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喜若狂尖嘴猴腮的意思!!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五语下《语文园地八》课件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五语下《语文园地八》课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第一章 唐朝以前
第一节 话说绝,事做绝把野史结结实实地楔进所谓正史中,历史才显出本来面目很小很小的时候,一个同学跟另外一个同学吵架。骂到高潮处,自然口不择言。其中一个说,我一辈子不再理你!大意如此,但语气肯定更火辣。旁边有个劝架的,闷声闷气地哼道:小心点,可以把事做绝了,可别把话说绝了!我当时没在意,回到家忽然想起这句劝解的话,越琢磨越感觉到冷,从里到外的冷。这个劝人的人,太恶心了,不知道他要表达什么意思,让人把事做绝?历史上,把话说绝的人为数不少,春秋时郑庄公就是一例。当年郑武公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寤生,老二叫叔段。武公死后,老大接班,是为郑庄公。可是庄公的老妈武姜喜欢二儿子。老大当了国君,令她十分不爽。于是她和叔段谋划,准备里应外合,拿下老大,换上老二。但郑庄公有高人指点,很快平定了叛乱,弟弟叔段自杀身亡。老妈武姜没自杀,郑庄公拿她也没办法,只能生闷气,一边生闷气一边愤怒地说,把她撵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意思是说,等我们都死了的时候再见吧。于是,武姜被流放到偏远的郊区。可是过了一段时间,郑庄公就后悔了。那是自己的亲妈呀,再大的仇恨也抹不掉血缘关系。再加上郑庄公本来就是个孝子,跟老妈连面都不见,还怎么尽孝?但自己说过黄泉相见的话,当时很多人都听到了。堂堂国君,说话不算数,太掉价了。万一被人编成歌谣,塞到诗经里,还不得遗臭万年?于是郑庄公有事没事就掉几滴泪,一边哭一边唱“世上只有妈妈好”。一个叫颖考叔的人急领导所急,决定给上司想辙。他对郑庄公说,当初你没有讲“永不相见”,讲的是“黄泉相见”。其实,黄泉这个地方是存在的——请跟我来!原来,颖考叔已经在附近找到一片地下水比较丰富的沼泽,挖了个地道,泉水汩汩而出。颖考叔说,这就是黄泉,你在这里跟老妈见面吧。于是,武姜也被领来。母子二人抱头痛哭,场面相当感人。故事的结尾是,郑庄公把母亲迎回后宫,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请注意,颖考叔其实是偷换了概念,把本应理解为“死后相见”的命题换成实打实的“黄泉相见”。台湾有人竞选时声称,如果我选输了,我就去跳海。这里的“跳海”,按一般理解,也是去死。后来他果然输了,在媒体的催问下,只好到大海里游了一会儿泳,表示自己践行了诺言。所以,把话说绝,无所谓,总有回旋余地,若把事做绝了,不给人留任何后路,却不声不响,是不是更令人恐惧?第二节 忽然正义春秋时,晋国中行文子因罪逃亡,经过一个县城。侍从走累了,对文子说,这里的啬夫(掌管诉讼、租税的小官吏)是大人的老朋友,为什么不休息一下,等待后面的车子呢?文子说,亏你想得出,跑都来不及,还敢去自投罗网?侍从问其原因。答曰,我爱好音乐,这个朋友就送我名琴;我喜爱美玉,这个朋友就送我玉环。我的所有要求他都答应,从不指出我的过错。可见这是个非常会巴结权贵的人。现在我失势了,他会用以前对我的方法去向新权贵求取好处。赶紧逃吧。说完,主仆二人慌慌张张地离开。果然,这个“朋友”大义凛然地扣下文子后面的两部马车,献给了新主子。文子的眼光够毒辣。其实他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你想啊,明明看透了对方的品质,还大大咧咧接受对方馈赠,和对方勾搭连环。单等自己落魄后才揭示对方,以显示高明,岂不混账?与此类似的还有五代时的周世宗柴荣。他做澶州刺史时,跟掌管中央财政大权的张美打得火热。两人私下里小动作不断,你来我往,像亲兄弟一样。自然,柴荣提出的各种要求,张美总会设法满足。无论公事私事,柴荣都没少捞好处。后来,柴荣当了皇帝,非但没有对当年的哥们儿给予特殊照顾,反而不咸不淡,从不把重要工作交给他。柴荣的意见很明确,当年你既然敢损公肥私,让利给我,今天你就敢损公肥私,让利给别人。但现在天下是我的,你拿我的财产结交你自己的朋友,我怎么会信任你呢?啬夫和张美的见风使舵诚然可悲可耻可恨,他们落下坏名声也是自作自受。其实文子和柴荣等,更是破坏制度的重要一环。他们把所谓原则扔到一边,将自己的利益凌驾于原则之上。设想,如果他们的处境后来没有变化,我们看到的不就是一副狼狈为奸、盘根错节的官场现形记吗?忽一日,时空轮转,其中一个或升了官,或下了狱,立刻摆出大彻大悟的样子,对别人重新定位,更正评价。其实,那些人根本没什么变化,变的只是他们自己。第三节 朋友的真谛音乐家俞伯牙自认为水平很高,但曲高和寡,几乎没有人能欣赏得了他的琴艺。后来遇到砍柴的樵夫钟子期。伯牙弹了一曲《高山》,子期赞叹道,哇噻,多么巍峨的高山啊!伯牙又弹了一曲《流水》,子期感叹道,我靠,多么浩荡的江水啊!伯牙遂引子期为知己。后来,子期不幸病逝,伯牙在他的坟前把琴摔碎,从此告别音乐,以谢知音。后世常说,一条腿的蛤蟆好找,两条腿的知音难觅。依我之见,从一而终,坚定不移地拍一个人的马屁更不容易。子期一定不是个音乐鉴赏家,如果真的懂音乐,他就不是伯牙一个人的知音,而是所有音乐家的知音。他常年一个人在深山打柴,孤寂难耐,终于有一个人来了,还能给他搞出点动静来,这实在是难得之至。子期很想把这个人留住,跟自己做个伴,哪怕只是多呆几天,解除一下暂时的寂寞也好啊!于是,无论对方弹什么,他都说:这是高山,这是流水,这是飞鸟,这是明月。放心,拣好听的说总没错。不信,你要是说“这是茅坑”,伯牙肯定立马就走了。所谓朋友,除了互相督促,互相促进,其实就是互相吹捧,无原则地认可则能更长久。再好的朋友,天天按严格的世俗标准去要求对方,这友谊早晚得完蛋。子期对伯牙,简直是纵容。子期死了,伯牙少了无原则的吹鼓手,自己活着当然也就没劲了。摔琴谢知音,实是无奈之举。第四节 吓了两跳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大搞个人崇拜,每天深居简出,尽量不让臣子们见到自己的真面目。距离产生美,同时也产生威严,如果整天耳鬓厮磨,多大的腕儿,也不是腕儿了。他修了一座座行宫,并把这些行宫用复道连接起来,从一座行宫到另一座行宫,都是在复道里行进,因此,他每天到底在什么地方,谁也不知道。秦始皇这个得意啊,心想,就是神仙,也别想探听到我的踪迹!这天,秦始皇闲着没事,坐在行宫的楼上哼着小曲欣赏街景,不经意间往下一看,只见烟尘飞扬,旌旗遮天,一组车队人欢马叫,浩浩荡荡飞驰而过,四周的老百姓纷纷躲避,躲闪不及的都被撞倒在地,但丝毫不敢反抗。秦始皇吓了一跳,以为有人谋反,忙问手下发生了什么事情。一个宦官说,哦,没什么事,这是丞相李斯先生出外去办事。“李斯的气派竟然这么大,简直比我还大!”秦始皇心里暗暗琢磨,李斯平时在自己面前总是低眉顺眼的,背后竟然如此张狂,真是一点也看不出来。幸亏我暗中发现了他的行踪,哼,等着瞧吧!秦始皇还没来得及发飙,你猜怎么着,第二天竟然情势大变了!他再次从楼上看到李斯的车队,只有寥寥几辆车,偃旗息鼓,悄没声儿地顺着街边往前溜,就像一条夹着尾巴的狗!咦,奇了怪了,我昨天刚发现他的异常,今天就变样了,这消息走漏得也太快了点吧?秦始皇抬眼看了看身边的三四个宦官,不由得心惊肉跳。他始终认为自己的行踪很神秘,没想到自己的贴身侍卫中就有李斯安插的耳目!吓了两跳之后,秦始皇不得不琢磨如何对付李斯了,万幸的是,没多久秦始皇就死了。否则,不用劳秦二世和赵高动手,李斯早就被五马分尸了。第五节 高贵的绿帽子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出生前后都有点状况。他们的妈妈很少跟自己的丈夫联手生儿子,而是专门去配合那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比如龙啦、神仙啦之类。《汉书》中说,刘邦的妈咪跑到湖边陲觉,梦见和神仙幽会。接着电闪雷鸣,大雨如注,刘邦的老爹赶来观察,见一条龙正跟自己的老婆嘿嘿嘿。于是,刘邦的妈咪怀孕了,生了个儿子叫刘邦。后来刘邦鼓动项羽用自己的老爹煮汤喝,大概因为爹非亲爹吧。《宋史》中说,赵匡胤出生于洛阳夹马营,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小崽子生下来后身体呈金黄色,三日不变。真个是怪得隆咚呛。《元史》中,铁木真十世祖孛端义儿的妈咪是个寡妇,夜里梦见金色神人来到床边跟自己野合。醒来亦有孕,产一子,即孛端义儿。到了成吉思汗这一代,自然早已串种了。《明史》中说,朱元璋的老娘怀孕后梦见神仙给了自己一个药丸,放在手中熠熠闪光。生产时,满屋红光,邻居以为屋子里起火了,跑来营救。不知这个药丸是否改变了朱元璋的基因。存疑。而《清史稿》的努尔哈赤干脆在他老娘肚子里呆了十三个月,才依依不舍地钻出来。他多呆三个月,所谓何来?还有些皇帝,虽没有以上异象,但出世后跟正常人也不一样。《后汉书》中记载,刘秀生下后“隆准,日角”,高鼻梁高额头,其实就是额头上长了个大包。《新唐书》中的李渊则长了三个乳头,这不典型的畸形儿吗?《隋书》中的杨坚更绝,头上长角,身上有鳞,他娘看了一眼,当即吓得把孩子扔在地上了。《梁书》中的萧衍“生而有奇异,两胯骄骨,顶上隆起”,右手上胎里带来一个“武”字。《陈书》中的陈霸先“身长七尺五寸,日角龙颜,垂手过膝”,双手长达膝盖处,似乎该做一个截肢手术了。以上这些,均出自正史,是后世尊以为本的典籍。当然,也肯定经过了当事人的认同。如果皇帝老儿不同意,主事者说人家有生理缺陷,人家肯定不干。尤其是编造人家老妈给人家老爸戴绿帽子,万一惹恼了天子,可够他们喝一壶的。但到下一代,皇帝们基本不编这种异象了。他们宁可给老爹戴绿帽子,也不给自己戴。我看他们一点也不傻。第六节 棍棒之下,岂有道理两个故事,都跟打儿子有关。汉朝韩伯俞,非常孝顺他的母亲,人称大孝子。有一次,他办错了事,母亲拿棍子抽他。刚打了两下,他就哭了。母亲很奇怪:“我以前也经常这样抽你,你从没哭过,今天为什么哭了?”韩伯俞说:“你以前抽我,我能感觉到疼,知道母亲力气够大,身体康健;而今天我却没觉得疼,母亲应该是体力衰竭了,于是我心里就难过,所以哭起来。”孔子的学生曾参在瓜园除草,不小心把瓜根弄断了。其父大怒,抄起大杖打他。曾参伏在地上不敢动,任由老爹抽打,被打得昏迷过去,过了很久才醒过来。孔子知道了这件事便责怪曾参说:“如果是用小棍子打你,你可以受着,若是用大杖打你,就应该逃开。在父亲的暴打之下,你若死了,就要陷父亲于不义的。”曾参一听,觉得有理,立刻向老师认错,表示改正。这两个故事,或者是真有其事,但总体上讲,应该是极端的例子,是布道者们为了宣传孝道而硬拎出来的正面典型。现实生活中,儿子打老子打老娘的事,也不鲜见。不过,我们在这里可以把孝道理解为一个代号,那就是话语强权。孝道本身没有问题,但它所代表的强权,却是一种罪恶——做父亲的把你打死,不是可惜了你这条生命,而是父亲将要成为不义的人,他的名誉损失大于你的生命。布道者在讲孝道时,先给父母手中放上一根棍棒,打你,是他的本分,不打你,是他的仁慈。总之,你只有受着的份。而且,你受着的时候,也不能只是受着,必须有个眼力界儿,要体谅打人者的辛苦,小心别让打你的人受伤。还有比这更不讲道理的吗?但我们的老夫子就能从中找到曾参的漏洞,最有意思的是,当孔子给学生论述其中之理时,学生居然连连称是,承认自己错了。在今天,子女对父母的这种愚孝几乎无处可寻,但其真谛却在流传。比如在单位里,上司跟下属讲道理时,往往是先掌握了你的就业权。你的工资能开多少、工作软环境是不是舒适,尽在他的掌握之中,这种情况下,他跟你讲的所有道理,都是棍棒下的道理。棍棒下的道理,说穿了就是谁拿着棍子谁有理。那还有什么可讲的呢?谶语谶语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独有的玩意儿,其意义大概相当于事前的征兆,所谓“一语成谶”也,就像地震前的鸡飞狗跳,井水上泛等,这跟算命先生们有意识地去进行预测还不太一样。最著名的谶语应该算东汉末年的“苍天己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了。其时,张角的黄巾军正在悄悄聚集,他们秘密约定在甲子年(184年)三月五日,各地同时起义。为了造势,事先编了这个歌谣,广为传唱。但人们并不知道这首歌谣是谁编的,就好像它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样。这是谶语的共性,无缘无故,空穴来风,而且似乎不知所云。但是,当一件大事发生以后,人们跟谶语一对照,恍然大悟:哦,原来上天早就给下了预言了。其实,所有的谶语都是时人编出来的,他们躲在幕后,怀着各种各样的目的编出一个个似是而非的歌谣。正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朝野佥载》上记载,徐敬业准备起兵讨伐武则天时,想拉宰相裴炎入伙。他让骆宾王想个办法。于是骆宾王编了个歌谣:“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教给孩子们念,故意在裴家庄园周围传播,裴炎听了,心中一个劲儿地划魂儿:“这是怎么回事呢?”最后,有人说他被谶语所蛊惑,跟着徐敬业一起反了,也有的说没反,但无论反与没反,对裴炎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的确是事实。《后汉书》记载,汉成帝时,有这样的童谣流传:“燕燕尾涏涏,张公子,时相见。木门仓琅根。燕飞来,啄皇孙,皇孙死,燕啄矢。”不久,汉成帝和富平侯张放出游作乐,见到舞女赵飞燕,立时被迷住了,后来立其为皇后。赵飞燕掌权后又与自己的弟弟谋害后宫诸皇子,几乎一一应验了童谣里所说的一切。但是这样的记载,你信吗?如果不是后人的敷衍,那就一定是时人在赵飞燕惑乱后宫时,看出苗头,才编出此谣给予讽喻的。谶语为什么一定要通过小孩子的嘴去传播呢?也许因为小孩子喜欢朗诵顺口溜吧!不管什么内容,只要好玩,就口口相诵。同时,因为年龄幼小,记不住第一个教给他歌谣的人是谁,教唆犯(也就是那些谶语制造者们)易于逃脱追究。所谓谣言,本是童谣之言,结果成了以假乱真的代名词。这样久而久之,就在我国形成了对童言的迷信心理。买彩票时,让孩子们随口念几个号,认为这样容易中奖;过年时,逗弄自己的孩子,希望他们说出几句吉利话来,如果孩子不经意间蹦出几个晦气词,大人们就会丧气好几天。谣言、谶语、童谚,都乃心理战术之一种,打击别人,同时给自己壮胆。三十六计中应该有这一条,不知是“指桑骂槐”,还是“借刀杀人”?第七节 两种道德,你死我活《二十四孝》中,有个故事叫“郭巨埋儿奉母”,郭巨是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亲极为孝顺。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了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妻子同意了。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时我有点发愣,我不相信这是真的。他的儿子并没有在事实上威胁到老娘的生命。在老娘和儿子之间选择其一,只是郭巨自己假设的一个命题。他孝敬自己的老娘,心情可以理解,但为什么一定要选择这么极端的方式?无独有偶。《圣经》上讲,上帝要考验亚伯拉罕,让他把独生儿子以撤献给自己。亚伯拉罕二话没说,拔刀便刺向自己的儿子,就在刀子要落下去的时候,上帝命天使阻止了他。我不相信上帝会无聊到这种程度,像个家庭妇女一样搞变态测试,他也太不自信了。其实,这两个故事只不过是在印证同一个道理,即一个人若忠诚于某个真理,那他一定要敢于杀自己的儿子。儿子是父母的心头肉,连心头肉都豁得出去,这可算是虔诚至极了。站到讲述者的的角度看,其目的不过是一种引导。类似于“连领导都停止接受贿赂了,你怎么还受贿?”但是这种引导的效果让人怀疑。榜样的力量,恰恰在于它的平实而不是偏执,在于它的切近而不是遥不可及,在于它的可亲而不是冷漠。如果一个榜样学习起来缺乏操作性,这个榜样就是失败的。为什么我要说这个榜样是失败的呢?我们可以设想当时的场面。郭巨在埋儿之前,亚伯拉罕在杀儿之前,一定是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钻进了“母亲和儿子只能留下一个”、“上帝和儿子只能留下一个”的思维牛角尖。这个过程是极其痛苦的,没准彻夜未眠,一夜白了头。在他们最后做出选择的一刹那,不是境界的飞升,而是撕心裂肺的割舍,是毅然决然的抛弃。伴随着这种决定的,将是终生的伤痛!我这样假设,前提为他们都是有情有义的人。他们对母亲和上帝有情有义,那么对儿子也应该是有情有义的。只是,他们必须面对直逼过来的底限,中西同理的信仰洁癖逼着他们一定做这个“二选一”的难题。我们都曾是父母的儿女,即使我们明白他们的艰难处境,但哪个儿女真的愿意接受这样的父母?愿意父母面对这样的难题?我们不怀疑孝道和信仰的崇高,可是,恐怕也没有人怀疑“儿行千里母担忧”的天性和崇高,这种崇高同样是一种道德。爱戴是道德,亲情也是道德,我们干嘛非要用一种道德打败另外一种道德呢?如果两者都是真理,那它们就应该能够共生共存,而不是你死我活,即使彼此融合不了,互相之间也该有回旋的空间。出这个难题的人,可以说是心术不正。他不愿意看到它们相安无事,非要逼着两种“善”较量一番,把其中一个逼成“恶”。事实上,这种单一选项、非彼即此的思维方式目前还很普遍。为什么那么多英雄和榜样总成过眼烟云甚至成为笑柄,皆因他们没有说服力。这个时代不是不需要榜样,而是非常需要。但只要一大树特树,在打磨其事迹的过程中,就渐渐变样,走向极端。而如果真要是两者选择其一,抛开始作俑者的既定选项,谁胜谁负还不一定呢!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即我的假设不成立,因为他们都是无情无义的冷血动物,只知道盲从,绝无人性。他们不需要选择。在他们心中,两种道德根本就不存在,还何谈较量?讲述者大概不是为了培养一根筋吧?第八节 吹口哨魏晋时,自认为是大腕的人都善于“长啸”,其实就是吹口哨。现在的我们,已经想象不出“长啸”该是个什么样子,但声音一定很大,半夜听到,估计会很恐怖。好在这些人都喜欢隐居,若在城市里,不告他们扰民才怪。竹林七贤中的阮籍便是这么一位,该人历来古怪,跣足披发,白眼看人,吹起口哨来,百米以外都能听到。有人跟他说,苏门山上出现了一个真人,很厉害。阮籍一听,立刻来了精神,上山去会这位“真人”。到了山上,果然看到一人,抱着膝盖坐在石头上,雕塑似的。阮籍走到他跟前,一屁股坐下,开始侃侃而谈。阮大侠先谈上古,黄帝、神农等等,都评论了一番。你知道,魏晋的人是讲究清谈的,这些东西对阮籍当然是轻车熟路。可惜,那人昂着头,毫无反应。阮籍接着又谈起夏商周的事情,指点江山,粪土万户侯。人家还是不答理他。于是,阮籍拿出看家绝活儿,大谈儒学道教。边谈边没有底气地瞅着“真人”,别说,这家伙真沉得住气,依然佛似的入定。阮籍有点不耐烦了,对他吹了声口哨。对方笑了,说:“可以再来一次。”阮就又吹了一次。玩到这儿,阮籍似乎没了兴致,于是走下山来。约莫走到半山腰,听到上面发出响声,好像几部乐器同时奏起,树林山谷,到处都是回音。回头一看,原来正是那人在吹口哨。对于学问家来说,你可以完全不跟他谈学问,但你一定要谈他引以为自豪的特长。那是他的痒痒肉。而糊弄高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装聋作哑,你不说话,原因有两种,一种是你很懂,不屑于跟你谈这个,另外一种是你根本就不懂,没法跟他谈这个。但如果你搔到了他的痒痒肉,把他蒙住,他就会认定你是前者。所以,这是一劳永逸的捷径。你可以想象,阮籍回去后,肯定跟他的哥们儿大惊小怪:“昨天我真是碰到高人了,口哨吹得比我还好。”谢安做官名士谢安居于乡间,除他之外,家中的所有兄弟均已经做了官。布衣与官宦在别人眼中自然不同,但谢安安之若素。他的老婆有点生气,便阴阳怪气地问他:“男子汉大丈夫,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那才叫有出息,天天像个虾米似的缩在自己家里,算什么东西!你说,一个男人,是不是应该像你的兄弟们一样?做人嘛,就要有身份。”谢安认真地听她讲完,点点头,捏着鼻子说:“你算说对了,我怕的就是终归有一天也免不了走这条路!”原先读书的时候,大家在一起指点江山,粪土当年万户侯。喝酒喝高了的时候,就说:“将来有了钱一起去西藏(或者新疆)吧!”哥几个一谈起来热血便往上涌。无牵无挂地浪迹江湖,四海为家,爽!也有的担心:“万一咱们进了单位,被套上夹板,甚至当了领导,可怎么办?”这种心态,和谢安此时的心情几乎一致。但后来,大家发现,只要当了领导,什么新疆西藏,什么新马泰,什么欧洲美洲,想去哪里就去哪里,都是小CASE,还不用自己买单。谢安在彼时大概也看出了苗头,终于忍不住找到桓温,在他手下谋了个官职——要知道,是他主动去找的哦。看来,谢安预言自己“恐不免”,还是理智而客观的。做官的日子,谢安很怡然。一天,桓温拿出一味药,考校自己的属下:“这药名叫远志,但它还有一个俗名叫小草,为什么一物有两个名称呢?”谢安还没来得及回答,他旁边的郝隆一下子站了起来,抢着回答:“我知道,这药在山中时叫做远志,采出以后,就叫小草了。”说完,意味深长地看着谢安,谢安也挺自觉,把个脸憋得通红,那神情好像在说:“我知道你是讽刺我。我同意你的意见。”我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像郝隆这样爱抖机灵的家伙。郝隆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出于嫉妒,或者是谢安阻挡了他的前程,讽刺老谢几句,解解气;另一种可能是他自以为是你的真哥们儿,要让你沿着他的方向去实现他最初的梦想,你是否能吃饱饭,跟他无关。不过,总之一句话,谁碰到这样的人也没招儿。第九节 皇后偷情无论古今中外,富贵村氓,偷情的话题总能引起广泛的兴趣。但是,偷情需要在时间、地点、胆量、两情相悦的程度,以及对象选择上有充分的把握,因此技术含量相当高。平头百姓中的偷情者尚且需要墙头马上,红娘传书,精心策划,何况深居皇宫内院里的女人们!估计冒出偷情念头的不在少数,但最后操作成功的,却是凤毛麟角。下面我们就来领教一下两个成功者的本事。西晋皇后贾南风。这是一个黑矮粗胖的娘们儿。黑矮粗胖的女人,稍有点身份的老百姓都不愿要,堂堂一国之君怎么还拣这剩酪儿?却原来,贾南风的老爹对晋武帝(晋惠帝的老爹)有过恩,再加上使劲讨好当时的杨皇后,于是为太子定下了这门亲事。贾南风的老公,亦即后来的晋惠帝司马衷,是个二傻子,凡事只知嘿嘿傻笑,因此也没法反对。就此阴错阳差地结下了这门婚事,也为西晋王朝找好了掘墓人。对于丑陋的人,人们往往寄希望于他(她)的心灵,像《巴黎圣母院》里的卡西莫多。而这位贾皇后,偏偏表里如一,黑胖娘们儿不但好权善妒,而且风流成性。二傻子司马衷满足不了她的需求,于是自己想法子找乐。贾南风先是和太医令程据搞在一起,后又开始让手下到大街上去随机抓“帅哥”。怎么抓呢?被派出去的人就编了这么一套嗑:“俺们家有人得了病,去找巫婆,巫婆说,要找一个年轻漂亮的男人到俺们家来,方能化解。如您能前往,定有重谢。”小伙子们一听,这是成人之美,那就去呗。结果,被领进皇宫以后,和皇后贾南风一阵云雨,又被杀人灭口。真个是有去无回啊。当然,也有例外,洛阳城南有个派出所的协查员,忽一日穿上了非常漂亮的衣服,所佩珠宝也皆是罕见的宫中之物。主管领导把他叫去询问。他原原本本一说,自己如何被骗进一片深宅大院里(即皇宫),如何被迫和一黑胖娘们儿苟合,又如何得到赏赐并被放出来。如此这般。看来,这小伙子是把皇后伺候舒服了。不过,贾南风在皇宫里是大拿,谁也不能把她怎么样。因此,她可以明目张胆地去做,明知传得满城风雨,照样肆无忌惮。她的肆无忌惮最终得到了报应,不仅引火烧身,自己被逼喝了毒酒,还引起了“八王之乱”,把西晋小王朝折腾了个底朝天,直至断气。贾南风要的只是一种动物需求,她的情偷得很没情调。和她比起来,萧太后的偷情就诗意得多。萧太后原名萧观音。她在本质上更像个浪漫多情的文学女青年,而且细腻胆大,敢暴露私密细节,比当前用下半身写作的女人们厉害多了。后者只是身体好,却无才气,而萧太后有才有情又敢落实,颇不一般。本来,萧观音和老公耶律洪基(辽道宗)的关系不错。虽然大辽国在军事上给大宋朝带来了不少麻烦,但文化上已经汉化得很严重,耶律洪基和萧太后都是不错的汉语诗人。两人曾经用诗歌互相唱和。萧太后写了《回心院词》十首给耶律洪基。随便摘一首录下:“换香枕,一半无云锦;为使秋来辗转多,更有双双泪痕渗。换香枕,待君寝。”其他内容大致差不多,都是殷殷等待自己丈夫前来睡觉的急迫和焦虑。把这么一个诗兴和情欲都相当旺盛的少妇天天憋在家里,早晚得憋出事来。果然,萧观音把自己的诗歌拿给汉族伶人赵惟一弹奏,逐渐地就擦出了火花。终于有一天,两人按捺不住,做成了好事。并写了一首诗赠送情郎哥哥:“宫中只数赵家妆,败雨残云误汉王。惟有知情一片云,曾窥飞燕入昭阳。”诗里面深情款款地藏了情郎的名字。露骨到这种地步,那就活该她倒霉。事情很快败露,大臣耶律乙辛在给皇帝的告密信中,对偷情部分有详细的介绍:“命酒对饮,或饮或弹,至院鼓三下,敕内侍出帐。(单)登时当值帐,不复闻帐内弹饮,但闻笑声。(单)登亦心动,密从帐外听之。闻(皇)后言曰:‘可封有用郎君。’惟一低声言曰:‘奴具虽健,小蛇耳,自不敌可汗真龙。’(皇)后曰:‘小猛蛇,却赛真懒龙。’此后但闻惺惺若小儿梦中啼而已……”任是哪个男人,见自己的女人跟别的男人有这样的细节,也得活活气死,何况皇帝乎?他自己的女人可以闲着不用,别人用一下,那就是滔天大罪。于是,赵惟一全家抄斩,萧太后三尺白凌吊死。第十节 我是吃素的南北朝颜之推在《颜氏家训》第十六篇讲了几个小故事,这一章节主要是灌输君子远庖厨的思想:见其生不忍其死,闻其声不食其肉。凡是生物没有不爱惜自己生命的,一定要努力做到不去杀生。好杀生的,临死前会得到报应。因此,这些小故事主题先行,完全吻合其主旨。比如,江陵有个姓刘的,以卖鳝鱼羹为生,后来生了个儿子,鳝鱼脑袋,身子以下却跟人完全一样;梁朝时候没有潘婷、雅倩、海飞丝,有一个人生活品位较高,且相信科学,听说鸡蛋白能美发亮发,保持不掉头皮屑,于是每次洗头都用掉二十多个鸡蛋,后来他病死了,临死前只听得头发之中有上千只鸡雏发出啾啾的鸣叫;齐朝有个大臣,喜欢吃牛肉,而且一定要自己亲手宰杀的才行,他到三十岁的时候,有一天梦见成群的牛向他飞奔而来,后来便觉浑身像刀割一样地疼,于是在痛苦中呼喊着死去了;有只羊在被宰杀前跑到一个客人面前,跪在地上求救,客人狠心地将它推开。待这只羊被杀煮熟以后,客人吃了一块肉,立觉全身难受,开口说话,竟然是咩咩的羊叫,叫了没几声,也见了阎王。这些故事,是没有什么说服力的,如同我们小时候,晚上不好好睡觉,奶奶便会吓唬我们:“赶紧睡觉,大老虎来了!”或者“大耗子来了”,反正是小孩子怕什么,奶奶就说什么来了。长大以后,逐渐知道动物们不会配合奶奶的恐吓随时到来。同理,吃什么肉就变成什么,也是一种非常小儿科的恐吓,稍微有判断力的人就知道其荒诞不经,不足为信。但颜之推为什么要郑重其事地把它写进家训中?其中一个原因是:颜之推是个佛教徒,对因果报应坚信不疑。此外,这些故事还透露出古人极其反感虐杀的隐秘心理。我们民族的文明,在虐杀这一点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要想让一个人死掉,可以变化出无数花样。剐、腰斩、五马分尸、活埋、下油锅、廷杖,等等等等,除了让你一点点品尝肉体的巨大苦痛之外,还要让你和家人承受巨大的心理痛楚。古时有一人被判处剐刑,应剐三千几百几十刀。后来,死者家属到皇上面前告状,说刽子手多剐了一刀,于是刽子手也被判了死刑。我想象不出的是,死者家属是如何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亲人被一刀一刀斩杀的,并且一二三四五六七地查到三千多!这样的心路历程哪里是正常人能承受得了的!平民百姓受此毒害,无法虐杀同类,便在动物身上大显身手,像什么虐猫,喂狗熊喝硫酸等事件,都不是灵光一现,而是有着深厚的心理基础,他们在同类身上无法实现的虐杀,统统转嫁到动物身上。因此,“不杀生”的口号和“放生”的传统在我们这个民族同样基础深厚,这是对虐杀的一种反抗和矫枉过正,更是对自身命数的彷徨无依。第十一节 防不胜防古代的皇帝相信谶语,就连英武圣明的唐太宗李世民也不例外。他上台不久,听到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当有女武王者”,说是有个女的,姓武的,要当皇帝了!就连宫中的太史,即那些御用大仙儿,也占出了“女主昌”三个字。李世民心里犯起了嘀咕,四处踅摸哪里有这么个人。这天,李世民举行宫廷盛宴,请了很多文臣武将,大家开怀畅饮,大行酒令。不知那天行的什么酒令,反正需要每个人都报出自己的小名来。轮到左监门卫将军李君羡了,他憨憨地说,俺小名叫“五娘子”,大家不要见笑,呵呵。大家一听,果然都笑起来。李世民心里却翻了个个儿!“五娘子”,男人取了女人名,而且带个“五(武)”字!提起这李君羡,也是颇有来头,当年他曾和尉迟恭一起挫败过突厥军队的奇袭,深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赶紧叫人去查李君羡的祖宗八辈儿,这一查不要紧,发现他老家在武安县,封地为武连郡,而且小名又是女里女气的“五娘子”,敢情李君羡就是那个“女武王”,李世民心说,好家伙,我差点被他骗了,没想到这么一个不声不响的闷人,居然就是睡在我身边的“赫鲁晓夫”。这位唐太宗果然有开国皇帝的气魄,立刻找了个由头,把李君羡贬到外地,然后又说他私通妖人,按罪当斩!咔嚓,斩了!唐太宗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自以为李氏江山从此千秋万代,再无干扰。殊不知,那时算卦的大仙儿们还没有这么高的法术,算不出变性人的未来,他们说的“女武王”,就是纯粹的女性武姓王。李君羡的存在,好像是专门为武则天打掩护的,他这一死,迷惑了唐太宗,成全了武则天。后来,武才人成了“大周皇帝”,为感谢李君羡,特地为他平了反,说那是一桩冤案。第十二节 忽悠,接着忽悠唐太宗李世民出去游玩,站在一棵树下,说:“此乃嘉树!”旁边的权臣宇文士及忙跟着说:“不错不错,这确实是一棵空前绝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无法比喻无法形容的好树!”李世民看宇文士及那副一本正经的样子,鼻子里哼了一声说:“魏征常常劝谏我离巧言谄媚的人远一点,我还不知道这样的人是谁,现在我明白了,原来你就是这样的人!”此话一出,大家都震惊,而宇文士及却并没害怕,他叩头认罪以后,神态从容地说:“南衙各署的官员们常常在朝廷上当面指摘您的过失,和您争论,因此惹您生了不少气。不错,他们也是为了朝廷,出发点没什么错。现在我有幸陪侍在您的身边,如果再不稍微顺从您一下,您身为堂堂一国之君,还有什么意思呢!”李世民一想,这话说得在理,遂转怒为喜。其实,宇文士及在这里偷换了概念,毕竟唐太宗只是在赞美一棵树,不涉及立场问题。要是他赞美一个人,赞美一件事,宇文士及也毫无原则地跟风,他就确实成了魏征描述的那种奸佞之人。而宇文士及的话明显暴露了自己的意图:让皇帝高兴就行。可以想象,真要是皇帝问起国计民生的大事来,宇文士及也会顺着皇帝的意思爬竿。可惜啊,李世民这样的举世明君还是被宇文士及的话打动了!宇文士及也许比谁都明白,主宰自己命运的只有唐太宗一个人,因此只要把李世民忽悠住,其他一切都可摆平,自己就不愁在宰相的位置上呆得更长久。唐德宗时代的“卢杞事件”更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唐德宗贬了卢杞的官,却还常常想念他。后来便想把卢杞的官职再稍微提一下。朝臣们听说了都很恐慌,纷纷上书劝阻。德宗很不理解:“卢杞真有这么坏吗?他到底坏在什么地方!”大臣李勉说:“天下的人都认为卢杞奸邪,而惟独陛下一个人不知道,这正是他的奸邪之处!”第十三节 面饼宇文士及出身豪门,从小娇生惯养。其老爹有钱有势,经常跟儿子们说:“可劲造,猪肉炖粉条子可劲造!天下这么乱,咱家的荣华富贵保不齐什么时候就完了,趁着现在有,多吃一口算一口。”士及这孩子聪明,一听就懂,一学就会,立刻领悟了老爹的苦心,好,吃白菜时只吃白菜心;吃炸酱面时,只挑酱里的肉末吃;喝茶时,只喝第一遍,哪怕你是龙井毛尖,冲完之后,立刻倒掉。老爹很自豪:“记得若干年后的一位哲人说过,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的努力,看咱这小子,一代就成贵族了。牛!”那个年代,用手帕的人很少。士及吃完饭,都要用新蒸的面饼擦嘴上的油,擦完之后扔在地上。面饼柔和、细腻,抹过肉体的刹那,仿佛歌妓柔柔的手在抚摩他,这让他深深体验到物质的可爱。是的,有面饼当卫生纸,这个世界就永远给人希望。动荡的世界终于安定下来,隋朝被李氏父子PASS掉,接着,李世民杀兄灭弟,执掌了天下。当年的纨绔子弟宇文士及先生则成了唐太宗手下的红人。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非议,但士及凭着自己的机智和乖巧,还是稳稳地站住了脚跟。唐太宗提倡进言,他就适时地进言,唐太宗提倡让利于民,他就跟着嚷嚷让利于民,唐太宗告诉大家要节俭,士及就说,我最节俭了,饭粒掉到桌子缝里,我都要拿针把它抠出来!唐太宗鄙夷地说,就你这种纨绔子弟……嘁,骗鬼呢!士及信誓旦旦,真的,这是真的!这天,唐太宗举办了一个小型宴会,来宾都是自己的亲人。宇文士及站在旁边侍宴。唐太宗说,喏,你把熏肉切一下。士及手起刀落,刷刷刷,切得整整齐齐,码到盘子里,端上桌来。然后,他下意识地拿起一张面饼,撕下一块,轻轻去擦手上的油。唐太宗看见了,没有吱声,冷眼打量着宇文士及,心说,小子哎,这回我可抓现行了!面饼和宇文士及的油手摩擦着,显得和谐而温馨。他好像忘记了这是在皇宫里,而感觉是在自己家中。但是,他的心里忽然激灵了一下,他不动声色地擦完手,把面饼塞进嘴里,大口大口地嚼着,香甜极了……第十四节 自爱画家阎立本曾经当过唐太宗李世民的主爵郎中,相当于今天组织部的司长。一天,唐太宗和自己的近臣们在春苑池里坐船游玩,看见池塘中鲜花盛开,鸟儿纷飞,不禁连连拍手叫好。为了记录下这一美妙时刻,他让大臣们写诗作对,同时下令召阎立本来画下它。也怪皇帝身边的人孤陋寡闻,居然不知道阎立本是什么职位(也或许,这个级别的人在皇帝仆从眼中根本不算个什么官),总之,皇令即出,只听阁外一阵传呼:“请画师阎立本入内!”阎立本闻听,满头大汗地赶来,二话没说,伏在池边挥笔作画,羞得满脸通红。回到家里,老阎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我只凭着绘画受赏识,却亲身做着奴仆做的事情,再也没有比这更耻辱的了。你要牢牢记着,千万别再从事这个行业!”其实,后来阎立本青史留名,还是靠了他这自认为掉价的手艺。其他人,慢说一个小小的司长,就是历朝的宰相,也多如过江之鲤,又有几个让人记住姓名的?有自爱心,不是件坏事,但你如何才能爱得圆满?古人讲究为尊者名讳,父祖和上司名字里出现的字,自己在提及时就要避开。但有些人,不仅避讳尊者,连自己的名字都避讳。这其中最有名的是北宋那位应天府知府田登。民间点灯,而他自己的名字里有个“登”字,便大笔一挥:“依例放火三天。”倒是避开自己的名讳了,但也留下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千古笑话。这个故事的结局是,有人把这件事告到皇帝那里,田登被罢了官。皇帝的名讳是必须要避的,一个知府要避自己的名讳,那就有点可笑。这才是真正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皇帝以下,无人可以自爱。田登之所以可悲,在于他太不明了自己的分量。当事人不明了,但是旁观者明了。宫廷乐府副长官徐申出任常州地方长官。有个押运生辰纲的使者被盗,便写了状子申请收捕盗贼,徐申始终不办。这个人申请再三,仍被扣押。使者方才明白是触犯了对方的名讳。这使者也不是省油的灯,立即去面见徐申,说:“我屡次申报遭遇盗贼,而你不依照申报去处理,我将申报提刑,申报转运,申报廉访,申报帅府,申报省部,申报御使台,申报朝廷,直到身死方才罢休!”围观的人都忍俊不禁。在使者的眼中,你算个什么东西!你又不是皇帝,还真拿自己当盘菜了。我偏不拿你当菜,你能把我怎么着?其实,皇帝又怎么样?他们也只能在名讳上玩玩意淫。大敌压境,外辱来袭时,一样跟人家卑躬屈膝,甚至自称儿皇帝。自爱取决于实力,没相应的实力做后盾,还是接着当你的孙子吧。第十五节 大足装神弄鬼者,心中必有所图。无论装神还是弄鬼,都是利用人们的恐惧心理,你信什么,他就搞什么。百姓怕鬼神,他就装鬼神。古时帝王,大多笃信祥瑞,人们就搞出各种祥瑞来谋私利。武则天年间,有人在洛河中挖出一块白石条,上面写着八个紫色大字“圣母临水,永昌帝业”,此时武则天正在当政,一看,哦呵,这是表扬自己呢,于是献石者升官,置永昌县以志此盛事。接着,山西文水县在山谷中也发现了一块石头,上书“武兴”字样,不消说,还是夸武则天的,于是,文水县改为武兴县。此后,全国各地纷纷发现石头,上面写着各种各样的恭维之辞,就连武则天这么信祥瑞的人都产生怀疑了,喊,想拿我开涮?门儿都没有啊!于是,各地与石头有关的祥瑞不复褒奖,自然也就再没人献了。献石头属于比较笨的一种方式,历代多有其例。还有一些刁钻的,不显山不露水。大孝子郭纯的母亲去世了,郭纯常常爬到坟上大哭,让人称奇的是,每次哭时,群鸟云集而来,像是被他的孝心所感动。州官上报到皇帝那里,皇帝重重奖赏了郭纯;还有一个孝子王燧,不仅兄弟和睦,而且家中的猫狗也非常和睦,甚至,猫和狗这样的冤家互相给对方的孩子喂食!理所当然,王燧也得到了奖赏。其实,这些并不奇怪,有人揭发说,郭纯哭母时,都要在坟上撒些鸟食。后来,鸟儿们产生了条件反射,一见到他哭,就以为要开饭了,纷纷飞来。王燧更绝,家中的猫和狗同时生了崽子,他把猫崽放进狗洞,把狗崽塞进猫窝,这样,猫崽从小习惯了狗奶,狗崽则惯吃猫奶,时间一长,自然形成猫狗互饲的奇观。上有所好,下必兴焉,皇上想骗臣子,臣子想骗皇上,最后不知是谁骗了谁。不过,单从技术角度考虑,祥瑞这东西还是非常检验智力的。要想比别人更奇,则需不拘一格,突破常人的想象。公元701年,监狱的犯人们听说了武则天的癖好,也搞了个祥瑞出来。月黑风高的深夜,三百多个犯人齐心协力,在墙角挖了一个酷似脚丫子的大坑,然后,“一、二、三”,一起大声喊叫起来!狱卒赶紧跑来,问发生了什么事,犯人们说,刚才来了一个圣人,身高三丈,金黄的脸膛,对我们说:“你等都是冤枉的,不要害怕,天子很快就会赦免你们!”狱卒用火把一看,果然见到一个巨大的脚印!此事迅速上报到武则天那里,武则天一想,天命难违,那就大赦天下吧!后来,她越琢磨越紧张,又下令把这一年改元为“大足元年”。第十六节 装相李隆基还没当皇帝的时候,有一次出门打猎,马受惊了,带着他跑入一户百姓家中。几个年轻书生正坐在院子里饮酒聊天,见进来一个陌生人,便客气地起身作揖,请他一起饮酒。李隆基也没说话,大大咧咧坐到了主位上。书生们并不知这就是未来大名鼎鼎的唐明皇。其中一人不高兴地说,我们正在行酒令。如果您能行酒令,才能喝酒。李隆基问,怎么个玩法?答曰,以祖上官职的大小排位,谁的老子官大,谁就先喝。李隆基笑了,说,那你们把酒端过来吧!众人曰,愿闻贵祖官爵。酒来,李隆基一饮而尽,深沉地说,我的曾祖父是天子,爷爷是天子,父亲是天子,我现在是太子。言未尽,己上马飞驰而去。众书生都傻了。李白也碰到过类似的事。他醉酒后骑驴闯入华阴县衙。知县正在办公,忙让衙役把他抓起来。知县问,你是什么东东,敢到这里来撒野。李白说,我写个供状吧。衙役拿来纸笔,李白也不写自己的名字,只写道:“皇上给我调过羹,贵妃给我捧过砚,高力士给我捶过腿。天子门前尚容我走马,华阴县里却不许我骑驴!”知县大惊,忙站起来行礼,不知李翰林驾到,失礼失礼!李白也不答话,跨上驴扬长而去。李隆基和李白,大概有种猫对老鼠的从容和戏谑吧?突然揭出谜底,看别人目瞪口呆,简直酷毙了。古代的小人物没见过什么世面,常常这样被吓一跳。王安石曾经到某山寺散步,见几个人在谈诗论赋,便坐到一旁聆听。忽然有一人发现了王安石,问道,你也了解学问吗?答道,是的,懂一点。再问,敢问您贵姓。再答,安石姓王。众人都傻了。以上故事的现代版是这样的:有位红遍全国的明星,不慎闯了红灯,被交警拦住。明星拉下车窗玻璃,缓缓摘下墨镜来。他大概也想来李隆基这一手。交警面无表情地说,拿驾照来。明星终于忍不住了,说,我是某某某。对方说,我知道你。别废话,赶紧掏驾照。我的地盘我做主。明星傻了。浪漫前些日子,在超市里买东西,找回一张20元的人民币,上面用钢笔赫然写着一则“征婚启事”,该启事介绍了征婚者的身高、年龄和性别,还留有电话号码。我要求收银员给我换回去,我怕花钱时人家以为是我写的。在钱币上写征婚启事,往大里说,是违法,往小里说,是讨厌。寻找配偶的方式有很多,为什么非要选择这种令人讨厌的方式呢?比如你可以到大海里去放漂流瓶,在全世界寻找有缘人;也可以到网上发帖子,寻找志同道合者;还可以参加电视台组织的速配节目,和一见钟情者玩玩“闪婚”。总之,方式多样而且人性化。相比之下,古人可没现代人这么幸福。唐开元年间,皇上要赏赐戍边的战士们衣物。为显重视,玄宗皇帝命令自己后宫的宫女们亲自缝制。衣服发下去了,一个战士在自己的短袍中发现了一首诗,诗曰:“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已过也,重结后身缘。”哇塞,这不明摆着是一首故意误打误撞的情诗吗?战士读着情意绵绵的诗歌,想象着对方被情欲憋得难受的样子,暗暗动心了。可是,对方既没留电话号码,也没留电子信箱和QQ号,甚至连博客链接都没有,如何才能跟这个多情少女取得联系呢?战士灵机一动,把这件事上报给了主帅。你知道,像主帅这样的中层干部,在官场上都混成老油条了,只要下属呈报上来的事件,都一个不落地上缴到皇帝那里,不是他们喜欢拿针当棒槌,而是生怕让同僚抓住什么把柄,他们明白,自己擅自处置的哪怕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可能被添油加醋成政治事件。果然,唐玄宗就得到了奏报。他拿着情诗到后宫去询问:“这是谁写的啊?是谁写的尽管说,我不会怪罪的!”话音刚落,宫女何氏站出来说:“皇上,是俺写的,小女子知罪!”老皇上忽然沉默了,半晌不语。所有的人屏住呼吸,汗不敢出,静等着事态的发展。然而,老皇帝笑了,他用手轻抚着何氏女的头说:“你这小妮子,还挺浪漫的哩。既然如此,我就成全你的好事,把你嫁给那个小兵!”呵,这可真是件天大的好事!宫女们从花枝乱颤的时节入侍,直到满头白发老死在宫中,这期间除非具有买彩票中五百万的幸运指数,一般情况下,终生都不可能享受到性生活。都是吃娘奶长大的,凭什么有人可以天天颠鸾倒凤,有人就得在想象中意淫一辈子!恨得情诗的真正作者差点要抽自己大嘴巴子。但一切都晚了,善于见机行事的何氏拣了个大便宜。大人物嘛,喜欢在这种不疼不痒的小事上成人之美,要不靠什么制造千古佳话?戍边士兵和何氏宫女,两个善于揣度大人物心理的伶俐人啊,祝贺你们终成眷属。你们冒着天大的风险成就了自己的浪漫,比起那个在人民币上发布征婚启事的人来,简直聪明绝顶,不得不让人发人心不古之感慨。第十七节 刀比舞者傻领导坐在台上,唾沫横飞地讲一些人所共知的废话。下面的人有的看报纸,有的打瞌睡。而那些和领导一起在主席台上就座的人,有的笔走龙蛇,刷刷记录,有的频频点头,以示认同。他们的表情很夸张。台下的人有时会纳闷——就这样的屁话也值得记?这几个人是不是弱智?那你可小瞧他们了。这帮人是在装傻。因为他们离领导太近了,他们必须表现得比领导傻。比领导聪明,就会给领导危机感。唐玄宗让安禄山见太子,安禄山见而不拜。左右的人催他行礼,他却拱手而立,说道:“我本胡人,不知道朝廷中的礼数,也不知道太子是什么官。”唐玄宗说:“他是储君,等我完蛋以后,就是他来代替我统治你。”安禄山说:“我太愚蠢了,过去只知道有陛下一个人,不知道还有什么储君。”唐玄宗一听,跟别人感叹:“这人真是傻得可爱!”事实上,此时的安禄山早已经心怀鬼胎,反叛的大幕徐徐拉开了!后来逼得唐玄宗四处逃窜,逼得杨贵妃自缢身亡的就是这位“只知道皇帝一个人”的“小可爱”。秦桧掌权时,各地诸侯到京城来,要先送礼给秦桧,其次才送给高宗皇帝。一天,秦桧的老婆王氏进宫。高宗的母亲显仁太后说:“这些日子宫里很少见到大鱼。”王氏回答:“我家里有大鱼,明天给你进献一百条。”太后一愣,说,那好啊,我等着。心里暗暗划魂儿。王氏回家跟秦桧提起此事,秦桧责怪她:“你缺心眼啊!你家里的东西比皇宫里的还好,这让皇上知道了,有你的好果子吃!”王氏忙问怎么办,秦桧劝她别急。左思右想了一夜,第二天,拎了一百条大个儿的糟青鱼给太后送去。显仁太后抚掌大笑:“呵呵,这王氏果然是个土鳖,原来是这样的大鱼啊!”秦桧就用装傻这招儿,化险为夷,度过了危机。做领导的,希望下属聪明能干,好替自己承担责任,但你太聪明了,他又卧榻旁边不容别人安睡。别人只好装傻,他还偏偏就信了,结果呢,他成了最大的那个傻瓜!刀尖上跳舞,舞者暗自窃笑,最后受伤的是刀。第十八节 厕神策划失败论诗仙是谁?大家都知道,这就是玉树临风、风流倜傥、潇洒英俊的李白。厕神是谁?相信知道的一定不多,此人名叫李赤,同样是个诗人。那么,诗仙和厕神到底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把他们俩相提并论?先说这诗仙李白。自从他踏入诗坛,新闻一直不断。要么大碗筛酒,“天子呼来不上船”,要么让高力士给自己脱靴挠痒。皇宫、太监、贵妃、美酒,几乎集中了其所在时代的一切流行因素,想不红都难!再说这厕神,他本姓李,原名已不可考。此人是个进士,那个时代,很多人因诗而贵,他也追随时尚,成了诗歌爱好者。下面就是他写的两首诗——《姑熟杂咏·丹阳湖》:“湖与元气通,风波浩难止。天外贾客归,云间片帆起。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少女掉舟归,歌声逐流水。”《姑熟杂咏·天门山》:“迥出江水上,双峰自相对。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参差远天际,缥缈晴霞外。落日舟去遥,回首沈青霭。”就算我是个外行人,也能看出它一般般。但李赤不这么认为,他坚定地相信,李白根本没法和自己比,李白红得毫无道理。为了表达自己的不服气,他改名李赤,摆出要脱了膀子跟对方干的架势。李白狂放,他也狂放,李白自称喜欢酒,李赤就自称喜欢厕所,专门在大粪旁边进餐。后来,他如愿以偿地死在厕所,了却了一辈子的心愿。后人一看这家伙跟厕所如此有缘,干脆封他为厕神吧,反正这也不是什么抢手的差使。到了今天,就连厕神这个来历知道的人都不多了,这很悲哀。有人把李赤的人生总结为“东施效颦”,这不客观。其实,他只是缺少创意。人生是什么,人生就是炒作!李赤炒作方法不当,所以以失败告终。我们可以将其作为典型案例分析一下:首先,傍上大腕李白,借力打力,走硬汉路线,这没有问题。但是缺少流行因素,特别是没有美女,而硬汉和美女,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假设有个女的始终为他要死要活,这个故事是不是一下子就鲜活了?其次,不该拿厕所说事。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他说自己喜欢厕所,不过是个噱头,只是要借此证明自己特立独行。但其立足点缺少共鸣,让很多女性崇拜者望而生畏。而女性崇拜者的多少恰恰是决定他能否走红的最重要因素。像现在的一些摇滚歌星,剃个大秃瓢,看着挺另类,但人家在舞台上就是会闭着眼睛唱“你爱不爱我,到底爱不爱我”。搞行为艺术没错,但别玩真的。第三,只会打不会拉,只知道和李白较劲,却没想打完之后的事。通行的方法是,先和他对骂,然后辟谣说自己其实和李白是一对好哥们儿,接下来多请李白吃几次饭,再在桃花潭边唱着流行歌曲为之送行,便可以像汪伦一样流芳千古了。其四,纪实作家中没有自己的哥们儿。该时代,不能上网发照片,没有狗仔队追踪,要想成名,就得靠哥们儿吹捧,圈子内部的吹捧尤其重要。而李赤,不懂潜规则,只会忘情地表演,却不找人来捧场。好不容易有个叫柳宗元的为他写了篇文章,名为《李赤传》,却是完全在奚落他。人家没吃你的没拿你的,凭什么说你的好话?李赤最后死在厕所,大概是因为太郁闷了,死在大街上不足以表达他的郁闷。不过,被封为厕神倒是意外收获,算是丢个葫芦拣个瓢吧。第十九节 钱钱钱,曲项向天歌有个已婚男人,夫唱妇随,琴瑟和弦。一天,有人丢给他一个问题:“给你一千块钱,把你老婆借我用一宿,行不行?”他立马急眼了,拎起凳子要砸提问者。提问者忙说:“一万!一万怎么样?”说着拍出一万现金。男人一把将钱扒拉到地上,喝道:“放你母亲的屁!想找死,早吱声!”提问者改口:“一百万!”然后拿出支票来,真的刷刷填上了一百万。“就一夜,一百万,干不干?”男人有点发蔫,愣愣地看着,不知说什么好。这时,提问者再次给出令人目瞪口呆的数字:“一个亿!当场交付!怎么样?”其实,根本没有这样一个故事,此乃假议题。但问题是,如果让你来回答,遭遇到最后这个数目的时候,你会如何反应?一千块钱的时候,几乎人人愤怒;一百万的时候,有人动心;一个亿的时候,很少有人挺得住;十个亿,一百个亿呢?数目越高,最初的信念就越动摇。看来,所谓爱情,所谓真心也不是铁板一块,只是买方出价不够高而已。唐德宗年间,相国张延赏要审理一件案子。他事先了解了一下情况,觉得冤情重大,气得扼腕叹息,下决心一挖到底,无论查到谁头上,绝不容情。他把狱吏们叫来,严厉训话说,此案拖得太久了,十天之内争取给个说法,再拖,就不是和谐社会了。第二天,张延赏一上班就发现桌子上放着一张匿名帖子,上书:“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张延赏大怒:呀呵,居然贿赂到我堂堂相国头上了,岂有此理!赶紧审理,差一天也不行!又过一天,桌上又放了一张帖子:“钱五万贯”。相国更加愤怒,命令两天之内必须审完。接下来,他的桌子上出现了第三张帖子:“十万贯”。张延赏懵了,把纸条揣进怀里,遂不查问案件进程。后来他的学生问他怎么不坚持己见了,张延赏幽幽回答道:“钱至十万,可通神矣。无不可回之事,吾惧及祸,不得不受也。”看清楚没有?这“十万贯”和上边那“一个亿”性质是一样的,它给当事人的惊恐要远远大于欣喜。对方的“十万贯”或“一个亿”不仅通神,且通鬼魅,决定一个人的生死亦不在话下。这么多的钱,想办什么事就能办成什么事,无须通过你,通过别人就把事办成了,你根本无力阻挡。你接不接受都没有用。所以,那个现代男人的目瞪口呆和唐朝宰相的接受现实,不是他们的道德出了问题,而是社会出现了问题。社会的缺德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普通人的承受底线。第二十节 斗雷公《西游记》中,孙悟空常常被人骂为“雷公脸”。这样推算,雷公就该是一副尖嘴猴腮的模样了,但按《唐传奇》中的记载,却并非如此。唐朝元和年间,南粤海康县总不下雨,一个叫陈鸾凤的愤青说,咱们这里是雷公的老窝,天天好吃好喝供着他,现在都旱成这样了,雷公却跟没事似的,实在不像话,我一定要教训教训他。怎么教训呢?说来稀奇,就是把黄鱼和猪肉夹在一起吃。神仙大概都有些古怪的禁忌,据说雷公就特别讨厌别人边吃黄鱼边吃猪肉,见到这样的人,立马劈他一下。这天傍晚,陈鸾凤手拿砍刀,嘴里叼着黄鱼和猪肉,跑到田野里跟雷公叫阵。不一会儿工夫,天空中阴云密布,暴雨倾盆。雷公果然来了。陈鸾凤挥舞着大刀,朝天空一阵猛剁,“咣当”一声,雷公竟然应声掉下来,细一看,雷公的左腿已经断了,血流如注。于是陈鸾凤宣称自己打败了雷公,请村民们出来观看。那么,雷公长什么样呢?村民们看到的是一个又像熊又像猪的东西,长着肉乎乎的一对角,青色的翅膀,手里拿着短柄的石斧,躺在地上直哼哼。村民们一见,都吓坏了。这时陈鸾凤显得益发英勇,要把雷公宰了吃掉,村民们急忙制止住他,说,人家毕竟是神仙,他在暗处,你在明处,你没法跟人家斗,再说,你们冤冤相报,我们也要受连累。这样,陈鸾凤才罢手。又过了一会儿,云雷翻滚,闪电频频,雷公裹着断腿,腾空而去。也怪,从此之后,本地再发生旱情的时候,只要陈鸾凤出来叫骂一阵,一定会闪电惊雷,大雨滂沱。看来,雷公是彻底被陈鸾凤斗败了,斗服了。这个故事显示:雷公并非长得尖嘴猴腮,而是肥头大耳,孔武健壮。但是,几十年后,垂垂老矣的陈鸾凤却对子孙爆了一个猛料:“我当年哪里杀伤过什么雷公,不过是一头在雨中狂奔的山猪而已;之所以总能求雨成功,皆因我经验丰富,晓通阴晴,跟雷公无关。”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陈鸾凤这番话着实叫人丧气。他要是把这个秘密带到坟墓里去该有多好,最起码,也别让我们知道雷公就是一头猪呀!雷公的真实长相依然是个谜,等待人们去揭晓。那位说,真有雷公吗?下雨打雷都是自然界的现象,哪来的雷公?!呃,你这样理解也行,是你的自由。第二十一节 柳宗元的动物们柳宗元的散文和韩愈齐名,在唐宋文学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位先生在民间最广为流传的作品怕是那篇《黔之驴》了。其实,柳宗元还写了很多这样的寓言。他的寓言比前人的寓言要完整很多,前朝的寓言大多依附于鸿篇巨制,在讲理论的时候抽冷子蹦出个故事来,用来软化理论,使之更具贴近性。而柳的寓言已独立成篇,一事一理。其寓言里的动物也是各具特点。在《三戒》中,除了那个可怜的驴子外,柳宗元还介绍了两种动物。其一为临江之麋。这只麋鹿从小被主人宠爱,家里的狗很想吃掉它,但慑于主人的拳头,都不敢动手。糜鹿每天和狗们耳鬓厮磨,从内心里把狗当成了善类。这天,糜鹿外出,看到一群狗在路边玩过家家,就走过去要和它们一起玩。结果,野狗们毫不客气地把麋鹿吃掉了。其二是永州之鼠。一个人属鼠,把耗子当成自己的吉祥物,舍不得猎杀。耗子们见状,呼朋唤友一起到他家里来开Party。这些耗子在此人家里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想吃就吃,想喝就喝,想睡觉就睡觉,主人不敢动它们一下。后来,主人搬走了,新主人来了。耗子们依然如故。新主人不惯它们的毛病,找了五六只猫来,同时关门上锁,拉网灌洞,杀死的耗子堆成了小山丘。糜鹿和耗子们犯的错和黔之驴一样,都是跟比自己强大的动物起腻,结果自取灭亡。蝜蝂(fu ban)。这种小虫喜欢背东西,无论见到什么都要背回去。其背上的东西越来越多,压得自己快喘不上气来了也不肯罢手。有人见它气喘吁吁的样子怪可怜,就替它把背上东西取下一些来。蝜蝂很不高兴,拣起来接着往回背。这家伙还喜欢登高上远,因为身上的东西太多,常因此掉下来摔死。文出《蝜蝂传》。猢狲。在《憎王孙文》中,柳宗元把猿和猢狲做了对比。猿仁让孝慈。同伴病痛,其他猿会发出哀鸣;有了危险,让弱小的先逃跑。更主要的是,猿是典型的环保主义者。它们从不糟蹋粮食。果实未熟时,它们相视监督,谁也不上去采摘,等到熟了以后才下手。走道的时候,绕过草木,以免踩踏。因此,猿所居住的山岭上,树木森然,郁郁葱葱;与之相反,猢狲们整天嗷嗷乱叫,比风景区的游人还热闹。未熟的果实,只要是见了,就一哄而上摘下来。它们没事就乱折树枝,又摇又晃,还四处祸害庄稼。因此,猢狲们居住的山岭,草木萧萧,人烟稀少。罴。即能够直立行走的熊。鹿怕狐狸,狐狸怕虎,虎怕罴。有个猎人能用竹子吹百兽之音。这天,猎人来到山上捕猎。他吹出鹿鸣的声音,引诱其同类。结果,有的鹿上当了,匆匆赶来。他掏出弓箭正要发射,看到狐狸也来了。原来,狐狸也听到了鹿鸣的声音,循声前来觅食。猎人非常害怕,赶紧吹出老虎的声音。结果狐狸吓跑了,却又引来了老虎。完!事儿越整越大了。猎人赶紧吹奏罴的声音。老虎是吓跑了,可把真正的罴也招来了。罴一见根本没有同类,只有一个猎人在逗自己,一怒之下,上前把猎人撕碎了。文出《罴说》。鹘。这是一种大鸟,穴居在长安一个寺院中。冬天时,鹘从外面捉来丰满的小鸟用以暖足。它将小鸟握在左足中,等把左足暖热了,再放在右足中,直到两只爪子全部变暖,才把小鸟带到房顶上,任其逃跑。鹘也不去追赶。文出《鹘说》。柳宗元在写这些故事时,都有很明确的指向。他写蝜蝂,是讽刺那些贪得无厌,喜欢攀高结贵的小人;写猢狲,是讽刺当朝权贵的祸国殃民;写罴是谏喻朝廷“以藩制藩”的政策只会导致引火烧身;写鹘,是讽刺那些自己曾帮助过的人。连骼鸟都知道,小鸟温暖了我的手,便是于我有恩,应该放它一条生路;而在柳宗元落难的时候,他曾经帮助过的人却对他避之不及。柳宗元一生坎坷,仕途不顺,喜欢以屈原自居。他讲述的故事自然是为抒发胸中的郁闷而作。不过,如果他把心态放平稳一些,不这么功利,只是把故事当作故事,也许同样招人喜欢。第二十二节 恶,有恶报?李德裕当了两朝唐朝宰相,对待政敌从不客气,一定要斩尽杀绝方才解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嘛!他和别人斗了一辈子,到最后,打了一辈子家雀的人也终于被家雀啄了眼,朝臣一起弹劾李德裕,皇上下令将他贬斥到海南岛。当年的海南岛,可不是现在这样一副旅游胜地的模样,那里野兽遍地,烟瘴弥漫,人烟稀少,水电供应困难,生活不方便倒也罢了,心灵上的孤独却是最大的折磨。李德裕常常登临高处,北望而泪流。心有所感时,他就提笔赋诗:“独上江亭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碧山也恐人归去,百匝千遭绕郡城。”忧郁落寞之情溢满笔端。闲暇时,李德裕爱四处溜达。这天,他来到一个庙中,看见一个老和尚,于是和他聊起来,一聊之下,居然还很投机。李德裕见墙上挂着十多个葫芦,便问:“你那里面装的是什么药啊,正好,我的脚这几天难受,如果有合适的药,请给我一点。”和尚说,拉倒吧,还药呢,那里面装的是骨灰!李德裕一愣,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和尚说,那些当年被李丞相无辜贬斥到这儿来的人,大多抑郁而死。我见他们可怜,就把他们火化了,装进葫芦里,等到哪一天,他们的子孙来访时,我就把骨灰送还。你瞧,这上面都贴着他们的名字呢!看着那些熟悉的名字,李德裕无言以对,感慨万端。他默默地退出来,回到了自己的居所。几天之后,李德裕的心疼病发作,当夜便死了。人们常说,给人留后路,就是给自己留后路,说不准明天就轮到你呢。李德裕不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吗?这话太对了,简直就是绝对的真理。但我怀疑的是,李德裕真的会懊悔吗?生活经验让我向来不相信那些一辈子把害人当成工作的人,会有反悔的时候。哪怕自己遭受了同样的悲苦,他也不会自省。他们只是埋怨上天不开眼,而要想他们将心比心,做梦吧。第二十三节 我们仨我叫李商隐,是个朝廷命官(当然了,我业余也写点诗,据说在民间还产生了点影响,拥有不少粉丝)。按理说,既然是人民公仆,就应该像火柴头一样,领导给安在哪里,我就应该在哪里发光发热,但是看到那么多论人品论才华根本不如我的人,都被安排在重要岗位,我这心里啊,就拔凉拔凉地!咱们大唐天下,太宗皇帝打下了好底子,人尽其才,人尽其言,到了宣宗这一朝,越来越每况愈下。现在,令狐绚当了宰相,我看他能把我怎么办。令狐楚,也就是令狐绚的老爸,原是我的老上级,如今儿子显贵,我这老部下怎么也得提一提了吧?嘿,你猜怎么着,这都好几年过去了,根本没有提的意思,人生苦短,我还得等到什么时候呢!?于是我发挥特长——写诗,然后贴到厅堂上。“郎君官重施行马,东阁无因许再窥。”意思是说,当年的大少爷如今牛X了,咱这故人也就更没戏了。要说大少爷根本没注意我,看来也不对,因为这两句话迅速地传到了他的耳朵里,而且,他迅速下令把我贬官。呵呵,反正我也不在乎了。谁叫我名气比他大呢!虽然我并不看重自己的诗人身份,但是只要一出现在街头,我后面就会追着一群人,他们声嘶力竭地呼喊着我的名字,让我签名,让我发表演讲,我伸出手指头做“嘘”状,小声告诉他们:“低调,做人要低调。”我知道,令狐绚就在不远处看着呢。他是个职业官僚,喜欢前呼后拥的场面,见这么多人自发地围着我,他心里一定不好受。现在没关系了,我已经被贬到最小了,看你还怎么贬我?再怎么说,我也是有政府编制的人。这回他安心了,我也没什么顾及的了,干脆把他的糗事说上一说。说起这令狐绹嫉贤妒能,还有一个人可以作证。这人叫温庭筠。温庭筠和我齐名,在诗歌界素有“温李”之称。有一回,令狐绚和温庭筠聊天,提到一个什么问题,令狐绹卡壳了。温庭筠说,这句话出自《庄子》,《庄子》并不是多么冷僻的书啊!温庭筠的意思很明确,希望宰相在日理万机之余,抽出点时间来读读古书。谁料想,这句话把令狐绚惹翻了。向皇帝奏报,温庭筠有才无行,不宜重用,于是贬斥外地。好不容易混来的积累,就这么鸡飞蛋打。温庭筠差点没把肠子悔青了,他在诗中写道:“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南华,就是《庄子》。)跟上级说话,认准一个“捧”字,肯定没错。如果人家不喜欢你提建议,你提什么狗屁建议啊,就显你能耐?温庭筠说,如果自己没有读过《庄子》,那该多好啊!要说我和温庭筠跟令狐绚渊源浅,也许情有可原。再提一个人:罗隐,也是大名鼎鼎的诗人。在我们唐朝,“诗而优则仕”的例子比比皆是,诗歌写得好,就相当于有了晋身之阶。罗隐和令狐绚可是老关系户了,铁哥们儿!写作水平在圈内也都认可。更重要的是,令狐绚多次当面跟罗隐说:“哥们儿你好好干,有机会我一定提拔你。”可是他光动嘴,就是不行动,您一个宰相,想提拔一个人还不容易?其实,大家都看出来了,他就是怕有一天罗隐超过他。罗隐傻呵呵地等了好多年,依然是小白人一个。最后忍无可忍,写诗哭赠宰相:“深恩无以报,底事是柴荆!”你的大恩我真是难以回报啊,虽然我是小白人一个。哈哈,这话说的到位。虽然有本事的人一个没得到提拔,但是人家令狐绹依然振振有辞。他的儿子被朝臣弹劾,他跟皇帝说,自己儿子是被冤枉的,“我在朝廷干了好几届了,凡是得到我恩惠的,都说我好,没得到我恩惠的,就说我差劲,我又不是美酒鲜肉,岂能人人都咬上一口?”那委屈的小样子,很是可怜兮兮。小人做这种样子,是最拿手的了,他们说起话来,总是一套一套的。反正这些事已经过去一千多年了,到底谁是谁非,让后人分析呗。第二十四节 上头有人有一则手机短信,最后一句话是:“咱上头有人”,很自豪的意思。因为少儿不宜,所以就不在此照录了。“上头有人”是一些人的口头语,特别在遭遇困境的时候,蹦出这么一句话,既可安慰别人,又能给自己壮胆。当然,“上头有人”不是说说就拉倒的,你得拿出证据来才行。就为了这个证据,有些人真是煞费苦心。唐朝李庆远狡诈阴险,害人无数,逢事必揩油,但谁拿他也没办法,而且还得小心侍奉着他。为什么?因为人家和皇太子关系贼铁。皇太子就是将来的皇帝,得罪了李庆远这样的小人倒没什么关系,万一得罪了将来的皇帝,那还了得!因此,就连宰相也得让他三分呢!这样一来,李庆远更加得意了,随时随地都要显摆自己和太子的关系。那时,常有人到他的府上来送礼,他总要留人家吃饭。人家推辞不过,只好就座,饭刚吃两口,他事先安排好的小厮满头大汗地跑进来:“大人,太子找你,让你快点去!”这李庆远一听,赶紧把嘴里的饭吐掉,再三道歉,并慌忙离席。客人一看,哇塞,人家上头真是有人哩!咱别耽误了人家的正事,告辞吧!其实,李庆远只是到外面转一圈,很快又溜回来吃饭了。后来人们发现,只要李庆远家里有客人,皇太子一定找他有事。这似乎不太正常,但即使有鬼,你也无法去核实啊,谁能追着太子的屁股去询问真假?李庆远们为什么要强调自己上头有人呢?道理很简单,有人就认这个。拿着伪造的县委书记的条子,到各单位去求职,各单位的局长、主任们就得乖乖给人家安排。有人做过假设,求职者手中所持县委书记的条子是假冒的,因此始作俑者被抓捕了,如果那人拿的条子是真的呢?下属就该问也不问,直接安排吗?你的责任心呢?因此,这种官场潜规则只能使“上头有人”之风越演越烈。李庆远卖官鬻爵,找到谁谁都买账。后来,皇太子发现这家伙总拿自己说事,就故意不搭理他了。这下李庆远可慌了,此事如果传出去,墙倒众人推,人们不活劈了他才怪呢!于是他常常乘太子不注意,溜进东宫,到侍卫食堂蹭饭。出来以后,捂着小腹直喊肚子疼,别人问他怎么回事,他说,东宫太子赏给我新鲜瓜果吃,一下子吃撑了。后来他上厕所的时候,人们看到他拉出来的根本没有瓜果,都是侍卫食堂里的臭米和韭菜,纷纷掩着鼻子喊恶心。第二十五节 瞧不起唐朝有个人叫赵悰,幼有大志,可是考了多次都以落榜告终。他老丈人是个将军,不知道为什么没给他安排个官当,反而十分瞧不起他,就连赵悰的妻子也跟着受了牵连。一天,岳父举行军中大会(称为春设),盛况空前。他手下的军官都摆设了席棚,成群结队地前来观看。按照当时的规矩,赵悰的妻子也应该来捧个人场。可怜这小媳妇搭不起棚子,也没人给她让座,只好一个人孤零零站在野地里,远远地观看。忽然一阵马蹄声响,有人报告,廉访使要找赵悰的岳父。这位将军诚惶诚恐地来到廉访使面前。廉访使问道:“赵悰不是你的女婿吗?”岳父回答说是。廉访使告诉他,刚才来了关报,赵悰已经中了进士。赵悰的岳父立即拿着榜文奔回到自己的席位,大呼:“赵悰已经中第了!”呼啦一下,妻族们迅速撤走了帷幕,把赵悰的妻子请进来,给她换上好衣服,继续看演出。家人瞧不起自己女儿,甚至不屑与之为伍,并不因其人格如何,完全碍于地位和身份,这样的悲喜剧,至今仍经常发生,只不过赵家更极端而已。人的眼皮如此之浅,瞧得起谁瞧不起谁,其实也很容易改变。郎中南卓与李修古是亲表兄弟。李修古迂腐酸臭,南卓很蔑视他。李修古发愤图强,决定以实际行动来反击表哥,不久,他被授为许州从事,成了国家公务员。上班第一天,许州的长官摆酒宴请李修古。正推杯换盏间,手下忽然送来了南卓的信。李修古一边展读一边得意地说:“我与南卓是表兄弟,多亏他平时对我的轻视,才使我有了今日之荣耀。你看,我刚当了这么个小官,他马上就给我写来了信,唉,人情冷暖啊……”打开信一看,只见上面赫然写道:“万幸啊万幸,我南卓未死,居然活着看见李修古做了官,我这不是做梦吧?”人们哄堂大笑,李修古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无地自容。告诉你,我南卓瞧不起你。你当了官也瞧不起你。如果说前一个故事让人悲凉的话,南卓的故事则让人开心。瞧不起就是瞧不起,决不此一时彼一时,这才像个爷们。第二十六节 打死我也不说当年孙猴子推翻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并把里面的丹药吃个精光,从此长生不老。此外,还有很多皇帝也四处访人炼丹,以求成为第二个孙猴儿。可是,今天我们既见不到孙猴儿的影子,更见不到历代帝王。这说明,没有人能靠丹药活到21世纪。所谓长生不老之药,是没谱儿的,靠不住。因为可验,所以易见分晓。那么黄白之术呢?炼丹可化金银,听来倒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如果真有一蹴而就的药方,为什么没流传下来?唐朝末年的金吾大将军张直方请人吃饭,席间命人拿来水银,往里面滴了几滴药水,立刻变成银子,别人都艳羡不已,问他是怎么回事。张直方说,自己当年碰到一个道士,道士自称能化丹为金银。张直方朝他讨药方,道士不给。这位武夫蛮劲被勾了上来,将其绑到山中,说,你要不给,我就弄死你!道士又惊又怕,说,我可以给你一点丹药,但方子坚决不给你,死就死了,我们的规矩是不能破的。看对方态度如此坚决,张直方只得同意。在宴席上表演用的丹药,即出自那位道士之手。另有一个叫何法成的人,发现某和尚手中有可炼金银的丹药,便请他吃饭,讨要偏方,和尚当然不干。何法成于是想了个损招儿,让自己的老婆勾引和尚,乘和尚正和自己的老婆热火朝天之时,冲进来捉奸。和尚跪地求饶。何法成说,把你的方子给我,我就饶了你,否则,咱们马上去见官。被逼无奈,和尚给了他一个方子,同时给了他一些丹药。这何法成欣喜若狂,四处炫耀。结果,和尚给的丹药可以炼出银子来,而他自己炼出来的丹药却不好使。是的,和尚骗了他,并没把真实的方子给他。看来,在炼丹人当中,一定存在着一个潜规则,即绝不外传秘方。他们有各种各样的办法对付那些觊觎者。而苏辙在《龙川略志》中却记载了一个似乎相反的例子。苏辙的哥哥苏轼,在陕西扶风任职时,常往开元寺中赏画,庙中有两个老和尚,见苏轼举止不俗,于是把他邀请进屋,跟他说:“我们平生好药术,有一个方子能以朱砂化淡金为真金,这个方子失落了实在可惜,但又怕传到坏人手中,我们看你这人不错,决定把方子给你,你看如何?”苏轼说:“我不好此术,给我我也不会去做。”老和尚乐了:“那就对了,这个药方,可知而不可为,你若不为,那就更应该传给你了!”方子既然不用,为什么还要研究它?传之又有何用?这里似乎有一种哲学的味道。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军事高科技,为了用于“和平建设”。丹药到底能否点化金银?是催化剂,还是一种我们已无法知晓的化学药品?不能因为我们没有见过,或者我们做不到,就一口咬定人家是扯谎扯淡,或认定人家是伪科学,人类未知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正是炼丹人的高度纪律性和组织性,终于使这种炼丹术失传了,或许也有流传,但外人依然不知。
阅读本书,两步就够了......
第一步: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第二步: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你不知道的历史细节》| 2.00元
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掌阅客户端购买:
下载掌阅iReader客户端
用掌阅客户端扫描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尖嘴猴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