生来说,似乎报考特殊专业硕士更合适一些&&至少可以在专业课上不被&科班出身&的考生拉得太远。
  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考研的一大特点是,教育部为加强专业性强的硕士人才培养,对专业学科的结构进行了调整,除了保持5万个专业学位硕士招收应届毕业生外,还将从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计划中划出5%&10%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将会占到研究生招生总人数的15%&20%。同时还特别将&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在报名时进行区分,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硕士吸引了很多在职考生。为此,教育部公布资格线也将从原来的一条复试资格线再增加一条专业学位硕士资格线,为专业学位报考考生增加了入学的机会。
(二)专业评估
  我国研究生教育学科分为文学、理学、工学等12个学科门类;每个学科门类包含若干一级学科,共有88个一级学科,如经济学门类包含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大部分一级学科下设若干个二级学科(通常称学科专业),共有388个学科专业,如哲学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等8个学科专业。下面给大家列出2009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校一级学科评估排名结果,主要是前十名以内的,以帮助大家结合专业以及学校来更好地进行选择。
  1.哲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
  2.理论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
  3.应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清华大学
  4.法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清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厦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5.政治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山东大学
  6.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7.民族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厦门大学、青海民族学院、烟台大学、新疆师范大学、西藏大学
  8.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
  9.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10.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11.体育学: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清华大学、成都体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广州体育学院、苏州大学、浙江大学
  12.中国语言文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
  13.外国语言文学: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黑龙江大学、延边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外语学院
  14.新闻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
  15.艺术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北京大学、苏州大学
  16.历史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清华大学
  17.数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18.物理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
  19.化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
  20.天文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
  21.地理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22.大气科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兰州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中国海洋大学
  23.海洋科学: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河海大学、天津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浙江海洋学院
  24.地球物理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同济大学、吉林大学
  25.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
  26.生物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南京大学、厦门大学
  27.系统科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青岛大学、重庆师范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上海大学
  28.科学技术史: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天津师范大学
  29.力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
  30.机械工程: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重庆大学、大连理工大学
  31.光学工程: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四川大学
  32.仪器科学与技术: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中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
  33.材料科学与工程: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浙江大学、东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南理工大学
  34.冶金工程:北京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东北大学、上海大学、重庆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四川大学
  35.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东理工大学
  36.电气工程: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重庆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东南大学
  37.电子科学与技术: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38.信息与通信工程:清华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南大学
  39.控制科学与工程:清华大学、东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
  4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清华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东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41.建筑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
  42.土木工程: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天津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重庆大学
  43.水利工程:河海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郑州大学、中国地质大学
  44.测绘科学与技术:武汉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南大学、河海大学、山东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长安大学
  45.化学工程与技术: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46.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西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长安大学、南京大学、中南大学、同济大学
  47.矿业工程:中国矿业大学、中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重庆大学、太原理工大学、青岛理工大学、中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
  48.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中国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大庆石油学院、中国地质大学、长江大学
  49.纺织科学与工程:东华大学、苏州大学、江南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四川大学、西安工程大学
  50.轻工技术与工程:江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四川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山东轻工业学院、南京林业大学
  51.交通运输与工程:西南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中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吉林大学
  52.船舶与海洋工程: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天津大学、海军工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江苏科技大学、集美大学
  53.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厦门大学
  54.兵器科学与技术:北京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北大学、军械工程学院、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装甲兵工程学院、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55.核科学与技术: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56.农业工程: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江苏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河海大学、四川大学
  57.林业工程:东北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吉首大学
  58.环境科学与工程: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河海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厦门大学
  59.生物医学工程: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重庆大学、天津大学
  60.食品科学与工程:江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
  61.作物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扬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
  62.园艺学:浙江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
  63.农业资源利用: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
  64.植物保护: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山东农业大学
  65.畜牧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兰州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
  66.兽医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
  67.林学: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
  68.水产: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大连水产学院、集美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海洋学院、青岛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苏州大学
  69.基础医学:复旦大学、中南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山东大学
  70.临床医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中南大学、山东大学
  71.口腔医学:四川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吉林大学、郑州大学
  72.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东南大学、山东大学
  73.中医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学院、河南中医学院、同济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学院
  74.中西医结合:北京中医药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学院、兰州大学、中国医科大学
  75.药学:中国药科大学、北京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华东理工大学
  76.中药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农业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学院
  77.管理科学与工程: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78.工商管理: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大学
  79.农林经济管理: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
  80.公共管理: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师范大学
  81.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郑州大学、四川大学
 (三)热门专业解析
  近年来,由于受社会供求的影响,文科类的法律、工商管理、金融经济、MBA、会计,理工科类的医学、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 社会需求量比较大,找工作普遍比较容易,待遇薪水也比较高,属于当前比较热门的专业。通过最近几年的报考情况分析,可以看到这些专业报考的考生往往很多,竞争十分激烈。
  下面,根据近几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的情况来看,给大家列举出一些热门专业,具体如下:
  1.计算机类专业
  2009年起计算机实行统考。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一应用十分广泛的专业,它以计算机基本理论为基础,突出计算机和网络的实际应用。学生将系统地学习计算机的软、硬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初步运用专业基础理论及工程技术方法进行系统开发、应用、管理和维护的能力。
  根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计算机专业主要分为三大类:计算机基础专业、与理工科交叉的计算机专业、与文科艺术类交叉的计算机专业。
  如今计算机专业太火,甚至文科学生都想学计算机。计算机恐怕是转专业考生最多的一个专业了,那些跨专业的考生非常刻苦,发奋努力的结果当然是丰厚的回报,尤其是近几年,跨专业考生摘取即使是名校计算机专业的第一名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现在社会上普遍认为计算机难考,跨专业更难考,事实上并不一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自己有优越感,他们经常抵制不住应聘单位诱人的待遇,往往在考研前夕放弃考研,真正坚持到最后的也因为找工作耽误很多时间;相反那些冷门专业的考生(包括跨专业)常常因为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而不得不破釜沉舟,因为他们知道考研失败可能意味着失业。
  2.工商管理专业
  工商管理(MBA)旨在培养既具有市场实践经验,又具有商业管理理论的企业管理决策层人才。这一专业更注重实战,是实际运用中的&管理&,而不是理论研究上的&管理学&。经过系统学习,毕业生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预测能力、综合能力和组织能力,能适应风云变幻的世界市场和国际化竞争背景下的各种挑战,可在各种类型的企事业单位从事中高层管理工作,薪酬可观。
  工商管理专业的优势在于侧重培养学生的先进管理思想和实战操作能力,就业范围大而广,回炉提升的机会多,历年报考人数居高不下,在职考研的人数也呈稳定上升趋势,在2007年考研报考十大热门专业中仍稳居榜首。但是不同院校的MBA考试难度不一,优秀院校的MBA竞争更为激烈,选择这个专业的考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院校,这样才有可能考取目标院校。
  3.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对人力资源的获取(选人)、开发(育人)、利用(用人)和保持(留人)等方面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等一系列活动,最终达到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一种管理行为。该专业的研究生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和知识有深入的了解,能够独立策划完成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在数学和外语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毕业后可在各类组织中的人力资源部门供职,就业机会相对较多,薪酬待遇也处在中上水平。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优势在于内容新、起点高、需求广。虽然是一个新兴专业,国内硕士点并不多,但很多考生看到了这一专业的良好前景和学科优势,报考人数不在少数,要成功考取并不容易。另外,此专业的国外硕士点可供选择的院校更多,有条件留学深造的考生不妨选择国外的大学攻读硕士。
  4.法律类专业
  近年来法律硕士报考人数也增长迅猛。自从中央明确提出建立法治国家后,需要大量高层次的应用型法律人才。从司法本身发展而言,司法、立法、执法都需要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本科生不能完全满足新形势的需要。而法律硕士均有非法律专业的背景,可以解决复合型人才需求和跨学科的问题。从学科专业性来讲,我国法律硕士学位的设立也是为法院、检察、公安系统培养高级人才。法律硕士毕业后主要从事立法、司法、行政执法、法律服务和公共事物、经济管理等实际工作。对于广大有志于法律事业而非法律专业的考生来说,考取法律硕士是直接从事法律工作或进一步深造的最佳选择。据对十大热门专业的统计分析,在10年内法律硕士毕业研究生仍是紧缺人才。
  5.通信类专业
  我国非常重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已将其列为国家支柱产业和经济结构转型时期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各省市也都把电子信息产业列为当地的支柱产业。通信服务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的重要行业,日益被很多人倾慕。近些年研究生考试在这一专业领域竞争非常的激烈。
  目前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知识面都是企业考察人才的指标。通信类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就业面非常之宽,除传统的电台和电视台之外,通讯公司等企业也是吸纳毕业生的&大户&。
  6.金融类专业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理财和投资理财的观念也在不断加强。他们投资理财的需求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复杂.从简单到专业,因而对高素质的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另外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对我国金融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尤其是国内金融行业。据分析,在广州、上海、北京等经济发展比较快速的前沿城市,随着越来越多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国内市场,金融行业的竞争也将更为激烈。同时外资银行不断进入,合资基金公司逐渐增加,银行和基金对人才的需求增长加快,金融行业对人才的争夺十分激烈。
  虽然现在金融人才需求旺盛,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进入这个行业的门槛正在水涨船高。金融招聘会上,学历的要求仍然很高,比较好的金融机构,几乎都要求硕士以上学历,名校毕业,甚至要海归。除了学历要求之外,银行也需要越来越多的复合型人才。目前的情况是银行中有一半人,甚至更多是非金融、经济、财务专业的人员。他们本科专业各异,有计算机、通信、法律甚至机械和物理。现在备考和在读的金融研究生也有很多是跨专业的,导师们非常欢迎这些跨专业学生。有些金融分析机构指明要有工科背景的毕业生,他们要的就是工科那种严谨理性的思维和分析。
  从当前的金融学科专业分布来看,比较有发展前景的专业方向有: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金融工程、金融市场、保险精算、证券投资等。
  目前基金市场最为活跃,而熟练的基金经理人只有3000人左右,人才缺口过万;目前中级基金经理人的年收入已经达到40万元.而担任高级职位的经理人年薪已经突破百万元,可见金融行业是一座未开采的金矿。
  7.财会类专业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时代已成为发展主流。传统会计学随着发展的需要,业已分成电算化会计和电子商务会计两个分支。会计信息逐步国际化、标准化。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市场环境下,会计学专业成为近些年来考研学子首选专业。
  会计专业硕士是一个新兴的培养方向。会计专业硕士瞄准的是具备一定基本素质,在未来发展中需要继续学习会计知识的高级人才,范围就不局限在财会领域,同时还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更加适合在职人员的深造。会计硕士在课程的设置上注重的是会计实务和操作能力,其中突出的特色就是&国际化+实务性&,但是和国际证书的区别在于,案例分析、讨论,实践、实习锻炼是课程的&重头戏&,而非强调课程的国际化背景。从教学方式来看,比较接近于在职MBA的形式。
  8.行政管理
  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今天,随着我国政府体制的改革,社会对政府公共管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专业的行政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目前,我国专业化的行政管理人才非常缺乏,继而带来的是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报考竞争激烈的现实。
  尽管行政管理专业竞争很激烈,但这丝毫不会影响真正喜欢它的人学习它、选择它的热情。选择固然重要,但是选择之前的深度分析和对其未来发展前景的把握更为重要!
  从八十年代以来,行政管理专业发展至今,已演变成为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以哲学、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为基础,对公共事物和行政管理进行综合性全面研究。主要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研究方向主要包括:行政管理理论的分析和规律,社会主义中国行政管理的特殊性;行政管理的历史和现状;信息化社会和开放条件下行政管理的发展等。近年来,行政管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扩大了招生面。且不再有相关限制、费用合理,受到广大跨专业考研同学的青睐。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行政管理专业的就业领域大大地拓宽。行政管理的毕业生不仅可以从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行政部门;也可以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涉外经济管理部门、经济监督检查等管理部门从事政策和法规研究及实际工作;另外,也可在在学校、科研部门的教学或科研工作;或者进入中外大中型做公司的经营管理工作。
  9.企业管理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每个企业都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车间或部门,企业面临更多的竞争对手。市场的竞争,是技术的竞争,资金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管理水平的竞争。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越来越重视自身管理能力、运营能力,以及应对政策变化、产业环境变化的能力。现在我国高层次复合型管理人才非常缺乏,而企业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考试也就成为了热门之一。
  企业管理专业研究方向有企业发展与战略、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国际经营管理等五类。
  本专业主要是培养能够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能,熟悉国内外工商管理的历史、现状和最新动态,能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我国企业管理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进行资本市场融资,国内外投资,营销策划,企业发展战略制定,企业经济效益分析,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和创新等等的高级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大型工商企业、金融企业和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的中、高层管理工作,也可以从事相关的科研教学工作。
  10.英语语言文学
  英语专业一直以来都处于较热门的位置。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将面对世界大市场,因此具有较强英语能力的商务人才需求愈来愈急迫,根据市场预测未来十年内该专业将是五大热门之一。而据资料显示:04&07年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报考人数排名一直在前十位之内。
  如今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与教育领域的发展日趋国际化,特别是&入世&之后,各行各业对于精通一至两门外语且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需求量骤增,因此该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可以在国家各部委和省市的外事机构、大使馆、新闻媒体、专业翻译事务所、外经贸单位、高等院校,以及外资企业等单位工作,适应面很宽,就业形势喜人!
  一般外语专业研招机构在对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比较注重语言基础和英语实践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除了打好坚实的外语基础外,还需具备较强的外语交际能力和应用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理工及经济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成为一专多能、适应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 附:2003-2010年考研最热门专业(报名人数最多)
 (四)选择原则
  近年来研究生报考人数一路攀升,考研热度持续不减。但部分考生报考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笔者认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自己的兴趣和实力、社会需求以及报考专业实际情况,做到理性选报考研专业。
  1.个人定位
  这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则。因为我们所学的专业与我们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有着巨大的密切关系。当然,不排除工作和专业好不对口的情况,但是大部分的情况还是,你大学或者研究生所读的专业直接决定了你将来的职业定位方向。所以,一定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大概的规划,起码的大方向应该在决定考研之前就定下来,然后再去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去选择把握大的专业来考,这样才能选择最理想的学校,才能让你未来的路更为平坦。
  2.兴趣爱好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和爱好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师,也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它往往是获取知识,成就事业的源头。如果不喜欢,即使考取了研究生,学习也很无味,毕业后从事这方面工作,也很难有所成就。同时,如果报考自己喜欢的专业,往往在复习时能够得心应手,比较容易培养自己的兴趣,发掘自己的潜质和特长。所以建议大家选择喜欢的专业。
  3.专业前景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对自己所要考的专业首先要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不能盲从地就选择了自己感觉不错的。要实际地区调查所选专业的研究方向、就业前景等等一些列的问题。把自身志趣和国家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如果所选择的专业没有社会需求,即使自己再感兴趣,学得再好,将来也没有用武之地。因此,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一定要了解清楚该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总体就业情况。
  眼前的&热&专业,并不代表以后的就业形势一定会好,可能研究生毕业时所谓以往&热门&专业已经成为当时的冷门了。所以,考生要把握社会宏观走势,判断社会各行业需求。要了解行业特点,分析需求总量。有些行业伸缩性很大,向其他行业渗透也很厉害,因此很难&饱和&。它们今天的热门行业,可能就是国内数年、十数年后的热点。同时,也了解专业招生单位情况。一些招生单位的所谓热门专业,其实根本就不具备起码的师资、经费和办学经验。
  4.个人实力
  要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实力。只有既认清形势,又认识自身实力,才能做出理性的选择,使自己的成功概率最大化。这里需要说明一下,自身实力并非指本科阶段的学习成绩,这是两码事。一个基础较差的人只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意志足够坚强,加上一定的客观条件,总是可以成功的。很多考上的朋友在本科时成绩都不是太好。这里的实力是指由你的意志力、智力、复习时间、试卷难度等决定的你大概能达到的一个水平。
  如果自我感觉实力较弱,那最好选报本专业,专业知识有基础,可以节约更多时间弥补弱势学科。如果不喜欢本专业且感觉实力不强,那最好选报自己喜欢且竞争力小的专业。
  如果感觉自己的基础很扎实,而且很早就有换专业的打算和准备,可以考虑换一个相对不错的专业。但必须得注意自己得实际情况。比如说,计算机和经济管理类专业是众所周知的热门专业,但专家提醒考生,并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读这些专业的研究生。比如计算机研究生,计算、离散数学类、通信类、数学系的学生读起来可能会轻松许多。而经济管理类研究生也是看起来容易读起来难,因为经济中对数学要求高于理工类。所以,本科阶段在数学学习上要求不是很高的专业的学生读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可能会吃力些。
  5.成功几率
  这也是很关键的一条。近几年一些热门专业的高温不下势必致使很多学生为了以后获得好的就业机会,获得丰厚的报酬,就抱着&视死如归&的执著态度、本着&敢拼才会赢&的拼命三郎精神勇报热门专业,结果被挤得头破血流、一败涂地,偶尔的幸运者也是伤痕累累,满腹辛酸。所以考生在选择时一定要看这个专业的招生比例、录取比例,以此来判断自己的成功比例,这样可能会避开一些问题,让自己走向成功。
  所以,为了提高自己的成功几率,我们首先建议您选择与大学阶段所学专业相关的专业。这种情况下,由于大学四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本专业基本情况和发展前景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掌握了基本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课复习起来往往会顺利一些,比较得心应手。将来从事进一步的研究通常也会上手更快一些。
  其次,您也可以适当考虑冷门专业。虽然近年报考研究生的人越来越多,但仍有一些专业报考量不足,个别甚至出现招不满或无人报的现象。在个别学校的热门专业,即便是总分超过350分(四门课总分为500分,一般最低线为325分),也未必能保证被录取为计划内公费生。因此,一些热门专业或热门学校中那些相对冷门方向及专业,同学不妨有选择地报考,比如石油、地质、环保、文物、珠宝鉴定等社会需求和人才供应目前不成正比。教育部规定2009年研究生招生将增加工学、农林水地矿油等相对紧缺学科专业和生源较好学校专业的招生规模,适当增加现有专业学位招收全日制研究生的规模。
  另外,现在的热门专业不一定永远是热门,现在的冷门专业可能成为将来的热门。冷和热只是相对而言,只要适合自己、能让自己有成就感就是最好的职业。因此,考生要在对自己的意向、志趣和特长充分解基础之上理性选报专业,正确对待冷和热,适当考虑冷门专业。
  考研的同学在选择专业、学校时,也要充分考虑其成本与收益。热门的学校、专业,其风险就大很多。譬如复旦大学的国际金融系,曾连续几年创下考研录取分数线之最,其报考与录取比例有时高达1001;再譬如北京大学的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更是国内经济金融类学子心中的最高殿堂,其难度可想而知。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报考2015年研究生考试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小编为各位考生整理了2015全国硕士研究生入...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有权开展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单位,...
无论是申硕考试还是在职入学考试,只要是在职研究生课程学习,考生必然要面临着工作经...
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来袭,各行业开创了新的局面,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更新非常迅速,在职...
尽管研究生这个词大家绝对是耳熟能详,但到底有哪些种类,十分清楚的人大概不多。研究...
在职研究生与统招研的区别 相信大家都好奇在职研的学位证书有用吗?其实统招研的难度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是不是我在努力一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